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tem 987654321/4363
全文
(2) 論文名稱:國小拔河選手體適能、拉力與運動成績關係之研 究. 總 頁 數 : 80 頁. 院 校 所 組 別 : 國 立 臺 灣 體 育 學 院 體 育 研 究 所 體 育 組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提 要 研 究 生:藍 光 輝. 指 導 教 授:高 明 峰. 博士. 中文摘要. 緒論: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拔河選手體適能、拉力與運 動成績之關係。方法:以參加中華民國. 95 年 全 國 體 委 盃. 8. 人制拔河錦標賽的國小組中包括男生組、女生組、混合組, 每組 8 隊為研究對象,透過 t 檢定、變異數分析、回歸分析 等統計分析方法。結果:主要發現有:國小 8 人制拔河隊伍 選 手 在 坐 姿 體 前 彎 、 立 定 跳 遠 、 一 分 鐘 屈 膝 仰 臥 起 坐 、 800 公尺跑走等. 4 項體適能上多數是同年齡國小學童中的優秀. 者;身體質量指數、立定跳遠成績和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等 3 項體適能對個人拉力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而團隊拉力也受 到選手平均拉力的顯著影響;拔河競賽優勝組隊伍和參與組 隊伍在團隊最大拉力重量、選手平均立定跳遠成績、選手平 均個人持續拉力時間上具有顯著差異,在這些項目上優勝組 隊 伍 平 均 比 參 與 組 優 秀 。 結 論 : 1.女 生 的 平 均 最 大 拉 力 重 量 較 大 , 而 男 生 的 持 續 拉 力 時 間 稍 長 。 2.團 隊 最 大 拉 力 重 量 比 個 人 最 大 拉 力 重 量 ×8(人 )之 結 果 為 小 。 3.體 適 能 對 個 人 拉 力 具 有 顯 著 影 響 。 4.團 隊 拉 力 受 到 選 手 平 均 拉 力 的 顯 著 影 響 。 5. 對 拔 河 比 賽 名 次 作 用 的 影 響 力 , 以 團 隊 最 大 拉 力 重 量 為 甚,依序為選手平均立定跳遠、選手平均一分鐘仰臥起坐、 選手平均坐姿體前彎,最後則為團隊持續拉力時間。建議: 國小拔河教練在選材時,立定跳遠成績可列為重要的選擇依. I.
(3) 據,而在制定訓練方案時,應加強選手個人的持續拉力時間 以及團隊最大拉力重量,則易收事半功倍之效,而在比賽中 獲得優勝。 關鍵字:八人制拔河、體適能、拉力、運動成績. II.
(4) LAN, KUANG-HUI (2007). A Study of Relationship Among Physical Fitness, Pull Force and Performance Results on E l e m e n t a r y S c h o o l s ’ T u g o f Wa r P l a y e r s . U n p u b l i s h e d m a s t e r t h e s i s , N a t i o n a l Ta i w a n C o l l e g e o f 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 Ta i c h u n g .. Abstract.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pulling force and sport result of primary school tug of war players. Method: primary school groups that participated in the 2006 Republic of China N a t i o n a l S p o r t s A s s o c i a t i o n C u p E i g h t P e r s o n s T u g O f Wa r Cup. To u r n a m e n t. are. targets. of. research. including. male. student group, female student group and mixed group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including t-test, variant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etc.. Result:main.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four items of physical fitness including sitting pose front bent, standing long jump, one minute knee bent sit up and 800 meters running etc., of the primary school eight persons system tug of war team players, most of them are outstanding students amongst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of the same. age.. 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dividual pulling force by the three items of physical fitness including physical quality index, standing long jump and one minute knee bent sit up. In addition, the pulling force of the group is affected significantly by the average pulling force of the. players.. participating. Between team,. the. there. tug is. of. war. significant. winning. team. variance. on. and the. maximum pulling weight of the team, average standing long. III.
(5) jump result of players and average continuous pulling force time of players. On the average, the winning team is more outstanding on these items compared with the participating team. Conclusion: 1.The average pulling weight of female student is larger and the continuous pulling time of male s t u d e n t i s s l i g h t l y l o n g e r. 2 . T h e m a x i m u m p u l l i n g w e i g h t o f the group is less than the result of the individual maximum pulling. weight. x. 8. (persons).. 3.. Physical. fitness.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individual pulling force. 4. The team pulling force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average pulling force of players. 5. For the effect on the function of tug of war contest ranking, the maximum pulling weight of the team is the largest and based on sequence it is average standing long jump of player, a verage one mi nute sit up of pla yer, average sitting pose front bent of player and finally it is the team. continuing. pulling. force. time.. Suggestion:. During. selection of talent by the primary school tug of war coach, the standing long jump result can be deemed as the important selection basis. In addition, during the formulation of the training. plan,. the. continuing. pulling. force. time. of. the. individual player and the maximum pulling weight should be enhanced and this is easy to achieve maximum result with little effort and will win at the contest. Key wor d: tug of war, physical fi tness, pulling force, spor t result. IV.
(6) 目錄 中 英 目 表 圖. 文 文 錄 目 目. 摘 要 - ----------------------------------------Ⅰ 摘 要 - ----------------------------------------Ⅲ - --------------------------------------------Ⅴ 錄 - ----------------------------------------- Ⅶ 錄 ------------------------------------------ Ⅷ. 第壹章 第 第 第 第 第. 緒論 一節 二節 三節 四節 五節. --------------------------------------問 題 背 景 與 動 機 ------------------------研 究 目 的 ------------------------------研 究 問 題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名 詞 解 釋 -------------------------------. 第貳章 第 第 第 第. 文獻 一節 二節 三節 四節. 探 體 拔 拔 體. 討 適 河 河 適. ---------------------------------能 相 關 文 獻 -----------------------運 動 相 關 文 獻 ---------------------拉 力 之 文 獻 -----------------------能 、 拉 力 與 成 績 表 現 影 響 因 素 之 文 獻 --. 11 11 16 19 27. 第參章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研究 一節 二節 三節 四節 五節 六節. 方 研 研 施 施 測 資. 法 究 究 測 測 驗 料. ---------------------------------架 構 -----------------------------對 象 -----------------------------時 間 與 地 點 -----------------------程 序 -----------------------------項 目 與 方 法 -----------------------處 理 與 分 析 ------------------------. 34 34 35 35 35 37 39. 第肆章 第 第 第 第. 研究 一節 二節 三節 四節. 結 受 不 個 團. 果 試 同 人 隊. ---------------------------------者 分 析 ---------------------------隊 伍 體 適 能 比 較 分 析 ---------------拉 力 分 析 -------------------------拉 力 分 析 --------------------------. 41 41 48 54 59. V. 1 1 5 5 7 7.
(7) 第五節. 比 賽 成 績 分 析 -------------------------- 62. 第 伍 章 討 論 -------------------------------------- 67 第 一 節 受 試 者 體 適 能 、 個 人 拉 力 與 團 體 拉 力 之 關 係 67 第 二 節 受 試 者 體 適 能 、 拉 力 與 拔 河 比 賽 成 績 之 關 係 68 第 陸 章 結 論 與 建 議 -------------------------------- 71 第 一 節 研 究 結 論 ------------------------------ 71 第 二 節 結 論 限 制 與 建 議 ------------------------ 72 參 考 文 獻 ----------------------------------------- 74 中 文 部 份 ------------------------------------- 74 英 文 部 份 ------------------------------------- 78. VI.
(8) 表 目 錄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2-1 台 閩 地 區 男 性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簡 易 常 模 表 ---------14 2-2 台 閩 地 區 女 性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簡 易 常 模 表 ---------14 4-1 受 試 拔 河 隊 伍 之 成 績 、 平 均 身 高 與 體 重 ---------42 4-2 不 同 成 績 隊 伍 平 均 身 高 、 體 重 之 變 異 數 分 析 表 ---43 4-3 受 試 者 體 適 能 之 描 述 統 計 表 -------------------44 4-4 國 小 6 年 級 學 生 體 適 能 之 平 均 情 形 --------------45 4-5 受 試 者 之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評 級 情 形 ---------------46 4-6 受 試 者 之 體 適 能 4 項 指 標 評 級 情 形 -------------47 4-7 男 生 組 隊 伍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之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49 4-8 女 生 組 隊 伍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之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49 4-9 混 合 組 隊 伍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之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49 4-10 男 生 組 隊 伍 坐 姿 體 前 彎 之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50 4-11 女 生 組 隊 伍 坐 姿 體 前 彎 之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50 4-12 混 合 組 隊 伍 坐 姿 體 前 彎 之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50 4-13 男 生 組 隊 伍 立 定 跳 遠 之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51 4-14 女 生 組 隊 伍 立 定 跳 遠 之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51 4-15 混 合 組 隊 伍 立 定 跳 遠 之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51 4-16 男 生 組 隊 伍 一 分 鐘 屈 膝 仰 臥 起 坐 變 異 數 分 析 表 — 52 4-17 女 生 組 隊 伍 一 分 鐘 屈 膝 仰 臥 起 坐 變 異 數 分 析 表 — 52 4-18 混 合 組 隊 伍 一 分 鐘 屈 膝 仰 臥 起 坐 變 異 數 分 析 表 --52 4 - 1 9 男 生 組 隊 伍 8 0 0 公 尺 跑、走 之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 5 3 4 - 2 0 女 生 組 隊 伍 8 0 0 公 尺 跑、走 之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 5 3 4 - 2 1 混 合 組 隊 伍 8 0 0 公 尺 跑、走 之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 5 3 4-22 受 試 者 個 人 最 大 拉 力 重 量 (公 斤 )與 持 續 時 間 (秒 ) 55 4-23 個 人 最 大 拉 力 重 量 之 回 歸 分 析 ---------------- 57 4-24 個 人 持 續 拉 力 時 間 之 回 歸 分 析 ---------------- 58 4-25 受 試 者 團 隊 最 大 拉 力 重 量 (公 斤 )與 持 續 時 間 (秒 ) 59 4-26 團 隊 最 大 拉 力 重 量 之 回 歸 分 析 ---------------- 60 4-27 團 隊 持 續 拉 力 時 間 之 回 歸 分 析 ---------------- 61 4-28 不 同 成 績 拔 河 參 賽 隊 伍 之 分 析 項 目 t 檢 定 -------63 4-29 拔 河 比 賽 名 次 之 回 歸 分 析 -------------------- 66. VII.
