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辨識漢語作格動詞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辨識漢語作格動詞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張郇慧 博士. 學. 辨識漢語作格動詞. sit. io. n. al. er. Nat. in Mandarin Chinese. y. Identifying Ergative Verbs. ‧. ‧ 國. 立. 政 治 大. Ch. engchi. 研究生:黃天仕. i n U. 撰. 中華民國 102 年 10 月. v.

(2)

(3) 誌謝. 從來沒想過會對語言學的研究產生興趣,甚至還想繼續往這條路走下去, 這一切都是因為郇慧老師的熱心教導,讓對語言學一點基礎都沒有的我開始漸 漸產生興趣,引領我選擇走向漢語語言學的研究之路。每當有任何新想法時, 老師總是會認真聆聽,並鼓勵我朝所認定的方向前進,又不時耐心提點糾正一. 政 治 大. 大堆令人頭痛的錯誤。能讓郇慧老師指導真的很幸運,謝謝你,老師!. 立. 同時,也要感謝何萬順老師、謝妙玲老師和賴惠玲老師,他們的每一個建. ‧ 國. 學. 議都讓我感覺有很大進步,尤其是每當自己以為已經非常了解之時,只要簡單. ‧. 的幾句話,又突然覺得自己似乎什麼都不懂,深深體會到學無止境的真諦。但. y. Nat. 這樣的挫折也更刺激繼續研究下去的動力,尤其是每一次的新領悟都會令我雀. er. io. sit. 躍萬分。另外,在這裡要特別感謝湯廷池老師,會以漢語作格動詞作為碩士論 文主題,最主要是受湯老師〈漢語複合動詞的「使動與起動交替」〉的文章所影. al. n. v i n 響,才開啟了對作格動詞的研究興趣。希望將來能有機會當面向湯老師道謝。 Ch engchi U. 撰寫論文的漫長日子中,因為有了久石讓和陳綺貞的音樂陪伴,這條路走 得並不孤單。未來的路仍很長很遠,但只要抱持對學術研究的熱誠,驚喜、快 樂和成就感將常伴左右。.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摘要. 原本具有衍生獨特句式交替(「NP1+V+NP2」與「NP2+V」)的作格動詞, 在漢語非賓格動詞能插入歷事論元產生雙論元句式(如「敵人沉了船」與「船 沉了」),和及物動詞能藉由中動結構衍生單論元句式(「姐姐洗了衣服」與「衣 服洗了」)的情況下,兩者皆近似於作格句式交替的表現,在動詞辨別上易造成 混淆,因此有制定辨識漢語作格動詞方法與標準的必要。. 政 治 大. 本文討論動詞分類與作格動詞的定義,分析作格結構近似的現象及原因,. 立. 並參考對現有漢語作格(複合)動詞設立檢驗標準的文章,如湯廷池(2002a)與. ‧ 國. 學. 曾立英(2009)的辨別方法。利用詞彙語意表達式分析,本文提出綜合句法和詞彙. ‧. 語意概念的辨識標準,即雙論元句式(「NP1+V+NP2」)的外在論旨角色若具有 [x CAUSE …]的語意表現,並不與動詞產生語意關聯,則該動詞則可視為漢語. y. Nat. n. al. er. io. sit. 作格(複合)動詞。. 關鍵字: 漢語作格動詞. Ch. engchi. 非賓格動詞. i n U. 中動結構. I. v. 詞彙語意表達式.

(6) 術語名稱 (以英文字母排序) 漢語. 英語. 通格. Absolutive. 完成動詞. Accomplishment Verbs. 賓格(受格). Accusative. 達成動詞. Achievement Verbs. 動態(活動)動詞. Active Verbs. 主事者/施事. Agent. 反致使化/非使役化. Anti-Causativization. 論元結構. Argument Structure. 使動/他動 致使動詞. 立. 役事. Ergative. 詞彙語意表達式. y. Experiencer. al. Inchoative. n. 起動/自動. io. 歷事/經驗者. Ergative Verbs. 概念結構 詞彙句法表達式. sit. 作格動詞. De-thematic. Nat. 作格. Change of State. ‧. 去論旨化. Conceptual Primitive. er. 狀態變化. Causer. ‧ 國. 概念原語. Causee. 學. 致事. 政 治Causative Causative 大 Verbs. Ch. i n U. v. Lexical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i Conceptual Structure e n g c hLexical. Lexical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中動(中間)結構. Middle Construction. 混合動詞. Mixed Verbs. 主格. Nominative. 受事. Patient. 動結式(述補式)複合動詞. Resultative Verbs Compound. 狀態動詞. Stative Verbs. 句法結構. Syntatic Strcuture. 及物動詞. Transitive Verbs. 主題結構. Topical Construction. 非賓格動詞. Unaccusative Verbs. 非作格動詞. Unergative Verbs II.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 1. 1.2. 漢語作格動詞定義的問題 ............................. 2. 1.3. 研究背景及目的 ..................................... 5. 1.4. 研究架構 ...........................................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er. 定義與辨識作格動詞的文獻回顧 .....................10. io. 第二章. al. n. v i n Ch ......................................... 10 engchi U. 2.1 2.2. 起源與定義. 動詞的分類 ........................................ 15. 2.2.1 非賓格與非作格動詞 ............................... 15 2.2.2 單純非賓格動詞 ................................... 19 2.2.3 致使動詞與及物動詞 ............................... 25 2.2.4 作格動詞 .......................................... 29. III.

(8) 2.3. 漢語作格動詞的檢驗方式 ............................ 36. 2.3.1. 漢語複合動詞的交替現象 .......................... 36. 2.3.2. 漢語作格動詞的句式檢驗 .......................... 47. 2.4. 小結 .............................................. 52. 第三章 3.1. 現有漢語作格動詞檢驗標準的疏漏 ..................53. 政 治 大. 湯廷池的漢語作格複合動詞辨別標準 ................... 53. 立. 3.1.1 不及物動詞的再分類 ................................ 53. ‧ 國. 學. 3.1.2 動詞特性的分析 .................................... 56. y. Nat. 曾立英(2009)的漢語作格動詞句式檢驗標準 ........... 66. er. io. sit. 3.2. ‧. 3.1.3 本文所舉漢語動結式複合動詞的組合 .................. 60. n. 3.2.1 漢語複合動詞的句式檢驗 ........................... 68 a v 3.2.2. i l C n hengchi U 單純非賓格動詞通過第一組句式檢驗的問題 ........... 69. 3.2.3 第二組句式檢驗「使+NP+V」的問題 .................. 71 3.3. 小結 ............................................... 79. 第四章 作格結構的近似問題 ................................80 4.1. 非賓格動詞生成雙論元句式的原因 ..................... 80 IV.

(9) 4.2. 及物動詞以非賓格結構表現的原因 ..................... 85. 4.2.1 中動與非賓格的關係 ............................... 88 4.2.2 被動與非賓格的關係 .............................. 108 4.2.3 主題與作格(非賓格)的關係 ........................ 111 4.3. 小結 ............................................. 119. 第五章. 漢語作格動詞的辨識方法 .........................120. 立. 政 治 大. 漢語作格動詞辨識方法–「詞彙語意表達式分析」 ...... 123. 5.2. 重新分析湯廷池的作格複合動詞組合類型 .............. 127. 5.3. 重新分析曾立英的句式檢驗標準 ...................... 137. ‧. ‧ 國. 學. 5.1. sit. y. Nat. er. io. 5.3.1 修正句式檢驗標準的缺陷 ........................... 137. n. a. v. l C................................. 5.3.2 辨識漢語作格動詞 141 ni. hengchi U. 5.4. 漢語作格動詞的數量 ............................... 148. 5.5. 小結 ............................................. 150. 第六章. 結語 ...........................................152. V.

(10) 第一章. 緒論. 1.1 前言. 作格議題於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開始至今是語言學界廣泛討論的主題。傳 統對動詞及物特性的分析就僅有一種說法,即動詞只有及物和不及物之分。近 年主流的解釋是由 Perlmutter (1978)以關係語法(Relative Grammar)的角度展開序. 政 治 大. 幕,Perlmutter 針對動詞的不及物特性提出再分類,認為不及物動詞由於主語特. 立. 性的不同,可以再細分為非作格動詞(unergative verbs)及非賓格動詞(unaccusative. ‧ 國. 學. verbs),此為著名的非賓格假說(Unaccusative Hypothesis)。非賓格假說主要是針. ‧. 對不及物句式中唯一主語的論元分析,得出非賓格動詞的主語是以役事為內在 論元,實際上其表層結構(surface structure)的主語是處在深層結構(deep structure). y. Nat. n. al. er. io. 為其外在論元。. sit. 的賓語。而非作格動詞的主語在深層結構下仍佔據主語一詞的位置,並以施事. Ch. engchi. i n U. v. 延續非賓格假說理論,Burzio (1986)進一步提出動詞除了在不及物特性上能 有非作格及非賓格的區別之外,及物動詞也能同樣平行劃分為致使(causative)與 及物(transitive)兩類。致使是在非賓格句式的基礎上增加的具使動概念的外在論 元;及物則在非作格句式的基礎上增加一內在役事論元。所謂作格(ergative), 即動詞在單論元狀態是以非賓格句式呈現;在雙論元狀態則是以致使句式表 現,藉此和與之相對的賓格動詞在及物與不及物句式上清楚分明。. 1.

