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科會與經濟部合作之台灣地區技術創新調查試辦計畫-北部地區技術創新調查計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科會與經濟部合作之台灣地區技術創新調查試辦計畫-北部地區技術創新調查計畫"

Copied!
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北區技術創新調查試辦計劃

期末報告

(2)

北區技術創新調查試辦計劃

主持人:鄭天澤教授

共同主持人:鄭宇庭教授

謝邦昌教授

蘇志雄教授

研究助理:江志民、謝鑫能、蔡維欣、李亞昀、林淑敏

一、網頁之製作

中華學術調查網北區調查中心的網頁於三月初已製作完成,目

前正向學校申請網址,預計三月底可正式使用﹔網頁內容共分為下列

幾項﹕

1. 最新消息

2. 設立宗旨

3. 組織架構

4. 參與人員

5. 參考資料

6. 意見交流

7. 網路資源

其中「意見交流」可讓所有參與人員共同討論,並提出相關問

題。目前網頁暫放於

http://140.119.143.12

,待申請網址核准後,

將有正式網址。

二、面訪員分組

北區技術創新面訪工作分配,依受訪廠商之聯絡地址,劃分成

不同區域,每一區安排督導以負責各區域問卷回收。北區面訪工作共

設 11 位督導,每位督導下面設八至十二位訪員不等,平均每位政大

督導需回收約 188 份有效問卷,輔大 2 位督導共 225 份,致理 1 位督

導需回收北部 100 份有效問卷。

(3)

每位督導需管理並掌握其下面所有訪員之面訪進度及狀況,除

了需協助訪員完成問卷、檢查問卷,更要迅速將上下的訊息傳達出

去,讓訪員在第一時間掌握受訪廠商資訊。

北區面訪分組工作於 1 月 4 日完成,並於 1 月 5 日首次訪訓時

通知全體訪員與督導,讓訪員在期末考後能立即開始面訪。參與面訪

之北區訪員與督導如下表所示﹕

【督導】

北區技術創新面訪督導共 11 位

政大 8 位,輔大 2 位,致理 1 位

督導

政治大學

譚聿芯

督導

政治大學

蔡晨瑩

督導

政治大學

王怡靜

督導

政治大學

林若琪

督導

政治大學

張傢鈺

督導

政治大學

邱雅玲

督導

政治大學

李麗君

督導

政治大學

沈旭萍

督導

輔仁大學

胡可瑩

督導

輔仁大學

程于玫

督導

致理技術學院 詹孟宜

(4)

【訪員】

原訪員人數共 106 位

政大 82 位,輔大 11 位,致理 13 位

後訪員陸續退出,主要參與面訪工作之訪員共 81 位

政大 61 位,輔大 10 位,致理 10 位

三、問卷印製與寄發

問卷於 1 月 7 日送交印刷廠印製,採紅黑雙色印刷,並將製造業、

服務業、500 人以上企業問卷分成橘、藍、綠三種底色,以方便問卷

回收時分類﹔印製份數約為寄發份數的兩倍,一份寄給廠商,另一份

讓面訪員面訪時使用。1 月 11 日印刷廠送回問卷,利用三個半的工

作天(1/11,1/14,1/15,1/16 ),將所有問卷寄發受訪廠商(共 3780 份)。

郵寄份數與印製份數如下表所示﹕

寄發之問卷,估計北部廠商約三日內收到問卷,中南部廠商平均

於問卷寄發後一週內收到問卷。

問卷顏色 寄發份數 印製份數

500 人以上企業 綠色

724

1450

製造業

橘色

1511

3050

服務業

藍色

1545

3100

TOTAL

3780

7600

(5)

四、訪員訓練

北區訪訓之參與人員為全體參與技術創新調查的督導與訪員;透

過訪員訓練,與會者可以了解整個計畫的目的與計畫的規模、整個組

織的架構;問卷的解說與各產業技術創新的範例,讓訪員清楚知道「技

術創新」的意義,同時,討論時間中,訪員藉由自由發問,提出有疑

問的地方,與教授們的互動,並能更明白技術創新的定義。此外,在

訪員訓練中,也教導訪員在面訪時應注意的各種面訪技巧與細節,以

提升面訪的成功率。

訪訓之內容與安排如下( 訪訓手冊請參考附錄 1 ):

1. 中心簡介

2. 計畫內容說明

3. 問卷內容說明

4. 技術創新之介紹

5. 訪員訪問技巧及注意事項

6. 問題與討論

由於部分訪員在第一次訪訓未能出席,參與首次訪訓後亦有近十

位訪員退出,因此於 1 月 7 日至 1 月 18 日補進新訪員,並於 1 月 19

日舉辦第二次訪訓,參與人員為全體督導與未參加第一次訪訓之訪

員。

(6)

北區訪員訓練共舉辦兩次,請見下表所示:

時間 地點 參與人員 參與人數 第一次訪訓 2002/1/05(六) 政治大學商學院 260306 階梯教室 北區全體訪員 與督導 120 人 第二次訪訓 2002/1/19(六) 政治大學商學院 260602 調查研究中心 北區全體督導 及未參與第一 次訪訓之訪員 20 人

五、面訪之進行

北區技術創新調查面訪進行時間自 1 月 21 日起,至目前共進行

七週。每週之進度與成果,於次週週一或週二督導會議時,各督導回

報﹔面訪遇到之狀況與困難,除平日以電話及 Email 聯絡,即時回報

中心外,也會在督導會議中提出,大家共同討論。( 請參考【附錄 2.】

會議紀錄 )

經過七週的面訪調查,我們將訪員們經常遇到的困難點列述如

下﹕

1.

面訪樣本中,許多廠商並無受訪意願,加上電訪時對於技

術創新之解釋不夠深入,許多廠商說有創新,事實上不屬

於技術創新。

2.

部份接受訪問的公司在電訪後兩個月已關廠歇業,或換電

話,有些接受電訪可聯絡的人也已離職,面訪員拿到樣本

時,必需重新訪問,重新寄發問卷並尋找相關人員填寫。

3.

問卷設計困難度高,許多專有名詞讓受訪者較無耐心看

完﹔此外,問卷內容較不適合服務業填寫,關於產品與製

程方面,受訪者很難清楚分別其服務是屬於產品還是製

程﹔訪員將問卷傳真過去後,受訪者看了會覺得不適合填

(7)

寫,容易拒訪。

4.

偏遠地方收問卷困難度高(如致理負責新竹地區),訪員對

當地不熟悉,造成問卷回收的困難﹔年前約好面訪的廠商

問卷回收後,其他未收回的,開學後更難與廠商約面訪時

間。

5.

面訪時間剛好在年終之紀,受訪公司業務繁忙,容易遭拒

訪。此外,多家公司年前電訪聯絡到的受訪者,年後離職

或找不到人,也增加面訪之困難度。

6.

北區的服務業比製造業多,由於服務業多有代理商,進口

貿易等產業,技術創新的比例不高﹔訪員舉了很多技術創

新的例子,解釋的很詳細之後,許多受訪者的反應是「我

們沒有技術創新」。

7.

樣本不足。因為創新與願意接受面訪的比例不高,因此訪

員往往手上的樣本都問完後,仍達不到需繳交之有效問卷

份數。

六、製造與服務業補樣本

為解決面訪員分配的樣本數不足問題,北區於 1/31 日起進行電

訪補樣本,將十一月進行電訪樣本中未能聯絡到的廠商名單再進行一

次電訪。所補之樣本數如下表所示﹕

補樣本數 補製造業 補服務業 總計 政大 401 284 685 輔大 20 23 43 致理 20 30 50 總計 441 337 778

(8)

七、問卷登錄

北區問卷回收後之登錄工作,由政治大學調查研究中心統一進

行﹔3/4 日(一)起進行至目前共兩週。每日安排 1~2 位同學登錄,平

均登錄速度為三小時 25 份,共需要 210 工作小時,估計之後還需 171

工作小時完成所有問卷登錄工作。以每週 24 工作小時計算,五月初

完成所有問卷登錄工作。

八、面訪調查進度

北區面訪之狀況與樣本使用情形如下表所示﹕

需完成樣本 **樣本數 目前完 成數 拒訪 無創 無此公司 或聯絡不 到此公司 尚在努 500 人以 上企業 511 *511 327 184 製造業 553 961 421 192 192 33 123 服務業 700 1427 304 470 500 42 111 總計 1764 2899 1052 662 692 75 418 * 說明﹕原北區分配 500 人以上企業樣本為 520 份,後經訪員電訪調查結果, 下列公司有 11 家由北部調至中南部,有 2 家由中南部調至北部,調整結果北 區 500 人以上企業樣本共 511 筆。 500 人以上企業目前完成數中包括所有狀況(有創新、無創新、拒訪、遷廠、聯 絡不到此公司等)

