• 沒有找到結果。

國科會外文學門學者參與國際學會年會---補助出席美國研究學會2008年會(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 ASA)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科會外文學門學者參與國際學會年會---補助出席美國研究學會2008年會(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 ASA)"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08 年美國研究學會年會總報告

Back Down to the Crossroads:

Integrative American Studies, October 16-19, 2008

馮品佳

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

2008 年度美國研究學會年會以“Back Down to the Crossroads: Integrative American Studies”為主題,在充滿美國西南風味的新墨西哥州首府阿布奎斯 (Albuquerque)舉行。台灣地區共有十四名學者與研究生參與,聲勢相當浩大,也 受到現任會長 Philip Deloria 教授夫婦的熱忱招待,特地邀請全體團員參加為學 會幹部所舉辦的慶功宴,並且致贈薰香作為在地之伴手禮給每位團員,種種禮遇 令代表團的團員們都相當感動。 在學術表現方面,代表團員於不同場次共發表 11 篇論文,何文敬教授與筆 者則應邀各主持一場次的論文發表,成果相當豐碩。整體而言,台灣代表團的成 員於本次年會也收穫豐富,除中研院王智明教授榮獲得本屆的國際學者論文獎 (Yasuo Sakaibara International Scholar Paper Prize Committee for 2008)之外,中山 大學黃心雅教授進入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擔任委員,台灣師範大學的梁一萍 也擔任Women’s Committee的委員,兩位委員的任期都到 2011 年。王、黃、梁 三位教授的傑出表現確實為國增光,也足見人文處以及外文學門在國際交流上的 努力已經開花結果。

此外,在參加國際美國研究期刊的會議時,有鑒於國際期刊網站的重要,本 人代表台灣接下國際期刊網站計畫的協調工作,除了可以加強與國際美國研究期 刊編輯的接觸之外,也可以為 ASA 的國際化活動進一份心力。事後前任會長 Shelly Fisher Fishkin 教授特地來信,她強調國際期刊網站是她任內推動跨國美國 研究以及學術國際化最具體的成果,非常感謝台灣學者能夠替她圓夢。 同時,Fishkin 教授也建議台灣可以模仿日本的美國研究學會(JAAS)模式與 ASA 成立正式的合作關係,當可更有效加強台美兩國在美國研究領域的實質合 作與交流。此點建議非常值得我們參考,尤其在 Philip Delori 教授明年來訪台灣 時,可做進一步之討論,讓台灣學者能夠更進一步地參與國際學術團體。 以下為團員個別的報告:

(2)

單德興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本人此次出席美國研究學會 (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 於 2008 年 10 月 16 至 19 日於美國新墨西哥州首府 Albuquerque 舉辦的年會,與其他四位學者 (Mari Yoshihara [University of Hawai’i, USA], Gayle K. Sato [Meiji University, Japan], So Jean Richard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和 Chih-ming Wang [Academia Sinica, Taiwan]) 共同參與“Transpacific American Studies: Texts and Methods”此一 場次,宣讀論文“Researching, Teaching, and Translating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aiwan”,並配合以 PowerPoint 方式呈現。 美國研究學會為全世界有關美國研究最盛大且最具代表性的學術組織,每年 年會均吸引海內外各地學者參加,在四天會期中參與研討、聆聽演講,並廣泛交 換學術心得。該學會近年來特別留意於跨國研究,積極與國外學者聯繫,而本人 所參與的場次則從跨太平洋的角度,針對特定的文學與文化現象,探討美國研究 在海外發展的情況與意義,以及可能提供美國本土研究借鏡之處。本人的論文 “Researching, Teaching, and Translating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aiwan”根據台灣 近半世紀以來的相關資料,探討有關美國文學的研究、教學與翻譯之現象及特 色 , 其 形 成 之 原 因 、 意 義 及 文 化 與 歷 史 脈 絡 , 以 及 對 於 跨 國 的 美 國 研 究 (Transnational American Studies) 可能具有的意義。

