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研究"

Copied!
1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班論文. 指導教授:蔣姿儀. 博士. 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 之研究. 研究生:賴欣郁 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3 月.

(2)

(3) 謝誌 看著論文完成的那一刻,內心充滿了感動與喜悅,因為我終於可以大聲地告 訴自己:我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還記得當初報考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時 所懷抱的夢想,我要當一位正式的公幼老師,但就讀後發現學校要將我們培養成 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全能教師,雖然辛苦但換個角度思考會發現,幼兒園教師 本來就是一個什麼都要會的角色,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收獲與自我 成長更是無可比擬,因此,謝謝這兩年研究所生活中所教導過的所有教師,在此 誠摯的謝謝您們! 回想這兩年來的點點滴滴,大學畢業後從未想過自己還會就讀研究所,而且 還時臺中教育大學,在這打著精實口號的實驗計畫中,其實讓我一度想放棄學業, 甚至想的再回去過著當代理教師,時間一到再去和流浪教師們拼個你死我活的教 甄考試,尤其在學業爆炸的時期,還有重要的論文在等著我完成時,充滿懷抱夢 想的我瞬間被冷水給澆熄了,然而,今天能夠完成這本論文,是因為我遇見了一 位像媽媽一樣很溫暖、很有耐心的指導教授,我時常在課業與論文之間掙扎,所 以論文的邏輯結構也時亂七八糟、錯字一連篇,但是較受從來沒有責罵,而是不 厭其煩的幫我挑出錯字與需要修改的部分,所以,完成這本得來不易的論文,很 感謝姿儀老師耐心的指導與包容,讓我順利完成論文、順利畢業、順利分發,這 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但因為教授辛苦的指導,讓我收穫滿滿。另外,也很感謝 親切、和藹可親的小駱老師,總是給我很大的信心與鼓勵,並且在我緊張、焦慮 不安時,適時的給予我正增強,減輕對論文的恐懼感,也很感謝校外口委-扶志 老師不吝指教,以及信件往返時的鼓勵在在都讓我收穫良多,也在這過程中獲得 溫暖的鼓勵與支持,讓我收穫良多。.

(4) 在這也要感謝一起學習的研究所的夥伴們還有最重要的幼教朋友,因為在此 實驗性質的研究所中,我們是第一屆幼教公費生,許多事情必須彼此合作,自立 自強,尤其是容芝,謝謝你總是伸出友情的手,讓我在這學習的路上因為有你的 幫助而順利的過關,也謝謝你幫我調整論文格式,論文考試前協助我跑流程、印 資料,讓我省去許多自己摸索的時間。以及感謝婷婷、千綺、育婷、筱蒨、惠玲、 依潔的陪伴與支持,還有歐吉在論文口試前不求回饋的幫我修改論文格式,因為 這群夥伴讓我可以順利的完成這本艱難的論文。 最後要感謝的是我親愛的家人,爸爸媽媽總是默默的支持我,即使不能常常 回家陪伴他們,給我最大的包容與體諒,而這也是我完成這兩年充實又紮實研究 所學業的最大原動力,以及默默關心我的二哥和二嫂,總是告訴我不要擔心太多, 有事情他們會處理,我只要好好讀書就好,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衝刺學習,還 有一路支持我、陪伴我的炳文,謝謝你總是當我的垃圾桶與開心果,讓我知道當 我受傷、開心、難過、沮喪時都會有一個人在保護我、支持我,也因為這樣,我 才能完成我的夢想,如同你告訴我的:一個人可以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是一件很 幸福的事情!我應該要珍惜,因為這是許多人想要去要不到的夢想,所以,我會 懷著這份夢想繼續往前走~謝謝你們。.

(5) 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教學歷程、教學歷程 中所面臨的困難與因應策略,以及實施在地化課程對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對幼兒之 影響;本研究在地化課程內容共包含了「我的家」 、 「社區名產」 、 「社區環境與文 化」等三個概念,十個教學活動。研究者採用行動研究法,以南投縣埔里鎮太陽 國小附設幼兒園太陽班(化名)的小中大混齡幼兒為研究對象,進行十週的在地 化課程,並透過觀察、訪談及文件檔案等方式蒐集資料,進而將所蒐集的資料加 以整理、歸納與分析。本研究的研究結論為: 一、實施教學之歷程 (一) 「我的家」讓幼兒認識南投正確位置,透過觀察、討論瞭解幼兒園和家 的距離,並實際使用地圖,瞭解其功用。 (二) 「社區名產」讓幼兒實際品嚐,幫助幼兒獲得第一手經驗。 (三) 「社區環境與文化」透過拍照、訪問、錄影等方式呈現,使用不同媒材 帶領幼兒認識、探索社區。 二、教學中遭遇的困難與因應策略 (一)幼兒不願意發表或聽不懂問題-尋求帶班老師協助並給予個別指導。 (二)人力資源缺乏-除了溝通外,還運用拍照、自製教具等方式,補足資源的 缺乏。 (三)幼兒缺乏感官經驗-先讓幼兒嘗試,並給予鼓勵,及尋求帶班老師之協助。 (四)研究者人脈與教學時間不足-與帶班老師協商固定教學時間,另外,透過 I.

(6) 親自探訪社區,訪談社區耆老、里長等與幼兒分享。 (五)原住民家長有被歧視感-當面與家長溝通。 (六)認知性活動偏多-活動過程以多樣化方式呈現。 三、提升教師之專業成長 (一)增進教師資源的蒐集與應用能力;(二)教師累積各項資源並增進對社區 的認識;(三)豐富教學活動內容,提高教師願意實施在地化課程的意願;(四) 拉進幼兒園、家庭與社區間的距離; (五)提升教師應變能力; (六)園內教師和 諧共處,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四、有助於幼兒的學習成長 (一)拓展幼兒對社區的經驗; (二)實際體驗增進學習成效; (三)增進幼兒對 社區的認識;(四)提升幼兒對社區生活之認同。 最後,針對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供 幼兒園教師之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社區資源、在地化課程. II.

(7) The study of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to implement localized curriculum in preschool LAI, HSIN-YU. Abstract This study is aim to understand how to use community resources to implement the instruction of localized curriculum in preschool,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calized curriculum for developing teacher’s professions and young children’s effect. In this study, there are three concepts are included: "My Home", "Community staple" and "Community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with ten teaching activities. Researcher using action research as a method that undergo the localized curriculum for ten weeks in the affiliated kindergarten of Sun Elementary School in Puli Nantou County. Through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file, and other ways for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then make analysis and induction,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process (1)The topic of "My Home" in this curriculum for children to learn is that correct position for Nantou in Taiwan by observation, discuss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way from home to kindergarten, and instruction of using the map and realization of its function. (2)The topic of "Community staple" in this curriculum for children is tasting the authentic food staple then help them to get first-hand personal experience. (3) The topic of "Community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in this curriculum for children is a presentation with photographs, interviews, videos, and etc. Using different media to lead the children to learn and explore the community. 2. The difficulties that encountered during the instruction (1) Children do not understand and ask a question-Seeking assistance with class teachers and giving individual guidance. III.

(8) (2) Lack of human resources - In addition to communication, also use photographs、homemade textbooks etc. And the supplement of resources. (3) Young children have little sensory experience-Let the children try, give them encouragement, and seek assistance from the class teacher. (4) Researcher has insufficient contacts with the teaching time-In consultation with the class teacher and fixed teaching time. Furthermore, through the personally visiting the community, interviews with community seniors、long lane, share with children. (5)Aboriginal parents have a sense of discrimination-Make a communication with aboriginal parents in person. (6) Too many activities on cognition-Active process presented in a multiple way 3. Elevate professions of teachers (1) Strengthen teachers' ability on instruction and resources collecting;(2) Teachers accumulate the resources and enrich the community acknowledgements ;(3) Enrich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improve teachers' willingness to implement the localized curriculum;(4) Get closer among the preschool、family and community;(5) Enhance teachers' ability to resilience; (6) Preschool teachers lead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and undertake teaching activities more smoothly and successfully. 4. Improve th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1)Expand children experiences on the community ;(2)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3)Broaden the community knowledge for children;(4)Enhance the sense of identity for young children in the life of the community. At last but not least, this research has come up with some suggestion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on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to implement localized curriculum. Keywords:Preschool, community resource, localized curriculum. IV.

