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朱震易學中象數與圖書之學研究;A Study on Zhu Zhen's Theories in Xiang-Shu and Tu-Shu---The Study of I-Ching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朱震易學中象數與圖書之學研究;A Study on Zhu Zhen's Theories in Xiang-Shu and Tu-Shu---The Study of I-Ching"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朱震易學中象數與圖書之學研究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8-2410-H-004-153- 執 行 期 間 : 98 年 08 月 01 日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陳伯适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黃至瑜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郭昭君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蔣宜芳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2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9 年 10 月 27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 成 果 報 告

□期中進度報告

朱震易學中象數與圖書之學研究-象數之學研究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8-2410-H-004-153-執行期間:98 年 08 月 01 日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畫主持人:陳伯适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黃至渝(兼任助理)

蔣宜芳(兼任助理)

郭昭君(兼任助理)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須繳交以下出國心得報告: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除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3)

朱震易學中象數與圖書之學研究-象數之學研究

中文摘要

義理之學代表著宋代易學的主流價值,而在廣義的象數方面則著重於圖書的範疇,屬 於漢代原始的象數系統已然式微,即其象數之學已非漢《易》之說所能牢籠。朱震處於宋 代這個特殊的易學發展年代,其主張帶有強烈的漢《易》內涵,與宋儒《易》說的主要本 色不合,卻又存有程頤、張載諸儒的義理之蘊,以及豐富多元的易學圖式,成為宋代易學 家中的特殊而又不可忽視者。因此,本研究計畫延續過去對朱震的易學特色與其義理思想 的研究,進一步分二年期探討朱震在象數與圖書易學方面的具體主張:本年度以探討朱震 易學中的象數主張的實質內涵為主體,希望藉由全面而周延的爬疏,使能董理其象數觀點 的實質面貌,以及與漢代象數主張的差異,乃至對相關象數思想的源流與影響進行述評, 進而釐清與檢討朱震易學的得失、角色定位與影響,並試圖予以客觀的允評。 關鍵字:朱震、宋代易學、象數、漢上易傳、漢易

英文摘要

A Study on Zhu Zhen’sTheoriesin Xiang-Shu and Tu-Shu—the Study of I-Ching

Song Dynasty was a special era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I-Ching: Yili Xue (Principle Study) represented the mainstream value while Xiang-Shu (Image-Number School) in a broader sense fell into the category of Tu-Shu. The study of Xiang-Shu originating from Han-Yi had declined, for its framework could no longer cover the Xiang-Shu system in Song Dynasty.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Zhu Zhen appeared as a distinct and important figure among I-Ching scholars in Song Dynasty. He developed his complex and ingenious views by resorting back to Han-Yi and, at the same time, retaining Yili ideas of Cheng Yi and Zhang Zai and including various Tu-Shu.

The presentstudy,asa continuation ofthe earlierstudy “A Study on Zhu Zhen’s I-Ching Learning,” isa two-year-long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Zhu Zhen’sviewson Xiang-Shu and Tu-Shu respectively. Through a complete and thorough research, the study aimsto provide a detailed analysisofZhu Zhen’stheoriesin both Xiang-Shu and Tu-Shu, identify and comp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is ideas of Xiang-Shu with the original Xiang-Shu system in Han Dynasty, trace the history of his overall views of I-Ching to their early origins, and review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his arguments, hoping to give an indication of his role in history, assess his influence and offer an intensive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4)

