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傳統到開放的學術期刊出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傳統到開放的學術期刊出版"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從傳統到開放的學術期刊出版:開放近

用出版相關問題初探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Commercial

Academic Publishing to Open Access

Publishing: Problems Explor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Analysis

Ղڼщ!

઼࡚Ϋ̜჊̂ጯڱጯ౾࣏̀Ᏼˠ!

Jyh-An Lee

J.S.D. Candidate, Stanford Law School, USA

E-mail: jyhanlee@stanford.edu

ڒᝉལ!

̚δࡁտੰྤੈࡊጯࡁտٙ!!έ៉Ķ౹ϡ DDķࢍ൪ВТ͹޺ˠ!

Yi-Hsuan Lin

Legal Lead, Creative Commons Taiwan Projec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cademia

Sinica, Taiwan

E-mail: yihsuan@iis.sinica.edu.tw

關鍵詞 (Keywords):開放近用(Open Access);開放近用出版(Open Access Publishing);

期刊出版(Journal Publishing);著作權(Copyright);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

議(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貝斯達開放近用出版宣言(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柏林宣言關於科學及人文學知識的

開放近用(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自我典藏(Self-Archiving);創用 CC(Creative Commons);

科學眾用 (Science Commons);數位權利管理(Digital Right Management,

(2)

【ၡࢋ】

ܕѐֽ΍ۍથᖣϤᇴҜࡊԫ̈́඾үᝋڱٙኬ

̟۞ଠט˧ณĂ಼̂೩੼ጯఙഇΏ۞ࢎዦᆊॾĂ

ֹ଀̈ݭဦ३ᐡă፾ϲࡁտˠࣶ̈́ฟ൴઼̚छ۞

ࡁտ፟ၹ൑˧࢑ፉ੼ᗝ۞ഇΏࢎዦ෱ϡĄฟٸܕ

ϡ΍ۍྻજӈдѩࡦഀ˭ᑕθ҃ϠĂѩྻજ͹ࢋ

ԓ୕ਕ൴೭შᅫშྮ̈́ᇴҜࡊԫ۞ϒࢬΑड़Ăࢫ

Ҳۤົ˯ତܕֹϡጯఙ඾ү۞јώĂ֭Тॡ೩̿

ጯఙኢ͛۞ү۰̈́᝝۰۞ВТӀৈĄ!

ώ͛͹ࢋଣ੅ᄃጯఙഇΏฟٸܕϡ΍ۍ࠹ᙯ

۞඾үᝋڱયᗟĂੵ˞ໄ߁ᄲځฟٸܕϡүࠎ˘

჌ۤົྻજ̈́׎ۤົᆊ值γĂ֭ଣ੅඾үᝋдጯ

ఙഇΏ΍ۍξಞٙ̚Էႊ۞֎ҒĄѩγĂώ͛Ϻ

૟̬௜ܕѐֽ̳ăռొܝ၆ٺଯજฟٸܕϡ΍ۍ

ྻજٙү۞Ӆ˧Ă׎̚Β߁઼࡚ 3117 ѐᓑ֣ࡁ

տ̳ிܕϡڱ९̈́ Tdjfodf!Dpnnpot ˭۞Ķ΍ۍķ

ࢍ൪Ą!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sers’ costs of access to

scholarly journal articles have been drastically

increased due to publishers’ adop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that restrict access to academic

works. Copyright has become a tool with which

commercial publishers extract all potential

commercial value from works of authorship.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Open Access

Publishing Movement has been seeking to

promote the free distribution of scholarly

material through the Interne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copyright related

issues of open access publishing. It first

explores problems caused by traditional journal

publishing model in the digital age and

introduces the Open Access Publishing

Movement. Then it analyzes copyright’s role in

academic journal market and the social

advantage of open access publishing. It also

addresses recent public and private efforts to

support the Open Access Publishing Movement.

Finally, from a policy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all scholarly journals published by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open-access.

緒論

知識的發展與研究的創新是一種漸進式社會活 動,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是奠基於過去他人已 經完成的作品之上。因此,對於從事研究工作的人 來說,取得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參考文獻是一項非常 重要的工作,藉由閱讀他人已經完成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不僅能了解專業領域中各主題的研究現 況,妥善利用他人既有的研究成果,也能探知具有 價值的潛在研究方向,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此外, 對研究人員來說,專業的學術期刊通常是獲取相關 文獻的最重要來源,學術期刊上刊登的文章多經過 專業的同儕審查(peer review),具有相當的學術水 準,而且由於期刊文章的篇幅比專書來的短,所以 通常比較具有即時性,能即時反應研究的現況或突 發的社會問題。 然而,藉由數位科技與著作權法所賦予的控制 力,近年來一些重要學術期刊出版商開始以驚人的 速度調高期刊的訂閱價格,大幅提高了研究人員接 近使用期刊的成本,此種趨勢造成了許多研究人員 與 研 究 機 構 的 反 動 , 開 放 近 用 出 版 (open access publishing)運動即在此背景下應孕而生,開放近用出 版模式的提出,主要是為了發揮資訊科技及網際網 路的正面效應,一方面鼓勵學術論文的作者,將其 研究免費提供給社會大眾,降低學術論文的近用成 本;另一方面,避免出版商對於學術期刊出版的過 度商業介入。 開放近用出版的理念涉及了著作權法及著作權政 策的基本課題:亦即如何平衡創作者或出版者的私 益,以及社會大眾接近使用著作內容的公益。本文 之目的即在於藉由觀察傳統學術期刊出版模式及開 放近用期刊出版模式,探討著作權在學術期刊出版 市場中應扮演的實然及應然角色,並介紹開放近用 出版運動所可能造成的制度變遷。就政策上而言, 本文認為,政府所出版的學術期刊係屬政府為社會 所提供的公共財,其出版政策及銷售考量應迥異於 營利性出版商所出版的學術期刊,因此,政府所出 版的學術期刊均應採取開放近用的出版模式,以最 大化社會福祉。

(3)

