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音調型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童音樂學習之成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音調型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童音樂學習之成效"

Copied!
2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初稿. 指導教授:莊敏仁 博士. 音調型應用於國小四年級 學童音樂學習之成效 Effects of Using Tonal Patterns on Fourth Graders' Music Learning. 研究生:張祐珊 撰 中華民國一零四年五月.

(2)

(3) 謝 辭 經歷了兩年很特別的研究所,課程扎實的填滿我們每天的時間下,很高興還 能遇到很正向、很有方法的老師願意抽空花時間陪伴我、等待我,他就是我最敬 愛的好老師──莊敏仁教授。 感謝老師這兩年來,每每利用下班時間,陪著我們閱讀英文文獻,耐心地為 我們解說,也與我們討論論文並一段段的修改,且在生活中,不斷的引領我正確 的方向,不論是生活上的、課業上的疑難雜症,老師皆耐心傾聽,並很有方法的 引導我,使我的問題能迎刃而解,也常常提醒我做人、做事的道理,謝謝老師用 無限的教育愛來包容我的不足,感謝老師對我的付出與照顧,這份恩情我永難忘 懷! 其次感謝莊惠君老師與林家羽老師,對於我的試題給予我最直接的建議與幫 助,並提出具體的修正方式,使我能清楚的理解老師們的想法,熱心的老師們, 不僅在試題上給予我指導,還提供我很多的資源,是我最棒的後盾,最要感謝的 是郭美女教授以及陳曉嫻教授兩位口試委員,對於我的論文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 並且耐心地引導我修正的方式,對於我的詢問老師有問必答、熱情大方,不僅竭 盡所能的提供最佳資料,還給予我加油和打氣。 更要感謝對於我的論文給於我資源和幫助的有恩慧老師、文馨老師、化均老 師、國騰老師與 Tom 老師,以及我的好朋友們,從準備研究所考試到終於畢業 的一路相隨!感謝家人的鼓勵與打氣,讓我有動力繼續前進。 還要感謝同窗好友靜玫的分享與幫忙,好麻吉銘芳、潔寧、芳曦與紀彥義不 容辭的協助,感謝大家的愛護與照顧,看著桌上印製好的論文,除了感謝還是感 謝。 張祐珊 2015 年 4 月.

(4)

(5) 音調型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童音樂學習之成效. 摘要 本研究旨在檢測音調型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童之音樂學習成效,採準實驗研 究法。研究場域學校為研究者未來服務地(臺東縣)之一所學校,由研究者就讀的 大學所指派之臺東市興興國小(化名)。該校四年級僅一班實驗組(17 名),故另請 鄰近的東東國小(化名)四年某班的學生擔任本研究中的控制組(26 名)。研究課程 共計 12 堂課,實驗組接受每節課 15 分鐘之音調型課程,控制組則無接受實驗課 程,兩組於學期初與學期末均接受前後測。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音樂學習 成效測驗」 ,其內容為歌唱音準、曲調方向辨識與Ⅰ級和Ⅴ級和弦辨識。測驗結 果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考驗與相依樣本 t 考驗等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與結 論如下: 一、在和弦辨識的表現上,實驗組的平均成績(前測 12.00 分,後測 22.15 分)高 於控制組(前測 11.23 分,後測 14.31 分) ,p 值為.00(p<.05)達顯著差異。 二、在歌唱音準的表現上,實驗組的平均成績(前測 1.62 分,後測 12.62 分)高於 控制組(前測 0.71 分,後測 1.12 分) ,p 值為.00(p<.05)達顯著差異。 三、在曲調辨識的表現上,實驗組的平均成績(前測 38.77 分,後測 40.15 分)高於 控制組(前測 43.69 分,後測 42.31 分) ,p 值為.04(p<.05)達顯著差異。 四、除曲調辨識之外,在和弦辨識與歌唱音準之成效皆以實驗組明顯高於控制組。 五、音調型可提升調性感的學習,有助於學生和弦辨識的學習。 六、音調型有助於學生在歌唱音準的進步。 七、音調型能強化學生的曲調辨識。 八、音調語彙有助於學生視唱能力的進步。 九、音調語彙的終止式能提升學童調性感與和弦辨識。 十、音調型手勢有助於學生曲調方向辨識。 研究建議如下: 一、音調型教學方式宜融入音樂教學。 二、音調型圖卡與手勢宜與學生的認知發展相對應。 三、音調型教學策略可提升歌唱音準,但教學實施時間需至少三個月以上。 四、強化兒童音調語彙的能力可提升兒童的調性感。 五、音調型圖卡教學時須掌握「聲音在符號之前」之教學原則。 關鍵詞:國小音樂教學、音調型、歌唱教學、戈登教學法. i.

(6) ii.

(7) Effects of Using Tonal Patterns on Fourth Graders' Music Learning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tonal pattern in grade four general music class and its impact on children’s music learning outcome, using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tudy takes place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investigator’s prospective city of employment (Taitung County), Xing-Xing Elementary School (pseudonym). It was selected by the university in which the researcher is enrolled. Since there is only one fourth grade class (experimental group, 17 students ) in this school , the researcher invited another fourth grade class (control group, 26 students) from another school Dong-Dong Elementary School (pseudonym) that is nearby to the Xing-Xing Elementary School. The experimental treatment lasted 12 class meetings, whe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onal pattern training for 15 minutes every class meet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receive any experimental treatment. Pre-test and post-test were conducted for both groups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semester. The researcher-design tool “Music Learning Outcome Assessment” was used to measure participants' singing pitch accuracy, discrimination of melodic direction, and recognition of Tonic I and Dominant V chord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dependent sample t-test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and the results Xing-Xing Elementary School are as follows: 1.. Regarding “Chord Recognition”, 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2.00 in pre-test;22.15 in post-test)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11.23 in pre-test;14.31 in post-tes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 .. 2.. Regarding “Singing Pitch Accuracy”, 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62 in pre-test;12.62 in post-test)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0.71 in pre-test;1.12 in post-test) .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 .. 3.. Regarding “Melodic Direction Discrimination”, 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8.77 in pre-test;40.15 in post-test)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3.69 in pre-test;42.31 in post-test) .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4) .. 4.. Except the test “Melodic Direction Discrimination”, the degrees of improvement in “Chord Recognition” and “Singing Pitch Accurac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5.. The use of tonal pattern can improve the learning of tonal sensitivity and is helpful to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of chord recognition. iii.

(8) 6. 7. 8.. The use of tonal pattern is benefit to increase students’ singing intonation. The use of tonal pattern can strengthen students’ ability to identify tonality. Musical vocabulary of tonal patterns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in students’ sight-singing ability.. 9.. Cadences of tonal vocabulary can improve students’ tonal sensitivity and identification of chords.. 10. Hand gestures of tonal patterns can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identify melodic directions. The followings are recommended: 1.. It is appropriate to incorporate the teaching of tonal pattern in general music teaching.. 2.. Cards and gestures for teaching tonal patterns should be corresponded to studen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3.. Teaching strategies involving tonal pattern can improve singing pitch accuracy; however, such training period should last at least 3 months.. 4. 5.. Strengthening children’s tonal vocabulary can improve their tonal sensitivit. When teaching with the tonal pattern cards, it is imperative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ound before sign .. Keywords:elementary general music class, tonal patterns, singing instruction, Gordon teaching approach. iv.

(9) 目. 次. 摘要............................................................................................................. i Abstract .................................................................................................... iii 目 次.........................................................................................................v 表 次..................................................................................................... viii 圖 次.........................................................................................................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國民小學歌唱教學之意涵........................................... 11 第二節 音調型與調性感之理論與教學 ..................................21 第三節 音調型、歌唱音準、調性感與和弦辨識之相關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步驟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5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2. v.

(10) 第三節 實驗課程設計...............................................................5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9 第一節 前導研究之簡述...........................................................70 第二節 Ⅰ級和Ⅴ級和弦辨識學習成效之情形 ......................75 第三節 曲調方向辨識學習成效之情形 ..................................78 第四節 歌唱音準學習成效之情形...........................................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結論 ...............................................................................88 第二節 檢討與改進...................................................................92 第三節 建議 ...............................................................................96 參考文獻.................................................................................................100 中文部分 ...................................................................................100 英文部分 ...................................................................................104 附錄.........................................................................................................107 附錄一 教學活動設計.............................................................107 附錄二 教案設計之專家意見.................................................125. vi.

(11) 附錄三 音樂學習成效測驗試題(專家版) ..............................150 附錄四 音樂學習成效測驗試題(學生版) ..............................158 附錄五 音樂學習成效測驗之專家意見審核表 ....................164 附錄六 音樂學習成效測驗之甲乙專家意見回饋 ................170 附錄七 實驗教學紀錄表.........................................................191. vii.

