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位落差:一個參與傳播觀點的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數位落差:一個參與傳播觀點的研究"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數位落差:一個參與傳播觀點的研究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0-2412-H-004-009- 執行期間: 90 年 08 月 01 日至 91 年 10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計畫主持人: 方念萱 共同主持人: 林鶴玲 計畫參與人員: 施盈廷 陳雅惠 鄭芳芳 溫嘉玫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2 年 5 月 22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計劃名稱:數位落差:一個參與傳播觀點的研究

計劃類別:個別型計劃

計劃編號:NSC 90-2412-H-004-009

執行期間:90 年 8 月 1 日至 91 年 10 月 31 日

計劃主持人:方念萱

共同主持人:林鶴玲

計劃參與人員:施盈廷 陳雅惠 鄭芳芳 溫嘉玫

成果報告類型:精簡報告

執行單位:政治大學新聞系

中華民國 92 年 5 月 11 日

(3)

一、中英文摘要與關鍵詞 中文摘要 數位落差,參與傳播,網際網路,資訊社會 本研究計畫擬從參與傳播的觀點出發,探索本地經驗中所揭示的 數位落差內涵。扣 連此間不同群體經驗,期以進一步發展可進行系統 性調查分析的架構。 本研究屬一年期研究計劃,希望能在此計劃中援引本地經驗,自 釐清數位落差概念著手;從不同的人所感受到數位落差的經驗與面向 出發,以期發展有關「數位落差」概念的實質內涵與面向,而能在以 後的研究中進一步發展針對不同群體的數位落差的指標。本研究將採 焦點團體座談與深度訪談,收集數位落差經驗資料,發展植基於本地 經驗的概念。 本研究的研究問題有以下數端: -- 什麼是本地「數位落差」的定義?內涵?面向? -- 什麼是對於網際網路的期待與需求? -- 資訊、媒體( 網際網路其上的各種媒體服務)匱乏的狀況?經驗? 感受?原因? -- 什麼是消弭、減輕「數位落差」的對策與方法? 英文摘要

Keywords:digital divide,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Internet, information society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digital divide in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and with the result of this analysis, we can develop an analytical frame to examine digital divide in Taiwan systematically in the long run.

While the idea of information society is much discussed, the notion of digital divide is ignored to the large extent. The limited discussion about digital divide revolves around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 have and the have-nots. Other than that, the issue has not developed to involve other minorities' concerns.

The conceptualization developed in the West of the notion digital divide include accessibility of 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nformation content. The definitions vary as the research targets at different non-user groups.

(4)

The assorted Internet surveys provide rich information on the users' patterns and touch upon the reasons of non-using or quitting the net use. However, the survey tends to ignore the subjective feelings and unique experiences of different users and contexts. With the adoption of the approach of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this study can focus on the need and contexts of different users.

二、報告內容 計劃緣由與目的

當 前 關 於 新 科 技 與 社 會 平 等 的 討 論 往 往 聚 焦 於 過 度 簡 化 的 「 數 位 落 差 」 問 題 , 逕 將 人 區 分 為 擁 有 者 (h a v e s) 與 匱 乏 者

( h a v e- n o t s ), 一 心 將 匱 乏者 轉 為 擁 有 者 , 則 社 會 問 題 、 經 濟 問 題 、 政 治 問 題 得 解 。 其 實 , 運 用 資 訊 傳 播 科 技(ICT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進 而 得 以 接 近 、 援 用 、 創 造 知 識 的 目 的 在 於 社 會 含 納 (s o c i a l i n c l u s i o n) , 要 達 成 社 會 含 納 , 整 合 社 會 上 形 形 色 色 、 各 種 階 層 背 景 位 置 的 人 , 依 恃 的 不 只 是 提 供 硬 體 設 備,而 是 要 將 科 技 整 合 入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家 庭、社 區、工 作 等 情 境 。 徒 資 訊 傳 播 科 技 設 備 不 足 以 自 行 ; 情 境 中 的 人 要 能 利 用 科 技 、 從 事 對 自 己 而 言 有 意 義 的 工 作 與 活 動 , 人 , 這 才 成 為 網 際 網 路 使 用 者 、 有主 體 性 的 網 際 網 路 使 用 者 。 相 對 於 當 前 政 府 政 策 宣 示 的 對 於 弭 平 數 位 落 差 、 建 立 數 位 社 會 的 圖 像 以 及 圖 像 中 瞠 乎 其 後 的 未 上 網 者 , 上 網 之 後 又 離 網 而 去 的 網 路 退 用 者 (I n t e r n e t D r o p o u t s) 以 及 他 們 對 於 網 際 網 路 這 數 位 科 技 與 相 關 媒 體 的 想 像 在 當 前e 化 政 策 與 相 關 的 流 行 論 述 中 缺 席 了 。 當 退 用 停 用 網 際 網 路 不 是 因 為 無 法 接 近 、 無 奈 而 停 , 使 用 者 因 為 過 往 與 當 前 對 於 網 際 網 路 文 化 有 疑 慮 、 不 安 心 , 而 主 動 、 積 極 抽 身 離 開 眾 人 搶 搭 的 網 路 列 車 , 這 提 供 了 什 麼 樣 不 同 於 主 流 的 網 際 網 路 傳 播 科 技 的 建 構 ? 不 同 的 使 用/停 用 者 認 為 的 網 際 網 路 的 能 供 性 (a f f o rd a n c e s)、 能 動 性 (d y n a m i c s) 是 什 麼 ? 為 不 同 的 人 而 言 , 網 際 網 路 意 味 著 什 麼 ? 退 用 者 的 經 驗 不 但 不 是 負 面 退 縮 的 使 用 範 例 , 反 而 可 能 是 提 供 對 於 「 科 技 」 不 同 定 義 的 例 證 、 可 能 是 主 動 選 擇 、 詮 釋 自 身 與 傳 播 科 技 關 係 的 例 證( 註 一 )(W y a t t , e t a l . , 2 0 0 2) 。 本 研 究 探 訪 大 台 北 都 會 區 數 十 位 女 性 退 用 網 路 者 的 證 言 為 性 別 與 傳 播 科 技 研 究 開 了 窗 口 , 許 多 有 關 性 別 與 科 技 的 問 題 還 沒 有 答 案 , 而 這 些 現 象 已 經 不 是 傳 統 的 採 取 男 性 霸 權 或 是

(5)

女 性 賦 權 的 觀 點 看 待 傳 播 科 技 所 能 解 釋 的 了 ; 本 研 究 不 單 探 究 「 使 用 」 與 「 消 費 」 , 希 望 能 分 析 家 戶 與 工 作場 域 中 使 用 退 用 的 過 程 , 期 能 重 構「 數 位 落 差 」概 念 , 進 一 步 修 整 可 能 的 理 論 進 路 。 本 研 究 並 非 希 望 直 接 「 解 決 」 、 「 回 答 」 弭 平 數 位 落 差 的 問 題 ; 經 由 台 灣 有 關 數 位 落 差 的 流 行 論 述 以 及 政 府 宣 示 彰 顯 的 觀 點 , 經 由 研 究 者 針 對 女 性 退 用 者 經 驗 所 發 現 的 有 關 性 別 、 科 技 、 與 家 庭 、 工 作 的 嶄 新 關 係 與 觀 點 , 本 研 究 以 數 位 落 差 此 一 議 題 為 觸 媒 , 而 探 問 有 關 女 性 與 網 際 網 路 這 傳 播 科 技 意 義 建 構 的 基 本 問 題 。本研究預計回答以下研究問題: -- 家庭中女性使用/退用網際網路的樣態有哪些?其中,性別是否為重 要(決定性)因素?此處「性別」的內涵與行動的關係? -- 女性使用/退用網路者認為與網際網路的經驗如何挑戰、修整、變化 了她們原來的性別經驗?人際(家人與其他)經驗? -- 具有與性別有關的不同的資本、經驗、世界觀的女性如何在家戶與工 作上運用(退用/使用)網際網路? -- 使用網際網路之後,家庭傳播中對外聯絡的性別分工的變化? -- 網際網路個人化使用(不同平台)與性別角色的關係? 雖 然 在 這 研 究 中 , 研 究 者 視 家 中 的 網 際 網 路 與 上 網 電 腦 為 家 庭 科 技 (d o m e s t i c t e c h n o l o g y) , 但 是 研 究 者 基 於 當 前 喧 騰 甚 烈 的 「 數 位 落 差 」議 題 與 論 述 產 生 研 究 動 機 , 希 望 從 情 境 中 、 脈 絡 中、 權 力 與 關 係 中 的 網 際 網 路 使 用 ( 不 用 、 退 用 ) 者 ─ ─ 特 別 是 女 性 ─ ─ 的 自 述 與 說 法 , 整 理 得 出 女 性 對 於 網 際 網 路 、 家 中 裝 置 形 成 的 數 位 環 境 、 以 及 衍 生 的 生 活 、 人 己 互 動 的 經 驗 與 想 法 , 由 此 反 思 數 位 落 差 與 弭 平 數 位 落 差 的 論 述 中 對 於 使 用( 不 用、退 用 ) 者 的 建 構 的 缺 失 , 進 一 步 與 傳 播 科 技 與 社 會 的 相 關 理 論 對 話 , 同 時 省 思 數 位 落 差 論 述 的 可 能 改 向 。 理 論 文 獻 大 抵 引 自 數 位 落 差 與 性 別 與 科 技 研 究 的 相 關 文 獻 。 文獻探討、研究方法 請見附錄之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內容部份 結果與討論 植基於數位落差現象中性別與電腦網路的面向,特別是女性退用網路的 現象與經驗,回溯文獻探討部份對於性別與傳播科技研究的觀點,以本研 究發現與過往性別與傳播科技研究理路對話,有以下幾點值得進一步探討: 一、 Wajcman 所舉的科技的社會建構論與其此論突顯的科技的詮釋彈

