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自由主義對高等教育之影響-以紐西蘭爲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自由主義對高等教育之影響-以紐西蘭爲例"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新自由主義對高等教育之影響 ──以紐西蘭為例    教育研究月刊。134 期。  政大教育系 周祝瑛 94.6.14   . 壹、 前言 許多學者指出(Giroux, 2002; Dale, 2001),自一九八○年代以來,紐西 蘭、澳洲、英、美、阿根廷、墨西哥及其他拉丁美洲等國家的教育,正經歷一場 以「自由市場經濟」(free- market economy)及政府「鬆綁」(deregulation) 為名的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意識型態改革行動;過程中以「自主與緊 縮」(autonomy and devolution)為口號,對個人權利(personal rights)進 行多方面的干預。在各國政府透過社會、政治、經濟等相關基礎部門 (infrastructure)全力推動上述理念之餘,高等教育同樣也實行一連串改革, 包括:私有化(privatization)與自由選擇(free choice) , 「鬆綁」與「競爭」 (de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開放教育系統,引進企業界的管理哲學 (managerialism) 、加強中央的主導權力,並強調隨著教學與評量的改進,達到 「效率與效能」(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的雙重目標。    在上述這些國家中,尤其以紐西蘭最為明顯。自一九八○年代以來,隨著國 家(state)定義的轉變,由過去政府提供各種資源、負責人民養生送死(如: 教育、醫療、交通等)的「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轉變為減少政府干 預、重視投資報酬及競爭效率的市場經濟取向。這樣的意識型態轉變,固然是紐 國在面對國際大環境與國內經濟蕭條的壓力下,所採取的變革措施,但也遭致人 們批評:這是政府推卸過去社會福利沈重負擔的一種逃避責任的做法 (Yeatman ,1993)。 另外,在高等教育政策自由化與鬆綁與聲中,紐西蘭政府的教育權力表面 上看似乎縮減(如:政府減少政策干預與經費補助),而實際上政府權限卻不斷 擴充(如:設立全國課程標準,成立高教認可機構,並提高大學學費等);大學 為了爭取政府經費,變成了必須符合政府規定(包括學生招生與就業),大學的 研究與教學淪為市場中的產品(Giroux, 2002)。面對這些改革趨勢,國內讀者.

(2) 或許並不陌生?近年來,不論是國內大學數量的急遽擴張,造成各校資源緊縮、 學生質量不均衡的問題,或是以市場為機制,強調各校辦學績效、符合政府政策, 並以大學法人化與五年五百億補助搭配等做法,似乎說明著我國的高等教育也面 臨著與上述國家相同的命運。有鑑於此,作者擬以近年來紐西蘭高教改革為例, 探討在新自由主義下,該國高教所面臨之轉型過程與挑戰,希望從中反省台灣高 教中鬆綁與自由化之後,所可能衍生的相關問題,以收「他山之石」之效。. 貳、 背景介紹    一、「白雲故鄉」  紐西蘭(New Zealand/Aotearoa,意即白雲故鄉)位於南太平洋中,由南北 兩大島以及無數個小島所組成。總面積大約是二十六萬八千平方公里,與日本或 英格蘭本島的大小相當,為台灣面積的七倍大,而人口卻只有台灣的近七分之一, 四百萬人口左右。紐西蘭首都為威靈頓,第一大城為奧克蘭市。自一八四○年成 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後,在政府制度、宗教、生活、法律、教育等方面均受到英國 強烈的影響。在族群關係方面,到了一九八○年代,紐國政府才承認少數民族毛 利人(占總人口 14.4%)的地位,這可說是自一八四○年,英國與毛利人簽下的 「瓦當義條約」(Treaty of Waitangi)之後,首度承認毛利文化在紐國社會中 重要一環的宣誓。(Barrington, 1990;李龍華, 2005)。 一九八○年以前,紐國向以福利國自居,例如:自一九三六年工黨(Labor Government)首度執政時,即宣布為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 。一九三九年紐 西蘭教育部宣布:所有的人民無論是貧或富,居住在鄉村或城市,都有資格接受 免費教育(至十五歲),這些教育協助他們能夠行使公民的權利(Barrington, 1990)。在這個福利國家中,教育是成為所謂的「公共財」(public goods),政 府有責任來提供或改進教育的品質,讓所有的人都能在這個體制下免費入學。當 時,紐西蘭仍是大英國協的一員,在學校課程上承繼著英國的傳統,在經濟上主 要依賴輸出初級農產品到英國以賺取大筆外匯。可是,後來由於歐洲共同市場 (European Common Market)的成立,紐西蘭逐漸失去出口英國的優勢,國內經 濟面臨著重大轉型壓力(周祝瑛, 2005)。    一九七○年代起,許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OECD)開始引進新自由 主義,紐西蘭也於一九八○年代開始推行 (Althaus, 1997)。當時接櫫以新自由 主義為首的改革方針,造成紐國政府組織快速大幅重組,過程中不但將「資源提 供者」與「政策執行者」加以區分,並且著重在公部門機構與資源的鬆綁 (deregulation)、產業化(corporatization)、及私有化(privatization), 藉此希望提升公部門的效率。隨後一九八四到一九八七年之間,政府引進來自美 國芝加哥學派(Chicago School)及智庫人士的建議,進行政府部門改造,推動.