(9)

調動之 500 人以上企業樣本 資料來源 樣本編號 key 號 公司名稱 負責督導 北部 500 BMN63016000115 596689 嘉新食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 中部調查研究中心 北部 500 BMN63046000157 637518 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中部調查研究中心 北部 500 BMN01086000012 562625 凱美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中部調查研究中心 北部 500 BMN63016000111 606266 味王股份有限公司 中部調查研究中心 北部 500 BMN63086000236 C98212 台灣金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南部調查研究中心 北部 500 BMN63016000109 WXY173 信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部調查研究中心 北部 500 BMN63026000136 559949 得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部調查研究中心 北部 500 BMN01086000024 373638 國巨股份有限公司 南部調查研究中心 北部 500 BMN63046000156 600207 台橡股份有限公司 南部調查研究中心 北部 500 BMN63016000122 630693 寶生股份有限公司 南部調查研究中心 北部 500 BMN63086000260 371280 華容股份有限公司 南部調查研究中心 東南部 500 BSE15556000316 423037 花蓮區中小企業銀行 北部(亞昀) 東南部 500 BMS12086000354 370556 倫飛電腦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北部(聿芯) **說明﹕樣本數包含原有樣本與補樣本,分列請見下表﹕ 分配樣本數 500 人 製造業 補製造業 服務業 補服務業 樣本 TOTAL 需完成份數 政大 439 495 401 903 284 2522 1448 輔大 35 45 20 160 23 283 225 致理 37 30 20 33 30 150 100 TOTAL 511 570 441 1096 337 2955 1773

(10)

附錄 1.北區訪訓手冊

台灣地區技術創新調查試辦計畫

北區訪問訓練手冊

委託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企劃處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統計系

計畫主持人:鄭天澤教授

協同主持人:鄭宇庭教授、謝邦昌教授、蘇志雄教授

研究助理﹕江志民、謝鑫能、蔡維欣、李亞昀、林淑敏

執行時間:2001 年 1 月 18 日~ 2 月 20 日

(11)

目錄

「台灣地區技術創新調查試辦計畫」北區訪問訓練程序… … … ..… 2

政治大學商學院民意與市場調查研究中心簡介… … … .… .. 3

壹、計畫摘要… … … ...… 4

貳、計畫背景… … … ....… 5

參、計畫目的… … … ..… ..… 8

肆、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 … 9

伍、計畫階段… … … ...11

技術創新基本定義… … … ..21

「台灣地區技術創新調查試辦計畫」訪員須知… … … ..42

「台灣地區技術創新調查試辦計畫」訪員訪問技巧… … … ..44

「台灣地區技術創新調查試辦計畫」訪員注意事項… … … ..47

通訊錄… … … ..48

台灣地區技術創新調查面訪問卷…

… … ...… … … …

49

(12)

「台灣地區技術創新調查試辦計畫」

北區訪問訓練程序

時間 課程 負責人 備註 8:30 – 9:00 報到 督導 9:00 – 9:05 貴賓致詞 國科會 9:05 – 9:10 中心簡介 鄭天澤 參考「訪問手冊」 9:10 – 9:20 計劃內容說明 謝邦昌 參考「訪問手冊」 9:20 – 10:20 問卷內容說明 李亞昀 參考「訪問手冊」 10:20 – 10:30 輕鬆一下 10:30 – 11:30 技術創新之介紹 鄭天澤、謝邦昌 鄭宇庭、李亞昀 參考「訪問手冊」 11:30 – 11:45 訪員訪問技巧及 注意事項 鄭宇庭 參考「訪問手冊」 11:45 – 12:00 問題與討論 訪員與督導 12:00 散會

(13)

政治大學商學院民意與市場調查研究中心

政大商學院民意與市場調查研究中心於民國八十八年四月正式成立,隸屬於 政大商學院,藉著院裡多位教授在統計調查方面的專業學識及對統計調查品質的 堅持,以及同仁們的努力經營耕耘下,已奠定本中心發展的基礎,成立一年多來, 已累積相當的實務經驗,而專案內容涵蓋了學術性研究及市場行銷策略等不同領 域,以下將本中心之發展特色、專案研究計畫組織列舉如下: (一) 政大商學院民意與市場調查研究中心之發展特色 (1)嚴謹的調查流程:注重調查的每一環節,並建立標準化的調查流程,以嚴格控制 每一階段的品質。 (2)快速提供資訊:電話訪問所花費的時間較節省,故能在有限的時間完成較多的訪 問,以最快速度完成資料處理,以掌握時效性,快速提供重要資訊,做為決策時 的重要參考依據。 (3)降低訪問誤差:以電腦輔助電話調查系統進行電話訪問,可以降低以往訪問後人 員再編碼、輸入時的錯誤,可以有效的維持資料的完整性及正確性。 (4)全分方位的調查服務: l 市場調查:1.企業形象調查 2.產品品牌形象調查 3.產品滿意度調查 4.產品市場佔有率調查 5.顧客西需求度調查 l 傳播調查:1.電子媒體市場佔有率及收視行為調查 2.平面媒體市場佔有率及閱讀行為調查 l 民意調查:1.政治性議題 2.社會性議題 3.經濟性議題 ● 生活調查:1.生活形態調查 2.價值觀調查 (二) 政大商學院民意與市場調查研究中心專案研究計畫組織圖

顧問團隊

行政管理組

調

設計分析組

電腦系統組

專案召集人

(14)

壹、計畫摘要

今(九十)年元月召開的第六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第一議題「國 家科技發展總目標、策略與資源規劃」與第三議題「技術創新與產業升 級」,與會學者專家同時提出技術創新對國家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因此 應即展開「技術創新調查」。 鑑於技術創新調查係以企業(在我國尤其是中小企業)為調查母體, 過去從未嘗試過類似調查,故建議先執行一試辦計劃,該試辦計劃建議 由國科會與經濟部共同執行。國科會為爭取時效,已先行著手「台灣地 區技術創新調查之前期研究」計畫(89 年 12 月到 90 年 7 月),作為試辦 計劃執行前之規劃,目的想先瞭解產業界對技術創新調查的接受性及不 同行業問卷的設計方式。故前期研究完成後,即展開試辦計劃,試辦計 劃以兩年(91-92 年)為期(一年調查,一年分析),由兩部會共同負責。 由於技術創新調查內容牽涉到公司的營運策略與方針,國內企業大 多視同機密,疑慮落入競爭者手中,或遭不當運用。而且企業內部跨部 門性資料,必需由較高層人員或授權才能取得。凡此種種造成企業「拒 訪」原因,必須尋求具公信力的學術研究單位在政府單位監督下進行。 本試辦計畫之目的為彙整收集得來的各項數據資料作初步地統計推 估,針對如各種企業中創新知識的應用與流動情形,中小企業、科技產 業與傳統產業對於技術創新的需求與體認,或是有何種因素阻礙了技術 創新的計畫與活動等等,並參照國際間相關資料,提供政府在制定相關 財經政策時的參考依據。

(15)

貳、計畫背景

時值「知識經濟」的時代,政府欲建立「綠色矽島」的願景,且因 應加入 WTO 後國內經濟受到世界各國強力競爭的影響,我國的科技發展 與技術創新如何在國際間保持競爭優勢,值得政府機關及各研究單位共 同來努力及研究。 就知識經濟發展而言,須仰賴知識(技術)的生產、流通與應用, 這些知識包括新知識的創造以及現有知識的新應用。過去幾年間 OECD 認為早期我們重視的研發活動(R&D activities ),歷經三十年(我國也 已舉辦了二十年)的調查與資料分析已相當清楚,但是對於技術及資訊 的流動在個人與個人間、企業間、學術及研究機構間及彼此間的動態創 新過程,尤其是那些幫助或阻礙技術創新的因素,瞭解得並不清楚,這 些正是 OECD 開始談國家創新體系 NIS(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 的起源。 國家創新體系 NIS 的測量與評價著重於知識與資訊流動的四種形 態:1. 企業間的互動、主要共同的研究活動與其他技術性的合作;2. 企 業、大學與公立研究機構間的互動,包括共同研究、共有專利、共同發 表與非正式的聯繫(範圍很廣泛,只有一部分可以用 firm-level innovation survey 說明,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技術創新調查);3. 企業的知識與技術的 傳播,包括企業對新技術的採用率(adoption rate),及透過機器與設備 的傳播(主要是做 firm-level innovation surveys,亦即技術創新調查。);