朱震易學中象數與圖書之學研究-象數之學研究

一、前言

《周易》從原始的卜筮性格,不斷的發展出多元複雜的理解方式與內容,建構出種 種邏輯性、哲理性的思維,並且在易學的學脈中,似乎形成了分辨差異的象數與義理兩 大體系,但是二者仍難分親疏,孰輕孰重,難以斷然判定。 兩漢時期的易學發展,從黃老之學的盛行,儒學的陰陽化,加上讖緯之學的漫延, 以及天文、歷法、醫藥、數術等知識的發達,陰陽災異、吉凶休咎的觀念益加盛行,形 成象數易學的黃金時代;象數之學空前壯盛,推衍不止,至虞翻(西元 170-239 年)而 集全漢大成,卻也由於它的繁富複雜,盛極而衰,終為玄學時代的義理之學所取代。魏 晉時期,王弼(西元 226-249 年)用「得言忘象,得意忘言」的觀點,來辨析漢儒象數 之學的固陋,指責以虞翻為主的象數大家,「一失其原,巧愈彌甚」,繁雜瑣屈,多有附 會,以致「存象忘意」(《周易注》);屬於漢代的象數之學漸漸步上衰落之路,至唐太宗 時,孔穎達(西元 574-648 年)等人撰注《周易正義》,「獨于《易》黜鄭、虞而宗王、韓」 (《周易集解纂疏》),漢代的象數易學,已然中絕。宋代易學的新發展,也沒有延續或擴大 漢學的風華,而是開展出以理學釋《易》與陳摶(西元 872-989 年)一系之圖書易學為主 的新里程碑。但是,並不意味著漢儒之象數觀點已不復存在了,至少北宋末、南宋初年 的朱震(西元 1072-1138),可以視為重要的典型代表,並且對後學研治漢《易》,提供 了重要的參考。 朱震歷經十八年之久,完成《周易集傳》等三書,而《四庫全書》將《集傳》作《漢 上易傳》。自述學以程頣(西元 1033-1107 年)《易傳》為主,兼以會通邵雍(西元 1011-1077 年)、張載(西元 1020-1077 年)之說,並且採取漢魏以降的易學觀點,特別是在象數 的方面,希望能夠「包括異同,補苴罅漏」,以彌補王弼、鍾會(西元 225-264 年)等 人「盡去舊說,雜之以莊老之言,於是儒者專尚文辭,不復推原大傳,天人之道自是分 裂而不合者」的情形,期望自己能夠辨正流俗,使「道離而復合」(《漢上易傳》),恢復 象數易學的傳統,故南宋丁易東指出「言象者,不過李氏鼎祚與朱氏子發耳。朱氏之說 原於李氏者也,李氏之說原于漢儒者也」。將朱震與李鼎祚並言,甚至「子發為最勝」(《易 象義》),高度肯定朱震象數之功。所以朱伯崑先生說他是「對漢易和北宋的象數之學作 了一次總結,為象數派的易學提供了一套理論體系」,並且「對清代漢學家研究漢易和 圖書學派的演變,起了很大的影響」(《易學哲學史》)。因此,在那以義理為主的年代, 朱震作為一位象數、義理與圖書之學兼綜的易學家,在易學發展史上,有其不可忽略的 重要地位。 朱震在象數之學的表現,對於六十四卦的生成或卦變的論述觀點上,除了關注漢儒 的卦變觀點外,也會合宋儒的思想,以復、姤兩卦生卦的主張,強化復、姤二卦的重要 地位,也提供後學論述邵雍、鄭夬卦變說的參考文獻。朱震表現在對漢魏以降象數易學 的傳承,尤其包括互體、卦變、納甲、升降與爻位的種種主張,予以兼綜論述與改造, 對早期研究漢《易》者,亦大有其功。因此,朱震所表現出的漢宋易學在象數方面的實 質面貌,為執行本研究的重要動機。 朱震開展與疏通象數的思想,不免也有缺失舛誤,歷來學者提出異議者。例如,俞 琰《讀易舉要》提到他「多採先儒之說」,「於象數頗加詳焉」,但也指出「毛璞力詆其 卦變、伏體之失」,雖然肯定他詳於象數,卻失於卦變、伏體之說。明代董守瑜《卦變

(5)

