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解析
全文
(2) ZX 103 學科能力測驗 試題分析 物理. 名師. 徐 譽 老師. 壹、前 言 民國 103 年的學科能力測驗,是以 99 課綱為考試範圍的第二年,整體試題屬於難易 適中,難度較去年有稍微提高;雖然如此,難易度還是相當的穩定,也沒有出現令人詬病 的試題,對於中上程度的考生來說,要得高分並不會太難。. 貳、說 明 首先我們把去年和今年的學測試題,在第壹部分(基礎物理(一))和第貳部分(基 礎物理(二)A)的出題分布作一統計,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102 年、103 年學測試題在基礎物理(一)的出題分布統計表. 章節名稱. 課綱規定授課時數 授課時數比重 102 年學測的題數 103 年學測的題數 (共 32 小時). (共 100 %). (共 10 題). (共 12 題)[1]. 緒論. 1.5. 4.6%. 1(第 21 題). 0. 物質的組成. 2.5. 7.8%. 1(第 34 題). 0.5(第 18 題)[2]. 物體的運動. 5. 15.6%. 0. 3. 9.4%. 1(第 33 題). 電與磁的統一. 3. 9.4%. 波. 6. 18.8%. 能. 5. 15.6%. 1(第 40 題). 量子現象. 4. 12.5%. 1(第 32 題). 宇宙學簡介. 2. 6.3%. 1(第 24 題). 物質間的基本 交互作用. 2 (第 19、23 題) 3 (第 5、21、62 題). 2. 1(第 34 題). (第 23、25 題) 2. 3. (第 22、26 題) (第 22、23、40 題) 0 2 (第 36、45 題) 0.5(第 18 題). [1] 第 45、62 題是第貳部分的題目,原本屬於基礎物理(二)A 的範圍,但出題的內容 卻是屬於基礎物理(一)的範疇,所以 103 年的學測在基礎物理(一)的部分實際總 共出了 12 題。. [2] 第 18 題屬於跨章節的試題,因此所屬章節的部分視為各出 0.5 題。. 2.
(3) 自然考科. 表二 102 年、103 年學測試題在基礎物理(二)A 的出題分布統計表. 章節名稱. 課綱規定授課時數 授課時數比重 102 年學測的題數 103 年學測的題數 (共 32 小時). (共 100 %). (共 7 題). (共 5 題). 運動學. 6. 18.8%. 1(第 54 題). 1(第 63 題). 牛頓運動定律. 7. 21.9%. 2. 3. 6. 18.8%. 萬有引力. 3. 9.4%. 功與能量. 8. 25%. 1(第 67 題). 0. 碰撞. 2. 6.3%. 1(第 51 題). 1(第 65 題). 動量與牛頓運 動定律的應用. (第 55、66 題) (第 64、66、67 題) 0 2 (第 52、53 題). 0. 0. 從表一、表二的統計資料以及試題的實際內容來看,103年的學測試題尚有幾點特 色,底下將逐一作說明: 一、有些試題的所屬學科不易界定,意即有部分題目是屬於跨學科試題,如第 18、68 題 跨了生物和物理兩學科;而有另一部分題目是擺在哪一學科看起來都可以,如第 4、 24、43 題,可以屬於地科也可屬於物理、第 20 題可以屬於化學也可屬於物理、第 68 題可以屬於生物也可屬於物理(這裡所說的屬於哪一學科是根據試題的內容,例如第 20 題,化學和物理都可以根據氣體的特性得出答案,但是若根據課綱的內容,可能 就必須歸屬到化學科,因為物理中氣體的特性屬於高三的範圍)。 二、基礎物理(二)A 的試題比重變少,且出題分布非常不平均。按照大考中心的規畫, 學測試題第貳部分的測驗範圍是基礎物理(二)A 的內容,共出 7 題(具可容許答錯 一題的空間),所以基礎物理(二)A 的占分比例為(6/16)100%37.5%;但是 103 年學測試題第貳部分在基礎物理(二)A 只出了 5 題,占分比例下降到(4/16) 100%25%,而這 5 題當中又有 3 題可歸類到「牛頓運動定律」的內容,顯示出題 沒有照顧到其他章節而獨厚牛頓運動定律。 三、以往能量的議題一直是出題的重點之一,但今年一反往常,著墨甚少。只有在第 65 題的兩個選項中提到功與能量的觀念,但是因為碰撞本身就有涉及到能量的變化,所 以這一題仍沒有歸類到「功與能量」,也就是說,103 年的學測試題在「功與能量」 這部分的出題數是掛零的,但不要忘了,基礎物理(一)和基礎物理(二)A 在這部 分的總授課時數是 13 小時。 四、「動量與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這一章,連續兩年得不到出題團隊的青睞,這現象也 是有點奇怪,因為這一章的動量守恆律和等速圓周運動並不冷門,且授課時數也不算 少,有興趣的人可以猜一猜 104 年的學測試題是不是仍然沒有這一章的內容。. 3.
(4) ZX 103 學測試題分析 五、今年和去年還有一點不同的,就是今年出了兩題(第 67 題、第 68 題)去年所沒有的 科學推理題,而且還是跨學科的科學推理題。這類型試題的特色,就是考生必須由文 章的內容以及圖表數據研判出試題的答案,而試題提供的資料卻是課綱所沒有規範的 內容。圖表判讀一直都是大考中心的出題重點之一,無論是學測或指考都是如此,考 生在平常若沒有這方面的訓練,應考時難免左支右絀,或許往後學校教師可以多方面 蒐集科學推理相關的內容,作為學生的考題或補充教材,以備不時之需。. 參、結 語 雖然今年的命題看起來似乎偏重在某些章節,但是準備學測這種重要的考試卻不應該 有所偏廢,因為融會貫通各章節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學過牛頓運動定律和等速 圓周運動之後,才能進一步知道人造衛星是如何運行的,也就是說各章節的觀念是環環相 扣,缺一不可的。因此想要在學測中的物理拿高分,千萬不能投機取巧,從頭到尾澈底的. F. 複習才是上策。. 化學. 高徠數碼. 蘇捷魁 老師. 壹、前 言 與歷屆考題類似強調基本概念及其應用,今年學測化學科考題對課綱的重點概念大致 都能掌握。值得稱讚的是出題方式活潑:跨章節的綜合性題目,可以測出學生的化學背景 及推理能力;概念與日常生活結合,可以鼓勵學生將課本知識與生活結合,而今年考題亦 如以往有與日常生活結合的例子。且今年的計算題沒有繁雜的數值運算,可以減輕學生負 擔。. 貳、說 明 今年考到的重點概念包含平均原子量、平衡化學反應式、限量試劑、化學計量、H. . 濃度與 pH 值計算、氧化還原反應、反應熱、氧化劑、非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環 烷、烯類、醣類、官能基、週期表、元素分類及有機化合物的分子模型等。只要熟讀課本 加上有足夠的練習,基本上可以得到不錯的分數。 而歷屆試題為平常練習不錯的素材,除了可以提供臨場感外,亦可從中發現重要的 35. 37. 概念。例如:曾經考過 Cl 的同位素 Cl 與 Cl,其平均原子量為 35.5,單獨 1 個 Cl2 的質 量可能為 353570(amu)或 353772(amu)或 373774(amu),不可能為 35.5271(amu),與今年的第 12 題概念完全相通,只是今年換成銀的同位素,問單 獨 1 個銀原子的質量,但其所需背景知識其實完全一樣。因此在練習歷屆試題時,需得確 實了解其概念,並且要觸類旁通,才可以有最佳的成果。. 4.
(5) 自然考科. 學測的圖表判讀一向不會缺席,例如:第 13 題的溶解度曲線與溫度的關係、未飽和 溶液降溫後是否有溶質析出等。只要對於溶解度的定義真正了解,便可以判斷出結果。又 如第 57 題,從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式中找出官能基。一般官能基的介紹通常單獨出現,可 其實有很多有機化合物具有多個官能基,例如:嗎啡(如下圖)亦有羥基、醚基、胺基等 多種官能基。至於第 61 題有機化合物的分子模型,只要會判斷 H、O、C、N 的鍵結數, 即可判斷組成原子的個數。. . ▲嗎啡結構式 簡單的化學計量也是每年必考的題目,例如:第 14、17 及 32 題均為簡單化學計量與 限量試劑觀念的應用,只要課本習題有澈底地練習就已足夠。水溶液 pH 值與[H ] 關係也 . 是歷屆考題常出現的要點,例如:第 15 題要知道 pH 值相差 1 即 H 離子濃度相差 10 倍 的概念,另外若再加上 pHpOHpKw,即可快速算出答案。 氧化還原反應及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亦是常考重點,例如:第 16 及 31 題,具備 氧化數概念的自然組同學會比社會組同學吃香。可社會組同學如能掌握元素反應後變成化 合物,或化合物反應後變回元素的概念,亦可判定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同學如能記住 常見的氧化劑:O2、氯氣及漂白水等,及常見的還原劑:維生素 C、維生素 E、焦炭及氫 氣等,也可提供解題時所需的知識。平衡化學反應式是提供化學計量的基本功,例如:第 33 題,只要掌握原子不滅及電荷守恆(自然組遇到氧化還原反應則可加入氧化數平衡的 概念)就可輕鬆解題。 推理與應用題有第 58、59 題,除了基本知識之外,還要加上簡單的代數應用,才足 以解題。而有關基本有機化合物則有第 55、56、61 題,只需熟讀課本即可。. 參、結 論 準備學測應以課本為主,若能將基本定義向其他同學完整說明,基本上就已經理解其 概念了。除熟讀平時的上課筆記,再配合練習歷屆考題的話,則可更上一層樓。. 5. F.