(3) 一九八八年「政府部門法」(State Sector Act)與一九八九年的「公共金融法」 (Public Finance Act)的修訂,試圖藉由新自由主義的理念來重組政府部門 (Wistrich, 1992)。    二、自由主義與新自由主義  在討論新自由主義之前,有必要對自由主義略為探討。一般而言,自由主 義(Liberalism)主要針對政治或經濟的自由主義而來。英國經濟學者亞當斯密 (Adam Smith, 1723-1790)在一七七六年提出「國富論」 (The Wealth of Nations), 主張應解除政府所有在經濟事務上的干預,如:製造業中不應有任何限制,商業 及關稅方面政府也不能干預。他認為「自由貿易」是一國發展經濟的最佳途徑。 由此可見,自由主義的觀念中,強調解除政府的控制,鼓勵自由市場、自由貿易 和自由競爭。    前述理論經過十九、二十世紀初在歐美等國實施後,一九三○年代美國經 歷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經濟學者凱因斯(John M. Keynes, 1883-1946)向自由主義提出挑戰,認為自由主義只利於資本家,如何兼顧資本 主義的全面發展及人民充分就業,最好的做法即是由政府和中央銀行介入經濟活 動,提升就業機會。這樣的主張正好符合當時美國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1882-1945)總統的需要,於是加以採納並提出新政(New Deal, 1933-1939) , 強調政府應促進眾人福祉,增加公共預算支出及民生補助,藉此挽救經濟蕭條的 頹勢。凱因斯的經濟理論(Keynesism)在推行了數十年之後,在面對全球化及 資金快速流動的新局勢下,各國政府面臨經濟困難、資源緊縮等問題,於是許多 企業界人士重新思考如何調整經濟結構,而提出以全球化為競技場的「新自由主 義」(Neo-liberalism)概念。    新自由主義學派深受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學說的影響。 傅氏認為政府是為了政治理由必要存在的形式,與韋伯(Max Weber, 1864-1920) 相似的是,傅氏也認為政治的理性亦包含各種形式、專家、制度,並具有各種技 術來回應及維持控制(Foucault, 1979)。因此,新自由主義不但不反對政府治 理,反而主張以下五大概念(Olssen,2002):  1. 市場規則導向:強調自由解放,消除國家政府的限制,以此開放企 業競爭力,增加投資及擴展國際貿易市場,如:成立北美貿易協定(NAFTA)。 另一方面減少工會成員薪資,削弱世界各國工人過去已取得的權利。減 少價格控制市場的干預,朝向自由資本及生產產品的方向發展。  2. 刪減社會福利公益支出:大幅削減教育、醫療保險預算;降低窮人 的安全網,減少道路橋樑修繕、飲用水供給等公共工程。相反的是,新 自由主義卻不反對政府對商業機構的補助,並贊成對其減稅措施。  3. 支持鬆綁:一方面減低政府對任何可能收益的管制,另一方面減低.

