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知道」與「認為」的語義語用分析和句法行為解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知道」與「認為」的語義語用分析和句法行為解釋"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知道」與「認為」的語義語用分析和句法行為解釋. 「知道」與「認為」的語義語用分析 和句法行為解釋 . 張家驊. . 摘要 「知道」和「認為」是表達認知模態的基本命題態度謂詞。 「知道」在辭彙語 義結構中不僅包含(1)『認知狀態主體在其意識中有命題 P』,而且包含(2)『P 的所指在現實世界裏是有的』成分,在語用方面主要充當句子交際結構的述位元。 「認為」只表示成分(1),不含成分(2),在句子的交際結構中大多充當主位元 的成分。兩個謂詞的句子交際結構位置、所支配命題的表達手段和替代方式、疑 問標記、與否定詞的意義關係、修飾語類型以及能否構成主位對比疑問句等方面, 有一系列對立的表現,這些句法差異都可以從它們的辭彙語義、語用特徵中求得 解釋。. 關鍵詞:預設、命題、敘實謂詞、主位、述位. . 本文 2010 年 8 月 3 日到稿,2010 年 9 月 27 日審查通過。 本文的「句法差異解釋」一節曾以縮略形式(約一萬字)在《當代語言學》(中國社科院語言所主 辦)2009 年第 3 期刊登。文中例句大多取自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CCL 語料庫檢索系統 (網路版)》。  作者係黑龍江大學俄語語言文學研究中心教授。. 1.

(2) 俄語學報 第 17 期 民國 99 年 12 月. The Semantic and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yntactic Characteristics of ZHIDAO and RENWEI . Jiahua Zhang. . Abstract ZHIDAO and RENWEI are both basic predicates of propositional attitude, expressing the epistemic modality. In the semantic structure, ZHIDAO expresses not only a) that the epistemic subject has the proposition P in his mind, but also b) what P refers to exists in the reality. ZHIDAO acts as the rhyme in the communicative structure pragmatically. RENWEI, on the other hand, expresses only a), but not b). RENWEI usually acts as the theme in the communicative structure. These two predicates demonstrate contrasting behaviors in word order of the communicative structure, in the expressing means and referential method of subordinate proposition, in the interrogative marker, in the object of negation, in the types of modifiers, as well as in the possibility of forming the theme-only interroga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different syntactic behaviors of the two predicates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ir lexico-semantic and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presupposition, proposition, active predicate, rhyme, theme  . 2. Received: August 3, 2010; Accepted: September 27, 2010. Professor, Center of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China..

(3) 「知道」與「認為」的語義語用分析和句法行為解釋. 知識和信念(意見)很久以來一直都是哲學(特別是 20 世紀以來西方語言哲學)和邏 輯學關注的概念。(如 Russell 1940;Wittgenstein 1953,1969;Ayer 1956;Hintikka 1962; Vendler 1972;Malcolm 1952;Prichard 1967 等)作為命題態度謂詞的基本義素,它們也是語 言學研究的熱點話題。現代漢語裏表達知識和信念(意見)的主要認知模態謂詞是「知道」 和「認為」。作為特殊的係詞,它們連接認知狀態主體和命題,描寫同一認知狀態—『認知 狀態主體在其意識中有命題 P』 ,在語義結構中包含客體命題配價,語法結構上支配表達客 體命題配價的小句賓語,是典型的命題態度謂詞。 關於認知模態謂詞「知道」和「認為」,漢語學界在討論「謂賓動詞」及其虛化等問題 時常涉及。「知道」 既能帶小句賓語、動詞賓語,又能帶名詞性賓語,「認為」只能帶小句 賓語、動詞賓語(吳為章 1981;蔡文蘭 1987);它們與賓語小句之間的聯繫強度,較之主 動詞賓語與賓動詞主語同指的「操縱類」動詞( 「讓、使、阻止」等) 、主動詞主語與賓動詞 主語同指的「模態類」動詞(「開始、企圖、喜歡」等)與謂賓之間的聯繫強度低,其間可 以停頓或插入其他句法成分(王冬梅 2003) ;小句賓語允許使用傳達認識情態、時體意義等 的「完句成分」,表述在事實上、判斷上或想像中已然或將然的情況,以此區別於表示感知 等謂詞引導的賓語小句,後者不帶「完句成分」,指稱某種事件類型(楊成凱 1992)1;容 易獲得主觀性表達功能而虛化為語用標記、話語標記,從表述認知主體的認知狀態的基本義 到表達說話人對話語內容、受話人主觀態度的派生義,從語音、語法上具備相對穩定的特徵 到喪失這些特徵。(方梅 2005;陶紅印 2003) 本文著眼「知道」和「認為」用於基本義時在句法方面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對立差異, 借鑒俄羅斯語言學相關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尋求對這些差異的語義、語用解釋。. 1. 試比較認知模態謂詞(「看 2」)與感知模態謂詞(「看 1」)所帶從屬小句賓語的不同指稱物件:我看 2 校隊在訓練 / 我看 1 校隊訓練。「校隊在訓練」指向「知域」,即邏輯推理域,語義焦點在判斷係 ‧ ‧‧ 詞上(我看校隊是在訓練) ,可以否定(我看校隊不是在訓練) ;而「校隊訓練」指向「行域」 ,既現 ‧‧ 實世界域,語義焦點在描述謂詞上(我看校隊的訓練) ,不能否定。 (參看沈家煊 2003,1997;楊成 凱 1992)。. 3.

(4) 俄語學報 第 17 期 民國 99 年 12 月. 一、語義分析 1)「知道」和「認為」分屬敘實謂詞 / 非敘實謂詞 「知道」不僅表示『認知狀態主體在其意識中有命題 P』,而且表示 P 是現實世界相關 片斷在認知狀態主體意識中的反映:『P 的所指在現實世界裏是有的』;「認為」只表示『認 知狀態主體在其意識中有命題 P』,不包含『P 的所指在現實世界裏是有的』成分。 命題態度謂詞按照它們支配的賓語小句的命題內容從言語行為主體的角度來看是否事 實,區分為敘實謂詞和非敘實謂詞。(Karttunen 1973)「知道」屬於敘實謂詞,在其語義結 構中包含事實預設—『言語行為主體(我)認為 P 的所指在現實世界裏是有的』 :他知道 P =『他知道 P+我知道 P』 。其中的「他」指認知狀態主體, 「我」指言語行為主體。「認為」 不是敘實謂詞,在語義結構中不包含這種事實預設,即只表示認知狀態主體把 P 看作是真 的,不表示言語行為主體認為『P 的所指在現實世界裏是有的』 。 (Булыгина, Шмелев 1988: 77;王冬梅 2003;李明 2003) 「知道」並不在任何情況下都包含事實預設。是否包含事實預設,取決於小句賓語的類。 通常所謂「知道」屬敘實謂詞,指的是用陳述小句作賓語的時候,試比較: (1)a.群眾知道政府在關心他們。/ b.群眾不知道政府在關心他們。 不管群眾知道(例 a) 、不知道(例 b) ,陳述小句「政府在關心他們」的內容都是說話 人認為的事實。能夠作「知道」賓語的小句除了陳述小句外,還有各種間接疑問小句。帶這 類賓語小句時,「知道」已無事實預設。試比較: (2)a.誰都不知道他來了。/ b.誰都不知道他來沒來。 句 b 由於賓語小句是間接正反問句,沒有真值意義,主句的謂詞「知道」不含事實預設, 因而其中的「誰」相當於全稱量詞,指包括說話人和受話人在內的所有人;句 a 由於賓語小 句是陳述小句,有事實意義,謂詞「知道」包含事實預設,因而其中的「誰」指的則是除了 說話人之外的其他人。此外,否定、疑問、祈使、虛擬等因素,都可能改變「知道」的敘實 謂詞性質。. 4.