(11) 作格相關問題一直是近幾十年來語言學界都在廣泛討論的議題。如 Halliday (1967, 1968)、Lyons (1968)、Perlmutter (1978)、Burzio (1986)、Cheng and Huang (1994)、Dixon (1994)、Levin and Rappaport (1995)、顧陽 (1995, 1996)、黃正德 (2007)、倪蓉(2007)、曾立英(2007, 2009)、沈陽(2012)等學者 在這一領域中憑藉自身對語言特性的不同視角對作格提出分析,因此也都包含 了不同的觀點。作格問題從一開始被提出及接下來十多年左右的時間,多是由 國外學者藉由各種語言的表現進而提出許多的問題。在漢語學界的學者有些試. 治 政 大 新的理論,替漢語作格問題在研究上提供很多新概念。能夠為漢語作格現象提 立 圖將國外對作格問題的分析結果引入漢語中,又或根據漢語自身的特性而有了. 出定義學說一直備受重視,但現階段對漢語作格動詞的辨識相關討論雖有突破. ‧ 國. 學. 性的檢驗方式,可隨之而來的問題仍層出不窮。. ‧. n. al. Ch. engchi. er. io. 漢語作格動詞定義的問題. sit. y. Nat. 1.2. i n U. v. 外國學生在學習漢語時誤解了「中華隊打敗了韓國隊」和「中華隊打敗 了」兩者之間的語義差異問題,依第一例句「中華隊」的狀態依樣畫葫蘆地套 用在後者,將「中華隊打敗了」的「中華隊」同樣視為勝利一方。為何前一句 的中華隊是勝利的一方而後者則是失敗的一方,卻沒有進一步的分析。1雖然關. 1. 雖然「勝」與「敗」各別為非作格和非賓格動詞的區分,但 Cheng and Huang (1994)則將複合 動詞「打勝」和「打敗」歸類於賓格類的混合動詞(Mixed verb):. ⅰ ⅱ. (a)中華隊打勝了韓國隊。 (b)中華隊打勝了。 (a)中華隊打敗了韓國隊。 (b)韓國隊打敗了。 2.

(12) 於勝和敗的詳細討論早在 1987 年就由呂叔湘先生提出,相關的議題在之後也多 有討論,但關於整體的理論及詳細的分析內容在一般的漢語語法書上並沒有明 確記載及作一全面解釋。這樣一來學習者就沒辦法從一般的語法書籍中找到答 案。2特別的是,與漢語體系較為接近的日語,卻早已針對動詞的自動與他動特 性出版不少的語法教學用書及學術性書籍,甚至目前在市面上也有不少專為以 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編撰的自動與他動教學書籍。3. 漢語動詞的作格問題是近年來漢語語言學界中的一大議題,當中仍有爭議. 治 政 大 寫目的在於對學者已發表的漢語作格動詞檢驗方法提出存在的缺陷問題,進一 立. 的部份,因此對漢語作格議題提出不同的想法及概念將會備受關注。本文的撰. 步提出對漢語作格動詞辨識的新方法。到底作格動詞的交替現象是什麼原因,. ‧ 國. 學. 又是什麼限制了動詞的作格交替?要如何有效辨別一個漢語動詞是否具有作格. ‧. 身份,也就是同時兼具使動(causative)及物與起動(inchoative)不及物的特性,又. y. Nat. 或具有非賓格句式表現的表層結構是否完全由作格動詞及非賓格動詞所組成,. al. er. io. sit. 學者(Cheng and Huang, 1994; Ting, 2006; Lin, 2012)採用了不同的方式來解釋。. n. v i n 一個合格的作格動詞,必須在構成及物結構時具有致使或使動(causative)的 Ch engchi U. 語意,在不及物結構中則有起動引起的狀態或狀態變化(change of state)。這兩 種語意反映出致使結構「NP1+V+NP2」及非賓格結構「NP2+V」,如「我(打). 開了門」和「門(打)開了」;除了作格動詞外,作格類的動詞中還有一類僅具起. 2. 3. 例ⅱ(b)的主語「韓國隊」的格位看似從受事賓語經由名詞組移位而來,但事實上「韓國隊」 是外在主事者,經過「打」的過程最終呈「敗」的狀態結果。複合動詞只要加入強調主事者 行為的動詞,則即使結果補語為非賓格或作格動詞,最終的分析結果依然會是賓格類別動 詞。 本文參考現階段已出版之非學術性語法書籍和對外漢語教學教材,如劉月華(1996)《實用漢語 語法》 、黃宣範 (2008)《漢語語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編(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等。 日語的「自動」能對應本文所討論的起動(inchoative),但「他動」較偏向為作格致使與賓格及 物的語意綜合,與本文所要討論的致使使動和非賓格起動並不完全相同。另外,松室美年 (1998)表示,日語普遍存在他動與起動的概念,而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沒有相關概念。 3.

(13) 動語義而不帶致使語意的動詞,稱為非賓格動詞。顧名思義,非賓格動詞僅有 非賓格結構的衍生能力而無致使結構的表現。一個同音同義的動詞只要能在這 兩組句式中交替且符合語法,就能算是具有使動及物與起動不及物的合格作格 動詞。4原本藉由獨特的結構衍生特性就能辨別作格動詞,如動詞只要能進入 「NP1+V+NP2」和「NP2+V」的句式中即可判斷為作格動詞,但事實上漢語仍 有許多不具有交替能力的動詞卻能以不違反語法的情況下以相同的兩種句式交 替:. 表(1) 政 治 大 寫. NP1+V+NP2. 他洗了衣服. 他寫了信. 衣服洗了. 信寫了. NP2+V. 立. 推開 他推開了門 門推開了. ‧. ‧ 國. 洗. 學. 句式. sit. y. Nat. 針對漢語的作格問題,本文對現有的漢語作格動詞檢驗方法提出問題,如. io. er. 湯廷池(2002a)論述漢語述補式複合動詞時提出八種分類中僅有三種類別具有作 格動詞的身份,但經過分析後發現存有可議之處。又如曾立英(2009)認為必須. al. n. v i n Ch 在通過「NP1+V+NP2」及「NP2+V」句式檢驗後,仍需通過「使+NP+V」或 engchi U. 「NP2+自己+V 了」的檢驗,符合任一句式的才能是真正的作格動詞。雖看似 嚴格,但卻仍無法有效過濾不存有作格語意的動詞。基於這些檢驗標準的缺 陷,本文針對學者在定義過程出現的問題提出修正方案,也試圖以另一種方式 界定漢語作格動詞。. 另外,漢語在術語上具有兩種解讀,一種為方言的統稱,能分為北方話、 4. 在漢語中,部份詞彙由於能在同一字型的的情況下有不同的語意及語音表現,因此必須在符 合同音同義的情況下具有致使和起動的句式交替能力才能符合作格動詞的資格。如「著」有 六種讀音及三十七種語意,曾立英(2009)在篩選漢語作格動詞時,特地將具有作格語意, 表燃燒義的動詞「著」標示漢語拼音「zháo」 (ㄓㄠˊ) ,藉以區別其他讀音的同字不同義。 4.

(14) 吳語、湘語、客家語、閩北語、閩南語、粵語等;另一種則是將漢語視為共同 語,在中國稱為普通話,在台灣稱為國語,其餘華人地區則統稱為華語。5本文 所要討論的漢語為後者,即稱為華語或普通話的作格動詞,當中並不包括閩南 語及粵語等的方言類的動詞。Lin (2012)分析閩南語的中動結構時表示,漢語 (普通話/華語)與閩南語在結構的衍生分析仍有所不同,無法一併而言,因此本 文論述內容及分析結果都僅針對共同語。. 1.3. 政 研究背景及目的. 立. 治. 大. ‧ 國. 學. 漢語在作格交替現象中具有其獨特的檢驗方式,其他語言的作格分析結果. ‧. 是無法直接套用在漢語自身的作格。如楊素英(1999)在討論非賓格動詞時就表. sit. y. Nat. 示,許多適用於多種語言的診斷方式並不適用於漢語,他指出 Levin and. io. er. Rappaport (1989, 1995)把過去分詞作形容詞(participle adjective conversion)、中動 結構(middle formation)、致使結構和不及物結構轉換等視為是適用於英語和其. al. n. v i n 他語言的非賓格及非作格動詞診斷句式。不僅如此,英文的過去分詞作形容詞 Ch engchi U 時只能修飾被動式及非賓格句式的表層主語,也就是深層賓語;而非作格動詞 的論元因為是深層主語所以不能為過去分詞所修飾:. 1.. (a) The letter was badly written. (b) a badly written letter. 2. 5. (a) The book appeared recently.. 原本對「華語」的術語稱呼來自於東南亞一帶及非漢語語言區,近年來台灣地區皆有以「華 語」取代「國語」的現象。 5.

(15) (b) a recently appeared book. 3.. (a) The lawyer worked hard. (b) * a hard-worked lawyer. 4.. (a) The artist painted very much. (b) * a much-painted artist. 治 政 大 There 的句子: 為不及物動詞若帶有施事主語是無法出現在存現結構中帶有 立. 同樣的,英語中的「There」能夠用來測試動詞是否為非賓格動詞,這是因. ‧ 國. 學. 5.. (a) There arrived our guests.. ‧. (b) There escaped two prisoners.. sit. al. n. * There cried a baby.. er. io. 6.. y. Nat. (c) There exists a problem.. Ch. engchi. i n U. v. 除英文之外,日文的部份動詞由於能藉由助動詞改變動詞形態或藉由助詞 的選擇來構成自動或他動語意的句式,因此能從助詞及助動詞的辨識來判斷動 詞是否為自動(起動)或他動:6. 打開(漢語). 6. 開く. (自動). 戸が開いてます。. (門是打開著的). 開ける. (他動). 本を開けて下さい。. (請打開書本). 由於部份日語動詞也能在不改變動詞形態的情況下表示自動與起動的結構,因此日語藉由分 辨助詞的選擇或動詞的形態變化來判斷自動與他動並非唯一的辨別方式。 6.

