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應用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應用之研究"

Copied!
1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麗雲 博士. 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應用之研究. 研究生: 陳 錦 玉 撰 中華民國一 O 五年六月.

(2) 誌謝 謹將這篇論文獻給領我走入浩瀚學術領域的恩師王麗雲教授,謝謝您嚴謹教 導並額外奉獻時間與精力,並在生活上事事關心,您是我生命中難求的貴人。謝 謝口試委員曾淑惠教授、鄭淑惠教授細心閱讀本論文,並提供評鑑領域可以延伸 探討的觀點使我更成長,特此感謝。 由衷感恩一路上幫助過我的師長、教育同仁及王門門生。在細數寒星的日子 中,學術豐富了我的視野,提升了思考境界。在工作與求學並進的日子中,最感 謝一路支持並成為我人生伴侶的 SAM,你的愛與包容是我最大的動力。謹將這份 學習與榮耀歸給曾協助我的所有人,教育為吾終身志業,願神差遣終生事奉。. Nana 2016.7 i.

(3) 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應用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探討現行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中學校端實際應用校務評鑑之現 況、影響校務評鑑應用之因素與不同利害關係人對校務評鑑應用之觀點。研究採 質性研究,訪談新北市立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含校長、主任、組長)及教師 共 15 位,以訪談法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1)新北市立國民中學實際應用校務評鑑之現況,在評鑑的過 程性應用現況為:思考教學風貌及整建硬體設備、檢視校務是否正常運作、增進 現場人員使用資訊設備能力、協助教師整理教學方向、問卷調查資料做為經營校 務調整參考。評鑑的結果性應用現況為:正視學校發展並公開議題、引導教學亮 點及義務教育行進方向、進行職務調整與管理、推動校內發展教師專業社群。 (2) 影響校務評鑑過程性應用之因素為:教師定位不清、領導者是否重視評鑑心態、 校內人力配置與教師角色認知、溝通管道是否暢通、對評鑑認知是否足夠。影響 校務評鑑結果性應用之因素為:評鑑建議是否符合現場狀況、校長聘期是否配合 評鑑期程、行政人員頻繁更替、政策規定是否具強制性。(3)不同利害關係人對 校務評鑑應用之觀點,校長觀點為:設評鑑為目標導向並提供實質優惠、校務評 鑑不應做為校長遴選參考、提高教師實質參與度,以便受益於評鑑。行政觀點為: 教育局應協助學校推行評鑑結果性應用、宜關注「教師專業發展」面向,以激發 教師對評鑑參與度、整合同項目評鑑,使評鑑應用聚焦並提高使用率。教師觀點 為:教師為協助角色,評鑑為行政統籌分配、修訂評鑑指標以適合教學現場應用。 研究結論(1)學校端實際應用校務評鑑之現況:準備評鑑過程能發揮正向功 能、督促平日校務正常運作、提升資訊設備使用率及操作能力、教師經由評鑑指 標留意教學方向、提供校務經營方向、引起利害關係人對校務發展的重視、引導 義務教育行進方向、職務調整適才適所、敘述統計報告提供校務研究參考、以評 鑑結果做為政策推行令箭。(2)影響校務評鑑應用之因素:教師在校務評鑑中定 位不清,影響評鑑應用協商、領導者心態之個人因素、校內團體動力影響評鑑應 用深度、溝通管道左右利害關係人對評鑑觀感及配合度、對評鑑的認知影響運用 評鑑之能力、評鑑建議是否具實質效用、利害關係人頻繁更替影響評鑑應用、政 策規定使學校端力不從心。(3)不同利害關係人對校務評鑑應用之觀點依校長、 行政、教師各異。最後依據上述結論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及學校提出建議。. 關鍵字:校務評鑑、評鑑應用 ii.

(4) A Study on the Uses of School Evaluations in New Taipei Municipal Junior High School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uses of school evaluations in New Taipei municipal junior high school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standpoints of different stakeholders on the uses of school evaluations. The stud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interview fifteen principals,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 in New Taipei municipal junior high schools.. This research led to three main conclusions. First, school evaluations were used to adjust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renovate campuses, diagnose the schools’ working environments, enhance users’ abilities to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devices, help teachers organize teaching directions, and use the survey data as a reference for school management. The findings of school evaluations were used to envisage school development, make school issues public, guide the direction of teaching highlights 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adjust employees’ positions and management arrangements, and promot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munity. Second,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use of the process were that teachers’ roles are unclear, as are the leaders’ attitudes, human resource arrangements, teachers’ cogni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the adequacy of the thought given to evaluations.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use of the findings included the pertinence of the suggestions made on the evaluations, the terms of principals, the frequent switchovers of administrators, and policy obligations. Third, the standpoints of different stakeholders on the uses of school evaluations are summarized. From the principals’ standpoint, the Education Bureau should set goal-oriented evaluations, and provide substantial benefits. Evaluations should not be used to select principals; evaluations should be used to improve teachers’ participation and derive benefits from the evaluations. From the administrators’ standpoint, the Education Bureau should assist schools by implementing the findings of the evaluations, and policy should focus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ir particip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uses of made of evaluations by integrating evaluation projects. From the teachers’ standpoint, administrators should lead the use of evaluations, by drafting proper indexes for teaching applications. iii.

(5)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under three categories. First, the uses of school evaluations include the finding that the process of preparing evaluations plays a positive role, facilitates the supervision of school affairs, enhances the operating capabilities of IT equipment, guides the teaching direction according to an evaluation index, provides direction for school management, makes stakeholders place importance on school development, guides the direc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adjusts positions as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data ar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s are used to implement authorized policies. Second,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es made of school evaluations are that teachers’ unclear roles influence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leaders’ personal factors and group dynamics affect the extent to which school evaluations are use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nfluence stakeholders’ ideas and cooperation, and the cognitive aspects of evaluations impact the abilities of users. Other factors include the pertinence of the evaluations’ suggestions, the frequent replacement of stakeholders, and policies that hamper the use of findings. Third, the standpoints of stakeholders on the uses of school evaluations are specific to principals,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 Finally,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schools.. Keywords: School evaluation, the uses of evaluation. iv.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務評鑑. ……………………………………………………………… 9. 第二節 新北市校務評鑑之內涵 ……………………………………………… 31 第三節 評鑑應用之意義 ……………………………………………………… 39 第四節 國內外校務評鑑應用之現況 …………………………………………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61 第二節 訪談對象 ……………………………………………………………… 6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7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7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71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73. v.

(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學校端實際應用校務評鑑之現況 …………………………………… 75 第二節 影響校務評鑑應用之因素 …………………………………………… 85 第三節 不同利害關係人對校務評鑑應用之觀點 …………………………… 9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3 第二節 建議 ……………………………………………………………………111.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15 英文文獻 …………………………………………………………………………122 附錄 ……………………………………………………………128. 附錄一 訪談同意函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29. vi.

(8) 表次 表 2-1. 臺灣地區各階段學校辦理校務評鑑發展進程表…………………………15. 表 2-2. 各階段學校辦理校務評鑑法源依據表. 表 2-3. 新北市、臺北市、臺中市三直轄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內容比較表……27. 表 2-4. 美國西部各州與英國校務評鑑內容面向表………………………………28. 表 2-5. 質化評鑑與量化評鑑課題之差異表. 表 2-6. 臺北縣九十三學年度校務評鑑委員代表別及評鑑面向之表列…………34. 表 2-7. 美國兩大認可制團體類型表………………………………………………48. 表 2-8. WASC 認可制評鑑應用面向表……………………………………………51. 表 2-9. 英國與美國校務評鑑應用之分析表………………………………………54. …………………………………16. ……………………………………29. 表 2-10 各縣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應用之發展概況表……………………………58 表 3-1.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九大區名稱及所涵蓋區域對照表……………………62. 表 3-2. 新北市 103 學年度 13 所國民中學偏遠學校名單表 ……………………63. 表 3-3. 新北市市立國民中學學校班級數量一覽表………………………………64. 表 3-4. 受訪學校規模、受訪校數及受訪人員一覽表……………………………65. 表 3-5.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66. 表 3-6. 訪談題項表. ………………………………………………………………68. vii.