(9) 圖 目 錄 圖 圖 圖 圖 圖. 3-1 3-2 3-3 4-1 4-2. 研 實 個 男 男. 究 驗 人 、 、. 架 施 最 女 女. 構 測 大 受 受. 圖 流 拉 試 試. ---------------------------------34 程 圖 -----------------------------36 力 值 測 驗 圖 -----------------------38 者 個 人 最 大 拉 力 總 量 分 佈 圖 ---------55 者 個 人 持 續 拉 力 時 間 分 佈 圖 ---------56. VIII.
(10) 第壹章 第一節. 緒論. 問題背景與動機. 隨著社會的進步,對於小學教育的觀念已逐漸朝向多元 化 的 發 展 方 向 前 進 ,「 快 樂 學 習 、 健 康 成 長 」 已 是 大 家 耳 熟 能 詳的口號與共識,發展學生課後活動與學校社團的多元化, 不僅成為教育當局的重要政策,也是許多學校單位目前所致 力發展的項目。是以,教育部希望藉由學校教育力量,推廣 全國各級學校開展體育運動專案,目標為每所國小發展一個 優勢項目,帶動全校的體育運動。因此許多適合學校發展的 運動項目,例如拔河、躲避球、民俗體育、籃球、羽球及樂 樂棒球等等,都在校園中逐漸的盛行。 承 上 , 拔 河 活 動 自 1998 年 教 育 部 積 極 提 倡 以 來 逐 漸 蓬 勃 , 已 然 成 為 極 具 發 展 潛 力 的 運 動 之 一 。 自 1998 年 起 , 教 育 部 開 始 舉 辦 「 教 育 部 全 國 中 小 學 拔 河 賽 」, 在 前 三 年 , 每 年 平 均 參 賽 隊 伍 均 達 1 0 0 0 隊 以 上,而 在 1 9 9 9 年 更 高 達 2 1 3 5 隊( 黃 永 旺 , 2 0 0 0 ); 並 且 在 首 屆 全 民 運 動 會 上 被 列 為 第 一 類 正 式 競 賽項目,可見室內拔河運動已逐漸在國內盛行,而我國這幾 年也積極參與國際性的拔河賽事,並有優異的成績表現。 我國自從由日本引入八人制拔河運動之風潮以來,國內 在中華民國拔河協會、各縣市拔河委員會的大力推展以及教 育部籌辦全國賽事的帶領下,激起了不少的關注與迴響,透 過各層級的比賽與觀摩,除了讓八人制拔河運動往下紮根, 也期望學生從小養成運動習慣、培養運動樂趣與增進體適能 。 八 人 制 拔 河 比 賽 , 因 規 則 明 確 , 依 體 重 分 成 10 級 , 每 隊 參. 1.
(11) 賽的人數僅 8 人,組隊容易,又可在室內舉行(採用人工橡 膠 拔 河 道 ), 極 具 公 平 性 , 如 今 也 已 成 為 國 際 上 正 式 比 賽 項 目。 拔河運動在國小學童中的開展,對於國小學童有很多的 益 處 , 特 別 是 在 培 養 團 隊 合 作 精 神 方 面 , 黃 琮 祐 ( 2002) 指 出就國小道德教育的培養角度來看,八人制拔河運動具有團 結合作精神、奉獻服務態度、堅強的毅力與勇敢信念、君子 之爭理念、勝不驕敗不餒態度及公平原則」的特色。因此八 人制拔河運動很適合融入在國小道德教育推展中。是以,開 展拔河運動不僅有益於培養國小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另外 也是對拔河選手的個人發展有很多幫助;如王保成、靳繼成 ( 2003) 認 為 在 青 少 年 早 期 實 施 力 量 訓 練 可 以 使 運 動 器 官 得 到良好發育,而且對於未來專項運動技術的發展,更是奠定 了 良 好 的 基 礎 。 另 外 陳 鶴 姿 ( 1998) 認 為 六 到 十 二 歲 的 國 小 學童時期正是可塑性最高的時期,如果在此時期能啟發奠定 正確的體育觀念以及培養良好的運動方式,那麼其終身樂於 運動的習慣就可以養成。 承上所述,拔河運動有許多的益處,所以許多學校皆投 入發展此項運動。而研究者擔任國小拔河教練多年,發現參 加全國賽的國小拔河優勝隊伍,有的隊伍選手各個是身強體 壯,肌肉結實,也有隊伍的選手是高矮不齊,肌肉也不是足 夠結實,但亦能奪冠,此時心裡總有一個念頭:到底哪些是 影響拔河運動成績表現的重要因素?於是萌發了本研究的動 機。而 自 2000 年 舉 辦 第 一 屆 全 國 體 委 盃 拔 河 錦 標 賽 以 來,到 今年已是第七屆,八人制拔河儼然已成為一項逐漸普及的運 動 競 技 項 目 ( 潘 玉 龍 、 陳 五 州 , 2 0 0 1 )。 有 些 熱 心 義 務 教 導 國. 2.
(12) 小 拔 河 的 教 練,參 與 拔 河 訓 練 工 作 多 年,努 力 指 導 學 生 練 習 , 但卻始終無法奪冠,常歸因於肌力不夠、柔軟性差、敏捷性 不 夠、瞬 發 力 太 弱、耐 力 太 差 等 等 體 適 能 因 素。這 種 情 況 下 , 訓練國小拔河選手的個人體適能成了首要目標。 研究者翻閱許多文獻,發現拔河比賽獲勝的關鍵元素, 除實戰技巧與默契外,其它不外乎力量要比對方大,不然就 是肌耐力要比對方好、撐的比對方久。在拔河比賽過程中, 雙方選手都盡最大努力,想把對方選手拉向己方以獲取勝利 。所以從比賽開始至結束,每位選手無一不卯足全力戰至精 疲 力 竭 ( 陳 志 忠 , 2 0 0 4 )。 在 2 0 0 0 世 界 盃 室 內 拔 河 錦 標 賽 的 比賽時間與第一屆全民運動會決賽成績來看,室內拔河比賽 的 時 間 , 有 的 短 至 10 幾 秒 , 而 有 的 長 達 2 分 鐘 以 上 ; 但 是 隨 著各隊訓練水準的普遍提高,目前在很短時間內就贏得比賽 的已是非常罕見。由此可知,拔河運動考驗的不只是選手的 最 大 肌 力 , 肌 耐 力 也 顯 的 非 常 重 要 ( 謝 和 龍 , 2 0 0 1 a )。 而上述有關拔河選手運動表現的決定因素,不論肌力還 是肌耐力,決定表現高低的首先是個人運動能力,即體適能 因素;因此,本研究首先聚焦於拔河選手的體適能,與拔河 隊運動成績之關聯性。另外,目前在國小學童中,體適能是 最 被 普 遍 測 量 的 , 使 用 的 時 候 具 有 較 好 的 可 比 性 和 易 操 作 行,同時也能較好的反映一般運動能力。因此,本研究將探 討個人體適能的情況對拔河運動成績表現的影響。 拔河比賽決定勝負的要素不僅有個人拉力的大小,更重 要的相互合作產生的團隊拉力的大小;因為拔河在多人同時 出力時會有些許的合力損失,而且拔河的人數愈多,選手間 拉 拔 的 動 作 愈 不 容 易 一 致,力 量 也 就 易 於 耗 損。早 在 1880 年. 3.
(13) Ringelmann就 曾 經 以 成 年 男 子 為 受 試 者 , 作 繩 子 拉 重 物 的 實 驗,結果發現每一位隊員的相對表現程度隨著團隊人數的增 加而呈逐漸遞減的情形,二個人的團隊僅拉出他們個人應出 合 力 的 93%左 右 , 三 個 人 的 團 隊 只 拉 出 他 們 個 人 應 出 合 力 的 85%左 右 , 到 了 八 個 人 的 團 隊 就 只 剩 下 應 出 合 力 的 49%了 (Ingha m, Levinge r, Grave s, & Pec kha m, 1974)。 而 山 本 博 男 、 曹 玉 林、田 中 克 枝 等 人 於 2002 年 的 研 究 也 指 出,優 秀 拔 河 選 手 二 人 總 拉 力 的 平 均 耗 損 率 為 6.4%, 這 種 力 量 耗 損 現 象 (reductionism)的 其 中 一 個 主 要 原 因 就 是 個 體 間 協 調 性 的 損 失,包括選手間拉、拔、推、蹬的姿勢差異與施力方向及施 力時間的不一致,因此,若不能在相同的時間點施以有效的 水準拉力,可謂事倍功半,縱使具備再大的肌力,也是不具 威 脅 性 ( 涂 瑞 洪 , 1 9 9 7 b )。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八人制拔河運動在當前學童體能 滑落及價值觀偏差的教育環境中,實有加以推廣之必要。拔 河運動中每一個成員都很重要,人人都是主角,能夠讓每個 拔河選手得到更多的鍛鍊機會,透過繩子的牽引讓每個人的 心都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是合作教育及合作學習最好的驗證 場 景 ( 林 育 宗 , 2 0 0 4 )。 越 來 越 多 的 隊 伍 參 加 拔 河 錦 標 賽 , 都 希望取得好的成績,而研究影響運動成績的因素,並分析有 關影響因素各自的作用情形,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者期望藉本研究瞭解體適能、拉力對運動成績表現 的影響是如何作用的,可讓國小拔河教練在制定訓練方案時 ,能有科學的參考依據來進行全面性的計畫,使不同方面的 訓練更加均衡,而收事半功倍之效,在比賽中獲得優勝。本 研究擬採個人及團隊八人的測驗方式,研究拔河選手體適能. 4.
(14) 與拔河拉力的關係,並探討拔河選手個人拉力與團隊拉力的 關係,最後分析諸因素對國小拔河隊運動成績影響的大小。.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拔河選手體適能、拉力與運動成績 表現間之關連性,藉以擬定拔河選手的訓練依據及身體適能 特質的選才依據及訓練課程參考。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國小拔河選手體適能與拉力之關係。 二、探討國小拔河選手個人拉力與團隊拉力之關係。 三、探討國小拔河選手體適能、拉力與拔河比賽成績之 關係。.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體 適 能 與 拉 力 的 關 係 為 何 ? 1-1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體 適 能 與 個 人 最 大 拉 力 的 關 係 為 何 ? 1-2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體 適 能 與 個 人 持 續 拉 力 時 間 的 關 係 為 何? 1-3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體 適 能 與 團 隊 最 大 拉 力 的 關 係 為 何 ? 1-4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體 適 能 與 團 隊 持 續 拉 力 時 間 的 關 係 為 何?. 5.