(12) 表. 次. 表 2-1-1 第二階段音樂分段能力指標 ........................ 11 表 2-1-2 第二階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之關係 ............ 12 表 2-1-3 第二階段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 12 表 2-2-1 音樂技巧學習次序................................ 25 表 2-3-1 音調型之相關研究................................ 35 表 2-3-2 歌唱音準之相關研究 .............................. 38 表 2-3-3 調性感之相關研究................................ 42 表 2-3-4 和弦辨識之相關研究 .............................. 46 表 3-3-1 教學進度與自編之音調型與手勢雙向細目表 .......... 54 表 3-3-2 教學進度與「音樂學習成效測驗」雙向細目表 ........ 58 表 3-4-1 評審訓練過程中三位評審評分之相關係數 ............ 64 表 3-4-2 題目與題數之分配表 .............................. 65 表 4-1-1 預試三位評審評分之相關係數 ...................... 70 表 4-1-2 前導研究前測成績結果 ............................ 71 表 4-1-3 前導研究前測成績之敘述統計摘要 .................. 71 表 4-1-4 前導研究後測成績結果 ............................ 72 表 4-1-5 前導研究後測成績之敘述統計摘要 .................. 72. viii.

(13) 表 4-1-6 前導研究學生前後測成績之差異比較 ................ 73 表 4-2-1 前測和弦成績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 ................ 75 表 4-2-2 後測和弦成績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 ................ 76 表 4-2-3 兩組學生之「和弦」項目前、後測分數的比較 ........ 76 表 4-3-1 前測曲調成績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 ................ 78 表 4-3-2 後測曲調成績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 ................ 79 表 4-3-3 兩組學生之「曲調」項目前、後測分數的比較 ........ 80 表 4-4-1 前測視唱成績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 ................ 81 表 4-4-2 後測視唱成績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 ................ 82 表 4-4-3 兩組學生之「視唱」項目前、後測分數的比較 ........ 83. ix.

(14) 圖. 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50 圖 3-1-2 流程圖 ......................................... 51 圖 4-1-1 前導研究學生前後測成績之比較 .................... 74 圖 4-2-1 兩組學生之「和弦」項目前、後測分數的比較 ........ 77 圖 4-3-1 兩組學生之「曲調」項目前、後測分數的比較 ........ 80 圖 4-4-1 兩組學生之「視唱」項目前、後測分數的比較 ........ 83. x.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音調型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童音樂學習之成效。本章共分為 四節,第一節研究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四節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莊敏仁(2012)以美國音樂教育學家 Edwin Gordon(1927~)的教學理念,指 出音樂教師對於兒童歌唱聲音的發展、遭遇的困難都應有所瞭解,孩子抓不到曲 調音高,並非是他天生就無法唱歌,教師應了解學童的難處,使用對的方式立即 矯正,由於國小歌唱教學占相當大的比例,學生在歌唱上得不到成就,會產生負 面的人格特質。張統星(1991)認為國小歌唱教學有其重要性,因為它是國民小 學基礎教育裡的一環,所以音樂教師應為學生奠定穩固的根基。 鄭方靖(2002)以音樂教育學家柯大宜的教學理念,指出歌唱是孩子最單純 的語言,假使只演唱出單音旋律,其歌聲都會是有感染力的,所以不該一直依賴 樂器,靠樂器歌唱。張統星(2001)認為教師平日的音感教學是相當重要的,對 於歌唱音準是不可或缺的。吳榮桂(1989)認為調性的感覺與音高在合唱教學中, 都是相當重要的。莊敏仁(2012)指出曲調的方向感與音高上的缺乏會影響歌唱 時的音準,曲調的方向感與音高同時是教導學生正確的歌唱必備的學習要素。 Gordon 的音樂學習理論中也提出三種音樂學習理論,「音樂技巧學習的次 序」、「音高內容學習的次序」、「節奏內容學習的次序」。「音樂技巧學習的次序」 則必須包含了音高內容學習的次序及節奏內容學習的次序,也強調音樂聽想的能 力相當重要,學生在從事音樂活動時,透過音樂聽想,就會自然地去聽音樂的形 1.

(16) 式。簡單來說,當停止演奏或是未發出聲音時,學生依舊能靜默地聽到並且能理 解音樂(莊惠君,2000)。莊敏仁(2012)認為音調型的教學的兩大面向,分別 是調性與節拍,教師要使學生熟悉音調型的語法,藉由音樂當中音調型所構成的 音調語言,使聆聽者在聆聽音樂時,發展聽覺技能,並能夠獲得音樂的意義。 研究者也在代理期間發現,學童歌唱音準普遍薄弱,對於歌曲音高的掌握度 不佳,在眾多影響歌唱音準的因素當中,研究者發現,學童在學習音樂期間,未 利用音調型來練習歌唱音準,以至於眾多學童對於音高、和弦及曲調方向的辨識 無法掌握。美國音樂教育家 Gordon 音樂學習理論中的音調型深受學者重視,並 積極蒐集相關資料,在眾多的研究資料中發現,較少將音調型在教學使用上做清 楚的說明。如此一來,音樂教師假使想要利用音調型來輔助教學,也還是無法清 楚的知道該如何使用適合的音調型來做教學。 近年來,國內外有越來越多音樂教育家推廣 Gordon 音樂學習理論中的音調 型,例如莊敏仁(2006)的《戈登音樂學習理論運用於合唱和聲感訓練之理念與 應用》、莊惠君(2006)的《戈登音樂學習理論之概論與應用》、何佩華(2001) 的《躍進音樂課程-學習系列活動教師手冊》、莊敏仁(2008)的《兒童合唱團 團員歌唱音準問題探究》等。國外方面, Reifinger(2009)的《分析聲調模式用於 二年級一般的音樂類視唱教學》(An Analysis of Tonal Patterns Used for Sight-Singing Instruction in Second-Grade General Music Class)。證明了 Gordon 的 音樂學習理論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也可從研究資料中發現,音調型教學策略 對於歌唱音準、和弦辨識、曲調方向都有所助益與相關。 基於上述原因,研究者想了解藉由莊敏仁(2012)「兒童歌唱聲音與歌唱調性 感之研究」中對所設計的音調型課程及手勢之建議,是否有助於學生在音樂學習 成效上的學習,因此以研究者自編之音調型課程,應用在音樂成效教學上,藉以 檢測音調型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生在歌唱音準、曲調方向辨識、Ⅰ級和Ⅴ級和弦辨 2.

(17) 識等三項音樂學習成效的影響,期望能提升學生的歌唱學習成效。. 3.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將探討音調型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學 童音樂學習成效之情形。 為達到研究之目的,本研究待答問題如下: 一、藉由音調型教學,國小四年級學童在曲調方向辨識的學習成效為何? 二、藉由音調型教學,國小四年級學童在Ⅰ級和Ⅴ級和弦辨識學習成效為 何? 三、藉由音調型教學,國小四年級學童在歌唱音準的學習成效為何?. 4.

(1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探討音調型教學策略應用在音樂學習成效上,對國小四 年級兒童音樂學習成效,研究範圍與限制如下:. 一、研究對象 研究者現為臺中某大學研究生,因未來服務地點為臺東縣,則由學校指派研 究者到臺東縣臺東市興興國小(化名)進行實地研究,興興國小的四年級只有一班, 所以即用四年甲班的學生作為本次的研究樣本,為此研究中實驗組的角色,興興 國小(化名)並無專任的音樂老師,音樂課皆由導師上課,研究期間,研究者利用 班上音樂課每堂每節前十五分鐘的時間進行教學,共計 12 堂課。 而因臺東縣臺東市興興國小的四年級研究樣本只有一班,研究者並找鄰近的 東東國小(化名)作為本次研究的控制組,研究者委由東東國小專任音樂老師代為 安排參與實驗的班級,該校音樂老師安排四年四班參與測驗,因該班上課時間與 研究者施測時間最能搭配,研究者僅於學期初和學習末到東東國小進行施測,其 餘時間皆由專任音樂教師上課。 另外,雲林縣口湖鄉南南國小(化名)為本次研究的前導研究學校,研究者希 望每週於興興國小正式實施課程之前,能將實驗課程預先在南南國小實施一次, 以方便於正式實驗課程之前做修正或討論,以利每週正式的實驗課程能順利完成, 南南國小學校音樂課,也是由班級導師兼任音樂老師,研究期間,研究者利用班 上音樂課每堂每節前十五分鐘的時間進行教學,共計 12 堂課。. 5.