(5) 「知道」與「認為」的語義語用分析和句法行為解釋. 賓語陳述小句如帶主觀的認識情態語詞,則「知道」已不表示對於事實的知悉,而只表 示對於資訊的知悉。「知道」句在這種情況下常用作反應話輪,小句賓語不表示事實,只表 示已給資訊,類似間接引語,不涉及資訊的客觀真實性(Арутюнова 1998: 433): (3)我知道她說不定要來北京。=『你已告訴我他說不定要來北京了。』 「知道」的認知狀態主體可能與言語行為主體重合(第一人稱) 、不重合(其他人稱)。 用其他人稱代詞表達認知狀態主體時,對於事實預設的內容,認知狀態主體在肯定句中 與言語行為主體共用(例 4a),在否定句裏不與共用(例 4b): (4)a.他知道會晤延期了(=『他知道+我知道……』) 。/ b.他不知道會晤延期了(= 『他不知道+我知道……』 ) 。 在第一人稱主語中,認知狀態主體與言語行為主體也並不都始終是重合的,試比較: (5)a.我不知道他病沒病。/ b.我不知道他病了。 句 a 可表示「現在我不知道」 ,句中的「我」既是認知狀態主體,又是言語行為主體。句 b 則只能作「過去時」理解:我不知道他病了=『我原不知道他病了』 (蘊涵『現在知道了』 )2。 句中的「我」是認知狀態主體,但不是言語行為主體。言語行為主體是現在的「我」,不是 過去的「我」 。如把句 b 作「現在時」理解,使認知主體與言語主體合二為一,將會導致語 義矛盾:認知狀態主體不知道他病了,言語行為主體知道他病了(認知狀態主體=言語行為 主體=現在的「我」)。間接疑問小句賓語(例 a)在現實中沒有明確所指,「知道」在這種 情況下不包含事實預設,句子作現在時理解不會導致語義異常。句中的「我」 既是認知狀 態主體,又是言語行為主體。. 2)「知道」和「認為」的從屬命題的客觀性 / 主觀性 由於「知道」的語義中包含『P 的所指在現實世界裏是有的』 ,因而從屬的賓語小句內 容既屬於認知狀態主體,又屬於客觀世界。就這個意義而言,P 是具有客觀性質的,可以證. 2. 這裏是概括事實過去時意義,與敍事過去時不同,行為觀察時刻與說話時刻吻合,行為觀察者置身 事外。敍事過去時的行為觀察時刻先於說話時刻,與行為發生時刻同步,行為觀察者身臨其境。 ( Падучева 1996: 12-3). 5.

(6) 俄語學報 第 17 期 民國 99 年 12 月. 實的。 「認為」 的語義不包含『P 的所指在現實世界裏是有的』成分,其從屬賓語小句命題 內容只屬於認知狀態主體,不屬於客觀世界,因而是主觀性質的,不可證實的。(Зализняк 1991:188)它們的所指不是現實世界的客觀事況片斷,而是認知主體的主觀精神產物,常被稱 之為「主觀知識」。 (Дмитровская 1988a: 14) 「認為」的主觀性客體命題配價大體有以下幾 種次範疇類型: a)對於事物、事實的各種理性評價。評價的依據可能是客觀的,大家共同的,但評價 本身是主觀的,因人而異的。 (Шатуновский 1996: 260) 「認為」句中的主觀評價判斷 P 往往 建立在認知主體對於評價客體直接感受的基礎上(例 6a),以此區別於「想」句中的主觀評 價判斷 P(例 6b)。後者常常是認知主體在對認知客體沒有直接感知的情況下作出的推測評 價(例 6b) : (6)a.這本書我讀了,我認為(覺得、看)是一本好書。/ b.這本書我儘管沒讀,但我 想(估計)是一本好書。 一般而言, 「 『想、說、看』用於第一人稱代詞後時,可引出說話人的看法,常常可以用 『認為』替換,但語氣要緩和些。『我想』語氣最為委婉,表現了說話者謙和、不強加於人 的態度。」(劉月華 1986) b)道義情態、認識情態方面的評價判斷。實現這類客體命題配價的小句中常有「應該、 必須、可以、能、會、一定、大概」等詞(呂叔湘 1999:464): (7)他認為,這份承包合同應該繼續履行︱他認為洞中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c)對交際雙方已知的事實作受話人未知的主觀評價闡釋,試比較: (8)a.我認為你的兒子學習得好。/ b.我知道你的兒子學習得好。 「知道」句 b 的小句賓語命題反映客觀世界的相應片斷(兒子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 「認 為」句 a 的小句賓語命題所指則不是客觀世界的某個具體片斷(兒子的不令人滿意的成績 單),而是對這個交際雙方已知片斷作出的受話人未知的主觀評價闡釋(死記硬背不見得是 好學生)。再如: (9)本公司認為貴報此舉乃蓄意誹謗︱持反對態度的參議員認為,參議院的決定是對美. 6.

(7) 「知道」與「認為」的語義語用分析和句法行為解釋. 國防止核擴散努力的嘲弄︱他們認為,作出這樣的決議違反了聯合國憲章。 句中的動詞「誹謗、嘲弄、違反」都不是對現實世界具體行為的客觀描寫,它們一方面 與「貴報此舉、參議院的決定、作出這樣的決議」同指,另一方面對這些已知事實給予主觀 評價闡釋。同指部分是詞義的預設,闡釋部分才是其陳說(assertion) 。類似的雙重語義動詞 被稱之為闡釋動詞。 (Апресян 2004:ⅩⅩⅩ;Падучева 2005) d)與事實未必相符或不相符的主觀劃類、規定: (10)我不知道你多大,姑且認為你比我小吧︱她並不認為自己已到了「退休」的年齡︱ 何況有一些東西被認為姓「資」,實際上並不一定姓「資」。 例句中的小句賓語命題本身雖然與現實事況有對應或不對應的關係,是可以證明真假 的。但是認知狀態主體拋開現實世界,營造了一個主觀世界,認為小句賓語命題在這個世界 中是真的。 e)以某些客觀資訊為依據,通過歸納、演繹的方式作出的假設、預測、全稱判斷等。 命題所指在這種情況下或者並非現實(例 11b),或者由於時空的距離(例 11a)、所指不可 窮盡(例 11c)等原因,不可能成為直接的觀察對象: (11)a.於是,一些幻想家認為,20 億年前,外星人在毫無生氣的地球上建造了這座核反 應爐︱b.他自信地認為,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今後人人都可以活到 100 歲︱c.她認為所有 的男人都是好人。. 二、語用分析. 1)「知道」和「認為」的述位元 / 主位元屬性 「知道」和「認為」的主要區別不體現在所指層面的認知狀態的本體方面,而體現在能 指層面的語義成分的交際結構方面。 使用「知道」描寫認知狀態時,言語行為主體通常將語義成分『有』作為語句的資訊焦 ‧‧ 點: 『P 在認知狀態主體的意識中是 // 有的』 。換言之, 「知道」句向受話人通報的不是 P 的. 7.

