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優兒童與普通兒童認知發展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資優兒童與普通兒童認知發展比較研究"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教育心理學報,民71 , 15期, 215-226頁

• 215

資優兒童與普通兒童譜、知發展比較研究

球宇網

本研究的目的有二: (1)探討資擾與普通兒童認知發展能力的差異情形。 (2)探討資優見童加遠 學習的可行性,並藉以探討以那一種表徵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最有幫助。本研究分二階段進 行,第一階段妥試 224 名,取自臺北市園小三至六年級兒章,其中資優與普通兒童各半。每 位兒童須個原l參予十題由本研究者自編的認知表徵方式測驗,每題均包含三個子題,分別代 表動作表徵、影像表徵及符號表徵材料。為避兔在測驗中產生學習起見,測驗時,總先呈現 符號式問題,再墨現圖畫式或影像式問題,最後再曇現實際材料讓妥試操作。第二階段妥試 192 名,取自北市國小三至六年級資優兒童。每年級48名兒童隨機分為三組一一-動作表徵、 影像表徵及符號表徵組。每位受試於實驗前,須先作答第-種符號表徵測驗,然後再按其分 派組咧,參予一種實驗(自實際材料操作、基現圖畫式材料、或不曇現材料者) ,實驗後, 再予以測量第二種符號表徵測驗。本研究第一階段資料,將以三因子重覆量數變異數分析處 理;第二階段資料,以二因子實驗設計處理。結果發現:(1)三至六年級資優兒童,其認知發 展分數,不論是動作表徵分數、影像表徵分數及符號表徵分數皆侵於普通兒童。且二類兒童 皆以動作表徵分數最高,其次為影像分數,再次為符號表徵表徵分數。隨著年級增加,三種 表徵分數亦隨著增高。資優兒童與普通兒童的符號表徵分數之差距顯然大於[動作表徵」分 數差距及「影像表徵J 分數差距。 (2)三至六年級資優兒童認知能力加速學習以「動作表徵」 方式呈現,其學習效果最佳,再次為呈現「影像表徵」方式,以只是現符號衷徵方式之學習 效果最差。此一結果顯示,以適合見童認知發展水擎的表徵方式晏現教材,直覺能有益於兒童 的學習。 學者曾在一項有關「學習材料具體化程度與見童認知發展的關係」研究中,發現智力高見童不僅 在「符號衰徵」認知能力使於智力低者。甚至於「動作表徵」及「影像表徵」等認知能力皆侵於智力 低者。(陳李輛,民 70年)。在該項研究結果中顯示見童的認知發展能力與智力間有密切關係。因此 本研究目的在進一步探討資侵兒童與普通兒童在認知發展能力有何差異現象存在;並且續續探討加速 學習對資優見靈與普通兒童在認知發展能力有何差異現象存在;並且繼續探討加連學習對資優兒童的 可行性。 根據中外學者〈林幸台,民國 62年;買飯茗,民國 62年;

J.

R. Rice

,

1970; Goldberg

,

1965)

等研究指出,資優見童具有某些特買;例如,學習能力迅速,能綾早發現事物之間果關係、求知慾旺 盛、理解力高、且判斷推理能力強等。由於資侵兒童先天之理解力優於普通見童,因此其認知發展能 力也將與普通兒童有所差異。基於此種論點,本研究第一個目的在比較資優見童與普通兒童的認知發 展能力在「動作表徵」、「影像衰徵」及「符號表徵」三種能力中,那一種能力有差異存在。 另外,從資優兒童的推理能力強,能被早發現事物之因果關係的論點來看,對資優見童提供加速 學習,位乎是可行之道;而且能幫助見童的學習,提高學習興趣。又根接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 中,提出的假設一一「任何一門學科都可利用某種心智上的真實方式,有殼的教給任何發展階段的任 何兒童。 J

(Bruner

, 1960) 。此一眼設置謂著教師可以選取任何教材,重新用兒童可以瞭解的話予 以改編,使它配合兒童的認知發展水準,則兒童郎能學得此教材所含的基本概念。布魯納強調心智上 的真實方式,係指見童應以適合其發展水準的表徵方式來學習。因此,對資優見童的加速學習讀加速

(2)

• 216]

.