傳統學術出版模式所引發的問題

近年來學術期刊訂閱價格高漲已成為學術界關心 的一個重要問題,以美國為例,自 1986 年至 2004 年 之 間 , 學 術 期 刊 的 訂 閱 費 用 一 共 成 長 了 220%(Kranich, 2004, p. 18),而單就科技及醫學的期 刊而言,自 1982 年至 2002 年之間,其訂閱價格成 長了超過 600%,其中化學研究的學術期刊訂閱價格 更是成長了 752%(Townsend, 2003),一些學術期刊 的單年訂閱費用,動輒超過兩萬美元以上(Denicola, 2006, p. 352)。如此的趨勢已經使得許多小型圖書 館、獨立研究人員及開發中國家的研究機構無法負 擔,但是此等價格調整是否純粹反映了期刊的製作 成本,抑或是出版商提升獲利的手段,其所造成的 社會成本是否必要,均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過去網際網路及數位科技尚未興盛時,學術期 刊出版商主要藉由出售紙本期刊作為主要獲利來 源,但是隨著網際網路及數位科技的進步,期刊出 版商開始將期刊內容數位化,並藉由不同的數位權 利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技術限制使 用者對於期刊內容的接近使用,期刊的定價方式也 不再只是過去單純的紙本售價或訂閱價,而是有一 套更精密的數位定價系統,出版商可以文章下載次 數、系統使用人數或使用期間等方式作為定價基 礎,向使用者或使用機構收取費用。 藉由著作權及新發展的數位權利管理技術,出版 商對於期刊內容的控制力更甚於以往純粹紙本出版 的時代,許多出版商甚至將研究機構所需要及不需 要 的 不 同 期 刊 組 合 成 單 一 的 授 權 包 裹 (license package),要求研究機構照單全收,以收取更高額的 授權費用。這種趨勢造成學術論文使用者取得期刊 內容的成本日益提升,許多小型的圖書館及開發中 國家的研究機構都無法負擔高額的整批出售(bundle) 費用(Hess & Ostrom, 2003, p. 136)。此外,整批出售 手法的運用對於學術期刊出版的市場結構亦具有關 鍵影響,由於一般研究機構及圖書館訂閱經費有 限,所以許多機構都會選擇能涵蓋最多期刊或最重 要期刊的包裹作為採購對象,此種選擇的結果將會 使期刊市場最終被少數出版商所把持,從而對市場 競爭造成負面影響(Bramble, 2006, p. 216)。 事實上,學術期刊的出版市場本來就不是一個完 全競爭市場,超過半數的科技及醫學學術期刊是由 全球前二十大的出版商所出版(Bramble, 2006, p. 219),而某些期刊在專業領域具有無可取代的學術 聲望(如科學研究的 Nature 及 Science 等期刊),學 者們多競相爭取在該等期刊發表的機會,以提升學 術聲望或作為獲得升等的有利條件,學術機構也將 該等期刊列為絕對必須的訂閱對象,相對而言,其 他 期 刊 甚 難 取 代 這 些 一 流 期 刊 的 地 位 (Bramble, 2006, p. 219; Hunter, 2005, pp.614-15),也因此,這些 一流期刊的出版商能夠恣意提高期刊訂閱價格,或 搭配其他期刊一起整批出售。 相較於其他類型的出版市場而言,學術期刊出版 市場的特色在於不同作者之間及作者與讀者間的關 係其實是更為密切的(Hunter, 2005, p.613),許多學者 身兼不同學術期刊的作者、讀者及編輯委員等不同 身分,他們花了相當多的工作時間及資源為學術期 刊撰搞、審稿,並閱讀期刊上其他學者的論著,但 是他們的報酬並非由期刊出版商所支付,而是由其 所屬的研究機構給付薪資,就此而言,雇用學者的 研究機構藉由給付學者薪資及投稿費用、獎勵學者 為學術期刊撰稿等行為,其實是某種程度補貼了期 刊出版商在學術文章產出上所應花費的成本。有趣 的是,支付學者薪資的研究機構通常也是學術期刊 訂閱的最大宗客戶,為了使其所雇用的學者能做出 具有水準的研究,許多研究機構每年都支付給期刊 出版商鉅額的訂閱費用。 基於上述分析,學術機構(或者是為其提供財務 支持的政府、納稅人或贊助人)其實對學術期刊的 出版提供了雙重的財務支援,一方面支付學者薪 資,使其從事研究、為學術期刊提供內容,一方面 再支付給期刊出版商高額的訂閱費用(Hunter, 2005,. pp.614-15; Litman, 2006, pp. 793-94);而出版商除了 取得學術機構的雙重補助之外,還取得了期刊論文 的著作權,依據 Gadd、Oppenheim、Probets(2003) 對英、美兩國八十家學術期刊出版商提供給作者的 合約所作的研究,90%的出版商要求作者將著作權 轉讓給出版商,另外 10%的出版商中,則有一半會 要求取得作者的專屬排他授權。但是,經濟上是否 有必要對出版商如此重複補助,卻頗有探討的餘

(4)

地。既然學術期刊的內容都由學者無償提供,則相 較於其他出版事業而言,學術期刊出版商的內容生 產成本應相對較低,從而訂閱費用亦應維持在一定 水準以下,然而,近年來學術期刊的價格走向卻呈 現相反的趨勢,有學者指出許多學術期刊的訂閱費 用的總和早已遠超經營該等期刊所需要的必要費用 (Litman, 2006, p. 794 )。 由於長久以來,學術機構是傳統學術期刊出版商 的主要支持者,為出版商提供期刊內容來源及訂閱 費用,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學術機構及學者間的 集體行動將為傳統出版模式與開放近用出版模式的 消長帶來關鍵影響。近年來許多世界一流學術機構 都已經意識到出版商對學術研究成果過度控制所造 成的不良後果,諸如美國加州大學、哈佛大學及康 乃爾大學等學術機構都開始抵制高價的學術期刊及 其出版商,要求校內教授考慮避免在該等期刊上發 表著作,這些學術機構也鼓勵教授在接受期刊刊登 邀約時,應保留在公共網路上自我典藏該著作的權 利(Hunter, pp.616-617),但是出版商是否會接受,則 涉及雙方的議價實力及商業考量,儘管有研究顯示 高達 90%的期刊允許某種形式的自我典藏,然而, 實際運作上,學者卻容易受到不同期刊有不同的政 策(如允許著作典藏的格式、著作出版後經過多久 的 期 間 始 得 公 開 等 ) 所 困 擾 (Science Commons, n.d.g);基於相同的原因,學術機構也開始思考,如 何藉由鼓勵開放近用的出版模式,重新取得對學術 研究成果的控制權。

開放近用(出版)的定義、發展

歷程及自我典藏

何謂「開放近用」?根據目前最為人所熟知的布 達 佩 斯 開 放 近 用 提 議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開放近用」指的是:資料能在公眾網際 網路上被自由取用,並允許任何使用者得閱讀、下 載、重製、散布、列印、搜尋或連結至該等文章的 全部內容、得為檢索目的爬梳(crawl) [1]該等文章、 得傳遞該等文章至軟體作為資料,或為任何其他合 法目的,在除了與近用網際網路不可分離的限制 外,別無財政、法律或科技障礙之下而能使用該等 文章。對於重製及散布的唯一限制,及著作權在上 述範圍內的唯一角色,是必須允許作者得控制他們 著作的完整性,和保障作者應被適當表彰及引用[2]。 而貝斯達開放近用出版宣言(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則對何謂「開放近用出 版」給了定義。只要符合以下兩個條件,即可稱為 開放近用出版[3]。 1. 作者及著作權人給予所有使用者自由、不可 撤回、全球、永久的得近用其著作的權利, 並授權所有使用者得在任何數位媒介、為任 何合法目的、在適當表彰著作人的條件下重 製、使用、散布、傳輸、公開展示、改作其 著作,及得為個人使用的目的少量印刷其著 作。 2. 完整的著作內容及所有補充資料,包含上述 所允許的著作重製物,必須以適當的標準化 電子格式、在著作初出版時立即被存放在至 少一種線上素材庫(online repository)中,而該 等線上素材庫必須是由學術機構、政府組織 或其他設立完善以尋求促進開放近用、不受 限制地散布、可互通性及長期典藏為目的的 組織所支持。 延續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及貝斯達開放近用出 版宣言的精神,於 2003 年簽署的柏林宣言關於科學 及 人 文 學 知 識 的 開 放 近 用 (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進 一 步 列 舉 了 開 放 近 用 內 容 (Open Access Contribution),舉凡原始科學研究結果、原始 資料及後設資料、以數位方式呈現的圖像資料和學 術多媒體資料都屬此處所定義的「開放近用內容」; 此外,柏林宣言關於科學及人文學知識的開放近用 對於「開放近用內容」的判斷標準,則幾乎相同於 貝斯達開放近用出版宣言對於「開放近用出版」的 認定標準[4]。 值得一提的是,源自於 Creative Commons、卻獨 立於 Creative Commons、旨在建立全球社群的連結 來共同推動開放教育、開放近用出版、自由軟體等 運動的 iCommons,在去年七月於巴西里約熱內盧舉 行的 iCommons 年會會後,與會者本著相信科學研 究的未來、高等學習及教育需要讀者及研究人員能

