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公民新聞實踐之初探---以「PeoPo公民新聞平台」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公民新聞實踐之初探---以「PeoPo公民新聞平台」為例"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公民新聞實踐之初探:以「PeoPo 公民新聞平台」為例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8-2410-H-004-122- 執 行 期 間 : 98 年 08 月 01 日至 99 年 10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孫曼蘋 報 告 附 件 : 出席國際會議研究心得報告及發表論文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05 月 01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期中進度報告

公民新聞實踐之初探:以「PeoPo 公民新聞平台」為例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 98-2401-H-004-122

執行期間: 98 年 8 月 1 日至 99 年 10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計畫主持人:孫曼蘋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

■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須繳交以下出國心得報告: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

除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4 月 25 日

附件一

(3)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 實驗失敗

□ 因故實驗中斷

□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

■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

□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

□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

(以 100 字為限)

部分研究已發表:

孫曼蘋(2009):〈公民新聞 2.0:台灣公民新聞與「新農業文化再造」形塑之初探〉, 《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總)第九期,頁 153-180. 附件二

(4)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本研究領先走出台北、都會、主流媒體研究典範,進入小眾/另類傳播、資訊弱勢、 資源配置邊緣化的田野場域,將草根基層的傳播實踐、公共生活參與、社區想像、反建置的 權力關係等一起納入分析視野,展現了小媒體研究,也可以有大格局視野。本人從在地反思 所得之總結,應對台灣「第三部門」傳播體系論述有所貢獻。本研究更率先發現,台灣公民 記者要發聲的是,分享跨世代、跨城鄉的感動及行動力,社區公民要召喚的是更多跨時空的 中介、非中介的參與,兩造相互作用下,進而形成了改變—改變了權力關係、也改變了社區 及社會。本研究最後總結,台灣公民新聞實踐也改變了新聞的定義、讀者與報導者的關係、 以及社區媒體與主流媒體的對立關係。這些都是創新發現及論述,相關研究尚未提出討論過。

(5)

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words)。 本研究即是以公共電視台之 PeoPo 公民新聞平台為研究案例,探討在現今數位科技不斷翻新、個 人化傳播日益普及的時刻,台灣公民參與/近用網路媒介的實踐經驗如何?這種新科技形式的草根媒 體,對傳統新聞學發出什麼挑戰?在台灣社會中有何意義? 本研究以參與式觀察取得公民新聞實踐相關資料。這包括了在地田野觀察、深度訪問,以及 PeoPo 平台公民新聞內容、與資訊使用者之互動討論等之研讀及分析。 本研究發現,透過公民新聞平台發聲、分享、互動,及社區事務的參與及行動,可以讓「無聲之 人發聲」,公民記者要發聲的是,分享社區的行動及感動,企圖要召喚的是更多跨時空的中介、非中 介的參與,兩造相互作用下,進而形成了改變—改變了權力關係、也改變了社區及社會。不過,公民 新聞的監督(gatewatching)、指導(guidedog)功能才剛開始,要真正展現公民媒體的公共價值,需要更 長期、深耕及參與社區。 關鍵字:社區傳播、新科技與社區傳播、社區賦權、社區總體營造。

This is a case study of the PeoPo web site -- an online multi-media citizen journalism platform in Taiwan.

Under the rapid change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 research examines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media, the impact of the new culture of media to the traditional journalism and its social meaning to the society.

Using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 study illustrates that local people and minority of the remote villages’ voices and images can be seen and heard by the outside world when citizen reporters presented news footages to the PeoPo platform of the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The new form of media may changes power relationship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by interactions of mediated and non-mediated communication. However, the role of gatewatching and guidedog of the citizen journalism is under- developed, a longer-term, more popular and deeper roots of digital community media is needed.