年會的活動眾多,令人頗有分身乏術之嘆,僅是分組的研討會便分為十幾個 場次同時進行,其他尚有各項早餐、午餐、晚餐會報,各委員會的會議,各個學 術 機 構 和 出 版 社 的 歡 迎 茶 會 , 也 特 別 針 對 國 際 學 者 舉 辦 數 場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Talkshop,以增進國際學者之間的相互了解。因此,除了宣讀論文之 外,本人也充分利用時間參加不同場次的研討,了解最新學術趨勢,並利用機會 與該學會的卸任會長 Paul Lauter, Shelley Fishkin, Emory Elliott, Stephen Sumida、 現任會長 Philip Deloria 及下任會長 Kevin Gaines 交換意見,並與其他委員會成 員和來自美國及世界各地的學者交流研究心得。本人也前往年會書展現場的各個 攤位,了解有關美國研究的學術思潮與出版現況。此外,本人擔任國際顧問的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American Studies 也舉辦歡迎茶會,本人特地到現場與各 國學者見面與交流。

此次我國出席的學者堪稱與會的外國學者之冠,不僅有中山大學的黃心雅博 士參與國際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的運作,而且參與的學者涵蓋了中 壯輩學者、年輕學者以及研究生,代表了我國學界在美國研究方面的薪火相傳。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場次的王智明博士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助研究員) 所提 之論文榮獲最佳國際學者論文獎 (the Yasuo, Sakaldbara Prize for the best paper by an international scholar),足證我國學者的研究實力獲得國際學界之肯定。

(3)

何文敬 逢甲大學外文系

美國的美國研究學會(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於 2008 年 10 月 16 日至 19 日在墨西哥州阿布奎斯(Albuquerque) 舉行年會,大會主題為 ”Back Down to the Crossroads: Integrative American studi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與會學者來自世界各地。今年台灣代表團除了國科會遴選的七位成 員外,尚有梁一萍、陳吉斯、胡迪、徐詩思等四位教授和兩位博士班一位碩士班 研究生,其中三位應邀擔任主持人,餘皆通過論文摘要審查而應邀發表論文。除 了美國本地的學者外,台灣代表團為境外最大的一團,成員表現亮眼,成果相當 豐碩。

個人應邀主持的場次為 Negotiation Asian/Native Identity,祇有兩篇論 文(有位發表人不克與會),分別探討 Chang- Rae Lee 的Native Speaker 中的 語言、身分與政治。 Paiute 原住民和華工之間互動與衝突等議題,Cynthia Wu 教授的講評相當中肯,與會學者與論文發表人之間的對話非常熱烈。

在三天半的會議中,個人共聆聽了十多場討論會,對下列場次的印象最深 刻 : “Thinking with W.E.B. DuBois at the Crossroad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Sites and Transits: Indigenous and Indigenized of War: National Security, Transnational Internment, and Racial Disciplines,” ”National, International, and Planetary? American Studies Meet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Black Fiction in the Atlantic World from Clotel to Tar Baby,” “Black Rights and Citizenship” 和 “Keywords in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十九日的 Acoma Pueblo 之旅,參訪了 Acoma 原住民用泥土砌成的 Pueblo 和 Acoma 博物館,對北美洲原住民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風土人情和藝術(手 工藝、攝影、雕刻等)文化等皆留下鮮明的印象。

在研討會期間,個人還參加了十六日中午的國際學者餐會,十六日晚上的歡 迎會和 Guillermo Gomez-Pena 的表演會,取名為 ”El Mexorcist: Last Mexican Standing”; 十七日晚間參加頒獎和會長(Philip Deloria 教授)演講,十八日 晚上則在當地的 Old Town 和 Joni Adamson 教授及其夫婿 David Eng 教授等聚 餐,十九日晚間則與國際知名的 Annette Kolodny 教授和她的作家夫婿 Daniel Peters 聚餐,期間交談甚歡,是場難得的心靈與知識的饗宴。

阮秀莉 中興大學外文系

Paper:“Approaching NativeAmerican Indigeneity in Cultureand Literature:A Cross Study of TEK and Gordon Henry's TheLightPeople”

