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知識管理與技術創新互動模式之理論與實證研究Building the Interactive Model betwee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 --- From Conceptual Model to Experimental Study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知識管理與技術創新互動模式之理論與實證研究Building the Interactive Model betwee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 --- From Conceptual Model to Experimental Study"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知識管理與技術創新互動模式之理論與實證研究

Building the Interactive Model betwee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

From Conceptual Model to Experimental Study

計畫編號:NSC 90-2416-H-110-025

執行期限:90 年 8 月 1 日至 91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劉常勇 中山大學企管系

計畫參與人員:孫瑞聰 中山大學企管系

一、摘要 本研究運用創新利潤鏈的架構探討知 識管理與技術創新活動之間的互動關係, 並 進 而 建 構 互 動 關 係 的 觀 念 模 式 (Conceptual Model),再經由個案研究與問 卷調查方式,驗證這種互動模式在我國企 業環境下的運作情形。本研究的內容將包 括﹕ 1. 經由理論探討,建立知識管理與技術創 新互動關係之觀念模式﹔ 2. 選擇技術創新較具績效的企業進行個 案研究﹐瞭解企業在不同的背景與經營 環境下所發展的創新活動類型,並探討 知識管理與技術創新的互動,以及不同 創新類型對於企業建構知識管理模式 的影響﹔ 3. 運用本研究發展的知識價值鏈與創新 利潤鏈互動關係,對於不同技術創新類 型建構對應的知識管理模式,並以統計 實證分析方法﹐驗證技術創新類型對於 知識管理模式的影響﹔ 4. 探討企業性質對於知識管理與技術創 新互動關係之影響。 關鍵詞:知識管理﹔技術創新﹔創新利潤 鏈﹔知識價值鏈;知識經濟 Abstract

This research creatively employs Knowledge Value Chain model as a knowledge management framework. The model consists of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 How to enrich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facilitate innovation process and create innovation prof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c weapons to business competition. This research will study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e will propose theoretical model and make hypothesis test in this research.

The contents of research will include﹕ (1) Through the theoretic analysis , this research will build up a conceptual model to represent the interac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 (2)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ctivities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innovation process of different business sectors in Taiwan through case studies; (3)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value chain and innovation profit chain through hypotheses test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atistic analysis; (4) exploring the inference of business environment to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ctivities.

Key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Knowledge Value Chain,

(2)

二、緣起與目的 Afuah(1998)認為創新是一種將新知識 運用於企業能力的提昇,並進而開發新產 品與新服務來創造企業的價值。他強調創 新活動的關鍵在於新知識的使用創新以創 造企業的優勢能力與市場利益,因此提出 創新利潤鏈(Innovation Profit Chain)的模式 架構。 該架構指出企業創新活動所導致的價 值優勢(包括低成本、高品質、差異化功能 等)是來自於企業的技術能力(Competence) 與資產能力(Endowment),而這兩大類能力 的發展是經由新知識的使用與創新所帶來 的結果。但企業由於受到其內外部經營環 境之影響(包括經營策略、組織結構、產業 與市場情境等),將採取不同的創新類型, 並影響對於知識使用、管理與創新的方 式。而不同的創新類型又將決定企業從事 創新活動的內涵,包括對於現有各項技術 能力與資產能力所希望進一步提昇的程 度,以及如何運用新知識來帶動上述創新 標的的實現。 由上述架構可知,企業內部的知識資 源與創新活動之間存在極為密切的關係, 但這兩者間的關係又受到企業經營環境之 影響與牽動,因此產生本研究之動機,探 討企業經營環境、知識管理、與技術創新 三者間的互動關係,如圖 1 (虛線範圍部 份)。 本研究擬運用創新利潤鏈的架構探討 知識管理與技術創新活動之間的互動關 係 , 並 進 而 建 構 互 動 關 係 的 觀 念 模 式 (Conceptual Model),再經由個案研究與實 證分析﹐藉以探討我國企業在進行技術創 新活動時,應如何發展相配合的知識管理 模式。本人過去數年從事之研究均屬獨立 性個別探討技術創新與經營績效關係或知 識管理與經營績效關係,由於知識管理與 技術創新之間存在密切關係,因此興起探 討知識管理與技術創新互動影響的研究動 機,以進一步延伸與整合過去的研究成 果,並藉以對於知識管理、技術創新、以 及企業經營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可以 有更完整的瞭解。由於有關技術創新與知 識管理個別議題我國學者已有較多的研究 成果,因此這項研究重點將集中於技術創 新類型與知識管理模式的互動關係建立以 及相關之實證分析。 圖 1、 企業經營環境、知識管理、技術創新三者間之互動關係 New product • Low cost • Improved attributes • New attributes Competences and Endowments New Knowledge Knowledge Management B u si n es s E n v ir o n m en 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