Key words: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6)

報告內容:包括前言、研究目的、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結果與討論(含結論與建議)… 等。 一、前言 民主政治與新聞發展總是息息相關。西方國家早在 1960 年代就興起了參與式民主概念,從此,由 公民直接參與公共事務逐漸成風,包括媒體近用在內的傳播權,早被認定是公民權之一,但是這種參 與式傳播因政治、科技、經濟等因素普及有限。上世紀晚期傳播科技快速更迭,可說是參與式傳播快 速蓬勃的催化劑。

1980 年代中期,電腦中介傳播(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簡稱為 CMC)開始普及。隨 著資訊與傳播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為 ICT)快速更新,媒體公共領域 很快的從傳統媒體擴及到網路,閱聽人參與資訊生產、製作及行銷的情況益加普及。 隨著二十一世紀之初 Web 2.0 來臨、網路形式的草根媒體快速崛起,尤其以社區、利益社群為傳 播對象的部落格(blog)大量出現,個人化出版、中小團體積極發聲等情形比比皆是,歐美國家的主 流媒體也相繼打開「專業化」大門、採用一般民眾以簡便器材採集的資訊,讓更多民眾從資訊使用者 成為資訊供應者。這種由一般非專業者產製資訊內容的作為是 Produsage,這群參與者則被冠上 「Produsers」之新稱號。(Bruns, 2008, p.1-7) 在資訊基礎建設完善的台灣,很快跟上這股全球化風潮,如自上個世紀末期起,部落格書寫幾乎 已成為全民運動,公共電視台則從 2007 年 4 月底起,領先各家媒體、打造了跨越網路與電視的「PeoPo 公民新聞平台」(http://www.peopo.org)。目前,登錄的公民記者超過 2500 名,他們總共報導了 5 萬 6 千多篇新聞報導,平均每天上站瀏覽的使用者達 10000 人左右,營運四年來,發稿量、流量均穩定成 長,也深得國際公共媒體稱讚。 本研究即是以 PeoPo 公民新聞平台為研究案例,探討在現今數位科技不斷翻新、個人化傳播日益 普及的時刻,公民參與/近用網路媒介的實踐經驗如何?這種新科技形式的草根媒體,對傳統新聞學 發出什麼挑戰?在台灣社會中有何意義? 二、文獻回顧 本研究文獻整理共有三個部分。第一部份整理公民參與資訊產製概念及實踐的演進,第二部分是 分析新科技對草根媒體發展的影響,第三部分則是公民新聞給傳統新聞帶來的挑戰的探討。因篇幅有 限,本報告僅摘要敘述文獻整理之重點。 (一)定義中的公民新聞

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簡稱 CJ)也被稱為參與式新聞(participatory journalism)(Wikipedia, MeriNews),也有人將公民媒介稱為草根媒介(grassroots media)、全民媒介(people’s media)、或參 與式媒介(participatory media)(Wikipedia)。

公民新聞至今一直還在定義中。MeriNews 的定義指稱:公民新聞是一種由使用者製播新聞內容 (user generated content,簡稱 UGC)、一直還在發展中的新聞形式,只要任何公民對其周圍發生的事 物給予報導或發表意見,就是公民新聞,這種新聞可以打破傳統媒體的偏見,把地方新聞送到全球平 台上。2000 年後,此一由個人或小群體參與資訊產製的概念遇到數位科技加持,不但定義不一,形式

(7)