(6) ZX 103 學測試題分析. 生物. 臺南一中. 郭人仲 老師. 壹、整體分析 一 前言 本年度學測的生物考題被補教界形容為十年來最難的一次,具體而言,可能是描述的 瑕疵與錯誤造成作答模擬兩可,甚至是干擾。此外,試題風貌也與以往不同,這點具體呈 現在大量數據分析與文章閱讀理解上,這與大學期望的「能力而非知識」取材完全吻合, 也與學測標榜的精神一致。如果這個走向被有效鼓勵,有可能變成一種風潮,學生們在平 日研讀生物或準備考試時,就必須要改變心態。站在教學角度,個人是很認同這種命題思 維。. 二 到底什麼是重點? 題海政策讓學生陷入疲乏與不安,實際上掌握命題方向恐怕才是較實際的作法。現在 讓我們看看大考中心認定的四大命題重點(測驗目標)與試題(18 或 19 題)對應為何。 【註:試題對應細目見仁見智,有時也很難分辨】 層 次. 說 明. 測驗細目. 1 學生能夠回憶或記憶教材 1a.能知道重要的科學名詞 中的重要術語、基本事 一、測驗考生基本. 實、處理事物的程序,以. 的科學知識和. 及科學法則或理論的要義. 概念(知識層 2 認知範疇中,記憶知識為 次). 和定義 1b.能 知 道 基 本 的 科 學 現 象、規則、學說、定律. 低階的學習成果,即將所 1c.能知道科學之局限性 學習的事實完整記憶,並 內化為有效的資訊. 1d.能知道科學對人類文明 的影響. 試題對應 7、27、 28、29、 30、(56) 11. 1 學生能夠理解並解釋概念 或現象,或利用已知的事 2a.能了解數據、式子或圖 表等資料的意義 實與原理法則,針對現象. 39. 作解釋。如學生能將資料 二、測驗考生理解 科學資料和圖. 轉譯成另一種形式(如將 2b.能由數據、式子或圖表 文字轉成數字),並說明 等資料找出其特性、規. 表的能力(理. 資料的意義(解釋或摘. 解層次). 要),即是此項能力的一 種表現. 51. 則或關係 2c.能了解並根據圖表作解. 2 在認知範疇中,理解比單 純的記憶高一層級,是一 種能讀取資料意義的能力. 6. 釋、歸納、延伸、推論 或結論. 8、9、50.
(7) 自然考科. 層 次. 說 明. 測驗細目. 試題對應. 1 學 生 能 夠 將 所 學 過 的 原 則、方法、概念、原理、 定律和理論,運用到新奇 三、測驗考生應用 與推理的能力. 3a.能選用適當的資料. 的、特殊的或具體的情境 中. (應用層次) 2 在認知範疇中,應用能力 比理解能力高一層級,意 指能運用過去所學在新的. 3b.能 根 據 科 學 定 律 、 模 型,解釋日常生活現象. 10. 且具體的情境中 學生能夠將事物分成各個不 4a.能根據數據、式子或圖 同的部分,以便了解該事物. 表說明重要科學原理. 四、測驗考生分析 的組成或結構,這樣的能力 4b.能找出或發現問題的因 的能力(分析 包括找出組成該事物的各個 層次). 果關係. 部分、分析各個部分間的關 4c.能根據事實作合理的推 係、以及認識該事物組成的 原則與原理. 斷 4d.能整理分辨事物的異同. 48、49、 52、53、54. 註:第 56 題雖與生物相關,但屬於選修生物(上)的內容;而化學則是擺在基礎課程。. 三 深入說明 大部分試題都不是單純的評量知識,而是必須去理解、分析,所以研讀時,圖表不能 隨意放過,要確實弄清楚圖表所含的原理與意義。舉例來說,第 50 題的圖在某些版本的 課本也有出現,但根據筆者實際詢問調查卻發現,不少師生都不了解該圖是如何進行實驗 的,所謂的相對生長率究竟是什麼?而翰林版選修生物上冊也提供了這道練習題。但事實 上這個圖並不是那麼容易理解,所以目前被認定是選修生物的內容,如今考出來,是否應 認定此題超綱呢? 本次學測閱讀文章的量有明顯提升的現象,顯見命題者有意取理解力較佳者,這和大 學端認為現在學生理解力普遍下降、表達能力不佳、不到位,應該脫不了關係。但現階段 教學現場普遍很難在課堂上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因為光是趕課就難以招架。在此建議,有 些課程內容其實很簡單,最好交給學生自行研讀,否則我們的學生完全被動,一切責任皆 由教師扛起,這在未來 12 年國教恐怕就撐不住了。因為自然科的上課時數還會減少,按 照以往教學慣性絕對是上不完的,不得不趁此改變教與學的理念與方式。 知識性考題集中在定義或名詞界定,如試交、同源器官、共同祖先、重組 DNA 等, 命題者似乎注意到學生對概念有不求甚解的現象。筆者對此持支持態度,因為總是能輕易 發現學生對定義的混亂,他們為何不能像學習數學或理化一樣,從定義下手?這表示學生 漠視科學學習的方法與本質,值得大家注意。. 7.
(8) ZX 103 學測試題分析 本次試題存在命題錯誤與用詞可能造成的困擾,算是最遺憾的。如第 28 題關於無氧 呼吸的概念,命題者顯然將無氧呼吸和發酵作用誤劃等號,雖然這個錯誤存在數十年,但 目前幾乎所有課本都已經更正,教師們也跟著改正,結果居然出了這個大紕漏。顯然大考 中心審題機制有檢討之必要。另如第 29 題A選項,保育不能有效提升遺傳多樣性,那還 要保育做什麼呢?筆者認為關鍵在於貓熊的效果可能太差了,但題幹並沒任何資料可供判 斷。. 貳、結 語 筆者認為今年試題雖有難度,但向理解、分析層次靠攏是值得嘉許的,也告訴大家教. F. 與學要改變了!期待來年命題瑕疵能降到最低。. 地科. 高雄女中. 張家齊 老師. 壹、前 言 本次學測是第 2 次使用 99 課綱的內容進行命題。依大考中心的命題方式,自然考科 分成兩部分,第壹部分測驗內容以高一為主,每科 10 題,為傳統題型;第貳部分則偏重 高二,每科 7 題,科學推理題每科以 5 題為原則,學科知識題每科以 2 題為原則。其中, 科學推理題型是以測驗考生數據分析、資料整理、推理論證相關的科學能力為主,不涉及 太艱深的學科知識內容。. 貳、題型分析 本次學測中,地科共有 16 題。若分成五個領域來看,題目的分布挺平均的,並沒有 特別偏重哪一個領域。若進一步分析各試題的出處,有 6 題均出自於「主題三、動態的地 球」,而「主題二、太空中的地球」只有一題有相關,是筆者比較意外的地方。然而,本 次學測時事題偏少,僅有一題(第 6 題)提到福島核災,這部分較為可惜。地球科學本身 是一門貼近生活的學科,往年時事題常常是學生需要注意的地方,但最近這幾年時事題的 數量有變少的趨勢,值得後續觀察。 表一 各領域命題數分布情況. 領域. 地質. 大氣. 海洋. 天文. 環境變遷. 題數. 4. 4. 3. 2. 3. 百分比. 25%. 25%. 18.75%. 12.5%. 18.75%. 8.
(9) 自然考科. 表二 各試題出處分配表. 題目題號 主題. 主要內容 第壹部分. 1 人與地球環境的綜覽. 第貳部分. 26. 一、人與地球環境 2 探索地球的起源 1 從太空看地球 二、太空中的地球 基礎地球科學︵上冊︶. 2 從地球看星空 1 地球的結構 三、動態的地球. 2 大氣與海洋的變動. 41 4 1、6※、 24、37 . 3 固體地球的變動. 3. 1 氣象災害. 25. 四、天然災害 2 地質災害. 43. 1 氣候變化 五、地球環境變遷. 2. 2 海岸變遷. 46 42. 3 永續發展 1 地球觀的探索 六、地球古今談 2 探索時序的根源 基礎地球科學︵下冊︶. 七、地球環境的監測 與探索. 1 觀風雲. 47. 2 測海象. 42. 3 探地層. 44. 4 望星空. 41、45. 5 地球環境的現代觀測技術 1 壯麗的山河 2 深邃的海洋 八、地球環境的特徵 3 多變的天氣 4 燦爛的星空. 註:標記※為時事題. 9. 43.
(10) ZX 103 學測試題分析 若以雙向細目分析表分析各題目評量到的能力,可以發現大多數的題目都偏重在 知識層面,缺乏較高層次的認知能力評量。就某方面而言,本屆學測的地科試題相當 基礎,學生其實只要熟讀課本內所提到的內容,應該可以考得不錯。 表三 雙向細目分析表. 認知目標 主題. 主要內容 知識. 1 人與地球環境的綜覽 一、人與地球環境. 理解. 26. 2 探索地球的起源 1 從太空看地球 二、太空中的地球 基礎地球科學︵上冊︶. 2 從地球看星空 1 地球的結構 三、動態的地球. 2 大氣與海洋的變動. 4 1、24、 37 . 3 固體地球的變動. 3. 1 氣象災害. 25. 四、天然災害 2 地質災害. 43. 1 氣候變化 五、地球環境變遷. 2、46. 2 海岸變遷. 42. 3 永續發展 1 地球觀的探索 六、地球古今談 2 探索時序的根源 基礎地球科學︵下冊︶. 1 觀風雲. 47. 2 測海象 七、地球環境的監測 與探索. 6. 3 探地層. 44. 4 望星空. 41、45. 5 地球環境的現代觀測技術 1 壯麗的山河 2 深邃的海洋 八、地球環境的特徵 3 多變的天氣 4 燦爛的星空. 10. 應用.
(11) 自然考科. 表四 Bloom 所提的認知領域分類. 認知目標. 行. 為. 動. 詞. 知識. 學習、記憶、練習、記載、定名、複誦等. 理解. 了解明白所學習的,能解釋、證明、指述、詮釋、條列重點等. 應用. 運用學到的去生產、製作、設立模式、使用發揮等. 分析. 找出重點、整理分類、比對、分析、找出因果關係等. 綜合. 以所學習、領悟的去創新、改造,能擬設、濃縮、抽取、創造、設計等. 評鑑. 分析、評估、分等、發揮、評價、專業等. F. 11.