教育心理學報 至何種程度,尚須試探兒童的認知發展能力,以何種方式最易獲得學習的教果。故本研究第二目的在 探討資優兒童利用「兒童認知表徵方式」實驗,進行加速學習的可行性,並藉此實驗來了解以何種表 徵方式基現,能幫助學生的學習。 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J '要考驗見童的認知發展能力,須有一套客觀之測量工具;因此 本研究第三目的,擬繼續就筆者70年所編之兒童認知表徵方式測驗加以修訂改進,期能更確切測量兒 童認知發展能力,以為本研究之實驗工具,並能作為提供教師了解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測量工具,作 為教學改進及教材編製的參考工具。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之假設: 一、國小三至六年級,不論那一年級,資優見童的「符號表徵」能力、「影像表徵」及「動作表 徵 J 能力將使於普通兒童。而且年級與三種表徵方式問具有交互作用。換言之,愈高年級見畫,三種 表徵分數之差距愈小;而年級愈低者,三種表徵分數之差距愈大。 二、對不同國小三至六年級資侵兒童的加速學習,以基現動作表徵方式之學習教果最佳;其次為 呈現影像表徵方式。而以呈現符號表徵方式之欽果最差。

方法

-、受試者:本研究受試共 416 名,係取自臺北市中山國小、女師附小及銘傳國小等三所學校。本研 究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受試共計 224 名,係以隨機方式選取三至六年級資優妞兒童各廿入名及普 通兒童各廿八名,男女各半,參與兒童認知發展能力之實驗。第二階段妥試 192 名,係選自資優班三 至六年級見童,每年級各 48名,以隨機方式分三組,每組 16名,再隨機分派參予不同表徵方式之認知 加速學習之實驗。 二、實驗設計: 本研究第一階段之實驗資料,將以 2

X 4 X

3 三囡子重覆量數 (ANOVA) 之實驗設計來處理; 其中三個自變項分別為智力(資優及普通見童智力)、年級(三至六年級)及三種表徵方式(動作、 影像及符號)。依變項為兒童認知表徵分數。至於比較資優兒童的認知發展情形,則以二因于重覆量 數 (ANOVA) 實驗設計來處理;以年級及表徵方式為自變項,依變項則為兒童認知分數。 本研究第二階設資料之考驗,將以二因子獨立樣本實驗設計處理;其中自變項為年級(三至六年 級)及三種表徵方式二項,依變項為認知分數。 主、測驗材科: (寸兒童認知表徵方式測驗:本測驗係由筆者於70年自行設計,根據布魯納認知發展理論為基礎。 整個測驗共有十題,而每題包括三部分,一種是可從實際材料或動作操作者,代表動作表徵材料;一 種是由閩畫繪製操作步驟者,代表影像衰徵材料;另一種是稜抽象的符號,代表符號衰徵材料。記分 方式是以受試者在動作部分答對十題中幾題,每題一分,即得幾分。在圖畫部分答對幾題,即得幾分 。在符號部分亦然。每部分分數最高十一分。 o (因單擺問題有三個答案,而話題答對,可得兩分, 故每部分最高分 11 分) 。本測驗之重測信度在動作部分 r=.48(P<.05) ;在影像部分

r=.66

(P<.O l);在符號部分 r=.63(P<.01) 。效度方面,筆者是以構想教度來推論,發現測驗結果能 符合隨著智力增加,年級增加,而認如分數增加。由此可見,本測驗具有高的效度。至於本測驗所使 用之實驗材料,與筆者 70年編製時之材料大致相同。(請看陳李欄,民 70年) ,唯排積木板該題加以 刪除,另加一題排奇數和之題目。 (斗符號衰徵測驗:此測驗包括在兒童認知表徵方式測驗中符號部分,筆者將其編為紙筆式測驗, 可由受試者逐題填答,並岡答理由。另外,為考驗受試者經過認知能力加速學習後之結果不安原測驗 因素之影響,筆者再設計一份與原測驗內容與意義相同,而符號變換之測驗。此種符號表徵測驗與原 符號測驗之相關 r=.51(P<.05) 。

