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資訊融入歷史學科教學之應用與探究Integrating Internet Technology into the Historical Inquiry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網路資訊融入歷史學科教學之應用與探究Integrating Internet Technology into the Historical Inquiry"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 ※ ※ 網路資訊融入歷史學科教學之應用與探究 ※ ※ ※ ※※※※※※※※※※※※※※※※※※※※※※※※※※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90-2520-S-110-003 執行期間:90 年 08 月 01 日至 91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楊淑晴 計畫參與人員:黃麗蓉.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中. 華. 民. 國 九一年. 1. 十. 月. 十八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劃名稱:網路資訊融入歷史學科教學之應用與探究 主持人:楊淑晴 計劃參與人員:黃麗蓉 計劃編號:NSC90-2520-S-110-003 執行期限:90 年08 月01 日至91 年7 月31 日 執行單位: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learners Web resources in history and provided critical history thinking modules by integrating Richard Paul's model for critical thinking into a history course. Critical thinking modules using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ories of Richard Paul's model, Ennis, were designed to instruct students on how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primary source documents. After completing the history project, the researchers investigated its effect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 ability to think critically about history, (2) inclination toward thinking critically, and (3) knowledge of history subject area. The study also looked at learners’ perceptions for critical historical thinking as they learned history using technological tools. It is hoped that the thoughtful and creativ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critical thinking in conducting historical inquiries, will contribute to learners' historical knowledg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interest in learning histor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Web-Based Historical Curriculum, Critical Thinking Instructional Modules, and the Doing History Project have the potential to scaffold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an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content and context. It also demonstrated that from this authentic historical Web-based inquiry, students developed better insight into some stories from the Chin dynasty, and more positive/critical attitudes toward learning history. Key Wor 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history, critical thinking. 一、中文摘要 本計劃的目的有三:1. 建構「資訊科技融入 歷史教學」的網站雛型,2.探討歷史批判思考的內 涵,設計「資訊融入歷史批判教學方案」,以培養 學生歷史批判思考能力,3.根據研究結論與建議, 提供教師進行歷史批判思考教學實務之參考。 本研究由研究者與一位在職的歷史教師協同 研究,規劃架構歷史教學網站,網站內容採主題式 的設計-以清末的「鴉片戰爭」與「甲午戰爭」為 題材,規劃討論區以利互動式問題探究學習活動的 進行。研究資料搜集採取質性與量化的方式,包括 問卷、線上討論、學生作品及訪談。一方面瞭解互 動式問題探究教學對學生批判與歷史批判思考能力 的成效,另一方面瞭解國中生探討對網際網路網融 入歷史科學習探究之情意態度與效用的評估,以利 繼續推廣資訊科技融入歷史科教學相關議題的研 究。 研究結果發現,網路科技的輔助可激發學生學 習歷史的興趣,網路互動機制所營造的師生、同儕 思考與互動回應,不僅可以補充傳統教學的不足, 且讓學生從多元的角度來分析、判斷、再看歷史事 實,更有助於學生歷史批判思考意向的發展,以及 分析、解釋與推論的歷史思考能力。 另外「資訊融入歷史批判教學方案」的實施有 助於學生對歷史學科的正向認知,雖然學生在批判 歷史批判思考技能的表現,呈現高低不同程度的增 長,有關「做歷史」專題研究的推論技巧運用方面, 多數學生的表現尚嫌生澀。然而培養歷史批判思考 並非是一蹴可幾之事,在短短一學期透過歷史批判 教學方案的課程,學生們對歷史學科的認知已有轉 變,從以往認為歷史只是一門背誦、死記的學科, 重新認識歷史知識的性質與結構,獲知有關史料、 神入、變遷的歷史的概念,對於歷史學家如何進行 推論的歷程有了初步的認識,並體認歷史事件是要 蒐集資料、進行判斷、引述論證推論後再加以重新 詮釋,「歷史的概念」儼然已在學生的心中萌芽。. 二、計劃緣由與目的 衡諸近年來先進國家在中學歷史課程發展上, 提出「探究模式」的教學方式,強調教導學生認識 歷史知識的特質,學習如何蒐集、評估、運用資訊, 發展歷史分析、解釋以及問題批判、解決等歷史思 考能力。若欲達到此一理想,必須提供良好的歷史 學科學習環境,其中包括要有豐富歷史知識資訊, 可供學生選擇策略與作出決定的思考機會,以及一 個能與歷史事實互動及與他人討論的空間(江天 建,民 88;陳冠華,民 88;黃秀媛,民 89;Foster & Padegett, 1999)。. 關鍵詞:網際網路、歷史教學、互動式問題探究教 學、批判思考 Computer -Mediated Histor ical Inquir y via cr itical thinking appr oach Abstr act. 長期以來,國民中學的歷史教育因侷限於授課 時數及課程進度的壓力下,教師通常僅講解教科書 內容,較少從多元角度分析、解釋歷史事件,促使 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的全貌、因果關係以及影響。即 便提供了詳細資料但鑒於課堂時數的限制,也無法. The project was designed to enrich students’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by providing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a contextualized environment; the Web-Based Historical Curriculum. The project offered 2.