(3)

三、研究設計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如下: 圖 2 研究架構 本研究將技術創新類型區分為漸進 性創新、模組性創新、架構性創新、劇烈 性創新等四種,同時也將知識管理區分為 資料庫、企業網絡、討論空間、知識社群 等四種類型,並認為技術創新與知識管理 類型之間應該存在配對關係。因此,本研 究假設: H1: 技術創新與知識管理類型之間存在 配對的關係。 H2:當技術創新與知識管理類型形成正 確的配對,其新產品開發績效較高。 H3-1:H2 所主張的假說,在高科技產業 較一般製造業將更為顯著。 H3-2:H2 所主張的假說,在中小規模企 業較一般大型企業將更為顯著。 四、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問卷的郵遞對象以中華徵信所 2000年版「台灣地區大型企業」為對象, 共發出問卷總數份512份。回收問卷126 份,剔除填答不完整者及其他無效問卷, 21.86%。 在個案研究方面,本研究以宏遠興業、 博克門實驗室、矽品精密、思科等企業為 對象,探討技術創新與知識管理類型之間 對應關係。個案研究結果顯示。前述研究 假設在個案企業中確實明顯呈現配對的關 係。 在實證研究方面,本研究三大假設除 H3-1 以外,基本上大致皆獲得驗證。H1 假設獲得驗證,顯示技術創新類型確實會 影響企業對於知識管理活動的內涵設計。 其中屬於「漸進性創新」的企業比較偏好 採取「資料庫」類型的知識管理、「架構性 創新」的企業則偏好採取「討論空間」類 型的知識管理、「模組性創新」的企業偏好 採取「企業網絡」類型的知識管理、而屬 於「劇變性創新」的企業則偏好採取「知 識社群」類型的知識管理。 H2 假設獲得驗證,顯示技術創新與知 識管理形成良好搭配的企業組織,其新產 品開發績效較高。而這也進一步證實知識 管理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基礎,企業在推動 技術創新時將不可忽略搭配恰當的知識管 理活動。 技術創新的類型 漸進性創新 模組性創新 架構性創新 劇烈性創新 知識管理的類型 資料庫 企業網絡 討論空間 知識社群 H1 H3 新產品開發績效 中介變數 產業別、規模 H2

(4)

在 H3-1 假設中我們進一步檢視「高科 技廠商」及「一般製造商」的差異,結果 雖然發現高科技廠商的新產品開發績效普 遍要高過於一般製造商,但技術創新與知 識管理互動對於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影響, 高科技廠商比較一般製造商則似乎並非十 分顯著。這樣的現象與我們假設中的預期 有所落差。研究中發現,部分高科技企業 之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類型並不相互 搭配,但仍然可以達成不錯的新產品開發 績效。因此 H3-1 假設未能獲得驗證,高 科技企業比較一般製造廠商所呈現的高新 產品開發績效,顯然是其它因素所造成 的。而不能由技術創新與知識管理搭配這 一組因素來解釋。 H3-2 假設獲得驗證,顯示中小型企業 之技術創新與知識管理搭配所產生的效果 要優於大型企業。這是過去許多其它研究 認為中小企業具有較佳的技術創新績效的 研究發現是一致的。雖然目前比較積極投 入於知識管理工具發展的大多是大型企 業,但本研究結果顯示知識管理對於中小 企業創新績效顯現的效果其實更為顯著。 相信這樣的發現對於鼓勵中小企業投入於 知識管理,應該是具有正面的啟示作用。 五、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大致依據原計畫書構想進行, 並達成預期之研究目的。以下將研究成果 與評估歸納為四點: 1. 本研究自技術創新類型的角度將知識 管理分類為資料庫、企業網絡、討論空 間、知識社群等四累類,這在知識管理 研究尚屬於創新。 2. 將技術創新與知識管理加以分類,並驗 證兩者間的互動關係。這對於知識管理 在技術創新領域的應用研究,將會有一 定程度的貢獻。本研究計畫將這種分類 方式與互動關係的實證研究成果寫成 論文,加以發表。 3. 本研究以新產品開發績效做為對於創 新績效的評量方式,似不完備,因為還 有許多其它因素都會影響新產品開發 績效。這也是為何 H3-1 未能獲得驗證的 一項主因。如何建立一套能夠客觀評鑑 技術創新與知識管理互動的指標,是這 項研究最大不足之處,也世後續研究的 主要方向。 4. 本研究原計畫要發展一套能結合技術 創新的知識管理推行模式,但在研究中 發現,並沒有一套結構化的標準模式。 因此本研究僅歸納不同技術創新型態 下知識管理的一般推行原則,供企業參 考。 六、參考文獻 [1] 劉常勇,1999,「知識管理與企業發展」,智 慧財產權管理與專利應用研討會,高雄,1-10。 [2] 劉常勇,1998,「技術資源管理能力對新產品 開發績效影響之研究」,科技管理學刊,3(1), 121-135。 [3] 劉常勇,2000,知識管理價值鍊模式建構, Working Paper [4] 李仁芳,1999,組織知識管理與動態創新能耐 演化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

