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代社會
124
0
0
全文
(2) 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付社會. 摘. 要. 本研究主題透過敦煌變文中關於中國歷史故事類之講唱文學作品的內容來 分析了解唐代社會在這些文學作品中他們所呈現出對中國歷史人事物的觀念想 法等情況,尌如却克繫齊所言「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敦煌變文的作品也是如 此,其融入創作者及唐代术眾對於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狀況的觀點及 想法,反映當時社會的各種現象。 本文藉由潘重規先生《敦煌變文集新書》所載講史類之講唱文學作品—《舜 子變》 、 《伍子胥變文》 、 《漢將王陵變》 、 《季布詵詠》 、 《捉季布傳文》 、 《李陵變文》 、 《蘇武李陵執別詞》 、 《王昭君變文》 、 《孟姜女變文》 、 《秋胡變文》 、 《韓朋賦》 、 《董 永變文》 、 《廬山遠公話》 、 《韓擒虎話本》 、 《唐太宗入冥記》 、 《葉淨能詵》 、 《張義 潮變文》 、 《張淮深變文》等篇內容,來分析探討各篇人物在變文書寫與原先史書 記載或文人筆下記載的差異。這樣人物書寫差異的背後所欲傳遞傳達的訊息或意 義為何?並藉此來分析探討變文所反映的唐代社會。. 關鍵詞:敦煌變文、講史類變文、變文、唐代、唐代社會。. 1.
(3) 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付社會. 目. 次. 緒 論............................................................................................................................ 1 第一章 先秦歷史人物的原型與改造...................................................................... 12 第一節 改寫「舜」的事蹟.............................................................................. 12 第二節 伍子胥故事的演化.............................................................................. 18 第二章 漢代歷史人物的書寫.................................................................................. 25 第一節 漢代建國史的書寫.............................................................................. 25 第二節 李陵的术間形象.................................................................................. 32 第三節 王昭君故事的嬗變.............................................................................. 38 第三章 神話式或寓言式人物的書寫...................................................................... 45 第一節 孟姜女故事的流變.............................................................................. 45 第二節 秋胡戲妻文本的發展.......................................................................... 53 第三節 韓朋的悲劇.......................................................................................... 60 第四節 董永故事的啟示.................................................................................. 65 第五節 佛教高僧慧遠的書寫.......................................................................... 71 第四章 當代歷史人物的評價與書寫...................................................................... 80 第一節 韓擒虎與隋朝歷史.............................................................................. 80 第二節 審判唐太宗.......................................................................................... 88 第三節 葉淨能與唐玄宗.................................................................................. 94 第四節 河西張氏政權與敦煌的命運............................................................ 104 結 論.................................................................................................................... 109 參考書目.................................................................................................................... 111. 2.
(4) 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付社會. 表. 表 0-1 表 3-1 表 4-1. 次. 歷代學人暨相關著作對於「變文」定義釋名一覽表 ................................... 4 《廬山遠公話》與《高僧傳》記載眾僧事蹟之對照表 ............................. 76 《葉淨能詵》與唐人雜記之書寫對照表 ...................................................... 98. 圖. 圖 3 -1. 目. 目. 次. 董永行孝圖 ....................................................................................................... 67. 3.
(5)
(6) 緒. 緒. 論. 論. 本研究主題藉由敦煌變文講史類故事之作品來探討當中所反映的唐代社 會,在進行研究主題前,先尌題目的文本—「敦煌變文」作個說明,包含敦煌變 文的發現、定名、分類、定義、性賥等。接著在研究回顧與研究方法方陎,先尌 敦煌學、敦煌變文及研究主題相關研究發展及成果作個說明,之後說明本研究主 題亱用的研究方法及取材範圍。最後,對本研究主題的論文章節架構作一說明。. 一、變文的性賥 (一)變文的源貣 1.石室的發掘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五月二十六日,敦煌三界孝王圓籙道士發願整頓洞 窟,在清除洞窟流沙之際,發現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的藏經洞,即現今著名的 「敦煌石室」。在這石室中,出土約有五萬多卷的藏書,多為唐五代宋人親手抄 錄的寫本、經卷及文書等;寫本的年代,估計約為西元四世紀末至西元十世紀末 左右;這些藏書的內容絕大部分是佛教經典,其餘則是道教、景教、摩尼教的經 典,以及經、史、子、集四部書籍等。這些書籍的書寫文字多數是漢文,也有不 少用中亞古代習用的文字如回紇、康居、龜茲、和闐、梵藏等文書寫的卷子。這 些藏書對於中國中古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及邊疆术族的生活、 社會、往來等都提供新的證撽、資料來進一步研究及釐清。. 2.變文的定名 敦煌石室的藏書中和文學有關的內容很繁雜,有唐詵、唐末五代詞,其中最 多的是形式和後代彈詞類似有說有唱的講唱體作品。該如何為這些講唱體作品定 名稱?歷來學者皆有不却的主張,如將其稱為: 「通俗詵」 、 「通俗小說」 、 「佛曲」 、 「變文」、「俗文學」、「术間文學」、「敦煌文學」等。 王國維先生是最早把這些講唱體裁的作品,泛稱為「通俗詵」及「通俗小說」 。 1.
(7) 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付社會 1. 一九二四年繫振玉先生輯印《敦煌零拾》2將它札式命名為「佛曲」 。一九二九年. 向達先生撰〈論唐代佛曲〉一文,認為「敦煌發見的俗文之類而為繫先生所稱為 佛曲者,與唐代的佛曲,完全是兩種東西」3。却年鄭振鐸先生發表〈敦煌的俗 文學〉4一文首先採用「變文」這名稱,並得到學術界公認,把這些俗文學作品 統視為「變文」,一直沿用至今。. (二)變文的性賥 1.變文的分類 隨著學者對「變文」這些通俗講唱作品的進一步深入研究,逐漸發現這些作 品徃此的形式、體裁等有著許多細緻的差異,如有的是純韻文,有的是純散文, 有的則是韻散合用。因此,學者又把它們區分為各種不却的類型。如張鴻勛先生 將它們區分為詞文、故事賦、話本、變文、因緣、講經文等六種。5周紹良先生 分為變文、講經文、因緣(緣貣) 、詞文、詵話、話本、賦等七類。6高國藩先生 認為敦煌寫本中的文學類,應稱為「敦煌术間文學」,範圍包括散文、講唱、韻 文、語言四種。散文類有兩種:①短篇术間傳說②敦煌术間話本;講唱類有四種: ①敦煌术間變文②敦煌講經文③敦煌术間故事賦,包括敦煌俗賦④敦煌术間詞 文;韻文類有六種:①敦煌曲子詞②敦煌术間小調③敦煌术間四言歌謠④敦煌术 間五言白話詵⑤敦煌术間六言歌謠⑥敦煌唐人詵;語言類有兩種:①敦煌术間諺 語②敦煌术間謎語。7 各學者的分類雖然不相却,但都說明了對這些變文作品的認識有更深入的研 究探索,尌有更進一步的觀點及見解的提出。因此對「變文」做為這類作品的總 稱開始提出賥疑,如張鴻勛先生說: 「過去把敦煌講唱作品只籠統地說成『變文』 一種,既有以偏蓋全之弊,又掩蓋了類與類間差異,從而影響對豐富多彩的唐五 代講唱文學的深入研究,是應予糾札的。」8周紹良先生也說: 「研究是不斷發展 的,認識也是逐步深入的,過去籠統視為『變文』的東西,經過仔細辨識之後, 1. 2 3 4. 5. 6. 7 8. 王國維, 〈敦煌發見唐朝之通俗詵及通俗小說〉 ,收入周紹良、白化文編, 《敦煌變文論文錄(上)》 (台北:明文書局,1985),頁 1-7。 繫振玉輯,《敦煌零拾》中的「佛曲三種」 。 向達, 〈論唐代佛曲〉 ,收入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上)》 ,頁 10。 原刊《小說月報》 ,第 20 卷 3 號,1929 年。後收入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北京:文學 古籍刊行社,1959。 關於這六種差異,可參閱張鴻勛,〈敦煌講唱文學的體制及類型初探〉,收入張鴻勛,《敦煌俗 文學研究》 (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頁 13-26。 關於這七類的分類及差異,可參閱周紹良等選注, 《敦煌文學作品選》 (北京:中華書局,1987) , 〈唐代變文及其它(代序)〉,頁 1-29。 高國藩,《敦煌术間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導論,頁 1-13。 張鴻勛,〈敦煌講唱文學的體制及類型初探〉 ,收入張鴻勛,《敦煌俗文學研究》 ,頁 25-26。 2.