(9) 圖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 …………………………………………………………………6. 圖 2-1. 鄭崇趁(2002)校務評鑑之目的、功能與內圖……………………………19. 圖 2-2 Terry D.TenBrink(1974)提出評鑑辦理三階段十步驟圖……………… 23 圖 2-3. 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獎勵機制圖…………………………………… 37. 圖 2-4. 以實際應用為焦點之評鑑使用流程圖…………………………………… 44. 圖 2-5. WASC 認證品質循環圖(WASC FOL Accreditation Cycle of Quality)… 50. 圖 2-6. 英國中小學校務評鑑結果等第制圖………………………………………53. 圖 3-1. 研究架構圖…………………………………………………………………61.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 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第五節為研究範圍。.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新北市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新北市教育局(前臺北縣政府教育局)分別在 87 學年度及 93 學年度進行過兩次校務評鑑。前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根據 86 學年度 地方教育視導人員座談會與會結論,擬定「臺灣省各縣市國民中學 87 學年度校務 工作評鑑實施計畫」 ,分五個項目對國民中學校務工作進行評鑑。當時的臺北縣政 府依據「臺灣省各縣市國民中學 87 學年度校務工作評鑑實施計畫」,訂定「臺北 縣國民中學 87 學年度校務工作評鑑實施計畫」,於 88 年春季對擇定的 10 所中學 進行評鑑。此次評鑑後,進行後設評鑑會議,對學校進行追蹤輔導以及後設評鑑, 此為新北市第一次校務評鑑。. 民國 93 年,臺北縣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基於評鑑縣立中小學辦學成效、困境及 協助發展學校特色的需求上,依據臺北縣縣立中小學 93 學年度校務發展評鑑計畫 實施校務評鑑。本次校務評鑑擴大了受評學校範圍,亦納入不同身分的代表進行 評鑑,並廣納六大面向,共 48 項評鑑項目。評鑑方式已較 87 學年度完整,且評 鑑流程更為謹慎,並事先準備資料供評鑑委員檢視。在評鑑過程中,評鑑委員依 據各個向度及評鑑指標,整體評分各校表現,以及各校在教育政策上,效標具體 量化達成的狀況。同時參照學校的實際運作和積極努力的情況,由校外評鑑委員 做成判斷,呈現評鑑的結果。此為新北市第二次校務評鑑。. 近期新北市政府教育局,依據相關法規條文,開始進行「新北市 101 學年度 下學期至 105 學年度上學期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 。自 101 學年下學期起至 105 學 年度上學期止,每學期皆辦理評鑑,上學期於每年 10 月至 12 月辦理,下學期於 3 月至 5 月辦理,預計每 4 年全部學校完成受評 1 次,不論學校規模大小,均以 1 日進行評鑑。其評鑑結果採認可制,每面向獨立認可,結果分為:「榮譽通過」、 「通過」、「待觀察」及「不通過」計 4 種。此期間進行之校務評鑑,納入家長、 學生及教師的座談,聽取學校行政人員以外的學校校務相關人員之建議,讓不同 立場、不同出發點的利害關係人,有一個提供建議和發聲的管道。並經由外部評 1.

(11) 鑑委員訪視的機會,讓利害關係人的聲音能被聽見。此為新北市第三次校務評鑑, 為進行中的制度。. 近年來教育界大力推動評鑑政策,評鑑和訪視促使學校思考過往行政決定的 合適性,評鑑目的應為進行教育資源投入的成本效益分析、確保學校辦學績效, 並對辦學不佳的學校和僵化的體制予以改革,最終在精進學校課程與教學策略, 達成教育目的和教學目標。在教育市場化的今天,校務評鑑亦滿足消費者及市場 需求,使民眾有管道瞭解學校的辦學成效。評鑑結果亦能協助政策制定者訂定相 關行政運作計畫,並增加評鑑者與受評者溝通的機會,以求組織革新。評鑑之於 學校的重要性,猶如健康檢查一般,是一種對學校體質進行檢核的過程,進而促 進學校革新與改善學校辦學能力。. 研究者任職於新北市國民中學,經歷數次校務評鑑或訪視,大型評鑑使各處 室聯合完成資料以呈現學校在校務經營的優質表現;小型訪視的預備則集中於受 評教師或專案人員,試圖鉅細靡遺呈現專案進度與成果。面對接踵而來的評鑑, 訪視評鑑、中央統合視導、校務評鑑等,皆須配合當時評鑑指標進行資料整理, 將合適的項目對應其指標,完美呈現在委員面前,讓訪視獲得佳評,換取學校經 營辦學有力的良好名聲。. 評鑑過程中,教育現場人員是否接納訪評委員提的建議,評鑑內容是否真實 反應教學與校務營運現況,評鑑結果是否做為提供教育現場資源的依據,是否針 對學校辦學成效有影響力,相關人員是否應用評鑑提升學校辦學績效,校育局是 否對發展學校特色提供協助,都在評鑑結果中不得而知,亦未有研究調查評鑑結 果各校如何應用。然評鑑是價值的再判斷過程,不禁深思評鑑結果運用對教育現 場的幫助。. 校務評鑑是一道檢驗關卡,如健康檢查可判斷學校體質。但健檢報告出爐後, 還需要受檢當事人願意改變,方能對症下藥,達到健康管理的目的,使人生平衡 於身強體魄之上。因此針對校務評鑑應用進行分析,便成為研究者致力的領域。 近期國內校務評鑑相關文獻,未曾有學術文章著墨於探討校務評鑑應用,國民中 學校務評鑑相關研究論文中甚少提及其評鑑是如何被使用的。因此選擇「新北市 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應用之研究」為主題,期望能提供校務評鑑應用建議,做為教 育政策制定之參考。. 2.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係以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應用之研究為主題,根據研究動機,其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如下:. 壹、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提出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了解學校端對校務評鑑應用之現況。 二、了解影響學校校務評鑑應用之因素。 三、分析不同利害關係人對校務評鑑應用之觀點。 四、提出校務評鑑應用之建議,做為未來教育政策擬定之參考。. 貳、 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將探討以下之具體問題: 一、分析學校端應用校務評鑑之現況為何? 二、分析影響校務評鑑應用之因素為何? 三、不同利害關係人對於校務評鑑應用之觀點為何? 四、本研究對校務評鑑應用之建議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 校務評鑑 校務評鑑(school evaluation)是以學校事務及特定標準為主,為了提昇學校 效能而對學校各項事務所進行的自我評鑑與外部評鑑。校務評鑑係藉由評鑑團體 的規劃,透過受評學校內部人員自我評鑑,結合學校有關的利害關係人,針對與 學校發展相關的事務,採用系統化之方法蒐集和分析學校的各種資料,並加以客 觀描述和價值判斷,並且經由外來專家學者的專業判斷,評定該校符合評鑑標準 的程度,提出學校在經營校務上之優缺點及其應改進之建議。. 3.

(13) 貳、 新北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 本研究所指「新北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 ,係指新北市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於 101 學年度下學期起至 105 學年度上學期,在新北 市行政區內對公私立學校(共計國中 80 所及國小 207 所)所實施之評鑑計劃。. 參、 應用(uses). 應用(uses)係指教育評鑑的結果與過程,對於受評鑑對象及其組織所發揮的 功能與成效(鄭淑惠,2009)。. 肆、評鑑應用(uses of evaluations). 評鑑應用係指基於評鑑政策,在評鑑進行過程中和結果上,產生影響評鑑或 使用評鑑相連結的事物。根據使用時機另分為過程性應用(process use)與結果性 應用(findings use) (Alkin & Taut, 2003; Kirkhart, 2000; Patton, 1997) 。評鑑的過程 性應用(process use)係指評鑑被視為是研擬評鑑目的、評鑑問題、準則、指標, 蒐集、分析、解釋評鑑資料,以及溝通與應用評鑑結果的歷程,能提供個人與團 隊省思、對話、分享等探究組織重要議題的機會。評鑑結果性應用(findings use) 係指評鑑辦理完竣以及評鑑進行過程中所產生的評鑑結果,包括評鑑報告以及評 鑑過程所蒐集的數據或訊息(Alkin & Taut, 2003; Hofstetter & Alkin, 2003)。. 伍、利害關係人. 「利害關係人」指在組織中會影響組織運行、組織決策,或受到組織決定影 響而獲得正面利益或喪失其應得利益的個人或團體。本研究中「利害關係人」包 括學校中的校長、行政(主任及組長)與教師,不包括家長及學生。. 4.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訪談法,探討學校端應用校務評鑑之現況、影響校務評鑑應用之 因素、不同利害關係人對於校務評鑑應用之觀點。. 一、使用質性研究緣由. 研究者於 2015 年 11 月以「中學校務評鑑」為關鍵字,搜尋「全國碩博士論 文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共有 11 篇論文探討中學校務評鑑。其中討論「國民中學 校務評鑑」共有 7 篇,採質性研究法僅有 1 篇。論文為:潘道仁(2009)國民中 學校務評鑑指標與城鄉權重體系建構之研究。研究者考量質性研究論文數量稀 少,且欲深入了解利害關係人對此研究主題之觀點,爰此,研究者採訪談法進行 質性研究。. 二、訪談法. 為取得第一手資料,研究者在學校進行校務評鑑後,進入學校現場訪談學校 人員,將獲取之有意義資料做質性、深度的分析。依據研究目的,研究者以訪談 法針對 101 學年度至 103 學年度已參與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的學校,根據學 校規模立意抽樣及滾雪球抽樣,邀請其學校教育人員進行校務評鑑應用議題之半 結構式訪談。過程中加以錄音,獲得研究資料後分析整理,以了解各校對於新北 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應用之情形。. 貳、研究流程. 本研究首先訂定研究目的與範圍,在充分蒐集文獻了解評鑑意涵後,進行研 究設計,包括訪談大綱設計及訪談樣本與對象確定。進行質性訪談後,對資料編 碼比對,分析訪談逐字稿後產生結論與建議。. 5.

