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指標建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指標建構之研究"

Copied!
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指標建構之研究

鍾敏菁

*

退休校長

新竹縣立新埔國民中學

摘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我國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之指標,採用焦點團體座談及模糊

德懷術研究法進行探究。焦點團體座談係由12位對活化校園具有理論與實務經

驗之學者專家,針對文獻探討所完成之問卷初稿提供建議,藉以蒐集其在理論與

實務上的意見;模糊德懷術研究法則用於正式問卷之實施,依據模糊德懷術之實

施步驟,針對19位學者專家之施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及指標篩選,最後確定活

化校園指標之建構。

依據上述方法進行探究,獲致結論:

一、活化校園指標架構包括:活化領導、活化空間、活化教學、活化資源及活化

效能等五大層面,共計三十個指標。

二、本研究建構之活化校園指標以簡扼重要,全數指標獲得專家學者高度認同,

活化教學層面最高獲得認同度,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國中小與教育行政機構

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活化、活化校園、焦點座談、模糊德懷術、指標建構

*本篇論文通訊作者:鍾敏菁,通訊方式:3395kw@gmail.com。

(2)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icators for Activating Campu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Min-Ching Chung

Retired Principal

Hsinchu County Hsinpu Ju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at constructing indicators for activating campu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to have in-depth discussion with focus group

interview method and Fuzzy Delphi technique. Focus group interview was to make

suggestion on the draft of questionnaire developed from literature review by scholars

and experts who are equipped with both theor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so as to

collect their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opinions. Fuzzy Delphi technique was to be

applied for formal questionnaire. It conducts analytical statistics and indicator

screening on the results of 19 scholars and experts, thereby identify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ctivated campus indicators.

Conclusions are finalized by aforementioned-method exploration:

1. Activation of campus indicator structure consists of 5 dimensions covering a

total of 30 indicators, i.e., leadership activation, space activation, teaching activation,

resource activation and efficiency activation.

2. The activation of campus indicator constructed in the Study hereof was highly

approved by experts and scholars with its all streamlined and important indicators,

among of which, teaching activation obtained the highest degree of approved. At last,

(3)

suggestions were made specifically to elementary schools,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findings hereof.

keywords:

activation, campus activation, focus interview, Fuzzy Delphi Technique,

(4)

壹、緒論

近年來,臺灣少子女化現象空前嚴重,不僅學生來源減少加劇城鄉差距,影響親師 生的互動,教師不利實施群性教學,教育資源隨之縮減,校園空間閒置,角落荒蕪,偏 鄉地區迷你學校人數逐年萎縮,引發減班超額,甚且面臨整併裁廢,造成教育資源浪費, 進而影響學校經營方式的改變,造成國民教育階段的憂慮(王瑞壎,

2012

;林海清,

2006

;徐明珠,

2006

)。 少子女化浪潮衍生的問題外,中小學校園中仍存在著許多危機與挑戰,如:教師兼 行政人員工作負荷太大,續任意願低,評鑑過量、垃圾公文、活動競賽、教務扛總務, 造成行政的僵化、行政大逃亡(葉丙成,

2017

;廖惠玫、楊啟詔,

2017

),以及十二年 國民教育政策推動以來,衍生私校學生人數增加,總量管制學校與新興學校學生爆量, 都會地區的國中小學校也難以倖免減班超額招生危機,多數地區學校由於受到減班教師 超額影響,年金改革造成師資高齡化、教師延退潮,「非份內」的工作像是行政、課後 輔導,老師的意願更低,校園教師工作低迷士氣更是雪上加霜(涂淑安、鄒美玲,

2014

; 馮靖惠,

2017

),教師原本的生涯規劃遭打亂,大批教師延退,新老師進不來教學無法 活化,教育活水將被阻斷,形成人才的斷層(通識在線,

2018

)。如何振衰起弊提振校 園領導創新與避免行政僵化、教學活化、學習表現、面對家長反應種種問題與挑戰,教 育人員採取校園的活化應變之道,主動面對考驗,發展一系列有效的作為,並且分析、 討論與理解最重要的關鍵任務,引領學校因應與改變策略,值此世代遷變之際更為刻不 容緩。 教育部從

2007

年起,連續

10

年推動的「教育部活化校園空間總體規劃方案」(林 志成,

2016

),讓學校從空間活化著手,運用在地特色資源,系統規劃校本課程,深化 課程教學與強化學生學習,影響組織氣氛和團隊合作的狀態,賦予學校成員新的思維和 態度,開創學校教育的新價值,但校園活化,不僅止於建築空間的再利用,年金改革衝 擊教育人員士氣,以及十二年國民教育後續未臻理想,突破學校的困境,需要領導者與 行政團隊凝聚共識,創造學生學習活力,以正面積極的活化態度,活化校園(

activation

of campus

)乃為因應環境的變遷而權衡變革,改變環境與局勢的策略方法,迎向校園挑 戰落實中小學教育目標的達成。 有關前述校園的危機與挑戰,檢核校園是否真正活化的程度尚未建立,教育指標是 一種資訊,不但指出教育發展的趨勢或方向,亦指出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或瓶頸,供決 策者參考改進(張鈿富,