(3)

資優兒童與普通兒童語、知發展比較研究

• 217 •

四、名詞界宣 抖動作表徵分數:係指受試在兒童認知衰徵方式測驗中,在十題中的十一個動作部分,能從實際 材料操作中,而答對所問之問題,答對一個一分,所得之分數。 目影像表徵分數:係指受試在兒童認知表徵方式測驗中,在十屆中的十一個圖畫部分,能從視覺 看到操作的步驟,而答對所問之問題,答對一個一分,所得之分數。 目符號表徵分數:係指受試在見童認知若是徵方式測驗中,在十題中十一個的抽象符號部分,直接 答對所問之問題,答一對個一分,所得之分數。 倒賣優兒童:以在我國第四次修訂「比西智力量表」上的分數來表示,標準分數在 130 以上,且 適應能力佳,反應靈敏,語文表達能力佳及各方面表現良好之兒童,視為資侵兒童。 五、步聽 (一)資優見童與普通見童之認知發展能力之比較過程: 以隨機方式取樣之資優及普通班見室,皆2頁參予認知表徵方式測驗之三種表徵呈現方式。本測驗 課用個別方式實施,每位受試須作完十題。每題呈現方式分三步驟:1.主試先曇現具有符號表徵式問 題,由受試岡答。 2. 主試再呈現影像表徵材料,由主試操作或曇現圖畫式材料於受試者,再由受試岡 答問題。 3. 主試基現實際材料,讓受試依主試指導,動手操作,然後讓妥試罔答問題,並罔答理由。 受試作完每一盟的三個步驟,才進行下一題之測驗,

••.

...如此作完十題為止。 本實驗步驟故意顛倒呈現次序,主要為避免在測驗中產生學習,影響下一題的作答。至於每一題 詳細之實驗步驟,仍參照筆者去年實驗之步驟。(請參考陳李觸,民 70年)。 所有受試作完實驗後,主試再依據記錄結果,求出每位受試的三種表徵分數,再按年級及組則加 以統計分析。 口資優見章認知能力之加速學習實驗過程: 先將國小三至六年級資侵見童,每年級各隨機分為三組,每一組受試只參予一種實驗表徵方式, 如動作組、影像組或符號組(實為控制組)之任一方式。 每組受試在參與實驗前,領先作答第一種符號表徵方式測驗,然後再進行實驗。基現動作組之受 試,主試呈現實際材料於受試動手操作。影像墨現組受試,主試以基現圖畫式材料或主試操作材料, 給受試看,而不讓妥試者操作。控制組妥試,則主試不給予任何實際材料操作或看。三組受試於實驗 完畢後,主試再呈現第三種符號表徵方式測驗於受試者作答。然後主試再依按每位受試前後二次測驗 結果,將資料統計處理。

結果

一、賣價兒童與普通見畫龍知發展合數之差異 表一為各年級資侵及普通兒童三種表徵分數之平均數及標準差衰。由表一結果可看出國小三至六 年級中,不論那一年級,資優見童在「動作表徵」、「影像衰徵 J 及「符號衰徵」分數,皆優於普通 兒童。尤其在符號衰徵分數,資侵兒童與普通見童三者分數之差距顯然大於在「動作表徵」分數之差 距,及影像衰徵分數之差距。普通見童三種表徵分數平均數隨著年級增加而增加;而賣優兒童也有此 種趨勢,然資優兒童各年級分數之差距較少。

(4)

• 218 •

教育心理學報 建- 資值班及普通班兒童各年級趣知兮,度平均數輿標種聲

向認知方式

表 徵 影 像 表 徵 符 資優 與普通

\班 級 、\\ 三年級

9.64

6.32

8.07

4.11

6.39

1.

04

(N=56)

SD

1.

23

1.

56

1.

