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承先啟後-均衡教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承先啟後-均衡教育"

Copied!
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人文奠基

均衡教育

臺北醫學大學教育宗旨 為:培育兼具人文關懷、社 會服務熱忱及國際觀的醫事 專業人才。在這樣的基礎之 上,本校進行了長期培育醫 學專業與人文結合的教育方 針。

從三系兩百五十名學生開始

本校創校之初,從醫科、牙醫學系、藥學系三個學 系開始;迄今有醫學院、口腔醫學院、藥學院、護理學 院、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五個學院、十二個學系、十四 個碩士班、八個博士班及三家附屬醫院;從創校初期 250名入學新生,到現在3萬餘名遍佈海內外醫療機構、 研究單位及政商各界的醫界菁英。

私校興學典範

本校完全由醫藥界人士的捐資所創設,小自書本、 玻璃管……,大至土地、房舍、儀器設備,無不是由私 人捐資一點一滴的積累而成。創校初期,校地盡是一片 荒蕪的水田,附近一帶人煙稀少,交通不便,可說是窮 鄉僻壤。學校建築方面,在1960年第一屆新生入學時, 也只有幾棟簡陋的鋁質平房,在一切設備儀器缺乏的艱 困環境下,仍能力爭上游。尤其建校後前五年,在董事 會、院長的擘化領導及教職員與全校師生乃至家長會的 努力和支持下,彼此同舟共濟,不論在建築及教學設備 上,年年增建擴充,治校績效有目共睹。在建校的第四 年,已經在大專聯考中的錄取分數,成為私立院校的首 位,更以百分之百考取「美國國外醫學研究生教育會」 (Educational Council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舉 辦的留美外國醫學研究生資格檢定考試,為私人興學創 下了良好的典範。 本校創校第一學年度(49)招收學生共250名,50 學年度又招得新生暨插班生220名,51學年度招得新生 暨插班生250名,第四年(52學年度)增設了藥學系夜 間部及五年制護理助產專修科,第六年(54學年度)又 增設醫學技術專修科,學生人數到第十年(58學年度) 已達2,845人(根據註冊人數),十年間學生人數增加了 十餘倍之多。

北醫五十

30

(4)

1. 寬廣的校地與簡單的建築,標誌了北醫早期的校園景觀 2. 創校初期的實驗室 1 療科實習。這年的7、8月暑假開始,醫、牙二 系的六年級學生第一次住院實習,為期十個 月,分發名單醫科與牙醫學系合計146名。當時 經由院長及實習醫生輔導委員會奔走,接洽實 習醫院,獲得榮民總醫院、陸軍801總醫院慨 允本校學生實習,其他尚有空軍總醫院、省立 台北醫院、省立基隆醫院、市立台北醫院、馬 偕紀念醫院、鐵路醫院等,首批準醫生共109 名。同時,這一批實習醫師在工作繁忙中,尚 能刻苦用功,並參加「美國國外醫學研究生教 育會」舉辦的留美外國醫學研究生資格檢定考 試,本校報考者有15人,全部錄取,創下百分 之百的考取率。 本校首屆藥學系學生是於1964年畢業, 當時對於應授予何種學位,曾經引起熱烈討 論。經本校藥學系主任及教授們的建議,呈請 教育部,以「藥學士學位」取代過去台灣各醫 學院藥學系學生畢業時一律授予的「理學士學 位」,教育部「准予照辦」。故本校藥學系是

第一批的實習醫生與畢業生

52學年度醫科四年級開始本校第一次的臨 床實習,本校將醫科四年級生分為十六小組, 分別派往省立台北醫院、市立台北醫院、空軍 總醫院,輪流於內、外、兒、皮膚、眼科及物 2

(5)

32

北醫五十

國內第一批擁有「藥學士學位」的畢業生。自 1968年7月起,考選部就各大專院校藥學系畢業 生集體舉行檢覈考試,本校藥學系畢業生參加 面試者180餘名,僅26名未通過,成績輝煌。此 外,藥學系第一屆畢業生陳增福考取台灣大學 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取得碩士,並在1973年32日通過教育部博士考試,成為台灣第一位由 國家頒授的藥理學博士。

平地起高樓 成績斐然

本 校 創 校 初 期 可 說 是 最 艱 難 的 時 期 , 在 缺乏財團、政府、宗教團體的挹注下,一磚一 瓦都是倚靠眾人的努力,董事會、校方的規劃 以及師生同甘共苦,披荊斬棘,發揮「誠樸」 精神,創造出成果斐然的成績單。從歷年招 生的不斷增加,年年擴建教學與研究的基礎建 設,又增設藥學系夜間部及護理五專部,深獲 好評。我們引用1963年12月教育部三位督學蒞 校視察時的評論:「一、我們今天詳細視察了 貴學院各項建設,進步甚快,且各項建築新型 而堅固美觀,儀器設備亦頗充實,真令人覺得 欽佩。…二、近來各私立院校,常發生糾紛, 惟貴學院董事會以及各同事間,始終都能和衷 共濟,非常難得,象徵著貴學院今後一定進步 無量。」上述教育部官員的稱許,並非溢美之 詞,這可從以下的事例得到證明:即本校創校 第四年開始,在53學年度的大專聯考及北區五 專聯招中的錄取分數,成為私立院校中的首 位,各科系共錄取248名(醫科99名,牙醫學系 50名,藥學系99名),此後一直高居首位。這 樣的創校成果,實應歸功於創校董事、家長會 及院長和所有教職員工、畢業校友的努力。

醫學與人文的結合

臺北醫學大學校歌裡一句「學好做人方做 醫」,充分代表了本校在教育上的理念,將這 種精神落實下,從醫學專業到全人教育便成為 北醫大這五十年來發展的主軸。 醫 學 專 業 高 等 教 育 在 臺 灣 極 度 專 業 分 工 後,產生許多理論與實務脫節、醫學專業與人

北醫五十

2

(6)

文素養分離的情形,以及臨床實務逐漸脫離人 性需求的落差,社會因而對醫界有負面的觀 感。因此將博雅教育內化進入專業教育課程結 構與內涵,並深化專業教育實務導向的通識範 疇及層面,正是本校的教育方針。透過專業醫 學教育課程融入核心通識教育內涵的過程,使 人文精神推向臨床實踐;同時也針對課程在結 1 3 4 1. 醫科第一屆牙醫學系第一屆與藥學系第三屆集體畢業合照 2. 藥學系第一屆畢業典禮 3. 第一屆同學大合照 4. 王雲五先生親為本校校訓「誠樸」二字題字

(7)

34

北醫五十

構、內容、執行及未來臨床應用實務中,達到 人文與專業互融、理論與實務結合的設計理 念。 近 年 來 本 校 更 以 「 專 業 教 育 通 識 化 」 、 「通識教育核心化」的課程設計理念,進行校 內專業與通識教師及課程的整合,回歸「以人 為本」的醫學。本校舉辦了一系列相關研討 會,包括2008年12月10日主辦了「以通識為核 心的全校課程發展會議」,邀請到許倬雲、李 亦園、楊國樞、宋瑞樓、吳成文、彭汪嘉康等 六位中央研究院院士,共同完成本校的《通識 教育白皮書》,建立以行動為導向之博雅教育 的教學特色。透過各項醫學人文課程,讓學生 在面對醫學專業的同時,也瞭解醫學相關議題 所衍生出的人文意涵及價值問題。

藝文校園的心靈洗滌

作為一所醫學專業大學,本校始終以培養 兼具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之醫療人才為目標, 透過通識教育讓藝文活動深入學生教育。藝文 是一種心靈的探索與美感的追求,藝文活動與 創作不僅能拓寬學生知識的廣度,心靈的洗 滌,也能增加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對於 學習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擁有一生足以享用 的藝文經驗與能力,將有助於建立面對病人的 同理心、尊重生命,與自我反思的能力。為使 藝術活動常態化,北醫大透過課程與活動的結 合,推動全校藝術活動。除了各種不同領域表 演藝術的活動展演陶冶外,校內的藝術活動也 以系統化的方式呈現。使學生得以透過同一主 題之各項藝術展演活動,更多角度體驗藝術的 深度與表現的可能性。此外,並安排年度藝術 1 1

(8)

