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教室的實用智慧看實習教師的導師實習與教學實習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教室的實用智慧看實習教師的導師實習與教學實習"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從教室的實用智慧看實習教師的導師實習與教學實習

陳 木 金 (國立臺灣藝術學院教育學程中心主任)

壹、 前言

依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及教育實習辦法」第四章教 育實習之第十八條條文內容:「實習教師之教育實習事項如下:1.教學實習;2. 導師(級務)實習;3.行政實習;研習活動。實習期間以教學實習及導師(級務)實習 為主,行政實習及研習活動為輔。」,可以看出教育實習之最核心的概念乃是教 學實習與班級經營兩大重點,來培養實習教師的教室實用智慧。因此,為了能瞭 解及解決實習教師在教學實習及導師實習現場情境所產生的疑問與困擾,實習指 導教師與實習輔導教師們必須積極扮演教育工作者、決策者、研究者的重要角 色,進而能協助實習教師從瞭解從班級的時空環境、心理環境、社會環境及文化 環境…等教室裡的實用智慧,對於學生學習成效、身心適應及社會關係的重要影 響,所以,研究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師教學效能的內涵,對協助實習教師之教學專 業成長、健全教師人格發展,甚至對教育實習制度的健全發展,都具有相當重要 的影響力。 其次,在教室裡因為班級事務繁雜眾多,學生差異莫衷一是,在緊湊的教學 活動、繁忙的班級事務中,如何指導與輔導實習教師進行「導師實習」,使實習 教師能傳情達意凝聚眾志,學習與訓練其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師教學效能,使班級 「導師實習」快速步上正常運轉的軌道,是教室裡實用智慧的一大展現。誠如單 文經(民 83)指出:社會大眾對於日益嚴重的學生管教問題,愈來愈為憂心,其 認為此一問題與教師之班級經營有密切的關聯,因此呼籲希望透過系統化的分析 教室歷程與研究教室知識,作比較深入的探討教室實用智慧,藉由提升教師知能 及因應措施,以協助教師們進行良好的教學。但是,朱文雄(民 78)指出:師範 學院學生每年在「集中教育實習」 所面臨之最大困擾,是班級管理的問題,由 於「實習教師」們不能善加預防、指導和控制教室中學生的行為,使他們的教學 效能大打折扣,甚而產生挫折感、無力感,對「實習教師」而言,「集中教育實 習」簡直是噩夢一場。因此,如何訓練實習教師在「導師實習」上有良好的班級 經營策略,將有助於實習教師將忙亂的班級事務化繁為簡,使得班級的各項活動 能依教育的原理正常運作。 第三,教育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而「教學實習」是指導與輔導實習教 師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如何陶治莘莘學子,引領學生由「自然人→文明人→自我實 現→自我超越」的全人格發展,追求健康、快樂、平安、幸福的人生的重要活動。 因此,如何指導與輔導實習教師進行「教學實習」,使實習教師能使學生成功的 學習,實習教師也能樂在教學,將有助於實習教師在緊湊教學活動有條不紊地系 統呈現教材,使得班級的教學活動能依教育的原理正常運作,都有待實習教師在 「教學實習」的歷程之教學效能發揮積極正向的價值功能。

(2)

。目前國內有許多學者專家從「班級經營」與「教學效能」的理論與策略, 分析歸納可用之班級經營策略與有效教學方法,提供實習教師建構一套安全的、 建設性的教室實用智慧,減少學生的不良行為,使學生更專心學習,期望能使教 室成為產生最佳學習效果的場所,以協助實習教師們成為良好的班級經營者(朱 文雄,民 78;李園會,民 78;金樹人,民 78;吳清山等,民 79;黃政傑、李隆 盛等,民 82;單文經,民 83;熊智銳,民 83;鄭玉疊、郭慶發,民 83,鍾啟 泉,民 84)。因此,本文擬從教室實用智慧的兩大核心主題:「班級經營」、「教 學效能」,深入探討作為實習教師在「導師實習」與「教學實習」之學習與訓練 之參考。以下分為:1.教室實用智慧一:班級經營策略的內涵分析;2.教室實用 智慧二:教師教學效能的內涵分析;3.以一個調查研究結果進行資料分析,探討 班級經營策略對教師教學效能的影響力;4.歸納前述研究分析與結果討論,提出 增進實習教師在「導師實習」與「教學實習」之教室實用智慧─班級經營策略與 教師教學效能的學習與訓練之建議,希望能為提昇教師們的班級經營與教學效 能,發展出一套帶好每一位學生的班級經營與教學效能的方法殫盡棉薄之力。

貳、教室實用智慧一:班級經營策略的內涵分析

Eisenhart & Borko (1993) 在 〞 Designing Classroom Research: Themes, Issues,and Struggles 〞一書指出:愈來有愈多不同領域的學者致力於教室歷程研 究,並且將教室歷程研究的成果運用到班級經營實務,試圖建立教室歷程研究的 有效標準,以協助教師們進行良好的班級經營。其主要的論點係以班級經營研究 方法學基礎的三大領域為撰寫的核心:1.認知心理學領域學者從心智事件的研究 知識、思考和行動,以知識結構為研究焦點,以教師和學生的認知歷程及專家知 識的獲得,研究教室歷程的班級經營知識。2.教育人類學領域學者從以文化為研 究焦點,以組成學校文化要素標準、多元文化觀的研究向度,研究教室歷程的班 級經營知識。3.學科專家從許多不同學科領域研究,進行不同科際間合作研究教 室歷程,研究教室歷程的班級經營知識。由此可以看出 Eisenhart & Borko 兩位學 者希望能從班級經營研究來提昇教師們的班級經營實務知能,進而協助教師們進 行為良好的班級經營者,且發展出一套帶好每一位學生的理想班級經營方法。 對照我國目前有關班級經營策略的研究,也有一群熱衷班級經營研究與實務 的學者:1.從分析班級經營理論之理念內涵與功能,歸納可用之班級經營策略; 2.從實證之教室觀察、調查研究探討班級經營的角度,希望找出良好的班級經營 策略,提供教師建立一個安全的、建設性的教室環境,減少不良行為,使學生更 專心學習,期望能使教室成為產生最佳學習效果的場所。他們對班級經營研究的 努力與貢獻深深值得推崇與稱頌。例如:吳清山(民 79)在於「班級經營的基本 概念」一文中指出,班級經營所涉及的人、事、物等事項範圍甚廣,其內容包括: 1.行政經營:包括認識學生、座次安排、生活照顧、班會活動、班規訂定、校令 轉達、各項競賽、學生問題處理。2.教學經營:包括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內容選 擇、教學方法的應用、學生作業指導、學習效果的評量。3.自治活動:指學生在