(16) 以上種種對非賓格及非作格的檢驗完全無法應用在沒有形態表現的漢語詞 類。關於漢語的作格動詞,湯廷池(2002a)從漢語動結式(述補式)複合動詞的 八種不同的組合類型找出具有生成作格複合動詞能力的組合,提出依照相同組 合類型生成的複合動詞都一律能視為作格(複合)動詞。曾立英(2009)更是設 立能清楚分界漢語作格動詞的句式檢驗標準,同時藉此分析《漢語動詞用法辭 典》的 1223 組動詞,最終得出 160 組具使動與起動交替能力的作格動詞(如安 定、敗壞、爆發、出動、出版、成立、澄清、堅定等,詳見附錄)。. 治 政 大 本文認同曾立英創造的句式檢驗標準概念,即具有作格交替能力的動詞能 立. 以「NP1+V+NP2」及「NP2+V」的特殊句式做為作格動詞的檢驗句式,只要無. ‧ 國. 學. 法通過句式交替則將不被視為作格動詞。但漢語部份不具使動和起動語意的動. ‧. 詞卻能以相同的句式交替方式通過「NP1+V+NP2」及「NP2+V」的檢驗。這當. y. Nat. 中涉及漢語及物動詞在衍生過程經歷「去論旨化」等方法進而產生「NP2+V」. er. io. sit. 的結構。 由於無法擔任唯一的檢驗句式,曾進而提出相同語意的句式轉換,將 致使結構轉換為使令句,而在非賓格結構中插入反身代詞「自己」,設置了第二. al. n. v i n 組「使+NP+V」和第三組「NP2+自己+V 了」的檢驗句式。不具作格語意的動 Ch engchi U 詞將會在這兩組強調使動與起動語意的句式檢驗下被淘汰。經過分析後,本文 發現其檢驗句式理論仍存有關鍵性的疏漏問題。. 倪蓉(2009)針對曾立英的檢驗句式提出部份質疑,如曾未對漢語動結式複 合動詞併入檢驗的範圍內,未發現部份的動結式複合動詞無法以使令句來表 示,因此提出以把字句取代使令句的建議。7又如沈陽(2012)指出,「死」及. 7. 倪蓉(2009)是以曾立英於 2006 年完成的北京大學中文博士論文及 2007 年發表於《語言學論 叢》的<現代漢語作格動詞的判定標準>為討論內容。本文則是以曾立英於 2009 年依其博士論 文內容修改後出版的版本《現代漢語作格現象研究》(2009)為主。 7.

(17) 「扭」可以通過句式檢驗標準,曾卻不承認這些動詞為作格動詞。如此的自相 矛盾使得句式檢驗仍有可議之處。本文將試圖分析「洗」、「寫」類動詞能衍生 出非賓格結構「NP2+V」,以及單純非賓格動詞如「死」能以「NP1+V+NP2」 及物句式表現的具體原因,說明這些動詞的衍生方式,藉以釐清不是作格動詞 卻能以「NP1+V+NP2」及「NP2+V」句式交替的真正原因。進一步,提出不同 角度的漢語作格動詞的界定方法。. 1.4. 研究架構.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文在緒論中介紹作格的基本概念,以及所要研究的範圍和內容。另一方. ‧. 面,也提出漢語作格動詞的分析無法與其他語言甚至漢語方言相提並論。為使. y. Nat. 作格概念解釋得更清楚,第二章將論述作格動詞的定義,討論不及物動詞的非. er. io. sit. 賓格與非作格概念和及物動詞的致使與及物的概念,深入了解作格動詞的語意 特性和交替能力,以及提出湯廷池(2002a)與曾立英(2009)創造的辨別漢語作格. al. n. v i n (複合)動詞方法。第三章則針對兩者的辨別方法提出各自可能存在的疏漏之 Ch engchi U. 處,進一步在第四章分析及物動詞和非賓格動詞兩類動詞雖無作格語意卻能有 作格句式交替表現的原因,如說明非賓格動詞能藉由中間論元充當主語而能生 成雙論元句式;又或對主題、中動及被動的表層結構作詳細分析,說明這些結 構即使在句法表層的表現與非賓格相似,卻不具有非賓格結構的起動語意,藉 此描述作格動詞在非賓格結構的語意特性及句法表現,釐清作格動詞的定義及 非賓格結構的近似問題。根據所得出的原因,在第五章將提出綜合湯和曾卻又 不同於兩者的漢語作格(複合)動詞辨識方法,並藉由此方法重新檢視湯與曾所 舉出的作格動詞例子,證明本文提出的辨別方法可有效分析所有漢語動詞。. 8.

(18) 結語總括現有漢語作格動詞辨別方法和可議之處,以及本文所提出的漢語 作格動詞的辨別方法與標準。另外,也會提出本文所提出的辨別標準可能衍生 的其他問題,藉此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學者針對漢語作格動詞的研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19) 第二章 定義與辨識作格動詞的文獻回顧. 要討論漢語作格的辨別問題,首先須交代作格的定義,如相關術語來歷、 過去發展及定義等等。本章首先敘述作格的起源及針對格位討論的發展,以及 討論四類動詞(非作格、非賓格、及物與作格)的定義。接著提出現有漢語作格 (複合)動詞的辨別方法,即湯廷池(2002a)的八種複合動詞的分類與曾立英 (2009)的句式檢驗標準。本文也會討論湯廷池分類漢語複合動詞所採用的詞彙. 政 治 大. 語意表達式(概念結構)分析概念,解釋動詞由概念結構的論旨角色生成至句. 立. 法結構的論元映射過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2.1 起源與定義. i n U. v. Dixon (1994)在其著作 Ergative 一書中,提到作格概念是由一位俄國學者. Ch. engchi. Dirr 用俄文描述了 Dagestanian 中 Rutal 語的語言現象,使用了作格(ergative)這 個術語。雖然作格在此首次被提出來,但這篇文章後來並沒有正式出版,一直 到十多年以後,Dirryu 於 1928 年以德語書寫,將三十五種高加索地區語言的調 查結果正式出版以後才開始受到關注。. 作格最為顯著的表現,是不及物句的主語和及物句中的賓語是屬於同一格 位,這和許多語言在句法表現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從及物的角度來看,例如英 文和漢語,在及物句中的主語都會和不及物句中的主語相同。也由於兩種不同 的表現方式,學者將這兩種不同的句式表現方式區分為兩種不同特性的語言類 10.

(20) 型。一種稱為賓格語言,該語言中及物句的主語和不及物句的主語都屬於同一 格位,這類型的格位名稱叫做主格(nominative)。在賓格語言中,僅會出現在及 物句的賓語稱為受格或賓格(accusative),此類格位是不會出現在非及物句的主 語位置。賓格語言中的不及物句唯一格位是主格而不是賓格。依照這樣的語言 限制,賓格語言的表現可用下圖表示:. 表(2) 賓格語言 雙論元及物句式. 動詞 政 治 大 主格 動詞 主格. 單論元不及物句式. 立. 賓格 -. ‧ 國. 學. 在賓格語言中,動詞主要是描述施事者行為,因此在單論元不及物句式. ‧. 下,動詞僅表述佔據主格位置的施事者或動作者行為,其主詞無論在表層或底. sit. y. Nat. 層句式結構中的位置皆是施事主語;在雙論元及物句式中,動詞不僅表述施事. io. er. 者的行為,且此行為也延及到另一個體,以受事客體等角色擔任。在雙論元及 物句式,施事者在底層句法結構仍為施事主語;第二個論元則為受事客體,在. n. al. Ch. 深層句法結構下位列賓語位置:. 7.. engchi. i n U. v. 賓格語言-漢語 我 (主格). 我 (主格). 吃 (動詞). 笑 (動詞). 飯. 了。. (及物句). (賓格) (動貌標記). 了。 (動貌標記). 11. (不及物句).

(21) 8.. 賓格語言-日語(小野尚之,2000) おかあさん 媽媽. が. 茶碗. (主格). を. 割つた。. 茶杯(賓格). 打破. (及物句). 媽媽把茶杯打破了。. 茶碗. が. 割れた。. 茶杯. (主格). 破. (不及物句). 茶杯破了。. 治 政 大 賓格語言佔世界大多數,諸如英文、漢語、日語等。但世界所有的語言 立. 中,有大約四分之一並非如此。這類型的語言特性,其句中格位的身分和賓格. ‧ 國. 學. 語言有所不同,因此將這類型語言所出現的兩種格位以作格(ergative)和通格. ‧. (absolutive)表示,稱之為作格語言,以區別賓格語言的主格和賓格:. y. Nat. n 雙論元及物句 單論元不及物句. er. io. al. sit. 表(3) 作格語言. i n Ch 作格 動詞 engchi U 通格. v. 通格. 動詞. 關於賓格語言與作格語言的格位差異,Dixon (1994)將底層結構中的及物主 語設定 A,底層結構中的及物賓語為 O,表層結構的不及物主語則為 S,接著 提出一般的語言大致分為 Sa 和 So 兩種語言類型。當句子為不及物句之時,不 及物句的主語等同於及物句的主語,此為 Sa,屬賓格語言;相反的,當主語在 不及物句中的格位是和及物句中的賓語相同,則為 So,屬於作格語言。關於 So 類的作格語言,Seely (1977) 就舉出包括巴克斯語、愛斯基摩語、多數澳洲 12.

(22) 高加索語、布魯夏斯基語語、古西伯利亞語、蘇美爾語、西臺語、部份巴布亞 語、許多的美洲原住民語言、部份波利尼西亞等等被認為是典型的作格語言。 以巴斯克語為例:. 9.. 作格語言-巴斯克語(Donohue, 2007) Gizon-ak mutil-a 男人-作格. (及物句). ikusi du. 男孩-通格. 看見. 那個男人看見那個男孩。. Gizon-a etorri da. 立. 抵達了. 學. ‧ 國. 男人-通格. 政 治 大 (不及物句). 那個男人抵達了。. ‧. y. Nat. 特別的是,作格語言在句式表現雖然不同於賓格語言,但賓格語言並非完. n. al. er. io. 式表現:. sit. 全沒有類似作格語言的表現。在英語及漢語中就確實有不少類似作格語言的句. Ch. engchi. 10. (a)鎮暴警察穩定了混亂的場面。 (b)混亂的場面穩定了。. 11. (a)他開了門。 (b)門開了。. 12. (a)He broke the glass. (b)The glass broke. 13. i n U. v.