(4) 對環保、工作保障等可能阻礙社會獲利的重視。  4. 私有化:將公營事業如銀行、鐵路、國道收費站、電力公司、學校、 醫院等單位逐漸出售給私人,以此來提升這些機構的經營競爭力。  5. 消除公共財產及社區合作概念:藉由增加個人責任來取代上述公有 社群概念。讓窮困的民眾自尋生路,但若其本身問題未解,則又會被視 為懶惰的一群。  由此可見,在建立自由市場的過程中,以往自由主義人士視政府干預為一 大威脅,極力排除政府的干預,主張認同個人的自主性並應充分發揮自由,但現 在新自由主義一派卻認為「政府的政策、機制及面對企業的態度」是影響自由市 場發展的關鍵因素,政府因為掌握資源,所以必須善加運用,主張應由政府訂定 法令、設置相關機構,提供資源,以此創造合適的市場。    参、新自由主義路線下的紐西蘭高等教育    許多研究指出(Olssen, 2002; Grollios, 2003; 王如哲, 1999),自一九 八○年代以來,紐西蘭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主要是針對教育經費、研究、教學、 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 、績效(accountability)及治理(governance) 等方面進行規劃,目的是希望透過競爭機制來增進辦學校能,提升紐西蘭高等教 育的市場效益(market efficiency) 。然而這些改革卻也出現了「政府擴權」與 「大學自主」兩者之間相互矛盾的現象,值得世人關注。以下謹就紐西蘭一九八 四年~一九九八年新自由主義下之高等教育、及一九九九年以後修正路線下之高 等教育,說明如下:    一、一九八四年~一九九八年新自由主義下之高等教育  一九八四年以後,紐西蘭工黨在引進新自由主義時,提出以下幾項前提: (1) 每個人皆能了解自我興趣:個人具有理性,並能了解判斷,知覺自己的興趣及需 要;(2)隱形推手理論(the invisible hand theory):個人的利益能與社會福 祉相關; (3)自由市場經濟:經由市場能提供最好的機會及資源,市場不僅為有 效能的管道,同時也是較道德的機制; (4)強調自由放任:認為自由市場能自我 管理,並具有自我調節秩序之功能,甚至比政府及其他組織更具備上述功能; (5) 強調自由貿易:內容包括取消所有關稅及所有補助,減低政府的保護及支持 (Burchell, 1996)。    前紐西蘭財政部部長 Graham Scott 曾指出(Olssen, 2002),紐西蘭實施的 新自由主義改革,主要項目包括:策略性的管理、重新製造消費者需求、全面品 質管理、採取現代資訊科技及管理系統、改善績效責任系統、發展適當文化價值, 及團隊合作與領導等策略。換言之,上述做法就是為了要減少政府功能,引進市 場機制來增進各部門的績效,區分擁有權及購買權責任;釐清政策訂定與執行之.

