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淺談師培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 / 6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淺談師培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 / 6"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淺談師培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

黃琇屏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一、前言

十二年國教課綱的「核心素養」係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以及面對未來的 挑戰,所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換言之,「核心素養」不強調學科知識 與技能為限,也應關注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來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教育 部,2014)。新課綱實施由「能力導向教學」邁向「素養導向教學」,新課綱強 調的「核心素養」更重視學生的情意、態度與正確價值觀念的培養,綜合知識、 能力與態度的價值呈現,合乎教育目的與生活行動力(吳清山、方慶林,2018)。 十二年國教課綱將核心素養列入課程主軸,如何能夠落實在課程與日常生活 中,發揮教育的價值與效果,值得關注。具體而言,教育影響個人未來的身心發 展,教師肩負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責任,所以教師素質是奠定學生成就的 最重要基礎,也是教育革新成功與否的關鍵,教育的品質,奠基於良師(教育部, 2013),足見教師是教育的關鍵,教師地位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態度、能力的背後,教師的角色甚為關鍵,教師是課程 設計與執行者,在師資培育的過程中,期許師培生能將大學所習得的專業知識、 技能與態度,應用在未來的教學情境中。教師若能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與內容, 幫助學生奠基學習核心素養的基礎,培養其知識、態度與能力,當然也能協助學 生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 中、小學核心素養的實踐,教師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教師要能教導出 有素養的學生,自身也應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因此,培育教師具備素養,顯然 是教師教育的重要任務(吳清山,2018)。本文提出師資培育生應具備的核心素 養之構想,希冀在師資培育過程中,師培生能提升並具備核心素養的知識、態度 與能力,引導學生學習,藉以協助學生因應未來社會的變遷與教育環境。

二、素養與核心素養的概念

「素養」(competency)是使用知識、認知與技能的能力,也包括態度、情 意、價值觀以及動機等層面(崔允漷、2017;蔡清田,2011;Hodkinson & Issitt, 1995),亦是知識、技能、理解、價值、能度的綜合組合(Crick, 2008),可以成 功回應回應個人或社會的生活需求(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

(2)

李坤崇(2013)認為素養包括認知(知識與理解)、情意(態度、價值與欲 望)、技能三層面,是個人與內、外在環境互動溝通所需具備的能力。換言之, 素養是指為發展成為一個健全個體,而個體因應社會複雜生活情境的需求,所不 可欠缺的知識、態度與能力(蔡清田、陳延興,2013);亦即在日常生活情境中,

可以勝任工作所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Stein, McHenry, Lunde, Rysst &

Harstad, 2001)。

核心素養(key competencies)係指個體在面對經濟、政治、社會、家庭、 人 與 人 之 間 的 關 係 以 及 個 人 的 發 展 等 生 活 層 面 的 理 解 與 行 動 的 重 要 能 力 (Scottish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 2003)。Rychen和Salganik(2003)認為核心 素養是一種長期培育的特質,具備促進個人反省思考、行動學習與實現社會發展 多元的功能。陳聖謨(2013)指出核心素養是現代公民在生活處事中需具備的涵 養與能力,包括基本的讀寫算、運用心智思考判斷、解決問題以及社會參與互動 的能力。 綜合言之,核心素養包含認知、技能和情意價值,經過學習後具備的素養, 可以運用至不同社會情境與學習領域,因應未來個人生活與社會情境的要求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05)。核心 素養亦是個體在社會中的健全生活的重要能力,能在複雜的環境中完成任務與促 進社會發展的能力(Rychen, 2004)。

三、師培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在呼應「成就每一個孩子」的願景,強調學生的人格發展與獨立性、 自主性、可能性,學生的主體性都能彰顯在不同教育階段、領域/科目的課程內 涵中(洪詠善、范信賢,2015)。新課綱內涵強調核心素養,學生的學習不僅是 以學科知識為範圍,包括能力與態度的涵養(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核心素 養的內涵有三大面向:「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素養」、「社會參與」;再細 分為九大項目:「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 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 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 元文化與國際理解」(教育部,2014)。 要培養學生擁有核心素養的特質,教師本身也應具備這些核心素養。教師素 養是提升教師素質的要件,具有素養的教師,本身具備教育專業以及教學方法的 相關知識,可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吳清山,2018)。師培生培育過程,是正式 教師的專業職前訓練,他們是未來的準老師,師培生如何在多元的教學環境中, 具備專業知識解決實務問題,挑戰未來的能力,值得關切。師培生應具備的核心

(3)