(9)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目. 次………………………………………………………………………V. 目. 錄………………………………………………………………………V. 表目錄………………………………………………………………………VII 圖目錄………………………………………………………………………VIII.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社區資源之定義與內涵 .................................................................. 11 第二節 幼兒園進行在地化課程之內涵 ...................................................... 21 第三節 結合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相關研究 .................................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4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 4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53 第四節 教學活動之實施計畫....................................................................... 56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65 V.

(10)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5 第一節 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在地化課程之教學歷程 ................................. 75 第二節 教學歷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及因應策略 ....................................... 106 第三節 幼兒園實施在地化課程教師之專業成長與對幼兒的影響 ...... 121. 第五章 省思與建議 ...................................................................... 133 第一節 結論 .................................................................................................. 133 第二節 研究省思與建議 ............................................................................. 141. 參考文獻 ........................................................................................ 145 壹、中文部分................................................................................................ 145 貳、英文部分................................................................................................ 152. 附錄................................................................................................. 155 附錄一:家長參與同意書 ........................................................................... 155 附錄二:教師參與同意書 ........................................................................... 156 附錄三: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課程設計 ............................. 157 附錄四:訪談大綱 ....................................................................................... 171 附錄五: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檢核表..................... 172. VI.

(11) 表目錄 表 2-1-1 社區資源之定義 ------------------------------------------------------------------------- 12 表 2-3-1 社區資源應用類別與使用頻率之研究 -------------------------------------------- 33 表 2-3-2 社區資源運用方式之相關研究------------------------------------------------------ 36 表 2-3-3 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研究 -------------------------------------------- 38 表 2-3-4 社區資源融入教學之困境與解決策略 -------------------------------------------- 40 表 2-3-5 社區資源融入教學的效益之相關研究 -------------------------------------------- 41 表 3-2-1 太陽班每日生活作息表 --------------------------------------------------------------- 48 表 3-4-1 社會領域課程目標 ---------------------------------------------------------------------- 59 表 3-4-2 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取向之教學活動 ------------------------------- 60 表 3-5-1 各研究者鄉土認同之研究面向------------------------------------------------------ 68 表 3-5-2 原始資料編碼對照表 ------------------------------------------------------------------ 69 表 3-5-3 轉譯符號說明表 ------------------------------------------------------------------------- 70 表 4-1-1 太陽班一週課程表 ---------------------------------------------------------------------- 77 表 4-1-2 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在地化課程之教學歷程 ------------------------------------ 104 表 4-2-1 在地化課程實施過程面臨之問題,及採行的因應策略表 ----------------- 120 表 4-3-1 認識社區自然與人文環境學習成效 ---------------------------------------------- 128 表 4-3-2 參與社區活動學習成效 -------------------------------------------------------------- 130 表 4-3-3 社區生活認同學習成效 -------------------------------------------------------------- 131. VII.

(12) 圖目錄 圖 2-2-1 DALE 的經驗金字塔 ------------------------------------------------------------------- 27 圖 3-2-1 教室平面圖 -------------------------------------------------------------------------------- 46 圖 3-3-1 研究流程圖 ------------------------------------------------------------------------------- 55 圖 3-4-1「我們的社區」活動網 ---------------------------------------------------------------- 56 圖 4-1-1 幼兒討論診所內器材的製作與完成後之分享 ----------------------------------- 79 圖 4-1-2 帶領幼兒認識南投的位置 ------------------------------------------------------------ 81 圖 4-1-3 幼兒分享自己的家,以及親子學習單 -------------------------------------------- 83 圖 4-1-4 幼兒商店位置及畫出上學途中的景象 -------------------------------------------- 85 圖 4-1-5 透過地圖尋找自己的家與好朋友的家 -------------------------------------------- 87 圖 4-1-6 認識筊白筍 -------------------------------------------------------------------------------- 90 圖 4-1-7 觀察食物,以及名產對對碰遊戲 --------------------------------------------------- 92 圖 4-1-8 認識社區並畫出最喜歡的景點 ----------------------------------------------------- 100 圖 4-1-9 社區大富翁遊戲 ------------------------------------------------------------------------ 101 圖 4-2-1 實際走訪、拍攝社區周遭景點 ----------------------------------------------------- 109 圖 4-2-2 幼兒學習評量表內容 ------------------------------------------------------------------ 112 圖 4-2-3 營養午餐菜單---------------------------------------------------------------------------- 114 圖 4-2-4 班級與校園環境 ------------------------------------------------------------------------ 115 圖 4-2-5 認識垃圾分類桶與動手製作分類桶----------------------------------------------- 116 圖 4-2-6 社區內之景點---------------------------------------------------------------------------- 118 VIII.

(13) 圖 4-2-7 自製社區大富翁遊戲 ------------------------------------------------------------------ 119 圖 4-3-1 家長回饋單 ------------------------------------------------------------------------------- 125 圖 4-3-2 帶班教師回饋單 ------------------------------------------------------------------------ 126. IX.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為探討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研究。本章內容主要分 為四節,第一節敘述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探討本研究之目的及所欲探究 之問題,第三節說明本研究相關重要名詞,第四節呈現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2012 年教育部頒布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指出,幼兒園應提供 幼兒群體活動的機會,讓幼兒學習在社會文化情境下生活。而幼兒園是各教育階 段的基礎,所以幼兒的教育要與家庭及社區密切配合以達成九項目標:一、維護 幼兒身心健康;二、養成幼兒良好習慣;三、豐富幼兒生活經驗;四、增進幼兒 倫理觀念;五、培養幼兒合群習性;六、拓展幼兒美感經驗;七、發展幼兒創意 思維;八、建構幼兒文化認同;九、啟發幼兒關懷環境(全國教保資訊網,2012) 。 若拿 1987 年的幼稚園課程標準與 2012 年施行的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 大綱相互比較、對照,可以發現新的課程綱要增加了四項總目標,即上述九項目 標中的第六點到第九點,可見幼兒教保服務不再只是培養幼兒具有傳統的德智體 群美五育均衡了,而是要開發幼兒無限的創意潛能,且要學習欣賞人事物所呈現 之美感,以增進其美感經驗,更重要的是要關懷我們每天生活的社區與生活的環 境,所以我們應從小建立幼兒對於生活地區之文化、社區的認識與認同,才能使 我們的社區與文化源遠流長的發展,其背後是要教導幼兒不要忘記自己的根與自 己生長的地方(全國教保資訊網,2012)。 黃義良(2011)研究指出,臺灣的社會發展趨勢出現了少子化、高齡化、M 型化、新住民快速增加、家庭型態變遷與全球化等現象,這些變遷會直接、間接 1.

(15) 的影響幼兒園的發展,可能會使幼兒園出現大者恆大,或者是規模過小者被合併 或自然萎縮而消失,所以如何使幼兒園在社會變遷的腳步中還能生存,重點是「需 要明顯的定位以及創造特色」,也就是幼兒園必須發展符合當地社區、文化的課 程,呈現出幼兒園特色,才能使幼兒園繼續蓬勃發展,也可以藉由融入社區之課 程,連結親子與親師間的關係,共同為幼兒發展而努力。 劉燕雯(2006)研究中則提到,幼兒園教師將社區的資源融入在課程活動當 中,介紹社區附近的建築物、商店、廟宇、社區活動中心及社區鄰居,讓幼兒實 地接觸生活周遭的人、事、物、環境等,可加深幼兒對社區的瞭解及印象。 另外,「社區」是幼兒學習與生活的基本場所,讓幼兒走出學校的圍牆,進 入另一個更寬廣的教育場域,去享受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吳財順,2001)。每一個 社區均有其特色與獨特的生態資源,應善加以運用進行教學(謝明昆,2004);周 淑惠(2003)也提出,幼兒園若地處於山地文化背景,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 則其應善用在地之地理環境特色,將山地文化與自然資源納為園內課程之內涵, 創造以幼兒為情境的中心課程,以發展幼兒園本位課程。 從上述可知,社區擁有豐富的資源寶藏,透過帶領幼兒深入探索社區,不僅 可使他們對這片生長的土地有更深的情感與瞭解外,更可擴展幼兒的視野,也可 提升幼兒園的競爭力。 幼兒在接近社區、自然的同時,連同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也一起 打開,這也就印證了五感教育是可以在探索中被啟發的。因為對幼兒的學習而言, 最熟悉及最感興趣的課程內容,將最具學習成效。幼兒接觸的環境,除了家庭、 幼兒園外,就是生活的社區,而社區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學習領域,社區的空間 環境可當作幼兒園的另一間教室(陳浙雲、余安邦,2003)。 因此,幼兒園課程之進行,若能善用社區資源便能提供幼兒更加豐富與完整. 2.