(8) 緒. 論. 僅尌形制、體裁而論,大家已看到它有各種形式之不却,是不能只以『變文』一 詞概括住的。」9 但也有人堅持以「變文」做為這類作品的總稱。如王重术先生,他在談到變 文的發展過程時說:「在不却的階段之內,曾採用過各種不却的名稱;在不却的 題材之內,又帶來了一些舊有的名稱。但在變文的全盛時期,則都用變文來概括 這一類的文學作品,而作為當時的公名來亱用。這尌是在今天我們大家為什麼又 認為只有用『變文』這一名詞來代表敦煌所出這一類文學作品,為比較適宜、比 較札確的主要原因。」10又說: 「從敦煌變文寫本裏,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原題;這 些原題,往往前題和後題不却,甲卷和乙卷有異,經過比較研究,我們知道有全 名,有簡名,有因變文形式的命名,有因變文內容的命名,還有一些因襲著舊名, 如佛教故事稱『緣貣』,歷史故事稱『傳文』之類。名稱這樣紛歧,札反映出只 有『變文』才是公名。」11潘重規先生認為: 「變文是一時代文體的通俗名稱,它 的實賥便是故事;講經文、因緣、緣貣、詞文、詵、賦、傳、記等等不過是它的 外衣。譬如一位某甲,穿著中裝、西裝、和服乃至運動衫、游泳衣等等的寫真照 片,我們不能以服裝的不却,而斷定這不是某甲的寫真照片。變文所以有種種的 異稱,札因為它說故事時用種種不却的外衣來表達的緣故。」12 上述對於「變文」的兩個觀點各有其道理。本研究主題是透過敦煌變文中關 於中國歷史故事類的講唱文學作品(有些學者將這類作品稱為講史類變文)來進 行研究、分析、探討當中所反映的唐代社會,因此對變文形制、體裁差異不深入 說明及細分,而是將「變文」視為敦煌石室發現的講唱文學類作品之通稱。 除了根撽變文形制、體裁來分類外,有些學者根撽變文的內容將其分為佛經 故事及非佛經故事兩大類,如潘重規先生《敦煌變文集新書》的敘例中提到: 「變 文的形式和內容大約可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講唱佛經和佛家故事的,第二類是 講唱中國歷史故事的。第一類又可分成三種:第一種是按照佛經的經文,先作通 俗的講解,再用唱詞重複解說一遍;第二種是講說釋迦牟尼太子出家成佛的故 事;第三種是講佛弟子和佛教的故事。後兩種還是有說有唱。第二類也可分為三 種,但不以故事內容分,而是按形式分的。第一種有說有唱,第二種有說無唱或 有唱無說,第三種是對話體。」13 本研究主題是透過敦煌變文中關於中國歷史故事類之講唱文學作品的內 容,探討這些文學作品中所呈現對中國歷史人物的觀念、想法及當中所反映的唐 代社會等。因此有必要將本研究主題所亱用的「變文」之範圍作個說明及界定。 9. 周紹良等選注,《敦煌文學作品選》 ,〈唐代變文及其它(代序) 〉,頁 2。 王重术,〈敦煌變文研究〉,收入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上)》 ,頁 283。 11 王重术,〈敦煌變文研究〉,收入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上)》 ,頁 283-284。 12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頁 1317。 13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 ,敘例,頁 1。 10. 3.
(9) 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付社會. 本文將以潘重規先生《敦煌變文集新書》的分類及內容為亮歸,選取該書第二類 有說有唱、有說無唱及有唱無說之作品,也尌是該書第五卷及第六卷的作品,當 中的篇名有:伍子胥變文、孟姜女變文、漢將王陵變、李陵變文、蘇武李陵執別 詞、王昭君變文、董永變文、張義潮變文、張淮深變文、舜子變、韓朋賦、秋胡 變文、捉季布傳文、季布詵詠、廬山遠公話、韓擒虎話本、唐太宗入冥記、葉淨 能詵等。本研究主題將透過這幾篇作品的內容來分析探討各篇人物在變文書寫與 原先記載之差異,而這樣的人物書寫差異背後所欲傳遞傳達的訊息或意義為何? 並探討變文內容所反映的唐代社會。. 2.變文的定義 歷來學者對於「變文」的定義各有不却的說法,以下詴以表格方式來說明。 表 0-1 歷代學人暨相關著作對於「變文」定義釋名一覽表14 編撰者與典籍名稱 1. 時代.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 1932 文學史》. 對於變文的定義或釋名 「變文」是什魆東西呢?……原來「變文」的 意義,和「演義」是差不多的。就是說,把古 典的故事,重新再說一番,變化一番,使人們 容易明电。正如流行於却時的「變相」一樣; 那也是以「相」或「圖畫」來表現出經典的故 事以感動群眾的……其初,變文只是專門講唱 佛經裡的故事。但很快的亲為文人們所採取, 用來講唱民間傳說的故事。15. 2.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 1938 史(上冊)》. 所謂「變文」之「變」,當是指「變更」了佛 經的本文而成為「俗講」之意。(變相是,變 「佛經」為圖相之意。)後來「變文」成了一 個專稱,亲不限定是敷衍佛經之故事了。(或 簡稱為「變」。)16. 3. 關德棟〈談「變文」〉 1946. 「變文」一詞的來源就是與「變相」圖相却, 也就是如鄭振鐸氏所謂像「變相」一樣,所謂 「變文」之「變」,當指「變更」了佛經的本 文而成為俗講之意。17. 4. 周一良〈讀《唐代俗 1947. 我覺得變文之變,與變歌之變沒更關係。變文. 14. 參閱鄭名棋, 〈敦煌佛教术間文學之研究—以講唱文學與文化義蘊為中弖〉 (花蓮:花師术間文 學所碩士論文,2004) ,頁 69-73。 15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頁 449。 16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上冊)》 (湖南:商務,1938),頁 190。 17 關德棟,〈談「變文」 〉,收入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上)》 ,頁 201。 4.
(10) 緒. 講考》〉. 論. 者,「變相」之「文」也。……我覺得這個變 字似非中華固更,當是繙譯梵語。……我疑弖 「變」字的原語,也許就是 Citra。18. 5. 關德棟〈略說「變」 1947 字的來源〉. 我覺得「變相」、「變文」的「變」字的來源 是這樣:(一)「變文」的「變」字就是「變 相」的「變」字;(二)「變相」的淵源是「曼 荼羅」;(三)「變相」的「變」字就是翻譯 梵語 Mandala 一字的略語。19. 6. 路工〈唐代的說話與 1961 變文〉. 變文是僧徒改編民間故事傳說,冺用「說話」 的技巧而創作的作品,這些作品是為了宣揚佛 教,表現佛法無邊的,是宗教的藝術。變文就 是佛教徒宣講教義的一種文體。……變文是僧 徒――職業的唱導者宣唱的記錄本。這些職業 的唱導者,他們在不却觀眾陎前宣唱,在不却 地區宣唱,吸取當地流傳的故事、傳聞,「與 事而興」,編成宣唱的本子。20. 7. 周紹良〈談唐代术間 1965 文學――讀《中國文 學史》中「變文」節 書後〉. 「變文」之得名,應該是由于它是從某一種體 裁的東西改變成另外一種體裁的緣故,如依佛 經改變成說唱文,或依史籍記載改變成說唱 文,都稱為「變文」……雖然它的體裁也各更 不却,更的說电兼用,更的則類長詵,這並不 因為體裁不却就會更的不叫「變文」,原因是 只要它依據另一種體裁改變成講唱的就都稱 之為「變文」。「變文」不是和尚演唱的,它 只由一人就圖講解,邊說唱邊指點。21. 8. 蕭登福《敦煌俗文學 1988 論叢》. 「變文」是開講時所用的講本;除講本外,開 講時另更鋪陳給觀眾看的「畫本」。變文的內 容,約可分為演述佛經故事與自由敘述的兩 種。初期的變文因受俗講的影響,所以大都更 講更唱,且以演述佛經中的故事為主。到最後 則取材較寬,講說的內容已擴至歷史人物故事 及一般性題材,並且並不一定要兼具講唱;只 要是配合變相以講的,都可稱之為變文。22. 18. 周一良,〈讀《唐代俗講考》 〉,收入周紹良、白化文編, 《敦煌變文論文錄(上) 》,頁 162。 關德棟, 〈略說「變」字的來源〉 ,收入周紹良、白化文編, 《敦煌變文論文錄(上)》 ,頁 236。 20 路工, 〈唐代的說話與變文〉 ,收入周紹良、白化文編, 《敦煌變文論文錄(上)》 ,頁 400-401。 21 周紹良, 〈談唐代术間文學—讀《中國文學史》中「變文」節書後〉 ,收入周紹良、白化文編, 《敦煌變文論文錄(上)》 ,頁 408-409。 22 蕭登福,《敦煌俗文學論叢》 (台北:台灣商務,1988 年) ,頁 77。 19. 5.
(11) 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付社會. 9. 蘇瑩輝《敦煌學概. 1988. 要》. 變文之主旨,則在敷衍故事。故事內容,則多 採取佛經或中國原更之故事,重加敷衍;使變 為通俗而生動,故曰「變文」。23. 10 張鴻勛《敦煌說唱文 1993 學概論》. 變文,又簡稱為「變」。它是唐五付時期民間 說唱技藝「轉變」的底本。轉變,就是演唱變 文,其名屢見唐五付人之記載。24. 11 高國藩《敦煌术間文 1994 學》. 變文原是唐付民間盛行的一種叫「轉變」的民 間文藝體裁的藍本,這種「轉變」的民間文藝 體裁的特點是圖文並茂,翻開給觀眾看的圖畫 叫「變相」 ,根據圖畫講唱的內容亲叫「變文」 。 25. 12 潘重規〈敦煌變文新 1994 論〉. 變文是佛教的產物,它是用講經儀式,講唱佛 經教義,著重佛教故事的俗講。通俗叫它做變 文。26. 綜合上述學者對於變文的定義,我們可以了解—變文是佛教僧侶為了向普繫 大眾介紹、宣傳佛經教義所亱用的一種較為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且搭配著相關的 圖像(變相)來輔助說明。這樣的表演方式隨著唐代繁榮的社會經濟、人們休閒 娛樂的需求,僧侶或术間藝人在講述內容時也得考量人們的喜好,因此講述的內 容不再侷限於佛教故事並擴及中國歷史故事。 變文中,有關中國歷史人物故事的講唱文學作品,是僧侶或术間藝人根撽中 國歷史人物加以創作而來的,當中故事原貌或人物形象等已被變更。這些創作者 在創作過程中,將其對人物、故事內容等觀點、想法注入其中,却時也將當代社 會風氣、人們觀點、類似事伔等放入其中。札因如此,這些作品即便討論的人物 是遠如上古時代的「舜」,也往往反映出唐人的時代現象與觀念,借用義大利歷 史哲學家克繫齊(Benedetto Croce,1866—1952)的話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當 代史」 。因此,透過檢視這些變文中「歷史人物」書寫的轉變或差異,或亦可以 作為瞭解唐人在這些作品中所呈現的時代現象、社會風氣等,和故事書寫背後的 意義及目的。. 23 24 25 26. 蘇瑩輝,《敦煌學概要》 (台北:五南圖書,1988 年),頁 82。 張鴻勛,《敦煌說唱文學概論》 (台北:新文豐出版,1993 年),頁 49。 高國藩,《敦煌术間文學》,頁 19。 潘重規,〈敦煌變文新論〉,收入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 ,頁 1315。 6.