(5)

最廣泛、最即時的接近使用學術記錄文件,因而請 求 iCommons 及其董事會簽署柏林宣言和布達佩斯 宣言[5];而 Creative Commons 則在 2005 年成立了 Science Commons 計畫以處理更複雜的科學層面的 著作權授權相關議題,本文之後會詳細介紹 Science Commons 的「出版」計畫。

開放近用運動(open access movement)始自何時, 並無確切的起始時間點,但可以肯定的是網際網路 的發展對開放近用運動的發展影響很大(Denicola, 2006)。網際網路及全球資訊網的出現,對期刊出版 商提供了能降低成本及改善效能的誘因,因此期刊 出版商將電子化期刊的作業移植到網際網路的平台 上;然而,因為學術出版業中營利性質者占多數, 而這些出版商運用他們對於價格的聯合操控力量, 使得期刊價格不降反升(Carroll, 2006)。因此,網際 網路的發展及不停調漲的期刊訂閱價格都可說是促 成 開 放 近 用 運 動 的 因 素 (Carroll, 2006; Hunter, 2005)。 不停調漲的期刊價格除了影響到個人訂戶,學術 期刊的大宗訂戶(如預算有限的大學)也是苦不堪 言,對於解決這個困境,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中 提供了兩種作法:(1)鼓勵學者置放其著寫的期刊文 章 於 開 放 電 子 檔 案 庫 中 ( 這 通 常 稱 為 自 我 典 藏 (self-archiving));及(2)開創認同開放近用理念的新 期刊及協助現行採傳統向使用者收費模式的期刊轉 換至開放近用模式,以達到開放近用學術期刊的目 標。 傳統學術出版模式,多數要求作者轉讓著作權予 期刊經營者,在此情況下作者需要獲得期刊經營者 的授權才能將其著作典藏於開放近用的素材庫中, 目前儘管並非全部傳統收費模式的期刊皆允許作者 將刊後版本(postprint)自我典藏,但已有高達七成的 期刊允許刊後版本的自我典藏(Suber, 2006)。英國的 聯 合 資 訊 系 統 委 員 會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所成立的 SHERPA/RoMEO 計畫以羅蜜 歐色系(RoMEO colours),將期刊出版商允許作者自 我典藏的程度,作了由寬至嚴的四種分類:綠色、 藍色、黃色及白色[6]。綠色代表該出版商出版的期 刊允許作者將刊前版本(preprint)及刊後版本自我典 藏;藍色代表該出版商出版的期刊允許作者將刊後 版本自我典藏;黃色代表該出版商出版的期刊允許 作者將刊前版本自我典藏;白色則代表該出版商不 支持作者自我典藏。不論是刊前版本或刊後版本的 自我典藏,對於學術研究者而言,皆在透過傳統訂 閱學術期刊或專業領域資料庫瞭解其專業領域中最 新研究現況的途徑之外,另開啟一資訊得被近用的 便捷管道,長遠來看,對資訊的開放近用、學術研 究的產出及知識文化的累積皆具有相當正面的助 益,因此自我典藏的概念已為多數期刊所採納。

我國開放近用學術期刊出版模式

的發展現況

關於台灣學術期刊出版模式,各領域或有不同, 以圖書資訊相關學術期刊為例,已有不少採用開放 近用之概念發行。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 研究所出版的「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期刊及中華 民國圖書館學會出版的「圖書資訊學研究」,目前均 於網站上免費提供期刊文章的電子版,但仍保留紙 本出版的商業發行方式[7];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 學系所發行的「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除了以開放 近用方式發行之外,亦鼓勵作者自我典藏,但仍保 留商業資料庫付費之制度[8];另外,國立台灣大學 圖書資訊學系所出版的「圖書資訊學刊」,並不提供 訂閱,而是以交換贈送的方式發行紙本,但同時亦 將第一期至近年發行的總共二十餘期期刊電子檔內 容至於網站上供大眾免費利用[9] ;然也有仍純粹採 行傳統商業訂閱模式者,如政治大學圖書館出版的 「圖書與資訊學刊」及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出版 的「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前者僅提供目次及文章 摘要的電子檔內容供大眾自由瀏覽[10],後者則連摘 要都無法查詢[11] 。 表 1 我國圖書資訊學術期刊出版模式 出版者 期刊名稱 開放近用出 版模式 傳統紙本 商業出版模 式 中 華 民 國 圖 書 館 學 會 圖 書 資 訊學研究 ○ ○ 台 灣 大 學 圖 書 資 訊 學系 圖 書 資 訊 學刊 ○ X 世 新 大 學 資 訊 傳 播 X ○

(6)

資 訊 傳 播 學系 與 圖 書 館 學 政 治 大 學 圖書館 圖 書 與 資訊學刊 X ○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圖 書 資 訊 學 研 究所 圖 書 館 學 與 資 訊 科 學 ○ ○ 淡 江 大 學 資 訊 與 圖 書館學系 教 育 資 料 與 圖 書 館 學 ○ ○ 然而,若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社會科學研 究 中 心 所 建 立 的 台 灣 社 會 科 學 引 文 索 引 資 料 庫 (TSSCI)於 2006 年所收錄的 74 個社會科學相關期刊 [12],我們卻發現在所有期刊中,未採取開放近用出 版模式的期刊仍佔絕對多數(參見下表 2)。而各領 域學術期刊採取開放進用的比例差別頗大,依據本 文的統計,在人類、社會、政治、經濟及區域研究 等學門中,採取開放近用出版模式與未採取該模式 的期刊數目均相當接近,其中區域研究學門所收錄 的期刊中,採取開放近用出版模式的期刊已佔多 數;而在教育、心理、法律、管理及綜合等學門, 採取傳統出版模式的期刊仍佔絕對多數,其中法律 學門,完全沒有期刊採取開放近用的出版模式。 表 2 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開放近用與非 開放近用期刊統計 學門 採取開放近 用模式 未採取開放近 用模式 人類 1 1 社會 2 3 教育 3 6 心理 1 4 法律 0 5 政治 4 5 經濟 4 3 管理 5 8 區域研究 4 3 綜合 4 8 28 46 總計 74

