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後初期台灣社會動向與台灣人的政治想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戰後初期台灣社會動向與台灣人的政治想像"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期末報告

戰後初期台灣社會動向與台灣人的政治想像(第 2 年)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9-2410-H-004-085-MY2 執 行 期 間 : 100 年 08 月 01 日至 102 年 01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陳翠蓮 計畫參與人員: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余佩真 公 開 資 訊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01 月 14 日

(2)

中 文 摘 要 : 二次大戰結束到國民黨政府抵台接收這一段政權轉換期關鍵 期的歷史,至今研究不多,部分研究且有淪為政治立場爭論 之虞。一部分論者認為此時期台灣人熱烈企盼祖國政府降 臨;一部分論者認為此時期台灣人已主張獨立。筆者認為此 兩種看法並未呈現戰後之初台灣社會的真實樣貌。 面臨時代的巨變,台灣社會是否仍保持了秩序與紀律?台灣 人對時局有何感受?有何具體主張或行動?他們如何看待自 己的處境?對未來前途有何看法? 又,日本五十年統治告一段落,台灣人如何看待過去?如何 評價日本的統治?在政權轉換期中,台灣人如何表達對日本 人的愛恨感受?與日本人的關係是否發生轉變? 計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討論戰爭結束時台灣政治社會狀 況與台灣人的政治想像;第二部分分析於台灣人對日本統治 的評價。 中文關鍵詞: 光復、台灣總督府、國民政府、在台日人、台灣獨立運動 英 文 摘 要 : The Social Orientation in Taiwan and Political

Imagination

Of Taiwanese in the beginning after WWⅡ

There are only a few researches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aiwan between the World War II ended and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arrival. Some researches led into the argument for political

standpoints. Some researchers point that Taiwanese warmly welcome the government from 'motherland'; the others believed Taiwanese had advocated for independence at the time. I don't think two views mentioned above present real circumstances of Taiwan society in the beginning after WWII.

When Taiwanese people faced the era change, did they still maintain order and discipline? What response, opinion and motion did Taiwanese present ? How did they evaluate their situation and plan for the future ?

(3)

In the end of Japanese rule, how did Taiwanese people recognize the past fifty years? How did they evaluate the Japanese rule ? Whether they changed relations with the Japanese or not?

This project comprise two part: ,the first part

concentrates on the social condition and Taiwanese's political imagination ;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aiwanese's evaluation of Japanese rule.

英文關鍵詞: Kofuku(Recovery ); Taiwan Sotokufu;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the Japanese inTaiwan; Taiwan

(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期中進度報告

戰後初期台灣的社會動向與台灣人的政治想像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9-2410-H -004-085

-MY2

執行期間: 99 年 8 月 1 日至 102 年 1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陳翠蓮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余佩真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須繳交以下出國心得報告: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

除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

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5 月 20 日

(5)

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二次大戰結束到國民黨政府抵台接收這一段政權轉換期關鍵期的歷史,至 今研究不多,部分研究且有淪為政治立場爭論之虞。一部分論者認為此時期台灣 人熱烈企盼祖國政府降臨;一部分論者認為此時期台灣人已主張獨立。筆者認為 此兩種看法並未呈現戰後之初台灣社會的真實樣貌。 面臨時代的巨變,台灣社會是否仍保持了秩序與紀律?台灣人對時局有何感 受?有何具體主張或行動?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處境?對未來前途有何看法? 又,日本五十年統治告一段落,台灣人如何看待過去?如何評價日本的統 治?在政權轉換期中,台灣人如何表達對日本人的愛恨感受?與日本人的關係是 否發生轉變? 計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討論戰爭結束時台灣政治社會狀況與台灣人的政 治想像;第二部分分析於台灣人對日本統治的評價。 關鍵字:光復、台灣總督府、國民政府、在台日人、台灣獨立運動 英文摘要及關鍵詞

(6)

The Social Orientation in Taiwan and Political Imagination Of Taiwanese in the beginning after WWⅡ

There are only a few researches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aiwan between the World War II ended and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arrival. Some researches led into the argument for political standpoints. Some researchers point that Taiwanese warmly welcome the government from “motherland”; the others believed Taiwanese had advocated for independence at the time. I don’t think two views mentioned above present real circumstances of Taiwan society in the beginning after WWII.

When Taiwanese people faced the era change, did they still maintain order and discipline? What response, opinion and motion did Taiwanese present ? How did they evaluate their situation and plan for the future ?

In the end of Japanese rule, how did Taiwanese people recognize the past fifty years? How did they evaluate the Japanese rule ? Whether they changed relations with the Japanese or not?