(15) 6.

(16) 第五節 研究範圍. 新北市行政區內共有市立國民中學 63 所 (含國中小,不包含公私立完全中 學之國中部及 104 年新設之北大高中國中部);包含市立國民中學偏遠學校 13 所 (不包含公私立完全中學之國中部) (新北市統計資料庫境內國民中學概況, 2015)。. 壹、研究地區範圍. 本研究以新北市九大教育行政區內的公立國民中學(含國中小,不包含公私 立完全中學之國中部及 104 年新設之北大高中國中部)為範圍。為反應研究場域 中的多樣性,將選取不同分區之學校。. 貳、研究內容範圍. 本研究以學校班級數區分學校規模。新北市行政區內市立國民中學 63 所中, 班級數在 61 班以上之大型學校有 18 所,班級數 13 至 60 班之中型學校有 37 所, 班級數 12 班以下之小型學校有 8 所(教育部統計處,2015);包含新北市立國民 中學偏遠學校 13 所(新北市統計資料庫境內國民中學概況,2015)。. 参、研究時間範圍. 本研究係以新北市公立國中為母群體,由參與「新北市 101 學年度下學期至 105 學年度上學期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學校中,於 101 學年度、102 學年度與 103 學年度參與受評的學校為抽樣對象。. 肆、研究對象範圍. 本研究探討學校層級利害關係人對校務評鑑應用之觀點,故以學校行政人員 為訪談對象,包括「校長」, 「行政」(含主任、組長)」及「教師」。. 7.

(17) 8.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節,分別探討校務評鑑、新北市校務評鑑之內涵、評鑑應用之意 義與國內外校務評鑑應用之現況。. 第一節 校務評鑑. 本節分為六部分,分別探討校務評鑑之意義、校務評鑑之目的、辦理校務評 鑑之原則、辦理校務評鑑之歷程、校務評鑑之內容、辦理校務評鑑之方法。. 壹、校務評鑑之意義. 一、校務評鑑的定義. 校務評鑑是應用系統化的方式,對學校內各項事務進行檢查的行動。茲列述 多位學者定義如下:. 英國教育科學部在「學校的品質:Evaluation 與 Appraisal」報告書中,將所 有與「評鑑」有關的用詞分析為:評鑑(evaluation):是用來描述機構或地方教 育局,辦理任何活動所提供的品質的一般性用語。回顧或檢視(review):是指一 種回顧活動,包含證據與資訊的蒐集與檢測。評鑑(appraisal):強調對活動、個 人或組織進行質性判斷的歷程。評量或評估(assessment):是指依據已知的指標 進行測量或評定等級(陳傳憲,2005)。. 謝文全(1990)認為評鑑是對事象加以審慎的評析,以評定其得失及原因, 以決定如何改進或重新計畫的過程。評鑑包含三項要點:評鑑是對事象加以審慎 的評析:評鑑是對有關事象,加以仔細的評審分析。評鑑是量度得失及追究其原 因:評鑑不只在評定事象的真假,且進一步衡量優劣得失的程度,並分析造成優 劣得失的原因所在。評鑑旨在決定如何改進或重新計畫:評鑑的目的,是在藉對 事象優劣得失及其原因的瞭解,作為擬定改進計畫的依據,使工作能更臻完美, 日益發展。 9.

(19) 蘇錦麗(1993)參考美國學者Thomas 之看法,將校務評鑑作如下陳述:「校 務評鑑係藉由評鑑團體的規劃,透過受評學校內部人員自我評鑑與外來專家的專 業判斷,評定該校符合評鑑標準的程度,進而提出其優缺點及應改進之建議,以 作為提高行政效率之依據。經由這種評鑑的過程,可以達成提昇教育品質的目的, 有助於提高教育人口的素質,促進國家社會整體的發展。」. Kells(1995)對校務評鑑作如下定義:「校務評鑑是一個自願的過程,透過 非官方的學術團體,採行同僚評鑑,以檢視受評學校已否達成自我研究中自訂之 目標,並符合評鑑的標準。」. 秦夢群(2000)認為校務評鑑是「對教育現象或活動,透過蒐集、組織、分 析資料加以描述、價值判斷的歷程」。並提出校務評鑑包括價值判斷因素,量與 質的探究,可為事前或事後之檢驗,且校務評鑑對象包括所有的教育現象或活動。. 湯志民(2002)將國外學者對「評鑑」一詞之定義概分為三類:第一類將評 鑑視為「價值之判斷」,如Webster、Worthen﹑Sanders、Good、Scriven、Smith 等, 都持此觀點,認為評鑑是有系統的蒐集和分析資料,以決定某一事物價值的歷程。 第二類將評鑑視為「實際表現與理想目標兩相比較之歷程」,如Tyler、Provus、 Hammond 等,認為評鑑是將實際表現資料與具體理想目標或標準相互比較之歷 程。第三類將評鑑視為「協助決策之形成」,如Stufflebeam 等人、TenBrink、 Cronbach、Alkin、Cornell、Cooley 和Lohes、Beeby 等,他們認為評鑑是一種有 系統地蒐集並分析資料,以協助決策者在諸種可行的途徑中擇一而行的歷程。. 吳清山和林天祐(2002)認為,校務評鑑係指「運用系統化蒐集學校發展計 劃、執行與結果等相關的資料,並加以客觀的分析與描述,以作為判斷學校績效 或協助學校持續改進的過程。」. 綜上論述,歸納出校務評鑑之定義:「校務評鑑是以學校各項事務為對象, 運用系統化計劃與執行,透過自我評鑑與外部評鑑,對學校進行客觀的分析與描 述,檢視學校是否達成效能的一個過程。」. 10.

(20) 二.、校務評鑑之發展. 評鑑是一種系統化的價值判斷,也是一種服務和治理的策略。House(1993) 指出,評鑑是獲得資訊、形成判斷,並據以作決定的過程。Guba & Lincoln (1989) 將評鑑、研究和政策分析並列為三種基本的探究學域。評鑑在近代由西方國家將 其發展為專業領域,美國在評鑑發展上,為現今評鑑專業發展最為蓬勃之國家。 1792 年,美國的 William Farish 首創以標準化分數記載評量成績,此為美國史上 教育評鑑「改革」的開端(蘇錦麗,2005)。. 評鑑領域在新自由主義的觀念下,隨著時代演進發展。校務評鑑是應用系統 化的方式,對學校內各項事務進行檢查的行動。其生成非一朝一夕,需經歷數個 發展階段,才能達到專業領域階段。 Madaus & Stufflebeam(2000)依評鑑的發展沿革,將評鑑發展過程區分為七 個時期,敘述如下:. (一)改革時期(The Age of Reform,1792-1900) 美國第一次正式的校務評鑑,出現在 1845 年的波士頓。當時以學生測驗分數 做為評鑑學校及教學方案效能的主要資料來源(蘇錦麗,2005)。. (二)效率與測驗時期(The Age of Efficiency and Testing,1900-1930) 20 世紀初,學者泰勒(Ralph W. Tyler)開啟了科學管理運動,以系統化、標 準化、追求效率的管理為訴求,直到今天仍影響美國各層面的生活。此期間田野 研究的大學機構開始成立,其中最著名的機構為 Geogre Strayer 帶領的師範學院 (Tyack & Hansot, 1982);這些研究機構可被視為在 1960 年至 1970 年間陸續成 立的大學評鑑中心之先驅。. (三)泰勒時期(The Tylerian Age ,1930-1945) 泰勒主持的八年研究(1932-1940)是一個檢視不同類型學校的學生表現與效 能之大型研究,用以比較傳統高中跟進步主義高中的學生之表現程度。泰勒將評 鑑概念化,對目標結果做內部比較,其著作在教育與評鑑領域上有巨大影響力。. (四)純真時期(The Age of Innocence,1946-1957) 11.