(20) 本研究主要是要探討音調型教學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兒童「音樂學習成效」之 影響,並不考量此教學對學生的音樂態度、喜好、偏好等影響情形。. 二、教學時間與教學內容 本研究之課程實驗時間是從 2014 年 10 月 3 日到 2014 年 12 月 19 日為止。 每週一堂課(共計 12 堂課) ,實驗課程部分僅占實驗組每堂每節前十五分鐘,其 餘課程教學內容皆與控制組相同。.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準實驗方法,實驗教學內容僅以音樂學習成效為主要目標,音樂學 習成效包括歌唱音準、曲調方向辨識、Ⅰ與Ⅴ級和弦辨識,本研究所謂的「音調 型」是指研究者根據文獻資料所歸納整理的與音樂學習成效相通之音調型樣式, 以聽覺搭配視覺為主要的音樂教學方式,排除其他的感覺,例如:觸覺,因此不 宜推論至其他音樂學習成效或教學活動中。.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音樂學習成效測驗」 。 「音樂學習成效測 驗」主要的測驗目的在於瞭解學生在實驗教學的前後,於歌唱音準、曲調方向辨 識、Ⅰ與Ⅴ和弦辨識等三項音樂學習成效發展的情況為何。在音準方面,達到正 確的音高和節奏都是指導兒童歌唱活動裡最重要的,然而唱歌最重要的是清楚且 正確地聆聽,這是歌唱學習最重要的基礎(郭美女,2000)。在和弦辨識方面, 范儉民(1980)指出在合唱裡,每一個聲部都跟和聲有關係,所以歌唱最基本要 求就是音準要準確。可見音準能力若好,也能唱準音型中的音,並能清楚辨識和 弦性質,合唱中和聲也是相當重要的,好的和聲也是以準確的音準為基礎。. 6.

(21) 五、研究變項 本實驗的自變項為音調型教學策略,依變項為音樂學習成效。為了使實驗結 果更臻正確,研究者對於能掌握的變項,教學者、教學內容、教材等施以控制, 以提升本實驗的效度。本研究僅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聽覺與視覺當中的音調型教學, 實驗課程不利用其他感官來進行音樂學習成效活動,減少不同感官對研究結果的 影響。. 7.

(2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音調型 本研究所指的音調型是研究者歸納文獻資料,及參考國內著名音樂教育家莊 敏仁《兒童唱歌聲音與歌唱調性感之研究》一書所設計的視覺與音樂成效相對應 之音調型,也可說為成群組的音高所形成的,會加上不是此音型的基本音或是經 過音在此音型中,來讓音樂更豐富以及更有變化性(莊敏仁,2012)。. 二、音樂聽想 聽想(audiation)是沒有音樂或是音樂已經停止時,我們依舊靜靜地可以聽到 並可以理解音樂(莊惠君,2000)。戈登認為內在聽力是一種結果,而聽想則是 一種過程。聽想能力是不管有沒有聲響,在靜默中都能知覺並理解音樂(鄭方靖, 2011) 。國內有人將之稱為「聽解」 ,何佩華(2001)將之解釋為,內在能夠聽到 聲音,也能夠瞭解到實際上四周並未響起音樂,其實這與前者的音樂聽想有異曲 同工之妙。然而內部聽覺則分為「相對的聆聽」和「絕對的聆聽」所組成對於聲 音的變化, 「相對的聆聽」是在不同聲音方面的區辨和的比較的能力, 「絕對的聆 聽」是生理上的一種秩序,對於音高的正確性有很強的記憶、辨別的能力。內部 聽覺有傳達、表現的能力,外在的聲音透過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聽覺傳入大腦後, 轉化成內在基模的一種形式,表現於演奏、創作、音樂鑑賞;聽覺再現的能力可 以說明音樂是有意識、有選擇的感知和表現行為(郭美女,2000)。 本研究所指之「音樂聽想」為學習者能對於聽過的聲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理 解,並產生聽覺上的聲音回想(aurally recall),就是他已經能夠聽想之前耳朵已經 聽過的聲音(莊敏仁,2012)。 8.

(23) 三、音樂學習成效 美國文粹辭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把學習界定為:「知識、理解、 精熟度是經由經驗和研究得來的。」(王文科,2002)。「學習」不只是指人類的 學習,也包括動物的學習,也是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所以「學習」不只是學習, 它泛指個體因經驗而發生的行為變化,但變化也可分為好的變化與壞的變化(施 良方,1996)。學生經過訓練及學習以後,他們學得的知識不管多少,就是他們 自身獲得的學習成效。而音樂學習成效的表現涵蓋相當的廣。本研究之音樂學習 成效是指學生在藝術與人文領域學習中,教師進行音調型教學後,透過研究者自 編的「音樂學習成效測驗」進行前、後測的比較,所呈現的歌唱音準,包含歌唱 音準(singing pitch accuracy)、曲調方向辨認(melodic direction)、Ⅰ與Ⅴ級和弦辨 識表現之結果。. 9.

(24) 10.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研究目的將探討音調型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童音樂學習成 效之情形。故針對國民小學歌唱教學之意涵、音調型與調性感之理論與教學、國 內外相關研究之相關文獻加以探討。. 第一節 國民小學歌唱教學之意涵 一、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綱要與內涵 本研究上學期課程設計,是根據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 行綱要公布的分段能力指標,分段能力指標本研究針對的學童為四年級的學生, 四年級學生屬於九年一貫課程第二階段的兒童。由下整理可知,本階段的學習應 達到三項主題軸的分段能力指標。. 表 2-1-1 第二階段音樂分段能力指標. 探索與表現. 審美與理解. 實踐與應用. 1-2-3 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所獲得的知識、 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1-2-4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創作要素,從事展演活動,呈現 個人感受與想法。 2-2-7 相互欣賞同儕間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作品,並能描述 個人感受及對他人創作的見解。 3-2-13 觀賞藝術展演活動時,能表現應有的禮貌與態度,並透 過欣賞轉化個人情感。 3-2-3 認識鄉土音樂,並藉由演奏、演唱或欣賞的方式,表現關 懷鄉土的情操。. 11.

(26) 國小三、四年級階段身心發展與音樂教育的重點:1.在音域 C-D 大九度裡能 夠愉快歌唱,並能掌握曲調與拍子;2.聽音能力可以因為訓練而進步,進而辨識 和弦、音階的音高;3.透過以肢體上的動作,來模仿節奏;4.能夠運用與理解音 樂的記號與符號;5.可利用頑固伴奏為同學伴奏,並能與同學輪唱和齊唱;6.可 以使用創作遊戲來改變完成簡短的曲調;7.能夠仔細專心地聆聽中、西方音樂的 樂曲(湯碧美,1999)。. 表 2-1-2 第二階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之關係 階段 基本 能力. 第二階段(3-4 年級). 1. 瞭解自我與 1-2-3 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所獲得的知識、 發展潛能 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1-2-2 嘗試以視覺、聽覺及動覺之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豐富的想 像與創作力。 2. 表達、溝通 1-2-4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創作要素,從事展演活動,呈現 與分享 個人感受與想法。 2-2-7 相互欣賞同儕間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作品,並能描述 個人感受及對他人創作的見解。 3. 尊重、關懷 3-2-13 觀賞藝術展演活動時,能表現應有的禮貌與態度,並透 與團隊合作 過欣賞轉化個人情感。. 表 2-1-3 第二階段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學習教材內容(歌唱) 表現與試探方面,以音樂表現與試探而言: 1. 以不同形態演唱音域適合的各種歌曲,如:齊唱、頑固曲伴唱、異曲同唱、 輪唱。 2. 表現歌唱的呼吸,頭聲共鳴與發聲技能,與對歌唱曲調、節奏準確度的掌握。 3. 學習與他人共同唱奏時,能融合音色、配合力度,並能回應指揮的提示。 12.

(27)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學習教材內容(歌唱) 4. 即興或創作曲調,如:四小節曲調、問句與答句、反覆樂句,以運用所習得 的音樂知識與技能。 在基本概念方面,以音樂素材與概念而言: 1. 探索並運用各種音源以製造聲音,如:不同的人聲、各式樂器、環境中的各 種聲響,並自創符號加以記錄。 2. 從事基礎的讀譜練習,如:固定唱名、邊聽音樂邊指認樂譜中的音樂符號。 3. 從事基礎的音感練習,如:節奏、曲調、調性,分辨樂曲的節奏,如:區別 二拍子與三拍子、大調與小調、重複、級進或跳進的音型、上行或下行的音 型聽辨。 在藝術與生活方面,以音樂與生活而言: 1. 觀察及認識生活中各種物件發聲特性和習慣,選擇個人擅長的方式表現與分 享,如:肢體聲響、動物的叫聲、樂器的演奏姿態。 2. 培養正確及尊重的態度觀賞各種音樂展演,如:守時、穿著整齊、自制、專 注。. 歌唱教學於中年級課程當中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從第二階段分段能力指標、 十大基本能力以及第二階段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中了解,中年級學生應具備哪些 歌唱能力的基本程度,以及除了歌唱能力之外,其他的面向的能力。. 二、國民小學歌唱教學 (一)歌唱教學之理論 在學校的音樂課程中,歌唱教學是相當重要的學習活動,歌唱音準則是歌唱 教學的目標,能正確使用唱歌聲音,才能有正確使用發聲調節法能力,可見教師 要指導兒童正確的使用唱歌聲音為首要目標(莊敏仁,2012)。 歌唱聲音與說話聲音均屬於嗓音活動,然而歌唱是共鳴器官與吐字器官將聲 音處理過之後,形成語言性的嗓音,再加上一些音高的變化而形成的。歌唱聲音 13.