(16) 的學習。幼兒園藉由教學活動的安排及社區參訪等的體驗活動,使幼兒更瞭解社 區的自然環境與特色,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意願,並增進對社區的認識,進而認 同社區、喜愛社區,更可從中使幼兒學會珍惜社區資源。而研究者進行之研究場 域在南投縣埔里鎮,擁有豐富的自然環境、文化特色等等,所以,研究者認為適 合進行社區資源融入在地化課程之研究。. 貳、研究動機 研究者曾在宜蘭縣的星星國小附設幼兒園(化名)擔任代課代理教師四年的 時間,在這過程中,研究者曾運用星星國小附設幼兒園附近的社區資源設計在地 化之課程,帶領幼兒實際探索幼兒園周遭的環境,例如:公園、圖書館、臨近之 國小附幼等等,研究者發現在拜訪社區的過程中,除了讓幼兒與生活的社區有更 緊密之聯繫外,幼兒間接的也學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懂得關心社區中的人事物, 而且幼兒也會將社區的知識帶回家與父母、親戚、鄰居等分享,會逐漸影響成人 對社區之態度;另外教師也透過參訪得到了許多教學相關資源,例如:專家資源、 物質資源等等,如此一來,課程更富有意義與教育性質,而課程活動最後幼兒認 得幼兒園周遭的各項建築、人員、景點…等,幼兒會認為社區中的所有一切是他 們必須保護與維持的,並逐漸培養其對社區之認同與喜愛,因此,研究者想透過 研究設計符合南投縣埔里鎮之在地化課程,且結合當地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 文化資源等來提升幼兒對社區的認識,並認同、喜愛生活的社區,此為本研究的 動機之一。 另外,研究者也曾到南投縣偏遠地區進行志工服務,在這過程中觀察幼兒園 所在地的自然、人文景觀等,發現南投還保有非常多的地區特色,例如:盛產柑 橘、紹興酒等等,並且擁有許多自然景觀特色,而且加上少子化的影響,如何留 住人口不再外流,研究者認為這是每一間幼兒園都必須思考的問題,所以利用所. 3.

(17) 在地的社區來發展課程,一來可以發展幼兒園特色課程,二來則有社區的專業人 士,例如:家長、退休教師、圖書館館長等等的協助,均可減輕教師進行教學活 動時,蒐集資源之的困難度;再者,透過與社區的結合可以形塑幼兒園和社區形 成一個整體,展現此社區獨有之特色。研究者曾在蔡佩雯(2013)的報導中看過 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融入課程中之相關新聞,例如:花蓮縣的民勤幼兒園與當地 社區合作進行端午節融入教學課程,十多位阿嬤們牽起幼兒的手包粽子,做香包 還有說故事,幼兒都覺得阿嬤很厲害喔!園長劉美吟表示這項活動由家長提議來 促成,把社區的資源帶進來,也許包粽子對幼兒來說並不容易,但透過阿嬤們教 導,幼兒不僅樂在其中,幼兒園教師們也看到長者的自信。其實,包粽子對長者 而言輕而易舉,缺少的就是服務的對象,這項專才剛好跟幼兒園教學結合,從活 動中獲得雙重樂趣。因此,研究者認為運用社區資源融入課程除了拉近幼兒與家 人、社區之情感外,也是聯繫幼兒園與社區的一道橋梁。Brocklesby 和 Fisher(2003) 研究指出,社區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與發展的,所以社區的發展具有其歷史 性,且幼兒透過探索社區可以更深層的認識與了解社區之演變,不僅使社區歷史 可以繼續傳承下去,另外,也會因此激發幼兒改造社區之想法,這與侯雅婷(2009) 的研究所得到的結果相呼應,即幼兒園進行在地化課程時,透過教師適當的引導, 幼兒會養成主動探索的態度,透過課程活動的形塑,會培養幼兒如同科學家般擁 有追尋真相的精神及觀察、測量、記錄、推理、歸納等科學程序能力;然而透過 整理文獻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透過教學活動的進行,幼兒對社區會有更多的 認識與瞭解,並學習傳承、愛護社區文化,使社區不斷的發展,但亦會遭遇一些 困境,如張效美(2010)的研究中指出,運用社區資源於課程中,家長資源是有 其運用上的困難,必須與家長不斷的協調溝通,增進親師間的多元網絡等來使課 程進行順暢;簡玉柔(2012)研究也認為幼兒的先備經驗有所差異、社區專業人 士時間難以配合、教師教學時間與知能的不足等均是進行課程所遭遇的困境。所. 4.

(18) 以,研究者期望透過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的過程中,探討會遇到哪些困 難?並應如何因應?提出具體解決方法,提供幼兒園教師參考,此為研究動機之 二。 如同前面所敘述的,研究者過去在代課代理期間進行過在地化課程之活動, 過程中發現進行在地化課程需要有各種社區資源的協助方可進行,例如:參觀圖 書館,則需要有圖書館館長的同意,且有事前安排好的導覽人員向幼兒介紹圖書 館,具備豐富的館藏等等,讓幼兒更加瞭解圖書館的用途與功能;此外,參觀火 車站,則需要有較多的人力資源(家長、愛心志工等)的協助,以確保行進路途 的安全性,教師也需事先和火車站人員聯絡,以期在參訪當天活動可以順利的完 成...等等,這些都需要運用到許多的人力資源、組織資源的協助,才能讓教學活 動順利完成,所以,資源是身為教師應該不斷累積,並運用於教學活動中的,如 同劉燕雯與鄭束芬(2009)的研究中指出,教師應參與社區工作,藉以認識社區 外,也能吸取許多專業論點,來增加見聞、建立教師人脈,並積極的邀請社區人 員入班協助教學,例如:家長、退休人員等等,讓家庭、幼兒園與社區形成夥伴 關係,提升教學品質;莊尤姿(2009a)研究也指出,帶領幼兒走出教室,讓幼兒 直接與社區接觸、與社區產生連結,能培養幼兒瞭解社區、關懷社區的情操;另 外,研究者從Powers (2004)和王顗婷、陳淑芳(2013)的研究中發現,實施在地 化課程對教師與幼兒有所幫助,在地化課程可以使幼兒的舊經驗變得有意義外, 還能增加幼兒對社區的新認知,引發其更深入的探討和學習興趣;而教師則能在 實施課程中與協同教師相互分享、合作,也可以讓教師重新建構社區的概念與意 義,並在過程中不斷精進自己的教學和省思能力。因此,研究者由實際的教學經 驗出發,透過文獻探討、以及不斷的修正、檢討、省思與回饋中,設計在地化課 程活動並融入社區資源,希望能帶領幼兒認識自己生活的社區,進而喜愛社區、 認同自己的社區,研究者也會在教學活動中,時時的觀察、省思與現場教師對話 5.

(19) 等方式,瞭解幼兒學習情形外,也精練自我在教學方面的專業能力,此為本研究 的動機之三。 綜合上述,本研究期能根據研究發現,提出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 教學歷程,及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中,所面臨之困境與因應策略,並且進 一步探討實施在地化課程後教師專業成長與對幼兒的影響。.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來探討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研究,依 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如下:. 壹、研究目的 依據研究動機,本研究有下列三項主要目的: 一、 探討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的教學歷程。 二、 探討幼兒園教師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所面臨的困難與因應 策略。 三、 探討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教師之專業成長與對幼兒 之影響。. 貳、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相關待答問題,以作為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 的依據。 一、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之教學歷程為何? 二、幼兒園教師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困難與因應策略為何? 三、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對教師之專業成長與幼兒的影響為何? 6.