(21) 隨著泰勒的主張,1940 年代中期,評鑑技術上的統計原理、標準化測驗有可 觀的發展,美國心理學會(APA)及美國教育研究學會(AERA)亦出版如何使用 評鑑的技術性建議。然而在課程、人員和設備技術的擴張下,卻未有教育的評鑑 或改進教育品質的方案,使評鑑處於真空狀態。. (五)發展時期(The Age of Development,1958-1972) 此時期評鑑的技術獲得更新,然 Cronbach(1963)提出評鑑產生的負評。主 要原因在於評鑑缺乏關聯性與效用性。. (六)專業化時期(The Age of Professionalization,1973-1983) 1973 年,為了打破評鑑者面臨的危機,教育評鑑學者致力朝專業化發展,在 1970 年代大量評鑑期刊開始發行,美國大學評鑑研究系所紛紛成立,路易斯安納 州亦制定了評鑑人員證照制度 (Peck, 1981)。後設評鑑亦逐漸受到重視,並做為 確保及檢視評鑑品質的工具(Stuffflebeam,1994) 。至此評鑑的發展進入專業化時期 (蘇錦麗,2005)。. (七)擴充與整合時期(The Age of Expansion and Integration,1983-2001) 隨著美國經濟發展,民眾對學校辦學要求日益高升,教育改革影響了評鑑。 1990 年代美國政府設立特許學校,學校經營民營化,美國教育機構擴增,聯邦政 府教育預算倍增,政府財政負擔加劇,在社會大對教育機構品質效率的懷疑下, 美國大力推動教育評鑑,此亦為要求「績效責任」概念的起源。 績效責任促使學校的運作朝向「產出取向的方法」 (output-oriented methods), 使學校重視對學生學習成就不斷評估,評鑑是績效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 影響評鑑發展的因素很多:除「績效責任」運動外,大眾對公立學校的不滿、美 國聯邦教育補助的增加、教育財源的減少、教育行政的分權化、課程改革的需要 以及教育科技的發展亦是 (黃政傑,1994)。. 評鑑逐漸走向專業化,學者 Worthen、Sanders 與 Fitzpatrick(1997)提出十 項評鑑是否能夠成為專業的檢核規準:具有對於評鑑專家的需求、評鑑具有所需 之獨特知識與技能、設有評鑑人員培育之正式學程、提供穩定的評鑑生涯機會、 評鑑功能建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具有評鑑人員認證程序、設有評鑑人員的 專業學會、專業學會中訂有決定會員資格的規準、評鑑學會對於評鑑人員培育學 程具影響力、訂有評鑑實施的標準。. 12.

(22) 三、臺灣校務評鑑法源的演進. 二次大戰時,社會大眾對於公立學校教育品質逐漸產生不滿和質疑,認為必 須透過客觀的評鑑機制,才能改進學校教育缺失,此外教育資源愈來愈有限,不 能過於浪費,也必須經由評鑑的手段,才能使教育資源有效利用 (吳清山、林天 祐,2002)。. (一)國民教育階段. 在辦理校務評鑑部分,各階段學校發展校務評鑑的順序依政府施政狀況而有 不一,首先在教育部指定下而辦理校務評鑑為國民中小學教育階段。在國民基本 教育部份,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有不同進程。. 國民小學教育依法屬於地方教育權,為了暸解國小辦理教學正常化之績效, 臺灣省教育廳於六十六學年度指定彰化縣教育局試辦「國民中小學教學正常化評 鑑」 ,隨後其他縣市亦相繼實施 (黃武鎮,1980) 。臺北市教育局和高雄市教育局 在1979年和1980年亦曾試辦國民小學教育評鑑。1990年政府發佈「國民小學評鑑 實施要點」 ,教育部要求直轄市與縣市政府在三年內將所屬學校全面評鑑,臺灣各 縣市始完成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吳清山,2000)。. 在辦理國民中學校務評鑑部分,教育部在 1979 年指定基隆市、桃園縣兩縣市 進行國民中學教育評鑑試辦,隨後於 1979 年於各國中全面實施。教育部於 1990 年 頒佈「國民中小學評鑑實施要點」,要求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在三年內將所屬學校 全面評鑑一次,至 2005 年國內各級學校之校務評鑑工作已初具雛形,正待全面發 展(鄭崇趁,2006)。. 我國教育評鑑正式入法,起於民國 1995 年立法院修訂「國民教育法」,將校 長辦學績效納入遴選;1999 年通過「教育基本法」,教育基本法第 9 條明訂中央 政府有「教育統計、評鑑與政策研究」之教育權限,第 10 條明訂地方縣市政府的 教育審議委員會應定期召開會議,負責主管教育事務之審議、諮詢、協調及「評 鑑」等事宜,第 13 條說明「政府及民間得視需要進行教育實驗,並應加強教育研 究及「評鑑」工作,以提升教育品質,促進教育發展」等。教育基本法第 9、10、 13 條遂為國民教育階段評鑑法源之依據。. 13.

(23) (二)後期中等教育階段. 後期中等教育則由教育部於1978年開始試辦綜合高中評鑑。此時的中學教育 評鑑內容多以檢視校務運作為主。後期中等教育的評鑑法源,直至2013年立法院 公布「高級中等教育法」,其第11條規定:「高級中等學校應定期對教學、輔導、 校務行政及學生參與等事項,進行自我評鑑;其規定,由各校定之。各該主管機 關為促進高級中等學校均優質化發展,應定期辦理學校評鑑,並公告其結果,作 為協助學校調整及發展之參考;其評鑑辦法,由各該主管機關定之。」教育部為 促進高級中學之教學、輔導、校務行政及學生參與等發展,應定期辦理評鑑,此 為後期中等教育評鑑之法源。. (三)高等教育階段. 國內辦理大學評鑑工作,始於1975年,時值美國學術界講求「績效責任」 (accountability),教育評鑑的概念也影響我國大學評鑑施行,教育部開始進行相 關的評鑑工作,以了解各校辦學的績效情形(秦夢群,1998)。. 教育部於1994年修訂大學法第4條第3款,於1997年首次依法試辦大學綜合評 鑑工作,包括軍警校院總計62校參與評鑑(王明源,2008,p.12)。而後依據大學 法第5條,於2004年委託財團法人臺灣評鑑學會辦理全面性大學校務評鑑,受評學 校共計76所,評鑑係以校務為主,學類為輔,校務類組以師資、教學、研究、教 學資源、國際化程度、推廣服務、訓輔、通識教育、行政支援等九個項目進行評 等(王明源,2008,p.15)。. 1997 年,立法院修正之大學法第 5 條規定: 「大學應定期對教學、研究、服務、 輔導、校務行政及學生參與等事項,進行自我評鑑;其評鑑規定,由各大學定之。 教育部為促進各大學之發展,應組成評鑑委員會或委託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 構,定期辦理大學評鑑,並公告其結果,做為政府教育經費補助及學校調整發展 規模之參考;其評鑑辦法,由教育部定之。」因此教育部為促進大學之發展,應 定期辦理評鑑,此為大學評鑑之法源。. 2011 年,立法院修正之大學法第 21 條規定:「大學應建立教師評鑑制度,對 於教師之教學、研究、輔導及服務成效進行評鑑,作為教師升等、續聘、長期聘 任、停聘、不續聘及獎勵之重要參考。」大學評鑑隨著時代與進,從校務評鑑到 14.