(28) 與說話聲音都需要使用到呼吸器官、聲帶、共鳴器官及發音吐字的動作。說話與 歌唱的比較上,說話較歌唱速度為快,但相對的音域會較為受限,歌唱時母音聲 音的延長性較長,歌唱時的力度大於說話時的力度,歌唱的動能較說話強,但兩 者都需要注重口腔中的空間、氣息流動、母音的飽滿與維持,歌唱時呼吸控制較 說話來說相對重要。 說話聲音又分為習慣性音高及理想性音高這兩個層級,每天說話、音域有限 為習慣性音高層級的特徵;音質與音量都在適度的表現情況下,為理想性音高層 級的特徵。在教學時也要避免兩種兒童非成熟的歌唱聲音,第一項為使用兒童說 話的音質與音域來唱歌,第二項說話聲音尖銳,並在一般歌唱音域以上唱歌,正 確的說話習慣是正確歌唱的基礎(莊敏仁,2012)。可見說話對於歌唱是有顯著 影響的。 課程標準有關於演唱教學一共有八個重點,以下分別敘述,並說明其意義(張 渝役,2002)。 1. 腹式呼吸法:(1)講究歌唱方法:第一項為「自然」;第二項為「須懂得呼吸」 又稱為吐納,或是去觀察小嬰孩,便可以學到自然與呼吸這兩項重點,也可 以用「打哈欠」、「聞香氣」、「吹氣球」、「躺臥呼吸」這些方式來指導學生, 腹式呼吸法。(2)運氣的練習: 「打哈欠」時的「呼」腹部就會自然推出去,然 而這就是「唱」歌的自然方式。可以以雙手去感覺腹部運動的狀態。低、中、 高年級練習的秒數分別為,低年級八到十秒、中年級可延長到十二秒、高年 級到十五秒。(3)吐納的學習: 「聞香氣」就稱之為「納」 , 「打哈欠」 、 「吹氣球」 則是稱之為「吐」。(4)認識呼收要點:「躺臥呼吸」可以讓學生更清楚腹式呼 吸,小嬰孩平躺,或由學生自身平躺,都可以感受到氣的進出,最後利用平 躺哼唱,確實感受做腹式呼吸時,腹部的起伏與變化。 2. 以自然放鬆的聲音,唱準音高:(1)練習音準:低年級的學生由中央 C(Do)開 14.

(29) 始,一直練到高音譜記號第二間的 A(La),再加上五個母音(a、e、i、o、u)來 練嘴型。(2)音高練習:女中音或是女高音都教到高音譜號五線的 F(Fa)或是 G(Sol),假音與喉音不可出現。(3)自然放鬆:練習「自然放鬆」時應避免站或 坐著不動,應學習歌唱家將手放鬆張開,呼吸自然就會順暢。 3. 練習下降音型發展頭聲:利用字典中相關國字,練習國字國音,也可練習五 個母音(a、e、i、o、u),更可以練習嘴型。 4. 趣味教學輔導:(1)利用有趣的問答:出題應與該單元有關的題目、配合年級 程度、能幫助學習的興趣、題目不應引起不必要的聯想、可幫助該單元教學 的相關題目。可以利用數學來解釋一些音樂上的教學,也是一項不錯的方法。 (2)視覺輔助:是教歌唱最常用的方法,卡拉 ok 利用伴唱,同時也顯示歌詞, 讓學生進行歌唱的活動。或播錄音帶讓學生看著書進行跟唱,也可直接跟唱。 也可播放影碟,先邊看邊唱,之後只播音樂但不看影像,也是一種教學方式。 或是將歌詞投影放大,也可利用大字報放在黑板,請一位學生上去指,其他 學生跟著伴奏一起唱。(3)故事講述:可教授音樂家、作曲家的方面去取材, 對於低年級的教授方式應講重點,時間上也不宜過長,故事約五分鐘左右, 重點應多練習歌唱。中年級故事可增加為七分鐘,影片經過重點提示以後, 可以增加到十八分鐘或是短些。高年級的音樂故事可以加入一些教育理念或 是愛家、愛國的哲理。(4)以「韻律動作」配合演唱教學:低年級為唱遊,中 高年級則為韻律,教師可加上唱與演。(5)樂器伴奏的演唱教學:可鼓勵學生 攜帶樂器到校伴奏,教師比較可以看出學生的程度,並對難易度要有所認知, 可選用難度與程度較高的曲子,面對簡單的曲子,他們即可不教自會,教師 只要稍加指導就可成形。 5. 學生示範:教師除了要範唱及簡單的講述之外,可以讓兒童獨唱或是各組上 台合唱,此種教學方式可以增加學生的台風,也可觀看同儕表現,學習對方 15.

(30) 優點並練習提出良好的評語,也可教導學生獨唱,可訓練他們大方及歌唱技 巧,找學生唱熟也配合音域的歌曲,練習獨唱或是兩人二聲部合唱,依照學 生個性給予他們適當的曲目,分組時應採取異質分組。 6. 聲部的均衡和諧:和聲音感教學,就像是吃一道菜,要能知道箇中滋味。要 使兒童去聽其他聲部及伴奏,並說出其對音樂的感覺。 7. 變聲期的教學:教師應進行移調或是請少數變聲的學生演奏樂器,可演奏曲 調樂器及節奏樂器。 8. 配合其它教學活動:(1)唱遊(2)同一首歌,在教學上要依照年級不同,給予不 同的著重點(3)技巧的教導也可使他們觸類旁通(4)應使學生學習去比較,這方 法可使學生更清楚學習的脈絡(5)可利用外文加上學生有興趣的歌曲,來提高 他們學習的動機。. (二)歌唱教學之內涵 歌唱教學裡面比較重視的要項可以包含音準、共鳴、音域之分述如下: 1.音準:音高是指音的高度,也可稱為音準,發音體震動的次數與頻率可以 決定聲音的高低,每秒震動的頻率與次數越高,代表聲音越高,每秒震動的頻率 與次數越少,代表聲音越低(陳綉惠,2011)。聽音訓練對於音樂學習來說是一 項重要的開始(倪端,1997)。兒童歌唱指導時要設法如何使兒童達到正確的音 高和節奏,這是指導兒童歌唱活動的最高準則,音準方面,要清楚而且正確地聆 聽,因為這是歌唱學習的重要基礎(郭美女,2000)。柯大宜對於聽音訓練相當 的重視,他也相當重視歌唱音準的能力,他認為聽力訓練越早開始越好,就能夠 把要教給孩子的能力成為他的本能。加德納(Gardner,1985)則指出︰音樂敏感度 最強的關鍵時期為零歲到六歲,此時期如果好好訓練,有規劃的指導,就能建立 好的音感,因為音樂的這項才能在人的天賦當中是最早產生的。 16.

(31) 但 Gorden(1986)的音樂學習理論中有提到,聽力的發展到十八歲以後就會停 止,所以才要把握十八歲以前的關鍵期,這是對音感訓練來說重要的,所以應該 要好好把握孩子聽音訓練的關鍵期,國小以及國中的這段時間。總而言之過了十 八歲以後,學習的效果會趨漸平緩,可見實施音感訓練的關鍵期很重要。有經驗 的工程師能從機器運轉的聲音裡面,覺察機器故障的所在,優秀的偵探也可以憑 電話撥號的聲音長短知道你所撥的電話數字,可見音感與生活關係極大,生活中 充斥著與聲音有關的元素,所以要使音感的靈敏度增加,這就要靠幼年的訓練(張 統星,1991)。聲音的重要性在合唱中也可顯示出來,因為合唱中各聲部的音皆 有和聲關係,在訓練之時,不希望有聲部或是歌唱者走音,所以唱歌的基本要求, 就是音準要正確(范儉民,1980)。 影響兒童歌唱音準的要素與歌唱學習成熟度、調性感以及正確的發音調節法 都是具有關聯性的。若兒童的歌唱聲音的訓練也是關鍵,若訓練不足,會使兒童 不知如何使用歌唱的聲音;若兒童分不清楚說話聲音與唱歌聲音,他們就無法使 用正確的唱歌的聲音。也就造成音準上的問題,然而生理、心理與技能也會造成 歌唱音準的影響,以下為歌唱學者提出之建議,都可提升歌唱音準的能力(1)提 高音高的辨識能力,習唱時也要注意音域不宜過低,同時也要使他們感受呼吸與 聲音之間的緊密關係(2)利用視覺與動覺來輔助學習(3)適當的調整團員們演唱的 位置(4)增加家庭的音樂經驗,在家中也可聆聽音樂中兒童漂亮的聲音,對音準 也會有相當的幫助(5)利用頭聲歌唱的方式給予適切的範唱(6)增強學童音樂上的 熟練度,給予獨唱的機會,使其能夠聽到自己的音高,間接提高兒童的自信度(7) 要能使兒童專注、集中精神唱歌,練唱環境也要做適當的選擇(8)合唱伴奏演奏 的適切性(9)指揮教師素養的自我提升也很重要,並且要能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莊敏仁,2012)。 影響歌唱音準有 2 個決定因素,(1)不知道唱的是什麼音(2)不知道所唱的那 17.