考略》中指出「漢上以內外卦言,非精於變者」;其卦變主張,不全然依準於漢儒之說。 朱震牽合取象,也常為後人所斥,元代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中甚至鄙其為「自是一 老儒」。在對漢儒《易》說的錯誤理解上,惠棟在《易漢學》中也提出諸多的批評。從 復原漢《易》本來面貌的角度云,朱震或者確未等同漢儒之論述,但是,朱震的說法, 是否也有他合理的、有系統的理路存在,可以視為朱震對象數主張的傳述與新理解,這 是可以進一步探討的。 縱使歷來學者多有批評,但朱震在易學史上仍有其重要的地位,在諸多象數的觀點 上,也得到歷代重要易學家的肯定與仿效。例如宋代鄭剛中的《周易窺餘》、丁易東的 《易象義》、陳瓘的《了齋易說》、馮椅的《厚齋易學》、王宗傳的《童溪易傳》,以及王 應麟《玉海》中的諸多引述,都深受影響。此外,明代熊過的《周易象旨決錄》、清代 毛奇齡的《仲氏易》與《易小帖》、張次仲的《周易玩辭困學記》、惠棟的《易漢學》等 論著,在象數主張上,不論在文獻採用或觀點的取捨,也都受到極大的影響。元明以降, 研究漢《易》或圖書易學者,都不免論及有關主張。全祖望誦其所謂「漢上之立身,則 粹然真儒」,戴君仁也認為他以義理為宗,又有濃厚的象數色彩。 因此,本研究延續前一年對朱震義理的研究,進一步探討其象數易學方面的主張, 瞭解其象數思想的實質面貌,並推知漢宋易學之說在象數主張方面的轉變情形。同時, 歷來學者對其褒貶不一,可以有再作定位、檢討與影響之推估,對其重要的象數易學觀 點,作更為詳細的述評。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針對朱震易學的象數思想主張來進行梳理,瞭解其象數思想主張 的內涵,特別釐清其象數之學的觀點,從兩漢以來到其所處時期的轉變情形。針對其重要 的象數主張作詳細之闡釋,包括動爻、卦變、互體、五行、納甲、飛伏、爻位、爻象、 卦主等方面,以確立其象數主張的實質面貌。主要的探討的內容包括: (一)變易思想具體落實在卦變主張上的實質面貌。 (二)卦象的運用作為釋義之主要內容。 (三)互體之法作為卦象取象的主要來源。 (四)爻位觀與爻象之運用。 (五)卦主申明卦義之說。 (六)動爻觀點的實質內涵。 (七)五行、納甲、飛伏等其它有關象數主張之述評。 三、前人有關研究成果述評(文獻探討) 朱震易學在宋代主流學術價值取向之影響下,早期並不受到關注。晚近學者逐漸注意 到其易學成就。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易學史的相關論述:朱伯崑先生《易學哲學史》,肯 定朱震為宋代折衷象數與義理之學,尤其是宣傳象數之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並且對其與程 氏之學的關係,作了概括的論述。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主編的《宋明理學史》(二卷)中, 第七章概論朱震的生平與其象數學思想,肯定其象數的主張與其思想的聯繫。徐芹庭先生 《易學源流》中,標示出朱震以漢代《易》說與宋代圖書之學為主要內容,精要的點出朱

(6)

震易學的主要面向,予以高度的肯定。王鐵《宋代易學》,將朱震定位為南宋前期漢、宋象 數之學合流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集中在對卦變的片面述說方面。 在一般的研究論著中,較早的時期,戴君仁<蘇軾與朱震的易學>一文,只對朱震作 幾百字的評論,指出他「於前人略同李鼎祚,於後人近於朱子」,並且思想「不免龐雜」。 研究朱震而有一定成果的,在臺灣的研究者中,主要為陳志淵《朱震《漢上易傳》研究》、 曾復祺《朱震易學之研究》等學位論文,以及大陸學者唐琳的學位論文、出版專著與有關 期刊文章,其著《朱震的易學視域》,改自博士論文而成書者。相關的短篇論文,也與其博 士論文和該書之內容相同,包括<朱震易學納甲觀初探>、<朱震易學太極觀的哲理內 涵>、<從相關易圖看朱震易學的卦氣觀>、<朱震卦變思想解析>、<朱震太極觀的 哲學內涵與歷史影響>等。三家之研究,主要從納甲、太極觀、卦氣觀、卦變說,以及《周 易》文本觀等幾個主題來探討朱震的易學。陳志淵先生為最早全面探討朱震易學的研究者, 其主要的研究內容包括《漢上易傳》的易象學、易數學、易圖學,以及其思想型態與義涵, 並對《漢上易傳》作進一步的評論。曾復祺先生主要論述朱震象數易學的思想內容、朱震 易圖在易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討論朱震易學的義理思想,主要針對「太極」和「人性 論」進行說明。大陸學者唐女士之研究內容主題,整體而言,不論在文獻的運用,或是主 題的認識程度與主題實質內涵的掌握,明顯有諸多偏失與不足,多有商榷之處。此外,尚 有蕭漢明<論朱震易學中的象數易>(見王婷、王心田編輯點校《朱震集》。該文另收於劉 大鈞主編《大易集釋》之中。)及林忠軍<朱震與《漢上易傳》>(見林忠軍主編《歷代 易學名著研究》),從象數的方面探討其易學內涵。 在相關的論著中,部份學者注意其義理思想方面的論述視野,亦有學者著重於象數方 面之主張。在象數方面,大多學者僅泛論其要,並沒有進行較為全面而深入的探討。因此, 本人詳讀朱震文本,對朱震作全面性的理解,希望能夠較為精確而完整的釐晰有關的象數 主張,進一步對其易學定位有較為客觀的認識。 四、研究方法 研究朱震易學的態度,本著從學術的本身看學術,從朱震本人所處的時代現況,觀照 學術環境的歷史事實,從其文本的實質面貌去認識、觀覽、分析,也就是以文本的詳熟作 為最根本的研究入門,確切的瞭解朱震易學的特色,掌握其各個議題主張的實況,才能進 一步的作比較,也才能進行評析與檢討。 (一)歷史研究法 本研究從朱震所處的當時歷史位置來著眼,掌握宋代易學的發展概況與朱震易學的 學術源流,並且回溯宋代的歷史文化,乃至易學思想的本質,參照朱震之論著所表現出 的宋《易》特色與文化特質,以及與主流易學歧異的象數之學學成的因素,期冀對其象 數易學得到較為深入的認識。投射在歷史的視野上,去認識朱震的象數易學,希望對朱 震作較客觀的認識與評價。 (二)系統研究法 本研究涉及朱震本身解釋經傳的廣納群說的繁富特質,優點就是「於象數頗加詳