(24) 教師評鑑,逐步建立法源並公開其評鑑結果於網路供參閱。茲將各階段學校初次 辦理校務評鑑發展進程呈現如表 2-1 所示:. 表2-1 臺灣地區各階段學校辦理校務評鑑發展進程表 國民小學 學校階段. 高中高職. 大專院校. 1977 年. 1978 年. 1997 年. 彰化縣國民中小學. 綜合高中. 大專院校(含軍警 院校)共計 62 所. 教育部指定彰化縣 政府教育局試辦「國 民中小學教學正常 化評鑑」. 教育部. 教育部高教司. 國民中學 首次辦理 評鑑時間 首次評鑑 施行對象. 辦理評鑑 主責單位. 資料來源:(黃武鎮,1980;鄭崇趁,2006;王明源,2008) 研究者參考上述資料自行整理. 在校務評鑑工作上,其運作大多由政府行政機關負責規劃與實施;後期中等 教育階段及高等教育的評鑑,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教育部規劃執行,國民教育階 段由地方教育主管機關規劃執行。法令的修訂賦予中央或地方教育主管機關權限 來進行實施教育評鑑,使教育評鑑符合正當性與合法性,但教育評鑑能否發揮效 果,將之用於教育現場,仍有待後續的觀察與研究。 評鑑是否入法,影響校務評鑑的強制性和其影響力。國民教育階段由地方教 育主管機關規劃執行,各縣市是否辦理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以及校務評鑑結果 公開與否,由各縣市政府教育主管機關自行決定。後期中等教育校務評鑑工作由 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教育部規劃執行,依法校務評鑑結果均上網公告,民眾可查詢 校務評鑑結果,或各校學校網站有公開訊息。 國民教育是每一位國民都需使用到的社會資源,評鑑結果如何應用更廣泛影 響著國家的義務教育。茲將各階段學校辦理校務評鑑法源依據整理如下表 2-2 所 示。 15.

(25) 表 2-2 各階段學校辦理校務評鑑法源依據表 受理校務評鑑學校階段 國中小. 評鑑法源 教育基本法第 9、10、13 條(1999) 私立高級中等學校評鑑及評鑑績優學校放寬辦學限 制辦法(2009). 高中職. 高級中學法第 11 條(2013) 高級中等學校評鑑辦法(2014) 大學法第 5 條(1997). 大學. 大學法第 21 條(2011) 大學評鑑辦法(2013) 研究者參考法規資料庫自行整理. 貳、校務評鑑之目的. 校務評鑑在美國稱之為「認可」(accreditation),在英國稱之為「品質保證」 (quality assurance),在日本稱之為「評價」(evaluation),雖然各國用語不盡 相同,但均認為學校評鑑之主要目的在維護、提昇與改善學校教育之品質 (Baba,1995;Frazer, 1992;Young, 1983). Stufflebeam認為「評鑑最重要的目的在於改進,不在於證明」 (Evaluation’s most important purpose of is not to prove, but to improve)。茲將國內外學者對校務評鑑的 目的略述如下:. Johnstone(1981)指出,校務評鑑的真正目的,在發揮學校自主的精神,藉 自我研究以改進校務、提升教學品質,不是比較學校的優劣,校務評鑑報告書亦 非消費者的「購物指南」。校務評鑑所扮演的是「顧問」的角色,而不是「監督」 的角色。因此校務評鑑是學校內部的自我改進工作。而 Cronbach(1982)認為評 鑑是為了發展與改進。. 16.

(26) Hopkins(1989)分析學校評鑑與學校改進的三種關係與其目的:(一)學校 改進的評鑑(evaluation of school improvement):其目的為評估學校教育目標的達 成情形。(二)評鑑是為了學校改進(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其目 的是為了學校教育過程的改進。(三)評鑑即學校改進(evaluation as school improvement):將評鑑與學校改進合而為一,評鑑與學校改進的關係更為密切。. 評鑑的目的即是對事象優劣得失及其原因的瞭解,做為擬定改進計畫的依 據,使工作能更臻完美,日益發展(謝文全,1990;張德銳,1998;林天佑,2002)。. Kells(1984)指出大學機構或學程評鑑的可能目的包括: 一、對學程或機構目標的實現程度,證實其效能或提供績效責任之證據。 二、提供社會大眾有關學程或機構品質的保證。 三、提供社會大眾有關學程或機構達成特定專業標準的保證。 四、提供學程或機構做出合理決策之資訊。 五、提供經費補助的參考。 六、改善學程或機構之參考。 七、證實或影響改進機構或學程運作的效率。. 此後,Kells 在1995 年將評鑑的主要目的與方法間之關係歸納為:改善、品 質保證、品質管制、功能重新設計、資源分配及規模合理化與縮減(王保進,2003)。. 吳清山(2002)認為校務評鑑之主要目的有五項,茲歸納如下: 一、瞭解校務運作績效 校務評鑑所蒐集和呈現的事實性資料,在經過客觀分析與判斷後,便可瞭解 學校的辦學績效與效能。校務評鑑本身為一個回饋機制,讓教育行政單位瞭解學 校辦學情形,同時也提供學校作為改進的參考。 二、診斷學校運作缺失 校務評鑑猶如學校的全身健康檢查,透過校務評鑑可以瞭解學校教育的現 況,診斷校務運作的缺失,提供學校與教育行政單位有關學校所遭遇的主要困難 與辦學困境。 三、改進學校運作缺失. 17.

(27) 校務評鑑提供了學校運作的重要資訊,使學校瞭解其優勢、缺失、威脅與機 會,並據以進行改進。此外透過校務評鑑,學校可依此定出具體改進策略,擬定 日後校務發展的計畫。 四、確保學校教育品質 實施校務評鑑的目的是瞭解學校目前的問題,以謀求改進策略及提昇教育品 質,進而激發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的士氣,強化自我成長,創造良好的學生學習 環境。 五、促進學校永續發展 透過科學化的評鑑方式可提升學校教育品質及行政組織運作,並促使學校不 斷發展與進步(王睿君,2000)。對學校而言,評鑑的目的在改進學校教育,提 昇教育績效促進學校發展,使之更臻完美(湯志民,2002)。. 鄭崇趁(2002)認為概略而言,校務評鑑之主要目的有三:瞭解學校教育實 況、評比學校教育績效、增進學校教育發展。其三者之關係具有階層性,目的、 功能與內涵之結構如下圖 2-1 所示:. 18.

(28) 圖2-1:鄭崇趁(2002)校務評鑑之目的、功能與內涵圖. 鄭崇趁參照吳清山及林天祐等學者對於學校評鑑目的的主張,以及各縣市「實 施要點」規範之具體評鑑目的,彙整為十二項(鄭崇趁,2006):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建立學校基本資料; 了解學校運作績效; 診斷學校運作缺失; 改進學校運作缺失; 提升校務運作品質; 確保學校教育品質; 激勵士氣專業成長; 探討教育政策成效;. 九、 整合各類教育評鑑; 十、 協助學校發展特色; 十一、提供校長遴聘參據; 十二、其他。. 19.

(29) 林天佑(2001)歸納學校評鑑的三大目的:建立學校基本資料、提升校務運 作品質及永續發展學校特色。. Nevo 綜合各家觀點,並將動機權力運用納入評鑑實施歷程的目的,認為「評 鑑的基本功能,係協助對評鑑客體本質及其品質取得較佳的瞭解,以提供形成性 功能與目的,如計畫、控管或促進;及總結性功能與目的,如選擇、認同、或責 任,而評鑑實施的過程也提供增加動機或運用權力的目的」(郭昭佑,2000). 王保進(2003)認為學校評鑑可使學校本身充分掌握學校教育一切資訊,並 從中獲得回饋訊息,尋求改善,提升學校效能,促進教育品質,同時讓社會大眾 瞭解學校辦學的成效。. Stufflebeam(2003)認為學校評鑑有四項主要的目的:改進(improvement)、 績效(accountability)、瞭解(understanding)和宣導(dissemination)。. 綜上所述,校務評鑑的目的應為「藉由評鑑過程瞭解校務運作績效,進而診 斷學校運作狀況,使學校從評鑑中獲得回饋訊息,協助學校改善運作缺失,以確 保學校辦學之教育品質,達到促進學校永續發展。」. 参、辦理校務評鑑之原則. 為使校務評鑑能有效的實施,在評鑑過程中應包括一些原則:民主化、專業 化、互信、客觀、彈性、多樣、整體、發展原則,方能發揮評鑑的效果(吳清山, 2002)。. 評鑑的工作是一個複雜的歷程,為發揮評鑑的功能,達成評鑑的目的,必須 遵循下列八項原則(湯志民,2002): 一、客觀性(objective) 事物價值的判斷最易受評斷者主觀的影響,因此學校評鑑應注意對事不對 人、評鑑項目應有具體的規定、運用信度和效度較高的評量工具、評鑑過程保持 審慎公平的態度以及所作結論力求客觀具體。 二、民主性(democratic) 20.