多樣,連表意的符碼也很多元、新穎,如協力公民新聞(collaborative citizen journalism, 簡稱 CCJ)、個 人出版(personal publishing)、超在地新聞(hyperlocal news)等(ZDNet Definition for: Citizen journalism)。 本研究以為,不論是公民新聞(CJ)、或是使用者製播內容(UGC)等新名詞,其實是新瓶裝舊酒, 只是將傳統媒介形式的草根參與、媒介近用等概念陳述的更具體。 綜上所述,新世紀草根民眾參與資訊產製的公民新聞,不論含意或廣、或狹,都具有以下部分或 全部特色:公民主動參與、互動,非營利、小規模、由下而上的產製及運作,可說是一種新形式的公 共傳播;公民新聞以數位科技為其資訊傳布工具及表現形式,語意呈現較不正式、活潑,內容廣泛, 以從地方、全國、區域到全球各層級之公共事務相關議題為主,服務對象廣泛且多樣,各利益社群、 不同地理層級的社區民眾均有。就社區傳播而言,其最重要的意義是,行動者通過數位傳播平台,召 喚公民集體力量,以改變社會、提升生活品質。 (二)傳播科技與常民參與 20 世紀中期以前,由於大眾傳播硬體設備過於昂貴,或是傳播資源有限(如電播電視頻譜),或 是掌權者嚴格管制言論出版等因素,平民百姓想近用傳播媒介、自主發聲簡直是不可能,最大限度就 是投書報社、由編輯選刊於報紙意見版上。隨著油印機、影印機、照相機、幻燈機(片)、家庭式攝 影機(帶)、錄放機及相關的影音器材問世,操作越加簡便、價格日益大眾化,使得一般民眾自製的 地下/另類/社區等小眾媒介得以頻繁現身。70 年代開始,美加、歐洲、澳洲等國相繼興起電子媒體 近用運動(Lewis,2002; Barlow, 2002),使得知識或資訊傳播得到進一步解放,同時也意味著傳播過程 更民主、民眾參與更普遍,有學者因而冠上「公民媒介」(citizens’ media)的稱號(Rodrigues, 2001, p. 164)。 傳播科技進展到 Web2.0 階段,雖然為網路產業重現生機,其實它不是什麼新發明、也沒有標準化 定義,只是重新回歸網路在發明之初所強調的「互動、參與和共享」精神。但是就參與面言之,Web2.0 有個重要的典範轉移(ZDNet Definition for: Web 2.0),即最常為人肯定或強調的「使用者製播內容」 (即 UGC),也就是以使用者為中心,通過參與、互動而貢獻內容。 本研究以為,Web 2.0 其中的互動、共享概念及實踐尤其是平民社區、社群傳播上的大突破,像部 落格就是平等互動、參與的具體展現。部落格風行使得個人出版蔚為風氣,顯示個人化媒體的時代來 臨,也顛覆了大眾媒體機制下的權力結構。這也意味著,個人就是媒體、能匯集眾多個人的力量就是 權力及財富的來源,每一個部落格就是以個人為基礎所集結的網路社群,這種新型草根社群力量就可 能創造改變(吳筱梅,2008, p. 213-224),此外,它同時也打破了傳統的由上而下的科層體系、形成由 下而上的並行機制,「去中心化、參與、分享、展演、個人化,則成了網路文化的根本」(p. 215)。 (三)挑戰傳統新聞定義、記者定位 從參與面而言,公民新聞給傳統新聞帶來的最大挑戰,是其「協力創作」特性。澳洲學者 Bruns (2008)以為,公民新聞的發展與科技及其背後「開放」概念之推波助瀾有關,他舉開放原始碼為例, 就是因為開放原始碼社群提供大量免費網路軟體系統,造就了公民新聞持續、翻新運作,這些系統開 發者的開放概念,正是凝聚 UGC 社群的推動力。 他更直言指陳,傳統新聞媒體謹守的的守門(gatekeeping)模式只是徒具專業形式,當下主流媒 體的新聞取捨其實是商業現實高於專業。這正好給了公民新聞崛起的空隙,公民新聞是以 UGC 為本的 新聞選擇、報導及討論,這類資訊更有監視功能(gatewatching),CJ 產製社群(即公民記者)不只是監 督者(watchdog)、更是指導者(guidedog)。 這即是使用者製播內容「開放新聞」的實踐。即由資訊使者先提出小構想、小議題,通過社群討

(8)