(7)

焉」,但是缺點就有可能太過駁雜,這種情形也將有可能造成研究者理解上的困難,甚 至取用其容易的或是確知的部份來處理,如此一來,對朱震的理解就不夠全面性。朱震 的《易》著,除了《漢上易傳》特別針對《周易》經傳進行闡釋外,又有《叢說》與《卦 圖》二部,三著既有偏重又有互補,彼此間有密切的相關性與聯繫性,故在文本的認識 與文獻的取用上,不可有所偏廢,否則不足以對朱震象數易學作系統化的理解。重視研 究材料的系統性原則,詳細判讀、綜合分析朱震全部論著內容,使在考索其象數觀點的 實質內涵與得失檢討,得到較為全面而客觀的結果。 (三)文獻歸納、分析與考證的方法 面對朱震宏富的思想、龐雜的材料,在離析某些議題前,則不免先執歸納的功夫, 折衷分類,以進一步分析闡發所論述的議題。面對其象數主張,不論是動爻、卦變、互 體、五行、納甲、卦氣、飛爻、爻位等方面,重視作歸納與分析的方法。例如對於朱震 的卦變說,論述前先從其著作中歸納掌握與其卦變有關的文本資料,然後再進一步的分 析;以及不同說法的歸納與分析。 (四)相對比較法 本研究在考索朱震對於象數易學的主張上,不論是動爻、卦變、互體、五行、納甲 等等方面,重視相對比較的方式,即比較朱震的有關主張,與漢儒的觀點、宋儒的觀點 是否存在著差異,特別注意從相對比較中認識其有關主張與諸家彼此特性上的異同,進 而理解朱震觀點上的得失。 (五)主題討論法 本研究在各個論題上,為凸顯朱震在某些象數易學觀點的特殊性,不單採一般性的 論述,而以主題式作探討,如動爻、卦變、互體、五行等等各種象數主張觀點的實質內 容、與漢儒宋儒的異同、得失檢討等等。採取主題的研究,有助於凸顯朱震易學各個象 數之學的主張、展現的具體見解。 本研究本著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與論述朱震的易學思想,並在主要的研究課題上, 重視研究的系統性與全面性,採用蒐整歸納、分析考證、相對比較與集中主題等方式, 期使本研究能獲得新的視野與更合理的詮釋面貌。 五、具體研究成果 研究主要的具體成果,從以下幾個主題進行簡要陳述。 (一)變易思想具體落實在卦變主張的實質面貌 主要成果內容為:1.卦變的理論基礎與卦變的主體意義。2.乾坤生六子的卦變思想。 3.十二消息卦變系統。4.虞翻卦變說的理解。5.李挺之六十四卦相生卦變說的認識。6.