文化季,以藝術饗宴嘉年華的形式,鼓勵學生 體驗並且參與創作,共同創造藝術環繞的校園 環境。 本校長期以來舉行了各項藝文季活動,取 其杏林春暖的意義以符合醫學大學的特殊性, 安排表演或音樂活動,以及藝術展覽等鼓勵學 生主動參與演出,並以舉辦文學與藝術工作 坊,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駐校活動與展演, 讓學生從心靈的表達與身體的操作中感受自 己,建立藝術創作的信心,甚至心靈的療癒, 並配合課程的理論分析,誘發學生瞭解自己並 且建立創作的興趣,協助學生自行舉辦藝文活 動,以鼓勵學生主動從事藝文創作。並透過 「全人教育護照」之設置,內含音樂、藝術涵 養之培育,使學生在求學期間,培養欣賞音樂 會展演、參與音樂比賽及聆聽音樂大師講座等 活動,提昇豐富的影音藝術素養,拓展學生對 於音樂藝術的視野與愛好。促進學生人文修養 中之藝術涵養,培養醫學院校專業學子,具有 基本欣賞表演藝術之能力與興趣,以鼓勵其多 元性向之發展。 1. 早期北醫學生上課與實驗場景 2. 本校特邀請許倬雲(右)院士擔任 北醫大通識教育委員會召集人,由 邱文達校長親自致贈聘書 3. 早年的學生書法展 4. 早期杏聲合唱演出 5. 1992年楓林文藝季 6. 2002年於杏春樓舉辦的文藝季表演 2 4 3

(9)

36

北醫五十

從英靈祭到解剖英靈追思會

解剖英靈追思會是本校醫學人文精神之另 一展現。早期學校大體解剖學實驗用的遺體, 其來源皆是無名路倒且無家屬認領的居多。經 刑事單位會同法醫相驗確認自然死亡後,由殯 葬業者運送至學校進行防腐與儲存,以及後續 家屬認領或是解剖火化等相關步驟。當時的追 思活動名稱為「英靈祭」,主要是在清明節前 夕以進行傳統祭拜方式進行,並未開放學生參 與。 隨著醫學人文精神的發展與社會對捐贈大 體的接受度,1994年本校收到第一份捐贈同意 書,此後捐贈者日益增加,從1994年至2007年 共有346位簽署捐贈同意書,志願將往生後的遺 體捐與北醫大進行解剖教學。本校於1998年將 解剖學科主辦的傳統祭拜追思方式,擴大由校 方主辦的「解剖英靈追思紀念會」,時間仍在 清明節前夕,主要邀請捐贈者家屬參加,也要 求醫學系與牙醫系學生必須到場。典禮以簡單 隆重為主,會中也會請學生發表致謝感言。本 校更於五十週年校慶前夕,2010年5月在校園中 設置「無語良師紀念園區」,立碑感恩,追思 捨身成就大愛的無語良師。 本校充分瞭解到大體解剖學課程是兼具醫 學與人文兩種領域,不僅僅傳授人體型態結構 的知識,因為牽涉到遺體捐贈,所以與醫學人 文教育也有密切關係。遺體捐贈的過程,主要 1. 本校1963年第一屆舉辦英靈祭,由院長徐千田親自主持 2. 醫學系第二屆沈邦玒同學代表於英靈祭獻花 3. 為了讓學子體認大體老師犧牲奉獻的偉大,本校特別將大 體老師的遺照與行誼掛表形態學大樓旁的長廊 4. 92與93學年度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北醫學子向大體 老師家屬致意 1 2 3

(10)

4 是捐贈人簽署同意書,同時必須有身後聯絡人 的簽署,才能完成捐贈手續。每一位捐贈者選 擇在其生命的最終,展現無私大愛、捨身奉獻 的精神。而捐贈者的親屬們更是承擔著親人往 生的傷痛,放下心中萬般的不捨,才能完成捐 贈者最後的遺願。要做出這樣的決定,捐贈者 與其親屬都需要非常大的勇氣與決心。這決定 的過程與心路歷程,非常值得學生去探索與了 解。 我 們 相 信 「 每 一 個 生 命 都 有 一 個 美 好 的 故事」,2001年開始由解剖學科老師會同出版 中心與事務組訪問捐贈者家屬,詳細深入了解 捐贈者的生平,並將訪談過程錄影,在追思 紀念會時播放。由於感人至深,獲得全體師生 以及家屬來賓的一致好評。2004年開始實施由 學生訪問遺體捐贈者的家屬。學生直接面對家 屬,聆聽著捐贈者的生平往事,彷彿可以感受 到一位,活生生的人物浮現眼前。回到解剖實 驗室,這位捐贈者就躺在解剖台上直接用他的 身體,教導學生人體結構的奧秘,相信那種震 撼與感動,學生將會銘記在心。許多的家屬也 都肯定,與學生直接面談,看著這些學生們, 洋溢著青春活力,努力學習,更讓他們相信, 捐贈者往生前的決定,是正確的。因為這些學 生,將會帶著捐贈者的祝福,持續發揮其生命 的價值,奉獻社會。家屬們都覺得訪談活動深 具意義,也非常感謝學校,安排這樣的活動。 訪談過程進行錄影,在追思紀念會時播放。目 前已經成為每年重要的活動,學生也都覺得這 是很有意義的一堂醫學人文課程。 4

(11)

38

北醫五十

醫療奉獻 攝影記錄 永存人心

臺北醫學大學校友遍佈社會各界,二十年 來共有十三名北醫人與二團體,獲頒素有台灣 醫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醫療奉獻獎」,在全國 各大專院校中首屈一指。這項肯定正是本校對 於人文素養及醫學專業並重教育理念的具體成 果,我們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關懷社會、德才兼 備的醫療人員,熱心於投身各項人道救護、扶 持弱勢、造福群眾的行動。他們在窮鄉僻壤的 偏遠地區及離島,數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 他們的事蹟深深令人感動與敬佩,更為北醫大 的莘莘學子樹立了最佳典範! 為了將這些偉大的事蹟保存下來,讓後進 學子擁有典範人物學習的對象,本校近年來在 教學卓越計畫的補助下,帶領學生拜訪獲醫療 奉獻獎之北醫大校友,全程訪談經驗的拍攝, 為國內首創由醫學校院學生獨立創作的「醫療 奉獻獎校友訪談紀錄片」。以行動導向課程模 式,實地至偏遠地區拍攝醫療奉獻獎獲獎校友 採訪紀錄片,讓學生實際體驗得獎者工作、生 活,以及紀錄片攝錄企編實務、紀錄片攝錄、 製拍實務及紀錄片攝錄後製實務,建立起醫學 人文影像的重要資料。陸續完成「健康心理 學」、「疾病與污名」、「傑出女性醫療人物 誌」等訪談錄影製作,所完成的醫學人文影像 教材已獲得多門課程運用,效果良好。另透過 關懷弱勢團體課程、大愛奉獻家屬訪談紀實、 神經藝術探索教學及身心障礙口腔照護教學等 醫學人文教育計畫,將對弱勢的關懷導入課程 中,讓學生在課程中了解自我在未來社會之角 色,透過與弱勢族群的互動,產生對人的關 懷,進而建立起服務利他的價值觀,培養以病 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理念。 人文在傳統的意義中是重視人的尊嚴,強 調人的價值;人文教育在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的 目的,陶冶其品格與修養;而醫學人文教育則 以培養具悲天憫人胸懷的良醫為目標。本校長 期堅持的的醫學人文教育,透過解剖英靈追思 會(英靈祭)、醫療奉獻獎校友紀錄片拍攝、 醫學典範等課程,期許學生以生命為學習對 象,重視人的病痛,了解病人心理的感受,重 視、關懷生命,成為一個兼具人文素養與社會 關懷的專業醫者。

人文奠基

北醫起飛

北醫在創校五十年間,逐步地實現了將醫 學專業與人文精神結合的教育理想,這並非一 蹴可幾的,而是透過長期教育資源的投入、深

(12)

化人文校園環境、改善教學方法、塑造社會關 懷的全人醫療理念,在無數師生的努力下,才 能有今日的成果。 近年來,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通識教育與 專業教育並重的教學方式,更獲得教育界的肯 定,自2006年起連續四年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 計畫補助,在全國各大專院校的激烈競爭下, 脫穎而出(全國一百六十所大學,只有三十餘 所獲獎助),總計補助金額高達近3億元,全國 第八,平均每人補助金額高居第三。教育部提 供私立大學的獎補助款金額,北醫也居全國私 立醫學大學第一,全國第三。對於長期缺乏政 府與財團支持的北醫來說,讓學校有更充裕的 資源進行教育與研究,無疑是對本校努力的最 大肯定。在此基礎之上,本校不斷貫徹教學品 質,以「通識教育核心化、國際生活多元化、 團隊學習常態化、永續創新優質化、卓越教育 永續化」為目標,使教學成果逐年提升。

北醫大教學方法領導時代

本校為了實現全人醫療教育的理念,長久 以來實施了一系列的教學方法的鼓勵措施,從 1999年實施的教師獎勵辦法,包括了每學年度 頒發教學創新獎與師鐸獎,實際鼓勵用心教學 的老師,引為標竿,到近年的彈性薪資辦法, 都是為了要激勵北醫大教師精進教學方法的積 極作為。而北醫大的老師們為了學生的學習, 也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例如翁國榮教授從70年 代便開始使用幻燈機投影教學,並自行製作投 影片、幻燈片,領導時代,並獲得教育部大專 自然科學優良教學資料甲等獎。 除此之外,北醫大近年來也持續在推動IRS 翁國榮教授製作的幻燈片投影教學集