(12) ZX 103 學測試題解析. ZX 103 學科能力測驗 試題解析. 物理 新竹女中 景美女高. 邱嘉盈 老師 涂釋仁. 化學 新化高中. 牟經偉 老師. 生物 成功高中. 張春梅 老師. 地球科學 嘉義女中. 劉乃菁 老師. 一、原子量 H1.0 Li6.9 C12.0 O16.0 Na23.0 二、式量 LiOH 23.9 Na2CO3106. 第壹部分:(占 80 分) 一、單選題(占 46 分). 說明:第1題至第d題,每題均計分,每題有 n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 適當的選項,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2 分; 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甲、乙、丙、丁四種不同坡度的海岸地形,在相同的潮差下,哪一種地形的潮 間帶最大? . . . A甲 B乙 C丙 D丁 E四種海岸地形的潮間帶都相同 答. 案. A.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第 3 章 動態的地球. 測驗目標. 知道潮間帶的定義. 解. 潮間帶指的是滿潮和乾潮之間的海岸線,潮差. 析. 為垂直高度差,如右圖所示,h 相同,坡度愈 平緩,潮間帶範圍(S)愈大,故選A。 難 易 度. 易. 2 地球歷史上氣候變遷是因為全球能量收支或分配的情況改變所造成,下列何者 不是直接造成氣候變遷的主要因素? A地表海陸分布情況改變 B大型的火山噴發 C地球磁場反轉 D溫鹽環流改變 E地球繞日軌道的改變. 12.
(13) 自然考科.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第 5 章 地球環境變遷. 測驗目標. 知道影響氣候變遷的因素. 解. 太陽輻射量、地表反照率、大氣和海洋環流及溫室氣體濃度是影響氣候. 析. 變遷的四個主要因素。A海陸分布會影響地表反照率。B火山爆發的火 山灰會遮蔽陽光,也會增加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D溫鹽環流改變會影 響地球能量的傳輸。E地球繞日軌道的改變會影響地表接受太陽的輻射 量,故這些因素都會造成氣候變遷。C地球磁場反轉和四個因素無直接 關係,不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要因素。 難 易 度. 易. 3 火山由地下深處的岩漿伴隨著氣體、碎屑從地表噴出而形成,多數與板塊的運 動有關。圖 1 何處為現今有火山分布的地區? A甲乙丙. B乙丙丁. C丙丁戊. D甲乙丁. E乙丙戊. . 圖1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第 3 章 動態的地球. 測驗目標. 知道火山分布和板塊邊界的關係. 解. 地球上火山主要分布在三種主要地區:中洋脊、板塊聚合處的火山山脈. 析. 或島弧、熱點。圖中甲、乙位於太平洋板塊和其他板塊聚合處,屬於環 太平洋火山帶;丁屬於大西洋中洋脊,此三者皆為火山;丙、戊皆位於 大陸內部,不是火山。 難 易 度. 中. 4 氣壓可以代表單位面積上方空氣柱的重量,某一氣象站的海拔高度大約是 3000 公尺,平均氣壓大約是 700 百帕,在 3000 公尺高度以下的大氣層,約占整個大 氣層空氣重量的多少百分比? A 10. B 20. C 30. 13. D 40. E 50.
(14) ZX 103 學測試題解析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第 3 章 動態的地球. 測驗目標. 知道大氣壓力來自單位面積承受的大氣重量. 解. 大氣壓力為單位面積承受的空氣重量,故高空. 析. 氣壓對地面氣壓的比值,即該高度以上大氣 占全部大氣的重量百分比。如右圖所示,地 面氣壓約 1000 百帕,3000 公尺的氣壓為 700 百帕,故 3000 公尺以上的空氣重量占全部的 70%,3000 公尺以下的大氣占全部的 30%。 難 易 度. 易. 5 一般認為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有些天文學家估計這黑洞的質量 大約是太陽的四百萬倍,太陽離此超大質量黑洞的距離約為 28,000 光年。如果 太陽、該超大質量黑洞與地球排成一直線,且兩者對地球的主要影響只有萬有 引力,則這個超大質量黑洞和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大約是地球和太陽之間萬 9. 有引力的多少倍?(28,000 光年大約是 1.810 天文單位). 12. A 1.210 答. 案. 命題出處. 7. B 2.510. C 2.210. 3. 6. D 410. 11. E 8.110. A 基礎物理(一)4-1 重力──萬有引力定律 基礎地球科學(下)第 7 章 地球環境的監測與探索. 測驗目標. 物理:萬有引力定律的了解與應用 地科:會應用萬有引力的公式估算天體間的萬有引力. 解. 析. 物理:根據萬有引力定律,若兩物體質量分別為 M 和 m 且距離為 r, 則兩物之間的萬有引力 F. GMm ,G 為重力常數。假設太陽、 2 r 6. 地球、黑洞的質量分別為 M、m、410 M,則超大質量黑洞和 6. G(410 M)m 9 2 ,地球和太陽 (1.810 天文單位). 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 F1. 6. GMm F1 410 9 2 2 ,所以 (1 天文單位) F2 (1.810 ). 之間的萬有引力 F2. 12. 1.210. 地科:萬有引力和距離平方成反比,和天體質量成正比,故地球←→ 9. 2. 黑洞的引力大約是地球←→太陽引力的 4000000
(15) (1.810 ). 12. 1.210 難 易 度. 倍。. 中. 14.
(16) 自然考科. 6 在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東北 部外海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 嘯。臨海的福島核電廠(見圖 2)隨之發生嚴重的核能災害, 導致含輻射的廢水意外地洩漏到 海洋中。由於日本東北部外海有 親潮自北方沿岸向南流,到日本 東部外海(約北緯 350)碰到黑 潮,因此長時間後,在表層的輻 射廢水最可能的漂流去向為何? A先向南流,之後順著黑潮向西 南流到臺灣附近 B先向南流,遇到黑潮後轉向東. 圖2. 流向中太平洋. C先向南流,碰到黑潮後湧升到表層並滯留在日本東南部海域 D往北流到北海道海域再轉入日本海 E先向南流,碰到黑潮後下沉到深層並滯留在日本東南部海域 答. 案. B.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第 3 章 動態的地球. 測驗目標. 知道北半球吹送流的流向. 解. 如右圖所示,北緯 300 到 600 之間為全球行. 析. 星風系的西風帶,風向如右圖所示,表面洋 流大約往右偏 450,由西往東流,故親潮南 下和黑潮交會後,會向東流向中太平洋。 難 易 度. 中. 7 孟德爾曾利用試交來鑑定顯性性狀個體的基因型,下列有關試交實驗的敘述, 何者正確? A是指雜交後所產生之第一子代(F1)間互相交配 B是一個 F1 個體與一個顯性同型合子(AA)個體的交配 C對 F1 個體進行試交實驗,可用以判定其親代(P)之基因型 D是一個不明基因型個體與一個隱性同型合子(aa)個體的交配 E是一個顯性同型合子個體與一個隱性同型合子個體的交配. 15.
(17) ZX 103 學測試題解析. 答. D. 案.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2 章 遺傳. 測驗目標. 能知道重要的科學名詞和定義. 解. 此題測驗的定義即為D的敘述。若顯性性狀個體的基因型為同型合子. 析. (AA),則試交所得子代皆為顯性性狀個體;若顯性性狀個體的基因 型為異型合子(Aa),則試交所得子代的顯性與隱性性狀個體各約一 半。 難 易 度. 中. 8、9為題組 藥廠的科學家研發出一種可藉由抑制動物細胞中某個構造內一種酵素之功能, 進而降低體內膽固醇的新藥物。為檢測該藥物可能的副作用而進行人體實驗,其中 一位受試者於服藥前後進行尿液檢查,其部分結果如下表所示: 檢測項目 正常範圍值. . 檢測單位. 服藥前檢測值 服藥後檢測值. 酸鹼值. 4.5 ∼ 8.0. pH 值. 5.5. 5.8. 葡萄糖. ≦220. mg/100 mL. 320. 330. 蛋白質. ≦10. mg/100 mL. 8. 12. 鈉. 2.7 ∼ 28.7. mEq/100 mL. 20.7. 26.7. 鉀. 2.6 ∼ 12.3. mEq/100 mL. 8.3. 10.6. 8 該藥物造成細胞的膽固醇製造減少,則下列何者最可能是其所作用的細胞構 造? A核糖體 答. 案. B內質網. C高基氏體. D細胞核. E粒線體. B.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1 章 生命的特性. 測驗目標. 能了解數據、式子或圖表等資料的意義;能選用適當的資料,且能根據 科學定律、模型解釋日常生活現象. 解. 析. 難 易 度. 膽固醇屬於脂質,在平滑內質網合成。 難. 9 研究人員根據上表數據,推論該藥物會對腎臟功能造成影響。下列哪一腎臟組 織最可能受此藥物的破壞? A絲球體 答. 案. 命題出處. B入球小動脈. C腎小管. D腎動脈. A 基礎生物(下)第 5 章 動物體的構造與功能. 16. E集尿管.
(18) 自然考科. 測驗目標. 能了解數據、式子或圖表等資料的意義;能選用適當的資料,且能根據 科學定律、模型解釋日常生活現象. 解. 析. 尿液檢查出現蛋白質偏高的現象,表示蛋白質由絲球體濾至鮑氏囊而進 入腎小管。正常情況下,蛋白質不會濾過絲球體,因此推論絲球體最可 能受此藥物的破壞。. 難 易 度. 中. 0 下列哪一項人類的活動,最可能會增加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A自然林改為人造林 B水泥地改建為生態池 C野生池塘改建為吳郭魚飼養場 D溼地海岸填海以增加農地面積 E原始河岸以混凝土槽化 答. 案. 命題出處. B 基礎生物(上)第 3 章 演化與生物多樣性 基礎生物(下)第 6 章 生物與環境. 測驗目標. 能知道基本的科學現象、規則、學說與定律,及科學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解. 環境若由野生或自然→人為,會降低生物多樣性;若由人為→野生或自. 析. 然,則可增加生物多樣性。 難 易 度. 易. q 生物的演化過程相當漫長,不易直接觀察,常藉由各種證據方能推論其演變的 歷程。下列有關各種演化證據的敘述,何者錯誤? A根據化石及其所在地層,可推測古生物外形及其生活的環境 B根據鯨的鰭與麻雀翅膀的骨骼構造,可推測兩構造為同源器官(同源構造) C根據昆蟲與爬蟲類的胚胎發育過程,可推測兩者在綱的階層上具有共同祖先 D根據化石的地理分布,可推測當時大陸板塊的位置與現今是否相同 E根據物種之 DNA 分子核ൢ酸序列的相似性,可推測物種間的親緣關係之遠近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3 章 演化與生物多樣性. 測驗目標. 能知道重要的科學名詞和定義,及基本的科學現象、規則、學說與定律. 解. 昆蟲(節肢動物門)與爬蟲類(脊索動物門)在門的階層上已不同,因. 析. 此根據胚胎發育過程,應無法推測兩者在綱的階層上具有共同祖先。 難 易 度. 中. 17.