2001

)。建構活化校園的指標,發展相關變數的層面與指標, 對於檢核及落實推動我國民中小學達成活化校園教育目標,極具重要意義與正面價值。

(5)

此外,國內活化校園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付之闕如,是亟待開發之新興研究領域,值得 探究。

準此,本研究以焦點團體座談彙集學者專家之意見以修正指標,最後,再以「模糊

德懷術(

Fuzzy Delphi method

)」進行專家意見調查研究,進行統計分析與修正,以期發

展適切指標,作為各級教育主管機關制定政策之參考。

貳、文獻探討

一、活化校園的意義

(一)活化的意義

Kinder

2008

)從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活化是一種構念(

contruct

),相關構念包括 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樂觀、認知與適應、堅韌性人格及復原力等,從「定義構念─ 建構構念核心─結果歸因」的過程,由學生活化評量發展與驗證研究中,發現活化是 一種模式,個人知識與技能影響能力,產生覺知,在信心支持與社會比較後,積極正向 挑戰,感知外在環境變化,發展自我正向情緒,願意承擔與擔負責任,進而達成目標改 變結果。

Sameer Srivastava

2012

)、

Gulati and Puranam

2009

)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活化

是一種人際互動形成網絡的歷程,經由彼此吸引力與社會距離的作用,轉換潛伏關係產 生活化,從對話機制中發展活化行為,透過對話在認知行為中,產生反思,而後實踐形 成。

Smith

2005

)也從活化社會資本,尋求資源援助,聯絡互動的過程,形成活化網 絡,影響組織的正式與非正式組織的進行,關照組織成員的表現,進而產生支持或阻礙 的現象。 林志成(

2011

)認為活化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從空間來看,活化常與「再利用」、「再

生」、「活用」混用,「再利用」一詞,英文包括有「

re-use

」(

The Community Design Center

of Pittsburgh and Cool Space Locator, 2006

)、「

reuse

」(

Aued, 2007

)、「

adaptive reuse

Boyd, 007; Craven, 2008

)、「

adaptive reusing

」(曾能汀,

2006

),中文首次出現「再利

用」一詞,於

1997

年文化資產保護法修法中,傅朝卿(

2001

1-14

)加以釐清,強調 「活用」是一種行動,化建築物之被動為主動;「再生」是一種目的,建築物起死回生 之期望;「再利用」則是設計策略之執行,使建築物脫胎換骨,所以,空間若想要「再 生」,必須經由「活用」的行動,以「再利用」達成。 綜合上述,活化是一種創新發展的活力,使瀕臨危機的局面,可以找到改變局面, 起死回生的方法,覺察外在環境變化,積極發展自我正向行為,願意承擔與挑戰,進而 達成目標改變的結果。

(6)

(二)活化校園的意義

校園活化(

campus activation

),過往常被認為是學校空間與設施透過再利用,閒置 空間使之再生新生命的歷程(湯志民,

2009

;邱乾國,

2009

),或是利用既有的閒置校 舍校園空間等教育公共財,充分發揮價值,配合在地人文特色資源與特質,規劃多樣性 教育功能,尋求永續價值與新生命力。 從空間創新的觀點,認為活化校園建築連結學習與生活,是學校校園環境核心。出 奇制勝的廢物利用,以創意規劃校園,是一種校園空間活化的在地化、草根性的活動或 行為(陳木金,

2009

;湯為國,

2008

;劉育承,

2009

)。校園活化不以閒置空間再利用 為限,學習無限、空間無限的校園,展現新動力,發展學校本土體驗特色風格,強調閒 置空間活化、人員觀念活化、課程教學活化、學生學習活化、社區資源活化、組織結構 活化等(林志成,

2010a

;邱乾國,

2009

;劉和然,

2009

)。 綜上所述,活化校園,使校園重燃生機,成為孕育國家人才的搖籃,教育人員在學 校環境中,能積極正向自我歸因,體察改變環境與局勢的策略方法,樂於追求挑戰找到 承諾,達成孕育人才的教育目標。

二、活化校園內涵與實證研究

為進一步了解臺灣近二十年來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研究論文之分析,透過「全國博 碩士論文資訊網」的資料庫,逐一檢核自民國

89

年至

106

學年度以活化校園為相關標 題之論文有

274

筆,其中博士論文有

26

篇,碩士論文有

248

篇,重點分述如下:

(一)活化領導

校長為反映時代價值觀和環境特色將辦學理念融入校園環境,引領學校發展,運用 組織各種空間環境彰顯組織價值,與體現教育意境,對內凝聚共識塑造發展的願景,認 知自我道德責任與使命,增加學校一體感及認同。對外能夠因應變革挑戰,強化競爭優 勢,對學校經營管理運作更為靈活彈性,提升學校經營績效(黃國庭,