This project comprise two part: ,the first part concentrates on the social condition and Taiwanese’s political imagination ;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aiwanese’s evaluation of Japanese rule.

Keywords: Kofuku(Recovery ); Taiwan Sotokufu;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the Japanese inTaiwan; Taiwan independent movement.

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此後,台灣總督府雖然仍形式台

灣,但已失去統治正當性。另方面,在中國重慶政府在 1945 年 10 月組成「前進

指揮所」,抵達台灣。與五十年前的 1895 年清廷割讓台灣相同,時代再次鉅變。

(7)

日產接收等,其特色為:一、以官方為焦點;二、以制度為重點。但對於當時台 灣人集體心靈(collective minds)的討論,較為有限。本研究重點則著重:一、台灣 民間社會;二、集體心態的探討。 本計劃為筆者長期關注的戰後台灣政治史範圍的擴展,其次,研究主題中亦 關涉到筆者所長期觀察的抵抗與認同的課題。 二、文獻探討 戰後台灣政治史的研究成果,多著重國民政府來台接收的過程,或直接探討 陳儀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政治、教育、經濟、文化等個面向的情況,以迄於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如國內學者如鄭梓、黃富三、吳文星、許雪姬、陳翠蓮等人 對於國府接收與二二八研究,近期則有歐素瑛關於教育接收、湯熙勇關於海外台 人返台問題等成果。 日本方面,加藤聖文的《「大日本帝國」崩壞—東アジアの 1945 年》書中, 第三章描述了戰後台灣「光復」與「降伏」之間的糾葛,但仍是相當粗淺的討論。 川島真與劉傑合編的《1945 年の歷史認識—「終戰」をめぐる日中對話の試み》 一書以日本中國的「終戰」為主要探討焦點,台灣留學生的處境被附帶提到。簡 言之,蕞薾小島台灣在東亞國際政治中的角色,通常只是點綴的性質,並未成為 日本學界關注的焦點。 在史料方面,有關戰後初期台灣史料可分為三大部份。第一部分是台灣方面 的史料,包括台灣調查委員會、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史料與二二八事件史 料,在過去二十多年來陸續出土並被出版。其次,近年來諸多機構出版時人日記, 尤其是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致力於日記史料的挖掘,包括林獻堂日記、吳新 榮日記、楊基正日記、楊英風日記、吳鴻麒日記、葉盛吉日記等史料的出版或出 土,都有助於理解政權變動下台灣人的想法與行動。再者,戰爭結束前後在台灣 持續出刊的《台灣新報》,也是觀察 815 前後台灣社會變動的重要史料。

(8)

第二部分是美國方面的檔案。筆者曾於 1990 年到華盛頓美國國家檔案館 (National Archives of U.S.)取得戰後初期台灣史料,其中包括美國在台領事館定期

對美國國務院所做的台灣政治、社會、經濟情勢報告;美國情報當局戰略情報處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簡稱 OSS)在國府軍政人員抵達前就已先到台灣所進

行的調查 , 1946 年初所完成的 〈 A Report on Formosa(Taiwan): Japanese

Intelligence and Related Subjects〉。據知,該處並藏有 OSS 於 1945 年 9 月

至 12 月所發送的台灣情報電文,是日後進一步蒐集的資料。此外,戰後之初聯

合國救濟總署(The 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簡稱

UNRRA)工作人員在台活動與對台灣所作的觀察等史料,目前收藏於台北市二二 八紀念館。此些檔案提供了從第三者的眼光,觀察戰後台灣社會的動態。 第三部分則是日本方面的史料 。蘇瑤崇主編的《 最後的台灣總督府- 1944-1946 終戰資料集》是以鈴木茂夫先生為著作《台湾処分 1945 年》而蒐集之 資料為主,包括日本官方資料如台灣總督府警務局所記錄之 1945 年 8 月 15 日終 戰前後台灣社會狀況。該書尚收編 1944 年 10 月台灣大空襲時台灣軍電報及台灣 第一位博士杜聰明之三男杜祖健之回憶錄。又,蘇瑤崇編的《台灣終戰事務處理 資料集》,收錄了台灣協會、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圖書館、以及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所藏之相關資料。另外如已出版的《台灣引揚•留用記錄》亦是重要史料。本計 劃執行期間,筆者也到日本台灣協會搜集了在台日人的回憶錄、同學會集等史 料;到日本國會圖書館影印了盟軍總部對台灣處置、台灣人地位與國籍問題、在 日台僑活動的相關檔案;在日本外務省史料館搜集到台灣人遣返與在台日人遣返 等官方檔案,對本研究有極大助益。 三、研究方法 戰後政權轉換期的研究長期以來受到忽視,即使有相關的作品,也多陷入中 國民族主義或台灣民族主義的對立糾葛中,強調台灣人對「祖國」的向心,或著重 台灣人的日本情懷與獨立意志。此種觀點受限於民族主義情感與價值判斷,而未