(19) ZX 103 學測試題解析. w 銀有兩種同位素,其原子質量為 107 amu 和 109 amu,而其天然含量分別為 51.35% 及 48.65%,故銀的平均原子量為 107.9 amu。試問任一銀原子,其原子 質量為 107.9 amu 的機率(%)為何? A0 答. B 2.70 案. C 48.65. D 51.35. E 100. A.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1-3 原子量與分子量.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了解原子量與平均原子量的意義. 解. 銀有原子質量為 107 amu 和 109 amu 等兩種同位素,107.9 amu 為銀的. 析. 平均原子量。故任一個銀原子,其原子質量為 107 amu 或 109 amu,並 不存在原子質量為 107.9 amu 的銀原子。 難 易 度. 中. e 王同學在不同的溫度分別進行鹽類化合物甲 ( )與乙( )在水中的溶解度實驗,得 到的結果如圖 3。已知溶解度定義為每 100 克的水所溶解的化合物質量(克),則下 列敘述,哪一項正確? A甲的溶解度總是比乙大 B在攝氏 80 度時,甲的溶解度是乙的兩倍. 圖3. C當溶液溫度上升,甲與乙溶解度皆變大 D在攝氏 50 度時,甲與乙溶解度幾乎相同 E於攝氏 80 度時,將 20 克的乙溶於 50 克的水中,將此溶液溫度緩慢降低至攝 氏 50 度,溶液中會出現化合物乙結晶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1-4 溶液.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了解溶解度的意義及理解和分析圖形的能力. 解. A由圖 3 可知在攝氏 30 ∼ 50 度之間時,乙的溶解度比甲大;在攝. 析. 氏 50 度時,甲和乙的溶解度幾乎相等;而當溫度高於攝氏 50 度時, 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在攝氏 90 度時,甲的溶解度大約是乙的兩倍。 C當溫度上升,甲的溶解度變大,乙的溶解度則是先增後減。 E於攝氏 50 度時,乙的溶解度約為 50 克,即在 50 克水中可溶解 25 克 乙,故溶液中不會出現化合物乙的結晶。 難 易 度. 中. 18.
(20) 自然考科. r 在常溫、常壓,未知體積之氧氣與 40 升的一氧化碳,在催化劑的存在下進行反 應。反應後氣體之組成為二氧化碳與氧氣,總體積為 70 升。若反應後,溫度與 壓力維持不變,則氧氣在反應前、反應後的體積分別是多少升? A 60、20 答. 案. 命題出處. B 50、30. C 40、40. D 30、50. E 20、60. B 基礎化學(一)1-2 原子與分子 3-3 化學計量.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了解亞佛加厥定律、化學計量的關係,以及限量試劑的概 念. 解. 析. 由題意可知氧氣與一氧化碳反應,反應後氣體之組成為二氧化碳與氧 氣,故一氧化碳為限量試劑,而氧氣則過量。 又由亞佛加厥定律可知,在同溫、同壓下,氣體的莫耳數與體積成正 比,設氧氣的體積為 V 升,則 2CO (g) O2(g) → 2CO2(g) 初 反應 末. 40. V. 40. 20. 40. 0. V 20. 40. (V 20)4070 ! V50,即氧氣在反應前的體積為 50 升,反應 後的體積為 30 升。 難 易 度. 中. 3. t 已知 25 0C 時,甲瓶水溶液的 pH 值為 2,乙瓶水溶液的 OH 濃度為 10 . M,. . 則甲瓶的 H 濃度為乙瓶 H 濃度的多少倍?. 9. B 10. A 10 答. 案. 5. C. 2 3. 5. D 10. 9. E 10. E.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4-3 酸鹼反應.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了解水的離子積常數概念及具備 pH 值的運算能力. 解. . 2 甲瓶水溶液的 pH 值為 2 ![H ]10 M. 析. 250C 時,水的離子積常數 Kw110. 14. . 14 ,即 [H ][OH ]=10. 14. 10. 11 乙瓶水溶液的 H 濃度 (M). 3 10 10 . 2. . 則甲瓶水溶液的 H 濃度為乙瓶的 難 易 度. 易. 19. 10 9. 11 10 (倍)。 10.
(21) ZX 103 學測試題解析. y 下列哪一項為氧化還原反應? A NH3(g)HCl(g) → NH4Cl(s) B BaCl2(aq)Na2SO4(aq) → BaSO4(s)2NaCl(aq) C CaCO3(s) D. △. U n →. 235 92. 1 0. CaO(s)CO2 (g) 141 56. 1 Ba 92 36Kr3 0n. E Zn(s)CuSO4(aq) → ZnSO4(aq)Cu(s) 答. 案. 命題出處. E 基礎化學(一)4-1 化合與分解反應 4-2 水溶液中的沉澱反應 4-3 酸鹼反應 4-4 氧化還原反應 基礎化學(二)3-4 其他能源.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了解反應的分類及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與判斷. 解. 一般若不具備氧化數的概念,在判斷上會比較吃力,但若反應過程中,. 析. 有元素變成化合物或化合物變成元素,則必為氧化還原反應,而酸鹼中 和或沉澱反應必不為氧化還原反應;核反應則不為化學反應。 A NH3(g)HCl(g) → NH4Cl(s),為酸鹼反應。 B BaCl2(aq)Na2SO4(aq) → BaSO4(s)2NaCl(aq),為沉澱反應。 C CaCO3(s) D. △. U 10n →. 235 92. CaO(s)CO2 (g),為分解反應。 141 56. 1 Ba 92 36Kr3 0n,為核分裂反應。. E Zn(s)CuSO4(aq) → ZnSO4(aq)Cu(s),為氧化還原反應。 難 易 度. 中. u 太空載具常以氫氧化鋰吸收太空人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其反應式如下: 2LiOH(s)CO2(g) → Li2CO3(s)H2O(A) 假設太空人平均每天所消耗的能量為 3000 大卡,而能量主要由氧化體內葡萄糖 所提供,其反應式如下: C6H12O6(s)6O2(g) → 6CO2(g)6H2O(A) ǻH 2800 kJ 則一位太空人執行任務 5 天所釋出的二氧化碳,至少需以多少公斤的氫氧化 鋰,始能清除完畢?(已知 1 大卡相當於 4.2 kJ) A 0.108. B 0.538. C 3.20. 20. D 6.50. E 32.0.
(22) 自然考科. 答. 案. 命題出處. D 基礎化學(一)3-3 化學計量 3-4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了解熱化學反應式的意義、反應熱與莫耳數的關係,以及 具備化學計量和單位換算等計算能力. 解. 析. 1 已知太空人平均每天所消耗的能量為 3000 大卡,則執行任務 5 天共 4. 消耗能量300054.26.310 (千焦) 2 由 C6H12O6(s)6O2(g) → 6CO2(g)6H2O(A),ǻH 2800 千焦,可知每 莫耳葡萄糖氧化,可放熱 2800 千焦,同時生成 6 莫耳 CO2 4. 2800 6.310 ,n135,即執行任務 5 天共生成 135 莫耳 CO2。 6 n 3 再由 2LiOH(s)CO2(g) → Li2CO3(s)H2O(A),可知 2 莫耳 LiOH 可吸收 1 莫耳 CO2,則 135 莫耳 CO2 需要 270 莫耳 LiOH,才能完全被吸. 3. 收,其質量為 27023.910 6.453(公斤) 難 易 度. 難. i 下列有關物理或生物之相對尺度大小的比較,何者正確? A夸克原子核紅血球原子 B夸克原子核細胞核原子 C木星地球太陽星系團銀河系 D地球太陽太陽系星系團銀河系 E地球太陽太陽系銀河系星系團 答. 案. 命題出處. E 基礎物理(一)2-2 原子與原子核的組成 9-1 星體觀測及哈伯定律. 測驗目標. 相對尺度大小的比較. 解. 選項內的相對尺度大小的比較為:. 析. 夸克原子核原子紅血球地球太陽太陽系銀河系星系團 難 易 度. 易. o 克卜勒分析第谷的行星觀測資料發現等面積定律, 即一個行星與太陽的連線,在等長的時間內,於行 星軌道所掃過的面積必相等,如圖 4 中的五個灰 色區域所示。已知太陽在右邊焦點上,則此行星在 甲、乙、丙、丁、戊五點上,哪一點的動能最大? A甲 B乙 C丙 D丁 E戊. 21. 圖4.
(23) ZX 103 學測試題解析. 答. 案. 命題出處. A 基礎物理(一)3-3 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7-1 能量的基本形式. 測驗目標. 克卜勒行星第二定律與動能的了解與應用. 解. 根據克卜勒行星第二定律──面積定律,若題圖中五個灰色區域面積皆. 析. 相等,表示行星運行時經過相同的時間,其中以甲的灰色區域繞過最大 的路徑長,因此得知行星在甲位置時表現出最大的速度 v,根據物體的 動能 K 難 易 度. 1 2 mv ,m 為物體質量,所以行星在甲位置的動能最大。 2. 易. p 下列哪一個實驗可以最精確的判斷某一混合氣體中是否有氦氣存在? A觀察氣體的光譜 B觀察氣體壓力隨溫度的變化 C用肉眼辨識氣體的顏色 D測量常溫常壓下氣體的密度 E測量常溫常壓下氣體的折射率 答. 案. A.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8-3 原子光譜. 測驗目標. 了解不同的原子有不同的光譜. 解. 經由測量一個物體發出的原子光譜,我們可以推論出它的組成成分。. 析. 難 易 度. 易. a 太陽內部核熔合的反應速率相當穩定,足以持續提供地球 100 億年的能源需求。 根據研究,影響核熔合反應速率的主要作用力,與中子衰變成質子、電子和另一 個稱為反微中子的電中性粒子的過程,屬於同一種基本交互作用。由此可知下列 何者為影響核熔合反應速率的主要作用力? A靜電力 B強力 C弱力 D重力(萬有引力) E電力與磁力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4-3 強力與弱力. 測驗目標. 了解弱作用力的反應. 解. 單獨的中子並不穩定,會自動衰變成質子及其他粒子,某些原子核也會. 析. 有類似的衰變。我們無法用已知的其他交互作用來解釋中子的衰變現 象,因此我們得知自然界中還有另外一種交互作用,我們稱它為「弱交 互作用(或弱力)」。 難 易 度. 易. 22.