(32) 個音的發聲位置在哪兒?一開始要能知道自己在唱什麼音,一般人都會具有捕捉 音高的感受能力,針對歌曲音節作瞭解之外,要能做到熟悉曲調、節拍、發揮捕 捉音高的感受力,更重要的是要大膽的唱出來,而後用耳朵去檢測音高是否正確。 其次,就是要注意發音位置是否正確,要在歌唱方法裡面著手,要能正確提高發 聲的位置,需要不斷嘗試。口腔肌肉繃太緊也是使高音唱不準的主要因素,導致 無法掌握正確發聲位置,唱起來總覺得不夠高(吳榮桂,2002)。 造成歌唱音準的情況很多樣性,每個人都不盡相同,會發生的原因大致如下: (1)在聽覺上的能力有所不足(2)耳朵對於音色以及音高沒有分辨的能力(3)呼吸方 式不正確(4)在心理方面容易精神緊張,例如:害羞、疲勞、精神不集中、不關 心、不感興趣(5)在生理方面健康問題上,喉嚨、聲帶發炎,更甚至是大腦中樞 神經控制系統受損……等,除了中樞神經受損沒辦法外,其它的原因都是可以被 教導的。聲音是很抽象的東西,沒有具體存在的樣子,看不到也摸不著,所以兒 童因而很難感受它,應使兒童用圖畫來表示聲音,讓聲音具體化,對於兒童來說 音符是一種成熟的語言,是很陌生又充滿神秘感的,也無法感知到其內部結構更 深沉的意義。一般兒童常會無法聽出有意義的聲音,是因為有其他干擾而無法集 中注意力,以至於聽覺辨識力相當的薄弱(郭美女,2000)。聲音的抽象性與聽 覺辨識力,也是影響歌唱音準的原因。 發音時產生緊張與勉強、喉頭頸部受到壓迫、頭部彎曲前傾、過分高昂,這 些錯誤的歌唱姿勢也是影響音準的主要因素,嬰孩的呼吸,是因為擴張而吸氣, 並非因為吸氣而擴張,很多人學到錯誤的方式,而失去自然規律的動作。而變聲 時期,男女的喉頭都會有充血的情況,聲帶也有發炎症狀,男子會有喉結出現, 所以在此時能男女都不能發揮機能(范儉民,1980)。 大致來說,兒童聲音不入調也有兩種原因,分為內在與外在,一是外在因素, 由於歌唱經驗不足,訓練不足,因而造成情緒緊張或種種其它影響;一是內在原 18.

(33) 因,由於先天的生理上的缺陷,耳聾或是耳疾所致,因此要真的不入調的兒童, 是極為少數的。然而有些不入調的兒童,據說是聽了母親用不準的聲音吟唱搖籃 歌,以至於印象太深刻,一時改不過來(康謳,1976)。當音域從中聲區轉成高 聲區的共鳴位置不對時,也是影響歌唱音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正確的共鳴位置 應該要依舊保持在前面,而且要面帶微笑,這樣共鳴點就會穩定,若共鳴位置太 後面除了音準不準之外,還會引起歌唱音色偏暗。而暖身活動也可以幫助學生音 準上的表現(黃揚婷,2004)。 綜上所述,影響音準的主要因素為不知道唱的是什麼音、不知道所唱的那個 音的發聲位置、口腔肌肉繃太緊、歌唱學習成熟度、調性感以及正確的發音調節 法……等都與音準具有關聯性的。本研究所指的歌唱音準即是可以唱出指定的音 高,並達到規定的個數,以及能唱對音調型中的音準進而能辨識音形走向的表現, 研究對象於演唱施測曲音高時,每個音高就分成準和不準兩種等級,由評量的評 審老師來判斷歌唱音準是否準確,最後在看使否達到音準、音調型先前要求之標 準。 2.共鳴:共鳴就是將吸進體內的空氣,藉由聲帶摩擦產生出聲音,讓這聲音 集中在身體裡面的某一個器官,使其震動迴旋產生倍音,震動迴旋就是我們稱的 共鳴(林福裕,1995)。當一個物體振動影響到身旁的物體,或物體內部的空間, 原物體與他體的震動率相同,則他倆會同時震動,也會加強原物體的震動,這個 情形就稱之為共鳴(葉雅歌,1993)。 3.音域:說話音域為 a 到 c1,兒童最自然的歌唱音域 d1 到 a1,也是兒童一開 始使用的歌唱音域,教師可以在此音域中,幫助孩子在歌唱技能方面有所提昇。 而讓兒童發出歌唱聲音的兩個音高為 f1 或是 g1,降 b1 到降 d2 要在學生穩定使用 歌唱聲音的時候再學較好(莊敏仁,2012)。低年級音域為 b 到 d2、中年級為降 b 到 e2、高年級音域則為 a 到 f2,發生練習的音域應從中間音域開始,要延伸到 19.

(34) 最高音與最低音,教師應視兒童的能力,進行音域拓展(張統星,2001)。. 20.

(35) 第二節 音調型與調性感之理論與教學 一、音調型之理論與教學 (一)音調型理論 Gordon 的音樂學習理論中他提的所有音樂學習都結合音樂聽想的發展和正 式音樂的教學,Gordon 的音樂學習理論中也提出三種音樂學習理論,其中有提 及實際應用的有次序的學習活動如下:「音樂技巧學習的次序」、「音高內容學習 的次序」 、 「節奏內容學習的次序」 。 「音樂技巧學習的次序」則必須包含了音高內 容學習的次序及節奏內容學習的次序(莊惠君,2000),這也就是所謂的「節奏 型」內容學習的次序和「音調型」內容學習的次序(謝欣吟,2008)。在調式中 兩音以上所構成的音組稱為音調型(tonal pattern)(莊惠君,2000)。也可說為成 群組的音高形成音調型,可能會加上不是此音調型的基本音或是經過音在此音調 型中,來讓音樂更豐富以及更有變化性,然而音樂中的樂句,就是將幾個音調型 成群組而形成的,藉由音樂當中音調型所構成的語法,使聆聽者在聆聽音樂時, 能夠獲得音樂的意義(莊敏仁,2012)。由兩個音到五個音組成,在自然音階裡 面也至少要有兩個音型,這樣才可以被聽想成為一體,在教導學生的時候,要從 大調與和聲小調式裡面擇一,大調或是和聲小調式裡面都必須要有主音跟屬音的 功能,從大調來看的話,一定要有主音音型(tonic pattern)其具有主音功能,音型 為「do mi so」,另外一個為屬音音型(dominant pattern),其音型為「so ti re fa」 此具有屬音的功能(何佩華,2001)。 「音樂技巧學習的次序」其中包含了兩大項,是為「分辨學習」(discrimination lerning)以及「推衍學習」(inference learning)。而「分辨學習」與「推衍學習」都 有其階段與項目,「分辨學習」是「推衍學習」的基礎,然而「分辨學習」為背. 21.

(36) 誦的學習,而「推衍學習」則是藉由「分辨學習」建構的知識所整理出的判斷及 統整,例如跟推衍能力有相關的就是創造力以及即興的能力。如此可以藉由音高 型的應用跟節奏型的應用來發展小朋友「分辨學習」跟「推衍學習」的能力。 (莊 敏仁,2012)。 Gordon 認為「辨識型的學習」是進入「推理型的學習」的預備,他認為人 一但有推理能力就可以自我教導與學習,所以在辨識學習的階段,教師是非常重 要的,他須依照學生能力去教導重要又基本的音調型、節奏型、以及其他相關的 知識,直到學生熟悉且能夠背記,就能自行整理或概括接觸到的音樂、更甚至能 體悟到內在的理論,此兩種理論都是序列性的,此教學的目標最終在造就高質領 會力的音樂聽眾(鄭方靖,2011)。 Gordon 在音調型理論當中有提出一個專有名詞稱為「音樂聽想(audiation)」, 若我們想要瞭解「音樂聽想」就需要瞭解,那聲音必須要是之前已經有聽過及接 觸過的,而且我們在聽覺上對那些聲音也會有動態的理解,這樣才能夠談到所謂 的「音樂聽想」 。我們可以對聲音產生更好的理解是因為,我們常聽見那些聲音, 越常聽見那些聲音,我們就會對那些聲音,或是那些聲音旁所跟隨的聲音產生更 好的理解。所以當沒有出現聲音的時候,我們也能正確地聽到我們所聽到的聲音, 所以在音樂聽想之前,都是需要一些舊經驗,因為那些聲音都是被我們所聽過的, 這樣的接觸才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莊敏仁,2012)。 「聽想」就是當音樂已經停止或是從一開始並沒有音樂,依舊可以安靜地聽 到並理解音樂。音樂聽想包含八個無一定次序性的種類,以及六個有次序的聽想 階段,而八個無一定次序性的種類如下:1.聆聽熟悉以及不熟悉的音樂時;2.安 靜讀譜,或是演奏熟悉或不熟悉的樂譜;3.對熟悉或不熟悉的音樂聽寫記譜時; 4.想到熟識的音樂,或是在唱歌時唱出想起來的聲音,或是演奏時,演奏出想起 來的聲音;5.回想到的音樂利用手寫記譜下來時;6.當安靜的創作與即興不熟悉 22.