4. 人力流動性(personnel mobility),著重於公私立研究單位內部與外部 間的技術人員的流動。藉由這些的流動可表現出企業間高一層次的技術 合作、技術傳播與人力流動的情形。 過去國內也曾做過幾個有關 NIS 的計畫,但因缺乏大規模有系統的調 查(Survey),故沒有足夠的具體數據來作分析,其結果比較傾向於像研究 報告般收集國外資料並說明國外人家做的現況;或是引用幾個產品為例, 詳細說明與那個產品有關的人、資本、經費及創新過程等等。

(16)

國科會企劃處一年半前開始利用動態調查工作之餘收集有關人力資 源流動的資料,原本希望能夠先著手科技人力流動指標的建立,但篩檢 目前可用之資料後發現,除非目前人力資源調查及入出境登錄資料能夠 配合,否則零星取得之資料並無代表性,就無法統計分析,徙然無用。 倒是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上述四種流動,無論是技術或資訊 的創新其中最複雜的關鍵均在企業界,只要瞭解及掌握業界的創新活 動,透過企業的投入及產出面,與政府、學術研究機構的關係也多少可 以瞭解一些。所以歐聯自從 1991 年開始發展 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 (CIS),截至目前為止,歐聯已做過兩次 CIS,正在著手準備第三次, 而且根據 Oslo Manual(OECD 對創新調查所建議的規範),對收集得來 的 technological data 作分析與處理,以做國際比較。去年(89 年)年中, Oslo Manual 的作者 Dr. Keith Smith 來台,並與企劃處王顯達顧問即本研 究計畫案之共同主持人詳談後,建議若擬瞭解創新活動與過程,應即展 開技術創新調查(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rvey, TIS)的準備工作。

有鑑於技術創新調查是調查業界的創新活動,且為使調查結果具有 實用價值,在先期有經濟部技術處、工業局及商業司的參與準備前期試 調(Pilot)工作。此外,國科會企劃處於 89 年底由王顧問與同仁赴 OECD 及四個歐聯國家,挪威、法、德、荷,詳細地實地瞭解歐聯的技術創新 調查作業情形。 今(九十)年元月召開的第六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第一議題「國 家科技發展總目標、策略與資源規劃」與第三議題「技術創新與產業升 級」,與會學者專家同時提出技術創新對國家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因此 應即展開「技術創新調查」。 鑑於技術創新調查係以企業(在我國尤其是中小企業)為調查母體, 過去從未嘗試過類似調查,故先執行「台灣地區技術創新調查之前期研究」

(17)

計畫(89 年 12 月到 90 年 7 月),作為試辦計劃執行前之規劃,目的想先 瞭解產業界對技術創新調查的接受性及不同行業問卷的設計方式。待前期 研究完成後,即展開試辦計劃,該試辦計劃以兩年(91-92 年)為期一年調 查,一年分析。

(18)

參、計畫目的

鑑於技術創新調查對於知識經濟的重要性,且目前國內尚無相關且 完整的資源可供參考,因此本研究計畫的目的乃是擬吸取 OECD 的經 驗,依照其所規劃的工作藍圖,並結合國內目前現有的資源與前期研究 的成果,詳細的規劃及研究適合我國技術創新調查的完整方案。此外, 並透過小規模但全面性的技術創新調查工作,蒐集國內技術創新的資料。 本研究擬先釐清國際間的對於技術創新調查項目及問卷的各種相關 定義與說明,尤其指 OECD,並詳加了解各國技術創新調查的執行過程。 此外,亦結合國內外的資源,重新建立國內相關的智庫與資源,以利全 國性技術創新調查工作規劃之依據,及建立未來相關研究的基礎。 因此本試辦計畫之目的是為將彙整收集得來的各項數據資料作初步 地統計推估,針對如各種企業中創新知識的應用與流動情形,中小企業、 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對於技術創新的需求與體認,或是有何種因素阻礙 了技術創新的計畫與活動等等,並參照國際間相關資料,提供政府在制 定相關財經政策時的參考。 依據前述的衡量技術創新表現及知識經濟產出面之指標並做國際比 較的目的,本試辦計畫中技術創新調查之主要內容先依據 Oslo Manual (OECD 對技術創新調查所建議的規範)中所建議的調查內容進行調查, 因此本試辦調查規劃了七大方向 (1) 技術創新的目標 (2) 創新的資訊來源 (3) 阻礙創新活動的因素 (4) 創新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5) 創新的擴大應用 (6) 特殊問題 (7) 企業基本資料。

(19)

肆、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本計畫擬定計畫執行方案是以國內北、中、南各大學院校校際合作執行為主 要架構,執行方案共分為四大步驟: 一、成立調查網 本計畫預計由一校承辦跨校際整合型專題研究計畫,於北、中、南、 東共八所大學(政治、輔仁、致理、東海、高雄、中山、成功、東華) 共同成立「技術創新調查網」,並由國科會企劃處與經濟部技術處專責 監督工作。 北、中、南三地區調查計畫預定由政治大學、東海大學與高雄大學分 別成立北部、中部與南部調查站,東部地區併入南部調查計畫(站)。 二、調查分工單位 以參與調查網的北中南各大學院校,分別負責北部、中部與南部(涵 蓋東部)地區之技術創新調查工作,訪員則是選自各大學院校的相關系 所學生。 三、資料蒐集與處理 由本計畫承辦之大學院校籌劃專責資料蒐集與處理小組,共分成管 理組、系統組、分析組。管理組負責統籌調查資料蒐集與管理;系統組 負責調查資料庫系統之開發、建立與維護;分析組則負責調查資料之統 計分析。 四、經濟部調查資料交叉分析 本計畫為免重複調查基本資料造成問卷過於冗長及企業拒訪的現象,因 此問卷內容將不詳細調查公司的基本營運狀況(如總營業額、外銷、投資總 額等),僅調查與創新活動有關的部份(如公司合併或關閉狀況、公司創新狀 況、企業 e 化等)。至於公司的基本營運部份的統計分析將委託經濟部,由經 濟部的「工廠校正暨營運調查」與主計處「工商普查」的調查資料庫作基本 資料的統計分析,並與技術創新調查結果進行交叉分析。

(20)

中 部 調 查 站 北 部 調 查 站 南 部 調 查 站 管 理 組 分 析 組 系 統 組

技術創新調查網

主計處與經濟部 調查資料 交叉分析 調查計畫 (政治大學、輔仁大學、致理技術學院、 東海大學、高雄大學、中山大學、 成功大學、東華大學) 規劃與分析計畫 (輔仁大學)

(21)

伍、計畫階段

本計畫共分六大階段,各階段主要工作項目及內容說明如下:

第一年度調查作業階段(民國 90 年 8 月 1 日~91 年 7 月 31 日)

一、調查準備階段

(民國 90 年 8 月~12 月) 在調查準備階段,本計畫預計完成下列工作事項: 1. 調查概況 1.1 調查範圍:台灣地區各企業,包括製造業與服務業。 1.2 調查對象:職務為經理或副總以上的高階主管,或其 授權人員為對象。 1.3調查規模:台灣地區4,000家企業,包括全台製造業與 服務業。 1.4 調查母體:以經濟部「工廠校正暨營運調查」與主計 處「工商普查」的企業資料為母體底冊。 1.5 抽樣方法:依照現行我國動態調查資料的行業標準分 類為主,並配合 OECD 行業標準分類(見 附表一),各行業再依大、中、小不同規模 之員工人數分層。為使樣本充份反應母 體,採取分層比例隨機抽樣方式,由調查 母體底冊中隨機抽出 4,000 個樣本,其中分 為具有「技術創新」的企業 3,000 家,不具 有「技術創新」的企業 1,000 家。 2. 樣本編冊 根據經濟部最新版本之「工廠校正暨營運調查」與主計處 「工商普查」的企業資料為母體底冊,以分層比例抽樣法抽取 並整理受調單位的樣本。接著透過電話訪問10,000家公司的篩 選調查,並將企業分成具有「技術創新」(3,000家)與不具有 「技術創新」(1,000家)活動兩部份。 3. 問卷定稿 由國科會企劃處提供,以「台灣地區技術創新調查之前期 研究」計畫所擬定的最終問卷為主。

(22)