(6)

性得見於同樣退用網路的女性的說法中 ── 雖然同為退用,但是她們的 經驗與看法並沒有掩埋在初始對於自己不用網路的羞慚中;相反地,或因 為職場風險頗高的網路傳播環境、或因為家庭中不得獨自近用的網路環境 以及文化中、婚姻裡,妻子與異性聯絡溝通的規則共識尚未建立,受訪女 性暫停使用網路。本文著重使(退)用者的述說,因此,未能援引網絡理 論取徑分析退用者。日後研究當可取法。至於 Wajcman 所提的性別科技研 究多為科技型塑性別關係的多、性別關係型塑科技設計的少,也因為本論 文切入角度,聚焦於使(退)用者經驗與述說而未能顧及網際網路設計發 展與性別的關係。但是,就「性別」此一範疇而論,訪談中可見因為各人 之為不同背景階層經驗想像等等的女性的資本不同、想像不同,因此,雖 然都是退用網路的女性,但是,並不是一種齊一的女性,至於身為女性的 各種與性別性屬性認同的相關資本如何因為退用網路而生變、如何因為資 本不一而有對於退用使用的不同策略運用,本論文中稍加分析(例如與異 性、家人之外的親密友人經由網路接觸),但因為並非研究重心而沒有完全 處理; 二、 Van Zoonen 所提的擴及男性霸權、女性賦權、與虛擬主體的論調 之外的可能性,要由女性、得以探知女性主體經驗的研究方法取得。本研 究經由深訪,強調女性說法(account),因此,從「退用」、「網際網路」等基 本概念都由受訪女性處得到不同於學理通則上的意義與經驗。這樣的經驗 對於進一步打破僵固的性別範疇與呆板的性別經驗、囊括豐富多姿的女性 經驗與策略饒有深意; 三、 隨著數位化、以網際網路為平台的家庭與工作環境建立,使用網路 不再像傳統看電視一般是個集體性的溝通傳播經驗了,研究顯示,從上網 到看照片,家庭中的溝通愈來愈個人化、原子化。在高談弭平數位落差、 鼓勵公民參與公共領域,家庭,私人領域與關係,作為一個集體的單位, 其意義值得再思 ── 許多社會學理論中所引為人類原初經驗的家庭經驗 不再一致,因著傳播科技的引進與運用,各種個人化與超越傳統時間空間 限制的平台被用作接收外界、甚至家庭中生產傳輸的管道與介面。家庭中 也產生「隔離」的現象。這將是家庭情境中性別與科技研究的下一個課題。 四、 不同職場經驗的女性對於網際網路有不同的定義與經驗,因此,研 究網際網路的近用必須納入使用(退用)者的網路脈絡與使用歷史。 計劃成果自評 本研究前述有關性別與傳播科技的論述對話,累積台灣在地的實證研究 資料,建立性別與各式資訊傳播科技相關研究的個案,發展可能的理論取 徑,再概念化、豐富「數位落差」此一議題,使得除了當前政策注重的未 上網者族群之外,能有對於傳播科技使用、續用、選用更流動的想像與做 法,不至於形成另一種霸權;也能因之對於建立民主的、參與式的資訊社 會有所貢獻;在研究方法方面,以不同既往的言說分析、對話分析方式分 析訪談資料,由中探知女性自己的聲音與歸類歸因,重構與科技使用/退用 相關的人己網絡與認同,希望能對日後性別與科技研究別具研究方法與理 論的意義。

(7)

參考文獻

van Zoonen, L. (2002). Gendering the Internet: Claims, controversies and culture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17(1):5-23. van Zoonen, L. (2001). Feminist Internet Studies. Feminist Media Studies,

vol.1(1), 67-72.

Wajcman, J. (2000). Reflections on gender and technology studies: In what state is the art?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30(3): 447-464.

Wyatt, S. G. Thomas, & T. Terranova, (2002). They came, they surfed, they went back to the beach: Conceptualising use and non-use of the Internet. In S. Woolgar (ed.)., Virtual society? Technology, cyberpole, reality.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3-40.

(8)

附錄

性 別 與 傳 播 科 技 :

數 位 落 差 中 的 女 性 網 路 退 用 者 研 究

G e nde r & I CT s:

T he St ud y o n Fe m a l e Int e rne t

D r o po ut s i n t he C ont e xt of D i gi t a l Di vi de

方 念 萱

N i e n-H s u a n L e t i c i a F a n g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新 聞 系 副 教 授

聯 絡 地 址 : 台 北 市 木 柵 指 南 路 二 段

6 4 號

政 治 大 學 新 聞 系

E m a i l : t e l n h f @ n c c u . e d u . t w Te l : 0 2 - 2 9 3 8 7 2 1 7 F a x : 0 2 - 2 9 3 9 8 0 4 2 學 術 論 文 將 發 表 於2 0 0 3 年 中 華 傳 播 學 會 年 會 *本 寫 成 論 文 為 首 度 提 報 , 未 曾 於 其 他 會 議 上 發 表 。 論 文 構 想 與 研 究 心 得 曾 於 2 0 0 3 年 1 月 荷 蘭 「 性 別 與 資 訊 傳 播 科 技 」 工 作 坊 報 告 ; 收

(9)

集 意 見 與 參 考 資 料 後 寫 成 本 篇 論 文 , 提 交 審 閱 。 性 別 與 傳 播 科 技 : 數 位 落 差 中 的 女 性 網 路 退 用 者 研 究 中 文 摘 要 相 對 於 當 前 政 府 政 策 宣 示 的 對 於 弭 平 數 位 落 差 、 建 立 數 位 社 會 的 圖 像 以 及 圖 像 中 瞠 乎 其 後 的 未 上 網 者 , 上 網 之 後 又 離 網 而 去 的 網 路 退 用 者(I n t e r n e t D r o p o u t s)以 及 他 們 對 於 網 際 網 路 這 數 位 科 技 與 相 關 媒 體 的 想 像 在 當 前e 化 政 策 與 相 關 的 流 行 論 述 中 缺 席 了 。 當 退 用 停 用 網 際 網 路 不 是 因 為 無 法 接 近 、 無 奈 而 停 , 使 用 者 因 為 過 往 與 當 前 對 於 網 際 網 路 文 化 有 疑 慮 、 不 安 心 , 而 主 動 、 積 極 抽 身 離 開 眾 人 搶 搭 的 網 路 列 車 , 這 提 供 了 什 麼 樣 不 同 於 主 流 的 網 際 網 路 傳 播 科 技 的 建 構 ? 不 同 的 使 用/停 用 者 認 為 的 網 際 網 路 的 能 供 性 (a f f o r d a n c e s) 、 能 動 性 ( d y n a m i c s) 是 什 麼 ? 為 不 同 的 人 而 言 , 網 際 網 路 意 味 著 什 麼 ? 退 用 者 的 經 驗 不 但 不 是 負 面 退 縮 的 使 用 範 例,反 而 可 能 是 提 供 對 於「 科 技 」 不 同 定 義 的 例 證 、 可 能 是 主 動 選 擇 、 詮釋 自 身 與 傳 播 科 技 關 係 的 例 證 ( 註 一 ) (W y a t t , e t a l . , 2 0 0 2) 。 本 研 究 探 訪 大 台 北 都 會 區 數 十 位 女 性 退 用 網 路 者 的 證 言 為 性 別 與 傳 播 科 技 研 究 開 了 窗 口 , 許 多 有 關 性 別 與 科 技 的 問 題 還 沒 有 答 案 , 而 這 些 現 象 已 經 不 是 傳 統 的 採 取 男 性 霸 權 或 是 女 性 賦 權 的 觀 點 看 待 傳 播 科 技 所 能 解 釋 的 了 ; 本 研 究 不 單 探 究 「 使 用 」與「 消 費 」, 希 望 能 分 析 家 戶 與 工 作 場 域 中 使 用 退 用 的 過 程 , 期 能 重 構 「 數 位 落 差 」 概 念 , 進 一 步 修 整 可 能 的 理 論 進 路 。

(10)

研 究 計 劃 背 景 與 目 的

當 前 關 於 新 科 技 與 社 會 平 等 的 討 論 往 往 聚 焦 於 過 度 簡 化 的 「 數 位 落 差 」 問 題 , 逕 將 人 區 分 為 擁 有 者( h a v e s) 與 匱 乏 者( h a v e- n o t s ), 一

心 將 匱 乏 者 轉 為 擁 有 者 , 則 社 會 問 題 、 經 濟 問 題 、 政 治 問 題 得 解 。 其 實 , 運 用 資 訊 傳 播 科 技(ICT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