(23) 13. (a)The wind cleared the sky. (b)The sky cleared.. 早期的作格相關議題僅描述作格與賓格兩種語言特性的差異現象,開始對 作格議題的深入討論主要起於六、七十年代左右。Lyons (1968)介紹作格時,以 英文的例句提出 Ergative 這一個術語在希臘中原是指動詞,意思是「cause, bring about, create」。. 治 政 大 即擁有 Sa 和 So 的特性,稱之為分裂的系統(split system)。但是分裂的系統表現 立 同時,Dixon 認為一種語言是可以同時兼有作格語言和賓格語言的特性,. 會因該語言的不及物動詞特性不一而又可再分為分裂的主語系統(split-S system-. ‧ 國. 學. s)和變動的主語系統(fluid-S systems)。這也表示,被視為賓格語言代表的英語、. ‧. 漢語等皆可有另一種句型結構的表現,如例 10 至例 13 的(b)項。另外,雖然語. y. Nat. 言能分為作格及賓格語言,但是 Dixon 強調,被視為賓格語言的英語及漢語等. er. io. sit. 語言也有作格結構表現,並不意味著就必須歸屬於作格語言。. al. n. v i n 在過去的幾十年,針對作格的討論主要都是以格位角度分析。這也是作格 Ch engchi U. 之所以「格」命名的原因。但除格位角度的分析外,也有學者是採取語意角度 的分析,如曾立英(2009)引述 Halliday (1985)認為每一種語言都可以用作格的 角度來分析。他在觀察英語由古至今的演變及分析了英語字典後發現,英語在 近五百年慢慢演變,從賓格逐漸走向作格語言。Halliday 把作格分析作為及物 性分析的補充,認為作格分析可以運用於所有類型小句。及物性分析關注過程 (process)是否延及到另外的參與者,而作格分析則關注過程是自己發生還是由 外界因素引發。按照 Halliday 的理論,有外界因素參與的過程是作格過程,沒 有外界因素參與的過程則是非賓格過程。除此之外,湯廷池(2002a)在解釋作格. 14.

(24) 動詞時,也以使動和起動兩種語意對作格複合動詞進行分類分析,將不具備兩 種語意的動詞摒除於作格複合動詞外的分類。. 2.2. 動詞的分類. 至 Perlmutter (1978)將不及物(單論元)動詞分為非作格與非賓格,以及 Burzio (1986)提出及物(雙論元)動詞能再分成及物動詞與作格動詞兩類後,現. 治 政 大 格、及物與作格動詞。本文將依序敘述這四類動詞的定義,也針對作格和非賓 立. 有對動詞的分類大致能依單元或雙元、賓格或作格的角度,分成非作格、非賓. 格之間的關係展開討論。. ‧ 國. 學. 非賓格與非作格動詞. ‧. 2.2.1. sit. y. Nat. n. al. er. io. Perlmutter (1978)以關係語法框架在其文章中以分析荷蘭語(Dutch)的特性,. i n U. v. 提出了新的名詞及理論假說,即非賓格詞假說(Unaccusative Hypothesis)。該假. Ch. engchi. 說提出兩組新術語(或概念):非賓格動詞和非作格動詞。Perlmutter (1978)對 非賓格假說(UH)的重點,是將傳統意義的不及物動詞(單元述詞)依其論元特性 進一步區分為非作格動詞(unergative verbs)及非賓格動詞(unaccusative verbs)。雖 然這兩類動詞都是屬於單論元動詞,且其唯一的論元都出現在動詞前面的位置 充當句子表層主語,但兩者的論元卻有本質上的差異。單論元非作格動詞的主 語在深層結構下仍處於相同格位,並以施事為其外在論元;相反的,單論元非 賓格動詞的主語在深層結構下是賓語,以受事或客體為其內在論元。也就是 說,其表層結構中的主語是深層結構的賓語。. 15.

(25) Perlmutter (1978)在其非賓格假說所提出的例子「Gorillas exist」說明非賓格 句式的主語只能是深層結構的賓語而不會是深層結構中的主語;相反的,由於 例句「Gorillas play at night」中的「Gorillas」因為是深層結構中的主語而非賓 語,其不及物句式的表現則稱之為非作格(unergative):. 14. 非賓格句式: 深層結構:exist gorillas 表層結構:Gorillas exist.. 15. 非作格句式:. 立. 政 治 大. 深層結構:Gorillas play at night.. ‧ 國. 學. 表層結構:Gorillas play at night.. ‧. y. Nat. 原本是深層結構賓語的「Gorillas」卻在最終晉升為主語的表現稱為非賓格. n. al. er. io. 分類,以英語為例:. sit. (unaccusative)。除此之外,Perlmutter 也將非作格動詞和非賓格動詞再依其特性. 非作格動詞分為兩類:. Ch. engchi. i n U. v. (1) 表示有意願(will)或自發性的(volitional)動作,如:work, play, speak, talk, smile, think, ski, swim, hunt, walk, jog, fight, agree, knock, pray, cry, bow, study, laugh, dance, cheat 等。這一類當中還包含了發聲動詞及動物發聲,如 whisper, shout, mumble, bellow, bark, whinny, quack, chirp, oink 等。 (2) 一些非自願性的(involuntary)體態動作,如:cough, sneeze, belch, burp, vomit, sleep, weep, defecate, hiccough 等。. 16.

(26) 非賓格動詞分為六類: (1) 英語中的形容詞謂語。Perlmutter 雖然在此類沒有提出例子,但他表示這一 類涉及的範圍非常大,包含了大小、形狀、重量、顏色、嗅覺、思考狀態等 謂語。 (2) 語意上表現為受事客體(patient),如:burn, fall, drop, sink, float, slide, glide, soar, flow, trickle, drip, sway, wave, shake, drown, trip, dry, boil 等。這一類包含 了起動類(inchoatives),如:melt, freeze, evaporate, brighten, redden, darken, rot, decompose, bud, wilt, increase, decrease, reduce, collapse, grow, open, close,. 治 政 大 take place, (3) 存在(existing)或發生(happening),如:exist, happen,occur, 立 break, crumble, crack, split, burst, explode 等。. transpire。這其中也包含起動(inchoatives)語意的謂語,如 arise, ensue, result,. ‧ 國. 學. show up, turn up, vanish, disappear 等。. ‧. (4) 非自願性(Non-voluntary)刺激感官,如:shine, sparkle, glitter, glow, jingle,. y. Nat. chink, crackle, pop, smell, stink 等。. er. io. sit. (5) 時體類(aspectual)的謂語,如:begin, start, stop, cease, continue, end 等。 (6) 具有持續性、繼續(durative)語意,如:last, remain, stay, survive 等。關於這. n. al. i n 一類,Perlmutter 有考慮納入第三類中的次類別。 Ch engchi U. v. 雖然 Perlmutter 在分類時都是以英語為例,但是他提到跨語言比較下,一 個動詞在不同的語言下不一定會保有同義或相同特徵。他以英文的動詞 「travel」和荷蘭語同義的動詞「reizen」做句式比較,發現三個例句中就有兩 句沒辦法符合語法:. 16. I like to travel in the summer.(英) Ik reis graag in de zomer.(荷). 17.

(27) 17. The package travelled for two weeks.(英) *Het pakje reisde twee weken.(荷). 18. The shuttle travels back and forth on the loom.(英) * Het schietspoel reist heen en weer op het getouw.(荷). 不僅是英文和荷蘭語之間對同一詞彙語意的動詞存有語法功能的差異性, 同樣地,曾立英(2009: 94, 95)在討論漢語鑑別作格動詞的特殊困難時,也提出. 治 政 大 語中「醒」是不能帶賓語,因此可以藉此認定「醒」在漢語不會是作格動詞。 立 即使是詞彙意義相同的動詞,在不同語言中的語法功能不一定相同。例如在漢. 但是在英文中具有同樣詞彙意義的「wake」就可以有帶賓語及不帶賓語的兩種. ‧ 國. 學. 用法,在及物和不及物的解釋分別為「cause somebody to stop sleeping」和. sit. (自動停止睡覺). n. al. er. io. *媽媽醒了我。. y. Nat. 19. 我醒了。. ‧. 「stop sleeping」,因而可分析為具有作格條件的動詞:. Ch. 20. Try not to wake the baby (up). I woke early this morning.[sic]8. engchi. i n U. (使某人停止睡覺). v. (使某人停止睡覺) (自動停止睡覺) 曾立英(2009: 95). 這也表示,國外對非作格和非賓格動詞的區分,是有可能會不符合漢語一 些動詞的特性。但至少 Perlmutter 在提出以上的分類與漢語比較後大致上都擁 有相同的語法功能。關於不及物的兩種分類要以非賓格(unaccusaitve)及非作格. 8. 例 20「I woke early this morning」應為「I woke up early this morning」 ,本文認為原出處例句或存 有筆誤。 18.

(28) (unergative)來命名,主要是以否定的角度來分析這兩類不及物句式。非作格句 式是以賓格語言中的主格(nominative)而不是作格語言的作格(ergative)和動詞組 合成單論元句,以這樣用否定的方式來命名。同樣,非賓格動詞是以其通格 (absolutive)和動詞組合成單論元句式,而非以賓格語言中的賓格(accusative)和動 詞組合,因此以這樣的情況用否定角度命名,稱為非賓格(unaccusative),而將 其理論稱為非賓格假說 ( Unaccusative Hypothesis)。. 2.2.2. 單純非賓格動詞. 立. 政 治 大. Perlmutter (1978)在提出非賓格假說,將不及物動詞再分為非賓格與非作格. ‧ 國. 學. 兩類動詞。值得注意的是,此類動詞在術語的稱呼上,除了非賓格動詞外,也. ‧. 有部份學者稱之為「作格動詞」,與本文所要討論的「作格動詞」並不相同。另. y. Nat. 外,在漢語中,不及物的複合動詞同樣也能依動詞的語意特性區分為非賓格或. al. er. io. sit. 非作格複合動詞。. n. v i n Cheng and Huang (1994)提出,漢語動結式複合動詞(Resultative Compound Ch engchi U. Verbs)在 V2 屬性表現為穩定的狀態或狀態的變化表現,而 V1 則有為動態或非 動態兩種分類,以賓格方式或作格方式表現。9Cheng and Huang 認為動態動結 式複合動詞(Active RVC)有三種結構表現,且歸屬於賓格類而有以下結構及表現 方式:. 9. 關於動結式複合動詞(Resultative Compound Verbs,RVCs)的術語稱呼不止一種。除「動結式複 合動詞」外,還有「述補式複合動詞」、 「動補式複合動詞」,但這些術語都表述同一種動詞, 即複合詞的組成成份都是動詞類,且居前的動詞分為動態或非動態類,跟隨其後的動詞在屬 性表現上則為狀態或狀態變化(Cheng and Huang, 1994)。本文一律以「動結式複合動詞」來稱 呼此類複合動詞。 19.