(8) 俄語學報 第 17 期 民國 99 年 12 月. 內容本身是什麼,而是 P 的內容在認知狀態主體的意識中有還是沒有;P 的內容本身則被作 為語用預設處置,即被言語行為主體看作在該言語交際情境中已給受話人的資訊。就這個意 義而言,他知道 P=『他知道 P+我知道 P+你知道 P』 。其中的『他知道 P』是句子的陳說, 『我知道 P』是句子的事實預設, 『你知道 P』 ,確切地說『我認為你知道 P』 ,則是句子的語 用預設。語用預設只是言語行為主體認為在該言語交際情況下已給了受話人的資訊,但並不 必須是言語行為主體認為的事實(Падучева 1998) : (12)站長知道火車什麼時間到(,問他去吧) 。 例(12)及(3)只包含語用預設,不包含事實預設。它們的賓語小句內容「火車什麼 時間到、她說不定要來」雖不是說話人認為的事實,但卻是他認為已給了受話人的資訊。當 然,命題態度謂詞「知道」並不在任何涉及事實的句子裏都必須承載句子的資訊焦點。如果 言語行為意圖不是肯定語義成分『有』,而是向受話人通報新給的事實時,從屬命題內容成 為資訊焦點。在這種情況下,「知道」或者作為「通報」類言語行為的成功條件(說話人知 道他通報的內容是事實)而從表層隱沒:它考上大學了;或者以表達說話人主觀評判的各種 固定語用標記形式保留在句子中:據我所知(你知道,你不知道,要知道) ,他考上大學了。 (參見王健慈 1997;陶紅印 2003) 使用「認為」描寫認知狀態時,言語行為主體通常將句義中的 P 成分作為資訊焦點: 『認 ‧ 知主體在其意識中有的是// P』 。 『有』在這裏則被當作預設的成分, 「認為」句向受話人通報 的只是 P 本身,「認為」不是句子中必需的語義成分,略去並不改變句子的交際結構,試比 較: (13)a.我認為這不是本好書—為什麼你這樣認為?/ b.這不是本好書—為什麼? 二者的區別僅在於, 「我認為、你這樣認為」在例 a 中顯性地表達預設,起到特殊強調 P 的主觀性質的作用,在 b 中則被隱去,P 的主觀性質沒加以強調。 區分資訊焦點 / 語用預設是言語行為主體的操作,這兩個範疇與認知狀態主體無關, 是純粹交際層面的範疇。在未參與言語行為的情況下,認知狀態主體的認知狀態只限於一般 的『在其意識世界中有 P』 。. 8.

(9) 「知道」與「認為」的語義語用分析和句法行為解釋. 2)G. Moore「知道」用例的誤區 語言哲學的一個曠日持久的爭論問題是,為什麼許多事實意義無可爭辯的 P 不能用動詞 「知道」引導(作「知道」的賓語)?它們是否可以納入知識的範圍?Moore(1959)曾以 「知道」的許多語言用例批評懷疑主義的「知識」觀:我們不能身處大廳卻說「﹡我們不知 道這裏有一扇窗戶,窗戶的對面有一扇門」;一個人不能看著自己的手說「﹡我不知道這是 我的手」。Moore 這些論據本身的缺陷是,他從不可接受的句子推導出來的句子同樣是不可 接受的: 「﹡我不知道我現在穿沒穿衣服」固然不能說, 「﹡我知道我現在穿著衣服」在通常 的情況下同樣也不能說。 (Malcolm 1987)Wittgenstein(1984)舉出一系列在一般情況下不 能用「知道」引導、但事實意義屬於「常識」的、不言自明的命題類型: (a)描寫對直接外 界現時感知的命題:﹡我知道病人現在躺在這裏; (b)表示主體對自身感覺的命題:﹡我知 道我這兒疼; (c)分析命題,即只通過分析邏輯項的意義關係,無須求助外部世界事況來確 定真值的命題:﹖我知道 2 乘 2 等於 4; (d)描寫主體自身經驗的命題:﹡我知道我昨天去 看電影了; (e)表達主體作出決定的命題:我知道我明天要去圖書館。由此,人們注意到日 常生活知識與科學知識的標準顯著不同,不應把能夠被「我知道」引導一概而論地看作知識 的標準。 上述命題為什麼不能用「我知道」引導的問題從語言學的角度並不難回答,這恰恰涉及 句子交際結構的語用問題。既然「知道」句的小句賓語命題通常是說話人認為受話人已知的 資訊,其語義焦點是通過「知道」表達的『有』,那麼,首先,在受話人清楚說話人昨天去 看電影了,當然也清楚說話者本人對此不可能不知道的情況下,說話人告訴他「我知道我昨 天去看電影了」顯然違反了「報導」類言語行為的成功條件—說話人不清楚受話人知道 P (Searle 1986),句子因而是不可接受的;其次,在受話人對於「我昨天去看電影了」不清 楚的情況下,說話人沒有必要使用「知道」句,直截了當地告訴他「我昨天去看電影了」就 達到了交際的目的。 (Шатуновский 1996: 257)句子「我知道房間裏有一扇窗戶」︱「我知 道病人此刻就躺在房間裏」的賓語小句也描寫言語行為主體對外界的感知,但它們卻可以接 受,因為句子是「我」在與感知物件有空間或時間距離的情況下說出來的,受話人未必清楚. 9.

(10) 俄語學報 第 17 期 民國 99 年 12 月. 「我」知道客體存在,因而使用以「知道」為資訊焦點的句子在這種情況下是可以接受的。 (Дмитровская 1988b: 171)對於「我知道」在句子中的這種語用功能,Wittgenstein(1969) 早已發覺,他曾經指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知道」不是用來引出主體的判斷本身,而 是用來表示「我有確鑿的根據作出這個判斷」。. 三、句法差異解釋 1)由於句法位居前的「知道」在句中通常承載資訊焦點,帶邏輯重音,是句子交際結 構的述位元的成分,後面的賓語小句是語用預設,不帶邏輯重音,充當主位元,句子的交際 結構語序和常規句法結構語序不一致,因而主位與述位的位置可以相對自由,允許按照已給 資訊在前、新給資訊在後的慣常邏輯順序,將二者調換位置3: (14)a.他知道(述位)// 你來了(主位)。/ b.你來了(主位)// 他知道(述位) 。 「認為」在句中通常表達預設,不帶邏輯重音,是主位元元的組成部分,其後的賓語小 句是資訊焦點,帶邏輯重音,充當述位元,句子的交際結構語序和常規句法結構語序一致, 主位元與述位的位置是非自由的,在「認為」用於基本意義時不能隨意調換: (15)a.你認為(主位)他能來(述位) 。/ b.﹡他能來(述位)你認為(主位) 。 有時可見「認為」置句尾並用停頓隔開的用例(人類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我認為) (呂 叔湘 1999) ,這時的「認為」已由基本意義用法向表達說話人主觀態度的語用標記虛化,其 主語的所指對象總是說話人。(參見方梅 2005) 句(15a)的「他能來」可看作自然焦點(客觀語序) 。而句(14b)的「他知道」儘管在句尾, 似不宜據此認為是自然焦點(客觀語序)。(參見劉丹青、徐烈炯 1998:95)將客體語詞置 3. 本文的「主位」/「述位」劃分依循 АН СССР(蘇聯科學院)(1980: 190-208)的觀點。主位元是句 子傳達實際資訊的出發點,一般由上文設定,常包含已給資訊,是將句子與上文銜接起來的部分; 述位元表達實際資訊,是對主位元的敍述,句子的交際中心,一般是新給的資訊,帶語調重音。句 中的任何句子成分都可以用來作主位或述位。斯拉夫語句子的主位 / 述位在語序上大多是自由的, 述位通常置於句尾:(Кто пришел? 誰來了?)─Пришел(來了)(主位)// Петя(彼佳) (述位); 但也可置於句首:─Петя(彼佳) (述位)// пришел(來了) (主位) 。區別只在重音和語體上:主位 在前、述位與語調重音在後是中立語體,反之是口語體。一個句子的交際結構只切分為「主位」和 「述位元」兩個部分,句子的每一句法成分都或屬於主位元部分,或屬於述位元部分。. 10.