(9)

能深入觀照歷史鉅變下台灣社會特殊處境與真實樣態。 本計劃希望擺脫民族主義的糾葛,參考後殖民論述觀點,梳理並分析當時歷 史。 後殖民研究反對過於簡化的抵抗/壓迫、殖民/被殖、帝國/本土、中心/邊陲 等二元對立圖式,著重殖民情境下及脫離殖民體制後殖民者與被殖者複雜關係的 討論。例如後殖民研究強調殖民統治之下固然有「殖民化」(colonization)的面 向,引發被殖者「民族主義」(nationalism)式的對抗之外,殖民主義也帶來「現 代性」(modernity),現代文明改變了殖民地人民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殖民主 義」、「民族主義」與「現代性」三者之間發生多樣且交互關聯的作用。同時,殖 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並非截然對立,雙方有政治關係的對立面,也有社會、人際 與友誼關係的相互滲透面,及所謂的「混雜」(hybridity),及情感上的「愛恨 交織」(ambivalent)。以此取向觀照戰後政權轉換期的台灣人的心情,有助於克 服平面化解釋的困境,較能夠深入且立體的描繪歷史變動期台灣人的處境、想法 與行動。 在研究方法上,本計劃將同時採用史料分析與內容分析兩種方法。戰後初期 史料檔案數量龐大,包括官方檔案、民間史料、報刊與出版品、囘憶錄、時人日 記等等各種類型史料,筆者一方面需梳理檔案等史料貼近重建當時情境,一方面 分析各種史料所呈現之觀點,借助後殖民論述重要觀點,進行內容之詮釋。 四、結果與討論(含結論與建議) 本計劃分兩年進行,第一年政權變動下台灣政治社會狀況與台灣人的政治想 像;第二年則以戰後初期台灣人對日本統治的「歷史清算」為討論主軸。本計劃 並延長執行期限半年,至 2013 年 1 月 31 日為止。 本計劃執行期間,筆者於 2011 年 2 月到日本 15 日,進行資料搜集工作,並

(10)

時購得相關日文書籍近五十冊,請參出國差旅報告。另於 2011 年 6 月、2012 年 2 月,兩次自費到日本東京繼續收集史料,並進行演講。 累積成果包括: 1、日本廣島大學,2010 年 6 月 23 日,演講題目〈現代台灣史研究における「戰 後初期」の意義—若干の未解決課題について〉。 2、陳翠蓮著,周俊宇、岩口敬子譯,〈戦後初期における台湾の法的地位問 題と台湾人エリートの政治展望〉,《廣島法學》34 卷 4 期,2011 年 3 月,頁 1-36。 3、陳翠蓮,〈戰後初期台灣的「歷史清算」(1945-1947)〉,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 研究所、澳洲 Monash University 台灣研究中心合辦,「鉅變下的反思—戰後台 灣政治與外交學術工作坊」,2011 年 4 月 25 日。 4、2011 年 6 月 27 日於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科學研究科演講,講題為「戰後初期 における台灣人の動向と政治想像」。 5、2013 年 2 月 15 日將於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演講,講題為〈戰後初期にお ける台灣政治史研究の重要課題〉。 本計劃執行後,筆者認為應超越台灣戰後處境與台灣人動向的討論,將東亞 政治秩序變動納入考量,並與處境類似的朝鮮人進行比較。筆者因此附帶搜集了 大批戰後在日朝鮮人、在日中國人、在日台灣人有關國籍、法律地位、思想動向 等相關史料,相信對於從較寬闊的視野與比較研究角度進行戰後初期台灣研究, 可具相當幫助。

(11)

六、計畫成果自評部分: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

學術或應用價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

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

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

■達成目標

□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 實驗失敗

□ 因故實驗中斷

□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

術或應用價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

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戰後初期台灣史研究,既有成果多環繞在 1945 年 10 月國民政府接收,接 收後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及 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較忽略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戰敗投降到 1947 年之間,面臨重大政治秩序變化下台灣人民的所面 臨的處境與心理變化。 本計劃著重此一政治變動期國民政府與台灣人民在體制建立與認知期待

(12)