(2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節依研究內容主要名詞包含:幼兒園、社區資源及在地化課程等三項,內 容詳述如下。. 壹、幼兒園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1)第 2 條指出,幼兒園為「對幼兒提供教育及照顧 服務之機構」,收托二歲至入國民小學前之幼兒。 本研究所定義之幼兒園位於南投縣埔里鎮的一所公立幼兒園三個班級中的 太陽班(化名),收托三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之幼兒,為依據幼兒教育及照顧 法規定所設立之幼兒園。. 貳、社區資源 社區資源係指社區中可供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及文化等資源,包括 有形及無形、天然和人為的資源,這些資源可提供社區、社區居民所需的協助, 有助於社區活動和社區發展,更可以提供幼兒園教師進行教學與幼兒學習之一切 資源,使幼兒園師生獲得真實且具體的經驗,可提高教師教學之成效,另外也可 透過教學來協助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成長(程健教,1991;林振春,2000; 張碩玲,2001;劉燕雯,2006)。 本研究所稱之「社區資源」為南投縣埔里鎮一所公立幼兒園所在地區周邊之 資源,即社區內所擁有的一切人力、物力、財力、自然、文化等資源,它可使幼 兒獲得直接、真實、具體的經驗,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更有助於提升幼兒園與 社區的互動關係。. 7.

(21) 叁、在地化課程 在地化課程是以家鄉、社區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產業活動、歷史文化等各項 資源為內容,透過教學活動帶領幼兒走入社區、認識社區的特色與習俗,使幼兒 能對其所生活之社區多一份不同的情感,並培養其認同自己的社區(李雯佩, 2012)。 本研究所指的在地化課程是以幼兒生活周遭環境的資源為教學活動的教材, 即在主題活動中融入在地化資源,例如:百年媽祖廟、特色景點-埔里酒廠、社 區內的歷史傳說、故事…等等,並且視課程的需要適時加入人力資源(家長、社區 里長等),以此為核心來設計統整性的課程活動,再透過實際拜訪社區或者其他 方式,例如:照片、錄影的影像結合繪本、教具、資訊媒體等多元化的學習方式, 讓幼兒透過「參與、體驗、實踐」的過程來認識社區的自然景觀、文化特色。. 8.

(2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本研究因研究地區之幼兒、教師及社區資源與在地文化有其特殊性及限制性, 以致研究結果可能無法類推到其他相關的情境上,但期盼透過研究結果與建議能 提供教保服務人員在進行課程活動時的一項參考,以下就研究之範圍與限制說明 之。. 壹、研究範圍與對象 本研究場域為南投縣埔里鎮的一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一個班級-太陽 班,因此無法類推至其他地區,無從了解其他地區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 化課程之實施過程與面臨之困境,以及教師之專業成長與對幼兒的影響。. 貳、研究內容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的教學歷程、教學上 所面臨的困難與因應策略、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教師之專業成長與對幼 兒的影響等,其餘的則不在本研究範圍之內。. 叁、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來瞭解研究者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過程、 面臨的困難與因應策略以及教師之專業成長與對幼兒的影響,研究者因每週只入 班兩天,進行為期 10 週的課程活動,在研究場域的時間有限,因此對於課程進 行之成效可能會有所影響。. 9.

(23) 10.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內容主要探討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相關文獻,一共分成三節 進行說明:第一節,社區資源之定義與內涵;第二節,幼兒園進行在地化課程之 內涵;第三節,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社區資源之定義與內涵 本節首先說明社區資源之基本定義,並整理國內外學者之論述,使社區資源 定義更為明確,接著說明社區資源的種類與內容,最後說明社區資源融入幼兒園 之重要性,以作為本研究運用社區資源融入在地化課程的基礎。. 壹、社區資源之定義 社區資源是指幼兒園學區範圍內的一定區域,社區中的各種資源能提供教 學與幼兒學習,使師生獲得具體且真實的經驗。因此,善用社區資源,不僅對 教師、幼兒、幼兒園甚至家庭均能產生許多助益;透過與生活中的各項資源互 動,除了讓幼兒學習與人相處、互動外,更能體驗社區的文化或者是創造社區 之文化(全國教保資訊網,2012)。 研究者整理學者(林惠娟、孫扶志,2006;謝明昆、賴素惠、楊麗娜、袁麗 珠,2009)的意見認為,一般我們對於社區的認定是,有一群人共同生活在一個 特地區域內,而這裡的人們有著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從事類似的活動…等等, 社區亦是一個人出生、居住或長期生活其中的地方,個體深受社區的影響,並對 其具有深厚感情,且負有維護責任的地方。但是,每個社區均有它獨特的生態環 境資源,身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加以運用,使其融入課程中,帶領幼兒學習與成長。 因此針對社區資源的定義,專家學者有不同之看法,鄭束芬、劉燕雯與張 碧如(2012)將其分為下列兩個層面:一、就社區資源的種類而言:社區資源 11.

(25) 包括人力、物力、自然、財力、設備、文化、技術、組織和關係等資源;二、 就運用社區資源的目的而言:用以協助社區解決問題、滿足需求、有助於社區 活動和社區發展,以及使幼兒獲得真實及具體經驗,並提高教學成效。研究者 歸納國內外學者對於社區資源的定義,整理如表 2-1-1: 表 2-1-1 社區資源之定義 學者 程健教(1991). 社區的定義 社區中可以利用於充實教育的一切人力、物 力、自然及組織的資源,包括了社區中的每件 事物,每一個情境和每一個經驗。. 林振春(2000). 用以協助社區解決問題、滿足需求、促進成長 的所有因素。. 劉燕雯(2006). 能提供教學及學生學習之一切資源,使師生獲 得真實及具體經驗,並提高教學成效。. 謝明昆等人. 社區中的一切資源,例如各項活動慶典、社區. (2009). 環境生態、居民的生活型態。. Wood (1981). 可提供學校課程作為學習經驗的所有人、地方 和事物。. Gestwicki (2009). 可供學生學習之自然、人力、物力等資源。. 綜合上述可發現社區資源即包含社區中所有可應用的人力、物力、財力等 資源,並提供教師教學上之協助,也能給予幼兒具體的經驗,提高其學習成 效,更可透過社區資源與教學相結合來協助社區解決問題,促進社區之發展, 因此本研究所言之社區資源,係指運用幼兒園社區內的所有資源、設備、文 化、活動等等,善加運用社區資源以發展具有地方特色之幼兒園在地化課程。. 12.

(26) 貳、社區資源之種類與內容 社區資源是社區的特色,若能妥善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活動中,不僅師生受 益良多,也能帶動社區的團結意識,使社區朝向永續經營邁進。不管幼兒園位於 都市、鄉下,或者是山上、海邊,每一個社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也是我們能夠 帶領幼兒探索的教學資源,而研究者閱讀了相關的文獻資料後,發現社區資源的 類型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黃義良,2002;鄭束芬等,2012):. 一、人力資源 社區是由一定的居民所組成,而居民所擁有的知識、經驗與技術等,可以協 助教師進行教學和充實課程內容,此類人力資源包含家長、社區耆老、村鄰里長、 企業人士及各種行業的專業人員。. 二、自然資源 社區環境中本就具有的地理特徵,可供幼兒直接欣賞、觀察與記錄,藉以獲 得真實的經驗,讓學習印象更深刻,如:動植物生態、河川、溪流、樹木、高山。. 三、文化資源 係指社區內固有的歷史、傳統、生活習俗、民俗祭典、文物古蹟等資源與資 料,除了讓幼兒瞭解社區的發展史外,更能培養其社區意識,進而懂得珍惜社區 各項文化資產。. 四、財力資源 用來協助社區解決其問題或滿足其需求的金錢。如活動時所需的經費,或是 營造工作所需的花費、部分學校社區中大型企業定期提供學校舉辦活動的經費或 提供獎學金。 13.