(3) 進行深入及普遍地討論,且在師生互動歷程中,教 師很難掌握與瞭解每位同學的學習進度。除此,教 師為了將大量的歷史知識在有限的授課時數傳授給 學生,課堂上多採取灌輸記憶的教學方法,造成學 生缺乏參與討論的習慣及學習動機日趨薄弱,現在 這門課對學生而言,似乎只是記憶片斷知識與背誦 標準答案的學習,既枯燥且乏味。. 史專題學習網站,來觀察學習者如何善用這個網際 網路利器,同時透過網路非同步互動的機制,提供 學習者一個與他人互動討論與思考的空間,使學生 從被動的接受學習提升到主動的探索學習,從更深 入探討及分析問題、訓練思辯的歷程,作出適當的 推理結論,讓學生從實際建構歷史知識的過程中, 認識歷史知識特質,發展學生歷史批判思考能力。 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在教改的今日,歷史教學所面對的問題是,我 們如何超越傳統的限制,提供學生足夠的歷史資 料,透過教學設計引導學生認識歷史知識的特質, 營造讓學生能思考與互動討論的空間,在系統化傳 遞歷史事實架構的同時,以實際操作歷史運思與建 構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所謂的「歷史知識」與「歷 史論述」是如何建構起來的。同時鼓勵學生能夠從 不同的方向和層面來看資料,發現他們的關聯並能 解釋包含在其中的意義,學習著如何用歷史的思維 來看問題,培養對人與時間、空間的互動有更敏銳 地感受能力,期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動機與培養 歷史批判思考能力(王建文,民 89;林紀慧,民 88)。. (一)建構「資訊科技融入歷史教學」的網站雛型。 (二)探討歷史批判思考的內涵,設計「歷史批判 教學方案」,以培養學生歷史批判思考能力。 (三)根據研究結論與建議,提供教師進行歷史批 判思考教學實務之參考。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配合學校課程的安排,在職歷史教師 因擔任三年級導師配有聯課活動,故以其服務學校 三年級「歷史網路研習社」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利用九十學年度上學期聯課活動時間進行教學。社 團是依照學生所選填的志願優先次序加以分組,多 數的學生都是以第一志願加入,社團人數有 9 位男 生,24 位女生,共 33 位學生。. 黃秀媛(民 89)指出,從教學改革的觀點來看, 運用網際網路教學,有助於突破傳統歷史教學模 式,改善教學品質。隨著資訊時代臨,網際網路與 全球資訊網的學習環境已帶動了教育改革的另一風 潮,網路的溝通性、資訊性、互動性、即時性與廣 泛性,不但擴大師生學習的空間、促進教材媒體資 源的共享,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而且跨越學習的 時空界限,讓網際網路成為極富價值性的學習工 具。