(11) 「知道」與「認為」的語義語用分析和句法行為解釋. 於謂詞之後(VO)畢竟是現代漢語的常規句法結構語序,為通常中立語體所首選。在「知 道」句中,主位在前、述位在後的慣常交際結構語序要服從謂語在前、賓語在後的慣常句法 語序,後者才是事實上的客觀語序。把「他知道」置於句尾意在凸顯語句的潛在對話性,是 受上文制約的、非自由的主觀語序,常見於口語體中,試比較: (16)a.你有你的苦處,我知道。/ b.(甲:)我有我的苦處。—(乙:)這我知道。 從屬於謂詞的賓語小句有的可以提升到句首充當主位,有的不能。重要的一個制約因素 是謂詞自身的辭彙意義和語用功能。這不僅表現在認知謂詞句中,言語行為謂詞句也是如 此。如用於『對某種主張 // 表示相(不)同意見』( 《現代漢語詞典》(第 5 版) :1365)的 「同意、贊成、反對」等謂詞,和「知道」一樣,因詞義的原因在句中通常充當述位的成分。 實現語義配價『某種主張』的表層賓語小句題元通常是語用預設所在,充當主位,因而可以 提升到句首: (17)a.我贊成你和她分開。/ b.你和她分開我贊成。 而另外一些言語行為謂詞,如表示『向人說出//自己的意見是什麼』的「建議、主張」 等,則與「認為」一樣,因詞義的原因而通常充當主位的成分。實現語義配價『自己的意見 是什麼』的表層賓語小句題元是句子的新給資訊所在,通常充當述位,不提升到句首: (18)a.我主張高校管理首先要抓校風問題。/ b.*高校管理首先要抓校風問題我主張。 2) 「知道」句的賓語小句由於通常佔據主位元,不是資訊焦點所在,因而允許略說,將 其代名化,構成間接特指疑問小句,語義由具體變得籠統(我知道森林公園在淨月潭區/我 知道森林公園在哪里) ,或僅使用賓語小句的主語(名詞性短語)替換(我知道森林公園), 甚至把賓語小句完全略去(你知道森林公園在哪里嗎?—知道) 。陶紅印(2003)統計的 117 個「知道」用例中,無賓語用例,包括賓語在上文已經出現過的和沒有任何賓語的,共 58 個,占 50%。 在肯定的「知道」句中,間接特指疑問小句疑問代詞的所指通常已經選擇,有具體的所 指,認知狀態主體多能夠將其用具體語詞替換,以明示事實。這類間接特指疑問小句可看作 由陳述小句代名化而來。用代名化小句表達的從屬命題是隱性的肯定判斷,雖具有接近於 「真」的意義,但這種事實情態可能只屬於「知道」的認知狀態主體,不屬於言語行為主體,. 11.

(12) 俄語學報 第 17 期 民國 99 年 12 月. 因而不能認為是事實預設(例 12) 。否定的「知道」句(他也不知道火車什麼時候開,問他 沒用)、疑問「知道」句(他知道火車什麼時候開嗎?)包含的間接問題沒有答案,其中的 疑問代詞沒有具體所指,認知狀態主體不能將其替換成具體語詞,因而不能視為由陳述小句 經代名化構成的。一般地說,可以支配代名化賓語小句是敘實謂詞的一個鑒別標準,但這不 是絕對的。(Vendler Z.1980;Булыгина, Шмелев 1988a:55)一方面,「他說你非常努力了」 雖可簡說為「他說你怎麼努力了」,但「說」並不是敘實謂詞:他說你非常努力了,但誰知 道說的是不是事實?另一方面, 「他後悔來到美國」不能簡說為「﹡他後悔來到哪里」 ,雖然 「後悔」屬敘實謂詞:肯定句「他後悔來到美國」和否定句「他不後悔來到美國」都包含『來 到美國』。 「知道」接受名詞性短語作賓語(蔡文蘭 1987;呂叔湘 1999: 676),因為:(a)在 這個句法位置上,它們的意義多相當於命題,是賓語小句的縮略形式; (b)語義籠統,相當 於代名化小句。語言中存在一些專門的抽象名詞,如:想法、處境、原因、路徑、地點、時 間、姓名,意義相當於縮略的命題,句法功能常常類似語義籠統的代名化小句,被稱之為述 謂名詞。這些述謂名詞可以用在「知道」的後邊作賓語(參見 Арутюнова 1976: 128)。 (19)她知道你的想法(=『她知道你怎麼想』)︱你知道去森林公園的路(=『你知 道去森林公園怎麼走』)︱我們都知道他們的姓名(=『我們都知道他們姓甚名誰』) 。 說話人之所以要用代名化小句或名詞短語取代陳述小句作「知道」的賓語,還因為他可 能無意公開這些資訊,無法將複雜的知悉內容納入容量有限的句子中,或者缺少關於該事物 的足夠資訊。 (Булыгина,Шмелев 1997:402)可見, 「知道」接受名詞性短語作賓語與操縱 類動詞「打退、粉碎」 、模態類動詞「進行、開始」等支配的謂賓名物化(打退敵人的進攻, 進行熱烈的討論)不同:前者是賓語小句的縮略,信息量趨向籠統;而後者則是謂賓的擴充, 信息量趨向詳盡。(參見王冬梅 2003;蔡文蘭 1987) 「認為」不接受代名化小句和名詞性短語作賓語(蔡文蘭 1987;呂叔湘 1999:464), 因為句中的 P 佔據述位,是通報給受話人的未知內容,語義應該充分、明確,不允許用語義 籠統的間接特指疑問小句(代名化)或賓語小句主語(名詞性短語)替換(我認為他明天能 來/﹡我認為他什麼時候能來 /﹡我認為他) 。即使須要簡說,也只能略去賓語小句的主語,. 12.

(13) 「知道」與「認為」的語義語用分析和句法行為解釋. 而不是謂語:﹡我認為這本書(好)/ 我認為(這本書)好。 疑問「認為」句中的小句賓語內容儘管仍然充當句中的述位元內容,但由於是說話人的 未知資訊,因而不同於陳述「認為」句,可以用間接特指疑問小句表達:你認為他什麼時候 能來?「知道」句的小句賓語內容可以用間接特指疑問小句表達,因為它們是可以略說的已 給資訊;疑問「認為」句的小句賓語內容可以用間接特指疑問小句表達,則因為它們是說話 人尋求的未知資訊。 3)正是因為「知道」在句中是述位的成分,述位元承載句子的資訊焦點,「認為」在 句中是主位的成分,主位元內容只是句子內容的預設部分,所以「知道」加間接特指疑問小 句賓語構成的疑問句,大多將疑問指向「知道」—句子述位的成分,句尾選用疑問語氣詞時, 從是非問句,用「嗎」、「吧」,一般情況下不指向小句賓語中的疑問詞而構成特指問句,句 尾一般不用「呢」、 「呀」等(例 20a) ;「認為」加間接特指疑問小句、正反疑問小句等賓語 構成的疑問句,疑問只指向小句賓語的疑問詞—句子述位的成分,是特指問句,句尾用語氣 詞「呢」 、 「呀」 ,不指向命題態度謂詞「認為」而構成是非問句,句尾不用「嗎」 、 「吧」 (例 20b): (20)a.你們知道聲波是怎樣產生的嗎?(﹖你們知道聲波是怎樣產生的呢?)/ b.您認 為哪幾支隊有希望進入四強呢?(﹡您認為哪幾支隊有希望進入四強嗎?)︱你認為我猜得 對不對呢?(﹡你認為我猜得對不對嗎?) 例(21)句尾用「呀」有特殊的原因: (21)a.你的武功真不錯,不知道你究竟是誰呀?︱ b.(當初他們都不認識我,)知道 我是誰呀? 句 a 的「不知道」已虛化為話語標記,意思相當於「請告訴我」, 「你究竟是誰」才是 句子的具體內容。(參見陶洪印 2003;方梅 2005)整個句子是特指問句,因而句尾用疑問 語氣詞「呀」 。句 b 是「怎麼知道我是誰呀?」的簡略形式, 「呀」從「怎麼」 ,不從「誰」。 「知道+特指疑問小句+嗎?」可用於實施間接言語行為: (22)你知道黃昆是誰嗎?有的說是鋼琴家,有的說是電影演員,有的說是搞美術的, 有的乾脆說不知道是誰。. 13.