(27) 五、物力資源 係指社區中的物資、物質,用以協助社區解決問題或滿足需求的物力。例如: 社區中的造紙工廠等,都是幼兒園進行教學時的重要資源。有些幼兒園的校園景 觀及教室佈置會融入當地社區的生活特色,採用社區中常用的物品變成教室佈置, 既可節省經費,亦可作為教學材料。. 六、組織資源 社區內各種組織團體,可以提供教學上之實例或提供設備作為教學之用。如: 社區內外民間組織、學校、企業、宗教團體、政府等,不僅可以提供器材,也能 是教學場域。. 七、關係資源 組織中之個人與團體所具有的人際或社會關係所成的資源。例如:部分學校 成員可能加入專業團體或社會服務團體,其所建立的關係可作為學校合作的基礎。 另外也有部分的學校成員加入社區發展協會、救國團及宗教團體等,在適當的時 機時亦可協助教學或辦理活動。 目前在課程決定方面權利逐漸下放,而發展至今,課程決定由學校行政人員、 教師、社區人士與家長、學生等所共享,所以社區與地方資源的參與,扮演著更 加重要的角色。此外,教育資源方面,因政府財政日益拮据,欲待政府全額補助, 勢難周延完備,此時社區資源正可以彌補不足之處。社區與幼兒園的合作教學, 一方面幼兒園得以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協助幼兒園發展特色,另一方面幼兒園也 能提供回饋引導社區發展,促進二者互動達成雙贏的局面(黃義良,2002)。 除了上述所整理的資源外,凡是存在於社區內且為可供利用,或者是對於教 師教學與幼兒學習有所幫助的資源,均可納入為社區資源之一環,如:社區中的 14.

(28) 圖書館、社區活動中心、遊客中心等,能輔助幼兒學習的均為本研究所指之社區 資源。. 叁、社區資源融入幼兒園之重要性 研究者曾經在親子天下雜誌中閱讀過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校園融入在地特 色之文章,民權國小曾因八八風災而使校園面目全非,因此其建築是以柳杉為建 材的圖書館,遠望像倒掛的曼陀蘿花,設計概念來自南鄒族男子會所與布農族男 子會所的文化傳承意涵,透過社區與學校之緊密結合,使其下一代能夠傳承鄒族 與布農族的傳統文化,並成為當地之特色(楊鎮宇,2012) 。結合社區的傳統文化 與特色,使社區資源融入教學,不僅可以讓幼兒瞭解所在地區的文化與特色外, 更能帶領幼兒認識建築與傳統文化特色及其背後的含意,使社區文化能夠源遠流 傳,也能藉此凝聚社區居民的族群意識,重要的是能使社區凝結其共識,社區居 民能夠把學校當成社區的一份子,無形中也會影響幼兒,使其對於所居住之社區 產生認同感,進而愛護、珍惜社區資源。Adelman 和 Taylor(2007)研究也指出, 幼兒園與社區若能彼此合作,則可強化、改善幼兒、家長、幼兒園及他們所居住 的地方。 透過上述瞭解社區資源與幼兒園結合所帶來的教育涵意及其背後所凝聚的 共識、情感,可見其重要性,以下研究者從社區與教師、社區與幼兒、社區與課 程、社區與家庭等四個面向來論述社區資源的重要性及其助益。. 一、社區與教師 教師是教學中的領航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帶領幼兒探索世界的主要推 手,以下是社區資源對教師進行教學時之助益:. 15.

(29) (一)提升教學品質與教師的教學成效 因為社區中有許多專業領域的家長、志工等人員,教師可以透過與他們互相 合作,邀請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到班級協助教學活動,會使整個教學品質提升,也 能帶給幼兒專業的知能與知識,例如:母親節插花活動,可邀請社區中的插花老 師,或者是家長、學校、幼兒園志工等對於插花有研究者,都可邀請至班上協同 教學;另外社區人士的加入,會使教師更熱衷於教學上,提升上課態度,自然而 然不僅教學妥善運用社區資源,也逐漸地提高教師教學成效,促使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的教學生活世界也從教室和幼兒園擴展到社區與社會,在此關係下,教師專 業展現出新的樣貌(黃嘉莉,2008)。 (二)彌補教學之不足 幼兒園教師如同魔術師般,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還是會有能力有限之 時, 而當缺乏各樣資源時,就必須尋求協助。社區中的資源可以彌補教師教學 之不足,例如: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等等,另外,在教學歷程中,與班級協同 教師共同討論及修正教學內容,家長等人力資源的協助等均可提升教師的專業 能力,因此,將社區資源融入教學不僅可以得到專業人士的協助,彌補教師所 欠缺之能力,更能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劉燕雯、鄭束芬,2008)。 (三)增進教師彙整各項資源的能力 教師進行課程設計時,有許多的社區資源是可以提供參考的,教師會透過 評估與統整社區中的各項資源運用於教學中,以期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吳宗 立、謝芳哲(2005)的研究也指出,教師們組成教學團隊,藉由參與社區活動, 深入了解社區中可運用的各項資源,建立社區教學資料庫,以發揮教學效能。 研究者也認為透過與同儕教師之討論,除了增進彼此協同合作能力,更能透過 彼此經驗交流與討論,進行教學反思與教學改進,進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16.

(30) 二、社區與幼兒 不同的視野、不同的高度,肯定為幼兒的生命帶來不同的體驗!每個地區資 源文化都不相同,我們不需要去羨慕城市的幼兒有高樓大廈、遊樂園等設備可以 遊玩,在偏遠地區也是有值得羨慕的地方,例如:有一大片青山綠水可以盡情探 索,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可以踏訪等等,因此每個社區就如同幼兒的大寶藏庫一 般,藏著無盡的寶藏等著他們去探索,加上幼兒正處於模仿力、記憶力特別強盛 的階段,所以,教學活動結合社區資源可以提供幼兒豐富的學習內容,拓展學習 領域以及培養關懷社區,進而認同、喜愛社區的情操,以下是社區資源對幼兒之 助益: (一)拓展幼兒學習領域 帶領幼兒探索社區,使其所學得的知識,不單單是從繪本、戲劇等較抽象 的想像而來,而是能夠有真實的學習經驗,幼兒能夠透過實際的五感(視聽嗅 味觸)來獲得第一手經驗,也不僅是認知面的學習,更能夠結合技能與情意面 的學習。社區資源可提供幼兒幼兒園以外的課程經驗,透過幼兒園與社區人、 事、物的互動學習,拓展幼兒的學習經驗,藉由實地參訪富有教育價值的物品 或視聽器材的社區機構,以及社區內的人士與幼兒分享知識經驗等,皆可拓展 其學習領域(Bagin、Gallagher & Moore,2008)。 (二)幫助幼兒統整生活經驗 社區資源是生活周遭可以使用的資源,透過教學活動轉化後,可以讓幼兒 增進與日常生活之連結,並能將所學知識、情意、技能,實際應用於生活中(梁 佳蓁,2009)。. 17.

(31) (三)使學習內容活潑化 教學不再只是侷限於幼兒園這個隱形的圍牆內,因為結合社區資源進行教 學,因此很多時候教師必須帶領著幼兒走出幼兒園,實際的走訪、探查,甚至 是觀察景象變化等等,讓幼兒在身歷其境的場景中,得到第一手的資料與經驗 (張繼文,2004)) ,讓幼兒盡情在探索中成長與學習,使教學的內容變得更活潑、 生動、有趣。 (四)提升幼兒創造思考能力 創造力就在真實生活中!創造的慾望和動機,幼兒天生就有!不需他人刻 意引導,他們就會自動且著迷的改造周圍的事物和環境,以解決問題。例如: 為了滿足其內在想像力,他們可能會把手上的食物,當成小動物或者任何他們 想要扮演的人事物,大玩想像的遊戲;或者為了做一個舉世無雙的冰淇淋,於 是把野花、樹葉、汙泥、小石頭,都滲入沙子中,弄出花花綠綠的一大盆,還 邀請朋友、父母、師長來品嚐(李坤珊,2013) 。因此,教師應善用社區資源, 透過實際體驗來激發出幼兒想像創造之能力。 (五)培養幼兒關懷社區之情懷 生活的各項資源會對幼兒的生活有長遠與直接的影響,透過教學活動的安 排,可以讓幼兒認識社區中許多屬於自己社區的文化特色,且唯有透過接觸與 瞭解社區,才能深入了解其意義,因此藉由教學活動之安排,讓幼兒可以接觸 社區、認識社區的文化,由此產生社區意識,進而學習關懷社區中的人、事、 物(陳浙雲、余安邦,2003) 。逐漸地讓幼兒養成主動關懷社區,並慢慢學習珍 惜、愛護社區,進而對自己的社區產生一份特殊的情感。. 18.