(29) [RV V1active [V2state/change-of-state]] a. <Agent>. (非作格). b. <Agent, Theme>. (及物). c. <Agent,(Theme)>. (混合). a 類的非作格動結式複合動詞就僅有單論元的句式表現,如「笑累」、「跑 累」、「哭累」等。10b 類則與 a 類相反,該類動詞必須是及物句式的表現而不能 以單論元非作格句式呈現,如「哭濕」、「踢破」、「殺死」、「撕破」等。被稱為. 治 政 大 「吃飽」、「打勝」等。所謂的混合類,事實上就是同一動詞具有能以不同結構 立 混合類的 c 類由於具有非作格結構與及物結構交替的能力,如動詞「喝醉」、. 交替呈現的特性,表示非作格與及物的可交替現象,但目前針對此一類別並沒. ‧ 國. 學. 有專門術語來稱呼:. y (及物結構). n. al. er. io. sit. 22. 李四哭濕了手帕。11 10. ‧. (非作格結構). Nat. 21. 他笑累了。. i n U. v. Cheng and Huang (1994)歸類為非作格複合動詞的「笑累」或「哭累」等能有如「我笑累了李 四」的雙論元句式表現,雖然當中的「李四」為非必要存在的論元,但按詞彙語意表達式分 析,「笑累」及「哭累」等能有以下表現:. Ch. engchi. 我笑累了。 [xi ACT ] CAUSE [ BECOME [ xi BE AT <state>]] 我 笑 我 累 除此之外,也能有以下的表現以構成「我笑累了李四」的雙論元句式: 我笑累了李四。 [xi ACT ON y] CAUSE [ BECOME [ xi BE AT <state>]] 我 笑 李四 我 累 因此「笑累」及「哭累」等動結式複合動詞是否能確實被歸類為非作格複合動詞,仍有討論 的空間。 11 關於 b 類及物動詞僅能以雙論元句式呈現的說法,存在不少反例: 1(a). 李四哭濕了手帕。 (b). 手帕哭濕了。 2(a). 張三踢破了那顆球。 20.

(30) 23. (a)中國隊打勝了。. (混合類-非作格結構). (b)中國隊打勝了韓國隊。. (混合類-及物結構). 儘管 Cheng and Huang (1994)是針對動結式複合動詞提出賓格類動詞的分 類,但同樣的分類結果也能對應到一般動詞而不僅侷限於動結式複合動詞。本 文發現,一般動詞也能分為非作格類(哭、笑)、及物類(踢、打)和混合類 (叫):12. (非作格結構) 政 治(及物結構) 大. 24. 張三哭了。 25. 張三打了李四。. 立. (混合類-非作格結構). (b)我叫你這麼多次妳都沒聽到嗎?. 學. ‧ 國. 26. (a)張三叫得很大聲。. (混合類-及物結構). ‧. y. Nat. 如按 Cheng and Huang (1994)對賓格動詞的分類表現對應到作格類型的動. er. io. sit. 詞,至少可以分為非賓格、致使及混合三類。但有別於賓格類動詞的分類方 式,Cheng and Huang 對非動態性的動結式複合動詞分為兩類,即非賓格與致使. n. al. 結構而沒有混合類別:. Ch. engchi. i n U. v. [RV V1Non-active [V2state/change-of-state]] a. <Theme/Experiencer/Causee>. (非賓格). b. <Causer, Theme/Experiencer/Causee>. (致使). (b). 那顆球踢破了。 例 1(b)及 2(b)被稱作為「中動結構」(middle construction),雖然看似能與非賓格句式交替, 但事實上卻是 1(a)及 2(a)在隱藏主事者後的表層結構表現。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 B 類 及物動詞都能經歷中動結構。如「殺死」就無法由一般及物句式衍生成中動結構。 12. 黃正德(2007)在討論賓格類和作格類的一般動詞時並未將混合類納入範圍內,本文認為黃 正德對於混合類動詞的分析僅限於動結式複合動詞的衍生結果。雖然本文提出一般動詞如 「叫」也能有混合表現,但大部份的一般賓格類動詞仍然僅有非作格和及物的二分法。 21.

(31) 由於致使動詞除了其原本的雙論元及物句式的表現外,都會有相對單論元不 及物句式,也就是在上一節提及的「反致使化」衍生結果,因此並不需要再增 加「混合類」來表示能有及物和不及物結構交替現象的動詞。雖然 Burzio (1986)針對及物動詞的特性而分為及物動詞與致使動詞兩類,但在 Cheng and Huang (1994)的分類中,及物動詞在結構呈現上和致使動詞不完全平行相同。及 物動詞不能有如同致使動詞的交替能力。這也是為何在作格類別中並不需要混 合類別,原因就在於致使動詞本身也就是混合類的同義:. 27. 及物動詞. 立. *李四哭濕了。. (及物句式). 學. ‧ 國. 李四哭濕了手帕。. 政 治 大 (非作格句式). ‧. 張三累倒了李四。. (致使句式). n. al. (非賓格句式). Ch. engchi. er. io. 李四累倒了。. sit. y. Nat. 28. 致使動詞(作格動詞). i n U. v. 就單純非賓格動詞而言,無法交替的原因在於語意的限制。Levin and Rappaport (1995)在解釋非賓格動詞時將非賓格動詞分為三類:狀態改變動詞、 地點改變動詞及存現動詞。其中狀態改變動詞的語意屬性較容易與致使交替而 多數並不屬於單純的非賓格動詞。Perlmutter (1978)對非賓格動詞的六種分類認 為存在或發生的謂語也包含起動語意。非自願性刺激感官、時體類、具持續性 及繼續語意的非賓格動詞都不具有起動語意,這些無法交替的動詞就屬於單純 的非賓格動詞。. 22.

(32) 倪蓉(2009)在分析漢語作格動詞時提出非賓格動詞能出現在存現句、天氣 句及具起動與致使交替的三種類型。非賓格動詞由於除了具起動語意還有其他 的語意指涉,因此除了具起動語意的非賓格動詞能增加外在致事論元而被稱為 作格動詞(致使動詞)外,其餘的非賓格動詞為了與作格動詞明顯區別而僅能 是單純無交替能力的單純非賓格動詞。. 曾立英(2009)從 1223 個動詞中篩選出 160 個作格動詞,將這些作格動詞分 為四類,即狀態變化的作格動詞、心理狀態變化的作格動詞、兼屬形容詞的作. 治 政 大 格動詞涉及到這四種的語意,都不會是單純非賓格動詞而是「動詞在不具任何 立 格動詞及自身變化的作格動詞。從這個角度去分析非賓格動詞,發現只要非賓. 形態變化的情況下能以致使結構及非賓格結構呈現」的作格動詞。「死」、「沉」. ‧ 國. 學. 等雖具有狀態或狀態變化的語意,但由於缺少外在的誘因,無法加入致事論元. y. sit. n. al. er. io. 30. 船沉了。. Nat. 29. 他死了。. ‧. 構成致使結構而僅能以非賓格結構呈現,為典型的非賓格動詞:. Ch. engchi. i n U. v. 雖然單純的非賓格動詞不能直接加入致事論元來呈現致使結構,但可以藉 由具有致使語意的助詞如「讓」或「使」等的加入帶進致事角色:. 31. 他讓李四死了。 32. 他讓那個誰都請不動的人來了。 33. 惡劣的天氣及洶湧的海浪使半數以上的船隻都沉了。. 非賓格類別的動詞在發現具交替能力之後,既可以稱為作格動詞,但若仍. 23.

(33) 舊稱為非賓格動詞,確實又會與真正不具交替能力的單純非賓格動詞產生混 淆。這樣一來,這些動詞雖然能構成非賓格結構,但不能再以非賓格動詞來稱 呼。真正的非賓格動詞是無法參與使動與起動交替而僅有單論元不及物的非賓 格結構。本文之所以要清楚分界傳統的非賓格動詞能再區分為單純非賓格動詞 及能交替的非賓格動詞,是為了更清楚地展示作格動詞的特性,而提出針對能 交替的非賓格動詞都必須以作格動詞來稱呼。. 曾立英(2009)在討論漢語作格動詞的界定方法時,提出現代漢語中較常作. 治 政 大 現」、「存在」、「發生」、「斷」、「降」、「來」、「落」、 「散」、「死」、「停」、「停 立 為使動的單純非賓格動詞至少有「變」、「沉」、「產生」、「呈現」、「出」、「出. 止」、「響」、「消失」等。雖然只有作格動詞才能夠交替而非賓格動詞不能,且. ‧ 國. 學. 根據近年研究漢語語法的學者所提出的漢語作格動詞檢驗方法中,只要是單純. ‧. 非賓格動詞都沒辦法經過檢驗而被淘汰。但卻有部份的已被歸類於單純非賓格. y. Nat. 特性的動詞卻看似能有外在論元的加入而形成雙論元句式。本文在此小節的最. n. al. er. io. sit. 後提出以下兩例:. 34. (a)王冕死了父親。. Ch. (b)父親死了。. engchi. i n U. v. 35. (a)他死了對他最忠心的部下。 (b)對他最忠心的部下死了。. 根據對單純非賓格動詞的解釋,此類動詞由於無法增加外在致事論元而僅 能指派一個內在受事客體論元,因此不具有雙論元及物結構。但例 34(a)及例 35(a)的結構表現卻與之前的解釋背道而馳,已被確定為單純非賓格動詞的. 24.