00

1.

47

1.

35

0.94

四年級

X

10.00

8

.4

3

9.61

4.86

8.07

2.86

(N=56)

SD

1.

00

1.

29

1.

05

1.

88

1.

31

1.

68

五年級

10.07

9.07

9.04

7.25

8.07

4.29

(N=56)

SD

0.92

0.88

1.

50

1.

40

1.

10

1.

51

六年級

X

10.75

10.11

9.68

514

(N=56)

SD

0.51

0.70

0.82

1.

32

1.

04

164

表三為資優及普通兒童之智力、年級及表徵方式問之變異數分析表。由表二結果可看出智力與表 徵方式悶,年級與衰徵芳式間及智力、年級及衰徵方式間皆具有顯著交互作用。( 分別為194.12 , 12.27 ,及 9 .43)

P<

.01 由此表示兒童的三種表徵分數,因兒童的智力不同而有所不同趨勢。又見童 的三種表徵分數,亦隨著年級不同而有不同的趨向。但智力與年級間不具交互作用。而智力主要按果 達顯著水準 (F=42.05 P<.O力,表示資優兒童與普通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數有顯著差異。年級主 要教果亦違顯著水準 (F=5.56 , P<.Ol) ,顯示各年級見童的認知發展分數有顯著差異。衰徵方 式主要教果亦達顯著水準 (F= 1l 48.72 ,

P<.OI)

,可見兒童的三種表徵分數皆有顯著差異。 要三兒童之智力、年級在要徵方設立體知分數變異數分析費 變異來源

SS

df

MS

受試者問

3312.95

23

144.04

智力 (A)

1794.06

1794.06

年級 (B)

727.56

3

242.52

AxB

108.73

3

36.24

章內受試

682.60

16

42.66

受試者內

2069

648

表徵方式 (C)

137.846

2

689.23

AxC

232.93

2

116

.4

7

BxC

44.18

6

7.36

AxBxC

33.96

6

5.55

誤差項

379.37

632

0.60

全 體

538

1.

91

671

** P<.OI

F

42.05**

5.68牢牢

0.85

1148.72串串

194.12**

12.27**

9.43紳

(5)

資優兒童與普通兒童認知發展比較研究 • 219 三、資聾兒量體組發展分數與年級開係 表三為賣價兒童年級與認知分數之變異數分析表;由表三結果得知賣優兒童年級與表徵方式間具 有交五作用。 (F=7.49 P<.OI)表示資優見童隨著年級增加,三種表徵分數也有不同的趨向。從年 級的主要教果達顯著水準 (F=32.36 , P<.Ol) ,表示各年級間的認知發展分數有顯著差異。衰徵 方式主要按果亦連顯著水準 (F=137.53 , P<.OI) ,表示資侵兒童的三種表徵分數間有顯著差異。 望雙星資值班見童年級輿麗知分數費吳數分析費 變異來源

SS

df

MS

受試者問

410

.4

2

111

年級 (A)

194.13

3

64.71

畫畫內受試

216.29

108

2.00

受 試 內

466.33

224

認知方式 (B)

239.33

2

119.65

AxB

39.11

6

6.52

認知方式×蠹內受試

187.92

216

0.87

全 體

876.75

335

** P<.OI

主、資優見童祖知發度能力之加速學習數果蛇較

F

32.36*串

137.53**

7 .4 9串串 表四為各年級三組別前後測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由表四結果可看出每一年級之三組剔的前測結 果,平均數大致相等;而經過動作表徵方式呈現後,動作表徵組後測之平均數,在國小三至六年級, 無論那一年級,皆侵於前測之平均數。而每一年級影像表徵組後測之平均數亦使於前測,只是前後湖 之差距不如動作表徵組前後測之差距為大。而符號衰徵組前後測之平均數無甚大差異,甚而有後測定 績劣於前測成績。 要回 各年級主組別前後湖平均數及標準差

l\~\\、組\別

作(N=表

16)

徵 影

像(N=l衰

6)

徵 符

號(N=衰

16)

徵 、主及\ 前

\SD

、後

X

SD

X

SD

X

SD

級 \測\ L曹壘,。

前測

5.75

1.