學術出版開放近用經營模式分析

目前市場上開放近用學術期刊所採取經營模式有 幾種不同的選擇,有些出版機構提供傳統紙本訂閱 及線上電子檔無償開放讀者近用兩種出版模式並 行,有些則僅出版線上版的開放近用期刊;就採取 傳統與開放近用模式並行的出版機構而言,有些期 刊的開放近用版本與紙本同時發行,有些則在傳統 紙本出版相當時間後,才提供開放近用版的期刊內 容。此外,亦有期刊採取所謂混合開放近用(open access hybrid)的出版模式,由作者自己來決定是否 將作品無償開放給社會大眾閱讀、下載,若作者做 出開放近用的決定,則須支付相當費用給出版機構 (邱炯友,民 95 年)。 就學術期刊經營者的觀點而言,開放近用經營模 式的商業價值仍有待觀察,就財務的觀點而言,純 粹開放近用的經營模式可節省行銷及訂戶管理的費 用,但是卻喪失了傳統經營模式主要的獲利來源: 訂閱費用。目前大部分開放近用出版的經營費用係 來自:出版機構的自有經費、外界捐贈、會員加值 服務費用[13]、作者所繳納的稿件處理費用及廣告收 益等。此外,就稿件供給的觀點而言,開放近用出 版模式多要求作者繳納相當的稿件處理費用,此等 要求可能會影響作者提供稿件的誘因,該誘因的降 低,對於尚未建立學術聲望的期刊而言,係屬不易 處理的課題。 從作者的角度而言,開放近用的出版模式除了可 增加讀者的數量以外,另一個潛在的利益是作者可 以得到更多關於其作品的回應,開放近用期刊的出 版者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及資訊科技,為每一篇文章 建立獻上論壇,另外,作者亦可以將其研究的基礎 資訊,以不同的形式(如聲音、影片、數據、實驗 筆記及資料庫等)置於網站上供讀者檢驗參考,如此 將可提升研究的準確性及嚴謹度;從讀者的角度而 言,開放近用出版除了降低接近使用期刊的成本以 外,更重要的是,讀者可透過 Google Scholar、Citeseer 或 Citebase 等搜尋引擎找尋其所需求的學術文章,由 於許多研究者都習慣在各自專業領域的資料庫中尋找 相關文獻(如法律學者習慣使用 Westlaw 及 LexisNexis 資料庫),所以對於其他領域的相關主題研究可能不易 得知,但是透過開放近用出版的期刊及網際網路,研 究者將可更輕易的取得其他領域的相關文獻,就此而 言,開放近用的出版模式亦有助於跨領域研究。 由於開放近用的出版模式不向讀者收取線上閱讀 及下載的訂閱費用,所以對於此種經營模式最常見

(7)

的質疑就是其在經濟上是否能達到收支平衡。事實 上,為支付專業期刊的必要開銷(如排版、安排同

儕審查、網站管理及印刷等行政費用),一些開放近

用學術期刊的出版者會向作者收取一定的出版費 用,以知名的開放近用出版組織公共科學圖書館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為例,其所出版的期 刊 要 求 作 者 或 其 所 屬 的 研 究 機 構 支 付 每 篇 美 金 1,250 元到 2,500 元不等的出版費用,但是如果作者 及其所屬機構無力負擔該出版費用,則可申請免除 負擔部份或全部出版費用,此外,如果作者所屬的 研究機構支付美金 2,000 元至 100,000 元的會員年 金,則作者在出版費用上可獲得 10%到 75%的折扣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n.d.),PLoS 的主要經濟來 源來自捐款、獎助、紙本的訂閱費用以及上述作者 或其所屬機構所支付的出版費用。另一家英國的開 放近用期刊出版商 BioMed Central(BMC)則向作者 收取每篇美金 490 元到 2,340 元的處理費用,但若 作者或其所屬研究機構已經支付過 BMC 的會員費 用 , 則 無 須 支 付 文 章 處 理 費 用 (BioMed Central, n.d.)。而近年來一些實證的研究也顯示,開放近用 的學術期刊經營模式,在經濟上是可行的(Odlyzko, 1997: Willinsky, 2003),而開放近用學術期刊的數 量,也在持續增加中(González, 2006, p.333)。 開放近用期刊能否經營成功,另一個關鍵性的因 素是此等期刊能否建立卓著的學術聲譽。對作者來 說,在開放近用的期刊上刊登文章,或許可以增加 被閱讀的次數及被引用的頻率,而此種頻率的增加 雖然可以某種程度的提升作者的學術地位,但是在 開放近用期刊建立起一流學術聲譽之前,許多作者 可能還是會把最滿意的著作優先投稿至如 Science 或 Nature 傳統的一流學術期刊,以獲得學術界普遍 認可的肯定,就此而言,開放近用期刊似乎不易在 短時間內,挑戰既有的一流學術期刊所建立的學術 聲望。此外,實證研究也發現,許多學者對於專業 領域中的開放近用學術期刊仍不熟悉或缺乏信心 (Swan & Brown, 2004, 2005),此種情形極可能導致 開放近用期刊獲得較少高水準的稿件,而難以提升 其學術水準(Denicola, 2006, p. 360)。 因此,開放近用期刊能否在學術市場全面成功, 將端視學術界能否以成功的集體行動支持開放近用 的出版模式,事實上,近年來學術界的集體行動已 經逐漸展開,除了前述一流學術機構對傳統期刊出 版模式的反動以外,許多重量級的學者也開始擔任 開放近用學術期刊的編輯委員,以表達對開放近用 理念的支持及期刊內容的肯定,而 PLoS 更是由 1989 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Harold Varmus 博士所發起成 立,並獲得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支持,其所出版的 期刊內亦不乏諾貝爾獎得主的著作。

著作權於學術期刊出版中扮演的

角色

我國著作權法第 1 條前段規定:「為保障著作人著 作權益,調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國家文化發展, 特制定本法」,換言之,著作權法主要立法目的,在 於平衡著作人與使用人間的潛在權益衝突,一方面 提供誘因,鼓勵著作人從事創作活動,另一方面保 障社會大眾適當使用著作物的權益。因此,許多著 作權法中的重大政策爭議,都是關於如何細緻而周 延的平衡這兩種權益。Landes & Posner(1989)也曾主 張,當著作權所引發創意活動的邊際效益超過著作 權所帶來排他性的邊際成本及著作權制度本身的行 政 成 本 時 , 才 是 一 個 最 適 的 著 作 權 制 度 (optimal copyright system)。 相較於其他的營利性創作領域而言,大部分學術 文章的著作人都不以獲取利潤為主要的創作目的, 多數學者發表學術研究的主要誘因在於獲得同儕間 的專業肯定及學術聲望,他們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 能廣為流傳,通常一篇學術文章被引用率越高,代 表著該文章著作人的學術聲望也越高,換言之,多 數學術文章的著作人,創作的誘因並非來自智慧財 產權所提供的排他性;此外,就期刊論文的使用者 而言,多數學者的研究多少都奠基於他人已完成的 研究成果之上,學術研究本身其實是不同學者間連 續性的思辨互動過程的累積,因此對於學術工作者 而言,能否接近使用與其相關的新近研究成果、並 了解與研究主題相關聯研究之現況,對於其在學術 上的貢獻,至關重要。基於此等原因,學術文章的 著作人與使用人的利益非但互不衝突,而且相當一 致,前者希望最大化閱讀並引用其著作的人數,而 後者則希望能以成本最小的方式,閱讀或以其他方