(8)

李挺之六十四卦反對卦變說之認識。有關的內容於 2010 年 6 月 4 日發表於玄奘大學主辦「第 二屆東方人文思想學術研討會」,內容約 3 萬 9 千言。 (二)卦象的運用作為釋義之主要內容 卦象的運用,為朱震易學的最重要特色之一,也是其象數易學主張的重要內涵,但是 晚近研究者,探討朱震之易學特色,或其象數易學的主體內涵,並沒有關注到卦象的部份。 其成果內容為:1.朱震好於用象,廣用卦象釋義,並成為宋代《易》家的典型代表,也是 傳述漢《易》用象的最重要之宋代易學家。2.朱震之用象,大都有所據,主要依準《說卦 傳》與漢魏以來易學家之說,並多有個人之創見,尤其表現在透過卦與卦間的關係確立新 的卦象,使卦象的運用具有更高的靈活性,並且同時強化了卦與卦間的關聯性。3.對於所 用之卦象,每每作了詳細的說明,尤其反映在其論釋《說卦傳》當中。4.合二卦以上之象 而得新象,為朱震用象之重要特色。其中特別強調由某卦變某卦而生新象者,以及強調某 兩卦相交而生新象者。5.多卦取同一象。如取乾卦為「龍」、為「馬」、為「健」,而震卦亦 有同樣的卦象。類似之情形極為普遍。6.卦處不同之爻位則呈現出不同之象。7.卦處重卦 上下之不同而有不同之象。8.半象之用。 (三)互體之法作為卦象取象的主要來源 主要之成果內容為:1.朱震互體之用,主要目的在於取象。他在《漢上易傳》中指出, 「易者,象也。有卦象,有爻象」,以諸法取象,其中最為普遍的方式,「有取互體者」。2. 取《易傳》之說,確定互體運用的合理性。3.中爻互體,則一卦含四卦,作為互體取象的 最基本模式。4.以三爻互體為主,並運用四爻、五爻互體之方式。5.以互體取半象,提高 用象之可能性。6.先採爻變的動爻之法,再行互體取象。 (四)爻位觀與爻象之運用 主要之成果內容為:1.以爻位之不同,解釋卦象。2.初本上末之象。3.處非其位之象。 4.陽爻為君子,陰爻為小人。5.陽爻為大,陰爻為小。6.少、壯、究之象。7.爻位貴賤之 別。8.陽爻為乾,陰爻為坤。陽實陰虛之象。9.五、二兩爻對應為君臣關係之象。 (五)卦主申明卦義之說 主要之成果內容為:1.經卦之主:朱震論述的多數經卦之主,無法代表一卦的卦義, 未必可以視為別卦之主。2.別卦之主:約計十八處。這些卦爻之所以能夠作為卦主,大多 數能夠符合中正的原則,也就是重視中正原則而立為卦主者。也有針對卦爻之少者為卦主 者;也有並不考慮特定的爻位,而以卦變之爻為卦主者。3.一爻論義以擬為卦主:朱震明 確確立某爻作為卦主之外,在六十四卦的某些卦爻當中,他雖未明言卦主,卻論及某爻代 表一卦之卦義,故可以視為一卦之卦主者。這樣的情形,大概有八個例子。4.卦主之外的 申明卦義之卦爻體:一卦是由上下兩卦的六個爻所組合而成,每一個卦都有其特殊的陰陽 爻之組合,形成的卦重於上下兩卦與六爻所共構的陰陽關係與卦象所聯結推定出的一卦之 卦義,其卦義不一定能夠從當中的一爻而完整的反應出來。朱震在卦主之外,也採用以兩

(9)