4. 調查方法 4.1篩選調查 由主計處「工商普查」母體共抽一萬家廠商先行接受 篩選調查,以「電話調查」方式進行,針對1,000家沒有成 功的技術創新的企業以電訪方式完成。再由其中抽出3,000 家有成功的技術創新且願意接受調查的企業進行面訪。北 部約需完成1,420份有效問卷(47.33%)、中部約需完成730 份有效問卷(24.33%)、南(含東)部約需完成850份有效問 卷(28.34%),共3000份。 4.2 「500人以上」大型企業 企業員工人數在500人以上的企業採普查的方式,並以 「派員訪問」方式進行。 4.3 「有成功技術創新」企業 對於具有成功技術創新企業的部份採先「郵寄問卷」, 再「派員面訪」的方式進行,預計此部份將分三梯次進行, 分成三個時點分批持續進行,於調查期間內,在每一時點 結束時皆進行工作檢討並於下梯次調查期間改進。此外, 配合主計處「工商普查」與經濟部「工廠校正暨營運調查」 的進度,因此第一批問卷預定在民國91年1月中左右先行寄 發,接著就可派訪員親自到各企業要求面訪。 4.4 「無成功技術創新」企業 對於不具有成功技術創新企業的部份將採取於篩選調 查時的電話訪問直接進行。 5. 發文相關作業 郵寄問卷方面,每份問卷寄出附上致受調單位之公文。並 對各協辦學校,另會附上國科會致協辦單位之公文請其協助辦 理調查事宜。 6. 填卷禮品 填卷禮品由承辦單位選購精美的禮品敬致受調單位以答謝 承辦人及填卷者給予國科會之協助,由面訪人員親自致贈受訪 者,因此只需準備具有成功技術創新的3,000家企業的部份。另 外,因某些企業接受調查人員可能為一人以上,依據過去調查 經驗,禮品實際份數應較受調份數多二成(若以3,000家企業為 受調樣本,禮品預估應購買3,600份)。

(23)

二、調查階段

(民國 91 年 1 月~91 年 6 月) 1.訪員訓練 包含訪員招募、訪員篩選、訪訓課程規劃、訪訓活動、投 保相關事宜等,本計畫預計於訪問開始前(預定91年1月中旬) 辦理「訪查說明會」與「訪訓活動」,藉以提升訪員素質。根據 前期研究計畫發現,訪員對於調查內容與問卷邏輯結構並非相 當熟悉,因此在訪員訓練時應特別強調此部份,並多舉一些合 理的範例。 2.問卷寄發 2.1 有成功技術創新企業 訪問採先郵寄問卷,再派員面訪的方式進行。其中郵 寄問卷內容包括問卷及公文等。而所有調查工作(包含郵 寄問卷與派員面訪)宜分成三個時點分批持續進行,於調 查期間內,在每一時點結束時皆進行工作檢討並於下批調 查改進,三次共3,000家;第一批問卷為調查員工人數500 人以上的企業,採普查的方式,預定在民國91年1月中左右 先行寄發。 2.2 無成功技術創新企業 以電話訪問方式為主,共1,000家。於篩選調查時直接 進行。 3. 派員訪問 在具有成功技術創新企業部份,每批郵寄問卷後(三個時 點),開始主動進行訪員的面訪,協助企業填寫問卷、回收問卷 並致贈禮品。 4. 回收登錄與問卷檢誤 對於回收之問卷先登錄回收日期及回收狀況,之後即進 行資料登錄,登錄系統設有初步統計檢誤條件,進而再執行 電腦檢誤,對於有問題或變動太大之問卷將再進行人工檢 誤,檢誤過程中如發現任何錯誤,應隨即以電話或傳真方式 取得正確資料。 5. 資料建檔 本計畫之資料登錄系統與調查回收資料,應分階段完成。

(24)

三、資料處理與初步統計分析

(民國 91 年 5 月~7 月) 1.回收分析處理 本調查應於問卷回收50%時即作初步資料分析以隨時掌握 調查狀況。 2.資料處理 2.1 補未回卷資料-對於未回卷之單位或填答不全者,則 需以電話進行資料的校正,或者依不同情況做適當之 處理。 2.2 對未回卷之新竹科學園區廠商應以園區管理局所提供 之資料進行修正。 2.3 其餘催收多次仍未回卷之廠商則視狀況應予以修正, 否則視為無從事技術創新活動。 3. 檢誤與初步統計推估 抽查與檢誤部分之資料,並作初步地統計推估母體。 4. 完成該年度工作報告及擬定工作作業手冊

第二年度分析作業階段(民國 91 年 8 月 1 日~92 年 7 月 31 日)

四、統計分析

(民國 91 年 8 月~民國 92 年 1 月) 1. 統計分析、推估與遺漏數據處理 各種推估方式進行評估,如以統計推估方式處理或其他遺 漏數據處理方法將資料補入。 2. 主計處與經濟部調查資料交叉分析 本計畫為免重複調查基本資料造成問卷過於冗長及企業 拒訪的現象,因此問卷內容將不詳細調查公司的基本營運狀 況。至於公司的基本營運狀況部份的統計分析將委託主計處 與經濟部,由經濟部的「工廠校正暨營運調查」與主計處「工 商普查」的調查資料庫作基本資料的統計分析,並與技術創 新調查結果進行交叉分析。

(25)

3. 建立指標 建立衡量技術創新表現及知識經濟產出面之指標,並做國 際比較。 4. 統計分析報告 製作統計報表、統計圖與分析報告。

五、撰寫調查報告與建檔

(民國 92 年 2 月~民國 92 年 6 月) 1. 次級資料蒐集 蒐集相關之次級資料,如國際間曾經執行過技術創新的國 家,其所報導的相關資料。 2. 撰寫詳細調查報告 彙整調查結果、統計分析報告與圖表,撰寫詳細的調查研 究報告。 3. 問卷資料之掃瞄 將回收之有效問卷進行問卷之影像掃瞄。

六、計畫總檢討

(民國 92 年 6 月~民國 92 年 7 月) 1.檢討會議 原則上將於本計畫之調查工作及分析工作結束後,分別 針對調查作業與統計分析作業方式、流程等提出檢討與日後 執行之建議。召開時間將視工作進度而定,原則於當年全部 作業結束後召開。 2.作業總檢討 2.1 製作結案報告書: 本計畫之調查與分析工作結束後,應將技術創新調 查之調查作業彙編為報告書。報告書內容為當年作業檢 討與對未來執行方式之建議事項。

(26)

2.2 調查結果分析報告書: 在本計畫之調查與分析工作結束後,對調查資料 結果進行描述性說明與分析。 2.3 修改作業方案與手冊: 在本計畫之調查與分析工作結束後,依據調查實 際遇到的問題修改工作作業手冊,並對未來正式的全 國性技術創新調查作業提出完整建議與方案,俾使工 作作業手冊更趨完整。

(27)

七、計畫進度甘特圖(Gantt Char t)

第一年度調查階段(90.8.1~91.7.31)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次 工作項目 8.1 ↓ 8.31 9.1 ↓ 9.30 10.1 ↓ 10.31 11.1 ↓ 11.30 12.1 ↓ 12.31 1.1 ↓ 1.31 2.1 ↓ 2.28 3.1 ↓ 3.31 4.1 ↓ 4.30 5.1 ↓ 5.31 6.1 ↓ 6.30 7.1 ↓ 7.31 (一)調查準備階段 *** *** *** *** *** 1.樣本編冊 *** *** *** *** *** 2.問卷定稿 *** *** 3.調查方法規劃 *** *** *** *** *** 4.發文相關作業 *** *** *** 5.填卷禮品購買 *** *** (二) 調查階段 *** *** *** *** *** *** 1.訪員訓練 *** 2.問卷寄發 *** *** *** *** 3.派員訪問 *** *** *** *** *** 4. 回 收 登 錄 與 問 卷 檢 誤 *** *** *** *** *** 5.資料檔案建立 *** *** *** *** ( 三 ) 資 料 處 理 與 初步統計分析 *** *** *** 1.回收分析處理 *** 2.資料處理 *** *** *** 3. 再 度 抽 查 檢 誤 與 初 步統計推估 *** *** 4. 完 成 該 年 度 工 作 報 告及擬定工作作業 手冊 *** *** 預定進度累計百分比 5 15 25 30 40 50 60 70 80 90 95 100

(28)

第二年度分析階段(91.8.1~92.7.31)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次 工作項目 8.1 ↓ 8.31 9.1 ↓ 9.30 10.1 ↓ 10.31 11.1 ↓ 11.30 12.1 ↓ 12.31 1.1 ↓ 1.31 2.1 ↓ 2.28 3.1 ↓ 3.31 4.1 ↓ 4.30 5.1 ↓ 5.31 6.1 ↓ 6.30 7.1 ↓ 7.31 (四) 統計分析 *** *** *** *** *** *** 1.統計分析、推估與遺 漏數據處理 *** *** *** *** *** 2. 經 濟 部 調 查 資 料 交 叉分析 *** *** *** 3.建立指標 *** *** *** *** 4.統計分析報告 *** *** *** (五)撰寫調查報告 與建檔 *** *** *** *** *** 1.次級資料蒐集 *** *** *** 2.撰寫詳細調查報告 *** *** *** 3.問卷資料之掃瞄 *** *** *** *** (六)計畫總檢討 *** *** 1.檢討會議 *** *** 2.作業總檢討 *** *** 預定進度累計百分比 5 15 25 30 40 50 60 70 80 90 95 100

(29)

八、參考文獻

DEN HERTOG, P. et al. (1995), Assessing the Distributional Power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Pilot Study of the Netherlands, TNO Center for Technology

and Policy Studies, Apeldoorn, Netherlands.