(34) 「死」竟能以「NP1+V+NP2」而不是「NP2+V」的結構呈現。關於單純非賓格 動詞「死」能夠在主語位置增加多一個論元,本文將以黃正德(2007)對作格結 構所提出的中間論元為解釋依據,清楚說明單純非賓格動詞能以 「NP1+V+NP2」句式表現的原因。. 2.2.3. 致使動詞與及物動詞. 治 政 大 動詞的劃分基礎,以生成語法框架中的 GB 理論 (Government and Binding)作出 立 Burzio (1986)承襲了非賓格假說理論為基礎,依 Perlmutter (1978)對不及物. 進一步發展。Chomsky (1981)首先在 GB 理論將非賓格與非作格兩類動詞的描. ‧. ‧ 國. 學. 述如下:. V]. io. er. 非作格動詞: NP [vp. sit. y. Nat. 非賓格動詞: ___ [vp V NP]. al. n. v i n Burzio 在五年後進而提出,除了在不及物動詞下可以依照深層結構中論元 Ch engchi U. 格位的不同而區分出非賓格動詞及非作格動詞外,及物動詞(雙論元動詞)也 應該同樣平行區分為及物(transitive)和致使(causative)兩類動詞,此說法稱為 「Burzio 定律」:. 非作格動詞. :cry, laugh, talk, sneeze, jump 等. 非賓格動詞. :exist, appear, come, be, arrive, happen 等. 及物動詞. :eat, drink, hit, criticize, kick, discuss, write 等. 致使動詞. :break, sink, move, open, close 等. 25.

(35) 及物和致使的區分,等同於非作格和非賓格的區分。這是因為及物句和致 使句在經過不及物化之後,其深層結構各別為 Perlmutter 所分類的非作格和非 賓格結構。其實及物和致使類的提出,也是根據賓格語言和作格語言中的四種 句式表現,擴展 Perlmutter 提出的兩種結構。上一小節提到,賓格語言和作格 語言由於在句式表達上的不同,格位與動詞的關係會因論元數量的不同而有不 一樣的表現。. 賓格語言 動詞. (b) 主格. 動詞. 動詞 動詞. (單論元不及物句) 通格. (雙論元及物句). er. io. sit. y. Nat. (d) 作格. 立. ‧. (c) 通格. 賓格. (單論元不及物句) 治 政 (雙論元及物句) 大. 學. 作格語言. ‧ 國. (a) 主格. Perlmutter (1978) 僅針對(a)類和(c)類的差異作分析,最終以非賓格假說將. al. n. v i n (a)類解釋為非作格句,(c)類則解釋為非賓格句,但是並未對(b)類與(d)類的差異 Ch engchi U 提出論述。Burzio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出進一步擴展,對兩類語言的雙論元. 結構再作分類,經過分析後將賓格語言的(b)類稱為及物結構,作格語言的(d)類 則稱為致使結構。這就是將及物和致使分類情形說明為等同於非作格和非賓格 的區分的原因。在漢語學界中也有類似劃分(Cheng and Huang, 1994):. 非作格動詞:笑、哭、飛、跳、吵鬧等 非賓格動詞:來、去、是、有、死、走、出現、發生、躺著 及物動詞:打、罵、吃、寫、批評、欺騙、讚美、打勝. 26.

(36) 致使動詞:開、關、沉、搖、打敗. 黃正德(2007)按照這四類動詞的特性,再將此四類分屬為非作格系列以及 非賓格系列。這是由於非作格與及物動詞源屬賓格類別的動詞,而非賓格與致 使則屬於作格類別的動詞,因此黃正德(2007)是根據動詞的屬性來歸類:. 非作格系列: 一元不及物動詞:笑、哭、飛、跳等表示動作的不及物動詞。. 政 治 大. 二元及物動詞:打、罵、吃、寫、批評、欺騙、讚美、打勝等及物動詞。. 立. 非賓格系列:. ‧ 國. 學. 一元不及物動詞:來、是、有、死、出現、發生等存現動詞與不及物的. er. io. sit. y. Nat. 二元及物動詞:及物的開、關、沉、搖等致使動詞。. ‧. 開、關、沉、搖等起始動詞。. 非作格系列和非賓格系列的單論元及雙論元動詞表現,其實是賓格語言和. al. n. v i n 作格語言的區別,Perlmutter 以否定的角度命名,且之後學者多以此類術語來表 Ch engchi U 示相關議題。黃正德(2007)認為非作格類的特性中,施事是外在論元擔任深層. 結構的主語,若在主語之下加入受事或客體等的內在論元,就會成為雙論元的 非作格動詞,也就是及物動詞;而非賓格類中,受事或客體是內在論元擔任深 層結構的賓語,若在賓語之上加入致事論元作為主語,就會成為雙論元的非賓 格動詞,也就是致使動詞。這兩個類別的四種動詞特性表現可以用樹狀圖表 示:. 27.

(37) 非作格動詞 圖(1). 及物動詞. 非賓格動詞. 圖(2). 圖(3). 致使動詞 圖(4). Cheng and Huang (1994)在論述非賓格動詞的時候,為了明確表示非賓格句. 政 治 大. 式的唯一主語是由受事賓語透過移位至動詞之前的主語位置,在樹狀圖的表現. 立. 與上述的非賓格樹狀圖有所不同:. ‧ 國. 學. 圖(5).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關於致使結構的語意表現,曾立英(2009)以作格動詞「滅」為例,提出作 格致使的句法關係為「當事者(NP2)←自主(V)→致使(NP1)」,這樣的說法與事 實有所出入。如「一陣涼風改善了教室悶熱的環境。」中,「一陣涼風」與「改 善」之間不可能存有自主意志。即使是生命體還是能有非自主的情況,如「現 代的上班族在不經意間{減少/降低}了運動次數及蔬果的攝取,這是非常嚴重. 28.

(38) 的健康警訊」。13這說明作格動詞的致使結構中,外在論元不一定要存有自主的 意志性才能致使內在論元產生起動狀態。. 2.2.4. 作格動詞. 2.2.4.1. 作格動詞的定義. 治 政 此術語的時候並不是都指稱同一種現象。如 Burzio大 (1986)就以「ergative」一詞 立 作格動詞(ergative)這一術語雖然已經出現有好幾十年,但有些學者在使用. 表示非賓格(unaccusative)現象。相同解釋的學者還有 Cheng and Huang (1994),. ‧ 國. 學. 將「受事客體+動詞」的結構表現同樣稱為「作格」;顧陽(1996)在解釋動詞的. ‧. 類別劃分時也將作格動詞與非賓格動詞和起動動詞視為同一類。這些對作格動. y. Nat. 詞的說法在本文一律以「非賓格」或「非賓格動詞」表示。根據一開始對作格. er. io. sit. 語言中的兩種句式解釋,本文所定義的作格動詞是指在同詞同義的條件下,可 以同時出現在單論元的「NP2+動詞」句式及雙論元的「NP1+動詞+NP2」句式. al. n. v i n 中,而不是 Burzio 等人所解釋的僅有一元結構表現的「非賓格」 : Ch engchi U 36. (a)門開了。 (b)我開門了。. 37. (a)局勢穩定了。 (b)政府穩定了局勢。. 13. 「減少」 、「降低」 、「改善」都被曾立英(2009)分析為經過詞彙化的作格動詞,並非動結式複 合動詞。關於曾立英(2009)篩選出來的所有 160 組(詞典詞)作格動詞,本文收錄在附錄(1)。 29.

(39) 38. (a)考試範圍縮小了。 (b)老師縮小了考試範圍。. 39. (a)The glass broke. (b)The child broke the glass.. 40. (a)The door opened. (b)The wind opened the door.. 41. (a)The stone moved.. 立. 政 治 大. (b)John moved the stone.. ‧ 國. 學 ‧. 湯廷池(2002a)解釋作格動詞能在不改變語音的形態下,表示使動及物與. y. Nat. 起動不及物兩種用法,且在語意結構上含有意圖、使動、起動與狀態等語意。. er. io. sit. 他在文章的一開始便表明,部分賓格及物動詞(accusative transitive verb)因為可 以省略其賓語,在表層句子僅呈現其施事主語而有及物和不及物的用法。這類. al. n. v i n 型的及物與不及物用法並不含使動與起動交替能力,在句式表現和作格有所差 Ch engchi U. 別。湯以四個例句說明這兩類動詞在及物與不及物句中的表現以區分出作格動 詞在交替現象中的特性:14. 42. 賓格動詞的及物與不及物用法: (a)你吃飯了嗎?. 14. (NP1+V+NP2). 湯廷池(2002a)以動詞「吃」構成「我吃飯了」和「我吃飽了」兩種句式解釋動詞能有及物 和不及物的表現,但事實上動詞「吃」和複合動詞「吃飽」卻有不一樣的分類和表現。按 Cheng and Huang (1994)對賓格類動詞區分,「吃」沒有不及物結構的表現(「*我吃了」),必須 歸類為及物動詞,而複合動詞「吃飽」則屬於能同時具有及物與不及物的句式表現的混合型 動詞,才能構出及物與不及物的句式。因此湯將兩者合為一談(本文例 40),實有不妥之處。 30.