(30) 學校評鑑應由有關人員共同參與,協力達成;評鑑者與被評鑑者一起工作, 彼此尊重、互獻己見﹑交換心得。 三、廣泛性(comprehensive) 評鑑的範圍與項目應面面俱到,以學校評鑑而言,應包含教學與行政、軟體 與硬體、靜態與動態的資料,力求評鑑的整體性與全面性。 四、個別性(individual) 學校評鑑應注意各學校的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和社經背景等個別條件,並就 受評學校的現況與過去作比較以求公平。 五、多元性(multiple) 評鑑應採用多種方法以蒐集不同的資料查閱文件、觀察、訪問、座談﹑問卷、 調查表、評量表等等,均可同時採用或交互運用。 六、統整性(integrative) 學校評鑑的結果,應以量化資料和質性描述整呈現,亦即評鑑的具體事實及 建議,要以敘述性方式加以分析診斷,並提綱挈領說明以利學校參考遵行。 七、動態性(dynamic) 學校是一個有機體,面臨社會的變遷和教育改革,有其動態性的應變﹑成長 和發展,學校評鑑不能僅止於靜態性﹑現況資料的查核,而應進一步了解學校的 發展動態。 八、繼續性(continuous) 評鑑是一繼續不斷的歷程,每一次評鑑應為下次追蹤評鑑的依據和基礎,促 使問題不斷發現與不斷改進。 謝文全(2004)認為在實施評鑑時,應注意到七項原則,才能把評鑑工作做 好: 一、 方法要科學化; 二、 過程要民主化; 三、 四、 五、 六、 七、. 兼顧過程與結果評鑑; 兼做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鑑; 內部和外部評鑑兼用; 應注意評鑑的綜合性及整體性; 重視評鑑結果的應用。. 21.

(31) 綜合上述,校務評鑑的原則是為了使評鑑的過程更加順利,最目的是在每次 評鑑中正確獲得資訊以診斷出學校績效,使之有改進的建議。客觀性、民主性、 廣泛性、個別性、多元性、統整性、動態性、繼續性的評鑑原則能對學校辦學品 質獲得充分瞭解,使評鑑能發揮功能。. 肆、辦理校務評鑑之歷程. 美國研究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for Research,1970)列出七個辦理校務評鑑 的步驟:建立評鑑的目標、選擇測量的目標、選擇工具和程序、選擇樣本、建立 評鑑日程表、選擇分析的技術、做結論和建議(謝文全,2004)。. Guba & Lincoln (1989),其認為評鑑活動可分為下列四個階段;計畫、實施、 成果與再循環,以下分別敘述其細節: 一、計畫(planning) 包括五個計畫步驟:確認及描述變項、建立目標、 統、建立評鑑活動進度。. 評鑑設計、發展檢視系. 二、實施(implementation) 在此階段中運用檢視系統(monitoring system)繼續蒐集資料和回饋,以其與 計畫階段的活動程序相同。 三、成果(product) 在此階段中將所蒐集的資料加以統計分析,依所得結果作成決策,以達到評鑑 計畫階段所陳述的目標。 四、再循環(recycling) 評鑑是一個永無休止的系統歷程,可能持續進行好幾年,直至評鑑的方案所 有變項產生效果為止。. Terry D.T. (1974) 提出評鑑的階段和實施步驟,讓評鑑更有組織效率的進 行,其提出評鑑的三大階段:準備階段、資料蒐集階段及評鑑階段,並將評鑑的 步驟分為十個步驟:. 22.

(32) 圖 2-2 Terry D. TenBrink (1974) 提出評鑑辦理的三大階段十個步驟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考 Terry D. T. (1974). Evaluation: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 Mcgraw-Hill Publishing.自行繪製. 一、準備階段 1、確定需做的判斷和決定; 2、描述需要的資料; 3、界定可用的資料; 4、決定何時和如何獲取所需資料; 5、選擇資料收集工具;. 二、資料蒐集階段 6、獲取所需資料; 7、分析和紀錄資料;. 三、評鑑階段 8、形成判斷; 23.

(33) 9、作決定; 10、摘要和報告詳細結果。. 黃政傑(1993)認為有效的評鑑並不是單一活動,而是在這些歷程中重複其 循環歷程:確立評鑑目的、依據評鑑問題,描述所需資料、進行相關文獻探討、 擬定評鑑設計、依照設計蒐集所需資料、整理、分析及解釋資料、完成評鑑報告 後推廣及回饋、實施評鑑的評鑑。. 蘇慧雯(2003)亦就整體評鑑歷程,提出辦理校務評鑑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階 段: 一、自我評鑑(self-evaluation) 自我評鑑係由學校有關人員,包括全體教職員、學生、家長及社區代表,對 學校的效能進行自我檢核與分析,藉此發現學校的缺失並加以檢討改善,這 是校務評鑑的核心工作。 二、訪視評鑑(field evaluation) 由評鑑團體依受評學校的性質與規模大小,遴選評鑑人員組成訪視評鑑小組 到學校進行實地評鑑。目的是希望藉由外來同行的專業判斷,確定受評學校 達成預期目標的程度,並找出該校的優點與應改善之處。 三、追蹤評鑑(follow-up evaluation) 追蹤評鑑其意義有二:一為受評學校在訪視評鑑結束之後,必需依據自我評 鑑與評鑑人員所提出的改善建議,擬定學校未來改善計畫,根據此研擬改善 實施方案。二則是針對評鑑方案進行後設評鑑;提供該評鑑計畫的品質保證 及評鑑結果的可靠性,且可做為後設評鑑計畫改善和設計依據(王保進,民 2002)。. 綜上論述,辦理校務評鑑的歷程首先為自我評鑑,學校教職行政人員須在此 階段準備相關資料,擬訂計畫以待備審。其次為訪視階段,學校接受委員訪評, 委員利用學校資料做成評鑑結果判斷。最後為追蹤階段,學校經由評鑑報告可得 知其校務運作狀況,並以此做為改善之參考依據。評鑑單位亦可於此階段檢視評 鑑方案的優劣,做為後設評鑑改善依據。. 24.

(34) 伍、校務評鑑之內容. Nevo(1995)則指出校務評鑑是多元的;校務評鑑的焦點不可只集中在結果 的判斷,應包括目標,計畫與策略,實施過程及結果,以及影響等四方面。其對 校務評鑑詳列六大領域: 一、學校對社區及學生的服務; 二、學校願景; 三、學校人員; 四、物質資源; 五、教育方案和活動; 六、學校成就。. 林天祐(2002)主張校務評鑑的內容應包括行政管理、課程教學、專業發展、 訓導輔導、家長參與等五大領域,以及學校基本資料與特色。鄭崇趁(2006)認 為學校評鑑係對學校全面了解,是一種「統整的觀察」,而資料的蒐集必須透過 「化約的指標」,針對核心事項作「系統的了解」,因此,評鑑指標之建構成為 學校評鑑最關鍵的課題。. 新北市教育局基於激勵校務精進與辦學品質提昇。規劃新北市國民中小學評 鑑機制,現行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內容包含十個面向如下(新北市政府, 2012): 一、 校長領導與董事會經營:包括校長辦學理念與專業素養、校務規劃與管理、 領導作為與表現、私立學校董事會經營。 二、 行政管理:包括校務計畫、制度、規章與組織、行政運作、安全維護與危 機管理。 三、 課程:包括課程組織與規劃、課程設計與實施、課程評鑑。 四、 教學與評量:包括教學計畫與實施、適性教學、學習評量。 五、 教師專業發展:包括專業素養、教學精進、班級經營與輔導。 六、 學生事務:包括學生事務計畫與實施、德育與群育、衛生保健與健康體能 七、 八、 九、 十、. 促進。 學生輔導:包括學生輔導計畫與實施、生命教育、特殊教育學生輔導、高 風險學生輔導。 校園營造:包括校園空間與環境、教學設施與設備、資源與經費。 社群關係:包括家長與學校、外部經營、內部經營。 績效表現:包括學校表現與聲望、師生表現、政策推動成效、學校特色或 重點發展方向。 25.