上的巨大差距,及種種矛盾現象。已於 2011 年 3 月份之《廣島法學》發表〈戦 後初期における台湾の法的地位問題と台湾人エリートの政治展望〉一文,並 於 2011 年 4 月 25 日政大台史所與澳洲 Monarsh University 合辦之「鉅變下的 反思—戰後台灣的政治與外交學術工作坊」,發表〈戰後初期台灣的「歷史清算」 (1945-1947)〉。 已發表之兩篇論文分別探討台灣人對新政府的看法與對舊殖民母國的評 價,關注時代鉅變下台灣人集體心靈的轉變,希望為戰後初期台灣政治史研究 提出新課題與新觀點。 七、參考書目 《民報》,1945 年 10 月-1947 年 2 月。 《台灣新報》,1945 年 8 月-10 月。 《台灣新生報》,1945 年 10 月-1947 年 5 月。 《政經報》,1945 年 10 月-1946 年 6 月,台北:傳文出版社復刻版。 《前鋒》光復紀念號,1945 年 10 月,傳文出版社復刻版。 《灌園先生日記》,1945 年-1947 年,未刊本。 《黃旺成日記》,1945 年-1947 年,未刊本。 《葉盛吉日記》,1945 年-1947 年,未刊本。 十五蕉葉會編 1991 《回顧‧五十年》 ,東京:十五蕉葉會。 小林英夫 1992 《大東亞共榮圈の形成と崩壞》,東京:御茶の水書房。 小林英夫監修、日本大藏省管理局編 2001 《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關すゐ歷史的調查 第九卷 台灣篇 4》,

(13)

東京:ゆまに書房。 山本一夫 1963 《日本台灣統治と戰後內外情報》,自印。 山本守喜 1985 《台灣に寄せゐ》,東京:大洋社。 川島真、劉傑編 2009 《1945 年の歷史認識—「終戰」をめぐる日中對話の試み》,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古也直野 1991 《台灣軍司令部 1895-1945》,東京:國書刊行會。 台北第一師範學校 1995 《同期生たちの八月十五日》,東京:自印。 台灣協會編 1982 《台灣引揚史—昭和二十年終戰記錄》,東京:台灣協會。 台灣引揚記編輯委員會編 1986 《琉球官兵顛末記》,那霸:台灣引揚記刊行期成會。 台灣總督府編 1945 《台灣統治概要》,台北:台灣總督府。 加藤聖文 2009 《「大日本帝國」崩壞—東アジアの 1945 年》,東京:中央公 論新社。 寺奧德三郎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 2000 《台灣特高警察物語》,台北:文英堂。 伊藤金次郎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 2000 《台灣不可欺記》,台北:文英堂。

(14)

2007 《吳新榮日記全集》,台南:台灣文學館。 吳濁流 1993 《無花果》,台北:前衛出版社。 卓遵宏、林秋敏訪問,林秋敏紀錄 1995 《林衡道先生訪問錄》,台北:國史館。 金廣烈等 2010 《帝國日本の再編と二つの「在日」--戰前における在日朝鮮人 と沖繩人》,東京:明石書店。 河原功編、台灣協會藏 1997 《台灣引揚‧引揚‧留用日記》第一—六卷,東京:ゆまに書房。 佳山良正 1995 《台北帝大生 戰中の日日》,東京:築地書館。 邱永漢著、朱佩蘭譯 1996 《濁水溪》,台北:允晨出版公司。 徐瓊二 1945 《台灣の現實を語ゐ》,台北:大成企業出版部。 基隆中學校同窗會編 1995 《私の八月十五日》,東京:堵陵會。 黃英哲、許時嘉編譯 2007 《楊基正日記:附書簡、詩文》,台北:國史館。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 1994 《陳逸松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焜旺主編 2004 《日本華僑‧留學生運動史》,東京:中華書店。 富田奈美 1976 《台灣引揚げまでの思い出》,東京:朝倉書店。

(15)

富澤繁 1984 《台灣終戰祕史—日本植民時代とその終焉—》,東京:いず み出版株式會社。 塩見俊二 1979 《祕錄‧終戰直後の台灣—私の終戰日記—》,高知:高知新聞社。 樺山小學校 33 期同期會 2008 《歷史としての台灣引揚》,東京:宏文社。 諫山春樹等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 2002 《秘話‧台灣軍與大東亞戰爭》,台北:文英堂。 蘇瑤崇主編 2004 《最後的台灣總督府—1944-1946 年終戰資料集》,台中:晨星出版 公司。 2007 《台灣終戰事務處理資料集》,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 2007 〈「 終 戰 」 到 「 光 復 」 期 間 臺 灣 政 治 與 社 會 變 化〉,《國史 館學術集刊》13,頁 45-87。 曾健民 2005 《1945 破曉時刻的台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2005 《一九四五‧光復新聲—台灣光富詩文集》,台北:印刻出版 公司。 2006 《一九四六‧動盪的曙光—二二八前的台灣》,台北:人間出 版社。 楊渡主編 2005 《激動一九四五》,台北:巴札赫出版社。 鈴木茂夫著、陳千武譯