進 而 得 以 接 近 、 援 用 、 創 造 知 識 的 目 的 在 於 社 會 含 納 (s o c i a l i n c l u s i o n) , 要 達 成 社 會 含 納 , 整 合 社 會 上 形 形 色 色 、 各 種 階 層 背 景 位 置 的 人 , 依 恃 的 不 只 是 提 供 硬 體 設 備 , 而 是 要 將 科 技 整 合 入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家 庭 、 社 區 、 工 作 等 情 境 。 徒 資 訊 傳 播 科 技 設 備 不 足 以 自 行 ; 情 境 中 的 人 要 能 利 用 科 技 、 從 事 對 自己 而 言 有 意 義 的 工 作 與 活 動 , 人 , 這 才 成 為 網 際 網 路 使 用 者 、 有 主 體 性 的 網 際 網 路 使 用 者 。 相 對 於 當 前 政 府 政 策 宣 示 的 對 於 弭 平 數 位 落 差 、 建 立 數 位 社 會 的 圖 像 以 及 圖 像 中 瞠 乎 其 後 的 未 上 網 者 , 上 網 之 後 又 離 網 而 去 的 網 路 退 用 者(I n t e r n e t D r o p o u t s) 以 及 他 們 對 於 網 際 網 路 這 數 位 科 技 與 相 關 媒 體 的 想 像 在 當 前e 化 政 策 與 相 關 的 流 行 論 述 中 缺 席 了 。 當 退 用 停 用 網 際 網 路 不 是 因 為 無 法 接 近 、 無 奈 而 停 , 使 用 者 因 為 過 往 與 當 前 對 於 網 際 網 路 文 化 有 疑 慮 、 不 安 心 , 而 主 動 、 積 極 抽 身 離 開 眾 人 搶 搭 的 網 路 列 車 , 這 提 供 了 什 麼 樣 不 同 於 主 流 的 網 際 網 路 傳 播 科 技 的 建構 ? 不 同 的 使 用/停 用 者 認 為 的 網 際 網 路 的 能 供 性 (a f f o r d a n c e s) 、 能 動 性 ( d y n a m i c s) 是 什 麼 ? 為 不 同 的 人 而 言 , 網 際 網 路 意 味 著 什 麼 ? 退 用 者 的 經 驗 不 但 不 是 負 面 退 縮 的 使 用 範 例,反 而 可 能 是 提 供 對 於「 科 技 」 不 同 定 義 的 例 證 、 可 能 是 主 動 選 擇 、 詮 釋 自 身 與 傳 播 科 技 關 係 的 例 證 ( 註 一 ) (W y a t t , e t a l . , 2 0 0 2) 。 本 研 究 探 訪 大 台 北 都 會 區 數 十 位 女 性 退 用 網 路 者 的 證 言 為 性 別 與 傳 播 科 技 研 究 開 了 窗 口 , 許 多 有 關 性 別 與 科 技 的 問 題 還 沒 有 答 案 , 而 這 些 現 象 已 經 不 是 傳 統 的 採 取 男 性 霸 權 或 是 女 性 賦 權 的 觀 點 看 待 傳 播 科 技 所 能 解 釋 的 了; 本 研 究 不 單 探 究 「 使 用 」與「 消 費 」, 希 望 能 分 析 家 戶 與 工 作 場 域 中 使 用 退 用 的 過 程 , 期 能 重 構 「 數 位 落 差 」 概 念 , 進 一 步 修 整 可 能 的 理 論 進 路 。 本 研 究 並 非 希 望 直 接 「 解 決 」 、 「 回 答 」 弭 平 數 位 落 差 的 問 題 ; 經 由 台 灣 有 關 數 位 落 差 的 流 行 論 述 以 及 政 府 宣 示 彰 顯 的 觀 點 , 經 由 研 究 者 針 對 女 性 退 用 者 經 驗 所 發 現 的 有 關 性 別 、 科 技 、 與 家 庭 、 工 作 的 嶄 新 關 係 與 觀 點 , 本 研 究 以 數 位 落 差 此 一 議 題 為 觸 媒 , 而 探 問 有 關 女 性 與 網 際 網 路 這 傳 播 科 技 意 義 建 構 的 基 本 問 題 。本研究預計回答以下研 究問題: -- 家庭中女性使用/退用網際網路的樣態有哪些?其中,性別是否為重要(決定

(11)

性)因素?此處「性別」的內涵與行動的關係? -- 女性使用/退用網路者認為與網際網路的經驗如何挑戰、修整、變化了她們原 來的性別經驗?人際(家人與其他)經驗? -- 具有與性別有關的不同的資本、經驗、世界觀的女性如何在家戶與工作上運 用(退用/使用)網際網路? -- 使用網際網路之後,家庭傳播中對外聯絡的性別分工的變化? -- 網際網路個人化使用(不同平台)與性別角色的關係? 雖 然 在 這 研 究 中 , 研 究 者 視 家 中 的 網 際 網 路 與 上 網 電 腦 為 家 庭 科 技( d o m e s t i c t e c h n o l o g y) , 但 是 研 究 者 基 於 當 前 喧 騰 甚 烈 的「 數 位 落 差 」 議 題 與 論 述 產 生 研 究 動 機 , 希 望 從 情 境 中 、 脈 絡 中 、 權 力 與 關 係 中 的 網 際 網 路 使 用 ( 不 用 、 退 用 ) 者 ─ ─ 特 別 是 女 性 ─ ─ 的 自 述 與 說 法 , 整 理 得 出 女 性 對 於 網 際 網 路 、 家 中 裝 置 形 成 的 數 位 環 境 、 以 及 衍 生 的 生 活 、 人 己 互 動 的 經 驗 與 想 法 , 由 此 反 思 數 位 落 差 與 弭 平 數 位 落 差 的 論 述 中 對 於 使 用 ( 不 用 、 退 用 ) 者 的 建 構 的 缺 失 , 進 一 步 與 傳 播 科 技 與 社 會 的 相 關 理 論 對 話 , 同 時 省 思 數 位 落 差 論 述 的 可 能 改 向 。 理 論 文 獻 大 抵 引 自 數 位 落 差 與 性 別 與 科 技 研 究 的 相 關 文 獻 。 文 獻 探 討 台 灣 當 前 網 路 環 境 背 景 、 數 位 落 差 、 與 網 路 退 用 女 性 行 政 院 於 民 國 九 十 一 年 五月 八 日 原 則 通 過 「 挑 戰 二 ○ ○ 八 ∣ 六 年 國 家 發 展 重 點 計 畫 」 , 「 數 位 台 灣 計 畫 」 為 十 大 建 設 計 畫 之 一 , 將 成 為 未 來 六 年 ( 民 國 九 十 一 至 九 十 六 年 ) 政 府 資 訊 建 置 之 首 要 重 點 , 希 望 在 二 ○ ○ 八 年 之 前 , 打 造 我 國成 為 「 亞 洲 最e 化 的 國 家 」( 行 政 院 科 技 顧 問 組 系 列 報 告 ,2 0 0 2)。 在 這 總 目 標 之 下 , 政 策 宣 示 還 訂 定 了 「 六 ○ ○萬 戶 寬 頻 到 家 」、「e 化 生 活 」、「 e 化 商 務 」、「 e 化 政 府 」、「 e 化 交 通 」等 五 大 架 構 為 推 動 重 點 , 而 除 了 建 構 寬 頻 通 訊 的 數 位 環 境 、 提 高 政 府 效 能 、 建 立 電 子 化 政 府 、 提 昇 經 濟 競 爭 力 之 外 , 數 位 願 景 中 包 括 了 全 民 參 與 等 網 路 民 意 溝 通 的 想 像 。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

動小組(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itiative,簡稱 NICI 小組)在 推動執行此一 e-Taiwan 的計劃時,舉辦了數場數位台灣的研討會,與會人員決 議中,提醒政府宜考量 e-Taiwan 計畫可能帶來「城鄉差距」與「數位落差」的 議題,應及早謀求對策預作防範部分。NICI 的數位落差政策方向包括了: 一、補助偏遠地區學校網路電信費用,加強偏遠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

(12)

二、普設原住民地區學校及部落網路設施,提昇原住民資訊教育; 三、針對勞動階層,規劃基礎資訊訓練,提供勞動階層資訊訓練; 四、規劃辦理農漁業教育訓練及農業經營諮詢服務,設置農業教育訓練學院,加 強農民終身學習; 五、架設社會福利網站,改善資訊設備,減少弱勢族群知識落差。 從 2002 年至今的發展,官方的論述聚焦於政府 e 化、教育 e 化、以及弭平弱勢 族群與已上網者的差距。這個藍圖與看法當中,目前「已上網者」── 非地理、 資源、文化資本上弱勢族群的人 ── 似乎被看成網路愛用者與擁護者而此一狀 態不變。政策對於科技與科技使用者採取的是固著的觀點,重視硬體近用與使用 科技的制式資本;就「濟弱」而言,政策誠然可取,但是搭配另一 項數據來看, 近用與上網未必是日後成就網路溝通、取用資訊的確證。 根據資策會公佈的調查資料,2002 年 9 月我國上網人口已達 835 萬人(資策會, 2003)。值得注意的是上網不代表從此使用;採納了新科技不代表永續使用。天 下雜誌 1998 年網路調查顯示,退用停用網路的比例是 23%;中研院社會所 1999 年針對都會區進行的調查顯示,在單身男性、單身女性、已婚男性、已婚女性四 群樣本中,退用停用網際網路的比例,最低的是單身女性(9.7%,),最高的是 已婚女性(20.3%)(林鶴玲與方念萱, 2002)。數字彰顯的意義是一般人 與網際 網路這傳播科技的互動關係是流動的,上得網來,並不意味著長居久安,在台灣 的情況,已婚女性尤其如此。 採納傳播科技之後繼而退用停用的情形不自網際網路始。Aspden 與 Katz(1995) 有關網路使用的調查,中有「前網際網路使用者」(現已退用網際網路)一選項, 有 8%的人自承是前使用者,而今已經下網不用了;1996 年的調查,11%的受訪 者自承是前網際網路使用者。在退用、停用傳播科技的相關發現方面,Claude Fischer(1992) 研究電話使用歷史,1920 年代電話使用率大增,1930 年代嚴重 衰退,這可能與經濟大恐慌有關,到了 1940 年代再起;Batt 與 Katz 在 1998 年 研究消費者消費模式行為與電訊傳播服務產品的關係,研究顯示不少人買了手 機,卻不再使用通話,所以不再隨身攜帶手機,「採納」之後大有變化,「不使用」 的原因與情形值得深究。以往植基於「創新與傳布」( diffusion of innovation)理 論的研究視科技為萬靈丹,因此忽視停用退用不用;偏執的研究議題中所蘊含的 意識型態與價值觀(視科技為現代化的表徵;有關「科技」的固著概念)值得重 視。 Norris(2001)將數位落差分成三個層面,首先,全球落差(global divide)指的是 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網際網路近用的分歧,其次,社會落差( social divide)指的 是每個國家社會中資訊匱乏者與資訊豐富者之間的鴻溝,民主落差(democratic