(13)

40

北醫五十

系統、臨床技能中心等設置,更是為了讓學生 能快速而融入學習。所謂的「即時反饋創新教 學系統」(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IRS) 是促進課堂學生反應與群體討論的教學輔助系 統,教師能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改善傳統較 為呆板的師生互動模式,隨時得知並統計學生 學習的反饋結果,進而掌握學習情況並能調整 授課之步調,增進教師教學之流暢度,並使課 堂情境有趣且豐富;對於學生而言,也讓學習 不再是單向的接收,而達成藉由反饋系統的結 果呈現,創造課堂討論的氣氛,營造自發及激 勵性之學習氛圍,以激發積極及主動學習之動 機,並將學習資訊流入資訊交換平台,建立學 習歷程資料庫。 臨床技能中心的設置,是隨著時代變遷, 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理念,尊重 病人權益及隱私,避免將病人當練習對象,以 減少醫療失誤的發生機率,而傳統的臨床醫學 教育多以講堂授課或床邊教學為主,除缺乏真 實情境外,床邊教學亦受限於時間及病人之因 素,不易掌握其教學品質。因此,讓學生透過 「模擬演練」,將課堂所習得之醫學技能與臨 床技巧,待熟練後方實際用於病患身上。為提 供本校學生良好多元的學習環境並提昇其競爭 優勢,在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及教補款補助下 擴充臨床技能中心之規模,提供給學生良好的 1 1 2

(14)

學習環境及各種不同教學設備。除整合臨床教 學資源,提升學生臨床技能,提供學生及臨床 照護人員臨床技能練習之場所外,也建立起一 套臨床技能客觀評量機制,提昇臨床教師臨床 教學品質,並訓練標準化病人、製作臨床教學 教案及學習手冊,以培養學生主動自我學習習 慣及邏輯思考能力。

師生一條心 社團服務耀北醫

在這樣的人文氣息的薰陶下,儘管有著沈 重的課業壓力,學生依舊展現出十足的活力, 並沒有醫學生只會唸書的刻板印象,透過團隊 合作與工作分配,充分顯露北醫學子之才華。 創校五十年來,學生的社團活動能力是全國各 大專院校的箇中翹楚。社團密度更是全國最 高,在98學年度6,000餘位在學學生中,擁有了 傲人的八十七個社團。 在人文藝術社團領域的表現上,一直是本 校師生的驕傲。合唱團、管弦樂團等音樂性社 團,已具有職業級水準,活躍於國內各表演場 合,甚至遠赴海外演出,證明醫學大學也能擁 有高品質的藝術文化活動,而醫學生也能有感 性的一面。如杏聲合唱團在大專B組合唱奪下九 次冠軍,並多次代表北醫大出國表演;管弦樂 團也於大專B組創下八連霸佳績。 除了藝文活動,風起雲湧的學生刊物也展 現本校學子對於思想風潮、社會責任的關切, 代表了校園裡最真實聲音。除了刊載學術論文 與專題外,這些學生刊物忠實地記錄本校拇山 下的一草一木,進行客觀詳實的報導與評論, 具有校事、國事、天下事的自由開放風氣, 與校方進行建設性的溝通,養成獨立思考、關 懷校園的能力。並於四十九週年校慶當日,由 二十餘學生社團主動發起簽署塔樂禮宣言,並 完成社會責任報告書,代表本校對於社會責任 之重視。 1. IRS上課實景 2. 臨床技能中心一景及其設備 3. 北醫三十四週年校慶管弦樂團演奏會 4. 管絃樂團國家音樂廳「史懷哲紀念音樂會」 5. 杏聲合唱團「杏聲五十•風華絕代」活動 3 4 5

(15)

42

北醫五十

各 種 多 采 多 姿 的 社 團 活 動 外 , 醫 療 服 務 隊、醫藥教育營更是本校學子回饋社會的具體 表現,也給予社會大眾北醫學生允文允武的正 面形象。本校學生所組成的志願衛教服務隊, 出隊頻率在全國名列前茅,於每年寒、暑期 前前往至台灣偏遠區(寒暑假出團共計二十四 隊,參加學生人數超過1,500人次),並協助當 地衛生教育工作、輔導社區環境衛生及保育、 加強醫藥常識之宣導。充分體現學生對於社會 責任與回饋精神的重視,同時亦拓展了學生的 國際觀。成立於1972年的臺北醫學大學社會醫 1 2 2 3 3

(16)

療服務隊第一隊,在2003年1月21日至1月28日 間,前往泰國北部茶房鄉(Wawi)進行醫療 及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是為台灣第一個由學生 社團主導推行的海外醫療工作團。北醫學子將 眾人熱心奉獻的物資、金錢和心力,跨國帶給 需要的人們,也將北醫大的精神推展到國際。 如此優異表現,屢獲社會各界頒發之傑出服務 性社團獎及傑出社團領袖獎項。本校學生的服 務之心,一屆又一屆的傳承下來,在培養出無 數優秀醫療人才的同時,更有一份對人群的關 愛、對社會的責任、以及對生命的自覺。

三家附屬醫院

一齊打造醫學人文環境

臺北醫學大學擁有傲人的三所附屬醫院, 是為台北都會區醫學院校發展最快速之醫療體 系。自1976年創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後, 1997年加入了市立萬芳醫院,由台北市政府委 託本校籌設經營,再於激烈競爭下,取得全國 第一個BOT署立雙和醫院的經營,於2008年起 正式營運,自此一校三院的大北醫醫療體系正 式成形。 三家附屬醫院除了提供病人一流的醫療服 務外,也配合學校的人文教育精神,設置了一 系列的醫學人文及藝術展場,例如臺北醫學大 學附設醫院的「藝術空間」、萬芳醫院的「萬 芳美術館」、雙和醫院的「雙和藝廊」,舉辦 各式藝術展覽,大廳並常設鋼琴及樂器演奏, 都是在這樣的理念下設置的,讓院內充滿著藝 術人文的氛圍,使病人能在充滿人文藝術的環 境下就醫,藉此緩和疾病的痛苦與焦慮。 除 了 必 要 的 醫 療 服 務 外 , 本 校 相 信 以 病 人的角度去感受病人對醫院所要求的服務及品 質,提供民眾不同於一般醫院的刻板印象。因 此,三家附屬醫院以藝術空間與醫院緊密結合 的服務,開創了醫院不斷努力與民眾互動、回 饋社區、打破傳統舉辦醫院畫展之創舉。另外 三家附屬醫院也不定期地舉辦各種音樂、展演 或人文講座,實現全人醫療服務的目標,成為 身心靈療癒的場所。 1. 北醫四十九週年校慶簽署塔樂禮宣言 2. 台灣第一個由學生社團主導推行的海外醫療工作團: 泰國北部茶房鄉醫療服務 3. 早期北醫學子的醫療服務活動 4. 萬芳醫院之「萬芳美術館」 5. 北醫附設醫院「北醫藝術空間」 4 5

(17)

44

北醫五十

展翅遨翔

北醫高飛

本校教育宗旨在於培養兼具社會關懷與人 文素養之醫學專業人才,除教導學生臨床專業 知識外,更重視博雅教育之落實,在長久以來 的優異表現基礎上,近年來更連續四年獲得教 育部「教學卓越計畫」補助,補助累計近3億。 隨即積極導入即時反饋教學系統、六維虛擬情 境教學系統,提昇學生學習興趣;建置多元臨 1. 雙和藝術表演隊(左為陳漢彬老師、右為簡阿忠老師) 及多位音樂志工定期赴雙和醫院為民眾表演 2. 雙和藝術館於各川廊間設置藝術展覽 1 2

(18)

床示範教學中心、多媒體學生自學中心,使整 體教學環境更臻完善;藉由教學評量與學習助 理機制,不斷改善師生之教與學內涵,進而建 立有效之回饋機制,充分落實本校結合醫學科 技與人文教育之理想。 教育改革成功之基礎根植於全校師生之認 同與實踐,在醫學專業教育之領域中,具前瞻 宏觀視野與優良學習典範之教師,更是引領教 育改革落實之重要推手。近年來積極延攬國內 外專家學者,成立教學與研究團隊,不僅帶動 本校朝向研究頂尖,更促成本校綠杏教改之風 潮。為同步提升本校教師教學品質,引進多元 優質師資,建置相關延聘獎勵措施,落實教師 評鑑輔導機制,訂定知能提昇—教育積分認證 機制,獎勵海外研習與研究制度等多面向,全 面提昇多元優質師資之質與量。 為因應醫療產業的分科細緻化和強調全人 醫療的趨勢,本校針對各系專業核心能力作一統 整規劃,藉由不同屬性領域之臨床課程整合、跨 校系之學程規劃、教材的革新與遠距數位化,提 供多面向的學習環境,進而提昇學生學習成效。 透過多元文化的課程,培養學生具備服務人群的 基礎知能,發展內省與實踐能力,建立其尊重人 性、關懷社會的人文素質與價值觀,成為具有人 文關懷理念的醫事專業人才。