METCALFE, S. (1995),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Technology Policy: Equilibrium and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in P. Stoneman (ed.),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Blackwell Publishers, Oxford (UK)/Cambridge (US).

NELSON, R. (ed.) (1993),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Oxford.

NUMMINEN, Sirkka (1996),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Pilot Case Study of the Knowledge Distribution Power of Finland, VTT Group for Technology

Studies, Helsinki, Finland.

OECD (1996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Outlook, Paris.

OECD (1996b),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

OECD (1996c),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 Paris.

OECD (1996d), 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Paris.

OECD (1997a), Diffusing Technology to Industry: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Programmes, Paris.

OECD (1997b), Oslo Manual. Proposed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ata (second edition), Paris.

PATEL, P. and K. PAVITT (1994), “The Nature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STI Review, No. 14, OECD, Paris.

PAVITT, K. (1984), “Sectoral Patterns of Technology Change: Towards a Taxonomy and a Theory”, Research Policy, Vol. 13, No. 6, pp. 343-373.

PORTER, M.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acmillan,

Basingstoke, UK.

LAURSEN, K. and Christensen, J.L. (1996), The Creation, Distribution and Use of Knowledge – A Pilot Study of the Danish Innovation System, Danish Agency for

(30)
(31)

技術創新

基本定義

(32)

技術創新之基本定義

由於創新(innovation)的形態涵蓋相當多的不同形式,無法以簡單的定義 來說明,並且簡單的定義也不適用於各種不同的狀況,因此本章將介紹各種不同 形式的創新的明確定義,以及介紹創新活動與所謂的從事創新的企業,並且列舉 一些實例加以說明。 1. TPP 創新

技術性產品與製程創新(technological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TPP innovation)指的是在產品與製程方面有技術性的新的或大幅改良的產品與製 程,並且已被實際執行(implemented)。此處所謂的「已執行」(implemented) 係指創新產品(production innovation)已經介紹到市場上,或者指創新製程 (process innovation)已經實際被使用的新製造程序。因此 TPP 創新所牽涉的範 圍涵蓋了一連串的科學、技術、組織上、財務與商業廣告性的活動;而 TPP 創 新企業則是指在調查期間內已經實際執行過新的或大幅改良過的產品與製程的 企業。 創新調查的最基本項目指的是對於企業而言必須是新的(或大幅改良過 的),而並不必要對於全世界而言是最新的產品或製程。 此外,與 TPP 創新的相關活動也必須包含在內。 2. TPP 創新的主要成份

TPP 創新可分成兩個部份「產品」與「製程」(product and process),並可依

照改變(創新)的程度分成不同的等級。

2.1 技術性的產品創新(technological product innovation)

定義:「產品」(product)包含貨物與服務(goods and services)。

技術性的產品創新可分成兩種廣義的形式:

l 技術性的新產品(technologically new products)

l 技術性的改良產品(technologically improved products)

(33)

預期的使用上與過去製成的產品有顯著的不同,這類的創新本質上牽涉到新技術 的應用,這新技術的應用可以是新技術與目前的技術結合的成果,亦或者是利用 新知識所得到的新技術。 例如:第一顆微處理器與第一台錄影機皆是屬於技術性的新產品,它們的本 質是屬於新技術的應用。而第一台隨身聽則是結合了現有的錄音機與迷你耳機的 技術所發展出的產品,它們則是屬於新技術與目前的技術結合的成果。但不論上 述何種產品皆是屬於過去不曾出現過的全新產品。

技術性的改良產品(technologically improved products)則是指現有產品的表 現(功能)明顯地被增強或升級,比如說透過表現較好的材料使得一個簡單的產 品有了精良的改善,可以是產品功能的表現明顯地增強了或降低成本。或者是一 項涵蓋了許多技術整合而成的複雜的產品,可能是因為其中的一項技術有了明顯 的改善。 在公司內部技術性的改良產品可能有不同等級(主要與次要)的影響,例如 廚 具 或 傢 具 改 用 塑 膠 原 料 來 替 代 是 屬 於 較 高 表 現 元 素 (higher-performance components)的運用;而汽車性能的改良方面,ABS 煞車系統則是屬於許多技術 的整合中的其中一項的改變。 對於某些企業而言,「技術性的新產品」與「技術性的改良產品」間的差異 很難被界定,尤其是在服務業中。

2.2 技術性的製程創新(technological process innovation)

「技術性的製程創新」指的是在製造方法方面與產品運送方法方面採用新的 或大幅改良的技術,這些方法可能也牽涉到設備、生產結構或兩者同時的改變, 此外這些改變可能是導因於新知識。這些新方法可能是預計用來生產或運送新產 品所發展出來的,過去的方法且可能已不適用;另方面,也可能是因為要增加目 前產品的生產與運送的效率而發展出來的方法。 在某些服務業中,製程與產品間的差異常是模糊不清的。舉例來說通訊產業 中的智慧型網路(intelligent network)的製程改變,也可能是屬於新產品的市場,

如電話插播(call waiting)或來電顯示(call display)。其他服務業的例子見 Box

(34)

Box 1 服務業的 TPP 創新範例 機器、設備與生活用品批發 l 建立企業網站,並免費提供產品訊息與各項支援功能給客戶 l 出版消費型錄光碟(compact disc, CD),消費者可透過點選光碟中的圖形做 修改與連結並提供產品訊息與價格 l 新資料處理系統 交通運輸公司 l 全天候以手機服務駕駛,在必要時候通知最便利之行駛路線。 l 新的電子地圖系統,方便駕駛找出最快的行駛路線。

l 引進拖車使用 8 個球形容器(eight globe-shaped containers)取代常用的 4 個

球形容器

郵務與通訊公司(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mpanies)

l 引進數位傳送系統 l 利用自動交換機或較少的傳輸手續簡化電訊網路 銀行業 l 推出智能卡和多功能卡。 l 不需工作人員的新型銀行,完全以電腦作業系統來為客戶服務。 l 銀行電話語音作業系統。 l 表格文件的數位化資料處理,可透過圖形掃描轉換到文字辨識 OCRs(Optical Character Readers)。 l 無紙辦公室(paperless back-office),所有文件皆存入電腦中。 軟體諮詢與供應公司 l 開發各種消費者套件,提供給客戶各種協助與支援。 l 推出新的多媒體教育軟體,減少講演人員的需求。 l 以物件導向程式技術開發自動化資料處理的系統。 l 新的計畫管理方法的發展。

l 透過電腦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 design, CAD)開發各種應用軟體。

技術諮詢公司

l 將湖水純化成家庭用水的新方法。

l 提供客戶一種新的「供應控制系統」(supply control system),使客戶能夠檢

查合約中貨物的運送時程。

(35)

廣告與行銷公司

l 透過名單填寫系統軟體(list filling system)將潛在客戶列名成冊,使客戶公

司能夠從其中分析與抽取樣本。 l 直接協助客戶的行銷活動,並可以依據不同的家庭發送廣告傳單。 l 以隨機性的電話訪問方式開發一種控制程序,用來檢查客戶所期望的家庭 (潛在市場)是否確實收到了廣告傳單。 l 提供應用軟體給客戶,使客戶能夠自行從統計資料庫中分析資料。 3. TPP 創新的傳播:學會(研究單位)的新穎(Diffusion of TPP innovation: institutional novelty) 世界級的 TPP 創新(worldwide TPP innovation)發生於最最第一次的新的或 大幅改良的產品或製程並且實際被執行過。企業級的創新(Firm-only innovation) 是指發生於一個企業內部新穎技術性地新的或大幅改良的產品或製程,但在其他 公司或產業卻已經被執行過了。

3.1 最小的涵蓋範圍(Minimum cover age)

此手冊所說的創新的最小涵蓋範圍是“對於公司為新的”。 目前為止所定義的兩種類型的關係可由圖 3 來表示。 傳播過程係指一個企業新的或大幅改良的產品可能為另一企業的新的或大 幅改良的製程,例如商務機器產業的新型電腦對於會計公司而言為技術性的製程 改良,此外會計軟體的使用對於資訊軟體業而言是新產品,但對於會計公司而言 則是全新的製程。 配售(distributive trade)為製程創新。例如批發商引進的剛好在顧客需要時 運送到(提供)貨物(just-in-time)的系統,或零售商用電腦控制庫存。如上所 述的傳播則是需要透過物流業(distributing firm)一些技術性的活動,應被視為 製程創新。