(13)

divide)指的則是使用與不使用各式數位資源以涉入、參與、與動員公共生活的 人之間的差距。Compaine(2001)認為所謂的落差指的是近用最新科技與否的 人之間的落差;以美國為例,他指出隨著時間變化,目前的落差將不再會是問題; 事實上,Compaine 的美國經驗為中心的論述主要是審視、檢驗數位落差這概念 的真實度 ── 基本上他認為數位落差從來未曾如同大眾論述或是政府政策所 說的如是嚴重。Fortier(2001)的觀點完全不同,他指出了四種看待科技與社會 的關係的觀點 ── 功能中立論、工具論、非歷史的承續論、以及歷史性的承續 論 ── 而這四種觀點有著截然不同的看待資訊傳播科技的方法。Fortier 從批判 的角度論述我們不應認定科技的形式與功能不可更改、不可變動,論及數位落 差,道理也一樣 ── Fortier認為社會與政府應探討科技應該做些什麼(should do),而不是能做些什麼( can do); 數位落差不是不存在,但是未必存在於現今 探討的所在,現下的討論論述太過重視科技「能」做的部份了,因而忽視了現今 科技運用、科技近用時的權力關係與階級關係了。 Fortier 認為數位落差只不過是 資訊社會深層問題的表徵罷了。

與 Compaine 觀點相左的不只 Fortier。Loges & Jung(2001)就強調,數位落差這問 題不是一個個人選擇要不要和科技網路連結接軌的問題、也不是一個負不負擔得 起網際網路服務的問題;數位落差指的是生態的、多層次的問題,它涉及一個人 的生活中,網際網路是否能夠佔有中心位置,代為達成個 人每日日常生活中的各 項目的,同時也說明了網際網路是否能夠與現存的傳播基磐(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融合、助於與人溝通。因此,數位落差不只是一個人和一種傳播 媒體的關係而已;數位落差談的是一個在社會網絡當中的個人(自有其年齡、階 級、性別、族群、地理區域、文化偏好)和其傳播環境的關係。 Loges & Jung(2001) 就「連結」( connectedness)提出了值得關照、重視的三個面向:( 1)歷史與脈 絡:指的是人所需要得到上網素養、將之整合入每日生活的時間,以及需要近用 網路的地方與情境;( 2)範圍與密度:指的是使用的服務與上網頻率、時間;( 3) 個人生活的中心位置:指的是個人主觀評估網際網路在其生活中的影響,以及一 旦不存,個人對網路的懷念程度。這幾個面向整合而成的指標關心的是一個原來 就自有生活規律、生活意向的人在採用媒體網路的時候,如何使用 、如何整合、 如何評估,而不是將人孤立起來,只關照「用不用」網路。 Loges 與 Jung(2001) 的研究中特別提出所謂的「灰色落差」(gray gap) ─ ─ 指的是逐漸老去的嬰兒潮 世代以及老年公民,他們是對於網際網路最抗拒的人 。他們指出,時間 未必能「解 決」一切,舉例而言,上了年紀的人對於金錢與保障有著較年輕時期不同的看法, 對於網路交易以及可能涉及的風險與年輕人看法不同,這種隨著人生階段而產生 的不同態度,以及因之而生的對待網路的態度,就不是單純的近用網路所能一舉 解決。更進一步,研究者重視不用、退用網際網路的人的經驗與意見,希冀從中 發現資訊社會中人的主體經驗,Wyatt et al.,(2002)等人研究不用、停用、退用網 際網路的人,強調一片探討數位落差的論述風潮中此一範疇經驗的重要。

(14)

綜合台灣調查以及過往相關文獻,本研究聚焦研究台灣離網而去的女性 退用網際 網路者,希冀從中整理分析女性看待、使用、不使用網際網路的經驗與感受,進 而與現今的數位落差的概念論述對話、與性別與科技研究的論述對話。 性別與科技研究 研究女性與傳播科技的關係,除了個案研究之外,綜論與觀點整理的文獻 已經不少。Lana Rakow(1988)針對科技,分析採行女性主義取徑分析傳播科技的 研究特徵:一、研究直指流行論述中科技與男性特質、自然與女性特質兩兩結合 的論述特色,分析文本、指稱,可以看出科技的命名、代稱就有性別差異;即使 同為科技,社會上不自覺地以女性代名詞指稱特定產物,例如歐美 文化中習以女 性代名詞指稱汽車、船舶這兩種科技;二、從產品的廣告行銷下手分析,可看出 科技預許、特准的使用者,這尤以家電用品為然,就此建構出特定科技與女性相 伴相生、牢不可破的關係。例如洗衣機的廣告,清一色強調為母親省時節勞等等。 這其中還摻雜了使用場域、情境這因素 ── 科技在特定場域被使用,而場域有 公私之別、有家庭、職場之別,加入場域空間的因素,使得銘刻在特定科技上的 性別化記號更難以去除 ─ ─ 空間場域的性別化根深蒂固,一旦新科技進入特定 場域,使用者與科技合一,畫面 就定格了。所以女性主義者針對性別與科技的使 用常常直陳使用場景長久以來的性別化趨勢,批判科技的性別化,同時批判特定 場景所傳達的性別分工偏見;三、強調女性創造者、創新者,且就採納者看來, 不在少數;四、相關傳播科技產業中的性別化勞動問題。 Rakow 特別指出從性別 與電話的一般論述以及女性主義研究取向的分析中可看出這幾個方向。 持女性主義觀點的研究者關心的是科技對女性生活的影響,然而, Wajcman(2000) 提到天真的科技決定論論者不單單將科技與社會關係簡化,就性 別而論,持決定論立論的人將女性視為科技犧牲者,一直到八0年代,重新注重 科技發展使用過程,這樣的思考 挹注了科技社會學,也影響了女性主義的後現代 轉向。Wajcman(2000)分析科技的社會研究,提到其中兩種途徑對女性主義研究 影響較大,其中之一是科技的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簡稱 SCOT)。這途徑與社會型塑途徑(social shaping approach)相似,但較其細緻,關 注的層面包括了科技產物的設計、內容、使用等如何向各種社會分析開放,而這 途徑所強調的有關科技的詮釋彈性(the interpretative flexibility)更是採女性主義 觀點分析科技的設計內容使用的核心意旨。另一種途徑指的是主使者/網絡理論 (actor-network theory, 簡稱 ANT),這途徑強調經由分析網絡,得以了解為什麼某 些人成為決策者、在科技問世的過程中舉足輕重;科技設計者也是決策者,經由 設計,將科技的目標使用者、決策者「銘刻」在科技設計的每個環節中,也因此 預示了科技如何使用、如何發展、誰主使用、誰不受邀請使用參與等等。從這兒 可以看出,ANT 研究賦予科技本身一個主使者的位置,雖非科技決定論,但是

(15)

科技先行、主使的意味十分濃厚。正如同「詮釋彈性」一樣,銘刻在科 技中的腳 本(script)也可被改寫、重新釋意;雖然,ANT 與 SCOT 一樣,似乎只重男性, 但是,就是這途徑所強調的「改寫」對於女性主義科技研究有所啟發。

Wajcman 的文章中舉出了 Cynthia Cockburn 與 Susan Ormrod 對於微波爐的 研究以為例證。Cockburn 與 Ormrod(1993)的研究始自微波爐概念的起源,直 到家庭中的使用,在每一個階段分析、彰顯性別分工(sexual division of labour) 如何作用在家庭科技的發展與運用上;Wajcman 認為兩位研究者研究身具原創性 之處在於她們意識到科技的性別化並非終於製造,行銷、零售、在家中與不同情 境挪用都有性別化的印記與註碼,特別是消費者的使用,前面述及的詮釋彈性正 可以解釋使用者如何詮釋對於「科技」(連「科技」的定義都有詮釋的差別)的 運用。Wajcman 也以 Casper, et al.,對於子宮頸抹片檢驗這科技進行的研究分析為 例,說明採行 ANT 研究途徑的研究者著重解釋分析科技發展過程中何以特定科 技、方法「脫穎而出」─以子宮頸抹片檢查為例,執行這項檢驗工作人員的性別 分工、女性健康運動、以及公共衛生運動的運動者都對這檢驗的風行持久 有所助 力。

Wajcman 對於兩種途徑都有所批評,以 ANT 途徑為例,Wajcman 認為研究 者對於網絡的認定以及從而對網絡「邊陲」「邊緣」 ── 卻大有可能深具影響 力 ── 人員在科技創造發展使用過程中意義與影響的忽略都值得再思。