(16)

鍾逸人 1988 《辛酸六十年》,台北:自由時代。 葉榮鐘 1965 《半路出家集》,台中:中央書局。 1977 《小屋大車集》,台中:中央書局,再版。 蕭瓊瑞主編 2008 《楊英風全集第二十一卷 早年日記》,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蘇薌雨、葉榮鐘洪炎秋 1979 《三友集》,台中:中央書局。

(17)

國科會補助計畫衍生研發成果推廣資料表

日期:2013/01/14

國科會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 戰後初期台灣社會動向與台灣人的政治想像 計畫主持人: 陳翠蓮 計畫編號: 99-2410-H-004-085-MY2 學門領域: 台灣史

無研發成果推廣資料

(18)

99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陳翠蓮 計畫編號:99-2410-H-004-085-MY2 計畫名稱:戰後初期台灣社會動向與台灣人的政治想像 量化 成果項目 實際已達成 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 數(含實際已 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 分比 單位 備 註 ( 質 化 說 明:如 數 個 計 畫 共 同 成 果、成 果 列 為 該 期 刊 之 封 面 故 事 ... 等)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1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1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內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期刊論文 1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2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章/本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外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19)

其他成果

(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 果如辦理學術活動、獲 得獎項、重要國際合 作、研究成果國際影響 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 術發展之具體效益事 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 列。) 累積成果包括: 1、日本廣島大學,2010 年 6 月 23 日,演講題目〈現代台灣史研究における「戰 後初期」の意義—若干の未解決課題について〉。 2、陳翠蓮著,周俊宇、岩口敬子譯,〈戦後初期における台湾の法的地位問題 と台湾人エリートの政治展望〉,《廣島法學》34 卷 4 期,2011 年 3 月,頁 1-36。 3、陳翠蓮,〈戰後初期台灣的「歷史清算」(1945-1947)〉,國立政治大學台灣 史研究所、澳洲 Monash University 台灣研究中心合辦,「鉅變下的反思—戰後 台灣政治與外交學術工作坊」,2011 年 4 月 25 日。 4、2011 年 6 月 27 日於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科學研究科演講,講題為「戰後初期 における台灣人の動向と政治想像」。 5、2013 年 2 月 15 日將於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演講,講題為〈戰後初期にお ける台灣政治史研究の重要課題〉。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目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20)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戰後初期台灣史研究,既有成果多環繞在 1945 年 10 月國民政府接收,接收後的政治、經 濟、社會狀況,及 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較忽略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戰敗投降到 1947 年 之間,面臨重大政治秩序變化下台灣人民的所面臨的處境與心理變化。 本計劃著重此一政治變動期國民政府與台灣人民在體制建立與認知期待上的巨大差距,及 種種矛盾現象。已於 2011 年 3 月份之《廣島法學》發表〈戦後初期における台湾の法的地位 問題と台湾人エリートの政治展望〉一文,並於 2011 年 4 月 25 日政大台史所與澳洲 Monarsh University 合辦之「鉅變下的反思—戰後台灣的政治與外交學術工作坊」,發表〈戰後初期台 灣的「歷史清算」(1945-1947)〉。 已發表之兩篇論文分別探討台灣人對新政府的看法與對舊殖民母國的評價,關注時代鉅變 下台灣人集體心靈的轉變,希望為戰後初期台灣政治史研究提出新課題與新觀點。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a stable structure the total strength of the bonds reaching an anion from all surrounding cations should be equal to the charge of the anion.. Pauling’ s rule-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 name common laboratory apparatus (e.g., beaker, test tube, test-tube rack, glass rod, dropper, spatula, measuring cylinder, Bunsen burner, tripod, wire gauze and heat-proof

1-3 有關臺灣原住民的介紹,重點放在荷 據時期前夕的社會與文化特徵;至於

• Delta hedge is based on the first-order approximation to changes in the derivative price, ∆f , due to changes in the stock price, ∆S.. • When ∆S is not small, the

美國政府為改善鄉村、偏遠地區的醫療可近性,在 1787 年成立印 地 安 健 康 服 務 部 門 (Indiana Health Service), 為 美 國 原 住 民 (American

Route-bas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aiwanese domestic airlines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easuring transit performance using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