2013

;鐘巧如,

2016

)。

(二)活化空間

校園空間的活化,有從建築美學的觀點,認為建築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必須注重美 感與氣氛的創造校園空間美學、建築美學度,實踐創新經營和行銷策略(彭彬,

2014

; 黃志成,

2017

;潘教寧,

2016

;萬新知,

2009

),校長的空間美學素養是主導學校空間 營造的關鍵(彭彬,

2014

)。有從創意規劃校園空間老舊校舍改造觀點,豐富校園生態 改造,工程課程配合,提升其實用價值(王光宗,

2014

;湯為國,

2008

);有從餘裕活 化觀點,閒置校園活化,續作文教用途(黃國銘,

2012

)。

(7)

(三)活化教學

吳清山(

2014

)指出,教師活化教學關係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成功與否,直接影 響學生學習成效,確保學習品質。發展課程特色與提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透過教師社 群,整合校內外資源,對學生學習成效產生正向影響(陳映如,

2015

;鐘巧如,

2016

)。 推動在地遊學,規劃全校的體驗教育,積極辦理教師進修與優質活動,推動校際合作與 異業結盟(蔡淑玲,

2013

)。

(四)活化資源

二十一世紀重要的新教育方向之一是使學校成為社區中心(

a community hub

)(湯 志民,

2000

),透過資源整合與策略聯盟,使社區增能創價,進而創造學校教育新價值 化(林志成、林仁煥,

2008

)。學校醞釀發展契機,必須結合社區資源,共存共榮,才 有創新經營發展的機會(林仁煥,

2008

;林麗娟,

2011

)。整合豐富學習資源,與外部 機構建立長期合作結盟機制,共同發展特色課程,更是活化校園的必然趨勢。

(五)活化效能

校園之經營活化與否,學校效能極為重要,學生透過活化創意特色課程學習,展現 多元潛能,獲得成就感,以提升學生學習品質,學校受到家長及社會大眾、機關獎助、 媒體報導的肯定與認同等,讓學校能見度提升,挹注教育資源,跨區學生變多,家長信 賴提高,進而建立有效能的學校(吳煒增,

2016

;陳文龍,

2013

)。

(六)建構評鑑指標

有關活化校園指標建構實證研究包括有國民小學學校建築及校園規劃之空間美學 建構指標(潘教寧,

2016

),有以特色學校永續經營進行指標建構(陳映如,

2015

)有 學校經營創新分成「校園營造創新」、「資源應用創新」、「行政運作創新」、「課程 教學創新」和「學生活動創新」五層面建構(蔡純姿,

2005

),以國民中學校務評鑑進 行指標之建構(潘道仁,

2009

)。

三、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指標初步建構

(一)「空間領導與行政」層面及其向度

有效能的學校,行政與領導為學校創新經營之最重要因素。校長空間領導爭取改善 空間設施補助,提升行政效能豐富學習資源,對學校創新經營學校效能有直接效果,另 外,學校領導者亦必須加強行政領導,增強教師參與度,並形塑組織經營文化,以凝聚 創新發展共識(黃國庭,

2013

)。因此,本研究於「空間領導與行政」層面下,進一步 歸納出「空間領導」、「創新經營」二個向度。

(8)

(二)「空間美學與活化」層面及其向度

少子女化潮流的時代,閒置空間再利用是必然的趨勢,而「餘裕空間」,係依國民 中小學設備基準及各縣市國民中小學專科教室基準表核算後超出基準之空間,妥善運用 餘裕空間,規劃多元活化用途,以提升教育品質(教育部,2016)。校園空間就像一座 生活的美學館,處處隱藏著奇妙的驚豔,時時孕育著學習的契機(湯志民,2014;黃宗 顯,2014)。本研究於「空間美學與餘裕活化」層面下,進一步歸納出「空間美學」、 「餘裕活化」二個向度等。

(三)「課程與教學優化」層面及其向度

校園中,空間的改造工程與軟實力的呼應相對重要,硬體工程,必須兼重創新教學, 將教育意涵,融入課程設計,使學生學習深化(林志成,2010a)。特色課程融入學校 本位課程,建立特色課程平臺,使軟硬體互為表裡,可以化解推動學校活化的困境,提 升學習成效學校效能(吳堂鐘,2016)。因此,本研究於「課程與教學優化」層面下, 進一步歸納出「校本課程」、「活化教學」等二個向度。

(四)「資源整合與創價」層面及其向度

學校教育環境中,要能夠因應變革之挑戰,必須統整行政資源,力求突破學校既有 之框架,爭取人力納入學校體系協助,還有結合社區資源發展,加強策略聯盟、城鄉交 流及建立特色課程平臺,再引進校外資源整合資源配置,爭取改善空間補助,創造社區 價值(林仁煥,2008;林麗娟,2011)。因此,本研究於「資源整合與創價」層面下, 進一步歸納出「整合資源」、「資源創價」二個向度。