(3)

教師指導下成立自治組織,從事自我管理活動。4.常規輔導:包括生活教育的輔 導、問題行為的處理。5.班級環境:以班級的物質環境和教室的佈置為主。6. 班級氣氛:包括師生關係與學習、教師教導方式與班級氣氛、學生同儕團體中的 人際關係。單文經(民 83)在「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一書中,指出班級經營的 課題可從橫斷面和縱斷面來分析:1.橫斷面分析:包括班級經營者所可能操弄的 與可改變的因素,如時間、空間、人員、材料、權責、與獎懲等因素,以目標、 規則及角色期望等形式,有效地把所作成的決定傳達給班級團體的成員。2.縱斷 面分析:包括計劃、組織、協調、指導、管制、溝通、管家、養護等班級經營的 工作項目,並且提出班級經營策略,包括:時空環境經營策略、學習環境經營策 略、多元文化經營策略、班級活動經營策略、班級常規經營策略、綜合的班級經 營策略。朱文雄(民 78)在「班級經營」一書中,指出班級經營的內容包括六個 層面:1.行政管理層面:班級經營的理念與體認、班級目標之設定與執行、班級 經營計劃和班級行事曆之訂定與執行、開學準備週之運用、班級幹部之組訓、始 業指導、級務處理、導護工作。 課程與教學管理層面:課程設計、教材選擇、 安排課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潛在課程。2.常規管理層面:包括班級常規的 訂定與執行。3.教室環境管理層面:教室物理環境管理( 教室設備、教室佈置、 清潔衛生工作、座位安排、班級圖書 )及教室心理環境管理(班級的氣氛)。3. 人際關係管理層面:班級中的各種人際關係、家長參與班級經營之情形、級任教 師領導效能、教師期望之運作、行為改變技術之運用。4.與班級有關的其他教育 活動管理層面:包括班會經營、午餐經營、校園安全、意外事件處理、愛心活動、 儲蓄活動、休閒活動、體育活動、學藝競賽、團隊活動、各種簿冊表件之處理與 建檔、班級特色的發展、如何接一個的班級等。李園會(民 78)在「班級經營」 一書中,指出班級經營的基礎,首先是要掌握班級的實際狀況,其內容包括:了 解兒童、組織團體結交朋友、建立班級體制、教室佈置、學習指導、生活指導、 健康安全指導、輔導學生問題、讀書指導、參加學校例行活動、與學生家長連繫、 班級事物。鄭玉疊、郭慶發(民 83)在「班級經營─做個稱職的教師」一書中, 指出班級經營的內容可分三大類:1.班級成員的互動:包括師生間的溝通、學生 間之溝通、教師與家長間之溝通、教師與同事和校內行政人員之溝通。2.班級教 學與事務管理:包括學習輔導、生活輔導、親職教育的實施。3.行政事務的辦理: 包括一般性的班級事務工作。 歸納上述學者對班級經營研究內涵的分析,陳木金(民 86)以統整「班級經營 研究」及「班級經營策略」的觀點指出:教師在進行班級經營時應該要遵循一定 的準則,適當而有效地處理班級中的人、事、物等各項業務,進而能夠維持一個 有效率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師生關係,促進教師有效教學與學生成功學習,以 發揮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陳木金(民 88)發展一套「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評量 表」檢核:1.安排教室環境策略。2.建立和諧溝通策略。3.監督學生活動策略。 4.建立教室規則策略。5.善用獎懲增強策略。6.處理不良行為策略六項教師班級 經營策略指標,期望教師經由班級經營策略的改善,創造一個有效率的學習環

(4)

境,營造良好學習氣氛,促進有效教學與學習來探討分析「班級經營策略」向度 與變項,建構「班級經營」的理想架構模式如圖一。以下針對「班級經營策略」 研究的架構模式及內涵加以分析。 ┌───────────────────────┐ │ ┌────────┐ ┌──┐ │ │向度一│安排教室環境策略│──→ │ │ │ │ └────────┘ │ │ │ │ ┌────────┐ │ 班 │ │ │向度二│建立和諧溝通策略│──→ │ │ │ │ └────────┘ │ 級 │ │ │ ┌────────┐ │ │ │ │向度三│監督學生活動策略│──→ │ 經 │ │ │ └────────┘ │ │ │ │ ┌────────┐ │ 營 │ │ │向度四│建立教室規則策略│──→ │ │ │ │ └────────┘ │ 策 │ │ │ ┌────────┐ │ │ │ │向度五│善用獎懲增強策略│──→ │ 略 │ │ │ └────────┘ │ │ │ │ ┌────────┐ │ │ │ │向度六│處理不良行為策略│──→ │ │ │ │ └────────┘ └──┘ │ └───────────────────────┘ 圖 一 教師班級經營策略量表架構圖

一、安排教室環境策略

在班級活動的過程中,Cangelosi(1988) 指出如果把教室當作一個生活世 界,教師就是創造或改變這個教室的主要人物。因此,教師如何運用安排教室環 境的策略,以贏得學生的合作,增進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成效。因此,教師若 愈能審慎安排教室空間,進行一般教室佈置及單元教學活動佈置,並能善用積極 肯定,發揮專業權威的人際影響力面對學生,進而創造良好的教室物理環境與人 文環境,則其愈能成為一位有效能的班級經營者。

二、建立和諧溝通策略

在班級活動的過程中,Moore(1992) 指出教學的目的在於使學生經由學習而 獲得一切必備的知識和技巧,為達到此目的,教師與學生之間幾乎無時無刻不處 於溝通的狀態。例如,教師在班級和學生互動的歷程之中,師生藉著溝通,彼此 瞭解對方的意思和情感,進而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因此,教師若愈能深度傾聽 學生說話,有效進行接收技巧和傳送技巧,專注及運用建設性回饋技巧,以促進 師生互動,則其愈能成為一位有效能的班級經營者。