(19)

北醫大研究發展概況

臺北醫學大學為使學術研究能有專責單位負責,並 能規劃長期學術研究,整合校內跨學門之研究、推動國 內外之研究合作、提升學術研究水準、促進與政府及產 業交流合作,2001年規劃籌設研究發展處,2002年正式 成立研究發展處(簡稱研發處),除成立研發專責單位 外,也配合制(修)定研究相關法規、簡化研究行政業 務流程、建立研究人力及研究資源資料庫、檢討臨床績 效獎金及薪資結構中研究的比重及要求等。 研發處從成立迄今經過數個歷程,初期研發處是從 教務處研究教學組轉型而來,其下設置企劃組、研究管 理組、產學合作組三組,統籌研究發展相關事宜。整體 發展計畫之策略為提升研究水準、發展生醫科技及開發 研究資源。在發展生醫科技方面,積極主動推動產學合 作及技術轉移、規劃共同實驗室研究群、整合及發展研 究重點、規劃及籌設育成中心。在開發研究資源方面, 朝向充實研究人力、增加研究經費、擴充研究空間及尋 求策略夥伴等方針進行;同時為將基礎研究觸角伸及產 業面以發展產學合作,亦於2003年新增創新育成中心, 2005年將學校既有之共同儀器中心及實驗動物中心納入 研發處以提供全方位之服務。2008年組織正式改組為研 究推動中心、產學育成營運中心、產學育成營運中心、 實驗動物中心及共同儀器中心並新增生物統計暨研究諮 詢中心,同時為了提升整體研究水準與資源作最有效利 用,故將各領域研究中心整合併入研發處共通平台,將 所有研究服務全數到位,提供優質研究環境,蓄積研究 能量,提升學校學術地位。 本校研發與創新策略是遵循臺北醫學大學經營理念 相關策略與方針擬定,除了提升研究動能、延攬暨培育 優秀研究人才、建構優質研究環境、提升產學合作能量 與績效、研發成果管理及推廣外,也積極制定各項獎勵 及行政措施,希望藉此能將研發成果的質與量再提升, 並整合現有研究團隊,推動跨領域整合型研究,並依

研發產學

標竿大學

北醫五十

46

(20)

據院系所研究特色,結合不同方向之專長與領 域,促成跨校、院、系所整合,發展學校重點 研究,以期研究能更深入與突破,提昇本校學 術地位。

獎勵創新研發

激發研究潛能

早 期 北 醫 大 因 客 觀 環 境 影 響 , 校 內 的 研 究風氣直到2001年左右才開始普及,但因起步 較遲,發展學術研究所需的人員、經費及空間 都嚴重不足,為鼓勵校內教師(含新聘)與主 治醫生從事研究,追求學術卓越,激發教師研 究潛能,同時配合政府鼓勵產、官、學、研各 界交流合作之發展方向,提供完善的研究配套 制度為必要之基礎,因此本校積極制定各項獎 勵及行政措施,藉此獎勵績優教師,激發教師 研究潛能,並提升本校研發成果。幾年來獲得 政府機關的補助研究計畫(包括國科會、衛生 署、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其他政府機構)、產學 合作計畫及結盟醫院計畫等,研究計畫件數及 經費均顯著成長,此外學術研究獲獎率及教師 論文發表也逐年大幅成長。 本校學術研究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崛起, 主要因素為學校為獎勵創新研發及激發研究潛 能,訂(修)定了多樣性的獎補助辦法,以及 為充實研究能力增聘專任教師。早期為鼓勵教 師積極從事研究之相關措施,包含了訂定研究 計畫減免授課時數辦法、修訂種子基金及學術 獎勵辦法、訂定校內教師研究整合獎勵辦法、 檢討臨床績效獎金及薪資結構、擬定臨床績 效獎金發放辦法、制定並實施教師研究績效評 估辦法等。執行研究獎勵辦法後,研發成果的 質與量立即明顯提升;近年來為鼓勵教師積極 從事研究,又增訂了包括臺北醫學大學專題研 究計畫補助辦法、新聘教師專題研究計畫補助 2009 通過組織重整(研究推動、產學育 成、實驗動物、共儀、生物統計五中 心) 組成21個研究團隊 籌辦國際期刊 2008 增設生物統計暨研究諮詢中心 2005 共儀及動物中心納入研發處 2004 成立創新育成中心 2003.9 正式成立研究發展處(產學合作、研究管理及企劃三組) 2002前 教務處研究管理組

(21)

辦法、結盟醫院(新光、奇美、國泰等)學術 合作專題研究計畫補助辦法及論文研究獎勵補 助辦法等多項相關措施。除制定明確獎補助辦 法,亦積極策畫推動校內研究資源整合,提高 對外爭取大型計畫補助之能力,並針對整合型 研究計畫,訂定「大型研究計畫獎」與整合型 研究計畫補助辦法,並佐以提供整合型計畫研 提輔導等。此外,為落實學術研究實用化,亦 訂定「產學合作成果獎」,以鼓勵教師致力於 參與政府機構及民間企業之產學合作。 近年來本校於研究計畫件數及發表之SCI 論文數雖有長足之進步,但是大型計畫及高品 質、高影響指數之SCI論文數仍有加強及成長之 空間。因此,增訂「研究總經費獎」、「年度 研究成就獎」,並提升高影響指數之SCI論文之 獎勵金額至50萬;除此之外,各學院亦訂定補 助或獎勵措施,鼓勵教師發表高品質SCI論文。 為 持 續 提 升 學 術 競 爭 力 , 建 構 優 良 學 術 發展環境,除了針對學術研究有獎勵補助辦法 外,本校也逐步增加新聘教師標準,並積極培 植年輕有潛力之教師和醫生,並把教師升等標 準提高。2008年修訂「教師評鑑辦法」,讓教 師得依意願選擇量性評估類別〈教學、研究與 一般〉,分別依教學、研究及服務之各項權重 做綜合評鑑,作為續任依據。專任教師量性評 鑑總值在全校專任教師總值排名順序後5%者, 送校、院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同時規劃配套 措施將未達研究評估準則之教師進行輔導,若 SCI論文數 每位教師SCI論文平均數

SCI論文平均Impact Factor Impact Factor>5論文篇數

(22)

連續兩年仍未達標準者,將提送校教評會審議 不予續聘。

研究資源挹注

學術發展建基於整體學術環境的素質,其 中包括長期與穩定的研究經費。然而,本校受 限於私立大學獲政府補助有限且無財團資助, 財務來源皆以學雜費收入及附屬醫院盈餘為 主。因此,相較於其他學校,本校得以提供予 教師之研究經費及補助較為有限,因此如何開 闢財源增加研究經費益顯重要。 早 期 研 究 經 費 主 要 來 自 國 科 會 專 題 研 究 計畫,研發處成立初期即積極拓展外部研究經 費,除隨時透過網路傳達各種研究機會外,並 由專責單位主動、積極企劃或協助校內教師整 合成團隊以爭取業界科專、學界科專、國衛院 院外研究室等大型、多年期研究計畫,同時藉 技術轉移及育成中心增加研究經費,藉策略聯 盟或策略夥伴,贊助建設及研發基金,此外亦 積極募款投入研究資源及設立研究基金;91學 年度與新光、國泰、馬偕、奇美、敏盛醫院進 行建教合作,五家結盟醫院每年共提供約5,000 萬研究經費,為本校重要的研究資源之一,且 促成本校與結盟醫院之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之 結合,此外北醫大三家附屬醫院,每年提撥北 醫學術研究經費亦逐年增加,以97學年為例, 教師評鑑流程圖

(23)