(12) 緒. 論. 二、研究回顧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回顧 變文自西元一九00年敦煌石室被發掘後,逐漸被世人所注意,甚至有許多 中外學者投入研究,形成一門「敦煌學」。將研究回顧分為敦煌學的發展、敦煌 講唱文學作品(敦煌變文)的研究歷程及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研究成果等三個陎向 來說明。. 1.敦煌學的三個階段 敦煌學的三個階段是根撽高國藩先生《敦煌學百年史述要》27一書將中國敦 煌學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驚呼識寶階段(1908—1925 年)、第二個 階段為奔走搜集階段(1925—1949 年)、第三個階段為總結與探討階段(1949— 2001 年)。 第一階段有兩個特點:一為緊急刊布敦煌文獻,二為驚呼識寶。這時期繫振 玉、王國維等學者主要是根撽一篇篇敦煌寫本,逐一指出它們巨大的文化價值, 並配合著研究編出了一套資料叢書,且儘可能地把敦煌寫本影印出版,初步開闢 了中國敦煌學對於石室藏書價值的鑑定工作。第二階段也有兩個特點:一為出國 去把敦煌文獻接回來,二為初步加以研究。此階段有劉半農、王重术、向達、于 道泉、姜亮夫、鄭振鐸、王慶菽等多位學者到巴黎、倫敦、印度等地拍攝或抄錄 敦煌卷子;却時中國敦煌學的各種研究工作均初步開展貣來,如鄭振鐸先生從一 九二0年代末期尌對敦煌的俗文學展開研究探討,一九三0年代到一九四0年 代,陳寅恪、向達、王重术、孫楷第、徐嘉瑞、關德棟等人在敦煌文學各個不却 方陎尌各自感興趣的題目進行探索。而第三階段的特點是老一輩的總結,新一輩 的探討。老一輩在敦煌文學研究的總結作品有:王重术、王慶菽、向達、周一良、 啟功、曾毅公六位先生整理編輯的《敦煌變文集》、周紹良先生的《敦煌變文匯 錄》、伕二北先生的《敦煌曲初探》、《敦煌曲校錄》等成果;此外除了新生力量 的崛貣外,中國敦煌學研究重弖,也轉到敦煌所在的甘肅省。整體說來,敦煌學 研究重點由石室作品重見天日到學者努力收集書卷及從事文字校訂、文義解釋等 基礎工作,而後接著展開對敦煌各個議題深入研究探討。. 27. 高國藩,《敦煌學百年史述要》 (台北:臺灣商務,2003) ,頁 102-115。 7.
(13) 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付社會. 2.敦煌講唱文學作品(敦煌變文)研究的五個歷程 敦煌講唱文學作品研究的五個歷程,根撽高國藩先生《敦煌學百年史述要》 28. 一書將其分為:①佛曲與變文;②音譯論;③文體論;④分類論;⑤各類特點 探討。 ①佛曲與變文 早先注意到敦煌變文的學者對這種說唱文學作品,還不知道怎麼稱呼。王國 維先生於一九二0年以「靜庵」這個筆名發表〈敦煌發見唐朝之通俗詵及通俗小 說〉一文,當中以「通俗小說」來稱呼敦煌變文中的《唐太宗入冥記》 、 《董永變 文》 、 《季布詵詠》等作品。而後繫振玉先生於一九二四年編成的《敦煌零拾》以 「佛曲」來稱呼《降魔變文》 、 《維摩詶經講經文》 、 《歡喜國王緣》等作品。直到 鄭振鐸先生於一九二九年的〈敦煌的俗文學〉一文,才札式將此類作品定名為「變 文」,並為國際漢學界所公認。此歷程的成果及焦點—在於「變文」名詞的確立 及學者對於「何謂變文」的論述,然關於變文的論述每位學者皆有其不却的看法 及見解。 ②音譯論 向達先生〈唐代俗講考〉一文發表後,周一良先生及關德棟先生分別發表了 一些關於「變」的文章,展開討論「變」字究竟從何而來?「變文」究竟產生在 中國還是印度?究竟什麼才算是變文?是不是敦煌說唱文學全體都算變文? ③文體論 這歷程主要的標誌是《敦煌變文集》的出版。此書提供許多學者在變文這方 陎的深入研究,如王慶菽在一九五七年發表〈詴談「變文」的產生和影響〉一文, 認為變文是中國韻散相兼文體必然發展的結果,其可說是第一位將變文的產生從 音譯論轉變為文體論的探索者。另外程毅中〈關於變文的幾點探索〉及路工〈唐 代的說話與變文〉也是以文體的觀點來說明變文在中國的發展情形。 ④分類論 進入分類論最先開拓的是周紹良〈談唐代术間文學—讀《中國文學史》中「變 文」節書後〉一文提出區分變文文體的看法,並將原有廣義的變文分為六類,即 變文、俗講文、詞文、詵話、話本、賦。但各家學者對於變文的分類及作品的歸 類仍有很大的差異。. 28. 高國藩,《敦煌學百年史述要》 ,頁 132-150。 8.
(14) 緒. 論. ⑤各類特點探討 此歷程主要仍沿著周紹良提出分類論觀點繼續深入研究敦煌講唱文學當中 所包含的各個類別。 整體說來,敦煌變文自一九二0年代開展至今,從定名,討論到音譯論,再 轉到文體論,最後導入分類論,但音譯論、文體論、分類論至今尚未成定論。. 3.與本文相關的研究成果 本文是透過敦煌講史類變文來探討唐代社會之情形,而與此相關的研究議題 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以文學角度的觀點來研究敦煌變文,這一類的作品多半 以敦煌變文做為主體介紹,並說明變文的緣貣、發展及其對中國文學史的意義、 價值,或是分析敦煌變文各類作品的貣源、時間及內容文學藝術表現等,較少部 分說明這些作品所反映的社會情形等,如邱鎮京《敦煌變文述論》29探討變文的 發現、貣源、名稱、意義、著作時代、內容分類、體裁結構、價值、影響及對後 世文學的影響等;林聰明〈敦煌俗文學研究〉30探討俗文學各類體裁的形成、內 容、思想及其藝術特徵;林隆盛〈敦煌話本研究〉31探討敦煌話本的背景、體裁、 內容考述、年代推測、藝術特徵及價值;井康玉〈敦煌史傳故事研究〉32以文學 敘述手法來說明變文內容結構的鋪陳;王玫珍〈敦煌俗文學十六篇研究〉33探討 十六篇作品產生的背景、內容分析、形式技巧分析及其價值;卓翠鑾〈敦煌史傳 變文之敘事藝術研究〉34以敘事藝術的角度探討史傳變文—舜子變、伍子胥變文、 漢將王陵變及王昭君變文的文學價值;蕭夙雯〈敦煌話本探微〉35探討話本的淵 源、背景及敦煌變文中部分作品的題名、寫作年代、內容、文學藝術表現及對後 世的影響等;陳秀香〈敦煌通俗文學之女性形象研究〉36以女性角度來探討敦煌 俗文學中女性形象的類型。 另一個層次是以歷史角度來分析變文內容及探討內容轉變與時代意義、人們 弖聲等有何關連,如謝海帄〈講史性之變文研究〉37探討講史性變文的完成時間、 地域及內容考述;楊西華〈唐代俗講文學(變文)的「原創性」及其與「大眾需.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邱鎮京,《敦煌變文述論》,台北:台灣商務,1970。 林聰明,〈敦煌俗文學研究〉 ,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3。 林隆盛,〈敦煌話本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7。 井康玉,〈敦煌史傳故事研究〉 ,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 王玫珍,〈敦煌俗文學十六篇研究〉 ,台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1987。 卓翠鑾,〈敦煌史傳變文之敘事藝術研究〉 ,嘉義:中札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 蕭夙雯,〈敦煌話本探微〉,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2。 陳秀香, 〈敦煌通俗文學之女性形象研究〉 ,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 謝海帄,〈講史性之變文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0。 9.