(5) 關係,區分經費補助及政府服務提供之差異,提供不同服務者的競爭,及重新分 配資源等。    從一九八○年代的發展來看,一九八七年的「華茲報告書」(The Watt's Report 1987)採納紐西蘭大學副校長委員會(New Zealand Vice Chancellors Committee)的建議,向政府提出「大學使用者付費」 (user-chargers)的觀念, 改變紐國一向高等教育免費的模式。到了一九八八年的「訶克報告書」 (The Hawke Report)中進一步建議: (1)大學應朝向商業化,以增加其收入; (2)大學本身 非政府,應提升學生收費標準,增加學生貸款額度; (3)應區分大學研究及教學 方面的任務; (4)董事會(council)規模應更小,可指派類似企業執行長(Chief Executive Officers, CEO)負責校務推展,建立任期制;(5)大學表現應績效 化,藉由公辦民營,增加監督控制;及(6)增加私人募款比例,促進大學效能 等。同年,紐西蘭的私人商業團體(The New Zealand Business Round Table) 更進一步向政府提出「改革紐西蘭高等教育」 (Reforming Tertiary Education in New Zealand)建議書(周祝瑛,2000) ,主張教育應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一樣,需 放在市場機制中;高等教育非公共財,應由個人負擔等。該團體不但主張大學應 引進市場機制,並且建議政府須增加誘因及行使懲罰,以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效能。 在大學學費方面,改由以學生為主的經費補助方式(student-centered fund) 、 引進研究經費競爭機制、增加使用者付費比例,及提供學生就學貸款等建議。    為了回應上述各界的改革壓力,紐西蘭教育部於是公布一份題為: 「為生活 而學習:十五歲以後的教育訓練」(Learning for Life:Educational Training Beyond the Age of 15)政策白皮書(White Papers, 1989),主張政府應在大 學經費及事務中扮演領導角色,透過徵收學費增加學校財務來源,並藉由部分學 校研究成果來擴充各校財源。由於紐西蘭的高教機構種類不少,包括:多元技術 學院、教育學院、大學及以毛利語為主的大學,各有不同的法令規章制度行使高 等教育的權限,因此上述報告書再三強調,如何增加各種高等教育機構之間的競 爭力,以此吸引學生,並將辦學「績效」與「效能」定位往後高等教育政策的主 軸。    到了一九九○年,紐西蘭政府提出另一份「教育修正法案」 (Amendment Act) , 目的在推動紐西蘭大學更加企業化的構想,採取由教育部與大學共同企業經營模 式。在這些政策下,看起來似乎能夠提升紐西蘭的大學競爭力,但事實上紐西蘭 的高等教育卻飽受政府擴權的影響。最明顯的改變是大學學費逐年提高,同時也 增加學生與教職員比例,加重其工作負擔。另外,一九九四年國家黨所提出的「陶 德報告」(Todd Report),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結論即是:高等教育應視為私人投 資行為,非個人權利,此舉可說是將新自由主義的精神發揮到極點。   .

(6) 到了一九九七年九月,紐西蘭聯合政府公布另一項「紐西蘭未來高等教育 評估報告」 (A Future Tertiary Educational Policy for New Zealand : Tertiary Review)及教育政策綠皮書「Green Paper Report」,內容牽涉大學經費補助、 學生學費收取、教師研究補助評估、管理措施、品質保證、大學財產、機構形式、 大學治理方式等(Ministry of Education, 1997)。雖然上述綠皮書中並未強調 高等教育應是否全面市場化問題,但這些年來累積的政策已導致大學環境完全改 觀,造成私校大規模擴張、及政府管理權力的擴大,至於大學原本的文化及特色 均受相當程度的影響。    二、新自由主義對紐國高教之影響  綜觀紐西蘭高等教育自一九八四以來的改變,新自由主義不但讓政府引進 更多外部的控制,並且對大學的自主產生影響深遠,茲說明如下:    1. 政府監督及績效責任制(Monitoring & Accountability)  在新自由主義下,紐西蘭的大學逐漸受到政府的管制,其中最明顯的為 大學產權、監督機制與績效責任部分的轉變。在新的政策中,大學被視為皇 家公司(Crown Enterprise)的一環;由於國家擔負大學資產的風險,因此 須轉嫁到加大學本身治理的績效責任,大學經營須符合市場機制。  根據一九六一年原先公佈的紐西蘭大學法(University Act 1961)中, 大學被視為「擁有自由、與政府區隔、擁有特權及任務」的教育場所(Peters, 1997)。但自一九八○年以後,這種觀念已有改變,認為大學需有適當的外在 監督以增進其效能,甚至由政府直接控制掌管各大學產權,例如:建立「大學 產權監督單位」(The Tertiary Ownership Monitoring Unit),由教育部長直 接授權,處理大學校產權問題,此舉可說是開了政治力干預大學自主的先例。 在新自由主義的機制下,紐西蘭政府及教育主管機關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權力, 除了引進高等教育產權監督單位外,同時各大學須聘任董事會主席,使得各大 學不得不各配合教育部長的政策。    2. 大學的治理與學術自由  (1)大學的治理(University Governance)  在大學治理方面,由於政府希望大學透過立法重整為類似公司的企業 組織,因此擬引進商業標準來評估辦學績效,如:由校長組成行政團隊與 教育部協商,從中訂定各項教育發展目標、評估大學績效成果。另外,在 校產處理方面,紐西蘭教育部提出大學扣稅問題,根據大學校產在市場上 的價值,規定其賦稅標準,以此增進大學效率。這樣的改變對一般大學雖 無直接的影響,但對校史悠久、校產龐大的學校是一種懲罰,相反的卻有 助於在私立學校的發展。  (2)大學的學術自由 .