(15) 2.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個 人 拉 力 與 團 隊 拉 力 關 係 為 何 ? 2-1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個 人 最 大 拉 力 與 團 隊 最 大 拉 力 的 關 係 為何? 2-2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個 人 持 續 拉 力 時 間 與 團 隊 持 續 拉 力 關 係為何? 3.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體 適 能 、 拉 力 與 拔 河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為 何? 3-1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與 拔 河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為何? 3-2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柔 軟 度 與 拔 河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為 何 ? 3-3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肌 肉 適 能 與 拔 河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為 何 ? 3-4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瞬 發 力 與 拔 河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為 何 ? 3-5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心 肺 適 能 與 拔 河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為 何 ? 3-6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個 人 最 大 拉 力 與 拔 河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為何? 3-7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個 人 持 續 拉 力 時 間 與 拔 河 比 賽 成 績 之 相關為何? 3-8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團 隊 最 大 拉 力 與 拔 河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為何? 3-9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的 團 隊 持 續 拉 力 時 間 與 拔 河 比 賽 成 績 之 相關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16)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國小拔河選手,係以參加中華民國 95 年 全 國 體 委 盃 拔 河 錦 標 賽 的 國 小 男 生 組、女 生 組 及 混 合 組 選手為受試對象,結果的推論範圍亦限於此。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實施測驗期間,研究者要求受試者生活作息正 常,但受測者個人生活型態所造成個人生理、心理方面的影 響,則不列入本研究之影響項目。 本研究之個人體適能、拔河拉力檢測,研究者無法控制 受試者反應,僅能假設所有研究對象均依個體真實狀況,盡 全力參與。.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國小拔河選手 本 研 究 所 指 的 國 小 拔 河 選 手,是 指 實 際 參 加 9 5 年 全 國 體 委盃拔河錦標賽的國小男生組、女生組及混合組選手。 二 、 體 適 能 (physical fitness) 本 研 究 所 定 義 的 體 適 能 是 「 健 康 體 適 能 」, 包 括 身 體 形 態、柔軟度、瞬發力、肌肉適能與心肺適能等五方面。採用 9 4 學 年 度 「 中 華 民 國 健 康 體 育 護 照 : 國 小 4 - 6 年 級 」( 教 育 部 , 2005) 之 檢 測 項 目 , 包 括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 坐 姿 體 前 彎 、 立 定 跳 遠 、 一 分 鐘 屈 膝 仰 臥 起 坐 、 800 公 尺 跑 走 等 5 項 為 指. 7.
(17) 標,進行檢測。 三、拉力 本研究所指拉力包括最大拉力值和持續拉力時間,其中 又包括個人的拉力和團隊的拉力。 個人最大拉力值是指:個人進攻時的最大拉力,單位為 公斤。個人最大拉力值的測量方法,將國小組比賽專用的麻 質拔河繩與電子拉力計串連,再相連接於固定不動的拔河訓 練器,然後一起置於室內拔河道上;待受試者準備好所要採 用的低姿勢(體軸角. 33 度 ~45 度 之 間 , 肩 位 置 須 於 所 設 計. 體軸角度範圍內,否則需重來),並以最擅長的握姿進行測 量 。 個 人 進 攻 時 的 最 大 拉 力 係 由 電 子 拉 力 計 擷 取 拉 力 值 ,( 此 電子拉力計測量之拉力值若持續固定 3 秒,電子拉力計會由 紅燈轉為綠燈)依據電子拉力計的拉力訊號燈轉為綠燈,依 序 紀 錄 其 重 量,持 續 測 驗 15 秒,所 得 的 最 大 數 值 為 個 人 的 最 大拉力值。 個人持續拉力時間是指:個人防守時所能支撐的時間。 透 過 拔 河 專 用 訓 練 器 進 行 測 驗,其 負 荷 為 個 人 最 大 拉 力 值( 此 最 大 拉 力 值 依 據 之 前 的 個 人 最 大 拉 力 測 量 結 果 ) 的 80%之 重 量為測驗的負荷,選手採取低姿勢(體軸角. 33 度 ~45 度 之. 間,肩位置須於所設計體軸角度範圍),重量之控制為經由 鉛塊進行重量之控制,以個人最擅長的握姿進行測量,模擬 比賽時防守狀態。測驗開始前,首先由旁人幫忙將訓練器鉛 塊 拉 起 高 度 100cm, 待 選 手 就 位 及 姿 勢 穩 定 後 , 由 研 究 者 喊 「開始」。測量選手所能支撐至鉛塊落至地面為止所支撐的 時間,測量單位為秒。 團隊最大拉力值是指:團隊進攻時的最大拉力,單位為. 8.
(18) 公斤。團隊最大拉力值的測量方法為將國小組比賽專用的麻 質拔河繩與電子拉力計串連,再相連接於固定不動的拔河訓 練器,然後一起置於室內拔河道上;待受試者準備好所要採 用的低姿勢(體軸角. 33 度 ~45 度 之 間 , 肩 位 置 須 於 所 設 計. 體軸角度範圍內,否則需重來),並以最擅長的握姿進行測 量。受試團隊進攻時的最大拉力係由電子拉力計擷取拉力值 (此電子拉力計測量之拉力值若持續固定 3 秒,電子拉力計 會由紅燈轉為綠燈),依據電子拉力計的拉力訊號燈轉為綠 燈 , 依 序 紀 錄 其 重 量 , 持 續 測 驗 15 秒 , 所 得 的 最 大 數 值 為 團 隊的最大拉力值。 團隊持續拉力時間是指:團隊防守時所能支撐的時間。 透 過 拔 河 專 用 訓 練 器 進 行 測 驗,其 負 荷 為 團 隊 最 大 拉 力 值( 此 最 大 拉 力 值 依 據 之 前 的 團 隊 最 大 拉 力 測 量 結 果 ) 的 80%之 重 量為測驗的負荷,選手採取低姿勢(體軸角. 33 度 ~45 度 之. 間,肩位置須於所設計體軸角度範圍),重量之控制為經由 鉛塊進行重量之控制,以個人最擅長的握姿進行測量,模擬 團隊比賽時防守狀態。測驗開始前,首先由旁人幫忙將訓練 器 鉛 塊 拉 起 高 度 100cm, 待 選 手 就 位 及 姿 勢 穩 定 , 由 研 究 者 喊「開始」。測量團隊選手所能支撐至鉛塊落至地面為止所 支撐的時間,測量單位為秒。 四、運動成績 本研究所指運動成績係指國小拔河運動選手經過練習與 訓練後,在運動競技中所獲得的成績結果。 運動競技中所獲得的成績結果:乃是以國小拔河運動選 手參加中華民國. 95 年 全 國 體 委 盃 拔 河 錦 標 賽 , 在 國 小 組 男. 生、女生及混合組所獲得之最佳名次為依據。本研究並將選. 9.
(19) 手 運 動 成 績 區 分. 1.優 勝 隊 伍 ( 獲 得 本 次 全 國 賽 前 四 名 之 隊. 伍 )、 2 . 參 與 隊 伍 ( 本 次 全 國 賽 未 進 前 四 名 之 隊 伍 )。 五、團隊最大拉力的表現 為接受測驗之拔河團隊於該量級中下場比賽 8 人之最大 拉力的表現,其測量單位為公斤。. 10.
(2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有關拔河相關論文國內外相當有限,直至近年來經由許 多同好努力耕耘下,國內逐漸開始有專門探討拔河運動之相 關文獻。本研究針對選手體適能、拔河拉力與運動成績表現 相 關 文 獻 加 以 探 討 , 主 要 分 為 : 1.體 適 能 相 關 文 獻 ; 2.拔 河 運 動 相 關 文 獻 ; 3.拔 河 拉 力 之 文 獻 ; 4.體 適 能 、 拉 力 與 成 績 表現影響因素之文獻。. 第一節 體適能相關文獻. 體 適 能 ( P h y s i c a l f i t n e s s ) 一 詞,字 面 意 思 即 身 體 的 適 應 性 (Physical fitness), 法 國 人 稱 為 「 身 體 適 性 」 (Physical a p t i t u d e ); 德 國 人 稱 之 為「 工 作 能 力 」( L e s i s t u n g s f a h i g k e i t ) ; 日 本 人 稱 為 「 體 力 」 ; 在 美 國 的 體 適 能 及 運 動 委 員 會 (The president’ s Co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將 體 適 能 解釋為:具有充沛的體力及靈敏的反應去完成每日的工作而 不疲勞,同時還能有餘力去享受休閒生活,應付各種突發的 緊急狀況;體適能是身體處在安寧幸福的狀態,具有三種特 質:(一)有活力從事日常的活動;(二)少有運動不足之 有 關 健 康 危 險 因 素 ;( 三 )擁 有 參 加 各 種 活 動 之 基 礎 體 能( 方 進 隆 , 1995) 。 從 中 可 見 體 適 能 對 運 動 表 現 的 重 要 性 , 因 為 體適能是各種體育運動的基礎。 陳 定 雄 、 曾 媚 美 、 謝 志 君 ( 2000) 認 為 體 適 能 是 指 在 人. 11.
(21) 的生活上與外部刺激之間的對應關係,必須是在個人有相應 的身體基礎時才能期望其發展,這種身體的基礎稱為身體適 應性,也可說是體適能。體適能就是指人體適應生活、運動 與環境之綜合能力;換言之,體適能是「成為人類活動基礎 的 身 體 能 力 」 ( 教 育 部 , 2005) 。 國小學童的生理、心理、心智、情緒、體適能等成長發 育 , 對 於 體 育 教 學 影 響 很 大 , 其 中 體 適 能 最 為 重 要( 葉 憲 清 , 1997) 。 陳 定 雄 、 曾 媚 美 、 謝 志 君 ( 2000) 認 為 健 康 體 適 能 不足的人,容易產生的機能衰退,例如:腿部退化無力、內 臟機能衰弱、腰腹功能不彰、運動能力低落、抵抗力減弱、 身體發展不勻等現象。可見體適能的好壞不僅決定了身體是 否健康,而且也奠定了好的運動基礎,對運動成績表現可能 有一定預測作用。 有 關 體 適 能 的 種 類 , 陳 定 雄 ( 1997) 認 為 : 體 適 能 的 種 類包括防衛體適能、健康體適能、競技體適能。其中防衛體 適能為日本的專有名詞,經由國內學者的介紹並引入,轉變 成我國的日常的語言,內容包括精神免疫力(苦惱、悲哀、 恐怖)、物理免疫力(氣溫、溼度、氣壓、加速度)、生物 免 疫 力 ( 細 菌 、 病 毒 、 寄 生 蟲 )、 化 學 免 疫 力 ( 化 學 物 質 ) 、 生理免疫力(睡眠、休息、飢餓、口渴),係調整身心機能 適應環境的能力;健康體適能是指與人體健康或日常生活相 關 的 適 應 能 力 , 包 括 肌 力 與 肌 耐 力 (Muscular strength and endurance)、 柔 軟 度 、 心 肺 功 能 、 身 體 組 成 的 體 脂 肪 率 ; 競 技 體 適 能 包 括 敏 捷 、 平 衡 、 動 力 (power)、 速 度 、 協 調 (Coordination)(Francis, 1999)。 有關體適能的衡量標準,平常所說包括跑、跳、擲、支. 12.