(36)

圖 3. 新穎程度與形態及創新的定義 TPP 創新 其他創新 非創新 創新 最大 中等 最小 非創新 世 界 級 新 的 (a) 企 業 級 新 的 已經存在於企業中 產品 製造程序 技 術 性 地 新的 運送程序 產品 製造程序 TPP 創新 技 術 性 的 大幅改良 運送程序 其他創新 新 的 或 大 幅改良的 純粹組織 產品 製造程序 運送程序 非創新 非 顯 著 改 變的、並非 新 穎 或 其 他 建 設 性 的改良 純粹組織 (a) 可以是地區性的,例如一國之中或行政區域的新的 3.2 企業內部的涵蓋範圍

企業可能有主要、次要與補助(ancillary)的活動,如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CEC et al., 1993)所定義。

企業中的創新可能是同時具有主要與次要的生產活動。 例如:資訊硬體公司可能會提供升級的主要程式,但此程式本身為次要產 品;或者是餐廳引進遊樂器的服務,但卻是一個新的服務產品。 因此技術創新可能同時發生在生產程序與(或)企業的產品,亦可能發生於 由採購、銷售、會計、計算或維修部門所支援的補助活動。實務上,在補助的活 動中往往很難去判定何者為產品創新。

(37)

補助活動中技術性的製程創新應包含在內。 例如:銷售與財務部門的電腦化應被視為一種 TPP 創新。 4. 企業內部 TPP 創新與其他改變的區別 TPP 創新可由下列方式區別(見圖 3): l 組織性的創新(organisational innovation) l 產品與製程方面的其他改變 4.1 組織性的創新 4.1.1. 涵蓋範圍 企業內部組織性的創新包括: l 組織結構的顯著改變 l 先進管理技術的實行 l 新的或公司策略方針的實質改變的實行 原則上,結構的改變只在它的產出可測量時才能算是創新,例如生產力或銷 售的增加。在這裡並不強調結構改變在創新與非創新之間的界線,而是要說明結 構改變與 TPP 創新之間的區別。 4.1.2 分界例子:製造業與服務業之組織性的改變 然 而 企 業 結 構 的 完 全 改 組 卻 是 屬 於 “ 組 織 性 的 創 新 “ (organisational innovation),生產設備的改編(改組)可視為 TPP 創新。例如:just-in-time(剛 好在顧客需要時提供貨物)系統的引進應為製程創新,因為它對於產品的生產有 直接市場上的影響。 在服務業,只要產出(output)的改變能夠被測量的話,此時改良能力可以 具體表現出組織與例行公事則是應包含在技術性的製程創新當中。例如:品管的 ISO9000 的實行並非屬於 TPP 創新,除非它的結果能夠大幅改善貨物或服務的生 產貨運送過程。 4.2 產品與製程的其他改變 這些改變為: l 不顯著、非主要或不為相當充分新穎的程度 l 用來成就「其他建設性的改良」,例如此新穎的改變期目的並非直接利用、

(38)

或是產品的客觀表現

許多分界例子明顯的屬於這些情況,最後的判斷依據則是反應與(或)人員的改 變並選擇 TPP 創新是否要納入到資料庫中。

4.2.1 排除不顯著或非新穎的改變

a. 終止製程或終止產品的銷售(ceasing to use a process or to market a product)

「停止」做某件事並不屬於 TPP 創新,雖然它仍然改善了公司的表現。例 如:製造電視的公司停止生產或銷售電視的改變並不屬於 TPP 的創新,例如房 地產開發部門或營建商停建退休社區亦不屬於 TPP 的創新。

b. 簡單的資本替換或增加(simple capital replacement or extension)

增購原有型式的設備並非屬於技術性的製程創新。新型式的設備係指可以明 顯改善原有的規格,並非僅僅只是數量的增加或者是名目的改變。例如購買新的 軟體為技術性的製程改良,但軟體升級則不是。

c. 純粹由價格因素所導致的改變(changes resulting purely from changes in factor prices) TPP 創新係屬於產品或製程本質上(使用上)的改變,例如相同型式的電腦 若因為晶片價格的下滑而以較低的價格來生產或銷售的話,這種改變並不屬於創 新的範圍。 d. 訂製的生產(custom production) 若某家公司是依據消費者的訂單來生產產品的話並不屬於創新,必須以此產 品是否屬於上述 TPP 創新的定義來衡量。除非生產的產品僅生產一次且與先前 製造的產品有明顯的不同,不然並不能視為技術性的產品創新。

e. 季節性與其他週期性的改變(seasonal and other cyclical changes)

某些產業如服裝業與鞋業,其所提供的商品具有季節性的改變,這種商品則 不屬於技術性的改良,除非這些循環商品在技術上有明顯的改善。例如服裝公司 推出新季的風衣並不算是 TPP 創新,除非多加了風衣的襯裡而改善了風衣的特 性。又例如每年雪季才重新開幕的商店亦不算在內。 f. 產品的變異(product differentiation) 產品的變異屬於次要的技術上或外觀上的修改,其目的只是為了要再擴大部 份市場、或增加產品的銷售範圍、或重新定位產品的屬性。如果這項改變明顯的

(39)

影響了產品的表現與特性、或原料的使用、或其中的成份,則也僅能視為一種技 術性的改良產品創新。 例如為了要受到老年人的歡迎而改變飲料的名稱或包裝,或飲料為了要開發 年輕人的市場而與足球隊策略聯盟,皆不算 TPP 創新。 例如汽車或電視這類複雜產品的新型式,如果其改變僅是將原有的舊型式做 些許的改變的話,則是屬於產品的變異。例如汽車的提供了收音機的功能。倘若 在設計上或對於子系統做技術性的改良的話,則可視為一種技術性的改良產品創 新。 4.2.2 TPP 創新與其他建設性的產品改良 技術性創新需要的是產品的表現是很有客觀性的改良,例如要將貨物或商品 直接賣給消費者或家庭,且為了吸引消費者所作的一些改良,且並沒有改變其 “技術“的特性的話,這些改良可能會對於業績有影響,因此可視為創新,但卻 不是「技術創新」。 例如服裝生產的因素為流行的趨勢,因此服裝業會推出最新的顏色與剪裁來 提升競爭力,但顏色與剪裁並沒有改變服裝的基本特性或表現,所以不算是技術 創新。因此服裝業的技術性的產品改良往往指的是紡織業與化工業所用的新原 料。例如防水衣、透氣且防水的登山服裝,皆是屬於技術性的產品創新。 在旅遊業方面,提供線上訂房與資訊服務皆為技術創新,然而若只是提供不 同的套裝行程則不能算在內。對於鐵路運輸業而言,提供電話服務是技術創新, 但僅是改變交通工具的顏色則不算技術創新。 對於我們周遭的事物而言,要維持或改善這些周遭事物雖然重要但不算是 TPP 創新,除非它在產品服務方面、或在製造貨運送的程序方面牽涉到一些明顯 的客觀的改善,才能算是 TPP 創新。例如重上油漆、換地毯、或改變餐廳的風 格皆不能算是 TPP 創新;若是餐廳利用電腦輔助控制點菜單或帳單、或使用微 波爐,則可視為 TPP 創新。 5. TPP 創新活動 TPP 創新活動是所有科學、技術、組織性、財務與商業廣告性的步驟導致技 術性新的或改良的產品與製程,亦包含在新知識的投資(實際或預計)。有些步 驟本身就是創新的活動,有些雖然稱不上是新穎但對於要實行技術創新而言卻是 必需的。

(40)

5.1 與實行 TPP 創新的關係 在一段期間內,企業實行 TPP 創新活動可分成三類: l 成功(successful):成功地實行完成技術性新的或改良的產品或製程。 l 退出(abor ted):由於計畫遭遇困難、由於想法與技術被出售或交易給其他 企業、或由於市場的改變,都有可能使技術性新的或改良的產品或製程在實 行完成前終止退出。 l 持續中(ongoing):工作進度並未實行完成。這類的活動可能會導致特別的 新的或改良的產品或製程,也或許會有更多擴散的目的,如基礎或一般的技 術性研究。 5.2 TPP 創新活動的元素與涵蓋範圍 創新為一個複雜的過程,而一個企業中的 TPP 活動規模變化卻也相當大。 創新活動可能是在企業內部實行,也可能是由外部資源所取得的貨物、服務 或知識等,所以一個企業可能會需要外部技術,無論是具體或不具體的型式。 下面所列的活動清單並不詳盡,主要目的是解釋哪些活動屬於 TPP 創新。 5.2.1 對企業而言為新的相關知識(的獲得) a. 研究與實驗發展 研究與實驗發展(研發, R&D)為一項具有創造性的系統工作,其目的在 於增加知識的累積,包含人員、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知識。另方面,研發也是將 累積的知識加以應用的一項工作。(詳細定義見 Frascati Manual)

b. 不具體的技術與技能(technology and know-how)