(8)

式使用已發表的學術著作。基於雙方利益的一致 性,著作權法似乎毋庸介入規範兩者間的權益衝突。

然而,由過去學術期刊市場運作的經驗,我們發 現著作權法在該市場中具有重要功能,在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v. Texaco 一案中,美國地方法院 法官 Pierre N. Leval 曾試圖勾勒出著作權在學術出 版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認為在學術出版的市場中, 著作權的存在主要並不是為了直接獎勵作者的創 作,而是為了為出版商提供出版及散布學術研究的 誘因。因為如果沒有著作權的保護,出版商就無法 提高學術期刊的定價以獲取利潤,一旦欠缺此等獲 利動機,出版商將不再有誘因出版學術期刊,從而 學術工作者也不會再撰寫學術論文,縱使他們堅持 撰寫,也欠缺有效的發表及散布機制。基於這樣的 推論及其他理由,Leval 法官認為,影印整篇學術期 刊中的文章並非著作權法中的合理使用(fair use),而 是屬於著作權侵害[14]。 基於此判決推論,我們約略可以描繪出著作權在 過去美國及其他國際學術期刊出版市場中所扮演的 角色,由於學術文章的著作人多不寄望藉由發表學 術論文而獲利,所以對他們來說,著作權的主觀上 財產價值並不高,也因此,此等著作人多願意無償 的將著作權讓與或授權給專業的出版商,以換取將 文章於專業期刊上出版的機會。而學術期刊的出版 商,則藉由著作權的行使,控制期刊價格,以獲取 利潤。申言之,著作權某種程度上已成為學術論文 著 作 人 和 出 版 商 間 關 於 論 文 出 版 的 交 換 條 件 (Litman, 2006. p.782)。但是該交換條件背後卻存在 著著作人和出版商之間的潛在利益衝突,前者希望 藉由放棄部份對於著作的控制權,以取得著作出版 及散布的機會,但是後者卻希望強化對著作的控制 權,限制使用者接近使用著作的機會,以極大化經 由期刊訂閱或授權費用所取得的利潤。 承前所述,近年來隨著數位權利管理技術的發達 及整批包裹手法的運用,出版商對期刊內容控制力 持續擴張,期刊價格隨之飛漲,此種控制力擴張已 某種程度破壞了過去著作權法所建立的公益(資訊 使用)與私益(獎勵出版)的平衡關係。然而,近 年來國際上著作權法的發展,非但未限制出版商日 益增強的控制力,反而以立法的方式強化對出版商 的私益保障,舉例言之,美國的「1998 年數位千禧 年 著 作 權 法 」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DMCA)第 1201 條及我國著作權法第 80-2 條都禁止 使用者破解、破壞或以其他方法規避著作權人所採 取禁止或限制他人擅自進入著作之防盜拷措施,基 於該等規定,出版商基於著作權法所取得的控制 力,從過去的期刊內容,擴張到防盜拷措施的維護。 雖然該等防盜拷條款都設有關於圖書館或研究機構 保存檔案的除外規定,但是不可否認的,個人接近 取用學術期刊內容的成本以及出版商對於期刊內容 的控制力都因此大幅提升。就此而言,麻省理工學 院教授 Hal Abelson 曾指出,將知識專屬化成為智慧 財產權事實上和傳統的學術價值嚴重扞格(Abelson, 2004),究其真意,Abelson 教授所批評的並非以著 作權作為保護學術著作的方式而言,因為許多著作 權提供給學術著作作者的保護其實都和一般認知的 學術價值一致,舉例而言,基於著作權法的規定, 作者對其著作享有公開發表權及姓名表示權,作者 亦可以基於著作權限制他人以其著作獲利。事實 上,Abelson 所擔憂且真正和傳統學術價值衝突的, 是學術期刊出版商利用學術著作的著作權的控制, 儘可能的限制他人對於期刊內容的接近使用,以汲 取最大利潤的商業手法。 數位科技及網際網路的普及徹底改變資料的蒐 集、儲存及流通的方式,使得社會上資訊傳遞的成 本大幅降低,過去許多透過中間人(intermediary)才 能完成的交易,今日都可以由網際網路代勞。承前 所述,如果著作權在學術期刊市場中的功能,主要 是為了提供出版商出版及散布學術研究的誘因,使 得紙本的學術期刊得以出版並送達至各研究及圖書 機構,那麼今日的網際網路亦可某種程度達到相同 甚至更有效的資訊傳遞效果。 然而,受限於出版商與學者(或其聘僱、研究贊 助機構)的著作權授權或轉讓合約,大部分的研究 成果在出版後都無法即時的為大眾所利用;此外, 資訊科技固然可以有效降低期刊文獻的傳遞成本, 但亦有可能被出版商當作控制資訊近用的工具,並 因此提高使用者的近用成本(O'Mahony, 2003, p. 1196)。因此,數位科技及網際網路相關技術的進 步,至今尚未在學術研究的流通與傳遞中發揮最大

(9)

的效能。 開放近用出版模式的提出,即在於發揮資訊科技 及網際網路的正面效應,建立一套符合著作人及使 用者共同利益的出版機制,一方面鼓勵學術論文的 作者,將其研究免費提供給社會大眾,降低學術論 文的近用成本;另一方面,避免出版商對於學術期 刊出版的商業介入。

學術期刊出版的制度變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Douglass C. North 曾指出, 科技的進步固然為人類的經濟活動注入新的動力, 但是社會需要以制度的創新方能鞏固科技創新的成 果,North 所謂的制度係指人類為規範管理彼此間互 動行為而設計的一些限制,其中包括了如法令規章 等的正式規則(formal rules),以及如習俗、行為規範 等的非正式限制(informal constraint)。 開放近用學術期刊出版模式出現,一方面是對出 版商商業控制力的反動,另一方面則是藉助於網路 科技的創新,降低學術傳播的交易成本,但是如何 以制度來鞏固或強化開放近用所帶來的效益,則是 資訊社會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以下將介紹近年 來政府及民間透過正式規則及非正式限制的改變, 以支持開放近用出版模式所作的努力,其中正式規 則的部份聚焦於政府所補助研究成果的出版及政府 所 出 版 的 學 術 期 刊 ; 非 正 式 限 制 的 部 份 則 討 論 Science Commons 計畫中試圖改變學術期刊出版一 般慣例的「出版」計畫。