(14) 俄語學報 第 17 期 民國 99 年 12 月. 句中的問句語法上是是非問句,按理只須回答「知道」或「不知道」就可以了。但語用上這 個句子是特指問句,相當於「黃昆是誰呢?」問句建構在「詢問」類言語行為的成功條件上。 「詢 問」行為的一個成功條件是,說話人認為受話人知道答案。 (Падучева 1985: 25)形式上問的是成 功條件—「你知道不知道?」事實上問的是「黃昆是誰?」 「知道+特指疑問小句+嗎?」的語用 意義在漢語中已經規約化,因而例(22)中的各種回答都不針對語法形式上的是非問句。 4)「知道」可以受表示認知程度的一些副詞、形容詞修飾:很知道、非常知道、太知道; 不大知道、大概知道、約略知道、知道得不太清楚。這種情況出現在: (a)以名詞作賓語時 (呂叔湘 1999:676) ; (b)以語義功能相近的間接特指疑問小句作賓語時。後者如: (23)老太太很知道該怎麼和和睦睦的過日子︱我太知道這姑娘為什麼追求山泉了︱大 致知道閃電離你有幾千米。 名詞性短語、間接特指疑問小句賓語與陳述小句賓語不同,表示的是近似的、寬泛的「事 實」域,而不是這個域中的精確的點。因而,「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既可以受表示資訊佔 有量充分的語詞(很、非常、太)修飾,又可以受表示資訊佔有量不足的語詞(不大、不太、 大概2、約略)修飾。如果說受資訊佔有量充分意義的副詞修飾時, 「知道」尚且允許陳述小 句作賓語的話(我心裏很知道主人的福氣可羨) ,那麼受資訊佔有量不足意義的語詞修飾時, 「知道」只以名詞性短語、間接特指疑問小句作賓語(24a) ,不以陳述小句作賓語(24b): (24)a.他大概知道火車幾點開。/b.他大概知道火車 3 點開。 句 a 允許有兩種理解: (a)他可能(大概 1)知道火車幾點鐘開; (b)他約略(大概 2) 地知道火車幾點鐘開。 (b)種理解成立的原因是,句中的間接特指疑問小句賓語不表示精確 的事實,其模糊語義與「大概 2」一致。而句 b 只能有(a)種解釋、排除(b)種解釋的原因 則是,句中的陳述小句賓語表示精確的事實,其「精確」意義與「大概 2」的「約略」意義 相抵觸。 「認為」本身由於只允許語義精確的陳述小句作賓語,因而通常不受認知程度副詞的修 飾。 5)「X+認為」由於在句中通常充當主位,因而可與疑問助詞「呢」連用,構成對比主 位疑問句:你認為呢?位居句子中間的語氣詞「呢」是一種「準主位元標記」,用在主位元. 14.

(15) 「知道」與「認為」的語義語用分析和句法行為解釋. 之後,常帶對比重音,有轉換話題或談話角度的作用(方梅 1994) 。屈承熹(2006)把漢語 句末虛詞「呢」的語篇功能概括為「與上文對比」及「要求繼續對話」 。在一定的上下文裏, 「呢」前邊可以只有一個名詞性成分,與之構成疑問句,有的是問「在哪兒?」 (我的帽子 呢?),有的是問「……怎麼樣?」(後來呢?)(呂叔湘 1999:412)疑問助詞「呢」在這 種情況下與名詞性成分構成的常常是對比疑問句,其中的名詞性成分多是對比主位,「呢」 是對比主位元的標記(參見李大勤 2001) : (25)你們都回來了,小衛呢?︱我明天回上海,你呢? 句中的述位元以蘊涵的方式存在,試比較: (26)小衛呢?(小衛怎麼沒回來呢?)︱你呢?(你回不回去呢?) 類似的對比主位疑問句在俄語中也存在。 「有時,以 а 起始的反應話輪問題用升調標記 的不是述位元(因為述位在刺激話輪中已經表達) ,而是與刺激話輪主位對比的主位,例如: Вы пойдете в кино?─ А вы? (你去看電影嗎?—你呢?) 」(Крылова, Хавронина 1984: 110)。 「認為」句用「呢」構成縮略的對比疑問句時,對比主位元(=話題)既可以只是一個 名詞性成分:我 // 認為這本書好,你呢?(=『你 // 認為好不好呢?』)又可以由命題態 度謂詞「認為」與表示認知主體的語詞一起充當主位元(≠話題) , 「呢」則置於「X+認為」 之後,與之構成縮略的對比疑問句:我認為 // 這本書好,你認為呢?(=『你認為//好不好 呢?』 ) 「X+知道」由於在句中通常充當述位,因而不能與疑問助詞「呢」連用構成縮略的對 比疑問句,不能說 a ,但可以說 b,c: (27)a.﹡你知道 // 我來了,他知道呢?b 你 // 知道我來了,他呢?(c)他要知道呢? 句 b 中「你知道我來了」的交際結構與句 a 不同,對比的特殊語境改變了句子的通常交 際結構,「你」在句中成為對比主位,「知道」和小句賓語一起作述位,「呢」可以與名詞性 成分「他」構成縮略的對比疑問句。例 c「呢」前的句子雖含「知道」,但整體表示假設, 與蘊含的小句(怎麼辦呢?)構成偏正複句,在複句中充當主位。關於假設小句與「呢」 構成疑問句參見陸儉明(1982)。. 15.

(16) 俄語學報 第 17 期 民國 99 年 12 月. 「認為」句中的命題小句表達的意見只屬於特定的認知主體,不同的認知主體可能持 完全不同的意見。「知道」句中的命題小句表達的知識不屬於個別的認知主體,而屬於或大 或小的群體。 (Апресян 2004: 395)這是「X+認為」可與疑問助詞「呢」連用,構成縮略的 對比疑問句,而「X+知道」不能與疑問助詞「呢」連用構成縮略的對比疑問句的語義方面 的原因。 6)在「知道」句中,否定詞只說明命題態度謂詞「知道」本身,不跨越「知道」說明 賓語小句謂語(例 28a) ;在「認為」句裏,否定詞通常跨越「認為」說明賓語小句謂語(例 28b): (28)a.我不知道他來了≠我知道他沒來。/ b.我不認為他能來≈我認為他不能來。 關於否定詞可以跨越句法主導詞在語義上說明從屬命題,語言學界曾有深入、廣泛的討 論。早期生成語法學者稱之為否定提升,認為這是一種深層句法轉換現象(Horn 1978) 。另 外的觀點認為,否定主導謂詞(我不認為他能來)較之否定從屬命題(我認為他不能來)語 氣緩和,以前者表達後者是特定上下文的語用需要(Jackendoff 1971)。還有人認為,「我並 不認為他過得好」不一定就是「認為他過得不好」 ,也有「認為他過得不好不壞」的可能(李 明 2003) 。本文採納否定提升觀點。 否定的語義物件在事物性名詞短語作主位的一級判斷句裏,是句子交際結構中的述位元 內容,而不是主位元內容(Жалковский 1964:15;呂叔湘 1985;沈開木 1984;徐傑 李英哲 1993) 。在以小句作主位的二級判斷句裏,否定詞才可能出現在主位中:他不來 // 更好。 「知 道」在句中通常作述位的成分,因而是否定的物件:X 不知道 P =『P(主位)// 在 X 的意 識世界裏是沒有的(述位) 』 。 「認為」是主位的成分,通常不是否定的對象:X 不認為 P = 『X 在其意識世界中有的(主位)// 不是 P(述位) 』 。4否定的語義物件之所以通常是述位元 內容,而不是主位元內容,原因在於,否定與肯定一樣,要以語境中的若干選項為前提。肯 定從選項中保留其一,排除其他:這是綠色。否定與之相反,排除其一,保留其他:這不是 4. 「認為」的句法肯定詞和否定詞一樣,語義上通常也跨越「認為」說明句子交際結構中的述位元─ 賓語小句,試對比:X 是知道 P≠X 知道是 P / X 是認為 P=X 認為是 P;他確實知道你來了≠他知道 你確實來了 / 他確實認為你優秀=他認為你確實優秀;X 是否知道 P?≠X 知道是否 P?/ X 是否認為 P?=X 認為是否 P?. 16.