職是之故,如何善用網際網路這個利器,來創 造個人化、多元化的高互動、建構性的學習環境, 提昇學習效果,已然成為學者教師所關心的話題。 據此,歷史教師若能善用資訊科技之特性,結合網 路上國內外所提供的豐富教學資源,精心設計教學 方案,提供給學生多樣的歷史資訊,利用線上對話、 互動的機制對歷史議題進行辯證,藉由教學引導學 生像歷史學家一樣從事歷史的探究,則有助於學生 歷史批判思考能力之發展。 觀諸國內有關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的研究, 近幾年來有日益增多之趨勢,根據這些研究指出, 利用網路資源、創造網路化的學習環境與網路科技 輔助教學,有助於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提昇學生 的學習興趣,而此學習環境除了提供學生更多樣化 的學習資訊外,對於學生資訊能力的提昇也是頗有 助益。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的研究中,其學科 範疇以自然科、英語科較為普遍,地理科也有初步 的探究(王宜珍,民 88;吳坤璋,民 89;李煙長, 民 88;曾振富,民 90;黃建中,民 90;黃淑敏,民 90;喬德麗,民 90;潘致強,民 89;薛家圓,民 90); 反觀在歷史課程方面除了理論性的探討外,針對歷 史網路教學模式進行理論與實證研究的誠屬鳳毛麟 角。據此,本研究擬以行動研究的方式,規劃「歷 史思考批判教學方案」並架構以網際網路為主的歷. (二)教學設計 本研究之「歷史批判思考教學方案」乃研究者 與一位在職歷史教師協同研究,參考國內外相關文 獻、歷史探究教學策略以及批判思考教學模式自編 而成,內容設計著重在學生對歷史知識結構與性質 的認知,資料的解釋與運用技巧之學習,其目的在 藉由教學方案的實施,提升學生歷史批判思考能力。 本方案共分為三大主軸,首先規劃「認識歷史」 及「如何進行推論」的課程單元教導學生歷史批判 思考的知識;接著透過「甲午戰爭」學習單的設計, 使學生能深層了解歷史專題領域的知識,並透過線 上議題的討論及瀏覽不同的意見,發展歷史批判思 考的意向;最後「做歷史」的專題活動是要學生學 習歷史家的方法,提出問題假設、蒐集資料、驗證 假設並推論結論,培養歷史批判思考的技能。 (三)網站介紹 「清末戰爭」網站是以批判思考與探究教學之 理念,結合電腦網路學習環境所設的歷史教學網 站。基於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大多 是被動接受教師所傳遞的歷史知識,而「探究教學」 所強調的是教師應從輔助者的定位出發,幫助學生 培養主動學習資料、閱讀分析以及推論因果的能 力。因此,網路的課程設計是以歷史專題為主軸, 提供學生豐富的歷史資料。網站內容主要分為「歷 史專題」、「討論區」、「留言版」、「搜尋引擎」 以及「學生作品」等五區(畫面如圖一、二所示)。. 3.