三、監督學生活動策略

在班級活動的過程中,固然主要是靠語言來維繫師生的互動,傳達教學的內 容,促進人際之間的溝通,不過非語文的溝通也是不容忽視的。如 Bowers & Flanders(1990) 把非語文溝通分為「人際距離」、「肢體動作」、「音韻節奏」。例

(5)

如,教師在班級經營的過程中,可以運用非語文策略,監督動靜得宜的學生活動。 因此,教師若愈能運用人際距離,目光接觸,面部表情,身體姿勢、手勢信號、 合宜的音韻、咬字清楚及暫停技巧,順利地掌握班級的狀況,則其愈能成為一位 有效能的班級經營者。

四、建立教室規則策略

在班級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任何行為都有其目標,舉凡品行良好身心健康 的學生都瞭解,唯有遵守教室的規則,才能對班級團體有所貢獻。如 Dreikurs, Grunwald & Pepper(1982)指出教師如果要導正學生錯誤的目標,例如「爭取注 意」、「權力競爭」、「報復傷害」、「表現無能」,教師們必須建立教室規則,以導 正學生之上述四項錯誤目標。因此,教師若愈能建立教室常規導正學生目標,則 其愈能成為一位有效能班級經營者。

五、善用獎懲增強策略

在班級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亦普遍存有趨賞避罰的心理,教師若能善用獎懲 與增強的原理,適當地安排獎勵和懲罰,則可在班級中獎善罰惡。例如 Bull & Solity(1987)指出使用積極管理策略,能增強良好的行為、消弱不當的行為,以 達成班級經營的目標。因此,教師若愈能善用獎懲增強策略,使學生循規蹈矩, 愉快且充實地進行各項班級活動,則其愈能成為一位有效能的班級經營者。

六、處理不良行為策略

在班級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們偶爾會發生一些衝突或問題,乃是在所難免 的。如果教師能妥善處理,則無論對於學生個人或班級團體,都提供了成長的機 會。如 Jones & Jones(1990) 指出教師無論處理那類型的問題,站在班級經營 者的觀點皆應試著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以便化解衝突、解決問題,達到雙贏的 目標。因此,教師若愈能處理學生個別問題、學生間問題、班級團體問題,以協 助學生改正不良行為,進行良好的班級經營活動,則其愈能成為一位有效能的班 級經營者。

參、教室實用智慧二:教師教學效能的內涵分析

教學效能的研究學者 Borich(1994)在〞有效教學的觀察技巧(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一書之觀點為主要依據,其認為有效教學是:1.有效能的 教學必須有明確性:有效能的教學是指教學有系統、循序漸進、符合邏輯性、講 述內容和目標清楚明確。2.有效能的教學必須是多樣性:有效教學是指教學活 動、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富變化,以及多采多姿。3.有效能的教學必須是任務取 向:有效教學是教師的教學努力認真,關心並幫助學生的學習目標的達成。4.有 效能的教學必須是全心投入:有效教學是指教師準備教學及實際用於教學的時 間,以及使學生真正進行有效學習。4.有效能教學必須是提高學習成功的比例:

(6)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投入的教學,能提高學生課程內容學習成功而獲得滿意成果, 為發展「教學效能」研究模式內涵之主要依據。由此可以看出學者 Borich 希望 能從教學效能研究來提昇教師們有效教學的實務知能,進而協助教師們進行為良 好的有效教學者,且發展出一套帶好每一位學生的理想有效教學方法。 對照我國目前有關教師教學效能的研究,也有一群熱衷教師教學效能研究與 實務的學者:1.從分析班教學效能理論之理念內涵與功能,歸納可用之有效教學 方法;2.從實證之教室觀察、調查研究探討教學效能的角度,希望找出良好的有 效教學方法,提供教師建立一個安全的、建設性的教室環境,減少不良行為,使 學生更專心學習,期望能使教室成為產生最佳學習效果的場所。他們對班級經營 研究的努力與貢獻深深值得推崇與稱頌。例如:吳清山(民 80)指出:教師效能研 究,最初著重於有效能教師的特徵,後來又致力研究有效能教師的教學方法,最 近又偏重於班級中師生關係之研究,這些研究取向的主要目的乃在於探討有效能 教學對學生的影響。黃政傑(民 82)在「教學法與教學效能」指出:教學效能是 指一位有效能的優良教師應用所學所知於教學實務上,更重要的是能夠依照自己 的教學情境,調整創新,進行行動研究,考驗教學原理和於法的有效性,使自己 成為教學知識的開發者,而不單是使用者而已。學生學習的失敗可能是教師教學 缺乏效能所致,提出二十多項有效教學的行為,期望增進教師教學效能。林海清 (民 83)在「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教學效能之研究」指出: 教師的有效能教學應包括教學計畫、教學策略、教學評鑑、教學氣氛等四大部份 的教學效能。張德銳(民 83)在「國小教師教學評鑑系統之研究」指出:教師的 有效教學包括─清晰、多樣性、關懷、溝通技巧、工作取向、教室管理與紀律等 六大部份的教學效能。單文經(民 84)在「有效教學的知識基礎」指出:教師有 效教學的四個因素─提示、參與、改正回饋、增強的教學效果大小,並強調教學 的行為模式應強調教學提示的品質、學習者的主動參與、及激發學生繼續努力, 進行有效的教學。李永吟(民 84)在「教學原理」指出:有效教學是教師從事教 學工作時,能設定一些教學改進目標、實施、檢討與反省、再實施等過程,以加 強自己的教學能力,同時抱持熱心、愛心和溫暖的態度,並多與同校或他校教師 討論教學方法要領,成為具有高度專業水準的教師。高強華(民 84)在「樂在教 學─提昇教學的品質」指出:促進良好師生關係的途徑提昇教學效能,其內容包 括:1.認清教育的目標,建立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念。2.瞭解教師期望的影響,善 用教師期望的影響。3.表現良好的教學知能和態度,提昇教學效率。4.善用鼓勵 與輔導診斷,表現專業形象與風格。5.建立師生情感交流彼此關懷的管道或制 度,提供機會。3.言教身教境教制教多管齊正,俾能發揮綜合的效能。王受榮(民 81)在「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指出:教師效能感包 括一般教學效能感和個人教學效能感兩個層面,教師效能感不僅直接影響教師本 身的行為,而且間接影響學生的成就。鄭英耀(民 81)在「國小教師創造思考、 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指出:教師自我效能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對 自己有效教學能力所持有的一種信念,此一信念包含教師從事專業角色去影響其