03

6.56

1.

66

6.38

1.

22

,--國" 士-立 呼-戶呀

--

~ 後測

9.25

0.96

7.56

1.

80

6.31

1.

54

前測

7.44

1.

06

7.25

.90

7.06

1.

14

四 後測

9.75

0.97

7.56

.79

6.94

1.

52

前測

7.38

1.

22

8.00

.87

8.62

1.

27

五 後測

10.00

.94

8.81

.95

8.13

1.

54

,前捌

9.63

.78

8.94

1.

14

9.50

1.

37

占 /、 後沮~

10.75

.43

9.50

1.

17

8.88

1.

65

(6)

• 220 •

教育心理學報 表五為貴擾見童前測認知分數之年級與妻徵方式間變異數分析表;由表五中可看出年級主要放果 連顯著水準 (F=57.69 , P<.Ol) ,表示各年級資價見章認知發展分數有顯著不同,而且曇直線趨向

(F

=170. 肘,

P<

.01) 。而表徵方式間主要教果無顯著差異 (F

=1.33

,

P < .01)

,即表示三個組別 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數並無差異。 費五 三組資僅見直前測定體知分數輿年級趨向分析蜜 變異來觀

SS

df

MS

F

年級 (A)

249.21

3

83.07

57.69**

直線趨向

246.04

1

246.04

170.86**

二次趨向

1.

33

1

1.

33

0.92

三次趨向

1.

84

1

1.

84

1.

27

表徵方式 (B)

3.82

2

1.

91

1.

33

AxB

19.89

6

3.31

2.29

誤差

258.75

180

1.

44

全 體

53

1.

67

191

2.78

車*

P< .01

表六為資優見童後浪tl之認知分數在年級及表徵芳式間變異分析表,由表六結果可看出年級主要教 果顯著 (F=23.31 , P<.OI) ,且表徵方式主要效果亦連顯著 (F=55.99 , P<.01) 。由此表示各 年級資優見童認知分數有所不同,而且三種表徵方式呈現下之認知分數亦有顯著差異。 昌安六 三組資優兒童後湖盟知兮I!t輿年級趨向5t訢喜慶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年級 (A)

116.77

3

38.92

23.31料 直線趨向

114.13

1

114.13

68.34**

二次趨向

1.

51

1

1.

51

0.90

三次趨向

1.

13

1

1.

13

0.68

基現芳式 (B)

187.01

2

39.51

55.99**

直線趨向

180.50

1

180.50

108.08**

三次趨向

6.51

1

6.51

3.89

AxB

910.28

6

1.

71

1.

02

誤差

299.19

18

1'67

全 體

613.25

119

3.21

串串

P< .01

間一為實驗前各年級之三組則認知分數之趨向圖,闡三為實驗後各年級主組則認知分數的趨向圖 ;也圈一可發現在實驗前,三組則不論在國小三至六年級中,那一年級之認知分數平均數很相近;而 國二卸顯示不論那一年蝕,以動作表徵組之認知分數最高;其次為影像表徵組;以符號衰徵組之認知

(7)

資侵兒童與普通兒童認知發展比較研究

• 221 •

11

二三亥革ii

u198 認知 AN 甜點 (動作單D t 符號量且 3 (1醫 ian 車 10 分 9 ,世

s

7 7 1二

...