(4)

Panel: "Trails that Cross Roads:Indigenous and Indigenized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Poetics"

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 “Back Down to the Crossroads: Integrative American Studi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ctober 16-19, 2008, Albuquerque, NM

Rose Hsiu-li Juan,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wan

美國研究學會於 2008 年 10 月 16 日至 19 日在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市召開年 會以及研討會,主題為"Back Down to the Crossroads: Integrative American Studi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 筆 者 參 與 "Trails that Cross Roads: Indigenous and Indigenized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Poetics"專題小組,發表論文“Approaching Native American Indigeneity i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A Cross Study of TEK and Gordon Henry's The Light People.

本小組為淡大英文系蔡振興老師所籌組(organizer),成員為蔡老師、兩位 日本學者 Yoshiko Kayano, Ikue Kina,以及筆者,並邀得美國 John Gamber 教授 擔任主持人和評論,共五人。Gamber 教授以 Vizenor 的 Post-Indian discourse vs. 當代的 post-human discourse, 以及 Krupat 的 cosmopolitan approach,做為四篇論 文共同的討論基礎。相關於筆者的論文,現場討論則有:TEK 的性質、生態論 述是否浪漫化美國原住民、Snyder 的生態實踐與美國原住民文化原則的若合符節 等。 小組會後研議,將結集本次論文,聯合投稿,請 Gamber 做編言。蔡老師、 兩位日本學者和筆者也都和「文學與環境研究學會」(ASLE)相關,蔡老師並為 淡大評論主編,明年五月淡大主辦的國際比較文學會議 Gamber 將來與會,屆時 可以再商議後續事務。

筆者並參與 City walk,由文化景觀教授 Chris Wilson 帶領,實地解說中心市 區的變遷以及未來發展,經濟與文化歷史,鐵路沒落,汽車興起造成市區沒落, 大路通破壞原有的群聚,郊區的新型態的購物中心形成,從前的族裔市集消失, 市區的再生有賴生活、建築與都市的計畫結合。 本屆年會由會議主題以及會長演說,可見美國研究的學術路線思考以及辯 論。現任會長 Philip Deloria 揭櫫未來美國研究的重大反省與瞻望,從跨國、跨 半球(trans-hemispheric)的軸線,拉回跨學際、跨學門的軸線,和從前的作法 與未來的發展對話,對於鄰近學門的交叉路徑重新審視,不是美國帝國之陰魂老 調,或是現代主義式的自我獨特作法的荒郊野徑(ghost road),而是條條大路交 叉的匯聚之地,Deloria 以”Broadway and Main” (相當於台灣的中山路、中正路 或中華路主要大道?)的交叉,比喻新的雙邊關係。

和 Deloria 同樣與台灣關係密切的 Shirley Fishkin 則代表跨國美國研究的努 力,她所任教的史丹佛大學,以及 Emory Elliott 所任教的 UC Riverside 共同創 立的《跨國美國研究》電子期刊,做為發表園地。

(5)

Deloria「重回」跨學際美國研究的交叉路,也可以從研討會的「關鍵字」專 題小組看出來。去年為"Transhemispheric Keywords: America, Border, Colonial, Coolie, Globalization," "Paradigms and Obsolescence: What Is to Become of Culture, Race, and Other Keywords in the New Transhemispheric American Studies?" 前年為 "Roundtable Discussion: Keywords for Transamerican Times," "Keywords of Transnational (American Cultural) Studies",包括”black Atlantic”的橫向跨越討論。 今年的關鍵字專題則為”Keywords in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sponsored by the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Caucus),提出 nature, place, eco-art, 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al justice 5 個環境議題的關鍵字,都具跨學際交錯的新 議題結合。