(17) 「知道」與「認為」的語義語用分析和句法行為解釋. 紅色。(Бродский 1973:50-55)說話人用來表達選項抉擇的交際結構成分恰恰是述位元。主 位元是句子的預設,沒有選項,因而不接受否定。「不認為 P」在通常的情況下只可理解為 「認為不 P」 。僅在特殊的情況下,如在以推翻刺激話輪預設為言語意圖的反應話輪中, 「認 為」才可能充當述位,成為元語否定的對象: (29)不是認為,是我知道。 「認為」否定句否定的物件通常不是命題態度謂詞,這使它們一方面區別於通常否定命 題態度謂詞本身的「知道」句,另一方面區別於那些在通常情況下兼有「認為」句/「知道」 句兩種否定屬性的歧義否定謂詞句,如用「讓(讓 X P=『告訴 X 要 P』)」做謂詞的否定句: (30)你怎麼不讓我們去呢? 句中的「讓」既可在一種上下文中理解為操縱類動詞使令義『你為什麼告訴我們不要去 呢?』 (=你怎麼讓我們不去呢?) ,又可在另外一種上下文中理解為言說類動詞義『你為什 麼不告訴我們要去呢?』 (參見王冬梅 2003)既然「知道」的語義結構中不僅包括『認知主 體在其意識中有命題內容 P』的陳說成分,而且包括『P 的所指在現實世界裏是有的』事實 預設和「說話人認為受話人已知 P」的語用預設成分,那麼 P 就不僅屬於認知狀態主體,而 且屬於說話人、受話人,可以脫離認知狀態主體而存在。 「X 不知道 P」不等於「我不知道 P」 、 「你不知道 P」 ,P 對 X 不存在不等於對「我」 、受話人不存在,因而否定詞不能越過「知道」 說明 P 的謂詞:X 不知道 P≠X 知道不 P。「認為」的情況不同,其語義結構中只包含『認知 主體在其意識中有命題內容 P』 ,不包含事實預設、語用預設。句中的 P 只屬於認知狀態主 體,對認知狀態主體存在就等於自身存在,反之就等於自身不存在,所以否定詞通常跨越「認 為」否定 P。 言語行為謂詞「贊成」 、 「同意」 、 「反對」等,在詞義中包含預設『有某種主張』 : 「他贊 成你去」和「他不贊成你去」都包含『有人主張你去』 。 「他贊成你不去」預設『有人主張你 不去』 ;反之, 「他不贊成你去」預設『有人主張你去』 。 (參見 Зализняк, Падучева 1987)因 而,「他不贊成你去」蘊涵的應不是『他贊成你不去』 ,而是『他主張你不去』 。這可用「贊 成」 、 「同意」等謂詞允許在中立語體話語中置句尾,因而多充當述位元的語用特徵來驗證(例 17)。既然「贊成」在句中多作述位成分,因而本身可以接受否定,其前的「不」並非由小. 17.

(18) 俄語學報 第 17 期 民國 99 年 12 月. 句賓語提升而來。反之,「建議」 、「主張」等謂詞則不包含類似的預設,一般不置句尾,在 句中多作主位的成分(例 18) ,所以通常不是否定的物件,前面的「不」跨越這些謂詞說明 賓語小句謂語:「他不主張你去」蘊涵著『他主張你不去』。 7)代替「認為」後的賓語,要在「認為」前用「這麼、那麼」之類(楊成凱 1987;呂 叔湘 1999:464);而代替「知道」後的賓語,則要在「知道」後用體詞性成分「這個、那 個、這一點、那一點、這一條、那一條、一件事、一個情況」等(楊成凱 1987)。「認為」 和「知道」後的賓語小句的代替手段為什麼不同? 「知道」句的賓語小句通常居全句主位,是句子描寫的物件,反映客觀世界,具有廣義 的「事物」屬性,而「事物」是以個體的形式各自獨立存在的,因而在須要複指賓語小句時, 要用表示同指關係的體詞性成分(31a),疑問句用「什麼、什麼事」等(31b) : (31)a.我知道他來/我知道這件事︱b.你知道他什麼事? 「認為」句的賓語小句居全句的述位,是對廣義「事物」的描寫,反映認知主體的主觀 認識,具有廣義的特徵屬性,而特徵是依附性質的,不能剝離「事物」獨立地存在,特徵與 特徵之間只能有類同的關係,不能有同一的關係,因而在複指賓語小句時,通常使用表示類 同關係的代形容詞性狀語「這樣、這麼(樣)、那樣、那麼(樣)」 :克林頓不這樣認為︱我 就從來沒有那麼認為。疑問句用「怎麼(樣)、怎樣」:你怎麼認為? 許多由「猜測」 、 「判斷」義動詞(意見謂詞)引出的賓語小句,都不能用體詞性賓語成 分取代,而要用「這樣」等代形容詞性狀語成分取代(楊成凱 1987) ,原因也是如此。 代詞「這樣」 、「那樣」、 「怎麼(樣)」 、 「怎樣」等由於其所指大都是廣義特徵,它們常 用來充當謂語、述位,即便有時作主語、主位,指代的也不是作為描寫對象的具體事物,而 是包括描寫物件和描寫特徵兩個方面、並且以特徵方面為主的具體事實: (32)這樣就可以,不必再改動了=(你)這樣寫就可以,不必再改動了。 句中的「這樣」表達的是縮略的二級命題。 從語義的角度來看,「認為」句中賓語小句內容不是事實預設,表達的意見是特定認知 主體的個人「創意」,只屬於他個人,不同的認知主體對同一情況可能持各種各樣的、當然 也包括類同的意見,因而可以說:. 18.