與實行 TPP 創新相關的外部技術包括:專利權、非專利的發明、證照、技 能(know-how)、商標、樣品、電腦與其他科技服務等,再加上並未在其他地方 分類的套裝軟體。 c. 具體技術的獲得 與企業內部實行技術性的產品或製程創新有關的機器設備,這些機器設備能 夠增進技術性的表現(包含整合型軟體)。

(41)

5.2.2 為從事生產的其他準備工作

a. 機械裝備與工業工程(tooling up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用來產生技術上新的或改良的產品或製程的改變,包含生產與品管的程序、 方法、標準與相關軟體方面的改變。 b. 工業設計 n.e.c. 計畫與繪製流程圖,其目的為設計流程、專業技術與作業特性。 c. 其他資本的獲得 建築物、機械、工具或設備(與改善技術表現無關)。例如附加的模組或套 裝機器是用來生產與運送技術改良的 CD-ROM 播放器。 d. 生產起始 包含產品或製程的修正、新技術或機器的人員訓練、所有不包含在 R&D 之 內的試驗。 5.2.3 新的或改良產品的行銷 涵蓋技術性新的或改良產品的發表活動,包括:先前的市場研究、市場測試 與分析、發表廣告;但不包括建立行銷通路的創新。 5.3 界線案例 5.3.1 設計 工業設計為 TPP 創新過程的一項精華部份,雖然工業設計與先前所提的機 械裝備與工業工程(tooling up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及生產起始相同,但它 也是產品或製程初步概念中的一部份。 美術設計活動若是用來從事技術性新的或改良產品或製程上,即屬 TPP 創 新;但若是用來從事其他建設性的產品改良時,則不算是 TPP 創新。例如純粹 外觀上的改變,而與客觀的產品表現的改變無關的活動,就不算 TPP 創新。 5.3.2 訓練 若是為了實行技術性新的或改良產品或製程的話,訓練就是 TPP 創新活動; 例如在食品業中為了使員工的生產水準達到一致的訓練,在汽車業為了使行銷經 理能夠了解煞車系統特性的訓練,在企業中為了使職員能夠使用不同 Windows 程式的訓練… … 等等。

(42)

企業中訓練不屬於 TPP 創新活動,為若訓練僅是與“組織性的創新 ”或“其 他建設性產品的改良 ”或“不是為了在生產力的專業性改良 ”。例如:新進員工 對公司已有的產品訓練,對管理人員或經理人員等的提升一般能力的訓練,持續 進行的電腦課程與語言課程。 5.3.3 行銷 若是為了實行技術性新的產品或製程的行銷活動,屬於 TPP 創新活動;若 時純粹只是組織性創新的行銷活動,則不屬於 TPP 創新活動,如推銷公司結構 與提升公司形象的活動、其他建設性產品改良中的一部份、維持市場佔有率… 等 活動,都不算是 TPP 創新活動。 5.3.4 資訊軟體 資訊軟體的發展、取得與使用方面大都與 TPP 創新有關。一方面,開發新 的或大幅改良的資訊軟體(商業產品或在家庭中使用的產品)都牽涉到 R&D 與 後 R&D(post-R&D)的創新活動。另一方面,許多為了其他 TPP 創新的活動也 都牽涉到資訊軟體的使用、取得。 6. TPP 創新企業 所謂 TPP 創新企業係指在某段調查期間內實行完成技術性新的或大幅改良 的產品或製程(或兩者皆是)的企業,也就是如前面 5.1 節所述的「成功的 TPP 創新活動」的企業。 但不包含在調查期間的終點時,「退出 TPP 創新活動」的企業與「持續中的 TPP 創新活動」的企業。 理論上所有新成立的企業在調查期間內應該都已經實行完成新的產品或製 程,但在實務上卻有幾點建議: 按照慣例,TPP 創新企業為: l 企業在調查期間的開始就已存在,且已經實行完成技術上新的或改良的產品 或製程。 l 企業在調查期間才新成立: − 在剛開始投資實行技術上新的或改良的產品或製程 − 已經投資實行技術上新的或改良的產品或製程

(43)

附錄:一些討論的問題

1.【問題】Oslo 手冊中所討論的企業部門主要是指那些? 答:Oslo 手冊裡討論創新主要是針對企業部門,尤其是製造業、建築業、公 用事業(如水、電、瓦斯)及服務業。而到目前為止,針對服務業所做 的創新調查只有個別性的研究,而且通常是試辦調查(非正式的調查), 所以此手冊關於服務業創新調查的建議,不像製造業那麼多。 2.【問題】那些創新並不屬於企業創新的範疇? 答:Oslo 手冊只討論企業創新。而其他如新市場的開發、原料供給新來源的 取得、半成品或者產業重組的創新並不包括在內。 3.【問題】Oslo 手冊中所討論的技術創新指的是什麼? 答:Oslo 手冊只討論全新或顯著改良的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及製程。 4.【問題】何謂技術上的產品創新? 何謂技術上的製程創新? 答:「技術上的產品創新」是指功能改良過的產品,並將之變成商業化的產品, 或者將客觀上全新或改良的服務傳遞給消費者。「技術上的製程創新」則 是指實行(或採用)全新(或顯著改良)的生產方式或運送方法,包括生 產設備、人力資源、工作方法的改變或包含以上三種。 5.【問題】Oslo 手冊中所提及的「大幅改良」與「一般改良」之間最主要的差異 為何? 答:「技術上」的大幅改良與一般改良之間,主要在於該項產品或製程的「功 能特性」的部份,甚至實際業績的影響。舉例來說,企業買賣實體貨物 和服務很容易讓人知道,尤其高科技製造業更是如此,但是,消費性貨 物和服務就比較難懂。我們可以從電腦晶片、電腦、造紙、電腦服務或 商業保險瞭解這些產品那裡有「全新或改良」的特色。但是,義大利菜 (或中國菜)好吃、CD 好聽、領帶或鞋子好看、面霜或家用皂粉好用, 這些「客觀功能特色」如何判斷與量化?消費者是否根據這些「功能特 色」來決定購買?製造商如何界定這類「技術性」新產品?正因為沒有 制式答案,在 Oslo 手冊中,所謂的「技術上的產品創新」非僅指滿足 消費者主觀滿足感的產品(這種判斷來自個人口味、美感判斷、流行、 廣告刺激)。但是,不容否認,這類型的產品改變對某些產業非常重要, 因此(設計、行銷)不屬於 TPP 創新活動。

(44)

6.【問題】何謂 TPP 創新的擴大應用? 答:TPP 創新的擴大應用是指 TPP 創新擴散,以市場或非市場管道,從一個 國家流傳到別的國家、地區、市場和企業。沒有擴大應用 TPP 創新,就 沒有經濟效益。在這裡我們所談的創新擴大應用,只針對「企業層次」 的 TPP 創新。如果某企業先採用某種技術,然後在企業其他部門的擴大 應用,不算是 TPP 創新的擴大應用。 在 Oslo 手冊中討論的 TPP 創新的擴大應用,只針對企業來說是具有全 新功能特色的產品或製程,這種方式實際操作起來,會比以前那些把焦 點放在關鍵的技術,以世界或國家層次的研究更好。 7. 【問題】企業的 TPP 創新活動可以分成那些狀態? 答:企業的 TPP 創新活動可能分三種狀態 成功-成功地在企業採用技術上全新(或改良)的產品或製程。 失敗-在採用技術上全新(或改良)的產品或製程之前,企業的計劃就 停止。原因包括計畫遭遇困難,相關知識秘訣(KNOW-HOW) 轉賣給了其他企業,或是市場已經改變。 進行中-尚在進行中 TPP 創新活動。 8.【問題】在調查期間內我們如何界定受訪企業為 TPP 創新企業? 答:TPP 創新企業必須是在調查期間內,曾採用技術上全新(或顯著改良) 的產品或製程,或者兩者兼有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在這段期間內,必須 有成功的創新活動。從上述我們還可分出「被動」TPP 創新的企業,所 謂「被動」是說企業只是引進一些新機器或新設備所採用的創新技術。 或是,在這段期間剛成立的新企業,不久即引用 TPP 創新,或是成功實 行 TPP 創新(在這裡對市場來說是全新的)。 9.【問題】調查服務業的創新有那些困難的原因呢? 答:困難有: (1)服務業的創新和製造業不同。服務業的創新通常是「非物質性的」, 所以很難加以申請專利保護。在服務業中,客製化的機會很高。同 時也和發展新服務密切相關。 (2)服務業利用統計方式有許多的不同。例如批發和零售業、航空運輸 業,適用的統計程式已經很完善。除了可以測量這些產業的製程、 投資、價格和財務活動,同時,比較容易區分產業中的創新者與非 創新者制定政策。但是,對於非處理貨物的服務業來說,便派不上 用場。通常這類服務業在經濟貢獻,也會推動技術和社會的變遷很

(45)

重要。這類產業包括傳播業、金融業、保險業、房地產、娛樂業和 商業服務。 (3)服務業的規模通常比製造業小、分散。所以須注意樣本調查和產業推 估。不同服務業使用不同的技術、製程和行銷的方式。依市場利用 的技術層次不同。創新、國際貿易化程度不同,對經濟狀況的回應 也不同。 10. 【問題】技術創新的定義?