(4) 圖一 清末戰爭歷史網站首頁. 圖二 清末戰爭歷史網站功能設計 激發學生省思了解事件因果變遷與不同解釋的可 能性,包容別人不同的觀點。線上師生互動的回應 雖不多,仍有益於學生歷史批判思考意向的發展, 程度較佳學生對議題的回應與引導思考有助於其 他同學對問題的探究,而教師提供的鷹架則有利於 學生發展尋求更精確的探究意向,再者同儕間的讚 美、認同與回饋亦有益於學生開放心靈態度的培 養。.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取質性輔以量化的研究方式,以線上 討論資料、學生專題作品、網站評鑑調查表、學習 調查問卷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以了解學生歷史 批判思考的學習過程。其中線上討論資料和學生專 題作品主要剖析學生歷史批判思考技巧的運用情 形,研究結束後實施的網站評鑑調查表與學習問卷 則主要在了解學生對教學網站的相關評鑑、期以發 掘學生活動期間學習狀況細節與學習困難,了解學 生參與整個活動的感想。. 至於學生陳述歷史問題能力方面,線上發表議 題的頻率不高,僅有一成五的學生對問題具有較敏 銳的洞察力、以及構思適切議題的技能,所展現出 的是有少數學生已具有批判思考的態度與精神。對 於議題討論大多為意見表達的陳述(64.5%),能掌 握議題核心技巧的文章僅 3 成,至於較高層次分析 前後因果關係技巧的文章,僅佔 6%。雖然大多數的 學生在網站的討論都僅針對每個議題發表一次的見 解,少有互相質疑與辨證的雙向溝通,但經由不同 觀點的呈現使學生具有包容不同意見開放心靈的態 度,明瞭歷史事件會隨資料而有不同解釋,且經由 教師的從旁輔助是有助於發展「尋求問題理由、原 因」的歷史批判思考意向。. 四、結果與討論 (一)資訊科技輔助歷史批判思考教學之探究 關於教學網站之評鑑,除「搜尋引擎」介面的 平均 3.5 較低外,學生對於網站的內容(M=3.7)、螢 幕設計(M=4.0)、使用者介面(M=3.8)等方面都還覺 得滿意,除喜歡到「討論區」瀏覽平均 3.7 外,其 餘每題的平均為 3.5 分左右,多數學生覺得教學網 站的實施有正面的學習效果(每題平均 3.6 以上, 總平均 3.8)。 97%學生表示喜歡透過網路輔助學習歷史,7 成以上認為透過網路互動的討論有助於學習歷 史,12%則認為傳統學習方式比較有幫助,另有 12% 學生覺得網路學習與傳統教學各有千秋,皆有益於 學習歷史。大多數學生對整個活動持正面、肯定的 態度,至於整個活動的缺失,學生提出下列幾點意 見:(1)設備方面、與網路的連結與資料的讀存 時常出問題,(2)教學活動實施時間安排不恰當、 專題製作的時間太短,(3)教師人員的太少,問 題無法獲得即時的解決。. 關於「做歷史」專題研究方面,近 9 成學生雖 然清楚假設題目與推論步驟,唯在實際運用中仍有 近過半的學生不知如何驗證問題假設、尋找整理資 料,近七成的學生欠缺判斷資料的能力,顯示學生 雖具初步歷史推論步驟的概念,但對資料搜尋整理 的能力、驗證假設題目與推論結果的相關技能有待 加強訓練。例如從完成專題製作的五組作品進行分 析,可知學生已具「確立問題假設」的能力,並能 針對假設提出適切的子題進行資料的蒐集、整理。 但在「解釋證據」、「推論結論」技巧方面僅少數 學生達到練習的思考者階段,懂得援引證據來支持 假設,並能解釋證據歸納出結論。因此,教師若能 掌握學生批判思考的發展階段,提供不同階段學生 相關的系統學習策略與不斷練習的機會,實有助於 他們批判思考能力的向上提昇。. (二)學生歷史批判思考表現的學習效果 本教學方案的實施使學生重新認識歷史知識 的性質與結構,明瞭有關史料、神入、變遷等歷史 的概念,對於歷史學家推論的歷程有了初步的認 識。經由甲午戰爭學習單的設計,學生對於特定歷 史事件知識有了更深層的認識,不僅引發其深入研 究的動機,在組織資料的過程中亦有利於推論能力 的增進。透過網路互動機制瀏覽不同觀點,有助於. Paul & Elder(2001)認為在成為一位批判思考 者的過程中,會經歷六個可預期的階段,如(1) 缺乏 確認問題能力的非省思式思考者,(2) 能明白確認問 4.