(7)

學生之學習和抗衡外界環境對教學影響之專業堅持。李俊湖(民 81)在「國小教 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指出:教師的專業成長高,則教師的教學效 能也較高。陳武雄(民 84)在「教師建設性思考與其教學自我效能、衝突解決方 法研究」指出:教學自我效能是指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知覺自己能有效教學的 信念,此一信念包含教師對於本身教學能力的自信與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預期, 以及抗衡外在環境對教學影響等方面的專業能力之判斷。謝寶梅(民 84)在「國 小教師自我效能感之調查研究」指出:教師自我效能感高,則其教學的各向度的 成效也較高。陳木金(民 85;民 86)以統整「教師自我效能」及「教師有效教學」 的觀點,指出:教學效能是指教師對學校教育的力量、學生學習成敗的責任、學 習的作用、對學生影響力的程度各方面的自我信念,及能有效溝通學習目標,有 系統的呈現教材,避免模糊不清,檢查學生瞭解情形,提供練習和回饋,營造良 好教室氣氛,促進有效教學與學習,提高教育品質,達成育目標。陳木金(民 87) 發展一套「教師教學效能評量表」檢核六項教師教學效能指標:1.教學自我效能 信念、2.系統呈現教材內容、3.多元有效教學技術、4.有效運用教學時間、5. 建立和諧師生關係、6.營造良好班級氣氛,期望能教學效能的改善,創造一個有 效率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學習氣氛,促進有效教學與學習。以下針對「教學效 能」研究的理想模式內涵分析。 ┌───────────────────────┐ │ ┌────────┐ ┌──┐ │ │向度一│教學自我效能信念│──→ │ │ │ │ └────────┘ │ │ │ │ ┌────────┐ │ 教 │ │ │向度二│系統呈現教材內容│──→ │ │ │ │ └────────┘ │ 師 │ │ │ ┌────────┐ │ │ │ │向度三│多元有效教學技術│──→ │ 教 │ │ │ └────────┘ │ │ │ │ ┌────────┐ │ 學 │ │ │向度四│有效運用教學時間│──→ │ │ │ │ └────────┘ │ 效 │ │ │ ┌────────┐ │ │ │ │向度五│建立和諧師生關係│──→ │ 能 │ │ │ └────────┘ │ │ │ │ ┌────────┐ │ │ │ │向度六│營造良好班級氣氛│──→ │ │ │ │ └────────┘ └──┘ │ └───────────────────────┘ 圖 二 教師教學效能評鑑指標之建構圖

一、教學自我效能信念

教學自我效能信念是 Bandura 自我效能理論的延伸,也即是個人對於採取 必需行動,以應付未來情境之能力所做的判斷。教學自我效能信念是指教師從事 教學工作時,其對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對學生影響程度的一種主觀的評價。 簡言之,教學自我效能信念即指教師對其教學能力及影響力的信念。例如,教師 之教學自我效能信念愈強,則愈傾向能掌握影響教學成效;反之,則其教學自我

(8)

效能信念較低,則較傾向於將教學成效委諸於己身以外之因素。

二、系統呈現教材內容

系統分析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與經營方式,以有系統的方式來呈現教材內 容,分析其中的交互作用關係,據以作最佳的組合,藉以獲得最佳的決定,以求 能獲得最佳的結果。因此,教師在教室教學時,必須有系統地呈現教材內容,明 確傳達教學意向,提供完整的知識架構,清楚地教導教材知識。簡言之,有系統 的呈現教材內容是教師進行有效能教學所必備的條件。例如,教師之系統呈現教 材內容效能愈強,愈傾向能系統化呈現教材;反之,則其系統呈現教材內容效能 較低,則較傾向於較無法系統呈現教材內容。

三、多元有效教學技術

高效能教師採用多元有效教學技術似乎是最明顯的特徵,例如動動機的激 發、發問的技巧、討論的技巧、媒體的運用…。高效能的教學內涵包括:勤查前 次的學生作業、熟練表現新教材內容的技巧、提供學生引導性的練習、多給予回 饋和校正、提供獨立練習的機會等多元教學技術,以求能獲得最佳的結果。因此, 教師在教室教學時,必須採用多元有效教學技術,引起並維持學生注意力,能使 用多種不同教學方法,能運用教學媒體,及使用發問及討論的技巧,並給予學生 回饋、校正與獨立練習,增進教學與學習的效果。簡言之,採用多元有效教學技 術是教師進行有效能教學所必備的條件。例如,教師之多元有效教學技術效能愈 強,愈傾向能使用多元教學技術進行有效教學;反之,則其多元有效教學技術效 能較低,則較傾向於較無法使用多元有效教學技術進行教學。

四、有效運用教學時間

針對「學習時間」而言,有效能的教師可以分配較多的「學科學習時間」而 不致影響到學生對學習「專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教室教學時,必須有效運 用教學時間,合理分配每一教學活動時間,維持緊湊流暢的教學步調,促使學生 能積極學習,增進教學與學習的效果。簡言之,能夠有效運用教學時間是教師進 行有效能教學所必備的條件。例如,教師之有效運用教學時間效能愈強,愈傾向 能夠有效運用教學時間進行有效教學;反之,則其有效運用教學時間效能較低, 則較傾向於較無法有效運用教學時間進行教學。