地緣關係也凸顯本次年會的原住民和西班牙裔色彩,新墨西哥州的阿布奎基 地處美國西南,是一個特殊交會的位置,特有的地理和人文環境以及歷史的交 錯,迥異於以往在東西兩岸的年會地點,年會安排接待會在 National Hispanic Cultural Center 舉行,並有 Guillermo Gomez-Pena 的獨角戲演出"El Mexorcist: Last Mexican Standing",以及 Einar and Jamex de la Torre 的墨西哥風當代裝置與拼貼 藝術展,年會手冊封面即其作品之一;原住民電影座談在 Indian Pueblo Cultural Center 舉行,研討會後參訪保留區 Acoma Pueblo 的 Sky City Cultural Center, Haak’u Museum, 和 Sky City;美國原住民研究的開創性學者 Paula Gunn Allen 去 世,為她舉辦追悼會(memorial),等等;使得這次的年會對美國原住民文學、 文化研究、多元族裔研究特具意義。 ASA 年會非常緊湊,可見於其組織運作,會長之外,下任會長當選人,已 經運作,年會甫結束,下年度的徵文就已經開始,可以給國內學會借鏡,另外未 來與會團隊可以嘗試學會提供的 Pre-proposal Networking 以組織專題小組。 黃心雅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 今年美國研究學會(ASA)年會在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市舉行,阿布奎基市 位於美國西南部東西幹線與南北公路交通十字交口處,跨越部落原住民的原鄉, 是殖民主義和在地部落主義碰撞、衝突的十字路,連接美國西南部與墨西哥北部 邊境,也形成環太平洋國度的東南隅,這樣的地理位置隱喻殖民主義的歷史,更 牽引跨國帝國主義的現時,邊境的軍事化、核子武器的生產以及全球生態的破壞 等,學術界如何考掘並論述十字交錯的地理位置所指涉的歷史和現時則是今年年 會的重要主題。 本人應邀擔任年會籌備委員會籌備委員,自去年夏天即陸續透過電子郵件、 ASA 線上網絡以及今年三月在美國首府華盛頓舉辦的籌備委員會會議與會長 Philip Deloria、少數族裔歷史學與帝國戰爭研究專家 Nikhil Pal Singh、原住民文 學及文化研究學者 Robert Warrior、美國浪漫主義與情感研究專家 Julie Ellison、

(6)

原住民文學及生態論述學者 Joni Adamson、社會研究學者 Sylvia Aquino、文化與 性別研究學者 Bruce Burgett、那柏荷(Navajo)原住民歷史研究學家 Jennifer Nez Denetdale、非裔美國研究學者兼作家 Sharon Holland、亞美研究學者 Adria Imada、拉丁美洲國族主義研究學者 Raul Rubio 等十四人共同合作,由年會主題 之擬定、投稿的審查、小組的編派、議程的安排、會場規劃、錄取論文比率、審 查論文標準、會議籌備過程及可能遭遇的困難、主題及特殊場次安排、會場經營 和主辦城市當地資源的結合、團隊動力和默契的營造、國際交流計畫等以迄田野 參訪,鉅細靡遺,工作負擔雖然沉重,但能以國際學者身分參與籌備委員會,與 諸多美國研究學者,群策群力,形成縱向傳承和橫向的網絡溝通,為 ASA 建立 可長可久的制度和章法,並造就國際學術交流的平台,可說是最大的收穫。 2008 年年會主題為「重回折衝的十字路: 整合美國研究的理論與實踐」(Back

Down to the Crossroads: Integrative American Studi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十 字路」如源頭活水,網路縱橫交錯,在猶疑、碰撞、衝突中,展開無限交錯及延 伸的可能,美國研究學會的網路窗口即以「十字路」為名。用「十字路」做為隱 喻,年會除著眼於文化交錯連結、跨學科對話、人文地理的移動空間外,更企盼 思考在因緣際會的不確定性中,如何生產文化能動,開拓寬廣的視野。針對這個 主題,本人與 Lipan Apache-Basque-Ibero 詩人兼學者 Margo Tamez 以及美國原住 民研究與女性主義資深學者 Annette Kolodny 共同籌組論文發表小組,邀請新墨 西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也是著名美國原住民作家 Paul Gunn Allen 的恩師 Patricia Clark Smith 以<Crossroads, Borderlands, Diaspora: Remapping the Terrain of Native American Studies>為題,共同發表論文,老中青三代齊聚一堂,是學術傳 承的縮影,獲得不錯的回響。