(24) 自然考科. s 下列有關都卜勒效應的敘述,何者正確? A只適用於縱波 B只適用於需要靠介質傳播的波動 C適用於不同波長的聲波與電磁波 D適用於無線電波及可見光,但對於 X 光及波長更短之電磁波則不適用 E適用於超聲波及人耳可以聽到的聲波,但不適用於波長更長的次聲波 答. C. 案. 基礎物理(一)6-3 都卜勒效應. 命題出處. 9-2 宇宙起源 測驗目標. 了解都卜勒效應. 解. 在基礎物理(一)6-3 中,內容介紹了聲波的都卜勒效應。在基礎物理. 析. (一)9-2 中,內容用都卜勒效應來約略詮釋哈伯定律及膨脹宇宙的關 係。因此我們得知,都卜勒效應的概念可以應用在聲波及電磁波。 難 易 度. 易. d 棒球賽一名投手以水平速度 108 公里/時,擲出質量約為 0.15 公斤的棒球。如 果投手對原靜止棒球的加速時間約為 0.15 秒,則投手對棒球的平均施力約為多 少牛頓? A 16 答. B 30 案. C 45. D 108. E 200. B.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二)A 2-2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狀態的改變與力. 測驗目標. 平均施力的了解與計算. 解. 速度 108 公里/時30 公尺/秒,投手對棒球的平均施力 F棒球的質. 析. 量 難 易 度. 速度變化量 30 0 ,所以 F0.15 30(牛頓) 0.15 時間. 中. 二、多選題(占 26 分). 說明:第f題至第n題,每題均計分。每題有 n 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 選項,請將正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 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 2 分;答錯 k 個選項者,得該題. n 2k 的分 n. 數;但得分低於零分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23.
(25) ZX 103 學測試題解析. f 外海形成的海嘯也是波浪的一種,當它傳遞接近岸邊時,下列哪些現象的敘述 正確?(應選 2 項) A波速變快 B波速不變 C波速變慢 D波高變高 E波高不變 F波高變小 答. 案. 命題出處. CD 基礎物理(一)6-1 波速、頻率與波長 基礎地球科學(上)第 3 章 動態的地球. 測驗目標. 物理:了解水波的性質 地科:知道海嘯的成因. 解. 析. 物理:海嘯也是波浪的一種。當波浪接近淺海時,波浪撞擊海床使得波 速變慢,導致後浪覆蓋前浪造成浪高加大,另一因素是波速變慢 時頻率不變,導致波長變短,因此振幅會變大。 地科:海嘯在遠洋傳播時,波長 超過水深的兩倍,屬於淺 水波,波速 v gh,h 為 水深,當海嘯傳遞接近岸 邊時,前段進入淺水區, h 變小,速度變慢;後段 仍在速度較快的深水區,整個波浪堆疊,波高變大形成海嘯。. 難 易 度. 易. g 颱風是臺灣常見的天然災害之一,下列有關颱風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颱風中心的氣壓最低 B颱風眼牆的氣壓最高 C颱風眼牆的風速最小 D一般在颱風眼牆的降雨最大 E颱風眼的空氣上升運動最強 答. 案. AD.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第 4 章 天然災害. 測驗目標. 知道颱風的垂直結構. 解. 如右圖所示,颱風中心氣壓最低,氣流由. 析. 外向內旋入,由外往內的氣壓梯度力和 由內往外的離心力平衡而中間空出形成颱 風眼,颱風眼四周為強烈氣流上升處,上 升氣流形成厚積雨雲即颱風眼牆,風速降 雨最大;氣流上升至對流層頂即往四周沉 降,有部分在颱風眼下沉而成為沉降氣流。 難 易 度. 易. 24.
(26) 自然考科. h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地球系統中各部分的互動與平衡都可能會對生物 的生存產生關鍵性的影響,下列有關地球系統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地球系統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氣圈與外太空四個系統 B透過地球系統中各部分的巧妙互動,有些物質會循環不已 C生態系統會受到地球環境變遷的影響,但是生態系統發生改變時不會影響地 球系統的平衡 D相較於海水及大氣,板塊發生改變的時間尺度比較長,因此是系統中比較不 重要的部分 E太陽是地球系統的主要能量來源 答. 案. BE.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第 1 章 人與地球環境. 測驗目標. 知道地球上各層圈彼此的交互作用. 解. A地球系統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C各層圈彼此互相影. 析. 響,故生態系統改變也會影響地球系統的平衡。D板塊改變的時間尺度 較長,長時間對地球系統也有影響。 難 易 度. 易. j 下列哪些生物科技的成果,現階段運用到「重組 DNA」的技術?(應選 2 項) A試管嬰兒 B複製羊桃莉 C利用酵母菌生產胰島素 D具有抗蟲基因的轉殖玉米 E利用放射線誘發突變的植物種子 答. 案. CD.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2 章 遺傳. 測驗目標. 能知道重要的科學名詞和定義,及基本的科學現象、規則、學說與定律. 解. 「重組 DNA」須有外源基因的加入。. 析. A試管嬰兒主要運用體外受精和離體培養的技術。 B複製羊桃莉主要運用細胞去核、細胞融合和離體培養的技術。 E利用放射線誘發突變是原有的基因突變,並無外源基因的加入。 難 易 度. 易. 25.
(27) ZX 103 學測試題解析. k 下列有關生物進行無氧呼吸之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會產生 CO2 B會產生 ATP C種子淹水過久,會由有氧呼吸轉變為無氧呼吸 D葡萄經由酵母菌的無氧呼吸作用可釀成葡萄酒 E人體劇烈運動後,肌肉缺氧時會產生酒精堆積 答. 案. BCD.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1 章 生命的特性. 測驗目標. 能知道重要的科學名詞和定義,及基本的科學現象、規則、學說與定律. 解. A不一定會產生 CO 2,例如:乳酸發酵僅產生乳酸。. 析. E人體劇烈運動後, 肌肉缺氧時會產生乳酸堆積。 難 易 度. 中. l 下列有關人類活動對生物及環境影響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透過人為復育貓熊,可有效提高其族群之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 B將冷媒氟氯碳化物逸散於空氣中,是引起大氣臭氧層破洞擴大的原因之一 C將硫化物過量排放於大氣,會影響水生棲地及水源的酸鹼值 D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會造成紫外線到達地表量增加 E殺蟲劑 DDT 釋入生態系後,會因食物鏈的傳遞而造成生物放大效應(生物 累積) 答. 案. BCE.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下)第 6 章 生物與環境. 測驗目標. 能知道重要的科學名詞和定義,且能根據科學定律、模型解釋日常生活 現象. 解. 析. A人為復育貓熊並無法有效提高其族群之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 因為復育的族群是來自該族群僅存的「少數」個體,故基因多樣性 低。 D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主要會造成溫室效應,而非大氣臭氧層 破洞擴大,因此與紫外線到達地表的量是否增加並無顯著關聯。. 難 易 度. 中. 26.
(28) 自然考科. ; 下列有關真核細胞遺傳物質表現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轉錄作用在核糖體上進行 B轉譯作用在細胞質內進行 C將 DNA 上的遺傳訊息抄錄至 RNA 上的過程稱為轉譯作用 D利用 DNA 聚合ྨ,將 DNA 上遺傳訊息抄錄至 RNA 上 E當基因表現時,DNA 的兩股會先分開,僅以其中一股的核ൢ酸序列為模版, 合成一股 RNA 答. 案. BE.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2 章 遺傳. 測驗目標. 能知道重要的科學名詞和定義,及基本的科學現象、規則、學說與定律. 解. A轉錄作用是指將 DNA 上的遺傳訊息抄錄至 RNA 上,此過程在細胞. 析. 核內進行。 CD將 DNA 上的遺傳訊息抄錄至 RNA 上的過程稱為轉錄作用,需要 利用 RNA 聚合ྨ。 難 易 度. 中. z 已知氮氣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氮的平衡反應式如下: N2(g)2O2(g) → 2NO2(g) ǻH68 kJ 下列有關此一反應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此反應為一放熱反應 B二氧化氮的莫耳生成熱為 68 kJ C此反應式符合質量守恆定律 D此反應中氮氣扮演氧化劑的角色 E二氧化氮溶於水後,可使藍色石蕊試紙變成紅色 答. 案. 命題出處. CE 基礎化學(一)1-2 原子與分子 2-4 元素週期表 3-4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4-4 氧化還原反應.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了解反應熱的意義、生成熱的定義、氧化劑的定義、質量 守恆定律及氧化物溶於水的酸鹼性概念. 解. 析. A由 N2(g)2O2(g) → 2NO2(g),ǻH68 kJ,因反應熱為正值,故為吸熱反 應。 B. 1 N2(g)O2(g) → NO2(g) ǻH34 kJ 2. 二氧化氮的莫耳生成熱應為 34 kJ。. 27.
(29) ZX 103 學測試題解析 C化學反應一定遵守質量守恆定律。 D此反應過程中,氮氣被氧化為二氧化氮,故扮演還原劑的角色,而氧 氣扮演氧化劑的角色。 E二氧化氮溶於水後會發生反應生成硝酸: 3NO2(g)H2O(A) → 2HNO3(aq)NO(g),故可使藍色石蕊試紙變成紅色。 難 易 度. 中. x 將 100.0 mL、0.40 M 的 HCl 溶液加於 4.24 g 的 Na2CO3 固體,會產生氣泡。下 列關於此反應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此反應的平衡反應式為:Na2CO3HCl → 2NaClH2OCO2 B若反應完全,則可產生 0.88 克的 CO2 C反應後會剩餘 0.01 莫耳的 Na2CO3 D此反應的限量試劑為 HCl E此反應為沉澱反應 答. 案. 命題出處. BD 基礎化學(一)3-2 化學反應式與平衡 3-3 化學計量 4-2 水溶液中的沉澱反應.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了解限量試劑的概念、具備平衡反應式係數及化學計量的 運算能力,並能分辨反應的類型. 解. 析. A以觀察法平衡反應式係數可得:Na2CO32HCl → 2NaClH2OCO2 BCD Na2CO3 的式量為 106, Na2CO3. 4.24 0.04(莫耳),HCl0.400.10.04(莫耳) 106. 由反應式的係數 !. 0.04 0.04 ,故限量試劑為 HCl,可由 1 2. HCl 的莫耳數決定產量 Na2CO3 2HCl → 2NaCl H2O CO2. 初. 0.04. 0.04. 反應 0.02. 0.04. 末. 0.02. 0. 0.04 0.04. 0.02 0.02 0.02. 0.02. 故若反應完全,反應後會剩餘 0.02 莫耳 Na2CO3,生成 0.02 莫耳 CO2,其質量為 0.02440.88(克) E此反應為酸鹼反應,不是沉澱反應。 難 易 度. 中. 28.