答:是指技術上的產品與製程創新(TTP,Technological Product and Process) 包括已採用的技術上全新的產品與製程以及有顯著技術改良的產品或 製程。所謂已執行的 TTP 創新,就是指 TTP 創新已經問市(產品創新) 或者已經應用到生產製程(製程創新)。TTP 創新包含一連串與科學、 技術、組織、財務和商業活動。TTP 創新企業是指在調查期間,曾執 行技術上全新(或改良)的產品或製程。 這裡最低層次是-產品或製程對該企業來說,是全新的(或是有明顯重 要的改良),不一定是全世界。 11.【問題】技術創新可分為那兩種? 答:技術創新可分為產品和製程兩種:技術上的產品創新、技術上的製程創 新。 12.【問題】技術創新的產品在技術上的特性或用途? 答:技術創新的產品是指該產品在技術上的特性或用途,與之前的產品明顯 不同。這種創新可能徹底翻新技術,也可能是將既有技術帶來的新用途 結合,或者是應用新知識的結果。第一台電腦微處理機及錄音機就是技 術創新的產品的例子,這兩個例子的創新就是牽涉到徹底翻新技術。而 第一台隨身聽則是將既有的錄音機技術與迷你耳機技術結合,也就是將 既有技術應用到新用途。這些例子中的產品在當時都是首次出現。 13.【問題】技術改良的產品在技術上的特性或用途? 答:而技術改良的產品則是指將既有產品的性能予以顯著改良或提升。利用 更高效能的零件或物質後,簡單的產品就能予以改良(所謂的改良是指 讓產品發揮更大的效用或是降低產品成本)。至於內含許多整合技術的 複雜產品,則可改變部分的技術,就可達到改良的目的。技術改良的產 品對企業的影響不一。以塑膠廚具取代金屬廚具便是以更高效能的零件 所進行的技術改良的產品的例子。內含許多技術的複雜產品(例如車子)

(46)

可改變部分技術,如加裝 ABS 煞車系統(或其他零件的改良)達到改良的 目的。 14.【問題】部份服務業技術創新創新案例 儀器、設備與供應批發業 ‧在網路上設立網頁,提供客戶免費服務項目,例如產品訊息或各種的支援功 能。 ‧將新客戶的產品型錄壓在 CD 中。利用數位掃瞄或燒錄圖像在 CD 中,連接到 產品訊息與價目表的作業系統。 ‧新的資料處理系統。 運輸業者 ‧透過大哥大來分配司機路線,提供客戶更有彈性選擇目的地。 ‧利用新的電子圖像系統,提供司機最快的路線,更快速到達顧客。 ‧購買八貨櫃的拖車,淘汰四貨櫃拖車。 郵政與通訊業者 ‧引進數位傳輸系統 ‧簡化通訊網絡。使用自動化的轉接中心,減少通訊網絡轉接的層數。 銀行 ‧引進智慧卡與多功能的金融卡。 ‧透過電腦終端機,讓客戶能全天使用服務的無人銀行,。 ‧客戶在家中透過電話,輕鬆地處理各種交易的電話金融服務。 ‧處理表格/文件時使用光學字元讀取機(OCR)淘汰影像掃瞄機。 ‧建立「無紙化」的後端辦公室(將所有文件掃瞄入電腦)。 軟體顧問與供應商 ‧為不同的顧客設計套裝軟體,提供不同的技術支援或協助。 ‧引進新的多媒體軟體應用系統取代老師,作為教育訓練。 ‧利用物件導向的程式設計技術,發展資料自動處理系統。 ‧發展新的計畫案管理方式。 ‧透過電腦輔助系統(CAD)發展軟體應用程式。 技術顧問諮詢企業

(47)

‧開發將湖水淨化成飲用水的新方法。 ‧提供顧客新的「貨源控制系統」,讓客戶確保承包商運送的貨符合下單規格。 ‧發展一套工地施工標準,以便在建築物高密集區作業(不會損害周圍的建築 物)。 廣告和行銷企業 ‧提供潛在顧客名單以及可增補資料的軟體、磁片給客戶,分析抓取資料。 ‧幫助客戶宣傳產品,寄發已貼好名條的客戶廣告傳單。 ‧設計一套(宣)傳單控制系統,利用電話控制隨機抽樣的顧客,確定是否收到 廣告傳單。 ‧提供軟體應用程式,客戶可自己分析資料及統計資料庫。 15.【問題】在擴大應用的過程中,某企業的創新產品可能是另一家企業全新(或 改良)的製程嗎? 答:在擴大應用的過程中,某企業的創新產品可能是另一家企業全 新(或改良)的製程。舉個例子來說,一組性能更強的電腦, 對製造商業機器產業來說,是經技術改良的產品,對使用電腦 的會計事務所來說,卻是全新的製程。對電腦業者來說,內附的 會計軟體系統,是舊產品,就會計事務所來看,是新的製程。 16.【問題】區分服務業與物流業的技術創新 答:貨物處理服務業 / 物流業(批發商、零售商的物流、運送和庫存),在這些 產業中,被擴大應用的創新或改良的產品,其實已經被供貨商先採用了, 根本不具技術上的附加價值。所以,就批發業者、零售商、物流業者或庫 存業者來說,採用這類的全新(或改良)產品,不應該算是技術創新創新。 不過,如果這類業者開始處理一項全新的產品類別,就可視為產品創新。 對電腦企業來說,發展出一新的套裝軟體就是一種技術上的產品創新。而 對負責銷售這套軟體的批發或零售業者來說,這套軟體在產品目錄上雖是 新產品,但是卻不能算是產品創新,除非該批發或零售業者從未銷售過任 何軟體產品。 17.【問題】物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是指製程的創新 答:物流業的技術創新創新主要是製程的創新,例如批發業引進即時送貨 系統,或零售業引進電腦控管庫存系統。上述的全新(或改良)的產 品的擴大應用,的確需要物流業者參與某些技術活動,而這種技術活 動就是製程的創新。

數據

圖 3.  新穎程度與形態及創新的定義 TPP  創新 其他創新 非創新 創新 最大 中等 最小 非創新 世 界 級 新 的 (a) 企 業 級 新的 已經存在於企業中 產品 製造程序技 術 性 地 新的 運送程序 產品 製造程序TPP創新技 術 性 的 大幅改良 運送程序 其他創新 新 的 或 大 幅改良的 純粹組織 產品 製造程序 運送程序非創新非 顯 著 改變的、並非新 穎 或 其 他 建 設 性 的改良 純粹組織 (a)  可以是地區性的,例如一國之中或行政區域的新的 3.2  企業內部的涵蓋範圍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地方政府訪查人員應填寫外籍勞工業務訪查表;經入出國管

2.此處的排序給分係依照受訪者認為總選項中具重要性的其中三個所作之排序,而權 重之賦予係採反序原則,亦即排序 1(最重要者)給 3 分,排序 2(次重要者)給 2

廠商須繳交期中進度報告及經費核銷單據等,審 查委員視計畫執行情形挑選個案進行簡報審查 或國內實地訪視或海外實地查核,以瞭解計畫執

並以中科園區核准進駐事業單位中已建廠完成且投入實際生產的廠 商作為資料蒐集的基礎。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園區協調小組 公布資料指出,統計至 96 年 6

訪談時間: 2010 年 9 月 9 日(四)中午 12 點 30 分~13 點 訪談人員:一零四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陳佳葉副理 訪談對象:編碼

二十一、其他經 直轄 市、縣 (市)政 府或其 委託計 畫之社 工人員 訪視評 估確有 經濟困 難,且有 就業意 願之失

訪問 問時 時間 間: :九 九十 十年 年十 十一 一月 月十 十一 一日 日 1 14 4: :0 00 0~ ~1 17 7: :0 00 0.. 訪 訪問 問地 地點 點: :高 高雄 雄市 市左 左營 營葉

市、縣 (市)政 府或其 委託計 畫之社 工人員 訪視評 估確有 經濟困 難,且有 就業意 願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