除此之外,年會期間,參與國際學者餐會以及國際學者 Talk Shops,與往前 幾年相同,獲得相當程度的啟發,更加擴充國際聯繫與交流的學術管道;參與多 場論文發表,與原住民研究學者包括 Chadwick Allen、Hertha Wong、 Beth Piote 以及詩人 Diane Glancy、Joy Harjo、作家 Gerald Vizenor 等人見面,相談甚歡, 持續保持聯絡,希望彼此之間對跨國原住民研究能有更進一步的默契與合作關 係。Chadwick Allen 將來台訪問;Diane Glancy 授權部分作品及 ASA 發表論文翻 譯為中文以饗華文世界讀者;Hertha Wong 與本人將就原住民生命書寫議題進一 步合作及思考明年共同發表事宜;本人指導博士生張淑君今年共同與會,並得到 ASA 國際學者旅費贊助與 Diane Glancy 同一小組發表論文,其博士論文將以 Diane Glancy 作品為研究主題,ASA 年會提供學術交流場域,年輕學者得以親炙 學術典範,難能可貴,假以時日,必有所成,對提升國內學術研究風氣、栽培學 術研究專才,具有深遠的影響。

自今年 2008 起以迄 2011 年,本人應邀擔任國際委員會委員,與來自美國、 墨西哥、加拿大、德國、丹麥、日本、黎巴嫩、瑞士、西班牙等地學者共同規劃 國際交流相關事宜。國際委員會於年會期間召開會議,討論 2009 年年會相關國

(7)

際交流計畫與國際活動的進行,並決議在國際委員會網頁設置最新出版資訊專 區,將世界各地美國研究最新出版訊息上網,分享會員;繼續更新美國研究國際 期刊上網內容;協助國際研究生加入美國研究協會,並使用學會資源;加強美國 研究學會與國際各國美國研究學會的合作關係;邀請國際學者利用美國研究學會 年會舉辦之便,前往美國大學及研究機構進行演說;並於 2009 年年會規劃籌組 由國際委員會贊助之論文小組或圓桌論壇等。

(8)

蔡振興 淡江大學英文系

首先,感謝國科會提供 ASA 2008 年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 ASA 會議補助。 此次的行程內容包括二部份:開會前(Pre-conference tour)的文化之旅(包括 Santa Fe、Taos 及 Bandier National Monument)和以 “Back Down to theCrossroads” 為主題的 ASA 會議本身。在會前的文化之旅,我們觀賞了美國西南部地景及原 住民文化,同時我也與史耐德專家 Prof. Anthony Hunt 見面。有趣的是,在史耐

德的《山水無盡》一書中,他所提到 Kokop’ele作為文化的播種者竟然在 New

Mexico、Santa Fe、Taos 等地,皆可看到其影響力。很幸運的,我也購買到與 Kokopeli

有關的 DVD 及兩本有關 Kokop’ele的專書,讓我有機會能對史耐德詩中所呈現

的跨文化現象有更深刻的體會: The hump-backed flute player

Kokop’ele

His hump is a pack.

(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 79)

在會議中,我參加多場有關美國原住民文學與文化再現的發表場次。其中, 來自明尼蘇達的教授 Brenda Child 談到 Chippewa 服裝─“The Jingle Dress in Ojibwe History”─更讓我對原著民服飾文化感到興趣;另外有一場由 Lawrence Buell 講評的「生態關鍵字」(Keywords in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專題演講是令人印象深刻,包括 Karla Ambruster 的 “Nature”;Kent C. Ryden 的 “Place”; Basfa Irland 的“Eco-Art”; Randel D. Hanson 的“Sustainability”; Christopher Sellers 的 “EnvironmentalJustice”。同時,我也能一賭《自然書寫之 外》(Beyond Nature Writing)的編者 Karla Ambruster 的風采。然而更令人興奮的 是,Lawerence Buell 正是擔任這個會場的講評人。此次會議中,我能見到多位國 際知名學者,真是一大收獲。在會議的第二天晚上,Philip J. Deloria 的演說 “Broadway and Main:Crossroads,GhostRoads,and Pathsto theAmerican Studies Future”也是相當精彩。