Wajcman 也針對性別與資訊與傳播科技的相關研究提出批評,她認為像是 Roger Silverstone 與 Eric Hirsch 對於家庭中電腦使用、ESRC(British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的「虛擬社會?」( Virtual Society?)大型計劃都只重資訊與傳 播科技擴散與消費的文化意義與結果,卻沒有真正關注性別本身 ─ 資訊傳播科 技的引入與性別(區別分化)、身體、性等有什麼交互作用?就性別研究而論, 這兩個大型研究問題嚴重。Wajcman 引 Sherry Turkle 的研究為例說明網際網路既 出,女性主義研究者一掃過往科技犧牲女性的論述,而看到了女性主義運動的基 地 ─ 從性別認同的變換、女性主義運動基地的興起等,但是 Wajcman 這篇 2000 年的論文對於使用網路大都仍為男性這一點深表重視,認為固然網路一出,女性 主義有關科技的論述改調有其淵源,但是仍然不應過度樂觀。 Wajcman 認為女性主義與科技研究始於科技對社會的影響研究,基本上針對 消費使用研究,然後發展至科技設計與創新的社會關係研究,不再只重消費、不 重生產。然而, Wajcman 認為即使我們深知性別與科技相互形構,但是就當前研 究看來,仍然是科技型塑性別關係的研究多、性別關係型塑科技設計與發展的研 究少。Wajcman 倡議研究者從事後者的研究分析。 關注性別與傳播科技研究的研究者紛紛對新興的網際網路傳播現象發言,欲 從其中找出持女性主義立場的研究者在這議題現象上的位置。Van Zoo nen 近年 就針對性別與網路陸續提出看法。她認為,就近用的問題、數位落差的問題而言, 個人與國家的收入差別將會是接近使用網際網路差別的主因,年齡、族裔不會是

(16)

接近使用問題。就性別與傳播科技研究的傳統而論, van Zoonen 說道,十年以前, 同一批研究者視資訊傳播科技拒女性於千里之外 ── 從結構、介面、文化、到 心理,純男性使用、設計考量令女性不得其門而入;十年之隔,女性主義研究者 對這問題的觀點不同了,但是,先前提到的結構、介面、文化、心理因素並無大 變,女性主義者觀點轉變原因為何?從 actor network 角度(先前 Wajcman 提到 的 ANT 途徑)來看,涉入網際網路科技設計與發展的人才中,幾乎百分之百皆 為男性;從事資訊傳播科技相關產業工作的女性比例更是從 1989 年的 30%下降 到 1999 年的 15%。從「文本」( texts)與「再現」(representations)角度觀之,許 多研究都已揭示網際網路的討論區、網站、遊戲等地方並不是女性的天堂 ── 性騷擾與侮辱從不缺席。從「使用者」來說,女性即使受到重視,但是多半被視 為消費者與購物者,可有其他非此二者的角色?於是,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男 性與女性的對比成了生產與消費、資 訊與娛樂的對比!van Zoonen 舉出的看出網 際網路溝通中女性擁有不同可能性的研究者包括了 Dale Spender(1995)、Sherry Turkle(1995)、與 Sadie Plant(1998)等人;van Zoonen 稱呼這些研究傳播科 技的女性主義研究者進行的是「重新定義」的計劃(Project of redefinition),而 van Zoonen 批評她們忽略了前十年的某些如今猶存的男性中心現象;研究觀點上 顧此失彼,會不會因而成了推動電子商務的人的同謀?Van Zoonen 並非輕看、 忽略 Turkle 等人學術研究的新意與創見,她著力批評的是市場研究 ── 只看 重女性某一面、符合消費者、擴大消費族群的那一面。市場研究就像民意調查、 閱聽人調查一樣,永遠只能掌握一層切片。Van Zoonen 認為對於網際網路這傳 播科技不論是持女性友善論或是男性霸權論,單一的觀點都忽略了網路上、環繞 網路的豐富多姿的性別發聲。 在急於定讞之前,van Zoonen 認為應該可以從傳統女性主義媒體研究中取得 更多研究資源,好進一步仔仔細細地接近了解女性對媒體與訊息的、自己的意義 建構;不要急著為女性的媒體使用方式定調,甚至 因而落入刻板化的陷阱(就像 市場研究強調的、重「溝通」的、重「人際」的女性)。去了解女性這性別以外 的因素,或許我們會發現,正如同過往許多性別研究者研究所顯示的 ─ 社會性 別(gender)其實是表演的(performative)、是在脈絡之中的(contextual)。環繞網 際網路使用的性別一如傳統媒體的性別一樣。 Van Zoonen 在 2002 年發表的實證研究論文中,提及同樣的觀點,同時,採 取文化研究與傳播科技研究的取徑,從科技「進入家庭」( domestication)的時 刻進行研究;從科技的文化研究角度而言,這正就是性別與網路的相互型塑 (mutual shaping of gender and the Internet)。如同前篇論述,van Zoonen 在這篇論 文中談及男性、女性、以及持 cyberfeminism (Braidotti, 1996)觀點的、科技的性 別銘刻;van Zoonen 在這篇研究中指出,分持男性、女性、或是越性別 (transgender) 的觀點來看待、處理社會性別與網際網路的關係都是植基在有限、單調的性別與

(17)

科技概念上;從日常生活中的多元層面來觀察網路與性別,將會有不同發現。她 針對 24 對家庭情境中的伴侶進行有關網路使用的深訪,發現四種媒體文化 ─ 傳統型(電腦與網路是男性主導的媒體科技)、反向式(家中男性對網路與電腦 不使用、沒興趣,女性主導)、審議式( deliberative,共同討論,兩人都認為電 腦網路使用是彼此之間的重要議題,性別不是重要因素,但是誰因為工作之故需 用電腦網路、誰就有優先權 ─ 往往是男性)、與個人化( individualized,認為 各自的性別不是影響使用電腦網路的主因,但是訪談中的男性在外有工作,因此 回到家裡 ─ 又因為女方正在趕做論文或功課,就將家中電腦與網路讓與女 性)。研究顯示網際網路與性別的關係( articulation)是每日生活中微政治的體現; 大範圍而論,研究者常持男性霸權、女性賦權、或是越性別的角度看這問題,但 是到了分析每日生活的層面,我們需要從脈絡、實做與使用的角度觀察。Van Zoonen 特別指出因著網際網路的介面平台已延伸到電視、手機、PDA 等等,現 今有關網際網路文化的各種研究結果壽命短暫,但又彌足珍貴 ─ 各有各的性別 化註碼(gender codes),可以觸發更多相關研究;此外,家戶情境中傳播科技媒 介的個人化使用情形也將日益明顯 ── 一家之內,電視、手機、電腦網路等, 莫不是兩個以上,家戶情境不在意味著制式的資源分配,而家戶傳播也未必意味 著必然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傳播溝通。 對性別與科技研究意義的小結 從概念而言,研究者倡論性別研究中的性別應重新概念化 ─ 不論是 Wajcman 針對家戶中資訊與傳播科技研究對於性別的不足處理與分析的批評、或者是 van Zoonen 對於男性霸權論、女性解放論、或者 cyberfeminism 的批評、或者是 cyberfeminism 對於 cyborg 的性別、對於人類的性別打破二元對立的兩性概念、 或者是 Wendy Faulkner 針對歷來性別與科技研究弔詭轉而質詰傳統性別區隔所 限死了的論述邏輯與教條觀點,她們談的都是光以男女二分的研究取徑的不足與 缺失。研究性別與科技、性別與網路,要注意的是什麼樣的性別區分、性別建構; 是傳統生理性別( sex)男女二分之後看到的女性?還是社會性別、性屬( gender) 的女性?研究社會性別性屬的女性的使用發展傳播科技經驗,是研究者框架中的 女性經驗?還是由研究對象自述、自己界定的經驗?所謂的人的性別(屬)與傳 播科技相互型塑建構,正就是在人創造、生產、使用、改造傳播科技的過程中相 互型塑影響,而並非 由研究者認定性別與其特質,取得研究資料之後再與認定的 性別特質構連、寫就,因此,對於研究的意義在於研究者即使認定研究對象,取 特定範圍、族裔、性屬的對象,但是對於研究題旨範疇中的經驗與意義,自當開 放,而意義與研究對象自身性別性屬經驗的關係,更是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注意 的重點,就如同 van Zoonen 所言,「好進一步仔仔細細地接近了解女性對媒體與 訊息的、自己的意義建構」。此類研究尤應扣合研究題旨,深究變化中、脈絡中、

(18)

與傳播科技相互型塑的性別概念與性別關係,好能深化性別與傳播科技研究的基 本概念探究。 就傳播科技的概念而論,何謂傳播科技?在研究者決定了特定的傳播科技研究對 象之後,受訪對象對傳播科技的詮釋空間仍應開放,以使得研究中從受訪對象而 來的、對於科技的觀點與經驗得以發聲、現形。 Singh(2001)研究中,女性在家中 本來負責簿記記帳找資料,女性怎麼說在家中自己與網際網路的關係?當女性 不熟練網路時,網際網路對她而言是個「科技」,熟練以後,女性的說法轉而為 「從事的相關活動」,以之為主題,她們將網際網路當作活動工具,而不是玩耍 (play with)或操控(master)的對象;拖曳機、家中(農場上)男性使用的拖 曳機就是科技、網路不被當成科技。這麼一來,即使女性使用傳播科技時其實未 必有「障礙」、有距離,但是因為歸類、歸因的方式(「科技」一詞固定指的就是 男性使用的器械工具,女性用的熟極而流的,就不再是不友善的,就「不算是」 「科技」了),「女性不習慣科技」( women's discomfort with technology)這命題 始終存在!這極具深意的發現提醒從事科技與性別研究的研究者,在傳播科技推 陳出新的當下,不單單「性別」這概念亟需重構、深究,情境脈絡中的「科技」 這概念的主觀認知與包含層面也有待研究者發掘。「科學、科技 與社會研究」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簡稱 STS)就是針對此一主題發展的跨領域 研究,Hutchby(2001)所寫的 Conversation and Technology 一書就是持 STS 觀點寫 就,他以三種途徑分析科技產物(technological artefacts)的傳播能供性