五、建立和諧師生關係

建立和諧師生關係是高效能教師的重要指標,例如教師如能適宜地運用教 師權威,恰當地表現教師期望、有效地進行和諧溝通,時時言教身教為念,增進 師生之間的瞭解,建之良好和諧之師生關係。因此,教師在教室教學時,必須努 力建立和諧師生關係,重視學生個別的反應與需求,建立和諧愉快的教室氣氛, 給予學生公平的待遇,積極關懷激勵學生向此,增進教學與學習的效果。簡言之,

(9)

努力建立和諧師生關係是教師進行有效能教學所必備的條件。例如,教師之建立 和諧師生關係效能愈強,愈傾向能建立和諧師生關係進行有效教學;反之,則其 建立和諧師生關係效能較低,則較傾向於較無法建立和諧師生關係進行教學。

六、營造良好班級氣氛

班級氣氛係指班級師生互動關係所形成的一種社會心理環境,透過班級氣氛 可以了解班級的社會交互作用及個別差異情形,且班級氣氛也影響個體在中的態 度、價值與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室教學時,必須負起營造良好班級氣氛的責任, 簡言之,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是教師進行有效能教學所必備的教學環境。例如, 教師之營造良好班級氣氣效能愈強,愈傾向能掌握影響班級氣氛;反之,則其營 造良好班級氣氛較低,則較傾向於較無法管理教室環境的責任。

肆、班級經營策略對教師教學效能的影響

班級經營常常是教師最感頭痛的問題,尤其新進教師更是如此。教師班級經 營的第一線,舉凡班級秩序的維持、班級環境佈置、班級氣氛的營造、師生關係 的建立,都有賴教師採用最適當的方法來處理,因為在一個班級中,教師要比其 他人更能了解學生狀況和班級特性,所以,教師可說是班級經營的靈魂人物,他 具有主導班級運作的力量,是提高班級經營效能的關鍵,在班級這個猶如社會的 小團體,它需要努力經營,教學才會有所成效(吳清山,民 85)。有很多研究均 發現:教師的班級經營策略會影響教師自我效能信念、系統呈現教材內容、多元 有效教學技術、有效運用教學時間、建立和詣師生關係、營造良好班級氣氛等教 學效能,因此,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的關係實有深入探討的必要。例如, 陳寶山(民 75)研究國民小學教師的教育價值觀,指出國民小學應該建正確的班 級經營觀,以提高教學效能。Perrott(1987) 指出:良好的班級經營與班級組織 能力,是衡量有效教學的重要指標之一。 Kourilsky & Quaranta(1987)指出: 選擇和實施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和班級經營技術,可以增進學生學習成效,並提 昇教師的教學效能。Guskey(1987)的研究中發現:教師的效能信念可作為預測其 實際在經營班級時表現的行為,只要了解教師對其效能的信念,即可作為預測其 實際在經營班級時表現的行為。Davis & Thomas (1989)指出:有效能的教師必 定有良好的班級經營策略,促進學生在教室裡的學習成就,培養良好的行為和態 度。Edwards(1993) 指出:教師使用班級經營的技術,能維持和諧的教學環境, 進行有效的教學計畫,實施有效的教學。張秀敏(民 82)指出有效的教學、有效 的時間管理、良好的班規和例行活動程序及教師優由的特質是有效教室管理的必 要條件。朱文雄(民 82)研究指出:教室常規係從教師期望轉化而來,通常先把 教師期望轉化為班級目標,再把班級目標轉化為教室常規。因此,教師對於學生 期望水準要適切。李春芳(民 82)認為在各級學校的教學活動中,班級經營是每 位教師日常的基本工作,也是一項複雜且影響甚鉅的任務,與教師有效教學及學

(10)

生的學習成就、學習行為、學習態度、生活適應與人格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單 文經、涂靜如(民 82)研究指出:有效的班級常規管理,可經由認真教學態度, 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豐富的教材內容,親切幽默的上課風度等方面,吸引學生 的注意力,學生也就無暇吵鬧。且學生年 級愈高,學生所知覺的有效班級常規 管理者的幽默、教法生動活潑、課內知識補充等特質的百分比也愈高。因此,教 師的教學若能使學生參與及成就感,許多不合教室常規的行為自然不會出現。陳 雅莉(民 83)研究教師教育信念與班級經營成效之關係,結果發現:教師角色信 念與班級氣氛中的滿意、團結、同儕關係及衝突四個層面呈正相關;整體教育信 念與班級氣氛中的滿意及團結兩個向度呈正相關。李玉嬋(民 83)指出:教師效 能信念的提昇,將能使教師有效地面對教育工作,並得以更快樂自信地經營班 級,縱橫於教學活動中。 Borich (1994)研究有效能教學的觀察技能,指出教師 能否使用有效能的班級經營策略,是評鑑教師教學效能的重要指標。 楊東林(民 85)指出:教學成效與班級經營有著密切的關係。班級經營得當,則教學效果良 好;班級經營失調,則教學效果不彰。因此,建議如何做好班級經營,以利教學, 是每一個教師所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林正文(民 85)指出:教師若能在將增強 原理在班級經營上適當的應用,把握時效,並配合成就標準而實施,如此,當可 發揮最佳的教學效能。吳清山(民 85)指出:班級經營的主要目的,除了預防學 生不良行為和有效處理學生不良行為外,而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以提 高學習的效果。

一、各測量變項對推力與拉力間的假設關係

綜合前面所述:無論從理論的探討或實證的研究中,班級經營與教學效能關 係相當密切。因此,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效能,從教師班級經營策略是為一種具體 可行的途徑。但是,回溯目前對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的研究,目前尚少 有建立客觀評鑑指標作為標準參照來具體說明:「班級經營策略對教師教學效能 的影響力」。因此,本研究根據前述之文獻分析的結果,首先將教師領導技巧的 重要內容歸納為:1.安排教室環境策略、2.建立和諧溝通策略、3.監督學生活動 策略、4.建立教室規則策略、5.善用獎懲增強策略、6.處理不良行為策略六個向 度,並以陳木金(民 86)發展的「教師班級經營策略量表」為測量工具加以評量。 其次,也根據學者們對教師教學效能研究之重要內容,加以歸納為以下六方面加 以探討:1.教學自我效能信念、2.系統呈現教材內容、3.多元有效教學技術、4. 有效運用教學時間、5.建立和諧師生關係、6.營造良好班級氣氛,並以陳木金(民 86)發展的「教師班級經營策略量表」為測量工具加以評量。探討研究教師班級 經營策略對教師教學效能的影響力。並根據上述文獻分析與歸納之向度分析,擬 定各測量變項之推力與拉力間的假設關係,分析歸納如表一所示。 表 一 各測量變項對推力與拉力間的假設關係 ──────────────────────────── 測 量 變 項 推的力量 拉的力量 ────────────────────────────