在第三天的會議中,我參加了 “Internation Talkshop III:TheStateofWomen StudiesAround theWorld”。這是由西班牙學者 Isabel Duran 主持的會議,而著名 的學者 Prof. Paul Lauter 也在會議之中。更令人興奮的是,由主辦單位所安排的 Acoma Pueblo 之旅也是會議的重點:原住民學者 Joni Adamson 和導遊在車上透

(9)

過有趣的講解,讓我們知道 Leslie Silko 的家曾住在 Route 66,而 Simon Ortiz 更是 Acoma 的族人。此次會議及美國西南部之旅,不但讓我們對原住民文化有 更深一層的體會,而且也對美國會議的龐大運作組織感到不可思議。他們的會 議安排及行政管理的確是令人值得學習。 王智明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以「重回十字路口」(Back down to the Crossroads)為主題,今年的 ASA 年會突顯各個不同學科與領域的交會。十字路口的意象不僅突顯年會地點──新 墨西哥州亞伯奎基市──所代表的美國西南美墨移民的交界歷史,也展現在比較 族裔研究與跨國研究的發展上。四天的會期裡,在有限的精力下,我參與了幾場 特別有意思的討論與報告,足以顯現十字路口意象之於美國研究的意義。

10/16 日第一天第一場論文發表,題為「戰爭的擴張」(Expansion of War: National Security, Transnational Internment, and Racial Disciplines)。 該場次共有三篇論文發表,分別由 Jodi Kim (UC Riverside),Iyko Day (Mount Holyoke College),和 David Manuel Hernandez (UCLA)三位年輕學者所提出。 三篇論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戰爭所衍生的相關議題。對 Kim 而言,關鍵的問 題是冷戰如何延伸了二次戰爭的種族與國族思維,而這個思維又是如何從日裔美 國集中營延伸到戰後的佔領問題上。Day 的論文則是一個比較日裔集中營經驗的 計畫,她不只比較美國和加拿大的日裔經驗,也將視角延伸到澳洲,去觀照不同 的經驗如何回映與反映她所謂的「白色太平洋」(white Pacific)這個種族與戰 爭結構。Hernandez 的論文則聚焦在美國,但他所關注的是非法移民在美國法規 管控下的命名,如何反映了種族主義式的控管思維與戰爭反射(reflex of war)。 三篇文章儘管各有不同的關懷,卻都能細緻地分析種族規訓是如何在不同的歷 史、法律與文化實踐中被生產與延續的,又如何與戰爭思維發生緊密的關係。他 們也讓我們看見十字路口不是一個個人抉擇的意象,而是不同規訓法則的交錯。

10/17 日題為「太平洋的美國軍事化」(The US Militarization of the Pacific: Oceanic Crossings in the Colonial Present) 的文發表,也提供了 我們思索十字路口意象的不同路徑。由 Gary Okihiro (Columbia U)主持,Setsu Shigematsu (UC Riverside)、Keith Lujan Camacho (UCLA)、Theresa Cenidoza Suarez (UC San Diego)和 Wesley Ueunten (SFSU)分別發表論文,談論軍事化 下的太平洋地區如何回應美國帝國主義。Camacho 和 Suarez 的文章特別提到了 亞太裔士兵在美國帝國主義計畫下的共業(complicity)問題,因為這些弱勢族裔 的士兵確實受惠於亞太地區的軍事化,但是他們同時也是軍事化體制下最前線的 受害者。Shigematsu 的論文為整場的討論提供一個比較帝國主義研究的理論脈 絡,強調在反思美國帝國主義的同時,不能忘記亞洲內部的帝國主義歷史,同樣