爻來表徵一爻之義,或採用多個爻來申明卦義,或採用上下兩個卦體來呈現,甚至綜採上 下二體與六爻之位;其論釋卦義之法,面對客觀的限制下,非一爻的卦主所能牢籠。 (六)動爻觀點的實質內涵 主要之成果內容為:1.重視動爻的思想,展現《易》之具體的動態性意義。2.重視爻 位的不當位為動爻,透過爻位之變動而使之正,透顯美善之本質。3.以九六的陰陽之究為 動爻,使之進行卦變。 (七)五行、納甲、飛伏等其它有關象數主張之述評 相關之主張,用於解釋卦爻辭義。諸法之用,大抵以歷來《易》說為據,尤本於漢說。 所用伏卦之法,歷來每被詬病。 朱震對象數易學的重要觀點,大致能夠疏通漢儒舊說,然而也不免有所缺失舛誤 者,歷來學者多有提出異議,例如元代俞琰《讀易舉要》提到他「多採先儒之說」,「於 象數頗加詳焉」,但也指出「毛璞力詆其卦變、伏體之失」,雖然肯定他詳於象數,卻失 於卦變、伏體之說。 朱震的象數之學,主要圍繞在卦變、互體與有關用象的易例上開展。朱震融合諸家 象數之說為一體,沒有建立一個有系統的完整且具一致性的合理體系,其多元而複雜的 面貌,成為歷來批評之所在。 明代董守瑜《卦變考略》中指出「漢上以內外卦言,非精於變者。初吉者,謂泰乾 也;乾為始。終亂者,謂泰坤;稱亂,反否終坤,虞氏之變不可易也」。其卦變主張, 確實不全然依準於漢儒之說,從復原漢《易》本來面貌的角度云,朱震之說確實未等同 漢儒之論述,雖有功於漢《易》,卻也難辭其咎。朱震廣用象數於實際的經傳釋義上, 其目的在於希望對《周易》經傳文義能夠得到合理適當而有效的理解,但朱震的運用, 仍難以避免穿鑿附會的疑慮。 六、主要參考書目 (一)古籍《易》著(含今人點校本。由於版面之限制,僅列部份重要典籍。) 1. 丁易東《易象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 6 冊,影印文淵閣四 庫全書本),1983 年 10 月初版。 2. 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 年 8 月初版 13 刷。 3. 王宗傳《童溪易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17 冊),1986 年 3 月初版。 4. 朱震《漢上易傳》,台北:成文出版社(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據宋刋鈔補 本影印),第 20、21 冊。 5. 朱震《漢上易傳》上、下,台北:廣文書局(易學叢書續編本),1974 年 9 月初版。 6. 朱震撰,王婷、王心田編輯點校《朱震集》,湖南:嶽麓書社,2007 年 10 月 1 版 1 刷。

(10)

7. 李鼎祚《周易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 年 12 月台第 1 版第 2 刷。 8.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12 月北京 1 版 2 刷。 9. 林栗《周易經傳集解》,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 3 冊,影印文淵 閣四庫全書本),1983 年 10 月初版。 10. 俞琰《讀易舉要》,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 6 冊,影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本),1983 年 10 月初版。 11. 惠棟《惠氏易學》,台北:廣文書局,1981 年 8 月再版。 12. 鄭剛中《周易窺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 2 冊,影印文淵 閣四庫全書本),1983 年 10 月初版。 (二)當代《易》著 1. 王鐵《宋代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9 月 1 版 1 刷。 2.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年 1 月第 1 版。朱伯崑主編《國際易 學研究》第三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年 7 月北京第 1 版第 1 刷。 3.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年 7 月北京 1 版 1 刷。 4. 余敦康《周易現代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年 7 月北京 1 版 1 刷。 5.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二卷,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年 9 月 1 版 1 刷。 6. 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述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年 12 月初版。 7.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 7 月 1 版 1 刷。 8. 唐琳《朱震的易學視域》,北京:中國書店,2007 年 7 月 1 版 1 刷。 9. 陳伯适《漢易之風華再現-惠棟易學研究》(上、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 年 2 月初版。 10. 潘雨廷《易學史叢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6 月 1 版 1 刷。 (三)期刊論文(含學位論文) 1. 唐琳<朱震易學納甲觀初探>,《周易研究》,2004 年第 1 期,頁 25-31。 2. 唐琳<朱震易學太極觀的哲理內涵>,《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 57 卷第 2 期,2004 年 3 月,頁 197-202。 3. 唐琳<朱震《周易》文本觀初探>,《江漢論壇》,2005 年 6 月,頁 58-62。 4. 唐琳<從相關易圖看朱震易學的卦氣觀>,《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2 卷第 6 期,2005 年 11 月,頁 641-644。 5. 唐琳<朱震卦變思想解析>,《周易研究》,2006 年第 3 期,頁 36-41。 6. 唐琳<朱震太極觀的哲學內涵與歷史影響>,《孔子研究》,2007 年 2 月,頁 69-74。 7. 陳志淵《朱震《漢上易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 5 月。 8. 曾復祺《朱震易學之研究》,台北: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 6 月。 9. 戴君仁<蘇軾與朱震的易學>,《孔孟學報》,卷 26,1973 年 9 月,頁 97-99。 七、研究成果之自評

(11)