(19) 「知道」與「認為」的語義語用分析和句法行為解釋. (33)對此我這樣認為︱他那樣認為︱老王也這麼認為︱你怎麼樣認為? 「知道」句中從屬命題小句多是事實預設,表達的知識不是特定認知主體的個人「創 意」 ,不僅僅屬於他個人,因此對於同一知識,不同的認知主體只可能有或沒有,但不能說: (34)﹡我這樣知道︱﹡他那樣知道︱﹡老王也這麼知道︱﹡你怎麼樣知道? 疑問句「你怎麼知道?」可以說,但「怎麼」在這裏與「怎麼樣」已不是同義的關係: 你怎麼知道?≠ ﹡你怎麼樣知道?(參見下文) 8) 「知道」屬敘實謂詞,小句賓語的事實內容(事實預設)通常是認知主體被動接受的, 從外向內,有管道而無原因,因而通常說:從哪兒知道的?︱從談話中知道︱透過語調知道︱ 通過電視知道︱看了報紙才知道,不宜說:為什麼知道?︱有理由知道︱根據什麼知道?即 便在句法上沒有這些說明語詞,「知道」句也常常借助相鄰語句交待知識的管道: (35)我知道戲開演了,聲音從村西傳來。 「認為」屬意見謂詞,小句賓語的主觀意見是認知主體積極構建的,從內向外,有原因 而無管道,只說:為什麼認為?︱根據什麼認為?︱憑什麼認為︱有理由認為,不說:﹡從 哪兒認為?︱﹡從報紙上認為︱﹡通過媒體認為。在須要陳述意見形成的具體根據時,常常 使用原因分句: (36)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上海再發展也是實行社會主義,而香港則實行資 本主義。 表達「常識」性知識的句子不能用「從哪兒」等語詞詢問(37a) ,不能充當「知道」的 小句賓語(37b) : (37)a.我肚子疼──﹡你從哪兒知道的?︱b.﹡我知道我肚子疼。 疑問代詞「怎麼」與「知道……的」搭配時,用以詢問知識獲得的管道(你怎麼知道的?) , 在沒有助詞「的」參與時,詢問的仍然是管道,而不是原因5,試對比: (38)a.你怎麼(會)知道(呢)?/ b.你怎麼認為這件事不重要(呢)? 例 a 中的「怎麼」不宜用「為什麼」替換(你為什麼(會)知道(呢)?) ,意義與「你. 5. 《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把「你怎麼會知道這件事?」作為「怎麼」用於詢問原因的一例。(呂叔湘 1999:651). 19.

(20) 俄語學報 第 17 期 民國 99 年 12 月. 怎麼知道的(呢)?」大體相當;回答「你怎麼(會)知道(呢)?」與回答「你怎麼知道 的(呢)?」一樣,要指出資訊的管道。例 b 的「怎麼」問的則只是原因,意義與「為什麼」、 「根據什麼」等同:你怎麼認為這件事不重要(呢)?= 你為什麼(根據什麼)認為這件 事不重要(呢)?句中的「怎麼」不宜用「怎麼……的」替換:﹖你怎麼認為這件事不重要 的(呢)?例 a 的「怎麼」涉及的主要是具有致使性質的前因事件;例 b 的「怎麼」則與人 們對世界的知識相關(參見蔡維天 2007) 。 「知道」句中用「怎麼」詢問的資訊管道通常是: (a)認知主體的直接經歷(例 39a); (b)推理(例 39b) ;(c)間接管道(例 39c); (d)說話人的可信的認知身份(例 39d): (39)a.楊婆為此一驚,細聲問:你怎麼知道?── 我當然知道!昨天夜裏去贖我兒子 時,我看到一個蒙面土匪很像大娃,後來他不注意露出了手,我發現了他的六指!︱b.你們 是學文科的吧?── 你怎麼知道?──很簡單,醜姑娘才去學理工。︱c.你怎麼知道呢?—鹹 亨酒店的,都說要(辮子)的︱d.我是小坡,你怎麼知道呢?──難道你聽不出我的語聲來? 我是張禿子! 例(40)中的各條件小句與疑問代詞「怎麼」相呼應,也都表示缺少「知道」所需要的 直接或間接的資訊管道: (40)你沒去怎麼會知道呢?︱你沒有試過,怎麼知道自己不喜歡呢? ︱我沒說呢,你 怎麼會知道?︱連生身父母是誰都不知道,怎麼知道生辰八字呢! 9)「正確」 、「錯誤」之類語詞不能用來說明「知道」 ,因為它們的意義對於「知道」的 事實預設,或者是冗贅的(*你正確地知道),或者是矛盾的(*你錯誤地知道) 。既然事實預 設是說話人自己為語句設定的前提資訊,那麼他當然在這個語句中對自己認為的事實既不能 自相矛盾地加以否定,也無須再次肯定。但這些語詞可以用來修飾「認為」,因為「認為」 不含事實預設。儘管這個謂詞的認知主體對於小句賓語命題的正確性確信不移,但這畢竟是 他個人的主觀信念。說話人(使用動詞「認為」的人)所持的完全可能是另外的意見。一方 面,說話人可以從自己的角度給予認知主體的信念以肯定或否定的評價: (41)一些企業錯誤地認為銀行的錢就是國家的錢︱他們正確地認為,這些觀察極其重 要︱讀者如果認為這是蕭伯納的反覆無常,那就大錯特錯了。. 20.

(21) 「知道」與「認為」的語義語用分析和句法行為解釋. 另一方面,認知主體也可能對自己作出的判斷在事後給予否定或肯定的評價: (42)我認為他是一個好領導,是一個好人,但我錯了︱過去我們曾將剝奪或變相剝奪 農民誤認為是馬克思主義。 句中的信念主體是過去的「我(們)」 ,說「錯」 、「誤」的是現在的「我(們)」 。. 四、結語. 「知道」與「認為」在句法行為上的對立關係不是個別的現象,涉及一系列同類的命題 態度謂詞,具有普遍性。例如,許多知識謂詞,如「曉得、瞭解、忘記、猜到」等,與「知 道」一樣,在相應的句子中,否定詞只說明這些謂詞本身,不跨越它們說明賓語小句謂語: (43)不曉得我不在家≠曉得我在家︱不瞭解你不怕喧鬧≠瞭解你怕喧鬧︱沒忘記我不 喜歡喝湯≠忘記了我喜歡喝湯︱沒猜到他沒回來≠猜到他回來了。 許多信念(意見)謂詞,如「想、覺得、以為、估計」等,與「認為」一樣,在相應句 式裏,否定詞可以跨越這些謂詞,說明賓語小句謂語: (44)沒想你不能勝任=原想你能勝任︱不覺得這不對=覺得這對|不以為這不是個問 題=以為這是個問題︱沒估計到他不同意=估計他同意。 上述謂詞在否定句中的句法特點可以從它們的語義、語用中找到和「知道」 、 「認為」同 樣的解釋。這些謂詞的述位、主位元功能的其他句法標記也有許多和「知道」 、 「認為」類同。 呂叔湘先生(1987:305)曾注意到(a) 「不知道他不在家≠知道他在家」 ,但(b) 「不 希望他不參加=希望他參加」這類現象。沈家煊(1989)通過分析情態、意願語詞在「語義 強度」上存在的弱項(可能;可以) 、中項(很可能;該) 、強項(肯定;必須)的等級差別 正確指出,弱項、強項語詞構成的「不 V1 不 V2」只能屬於(a)類(不可能不去≠可能去), 中項語詞構成的「不 V1 不 V2」 (不很可能不去=很可能去)則屬於(b)類,從而對這種現 象作出了合理的語義解釋。本文對「知道」和「認為」的句法行為提供的語義、語用分析, 對於一些知識謂詞、信念(意見)謂詞等表現出來的這類現象,或可起到某種補充的解釋作 用。. 21.

(22) 俄語學報 第 17 期 民國 99 年 12 月. 參考書目. 專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 5 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 年。 呂叔湘, 《語文近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年。 ----.,《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年。 劉丹青、徐烈炯,《話題的結構與功能》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Ayer, A. J.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London /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1956 . Hintikka J. Knowledge and Belief: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ogic of the Two Notions. Ithaca: Cornell univ. press. 1962. Russell, B. An Inquiry into Meaning and Truth. London: Unwin. 1940. Searle, J. R.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1969. Vendler, Z. Res Cogitans: An Essay in Rational Psychology. Ithaca/ London: Cornell univ. press. 1972. Wittgenstein L.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53. АН СССР.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т.Ⅱ. М.: Наука. , 1980 Арутюнова Н. Предложение и его смысл. Логико-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е проблемы. М.: Наука. 1976. ----. Язык и мир человека. М.: 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1998. Бродский И. Отрицательные высказывания. Л. :Изд. Ленингр. Ун-та. 1973. Булыгина Т., Шмелев А. Языковая концептуализация мира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русск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 М.: 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1997. Дмитровская М. Знание и достоверность? 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языка. Прагматика и проблемы интенсио-нальности. М.: ИЯ АН СССР. 1988b.. 22.