(22) 撐、滾翻、舉、推、拉、踢、攀等的能力都是對體適能某個 方面的反映,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或運動時所做之身體動作 有 多 快 、 多 強 、 多 久 、 多 正 確 、 多 巧 妙 的 程 度( 楊 基 榮 , 1 9 6 9 ; Power & Howley, 2001) 。 而 同 是 跑 的 運 動 , 短 跑 與 長 跑 便 有所區別,投擲運動也有擲遠與擲準的區別。換言之,不同 的 運 動,可 以 分 析 出 柔 軟 性、瞬 發 性、肌 力 及 肌 肉 的 持 久 性 、 器官持久性(呼吸,循環機能為主的持久性)、速度、敏捷 性 、 瞬 發 力 等 基 本 的 運 動 能 力 的 差 異 ( 彭 鈺 人 , 1993) 。 1995年 美 國 運 動 醫 學 會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簡 稱 ACSM)和 疾 病 控 制 與 預 防 中 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簡 稱 CDC)認 為 : 心 肺 適 能 , 心臟輸送血液與氧氣至全身的能力;肌肉適能,肌肉力量與 耐力;柔軟度,無痛且自如移動關節能力;身體組成,脂肪 佔身體重量的百分比,包含了構成健康體適能四個主要項目 成 分 ( 謝 伸 裕 譯 , 2002; Hoger & Hoeger, 2003) 。 中華民國體適能護照所檢測之構成要素,得到許多學者 的 歸 納 ( 林 正 常 , 1997; 陳 定 雄 , 2000; 輝 兆 雲 , 1998; 劉 先 翔 , 1996; 謝 伸 裕 , 2002) , 並 且 目 前 在 國 內 很 多 國 小 也 是 廣 泛 採 用 。 其 中「 94 學 年 度 的 國 小 4~6 年 級 健 康 體 育 護 照 檔 案 」 ( 教 育 部 , 2005) 當 中 衡 量 體 適 能 指 標 一 共 有 五 項 , 詳細如下: 一 、 身 體 組 成 (body composition): 是 指 人 體 含 有 脂 肪 的 百 分 比 率 即 體 脂 肪 率。通 常 以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 b o d y m a s s i n d e x , BMI)來 測 量 。 以 身 高 與 體 重 的 比 例 來 評 估 體 重 是 否 屬 於 合 理 範 圍 。 其 計 算 方 式 為 : 體 重 ÷身 高 的 平 方 ; 其 中 體 重 的 單 位 為 公 斤,身 高 的 單 位 為 公 尺。B M I 可 以 根 據 數 值 大 小 分 為 過 輕 、. 13.
(23) 稍 輕 、 適 當 、 稍 重 、 過 重 五 個 等 級 ,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童 的 BMI 分 級 標 準 可 以 參 考 台 閩 地 區 男 性 / 女 性「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簡 易 常 模 表 中 9~13 歲 年 齡 區 , 如 表 2-1、 表 2-2 所 示 : 表 2-1 台 閩 地 區 男 性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簡 易 常 模 表 五分等級 年齡. 不好. 稍差. 普通. 良好. 很好. (歲) 9. ~15.17. 15.18~16.37 16.37~17.82 17.83~20.34. 20.35~. 10. ~15.47. 15.48~16.95 16.96~18.96 18.97~21.81. 21.82~. 11. ~16.07. 16.08~17.56 17.57~19.64 19.65~22.38. 22.39~. 12. ~16.44. 16.45~17.86 17.87~19.71 19.72~23.17. 23.18~. 13. ~16.87. 16.88~18.46 18.47~20.00 20.01~23.29. 23.30~. 資 料 來 源 : 教 育 部 ( 2005) 表 2-2 台 閩 地 區 女 性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簡 易 常 模 表 五分等級 年齡. 不好. 稍差. 普通. 良好. 很好. (歲) 9. ~14.74. 14.75~15.99 16.00~17.40 17.41~19.50. 19.51~. 10. ~15.09. 15.10~16.44 16.45~18.03 18.04~20.19. 20.20~. 11. ~15.67. 15.68~16.96 16.97~18.50 18.51~20.73. 20.74~. 12. ~16.39. 16.40~17.74 17.75~19.26 19.27~21.55. 21.56~. 13. ~17.05. 17.06~18.28 18.29~19.64 19.65~21.73. 21.74~. 資 料 來 源 : 教 育 部 ( 2005). 14.
(24) 二 、 瞬 發 力 (Explosive strength): 瞬 發 力 代 表 在 越 短 時 間 內 發 出 越 大 力 量 的 能 力,在 很 多 運 動 項 目 中,包 括 如 跳 躍 、 投擲、快跑等基本動作都需要瞬發力來增進運動表現。在國 小 學 童 中,有 關 瞬 發 力 的 測 量 多 數 是 以 立 定 跳 遠 成 績 來 衡 量。 三 、 柔 軟 度 ( F l e x i b i l i t y ): 柔 軟 度 代 表 關 節 的 活 動 範 圍 , 指人體活動時,呈現最大動作範圍的能力。通常以坐姿體前 彎 (Sit and reach)來 測 量 。 四 、 肌 肉 適 能 ( M u s c l e s t r e n g t h ): 肌 肉 適 能 指 的 是 人 體 骨 骼肌的功能表現能達到具有健康生活品質者,在日常的生活 工作中所需要的最大肌力表現及肌耐力水準。對於國小學 童,通常以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的成績來測量。 伍 、 心 肺 功 能 (Cardiorespiratory function): 是 指 人 體 在 活動時,. 呈 現 攝 取 與 使 用 氧 氣 的 能 力 。 通 常 以 800公 尺 跑 走. 的成績來測量。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有關體適能的定義採納教育部 ( 2005) 之 定 義 : 體 適 能 可 視 為 身 體 適 應 生 活 、 運 動 與 環 境 (例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體適 能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從事體力性活動或運動皆 有較佳的活力及適應能力,而不會輕易產生疲勞或力不從心 的 感 覺。在 科 技 進 步 的 文 明. 社 會 中,人 類 身 體 活 動 的 機 會 越. 來越少,營養攝取越來越高,工作與生活壓力和休閒時間相 對 增 加,每 個 人 更 加 感 受 到 良 好 體 適 能 和 規 律 運 動 的 重 要 性。 而 有 關 體 適 能 的 測 量 , 參 照「 94 學 年 度 的 國 小 4~6 年 級 健康體育護照檔案」包括身體形態、柔軟度、瞬發力、肌肉 適能與心肺適能等五方面,具體測量指標則分別是身體質量 指 數 、 坐 姿 體 前 彎 、 立 定 跳 遠 、 一 分 鐘 屈 膝 仰 臥 起 坐 、 800. 15.
(25) 公尺跑走等 5 項。. 第二節 拔河運動相關文獻. 拔河運動起源於史前古代的慶典和祭禮活動,根據國際 拔 河 聯 盟 (Tug of War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簡 稱 TWIF) 手冊中記載,透過繩子兩端互拉的對抗型式存在於古老的儀 式及文化中。就我國而言,有關拔河最早出現的確切形式是 古代水軍進行舟戰的軍事技能,當時名稱為「拖鉤」(黃國 義 , 1969) 。 戰 國 時 代 , 楚 國 人 設 計 一 種 「 鉤 強 」 的 器 具 , 用於舟戰時防敵逃脫,經士兵合力拖拉而使兩船靠近,讓雙 方對戰能有結果,而拔河即是由此軍事操演中發展出來的, 成為元宵節、清明節等民俗節慶中極受歡迎的一項體育活動 ( 任 海 , 1995) 。 正 式 國 際 拔 河 比 賽 , 則 是 始 於 英 國 。 並 曾 在 1900年 法 國 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被列為正式競賽項目,後因規則不明 確 且 競 賽 項 目 過 多 而 廢 除 (Alexander& Vernon, 1975)。 但 今 日國際八人制拔河已具備完整成熟的比賽制度,在場地大小 及繩子長短、粗細都有一定規定,參賽各隊選手人數固定, 並 按 照 下 場 八 人 體 重 總 和 分 為 十 級,從 第 一 級 4 0 0 公 斤 以 上 至 第 十 級 720公 斤 以 下,每 級 差 距 40公 斤。推 展 之 初 僅 有 室 外 拔 河 運 動 , TWIF於 1975年 於 荷 蘭 舉 辦 首 屆 世 界 錦 標 賽 。 而 在 1980年 日 本 拔 河 聯 盟 成 立 , 制 定 完 整 的 室 內 拔 河 規 則 , 後 來 有 鑑 於 室 內 拔 河 比 賽 不 受 天 候 因 素 影 響 等 優 點 , 才 於 1989年. 16.