(40) (b)你吃飽了嗎?. (NP1+V). 43. 作格動詞的及物與不及物用法: (a)他開了門。. (NP1+V+NP2). (b)門開了。. (NP2+V). 作格動詞的成立是必須帶有兩種句式的交替能力,在及物用法時,其語意 必須含有使動、起動等語意;不及物用法只含有起動語意。湯廷池以賓格及物. 治 政 大 比較,加上詞彙語意表達式說明使動和起動的特性,解釋作格動詞的不及物結 立. 動詞只有及物用法(「他踢了門」)而沒有不及物用法(「*門踢了」)與作格動詞. 構的表現是不蘊含施事者存在,本文所提及的作格動詞和湯廷池(2002a)的解釋. ‧ 國. 學. 定義大致相同。另外,湯以 Vendler (1967)對動詞的四種分類,提出上位事象表. ‧. 示動作的活動(動態)事象,下位事象只涉及表示狀態存在或起動變化的狀態. y. Nat. 與達成,這類型的動詞會被歸類為起動不及物非賓格動詞。15若動詞只涉及活. er. io. sit. 動行為的上位事象,則此類動詞就屬於非作格動詞。當動詞同時包含了上位事 象與下位事象時,就是使動(causation)及導致的狀態而成為及物動詞,也能以完. n. al. 15. Ch. engchi. i n U. v. 湯廷池(2002a)將外在論元及外在論元可能涉及的動態活動 ACT 歸類於上位事象;下位事象則 包含內在論元及內在論元的。湯以 Vendler 的動詞分類套用於上位及下位事象的解釋。他認為 活動(動態)動詞僅涉及外在論元的行為,因此屬於上位事象。下位事象則涉及達成和狀態兩種 動詞的範圍:. (湯廷池,2002a:623) 31.

(41) 成動詞表示:16. 使動及物: 完成:[x ACT (ON y)] CAUSE [BECOME[y BE AT <state> / <place>]] 起動不及物: 狀態:[y BE AT <state> / <place>] 達成:[BECOME [y BE AT <state> / <place>]]. 治 政 大 雜事件的外因及結果,這種動詞在動貌上屬於完成動詞而在語意中帶有致使 立. 採用 Vendler (1967)對動詞的分類角度來分析動詞,會發現致使動詞表達複. (cause)及結果或狀態改變(change of state)這兩個意義。同樣採用 Vendler 對動詞. ‧ 國. 學. 分類觀念的還有曾立英。曾立英(2009: 34, 54)認為所謂的作格動詞在結構的表. ‧. 現必須有一個必選論元「中介」和一個可選論元「引發者」,這個「引發者」是. y. Nat. 屬於外部論元,「中介」則是內部論元。「中介」及「引發者」的概念是來自於. er. io. sit. Halliday 分析作格句式所提出的,能對應到致事(causer)與役事(causee)。要注 意的是,雖然完成動詞能表示作格致使結構的語意,但卻不是作格動詞的獨有. al. n. v i n 特性,賓格及物動詞也能同時具有完成動詞的語意特性,只不過兩者在完成動 Ch engchi U 詞的詞彙語意表達式(LCS)中,外在論旨角色與動詞之間的關係會有所不同。. 顧陽(1996)認為能參與交替的動詞,在不及物時都是非賓格動詞。這和其 他學者所說的都一樣。他提到動詞大類的劃分為第一類的及物動詞、第二類的 不及物動詞或非作格動詞以及第三類的非賓格動詞、作格動詞或起動動詞。第. 16. 雖然湯廷池(2002a)將上位事象及下位事象分別指涉非作格動詞及非賓格動詞,但結合上下 位事象的完成動詞所包含的語意,湯)僅以及物動詞表示而並未詳加敘述,不再區分為賓格 及物或作格致使動詞。依湯的分析,具有完成動詞特性的及物動詞具「使動.導致」語意, 與致使動詞和及物動詞的特性重疊,因此將兩者同時視為具有外在與內在論元的「及物動 詞」。 32.

(42) 三類非賓格動詞在構成句子時只有主語而沒有賓語。但事實上在深層的句法結 構中,它們其實是屬於賓語的格位而非主語,是一個客體而不是施事者。. 44. The boat sank quickly. 45. The door opened.. 這種看似沒有主事者(亦稱施事)的句式,其動詞卻可以出現在另一種結 構的句子中,該結構稱為致使結構(causative construction)。在這種結構中,致使. 治 政 大 論旨角色中統一以致事 Causer 表示;域內論元則帶有受事、受役者、客體、題 立 的域外論元為致事或使役者又或者是非生命體而是事件性的使因、工具等,在. 材等,統一以役事 Causee 表示:. ‧ 國. sit. y. 役事. the door.. n. al. er. opened. ‧. the boat.. io. 47. John. sank. Nat. 致事. 學. 46. The sailor. 致事. 役事. Ch. engchi. i n U. v. 顧陽(1996)認為非賓格和致使的這種能相互轉換的關係稱作交替(alternation) 現象。通常認為非賓格動詞表示一種狀態的改變(change of state),這類動詞在 不少語言都可以與致使構成對應關係,因此顧陽認為作格動詞是兩種結構交替 的結果。同樣的,本文所論述的作格動詞是具有使動及物與起動不及物交替能 力的動詞,並非如 Burzio 等人所指的僅具起動語意的非賓格動詞。. 33.

(43) 2.2.4.2. 作格動詞與非賓格動詞的關係. 作格的交替現象中,兩種結構所含語意並不完全相同。雙論元的致使句式 中,動詞同時含有意圖、使動、起動與狀態等語意;而單論元的非賓格句式 中,動詞僅具有起動或狀態變化等的語意。Levin and Rappaport (1995)提出作格 動詞雖然具有不及物結構表現,但是在概念結構上仍是以致使結構為其根本:. 政 治 大. [[x ACT (ON y)] CAUSE [BECOME[y BE AT <state>/<place>]]] (y)>. <-. (y)>. 立. 學. ‧ 國. <x. ‧. 與作格動詞不一樣,非賓格動詞表達事件的另一個側面,如內因及狀態或. y. Nat. 狀態變化結果,非賓格動詞所標示的是一種無須依賴外部使因,完全由內因主. er. io. sit. 導的變化或結果,在動貌上屬於達成動詞或狀態動詞。這一類動詞能與外來的 施事或使因的意義脫開,因此可以以非賓格形式獨立存在。單純的非賓格動詞. al. n. v i n 沒有任何外在的致使作用,這表示致使動詞在語意上和非賓格動詞是有本質上 Ch engchi U 的差異。那兩者之間該屬於哪一類的關係?. 顧陽(1996)認為,非賓格動詞和致使動詞的這種交替現象反映了一個語言 事實,即這兩種動詞在語意上非常接近。通常認為非賓格動詞表示一種狀態的 改變,這類動詞不但在英文中,而且在其他語言都可以與致使動詞構成對立。 在理論研究中,語言學家常常將能否找出相對應的致使動詞看作驗證一個非賓 格動詞的標誌。顧陽提出,同樣被分為致使動詞或非賓格動詞的同一個動詞, 雖然看似將非賓格動詞看成基本型,而把致使動詞看成衍生的結果會比較合邏. 34.

(44) 輯,但事實上有些使役動詞的詞卻沒有相應的非賓格動詞:. 48. (a) Granny made a doll (b) *The doll made.. 49. (a) Mary wrote a long letter. (b) *The long letter wrote.. 治 政 大 性的,而且兩者都需要誘因。前者的誘因是內在的,而後者的誘因則是外來 立. Levin and Rappaport (1995)提出,非賓格動詞和致使動詞在本質上都是誘發. 的。只有施事義的動詞,如 make、write、 build 等具有使役意義,因為這個意. ‧ 國. 學. 義依賴於施事義;而 break、melt、roll、sink 等動詞,無論它們所需要的誘因是. er. io. sit. y. Nat. 形式。. ‧. 外來的還是內在的,都具有廣義上的致使意義,也就是帶有相應的非賓格動詞. 事實上,從致使動詞到非賓格動詞這中間實際上是在衍生的過程中經歷了. al. n. v i n 反致使化(anti-causativization)或也能稱為非使役化。顧陽(1996)解釋,所謂反致 Ch engchi U. 使化是使本來的雙論元變成單論元,在原來致使動詞的基礎上除去一個表示外. 因的域外論旨角色。按湯廷池(2002a)的解釋,反致使化是使動及物結構中的外 元 x 在起動不及物結構中消失,而不單是以隱藏的手法,這是一個改變論旨關 係的過程。也就是說,只有致使動詞才具備衍生非賓格動詞的能力。根據 Levin and Rappaport (1995)的推論,動詞的致使性是基本的,非賓格是派生的,所有 引起使動與起動交替的動詞在本質上都屬於致使動詞。本文將依循 Levin and Rappaport (1995)對致使與非賓格衍生關係的理論,套用於對動詞的詞彙語意表 達式分析中,但關於反致使化的實際操作方式,則會在參考及物動詞經過去論. 35.

(45) 旨化衍生中動結構的方式後,舉出反致使化所涉及和影響的層面。. 2.3. 漢語作格動詞的檢驗方式. 在了解作格動詞的定義後,接續的問題是,如何確定一個動詞是否為作格 動詞亦或及物動詞。楊素英(1999)在討論作格動詞的辨識時提到,不同語言在. 治 政 大 無法借鏡其他語言的分辨方法後,漢語作格動詞也需要創設一套適用的檢驗規 立 辨識作格動詞時所採用的方式時,會因該語言的語法規則而有所不同。在確定. 則。湯廷池(2002a)首先以語意角度針對漢語動結(述補)式複合動詞展開分析,. ‧ 國. 學. 確定漢語創造作格複合動詞的方式;曾立英(2009)則以句法角度設置能篩選出. ‧. 漢語作格動詞的檢驗標準。本文將討論兩位學者對漢語作格動詞的辨別方法。. n. Ch. engchi. er. io. al. sit. y. Nat. 2.3.1 漢語複合動詞的交替現象. i n U. v. 漢語複合詞的類別有許多種,如主謂複合詞、偏正複合詞、並列複合詞、 動賓複合詞等,而複合詞又分為複合名詞或複合動詞等。由於在組合成複合動 詞後還必須同時符合使動及物和起動不及物結構的交替表現,因此能創造漢語 作格語意的複合動詞的並不多。另外,符合作格語意的複合動詞多屬於動結 式,此類複合動詞的 V2 多是以狀態動詞、形容詞或充當動詞的形容詞所組 成,藉以表示 V1 的狀態或狀態變化所導致的結果,以補語的形態附著於 V1 之 後。曾立英(2009)也提到,動結式帶有使動觀念,有使因和致使的結果,因此 較容易組合成作格複合動詞。. 36.