(37) 的音樂時,或是用演唱、演奏不熟悉的音樂時;7.閱讀不熟悉的音樂創作樂譜時; 8.即興音樂記譜與手寫不熟悉的音樂創作時。六個有次序的聽想階段 1.聲音出現 了並持續;2.聲音在一系列的曲調音型以及節奏音型聽想中,已經建立起音樂調 式的中心與大拍子的概念;3.音樂的織度、曲調型及節奏型的調式以及拍號,也 藉著聽想過程而分析出來了;4.曲調型以及節奏型藉著聽想在音樂中延續並組織 起來;5.回想以前相似及不同的曲調型以及節奏型,並藉著聽想做比較;6.對熟 悉的音樂有認知上的參與,並且能預期未來所不熟悉的音樂的節奏型及曲調型。 音樂聽想是有次序性及循環性的,當達到較高階段時期他階段仍重複進行(莊惠 君,2000)。. (二)音調型運用於教學之策略 「分辨學習」(discrimination lerning)以及「推衍學習」(inference learning)是 「音樂技巧學習的次序」當中包含的兩大項,當中的「分辨學習」又可以細分為 聽與說(aural/oral)、唱念名稱(verbal association)、綜合分析(composite synthesis) 這五個階段(莊惠君,2000)。 「分辨學習」最初階段「說與聽」階段。藉著單一的母音,學生聽到聲音後, 進入音樂聽想的活動,歌唱或唸謠他們所熟悉的音高型和節奏型。「分辨學習」 第二階段則是「唱唸名稱」階段。學生聽想後,除了唱或說出他們在「說與聽」 階段所學習的音高或節奏之外,還要能說出調式與節拍在音高型與節奏型上的功 能。「分辨學習」第三階段則是「部分綜合」階段。學生能說出一連貫音高型與 節奏型的調式或是節拍。「分辨學習」第四階段則是「符號關聯」階段。讀和寫 是其中包含的項目,此時學生在音樂聽想後,要能夠讀、寫出他們所熟悉的音高 型或是節奏型。「分辨學習」第五階段則是「綜合分析」的階段。讀和寫在此階 段也包含在內。學生經過音樂聽想後,能寫出一連串的音高型與節奏型之外,而. 23.

(38) 且還要能夠說出音樂的節拍以及調式(莊惠君,2000)。 「推衍學習」 :分為概括(generalization)、創作與即興(creativity/improvisation)、 認識樂理(theatrical understanding)三個階段。 「推衍學習」最初階段「概括」階段。 其中又包含了說與聽、名稱以及符號三個項目。「推衍學習」此階段的「概括」 包含了「分辨學習」中「說與聽」階段的音樂活動,但是在內容相異處方面, 「推 衍學習」時學生將穿插許多他們不熟悉的音高型或是節奏型,而「分辨學習」只 針對小朋友熟悉的音高型及節奏型。同樣的在此階段也包含了「分辨學習」中的 「唱唸名稱」 、 「符號關聯」 、 「部分綜合」 、 「綜合分析」這些部分,其中的內容則 分別有熟悉及不熟悉的節奏型與音高型。「推衍學習」第二階段則是「創作與即 興」階段。此階段包含說與聽還有符號。「創作與即興」階段「說與聽」與「符 號關聯」都要有熟悉和不熟悉的音型,「說與聽」方面用單一母音的方式用熟悉 和不熟悉的音型來音樂聽想地創作或即興音高型及節奏型。「符號關聯」方面, 學生除了音樂聽想、創作及即興並要讀寫樂譜,裡面也是要包含學生熟悉與不熟 悉的音型。 「推衍學習」第三階段則是「認識樂理」 。也包含了說聽、名稱以及符 號,此階段學生要能認識傳統的音樂名稱外還要能知道音樂理論之間的相關性, 只有聽想、演奏、讀寫特定音樂功能的樂理,例如:音符長短、音程、終止式以 及音名(莊惠君,2000)。 樂理使音樂聽想與音樂模仿有了分界點,音樂聽想使用的是「推衍學習」, 而音樂模仿則是使用「分辨學習」。若能從聽想熟悉的音型,進階到概括階段的 音樂聽想,能夠推衍出不熟悉的音樂之意義,這樣表示是從音樂模仿進階到了音 樂聽想的階段(莊惠君,2000)。 Gordon 與 Woods 在躍進音樂課程一書中提到, 「音調型」與「節奏型」兩種 基本的音樂教學活動,作者是希望老師與學生都能成為好的音樂家,使教和學都 能有方向性與焦點,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成就,也會使他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足, 24.

(39) 並給了以下的建議(何佩華,2004)1.讓學生將學習審慎的排好次序,能根據以 前聽想的經驗,有方向及次序性的順利到下一個階段;2.使學生在音調型及節奏 型的音樂語法下有所累積,方可幫助學生達到綜合聆聽、演奏、讀譜、寫譜、創 作與即興之目的;3.提供教師在團體情境中,能夠針對學生在音樂方面個別差異 妥適的教學;4.相當關心與重視學生是如何學習音樂的,所以做出研究性產品, 欲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5.盡可能使教師能超越簡單的評估技巧,能有效的測量 及評估學生在音樂成就上的提升;6.要使學生有自我負責的習慣及心態(何佩華, 2004)。. 表 2-2-1 音樂技巧學習次序 音樂技巧學習次序 分辨學習階段 說與聽 唱唸名稱 部分總和 符號關聯(讀與寫) 綜合分析(讀與寫) 推衍學習階段 概括 說與聽-唱唸名稱-符號(讀與寫) 創作與即興 說與聽-符號(讀與寫) 認識樂理 說與聽-唱唸名稱-符號(讀與寫) 資料來源:莊惠君(譯)(2000)。幼兒音樂學習理論(原作者:Gordon, E. E.)(頁 50)。臺北:心理出 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7). 25.

(40) 二、調性感之理論與教學 (一)調性感之定義 調(包括調式類別、主音高度)自身所具有的特質叫做調性(李重光,2008)。 兩個以上的音才能形成調性感。在教學的時候老師給學生單獨的一個音,對沒有 絕對音感的孩子來說,那個聲音是沒有意義,也只是一個聲響而已。學生沒有辦 法說出或唱出正確的音名或唱名,所以不能說是歌曲旋律的起音,他只是個非音 樂的樂音。所以當學生對歌曲不熟或是歌曲是沒有前奏的情況下,老師只給第一 個樂句的旋律之起音,學生是無法抓到第二個音的音高,也會不知道起音的意義, 然而音與音之間是有相關性的,音與音之間會形成不同的音程色彩,這兩個音之 間是具有音程關係的,將兩個音意義化,掌握兩個音之間的關係之後,就能夠連 結到歌曲的調性,學生也較容易經由調性感,瞭解歌曲的調性(莊敏仁,2012)。. (二)調性感之內涵 1.音階(Scale):即以一個音為基礎,在其上按照高低排列若干音的階級,以 基礎音那一個音的高八度音為止。用大音階的音階建立起來的音樂,為大調音樂, 從 C 開始;用小音階的音階建立起來的音樂,小調音樂,從 a 開始,大音階表 示歡騰與開心的情緒,小音階表示低沉或難過的情緒。大小音階都稱為七聲音階。 每一個音階裡面有七個音的階級,為七個音級 (Degree)分為主音或首調音、上主 音、中音、下屬音、屬音、下中音、導音。主音或首調音為音階的基礎音,能夠 決定音調名,是七音中最重要的位置;主音之上方稱為上主音;主音與屬音中間 的稱為中音;下屬音從屬於主音,音階中他的重要性次於屬音;下屬音之重要性 次於屬音,屬音從屬於主音;下中音位於主音及下屬音的中間;導音具有導入上 方八度音的傾向(張錦鴻,1998)。 音階七個音當中都有其特性,對於情緒較敏感的人而言,大小音階都帶給人 26.