(32) 三、社區與課程 (一)發展幼兒園本位課程,促使校內外資訊連結 透過社區資源的應用,可讓課程連結幼兒園內教學與幼兒園外的生活,會促 使幼兒主動學習、建構知識。謝明昆(2004))主張幼兒園的學習活動應與社區融 合,教師應該瞭解社區資源,有效結合社區資源設計課程。當幼兒園能夠充分運 用社區資源,並和社區建立合作關係時,便能發展出屬於幼兒園的特色課程,有 利於幼兒園發展本位課程;另外社區資源充分的運用於教學活動中,會使幼兒學 習經驗得以轉移,慢慢將所學習到的知識技能實際應用於生活中,學習便會更精 確及不容易遺忘。 (二)教學活動變成-「活知識」 社區資源融入各學習領域,會使教學方法更有彈性、更活潑,幼兒也會透過 實際的觀察、探究等方法了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因此教學活動不再是死板板的教 科書,而是幼兒能夠帶的走的能力。許芳懿(2009)的研究也認為,幼兒是未來 社會中的一份子,應該培養幼兒具備帶著走的能力,例如:人際溝通、自我表達… 等等的能力,而這必須透過教師、家長等之合作,設計符合幼兒發展的課程活動, 並融入社區資源,豐富幼兒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四、社區與家庭 社區、幼兒園、家庭三者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幼兒教育唯有透過這三者的彼 此合作,才能成為幼兒學習成長上最大的「助手」,以下是社區資源對家庭之助 益:. 19.

(33) (一)建立幼兒園-社區-家庭良好之關係 家長是強而有力的社區資源之一,而家庭對於幼兒教育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幼 兒園與教師。因此善用社區資源,以建立良好的幼兒園-社區-家庭關係。另外, 家長的參與有助於教與學的過程,並使幼兒、家長及幼兒園與教師同時受惠,可 帶來積極正向的教育效果,因此,有家長熱心參與、努力建立良好的親師合作關 係,才能造成「老師用心,家長關心,幼兒開心」共創三贏局面(梁佳蓁,2009) 。 (二)可補充幼兒園課程之不足 曾兆興(2003)的研究認為將社區家長的經驗帶進教室,可以補充幼兒園課 程的不足。而家長進到教室內,除了可進行親師溝通或觀察子女的學習狀況外, 也可以當作提供補充教材的來源,例如:開麵店的家長可以提供麵的製作與示範 烹煮過程以及經驗的分享,更重要的是家長可以成為教師的助手,減輕教師的工 作壓力,例如:協助製作教具、擔任教學助理,指導幼兒個別學習等,相信透過 親師之間的合作,可以讓幼兒有著快樂與豐富之學習經驗。 綜合上述,結合社區資源於課程活動中,不僅對教師、幼兒、課程、家長等 均有很大的幫助,更能發展適合幼兒園的本位課程。教師要相信社區能適度地發 揮支援課程的力量,讓幼兒園走出屬於自己的特色文化,也讓學習活動能夠隨走 隨用,讓幼兒盡情探索社區環境來學習各項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所 養成的愛鄉、愛土的情懷,使每位幼兒都能學習珍重社區的每項資源、文化,並 進而認同、喜愛自己生長的社區(謝芳哲,2005)。. 20.

(34) 第二節 幼兒園進行在地化課程之內涵 幼兒園在地化課程是指發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課程,透過教師的引導與幼 兒的探索與發現來使幼兒對生活的社區,包含幼兒園與家庭,能夠有更深入的認 識與瞭解,然而幼兒園之在地化課程包含於幼兒園本位課程內,所以,研究者認 為應先認識幼兒園本位課程,始能瞭解在地化課程的涵義。因此,本節擬論述幼 兒園本位課程之涵義與特性,進而論述在地化課程之目標與內涵以及進行在地化 課程設計之原則、實施方式。. 壹、幼兒園本位課程之涵義 鄭博真(2013)指出,所謂幼兒園本位課程是依據《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 行大綱》與地方計畫、特色,而發展的具體課程與教學方法,因此研究者認為幼 兒園教師若想要進行具有地區特色之課程,應先瞭解幼兒園本位課程的涵義。 另外,因應時代的潮流,教師已經不是主導課程的主要角色,而是必須瞭解 各幼兒園之所在地文化、特色,進行教學活動,且須結合社區資源進行課程規劃, 以發展出適合幼兒園的本位課程。研究者歸納學者(胡應銘,1999;方德隆,2001; 許明珠,2013;鄭博真,2013)的研究,提出幼兒園本位課程有四項要點:. 一、幼兒園本位課程是地域性的 幼兒園本位課程是呈現各地區之獨特文化情境,是對各地區之資源,如:人 力資源、自然資源等進行有效運用,並融入於課程中,所以,幼兒園本位課程的 規劃,應配合主題課程內容,取材自生活周遭環境,重視社會的各項資源。. 21.

(35) 二、幼兒園本位課程是個別性的 幼兒園本位課程發展是在尋找適合幼兒的教育方法,開發適應個別差異和發 展需要的課程模式、內容與課程評鑑。幼兒園本位課程就是要使幼兒園發展成具 有獨特性與個別性,使幼兒園能展現其真正特色,並能在教學上做創新。. 三、幼兒園本位課程是集體決策與民主化的產物 幼兒園本位課程是因應幼兒發展與時代潮流所形成的,是教師和幼兒共同參 與的,但幼兒園本位課程不是學校的行政單位(例如:校長、主任等)單一所做 的決定,而是一種必須遵循「由下而上」的課程取向,是民主決策的過程,是校 長、園長、教師、課程專家、幼兒及家長和社區人士等,共同參與的活動。. 四、幼兒園本位課程是一套完整而獨特的課程體系 幼兒園本位課程的發展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且必須具有課程的目標、內容、 方法與評鑑方式,且每個幼兒園呈現的本位課程均不相同,所以說幼兒園本位課 程是一完整而獨特之課程體系。 綜合上述,可知所謂幼兒園本位課程是一種由下而上的課程發展歷程,是經 由學區內的社區、家長與幼兒園中的各單位及幼兒所決定而形成的,因此其是有 區域性且能發展出社區特色的一種課程改革。. 貳、幼兒園本位課程之發展特色 根據上述幼兒園本位課程發展的涵義,研究者歸納學者之論述,整理如下(白 雲霞,2003;盧美貴、張衛族、許月梅、陳惠玲、褚淑純,2006;鄭博真,2013) :. 22.

(36) 一、與幼兒生活經驗結合 幼兒的教育應該與其真實環境相結合,以期能培養幼兒帶的走的能力,而結 合生活經驗,會提升幼兒進行活動之意願與參與度;另外,幼兒園課程不僅要求 普遍性知識,更需要將課程與社區文化相結合,才能讓幼兒將其所學習之內容在 實際生活中形成意義。. 二、重視各成員的參與合作 結合社區與幼兒園之各項人員(園長、教師、幼兒、家長、傳統產業人員、 各行各業人員、村鄰里長等等),共同發展幼兒園本位課程。各成員彼此協同合 作、參與課程之設計、討論,使幼兒園發展出適合的課程活動。. 三、教師扮演角色由引導者變成協助者 幼兒教育強調幼兒是在實際生活中學習,在遊戲中建構各種知識、技能與培 養情意、態度,而教師應如同維高斯基(Vygotsky)所言,扮演幼兒學習成長過程中 的鷹架角色,協助幼兒探索、體驗,並且發覺每位幼兒的潛在能力,使其在活動 中透過教師的引導而能發現問題,進而想出解決問題之方法,這和傳統教師講述 幼兒聆聽相較,會使幼兒能更快速的學習,且能將所學應用於生活之中。. 四、課程發展具有多元性 現代社會是有許多族群所共同形成的,而在幼兒生活的周遭可能有來自各國 的人士,甚或是父母某一方為外籍人士,皆是比比可見,因此課程除了展現地域 特色外,也應該融合多元文化,培養幼兒兼容並蓄的情操。而課程發展包含了課 程目標、內容、方法與評鑑的歷程,這是社區與幼兒園不斷交互作用、討論、參 與所產生的成果,因此幼兒園本位課程應兼重課程的歷程與結果。. 23.