(一)研究內容結果與計畫相符情形 針對朱震進行研究,最初申請計畫規畫為三年期之研究,97 學年度核準完成朱震義理 之學的研究。98 學年度(即本研究)則連續以其象數之學作為研究之主題。根據研究之計 畫方向,以及針對計畫審查人員之意見與綜合實際狀況之考量,希望能夠對朱震象數易學 進行全面性的研究,以獲得完整之研究成果。本研究計畫主要針對朱震之象數主張進行探 討,計畫執行亦掌握在此大方向來展開研究之成果。研究過程中,從文本之詳細閱讀與爬 梳中,對研究之主體與問題意識,能夠得到更為精確的掌握,研究內容大抵能夠涵蓋原計 畫之規畫內容,而在研究細項上,作了進一步的擴充,主要從變易思想具體落實在卦變主 張上的實質面貌、卦象的運用作為釋義之主要內容、互體之法作為卦象取象的主要來源、 爻位觀與爻象之運用、卦主申明卦義之說、動爻觀點的實質內涵,以及五行、納甲、飛伏 等其它有關象數主張之述評等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二)達成預期目標之情形 根據研究範疇與目的,最後研究成果,大致能夠與預期目標相符。其重要的結論如下: 1.朱震變易思想具體落實在卦變的主張上,卦變觀點成為其象數之學的主體,也是推 用卦象的主要方法之一。 2.朱震融合諸家卦變之說為一體,沒有建立一個有系統的完整且具一致性的合理體 系,將虞翻等漢魏學者之說,結合宋代邵雍、李挺之等人的觀點,形成蕪雜的易例運用, 純粹只為釋義的需要而制說。 3.《周易》的變易思想,由卦變說得以具體展現,卦變之說儼然為一套規制宇宙自然 的變化之運的有機體系,藉以凸顯宇宙自然與易學思想的變化之道。 4.卦象的運用作為釋義之主要內容。朱震之用象,主要依準《說卦傳》與漢魏以來易 學家之說,並多有個人之創見。其卦象的運用具有更高的靈活性,並且強化卦與卦間的關 聯性。 5.卦象運用的多元與靈活性,包括有:合二卦以上之象而得新象,特別強調由某卦變 某卦與某兩卦相交而生新象者;以及多卦取同一象、卦處不同之爻位與不同之上下卦位置 而呈現出不同之象;另外又有半象之運用。 6.互體之用,主要目的在於取象。強調以三爻為主的中爻互體之基本模式,並有四爻、 五爻互體之方式。 7.積極運用互體之法,特別有以互體取半象,提高用象之可能性;並且也採爻變之法, 增加互體取象的多元性。 8.以爻位爻象主張之運用,提高用象的多元性。以不同爻位所呈現之象,作為經傳釋 義的內容。確立初本上末之象;陽爻為君子,陰爻為小人之象;少、壯、究之象;五、二 君臣關係之象等等。爻位爻象的廣泛運用,提高爻的重要性。 9.卦主之說到了南宋朱震再一次將之推向認識與運用的高峰。一卦之主藉由卦爻位的 關係,以及卦爻象的呈現,推定某一爻為卦主,以闡釋一卦之義。 10.朱震沒有要刻意去確認或建立一個經卦之主在別卦的爻位當中的特殊地位、意義與 價值。經卦那種陽卦多陰、陰卦多陽的以少為主之概念,朱震再一次得到確認。 11.卦主即表徵一卦之義,卦主的形成,立基於一卦卦義。當某一爻無法形成合理的立 說時,則以兩爻或多爻,乃至直取一卦上下卦體來呈現卦義,雖未能全面以某爻為卦主進

(12)

行有系統的論述,但朱震仍一致的關注以卦爻之象作為釋義的準據。 12.動爻的運用,透顯易學系統的動態性之具體化。關注陰陽之正,以爻變使之為正, 展現美善之本質。 13.五行、納甲、飛伏等象數主張之運用,目的在於釋義。諸法之用,根本於前人之 說。 14.朱震整體的象數主張,大抵延續前儒之說,但無法建立成為具有嚴整性之體系,部 份主張顯見片斷與支離。 (三)對學術研究與應用方面之貢獻 過去學者研究宋代易學,朱震始終不被關注,幾乎重視的都是與理學有關的主要大家, 以及代表圖書易學的相關人物,而透過對朱震易學的研究,可以彌補有關研究與對其學說 主張的認識上之不足,特別是對於宋代易學發展的脈絡,他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於研究 中可以得到具體的確認。同時,透過本研究之結果,可以得知其象數主張的實際面貌,瞭 解其象數觀點的內涵,以及與漢魏來降易學家思想主張的關聯。 以朱震易學作為全面性而周詳的研究對象,將可以提供學術界對於宋代易學的更多認 識與參照,尤其朱震處於兩宋之間易學發展的轉化期當中,所扮演的角度,是不可忽視的; 朱震易學在象數方面的成就,也可以作為宋代易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面向。透過對朱震象 數之學的理解,提供學者認識宋代象數之學的發展之主要取向。以朱震作為階段研究的基 點,進一步作縱向與橫向的延伸,期待對宋明象數之學的發展有進一步的全面性認識。本 研究之研究成果,將結合 99 學年度通過的朱震圖書之學研究,日後將研究成果綜合出版為 研究之專著。