(26) 將 拔 河 比 賽 正 式 劃 分 為 室 內 及 室 外 兩 種 , 1900年 在 荷 蘭 舉 行 第一屆世界室內拔河錦標賽。目前世界拔河錦標賽則分為室 內 、 室 外 每 年 輪 流 舉 行 ( 蔡 三 雄 , 2000) ; 另 外 每 四 年 舉 行 一次的世界運動會中,拔河運動亦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且 於 88年 6月 正 式 通 過 國 際 奧 會 ( IOC) 承 認 之 運 動 項 目 ( 黃 永 旺 , 2000) , 足 見 拔 河 運 動 已 步 入 競 技 運 動 之 途 。 拔河運動的規則並不複雜,簡單解釋為:「就雙方透過 拔河繩的互拉以進行對抗的比賽」。勝負結果的判定是以哪 一 隊 先 將 對 手 拉 向 該 隊, 使 對 方 拔 河 繩 的 起 點 標 示 線 越 過 己 方 之 起 點 標 示 線 , 就 可 判 定 獲 勝 ( 拔 河 運 動 協 會 , 2002) 。 拔 河 運 動 是 兩 支 隊 伍 經 繩 索 的 兩 端 互 相 對 抗, 而 產 生 肌 力 與 技 巧 性 的 運 動 競 賽。由 此 可 知, 拔 河 運 動 是 在 體 能 與 技 術 、 戰術相互競爭之下進行比賽。 國 內 自 1990年 從 日 本 引 進 國 際 八 人 制 拔 河 , 開 始 推 展 具 國際競賽規則之拔河比賽,多以室內拔河為主,至今每年教 育部、體委會及拔河協會均會舉辦全國性的室內拔河比賽, 且參賽人口逐年增加中,可見室內拔河運動已逐漸在國內盛 行 , 江 政 憲 、 俞 家 羚 ( 1994) 指 出 拔 河 運 動 具 有 場 地 易 覓 、 規則易懂、器材簡單、技巧易學及不受時、地、年齡限制之 優點。從運動的觀點來看目前的拔河運動具有體重分級、規 則明確、比賽節奏快、不受場地、年齡及性別限制等幾項特 色,以運動的觀點來看,以往一些以體重分級的運動項目, 東方人皆有優異的成績表現,舉凡角力、跆拳道、柔道、舉 重等,顯示其是適合國人且具有發展潛力的一項運動(涂瑞 洪 , 1 9 9 7 a )。 而 國 內 拔 河 運 動 的 盛 行 由 下 列 所 述 可 見 一 般 , 以教育部八十八學年度全國各級學校拔河聯賽為例,全國各. 17.
(27) 縣 市 參 賽 的 隊 伍 就 有 2500隊 之 多 ( 黃 永 旺 , 2000) ; 且 首 屆 及第二屆的全民運動會上,拔河亦被列為第一類正式競賽項 目。 八人制拔河運動之動作技術可分為個人與團體等二種技 術層面。室內八人制拔河運動在比賽時的動作技術看似種類 繁多,但其實只是多種主要技術的混合應用。從拔河比賽預 備時的舉繩、拉緊、預備、開始之後,在起動步一開始能獲 得 最 大 拉 力 是 重 要 的 , 也 是 決 定 勝 負 的 重 要 關 鍵( 山 本 博 男 、 中 神 尚 人 、 庭 野 統 弘 、 遠 藤 哲 也 , 1996; 江 玉 棻 、 許 影 由 , 2002) 。 八人制拔河的特色是快速敏捷的起步,並運用體軸角度 的變化及下肢堅強的肌耐力,配合絕佳的默契,使個人及整 體 拉 力 做 最 大 的 發 揮 ( 黃 家 耀 , 2001) 。 起 步 之 後 , 接 著 是 各 種 技 術( 後 拋 抗 衡 、 後 蹬 猛 拉 、 後 退 短 拉 、 後 退 步 、 側 拉 、 坐地起身)綜合的運用,才能克敵制勝,獲得優異成績(蔡 三 雄 , 2000; 涂 瑞 洪 , 1997b; 潘 玉 龍 、 陳 五 洲 , 2 0 0 1) 。 山 本 博 男 、 中 鳩 芳 邦 ( 1995) 指 出 近 幾 年 拔 河 運 動 比 賽 時 間 增 加,超 過 1分 鐘 以 上 的 比 賽 佔 了 40﹪ 以 上,於 長 時 間 的 比 賽 中 所需的是肌耐力,及對抗對方攻擊的技術,影響比賽致勝的 因素在於發號施令傳至每一位參賽者時反應時間的快慢,及 力量發揮的強度。 綜合起來,由以上文獻可知拔河運動之動作技術可分為 個人與團體等二種技術層面,其拉力是決定剛開始比賽時的 表 現,近 幾 年 拔 河 運 動 比 賽 時 間 增 加,超 過 1分 鐘 以 上 的 比 賽 佔 了 40﹪ 以 上 , 於 長 時 間 的 比 賽 中 所 需 的 是 肌 耐 力 , 及 對 抗 對方攻擊的技術,影響比賽致勝的因素在於發號施令傳至每. 18.
(28) 一位參賽者時反應時間的快慢,及力量發揮的強度,因此其 持續的拉力和技術的配合是拔河運動中獲勝的最主要關鍵, 因此許多拔河的相關文獻皆以探討其持續拉力對成績表現的 影響。. 第三節 拔河拉力之文獻. 有關拔河拉力之文獻,可分別從拔河的個人的拉力表現 和團體的拉力表現兩方面進行探討,個人的拉力表現是每一 位選手在追求動作表現時的最大努力,其影響因素將由選手 本身之肌力、技術等方面獲得;但是拔河比賽並不是單人的 競 賽,其 規 則 規 定 比 賽 是 以 8人 進 行 比 賽,其 個 人 之 拉 力 表 現 和團隊之拉力表現往往因施力的時間或是技術的差異不同而 有 力 量 耗 損 現 象 (reductionism)產 生 , 因 此 這 些 力 量 的 差 異 取 決於個人技術不同導致。因此針對此拉力的不同,本章節將 分別就相關的研究文獻以個人拉力表現和團體拉力表現進行 討論。 一、個人拉力表現 人體在靜止狀態下從事拉拔的動作,身體無移動狀況發 生,此方面的研究大部分在探討人體單次最大拉拔的能力, 而人體的拉拔能力會受到外在環境及施力者本身的因素影響 ,就外在環境因素而言,主要包括拖力高度、支撐表面的光 滑 程 度、 施 力 的 支 撐 狀 況 及 施 力 空 間 的 限 制 等 等,就 施 力 者 本身因素來說,則包括了施力的姿勢、方法及個人的體能狀. 19.
(29) 況 等 等。D e m p e s t e r ( 1 9 5 8 ) 以 自 由 體 圖 的 方 法 比 較 不 同 靜 態 姿 勢與不同肌力計位置對拉力值的影響,研究中發現當身體和 環 境 處 於 封 閉 的 運 動 鏈 系 統 (closed chain system)中 時 , 骨 骼 肌肌力的主要功能在於維持身體於某一關節角度下的姿勢, 以利於身體重量產生一有效的重力矩,因此,肌力是以間接 的方式對拉力產生影響,而且在不同的拘束條件下產生不同 的 拉 力 值 ( 涂 瑞 洪 , 2001) 。 以運動學的觀點看來,不同的握繩法,會產生不同的拉 力 效 果 , 也 將 產 生 不 同 的 身 體 姿 勢 來 因 應( 金 良 遠 、 高 明 峰 , 2003) 。 而 目 前 國 內 外 優 秀 拔 河 隊 伍 所 採 取 的 握 繩 法 可 分 為 日式握法與歐式握法兩種,以日式握法為例,握繩時將手臂 伸直,左手在前右手在後,繩子由右腋下通過,以力偶的角 度來看,用力時手臂伸直時,肩到腳踝有較長的力矩,加上 身體的重量,會產生較大的拉力效果,但同時手部也負擔較 重的身體重量。觀察歐式握法,握繩時手臂刻意往下壓,兩 手靠於皮帶上緣,右手在前左手在後,使繩子靠近腰部,如 此 造 成 較 低 的 握 繩 高 度 。 而 涂 瑞 洪 ( 2 0 0 1 ); 郭 昇 、 林 良 俊 、 陳 膺 成 、 謝 和 龍 ( 2001) ; 黃 家 耀 ( 2001) 等 人 均 指 出 拔 河 拉力與個人姿勢角度為相關因素,體軸角度越低所產生的拉 力越大,但相對的,體軸角度越低時,手部所負擔的重量也 就越重。拔河運動發展至今,動作技術不斷改良、進步,至 目前已經不像以前只要能起步快或猛攻力量強就能獲勝。陳 志 忠 ( 2004) 以 民 國 92~94年 國 內 比 賽 時 間 統 計 表 發 現 , 兩 隊僵持對峙的時間越來越長,也顯示拔河技術已不斷提升, 所以要如何運用握繩的技巧與姿勢的配合,在進攻時使最大 拉力得以發揮,防守時可減緩手部肌肉疲倦,來延長持續拉. 20.
(30) 力的效果。 山 本 博 男 、 中 神 尚 人 、 庭 野 統 弘 、 遠 藤 哲 也 ( 1996) 研 究指出,拔河競技運動中,不論比賽時間的長短,最重要的 就 是 比 賽 一 開 始 獲 得 最 大 拉 力 , 它 可 說 是 決 定 勝 負 80%以 上 的 關 鍵 。透 過 拉 力 計 (load cell)為 研 究 工 具 ,分 別 以 優 秀 男 性 拔 河 選 手 5名 、 一 般 男 性 拔 河 選 手 30 名 , 及 女 性 拔 河 選 手 10 名 為 受 試 對 象,分 別 測 量 他 們 的 臂 肌 力、握 力、最 大 拉 力 值 , 探討從預備動作到產生最大拉力值時各關節的角度變化情形 ,. 研究結果顯示各組膝關節角度的變化曲線上有明顯的不. 同。以下幾位學者針對拔河運動之身體拉力表徵及各關節的 力 學 角 度 原 理 提 出 說 明 : Ringelmann (1913)以 成 年 男 子 為 受 試 者, 透 過 實 驗 設 計,以 繩 子 拉 重 物 為 研 究 的 項 目,研 究 結 果發現團隊集體的拉力會隨著團體人數的增加而降低。而如 果 加 上 體 軸 有 效 的 應 用 力 學 原 理,進 而 增 加 團 隊 的 相 對 拉 力, 更有助於力量的發揮及節省體力,以延長作戰時間。 涂 瑞 洪 ( 1997b). 認為,重心至腳支點與地面的夾角愈. 小, 水 準 分 力 愈 大,垂 直 分 力 也 愈 小,故 摩 擦 力 小 於 對 方 拉 力,會 產 生 滑 動 現 象。但 夾 角 愈 大,回 復 力 矩 小 於 傾 倒 力 距 , 體軸易向前傾倒。 Campney & Wehr (1965)以 年 輕 的 大 學 生 為 實 驗 受 者 , 以 鋼 索 拉 力 計 (cabletensio meter)研 究 工 具 , 研 究 膝 關 節 伸 肌 的 肌 力 曲 線,也 同 樣 發 現 所 繪 製 的 肌 力 曲 線,在 膝 關 節 接 近 120 度 時 , 會 有 一 峰 值 出 現 , 在 趨 近 120度 時 曲 線 呈 漸 增 情 形 , 過 了峰值後又呈漸減。 Komi (1992)指 出 : 以 關 節 角 度 及 合 力 矩 的 關 係 而 言 , 不 同 的 收 縮 型 式 : 離 心 (eccentric)收 縮 、 等 長 (isometric)收 縮 以. 21.