論、辯論、審議,雖然有些議題不具新聞性,但可經由社群評論等方式,建構更詳細的背景、內容、 影響及新聞評估,甚至引用、對比其他資訊,也就是重新定義什麼是新聞、重新思考記者定位為何, Bruns 認為,在過程中,公民新聞產製社群扮演的是引導角色,即促進公眾瞭解、形塑公共議題、領導 輿論。 這種「監視」能避免個人、機構的偏見,及時更正錯誤,廣泛評論可以帶來更多觀點,還有個人 評論的點擊率,會帶來更多、更廣的深入討論。公民新聞可說是開放公民參與、由公眾評估或選看新 聞的一個全新轉變。 三、研究方法 研究資料蒐集以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及公民新聞線上閱讀為主。 參與觀察一個重要來源是 PeoPo 平台公民新聞的產製行銷過程,包括了 PeoPo 公民新聞平台整體 的運作管理、公民記者動態、其公民新聞呈現以及他們在社區的參與實踐。自 PeoPo 公民新聞平台推 出半年後,即自 2007 年 11 月起,本研究者即不時造訪該平台,觀察發稿之公民記者之動態(內容及 呈現形式、記者對平台線上、線下活動的參與程度等),以及整體公民新聞之推廣(如 PeoPo 平台之運 作、宣傳、公民記者培訓工作坊、年度聚會、研討會、線上培訓教材及暑訓課程等),再者,本人也不 時參與公民新聞線上討論或回應,或引薦給新聞系學生及親友觀看、與他們討論,並蒐集這些觀眾的 觀感。 本研究共深度訪問 16 位公民記者,受訪者平均每月發稿至少二、三則以上,訪問時間從一到三小 時不等,受訪者遍及北、南、東部,研究者也仔細閱讀這些受訪者的線上文稿及與讀者之互動對話等。 此外,研究者也仔細觀看平台管理單位每週製作的「公民記者簡介」,「南部發聲—公民記者專訪」等, 這是製作單位對平台公民記者之專訪集,本研究選閱約 40 集,每集 10-15 分鐘長度,亦將文本整理成 文字稿。以上觀察及深訪等資料即是本研究分析之文本依據。 四、研究結果 本研究嘗試拉大格局,從政治上的文化政策及執行(文建會推動之社區總體營造社區運動、教 育部補助地方政府廣設社區大學,推廣成人終身學習體系)、社會面的公民意識及公民行動倡導(社 區大學推廣公民意識、社會改革運動、社區營造人才)、文化上的身心健康追求及人文反思、歷史面 的傳播資訊服務的演進等,分析了新世紀台灣公民新聞發展之情境,也跟著公民記者腳步走訪偏鄉農 村。結果發現,公民新聞參與者在台灣特有的社區脈絡下發展、茁壯,這些資訊產製的行動者其實早 就是有其社會關懷(如生態保育、農業再興)及行動力的社區、社群公民,科技只是多加了一把勁把 他們推向社區傳播的參與行列。空有科技沒有公民意識及社區行動,公民新聞也成不了氣候。這項論 述足以解釋何以台灣的公民新聞已成社區改造「運動」,而不是只有五分鐘熱度的「事件」。 本研究也就若干公民新聞事件個案深掘(花蓮反對東海岸 BOT 之報導、苗栗大埔抗爭農地徵收之 報導、八八水災災區救災及重建之長期報導)更發現,公民記者要發聲的是,分享跨世代、跨城鄉的 感動及行動力,社區公民要召喚的是更多跨時空的中介、非中介的參與,兩造相互作用下,進而形成 了改變—改變了權力關係、也改變了社區及社會。 五、討論 本研究最後總結討論,台灣公民新聞實踐改變了新聞的定義、讀者與報導者的關係、以及社區媒 體與主流媒體的對立關係。 但是,除了若干重大事件外(以環保議題居多),承平時期 PeoPo 公民報導議題過於瑣碎、偏向個

(9)

人式報導,距離 Bruns 所述及公民新聞之監督功能:通過社群討論,建構對社區新聞有更詳細的瞭解、 更深入的影響及新聞評估,或在公民記者在社區中居指導者角色:促進公眾瞭解、形塑公共議題、領 導輿論,仍有相當距離。 通過草根參與社區發聲、討論、辯論,乃至對社區有所行動、改變,台灣公民已經開始參與了, 但仍期待更長期、深入、普及、紮根於社區基層之行動。 吳筱玫(2008):《傳播科技與文明》,台北:智勝。

Barlow, D. (2002). Conceptions of access and participateon in Australian community radio stations. In N. Jankowski & O. Prehn (eds.). Community media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erspectives and prospects, pp. 141-161. NJ: Hampton Press.