素養能力,是教師專業的關鍵能力,師培生當然也應具備核心素養為未來的教學 做準備。筆者以師培大學教師的角度,提出師培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如下: (一) 自我管理 如何在教學工作中維持穩定的狀態,自我管理的態度與能力,對於師培生是 相當重要的核心素養。自我管理可包括時間、情緒與壓力等層面,一個具備自我 管理素養的個體,意味他能有效設定目標、掌管調整自我的情緒、規劃生涯發展, 具備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師若能管控自我情緒與壓力,認識自我的特質,檢視自 己的優點以及缺點,在複雜的教學現場上,不僅能強化自我身心健全的素質,在 未來教學上,也能發揮穩定的自我情緒管控素養,進而協助學生。 (二) 溝通表達與人際互動 溝通是雙方彼此瞭解並能互動回應,「表達」是如何將話說得清楚明確,將 想要表達的涵義,確實的說明。口語溝通與表達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不可或缺的重 要能力,教師在班級授課,直接面對學生,口語表達溝通以及傾聽能力,相當重 要。而在教學現場中,面臨團隊合作,人際互動的態度與能力也相當重要,換言 之,教 師 在 教 師 情 境 中 面 對 不 同 的 環 境 , 需 有 傾 聽 與 互 動 溝 通 表 達 的 能 力 , 並 內 化 成 素 養 。 師培生若具備人際互動與溝通表達的核心素養,在未來 的教學工作上,必能協助學生具備表達溝通、互動的素養,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三) 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 批判思考係指個人在解決問題或作決定時,能客觀與廣泛蒐集證據,進而瞭 解事實,並依據事實來決定可信度與合理性,並能反省性的思考(Norris & Ennis, 1989)。問題解決是運用既有的知識、經驗以及規劃適宜的方法處理問題,也是 教師在教學現場需要的技能。批判思考能力的養成,應鼓勵師培生能深入探討教 育與實際教學中問題,培養檢視自己所認知、學習的理論與實際現場是否一致的態 度與能力。在未來的教育情境中,師培生也應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運用思考判 斷的素養能力,根據學理或理念來判斷教育現場中的對錯;並能適當運用教育理論 與教學技巧,協助學生有效處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四) 社會關懷與國際視野 關懷是源自關心他人的情感或動機,能對週遭事物的關注是關懷的表現;社 會關懷即是個體能以同理與尊重的態度對社會問題加以關注。目前臺灣的學生對 周遭事物的觀察較不足,也將影響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能力。師培生若能有社會

(4)

關懷的核心素養,也將協助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正向的情緒與想法,從正面思考 讓學生能更加關懷周遭環境。此外,在全球化的潮流下,教育如何讓學生具備國 際視野素養,促進國際理解,強化他們的競爭力,是重要的課題。師培生是未來 的準老師,能主動關心國際情勢與議題,亦能尊重不同文化,具備多元文化價值 觀的核心素養,相信在教學現場上,也能以此知識與態度傳遞給學生,培養他們 的競爭力。

四、結語

新課綱帶來教育現場學習的變革,以核心素養為課程主軸,不僅涵蓋過去課 程綱要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與「學科知識」,也蘊涵更豐富的教育內 涵。此外,核心素養不以學科知識為學習的唯一範圍,強調學習者於生活情境實 踐的特質(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簡言之,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教育的重要目 標,也是終身學習的重要內涵。核心素養注重教育中情意與態度層面的價值,培 養學生跨領域的學習經驗,協助學生的學習。核心素養若能落實在實際課程和日 常生活中,就能發揮其效果。教育要提供給學生不只是知識、技能,還有價值、 生活力行實踐的素養。師培生是未來的準老師,本身也應該具備核心素養,落實 課程與教學設計,融入教學現場,協助學生適應現代化多元生活需求與面對未來 世界的挑戰。 參考文獻  吳清山(2018)。素養導向教師教育內涵建構及實踐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 期刊,63(4),261-293。  吳清山、方慶林(2018)。國民小學新課綱實施的挑戰與因應作為。臺灣教 育,711,79- 86。 李坤崇(2013)。大學生通識核心素養量表之編製。教育研究月刊,235, 137-155。  洪詠善、范信賢(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 國 家 教 育 研 究 院 ( 2015 ) 。 核 心 素 養 發 展 手 冊 。 取 自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14/pta_8251_9890220_04409.pdf

(5)

 崔允漷(2017)。素養:一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概念。載於楊九銓(主編),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三十人談(頁7-13)。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教育部(2013)。102年教師專業發展行動年計畫─專業發展518,學生幸福 一 路 發 ! 取 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600/News_Content.aspx?n=E491D1720010 EE05&sms=D4AB88F29491B48F&s=3A2F52145CA354F。  教 育 部 ( 2014 ) 。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課 程 綱 要 總 綱 。 取 自 :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 陳聖謨(2013)。國民核心素養與小學課程發展。課程研究,8(1),41-63。 蔡清田(2011)。素養:課程改革的DNA。臺北:高等教育。 蔡清田、陳延興(2013)。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課程與教學,16(3), 59-78.

 Crick, R.D. (2008). Key Competencies for Education in a European Context: Narratives of Accountability or Care? 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7(3), 311-318.

Hodkinson, P. & Issitt, M. (1995). The Challenge of Competence:

Professionalism Throug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ondon: Cassell

Education.

Norris, S. P. & Ennis, R. H. (1989). Evaluating critical thinking. CA: Midwest.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5).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Paris, France: Author.

 Rychen, D. S.(2004). Key competencies for all:an overarching conceptual frame of reference. In D.S. Rychen & A. Tiana(Eds.), Developing key competencies in

education (pp.5-34). Paris:UNESCO.

 Rychen, D. S., & Salganik, L. H. (2003). A holistic model of competence. In D. S. Rychen & L. H. Salganik (Eds.),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

(6)

Scottish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 (2003). Key Competencies–Som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Dalkeith: Author.

Stein, B. J., McHenry, G., Lunde, J., Rysst, J. & Harstad, J. (2001). Which key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s will a technology company look for? Paper presented at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目的 培養理性、智慧之人 培養具有基本能力之人 教學方法 古代典籍 基本學科(博雅教育) 重視教師教學能力 基礎學科(學科知識).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學校名稱 系代碼 系科名稱 名額 備   註 1110073 特殊教育學系 1 *總成績須達本類組均標。.

1.本系為全師培學系,但經本入學管道錄取者為外

 「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培養學生的國民

並以較淺易的方式進行評估,為學生建立學習成就感。整體而言,大多數政治演變的課題,會以概覽式課題的方法處理,即教師

• 是次修訂 既有優化的地方,亦有 加強的部分 ,希望學生通過語文 學習,更有效地培養必須具備的

具互動元素 配備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