(41) 很大的感動,要懂得運用各度音的特性來增加情緒效果,可以根據歌曲或歌詞中, 某一個音或某一個字去用某度音表現出來,若能把握小小的因素,就可增加曲調 表現的效果,以下是大小音階中每一度情感的特性。大音階各度音的情感特性, 音級 1 的主音較穩定,在情感上會有明亮的感覺,音級 2 的上主音會有種往前的 感覺,其性質較為活潑,音級 3 的中音居中,較為平靜,在情感上會有鬱悶跟安 閒之說,音級 4 的下屬音較為不定,情感上傳達懸念、優悒之感,音級 5 的屬音 較為平穩,較為溫和淡靜,音級 6 的下中音也較不安定,帶點悲傷的感覺,音級 七的導音相較於 4、6 級,導音為極不安定,並有種焦躁、堅實的感覺。小音階 各度音的情感特性音級 1 的主音較沉穩,在情感上會有哀痛的感覺,音級 2 的上 主音會有種不安定的感覺,其性質較為忠誠、鬱悶,音級 3 的中音居中,較為安 定,在情感上會有明朗跟活潑之說,音級 4 的下屬音有前進的感覺,情感上傳達 傾訴、熱情之感,音級 5 的屬音較為親摯,音級 6 的下中音也較不安定,帶點親 熱的感覺,音級 7 的導音相較於 4、6 級,導音為極不安定,並有種親熱、依依 不捨的感覺(李永剛,1970)。 音階裡尚有中國音階(五聲音階、七聲音階)以及教會調式,五聲音階更有 五個樂音,名曰宮、商、角、徵、羽,而後周景王又有七聲音階,名曰宮、商、 角、變徵、徵、羽、變宮,可以成為七個調式,五聲音階溫暖纏綿,七聲音階剛 健激昂,南北方喜歡的聲調各所不同,北方人個性較爽朗,故較喜七聲調,南方 人個性較溫閒,故較喜五聲調(張錦鴻,1998)。五聲音階曾經被認為是來鋪陳 七聲音階的,但在後期民族音樂興盛後,我們開始了解每個民族都有他們自己喜 好的音階,所以五聲音階不是附屬於七聲音階,也非七聲音階的前身。族人喜好 的音階本身已經是完整的音階組織,台灣的民謠及中國漢族的音樂,大多是使用 五聲音階,五聲音階是一個獨立且完整的音樂系統,音樂特色剛柔並濟相當悅耳 (簡上仁,1992) 。因此五聲音階的歌謠相當豐富。福佬語為五聲音階來組成的, 27.

(42) 福佬語也是具有聲調性的語言,五聲音階為 So、La、Do、Re、Mi 這五個音所 組成的,在語言聲調的調式、音程或是音組合上都有其影響,他的聲調是相當具 有音樂性的,日常用語都是由其音調組成,也可以發現五聲音階對於多數台灣的 民謠有其影響度(簡上仁,2001)。 2.教會調式:是承襲希臘的音樂理論,阿古諾(Flacco Alcuino)在八世紀時把 調式分為以下四類:「Protus,Deuterus,Tritus,Tetrardus」,每一個項目在分為 正格調式(Authenticus)與變格調式(Plagalis)兩種,共八種教會調式,到了十六世 紀時,羅利士(Heinrich Loris)在「十二律」(Dodekachordon)中加入「艾奧尼安調 式」(Ionian)和「伊奧利安調式」(Aeolian),再加入兩個變格的調式,共為十二調 式,每種調式都自己主要音(Dominans)和結音(Finalis),正格調式的音域從結音 開始上行八度音止,變格調式的音階從結音下行四度開始,以此音為起點,上行 八度音止。中世紀教會調式雖用希臘調的舊名,但其實內容完全不同(孫清吉, 1995)。 3.和弦:是由數個高度不同的音,同時鳴響而產生的(許常惠,1980)。同 時唱奏三個音以上,我們也稱之為和弦(鄧昌國,1987)。和弦有三和弦與七和 弦,三和弦的組成為根音往上堆疊一個三度音與五度音。三和弦的種類有:大三 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以及減三和弦。七和弦是前項的三和弦,在其上方再 加上一個三度音程的音的和弦,使最上面的音之距離與根音的距離成七度之關 係。 不同長度與高度的音,按照統一與變化的原則排列,讓它進行時會產生旋律, 旋律與和聲的關係是相當緊密的,連為一體。所以美好的旋律須配合美好的和弦。 音樂的三要素是將音的高低、強弱、音色、長短等性質,按照某種順序或規則在 時間中排列、組合,因他們可直接參與音樂的形成,所以產生節奏、旋律、和聲 這三種不同的要素(許常惠,1980)。如果將音樂比喻是人,人的軀體以及血肉 28.

(43) 就是和聲,人的聲音語言就是曲調,而人的靈魂即是節奏,靈魂(節奏)才可以 使身體活動、聲音語言有想法有情感,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李永剛,1970)。 節奏,音的長短與音強弱的組合產生節奏。節奏是由節拍進行產生律動感的,強、 弱音的擺放位置,及強弱音的長度,都可以變化節奏。旋律,音的長短與音的高 低組合而成的,又稱之為「調子」。旋律是音樂中最能表達情感的,也是音樂的 基本要素。上述節奏、旋律與和弦配合,讓它在時間中進行,和聲就會因此產生。 曲子最末通常會使用規則內,一定的和弦的連結終止,稱為終止法。終止法有分 為兩種,是為完全終止與半終止,完全終止的旋律結束的最後一個音通常是主音。 半終止通常是在樂曲進行中,途中的段落,不會做樂曲最後的終止(許常惠, 1980)。. (三)調性感之運用 調性感是非常重要的,是用來訓練兒童正確歌唱的重要技能,可見調性感存 在的必要性。然而歌曲的調性情境也相當重要,可使學生透過他們的音調潛能與 調性感相連結,老師可以在歌曲開始唱之前,給予學生該歌曲的音調型,這樣使 其調性感更穩定外,也能使其意義化,也可透過辨識學習的觀點,讓學生透過相 同與不相同來體認音樂,提升其調性感(莊敏仁,2012)。 曲調與和聲都是建築在音階上面的,也就是曲調與和弦中所用的音,不管高 音或低音,都會在音階的範圍內,可見音階之重要性(張錦鴻,1998)。音調學 習的次序也包含了大、小調以及教會調式。音每個音階都有結音,所以當孩子會 聽想音階的結音時,對於各適的調式,就漸漸能掌握,對於音階結音的認識,可 提升孩子的調性感,可見音階與音調型有相當密切的關係(莊敏仁,2005)。 以下為探討調性感與曲調(旋律)、節奏與和聲之間的關係如下: 調性感與曲調(旋律)的第一層級音樂概念如下:1.音調的高與低;2.曲調中音高 29.

(44) 保留相同;3.音高向上移動;4.音高向下移動,第二層級音樂概念:1.音樂以連 結與非連結風格演奏唱;2.音高的高與低;3.曲調中音高的級進移動;4.歌曲結 束於主音;5.曲調包含一個八度的各種跳進,第三層級音樂概念:1.音高以上與 下級進移動;2.當曲調向上或向下反覆,曲調呈現不同的曲調線條;3.音樂建立 於大調或是小調的調性(Hackett & Lindeman,2004)。 調性感與節奏的第一層級音樂概念如下:1.唸唱,律動結合穩定的速度拍; 2.音樂,律動結合穩定的速度拍;3.曲調中的節奏包含長與短的聲音,第二層級 音樂概念:1.曲調的節奏包含長與短的聲音;2.節奏型包含長與短音值的聲音; 3.拍子是兩個成組;4.拍子是三個成組,第三層級音樂概念:1.拍子兩個成組與 三個成組結合,而創作非規律節拍(Hackett & Lindeman,2004)。 調性感與和聲的第一層級音樂概念如下:1.曲調是以單獨或是上伴奏方式呈 現,第二層級音樂概念:1.以單一的音高或是音程做為曲調的和聲,第三層級音 樂概念:1.包含三或四個音高的和弦,形成音程三度關係的和弦 2.和弦音逐一 演奏出,做為歌曲伴奏(Hackett & Lindeman,2004)。然而構成音樂的基本條件有 節奏、旋律、和聲,旋律與和聲不能夠沒有節奏,所以節奏屬於第一位,節奏也 可自己獨立存在,在音樂中,節奏就如同音樂的脈搏,賦予音樂生命力(周志鳳, 2002)。曲調與和聲要能表現出有意義的各種不同姿態,節奏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角色(李永剛,1970)。 速度與節拍是節奏的重要成分,「速度」為時間,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演奏 樂曲的時候所經歷之音樂中的時間,分別是拍子中的細分部分、拍子、小節、樂 句。樂曲的速度、快慢是節奏的生命(李永剛,1970)。然而節奏與節拍是不可 分割的,節奏中有節拍,節拍中有節奏,是同時並存的(周志鳳,2002)。節拍 是在一定的時間內表現音的強弱反復,節奏是離開音高關係而言的音值序列(孫 清吉,1995)。 30.