50

北醫五十

三家附屬醫院共提供約5,620萬元研究經費。本 校最大的資源就是研發人才和研發技術,藉由 育成中心運作,建立產學合作機制,以技術轉 移研發專案,亦可作為學校的重要開源途徑之 一。 目前本校除爭取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外, 同時積極拓展外部研究資源;在內部策略規劃 上,則擬定各項獎勵措施、行政輔導與資源投 入,以因應國科會在核定專題研究計畫件數與 通過率逐年下降之趨勢。以97學年為例,本校 研究經費共獲5.94億元,主要來自於國科會、 其他政府機構、結盟醫院計畫等計畫挹注,且 國科會計畫經費僅佔本校總研究經費31.3%。顯 示本校透過品質改善與流程管理,已逐漸發揮 作用。 除國內研究經費外,本校亦長期發展國際 學術合作,為落實此計畫本校與美國國家衛生 研究院NIH簽訂學術合作,內容除交換學者並 共同執行合作研究MTBI計畫,目前已有具體 成果展現,獲得三年期「雙邊國際合作研究計 畫」。 針對研究資源的另一大類-研究設備,本 雙邊國際合作研究計畫─臺北醫學大學/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際合作研究案(三年期計畫,補助機構: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主持人 計畫名稱 執行期限 陳振漢 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診斷及治療之輕度腦外傷轉譯醫學研究─臺北醫學大學/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際合作研究案-輕度腦外傷基因轉錄及蛋白質轉譯之 研究(1-3) 2009.8.1-2112.7.31 邱文達 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診斷及治療之輕度腦外傷轉譯醫學研究─臺北醫學大學/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際合作研究案-建立輕度腦外傷之診斷工具與治療策 略(1-3) 2009.8.1-2112.7.31 陳啟仁 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診斷及治療之輕度腦外傷轉譯醫學研究─臺北醫學大學/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際合作研究案-利用功能性神經影像建立輕度腦外傷 的臨床影像診斷依據(1-3) 2009.8.1-2112.7.31 蔡行瀚 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診斷及治療之輕度腦外傷轉譯醫學研究─臺北醫學大學/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際合作研究案-輕度腦外傷後生理時鐘功能之臨床研 究(1-3) 2009.8.1-2112.7.31 教師獲校外研究計劃總經費 教師獲國科會研究計劃總經費

(24)

校也積極籌備規劃。北醫大有個很大的特色即 為達資源有效應用最大化,能把所有資源做統 籌,將有限儀器經費做最有效率之運用。在儀 器設備購買分配上將其分為三個層級:個人、 系所及共儀中心。20∼30萬小額基本儀器配備 直接放置在教師個人辦公室,100萬上下則放置 在各系所的共同儀器室,300至1,000萬元以上 儀器放置在學校共同儀器中心。此外建立全方 位的管理經營模式,共同儀器的維護及保養費 用皆由學校支出,以強化共同儀器中心功能及 建構共同研究室。 在強化共同儀器中心功能方面,包括以下 幾點: 1. 擴大服務空間,除配合線上「儀器設備使用 管理」系統,將儀器預約、登錄、計時、計 費等事項整合,可自動完成使用時間及人次 統計外,增加二十四小時開放設備及建置開 放校外使用或校際合作的儀器使用平台。 2. 加強添購跨院所貴重儀器。 3. 定期舉辦儀器訓練課程。 4. 建構「虛擬貴重儀器資料庫」平台,藉由完 整的貴重儀器資料庫建立,以方便全校及研 究人員上網查詢所需儀器的相關資料,建立 完整的共用機制,積極推動並協助跨領域研 究計畫之貴重儀器需求,降低重複購買相同 儀器的成本。

鼓勵產學合作

提升產學績效

新 世 紀 急 遽 發 展 的 生 技 醫 療 產 業 , 是 全 球產、官、學、醫界一致認定的新一波產業主 角。面對此一波影響未來至鉅的國際競爭,台 灣必須加速生物醫學的上游基礎研究、中下游 的應用開發,同時改善醫療產業環境,才能與 世界先進齊肩並行。有鑑於此,本校於2003年 成立「創新育成中心」,藉北醫大專業生技醫 療的研究能量,提供實質育成資源,強化與業 界之產學合作效益。

(25)

52

北醫五十

產學績效亮眼 為全國私校之冠

經 過 數 年 的 耕 耘 , 北 醫 大 已 建 立 完 善 的 研發成果管理相關法規,並於2007年通過農委 會研發成果管理評鑑;本校在產學合作、技術 移轉、專利申請、創新育成及衍生企業皆有 亮眼的表現,由2003年開始推動產學合作機制 以來,累計產學合作件數達八百九十七件,產 學合作經費達73,136萬元,其中國際產學合作 近五十件,合作國家包含美國、荷蘭、德國、 法國、英國、比利時、紐西蘭、新加坡、日 本、韓國及大陸等十一個國家,顯示本校產學 合作水準獲國際知名廠商肯定;此外,校內開 發出的核心技術,亦深受業界肯定,累計簽訂 五十二件技術移轉案,合計10,799萬元,迄今 本校100萬元以上之技術移轉案已累積達十五 件,總金額高達10,683萬元;產業育成輔導績 效方面,本校育成中心累積培育四十五家廠 商,其投增資金額達7.08億,中心亦協助企業 取得政府補助計畫金額達1.53億,更成功輔導 進駐企業興櫃、共取得二十八件獎項認證,包 括六項國際認證、三項衛生署藥品及醫療儀器 許可認證,此外,本校亦鼓勵體制內創業,加 速研究成果產業化,目前教師之研發成果亦成 立五家校園衍生新創公司,包括: 1. 椎間盤臨床治療技術:固寶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2. 牙齒超低溫冷凍保存:立健生物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 3. 生技醫療實體通路:綠杏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臺北醫學大學產學育成營運中心沿革

(26)

4. 醫務管理顧問:北醫大醫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5. 中草藥及健康食品開發:華笙生物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 以上種種亮眼表現,使本校於連續2007∼ 2008兩年獲得教育部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評 量中三項指標-「爭取產學經費與效率」、 「智權產出成果與應用效益」、「產學合作成 效廣泛程度」前三名,積分加總為私立學校第 一名,並獲選為「爭取企業機構產學經費與效 率」私立高教體系頂標學校之冠,顯示北醫積 極推動產學合作之成效。北醫大為醫藥專業大 學,育成中心輔導產業定位明確,成功協助企 業興櫃、申請各項政府計畫、取得關鍵技術並 獲得國內外各項獎項與認證,培育廠商有成, 深獲經濟部肯認,於97、98兩年度榮獲績優育 成中心之「最佳特色獎」,98年度獲國科會頒 發「績優技轉中心」榮譽;而生醫植體暨微創 醫療研究中心歐耿良主任更以國科會補助50萬 元之計畫創造出2,300萬之技轉案,創造絕佳 的投入產出比,榮獲國科會評選成為97年度之 「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 執行單位 年度 內容 農委會 2007 通過農委會之研發成果管理制度評鑑 教育部 2008 榮獲「產學合作優質學校」 經濟部 2008 榮獲「績優育成中心」-最佳特色獎 國科會 2008 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 行政院科顧組、教育部、 國科會、經濟部 2009 通過「產學合作激勵計畫」獎助 國科會 2009 榮獲「績優技轉中心」 經濟部 2009 榮獲「績優育成中心」-最佳特色獎 1. 本校歐耿良老師獲2008年技術移轉貢獻獎 2. 本校獲2008年績優育成中心獎 3. 本校獲2009年績優育成中心獎 4. 本校獲2009年績優技轉中心獎 1 2 3 4

(27)

54

北醫五十

技術創新 深受國家肯定

在技術創新方面,本校教師在生物醫學領 域的研究成果更是出類拔萃,歐耿良主任與傷 害防治學研究所蔡行瀚所長、生物醫學材料暨 工程研究所鄧文炳所長,分別獲得2008年第六 屆國家新創獎之殊榮。顯示北醫大所研發之技 術,不僅是貼近廠商需求的關鍵技術,更受到 國家的肯定。

專業生技醫療親產學優質校園

臺北醫學大學多年來已與產業界建立良好 的合作關係,為強化產學研的合作,學校積極 「建置親產學環境」,持續投注研發能量,制 訂先進的產學及鼓勵制度。 1. 產學組織再造-單一窗口一條龍服務 在產學組織方面,建置專責單位「產學育 成營運中心」,以單一窗口的效率運作模式協 助產業建立企業核心技術,進行技術與產品的 開發,提供產學合作、創新育成、智財管理、 技術移轉及衍生新創等核心業務。 產學合作推廣需要將產業的思維導入學術 界,強化產業應用性之概念,企業管理經驗的 導入將使產學營運機制更趨健全,因此本校積 本校獲2008年國家新創獎 獲獎項目 參賽團隊 參賽單位 表面多功能處理於生醫植體之研發與 應用 歐耿良 臺北醫學大學 生醫植體暨微創醫療研究中心 生長因子複合物對於促進人體退化性 脊椎間盤再生 鄧文炳、章修綱、章修績、陳位 存、羅文政、陳韋宏 臺北醫學大學 組織工程暨基因治療實驗室 空中緊急救援系統 蔡行瀚 臺北醫學大學 傷害防治學研究所

(28)