(5) 題的挑戰思考者,(3) 缺乏有系統改善思考策略的開 始思考者,(4)認知到有系統的練習需要的練習思考 者,(5) 能經練習而有所進步的進階思考者,以及(6) 已經內化思考技巧與具有洞察力的思考能手。觀諸 本研究學生歷史批判思考技能的運用有程度上的差 異,大部分學生仍處於非省思式思考者階段,僅提 出自己的意見缺法確認問題的能力。有些學生已具 有明確掌握議題核心的能力,達到挑戰思考者的階 段,僅少數的學生已達到開始思考者的階段,能對 問題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並構思適切問題,以及分析 歷史事件前後因果關係的能力。. 斷、引述論證推論後再加以重新詮釋,「歷史概念」 儼然已在學生的心中萌芽。 五、計劃成果自評 本研究計劃在進度上、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均 與原計劃相符,研究結果也達令人滿意的預期目 標。本研究所發展的教學方案與網站雛形對於歷史 科的歷史批判思考教學有其應用價值。本研究結果 已有三篇發表於國際學術研討會,另有二篇中文論 文與一篇英文正努力於學術期刊刊登;同時也計劃 持續充實本網站以及歷史批判思考教學方案的編擬 出書,提供歷史科教學運用網際網路的參考。. 結語 本研究結果顯示資訊網路輔助教學對學生與教 師具有高度新鮮感,課程內容透過網站以多面貌方 式呈現,比起呆板的教科書更能引起學生學習的意 願,促使學生主動進一步探究歷史事件的始末,引 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本研究結合網路互動的 機制,以「專題式」設計的歷史教學網站架構,不 僅學生能對單一歷史事件能有更深入的瞭解,且有 助於發展學生歷史批判思考的能力與傾向。此外, 本研究所設計的「認識歷史」與「如何進行推論」 的單元,使學生重新建立對歷史學科知識的認知、 瞭解如何建立歷史知識的方法,以及歷史的概念。 據此,教師若能將歷史批判思考的知識融入歷史學 科的教學,使學生對歷史學科知識的性質與結構有 深層的瞭解,咸信將有助於學生發展歷史批判思考 的技能並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六、參考文獻 王健文(民 88) 九年一貫新課程架構下的歷史基本學 歷指標、評量與教學設計。國民中小學課程教 學研討會。 江天建(民 88)電子佈告欄輔助歷史教學-以中國 歷史專題討論課程為例。社會科教育學報,第 二期,頁 75-102。 陳冠華(民 88)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理念之歷史科的內 容。清華歷史教學,第十期,頁 24-44。 黃秀媛(民 89)網際網路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高中歷 史教學與研究,第四輯,頁 242-256。 Foster, S. J., & Padgett, C. S. (1999). Authentic historical inquiry in the social studies classroom. Clearing House, 72(6), 357-363. Levstik, L. (1989). Coming to terms with history: Historical narrativity and the young reader. Theory Into Practice, 20, 114-119. Voss, J., & Wiley, J. (1997).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while writing essays in hist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7, 255-265. Voss, J.F. (1999). Issues in the learning of history. Issues in Education, 4(2), 163-209. Wineburg, S.S. (1991). On the reading of historical texts: Notes on the breach between school and academy.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8, 495-519. Wineburg, S.S. (1991b). Historical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 73-87.. 本研究以地處偏遠文化不利地區的旗津學子為 研究對象,使其獲得較佳的學習環境,雖然學生批 判歷史批判思考技能的表現,呈現高低不同程度的 增長,有關「做歷史」專題研究推論技巧運用方面, 多數學生的表現尚嫌生澀。然而培養歷史批判思考 並非是一蹴可幾之事,在短短一學期透過「歷史批 判教學方案」的課程,學生們對歷史學科的認知已 有轉變,從認為只是一門背誦死記的學科,重新認識 歷史知識的性質與結構,獲知有關史料、神入、變遷 的歷史概念,對於歷史學家如何進行推論的歷程有了 初步的認識, 體認歷史事件是要蒐集資料、進行判. 5.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 (*2017年4 月8 日舉行校本支援服務簡介 會,並包括優質教育基金主題網絡計劃

試驗計劃」 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組 香港大學

 每周,計劃的核心成員 (包括科主任、科課主任、計劃負 責人和計劃助理 )與出版社、系統設計員交換意見、進行 培訓及共同備課.

‧ 「種籽」計畫名稱及編號 : 善用社區資源促進 常識科的探究式學習 (KP0107). ‧

本計劃旨在根據修訂初中中國歷史課程的調適 課程大綱,發展適合非華語生使用的學與教資

For academic implementation, the casual relationships of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consumption emotion, perceived value, customer satisfaction, customer complaint

An extremely simple examination paper might generates learner who is high achievement of testing falls out of learning interest, and an extremely difficult examination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