(37) 五、強調彈性與動態之歷程 幼兒園本位課程並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需要經過不斷的調整與修改,因此, 它是種持續進行的動態過程。所以,幼兒園的課程應該是動態而非靜態、一成不 變的,教師在進行課程活動時,應該配合幼兒園所在地與區域之文化特性,以及 幼兒的身心發展特質等不斷的修正、調整課程,而這也使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主 導者演變為協助者。此外,課程也必須與幼兒之生活經驗相結合,使其能有效的 學習,並將所學之能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教師也透過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的課程來評量幼兒學習狀況,更重要的是透 過與社區的各項人力、物力資源、文化資源等相結合,會使社區資源成為教師教 學的重要寶藏之一,分擔教師教學重擔,組合成協同教學團隊。 由上述可得知,在地化課程是幼兒園本位課程的延伸,因兩者均強調社區環 境中各項資源的使用與合作,找出符合幼兒園所在的文化特色等,而在地化課程 更強調透過教學活動來帶領幼兒認識自己的社區、文化,進而培養其對社區的瞭 解、喜愛而發展出來的教學。. 叁、在地化課程之目標與內涵 每個幼兒園的文化均不相同,研究者認為應該對在地化課程有基本認識後, 才能著手進行課程之設計,而實施在地化課程,是要讓幼兒對於社區文化有所認 識,更期望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喜歡、愛護自己的社區,懂得尊重自然、 資產與社區中的各項資源,因此幼兒園進行在地化課程時,林惠娟與孫扶志(2006) 提出進行活動的具體目標包括以下幾點: 一、增進幼兒對在地文化的認識與瞭解,培養幼兒熱愛社區的情操。 二、增進幼兒對社區環境的瞭解,培養幼兒愛護環境的態度。. 24.

(38) 三、培養幼兒對在地文化、社區資源的瞭解,提升幼兒服務社區的熱忱。 四、培養幼兒探索社區中的各項資源,提升幼兒問題解決之能力。 由上述可知,進行在地化課程時,應先讓幼兒對所在社區有所認識與瞭解後, 幼兒才會有參與感,並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社區文化,並逐漸培養幼兒對社區 之瞭解與喜愛、認同社區(全國教保資訊網,2012)。 在地化課程是以家鄉、社區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產業活動、歷史文化等各項 資源為內容,透過教學活動帶領幼兒走入社區、認識社區特色與習俗,使幼兒能 對生活、生命與生長所依附的土地多一份不同的情感 (李雯佩,2012) 。在地化 課程之內涵敘述如下:. 一、課程是經驗 幼兒的學習是透過身體的各項感官互相配合而建構出的學習經驗,是不需要 教師刻意教導來形成,尤其在真實的環境中,更能觸發幼兒之發展。為了增進幼 兒的發展,教師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幼兒會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發的形成自 己的經驗,也在活動中進步與發展(施宜煌,2006)。. 二、以幼兒之需求為出發點 在地化課程主要是以幼兒為學習之主體為考量,並且根據幼兒居住地區的各 項資源、特色,進行整合來設計課程活動。幼兒在進入幼兒園前,已經有意無意 的吸收了文化中的各項知識,因此課程若能與幼兒生活相結合,且能以幼兒的能 力為課程設計之考量,透過不斷地幫助幼兒拓展其經驗,學習效果是會加倍的(王 顗婷、陳淑芳,2013)。. 25.

(39) 三、社區中資源整合再利用 透過課程的規劃,將社區中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等 進行適切的規劃並結合教師的專才,以期使幼兒有更豐富、更多元的教學活動, 不只貼近幼兒生活中的真實經驗,也能使社區更具有凝聚力。所以,在地化課程 是充份利用幼兒園內外的自然、文化等資產,開發課程教材,以貼近幼兒生活經 驗進行課程發展的結果與過程(Schlichtmann & Zanger, 2004)。 綜合上述,幼兒園進行在地化課程時,首要條件是必須以幼兒為主體出發, 如此一來設計的教學活動才能是貼近幼兒生活中各項經驗之活動,另外,由於課 程是以幼兒日常生活經驗為學習活動的起點,讓幼兒由其熟悉的生活環境開始學 習,並透過教師、社區各種人力資源的引導,帶領幼兒認識社區,所以,在地化 課程可以說是社區中的一種生活教育,更是幼兒學習互動與問題解決的綜合教育 (陳國彥,2003)。因為唯有瞭解幼兒具備的起始能力與經驗,才能使教師設計 符合幼兒興趣的活動,以提升幼兒對探索社區各項活動的動機,並促使幼兒園發 展出符合當地文化特色的在地化課程。. 肆、在地化課程設計之原則 人類最初的學習必須透過五感經驗來學習,即所謂的視覺、聽覺、嗅覺、味 覺與觸覺,在獲取經驗的過程中,視覺為 87%、聽覺 7%、觸覺 3%、嗅覺 2%、 味覺 1%(野村順一,2006) ,若能將這些感官加以結合,則可以提高學習經驗之 成效,並加深學習的記憶與效果。針對幼兒進行在地化課程設計與教學的方法, 最佳方式就是讓幼兒有「動手操作」與「實際體驗」的做中學經驗,直接從真實 的環境中觀察、探索與互動,並能夠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建 立幼兒對社區資源與文化的直接感受,因此在設計在地化課程時,研究者認為應 該強調以下之原則(林惠娟、孫扶志,2006;李雯佩,2012): 26.

(40) 一、以幼兒生活經驗為核心,進行統整課程之設計 社區是幼兒非常熟悉的小小世界,而社區本身也含有豐富的各項教學資源, 更是幼兒觀察、探索、思考問題的良好素材,幼兒所接觸的每個經驗會是生動、 活潑和有趣的,使幼兒能專注的學習,因為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要引起幼兒的興趣, 有了主動學習的動機,學習效果會更加倍(Dewey,1997)。因此,研究者認為在設 計在地化課程時,應強調課程與生活經驗相結合是協助幼兒發揮潛能之核心概念。. 二、提供幼兒實際體驗學習的經驗 藉由實際的參訪與體驗,幼兒可以獲得第一手的寶貴經驗,而根據 Dale 金 字塔理論(圖 2-2-1)可以發現,在金字塔最底端的經驗最為具體,越往上層,則越 趨抽象,然而對幼兒而言,最佳的學習方式,必須是能讓其動手實際操作,且能 獲得直接經驗的學習活動,因此研究者認為在設計在地化課程時,應從具體經驗 入手,再逐步延伸至抽象的經驗(林惠娟、孫扶志,2006)。. 圖 2-2-1. Dale 的經驗金字塔 27.

(41) 三、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活動中 在地化課程活動除了師生共同參與外,更應結合社區中的各項資源,引導社 區的資源進入幼兒園的課程活動中,將會對教師教學產生有益的影響,例如:充 足的物力資源、各領域的專家資源等等,能藉以豐富幼兒的學習經驗,更能拉近 幼兒園與社區的距離,使其更有凝聚力,在無形中也會影響幼兒對社區產生一份 向心力。 研究者認為幼兒園教學應該採統整性的課程活動,而不應以分科教學為主, 並使課程活動從幼兒的生活經驗為起始點,教學活動力求與實際情境相結合,以 提供幼兒觀察、探索與思考解決問題之能力,因此,活動的進行要注意以下幾點 (吳樎椒、張宇樑,2006): (一)學習應是完整而真實的,不應獨立而破碎,如此才能使幼兒清楚所學知識 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並能完整連結各領域的知識,能提供更深入且多元 之經驗給予幼兒。 (二)幼兒學習的關鍵-概念化學習。幼兒藉由學習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的例子, 能夠更快速的吸收新的知識與內容,幼兒探索社區是使用其舊經驗為基礎 來吸收新的經驗,而這就是一種概念化的學習,透過概念化學習,幼兒能 逐漸將真實世界的知識內化為有意義的知識,並以此為基礎繼續學習。 (三)配合幼兒能力學習,視其身心發展狀況規劃適切的課程活動,引導幼兒發 揮其潛能。 (四)課程應與各領域結合,使幼兒獲得真實經驗,並能實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五)課程活動應配合幼兒園所在地區之傳統文化特色,適時融入當地的傳統文 化於課程活動中。 28.