極延攬產業界人士組成專業經理人團隊,擴充 產業人脈並與產業界建立更深厚的關係,學校 教師及企業已感受到北醫大親產學的氛圍,並 給予正面的肯定,教師對於親產學的政策配合 度逐漸提高,形成北醫大全體專任教師及醫師 成為校方的產學行銷人員,提昇企業與學校的 緊密關係。未來更將禮聘各界專業顧問,逐步 推動北醫成為最優質的親產校園,並將藉由與 產業的緊密連結,達成成為醫學專業的國際級 大學之目標。 2. 研究能量豐沛-由基礎至臨床全方位合作 在 研 究 能 量 方 面 , 北 醫 大 為 醫 藥 生 技 專 業大學,結合大學、三所附屬醫院(北醫附設 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及萬芳醫院「卓 越臨床試驗與研究中心」可觀的資源及研究 能量,不僅能提供臨床實證醫學及理論基礎研 究,且專注於發展醫學、藥學、生物技術、食 品科技等相關領域之技術,培育輔導「醫藥生 技產業」之創新發展。生技醫療產品之開發, 多需取得臨床試驗報告,始得申請產品之上市 核可,企業可藉由與本校教師之產學合作,或 技轉其研究成果,進行基礎及臨床前的研究, 再藉各附屬醫院的臨床驗證,完成產品的上 市,透過研究回饋及良好合作關係,增加學校 的後續研究資源,正面積極的產學合作循環機 制,使北醫大不僅是產業界最佳的合作伙伴, 更藉由產學合作提升學校教師研究成果效益, 產學運作模式 -單一窗口產學服務

(29)

56

北醫五十

進而促進生技產業的發展。充分發揮北醫大一 校三院的整合綜效,提供產業界由基礎研究至 臨床試驗的一條龍完整服務。 3. 設立符合產業發展趨勢之研究中心 -以優質研究成果開發產業利基產品 為了配合產業需求並領導產業發展利基產 品,北醫大針對產業需求建立專業生醫研究中 心,包括實證醫學研究中心、生醫植體暨微創 醫療研究中心、生醫器材研發中心、醫學美容 及化妝品研究中心、保健食品研發中心及聯合 臨床試驗中心等,集合學校教師在中草藥、保 健食品、生醫材料、醫療器材、醫學美容等領 域的專業,整合教師研究能量,配合產業需求 及國家生技發展,提升學術研究的產業應用價 值,同時推動研究成果的產業化。 4. 完善產學推動制度-鼓勵教職員生投入產業 針 對 產 學 合 作 、 技 術 移 轉 、 新 創 事 業 等 機制,本校已設置多種相關辦法與鼓勵措施, 建構全面親產學校園制度,鼓勵辦法與措施如 下:

開辦產學教育訓練

1. 學生產業知識紮根課程 於大學及研究所開辦「拇山產學論壇」, 將「創業精神」深植入校內文化,以培養建立具 「創意」、「創新」能力之人才為基礎,藉由產 學傑出人士與專業人員之經驗傳承與分享,將創 業的思想深耕入北醫大之校園文化中,透過學生 互相討論,針對創業之成功個案進行分析研究, 藉由演講者分享之知識與實際接觸交流,系統性 的蒐集相關資訊與分析,了解創業成功原因與特 質,透過個案討論進行標竿學習,作為未來後續 創業之依循,並透過討論引發學生創業之興趣及 意願,跨出創業的第一步。使學生能結合理論與 實務,啟發生技醫藥領域之創業行動,培育未來 生技產業的領導者。 辦法 / 推動方案 鼓勵措施 產學合作實施辦法 計畫獎勵金 學術研究獎獎勵指標及作業細則 設置「專利獎」、「技術移轉獎」、「產學合作獎」與「產學 計畫總經費獎」鼓勵產學合作成績卓越之教師 創新育成中心進駐廠商回饋金分配要點 70%及10%之回饋金分配予輔導顧問及其相關系所 研發成果與技術移轉管理辦法 專利申請及維護費用由學校補助,鼓勵教師將研發成果衍生新 創事業 衍生新創事業實施辦法 創業教師得持有公司技術股權及擔任董監事 研發成果權益收入分配施行細則 70~85%之技術移轉權利金分配予發明人,為全國技轉金分配 發明人最優惠之學校之一 國科會發明專利及技術移轉獎勵金運用分 配要點 發明專利獎勵金100%分配發明人;技轉獎勵金20%獎勵技轉 承辦有功人員 專任教師任職或兼職營利事業機構辦法 降低借調門檻,鼓勵教師積極與產業合作 專任教師任職或兼職營利事業機構辦法收 取學術贊助金及分配細則 學術贊助金之20%及40%分別分配予所屬學院及系所 教師升等聘任辦法 專利及技轉績效納入教師升等積分 教師彈性薪資實施要點 依專利、技轉及取得獎項或殊榮核撥獎勵金

(30)

2. 產業人員加值學程 經由規劃設立產業學程或研討會,廣邀國 內智財、營運管理、財會及產業分析之專家, 包含智財知識服務公司、各大專院校智財所與 管理學院教授及相關單位資深專業經理人等, 增進產業人員生物技術外之專業知識。 3. 增進教職員產業新知 開 辦 產 業 相 關 知 識 研 討 會 , 包 括 企 業 財 會、營運管理、行銷業務、產業分析、生技法 規、創業投資、募資及稅務法律之系列演講等 活動,邀請各界專家來校演分享其專業知識; 此外,同時組織校內熟稔產業語言之教師,組 成校內諮詢顧問團隊,藉由校內活動進行產學 合作經驗分享,拉近教職員與業界之距離。

成立各研究中心

發展特色研究

神經損傷轉譯研究中心

北醫大一直是台灣及亞洲地區神經損傷研 究的領導者。甚至在某些領域亦在全球領先。 本中心投入神經損傷研究已超過二十三年,執 行超過八十項相關計畫。目前整合校內外六大 研究中心,並與美國(NIH)、台灣國家衛生 研究院(NHRI)、中研院等緊密在研究及教 育學程結合,並與十餘所國外大學有各領域合 作。在國內亦與二十五家以上大型醫院形成網 絡及長期合作。從流行病學、基礎、轉譯、臨 床到產學合作,可以說是國際上非常完整的神 經損傷轉譯研究中心。 本研究團隊自1987年進行第一個計畫迄今 二十三年,建立三大神經損傷資料庫:1. 台灣 臨床試驗結合產學合作 提供完整服務

繼續投入研究經費

專利技轉 專利技轉 技轉 技轉 產學合作開發新創公司

產學合作

產學合作

學校早期研發成果 體外、體內動物實驗 毒理及安全性實驗 驗證「安全」 申請第一期 臨床試驗 第二期 臨床試驗 第三期 臨床試驗 第四期 臨床試驗 第一期 試驗 學校 ︵實驗室、動物房︶ C R C教學醫院

技術研發

技術研發

臨床試驗

臨床試驗

動物 人體

(31)

58

北醫五十

腦外傷流行病學資料庫,迄今共174,236例,完 成世界最大腦外傷資料庫之一;2. 台灣嚴重腦 外傷病人登錄資料庫,共2,104例;3. 台灣脊髓 損傷病人登錄資料庫,共1,000例。並以研究證 明安全帽效益,成功推動安全帽立法(1997年 6月1日),十三年來每年挽救3,000人生命;而 臺灣的事故傷害也由1996年的第三大死因降為 2008年的第六大死因。2007年建立台灣版嚴重 腦外傷臨床診療指引,由NHRI發行第一版中、 英文專書「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PG)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此指引為目 前唯一在亞洲自行完成,甚受各國重視。主導 日、韓、中、港及東南亞國家共同完成Asian TBI guideline與歐美並駕齊驅,將成為亞洲地區 腦外傷治療的準則。 本中心主持人為邱文達教授,期間發表論 文322篇及書本章節28篇;由Scopus統計得知, 本研究在腦外傷研究之publications及citations 在國內均居第一名,在亞洲及國際領域亦居前 茅。本研究團隊因致力於腦外傷相關研究,對 國際學術及國家社會的貢獻,而獲得國內外 多項相關獎項。在國際學術領域上,本研究 團隊人員亦擔任五大重要學術團體領導者。 並為四個國際雜誌編輯及一個國際雜誌發行 人。1. President, Academy for Multidisciplinary Neurotraumatology; 2. Immediate Past President, Asia-Pacific Academic Consortium for Public Health; 3. President, Asia-Oceanian Neurotrauma Society; 4. President-elec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constructive Neurosurgery; 5. Secretary, Neurotraumatology Committee, 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

本中心獲邀參與美國NIH、以色列、瑞典 及台灣等合作研究伊拉克戰爭造成輕度腦外傷 後遺症研究。主持人並獲聘任為國內極少數的 NIH Guest Researcher(2009-2014)。同時, 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成立「神經再生研究

(32)