(23) 「知道」與「認為」的語義語用分析和句法行為解釋. Падучева Е. Высказывание и его соотнесенность с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ью (референциальные аспекты семантики мнстоимений). М.: Наука. 1985. ----.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Семантика времени и вида в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Семантика нарратива). М.: Школа «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1996. Шатуновский И. Семантика предложения и нереферентные слова. М.: Язык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1996.. 專書論文 李. 明, 〈試談言語動詞向認知動詞的引申〉 ,吳福祥、洪波主編, 《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一) 》 。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頁350-70。. 楊成凱, 〈小句作賓語的劃界問題〉 。 《句型和動詞》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研 究室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87 年,頁 225-41。 Malcolm, N. “Moore and Wittgenstein on the sense of “I know””. In N. Malcolm, Thought and Knowledge (1977): 170-198. Ithaca / London: Cornell univ. press. Перев. Дмитровской М. А. Философия, логика, язык. М.: Прогресс. С.234-263. 1987. Moore, G. E. “Defense of common sense”. In G.E. Moore, Philosophical Papers (1959): 126-48.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Prichard, H.A. “Knowing and believing”. In A.Griffiths, ed., Knowledge and Belief (1967): 60-8. Oxford univ. press. Vendler, Z. “Telling the facts”. In J. Searle ed., Speech Act Theory and Pragmatics (1980): 273-90. Dordrecht. Перев. Плунгяна В. А. Философия, логика, язык. М.: Прогресс. С.293-317. 1987. Апресян Ю. Избранные труды, т. Ⅱ. Интегральное описание языка и системная лексикология. М.: 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1995. ----. Новый объяснительный словарь синонимов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23.

(24) 俄語學報 第 17 期 民國 99 年 12 月. 2004.. 期刊 王冬梅, 〈動詞的控制度和謂賓的名物化之間的共變關係〉。 《中國語文》第 4 期,2003 年, 頁 315-28。 王健慈, 〈漢語評判動詞的語義類〉。 《中國語文》第 6 期,1997 年,頁 41-4。 方. 梅, 〈北京話句中語氣詞的功能研究〉。 《中國語文》第 2 期,1994 年,頁 129-38。. ----.,〈認證義謂賓動詞的虛化—從謂賓動詞到語用標記〉。 《中國語文》第 6 期,2005 年, 頁 495-507。 吳為章, 〈與非名詞性賓語有關的幾個問題〉。 《中國語文》第 1 期,1981 年,頁 432-8。 李大勤, 〈 「WP呢?」問句疑問功能的成因試析〉 , 《語言教學與研究》第6期,2001年,頁52-61。 呂叔湘, 〈疑問。否定。肯定〉。 《中國語文》第 4 期, 1985 年,頁 241-50。 徐. 傑 、李英哲, 〈焦點和兩個非線性語法範疇:「否定」 「疑問」 〉。 《中國語文》第 2 期, 1993 年,頁 81-92。. ----.,〈廣義小句賓語的類型研究〉 。《中國語文》第 1 期,1992 年,頁 26-36。 沈家煊, 〈 「判斷語詞」的語義強度〉。 《中國語文》第 1 期,1989 年,頁 1-8。 ----.,〈複句三域「行、知、言」 〉。 《中國語文》第 3 期,2003 年,頁 195-204。 ----.,〈詞義與認知-《從詞源學到語用學》評介〉。 《外語教學與研究》第 3 期,1997 年, 頁 74-6。 屈承熹,〈A contrastive approach to discourse particles---a case study of the mandarin UFP 「呢」 〉。 《外國語》第 3 期,2006 年,頁 7-29。 陸儉明, 〈由「非疑問形式+呢」造成的疑問句〉 。 《中國語文》第 6 期,1982 年,頁 435-8。 陶紅印, 〈從語音、語法和話語特徵看「知道」格式在談話中的演化〉 。 《中國語文》第 4 期, 2004 年,頁 291-302。 蔡維天。〈重溫「為什麼問怎麼樣,怎麼樣問為什麼」—談漢語疑問句和反身句中的內、外. 24.

(25) 「知道」與「認為」的語義語用分析和句法行為解釋. 狀語〉 。《中國語文》第 3 期,2007 年,頁 195-207。 蔡文蘭, 〈帶非名詞性賓語的動詞〉 。 《句型和動詞》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研 究室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87 年,頁 327-43。 劉月華, 〈對話中「說」 「想」 「看」的一種特殊用法〉 。 《中國語文》第3期,1986年,頁168-172。 Chu, Chauncey. “A contrastive approach to discourse particles---a case study of the mandarin UFP 「 呢」”.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3 (2006): 7-29. Fillmore, C. J. “The position of embedding transformations in a grammar”. Word 19 (1963): 208-31. Horn, L.R. “Remarks on neg-raising”. In P. Cole, ed., Sintax and Semantics 9 (1978): 129-220. Pragmatics. New York: Acad. Press. Jackendoff, R. “On some questionable arguments about quantifiers and negation”. Language 47 (1971): 282-97. Malcolm, N. “Knowledge and belief”. Mind 51 (1952): 178-89. Searle, J. R. “Indirect speech acts”. In P. Cole, J. L. Morgan ,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3 (1975): 59-82. Speech Acts. New York /San Francisco /London: Academic Press. Перев. Кобозевой И. М. Новое в зарубеж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 М.: Прогресс. С.195-222. 1986. Wittgenstein L. “On Certainty”. Ed. by G. Anscombre, G. E. von Wright.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69. "Частичный русский перевод. О досговерности."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8: 142-9. 1984. Karttunen, “La logique des constructions anglaises a complement prediicatif”. Languages 8.30 (1973): 56-80. Булыгина Т., Шмелев А. "Вопрос о косвенных вопросах:является ли установленным фактом их связь с фактивностью?" 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языка. Знание и мнение. М.: Наука. 1988a. ----. "Чем обусловлена транзитивность знания?" 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языка. Знание и мнение. М.: Наука. 1988b.. 25.

(26) 俄語學報 第 17 期 民國 99 年 12 月. Дмитровская М. "Знание и мнение: образ мира, образ человека." 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языка. Знание и мнение. М.: Наука. 1988a. Зализняк Анна, Падучева Е. "Подъем отрицания: синтаксис,семантика или прагматика?"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ая информации 8 (1987): 29-36. Зализняк Анна. "Считать и думать: два вида мнения". 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языка. Культурные концепты. М.: Наука. 1991. Жалковский А. "Предисловие". Машинный перевод и прикладная лингвистика 8 (1964): 1-15. Крылова О., Хавронина С. Порядок слов в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М.: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1984. Падучева Е. "К семантике пропозициональных предикатов: знание, фактивность и косвенный вопрос". Известия А Н. Серия литературы и языка 57, 2 (1998): 19-26. ----. "Глаголы интерпретации: таксономия и акциональные классы."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ая информация 6 (2005): 28-34.. 26.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在於是否在「知道」與「能做」之外,還 能「識」。而識的媒介與深度,仍然以實

注意本文引用的語句典實及其內容。所有典實,不但須說明其意義 來歷,而且須說明其用法之巧拙…

 安瑟莫給出的答案是:天主的慈悲不是與 我們的行為對應,而是與他自身和他的仁

注意本文引用的語句典實及其內容。所有典實,不但須說明其意義

Segmented Bushy Path 分為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文件結構的切割 (Text Segmentation),也就是分析文件內容並將文件內容切割成幾個具有代 表的結構。Text Segmentation

占地面積 占地面積4000餘畝 餘畝 餘畝 餘畝... 學校概況 學校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