(五)「特色品牌與效能」層面及其向度

活化校園之經營,極為重視學校效能,學生透過活化創意特色課程學習,展現多元 潛能,獲得成就感,提升學習成效。活化校園指標之「特色品牌」層面之重要概念,包 含創造教育價值及與社區共存共榮,提升學校的認同與支持度(林志成、林仁煥,2008)。 「永續經營」層面,校園中成員願意為學校特色發展的永續經營貢獻心力,建立不斷追 求卓越的學校文化,達成永續經營之目的(陳映如,2015)。因此,本研究於「特色品 牌與效能」層面下,進一步歸納出「學校效能」、「特色品牌」、「永續經營」等三個 向度。

(9)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一)焦點團體座談對象

焦點團體座談需使所有成員皆能面對面看到彼此,且均有充分發言的機會,故樣本 不宜過大,以 6-12 人為宜(陳向明,2002)。分成兩組團體,擅長教育行政之學者專 家 6 人一組團體,實務工作者國民中小學校長 4 人、主任 2 人,計 6 人,共計 12 人。

(二)模糊德懷術問卷調查對象

本研究以模糊德懷術整合專家意見或偏好判斷,採立意取樣方法進行取樣,包括擅 長教育行政之學者專家 5 人、承辦教育部及縣市政府活化校園業務人員 2 人,以及經營 活化校園學校獲獎與校務經營傑出之中小學校長 10 人、主任 2 人,共計 19 人,藉以蒐 集對指標的看法,並取得其對各個初始指標之評價。

二、研究工具

(一)焦點團體座談提綱

討論題綱共有三題,其中先於題綱前說明本研究初步規劃為空間領導與行政、空間 美學與活化、課程與教學優化、資源整合與創價、特色品牌與效能五個主要層面外,討 論題綱包括:1.有關五個要層面之規劃是否適當?有無需整合?2.在此五個層面下,包 含哪些向度或指標?3.對本研究後續研究之建議。

(二)模糊德懷術研究工具

本研究依據焦點團體座談之專家學者建議,編製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指標建構之模 糊德懷術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說明函、個人基本資料、名詞淺釋、填答說明、指標層 級架構、指標題項評定與綜合評述等七個部分。

三、資料處理

(一)焦點團體座談資料處理

研究者除紀錄參與者發言外,將討論內容錄音,使討論細節不至疏漏,並謄寫為逐 字稿,進行編碼,歸納分析文本,作為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指標建構調查問卷編製之參 考。資料編碼為:成員代號第一碼代表代表身分,「A」為教授,「B」為校長,「C」 為主任;第二碼為參與人員的流水號。

(10)

(二)模糊德懷術問卷調查資料處理

本研究問卷採取

Likert

五點量表,將每位學者專家所表達之意見,利用語意變數表 轉換為三角模糊數(江鴻鈞,

2006

),藉以表達其對於每個初始指標重要性的評估值, 詳如表

1

所示。剔除模糊數總值低於門檻值(

t=0.6

)之指標,篩選出較適當的評鑑指標, 形成五大層面及三十個指標,成為國民中小學確立專業化及標準化的活化校園指標。

表1 模糊語意變數表

語意變數 三角模糊變數 非常適切 (0.7,0.9,0.9) 適切 (0.5,0.7,0.9) 普通 (0.3,0.5,0.7) 不適切 (0.1,0.3,0.5) 非常不適切 (0.1,0.1,0.3) 本研究由活化校園指標建構問卷所蒐集的

19

位專家初始規準評估值,用模糊德懷 術整合

19

位專家的模糊權重評估值,以計算每項初始規準重要性的三角模糊數。以「活 化領導」向度中「

1-1

領導者具有創新改變的思維」指標的模糊權重評估值為例,計算 如下,第

ι

位專家對第個初

κ

始指標的重要性評估值為 ~

w

lk

=(

a

lk

,

b

lk

,

c

lk

)

ι=1,2,…n

,則第

κ

個初始指標的模糊權重,其計算方式如下所示:

~

w

k

=(

a

k

,

b

k

,

c

k

)

k=1,2,…n

其中,

a

k =

Min

l

{ }

a

lk ,

b

k

=

= m l

b

lk

m

1 1

c

k

=

Max

l

{ }

c

lk ( ~

w

k :模糊權重;

ικ

:第

ι

位專家對第

κ

個初始規準的重要性評估值;

n

:指標數;

m

:專家數)。 再依

Chen

Hwang

1992

)所提出的模糊集合解模糊化的方法,計算出指標適切 性所代表的右界值、左界值及總值,其後再以每個指標的三角模糊術之總值,代表受試 者對各項指標評定量尺的共識。另參酌教育指標相關研究(王如哲、魯先華、劉秀曦、 林怡君、郭姿蘭,

2011

),設定門檻值(t

=0.6

),篩選出較適當的評鑑指標。三角模糊術 總值低於門檻值者,該指標予以剔除,總值高於門檻值者,則該指標予以納入。

(11)