政府在學術期刊出版中的角色

極大化股東權益係屬公司的本質與基本目標,所 以站在出版商的角度而言,利用各種策略獲取高額 利潤並無可厚非,但是,除了出版商以外,學術機 構及政府是另外兩個與學術研究具有重要關係的組 織,就這兩種組織的設立目的而言,均非以學術研 究的成果作為主要的營利工具。首先,就學術機構 而言,不論在我國或其他國家,大學或其他研究機 構均非營利組織,其設立之目的不外於教育或學術 研究等社會功能的實踐,所以對學術機構而言,開 放近用的學術出版模式其實可以增進學術研究的傳 播、擴大教育對象的範疇,進而強化其社會功能, 而且符合機構內研究人員提升研究能見度及散布度 的需求。 就理論上而言,學術研究的成果具有很強的公共 財特質,政府對學術研究的支持係為提供市場所無 法提供的公共財,以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因此, 有論者以為,為達成此一目標,所有政府所補助的 研究成果都應強制採取開放近用的出版模式,甚至 置於公共領域,除卻任何形式的著作財產權保護, 以增進社會大眾對於該等公共財的近用利益,以最 大化社會福祉(Bramble, 2006, p. 232)。近年來,美國 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也曾考慮強制要求所有受補助的研究成果都應放置 在其所設置的公共醫療中心(PubMed Central, PMC) 線上資料庫中,供大眾查詢,但是後來考慮到許多 作者已經將學術文章的著作權讓與或專屬授權給學 術期刊出版商,所以 NIH 後來只是鼓勵作者將研究 成果存放於 PMC 資料庫中。 為使政府補助的學術研究成果能嘉惠所有的研究 人員及社會大眾,美國參議員 John Cornyn、Joseph Lieberman 及 Jeffrey Sessions 去年提出「2006 年聯 邦 研 究 公 眾 近 用 法 案 」 (Federal Research Public Access Act of 2006),要求所有每年提供一億美元以 上研究經費補助的聯邦機構,都必須對其所補助的 研究,制定開放近用出版政策,根據這項法案,聯 邦機構可以選擇自己建置集中的公開線上資料庫, 以典藏其所補助的研究成果出版品,或要求獲補助 的研究人員,將其研究成果公開於其所屬機構的線 上典藏資料庫中。 上述分析對於我國學術期刊的出版具有重要啟 示,蓋我國許多學術期刊都由政府機關或學術機構 出版發行,該等政府機關及學術機構對於所屬期刊 的出版模式的選擇,其實具有相當高的自主權。申 言之,政府機關或學術機構所補助的學術研究成 果,是否發表在開放近用學術期刊上,涉及作者的 個人選擇及出版商與作者間的授權合約等問題,但 是如果政府機關或學術機構自行出版學術期刊,則 自然能決定是否採取開放近用的出版模式。如果政 府機關或學術機構能體認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於以營利為目的的出版商,則對於學術期刊的出版 模式,自應有不同的考量。準此,本文以為,就政

(10)

策面而言,權衡網路普及及網站建置成本降低等因 素,所有政府機關或政府所屬研究機構所出版的學 術期刊,均應採取開放近用的出版模式,以使得其 所出版的研究成果能更廣泛的為研究人員及社會大 眾所接近使用,如此也方符合政府出版學術期刊, 以鼓勵學術研究及傳播的政策目的。

Science Commons 中的「出版」計畫

Science Commons 是 非 營 利 組 織 Creative Commons 於 2005 年初成立的一個計畫,該計畫植 基於學術著作及資料的開放近用理念,旨在去除加 諸於資訊流通、分享上不必要的法律及科技限制, 以 加 速 科 學 研 究 的 循 環 週 期 及 促 進 科 學 的 進 步 (Science Commons, n.d.l)。 Creative Commons 成立的宗旨是有感於現行的著 作權法採行創作保護主義,雖然完整保護著作人的 權利,卻可能產生使用者在取得授權的過程中,因 為透過律師、著作權仲介團體等中間人而需耗費龐 大的時間及金錢成本,有時授權金甚至高到使用者 無法負擔而只能作罷,或根本無從得知著作人是誰 而不得其門而入的缺失;因此 Creative Commons 希 望透過提供一套免費的授權工具,去除創作人/著作 人與使用者之間不必要的中間人角色,讓著作的流 通能更為便利。

Science Commons 承續著和 Creative Commons 相同的理念,藉助 Creative Commons 授權機制於 2002 年底推 出至今累積的 寶貴經驗,進 一步將 Creative Commons 處理的面向——音樂、文字、影 音 著 作 等 擴 大 至 更 複 雜 的 科 學 層 面 (Wilbanks & Boyle, 2006) 。 Science Commons 著 重 於 三 大 主 題 — — 出 版 (publishing) 、 授 權 (licensing) 及 資 料 (data)(Science Commons, n.d.m),分別想解決的問題 是學者與出版商間關於著作的著作權讓渡 (Science Commons, n.d.g)、科學研究資料在不同機構或研究 者間轉移的問題 (Science Commons, n.d.d)、及建構 試驗性神經病學(neurological)研究的開放近用性質 的語意網(semantic web) (Science Commons, n.d.f)。 這三大主題中「出版」計畫和學術出版關係尤其密 切。「出版」計畫的提出主要為響應近年來提倡開放 近用的浪潮,期透過標準化學者與出版商間的契 約,來消除以往傳統學術出版模式所帶給文章作者 本身及大眾在取用資料上的不便利。 Science Commons 的「出版」計畫中,目前發展 最完整的應該是開放近用法律計畫(Open Access Law Program,下稱 OAL 計畫),該計畫主要係為鼓勵 法學類期刊的開放近用。OAL 計畫分別列出幾項原 則,讓贊同其理念的法學期刊出版商(或其編輯) 及法律學者可資遵循。供法學期刊出版商(或其編 輯)遵守的原則(「開放近用法律原則」,Open Access Law Principles)要求:(1) 該期刊向期刊文章作者所 取得的商業出版專屬授權必須是合理的、有限的期 限 , 且 不 得 阻 礙 作 者 將 其 文 章 以 和 Creative Commons「姓名標示-非商業性」同樣自由的授權釋 出;(2)文章獲該期刊刊登的作者則必須承諾在再版 的情況下,會標明該期刊為這篇文章的原始出版 人;(3)文章刊登之後,期刊出版商必須提供作者該 篇文章的電子檔;(4) 若該期刊並無採用 OAL 出版 合約(Open Access Law: Publication Agreement),則期 刊出版商必須在其網站上提供其所採用的出版合約 內容讓大眾得閱覽,且該出版合約不得違背以上所 列的 4 項原則(Science Commons, n.d.j)。目前許多知 名的法學期刊,如杜克大學法學期刊(Duke Law Journal)、哈佛大學法律與科技期刊(Harvard Journal of Law & Technology)、紐約大學法學期刊(New York Law School Law Review)等都已加入了這個計畫 (Science Commons, n.d.h)。 而要加入 OAL 計畫的法律學者則必須承諾將遵 守以下 3 原則:(1) 在該學者對某法學期刊具有編輯 權限的情況下,將採用「開放近用法律原則」;(2) 當 該學者擔任某法學期刊顧問(advisor)時,將鼓勵該期 刊的編輯採用「開放近用法律原則」;(3)該學者將只 向支持「開放近用法律原則」的期刊投稿 (Science Commons, n.d.i)。 除了針對法學期刊出版商(或其編輯)和法律學 者分別擬定可資遵循的原則外,OAL 計畫也制訂了 供兩方共同簽署的制式出版合約,讓作者得保有其 文章的所有著作權,且納入 4 種 Creative Commons 授權的選項:「姓名標示」、「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讓作者自行決定其文章欲以何