式 6

J,

乞 年a 一 年 級 ι 因 A 六 園一:實驗前三組基現方式在各年級聞之趨向 圖二:實驗後三組晏琨方式在各年級間之趨向

分數為最差。就三組衰徵分數之差距言,以三年級分數差距最大,其次為四、五年級,而六年級分數

差距為最小。 討論 -、資優見畫祖知能力發展趨勢 本研究會預測資侵見童之認知發展能力將優的普通兒童。從表一、表二結果顯示資優見童確實在 「動作表徵」、「影像表徵」及「符號表徵」分數皆優於普通兒童。同時資擾兒童與普通見童在「符 號表徵」分數之差距顯然、大於「動作表徵」分數間差距及「影像表徵」分數之差距。由此可見資僅兒 童具有較高的抽象符號理解能力。此一結果與 Verizzo ,

0

,

1970;

Li

ttle

,

A

,

1972 等人研究相同, 資優見童不像學習能力強、認知能力、理解力及推理能力皆優於普通見童。 從表二、衰草結果皆顯示「年級 J 與「表徵方式」間有交互作用。換言之,不論資侵或普通兒 童,皆隨著年級增加,三種表徵分數間之差距愈小。以三年級的三種表徵分數之差距最大,六年級的 三種表徵分數最小。此研究結果符合本研究第→假設。 由表三結果也可看出資優兒童之認知發展分數隨著年級增加,三種表徵分數也隨之增加。由此結 果更驗證兒童認知發展表徵方式測驗具有高的構想教度。男外,每一年級責優見童與普通兒童椅以「 動作表徵」的認知分數為最高;其次為「影像衰徵」分數;以符號衰徵分數最低。由此可見每一年級 資侵與普通見童皆以使用「動作表徵」方式,最易撞得學習;然愈高年級兒童使用「符號表徵」方式 獲得學習比例,亦逐漸增加。而資優兒童比普通兒童以使用符號表徵方式學習效果為最佳。 二、資僅見車詛知能力之加速學習 由表四、表五中表示各年級資優見童在未經過加速學習訓練前,每→年級各組之符號表徵認知分 數間無大差異。由表四及表六中均發現各年級的「動作表徵」組受試,因徑過實際材料操作學習,而 認知分數額著增加。影像衰徵組受試因呈現圖畫式材料或由主試操作材料給受試看,也使該組受試之 認知分數顯著增加。而符號衰徵組受試均因未有實際材料操作或曇現聞畫式材料之學習機會,使其認 知分數未有增加趨勢,甚至有進步情形。國→及國三也可看出這些現象。從圖三中不僅可看出「動作 表徵」組分數優於「影像衰徵」分數,影像表徵分數又優於符號表徵組分數;同時發現以三年級三組 分數之差距最大,而六年級三組分數之羞距最小。由此可見,對資優見章認知能力之加速學習,以主 現動作表徵方式之學習妓果最佳,其次攝影像衰徵方式。此項結果符合本研究第二值設。 以上結果反映出對資健兒童之加速學習之可行性,只要能以適合見童認知發展水準的表徵方式呈 現教材,則兒童才能學會這些教材之概念與意義。此一結果與布魯納所提之眼說符合。布魯納對見童

(8)

• :222

教育 lè、理學報 認知能力之發展,強調教材基現方式,教材之結構組織及利用螺雄式課程,由具體而抽象,由簡單而 復雜,也動作表徵到符號表徵等循序漸進,使每一階段的學習自成一國周,再逐漸加深難度,擴大範 圈,終而學會完整知識 (Bruner , 1960) 。 因此,對資優兒童認知能力之加速學習,仍應以動作表徵方式呈現,讓見童從實際操作過程中, 獲得概念,增進學習妓果,然後再循序漸進進行下一階段之學習。如此鐵能使資優兒童增加其認知能 力,充分發展其潛能,為國家棟樑'以造福人顯及社會。 三、兒童認知要徵方式湖輯與教學闢係 筆者於 70 年編製之兒童認知表徵方式測驗,係以布魯納理論為基礎,編製一套能包含「動作表 徵」、「影像衰徵」及「符號表徵」三種認知能力之測驗,藉以測量兒童認知發展能力之工具。為了 使本測驗更能確切測量出見童之認知能力,筆者將測驗中不合適題目,加以修改。本測驗題目共有十 題:包括等量減等量關係、等量遞穆關係、水面位置關係、電池接電關係、水位與外力關係、齒輪轉 動關係、撞球問題、單擺問題、排奇數和問題及二次方程關係。此十題中,除了第十題外,其餘皆為 三、四、五、六年級課程內教材。只是筆者呈現某些問題時, (如等量減等暈關係)以國小學生未曾學 過之符號來晏現,目的在探討見童是否真正撞得某些概念。雖然本測驗中題目,大部分五、六年級學 生皆學習過,然而筆者發現在實驗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對這些問題之概念與意義‘尚未真正了解。例 如,以學擺問題言,在呈現符號表徵時,有50% 以上受試試者,並未能真正了解「單擺之速度與擺垂 重量無關,而與擺長之長度有關」之概念。由此可見,有些學生雖然學過教材內容,然而他們並不能 真正吸收語教材之意義與概念。由此反映出,教師們雖然儘力於教學,但對於見童是否撞得學習之概 念,卸無法真正測量出。因此,編製一套適合於國小見童之認知表徵方式測驗,以為測量見童之認知 能力之工具,是必要的。倘若,教師能先了解兒童之認知表徵能力,再以適合見章發展水準之表徵方 式來是現教材,不僅可增進見童學習興趣,且可促進學習放率,使學生真正獲得完整的概念及知識。