中心」,進行週邊神經損傷研究。目前國衛院 已完成動物實驗,將進入人體試驗,運用於病 人。首先與國家衛生研究院成立「神經再生」 博士學程。與中央研究院成立「轉譯醫學」博 士學程。 本研究團隊最近更全面加強與轉譯醫學中 心及產學技轉中心合作,未來方向將聚焦於神 經損傷之觀察型研究、前期臨床試驗、神經影 像科學、生物標記、新藥開發與相關臨床試驗 等,將研究成果轉譯為臨床及實務運用。

癌症研究中心

中心主持人為彭汪嘉康院士,彭汪院士致 力於腫瘤治療與研究近二十餘年,建立第一個 全島癌症研究網絡「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 織」,整合國內各醫院的力量,推動國內癌症 的臨床及基礎研究。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基礎及 臨床醫師近二十位。目前已有豐富的癌症基因 治療研究, 包 括 惡 性 膠 質 細 胞 瘤、轉移性肺腫瘤研究,依 據過去研究的成果將可進一步的應 用siRNA/AAV和HSV1-tk/GCV的技術於抑 制惡性膠質細胞瘤的生長。過去兩年,完成近 四百位腫瘤病患之治療,其中惡性腫瘤也已完 成近百例,不僅成功延長病患生命,減少病患 反覆接受開顱手術之困擾,也達到全世界排名 第三名之案例治療經驗,同時為積極培育相關 領域菁英亦與中央研究院共同開設癌生物學與 藥物研發博士學位學程,本校亦於2010年3月獲 行政院衛生署專科級癌症卓越研究中心計畫四 年近2億元之補助,肯定本校在此領域的努力。 未來研究目標將著重於神經腫瘤成因的基因變 化、腫瘤幹細胞的分析、分子影像診斷、免疫 療法、基因療法與輔助療法等。

(33)

60

北醫五十

生醫植體暨微創醫療研究中心

本中心成立之首要任務為創立一個研究溝 通平台,整合產官學研醫五方資源與人力,配 合國家重點發展「生技醫療產業」,開創台灣 下一波兆元產業。此外,也將整合本校醫療體 系,配合附設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建立醫療與 工程合作平台,共同解決目前「微創醫療」可 能面臨之技術及工程問題,並結合校內各學院 乃至國內外大學之菁英,組成生醫植體和微創 醫療各研究群組,規劃整合計畫。亦結合生醫 植體和微創醫療研究與教學,培訓專業人才, 並鼓勵碩、博士研究生加入。 中心由歐耿良主任領導研發及產品化,自 2008年5月成立以來,致力整合表面科學技術與 生醫微機電技術,並結合奈米科技與製程,應 用於生醫材料及生醫植體上,其豐碩之研發能 量不僅屢屢榮獲國科會與相關單位之補助及發 表於知名期刊外,亦榮獲「生策會2008年新創 獎」,其他主要成果如下所述: 1. 研究成果成功衍生出四項技轉案,創造新台 幣9,100萬元收入,締造出全國生技類最高金 額技術授權案。 2. 國科會97年度2008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 3. 協助相關產業進駐臺北醫學大學育成中心廠 商共五家,並協助四家廠商撰寫營運計畫書 (business plan),成功進駐高雄科學園區。 4. 協助外國針灸商開發自有品牌針灸針品,獲 得美國FDA(510K)之核可,成功將於美 國市場推出自有針灸針「Alpha acupuncture needle」等一系列產品。

生醫器材研發中心

為發展醫療器材跨部會研發,並建立「市 場為導向之利基價值鏈」,本校創立生醫器材 研發中心,在歐耿良主任主持下,串連本校各 研發中心與院系所,將自身厚實之臨床醫學基 礎研究能量,以合作團隊方式與北醫大三附設 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 和醫院),進行跨領域與跨單位合作,配合政 府政策發展醫療器材專區,建立醫療器材相關 產業研發平台,開發齒科、骨科、神經外科以 及精密微機電儀器產業。進行醫學工程、材料 工程、資訊人才等跨領域整合,以利醫療產業 之研發。建立醫療器材開發模式、臨床測試及 動物實驗,並發展跨領域整合之研究模式,提 升學術研究能量。發展跨領域產學研發模式, 國科會投資報酬率最高之計畫

(34)

實質推動醫療器材產業發展政策,提升產學研 發競爭力。為醫療器材產業提供新型醫療器材 研發、上市前臨床研發以及臨床轉譯研究,成 為產、官、學、研、醫之研究發展平台,創造 產業最大利基,提升台灣產業地位或產業競爭 力。亦於2009年連續獲得二件國科會南部生技 醫療器材產業聚落發展計畫補助。

生殖醫學中心

生 殖 醫 學 是 北 醫 大 的 醫 療 特 色 之 一 , 生 殖醫學中心成立於1991年,協助國內每年40萬 對及許多國外的不孕夫婦生兒育女。中心主持 人為本校醫學院院長曾啟瑞教授,曾院長為國 內生殖醫學研究的先驅,並創下許多的佳績: 1991年本校第一例試管嬰兒誕生、1993年國內 第一例副睪丸取精成功受孕、1995年本校第一 例精子對卵子之顯微注射的寶寶誕生、1996 年第一例冷凍胚胎解凍後懷孕成功。1999年 成為國內第一個通過ISO 9002 Health Mark之 生殖醫學中心;同年並獲得1999國家生技暨醫 療保健品質金獎的肯定。在人工協助生殖技術 不斷的研究與發展之下,於2001年創首例自體 粒線體轉殖成功懷孕,且生下健康寶寶的舉世 聞名紀錄。2008年更創下國內冷凍精蟲保存最 久且能生育的紀錄,2009年更以「利用檢知生 化標記之子宮內膜異位症檢測方法與生化標記 的使用」榮獲國家發明創作獎金牌。近五年獲 得之研究計畫超過八十件、論文超過120篇, 近年並積極推動國際交流與國外一流大學包 括Standford、Harvard、UBC、UCLA等大學合 作,並派員前往交流。目前研發生物晶片以瞭 解胚胎著床重要基因與子宮內膜異位症,並進 行以粒線體植入的方式進行老化之研究及進行 人工生殖流行病學研究。實驗室包括老化及更 年期研究室、優生保健及基因診斷研究室、生 殖免疫研究室、子宮內膜異位症研究室。 未 來 三 年 , 生 殖 醫 學 研 究 預 定 於 五 大 方 向,包括:診斷型基因晶片的建立,卵細胞品 質保持及老化的研究,胚胎著床因子的探討及

(35)

62

北醫五十

臨床應用性,環境荷爾蒙與不孕症的關聯及流 行病學建立,生殖醫學國際研究所之設立,強 化臨床治療或基礎研究能力。並期望生殖醫學 研究中心能成為世界級的研究中心。

幹細胞研究中心

臺北醫學大學鄧文炳教授成立幹細胞研究 中心,藉由幹細胞在再生組織工程、生化材料 及基因治療等研究領域之整合應用,以期在再 生醫學研究中發展出新的細胞治療策略。本中 心主要目標為將幹細胞應用於各個領域,並達 成下列目標:1. 經由幹細胞之研究並結合組織 工程、生物材料、基因治療及分子造影技術, 來建立再生醫學之治療新模式。2. 從幹細胞基 礎研究進而發展出新的臨床醫學療法。3. 結合 國內外團隊整合研究資源。4. 建立各型態階層 之幹細胞資料庫。5. 將幹細胞應用於轉譯動物 模式。6. 積極研發臨床幹細胞治療之應用性。 本 中 心 研 究 方 向 及 主 題 , 是 以 幹 細 胞 生 物學為主,結合分子基因造影,將帶有造影基 因之幹細胞作為體內追蹤之標的,一方面應用 於組織再生醫學,利用幹細胞體內分化之特性 對椎間盤、軟骨、硬骨及神經損傷之修復。另 一方面應用於癌症治療,本中心已證明幹細胞 能在體內趨向腫瘤生成處,藉此特性將幹細胞 改造後成為治療癌症之細胞工具。而在幹細胞 分化演繹方面,發展幹細胞分化系統及調控機 制,使其達成分化為成熟細胞之目標。

牙齒銀行暨牙齒幹細胞科技研究中心

牙 醫 系 主 任 李 勝 揚 教 授 為 本 校 建 立 全 國 首創之「牙齒銀行暨牙齒幹細胞科技研究中 心」。成立之宗旨在於提供一個以牙齒保存及 牙齒幹細胞研發為主體的研究發展單位,藉由 牙齒組織細胞保存庫的設立,擴展至牙齒幹細 胞的分離、保存與各項臨床應用研究,協調與 整合本校校內各研究資源,並結合相關醫療體 系,提供臨床服務與研究教學之工作,提昇本 校之學術地位。 「牙齒銀行暨牙齒幹細胞科技中心」結合 了保存牙齒與相關牙齒幹細胞的研究,除了推 廣健康自體牙的保存,同時進行各項牙齒幹細 胞可於臨床上的應用研究。中心任務為:1. 牙 齒保存與再植-牙齒銀行之建立。2. 磁性冷凍技 術開發。3. 人類牙齒幹細胞庫的建立。此外, 本中心未來將朝三大目標發展以擴大牙齒銀行