(communicative affordances)─ 從社會建構論出發的 ANT 途徑(前已述及)重視 科技發展過程中的行動者與社會網絡,認為科技本身並沒有主使必然結果產生的 因子;科技文本論(technologies as texts)認為科技就是詮釋、說法的產物,因 為但凡我們談科技,談的都是科技的效果與用途 ─ 科技不就是說法、就是人類 的詮釋嗎?研究者看重的是發展科技的人、進行行銷的人、生產者等等在過程中 所寫出(configure),而由消費者、使用者閱讀解讀的「文本」;這一派批評前述 的 ANT 途徑與其他社會建構論都是 a residual technicism,說穿了,仍然屬於科 技決定論、仍然認為科技自身有某些不能為人類詮釋能力所移轉改變的質素與成 分。第三派「科技產物的傳播能供性」( communicative affordances)(註二)興起, 研究者援引 Gibson(1979)的概念,說明第二派強調文本完全開放(open),但這 不是事實 ── 所謂電話與果汁機這兩種科技對可能的解讀全部開放,難道各式 消費者、使用者使用這兩種科技的解讀與意義會是一樣的嗎?如果不是,所謂文 本全部開放以供註記、解讀、與釋義的說法就有問題。Gibson 的理論是感知心 理學中的理論,能供性強調的是人類與物件互動,根據的是他們能提供的有助行 動的可能性( the possibilities they offer for action),由此觀之,對於科技的能供性 的觀察、科技的效果的論斷與分析,就要在人類使用科技的過程活動中觀察各個 科技與科技使用的不同;Hutchby 認為這種觀點擺脫了科技的實在論(realism) 的桎梏,和決定論不同。

(19)

Singh(2001)研究家戶中女性使用電腦,研究發現女性熟練之後對於自己 與科技關係的說法不變,正是採行了第二種對於科技的觀點所引伸的發現;研究 性別與傳播科技的研究者當可參考 STS 研究相關觀點,活化對於科技的思考與 想像。 就研究方法而言,Wajcman 說到家戶情境中傳播科技研究忽視性別意涵探 討,而 van Zoonen 則建議可以從傳統女性主義媒體研究中取得更多研究資源; 究其實,重點在於不論採行那一種研究方法,應重視性別概念的深化與脈絡中的 性別的內涵,而研究方法應以能呈現、掌握研究對象對主題、經驗的詮釋與引伸。 研究方法設計與實施:數位落差中的女性 著眼與前述台灣本地離網現象、數位落差以及性別與科技研究的文獻探討,本研 究針對大台北都會區退用網際網路女性進行深訪,收集資料,加以分析,藉由研 究探知網際網路使用(不用)的概念與意義。台北都會區的環境有其交通、工作、 生活、人際與網路建置上不同於非都會區、乃至 於非台北都會區的特別之處,身 處台北都會區卻離網不用的女性其經驗固然未必能夠類推到其他背景的女性,但 是,一來深度訪談所需樣本要具代表性,樣本不能過少,而深入訪談時間少不得, 本來即難以顧及全國各地,二來台北都會資源豐富便利,離網不用有其特定意 義,因此,本研究納入地理背景因素,決定鎖定台北都會區退用網路女性,日後 再依此研究所得,繼續進行此類研究。 因為研究主題之故,研究初始,研究者經由消息傳散,以滾雪球法找尋樣本。一 方面經由網際網路發信請人際網絡中人代為尋找、一方面利用傳統的女性聚集交 談處所,例如社區咖啡館、特定社區交誼活動處所等地張貼研究說明與聯絡方 式,尋找受訪者。從尋找受訪者到訪問結束,歷時近一年,總計訪問退用網際網 路的女性三十名,以及使用網際網路的女性十名;本研究另訪問持續使用與退用 網際網路的男性各數位,零星訪問,為的是研究過程中思考分析比對之故。本研 究中不納入系統性比較。 研究本意在於分析退用網路的女性如何自述(account for)自己與網際網路的經 驗、關係、以及家庭、工作、與其他相關情境中網路與自己的過從。從找尋退用 網路女性到進行訪問,並不容易,原因無他,正因為社會上主流論述中對於不使 用網際網路的人的印象使然,許多退用者謙稱堅稱自己沒有受訪的「價值」、「說 不出什麼道理」,這樣的反應正是研究者初始所面對而必須加以安撫的狀態,研 究者需要再次說明研究宗旨。訪問進行時,也因著亟需降低受訪者焦慮(註三), 研究者自己進行訪談,沒有其他研究助理隨同,希望藉此降低受訪女性對於「備 詢」她原本「不懂」的話題的焦慮與疑懼。訪問之後再行整理逐字稿。每位受訪

(20)

者平均訪談時間二至三小時,訪談包括電訪約定時間與說明研究主旨與訪談問題 大要、面訪一兩回、以及之後電訪補充。 三十位受訪女性將依研究結果重點進行不同分組,此處先就基本人口 資料以及與 研究題旨相關部份分組描述: 工作狀態 婚姻狀態 家中電腦網路裝置狀態 年齡 子女數 退休 8已婚 25 無電腦、不上網 2 30-35 歲 2 無 5 在外工作 6 離婚 2 電腦一、可上網 5 36-40 歲 7 1 個 3 家務勞動 15 單身 3 兩台電腦以上、皆可上網 23 41-45 歲 5 46-50 歲 8 2 個 15 SOHO 族 1 60 歲以上 8 3 個 7 研究結果整理 上網身份與退網概念 首先,受訪女性可依照家務勞動與在外工作之別區分出 之前上網時 ── 使用電 子郵件功能收發信件 ── 的個人身份認同。訪談對象中,目前從事家務勞動的 家庭主婦大都與丈夫共同使用同一電子信箱、同樣的 ID(身份),而單身、離婚、 以及在家庭以外工作的女性則有自己的電子信箱與 ID 身份。受訪者對於與丈夫 共用帳號帳戶的現象描述中並沒有太多問題,但是提及其他朋友對於與其通訊的 保留, …那邊還有一些人不是社區的人,那天有在聊 …有好幾個是一天到晚在傳 email、傳 好玩好笑的…我就在說,有要求說要不要傳給我們(同一社區的人),那他就說,妳 跟妳先生共用一個戶頭,那最好不要傳給妳們 。( B2) 受訪者 B2 輕鬆地表示傳的不只是「笑話」而已,都是女生就沒關係,但是自己 與先生共用帳號,所以對方就不傳了。雖然如此,她並沒有表示因此將「另立門 戶」。其他情況類似的受訪者提出當初自有帳號,但是時日一久,加上自己不再 上網,因此「懶得」再開立自己電子信箱帳號,乾脆與先生共用,事實上也就是 丈夫傳收信件,之後再轉告她。 對於不再上網(離網)的認知,受訪女性在訪談過程中也透露了不同的概念。研 究者於訪談前均以電話邀請受訪者,約定見面時地,同時仔細告知研究目的(研

(21)

究女性退用網路者的用意)與問題大要,在受訪者要 求的情況下也傳真研究說明 與問題大要到受訪者家中。見面時,訪談之前,研究者也備妥電腦打字研究說明, 再次請受訪者詳閱,並提出問題。同樣的程序一再進行,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幾位 受訪女性在訪談過程中透露訪談日前仍猶上網幫助兒女搜尋資料。我好奇詢問何 以在仍有上網動作時受訪人仍然自認為是網路退用者呢?受訪女性的回答更啟 人深思, 可是我已經好久沒有寫電子信了啊,我是說我沒再用電子信,就是沒上網了啊。那用 搜尋引擎找資料,或是說按照小孩教我的步驟一步步找到網站、找資料,那不算我自 己上網啊 ── 那很簡單,就這樣一直按、一步步按 ,就到了。可是我現在沒有寫電 子信了,很久沒寫。( B3) 訪談中有五位都是在交談過程中透露這樣的答案與認知。謹守同樣的告知程序與 研究流程,但是訪談中驚覺受訪人仍然因著自己的認定,對於「退用」有不同的 解讀。研究者在思考是否應該將這類受訪者歸類為無效無關樣本時,考量的是既 然本研究著重的正是受訪女性對於使用、停用、退用網路的主觀認知、經驗、與 意義,而類似的經驗與認知在受訪的三十位女性中並非個案,因此研究者決定納 入這類訪談個案,事實上,這樣的回答雖然出人意料,但是深具研究上的意義 ─ ─ 究竟對使用網際網路的人而言,什麼算做「使用」呢?網際網路指的是什麼 呢?在資料庫中巡游和在人海中與朋友交心,有什麼不同?認定自己不再上網而 「事實上」仍在網上尋找資料的女性顯然有不同的看法。 退網原因 研究中受訪的大台北都會區女性,退網原因不一,但是除了因為社區更換有線電 視系統,之後上網不易、常出問題,幾乎沒有人是因為家中缺乏上網電腦與上網 費用等資源而退用網路。 就是我一個月沒有碰過電腦,然後這個情形不是一個多月,是很久了,好幾個月了, 可能也有一年、二年了。那我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減少使用的次數。除非不得以,比 如說過年,或是聖誕節啦, 然後我們會傳給國外的親朋好友啊,我們會傳,就是非不 得已,就傳,才傳,或是在大陸的同學啊,我們才傳,要不然我就盡量不去碰它啦。 因為不能用啊,可是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花在那個上面。我要回來看一下,看開始了 沒有,有沒有繼續走。(會讓人很煩)對,所以我才不玩,我才不用那個 …最糟糕的 經驗就是我一封信傳了三個小時還傳不出去。還有就是要發封信,要 mail 給朋友,就 兩句話,我都傳很久。我不知道有沒有送出去,到晚上,因為睡著。我就是很討厭, 我就再也不想去。很久,因為一直斷掉,一直斷掉,我以為是我的電腦有問題,後來 我才請別人來看,結果不是……(A17)