(31) 及 向 心 (concentric)收 縮 , 其 關 節 合 力 矩 -角 度 曲 線 在 型 態 上 大致類似。但以同一關節而言,離心收縮型式的關節合力矩 值最大,其次為等長收縮的關節合力矩值,最小為向心收縮 的關節合力矩值。 涂 瑞 洪 ( 1997a). 認為,拔河運動在力學上的優勢必須. 要具備幾項要件: (一)穿著高摩擦係數的拔河專用運動鞋在乾淨的拔河 道上。 (二)堅強的握力以利於手與拔河繩的維繫。 (三)選手串連的合力小於選手水準分力之和,故施力 需同一有利方向以增加串連之合力。 (四)防守上要利用膝關節與髖關節的角度伸展,減少 能量消耗以達充分休息。 (五)進攻中要運用主要肌群以產生最大蹬伸力量。 (六)比賽大聲呼喊,有利用力量充分發揮。 (七)一致性小步幅的後退步以增加破壞力。 個人拔河姿勢的研究重點大部分都是靜態性拉力,而靜 態 性 拉 力 的 研 究 : 鄭 德 相 ( 1997) 以 身 心 健 全 的 年 輕 男 性 和 女 性 各 12 名 為 受 試 者,探 討 人 體 最 大 靜 態 水 準 拉 力 的 能 力 , 使 用 力 量 感 應 器 ( l o a d c e l l ) 測 量 拉 力, 依 單 手 與 雙 手 等 2 種 手 部 拖 力 方 式 與 1 5 6、 1 2 0、 8 4、 4 8 公 分 等 4 種 施 力 高 度 組 合 進 行拉力測驗,結果發現不論男女,隨著施力高度的降低,拉 力逐漸增加。 二、團隊拉力表現 拔河是利用作用力與反作用的原理,經由雙足向地面的 推 、 蹬 而 對 拔 河 繩 產 生 一 向 後 的 拉 力 ( 涂 瑞 洪 , 1997a); 八. 22.
(32) 人制拔河是由八名選手組成的團隊,不論其隊型如何編排, 在多人同時從事拔河動作時,總會有力量耗損現象 (reductionism)產 生 , 造 成 這 種 現 象 的 其 中 一 個 主 要 原 因 就 是 個體間協調性的損失,這種協調性的損失以運動生物力學觀 點上來看,包括選手間推、蹬、拉、拔的姿勢差異與施力方 向及施力時間的不一致,因此,若不能在相同的時間點施以 有效的水準拉力,可謂事倍功半,縱使具備再大的肌力,也 是不具威脅性,不能給予對方較大的破壞性,所以團隊進攻 動作的拉力值與個體間的動作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協調性有很 大的關係,通常在實際的拔河訓練中,經由步頻與步幅的設 定來達到統整團隊在空間與時間上的一致性是最直接的方法 。 Ringelmann 早 在 1880 年 就 曾 經 發 表 類 似 研 究 (Ingham, et al., 1974), 他 以 成 年 男 子 為 受 試 者 , 作 繩 子 拉 重 物 的 實 驗 ,結果發現每一位隊員的相對表現隨著團隊內人數的增加而 呈 現 遞 減 的 狀 況 , 也 就 是 說 假 設 每 個 人 的 拉 力 是 100磅 , 二 人 、 三 人 以 至 八 人 應 該 有 2 0 0、 3 0 0 及 8 0 0 磅 之 拉 力 , 但 是 二 個 人 的 團 隊 僅 拉 出 他 們 個 人 應 出 合 力 的 9 3 %( 1 8 6 磅 ) , 三 個 人 的 團 隊 只 拉 出 他 們 個 人 應 出 合 力 的 8 5 %( 2 5 5 磅 ) , 到 了 八 個 人 的 團 隊 就 只 剩 下 應 出 合 力 的 49%( 392磅 ) ( 林 良 俊 , 2004) 。 山 本 博 男 、 曹 玉 林 、 田 中 克 枝 等 人 ( 2002) 以 22位 優 秀 的 拔 河 選 手 為 受 試 對 象,並 將 其 兩 兩 配 對 成 11 組,研 究 拔 河 選 手 在 啟 動 推 、 蹬 階 段 (drop phase)中 的 拉 力 與 時 間 關 係 , 結 果 指 出 二 人 總 拉 力 的 平 均 耗 損 率 為 6.4%, 而 且 個 人 最 大 拉 力 值出現的時間差異越大,二人合力的耗損率越大,其拉力耗. 23.
(33) 損率與時間差的關係方程式為. y=64.193x+2.4537( n=11,. r=0.926, p<0.001) 。 山 本 博 男 、 中 鳩 芳 邦 ( 1995) 研 究 青 少 年 的 拔 河 實 驗 , 以接受過基本拔河訓練的男子高中生為受試者,結果發現, 在 起 動 快 攻 (fast break)與 防 守 動 作 (power hold)的 拉 力 值 及 最大拉力上,皆是身高由高至低的排列隊形優於由低到高的 隊形,造成這結果的原因可能是身高較高的選手,產生最大 拉力值時,其重心高度相對較高,相同的道理,身高較矮的 選手,其重心高度相對較低,因此採用身高由高至低的排列 隊形可以讓每位選手使出較大的拉力,有助於團隊拉力的提 昇。 郭 昇 、 林 良 俊 、 陳 膺 成 、 謝 和 龍 等 人 ( 2001) 探 討 2000 年亞洲盃第一階段選拔賽中,選手的體重與出賽排位之關係 。此研究以選手體重排序作為主要依據,來統計各選手在每 場出賽排位所出現之次數。研究資料由中華民國拔河協會提 供,針 對 男 女 不 同 組 別、勝 負、體 重 順 位 與 出 賽 排 位 等 資 料 , 用 STATGRAPHICS 統 計 軟 體 進 行 分 析 。 結 果 顯 示 , 國 內 拔 河 隊 伍 將 較 重 的 選 手 排 在 第 1、 8 位 , 各 佔 1 7 . 9 1 % 與 6 7 . 9 1 % , 較 輕 的 選 手 排 在 第 6、 7 位 , 各 佔 2 7 . 6 1 % 與 2 5 %。 郭 昇 、 林 良 俊( 2 0 0 2 )再 以 2 0 0 1 年 全 國 體 委 盃 拔 河 錦 標 賽 探 討 選 手 體 重 順位與出賽排位關係。研究資料包括公開組、社會組、大專 組 、 高 中 組 、 國 中 組 、 國 小 組 、 國 小 混 合 組 , 計 男 生 79 隊 、 女 生 35 隊,共 373場 次,統 計 結 果 與 2000 年 亞 洲 盃 第 一 階 段 選拔賽的結果比較,具有相同的趨勢走向。 郭 耿 舜( 2002)以 國 小 8 名 拔 河 隊 員 為 受 試 者 , 探 討 個 人 以不同啟動姿勢來完成各種動作型態的拉力值與其對應的動. 24.
(34) 作時間的差異情形,據此推論其團隊表現。實驗方法是以高 速 攝 影 機 及 測 力 板 進 行 同 步 拍 攝,並 利 用 B i o - W a r e 系 統 蒐 集 每名隊員從2 種啟動姿勢到完成高姿、中姿、低姿之動作時 間及力量值,所得分析結果如下: (一)啟動姿勢採開放式預備站姿來完成低姿動作有較 佳的團隊表現。 (二)啟動姿勢採閉鎖式預備站姿來完成高姿動作有較 佳的團隊表現。 ( 三 ) 啟 動 姿 勢 採 開 放 式 預 備 站 姿 時,完 成 動 作 型 態 的 時間愈長,團隊的表現就愈佳。 ( 四 ) 啟 動 姿 勢 採 閉 鎖 式 預 備 站 姿 時,完 成 動 作 型 態 的 時間愈短,團隊的表現會愈佳。 謝 和 龍 ( 2001b) 以 國 內 10 位 優 秀 男 子 拔 河 選 手 為 受 試 對象,受試者隨機接受一次跑步機最大攝氧量測驗與兩次1 分 鐘 不 同 的 拔 河 動 作 測 驗。探 討: 1 . 室 內 拔 河 運 動 ( I n d o o r T u g of War)心 肺 反 應 之 情 形 。 2.比 較 進 攻 動 作 (Back step)與 防 守 動 作 (Power hold)心 跳 率 、 攝 氧 量 、 運 動 強 度 自 覺 量 表 、 血 壓 以 及 血 乳 酸 之 差 異 。 3.拔 河 運 動 恢 復 期 血 乳 酸 之 變 化 情 形 。 結 果 指 出:1.受 試 者 之 最 大 攝 氧 量 為 58.80±11.78 ml/kg/min, 最 大 心 跳 率 為 193±5.4 beats/min。 2.拔 河 進 攻 動 作 與 防 守 動 作 分 別 達 最 大 攝 氧 量 45.4%、 31.4%; 達 最 大 心 跳 率 75.6%、 6 7 . 6 %。 3 . 拔 河 進 攻 動 作 的 攝 氧 量 、 心 跳 率 、 運 動 強 度 自 覺 量 表、血 乳 酸 和 心 縮 壓 比 防 守 動 作 高( 2 5 . 6 7 ± 4 . 6 7 v s . 1 7 . 9 6 ± 4 . 3 1 ml/kg/min; 143±14.9 vs. 131±11.5 beats/min; 5.8±0.98 vs.4.2±0.98; 5.3±0.95 vs. 4.0±0.81 mmol/L; 145±13.4 vs. 131±12.3 mmHg) , 達 顯 著 差 異 ; 心 舒 壓 則 否 。 4.血 乳 酸 峰. 25.