參考文獻

林清山:科學教育的心理基礎(上)。師大科學教育月刊,民國 65年,創刊號,第 27-36頁。 林清山:科學教育的心理基礎(下)。師大科學教育月刊,民國 65年,第 2 期,第 15-20頁。 林清山:數學課程設計和數學教學的理論基礎。師大科學教育月刊,民國 66年,第 11期,第 15-20頁 林宰台: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到,民國 62年,第 16期,第 321-324頁。 許永賢:談兒童「數學思考方法」的探討。師友月刊,民國 70年 9 月,第 171期,第 44-48頁。 梁桓正:布魯納認知理論在課程組織中的應用。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民國 64年, 17輯,第 413-486 頁。 陳李調:學習材料具體化程度與兒童認知發展的關係。師大教育心理學報,民國 70年,第 14期,第 205-221 頁。 賈稜茗:才賦優異兒童之教育方式。師大教育所集刊,民國 62年,第 16期,第 8 司 12頁。 羅鴻翔:發現式平行四邊形教具製作與使用。國教闊地,民國 70年 10月,第 4 期,第 18-21 頁。

ffaKer

,

H.J.

Introdution to Exceptional children

3nd

,

1959

,

P 49.

Bruner

,

J..' S. Goodnow

,

J. J.

&

Austin

,

G.'

,

A.

A study 01 Thinking.

N. Y.:

John Wìley

&

Sons

,

1956.

Bruner

,

J. S.

The Process 01 Edøc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versity

Press

,

.1960.

Bruner

,

J. S.

Toward a Theory 01 Instructr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9)

資優兒童與普通兒童認知發展比較研究

• 223 .

Bruner

,

J

,

S.

,

Olver

,

R. R. et a

l.

Studies in Cognitive Growth. N. Y.: John

Wiley

&

Sons

,

1966.

Bruner

,

J. S. "C 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early selectod readings deprivation." In

Sprinthall

,

N. A.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eadings. Van Nesrand-Reinhold

Co.

,

1969.

Bruner

,

J. S. "Structures in Learning." In Hass

,

G. et a

l.

Readings in Curriculum.

Boston: Allyn

&

Bacon

,

1970.

Bruner

,

J. S. "Learning and Thinking." In Ha machek

,

D. E. Human Dynamics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

5 th Printing

,

1970.

Bruner

,

J. S. "Neede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In Hyman

,

R. T.

Comtem-poary27

Thought on Teaching. N. J.: Prentice-Hall

,

1971.

Bruner

,

J. S. "Nature and Use of Immatur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2.

27 (8).

Bruner

,

J. S.

The Relevance

01

Education. N. Y. : Norton

,

1973.

Bruner

,

J. S. "Organization of Early Skilled Action."

Child D

eveloρ ment ,

1973

,

3.

Bruner

,

J. S.

Beyond the lnlormation Give. N. Y. Norton

,

1973.

Bruner

,

J. S. The Growth of Mind.

American Psychologist

,

1965 , 划,

1007-1017.