(7) 有不少研究指出,在一九八七年至二○○一年間不斷發生紐西蘭政府 對大學自主侵權(invasion)的案例,導致大學原有的自主精神逐漸消失 等問題(Peters, 1997;Olssen, 2002)。如何重新調整大學結構,恢復 民主機制,保障大學自我管理功能,讓大學自主免於受政府過分管制,實 為紐西蘭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大挑戰。    3. 大學董事會的代表性  如同傅柯在新自由主義中認為,所有大學中的自由、自主、專業主義、權力 都是一種複雜的專業權力行使方式,須 透過重新組織統整,達到偵查政府權 威、增加民眾參與、社區投入及機構多元性發展等理想(Foucault, 1979),因 此在大學治理上,應採取代表治理(representative governance)方式。例如: 紐西蘭教育法案(Education Act 1990)規定:教育部長可向私人機構徵召各領 域專家,在教育部下成立之各委員會。過去大學董事會之甄選工作多由教師、學 生代表、相關人士或社會賢達參與,代表性較多元。但該項法案提出後,許多大 學委員會裁減教師學生代表比例,而大學董事會的編制也從原有的十七至二十二 人減少為七至十二人的幅度。另外,由教育部長直接任命的董事會成員作法,也 干預了大學獨立,影響過去董事會扮演政府與大學間中介(buffer)的角色,因 而發生了部分校董人士的參與是為了個人權益,而非真正著眼於改善大學效能之 問題。    4. 大學競爭機制  在新自由主義中,強調引進競爭機制,提升大學生產力,及增加政府控制。在紐西蘭高等教育中,最明顯的即是 大學教育經費補助,根據各校全時制學生註冊比例提供個別補助,透過使用者付費的方式將學生視為能自我負責 的獨立顧客,以提升各大學對於課程選擇質量及課程市場性的重視。如:一九九○年代以後,紐西蘭的大學強調 以學生為中心的補助模式,主要透過市場競爭,以各科系招生人數為標準,進行補助。原先大學生只付大學教育 經費的百分之二十,目前已提升至百分之八十的收費比例,漲幅頗大。   . 5.. 大學教授研究經費之競爭  紐西蘭教育部鼓勵大學教授向外爭取經費來源,並盡量減低對大學教授的 補助。一九九○年後,紐西蘭大學教授的研究經費來源補助大幅減少,造成大 學教授及行政人員對外募款的壓力,並對大學自主與學術自由是造成傷害,理 由是由於許多複雜的申請規章,教授間從原本互助合作(co-operation)轉為 競爭(competition),甚至會影響同僚情誼。而且所有的研究主題必須符合市 場考量,不僅有損大學學術尊嚴,對未與市場概念緊密連結的人文社會學科影 響甚鉅;一些如科系課程的變更,也發生科系重複、資源浪費的情形;而有些 科目或因市場考量而無法開課,在資源使用上也出現效能不佳等問題。上述種 種市場導向的做法反而讓私立大學掌握先機,獲得較多資源;至於其他公立大 學則面臨資源縮減、品質低落的威脅,也使得大學自主、學術自治的堅持逐漸.