(35) 值 出 現 在 運 動 後 第 3分 鐘 , 且 此 時 間 與 第 1、 5、 7分 鐘 未 達 顯 著差異。由此可得知,拔河比賽隊戰時在防守狀態下,除了 防 守 的 離 心 (eccentric)收 縮 拉 力 值 較 向 心 (concentric)收 縮 進 攻拉力值大,而且所引發的攝氧量、心跳率、運動強度自覺 量表、血乳酸和心縮壓等造成疲倦的生理因素皆較進攻狀態 小,所以拔河持續拉力更顯的重要。 由 2000世 界 盃 室 內 拔 河 錦 標 賽 的 作 戰 時 間 與 第 一 屆 全 民 運 動 會 決 賽 成 績 來 看 , 室 內 拔 河 比 賽 的 時 間 , 不 論 短 至 10幾 秒 或 動 輒 長 達 2 分 鐘 以 上 的 比 賽 都 有 ( 謝 和 龍 , 2001) 。 隨 著國內拔河技術與技巧不斷的進步,拔河比賽在短時間就結 束已不多見。 從拔河運動型態可知,拔河的進攻動作與防守動作皆由 下肢肌群為主要關節活動來發動,而上肢擔任著將繩子與人 結合的任務,進攻時肌群呈向心或等長收縮,防守時肌群呈 離心或等長收縮。從許多的研究報告顯示,等速離心收縮所 產 生 的 力 量 比 等 速 向 心 收 縮 大 ( M a y e r e t . a l . , 1 9 9 4;E y l e r e t . a l , 1 9 9 9 ), 但 是 所 引 起 的 心 跳 率 、 攝 氧 量 、 血 壓 、 血 乳 酸 、 運 動 自 覺 量 表 等 卻 比 向 心 收 縮 低 (Miles et.al., 1987; Thompson e t . a l . , 1 9 9 9 ); 而 防 守 的 目 的 主 要 在 保 存 體 力 , 減 少 生 理 上 的 負荷。拔河比賽常見的兩支實力相近的隊伍一貫採用的方式 是:在比賽一開始,雙方都以後拋支撐的戰術加以防守,而 不敢大意而加以硬拉猛攻,一方面先保存實力,另一方面藉 由繩子拉力變化感覺,觀察對方拉力情形,一旦對方防守拉 力上出現漏洞或防守姿勢變形,即予以趁勝追擊的情形。以 實戰經驗看,在拔河運動中手部肌肉是所有收縮肌群中最小 的 肌 肉 群,在 對 戰 時 也 是 最 快 產 生 疲 倦 而 使 拉 力 下 降 的 肌 群。. 26.
(36) 由以上文獻可歸納出,以防守的離心拉力所引起的生理 負荷最低,國內拔河隊伍在比賽一開始多採防守策略,可見 拉力持續能力對於拔河對戰時的重要性。. 第四節 體適能、拉力與成績表現影響因素之文獻. 有關拔河選手的運動成績表現,包括拉力表現與運動比 賽成績表現,之前也有一些文獻進行了有關影響因素的研究 探討。拔河選手多數經過系統訓練,體適能情形往往與普通 人 不 相 同 ; 涂 惠 芳 ( 2004) 以 十 八 位 國 中 女 生 拔 河 隊 選 手 為 研 究 對 象 , 比 較 青 少 年 拔 河 選 手 訓 練 前 、 後 身 體 各 項 肌 力( 兩 手握力、肩腕肌力、背肌力、下肢肌力)。研究結果得知, 青少年拔河選手身體各項力量(兩手握力、肩腕肌力、背肌 力、下肢肌力)達顯著性差異。因此,拔河選手的以上能力 的 差 異 也 影 響 拔 河 運 動 成 績 的 表 現 。 並 且 謝 和 龍 ( 2001) 認 為室內拔河運動是一種無氧與有氧能量來源兼需的運動項目 ,但須以無氧能力為發展首要,繼之培養有氧恢復能力,另 外 決 勝 的 關 鍵 之 一 是 選 手 的 握 力 問 題。山 本 博 男、濱 田 直 武 、 溝 上 智 士 和 保 板 ( 1999) , 以 優 秀 男 性 拔 河 選 手 十 五 名 為 受 試對象,結果發現:身高、體重、背肌力、左右手握力和左 右腿肌力均是影響選手最大拉力的因素。 黃 琮 祐 ( 2004) 以 高 雄 市 前 鎮 區 佛 公 國 小 五 年 級 男 童 為 對象,研究十二週拔河訓練對國小男童身體型態和肌力之影 響。研究獲致以下的結論:在成長發育中的國小男童,透過. 27.
(37) 拔河訓練能顯著提升握力、背肌力和立定跳遠成績,但卻無 法全面改變其身體型態。 潘 玉 龍 、 陳 五 洲 ( 2001) 指 出 八 人 制 拔 河 運 動 競 賽 時 間 有逐漸延長的趨勢,因此勢必要有良好及優越的體能才能提 升比賽成績,所以一支優秀的拔河隊伍具備動作技巧、團隊 默契、注意力和體能,並須針對特殊肌群作訓練,其中有關 肌力與肌耐力方面,應該要特別著重在大腿肌群、胸肌、腹 肌、背肌及握力的加強上;另外,長跑的心肺耐力練習及拉 粗繩也均是增強肌耐力的有效方法。另外,黎俊彥、林威秀 ( 2000) 針 對 八 人 制 拔 河 訓 練 提 出 一 些 訓 練 內 容 , 也 是 包 括 上肢握力訓練為拉輪胎、錘棒、捏網球、手肘捲舉、肘屈推 舉;下肢肌力訓練則有蹲踞、身體推牆、屈膝負重、負重舉 踵。 另外,也有文獻指出拔河選手運動成績表現與體適能因 素 有 關 係 ; 羅 國 倫 ( 2005) 以 陸 軍 高 中 男 子 優 秀 拔 河 選 手 八 名為受試對象,檢測專項體能及利用拔河訓練機完成模擬進 攻測驗。結果發現拔河選手需具備良好心肺適能、握力、腹 背 肌 力 及 下 肢 肌 力 。 而 呂 文 豪 ( 2004) 以 高 雄 市 立 瑞 豐 國 小 五年級學生為對象,讓受試者經過不同的拔河運動訓練方式 後,得知除了心肺耐力訓練外,輔助體能(仰臥起坐、交互 蹲跳及伏地挺身)訓練,扮演著調適與降低激烈拔河運動造 成的生理傷害功能。 從以上的文獻探討可以看出,拔河運動選手體適能情形 與運動成績表現有非常密切關係,有的研究直接的指出運動 選手的體適能情形直接決定拔河比賽運動成績好壞,有的探 究結論認為運動選手體適能情形影響選手的拉力。. 28.
(38) 個 人 良 好 的 體 適 能 因 素 只 是 其 中 一 方 面,8 人 制 拔 河 運 動 畢 竟 是 團 隊 運 動 , 還 需 要 隊 友 間 的 相 互 協 作 。 黃 家 耀(. 2001). 認 為 八 人 制 拔 河 的 特 色 是 快 速 敏 捷 的 起 步, 並 運 用 體 軸 角 度 的變化及下肢堅強的肌耐力,配合絕佳的默契,使個人及整 體 拉 力 做 最 大 的 發 揮 。 林 育 宗 ( 2004) 在 探 討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在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與喜好的教練領導行為之間的關係及 其與成績表現差異性的研究中,以參加中華民國九十二年第 四 屆 全 國 體 委 盃 拔 河 錦 標 賽 的 295 位 國 小 組 男 、 女 拔 河 隊 員 為受試對象,結果發現不同成績表現的團隊,教練的知覺領 導 行 為 具 有 其 顯 著 的 差 異 性 。 卓 國 雄 ( 2000) 以 來 自 22所 國 小 拔 河 校 隊 , 男 子 隊 21隊 、 女 子 隊 22隊 、 男 女 混 合 隊 17隊 , 共 計 60隊 , 選 手 478名 為 研 究 對 象 ; 其 中 , 男 生 234名 、 女 生 244名 , 平 均 年 齡 為 12.53±0.47歲 。 結 果 發 現 拔 河 選 手 團 隊 集 體效能對拔河成績表現有主要效果存在,高集體效能比低集 體效能者有較佳的拔河成績表現。集體效能和工作凝聚力能 有效預測國小拔河隊之拔河成績表現,累積解釋變異量達 72.7%。 另外,就拔河運動本身而言,依靠的不僅是力量,要取 得好的成績還必須有很高的技巧,拔河比賽中選手所採取的 姿勢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山本博男、濱田直武、溝上 智 士 和 保 板 ( 1999) 以 十 五 名 優 秀 拔 河 選 手 為 受 試 對 象 , 拉 力計與握力計作為實驗工具, 探討 身高、體重、背肌力、握 力及腿部肌力在平行及前後兩種不同站姿中最大拉力之差異 。結果發現平行站立時握力與最大拉力值呈顯著相關(p < .01), 而 平 行 站 立 時 之 最 大 拉 力 值 、 移 動 速 度 均 優 於 前 後 腳站立姿勢。由此可知預備站姿與拔河握力與拉力間有直接. 29.
(39) 相關。 Dempster (1958)以 自 由 體 圖 的 方 法 比 較 在 不 同 靜 態 姿 勢 下及不同的肌力計位置下,測驗受試者所能產生的拉力,研 究 中 發 現 當 身 體 和 環 境 位 於 一 封 閉 運 動 鏈 系 統 (closed chain system)中 時 ,骨 骼 肌 肌 力 的 主 要 功 能 在 於 維 持 身 體 於 一 特 定 關 節 角 度 下 的 姿 勢 ( j o i n t p o s t u r e ), 以 利 於 身 體 重 量 產 生 一 有 效 力 矩 (moment), 肌 力 是 以 一 間 接 的 方 式 對 拉 力 產 生 影 響 。 朱 文 光( 1 9 8 1 )以 1 0 名 大 學 橄 欖 球 選 手 為 研 究 受 試 對 象 , 採用背肌力計測試大學橄欖球選手在三種不同拔河姿勢時的 拉 力 值, 研 究 結 果 指 出 三 種 拔 河 姿 勢 中 以 重 力 線 ( g r a v a t y l i n e ) 位於雙腳後方的拔河姿勢所獲得的拉力值最大,優於重心線 位於兩腳跨距間的另外兩種拔河姿勢,達顯著水準(P < .005) 。 Campney & Wehr (1965)以 年 輕 大 學 生 為 實 驗 受 試 者 , 以 鋼索拉力計為研究工具,探討膝關節伸肌時的肌力表現,從 繪 製 的 肌 力 曲 線 可 發 現 , 膝 關 節 在 接 近 120 度 時 會 有 一 峰 值 出 現 , 在 趨 近 120 度 時 曲 線 呈 現 漸 增 的 情 況 , 過 了 峰 值 後 又 呈 現 漸 減 的 趨 勢 。 Jensen, Smith和 Johnston (1971)計 測 32名 成 年 男 性 髖 關 節 伸 肌 (extensors)的 肌 力 值 。 發 現 髖 關 節 伸 展 角 度 介 於 1 0 0 度 至 1 9 5 度 的 範 圍 下,肌 力 曲 線 於 髖 關 節 角 度 1 0 0 度 至 1 4 0 度 間 呈 一 漸 增 的 曲 線 型 式,於 1 4 0 度 至 1 9 5 度 呈 一 漸 減 的 曲 線 型 式,髖 關 節 伸 肌 的 最 大 肌 力 值 出 現 於 髖 關 節 1 4 0 度 左 右。 Clarke, Martin和 Wakim (1950)以 64名 男 性 大 學 生 為 受 試 對 象 , 採 坐 姿 的 方 式 以 氣 壓 式 張 力 計 (aircraft tensiometer)計 測不同膝關節角度伸肌的肌力值。發現膝關節的肌力曲線. 30.