Bruner

,

J . S. The Course of Cognitve Growth

,

American Psychologist

,

1964

,

19

,

1-15

Bruner

,

J. S. A psychologist's viewpoint. Review of Barbel Inhelder

&

Piaget

,

J'

The growth of logical thinking

Brit. J. Psychol. 19 50. 363-370.

Bruner

,

J. S. & Postman

,

L.

On the perception of incongrity:

a paradigm. J.

Pers

,

1949 , 間,

206-223

,

Bruner

,

J. S.

&

Potter

,

Mary C. Interence in visual recognition

,

Science

,

1964

,

144

,

424-425.

Bruner

,

J. S.

&

Tajfel

,

H. Cognitive risk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J. abnorm.

soc. Psychol

,

1961 , 紹,

231-241.

Guilford

,

J. P.

The nature

01

human intelligence. N. Y.: Mcgraw-H

iIl,

1971.

Goldberg

,

M. L.

Research on the talented. N. Y. Teachers College

,

Columbia

University

,

1965.

Hollingworth L. S An enrichment curriculeum for rapid learners at public school

,

Teach Co

lI

Rec

,

39

,

1938

,

296-306.

Inheldr

,

B. On Cognitive Developmen

t.

American Psychologist

,

1966

,

21

,

160-164.

Kohlberg

,

L. Early Education: 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Viem.

Child

Develoρ­

men孔, 1968 ,帥,

1013-1062.

Li

ttle

,

A.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t

,

1972 , 峙,

1024-1034.

Owens

,

J. C. Age and mental abilities: A longitudinal study

,

Genetic Psycholog y

MonograPhs

,

1953

,

48

,

3 -54.

Owens

,

M. A.

Age and mental abilities: A second adult follow-up.

Journal

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1966

,

57

,

311325.

(10)

• 224

教育心理學報

Piaget

,

J.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The journal

01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964

,

2(3)

,

176-186.

Piag仗,

J.

The child's

conceρtion

01

Number. N. Y.: Norton

,

1965.

Piaget

,

J.

The construction

01

reality in chìld. N. Y.: Basic Books

,

1954.

Shaw

,

D. C.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urstone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and high school achievement.

journal

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49

,

40

,

239-349.

Shulman

,

L. S. Psychological controversies in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Science Teacher

,

1968

,

35(6)

,

24-38.

Stendler

,

C. B. Elementary teacher and piagetian theory

,

The Science Teacher

,

1962

,

9(29)

,

34.

Verizzo

,

O. Conception of conservation and reversility in children of very superior

intelligence.

Sc

h Sci

&

Math.

,

197Q

,

79

,

31 句36.

Worthen

,

B. R. Discovery and expository task presentation in elementary

mathe-matics.

journal

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Mongraph Supplement 59(

1),

Part 2. 1968.

(11)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1982

,

15

,

215--216.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Taipei

,

Taiwan

,

China.

225 句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GIFTED AND NORMAL CHILDREN

LI-CHOU CHEN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1)

to exp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pnitive adilities in normal children and gifted children

,

and (2)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acceleration in the gifted.

There were two experiments in this study:

(1)

224

subjects

(112

normal and

112

gifted) in grades three to six were selected from three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Each subject was tested through a self-compiled test with ten questions

three items in each. Each question was presented in the order of symbolic item

,

pictOI叫 item ,

and then manually operational real materials

,

in order to prevent

learning experiencne

bias. 包)

192 gifted children in grades 3 to 6 were selected

from three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hree

groups

,

each group was presented was presented a kind of material

,

(enactive

,

iconic or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cognitive ab

i1i

ties of the gifted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normal children. (2)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bility

of enactive representation was found to be the highest one in all grade levels of

gifted and normal children

,

the iconic representation

,

the next

,

and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

the lowes

t.

Furthermore

,

the gifted used mor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the normal children. (3) It is possible to accelerate the cognitive ability of the

gifted children The more enactive representation was used

,

the higher score gifted

went into.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