(30) 自然考科. c 將下列反應式平衡後,若平衡係數皆取最簡單整數,則哪些反應式左邊的平衡 係數總和比右邊的平衡係數總和少 2?(應選 3 項) A NH3(g). 催化分解. N2(g)H2(g). B Fe2O3(s)CO(g) → Fe(s)CO2(g) C C6H4(OH)2(aq)H2O2(aq) → C6H4O2(aq)H2O(A) D Ca(HCO3)2(s)HCl(aq) → CaCl2(aq)CO2(g)H2O(A) E HC≡CH(g)Ag(NH3)2NO3(aq) → AgC≡CAg(s)NH4NO3(aq)NH3(g) 答. 案. ADE.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3-2 化學反應式與平衡.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平衡反應式係數的能力. 解. 以觀察法或代數法,平衡反應式係數可得:. 析. A 2NH3(g). 催化分解. N2(g)3H2(g). B Fe2O3(s)3CO(g) → 2Fe(s)3CO2(g) C C6H4(OH)2(aq)H2O2(aq) → C6H4O2(aq)2H2O(A) D Ca(HCO3)2(s)2HCl(aq) → CaCl2(aq)2CO2(g)2H2O(A) E HC≡CH(g)2Ag(NH3)2NO3(aq) → AgC≡CAg(s)2NH4NO3(aq)2NH3(g) 故反應式左邊的平衡係數總和比右邊的平衡係數總和少 2 的有ADE。 難 易 度. 易. v 下列關於馬克士威在電磁學上貢獻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是第一位發現電磁感應者 B是第一位發現電流可產生磁場者 C是第一位預測電磁波存在者 D是第一位實驗證實電磁波存在者 E是第一位理論導出電磁波傳播速率者 答. 案. CE.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1-1 物理學簡介. 測驗目標. 了解對物理學發展有重大貢獻的人物. 解. A第一位發現電磁感應者是法拉第。. 析. B第一位發現電流可產生磁場者是厄斯特。 CE第一位預測電磁波存在者並用理論導出電磁波傳播速率者是馬克士 威。 D第一位實驗證實電磁波存在者是赫茲。 難 易 度. 易. 29.
(31) ZX 103 學測試題解析. b 在十七世紀時,牛頓提出光的微粒說,認為光是由極輕的微小粒子所構成,由 此可以解釋光線直進、反射等現象,但下列哪些光學現象,無法用牛頓的微粒 說解釋?(應選 2 項) A針孔成像實驗,其像上下顛倒、左右相反 B肥皂泡在空中飄浮時,呈現絢麗的色彩 C物體在燈光照射下,其背光處有明顯的影子 D在道路轉彎處豎立凸面鏡,可以擴大駕駛人的視野 E光從空氣入射至玻璃中,其速率變慢,且行進路徑偏向法線 答. 案. BE.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6-4 光. 測驗目標. 了解光的性質與應用. 解. 肥皂泡上絢麗的色彩,必須把光當成光波,並搭配光波的干涉才能解. 析. 釋。把光當成光波亦可以解釋,光從空氣入射至玻璃中,其速率變慢, 且行進路徑偏向法線。 難 易 度. 易. n 十九世紀末,實驗發現將光照射在某些金屬表面,會導致電子自表面逸出,稱 為光電效應,逸出的電子稱為光電子。下列關於光電效應的敘述,哪些正確? (應選 3 項) A光電效應實驗結果顯示光具有粒子的性質 B愛因斯坦因首先發現光電效應的現象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C光照射在金屬板上,每秒躍出的光電子數目與光照射的時間成正比 D光照射在金屬板上,當頻率低於某特定頻率(底限頻率或低限頻率)時,無 論光有多強,均不會有光電子躍出 E光照射在金屬板上,當頻率高於某特定頻率(底限頻率或低限頻率)時,即 便光強度很弱,仍會有光電子躍出 答. 案. ADE.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8-1 光電效應與光子. 測驗目標. 了解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假設與解釋. 解. 愛因斯坦因成功解釋光電效應的結果而獲得諾貝爾獎,不過首先發現光電. 析. 效應的是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為了光電效應實驗的結果,愛因斯坦假設光 具有粒子的性質,簡稱為光子,每個光子的能量與其頻率成正比。當光照 射在金屬板上時,光子的能量要夠大,電子才會離開金屬板躍出,因此, 光的頻率就必須高於某特定頻率(底限頻率或低限頻率)。若光的強度很 弱,僅代表每秒射入的光子數量很少,當頻率夠高時,每個光子的能量仍 然可以使光電子躍出,所以每秒躍出的光電子數目與光的強度成正比。 難 易 度. 中. 30.
(32) 自然考科. 三、綜合題(占 8 分). 說明:第m題至第/題,每題 2 分,每題均計分,請將正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 「選擇題答案區」。單選題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 零分計算;多選題每題有 n 個選項,答錯 k 個選項者,得該題. n 2k 的分 n. 數;但得分低於零分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m∼/為題組 雷雨是因大氣強烈對流所產生的現象,也與氮的循環有關。發生時往往伴隨著 閃電、狂風、暴雨,甚至冰雹、龍捲風等劇烈天氣。產生雷雨的積雨雲形成發展 時,大氣環境一般具備下列三個條件:大氣處於不穩定狀態、有充沛的水汽和足夠 的舉升力。 地球上的生物能生生不息,世代相傳,這不能不歸功於大氣的存在。事實上, 自然界有天然的循環作用,使空氣的成分保持不變。俗話說「一場雷、一場肥」, 空中的雷電可使氮與氧化合,遇雨水降落地面經細菌轉化成為植物的肥料。氮的固 定係由空氣中取氮,將其轉化為氮化合物,例如製造氨、而氨是製造硝酸、尿素、 硫酸銨肥料的中間物。 氮循環為自然界中氮和含氮化合物在生態系統中轉換的過程,其中將空氣中的 氮氣轉化為氮化合物的固氮作用,對生物的生長息息相關。生物中僅有固氮細菌可 進行固氮,因其具固氮ྨ可將氮氣形成銨鹽,再經由亞硝化細菌與硝化細菌轉化為 硝酸鹽,以利植物根部吸收,而部分植物則可藉由與藍綠菌、根瘤菌等固氮細菌共 生而獲取氮。 m 雷雨一般較不容易發生在什麼樣的天氣系統或條件中?(應選 2 項) A極地大陸氣團中心 B春天的鋒面系統 C梅雨季的西南氣流 D夏日午後旺盛的對流 E太平洋高壓中心 答. 案. AE.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第 3 章 動態的地球. 測驗目標. 知道空氣上升運動的機制. 解. 空氣上升會降溫,水氣會因降溫達到飽和而凝結成雲,故上升運動是成. 析. 雲致雨的重要機制,雷雨的發生必伴隨著強烈的上升運動。B鋒面系統 有冷空氣抬升暖空氣、C梅雨季西南氣流帶來的暖溼空氣沿著滯留鋒面 被抬升、D夏日午後炎熱的地面將空氣加熱,以上情況皆伴隨著上升運 動。AE極地大陸氣團中心及太平洋高壓中心皆為高氣壓,地面空氣往 外流出後,使高層空氣沉降,下沉氣流不利雲雨的發展。 難 易 度. 易. 31.
(33) ZX 103 學測試題解析. , 下列有關雷雨與肥料的化學反應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雷雨可能造成氮氣與氧氣作用,其反應式如右:N2O2 B硝化細菌可進行的反應如右:NO2. 硝化細菌. NO3. 雷雨. 2NO. C硫酸銨是一種氮肥,其化學式為 NH4SO4 D植物吸收銨鹽和硝酸鹽,合成蛋白質和核酸等含氮化合物 E在實驗室常溫、常壓即可由氮氣與氫氣合成氨,進一步可製造尿酸 答. 案. 命題出處. ABD 基礎化學(二)1-2 離子鍵與離子晶體 2-5 生物體中的重要有機化合物 基礎生物(下)第 6 章 生物與環境. 測驗目標. 化學:測驗考生是否具備閱讀、歸納和理解的能力及了解蛋白質與核酸 的組成 生物:能選用適當的資料,並找出或發現問題的因果關係. 解. 析. 化學: A雷雨中的雷電可產生相當高的溫度,能使不易反應的氮氣與氧氣產生 反應,生成一氧化氮:N2O2. 雷雨. 2NO. B亞硝化細菌可將銨鹽先轉化為亞硝酸鹽,而硝化細菌可再將亞硝酸鹽. 轉變為硝酸鹽:2NO2 O2. 硝化細菌. 2NO3. C硫酸銨是一種適合水田作物使用的氮肥,其化學式為 (NH4)2SO4。 E氮氣與氫氣在常溫、常壓幾乎不反應,故在實驗室無法由氮氣與氫氣 合成氨。實驗室一般使用銨鹽與強鹼共熱製氨,如以氯化銨與氫氧化 鈣共熱: 2NH4ClCa(OH)2. △. 2NH32H2OCaCl2. 生物: 此題是生物科與化學科的整合題,其中ACE屬於化學科的知識。 C硫酸銨是一種氮肥, 其化學式為 (NH4)2SO4。 E在實驗室須高溫、高壓才能由氮氣與氫氣合成氨。 難 易 度. 中. 32.