(11)

X1(安排教室環境策略) + X2(建立和諧溝通策略) + X3(監督學生活動策略) + X4(建立教室規則策略) + X5(善用獎懲增強策略) + X6(處理不良行為策略) + Y1(教學自我效能信念) + Y2(系統呈現教材內容) + Y3(多元有效教學技術) + Y4(有效運用教學時間) + Y5(建立和諧師生關係) + Y6(營造良好班級氣氛) + ────────────────────────────

二、推拉互動模式關係圖的建構

本研究根據上述假設,擬考驗所提出的結構方程式模式與測量模式以 228 位教師為研究對象所得的施測結果,來分析說明這些測量變項與潛在因素(即推 力與拉力)間的關係,其結果如圖三所示。 安排教室環境 .859 .769 建立和諧溝通 監督學生活動 班級 .809 .914 建立教室規則 .873 善用獎懲增強 .871 處理不良行為 .860 經營 效能 多元教學 .852 .871 教學自我效能 系統呈現教材 .880 .864 教學 技術 有效運用時間 .822 和諧師生關係 .886 良好班級氣氛

圖三 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師教學效能的推拉互動結構模式圖

三、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在探討模式結構時,主要以 Joreskog & Sorbom(1989) 所發展的線 性結構關係(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hip,簡稱 LISREL)模式及設計的 LISREL 統計套裝軟體程式來進行分析。其考驗模式指標之各項評鑑項目有一定

(12)

之規則,如 Bollen(1989)指出評鑑互動模式指標的目的,乃希望從各方面來評 鑑理論模式是否能解釋實際觀察所得資料,因此宜從不同角度,並參照多種指標 來做合理的判斷。有關評鑑互動模式指標的標準,Bagozzi & Yi(1988)指出:應 該從「基本適配標準」(preliminary fit criteria)、「整體模式適配標準」 (overall model fit)、「模式內在適配標準」(fit of internal structure of model)三方者來評鑑互動模式。

(一)、模式基本適配標準評鑑結果分析

從表二中可以看出,所有參數估計數(即λ值)皆達顯著水準,而且誤差 值都沒有負值,γ值也達顯著水準,可見基本適配標準良好。 表二 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的結構關係模式參數估計結果 參 數 估計值 參數 估計值 R2 值 評 鑑 指 標 λ11 安排教室環境 λ21 建立和諧溝通 λ31 監督學生活動 λ41 建立教室規則 λ51 善用獎懲增強 λ61 處理不良行為 λ12 教學自我效能 λ22 系統呈現教材 λ32 多元教學技術 λ42 有效運用時間 λ52 和諧師生關係 λ62 良好班級氣氛 .859* .880* .809* .852* .822* .886* .769* .864* .871* .873* .871* .860* δ1 δ2 δ3 δ4 δ5 δ6 ε1 ε2 ε3 ε4 ε5 ε6 γ11 ζ .263* .225* .346* .274* .325* .215* .409* .253* .242* .238* .241* .260* .914* .164* R2 (X1)=.738 R2 (X2)=.774 R2 (X3)=.654 R2 (X4)=.726 R2 (X5)=.676 R2 (X6)=.785 R2 (Y1)=.591 R2 (Y2)=.746 R2 (Y3)=.759 R2 (Y4)=.762 R2 (Y5)=.759 R2 (Y6)=.740 TCD(X)=.943 TCD(Y)=.944 TCD=.836 GFI=.997 AGFI=.996 RMSR=.011 LSR=1.101

(二)、模式整體適配標準評鑑結果分析

從表二結果中可以看出,整體的適合度指數(GFI)是.997,調整後的適合度 指數(AGFI)是.996,與最大值1很接近,表示本研究所假設的模式與理論上的模 式相符合,模式的可信度高,顯示本研究假設建構的理論模式應予接受,即班級 經營策略與教師教學效能,在結構模式上具有互動影響因果關係存在;而且本研 究結構方程式的整體決定係數是.836,最大正規化殘差(LSR)是 1.001;研究模 式的Q─Plot 圖的殘差分佈線斜度大於 45 度,都符合指標評鑑標準,由此可見 本研究之結構模式整體適配標準良好。所以,本研究所擬探索的互動模式,經由 線性結構關係模式的分析後,其互動影響因果關係被證實是存在的。

(三)、模式內在結構適配標準評鑑結果分析

(13)

各測量指標的信度,X與Y的R2 不很高,在.591 到.785 之間,顯示本模 式仍有誤差存在。就模式而言,推力因素(班級經營策略)的 TCD(X)=.943,顯示 其解釋量有 94.3%;而拉力因素(教師教學效能)的 TCD(Y)=.944,顯示其解釋量 有 94.4%,由此可見本研究模式之內部結構佳。