(11)

種 Creative Commons 授權提供大眾利用 (Science Commons, n.d.k)。若某法學期刊原先並非採用 OAL 所擬定的出版合約,OAL 計畫也提出 3 種具修改原 先 出 版 合 約 效 力 的 附 件 (addendum to publication agreement)來達到文章得開放近用的效果。「開放近 用創用 CC 1.0 附件」(OpenAccess-Creative Commons 1.0 Addendum)規定,作者保有得為非商業性目的利 用[15]其著作的權利,並得將其著作依類同於創用 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效果的授權方式提供予大 眾利用。例如,作者得在教學及研究的過程中重製 及散布其著作,亦得在其個人網頁、甚至其他開放 近用數位資料庫上張貼其著作 (Science Commons, n.d.a) 。 第 2 種 附 件 ,「 開 放 近 用 1.0 附 件 」 (OpenAccess-Publish 1.0 Addendum)除規定作者得散 布其文章的任何一個版本(含期刊最後刊登的版 本),更進一步寫明作者得為和其教學、研討會發 表、演講、其他學術著作和專業活動相關的目的利 用其文章,但不強制規定期刊出版商須授權作者得 將 其 文 章 以 Creative Commons 授 權 (Science

Commons, n.d.c);最後一種附件,「開放近用延遲 1.0 附件」(OpenAccess-Delay 1.0 Addendum)內容大致和 「開放近用 1.0 附件」相同,但另外規定作者需在 文章刊登 6 個月後才得將文章最終刊登的版本提供 大眾取得 (Science Commons, n.d.b)。無論是上述那 一種附件中皆規定,若期刊出版商在不簽署附件的 情形下逕行刊登作者的文章,將視同期刊出版商同 意附件之條款 (Science Commons, n.d.e)。

不論是透過擬定 OAL 原則,或制訂 OAL 出版合 約及附件,Science Commons 透過「出版」計畫, 以具體的行動來支持開放近用運動,這些雖然只是 一個開端,但我們相信其所引發的效應,將不只是 對傳統學術出版界激起一片漣漪。

結語

從自由軟體、開放內容至開放近用這一連串運動, 我們所感知到的是資訊開放的浪潮在不同學科、領域 間非常快速的拓展開來,同時,我們也正享受到資訊 開放所帶來甜美果實,Linux 作業系統及維基百科都 是很好的例子。這股強調資訊開放自由取用的浪潮, 現在似乎也漸漸衝擊到傳統的學術出版業,從而產生 了開放近用出版運動。 儘管開放近用出版能否有成功、延續的經營模式現 在仍有不少人對此存疑,然透過如 PLoS、BMC 等開 放近用出版組織的運作或可成功樹立開放近用出版運 作模式的典範;此外,本文以為,雖然學術期刊的開 放近用對於不同的學術領域的價值及適用方式或有差 異,但是政府機關或政府所屬研究機構所出版的學術 期刊,均應採取開放近用的出版模式,以使得其所出 版的研究成果能更廣泛的為研究人員及社會大眾所接 近使用;再者,透過聲譽卓著的學術機構(諸如美國 加州大學、哈佛大學及康乃爾大學等)漸漸出現的抵 制高價學術期刊及其出版商的行動,及民間組織如 Creative Commons 成立 Science Commons「出版」計畫 來推動期刊的開放近用,我們期待的是學術界能以具 體行動表達對開放期刊內容、開放近用理念的支持; 如果在可行的開放近用出版模式之架構上,能成功凝 聚學術界這股集體的力量,相信能創造學術出版商、 研究者、一般大眾三贏的局面。

誌謝

(作者感謝匿名審稿委員及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 究所莊庭瑞教授所惠與的寶貴意見,惟所有疏漏與 錯誤,係屬作者之責。此外,本文之立場係屬作者 個人意見,不代表台灣「創用 CC」計畫。)

附註

[1]“crawl"在此譯為「爬梳」係參考自輔仁大學 毛慶禎教授在「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一文中的 譯語,詳見 http://www.lins.fju.edu.tw/ mao/ works/ boai.htm。 [2] 完 整 「 布 達 佩 斯 開 放 近 用 提 議 」, 請 參 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read.shtml。 [3] 完 整 「 貝 斯 達 開 放 近 用 出 版 宣 言 」 請 見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bethesda.htm#defi nition。 [4] 柏林宣言關於科學及人文學知識的開放近用 對 於 「 開 放 近 用 內 容 」 的 判 斷 標 準 , 詳 見 http://www.lins.fju.edu.tw/mao/works/berlindeclaratio n.html。

(12)

[5] iCommons 的關於開放近用的里約 2006 宣言 (The Rio 2006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的詳細內 容,請參 http:// icommons.org/declarations/the-rio-20 06-declaration-on-open-access/。 [6] 除了該分類以外, SHERPA/RoMEO 並整理 期刊出版商的著作權政策中與作者典藏相關的規定 及限制,讓使用者得查詢;SHEPRA 集合了英國著 作的研究導向的大學(包含牛津和劍橋大學),來建 立 開 放 近 用 機 構 典 藏 觀 念 的 典 範 , 詳 見 http://www.sherpa.ac.uk/index.html。 [7]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期刊的徵稿簡約,詳 見 http://jlis.glis.ntnu.edu.tw/,該刊於 1976 年創刊, 目前網站上有提供自 1999 年以後期刊全文的開放 近用;「圖書館資訊學研究」期刊的前身為 1954 年 創刊的「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2005 年 6 月更名 為「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報」,2006 年 12 月再更 名為「圖書館資訊學研究」,關於該期刊相關資訊, 請參見 http://www.lac.org.tw/jlisr/index.htm。 [8] 該期刊採開放近用與商業資料庫付費雙軌 制;對於作者之自我典藏,亦設有一些限制,如要 求投稿者不得將刊後版本再為營利目的之使用,且 典藏版需對「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季刊為適當之 表彰。詳見 http://research.dils.tku.edu.tw/joemls/。 [9] 關於「圖書資訊學刊」之相關資訊,詳參 http://www.lis.ntu.edu.tw/main/academic_chinese_jour nal_intro.htm 及 http://www.lis.ntu.edu.tw/main/acade mic_chinese_journal_news.htm。 [10] 關於「圖書與資訊學刊」之相關資訊,請參 見 http://xoops.lib.nccu.edu.tw/modules/PDlinks3/ visit.php?cid=35&lid=146。 [11] 關於「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之相關資訊, 請參見 http://ic.shu.edu.tw/intro2.htm。 [12] 資料來源請參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 及社會科學發展處,2006 年 TSSCI 資料庫收錄期 刊名單,http://ssrc.sinica.edu.tw/ssrc-home/2006-10. htm。 [13] 所謂會員加值服務係指學術期刊出版機構除 了免費提供期刊全文供一般使用者下載、閱覽以 外,對於付費會員,另外提供諸如使用者下載記錄、 新知通告及相關聯文獻的連結等加值服務。

[14] Am. Geophysical Union v. Texaco, Inc., 802 F.