(42) (六)課程活動應遵守課程設計之三大原則:繼續性、程序性與統整性,使幼兒 能不斷加深、加廣其學習內容,以獲得完整性知識。 (七)認知、情意、技能應均衡發展,以培養幼兒認識在地化之特色、習俗等, 並能動手操作以期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上述,在地化課程須以幼兒為主體來設計、規劃課程活動,以幼兒的能 力為起始點來選擇適切的學習內容,因此,教師在設計在地化課程時,應整合社 區的各項資源,使其成為教學活動的助力,而本研究將參考上述在地化課程設計 之原則來規劃、設計課程活動。. 伍、本研究進行在地化課程設計之實施方式 研究者根據上述文獻探討,歸納出本研究進行在地化課程之實施方式,敘述 如下:. 一、社區調查,認識研究場域之社區特色,並繪製社區地圖 研究者在進入研究班級實施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在地化課程前,先至研究場域 瞭解幼兒園周遭環境之各項資源,並與帶班教師進行訪談,以規劃出符合南投縣 埔里鎮太陽國小附設幼兒園之在地化課程。研究者先繪製出社區地圖,以幼兒園 為中心點,再畫上交通道路,最後標示出具有社區特色代表性的自然景觀、文化 資產、產業特色等來統整出研究場域的社區資源,並據以規劃教學活動。. 二、分析與發現幼兒生活經驗,設計統整性課程 研究者會利用假日分享或學習單的方式來瞭解幼兒的生活經驗,並以幼兒的 生活經驗為教學的起始點,做為設計課程之重要參考,並以生活化、趣味化的課 程活動,規劃統整性的在地化課程,讓幼兒在探索社區時能充滿興趣。 29.

(43) 三、實際參訪社區,以獲得真實、具體之經驗 研究者與帶班教師商討後,帶領幼兒探索幼兒園附近的公園、商店及富有在 地特色之酒廠等社區景點,讓幼兒認識生活的社區,並以五感經驗來探索社區, 幼兒直接接觸、觀察到的社區,會比教師用照片、繪本講述的方式來得更加有趣 味性,也更能提高幼兒認識社區的動機,並讓幼兒將社區探索中有興趣的景點, 運用創作,複製到教室裡面。. 四、融入社區資源於教學活動中 社區除了教師、幼兒與幼兒園外,還包含許多的人、事、物,例如:幼兒家 長、社區耆老、各式商店、公園、特色景點等等,當幼兒進行社區探索後,可能 對於社區中的某個景點產生興趣,研究者研擬邀請幼兒家長或者幼兒園其他帶班 教師、社區人士等,為幼兒進行專業介紹或協助研究者進行教學活動。社區資源 融入教學活動之具體做法上,可運用學習單、親師聯絡簿等方式,讓幼兒將課程 中之議題,帶回家與家人、親戚、鄰居等討論,藉以拉近幼兒園與社區之無形的 距離,也能豐富幼兒園教學活動,是研究者進行課程時的一大幫手。. 五、教學活動方法多元且深入探究 教學活動中以讓幼兒有實際體驗與動手操作等經驗活動為主要之方式,過程 中結合繪本、教具、電腦資訊等增進幼兒學習,並在教室進行複製與建構社區景 點,研究者期望幼兒透過動手操作而達到內化學習,將探索的經驗與想法化為具 體的作品。 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帶領幼兒進行在地化課程,除了要運用社區資源外, 更要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引發幼兒之學習興趣,當幼兒有了興趣後,帶領 幼兒實際參訪社區,進行探索與觀察,最後讓幼兒透過動手操作、討論等過程, 30.

(44) 將社區複製到班級教室,從中幼兒經歷了探索、觀察、討論、製作、問題解決等 過程,研究者相信透過這樣的教學活動會逐漸增進幼兒對社區的認識、學習與他 人合作進行創作以及增進技能等技巧。. 31.

(45) 第三節 結合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相關研究 現今多元社會的變化,促進教師課程發展的能力,使幼兒認識文化及環境的 多樣性,以積極行動喚醒幼兒欣賞自身,尊重其他文化(Bennett,1995) 。因此, 研究者整理國內外運用社區資源教學或者採用在地化課程進行教學之相關研究, 並且依照社區資源應用之類別與使用頻率、社區資源運用方式、運用社區資源實 施在地化課程與運用社區資源實施課程之困境與效益。茲分述如下:. 壹、社區資源應用類別與使用頻率之相關研究 運用社區資源於課程活動內,可以增添活動之真實性外,也能成為教師進行 課程活動時的補充教材,或者是協助者的角色等等;社區資源也是幼兒日常生活 中時常接觸的經驗,若進行教學活動時能適時的結合社區資源,可使幼兒獲得第 一手的直接經驗,然而研究者整理國內學者運用社區資源之相關研究,發現雖然 近年來針對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進行研究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但在進行教學活動 時,運用何種資源類別於教學活動中的研究較為缺乏,研究對象以國民小學居多 (張碩玲,2001;簡宗堯,2007;李雅婷,2008;張婷,2009) ;學前幼兒教育階 段,雖然運用社區資源的研究為數不少,但特別提出運用何種資源類別的僅有賴 彥伶(2009)花蓮縣幼稚園教師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以及陳美君(2009)臺北 市幼稚園教育人員運用社區資源之調查研究。 此外,從社區資源應用與使用頻率的探討中,研究者歸納學者的研究(張效 美,2011;吳惠琳,2011;李幸紋,2011;沈秋伶,2011;蘇淑慧,2012;Gallahger, 1997)發現,應用社區資源的類別與社區資源的使用頻率,其實是一體兩面,例 如:從運用社區資源頻率的研究中,可以發現,最常運用到的為人力資源、物力 資源、自然資源以及財力資源,也因為這些資源取用的便利性,導致教師應運社 區資源於教學中時,較常應用的類別也為上述這幾項資源,但是,有關幼兒園方 32.

(46) 面的探索較少,所以,研究者擬從相關研究中瞭解何種社區資源應用於活動中, 以及何種資源使用最為頻繁,可以作為研究者實行研究的一項參考,因為教學活 動的成功與否和所使用的資源是有很大的相關性。以表 2-3-1 呈現社區資源應用 類別與使用頻率之文獻探討。 表 2-3-1 社區資源應用類別與使用頻率之研究 研究者 研究名稱 研究結果 張碩玲. 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 國小使用社區資源方面,最常使用「人的. (2001) 資源共享之研究. 資源」為家長, 「事的資源」為節慶活動, 「物的資源」為自然環境。. 簡宗堯 金門縣國小教師對學校 (2007) 運用社區資源意見之研 究. 「人力資源」的運用以學生家長從事勞 力庶務活動為主; 「文化資源」的運用以 節慶民俗活動、歷史古蹟和自然遺址等 便利性安排為主; 「社區組織資源」的運 用以業務關聯的公家機構為主。. 李雅婷. 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 在各類資源的運用中, 「人力資源」以家. (2008) 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 程教學之研究. 長為最常運用者; 「事的資源」中,最常 運用的是當地歷史事蹟、傳說; 「地的資 源」中,最常運用的是古蹟; 「物的資源」 中,則以農、漁、牧、礦、工等特產為最 常運用者。. 張婷 台東縣中年級國小教師 (2009) 對社會學習領域運用社 區資源之相關研究. 在「人力資源」中,最常使用者為學校義 工;在「物力資源」中,最常使用者為公 共設施;在「財力資源」中,最常使用者 為家長會贊助;在「組織資源」中,最常 使用者為政府機關。. 賴彥伶 花蓮縣幼稚園教師運用 (2009) 社區資源之研究. 「人力資源」以家長協助運用最多; 「物 力資源方」以自然環境運用最多; 「財力 資源」以地方政府補助最多; 「組織資源」 以政府機構運用最多。 (續)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New topics in Wave 3 included positive education (2 principals). There were 2 principals reporting in Wave 3 that they had not participated in an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Teachers have to understand the salient features of the three pedagogical approaches of Direct Instruction, Enquiry Learning and Co-construction outlined below and

To promote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EDB will strength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a one-off grant of $100,000 and $150,000 respectively to each

In the event that reduction of staff entitlement affects the number of senior teachers (i.e. teachers appointed at promotion ranks) and/or the headship entitlement of a school, a

Most of teachers agree with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99 curriculum on practical instruction in school, however, they seem to concern inequalities of content between volumes and

information on preventive measures, youth online culture, relevant community and online resources for e-learning. –Most of Students were asking the tips of healthy use of

Map Reading & Map Interpretation Skills (e.g. read maps of different scales, interpret aerial photos & satellite images, measure distance & areas on maps)?. IT

There are existing learning resources that cater for different learning abilities, styles and interests. Teachers can easily create differentiated learning resources/tasks for CLD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