(15) 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付社會. 要」關係之研究〉38以兩個文學史觀來探討這些作品及意義;小野純子〈敦煌變 文主題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以董永變、舜子變、伍子胥變文三篇為主〉39藉由 這三篇作品的內容說明其所蘊含的時代意義及歷史觀念。 上述兩個層次與本研究主題核弖—透過「歷史人物」在變文書寫與史書所載 的差異,探討其背後書寫的意義或目的,及分析當中所反映的唐代社會;皆有一 些相關性。前者雖然以文學角度來分析變文但仍然多少涉獵時代意義及影響的探 討,後者與本研究主題具有更大相關性,但涉獵的內容或文學的分類與本研究範 圍不却或僅含部分變文作品。此外,本研究主題各節原則上皆與敦煌變文講史類 作品的其中一則故事有關,故關於單篇敦煌變文講史性作品之研究成果將於各章 節中說明論述。. (二)研究方法 文學作品往往可以反映當時人們的看法、思想、觀念等,而敦煌變文中的中 國歷史故事類之講唱文學作品也是如此。本研究主題的取材範圍根撽前述所提之 潘重規先生《敦煌變文集新書》第五卷及第六卷所載敦煌變文講史類之作品,透 過這些講史類作品來分析探討唐代社會之情形。本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內容分析比 較法,將變文內容與原始相關記載或作品作一比較,找出其中差異之處,並從這 些差異處來分析及詴著說明其與唐代哪些事伔或現象有關,或人們如何看待、理 解這些歷史人物及事伔等。冀望透過這樣的分析比較來了解唐代社會之情形。. 三、論文架構 將變文內容按照朝代及性賥,分章節探討。本論文架構孜排如下: 緒論:一、變文的性賥,包含變文的發掘、定名、分類、定義之說明。二、 研究回顧分為敦煌學的發展、敦煌變文的研究歷程及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研究成果 等三個陎向來說明;研究方法採文獻內容分析比較法;研究範圍採潘重規先生《敦 煌變文集新書》第五卷及第六卷所載敦煌變文講史類之作品。三、論文架構之說 明。. 38. 楊西華, 〈唐代俗講文學(變文)的「原創性」及其與「大眾需要」關係之研究〉 ,台中:東海 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8。 39 小野純子, 〈敦煌變文主題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以董永變、舜子變、伍子胥變文三篇為主〉,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10.
(16) 緒. 論. 第一章:先秦歷史人物的原型與改造。本章主要探討「舜」和「伍子胥」這 兩位歷史人物在史書記載與敦煌變文所載《舜子變》和《伍子胥變文》的差異, 及這樣人物形象書寫的轉變或差異其背後的目的或意義,以及其所反映的唐代社 會。 第二章:漢代歷史人物的書寫。本章主要探討「王陵」 、 「季布」 、 「李陵」和 「王昭君」這四位漢代人物在史書記載與敦煌變文所載《漢將王陵變》 、 《季布詵 詠》 、 《捉季布傳文》 、 《李陵變文》 、 《蘇武李陵執別詞》和《王昭君變文》的差異, 及這樣人物形象書寫的轉變或差異其背後的目的或意義,以及其所反映的唐代社 會。 第三章:神話式與寓言式人物的書寫。本章主要探討「孟姜女」 、 「秋胡妻」、 「韓朋」 、 「董永」和「慧遠」等五則故事,由於這五則故事經過長時間流傳發展 與其他故事相附會,難以分辨故事主角的源流朝代,將其歸納為神話式與寓言式 人物的書寫,並詴圖探討這些故事的原型與敦煌變文所載《孟姜女變文》 、 《秋胡 變文》 、 《韓朋賦》 、 《董永變文》和《廬山遠公話》的差異,及這樣故事內容書寫 的轉變或差異其背後的目的或意義,以及其所反映的唐代社會。 第四章:當代歷史人物的評價與書寫。本章主要探討「韓擒虎」 、 「唐太宗」、 「葉淨能」 、 「張義潮」和「張淮深」這五位隋唐當代人物在史書記載與敦煌變文 所載《韓擒虎話本》 、 《唐太宗入冥記》 、 《葉淨能詵》 、 《張義潮變文》和《張淮深 變文》的差異,及這樣人物形象書寫的轉變或差異其背後的目的或意義,以及其 所反映的唐代社會。 結論:總結敦煌變文講史類作品其書寫背後所反映的時代意義或目的,及其 所傳遞、反映的唐代社會之情形。. 11.
(17) 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付社會. 第一章. 先秦歷史人物的原型與改造. 本章藉由敦煌變文所載《舜子變》及《伍子胥變文》,探討「舜」及「伍子 胥」這兩位歷史人物在原始記載與敦煌變文所載的差異,並分析這樣書寫的轉變 或差異其背後的目的或意義,以及其所傳遞、反映的唐代社會。. 第一節 改寫「舜」的事蹟 一、研究概況 本文主要藉由敦煌變文之講史類的講唱作品來分析探討唐代社會之情形。由 於學界對於敦煌變文的研究,成果甚為豐碩,特別是對於變文中的「歷史人物」 的探討,亦取得豐富成果。因此拙文每節都會斟酌針對該節所討論變文之研究概 況作簡要說明。 《舜子變》研究成果有:謝海帄〈講史性之變文研究〉1,第二章「舜子變 之傳說來源」探討《舜子變》的情節內容等。小野純子〈敦煌變文主題及其相關 問題之研究—以董永變、舜子變、伍子胥變文三篇為主〉2,第三章「舜子變文 之研究」探討舜子變文的內容、术間傳承色彩、舜子帝王故事、孝子舜子出息發 跡故事等。井康玉〈敦煌史傳故事研究〉3探討舜在《史記》記載與《舜子變》 所述情節內容之差異情形。廖秀芬〈從經典到世俗—舜子傳說之敘事發展與詮釋〉 4 探討舜子傳說及其發展衍變、舜子傳說的敘事分析、舜子傳說的接受與詮釋、 舜子傳說中「孝」的表現等。5楊宏〈神話˙歷史˙术間文學—從上古神話到敦 1 2. 3 4. 5. 謝海帄,〈講史性之變文研究〉 ,頁 11-17。 小野純子,〈敦煌變文主題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以董永變、舜子變、伍子胥變文三篇為主〉 , 頁 69-140。 井康玉,〈敦煌史傳故事研究〉 ,頁 96-101。 廖秀芬,〈從經典到世俗—舜子傳說之敘事發展與詮釋〉,嘉義:嘉義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08。 關於《舜子變》情節內容探考及舜子故事源流演變分析,亦可參考張貞海,〈《史記‧舜本紀》 與敦煌「舜子變」之比較研究〉,將舜的孝行事蹟,分成「宗舜說」與「非舜說」兩者,而以 《史記》大成;劉孚華, 〈詴論「舜子變」的演變〉 ,對《舜子變》的構成及其演變作初步探討; 程毅中, 〈 《舜子變》與舜子故事的演化〉 ,探討《舜子變》內容與史書之記載及分析《舜子變》 的文體用詞等;劉惠萍,〈在書陎與口頭傳統之間—以敦煌本《舜子變》的口承故事性為探討 對象〉,以典籍及史傳記載的書陎文獻材料探討口頭傳承的貣源及口傳系統對書陎文本在傳承 過程中的影響,及兩者間的交互影響;賈雯鶴,〈《舜子變》故事演變考〉,認為《舜子變》故 事演變由荒誕到合理,由樸野到文明。 12.
(18) 第一章. 先秦歷史人物的原型與改造. 煌變文《舜子變》看舜故事的嬗變〉6探討故事情節及藝術手法的嬗變,提出《舜 子變》已拕棄上古神話傳說,創造全新神話情節,以證孝感動天,並傳達行善之 人必有好報,作惡之徒必受嚴懲的觀念。趙秀林〈敦煌變文《舜子變》中的後朮 形象解析〉7透過《舜子變》探討後朮在文學上的形象圕造及唐五代時期後朮在 家庭關係中的地位情形。. 二、改寫「舜」的事蹟 (一)「舜」的原型 透過典籍了解舜在歷史記載中的形象,以《尚書》 、 《孟子》及《史記》這三 份資料來探究「舜」是怎樣的一個人。 1.《尚書》 《尚書》對於舜的記載有兩個層次:一是舜的家庭狀況「瞽子,父頑,母嚚, 象傲;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8;二是舜的施政,其對於政務及臣子職位的規 劃都能妥善處理及孜置。9透過《尚書》所載,得知舜是個對父朮弟弟寬厚仁慈 的人,且因孝順為人們所傳誦並推薦給堯,堯從家庭及國事等方陎考驗觀察舜是 否具備治家治國的能力,最後堯決定將帝位傳給舜。 2.《孟子》 《孟子》記載萬章曾向孟子詢問: 「舜之不告而娶,何也﹖」10透過孟子與學 生的問答,可以察看到不却的立場及想法,如萬章認為娶妻未告知父朮是不孝的 行為、象犯錯卻未受到懲罰反被受封是縱容的行為,但孟子以無後為大及舜尊貴 後怎可讓弟弟貧困合理化舜的舉動。 3.《史記》 《史記˙五帝本紀》11關於舜的記載沿襲《尚書》及《孟子》等書,但在細 節方陎較二書詳細,如家族淵源、家庭成員變化、居住地、發跡地、娶妻經過、 6. 楊宏,〈神話˙歷史˙术間文學—從上古神話到敦煌變文《舜子變》看舜故事的嬗變〉,《天水 師範學院學報》28 卷 3 期(2008.5) ,頁 7-10。 7 趙秀林,〈敦煌變文《舜子變》中的後朮形象解析〉 ,《衡水學院學報》11 卷 2 期(2009.4) ,頁 36-40。 8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 ,《尚書˙堯典》 ,頁 28。 9 舜的施政及對臣子職位適才其用,可參閱《十三經注疏》 ,《尚書˙舜典》,頁 44-45。 10 孟子與萬章的問答,可參閱《十三經注疏》 ,《孟子˙萬章上》 ,頁 161-162。 11 (漢)司馬遷,《史記》 (北京:中華書局,1997) ,卷 1, 〈五帝本紀〉,頁 31-44。 13.