(36)

台灣中風登錄網路,共計有

39家簽約醫院參與登錄

累積登錄筆數

45,930筆

的邊際效益:1. 持續增進牙齒移植技術,並將 嘗試異體移植的可行性研究,以擴大凍存牙齒 的應用範圍;2. 開發臨床幹細胞療法,利用幹 細胞分化潛能以獲取適當的細胞材料,做為組 織再生、美容醫學、老人醫學等應用;3. 推廣 自體牙齒保存觀念,讓國人養成保有自然牙的 習慣,以增進國人的口腔健康。

黃際鑫醫師中風研究中心

黃 際 鑫 醫 師 於1 9 6 4 年 成 立 黃 氏 基 金 會 (Huang Foundation),長期奉獻提昇台灣的 醫學教育。臺北醫學大學受感於黃醫師的卓越 奉獻,在2003年成立的「中風研究中心」,特 更名為「黃際鑫醫師中風研究中心」,以資推 崇,並持續為國人的中風防治與衛教工作盡心 努力,更以此研究基礎持續發展。於94學年度 獲得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1億元,建構 六大核心實驗室,研究重點包括:樣澱粉引發 腦血管退化的分子機制、預防腦血管老化及減 低中風之新藥物開發與台灣特有中風型態之基 因流行病學研究。同時也將推行全國性中風病 人登錄及跨中心臨床試驗,建立預防與治療中 風之新策略,以降低國人腦中風的發生及死亡 率。整體執行績效卓著,教育部考核名列「優 等」。由本校負責之台灣中風登錄網路,已登 錄超過45,000例中風個案,為世界第二大登錄 系統,並提供參與登錄醫院進行相關研究。

(37)

64

北醫五十

聯合臨床試驗研究中心

卓 越 臨 床 試 驗 與 研 究 中 心 已 是 台 灣 發 展 生技產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功能除了執行多 國多中心試驗外,建立具備臨床試驗設計、撰 寫、執行及分析之臨床研究菁英團隊,培育具 有法規科學、臨床前專業及研發管理的人才, 配合轉譯研究中心結合具有臨床實務經驗的醫 師科學家,應用臨床醫學之優勢,進而啟發創 新發明,把大學內的優質基礎研究成果推向進 入臨床試驗階段,成為產業的研發夥伴,帶動 我國生技醫藥產業高值化,將成為協助台灣生 技產業未來突破困境,成為國家重要產業的重 要關鍵。 北醫大自94年度起取得衛生署補助成立 神經醫學專科之卓越臨床試驗中心,95年度獲 得教育部頂尖中風研究中心計畫補助;四年多 來在全體北醫大及附屬醫院同仁於臨床及基礎 研究兼顧發展的努力下,對於建構北醫大生技 產業於臨床試驗之技術平台、推動大學醫院之 轉譯醫學研究,以及連結校內「基礎研究」及 「臨床試驗」之創新研發價值鏈,已達成第一 階段之目標。 「臺北醫學大學附屬醫院.聯合臨床試驗 研究中心」於2009年5月正式成立,目標為聯合 北醫大三家附屬醫院之臨床試驗資源,更進一 步提升其品質及效率,建構以「病人安全」為 主的臨床試驗體系,提供國內外廠商優良之試 驗場所與環境,並建立臨床醫師及臨床研究護 士培育制度。以期能推動國內醫藥衛生產業, 並帶動國內研發能量進入產業化。

轉譯醫學研究中心

本中心於2009年成立,由李友專副校長 擔任首任主任,目標為建立一個將臨床資料與 基礎研究所產生的數據整合之資料平台,以提 供北醫大及其附屬醫院之研究人員與醫師用於 轉譯醫學相關研究,以期提升北醫大之研究水 準,開創頂尖的研究成果產出。 臺北醫學大學轉譯醫學研究中心設立保存 品質優良之生物組織庫及管理系統,透過所建 立之生物醫學資訊平台,與臨床資料包括電子 病歷、影像診斷資料作有效連結,同時亦將連 結自生物檢體所獲得之基因體及蛋白質體表現 等基礎研究資料整合,在校級單位妥善監督及 管理下,以支援一校三院之研究人員、團隊以 及整合型計畫,協助並加速本校轉譯醫學相關 研究。本中心提供之基礎與臨床研究生物醫學 資訊平台,為提供本校研究人員研究諮詢、資 源互享、與教育訓練之重要管道。

生物資訊運算中心

本 中 心 特 色 在 於 結 合 生 物 醫 學 及 資 訊 科 學,成為跨領域(Multiple Disciplinary)之研 究中心,以符合資訊化時代之要求,培育全 方位能力之人才。研究範圍涵蓋生物醫學資

(38)

訊(Biomedical informatics)與臨床健康資訊 (Clinical and Healthcare Informatics)的領域, 與現代電腦資訊科技結合在一起,運用電腦運 算、統計分析、網路通訊及建構之醫學知識資 料庫,應用在臨床診斷、治療、轉譯醫學研究 (Translational research)、教學、文獻資料搜 尋檢索等領域。 本中心目前有十位成員,配合其專長結合 不同領域的專業共組研究團隊,進行生物與醫 學資訊之整合式研究。並安排生物資訊相關的 課程,以理論與實務並重,特別強調觀念之傳 達與科技應用層面。鑑於生物資訊學之跨領域 合作本質,亦擬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之學者專 家共同參與,舉辦並參與各種國際生物醫學資 訊相關之研討會,如近期台灣國際醫學資訊聯 合研討會(JCMIT2009)、亞洲醫學資訊研討 會(APAMI 2009),近年來申請教育部「學海 築夢」計畫,派遣數名中心成員與優異學生至 美國國家衛生院(NIH)進行為期一個月以上 的研習,以增加生物資訊學研究之多樣性,並 帶動國內生物資訊研究之蓬勃發展,將以提昇 醫學研究技術及增進醫療品質為最終目標。 除上述研究中心之外,另有實證傳統醫學 研究中心、原住民健康研究中心、腦疾病暨老 化研究中心、中草藥分子鑑定籌備處。同時本 校為兼顧未來市場性,也創立健康食品研究中 心及醫學美容與化粧品研究中心等多元發展本 校研究特色,以厚植研究根基,更可以吸引不 同領域的學界菁英加入研究陣容。

展望未來

研 究 發 展 是 大 學 創 新 的 動 力 , 也 是 知 識 創新的來源。面對全球化的來臨,大學應化被 動為主動,改變過去傳統的經營模式,及時掌 握社會脈動,以創新變革來提升教學、服務及 研究品質,同時鼓勵教師走出校園,了解產業 的發展現況,創造產學合作的契機。所以追求 創新、積極研發、強化產學合作,不僅是教育 部、國科會和經濟部的政策,同時也是北醫大 積極努力的目標。 近年來本校研究水準已有長足進步,我們 極力爭取大型及整合型研究計畫,延攬國內外 傑出人才及其團隊,提高研究獎勵,建立與國 際一流研究單位合作關係,並擴增研究空間、 設備與經費,建構優質研究環境,成立研究 資源中心,協助資料處理及論文發表,研究創 新不遺餘力,本校三團隊更獲2008年國家新創 獎,獲獎比例全國各校之冠;產學合作方面之 成效,更是本校的一大特色,在歷年的績效評 鑑結果,整體成績經常居於私立高教體系頂標 學校之冠。本校之研發成果與智財可移轉至業 界,厚植產業界的研發能量,不僅可大幅提升 企業體之競爭實力,並能使學校的智慧財產做 有效之產出與管理,期許成為全國大專校院產 學合作模範學校,進而成為產學合作跨校支援 平台。 北醫大已逐漸朝向一流的醫學大學邁進, 未來將持續拓展校際合作加速研發成效、推動 團隊整合研發多元領域、獎勵創新研發、激發 研究潛能、鼓勵產學合作及提升產學績效。透 過研發創新策略的執行,提昇研究能量、發展 重點研究、推動跨領域整合與發展產學合作, 以建立卓越的醫療品質及開發創新的醫療產 品,朝國際一流大學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鑒於臺北、臺中、高雄3所榮民總醫院作業基金與榮民醫院醫

一、研究動機 二、資料來源 三、模型建立 四、模擬預測 五、研究結果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亞洲‧矽谷學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 資訊工業策進會 產業人才投資方案.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過去 50 餘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成就,已成為舉世聞名的事

△△聯合診所所提供之服務範圍計有門診醫療服務(一樓)及 復健治療服務(二樓)兩項,本研究係針對一樓「門診醫療服務流 程」進行研究。由於△△聯合診所之門診醫療服務不具設計及研發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