肆、研究結果討論

一、焦點訪談之結果分析

(一)層面之修正建議,採簡化扼要為主

多位專家學者皆認為初步擬定之標,在層面與向度部分重疊性過高,「空間」二字 重複出現,活化校園與活化校園空間概念混淆。多位學者專家(A4、A5、A6、B1、C1 及 C2)建議整併層面與向度之命名,讓層面間概念不重複,也讓向度與指標的訂定不 侷限範圍在空間,「活化」的概念宜擴大。 經焦點團體座談後修正整合為「活化領導」、「活化空間」、「活化教學」、「活化資源」 與「活化效能」五層面。

(二)向度及指標細目內容之修正建議

多位專家學者贊同,將層面向度整合,減少指標數,讓指標簡單明確又重要,做為 檢核校園活化之依據,尤其現今行政工作繁複行政人員難覓(葉丙成,2017),行政工 作的簡化與活化檢核指標減少行政負擔,更能夠加速落實與推動活化校園。 在指標細目修正方面,主要為刪除字義雷同的部分,使每一題項保留一個概念,最 重要是符應「活化」的概念模式,綜合整理進行修正調整。總計修正 22 個指標、新增 8 個指標、刪除 23 個指標,最終修正為 30 個指標,指標修正結果詳如表 2。

表2 活化校園指標修正統計

指標項 座談結果 修正 指標 新增 指標 刪除 指標 指標數合計 根據文獻初擬指標 45 焦點團體座談結果 22 8 23 30

二、模糊德懷術之結果分析

本研究以模糊德懷術整合 19 位學者專家對於初始指標之評估值意見。首先,計算 出每項初始指標重要性的三角模糊數。以「活化領導」向度中「1-1 領導者具有創新改 變的思維。」指標的模糊權重評估值為例,計算如下:

~

1 1

w

− =(a1-1,b1-1,c1-1)=(0.7,0.9,0.9) 其中,a1-1=

Min

{ }

a

lk l ,b1-1=

− m l

b

lk

m

1 1 ,c 1-1=

Max

{ }

c

lk l

(12)

其次,以模糊集合解模糊化的方法,計算出指標所代表的右界值、左界值和總值各 為 μR=0.89;μL=0.36;μT=0.765,再以每個指標的三角模糊數之總值,代表受試者 對各指標評定量尺的共識。 所有指標之三角模糊數與右界值、左界值與總值如表 3 活化校園指標之模糊德懷術 統計結果。

表3 活化校園各指標之模糊德懷術統計結果

層 面 向度指標 (ak, bk, ck) (μR, μL, μT ) μT 0.6 ≧ 平均總值 1-1 領導者具有創新改變的思維。 (0.7, 0.9, 0.9) (0.89, 0.36, 0.765) 0.76 ˇ 1-2 能透過溝通對話,達成學校發展共識。 (0.5, 0.814, 0.9) (0.822, 0.465, 0.678) 0.67 ˇ 1-3 能評估社會環境,發展積極正向學校願景。 (0.5, 0.842, 0.9) (0.785, 0.482, 0.651) 0.65 ˇ 1-4 能激發成員學習創新,順應學校和社會改變。 (0.5, 0.871, 0.9) (0.864, 0.368, 0.748) 0.74 ˇ 1-5 能根據時代發展趨勢,建立中長程校務計畫。 (0.5, 0.842, 0.9) (0.838, 0.377, 0.73) 0.73 ˇ 一 、 活 化 領 導 層 面 1-6 能根據內外環境變化,調整流暢的行政運作。 (0.5, 0.842, 0.9) (0.806, 0.534, 0.636) 0.63 ˇ 0.70 2-1 能隨著教育發展趨勢,調整發揮空間效能。 (0.5, 0.842, 0.9) (0.864, 0.449, 0.707) 0.70 ˇ 2-2 能結合課程與工程,發展空間文創美感。 (0.5, 0.785, 0.9) (0.822, 0.465, 0.678) 0.67 ˇ 2-3 能展現優良學習成果,融入空間工程藝術。 (0.3, 0.728, 0.9) (0.792, 0.478, 0.657) 0.65 ˇ 2-4 能把握多贏互惠原則,轉化餘裕空間價值。 (0.5, 0.785, 0.9) (0.83, 0.38, 0.725) 0.72 ˇ 2-5 能配合在地自然生態,營造永續學習環境。 (0.5, 0.842, 0.9) (0.847, 0.455, 0.696) 0.69 ˇ 二 、 活 化 空 間 層 面 2-6 能掌握人境互動思維,創造生活休憩空間。 (0.5, 0.785, 0.9) (0.792, 0.478, 0.657) 0.65 ˇ 0.68 3-1 教師能樂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0.7, 0.9, 0.9) (0.872, 0.446, 0.713) 0.71 ˇ 3-2 教師能善於激勵學生學習自信。 (0.3, 0.814, 0.9) (0.847, 0.455, 0.696) 0.69 ˇ 3-3 教師能依學生差異激發多元潛能。 (0.7, 0.9, 0.9) (0.855, 0.452, 0.701) 0.70 3-4 教師能依學生差異創新教學策略。 (0.7, 0.9, 0.9) (0.872, 0.365, 0.753) 0.75 3-5 教師能善於運用多元教學媒材。 (0.7, 0.9, 0.9) (0.864, 0.368, 0.748) 0.74 三 、 活 化 教 學 層 面 3-6 教師能樂於參與社群,提升教學素養。 (0.5, 0.842, 0.9) (0.838, 0.377, 0.73) 0.73 0.72 4-1 能擴大教育資源取得面向。 (0.3, 0.785, 0.9) (0.799, 0.538, 0.631) 0.63 ˇ 4-2 能善用社區在地文化資源。 (0.7, 0.9, 0.9) (0.9, 0.25, 0.825) 0.82 ˇ 4-3 能獲得家長支持,促進親師合作。 (0.5, 0.842, 0.9) (0.838, 0.459, 0.69) 0.69 ˇ 4-4 能彈性分配資源,反映務實需求。 (0.5, 0.871, 0.9) (0.814, 0.468, 0.673) 0.67 ˇ 四 、 活 化 資 源 層 面 4-5 能整合運用資源,再創教育價值。 (0.5, 0.871, 0.9) (0.864, 0.449, 0.707) 0.70 ˇ 0.70 5-1 學生能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0.5, 0.842, 0.9) (0.864, 0.368, 0.748) 0.74 ˇ 5-2 學生能樂於展現多元潛能。 (0.7, 0.9, 0.9) (0.872, 0.446, 0.713) 0.71 ˇ 5-3 學校能適性發展學生生涯。 (0.3, 0.785, 0.9) (0.792, 0.478, 0.657) 0.65 ˇ 5-4 教師能樂在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0.5, 0.871, 0.9) (0.838, 0.459, 0.69) 0.69 ˇ 5-5 學校成員樂於貢獻心力發展學校。 (0.3, 0.814, 0.9) (0.855, 0.452, 0.701) 0.70 ˇ 5-6 學校成員善用進修增能促進學校發展。 (0.3, 0.728, 0.9) (0.792, 0.541, 0.625) 0.62 ˇ 五 、 活 化 效 能 層 面 0.68

