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情境感知學習環境下華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情境感知學習環境下華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

Copied!
9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鴻仁 博士. 情境感知學習環境下 華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 A Study of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Context-Aware Learning Environment. 研究生:邱筱涵 撰 中華民國一0三年六月.

(2) 致謝 首先,誠摯的感謝指導教授-陳鴻仁博士,老師悉心的教導使我得以讓此論 文順利的產出,不時的討論並指點我正確的方向,使我在這兩年當中獲益匪淺, 老師對於學問的嚴謹更是我學習的典範。謝謝老師的教導!辛苦了! 踏入研究所的生活彷彿就像昨天,兩年的日子匆匆的轉瞬而過,憶起,剛從 桃園來到臺中求學懵懂模樣的我,讓我不經會心一笑。感謝所上同學們的熱情相 助,不厭其煩的指出我研究中的缺失,且總能在我迷網時為我解惑,有你/妳們 的陪伴讓我的研究生活更加的絢麗多彩。另外,亦得感謝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華語 文中心老師與學生們的大力協助,因為有你/妳們的體諒及幫忙,使得本論文的 實驗能夠順利進行。 感謝口試委員陳年興教授、林豪鏘教授與黃天麒教授,在百忙之中撥空審閱 拙作,並在口試的過程之中給予寶貴的意見及修正的方向,使本論文能更加的完 整而嚴謹、更具有參考價值。 最後,謝謝永遠的後盾-我的家人們,你們的包容與支持促使我不斷的成長 茁壯,爸爸、媽媽、姊姊、弟弟,我愛你們!謝謝我的家人!我,完成學業了。 興高采烈與你們分享這一刻! 興高采烈進入人生的下一個旅程!. 邱筱涵. 謹誌於. 民國一0三年六月 I.

(3) 中文摘要 受到無線技術發展的影響,行動學習(M-learning)己經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 之中,學制內的教學可以運用此一新式科技協助學習,擴展學習內容,延伸學習 效益。本研究提出建置一個運用英語介面學習華語文的學習系統,創新目前行動 學習的模式,將 QR Code 掃描載入技術以及 GPS 全球定位系統技術與華語文學習 結合,更進一步實現無所不在的學習,也提升了華語文學習的變化性、即時性, 同時也能滿足學習者對於自我學習的需求。 本研究將行動學習融入於華語文學習之中,跳脫過去傳統的華語文學習方 式,使用英語介面的系統學習華語文,給予華語文學習者一個能夠隨時隨地學習 的環境,提供適切、適性的學習。研究結果顯示:(1)使用本系統實施華語文學 習的學生,經由統計分析後發現,學生使用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後的學習成 效,顯著的高於使用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前的學習成效。(2)受試之學生對 於本研究之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大多持正向肯定的態度,在系統整體環 境、華語文學習的滿意程度上,認為此種學習方式比較多元、便利,增進學習中 的互動性,進而提升了學習之動機。. 關鍵字:情境感知學習、行動學習、華語文學習. II.

(4) Abstract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techniques, mobile learning (M-learn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part of people's life. In Taiwan's school system, the new technology can be used to assist learning, extend learning content and stretch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e study proposed an idea to construct a Chinese learning system with English interface to innovate the current M-learning mode. The system integrated QR code scanning technique and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with Chinese learning to realize the idea of ubiquitous learning (U-learning), which improved the variability and promptness of Chinese learning as well as satisfied learners' demand of self-study. The study integrated M-learning into Chinese learning: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methods, the system with English interface was adopted for learning Chinese, and it provided Chinese learners with an appropriate environment where they could learn anytime and anywher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1)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after adopting the system to study Chinese,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context awareness learning system for Chines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tudents prior to the application of context awareness learning system for Chinese. (2) Most students hel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 context awareness learning system for Chinese. Regarding the entire environment of the system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they tended to think that the learning method which was more diverse and convenient could improve interaction during learning and elevate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Keywords: Context awareness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M-learning); Chinese learning. III.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行動學習............................................... 6 一、行動學習的意義.......................................... 7 二、行動學習運用於學習的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情境感知技術與相關研究................................ 13 一、情境感知的意義......................................... 14 二、情境感知的技術......................................... 16 三、情境感知運用於學習的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華語文學習............................................ 22 一、華語文的趨勢........................................... 23 二、第二語言學習動機....................................... 24 三、華語文學習的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設計.......................................... 35 第四節、 研究對象.............................................. 36 第五節、 研究假設.............................................. 36 第六節、 研究系統設計.......................................... 36 IV.