(45) 節奏又分為正規節奏與不正規節奏,若每小節的強音都落在第一拍強拍上, 就稱為正規節奏;如果落在第一拍以外的弱拍上,就稱為不正規節奏,正規節奏 多為樂曲所用,但若一板一眼都很正規會太呆版、單調,所以演奏家會在正規節 奏裡面再加入不正規節奏,使樂曲多點變化更富趣味性。不正規節奏一但開始使 用,就要持續,反復多次,這樣方可使不正規節奏的輪廓更為明顯,就會較易為 人接受。造成不正規的節奏的方式如下:1.長音變強弱法;2.和聲變強弱法;3. 利度變強弱法;4.切分音變強弱法(張錦鴻,1998)。 用調式的關係將音高、節奏組合起來,單聲部進行,稱為旋律。旋律能表達 音樂欲傳達的思想,也是音樂中的靈魂,在音樂三要素中(節奏、旋律、和聲) 旋律是最具有表現力的。而曲調的根源,是和弦與音階。和弦為最基本的原動力 (周志鳳,2002) 。音樂要素中,曲調是最為神秘的。一首歌的完整旋律,由「單 音有意義的連續」所構成以外,還要節句、章法都要清楚分明,就像是詩和文章 一樣。曲調與速度關係相當緊密,曲調的構成極度受速度影響的。速度較緩慢或 是中等速度的曲調,可以少用和弦多用音階、裝飾音及複雜的時值,反之較快速 或較為活潑的曲調,要較少用音階、裝飾音及複雜的時值,宜多用和弦。曲調若 要表現情感,可以運用速度去幫助,速度快可表現有力、輕快、靈敏、活潑、緊 張……等,速度慢可表現沉著、悠閒、黯淡、柔和、悲傷……等(李永剛,1970)。 旋律又分為「主調音樂」與「複音音樂」 , 「主調音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歌 唱性旋律,其以單聲部音樂為主題,旋律單純,主題明確、清楚;「複音音樂」 也是人們常說的多聲部旋律,為兩個以上的旋律,較為複雜,主題形象鮮明,富 獨特性,將多聲部旋律和諧的結合在一起,可以使音樂形象更加的立體化。音樂 表現裡,旋律還可以分為聲樂旋律以及器樂旋律,聲樂旋律的音域較器樂旋律窄, 節奏也較為單一,但對音樂的形象可以表現得較具體化,也較具歌唱性,器樂旋 律在速度以及力度上的變化較大,也是為了器樂演奏所創作的,所以與器樂的特 31.

(46) 點有重要的連繫,技巧與節奏都可表現得較為複雜,富挑戰性,在歌唱表現性方 面,沒有聲樂旋律那麼樣的具體化(周志鳳,2002)。 曲調要美要注意以下幾點:1.曲調的「連貫性」 ,也就是前一句引出後一句, 每一句、每一段都前後連貫;2.不相干的樂句或沒有意義的音隨便插入;3.一首 曲調應該要有一氣呵成的感覺;4.作品裡的詩意、表達出的動人性、可愛性。總 括以上稱為「音美」 (李永剛,1970) 。有人將曲調與節奏的關係比喻成女人與男 人,男女一起才是完美的結合。節奏較為剛強,曲調則較為沉靜柔和,曲調是由 節奏裡面脫胎來的,利用剛牽制柔,以柔箝制住剛,曲調與節奏相互配合、剛柔 並濟,才能編織出善良的總體,兩者一同譜成樂曲,編織出共同的生命。節奏可 繁雜微妙,曲調也可以變動無窮,需要有獨特的節奏去統御變化發展中的曲調, 才能成為獨特又完整的樂曲。節奏除了統御曲調外,亦可左右曲調、推動曲調、 賦予曲調生命。所以曲調與節奏的關係,如同男女結合、血肉相合、水乳相容, 彼此是如此的密切(李永剛,1970)。 音樂當中如果同時出現幾個結合音,就可以稱之為和聲,然而和聲的運用, 是音樂三要素中最遲的一個(吳榮桂,1989)。和聲是垂直結構,是相對於水平 結構的對位法,人們先前較欣賞對位法,到十六世紀,才開始覺得和聲是音樂中 最重要的建築材料(劉岠渭、張清治、賴德和,1989),要有兩個和弦出現,我 們才會去討論和聲問題(鄧昌國,1987)。和聲分為「機能和聲」及「非機能和 聲」 , 「機能和聲」是利用大小調調性的和聲關係,充分發揮其功能性來譜成生動 的音樂,機能特性指的是有和聲、音樂的形式與音樂表現,非單指和聲。「非機 能和聲」是在大小調嚴格調性尚未建立的十七世紀前(吳榮桂,1989)。 和聲的音樂分成三個時期為:1.和弦潛力還未開發時期,使用早期複音,運 用空心三度、平行四度以及五度;2.三和弦統領一切,嚴格調性建立時期,使用 三和弦以及七和弦;3.後三度和聲時期,複調性音樂、無調性音樂以及音列技巧 32.

(47) 出現,呈現新的氣象(劉岠渭等,1989)。一年級以下的兒童,首先要知道曲調 與和聲之間的關係,並要認識他所聽到的音是兩個以上同時發出的音高所疊合在 一起的,也只會有些許的學童有發現和聲是縱向的發展,二到四年級的兒童,對 於密集、開離的和弦,以及終止式都有一定的感受,而且已經能注意好幾個縱向 發展的和聲,五、六年級的兒童,已經可以確認幾個同時縱向發展的和聲,並可 以知道所配置的和聲的正確與否,也瞭解樂曲的終止式是完全終止或是不完全終 止(蘇郁嵐,2013)。 樂曲、樂段、樂句最末端的旋律或和聲的形式,是要讓人家覺得暫時結束或 是永久的結束。終止是又分為以下四種:完全終止、不完全終止、半終止以及假 終止(劉岠渭等,1989)。終止式也是練習音調型的關鍵,學生都藉由閉唇哼唱 來聽想音樂,在大、小調中可練習終止式,教師可在大調的終止式上哼唱 do-mi-re-si,到 si 的音時先暫停聲響,讓孩子去聽想此大調的音響,之後再以中 性母音(lu、ya、da)唱出最後的結音,利用結音練習除了在音階調性感會增強之 外,也會歌唱音準能力提升(莊敏仁,2005)。在音準能力的提升下,也能增進 和弦的辨識能力。. 33.

(48) 第三節 音調型、歌唱音準、調性感與和弦辨識之相關 研究 一、音調型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蒐集國內外有關歌唱音準的文獻,做了整理與分析。文獻涵蓋的範圍 極為廣,在國外的部分,Reifinger (2012)鼓勵學生使用在無聲的引導鼓勵試驗每 個學生用內在聽音及音調型練習音高,學生的歌唱隨後是視覺呈現的刺激,結果 顯示學生有顯著的進步;Reifinger(2009)指出研究顯示音調型的使用學生對於音 的走向及音與音之間的距離都有明顯熟悉度上升,音調型使音準有所提升; Alexander and. Henry(2012)研究進行的過程中,是不使用節拍器,會要讓兒童更. 注意、集中去聽音高;Guilbault (2009)研究顯示音調型的使用,會感知到音與音 之間的距離,進而能唱出音的走向。 在國內的部分,李佳玲(2005)在戈登(Gordon)「音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 學童「調性音樂性向」與「歌唱音準及節奏表現正確性」影響之研究中認為,音 型教學對中低音樂性向的學生來說,是很好的發展工具之一;謝欣吟(2008)在 國小五年級學生音樂即興表現之成效──運用戈登音樂語法教學為例的論文中 認為,經戈登語法教學,能提升學生在音樂即興表現的能力之外,還能在即興能 力過程中習得接受挑戰的能力;莊惠君(2006)在戈登音樂學習理論之概論與應 用中認為,藉由戈登音樂聽想、音樂學習理論之音樂技能次序與類型來提升學生 音樂鑑賞的能力是有所幫助的;莊敏仁(2006)於戈登音樂學習理論運用於合唱 和聲感訓練之理念與應用中提出,利用音樂技能次序與類型來提升學生音樂鑑賞 的能力是有所幫助的。.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利用緊扣 課程設計 讓同學做討論,使同學 必須要讀過內容才能針對議題發表意見,這 樣不只讓教師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慢

檢視教科書的 學習材料及活 動,拼音教學 與朗讀訓練同 步施行。. 透過試教及觀 課,觀察學生

複習重點 複習上一節的教學重點

設計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哪些因素?Marie Carbo 曾 總結 12 個設計閱讀教學活動的原則,詳見 Becoming a great teacher of reading: Achieving high rapid reading gains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如善用學時、課程和教學上運用「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等)設計學習任務外 [ 詳見分 章一︰學校課程持續更新──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及分章二︰學校整體課程規劃──有 機結合

課次 課題名稱 學習重點 核心價值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級本配對活動 第1課 我的朋友 ‧認識與朋友的相處之道.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