(40) (strength curve)如 同 上 述 髖 關 節 的 肌 力 曲 線 型 式 , 隨 關 節 角 度 的 增 加 先 呈 一 漸 增 的 型 式 , 峰 值 出 現 於 膝 關 角 度 105度 至 125度 之 間 , 後 呈 一 漸 減 的 型 式 。 Van Mameren 和. Drukker (1979)提 出 一 簡 單 的 單 一 關 節. 模型,並指出影響關節力矩的主要因素包括關節活動範圍 ( b r e a d t h )、 肌 群 與 關 節 相 對 位 置 ( l o c a t i o n ) 以 及 肌 力 三 個 因 素 ,指出除了內在肌力對關節合力矩有所影響外,各肌群和關 節的相對位置亦是影響關節合力矩值的重要因素之一,於每 一關節屈膝角度都有一最大力矩值出現。 鄭 德 相 、 李 慈 賢 ( 1995) 以 八 位 男 性 之 大 專 學 生 為 受 試 對象,探討站立姿勢、施力高度、腳部支撐及握取姿勢等四 個主要因數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體最大靜態拉力的影響,結果 顯示以施力高度、腳部支撐、腳部站立姿勢和施力高度兩者 的交互作用項,施力高度和腳部支撐兩者的交互作用項,腳 步站立姿勢及施力高度和腳部支撐三者的交互作用項等五項 , 對 人 體 靜 態 水 準 拉 力 有 顯 著 影 響 ( p< .05) 。 鄭 德 相 ( 1996) 以 男 、 女 各 八 位 為 受 試 對 象 , 以 站 立 姿 勢、施力高度、握取姿勢及腳部支撐等四個主要因數及其交 互作用對人體最大靜態拉力的影響,其研究結果顯示,不論 男性或女性的受試者,站立姿勢(右腳在前或左腳在前)及 握取姿勢(手心朝上正握或手心朝下反握)之因數水準對人 體靜態水準拉力值並無顯著差異;但人體最大靜態水準拉力 值 在 施 力 高 度 介 於 4 8 公 分 及 1 5 6 公 分 之 間 時,施 力 大 小 會 隨 著 施力的高度的下降或腳步擋板的設置而顯著增加。 鄭 德 相 ( 1997) 以 身 心 健 全 的 年 輕 男 性 和 女 性 各 12名 為 研究受試者,探討人體在最大靜態水準拉力時的能力,使用. 31.
(41) 力 量 感 應 器 ( l o a d c e l l ) 測 量 拉 力, 依 單 手 與 雙 手 等 二 種 手 部 拖 力 方 式 與 1 5 6、 1 2 0、 8 4、 4 8 公 分 等 4 種 施 力 高 度 組 合 進 行 拉 力 測驗,結果發現不論男女,隨著施力高度的降低,拉力逐漸 增加。 郭 耿 舜 ( 2002) 指 出 , 日 本 選 手 啟 動 後 的 動 作 型 態 較 擅 長於中姿或低姿動作,而英國選手啟動後的動作型態較擅長 於中姿或高姿動作。選用高姿動作的目的是為了利於積極進 攻,選用中姿動作是為了便於調整後退走或防守的隊形,而 一啟動就採低姿動作無非是以防守為策略,顯示不同的動作 型態都有其運用的策略與時機。 黃 家 耀 ( 2001) 以 萬 福 國 小 拔 河 選 手 為 研 究 對 象 , 分 析 在不同靜態拔河姿勢下之不同身體屈伸長度對水準拉力的影 響,以 受 過 拔 河 訓 練 的 國 小 男 童 1 9 名,女 童 2 1 名 為 受 試 者 , 定義肩峰突起中心至足部支點的連線長度為身體的屈伸長度 , 體 軸 角 度 則 是 該 連 線 與 水 平 面 的 夾 角 , 從 57 度 至 37 度 , 每5 度為一等級,共有5 種姿勢,使用拔河拉力計與攝影機 獲取力量的相關參數,經由多項式迴歸公式分析後指出,在 拔河時採取中姿勢、中低姿勢與低姿勢隨著身體屈伸長度的 縮小而拉力值會呈現由小漸增然後又漸減的趨勢,最大值出 現 在 身 體 縮 至 80%時,因 此 在 中 姿 勢 與 中 低 姿 勢 下,80%的 身 體屈伸長度為國小拔河選手最適當的拔河姿勢。但是其受試 對象為國小學童,其下肢肌力與上肢握力尚未成熟,如果增 強其肌力、握力或是對於年紀較大的選手而言,可能有不同 的結果。 綜上所述,影響拔河運動成績表現的因素包括個人體適 能因素、拔河姿勢、握法、拉力等因素,在本研究中重點是. 32.
(42) 探討體適能因素。從文獻探討中可知,體適能、拉力、運動 成績表現相互聯繫,因此厘清相互作用模式非常必要。. 33.
(4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之目的主要在說明本研究之方法與步驟,全章共分 六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節施測時間 與地點;第四節施測程序;第五節測驗項目及方法;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拔河選手體適能、拉力與運動成績 之關係,依據研究目的,. 本 研 究 之 研 究 架 構 如 圖 3-1所 示 :. 個人拉力. 95 年 全 國體委 杯拔河 錦標賽 選手. 最大拉力值 持續拉力時間 團隊拉力 最大拉力值 持續拉力時間 體適能 身體型態 柔軟度 瞬發力 肌肉適能 心肺適能 圖 3-1 研 究 架 構 圖. 34. 運動成 績表現.
(4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 研 究 是 以 參 加 中 華 民 國 95 年 全 國 體 委 盃 拔 河 錦 標 賽 的 國 小 選 手 為 受 試 對 象 , 包 括 男 生 組 、 女 生 組 和 混 合 組 共 24 隊 ; 計 有 男 選 手 96 人 , 女 選 手 96 人 , 共 192 人 ( 研 究 對 象 不包括候補選手)。. 第三節 施測時間與地點. 本 研 究 的 施 測 時 間 為 96 年 01 月 01 日 起 至 96 年 02 月 01 日 間 , 為 求 能 取 得 最 佳 的 測 量 結 果 , 本 實 驗 將 進 行 體 適 能 和拔河拉力之測驗,測驗地點將以受試學校之訓練場地進行 測試;若受試學校無訓練之場地時,將安排至鄰近有拔河場 地、拔河機之學校進行測驗。. 第四節 施測程序. 本研究將就體適能和拔河拉力兩項測驗進行,測驗隊伍 以 參 加 9 5 年 全 國 體 委 盃 拔 河 錦 標 賽 之 國 小 參 賽 隊 伍 為 主,其 測 驗 流 程 及 步 驟 如 圖 3-2 所 示 。. 35.
(45) 準備活動. 測量身高、體重. 坐姿體前彎. 立定跳遠. 體適能.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800 公 尺 跑 走. 個人最大拉力. 團隊最大拉力 拉力 個人持續拉力時間. 團隊持續拉力時間. 結束活動. 圖 3-2 實 驗 施 測 流 程 圖. 36.
(46) 第五節 測驗項目及方法. 本測驗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國小拔河選手體適能、拉力與 運動成績之關係,測驗內容及方法如下: 一、體適能 本研究測量的體適能有關指標,包括身體質量指數、坐 姿 體 前 彎 、 立 定 跳 遠 、 一 分 鐘 屈 膝 仰 臥 起 坐 、 800 公 尺 跑 走 等 5 項 為 指 標 , 測 量 方 式 及 規 範 均 採 用 9 4 學 年 度「 中 華 民 國 健 康 體 育 護 照 : 國 小 4-6 年 級 」 ( 教 育 部 , 2005) 中 之 測 量 規 範 執 行 , 詳 見 附 錄 , 測 量 流 程 如 前 圖 3-2 所 示 。 二、個人最大拉力值 個人最大拉力值是指個人進攻時的最大拉力,單位為公 斤。個人最大拉力值的測量方法為將國小組比賽專用的麻質 拔河繩與電子拉力計串連,再相連接於固定不動的拔河訓練 器,然後一起置於室內拔河道上;待受試者準備好所要採用 的低姿勢(體軸角. 33 度 ~45 度 之 間 , 肩 位 置 須 於 所 設 計 體. 軸角度範圍內,否則需重來;圖. 3-3) , 並 以 最 擅 長 的 握 姿. 進行測量。測量個人進攻時的最大拉力係由電子拉力計擷取 其拉力值(此電子拉力計測量之拉力值若持續固定 3 秒,電 子拉力計會由紅燈轉為綠燈),依據電子拉力計的拉力訊號 燈 轉 為 綠 燈 , 依 序 紀 錄 其 重 量 , 持 續 測 驗 15 秒 , 所 得 的 最 大 數值為個人的最大拉力值。. 37.
(47) 拉 力 計. 80cm. 攝影 圖 3-3 個 人 最 大 拉 力 值 測 驗 圖 三、團隊最大拉力值 團隊最大拉力值其實驗程序及器材架設如個人最大拉力 值的測量,其測量是以團隊 8 人(比賽隊伍)進攻時所產生 之最大拉力為團體最大拉力值。 四、個人持續拉力時間 個人的持續拉力時間是指個人防守時所能支撐的時間。 透 過 拔 河 專 用 訓 練 器 進 行 測 驗,其 負 荷 為 個 人 最 大 拉 力 值( 此 最 大 拉 力 值 依 據 之 前 的 個 人 最 大 拉 力 測 量 結 果 ) 的 80%之 重 量為測驗的負荷,選手採取低姿勢(體軸角. 33 度 ~45 度 之. 間,肩位置須於所設計體軸角度範圍),重量之控制為經由 鉛塊進行重量之控制,以個人最擅長的握姿進行測量,模擬 比賽時防守狀態。測驗開始前,首先由旁人幫忙將訓練器鉛. 38.
數據
相關文件
• Enhancing Assessment Literac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at the Secondary Level: (I) Reading and Listening Skills. • Enhancing Assessment Literacy in the English
•providing different modes of support in learning tasks (e.g.. You are a summer intern in the publicity team of Go Green, a non-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Literacy Development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