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通識在線雜誌社 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age4/publish_pub.php?Pub_Sn=63&Sn=257[2015/9/21 下午 02:51:19] 回首頁 | 轉換簡體

線上閱讀

第六期: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與大學「科學」(Wissenschaften)的意涵

文/陳幼慧 政治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大學除了作為知識創新的研究機構以及傳授專業知識的場所外,大學更是一所實施博雅教育,落實孕 育人文素養的文化場域。然而,長久以來,高等教育一直以傳授學科本位的專業知識以及培養學生專業 技能為導向,這樣的發展趨勢壓縮強調跨學科與融通能力的「通識課程」之空間。在高等教育的第一線 上,「通識教育」一向處於邊緣的課程,學生常將其當成「營養學分」,教師投入的意願低,唯恐落入 專業不足與可能阻礙學術專業的汙名,誤以為教授通識課程有礙專業形象的發揮。再者,現今升等、評 鑑均以專業導向為主,從事通識教育教學的教師,儼然成為專業不足、學術二軍的代名詞。  大學所傳授「知識」的意涵已普遍趨向強調知識的客觀、量化與系統化,各個學科也競相以發展「專 業知識」、「系統化知識」為目標,這不僅窄化大學「科學」(Wissenschaften)的內涵,也壓縮大學落 實博雅通識教育的空間。針對此一現象,筆者希望藉由德國「精神科學」(Geisteswissenschaften)大師 狄爾泰(Wilhelm Dilthey)以及後現代學者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的論述,豐富大學教育與大 學「學科」意涵的多元向度。

 狄爾泰在其《精神科學引論》(Einleitung in die Geisteswissenshaften)一書中指出,德文「科學」 (Wissenschaft)一詞涵蓋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一般人誤以為「科學」乃是指自然科學或 實證主義的知識,其實「自然科學」僅是「科學」的一部份,絕非「科學」的完整面貌。真正科學的哲 學不是僅以實證主義為主的「自然科學」,也必須涵蓋「精神科學」(Geisteswissenshaften)的哲學。在 他看來,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人始終處於由自己創造出來的「文化脈絡」之中,並且在這種「文 化脈絡」之中不斷地生存、創造和發展。相較於自然科學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關注事物因果關係的抽 象知識,對於自然物只能說明,不能理解,人文科學則以人的精神世界為研究對象,要求必須理解生活 的價值與意義之揭露。他強調人類在理解歷史、文化、作品乃至整個生活時,不能採用自然科學的說明 方法,而只能通過理解和解釋。  相應於狄爾泰的論述,後現代學者從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也從多元文化的角度對科學知識 「一元霸權」提出質疑,李歐塔首先區分兩種知識類型:一種是敘事知識(narrative Knowledge),一種 是科學知識(scientific knowledge)。這兩種知識本來應相互並存,兩者的獲得途徑不同,屬於不同的秩 序(order),每個秩序各有自己的遊戲規則。然而,啟蒙運動以來,科學知識明顯地以「霸權」的姿 態,凌駕於敘事知識之上,使得敘事知識陷入僅是神話,象徵著未啟蒙、不科學、不客觀、不文明的合 法性危機。他認為科學知識並不代表人類知識的整體,科學知識必須與「敘事知識」共存,並質疑自然 科學以「後設敘事」的形式合法性自己,並宰制人文學科的「敘事知識」,乃是文化霸權的作為。  高等教育瀰漫著以學科為本位的「一元知識霸權」,不僅窄化大學教育的多元的意義,也壓縮了通識 教育的存在空間,這也使得教師投入通識教育的教學與研究意願很低,相關研究相當有限。雖然,學術 在線簡介 線上閱讀 通識論談 通識讀書會 各期電子報 歡迎投稿 訂閱雜誌 意見信箱 會員登入 註冊 電子報訂閱 訂閱 取消 深入報導.理念探討.意見交流 送出 忘記密碼? 送出 Google Search .

(2)

通識在線雜誌社 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age4/publish_pub.php?Pub_Sn=63&Sn=257[2015/9/21 下午 02:51:19] 界偶而可見學者對通識教育發表單篇文章,但有系統地進行研究與立書專著仍然明顯不足。缺乏專家學 者深入研究的關注與投入,使得通識教育的專業系統備受挑戰,各個大學課程規劃,無法提供一套完整 的規劃理念。筆者以為,重新釐清大學功能的多元性,以及豐富「學科知識」的意義,方能挽救通識教 育一再被邊陲化的危機。 通識在線雜誌社 電話:886-2-26639117  傳真:886-2-26639117 地址:22301臺灣新北市石碇區華梵路1號(華梵大學圖資大樓412室) E-Mail:geeonline@gmail.com

(建議請用IE 9.0以上版本或Google Chrome 閱覽本網站)

瀏覽人數: 104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文學 文學 文學 文學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學習 學習 學習.. 學習 過程 過程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 中文科、常識科及圖書科協 作,以「活在資訊中」為主 題,進行本科、跨學科讀書 會,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 興趣..

 把有着相同符號的圖畫書編 成小單元,歸類施教,引導 學生認識符號的共通點,辨 別其中的細微差異,建構文 學鑑賞能力.

主旨探析》(載《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2 年 1 月第 25 卷第 1

中文科 英文科 數學科 常識科 音樂科 體育科 電腦科 視藝科.. 中文科-遊蹤活動 @

中文科 宗教教育科 文化/社會層面 個人層面 文化知識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