Bruns, A. (2008). Blog, Wikipedia, Second life, and beyond: From production to produsage. NY:Peter Lang. Lewis, P. (2002). Radio theory and community radio. In N. W. Jankowski & O. Prehn (eds.). Community

media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erspectives and prospects, pp. 47-61. NJ: Hampton Press.

MeriNews. Citizen journalism. Available at: http://www.merinews.com/citizen_journalism.jsp 上網日期: 2008, 6, 2.

Rodríguez, C. (2001) Fissures in the mediascape: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citizens‘ media.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Wikipedia. Citizen journalism. Available at: http://en.wikipedia.org/wiki/Citizen_journalism 上網日期:2007,

11, 17.

ZDNet Definition for: Citizen journalism. Available at:

http://dictionary.zdnet.com/definition/Citizen+Journalism.html 上網日期:2008, 6, 2.

ZDNet Definition for: Web 2.0. Available at: http://dictionary.zdnet.com/definition/web+2.0.html 上網日期: 2008, 7, 10.

(10)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項下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日期:100 年 4 月 25 日

一、參加會議經過

IAMCR 是一個世界性的媒體傳播研究學術組織,成立於 1957 年,迄今已超過 50 年歷史,會員益 多,國家及族群益加多樣研究,以去年為例,共有來自 40 國家、600 餘位會員與會。此一組織尤 其鼓勵第一世界以外國家人士、女性、新學者與會。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贊助,以及亞洲、 非洲、中南美洲傳播學術組織之支持。可以說是最國際化、組織化的傳播學術研究組織。 IAMCR 年會組織龐大、分工精細。傳播研究分為五大領域::媒體產製消費,媒體、傳播、參與與 社區,媒體傳播政策,新聞教育,以及跨界議題等,五大領域以下再分為 30 餘組專題組,本人參 與之「社區傳播」組可說是其中規模較大之專題組。每一分組均各自進行四天,每天四場研討會, 有論文報告、專題論壇交叉進行,報告人、聽眾均熱烈討論、對話,可以想見此一學術集會之盛 大了。

2011 年會在葡萄牙西北方一個古鎮 Braga 的 University of Minho 校園內舉行,該校新聞傳播學院動 員上百名學生協助庶務處理,組織及服務效率令人印象深刻。2010 年會自 7/18-7/22 一連五天,白 天研討會一場趕過一場,晚上則由大會安排精彩的藝文活動,順便為葡國推廣軟實力,一舉多得。 本會也吸引了許多華人傳播研究者與會,包括美國、英國、新加坡、香港、中國、台灣等,也可 說是華人傳播研究者的盛會。

二、與會心得

IAMCR 刻意與歷史悠久的美國傳播學術會議如 AEJMC, ICA 有別,似是有意另立資本主義、商業 邏輯以外的國際傳播研究舞台,在這裡,大部分與會研究者所關心、研究的主題,均是偏向文化、

計畫編號

NSC 98-2401-H-004-122

計畫名稱

公民新聞實踐之初探:以「PeoPo 公民新聞平台」為例

出國人員

姓名

孫曼蘋

服務機構

及職稱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系 副教授

會議時間

99 年 7 月 18 日至

99 年 7 月 22 日

會議地點

Braga,Portugal

會議名稱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簡稱

IAMCR

發表論文

題目

Giving a voice: a community media, media literacy and social actions in

Taiwan

(11)

批判、社會主義邏輯下的思維及對話,似乎和美國國力日益式微搖相呼應。平常,被邊緣化的社 會弱勢研究是這裡的主流。我也在這裡,找到知音、對話、交流對象。

三、考察參觀活動(無是項活動者略)