(8) 消失(Marginson & Considine, 2000)。    另外,紐西蘭教育部將大學教授區分為「教學教授」與「研究教授」 ,造成 大學教授之間為爭取研究經費而競爭激烈。因此有人質疑(Olssen, 2002):這 樣的情況是否會影響大學的學術分工及其平衡發展?會不會造成研究人力物力 的浪費?或使教授們受限於經費來源而影響研究主題及方法?甚至形成大學教 授階層化,影響教學研究品質?    由此可知,新自由主義對於紐西蘭高等教育的影響甚大,使得紐西蘭大學 在市場化趨勢下,非常強調績效以及學術表現評估,各大學無不紛紛各自建立學 術指標、引進個人自評機制,以此增加大學教師的向心力。但是,大學過去所扮 演社會的批判角色,則由於目前各校追求市場(大學)形象的趨勢,而逐漸壓抑 教師異議的聲音,這一點可說是新自由方面,對大學自主維護的最大影響,造成 很多大學只強調其廣告形象及公共關係,以保障學生來源,反而忽略大學原本的 社會公器角色。   . 肆、一九九九年以後紐西蘭改採修正路線下之高等教育    一、自相矛盾的高教政策  紐西蘭學者 Hall(1998)曾經研究另一個以新自由主義為大纛的英國柴契 爾主義(Thatcherism in Britain),指出其為一種高度矛盾的策略,一方面削 減了政府的福利部門及反對政府的干預,但另一方面卻又採取極端仰賴政府導向。 Hall(1998)也發現紐西蘭也有類似的矛盾,例如:  1. 教育部權力的擴充:  在一九九○年,取消原仿自英國的「大學撥款委員會」(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改由教育部主導,根據不同的規章及目標,直接 提供大學經費補助。  2. 削弱大學的權利:  如設立紐西蘭資格審查局(New Zealand Quality Authority, NZQA), 取代大學原本在授予學位、資格檢定的職能,直接越過大學的權限,檢 定大學學位資格等,造成教育部長擴權現象。  3. 引進體制外機構:  在教育部底下成立「高等教育審議會」(Tertiary Education Advisory Commission),原來是為了增進大學市場機制,卻因為忽略對現有體制 的尊重,以致引起人民反感,間接促使執政黨下台。  上述這些做法,在在說明了新自由主義對高等教育發展中所衍生的矛盾政 策,也看出各執政黨極欲掌握高教的企圖。   .

(9) 二、修正高教發展路線  一九九九年大選後,紐西蘭勞工聯合陣線(Labor Alliance Government) 上台,總結過去各政黨的主張,提出「第三波政治」(Third wave politics)路 線;並於二○○○~二○○一年,提出三份教育報告書,重新檢討過去十多年來 在新自由主義下過度強調市場競爭、忽視社會福利的做法。新上任的政府一方面 肯定新自由主義提升了大學發展的多元性與參與度,檢討實施過程中政府部門缺 乏協調、大學經費浪費,與分配不公的種種弊端。尤其在當前世界各國大多為朝 向知識社會(knowledge society)的發展方向而努力之際,紐西蘭的高等教育 如何修正新自由主義的作法,重新投入對知識經濟社會的前端科技研究,如:通 訊科技、網路及電子郵件的應用等,並加強對移民現象所改變的人口結構、種族 及就業等問題提出解決辨法。  到了二○○一年七月份,紐西蘭教育部重申高等教育政策必須符應一八四○ 年瓦當義條約(Treaty of Waitangi)的精神,保護毛利等各族群權利,追求環 境永續生存,維護整體社會發展。從上述政府的教育報告書中,可看出紐西蘭巳 逐漸修改過去奉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努力在科層體制及市場控制間尋找新的高 教模式,以符合紐西蘭的未來發展。根據二○○五年三月「高等教育卓越回應與 開放」(Tertiary Education – Relevance and access)報告中特別提出,近 年來紐西蘭高等教育缺乏明顯的策略方向,尤其是政府部門各自為政 (fragmented)的情況,使高教機構間缺乏合作與協調功能。因此在今年五月十 四日紐西蘭教育部長特別提出, (1)在未來的發展中,高等教育應強調知識經濟 的內容,延續二○○○年時紐西蘭成立的「現代學徒制」(modern apprenticeships) ,加強青年人就業的培訓技能; (2)對大學進行國家級的研究 投資,例如:在二○○二年提出研究中心「卓越基金」 ,增加大學的研究功能; (3) 建立一個知識經濟的社會中十八至二十二歲的學生需求; (4)重視終身學習,加 強高等教育符合國家目標的追求,對於工業、企業與社區之間應有更密切的聯 繫。  在這一波高教改革中,強調建構整個改革策略與組織改造是主軸,包含如何 規劃未來五年高等教育體系改革的藍圖,加強所有在校和畢業後的教育訓練,尤 其是全時的大學生在學與工作有關的訓練聯結,包括: (1)如何加強高教組織的 能力,提升辦學品質及能力; (2)加強提升毛利族群教育的動機; (3)強化全民 參與知識社會的基本能力; (4)建構適合知識社會的技能,增加教育研究和知識 的聯結等。  總而言之,在這些修正的高教路線中,大多針對如何提升高教機構的能力 (capability),讓大學院校等機構協助紐西蘭成為更具創新技能、生產力更加 付出社會繁榮。至於今後各大學其經費補助的優先順序,則取決於高等教育是否 具有高質量?課程的設置以及機構的目標能否能符合紐西蘭當前社會發展需求? 尤其讓高校學生能否具備基本技能,找到工作,或者接受更進一步的教育訓練等 指標。 .