(6) 一、系統開發工具........................................... 37 二、系統功能............................................... 38 三、系統流程............................................... 44 四、教材內容介紹........................................... 46 第七節、 研究程序.............................................. 49 第八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2 第一節、 有效樣本.............................................. 52 第二節、 外籍學生在學習成效的分析.............................. 52 第三節、 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使用滿意度調查.................. 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0 第一節、 結論.................................................. 60 第二節、 建議.................................................. 63. 參考文獻 .......................................................... 64 一、中文參考文獻............................................... 64 二、英文參考文獻............................................... 71 附件一. 華語文成就測驗前測試題 .................................... 78. 附件二. 華語文成就測驗前測試題 .................................... 81. 附件三. 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應用程式滿意度問卷 ...................... 84. V.

(7) 表目錄 表 2- 1 行動學習相關研究彙整 ....................................... 11 表 2- 2 情境感知技術應用特色比較表 ................................. 18 表 2- 3 情境感知相關研究彙整 ....................................... 21 表 2- 4 華語文學習相關研究彙整 ..................................... 29 表 3- 1 軟體工具及程式語言一覽表 ................................... 37 表 4- 1 外籍學生前後測成績之學習成效分析群組統計資料一覽表 ......... 53 表 4- 2 外籍學生學習成效分析獨立樣本 T 檢定 ......................... 53 表 4- 3 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應用程式滿意度調查結果 ................... 57. VI.

(8) 圖目錄 圖 2- 1 行動學習的基本要素 .......................................... 8 圖 2- 2 組成情境感知的四種因素 ..................................... 16 圖 2- 3 QR CODE 示意圖、RFID 示意圖、GPS 示意圖 ...................... 17 圖 2- 4 成人學習華語文之學習動機時間連續模式 ....................... 26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 30 圖 3- 2 研究流程圖 ................................................. 34 圖 3- 3 教學模式流程圖 ............................................. 35 圖 3- 4 系統功能架構圖 ............................................. 38 圖 3- 5 GPS 學習模式首頁、GPS 學習模式-學習地圖 ..................... 39 圖 3- 6 GPS 學習模式之進行畫面(一) .................................. 40 圖 3- 7 GPS 學習模式之進行畫面(二) .................................. 40 圖 3- 8 QR CODE 學習模式首頁、QR CODE 學習模式-選擇學習環境 ........... 41 圖 3- 9 QR CODE 學習模式之進行畫面(電腦) ............................. 42 圖 3- 10 QR CODE 學習模式之進行畫面(白板) ............................ 43 圖 3- 11 QR CODE 學習模式之進行畫面(時鐘) ............................ 43 圖 3- 12 系統流程圖 ................................................ 45 圖 3- 13 系統首頁、選擇學習模式 .................................... 46 圖 3- 14 進入學習教材之頁面 ........................................ 47 圖 3- 15 學習完畢之頁面 ............................................ 47 圖 3- 16 (GPS 模式-校園學習篇)認識字彙與發音、對話練習 ............... 48 圖 3- 17 (QR CODE 模式-教室篇)認識字彙與發音、對話練習 ............... 48 圖 3- 18 (QR CODE 模式-咖啡廳篇)認識字彙與發音、對話練習 ............. 49 圖 4- 1 外籍學生性別比例圖 ......................................... 54 圖 4- 2 外籍學生國家分布比例圖 ..................................... 55 VII.