(34) 自然考科. . 氮的獲取與生物生長息息相關,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原核生物均可行固氮作用 B真核生物均無法自行固氮作用 C植物直接吸收一氧化氮而獲取氮素 D若水稻田中有共生的藍綠菌,可減少氮肥的施加 E若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藉由固氮作用而獲取氮源 答. 案. BDE.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下)第 6 章 生物與環境. 測驗目標. 能選用適當的資料;能找出或發現問題的因果關係. 解. A某些固氮原核生物才可行固氮作用,如藍綠菌、根瘤菌。. 析. C植物直接吸收銨鹽和硝酸鹽而獲取氮素。 難 易 度. 難. / 在雷雨天收聽廣播節目時,一道強烈閃電畫破天際,收音機隨之發出一陣雜 訊,說明劇烈放電可產生電磁波。下列關於電磁波性質的敘述,哪些正確? (應選 2 項) A電磁波不需要介質即可傳播 B電磁波的電場振盪方向與傳播方向相互垂直 C電磁波的磁場振盪方向與傳播方向相互平行 D電磁波的介質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相互垂直 E電磁波的介質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相互平行 答. 案. AB.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6-5 電磁波. 測驗目標. 了解電磁波的性質. 解. 可見光的本質為電磁波。光的偏振證實了電磁波為橫波,因此電磁波在. 析. 傳遞的時候,電磁波的電場和磁場的振盪方向皆與傳播方向相互垂直, 如下圖;且太陽光可以傳遞到地球證實了電磁波的傳播並不需要介質。. 難 易 度. 易. 33.
(35) ZX 103 學測試題解析 第貳部分:(占 48 分) 說明:第!題至第K題,每題 2 分。單選題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 者,該題以零分計算;多選題每題有 n 個選項,答錯 k 個選項者,得該題. n 2k 的分數;但得分低於零分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 n 算。此部分得分超過 48 分以上,以滿分 48 分計。 ! 天文學家觀測星系在天球的分布時,發現星系大致均勻分布,但部分天區的星 系數量相當少,而這些區域圍繞天球一圈,呈現大圓之分布。下列哪一敘述為 其原因? A因為該天區的星系數量真的很少 B由於仙女座大星系遮掩了遠方的星系 C由於大、小麥哲倫星系遮掩了遠方的星系 D由於我們本身的銀河系遮掩了遠方的星系 E由於宇宙物質的分布呈現兩大部分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第 2 章 宇宙中的地球. 測驗目標. 知道宇宙的結構及天球座標. 解. 因為銀河系的形狀從側面看近似扁盤狀,而地面觀察者的天球則是一個. 析. 均勻球面,地球位於銀河系內,故銀河系的天體在天球上的分布近似一 個大圓圈;別的星系遠在銀河系外,所以天球上這一圈星系稀少的區 域,其實是我們本身的銀河系遮掩了遠方的星系所致。 難 易 度. 中. @ 河川攜帶泥砂至海岸時,不同粒徑的泥砂會沉積在出海口附近的不同地點。某 地的地層由老到新的沉積順序依序為地層甲、乙、丙。圖 5 中的甲、乙、丙為 各地層樣本的近照圖,各圖下方比例尺的單位為公分。若只單純考慮海進或海 退所造成的影響,不考慮如河川季節流量變化及沿岸流等因素,則下列哪一種 海水相對於陸地的變動,較可能造成此地由地層甲至地層丙的沉積環境變化?. . . . 甲 乙 丙 . 圖5. A海退 B海進 C先海退、後海進 D先海進、後海退 E海水面保持不變動. 34.
(36) 自然考科. 答. 案. B.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下)第 7 章 地球環境的監測與探索. 測驗目標. 知道沉積物顆粒大小和沉積環境的關係. 解. 依粒度大小來看,甲為礫、乙為砂、丙為泥,礫為陸地沉積物,砂為陸. 析. 地到淺海沉積物,泥為深海沉積物,此地沉積物分布由老到新,顆粒愈 來愈小,表示此地的沉積環境由陸地漸變成海洋,故為海進。 難 易 度. 中. # 假設某地區發生地震時, P 波的傳遞速度為 6 公里/秒,S 波的傳遞速度為 4 公里/秒,則當該地區發生地震時,這兩種地震波到達甲測站的時間差為 10 秒,到達乙測站的時間差為 30 秒,如果甲測站在上午 9:25:30(9 點 25 分 30 秒)測到初達 P 波,則乙測站應在何時測到初達 P 波? A 9:25:40 B 9:25:50 C 9:26:00 D 9:26:10 E 9:26:20 答. 案. 命題出處. D 基礎物理(一)3-1 物體運動的軌跡 基礎地球科學(下)第 8 章 地球環境的特徵. 測驗目標. 物理:速度與速率的應用 地科:知道由 P 波和 S 波到達時間差決定震源位置. 解. 析. 物理:假設震源距離甲、乙兩站為 S1、S2 公里,根據題意可知 . S1 S1 S2 S2. 10,. 30, 4 6 4 6. ,S2360(公里) 所以 S1120(公里) 如果甲測站在上午 9:25:30 測得 P 波,且 P 波到甲站須時 20 秒,因而得知地震發生時間為上午 9:25:10。 P 波到乙站須時 60 秒,故乙測站測到初達 P 波的時間為上午 9:26:10。 地科:假設地震波從震源出發到測站走直線距離,設震源到甲測站距離 為 D1,震源到乙測站距離為 D2,因 S 波波速較慢,S 波的到達 時間減去 P 波到達時間,即兩種地震波的時間差,所以: . D1 D1 D2 D2. 10,. 30,求得 D1120 公里,D2360 公 4 6 4 6 里,故 P 波到甲地傳遞時間為 120
(37) 620 秒;到乙地傳遞時間. 為 360
(38) 660 秒,兩地時間差為 40 秒,將 9 點 25 分 30 秒加上 40 秒即為 9 時 26 分 10 秒,故選D。 難 易 度. 難. 35.
(39) ZX 103 學測試題解析. $ 科學家利用地震波探測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經模式計算得到全球各地的地殼 厚度分布如圖 6。圖上等厚度線上的數值(單位為公里)為各地地殼之厚度。 下列有關此圖的敘述,哪一項錯誤?. 圖6 A海洋地殼的厚度大都比大陸地殼薄 B地殼厚度大都小於 45 公里 C地勢高的區域,地殼大多較厚 D因為各地的地殼厚度不同,故莫氏不連續面的深度也不一樣 E若要鑽探取得上部地函物質,以北緯 10 度、東經 15 度之地點為最佳 答. 案. 命題出處. E 基礎地球科學(下)第 6 章 地球古今談 第 7 章 地球環境的監測與探索. 測驗目標. 知道地殼均衡;知道地球分層結構與地殼鑽探的目的. 解. ABC由等值線的分布可以看出,海洋地殼較大陸地殼薄,地勢高的地. 析. 區地殼較厚,大部分地區的地殼厚度不到 45 公里。D莫氏不連續面為 地殼和地函交界,因地殼厚度不同,故莫氏不連續面的深度也不一樣。 E地殼鑽探應選取較薄的地殼,北緯 10 度、東經 15 度的地點地殼太厚 (約 40 公里),故不適合。 難 易 度. 易. 36.
(40) 自然考科. % 科學家已經了解光源與光譜的關係,所以藉由觀測遙遠天體的光譜,可以獲得 其訊息。下列有關光譜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白熾燈泡發出的光譜為連續光譜 B如果在白熾燈泡四周有一團低溫的氣體,氣體會吸收能量而產生發光的明線 C只有少數幾種原子才可能有發射光譜或吸收光譜 D太陽的可見光光譜為發射光譜 E如果氣體中的電子吸收了能量之後,電子躍遷至高能量狀態,當電子跳回低 能量狀態,便會發出特定波長的明線,稱為發射光譜 答. 案. 命題出處. AE 基礎物理(一)8-3 原子光譜 基礎地球科學(下)第 7 章 地球環境的監測與探索. 測驗目標. 物理:了解原子光譜的原理與應用 地科:知道光譜在天文觀測的應用. 解. 析. 物理:AD白熾燈泡與太陽皆因為溫度很高,所以發射出來的光為連續 光譜。 B如果在白熾燈泡四周有一團低溫的氣體,氣體會吸收特定波 長的光線,因此經過光譜分析之後會形成暗線光譜(吸收光 譜)。 C所有的原子皆有發射光譜或吸收光譜。 地科:AB白熾燈泡發出的光譜為連續光譜,若燈泡四周有一團低溫的 氣體,氣體會吸收能量,可觀察到吸收譜線,為暗線。CE只要 原子軌域上的電子發生能階躍遷,就可能有可見光的發射或吸收 光譜。D恆星內部核融合反應產生的能量透過恆星表面較低溫的 氣體,易產生吸收光譜,故太陽的可見光光譜為吸收光譜。. 難 易 度. 中. ^ 如圖 7 所示,目前地球自轉軸指向為圖中 x,與繞日公轉軸交角約為 23.5 度。 如果地球自轉軸的指向偏轉為圖中 y,但交角仍為 23.5 度。僅就天文的角度來 看,則地球北半球的夏天與冬天,與實況(現況)相比為何? 選項 A. 夏天. 冬天. 與現況差不多 與現況差不多. B. 比現況冷. 比現況熱. C. 比現況冷. 比現況冷. D. 比現況熱. 比現況熱. E. 比現況熱. 比現況冷. 圖7. 37.
(41) ZX 103 學測試題解析. 答. 案. E.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第 5 章 地球環境變遷. 測驗目標. 知道地球自轉軸指向對氣候變遷的影響. 解. 如下圖示,目前地軸指向為 x,則地球北半球在遠日點為夏天,在近日. 析. 點為冬天;若海陸分布狀態不變,一萬多年後地軸指向 y,則地球北半 球在近日點為夏天,在遠日點為冬天,故冬天比現況冷,夏天比現況 熱。. . 難 易 度. 中. & 氣象觀測包括傳統氣象觀測與遙測,氣象局綜合了各種觀測資料,輸入氣象模 式中,便可做數值天氣預報。以下關於傳統地面氣象站觀測氣溫、氣壓、溼 度、露點、風及雲等項目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北風指的是向北吹的風 B乾溼球溫度計溫差愈大時,相對溼度愈小 C露點的大小可以直接用來判斷相對溼度的高低 D氣壓不受溫度影響,所以氣壓計可直接置於陽光下 E各觀測項目中,雲量及雲狀目前仍以人工目視觀測 答. 案. 命題出處. BE 基礎地球科學(上)第 3 章 動態的地球 基礎地球科學(下)第 7 章 地球環境的監測與探索. 測驗目標. 知道露點的意義;知道大氣觀測的項目. 解. A北風是指從北方吹向南方的風。B空氣愈乾燥(相對溼度愈小),溼. 析. 球上的水蒸發愈多,溼球溫度降得愈低,乾溼球溫度計溫差愈大。C氣 溫和露點溫度愈接近,代表空氣快達飽和,相對溼度愈高,故氣溫和露 點的差可用來判斷相對溼度的高低,但露點的大小無法直接判斷相對溼 度的高低。D溫度會影響空氣密度,因而影響氣壓大小。 難 易 度. 易. 38.