(10) 這一連串的修正,其實正也透露出實施十多年新自由主義的紐國高教政策 已到了不得不調整的階段。儘管如此,從許多措施來看當前紐國政府似乎更具體 落實新自由主義的理念,尤其明顯的是加強以經費分配來強制各個大學機構必須 符合政府的施政方向,包括畢業生的就業比率、課程的修畢的比例、課程修課比 例、成功完成修課比例,以及教學評鑑的結果等。當前紐國政府的經費補助不但 更貼切於市場,並且重視學生的修課學習以及對整個課程的觀感,強調大學教學 是否符合市場與國家需求的層面,重視高教品質以及對就業市場的回應性。這些 政策,都是延續過去十多年來新自由主義的基本路線,所不同的是現階段作法更 為具體、低調罷。 . 伍、結語 從一九八○年代以來,許多歐美國家經常以組織再造、鬆綁公共教育的方 式來重整(restructure)各國教育,強調機構的自主性(institutional autonomy),透過鬆綁、自由化,加強各校間的績效競爭,來創造教育中「準市 場」 (quasi-markets)機制。在這個風潮中,不但許多英語系國家透過新右派政 府(The New Right government),引進新自由主義政策,連國際貨幣基金會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oundation 簡稱 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 等,也透過撥款機制,將新自由主義政策推行到拉丁美洲及東歐國家。在這些國 家中,紐西蘭的高等教育可說採取了相當激進的做法,透過市場機制,加深學校 間的多元性,提升私部門對教育的投資。政府更是透過績效責任來增加對學校辦 學的調控。難怪有人比喻紐西蘭在這個實驗中推行新自由主義最徹底的國家 (OECD,1994),其大幅採取新自由主義經濟的做法已成為許多開發中國家參考 的模式。  在紐西蘭高等教育改革中,新自由主義的競爭機制已經對該國造成很大的 影響,尤其將大學視為知識商業(knowledge business)、知識經濟,將學生視 為顧客(consumers)的作法不但大膽,也頗具爭議(Gordon & Whitty,1997)。  另外,從一九九○年以來,紐西蘭高等教育學費逐年提升,到了二○○五 年其公立大學學費幾乎成為世界前四名的國家,主要受了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使 得高等教育朝向市場化的趨勢(Braddock, 2005)。經過十多年新自由主義的實 驗,歷經不同政黨輪流執政而有修正,但大方向不變、實施內容大同小異,可說 持續相當的基調。目前紐國在逐漸調整步伐中,強調在教學上要求各校授課的課 程能夠儘量回應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產業、以及企業等部門的需求;在行政方面, 希望建立一個顧客導向的友善環境;同時對於海外國際學生招攬可說是不遺餘力, 甚至透過電腦科技進行全球跨洲跨校的聯合授課等 (Webber & Reberson, 1998) 。 因此,整個高等教育的變化,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幅變動,其改革歷程值得台灣 高等教育改革借鏡。     .