(13)

本研究以三角模糊數總值 0.60 為門檻值,進行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指標之篩選。統 計結果如表 3 所示:

(一)指標的整體表現,獲得專家學者高度認同

本研究活化校園分五大層面、30 項指標,所有指標 μT 值皆大於 0.60,μT 值 0.75 以上,有 13 個指標,;μT 值 0.70 以上,有 16 個指標,表示過半數指標獲得高度肯定; μT 值 0.65 以上,有 27 個指標,顯示整體指標高達九成獲得學者專家全面認同。 整體來看,本研究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30 個指標皆獲得高度的評價。

(二)本研究建構之「活化教學」層面,為活化校園最重要層面

本研究建構之指標五大層面,以「活化教學」層面,平均總值 μT 值 0.72 獲得最高 認同,六個指標中有五個指標達到 μT 值 0.7 以上,獲得高度認同,「3-1 教師能樂於引 導學生主動學習」、「3-3 教師能依學生差異激發多元潛能」、「3-4 教師能依學生差異創新 教學策略」、「3-5 教師能善於運用多元教學媒材」、「3-6 教師能樂於參與社群,提升教學 素養」,此與吳清山(2014)所言相同,教師活化教學影響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成功, 教師活化教學的能力,教師樂於善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進行差異化教學,激發多元潛 能,善於樂於運用多元教學媒材,且參與社群,提升教學素養,發揮教師專業,對於學 生學習成效發揮關鍵性影響,也自然而然成為活化校園之關鍵。

(三)本研究建構之「活化領導」與「活化效能」層面認同度次高

本研究建構活化校園指標之二個層面中,「活化領導」與「活化效能」等各層面, 學者專家及中小學校長皆次為認同,其中「活化領導」層面,平均總值高達 0.70,與「活 化效能」層面,平均總值同樣高達 0.70,此與王文霖(2013)、吳煒增(2016)、陳 文龍(2013)研究所言,領導越佳越落實,透過教師專業承諾,建立學校特色,能 有效提升學校效能之研究結果相符。

(四)本研究建構 30 個指標,以「4-2 能善用社區在地文化資源」最高

本研究經焦點座談多位專家學者之建議,將層面向度整合,成為兩層即可,共 5 個 層面,總指標數 30 個之指標,做為檢核校園活化之重要依據,相較所有指標,共有 6 個指標,μT 值高於 0.74,「4-2 能善用社區在地文化資源」μT 值最高為 0.82,顯示學 校是社區的文化中心,善用社區在地文化資源,整合活用有效資源非常重要,此與學者 (林志成、林仁煥,2008;林麗娟,2011)所言學校與社區結合,拓展社區關係,整合 豐富學習資源研究結果相符。

(14)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本研究所建構之「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指標」共有五個層面,三十個指標