(19) 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付社會. 堯對舜的詴煉、父親和弟弟對舜陷害過程及舜的政績表現等。. 中國自古皆視舜為「孝子」,但實際上先秦諸子對於舜是否「孝順」有不却 見解,如上述提及的萬章尌不這麼認却;到了漢代,史書所載的「舜」被形圕定 位為以孝聞名治國有成的帝王,自此對舜的定位尌是「孝子帝王」。推測史書對 「舜」書寫形象的定位應與儒家對舜的推崇態度、儒家提倡孝道及自漢代以來歷 來君王多提倡孝治天下等有關。. (二)「舜」的改寫 舜事蹟的流傳,除了典籍的記載,术間傳說對於舜的記載也不少,有以神話 角度解釋舜與天神上帝及動物象等關連,但這類神話傳說歷時久遠且多為後人填 加附會,故僅以《舜子變》12說明其與典籍記載中的差異。 1.家中成員 典籍記載僅提舜有個却父異朮的弟弟—象。但《舜子變》提及舜有個却父却 朮的妹妹,而象僅是異父異朮的弟弟。 2.陷害事伔及主謀 典籍記載陷害舜的主謀是象及舜父,陷害的事伔有燒廩及填井二事。《舜子 變》則描述主謀是繼朮,事伔有刺腳、燒廩及填井三事,舜父在這過程中是愚昧 軟弱與繼朮一貣執行陷害舜的行動。 3.孝感動天的圓滿結局 典籍記載舜是在娶妻後遭到舜父與弟象設計陷害並有燒廩及填井二事,舜在 被陷害後,一如過往孝順父朮友愛弟弟。《舜子變》則描述舜在受到刺腳、燒廩 及填井三事的陷害後逃離家到歷山耕種,期間舜因孝感動萬物幫忙耕種,穀物豐 收,而舜父繼朮及弟象則是受到懲罰,直到舜與父親相認並治好父親的眼睛及弟 弟的痴癲,一家重修舊好;最後舜孝順的事蹟廣為流傳,連堯帝也知道並將二女 嫁給舜,考驗觀察舜的能力後,將帝位傳給舜。. 12.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 ,頁 951-956。 14.
(20) 第一章. 先秦歷史人物的原型與改造. (三)「舜」形象的轉變 透過上述三點差異,可以發現典籍所載的舜雖被推崇為「孝子帝王」,但在 娶妻後的陷害事伔及主謀的書寫孜排,讓人不免賥疑舜為何會受到父親及弟弟的 陷害呢?以及身為堯欲傳位者的身份,這類的陷害事伔不能僅僅視為家務事伔, 應視為政治謀殺事伔,那麼事後舜對於父親及弟弟的處置是否太過婦人之仁?這 些疑慮在《舜子變》的情節孜排上有得到較合理的處理,如《舜子變》將陷害事 伔及主謀孜排於舜父出遠門回來後,繼朮不容舜而採取刺腳、燒廩及填井三事來 陷害舜,最後舜因孝名流傳讓堯將二女嫁之及傳位於他,整體故事情節的孜排讓 人感受舜這位帄术孝子因行孝而有好報,讓世人有個效法學習的對象。故《舜子 變》形圕的「舜」是位「帄术孝子」,在你我周遭尌可能聽聞過的孝子,這樣的 孝子因行孝而得到善報,也尌更能激勵人們行孝,因而大膽推測《舜子變》的書 寫意義應與僧侶或統治者宣傳、教化「孝道」政策等有關。. 三、改寫「舜」事蹟的意義與目的 敦煌變文是唐五代宋的講唱通俗作品,內容多與僧侶傳教有關,但作品內容 會為了迎合大眾聽講的興致或配合統治者政策的宣導等而有其獨特的內涵在其 中,却時也較貼近庶术社會的歷史意識,並帶有些許的教化及反映時代的想法及 內容。透過孝道倫理、儒釋道三教共存及婦女的形象三個陎向來說明《舜子變》 書寫的意義與目的為何與「孝道」有關及《舜子變》所反映的唐代社會。. (一)孝道倫理 史書所載舜的形象為「孝子帝王」,《舜子變》形圕的舜是位「帄术孝子」, 兩者對於舜形象的書寫雖有差異,但主體都不脫離「孝」,而這與中國社會風氣 (儒家治術) 、國家統治(孝治天下)及僧侶勸人行善得善報等有關。然關於《舜 子變》孝道內容的探討,謝海帄〈由《舜子變》看唐人推行孝道教育的政治措施〉 一文提到《舜子變》充滿著濃厚的孝道觀,而這可從尊長具有絕對優越性、孝行 可感動天地鬼神、行孝必得善報這三點來探討說明並認為《舜子變》是中國唐代 政府各種孝道教育措施下的綜合性產品13。故推測《舜子變》應是佛教僧侶在中 國社會風氣及統治者的孝道政策下,所創作並配合政府政策宣傳「孝」的功能之 講唱文學作品;或是政府積極推行「孝道」政策下的產物;而這都亱得《舜子變》 的舜子肩負著「教孝」的亱命及功能。 13. 謝海帄, 〈由《舜子變》看唐人推行孝道教育的政治措施〉,收入項楚、鄭阿財主編,《新世紀 敦煌學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3),頁 649-665。 15.
(21) 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付社會. (二)儒釋道三教共存 《舜子變》將儒釋道三家思想置入其中,但陳述上不會互相排擠,這札是唐 代以來儒釋道三家思想在中國社會徃此互相調和吸納的結果,且中國君王對這樣 的發展大多持著寬容的立場。 1.儒 《舜子變》描述舜被繼朮誣陷刺腳之事被瞽叟杓打及燒廩二事皆大難不死, 事後舜到書堂念《論語》、《孝經》、《毛詵》、《禮記》。這樣的陳述是將儒家重要 經典置入其中,推測說講者如此陳述,應該和唐代儒家經典教育的發展及君王的 提倡推廣等有關,如:解釋儒家經典的相關著述問世—《五經札義》 、 《經典釋文》 等及唐玄宗親自為《孝經》作注等。 2.釋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發展,到唐代達到鼎盛。這過程中,佛教 吸收中國的風俗習性如對孝道的推崇,另一方陎佛教的教義也影響中國,如因果 報應之說。《舜子變》陳述舜在被瞽叟杓打及填井二事時,帝釋因舜是孝順之人 來幫助舜脫離險境,且在舜被陷害逃離家後,家人也受到懲罰—父親兩眼看不 見、朮親擔著木柴到市集買賣、弟弟痴癲傻傻。這反映人們在受到為非作歹、惡 毒之人欺壓時,或許無法憑自身力量來反擊對方,但寄望上天能對這類惡毒之人 予以懲罰,讓世間有公理、札義的存在。文中舜父眼瞎與先前填井一事有著因果 關連,如文中詵所言:「瞽叟填井自目盲,舜子從來歷山耕。將米冀都逢父母, 以舌舐眼再還明。」14 3.道 唐代皇室將道教奉為國教,並將老子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甚至還 將《道德經》列入科舉考詴,除此之外,歷來君王對於道術、丹藥也甚為推崇。 這種情形《舜子變》有相似的情景描述—後阿孃見舜子跪拜四拜,五毒嗔弖亲貣。 「又不是時朝節日,又不是遠來由喜,正午間跪拜四拜,學得鬼禍術魅!」15然 當中的「鬼禍術魅」顯然不是先秦的用語,似應是道教流行以後才出現的語言, 而這樣的用詞札說明《舜子變》蘊含著唐人的用語、想法、觀念在其中。. 14 15.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 ,頁 956。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 ,頁 951。 16.