(35)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根據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要點,辦理「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 ,其評鑑項目 包含九大面向如下(臺北市政府,2014): 一、學校領導與經營:包括學校領導、一般行政計畫與運作。 二、課程發展與教學:包括課程教學與評量的發展計畫與執行。 三、專業知能與發展:包括行政人員與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規劃與執行。 四、學生事務與輔導:包括學校訓導與輔導相關業務的規劃與執行。 五、特教團隊與運作:包括學校特殊教育班與資優教育設置,以及特教團隊的組 織與運作。 六、資訊規劃與實踐:包括資訊教育的發展計畫與執行。 七、學生學習與表現:包括學生學習表現與行為表現。 八、家長與社區參與:包括家長參與校務的規劃與執行。 九、董事會設置與運作:包括董事會對學校經營的計畫與執行。. 臺中市政府教育局根據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要點,辦理「臺中市中小學校務評鑑-發展亮點學校整 體計畫」,其評鑑項目包含五大面向如下(臺中市政府,2015): 一、 行政管理:包括辦學理念與校務推動、組織運作與領導、、行政運作機制、 品質保證機制。 二、 課程發展:包括 課程領導 、課程規劃、課程實施、課程評鑑。 三、 教師教學:包括教師教學省思、班級經營與親師互動、研究發展與成長進 修、敬業精神與專業態度。 四、 學生學習:包括學習機會 、學生輔導機制、生活及品德教育、學習成果。 五、 環境營造:包括 環境規劃、財產管理、學校與社區互動、學校家長會組織 與功能。. 26.

(36) 茲將現行新北市、臺北市、臺中市三直轄市教育主管機關辦理國民中學校務 評鑑內容比較列出,如下表 2-3 所示:. 表 2-3 新北市、臺北市、臺中市三直轄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內容比較表. 評鑑團體. 新北市. 臺北市. 臺中市. 新北市教育局. 臺北市教育局. 臺中市教育局. 103 學年度. 102 至 105 學年度. 101 學年度至 辦理期程 105 學年度 校 長 領 導 與 董 事 會 學校領導與經營 經營 行政管理 課程 教學與評量 評鑑面向. 教師專業發展 學生事務 學生輔導 校園營造. 行政管理. 課程發展與教學. 課程發展. 專業知能與發展. 教師教學. 學生事務與輔導. 學生學習. 特教團隊與運作. 環境營造. 資訊規劃與實踐 學生學習與表現 家長與社區參與 董事會設置與運作. 社群關係 績效表現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考上述資料自行整理. 美國西區各州認可學會(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WASC) 是一非營利機構,主要負責評鑑小學、國中、高中、大學、職業學校及職業技術 中心。WASC 是一整體校務評鑑(institution-wide review),旨在評估一所教育機 構整體上是否符合 WASC 的品質標準,評估焦點在機構的能量與效能(蘇錦麗、 楊正誠,2011)。. 27.

(37) WASC 訂定了四個面向的認可規準,做為校務評鑑的基本架構,各州根據其 架構所訂之指標略有不同,此四面向如下(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 2013): 一、支持學生學習之組織 二、課程與教學 三、支持學生個人與學術之成長 四、資源管理發展 英國校務評鑑由中央政府單位教育標準局(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Children’ Services and Skills,OFSTED)主責辦理,評鑑指標由校務評鑑架構 (framework for school inspection)中大致擬訂,2014 年 OFSTED 列入四個與學校 表現相關的項目:學生成就、教學品質、學生行為與安全、領導品質管理(OFSTED, 2014a)。茲將美國 WASC 與英國 OFSTED 辦理校務評鑑指標來源及評鑑內容比 較列出,如下表 2-4 所示: 表 2-4 美國西部各州與英國校務評鑑內容面向表 評鑑對象. 美國西部各州. 英國. 評鑑團體. WASC. OFSTED. 受理評鑑學校. 小學、國中、高中、大學、職 各級學校 業學校及職業技術中心。. WASC規準 評鑑指標來源. 政府制定 或學校自訂 支持學生學習之組織. 學生成就. 課程與教學. 教學品質. 支持學生個人與學術之成長. 學生行為與安全. 資源管理發展. 領導品質管理. 評鑑內容面向. 資料來源:Ofsted(2014a). The framework for school inspection, Ofsted. http://www.acswasc.org/pdf_general/WASC_AccreditationStatusExplanation.pdf 研究者參考上述資料自行整理 28.

(38) 陸、辦理校務評鑑之方法. 吳清山、林天佑(2002)指出評鑑的方法有: 一、自我評鑑:校內成員自我蒐集資料、分析、檢討。 二、交互觀摩評鑑:邀請他校觀摩評鑑。 三、評鑑小組評鑑:由專家學者組成,採用觀察法、詢問法、座談法、問卷法、 檢核資料等。. 在評鑑的研究方法上,質化與量化兩個取向對於評鑑的方法都有顯著的貢 獻,但不同的取向在評鑑問題的瞭解、評鑑的層面、資料、設計、屬性分析報告 等都有不同的思考(郭昭佑,2000),質化與量化研究取向的差異如下表2-5所示。 表2-5 質化與量化評鑑課題之差異表. 評鑑課題. 質化評鑑. 量化評鑑. 問題. 與利害關係人相關. 與政策問題相關. 層面. 關注整體事件之背景. 評估巢狀多元的焦點. 資料. 著重意義與歷史資料蒐集. 收集可測量的多元資料. 設計. 強調實施和過程. 強調設計能力與敏感性. 屬性. 嘗試瞭解所有資訊並予解釋, 尋找不同的解釋與假設,並嘗 不將其視為誤差而放棄 試加以排除. 分析. 詮釋並求取典型. 尋求資料間的交互作用. 報告. 著重於使用者和實用性. 著重於方法論的明瞭. 資料來源: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臺北市:五南。. 29.

(39) 湯志民(2002)簡介七種評鑑工作常用的方法: 一、文件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 調閱學校有關的規章、計畫、報表、出版品﹑工作或會議紀錄等,加以分析, 以瞭解工作執行情形和完成數量。 二、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即實地考察,就實際觀察到的現況,有系統的記載分析 並和文件或書面資料 相互印証,以瞭解實際的情況與問題。 三、訪問法(interview) 在不妨礙教學的原則下,對學校相關人員以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方式, 自然的獲取評鑑所需的資料。 四、座談會(conference) 邀集學校有關人員,就評鑑事項,互交換意見,不必獲得結論,有時與會人 員的個人意見,亦可列為評鑑的參考。 五、問卷法(questionnaire) 就一個或幾個主題,在表格上設計問題供受評者應答,可蒐集特殊資料,可 以明瞭多數人的意向。 六、調查表法(schedule) 調查表與問卷不同,調查表較偏重事實資料的搜集,而問卷則偏重於意見與 態度的徵求,其次調查表常以機關團體為對象,而問卷則以個人為對象。 七、評量表法(checklists and rating scales) 評量表是將每一評鑑項目分為優劣程度不同的幾個等級,評鑑者或自評者根 據所得資料之分析判斷,在適當等級欄內劃記表示對該項目之評價。 綜合上述,辦理校務評鑑之方法有文件分析法、觀察法、訪問法、座談會、 問卷法、調查表法及評量表法(湯志民,2002)。在自我評鑑階段,校內成員以 蒐集資料、文件分析法進行;在評鑑過程中可採用觀察法、訪問法、座談會及問 卷法來進行。最後追蹤評鑑階段,學校可依評鑑結果提出「學校改進方案」 ,可 使用調查表法及評量表法以協助學校改善教學或行政制度。國內校務評鑑整體而 言,常使用文鑑分析及評量表法。國內中小學校務評鑑以自我評鑑、外部委員訪 視為主,部分縣市亦列出追蹤輔導等。 30.