(11)  . 參考書目  王如哲(2000)。比較教育。台北:五南。  李龍華(2005)。紐西蘭史-白雲仙境鄉、世外桃源。台北:三民  周祝瑛(2000)。他山之石-比較教育專題研究。台北:文景。  周祝瑛(2005)。愛在紐西蘭:優質創新中小學。台北:書泉。    Althaus, C. (1997). The application of agency theory to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In G. Davis, B. Sullivan, & A. Yeatman (Eds.), The new contractualism? (pp.137-153). Melbourne: MacMillan Education.  Barrington, John M.(1990). Historical factors for change in education. In Mckinlar p.(ed.).(1990). Redistribution of power? Devolution in New Zealand. Wellington: Victoria University Press.  Braddock, J.(2005). The growing class divide in New Zealand's education system. http://www.wsws.org/articles/2005/mar2005/newz-m10.shtml  Burchell, G. (1996). Liberal government and the techniques of the self. In A. Barry, T. Osborne, & N. Rose (Eds.), Foucault and political reason (pp.19-36).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Dale, R. (2001). Constructing a long spoon for comparative education: Charting the career of the New Zealand Model. Comparative Education, 37,4,493-501  Foucault, M. (1979). Governmentality (trans. R. Braidotti). Ideology and Consciousness, 6(autumn), 5-28.  Giroux, H. (2002). Neo-liberalism, corporate culture, and the promis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as a Democratic Public Sphere.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Winter 2002; 72,4; Wilson Education Abstracts.  Gordon,Liz; Jeoff Whitty(1997). Giving the“hidden hand"a helping hand? The rhetoric and reality of neoliberal education reform in England and New Zeal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Oxford: Vol. 33 Nov.  Grollios G.& L. Angelis (2003). From the white paper to the concrete future objective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s in Europe. European Education[ H. W. Wilson]. Summer 2003. Vol.35, Iss. 2; p.75  Hall, S. (1988). The hard road to renewal. London: Verso.  Marginson, S. & M. Considine (2000). The enterprise university: Governance, strategy, reinvention. Melbour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89).Learning for lif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12) beyond the age of fifteen (White Paper). Wellingt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97). Tertiary education policy for New Zealand: Tertiary Education Review (Green Paper). Wellingt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OECD(1994). New Zealand OECD economic surveys. Paris.  Olssen, M. (2002). The restructuring of tertiary education in New Zealand: Governmentality. neo-liberalism, democracy'. McGill Journal of Education. 37 (I), Winter 2002, pp57-88  Webber, C& Jan Robertson(1998). Boundary breaking: An emergent model for leadership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nalysis Archivement. Vol.6, 21.   Wistrich, E. (1992). Restructuring government :New Zealand style. Public Administration, 700, 119-35.  Yeatman, A. (1993).Corporate managers and the shift from the welfare to the competition state. Discourse, 13,21, pp.3-9. .

(1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由第三者提供予企業使用之商品及服務總數。包括:自用物料、水費、燃料、電費、保養

流程(包括中央/縣市政府/民間機 構的各種職業重建服務,如:就業 資訊與諮詢、居家就業、創業補 助、職務再設計、各種就業服務方

使其具備故障預測、精度 補償、自動參數設定與自 動排程等智慧化功能,並 具備提供Total Solution及 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之功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三、 桃園縣政府-「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窗口購買服務計畫」 :以促進 就業為導向,由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依身心障礙礙者屬性及提供服

,提供轄區內受影響之各該產業之事業單位、勞工有關 訓練諮詢服務,並加強輔導各產業從業人員參訓,持續

就業服務法第 24 條第 1

為配合政府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之發展與開拓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