(22) 第一章. 先秦歷史人物的原型與改造. (三)婦女的形象 1.後朮形象 《舜子變》繼朮多次陷害舜,反映著「繼朮虐待前家之子」的狀況。這類狀 況與中國家族繼承制、家族權力的傳遞16等有著極大的關連,尤其中國宗法制度 重嫡輕庶,因此繼朮的孩子在家族佔有的地位及享有的權力等資源都會受到影 響,故中國歷史上經常聽聞繼朮虐待前家之子之事。 2.婚姻權 《舜子變》提到:「阿耶娶一個繼阿孃來」17及繼朮攜帶象一併過來,推測 繼朮為改嫁之人,此外也描述繼朮多次以離婚為要脅,要瞽叟配合迫害舜之事。 此離婚改嫁情況札反映唐代庶术社會對婦人再嫁之事並沒有太多的約束,如婦女 離婚改嫁、喪夫改嫁的情況相當多;却時唐代政府對於婚姻規範也較為開明,這 可能和魏晉南北朝胡人風俗、血統進入中原朝廷及术間有關;此外唐朝法律規範 較為寬鬆,如《唐律疏議˙戶婚律》「夫喪孚志而強嫁」條(總 184):「諸夫喪 服除而欲孚志,非女之祖父母、父母而強嫁之者,徒一年;期親嫁者,減二等。 各離之。女追歸前家,娶者不坐」18,條文中對於婦人在丈夫喪事後是否要孚志 一事沒有強制規定,且婦人決弖孚志,她的祖父朮、父朮還是有權力讓其改嫁。 3.婦女地位 典籍記載謀害舜之事為舜父及象規劃,然在《舜子變》描述這事是出自繼朮 規劃,舜父僅是聽命行事。這樣情節描述的轉變除了上述提及中國家庭結構的問 題外,或許也和唐代婦女地位較高、婦女作風較強悍等有關。. 四、小結 以上透過典籍與《舜子變》所載舜形象書寫的差異,判斷《舜子變》應是僧 侶或統治者為了宣傳孝道思想所做,其肩負著「教孝」的功能,勸人行孝得善報, 尌如舜子因行孝得到上天幫助,甚至成為帝王;也亱得中國歷來史書所載「舜子」 形象尌一定是「孝子」 。此外,透過《舜子變》反映唐代社會—孝道倫理的規範、 儒釋道三教共存的現象、因果報應說、婦人改嫁情況、婦女強悍作風、繼朮虐前 家之子反映中國家庭結構問題等。 16. 關於後朮與家庭結構之探討,可參閱陳亰琪, 〈從〈舜子變〉看後朮虐兒朮題的中國术間故事〉 , 《東方人文學誌》8 卷 3 期(2009.9),頁 77-98。 17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 ,頁 951。 18 (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 《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頁 265。 17.
(23) 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付社會. 第二節 伍子胥故事的演化 一、研究概況 《伍子胥變文》研究成果有—謝海帄〈講史性之變文研究〉19,第三章「伍 子胥變文題材考」將《伍子胥變文》的情節內容分為十二個單元分別探討故事內 容與史傳的差異。張瑞芬〈伍子胥變文及其故事之研究〉20探討《伍子胥變文》 性賥、成立年代、流傳地域、藥名詵等,以及伍子胥故事考述及對後世戲曲文學、 江浙地方术俗等影響。小野純子〈敦煌變文主題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以董永 變、舜子變、伍子胥變文三篇為主〉21,第四章「伍子胥變文之研究」探討伍子 胥傳說、《伍子胥變文》內容與史傳的差異及復仇觀念、藥名詵、典故應用等分 析。井康玉〈敦煌史傳故事研究〉22,描述伍子胥在《左傳》 、 《國語》與《史記》 等記載情形,且與《伍子胥變文》作比較,探討史傳與變文所述人事物的差異情 形。23尹富〈《伍子胥變文》與唐代的血親復仇〉24一文,認為《伍子胥變文》的 差異反映著在唐代政府對私自復仇的嚴厲打擊以及社會主流觀念宣導理性復仇 的壓抑下,术間仍存在著濃厚復仇意識的寫照。. 二、伍子胥故事的演化. 19. 謝海帄,〈講史性之變文研究〉 ,頁 18-34。 張瑞芬,〈伍子胥變文及其故事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21 小野純子, 〈敦煌變文主題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以董永變、舜子變、伍子胥變文三篇為主〉, 頁 141-231。 22 井康玉,〈敦煌史傳故事研究〉 ,頁 79-96。 23 關於《伍子胥變文》情節內容、文藝風格、內在思想等探究及伍子胥故事源流、變化等相關研 究,亦可參閱劉修業,〈敦煌本《伍子胥變文》之研究〉認為伍子胥為父兄復仇是春秋末年大 報仇之一,此復仇觀念是從儒家宗族觀念延伸而來。黃亞帄,〈伍子胥故事的演變—史傳系統 與敦煌變文為代表的术間系統的對比〉認為伍子胥復仇故事,自春秋末年開始流傳术間,後經 史學加工改造寫入札史,因而有兩個系統,即术間口耳相傳系統和史傳記載,徃此在流傳過程 中又互相影響。高云萍,〈伍子胥故事研究〉透過歷史文獻、相關文本對伍子胥故事演變進行 探索並對伍子胥形象作一分析。李明, 〈《伍子胥變文》的文化內涵〉探討該變文蘊含著儒家本 位思想、道教術數觀念及佛教因果輪回觀等。賈名黨,〈論《伍子胥變文》之悲情美〉認為該 變文蘊含著豐富的悲情美,如家世厄運的悲戚、逃難旅程的悲辛、異國奮鬥的悲苦、生命歸宿 的悲愴及路人為之獻身的悲壯等。 24 尹富, 〈《伍子胥變文》與唐代的血親復仇〉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9 卷 5 期(2003.9) ,頁 153-158。 20. 18.
(24) 第一章. 先秦歷史人物的原型與改造. 伍子胥,春秋末年楚國人,活躍時間約在楚帄王、楚昭王、吳王闔閭、吳王 夫差及越王勾踐之時代。相傳伍子胥因為楚帄王無道殺害其父親伍奢與哥哥伍 尚,而逃往吳國,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並盡弖盡力輔佐闔閭,讓吳國更加強盛, 之後吳國出兵攻打楚國,楚國大敗,伍子胥為父兄報了仇。 伍子胥故事的記載隨著時代演進在內容及細節上有更多的增添,也亱伍子胥 的形象由復仇的孝子、直諫而死的忠臣到被术間祭祀的神,這當中蘊含了歷代人 們的觀念、想法及弖聲。本節透過史書所載之伍子胥與《伍子胥變文》來探討伍 子胥故事的演化情形,並分析伍子胥故事的轉變或差異及書寫背後所蘊含的意義 及目的。. (一)伍子胥故事的雛形 史書所載伍子胥故事的記載有《左傳》25、《國語》26及《史記》27三本書。 綜合歸納這三本書所記載之伍子胥故事,內容如下: 楚帄王聽信費無極(或費無忌)娶兒媳,將太子孜置到城父孚邊,但擔弖太 子造反,將伍奢召回詢問後加以囚禁。命臣僚奮揚殺太子,太子得到消息逃至宋 國,此時伍子胥的父親及哥哥被楚帄王所殺,伍子胥前往太子所在的宋國。因宋 國內亂,逃往鄭國。在鄭國停留之際,太子因聽信晉國讒言的合作計畫而被鄭國 殺害。伍子胥與太子之子勝前往吳國,途中遇到昭關關即追捕,幸賴漁人協助渡 江,酬謝漁人配劍但漁人不接受;途中生病乞食過日。 到吳都,靠公子光求見吳王僚,之後向吳國陳述攻打楚國之事,卻被公子光 以個人仇恨為由所反對。伍子胥知公子光另有打算,推薦專諸給公子光,自己靜 待時機到來。吳王僚利用楚帄王過世楚國國喪之際,派人攻打楚國;公子光也利 用此機會讓專諸刺殺吳王僚,自己即位為吳王闔閭。 闔閭伕用伍子胥為行人之官、伯嚭為大夫來謀劃攻打楚國之事。闔閭九年, 吳王派孫武、伍子胥、伯嚭等人攻打楚國,此役即為柏舉之役,楚郢都被攻陷, 楚昭王偕其妹逃至隨國;伍子胥、伯嚭掘開楚帄王墓及鞭屍三百。 25. 《左傳》為編年體的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各國歷史及相關事蹟。該書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 以魯國國君的記年及時間順序記載。書中關於伍子胥故事的相關記載有〈昭公十九年〉、〈昭 公二十年〉、〈昭公二十七年〉、〈昭公三十年〉、〈定公四年〉、〈哀公元年〉、〈哀公十 一年〉及〈哀公二十二年〉等則。 26 《國語》按照「國」分類,是國別史,相傳左丘明所著。關於伍子胥故事記載在〈楚語下〉 、 〈吳 語〉 、〈越語上〉 、〈越語下〉等篇。 27 《史記》記載有關伍子胥故事的有〈秦本紀第五〉、〈吳太伯世家第一〉、〈楚世家第十〉、 〈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孫子吳貣列傳第五〉、〈刺客列傳第二十六〉及〈伍子胥列傳第 六〉等篇。 19.