(四)、本研究模式之綜合討論

從本研究前述之互動模式的研究發現,在模式基本適配標準評鑑結果、模式 整體適配標準評鑑結果、模式內在結構適配標準評鑑結果也都支持本研究之互動 模式之成立。因此,也可以支持和解釋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師教學效能間有互動影 響的因果關係存在。歸納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1、本研究模式之上游潛在模式「班級經營策略」之結構模式佳 由圖三可以看出:安排教室環境策略、建立和諧溝通策略、監督學生活動策 略、建立教室規則策略、善用獎懲增強策略、處理不良行為策略愈佳,則「推」 教師有效班級經營策略的力量愈強。例如,上游潛在變項「班級經營策略」的觀 察變項「安排教室環境策略」、「建立和諧溝通策略」、「監督學生活動策略」、「建 立教室規則策略」、「善用獎懲增強策略」、「處理不良行為策略」之結構係數分別 為.859、.880、.809、.852、.822、.886,其t值皆達顯著水準。顯示出X1 到 X6 六個測量變項也都測量到相同的潛在因素η(推的力量)。左邊模式圖的涵義 可以解釋如下:當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安排教室環境策略」愈佳、「建立和諧 溝通策略」愈佳、「監督學生活動策略」愈佳、「建立教室規則策略」愈佳、「善 用獎懲增強策略」愈佳、「處理不良行為策略」愈佳,則「推」教師有效班級經 營策略的力量也愈強,此結果將本研究中「推的模式」假設予以結構化。 2、本研究模式之下游潛在模式「教師教學效能」之結構模式佳 由圖三可以看出:教學自我效能信念、系統呈現教材內容、多元有效教學技 術、有效運用教學時間、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營造良好班級氣氛愈佳,則「拉」 教師教學效能的力量愈強。例如,下游潛在變項「教師教學效能」的觀察變項「教 學自我效能信念」、「系統呈現教材內容」、「多元有效教學技術」、「有效運用教學 時間」、「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營造良好班級氣氛」之結構係數分別各 為.769、.864、.871、.873、.871、.860,其t值皆達顯著水準。顯示Y1 到Y 6 六個測量變項均能測到相同的潛在因素ξ (拉的力量) 。右邊模式圖的涵義可 以解釋如下:當教師教學效能之「教學自我效能信念」愈佳、「系統呈現教材內 容」愈佳、「多元有效教學技術」愈佳、「有效運用教學時間」愈佳、「建立和諧 師生關係」愈佳、「營造良好班級氣氛」愈佳,則「拉」教師教學效能的力量也 愈強,此結果將本研究中「拉的模式」假設予以結構化。 3、班級經營策略對教師教學效能間具有顯著的影響效果 綜合上述三項評鑑互動模式指標的標準,本研究模式在「基本適配標準」方 面佳、在「整體模式適配標準」方面亦佳、在「模式內在適配標準」亦佳。因此, 測量影響班級經營策略的六項指標中,整體而言,其實發揮了一股潛在且看不見

(14)

的「推力」力量,以班級經營策略的強度將教師推向對於教師教學效能;而測量 影響教師教學效能的六項指標中,整體而言,其實亦發揮了一股潛在且看不見的 「拉力」,以對教師教學效能的強度將教師拉向對於教師教學效能。由於這兩個 潛在因素間的推拉力量,於是造成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師教學效能間的互動關係, 這關係正可以用結構方程式因果模式來加以解釋。 從圖三之互動模式圖來分析,在「班級經營策略」至「教師教學效能」的主 要徑路上,徑路係數.914,其t值為 12.86,已達.001 顯著水準。亦即「班級經 營策略」上游潛在變項對「教師教學效能」下游潛在變項有顯著的影響效果。由 此結果,可以看出班級經營策略對教師教學效能的影響力很大,其影響力係數高 達.914。同時,本研究這項探索性研究發現,也正可以作為支持以及補充朱文雄 (民 82)、李春芳(民 82) 、李玉嬋(民 83)、吳清山(民 85)、林正文(民 85)、陳寶山 (民 75) 、陳雅莉(民 83)、張秀敏(民 82)、單文經、涂靜如(民 82)、楊東林(民 85)、 Borich (1994) 、Davis & Thomas (1989)、Edwards(1993) 、Guskey (1987)、 Perrott(1987)、Kourilsky & Quaranta(1987)等人,對於「班級經營策略」影響「教 師教學效能」之看法的實證研究結果。

伍、結語─實習教師教室實用智慧的重要性

教室是由人、事、地、物組合而成的綜合體,教室裡潛藏著許多實用的智慧 ─如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師教學效能,實習教師們必須經由有系統的學習與訓練, 才能具備使用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師教學效能進行班級經營管理與教學,進而提高 教學的品質與績效。本文首先從探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授 Eisenhart & Borko (1993)在「Designing Classroom Research: Themes, Issues,and Struggles」 的著作來作為班級經營策略研究的基礎,並統整歸納國內有關班級經營研究的觀 點,為進行教室裡良好的成功學習與成功教學,努力找出一套有用的「班級經營 策略」理想內涵模式,從六項有關班級經營策略的指標研究,歸納班級經營的理 想內涵作為實習教師發展訓練教室裡必備的班級經營策略,促使實習教師能有效 地使用班級經營策略。 其次,本文藉由探討 Borich(1994)在〞有效教學的觀察技巧(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一書之觀點為主要依據,並統整歸納國內有關教學效能 研究的觀點,為進行教室裡良好的成功學習與成功教學,努力找出一套有用的「教 師教學效能」理想內涵模式,希望能從教學效能研究來提昇教師們有效教學的實 務知能,進而協助教師們進行為良好的有效教學者,且發展出一套帶好每一位學 生的理想有效教學方法。 第三,從本文所探索互動模式的實證研究發現:班級經營策略對教師教學 效能的影響很大。因此,建議實習教師們能夠細心體察班級經營策略、教師教學 效能,積極關心教室情境裡的實用智慧。因為實習教師們如果能夠了解、體察班 級經營策略的內涵─安排教室環境策略、建立和諧溝通策略、監督學生活動策

(15)

略、建立教室規則策略、善用獎懲增強策略、處理不良行為策略,及教師教學效 能─教學自我效能信念、系統呈現教材內容、多元有效教學技術、有效運用教學 時間、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營造良好班級氣氛,進而學習與訓練自己使用班級經 營策略與教師教學效能,必能提高實習教師在的教育實習成果,進而轉動教育實 習的新生命。 第四,為使實習教師們具有豐富的教室實用智慧,具備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師 教學效能的知識,建議教育行政機關宜定期舉辦實習教師教室實用智慧的研習活 動,除了闡釋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師教學效能的內涵、功能、做經驗的分享、交換 外,也可以藉此擴展實習教師們在教學效能的知識領域與班級經營策略的能力。 第五,處在資訊發達、學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實習教師們應從教室情境中體 察存在如何運用安排教室環境策略、建立和諧溝通策略、監督學生活動策略、建 立教室規則策略、善用獎懲增強策略、處理不良行為策略、教學自我效能信念、 系統呈現教材內容、多元有效教學技術、有效運用教學時間、建立和諧師生關係、 營造良好班級氣氛,在教室情境活動中,融合教育的規準與價值,由了解進而積 極運用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師教學效能,以提昇教學品質,協助學生在教室裡成功 與快樂的學習。 最後,本文希望以提供實習教師們在教室裡的實用智慧的方式,進而協助 實習教師們進行為良好的班級經營,發展出一套帶好每一位學生的「班級經營」 方法,因為教師班級經營策略的良好與否,應該會影響到教師的自我效能與有效 教學。因此,實習教師們應該運用教室裡的實用智慧,有效的使用班級經營策略 與教師教學效能,結合班級的內外之人、事、地、物等各項資源,依據教育原理, 以發揮教育效果,達成教育目標的活動與歷程。