(40) 第二節 新北市校務評鑑之內涵. 本節分為六部分,詳述新北市校務評鑑之歷史沿革與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 鑑之現況,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結果呈現、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結 果應用。. 校務評鑑係指運用系統化蒐集學校發展計畫、執行與結果等相關的資料,並 加以客觀的分析與描述,以作為判斷學校績效獲協助學校持續改進的過程(吳清 山、林天佑,2002);透過校務評鑑機制可以監視、控管學校教育品質,不僅促 進學校發展,亦可加強學校教育品質的管理(Cuttance, 1994)。. 校務評鑑能了解學校實施現況,診斷組織的得失、協助決策者作決策及擬定 計畫與改進學校教育缺失,掌握學校運作一切資訊,並檢視與診斷學校整體辦學 績效與缺失,增進交流溝通與士氣、促進成員專業進修、提供選擇組織之參考、 作為評比學校辦學績效、提供回饋機制藉以協助學校改進校務提升學校效能,促 進教育的品質,同時讓社會大眾了解學校辦學之成效(王保進,2003;吳清山等, 2003;林天佑,2004;秦夢群,1997;鄭崇趁,1999;謝文全,2004)。. 壹. 新北市校務評鑑之歷史沿革. 近二十年來,新北市實施過三次校務評鑑,第一次為前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依據臺灣省各縣市國民中學八十七學年度校務工作評鑑實施計畫,由各縣市自由 遴選若干學校進行評鑑,並給予經費補助。當時的臺北縣政府依此訂定「臺北縣 國民中學八十七學年度校務工作評鑑實施計畫」 ,選定十所國民中學進行評鑑(陳 憲傳,2005)。. 第二次為九十二與九十三學年度,臺北縣政府依據九十二、九十三學年度縣 立中小學實施計畫進行國民中學校務評鑑,唯兩次評鑑內容面向有所差異。第三 次則為進行中的 101(下)到 105(上)學年度新北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 一. 臺北縣國民中學八十七學年度校務工作評鑑實施計畫. 31.

(41) 臺北縣政府依據臺北縣國民中學八十七學年度校務工作評鑑實施計畫」,擇 定十所國民中學於八十八年四月至五月中旬進行評鑑。臺北縣八十七學年度校務 工作評鑑實施計畫主要實施內容如下:. (一) (二) (三) (四) (五). 成立「評鑑工作指導小組」、「執行工作小組」、「學校自我評鑑 小組」、「訪問評鑑小組」。 修訂評鑑指標,以前省教育廳版本為主,召集受評學校修訂。 針對受評學校辦理說明會,並辦理評鑑委員行前說明會。 學校自我評鑑。 訪問評鑑(簡報、參觀、查閱資料、訪談、綜合座談)。. (六) (七) (八). 訪評書面報告。 學校說明。 受評學校提出改進意見。. (九) (十) (十一) (十二). 後設評鑑會議。 追蹤輔導。 敘獎 後續評鑑。. 二. 臺北縣縣立中小學九十三學年度校務評鑑計畫. 依據臺北縣縣立中小學九十三學年度校務評鑑計劃,其評鑑目的為瞭解縣立 中小學辦學成效、困境及協助學校發展特色。茲說明評鑑方式、評鑑獎勵與輔導、 評鑑時間、評鑑面向、評鑑應用如下(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4):. (一)評鑑方式. 評鑑採集體評鑑方式辦理,每校評鑑工作均由五至九位委員組成,由駐區督 學擔任召集人,其餘分別為學者專家、家長代表、教師代表及校長代表,另邀集 訓輔及衛生專家,協助進行訓輔及衛生相關評鑑。. 分組方式以各評鑑委員專長及關注面向予以分組評鑑。依校務評鑑表六大面 向於評鑑委員到校訪視時,採分組方式對書面資料部分進行審閱。每一個面向至 少有二位評鑑委員(不超過三位)予以評鑑。. 32.

(42) 1.自我評鑑:  . 初評學校:依據縣府所訂評鑑項目,辦理學校及教師自我評鑑,評鑑表由學 校自存。 複評學校:將評鑑表一式五份送教育局,轉交評鑑委員使用。. 2.訪問評鑑:    . 簡報:校長簡報,委員交換意見。 參觀:各項教學活動及設施。 資料查閱:查詢有關教學資料。 問卷:使用問卷前先送縣府備查。.   . 與學生、教職員工、實習教師及家長晤談(含電訪)。 綜合座談:評鑑委員與複評校長、教職員工、學生及家長代表交換意見。 填寫評鑑結果:就該校自我評鑑,描述該校校務運作實況並提出改進之建議。. (二)評鑑獎勵與輔導. 1.評鑑結果成績優良學校得予獎勵該校教師、主任及校長。 2.評鑑結果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作為行政決策之重要參考,並依據評鑑結果,列入 考核或追蹤輔導。. (三)評鑑時間:以二天為原則. (四)評鑑面向. 包括行政規劃與校務運作、課程教學與評鑑、專業知能與發展、訓輔措施與 學生事務表現、環境營造與設備維護、社會資源運用與家長參與共計六大面向。 參與評鑑之人員為學者專家、校長代表、教師代表、家長代表、衛生專家及訓輔 專家,其參與之評鑑面向如下表 2-6 詳示。. 33.

(43) 表 2-6. 臺北縣九十三學年度校務評鑑委員代表別及評鑑面向之表列. 評鑑委員. 評鑑面向. 學者專家. 行政規劃與校務運作、課程教學與評量、專業知能與發展. 校長代表. 行政規劃與校務運作、專業知能與發展、環境營造與設備維護. 教師代表. 課程教學與評鑑、專業知能與發展、訓輔措施與學生事務表現. 家長代表. 環境營造與設備維護、社會資源運用與家長參與. 衛生專家. 訓輔措施與學生事務表現、環境營造與設備維護. 訓輔專家. 訓輔措施與學生事務表現、社會資源運用與家長參與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考上述資料自行整理. (五)評鑑應用:未提及。. 貳. 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現況. 新北市自 101 學年度下學期起,至 105 學年度上學期止,由新北市政府教育 局特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中心,辦理新北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茲 詳述評鑑計畫如下(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 一、評鑑目的. (一). 規劃新北市國民中小學評鑑機制,激勵校務精進與辦學品質提昇。. (二) (三) (四). 協助新北市學校蒐集整理校務相關資料,具體呈現辦學績效。 瞭解與分析新北市學校辦學現況,協助學校改進辦學。 瞭解相關人員對學校辦學與教育政策的看法與評價,做為辦學改進 與政策修正的參考。 瞭解教育政策執行情形,做為政策規劃及改進參考。. (五). 34.

(44) 二、評鑑組織. 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以公私立國中計 80 所(含國中小,不含公立完全中 學之國中部與籌備改制中之龍埔國中)為評鑑對象,以三個組織進行校務評鑑, 詳述其分工如下:. (一) 評鑑工作指導委員會 設委員 13 名,指導學校校務評鑑工作。由教育局局長、訪評小組總召集人、 校長代表、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及教育局代表組成。主任委員 1 人,由教育局局 長擔任;執行秘書由承辦業務科長擔任,辦理校務評鑑相關行政事宜。 (二) 訪評小組 以 5 位評鑑委員為主。2 至 3 位學者,2 至 3 位實務人員(以外縣市退休校 長或教師、現職校長或教師為主,其中至少 1 人為本市退休校長或教師)。另師 大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派 1 名助理負責行政聯繫,教育局駐區督學 1 人陪同(惟 不負責評鑑工作,藉由校務評鑑過程快速、完整瞭解學校現況)。 (三) 工作小組 由教育局承辦業務科及教評中心組成,協助辦理評鑑相關庶務工作。. 三、評鑑方式. 評鑑方式分為三種,自我評鑑和實地評鑑是受評學校必須要在時程內完成, 追蹤評鑑指針對未通過的學校部分,訪評小組於來年進行複評追蹤。. (一) 自我評鑑:學校自評。 (二) 實地評鑑:訪評小組到校。 (三) 追蹤評鑑:未通過時,訪評小組於隔年到校複評。. 四、評鑑面向.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8 Teachers should take every opportunity to attend seminars and training courses on special education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udents’ special needs and

Apart from issuing the “Guide on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nd Career Guidance for Secondary Schools”, EDB also provides professional support, including enlisting

The Recommendation Form (Appendix E) should be completed by the Principal of the applicant’s serving school and returned to the Education Bureau at the following address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In implementing the key tasks, schools should build on past experiences and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ey tasks in line with the stage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rough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專案執 行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