(13)
(14)

98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陳伯适 計畫編號: 98-2410-H-004-153-計畫名稱:朱震易學中象數與圖書之學研究 量化 成果項目 實際已達成 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 數(含實際已 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 分比 單位 備 註 ( 質 化 說 明:如 數 個 計 畫 共 同 成 果、成 果 列 為 該 期 刊 之 封 面 故 事 ... 等) 期刊論文 0 0 100% 預 計 將 來 結 合 研 究 成 果 修 改 發 表 於學術期刊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3 3 100% 篇 99 年 6 月已發表一 篇,99 年 11 月已 被 接 受 發 表 一 篇,又將於 100 年 5 月發表一篇 論文著作 專書 1 1 100% 結合 99 年度研究 成果,撰著專書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1 1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內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章/本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外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15)

其他成果

(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 果如辦理學術活動、獲 得獎項、重要國際合 作、研究成果國際影響 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 術發展之具體效益事 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 列。) 學術成果之呈現,將有助於對宋代象數易學發展的認識。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目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16)
(17)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朱震易學的卦變思想析論>,發於 2010 年 6 月「2010 第二屆東方人文學術思想研討會」。 <朱震易學以卦主申明卦義之說述評>,論文完成,將於 2010 年 11 月政治大學中文系經常 性研討會發表。又,<論朱震易學以象釋義的卦象主張>論文之撰述修定,完成後發表。完 整之研究成果,未來將出版成為專書發行。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過去學者研究宋代易學,朱震始終不被關注,幾乎重視的都是與理學有關的主要大家,以 及代表圖書易學的相關人物,而透過對朱震易學的研究,可以彌補有關研究與對其學說主 張的認識上之不足,特別是對於宋代易學發展脈絡中,他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於研究中 可以得到具體的確認。同時,透過本研究之結果,可以得知其象數主張的實際面貌,瞭解 其象數觀點的內涵,以及與漢魏來降易學家思想主張的關聯。以朱震易學作為全面性而周 詳的研究對象,將可以提供學術界對於宋代易學的更多認識與參照,尤其朱震處於兩宋之 間易學發展的轉化期當中,所扮演的角度,是不可忽視的;朱震易學在象數方面的成就, 也可以作為宋代易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面向。透過對朱震象數之學的理解,提供學者認識 宋代象數之學的發展之主要取向。以朱震作為階段研究的基點,進一步作縱向與橫向的延 伸,期待對宋明象數之學的發展有進一步的全面性之認識。本研究之研究成果,將結合 99 學年度通過之朱震的圖書之學研究,日後將研究成果綜合出版為研究之專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We compare the results of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of lattice 2D quantum gravity, where the internal quantum metric is described by random (dynamical)

S15 Expectation value of the total spin-squared operator h ˆ S 2 i for the ground state of cationic n-PP as a function of the chain length, calculated using KS-DFT with various

3.1 Phase I and Phase II Impact Study reports, as a composite, have concluded that with self-evaluation centre stage in school improv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the primary

• If the same monthly prepayment speed s is maintained since the issuance of the pool, the remaining principal balance at month i will be RB i × (1 − s/100) i. • It goes without

• If the same monthly prepayment speed s is maintained since the issuance of the pool, the remaining principal balance at month i will be RB i × (1 − s/100) i.. • It goes

For this reason, the dates of the composition of Yuan shan and the Meng-tzu tzu-i shu cheng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debate among scholars of Tai's though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using Java language with object-oriented and cross platform characteristics and Macromedia Dreamweaver MX to establish a JSP web site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