本研究由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之相關文獻探討,及經過焦點座談學者專家及中小 學校長分析歸納出「活化領導」、「活化空間」、「活化教學」、「活化資源」與「活化效能」 等各層面,五個層面與所有指標皆獲得學者專家與實務工作者高度肯定。

(二)「活化教學」層面的平均總值最高

本研究所建構之「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指標」共有五個層面,按照平均總值,依序 為「活化教學」、「活化領導」、「活化資源」、「活化空間」、「活化效能」,「活 化教學」層面平均總值最高,研究顯示為達成活化校園,活化教學為最重要關鍵,顯見 活化教學為達成活化校園最重要關鍵,也是符應十二年國教政策成功之鑰。

(三)指標以「能善用社區在地文化資源」認同度最高

在指標細目方面,經焦點座談多位專家學者之建議,將層面向度整合,成為兩層, 共 5 個層面,總指標數 30 個之指標,指標數雖少,做為檢核校園活化之重要依據更易 於推廣與實用,以「能善用社區在地文化資源」指標認同度最高。

二、建議

(一)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本研究建構之「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指標」,獲得該領域擅長之學者專家,以及實 務工作者的肯定與認同,係屬首創,且具有高度創新及應用價值,因此,本研究結果可 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擬定活化校園相關政策之參考,亦可應用於評鑑國內中小學活化校 園經營成效,提供各校學習,更可依此給予經費補助與獎勵。

(二)對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之建議

「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指標」其建構目的,不單為發展一套工具,也為實際應用到 國民中小學的場域,積極層面在於提升國民中小學教育品質與競爭力,未來可參酌本研 究所建構的指標發展評量表,作為評估活化校園經營程度的工具及經營指導之方針。

(三)編製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問卷施測,量化蒐集活化校園情形

編製正式問卷進行施測,進一步能蒐集到所有地區學校之觀點,採不同城鄉,大中 小型學校,不同臺灣區域各種分層隨機抽樣,並依照不同抽樣人員,如校長觀點,行政 人員觀點,老師觀點,回收正式問卷,再以統計方法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進而確認量 表之結構適切性,使本研究之活化校園指標為一結構適配度極佳的指標工具。

(15)

(四)持續進行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相關實務研究

未來可採用質性訪談方法,深入訪談瞭解實務工作者中小學校長,行政人員,老師, 社區家長對活化校園指標之看法,並據以修正活化校園指標,使活化校園指標更加完 善,並進一步將本指標建構發展成層面、向度、指標三層次,徹底瞭解國中小在指標上 的差異,俾利運用此指標,以落實推動活化校園。

參考文獻

王如哲、魯先華、劉秀曦、林怡君、郭姿蘭(2011)。我國教育公平指標之建構。教育 政策論壇,14(4),1-33。 王光宗(2014)。一所國小老舊校舍重建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屏東。 王金國(2015)。活化教學,不可忽略學習原理與教學倫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 107-109。 王瑞壎(2012)。少子化現象的省思:國民教育品質之契機與轉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3(5),44-48。 江鴻鈞(2006)。以模糊德菲術建構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能力評鑑指標之研究。國民教育 研究集刊,15,35-63。 邱乾國(2009)。校園空間活化的展望─兼談教育部教育政策發展。教育研究月刊, 184,65-78。 吳清山(2008)。空間領導的展望─兼談臺北市教育政策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74, 5-9。 吳清山、高家斌(2009)。臺灣近二十年學校效能研究論文取向分析。教育研究月刊, 188,5-26。 吳清山(2014)。善用活化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效能。師友月刊,559,31-35。 吳堂鐘(2016)。國民中學學習領導、學習環境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 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吳煒增(2016)。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園空間美學營造、教師領導與學校特色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林仁煥(2008)。臺灣地區特色學校經營發展現況、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 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16)

林志成、林仁煥(2008 年 11 月)。特色學校經營的困境與發展策略。文章發表於「2008 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屏東市。 林志成(2010a)。特色學校經營活化的尋思、迷思與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98,32-42。 林志成主編(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高等教育。 林志成(2016)。發展卓越特色學校 創新教育新價值。載於《特色學校故事與校園空 間活化專輯》(頁 14-15)。臺中市:教育部國教署。 林新發、鄧珮秀(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關鍵議題與解決策略。取自:https:// 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16/pta_5814_838612_23418.pdf。 林海清(2006)。少子化效應對技職教育發展之衝擊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51, 32-45。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林麗娟(2011)。兩岸小學發展特色學校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新竹。 涂淑安、鄒美玲(2014)。臺北市明湖國小教師小學教師工作士氣:從退休制度再變革 談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2),111-114。 徐明珠(2006)。少子化時代教育應有的對策與行動。國政研究報告。 許淑玫(2012)。少子女化現象下的學校經營困境及因應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 (5),56-60。 黃志成(2017)。校園空間美學之教育論述與實踐─ 一位國小校長之自傳俗民誌研 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黃宗顯(2014)。校園空間美學營造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237,5-18。 黃國庭(2013)。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莊明達(2012)。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品牌管理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湯志民(2000),學校空間革新的思維─「人―境」互動。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 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15-59。臺北。 湯志民(2002)。學校空間革新的規劃。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頁 279-330)。臺北:學富。 湯志民(2012)。臺北市和新北市國民中小學空間領導方式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 35(1),1-28。