(10)

是亞太地區軍事化體制的一部份。Ueunten 的論文則聚焦在琉球問題上,一方面 提醒我們琉球人民反抗佔領與駐軍的歷史經驗,二方面指出在黑人士兵與琉球人 民之間曾有一股第三世界主義的交會。這兩種歷史交錯於軍事佔領的時空中,層 疊拉扯,同為反思亞太地區軍事化的重要思想資源。換言之,亞太地區作為不同 帝國主義交錯的十字路口,其特殊的歷史經驗足為今日跨國化的美國研究所不可 忽視的重要成份。 另外兩場由重量級學者組織的座談則聚焦在跨國化美國研究的問題上。一是 Donald Pease (Dartmouth College)組織的論壇,「跨國美國研究中的美國何 在?」(Where is America in Transnational American Studies?)。這場論壇 集結了歐洲與美國的美國研究學者,一同反省跨國美國研究的前景與問題,以及 跨國美國研究在美國境外的意義。另一場則是由 David Palumbo-Liu (Stanford U)組織的,題為「美國研究遇上比較文學」 (National, International, Planetary? American Studies Meets Comparative Literature)的論壇。該論 壇集結了 Wai Chee Dimock (Yale U)、Bruce Robbins (Columbia U)和 Roman Saldivar (Stanford U)等著名學者,共同討論跨國主義在美國研究和比較文學 兩個學科領域的意義,又如何促成這兩個領域更進一步的對話與交流。類似的思 考也出現在 Susan Gillman (UC Santa Cruz)組織的「跨國區域」(Transnational

Regions)論壇中。這也是我和單德興老師在組織我們的場次,「跨太平洋美國研

究:文本與方法」(Transpacific American Studies: Texts and Methods)時的 重要考量。

「跨太平洋美國研究」這個場次於 10/18 日的下午四點舉行,大約吸引了十 來位的聽眾,席間,除了幾位台灣來的學者,還包括大陸與美國的學者進行交流。 其中單老師的論文獲得大陸學者相當的回響,韓裔學者蘇真(Richard So)的論文 也獲得相當的注目。主持人兼評論人 Mari Yoshihara (U of Hawaii)很成功地 將四篇不同主題的論文串連起來,指出我們的討論中似乎還有一個種族的面向有 待開發,而題材選擇的多樣性也使得跨越領域的嚐試更具挑戰性。顯然,跨太平 洋美國研究的理論面向、文本選擇與研究方法將會是決定跨太平洋研究是否能夠 成功的重要因素。 前達四天的會議非常的豐富,個人此行的收獲也很多。會議期間承蒙黃心雅 老師、單德興老師、何文敬老師和馮品佳老師的照顧,接觸了許多的學者,也延 展了自己有限的學術網路。師大與中山博士班同學尤吟文與依依的幫忙,也讓與 會的過程更為順利。當然,國科會廖炳惠處長與魏念怡小姐的鼓勵與支持,是這 次得以成行的最大關鍵。在此,我要向兩位致上謝意與敬意。最後,值得提出的 是,ASA 對於與會研究生與國際學者的照顧實在值得肯定,也值得日後台灣外文 學界在研究生培育與國際交流上借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民國 57 年,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 教科書改由國立編譯館主編, 數學教科書之編製 成立有

101 年度國際哲學教育年會時,為嘉義市林業文化特色進行了世界 性的展演與解說,讓嘉義市林業文化在地風情得以發揚光大。此 外,嘉大附小全體教師也在 101

各機關(構)、學校(以下簡稱主辦機關)辦理研習會、座談會或訓練

已繳交 109 學年度體育促進會常年會費之私立國小參賽單位若有車資補 助需求,每校每隊補助租車車資最高 500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13 丁得天、杜斗城《甘肅民樂童子寺石窟〈西遊記〉壁畫補錄及其年代新論》,《蘭 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年第 4 期,第 67–74 頁。. 14

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佛寺遺址發 掘報告》,《考古學報》2007 年第 4 期,第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