(42) 自然考科. *、(為題組 下表為四種脊椎動物的平均體重及平均腦重量資料:. . 動物名稱. 平均體重(公克). 平均腦重量(公克). 小 鼠. 24. 0.5. 大 象. 2,550,000. 5,000. 黑猩猩. 42,000. 400. 羊. 40,000. 100. * 根據上表的資料,若 BB 值代表「平均腦重量」占「平均體重」的百分比,則 BB 值最大與最小的兩種動物,依序分別為何? A小鼠,大象 B大象,黑猩猩 C黑猩猩,羊 D羊,小鼠 E黑猩猩,小鼠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科學能力題(不屬於任何一章). 測驗目標. 能由數據、式子或圖表等資料找出其特性、規則或關係. 解. BB 值:. 析. 小鼠為 0.5
(43) 24 0.021(最大) 大象為 5,000
(44) 2,550,000 0.002(最小) 黑猩猩為 400
(45) 42,000 0.0095 羊為 100
(46) 40,0000.0025 難 易 度. 易. ( 根據上表資料,下列何者是最合理的推論? A靈長類的 BB 值最高 B個體愈小則 BB 值愈小 C體重愈大則 BB 值愈大 D雜食性動物的 BB 值較草食性的為高 E具社會行為的生物其 BB 值較沒有社會行為的為高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科學能力題(不屬於任何一章). 測驗目標. 能了解並根據圖表作解釋、歸納、延伸、推論或結論;能根據事實作合 理的推斷. 解. 析. 難 易 度. BB 值:小鼠黑猩猩羊大象,與D的敘述相符。 難. 39.
(47) ZX 103 學測試題解析. ) 李同學想了解生長素對某種植物組織培養苗 各部位生長率的影響,於各培養基添加不同 濃度的生長素,經過一段時間後,分別測量 其根、芽及莖生長的長度變化,再與對照組 相互比較後,得出如圖 8 的相對生長率。依 據此圖,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莖對低濃度的生長素最為敏感. 圖8. B 1 ppm 生長素可使莖有最大的生長效果 C 10. 1. ppm 之生長素可使芽停止生長. 2. ppm 之生長素可使根的長度縮短. 3. ppm 之生長素可同時促進根、芽及莖生長. D 10 E 10 答. 案. BE.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4 章 植物體的構造與功能. 測驗目標. 能了解數據、式子或圖表等資料的意義,並根據圖表作解釋、歸納、延 伸、推論或結論. 解. 析. A莖對低濃度的生長素不敏感。 B由題圖可知,1 ppm 生長素可使莖有最大的生長效果。 CD題圖的縱座標為「與對照組比較的相對生長率」,因此 10. 1. ppm. 之生長素並非使芽停止生長,而是與對照組之生長率相同。同理, 10. 2. ppm 之生長素並非使根的長度縮短,而是較對照組之生長率. 低。 難 易 度. 難. Q、W為題組 甲狀腺細胞生成甲狀腺素的過程中,利用碘幫浦蛋白將碘離子吸收至細胞內, 過程中會消耗 ATP,最後甲狀腺球蛋白中的酪胺酸與碘離子結合,形成甲狀腺 素。甲狀腺素進入標的細胞後,會與其位於細胞核中的受體結合,藉此活化與代謝 作用相關的基因表現。 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發生大地震,導致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為了降低輻 射傷害,當地民眾會依醫生指示每日服用碘片一次。服用碘片的作用是讓甲狀腺細 胞內的碘含量飽和,使放射性碘不易成為合成甲狀腺素的原料。一般而言,碘片服 用約 30 分鐘後即可發揮效用,而自環境中接觸到的放射性碘,則需約 10 ∼12 小時 才會進到人體的甲狀腺。. 40.
(48) 自然考科. Q 下列有關「甲狀腺」與「甲狀腺素」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甲狀腺共有 4 個,包埋在副甲狀腺的組織內 B甲狀腺細胞藉主動運輸將碘輸入細胞 C需有甲狀腺球蛋白才能合成甲狀腺素 D甲狀腺細胞對碘的吸收具有飽和現象 E甲狀腺素為胺類激素,其受體位在細胞膜上 答. 案. BCD. 命題出處. 與「基礎生物(下)第 5 章 動物體的構造與功能」相關的科學能力題. 測驗目標. 能選用適當的資料,並找出或發現問題的因果關係. 解. A副甲狀腺共有 4 個,包埋在甲狀腺背面的組織內。. 析. BCD均可由題幹短文中找到答案。 E甲狀腺素的受體位在細胞核內。 難 易 度. 中. W 若某地區在 3 月 21 日早上 8 點遭受放射性碘汙染,則該地區民眾在下列哪一個 時間開始服用碘片的預防效用最低? A 3 月 21 日早上 8 點 B 3 月 21 日早上 9 點 C 3 月 21 日中午 12 點 D 3 月 21 日傍晚 6 點 E 3 月 21 日晚上 10 點 答. 案. E. 命題出處. 與「基礎生物(下)第 5 章 動物體的構造與功能」相關的科學能力題. 測驗目標. 能了解數據、式子或圖表等資料的意義,且能找出或發現問題的因果關係. 解. 根據短文所述:「一般而言,碘片服用約 30 分鐘後即可發揮效用,而. 析. 自環境中接觸到的放射性碘,則需約 10 ∼ 12 小時才會進到人體的甲狀 腺。」可推知早上 8 點遭受放射性碘汙染,最慢晚上 8 點就會進到人體 的甲狀腺,因此最慢應在晚上 8 點的前 30 分鐘服用碘片。 難 易 度. 中. E、R為題組 棉花是錦葵科(Malvaceae) 棉屬(Gossypium),為亞洲與非洲之重要的經 濟作物,其種子之種皮毛細胞形成的纖維是紡織原料,種仁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 脂質,但是卻同時具有多酚類化合物「棉酚」,只有反芻動物才能無毒消化,對人 類則具有相當毒性而不能直接作為食物的來源。棉花的葉、莖與花也含有棉酚,其 可保護植株避免受到病蟲害的侵襲。植物學家曾利用雜交培育出不含棉酚的品種, 但卻因極易受到蟲害而大幅減產。美國科學家已成功利用基因轉殖技術(核糖核酸 干擾技術或稱基因沉默技術),僅減弱種子內之棉酚基因的表現,但在其他器官則 不受影響,植株仍能保有抵禦蟲害的能力。雖然研究人員已證實這種轉殖基因棉花 的可遺傳性,但尚未能確定其基因穩定性的維持。. 41.
相關文件
水的沸點會遠高於其他同族元素是因為氧原子與其他 元素相比較之下,有較大的陰電性質,致使 O─H 鍵較 其他 S─H、Se─H,及
ANOVA若加入實驗設計,可增加試驗分 析的精確度,實驗設計是利用重複性和
週期表中的數個族具有特別名稱(圖 3.6),如 1A 族元素。此 族元素(氫除外)稱為鹼金屬(alkali metals)(圖
1975 年 Feullade 和 Perche 發現 PEO, PAN, PVdF 等聚合物的鹼金屬鹽錯合物具有離子導 電性, 並製成 PAN 和 PMMA 基的離子導電膜.. 1979 年,
中興國中
可分別隸屬於五項因素。其中有三項因素分別 是各由其隸屬的二至三項分測驗量表分數所衍
水的沸點會遠高於其他同族元素是因為氧原子與其他 元素相比較之下,有較大的陰電性質,致使 O─H 鍵較 其他 S─H、Se─H,及
式中 、 、 為隨物質而定的常數﹐表面張力隨液體性質不同可有很大差別。例 如 20 C 時有機液體苯的表面張力是 28.88
Rapiacta 因不經肝代謝,故透過 CYP 機轉與其他藥物發生 交互作用之可能性應該很低,就目前所知的排除途徑以及從 體外試驗可推知 Rapiacta 並不會誘導或抑制 CYP 450。 1)
本實驗測得的 pH 值與酸鹼度計測得的 pH 值差異不大,約 1%,證明了我們 也可以利用吸光值,來推算出溶液中不同分子的濃度,進而求得
一般飲食中,都會攝取些微的葉黃素,由於葉黃體
由於 reduced echelon form 每一個 row 除了該 row 的 pivot 外, 只剩 free variables (其他的 pivot variable 所在的 entry 皆為 0), 所以可以很快地看出解的形式.. 而我們又知
由於 A 為方陣, 其 row 的個數和 column 的個數皆為 n, 此時很自然地可以將 Theorem 3.4.2 和 Theorem 3.4.6 相連結得到 invertible
化成 reduced echelon form 後由於每一個 row 除了該 row 的 pivot 外, 只剩 free variables (其他的 pivot variable 所在的 entry 皆為 0), 所以可以很快地看出解的形式..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四 金錢的性質 策略和管理—延伸學習元素.. 單元 E4
就知識及相關理論的最新發展,體育教師可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把新元素例如資訊素養、企 業家精神、人文素養,以及
評估資訊和 資訊提供者 的權威、 公 信力及可靠性 素養範疇 5:. 提取和整理 資訊以產生 新知識
教師可向學生解釋,供應商的可靠性透過以往的交易經驗或其他商業伙伴的推薦
目標構面「C 5 外部誘因因素」中,四項評量準則權重之大小排序可知,「C 54 購 買此公平貿易產品可透過網購和宅配很方便」的重要性最高, 「C
另外,透過表 4-2 的結果可以看出,金融業受訪者最不重視的五項評估準則 因素依序為「C 41 親友推薦我使用網路電子支付」(權重為 0.013)、 「C 44 消費金額
台灣係屬新生代地區,地質年代較輕,且造山運動活躍,岩質除軟弱
三、依可質化或量化分析為前提選定成效檢核 四、依可具體可行無爭議為前提選用策略方法
LiuB 則含有 methylene blue ( 亞甲 藍),可和細胞核蛋白、嗜鹼性白 血球與淋巴細胞胞漿(嗜鹼性物質)
兵珮琪(2006),以 Kano 二維模式探討航空公司服務品質要素,藉此為業者確認各 項品質要素屬性之涵義。最後利用 Matzler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