(17)

湯志民(

2014

)。校園規劃新論。臺北:五南。 湯為國(

2008

12

月)。臺灣地區國小校園閒置空閒活化與再利用之政策分析與案例 探討。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舉辦之「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研討 會」發表之論文,臺北。 通識在線(

2018

)。年金改革後的教育現實與想像。通識在線,75。 陳木金(

2006

)。活化校園建築.連結生活與學習─以政大校園十景賞為例。載於中 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2006

):友善校園規劃與經營(

50-57

)。國立教育資 料館出版。 陳木金、溫子欣(

2008

)。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

61-74

。 陳文龍(

2013

)。國民小學校長領導、教師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陳映如(

2015

)。特色學校永續經營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 大學,臺北。 馮靖惠(

2017

)。教師延退校園士氣低迷,沒人想做「非份內」工作。網址:

https://udn.

com/news/story/10903/2605256

。聯合晚報。 張鈿富(

2001

)。教育指標理念簡介。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

1-25

。臺北:學 富。 彭彬(

2014

)。國小校長空間美學領導之個案研究─以空間營造與空間賦意為例(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傅朝卿(

2001

)。臺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載於張玉璜(主編),

2001

推動閒 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頁

1-1~1-1-1.10

)。南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員會。 曾能汀(

2001

)。閒置校園再利用為藝文用途之關鍵成功因素分析─以二十號倉庫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大學,雲林。 教育部(

2009

)。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實施計畫。

2016

9

10

日,取自

http://www.google.com.tw/

。 教育部(

2016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空餘空間(教室)活化相關自治法規。

http://revival.moe.edu.tw/NewsDetail.asp?View=42

。 教育部(

2016

)。國民中小學整併後校園空間活化再生資源網。教育部年度國民中小學 整併後校園活化再利用輔導計畫

http://revival.moe.edu.tw/page/intro.asp

。 葉丙成(

2017

)。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s://udn.com/

news/story/7340/2658343

(18)

劉育承(

2009

11

月)。優質校園設施規劃研究:以校園活化政策為例。於中華民國 學校建築研究學會舉辦「學校建築研究:校園建築優質化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 北。 劉和然(

2009

)。臺北縣的校園活化,教育研究月刊,184,

50-55

。 劉冠廷(

2015

)。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廖惠玫,楊啟詔(

2017

)。到底「行」不「行」﹖關於行政大逃亡。取自

http://ceag.ylc.edu.

tw/ylc/upload/approv/approv2017091913532725.pdf

。 賴志峰(

2011

)。邁向卓越─ 一位成功校長的領導行為,教育資料與研究,101,

1-30

。 潘教寧(

2016

)。國民小學學校建築及校園規劃之空間美學評鑑指標系統建構之研究(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潘道仁(

2009

)。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指標與城鄉權重體系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蔡淑玲(

2013

)。國民小學在地遊學與生態素養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 大學教育,嘉義。 蔡純姿(

2005

)。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 臺南大學,臺南。 鐘巧如(

2015

)。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社群運作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萬新知(

2009

)。國民小學學校建築美學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臺北。

Aued, B. (2007).

Study backs rehab, reuse of old school

. Retrieved September 28, 2008, from

http://onlineathens.com/stories/122107/news_2007 1221037.shtmll

Boyd,K.A. (2007).

Second chances

.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

79

(13) 162-165.

Carven, J. (2008).

Adaptivereuse

. Retrieved September 28, 2008, from http//architechure.

about.com/od/preservation/g/resue.htm

Gulati, Ranjay and Phanish Puranam (2009). “Renewal through Reorganization: The Value of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20

:

422-440.

The Community Design Center of Pittsbrugh and Cool Space Locator (2006).

Vacant school

reuse project final report: Prepared for A+ school

. Retrieved September 28, 2008, from

(19)

Rachel A. Kinder (200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tudent Activation Measure

.

Vanderbilt University. Nashville. USA.

Sameer Srivastava (2012).

Social Capital Activation during Times of Organizational Chan

.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USA

Smith, Sandra S. (2005). “Don’t Put My Name On It’: Social Capital Activation and

Job-Finding Assistance among the Black Urban Poor.”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1

: 1-5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十、知悉服務學校發生疑似校園性侵害事件,未依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通報,致再度發生校園

十、知悉服務學校發生疑似校園性侵害事件,未依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通報,致再度發生校園

使用校園環境及設施 (發光簾)..

本計劃的目的是透過 發展具校本特 色的語文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文學 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學校可善用課 程提供的「建議篇章」

 「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培養學生的國民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 學校在安排學生參加交流 活動時,參觀古代中國建 築遺存,瞭解建築中展現 的各種特色,認識背後的

杏壇中學學生會擬發起「綠色生活 『無塑』校園」行動,此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