四、建議

與會之經費補助宜從寬處理。本會註冊費每人 500 歐元(新會員),是收費最昂貴的年會,雖然許 多與會者抱怨、建議均無效,2012 年註冊費甚至醞釀還要漲價。

五、攜回資料名稱及內容

2011 年會議程一本。

(12)

國科會補助計畫衍生研發成果推廣資料表

日期:2011/04/24

國科會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 公民新聞實踐之初探:以「PeoPo公民新聞平台」為例 計畫主持人: 孫曼蘋 計畫編號: 98-2410-H-004-122- 學門領域: 新聞

無研發成果推廣資料

(13)

98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孫曼蘋 計畫編號: 98-2410-H-004-122-計畫名稱:公民新聞實踐之初探:以「PeoPo 公民新聞平台」為例 量化 成果項目 實際已達成 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 數(含實際已 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 分比 單位 備 註 ( 質 化 說 明:如 數 個 計 畫 共 同 成 果、成 果 列 為 該 期 刊 之 封 面 故 事 ... 等)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2 0 100% 篇 孫曼蘋(2010): 以 公 民 新 聞 的 想 像為起點,建構日 常 公 共 生 活 議 題,2010 PeoPo 公 民 新 聞 論 壇 ( 台 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5, 27)。 孫曼蘋(2009): 八八水災事件:公 民 影 音 新 聞 文 化 實踐之初探,2009 年 公 民 新 聞 獎 論 壇(台北,臺灣大 學,12, 19)。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內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章/本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國外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14)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其他成果

(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 果如辦理學術活動、獲 得獎項、重要國際合 作、研究成果國際影響 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 術發展之具體效益事 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 列。) 本研究進行後半期,因發生八八水災,本研究小組成員隨即前往台東災區,訪 問台東公民記者及原住民災區。此舉引起當時正在本校訪問的澳洲 Griffith University 的興趣,邀請本人於 2010 年 9 月在該校舉辦之「Creative Community II」研討會上發表 Keynote address,讓兩校之學術交流進展更進一步。可說 是意料外的學術收獲。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目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15)
(16)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本研究領先走出台北、都會、主流媒體研究典範,進入小眾/另類傳播、資訊弱勢、資源 配置邊緣化的田野場域,將草根基層的傳播實踐、公共生活參與、社區想像、反建置的權 力關係等一起納入分析視野,展現了小媒體研究,也可以有大格局視野。本人從在地反思 所得之總結,應對台灣「第三部門」傳播體系論述有所貢獻。本研究更率先發現,台灣公 民記者要發聲的是,分享跨世代、跨城鄉的感動及行動力,社區公民要召喚的是更多跨時 空的中介、非中介的參與,兩造相互作用下,進而形成了改變—改變了權力關係、也改變 了社區及社會。本研究最後總結,台灣公民新聞實踐也改變了新聞的定義、讀者與報導者 的關係、以及社區媒體與主流媒體的對立關係。這些都是創新發現及論述,相關研究尚未 提出討論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物理辯論及探究實作競賽給予評審講座,讓 學生能明瞭目前國內具公信力的各式科學競 賽的舉辦期程、評分要點、評審觀點等。同 時也邀請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相關新聞刊登於 中廣新聞網、YAHOO奇摩新聞】. 2019年1月30日

1、曾擔任以國家、重要城市為名,至少以二個版面以上刊登國際 新聞,且發行對象以全國或全球讀者為目標之平面媒體或通訊 社(例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集體備課 (教材 教法 評量) 公開授業/觀課 (分享 錄影) 共同議課 (反思 紀錄)..

•Q :依據討論出的檢核標 準,評核這些組的內容.. •小組討論 (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影片: 20210601 公視手語新聞 - YouTube.

 學門審議會評比全部之申請案,參考書面審查 意見、申請書內容及申請人近五年的表現及主 審學術判斷,經整體交叉評比後,由審議會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