(22)

受訪者 A17 因為住家所在社區更換有線電視系統公司服務,寬頻網路問題時生, 上網速度奇慢,大大降低了她上網的意願。前述引言就是她敘述她上網與離網的 情形 ── 在她的說法中她先用「我們」,指的是她們夫妻二人,追問之後了解 其實就是她先生負責傳發電子信件,而她自己就因為上網不變的原因,逐漸少 用,終至退用網路。 同樣情形的還有許多受訪者,退休之後期待藉著網路聯絡朋友故舊、接觸各方想 法的受訪者受挫於一而再、再而三的上網經驗,漸漸離開網路, 退休之後妳用這個東西,雖然已經沒有企圖心了,年紀 大了,有很大的挫折感 ── 為 什麼我明明有一個那麼好的電腦在這裡,我就是不會用啊。( A2) A2 與其他類似的銀髮族女性一樣,相較於之前不在職場上工作的女性,幾位退 休之後對網路躍躍欲試的女性,本來對自己的認知都是好學能幹,但是退休前反 而因為職務之故,電腦文書處理與上網搜尋資料的工作皆由下屬擔負,所以自己 反而不諳網際網路,退休後一新學習上網技巧,但是或因住家社區網路環境不穩 定、或因為自己無法偵測的問題,頹然放棄。 平日從事家務勞動的女性一來因為家中先生孩子晚上使用電腦網路,自己忙於家 務整理,二來但凡「需要 」上網找尋的資料、聯絡的親友,可以請家人代勞傳訊, 也就不再上網了。白天家人上班上學,本是自己上網的好時間,但是,一來白天 也正是整頓家務的工作時間(或是接受年幼孩子上下學、或是買菜打掃等等), 二來因為不諳電腦網路,也就愈來愈少碰觸電腦網路了。 女性的工作性質與她們對網際網路的想像、看法、經驗,乃至近用退用的原因都 有關係。受訪者 A1 是個在家中工作室工作的手工藝藝術家,她婚前在職場上大 量運用電腦,以英文書信與人溝通,婚後生了三個孩子,轉而在家中從事藝術創 作,即使在家中,她一開始也照樣以電腦管帳,但是日子一久,「 也沒人在乎這 事」,她興味索然,也就沒做了。提到網路,她最近一次上網是幾個月前兒子剛 開學時,她上大學網站看看有什麼消息。現在雖然已經退用,仍然充滿想像, 我這個年齡的朋友也可能有在在網路上交朋友的,但是我想有她們也不會講,哈哈 哈。我曾經想說上網去,聊聊天啊,找一個共同嗜好的朋友聊一聊,可是後來想到 說,對方可能是騙妳的啊,他也許不是這個年紀,他也許只是一個隱形的人,模仿 的。我想說如果能夠在上面找到一個朋友,能夠真的談心裡的事情,我覺得也蠻好 的。因為談一談也就算了,不知道是誰。而且我也會用 talk…可是,去哪一個地方找 到說真的跟我們想法接近的一些,年齡層又接近的?因為很怕說找到的根本不是這

(23)

種人,那講了半天也沒什麼意思,因為得到的資訊也許不是什麼正確的。( A 1) A1 是一位年齡在四十五歲到五十歲之間的中年女性,在訪談中提到她努力地嘗 試在網路上走走逛逛,過去的經驗裡上網購物過、造訪興趣所在的網站、甚至使 用 talk 等聊天功能進聊天室聊天,但是,購物經驗不佳、有意思的網站太少、而 網路聊天的對象似乎「都是十幾二十歲年輕人」,她進到與電影有關的聊天室, 先是談話內容不搭調,後來因為她不慣中打,一改英打,沒人搭理回應了。訪談 中不論談及參觀網站或是夢想自己擁有展示自己作品的網站,A1 講的都是「也 許可以交交朋友」。 較特殊的個案是退休前在美任職於國際知名電腦公司,早年擔任程式工作、而後 擔任主管的女性,幾年前退休之後,再也不用電腦、不上網路了, (退休之後)就不想碰了,我跟你說,唉啊,真的不想碰了,真的很煩喔! stay away from it…八0年代的時候公司就要在我們家裡頭裝個 terminal、連線,有事可以直接 處理,說是處理起來很快。我跟他說,喔,我說電腦你說五分鐘,你打個電話給我說, 處 理 個 什 麼 事 ,for five minutes,I guarantee you for five hours!我不要我生病、我在

家裡面睡覺,家裡還作個 terminal, 連 在 家 都 還 要 做 事??後 來 裝 了 的 人 都 是 後 悔 啊 ─ 那妳就 沒 有life 了 。(A 7) 網際網路之於她不是人際溝通的利器,而是意味著她的一輩子辛勞,是與工作相 伴相生的職場表徵;前段引言顯示網路的開始代表著個人生活的消逝,職場長驅 直入私人家室。她始終極力抗拒。訪談中,她暢所欲言,對於科技抱持著強烈的 批判,不單單是電腦網路,大至運用到電腦程式的飛機,小到家中常見的微波爐, 她都提出對於科技的批評── 不惟不使用網路,她也不使用微波爐。當被詢及 她如何與平日在美國的兒子聯絡時, 需要的話就電話上講,對啊,聽得到聲音,so nice。我兒子就說我實在太驚訝了,妳 這樣熟悉電腦的人竟然 stay away from 電腦?那不是很奇怪?我說 why not?下一輩 起來了啊,人要曉得什麼時候退下來。

從這段話更清楚知道,A7 這位受訪女性完完全全將退用電腦與網路當作人生生 涯的轉換標誌;顯然電腦網路之於她,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

至於問到是否希望、願意、可能再度上網使用網路,受訪者並不排斥,從母親角 度出發、回應此一問題的受訪者態度十分積極,

(24)

老師要她們從生活裡面去找資料,對她們來說,印象比較深刻,而且她們不是抄襲課 本的,比起以前,要我們種種子,我們就是種下去,有肥沃的土壤,好。她們不是, 她們有她們自己的想像空間,跟我們完全不一樣。但是學校裡現在要的只是植物生 長的情況,所以我覺得電腦可以讓他找得到這些東西,比我們從書籍裡面找給他的 要完整。他勢必以後的需求會更強烈;現在我們可能還可以應付,因為才小學,才 可呼攏過來呼攏過去,但是以後可能就比較不行。( A8) 其他受訪者也有不一的理由, 像我喔,其實六十多歲了,還想學一些東西,叫我腦子要活動…看到報上常常 說「網友」怎麼怎麼說、怎麼怎麼表示,就覺得有一群人在網路上,有很多意見, 看起來很有趣的一群人,自己也想看看…和朋友聯絡,彼此寄信寄笑話,退休之後 也還開開心心,沒有忘了彼此…(A 2) 若是職場上的經驗讓人對於網際網路的功能與意義有不同的界定,則另當別論。 相較於退休之後寶刀為老、躍躍欲試的「暫時」退用者,A7 對再度使用網路毫 無興趣,「打電話」就好。網路就代表她已告別的職場生涯。 A 11 退用網路的經 驗看似孤例,但是她任職的公司所發生的對於屬下網路傳訊的追查在台灣 社會不 是孤例。她任職於某知名電信公司,因為擔任董事長秘書特助,職務內容主要是 幫助秘書處理傳送紙本公文以及送往迎來外賓,因此,她與另一名小姐是全公司 上上下下數百人中唯二桌上沒有電腦、不接網路的職員。她告以平常沒事時她就 看自己的書;前些時因為公司員工友人涉及社會事件,同仁中有人以電子信在公 司內部傳送這消息,上面查辦這事,公司內部風聲鶴唳,但是她反而可以置身事 外, 我沒有電腦、沒有網路,工作單純,是最沒有嫌疑的人了。我很放心。後來查出 那個發信的人,被訓了一頓,記了過,還好老闆沒叫他走路。( A11) A11 的先生之前在國內知名電腦公司任職,因為被懷疑、誣告外洩公司資訊,因 而離職;顯然周遭人與網路的經驗令受訪者 A7 視網路為禍端。即使並不排斥, 但也缺乏使用的欲望與動機。在來到這家公司任職之前,她也上網,家中也不乏 電腦與網路,但是先生在外地工作,平日不需在家上網,她自己也沒動機使用網 路、已婚但也沒有子女,就在「少一事」的心態下,她目前徹底退用網路,也表 明看不出未來有使用的必要。 就訪談中退用網路的女性經驗,可以整理得出以下數點研究發現: 一、在職場工作方面,有人( A11 為例)因為公司組織高層偵察有關工作資訊的 網路謠言與電子信,因而視電腦網路是禍源;退用、不能得而用之,反而避 嫌避禍;轉換跑道或退休之前的職業與資訊科技相關的女性,如今停用,有 人(A 4)視職場溝通為人際溝通,以被稱為電腦(網路)中介溝通高手為

(25)

傲 ─ 如今轉換工作,雖然自己仍保有自己的電子帳號,但是如今必須在 家中使用網路。因為擔心在家中與昔日職場上異性友人通信「不便」,恐家 人得知生疑,因此自動放棄使用,乾脆不通信、不用網路,以絕「後患」; 有的人(A 7)則是因為幾十年職場生涯不脫電腦網路,視電腦網路為「工 作」表徵,一旦退休,迫不及待退用,轉而以其他媒體代替,沒有遺憾。 二、家庭溝通方面,值得深究的是是否改變了傳統家庭中對外聯絡的性別分工?