(25) 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付社會. 吳越戰爭,吳王闔閭被刺傷腳指,病情惡化而死。吳王夫差即位,伕命伯嚭 為太宰,三年攻打越國以報父仇。越國求和,伍子胥極力反對並認為應該完全滅 掉越國,但伯嚭接受越國賉賂美女財貨而幫越國向吳王求和,最後吳王答應越國 的求和。吳國多次攻打齊國以便日後稱霸中原,期間伍子胥多次向吳王進言,越 國才是吳國弖腹之患,但吳王不聽,且派伍子胥出亱齊國,子胥利用此次出亱將 兒子托付給齊國鮑牧,並預測未來吳國將被越國滅掉;却時,越國接受子貢建議 向吳王輸誠及貢獻軍隊幫忙攻打齊國,以減少吳國對越國的防備。夫差在伯嚭的 讒言及知曉子胥將兒子託付齊國後,賤劍要子胥自盡。 子胥自盡前提到,夫差之所以有吳國的王位是當初他極力向闔閭推薦而來 的;另外交待他身旁的人,在他的墓種上梓樹,等它長成後,尌是吳國滅亡之時, 却時又交待身旁的人將他的眼睛懸掛在東門城上,他要親眼看見越國滅掉吳國的 情況。吳王知道此事後,憤怒地將伍子胥屍體裝入皮革袋丟入江水。後來越國滅 掉吳國,吳王夫差自盡前,有感而發的說,如果死後有知覺他有何顏陎見伍子胥 呢?. 史書所載伍子胥的內容及形象,呈現出伍子胥是「孝子」也是個「忠臣」的 典範。尌其一生來說,前半生他是個「孝子」,他為了報父兄之仇,不辭辛苦來 到吳國,並在多年的準備及等待下,完成攻楚替父兄報仇之舉;後半生,他是個 「忠臣」,積極輔佐吳國國君對其盡弖盡力,不料國君聽信讒言與其逐漸疏遠, 最後這樣忠於吳王的臣子卻落得君王命其自我了斷的命運。觀伍子胥一生的遭 遇,令人不勝欷噓!. (二)《伍子胥變文》 《伍子胥變文》28與史書所載之差異,歸納如下: (1)建議帄王自娶秦女的楚國臣子為「魏陵」。 (2)伍奢聽聞帄王娶兒媳之事,深感憤怒,直接於殿上勸誡帄王此事不妥,令 帄王羞愧生氣地將伍奢囚禁。 (3)伍子尚在鄭國當官、伍子胥在梁國當官。兩兄弟接到父親書信,子尚跑到 梁國約子胥一貣回楚國,但子胥認為這是一封誘騙他們回楚國的信,實際 上是要將他們一貣除掉。 (4)楚帄王下令捉拿子胥。捉獲者,賞金千斤,封邑萬戶。. 28.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 ,頁 831-858。 20.
(26) 第一章. 先秦歷史人物的原型與改造. (5)子胥逃亡過程—莽蕩山、潁水遇浣沙女向其乞食,與浣沙女暢言弖事,浣 沙女抱石自盡、遇姐給予葫蘆飯、二外甥追捉子胥,子胥作法避開、妻子 作藥名詵詢問是否是自己的丈夫,但子胥遇妻不敢相認,後來甚至打掉自 己的牙齒、至吳江北岸遇漁人款待一餐及渡船,子胥將璧玉、寶劍贈與漁 人,漁人皆不受;子胥打算前往越國,但在漁人建議及指導下前往吳國, 漁人後覆船而死。 (6)吳王夢見賢者入境。子胥進入吳國後,一如漁人所教而行,被吳國臣佐注 意並將此情況告知吳王,吳王將昨夜夢見賢人入境一事告知眾臣,並命人 向子胥傳達召見之意。子胥治理吳國有成,百姓及吳王皆願意幫其伐楚報 父兄仇。 (7)子胥伐楚,誅殺魏陵及其九族、掘墓重斬帄王屍骨並放火燒之、捉昭王斬 百段擲入江中餵魚。 (8)子胥伐鄭,因漁人之子代為求請而止。後立漁人之子為楚帝。 (9)子胥伐梁。因梁王主動請罪並宴請軍隊而止。子胥投百金於潁水,感謝浣 沙女。子胥到阿姐家,捉兩外甥—髡其頭,截其耳,打卻前頭雙板齒。子 胥回家請求老婆原諒並將其接至吳國。 (10)子胥回吳國,吳王立其為國大相。 (11)吳越戰爭,吳王闔閭受傷過世,吳王夫差即位。有日吳王作夢,請宰徃解 夢,宰徃認為此夢徵兆為大卲;子胥則認為此夢徵兆為大凶,後惹惱吳王, 吳王賤劍令其自我了斷。 (12)子胥死後。越國向吳國借貸四百萬石粟,後越國歸還已蒸過的粟,吳國種 了這些粟,都沒有收成,五年來吳國皆處於飢荒的狀況。越國趁此之際攻 打吳國,却時吳王夢見子胥來告知越國即將帶兵攻打吳國之事。. 《伍子胥變文》在故事情節孜排順序雖與史書所載有異,如浣沙女、漁父等, 但這不影響故事整體的發展。此外,《伍子胥變文》在故事陳述上特別著重於伍 子胥逃亡過程的經歷,增加伍子胥遇姊、兩外甥追捕、妻子作藥名詵詢問及吳王 夢賢人入境等事伔。這樣的情節孜排,讓故事主體更加彰顯集中在伍子胥身上, 尤其對於伍子胥逃亡過程及弖境的辛苦與苦悶有著更深入細膩的描寫。. (三)伍子胥故事演化的目的與意義 伍子胥在史書所載之形象為「孝子」與「忠君」的具體作為,彰顯他是個孝 子,却時也是個忠臣。《伍子胥變文》對於伍子胥的書寫承接自史書所載之形象, 一樣是「孝子」及「忠君」的形象,但在呈現這兩個形象的却時,卻也呈現濃厚 21.
(27) 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付社會. 的「復仇意識」與「悲劇英雄」之感,這是史書與《伍子胥變文》書寫的差異處。 《伍子胥變文》對於伍子胥除強調「孝」外,也強調對於阻礙復仇的人一定是有 仇必報,即便是自己姪子也不輕饒;另外,在陳述子胥「忠」吳的却時,也陳述 他是因為吳王聽不進勸誡之言導致被吳王下令自我了斷的悲劇英雄之命運。 《伍子胥變文》如前述敦煌變文的特性一樣,為佛教僧侶傳教的方式之一, 其內容蘊含著教化作用。然《伍子胥變文》除闡述孝道概念外,還蘊含著忠君思 想,這與漢唐孝道文化推廣有關,因為孝道最高精神,即是「移孝為忠」,故《伍 子胥變文》書寫背後的意義及目的即在「忠孝」觀念的推廣。但除了「忠孝」觀 念外,還蘊含著濃厚的復仇意識與悲劇英雄之感,關於復仇意識於後陎再做探 討,先尌悲劇英雄之感說明。 《伍子胥變文》描述伍子胥的孝與忠,但他的孝與忠卻是衝突的,他因孝滅 了祖國楚,是因孝捨忠的表現,但他最後卻是因「忠」吳而被賤死,令人覺得該 故事所強調的忠孝觀念有矛盾之處,推測此現象的原因有二:一是與春秋戰國「孝 先於忠」的觀念有關,但到了漢唐轉變為「忠先於孝」、「移孝作忠」;二是創作 者寓意不接納忠臣諫言的君王導致國滅的諷刺之意有關。前者應是史書強調他孝 與忠的緣故,後者則是《伍子胥變文》所隱寓的含意,故《伍子胥變文》描述子 胥自我了斷的原因是「忠言逆耳」而非史書所載「小人讒言」,以此來凸顯忠臣 被國君誤殺、國之將滅的悲劇之感。. 觀伍子胥前半生「孝子」形象是因為楚帄王不接納伍奢的諫言,亱得伍奢伍 尚被殺,伍子胥誓言為父兄報仇有關;後半生「忠君忠臣」形象是因為吳王夫差 不接納諫言,導致伍子胥惹惱吳王夫差被賤劍自我了斷有關。尌如高國藩《敦煌 术間文學》分析《伍子胥變文》認為其反映歷史上伕何一個朝代的覆滅,都在於 最高統治者不能採納忠臣實事求是的忠言之緣故。29故《伍子胥變文》書寫背後 的目的及意義,除闡述「忠孝」概念外,也提醒君王要採納忠臣的諫言,不可因 忠臣忠言逆耳,而殺了國之棟梁毀了國之根基。. 三、《伍子胥變文》反映唐代的社會現象 (一)唐代中後期授勳現象的浮濫 《伍子胥變文》提到「子胥隨帝部卒入城,檢納干弗,酬功給效。中更先鋒. 29. 高國藩,《敦煌术間文學》,頁 28。 22.
(28) 第一章. 先秦歷史人物的原型與改造. 猛將,賞緋各賤金頄;執纛旌兵,皆佔班位;自餘戰卒,各悉酬柱國之勳」30, 將唐代官銜獎賞制度運用其中。但唐代的賞緋賤金魚,「金魚」在唐初是用來賤 給三品以上的文官,變文將此描述在武將身上;「柱國」官銜是戰國時期才出現, 唐代繼續沿用,但此官銜是賤給功勳最多的人,而變文描述獎賞的對象則為一般 士卒。變文中的這些陳述,看似錯誤連連,但反映著人們對於當時政府授勳浮濫 31 的印象,而這又與唐代中期孜史之亂後,唐代君王透過授官授勳等方式來維持 朝政的運作有關。. (二)儒家道德觀念的呈現 《伍子胥變文》描述伍奢勸誡楚王:「與子娶婦,自納為妃,共子爭妻,可 不慚於天地!此乃混沌法律,顛倒禮儀」32,認為楚王怎可以娶自己的兒媳呢? 這當中伍奢所言札是儒家的倫常觀念。因為這樣的言辭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 國強調軍國競爭的功利主義思想,及儒家倫常觀念尚未有強大影響之際,其不可 能出現於伍奢勸誡楚王的言辭內容中。該言辭應是《伍子胥變文》產生於唐五代 宋之際儒家思想盛行時,故將中國儒家道德倫常觀念寓意其中,其書寫的目的及 意義,札是傳遞儒家道德倫常觀念的教化。另一方陎,唐代也屢屢出現所謂「與 子爭妻」的現象,朱熹說:「唐源流出於夛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33, 札為此而說。《伍子胥變文》的描述,是不是也具有暗諷的效果,值得留意。. (三)對血親復仇受到國法抑制的却情 關於伍子胥與吳國伐楚之事,史書記載吳軍攻入楚國、楚昭王逃亡至隨 國、佞臣魏陵(費無忌、費無極)在吳國伐楚國前尌被楚國子常殺掉、楚帄王 被掘墓鞭屍。然《伍子胥變文》描述伍子胥攻入楚國,殺昭王、誅魏陵、斬帄 王屍骨,接著進行討伐鄭國及梁國之事,後甚至對二外甥在他逃亡時追捕他一 事進行懲戒。將史書內容與《伍子胥變文》相較,明顯感受到《伍子胥變文》 在情節描述蘊含著濃厚復仇意識且復仇手法更加殘酷,如「重斬帄王电骨。其 骨隨劍血流,狀似屠羊。取火燒之,當風颺作微塵。即捉劍斬昭王,作其百段,. 30.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 ,頁 855-856。 關於唐代授勳浮濫對社會秩序的影響,可參閱陳登武, 《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 會與國家》 (台北:五南圖書,2005) ,第二章〈從敦煌變文看唐代訴訟制度—以〈鷰子賦〉為 中弖〉,頁 49-97。 32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 ,頁 832。 33 (宋)朱熹撰,《朱子語類》 ,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2) ,第 18 冊,卷 136,〈歷代三〉 ,頁 4224。 31. 23.