F. Supp. 1, 16 (S.D.N.Y. 1992), aff’d, 60 F.3d 913 (2d Cir. 1994).

[15] 此 處 所 允 許 的 「 利 用 」 態 樣 包 括 了 重 製 (reproduce) 、 散 布 (distribute) 、 公 開 演 出 (publicly perform)、公開展示(publicly display)及改作(prepare derivative works)。

參考文獻

Abelson, H. (2004, Ma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Symposium on electronic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medical journal publishing and its implication.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National Academies, Washington, U.S.A.

BioMed Central (n.d.). BioMed Central Membership. Retrieved March 22,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http://www.biomedcentral.com/info/about/members hip

Bramble, N. (2006). Preparing academic scholarship for an open access world. Harvard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 20(1), 209-233.

Carroll, M. (2006). The movement for open access law.

Lewis & Clark Law Review, 10, 741-760.

Denicola, R. C. (2006). Copyright and open access: reconsidering university ownership of faculty research. Nebraska Law Review, 85, 351-382.

Gadd, E., Oppenheim, C., & Probets, S. (2003). RoMEO Studies 4: An Analysis of Journal Publishers’

Copyright Agreements. Retrieved March 22, 2007, from http:// www.lboro.ac.uk/departments/ls/ disresearch/romeo/RoMEO%20Studies%204.pdf González, A. G. (2006). Open science: open source

licens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North Carolina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 7(2), 321-366.

Hess, C. & Ostrom, E. (2003). Ideas, artifacts, and facilities: information as a common-pool resource.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66, 111-145.

Hunter, D. (2005). Walled Garden. Washington and

(13)

Landes W. M. & Posner R. A. (1989).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copyright law.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8 (2), 325-363.

Litman, J. (2006). The economics of open access law publishing. Lewis & Clark Law Review, 10, 779- 795.

Kranich, N. (2004).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A

Public Policy Report. NYU School of Law.

North, D.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dlyzko A. (1997). The economics of electronic journal. First Monday, 2. Retrieved March 19, 2007, from :http://www.firstmonday.org/issues/issue2_8/o dlyzko/index.html

O’Mahony. (2003). Guarding the commons: how community managed software projects protect their work. Research Policy, 32, 1179-1198.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n.d.). Publication Fees for PLoS Journals. Retrieved March 23, 2007, from the http://www.plos.org/journals/pubfees.html

Science Commons. (n.d.a). Addendum to Publication

Agreement. Retrieved March 18, 2007, from http://

sciencecommons.org/projects/publishing/scaa- openaccess-creativecommons-1.0.pdf

Science Commons. (n.d.b). Addendum to Publication

Agreement. Retrieved March 18, 2007, from http://

sciencecommons.org/projects/publishing/scaa-opena ccess-delay-1.0.pdf

Science Commons. (n.d.c). Addendum to Publication

Agreement. Retrieved March 18, 2007, from http://

sciencecommons.org/projects/publishing/scaa-opena ccess-publish-1.0.pdf

Science Commons. (n.d.d). Biological Materials

Transfer Project- Background Briefing. Retrieved

March 17, 2007, from http://sciencecommons.org/ projects/licensing/background.html

Science Commons. (n.d.e). FAQ– Author’s Addendum.

Retrieved March 19, 2007, from http://sciencecomm ons.org/resources/faq/authorsaddendum.html Science Commons. (n.d.f). The Neurocommons-

Background Briefing. Retrieved March 17, 2007,

from http://sciencecommons.org/projects/data/ background.html

Science Commons. (n.d.g). Scholar’s Copyright

Project- Background Briefing. Retrieved March 17,

2007, from http://sciencecommons.org/projects/ publishing/background.html

Science Commons. (n.d.h). Scholar’s Copyright

Project- Open Access Law: Adopting Journals.

Retrieved March 18, 2007, from http://sciencecomm ons.org/projects/publishing/oalawjournals.html Science Commons. (n.d.i). Scholar’s Copyright

Project- Open Access Law: Author Pledge.

Retrieved March 18, 2007, from http://sciencecomm ons.org/projects/publishing/oalawpledge.html Science Commons. (n.d.j). Scholar’s Copyright

Project- Open Access Law: Principles. Retrieved

March 18, 2007, from http:// sciencecommons.org/ projects/publishing/oalawjournal.html

Science Commons. (n.d.k). Scholar’s Copyright

Project- Open Access Law: Publication Agreement.

Retrieved March 18, 2007, from http://sciencecomm ons.org/projects/publishing/oalawpublication.html Science Commons. (n.d.l). Science Commons.

Retrieved March 17, 2007, from http://sciencecomm ons.org/

Science Commons. (n.d.m). Towards a Science

Commons. Retrieved March 17, 2007, from http://

sciencecommons.org/about/towards.html Suber, P. (2006). Open Access Overview. Retrieved

April 9, 2007, from http://earlham.edu/~peters/fos /overview.htm

Swan, A. P. & Brown, S. M. (2004). Report of the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open society journal authors survey. Retrieved March 20, 2007, from http://www.jisc.ac.uk/uploaded_documents/JISCOA report1.pdf

(14)

Swan, A. P. & Brown, S. M. (2005). Open access self-archiving: an author study. Retrieved March 20, 2007,from http:// /www.keyperspectives.co.uk/open accessarchive/reports.html

Townsend, R. (2003).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Perspective, 41(7), 32-41. Wilbanks, J. & Boyle, J. (2006).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Commons. Retrieved March 16, 2007, from

http://sciencecommons.org/about/ScienceCommons _Concept_Paper.pdf

Willinsky, J. (2003).Scholarly association and the economic viability of open access publishing. Journal of Digital Information, 4(2). Retrieved March19,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jodi.ecs.soton.ac.uk/ Articles/v04/i02/Will insky/?printable=1

毛慶禎(民 95 年)。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民 96 年 5 月 14 日,取自 http://www.lins.fju.edu.tw/mao/ works/boai.htm

邱炯友(民 95 年)。Open Access Hybrid 期刊的另類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banks’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on their risk and profitability in Taiwan.We takes quarterly data of 37 commercial banks, covering the period

The disabled person can thus utilize this apparatus to integrate variety of commercial pointing devices and to improve their controllability in computer operation.. The

- Attempted to distribute infringing copies of copyright works to such extent as to affect prejudicially the rights of the copyright

– It allowed a commercial bank, investment bank, and insurance company to merge and form a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 To serve all their customers’ financial needs, bank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is the middle and small business loan customers of a commercial bank’s branches located in HsinChu and MiaoLio, first we adopt both the financial

On the content classification of commercial, we modified a classic model of the vector space to build the classification model of commercial audio, and then identify every kind

This study uses ANSYS FLUENT commercial code coupled with User-Defined Function (UDF) program to numerically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pressure and

The Earned Value Management (EVM) is a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for project cost control, which provides a promising tool for project cost control practice of the mid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