[5] 吳思華,2000, Knowledge Flow and Industry

Innovation, APEC-STPRC: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esearch Project Report, NSC, Taipei.

[6] Abernathy, W. and K.B.Clark, 1985, “Mapping the Wind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Research Poplicy, 14, 3-22.

[7] Afuan, Allan, 1998,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Implementation, and Profi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Y.

[8]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i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 pp.555-590.

[9] Davis, M.C. 1998. "Knowled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trategy: The Executive's Journal 15(1).

[10] Devenport, T.H., D.W. De Long and M.C. Beers 1998,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 “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43-57.

[11] Dodgson, M. 1993.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Review of Some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Studies 14(3): 374-394.

[12] Drucker, P.F., 1991,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 in Innovation, edited by HBR Press, MA.

[13] Freeman, C., 1982,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Cambridge, MIT Press, MA.

[14] Hansen, M. 1999. "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 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5)

organization sub-units. "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4(1): 82-111.

[15] Nonaka, I. and H. Takecuchi, 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6] Porter, M.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Free Press, NY.

[17] Puccinelli, B. 1998. "Strategies for sharing knowledge, "inform 12(9).

[18] Schumpeter, J.A., 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rvard, MA.

[19] Schumpeter, J.A., 1950,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3d ed. Harper, NY.

[20] Sinkula, J.M., W.E. Baker and T. Noordewier. 1997. "A Framework for Market-Base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Linking Values, Knowledge,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5(4): 305-318.

[21] Souder, W.E. 1987, Managing New Product Innovations, Lexington, MA: D.C. Heath and Company.

[22] Stewart, T.A. 1998,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23] Teece, D.J., 1986,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 Collaboration, 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 Research Policy, 12, 285-306.

[24] Tushman, M.L. and P. Anderson, 1988,

“Technological Discontinuties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1, 439-465.

[25] Zack, M. 1999. "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1(3).

[26] Zeleny, M. 1987, “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s: Towards Integra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16(7): 59-70.

(6)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

計畫類別:R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0-2416-H-011-025

執行期間: 90 年 8 月 1 日至 91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劉常勇 教授

計畫參與人員:孫瑞聰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九十一

十八

知識管理與技術創新互動模式之理論與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research proposes a Model Us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Alternatives (MUGICA) for innov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which contains two models:

“ Customer” ,employs th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 to develop a systematic model for the evaluation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 to reach the goal

Moreover, through the scholar of management, 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Analysis Model and Diamond Model make the analysis of transport industry at port, and make the

This paper aims the international aviation industry as a research object to construct the demand management model in order to raise their managing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key factor from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and Involve Theory to explore the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paper tries to apply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haring to construct the application model for the decision making method in order to share the

On the content classification of commercial, we modified a classic model of the vector space to build the classification model of commercial audio, and then identify every kind

This research refers to UTAUT model of Venkatesh, Viswanath, Michael, Gordon and Fred (2003) and even add the Hedonic Motivation of UTAUTⅡ to investigat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