陸、參考書目

王受榮(民 81)。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方德隆(民 82)。班級經營的理論基礎及研究方法。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民 82): 班級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1-26)。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朱文雄(民 78)。班級經營。高雄:復文。 朱文雄(民 82)。建構教室行為管理系統方案之研究─化理論為實務。載於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民 82):班級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57-118)。屏東: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李玉嬋(民 83)。從教師效能理論談班級經營。學生輔導雙月刊,33 ,24 ─ 29。 李永吟、單文經(民 84)。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李春芳(民 82)。「班級經營的策略」快樂的一天─教室裡。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民 82):班級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191-204)。 屏東: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 李園會(民 78)。班級經營。台北:五南。

(16)

李俊湖(民 81)。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金樹人編譯(民 78)。教室裡的春天。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林正文(民 85)。正增強原理在班級經營中的應用。班級經營,1(1),5 ─10。 林海清(民 83)。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教學效能之研究。台 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民 83)。如何培養良子的班級氣氛。學生輔導雙月刊,33,18 ─ 23。 吳清山(民 80)。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山(民 85)。提昇班級經營效能的有效途徑。班級經營,1(1),11─17。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民 79)。班級經營。台北:心理。 吳鐵雄(民 85)。營造教室的春天。班級經營,1(1),1 ─ 4。 吳福源(民 88)。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氣氛之研究─優良教師與一 般教師之比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單文經、涂靜如(民 82)。台北市四所國民小學學生心目中的「有效的常規管理 者特質」。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民 82):班級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 (119-148)。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單文經(民 83)。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許慧玲編譯(民 77)。教室管理。台北:心理。 許桂美(民 83)。低年級班級經營。學生輔導雙月刊,33,74 ─ 77。 曾燦燈(民 85)。班級經營與班級領導。班級經營,1(1),25─32。 高強華(民 84)。樂在教學─提昇教學的品質。台北:南宏。 陳木金(民 85)。國民小學學校教學配合措施對教師教學效能之影響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學報,第 73 輯,頁 227─252。 陳木金(民 86)。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木金(民 8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量表編製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學 院學報,第 61 輯,頁 221─253。 陳木金(民 88)。班級經營。台北:揚智出版社。 陳雅莉(民 83)。教師教育信念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 墉(民 85)。班級經營與人文主義教育。班級經營,1(1),18─24。 黃政傑、李隆盛(民 82)。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張秀敏(民 84)。模範教師的教室管理個案研究。台北:國科會科資中心。 張秀敏(民 85)。增進國小教師班級經營知識與實務改進之實驗研究。台北:國 科會科資中心。 張德銳(民 83)。國小教師教學評鑑系統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熊智銳(民 83)。開放型的班級經營。台北:五南。 鄭玉疊、郭慶發(民 83)。班級經營─做個稱職的教師。台北:心理。

(17)

鄭英耀(民 81)。國小教師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孫敏芝(民 74)。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台北: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敏芝(民 77)。教室俗民誌的初步探討與反省。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民 77):質 的探討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研討會論文集(23-40)。屏東:屏東師範學院。 鍾啟泉(民 84)。班級經營學。台北:五南。 劉佑星(民 85)。談班級經營的理念與基本做法。班級經營,1(1),33─38。 劉榮裕(民 84)。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經營領導模式與學生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緬懷(民 84)。時空的規劃與運用─班級經營策略之一。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民 84):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79-106)。台北:市立師院。 謝寶梅(民 84)。國小教師自我效能感之調查研究。初等教育研究所輯刊,3 , 79 ─ 96。

Bagozzi,R.P., & Yi,Y.(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16, 76-94.

Bollen,K. A. (1989).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 New York: John Wiely & Sons.

Borich,G.D.(1994).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Macmillan.

Bowers,C., & Flinders,D.(1990). Responsive teaching: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classroom pattern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thought.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Bull,S., & Solity,J.(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Principle to practice. New York: Croom Helm.

Cangelosi,J.S.(1988).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Gaining and maintaining students' cooperation. New York: Longman.

Davis,G.A. & Thomas,M.A.(1989).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Dreikurs,R., Grunwald,B.B., & Pepper,F.C.(1982). Maintaining Sanity in the classroom: Classroom management techmiques. New York: Harper & Row.

Edwards,C.H.(1993). 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Macmillan.

Eisenhart M. & Borko H. (1993). Designing Classroom Research: Themes, Issues, and Struggles. Needham Heights,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Guskey,J.R.(1987). Context variables that affect measures of teacher efficac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1(1), 41-47.

(18)

Jones,V.F., & Jones,L.S.(1990).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Motivating and managing student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Joreskog,K.G. & Sorbom D.(1989). Lisrel 7 User's Reference Guide. IN: Scientific Software Inc.

Kourilsky,M. & Quaranta,L.(1987). Effective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Glenview, Illinois: Foresman.

Moore,K.D.(1992). Classroom teaching skill(2nd ed.) New York: MacGraw-Hill.

Perrott,E.(1987). Effective teaching: A practical guide to improving your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4.6

 幫助教師掌握跨課程閱讀的理念,規劃實 踐的方法;透過校本經驗分享,促進教師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在整個學與教過程中,教師按不同因素(如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運 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 [

利用學習成果促進音樂科的學與教(新辦) 小學 有效的課堂器樂演奏學與教策略(新辦) 小學 小學音樂教師基礎教學知識課程(新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