(46) 由於動結式複合動詞中 V1 的動詞特性選擇,漢語動結式複合動詞除能構 成作格複合動詞之外,也同樣能組成大量的中動結構。對於何種組合能構成作 格複合動詞或及物複合動詞,湯廷池(2002a) 認為由於內部結構與外部功能及 語意的不同,動結式複合動詞能分為八種類型,當中以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 和形容詞各別為 V1 及 V2 外,也將兼具形容詞身份的作格動詞充當結果補語:. 表(4) 類別. 組合類型. 動詞. 第一類. [Vintransitive\Vintransitive]Vintransitive. 政 治 大 [Vintransitive\Adjective]Vintransitive 立. 走動、滑倒. 第三類. [Vtransitive\Vintransitive]Vtransitive. 第五類. [Vtransitive\Vergative]Vtransitive. 灌醉. y. sit. n. al. er. [Vtransitive \(Adjective>Vergative)]Vergative. io. 第七類. 第八類. 吃飽、喝醉 推開、摔破、. Nat. 第六類. 學會、聽懂. ‧. 第四類. 站穩、坐直. 學. [Vtransitive\Vtransitive]Vtransitive. ‧ 國. 第二類. Ch. engchi U. v ni. 縮小、升高、 改善、澄清. [Vintransitive\(Vintransitive>)Vergative]Vergative 哭腫、喊啞、. [Adjective\(Adjective>)Vergative]Vergative. 笑破、跌斷 累壞、忙壞. 湯廷池(2002a)將漢語的動結式複合動詞分為八類,每一類的差別在於其 述語和補語的不同組合,目的在於從這八類述補複合動詞中找出能同時兼具使 動與起動語意交替的複合動詞,最終發現三種類別具有作格語意,分別是第六 至第八類。換言之,除此三類動結式複合動詞組合外,其餘類別皆不屬於作格 複合動詞。湯分析八種組合類型的過程中,藉此分析方式判斷複合動詞的語 37.

(47) 意,最終確定了漢語作格複合動詞的組合類型。本文先討論關於動詞與概念結 構之間的關係,再討論湯所分析得出的三種作格複合動詞組合類型。. 2.3.1.1 動詞的分類及概念結構的表現. Vendler (1967)提出所有語言的動詞都帶有時貌性,就如某些動詞的行為具 有持續性(duration),像是「talk」 、「sleep」;或有精準時間點、瞬成性 (punctual),如 「recognize」、「notice」;還有包含持續和最終點特性的. 政 治 大. 「build」、「paint」等,除此之外也包括了動態性(dynamic)的「kick」 。Vendler. 立. (1967) 根據動詞的時貌特性將動詞分類為活動動詞(activity)、完成動詞. ‧ 國. 學. (accomplishment)、達成動詞(achievement)及狀態動詞(state)四類。如狀態動詞沒 有動作表現,屬於非動作類的動詞;而活動動詞的則是指具動態的行為。依. ‧. Vendler 提出的四類動詞按有無持續性、動態性及目的性構成以下的圖表:. n. 狀態性. +. 持續性 目的性. Ch. 動態. engchi. er. io. al. 狀態. sit. y. Nat 表(5). iv 完成 n U. 達成. -. -. -. +. +. +. -. -. -. +. +. 狀態動詞涉及了狀態及持續特性,動態動詞則表述動態性而不具有狀態結 果;完成動詞是經過時間的持續性而帶狀態改變的結果終結,達成動詞則是以 瞬成的時間性終結狀態的變化結果,通常不能被視作是有意志力的行為。由於 達成和完成兩種類型的動詞在時間上是有結束點而狀態及動態動詞無,因此達 38.

(48) 成及完成動詞可以組合起來成為目的性動詞。. Vendler 分類的四種動詞類型,恰好可以清楚闡明作格動詞在交替表現時的 特性。這些特性對於了解作格動詞在使動及物和起動不及物的表現,提供了另 一種角度的解釋。例如,一個具有使動及物身份的作格動詞,其動詞成份大致 會包含活動及達成或狀態成份,以完成動詞的特性表現;起動不及物的表現上 是僅具有達成或狀態,不會有活動特性的存在。湯廷池(2002a)將這四種動詞以 概念結構(詞彙語意表達式)呈現,藉此說明使動及物的作格動詞在語意上屬於. 治 政 大 表述而不具有動態成份,因此非賓格動詞具有狀態及達成的語意表現。 立. 完成類型的動詞;而起動不及物的非賓格動詞則因為只含有狀態及狀態變化的. ‧ 國. 學. 不僅是湯廷池,其他學者在討論作格動詞時,都以 Vendler 的四種動詞分. ‧. 類為論述的理論依據。如倪蓉(2009)在討論動詞特性時就提出,目定性的存在. y. Nat. 是作格交替最關鍵的因素,而具有目的性的動詞類型就包括了達成及完成動. er. io. sit. 詞;又如曾立英(2009)藉由 Vendler 的動詞分類,認為對作格的動詞或句式分析 討論,都會牽涉到動態與靜態而必須重視兩者的區別。對於動詞是否具有作格. al. n. v i n 性,本文也希望能藉由狀態、活動、達成、完成的動詞特性,作為分析作格動 Ch engchi U. 詞的輔助方法。. 2.3.1.2. 詞彙語意表達式的映射. 湯廷池(2002a)討論動結式複合動詞的作格問題時,處理作格交替的辨別方 式是分析動詞的詞彙語意表達式(概念結構)到詞彙句法表達式(論元結構)再到句 法結構的映射(mapping)與連繫規律(linking rule),從不同層級的衍生過程提出漢. 39.

(49) 語複合動詞的使動與起動交替的原因與限制。這種方式的使用可以清楚將動詞 的語意及其要求的論旨角色表現出來。從詞庫到句法表達的層面之間的關係並 不是直接的映射或連繫,兩者之間是存在著另外兩個界面。這兩個界面的作用 分別是表達詞彙的語意及句法特點。一個稱為「詞彙語意表達式」,在湯的文章 中稱為「概念結構」;另一個則稱為「詞彙句法表達式」,也叫做「論元結構」。 詞彙從詞庫到句法層面要先經過詞彙語意表達式,再連繫至詞彙句法表達式, 最後才映射到句法結構。三者之間的關係是依循連繫規律:17. 圖(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Levin (1993)在分析概念結構時提出,詞彙語意表達式的衍生層級是不和句 Ch engchi U. 法有直接關係,從詞彙連結映射到句法層級之間,除了詞彙語意表達式之外, 還有詞彙句法表達式的存在。藉由詞彙語意表達式顯示出必要的論旨角色後, 透過連繫規律,詞彙句法表達式產生相對位置的論元,進而跟句法結構產生映 射關係,將論元映射入句法結構。. 17. 關於詞彙語意表達式至詞彙句法表達式的連繫規律,按 Levin and Rappaport (1995)的解釋共 有四類,分別為下: (a) Immediate Cause Linking Rule:動詞論元若是不可測的直接致使,則論元應為外在論元。 (b) Directed Change Linking Rule:動詞論元若是相應於某個實體經歷或發生直接的變化,則該 論元應為直接內在論元。 (c) Existence Linking Rule:動詞論元若表示人事物存在的有無,則該論元應為直接內在論元。 (d) Default Linking Rule:動詞的論元若不屬於以上三類連繫規則的範圍內,則該論元應屬於直 接內在論元。 40.

(50) 除詞彙語意表達式及詞彙句法表達式的概念外,McCawley (1968)將動詞分 解為概念原語(conceptual primitive)的方法也開啟分析詞彙語意的新方式,如 McCawley 將英文動詞「kill」分解為 [CAUSE [BECOME[DEAD]]],當中對 「kill」解析出來的 CAUSE、BECOME 是一種概念原語,表示該詞彙的語意構 成成份。Jakendoff (1983, 1990)將概念原語分為兩種,一種是詞彙或動詞的狀 態,主要有 BE、GO,次要有 CAUSE、STAY、INCH(inchoative)等。另一種則 是空間或方位,如 AT、IN、ON、TO 等等,這些概念原語能有效成為語意及句. 治 政 大(1998)與湯廷池(2002a)等學 之增加。藉由概念原語的表述,Rappaport and Levin 立 法的介面接口。隨著學者們對詞彙語意的分析越是精細,概念原語的數量也隨. 者對 Vendler 的四個時貌性動詞的詞彙概念結構分析得出下列公式:. x ACT <manner>. 狀態動詞:. x <STATE>. 達成動詞:. BECOME [x <STATE>]. sit. y. al. er. io. v i n [x ACT <manner>] C hCAUSE [BECOMEU[y <STATE>]] engchi n. 完成動詞:. Nat. 活動動詞:. ‧. ‧ 國. 學. Rappaport and Levin (1998):. [x CAUSE [BECOME [y <STATE>]]. 湯廷池 (2002a): 活動動詞:. [x ACT (ON y)]. 狀態動詞:. [y BE AT <state> / <place>]. 達成動詞:. [BECOME[y BE AT <state> / <place>]]. 完成動詞: [x ACT (ON y)] CAUSE [BECOME[y BE AT <state> / <place>]]18 18. 湯廷池(2002a)在文章列出完成動詞的詞彙概念結構是以[x ACT (ON y)] CAUSE [ BECOME[ y BE AT <state> / <place>]]表示。但本文認為部份完成動詞的外在論旨角色 x 並不需要動態語意 4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inting, engraved roller 刻花輥筒印花 printing, flatbed screen 平板絲網印花 printing, heat transfer 熱轉移印花. printing, ink-jet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In this portion of my article, I first discuss the “Pious Wives” section of Patricia Ebrey’s widely circulated book, The Inner Quarters: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21 參看Masaharu, Anesaki, “Buddhist Āgamas in Chinese: a concordance of their parts and of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parts in the Pāli Nikāyas”.. Transactions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