從過往性別與電話科技的研究( Leonardo, 1987; Maddox, 1977; Rakow, 1988a, 1988b,1993)可知,女性主義學者一項觀察是如果不單從女性在家使用電話 的「行為」分析,而從「家庭權力角色分配」的觀點觀察,女性往往負責接 打電話、整理家庭相片、與核心家庭以外的家族成員通訊通信、負責定時寄 寫聖誕卡,家庭中女性幾乎承擔了所有儀式性溝通的角色,但是,在此之外 的溝通行為(與女性友人「閒話」)通常還是被視為 不當、無謂。相較於女 性常常在第一線接收電話,男性,特別是中上階級的男性所恪遵的原則是不 親自接聽電話;接電話是家裡其他人的事,好幫他過濾他人的打攪、干擾, 就好像有身份地位的人總會支使他人幫他應門一樣。這顯現的正是電話使用 所包藏的性別、階層問題。訪談中,因為女性退用網路,親族聯絡上,男性 與子女主要負責與親友聯繫,同輩與代間通訊增加,但是通訊的實質內容是 否也因此生變?比較儀式性、制式化?或者,寫電子信的男性與子女在表達 溝通上也多樣而不拘泥,消解了傳統性別分工的觀點?網路改變傳統家庭中 對外聯絡的性別分工?信件內容以及隨影像檔寄送的問候內容是什麼?這 次研究並未收集相關資料,有待此次分析;通信對象?儀式性聯繫或是親密 關係維繫?有待此次分析;男性與子女主要負責數位聯繫,可能顛覆傳統性 別分工、也可能因為女性無從近用網路而更減少了與親友聯繫分享的機會, 有待進一步分析、訪問。受訪者 A16 提到, 因為自己不用網路,傳檔案或相片什麼的也都是他(先生)或小朋友在做,有什麼話 要跟在美國的家人講、事情要交代,就請他們(指先生與孩子)順便提一下,那要是 和他吵架什麼的,當然就不會在信裡提到了,和家人(指在美的娘家家人)講的也就 比較少了。( A16) 其他的受訪個案也提到這一點,但是並沒有明顯區分娘家家人或是夫家親 戚,大多反應由先生或孩子接手聯絡,要說的話、要叮囑的事也就一併請寫信的 人代傳。 另一項相關的重要發現是網際網路受訪女性口中、經驗中的「網路」不單指 網路,還包括各種以數位形式傳輸存放的檔案,例如數位照片(檔)以及播放平 台。因為負責傳訊傳送影像的人 ── 通常為家中男性或子女 ── 往往就是家

(26)

中使用數位相機的人,拍了照,有了檔案,家中女性往往無從近用、端看、分享, 以數位相機使用與數位相片影像檔傳送存取安放為例,女性獨自在家時,友人來 訪,自己也難以與友人分享與家人合影的數位相片,同時也提及現今傳播科技使 用的個人化趨勢,例如以電腦看電視、看相片,愈來愈少沒有家人「一起」閱聽 的機會, 週末有空,老大從學校回來,我就盡量把他們帶出去啊,看看 電影也好,吃吃飯也好,我就把他們通通帶出去啊。我覺得每一 個人都在電腦前面,實在是太可怕了。真的很可怕。還有一個, 像那個照片啊,我們以前去郊遊回來,底片,喔,媽媽妳去洗, 洗一疊照片,我們看照片,喔,不錯,你們這些朋友在玩些什麼, 我們就一目了然。現在不是啊,現在回來,他們數位相機,也沒 底片啊,然後回來他就把一些資料就輸入到他的電腦裡面,就拷 到、弄到他的光碟片裡面,從來也看不到照片。 我可以用他的電腦,可是我不知道他放哪裡。他有時候把它弄出來,放在外面, 然後一疊東西妳不知道,因為每一片都長得亮亮的一樣。所以我覺得這樣很不 好ㄟ。 更糟糕的是科技的不確定性, 上次有一次更離譜,我們全家去日本,拍了一堆回來,輸入電腦以後, 結果按錯一個鍵,照片通通不見了。如果我用傳統……,還好我自己很 落伍的,很傳統的帶一個舊的照相機,我當時候帶那個時候,他們還笑 我說帶那個幹什麼,那沒用。結果我每一個地方他們拍完,我一定再補 拍兩三張,還好我就碩果僅存就那麼一兩本,我說我就自己看好了,你 們都不看。這種東西好像不太能夠信任。 身為母親、長居家中的女性對於家人── 總是出門在外的家人 ── 照片有著 特殊的情感,受訪者提到以往自己對於家人照片的安排、自己獨處瀏覽照 片、親友來訪共賞照片的時光與樂趣,

(27)

客廳裡會放那種大張的,特意在什麼週年的時候去拍的那種照片,沒有像一 些外國傳統家裡,有一面牆就貼滿了各種照片,可是我都會用照相本,就這 樣一本一本,按照。我都掌握得很好,而且我都把每一個人的照相本通通分 開,這樣子以後他們長大出去,他就自己一份帶走。 因為拍很多相片嘛,那 背景類似,我就把它分開放,這樣子。可是現在怎麼都沒有照片了,呵呵呵, 什麼都沒有了,有時候自己一個人在,想翻翻照片,看看小孩子小時候好可 愛什麼的。那現在相片都在他們電腦裡面,找也不容易找,而且我也怕說找 了半天,萬一弄錯了,按了不該按的鍵,把它清掉還是什麼,弄不見,那很 麻煩…以前我親戚朋友來,大家來翻古時候的照片,大家翻,好好玩啊,回 憶嘛,從小,抱抱從那麼小一直到大,可是現在這種樂趣已經沒有了…不像 我們以前,就好幾本,隨便妳拿哪一本看,你不需要受到什麼限制啊…你不 太容易隨時分享啦。有時候像我朋友來,朋友來,妳看,這是我們上次去玩 的照片,我們很容易拿出來分享,現在很難啊。現在總不能說,我們一堆人, 到我兒子房間去,看怎麼開機,然後再找哪一天,那弄了半天,已經興致都 沒了啦,興致都沒了,那種感覺差異很大。 電腦化喔,不好,我喜歡回到以前古時候的生活。 經由網際網路與數位化,家庭的資訊與影像得以傳遞給遠方具有同樣收發資 源設備的親友,同時由於傳播科技的使用機會,家中的丈夫與孩子擔負了以 往女性擔負的對外聯絡工作。只是,女性經由網路對外聯絡的機會與資源不 多、在家中又因為數位化之後訊息的保存使用與傳遞也趨向個 人化,訪談中 女性所鍾愛的家人共處共享的景況不如以前;訪談前半急切希望上網結識更 多友人的女性遂說出寧願回到「古時候的生活」的話語。這位受訪女性不是 個案;研究者在訪談前其與這位受訪者晤談後,接下來的訪談中都詢問家庭 中使用網路傳遞訊息的種類、對象、訊息保存、取用的方式等等。受訪者的 經驗近似 ── 家中使用保存數位相機相片的都不是母親、不是妻子,保存 的地方不是丈夫孩子的電腦硬碟,就是丈夫上班的電腦(便於上班休息時間 發信傳給親人),大部份得以「共享」家人影像的時刻就是剛按下快門之後 檢視影像的那一回。許多時候,遠方的親 人得以看到影像,但是受訪女性表 示自己都還沒見著;沖印成本又太高,久了,也就忘了。 以網際網路為平台的數位科技改變了物理距離,遠的近了,但是受訪女性的 經驗是近的卻也遠了。 代結論 回溯論文文獻探討部份對於性別與傳播科技研究的觀點,以本研究發現與過往性 別與傳播科技研究理路對話,有以下幾點值得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料表 專家社群 或研究對 象訪談表 研究問題

 1932 年提出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是一種 心理測量量表,通常用於問卷設計,為目前最受調查 研究者廣泛使用的測量方法.

有人將傳播新科技演進稱為傳播革命(communication

„ 傳統上市場上所採取集群分析方法,多 為「硬分類(Crisp partition)」,本研 究採用模糊集群鋰論來解決傳統的分群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教授 电视播音主持 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播音主持业务研究 业务研究.. 教授

近期全球各地皆藉由停止上班上課以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正是需要遠端視訊或會 議軟體的時刻,然而視訊會議工具 Zoom

近期全球各地皆藉由停止上班上課以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正是需要遠端視訊或會 議軟體的時刻,然而視訊會議工具 Z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