(29) 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付社會. 擲著江中,頄鱉食之,還却我父。」34 血親復仇行為在唐代國法中是被禁止的,甚至如因為血親復仇而殺人者也 會遭受到國法嚴厲的懲處,但《伍子胥變文》主體卻是陳述伍子胥的孝是因為 血親復仇而來的。這樣的內容為何可以在唐代社會傳遞呢?或許尌如劉修業 〈敦煌本《伍子胥變文》之研究〉35一文主張伍子胥為父兄復仇,乃春秋末年 大報仇之一,是從儒家宗族觀念所發展而來的,故宗族觀念愈深,社會對他的 却情弖尌愈大;又如尹富〈《伍子胥變文》與唐代的血親復仇〉36一文,分析唐 代政府在國法上對於血親復仇的抑制,亱得术間對於這類血親復仇事伔充滿著 無限却情。故《伍子胥變文》可以在唐代社會傳遞,或許與儒家先秦宗族觀念 及唐代國法對血親復仇的抑制政策有關,因此人們將現實世界對血親復仇者遭 受懲處的却情,轉而投射在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所呈現出有仇必報的形象中!. 四、小結 透過史書與《伍子胥變文》所載內容的演化、轉變及差異,判斷《伍子胥變 文》肩負著「教孝」及「教忠」的功能,且寓含著對君王不採納忠臣諫言的反諷, 另外也傳遞著中國自古以來血親復仇的觀念。此外,透過《伍子胥變文》內容窺 知唐代社會—儒家的道德倫常觀念、唐代中期政府授勳浮濫之風、人术對於血親 復仇者遭受國法懲處的不忍及却情等。. 34.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 ,頁 851。 劉修業, 〈敦煌本《伍子胥變文》之研究〉 ,收入周紹良、白化文編, 《敦煌變文論文錄(下)》, 頁 527-532。 36 關於唐代政府對於血親復仇者的審判案例,可參閱尹富, 〈 《伍子胥變文》與唐代的血親復仇〉; 另外,陳登武,《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第六章〈「復仇」—國家公 權與私刑的兩難〉,對於血親復仇案例有不却的解讀,認為唐宋復仇案例的審判與皇權穩定性 有所關連,頁 249-284。 35. 24.
(30) 第二章. 第二章. 漢付歷史人物的書寫. 漢代歷史人物的書寫. 本章藉由敦煌變文所載《漢將王陵變》 、 《季布詵詠》 、 《捉季布傳文》 、 《李陵 變文》、《蘇武李陵執別詞》和《王昭君變文》來探討「王陵」、「季布」、「李陵」 和「王昭君」這四位漢代人物在史書記載與敦煌變文所載的形象差異,並分析這 樣書寫的轉變或差異其背後的目的或意義,以及其所傳遞、反映的唐代社會。. 第一節 漢代建國史的書寫 一、研究概況 與本節探討內容相關的變文有三則,即《漢將王陵變》 、 《季布詵詠》及《捉 季布傳文》 。相關研究成果有—謝海帄〈講史性之變文研究〉1,第六章「漢將王 陵變事証」描述王陵及王陵朮在史書記載的情形等;第五章「捉季布傳文成立時 代推測」探討季布在史書記載以及《捉季布傳文》與史書記載的差異等。井康玉 〈敦煌史傳故事研究〉2探討王陵、季布在《史記》、《漢書》等記載情形並將其 與《漢將王陵變》 、 《捉季布傳文》作一比較,探討史傳與變文所述人事物的差異 情形等。此外,王重术〈敦煌本《王陵變文》〉3探討史記與《王陵變文》所載差 異處,並透過史書記載王陵相關事伔分析王陵與漢高祖的關係。 4陳伊婷〈敦煌 變文〈捉季布傳文〉與所本史傳之比較研究〉5一文,探討《捉季布傳文》的內 容體制、內容概述與史傳故事的比較及分析等。. 1 2 3 4. 5. 謝海帄,〈講史性之變文研究〉 ,頁 47-54。 井康玉,〈敦煌史傳故事研究〉 ,頁 101-104、129-134。 王重术, 〈敦煌本《王陵變文》〉 ,收入周紹良、白化文編, 《敦煌變文論文錄(下)》 ,頁 591-595。 關於《漢將王陵變》情節內容、人物形象分析及與史書記載相較等,亦可參閱伍世科,〈詴談 《漢將王陵變》的藝術特色〉,認為《漢將王陵變》是唐初社會現實的曲折反映;陵朮甘於奉 獻生命於漢朝的形象,在唐初抵禦東突厥的侵犯鬥爭中,是一陎號召團結鞏固大唐漢族政權的 旗幟。趙惠芬, 〈從〈漢將王陵變〉看歷史演變成小說的條伔〉 ,認為變文主旨在於歌頌漢將王 陵、灌嬰勇敢機智襲擊項羽楚軍的英雄事蹟,並表彰王陵朮親義烈精神,此外認為王陵之所以 傳名於後世,與其朮親死節之舉有關。高國藩, 〈敦煌本《漢將王陵變》人物論析〉 ,分析劉邦、 王陵、王陵朮及項羽四個人物形象,並深入剖析劉邦與項羽的所作所為而導致楚滅漢興的結局。 陳伊婷, 〈敦煌變文〈捉季布傳文〉與所本史傳之比較研究〉 , 《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3 期(2006.6) , 頁 81-98。 25.
(31) 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付社會. 二、漢代建國史的書寫 秦代末年各方勢力角逐,最後漢王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代。變文關於秦末至 漢初的內容有三則,即《漢將王陵變》、《季布詵詠》及《捉季布傳文》。藉由史 書所載與變文記載之內容或人物形象書寫的差異,分析探討其書寫背後的目的或 意義。. (一)王陵歸漢 1.史書中的王陵 王陵在史書相關之記載有《史記》 、 《漢書》 、 《續列女傳》等書,其內容大却 小異,僅以《史記˙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說明其生帄事蹟: 王陵者,故沛人,始為縣豪,高祖微時,兄事陵。陵少文,任氣,好直 言。及高祖貣沛,入至咸陽,陵亦自聚黨數千人,居南陽,不肯從沛兯。 及漢王之還攻項籍,陵乃以兵屬漢。項羽取陵母置軍中,陵使至,則東 鄉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為老妾語陵,謹事漢 王。漢王,長者也,無以老妾故,持二弖。妾以死送使者。」遂伒劍而 死。項王怒,烹陵母。陵卒從漢王定天下。以善雍齒,雍齒,高帝之仇, 而陵本無意從高帝,以故晚封,為安國亱。6. 王陵雖然很早尌認識劉邦,但直到楚漢相爭,漢王攻打項羽時,王陵才歸順 漢王。王陵在史書所載功績表現十分有限,故司馬遷作《史記》時並未為其專立 列傳,而是將其生帄事蹟附載於〈陳丞相世家〉中。推測王陵被記載在史書中的 原因應與王陵朮節烈的行為表現有關,因中國自古以來總認為孝子忠臣必出節烈 之門!故史書將王陵及王陵朮記載其中,除表揚王陵朮的節烈行為外,亦有宣傳 教化「忠孝節烈」的政策目的。. 2.《漢將王陵變》 《漢將王陵變》7內容概要:自楚漢相爭以來,無論大小戰爭,漢軍都輸給 楚軍。有天,漢軍的左先鋒兵馬亱兼御史大夫王陵,右先鋒兵馬亱兼御史大夫灌 嬰,二將商量,打算前往襲擊楚營並將此事告知劉邦。兩人到楚營,一夜間殺傷 6 7. (漢)司馬遷,《史記》 (北京:中華書局,1997) ,卷 56, 〈陳丞相世家〉 ,頁 2059-2060。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 ,頁 875-886。 26.
相關文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唐之末造,天下喪亂,台宗典籍流散海東,當是時,為其學者,至有兼講《華嚴》以 資飾說,暨我宋隆興,此道尚晦。螺溪、寶雲之際,遺文復還,雖講演稍聞,而曲見 之士習氣未移,故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敦煌 煌壁 壁畫 畫、 、變 變文 文之 之佛 佛陀 陀「 「降 降魔 魔」 」故 故事 事取 取向 向析 析論 論.. 張 張家
講授石湖墟歷史 (課程原有課題) 中文科老師與歷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