(9) 圖 4- 3 外籍學生每日閱讀時間比例圖 ................................. 55 圖 4- 4 外籍學生每日上網時間比例圖 ................................. 56 圖 4- 5 華語文情境感知系統使用滿意度問卷之答題分佈圖 ............... 59.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小節。第一節介紹研究背景,第二節描述研究動機,第三節說 明研究目的,最後在第四節闡述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受到無線技術發展的影響,行動學習(M-learning)己經逐漸走進人們的生 活之中,學制內的教學可以運用此一新式科技協助學習,擴展學習內容,延伸學 習效益。在這個眾所矚目的學習發展過程中,學習者可以透過行動載具或手持裝 置來達成學習目的(溫嘉榮、陳嘉斌、莊明廣、郭勝煌,2011)。近年來,行動裝 置(Mobile device)極為盛行,它結合了各種多媒體的功能且具有高機動性,促 使行動學習迅速崛起。行動裝置無所不在相對的學習也將無所不在,因此,我們 擁有了不同於傳統學習的學習方式(郭玨伶,2012;莊謙本,2012; Cheng,Hwang,Wu,Shadiev & Xie,2010)。行動裝置與無線技術的結合,使學習內 容能有效的展示在各種設備上,例如:PDA、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和 iPad,以 適應不同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目標(張阜民、王秀郎、林意凡、高勝助,2013; Mohammad,Zaina & Jehad,2012)。而行動學習適合用於零碎且短暫的學習之中, 使用對象相當廣泛,可以是無法參加一般定期性課程的商務人士,也可以是在學 的學生(謝東澄,2011)。 行動裝置技術的進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隨處可見。許多研究認為,行 動學習的教學與學習環境的整合是很重要的(劉擎華,2011;Jeng,Wu,Huang,Tan & Yang,2010)。行動學習透過情境感知(Context-Aware)的技術,感應學習者所 處的位置與週遭環境的資訊,提供適當的學習內容,將學習從教室延伸到戶外, 創造真實的學習環境,實踐了行動學習(李晏榕,2010)。行動學習結合了因智慧 型手機迅速竄起的 QR Code,將 QR Code 作為學習者的學習材料,利用行動裝置 進行 QR Code 掃描,從中即時得到所需的學習資訊(Bruno Neal,2012),而透過 GPS 的結合,建立了情境感知的學習環境,根據學習者所處的時間與空間給予正 1.

(11) 確的資訊,使學習者可以更容易的融入學習之中(徐琮凱,2010)。行動學習跳脫 傳統的課堂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而與情境感知結合是一種創新的學習方 法,增強了學習者的學習意象(Wu,Sung,Huang & Yang,2010)。 目前行動學習的概念已經被多種學科所採用,從相關研究可以得知,行動學 習的確是能夠帶來過往傳統教學所無法企及的成效,並且激發學習者在過程中主 動求知的慾望(謝東澄,2011)。較多的研究將行動學習套用在智慧型手機和 GPS 全球定位系統中,進行英語相關學習,希望能改善學習者在英語學習上所遇到的 困境(蔡偉興,2011)。對於學習者來說,知識的獲取是相當重要的,行動學習給 予一個適性化的學習環境,配合著學習者的時間與空間(Shanmugapriya & Tamilarasi,2012)。運用於教育之中,行動學習的靈活性、機動性、訪問性,有 助於學習者整體學習的積極性(Fuegen,2012)。由於,行動學習強調學習是發生 在與我們貼近的日常生活,因此,為了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表現,行動學習在學習 者的認知負荷上需多做考慮(Shih,Tseng,Yang,Lin & Liang,2012)。 目前學習華語文的熱潮正如火如荼的席捲著全球,學習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 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願意到使用華語文的國家經商、旅 遊、留學(張佳琪,2012;賴舒庭,2010)。近年來,台灣的外籍學生人數急遽增 加,華語文的學習除了專業的課程之外,也是外籍學生在台灣生活的重要一環, 不但能幫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困難,也可以讓他們藉由學習華語文了解 台灣的文化(李豫,2011)。而有關於外籍學生說華語文,除了極為少數的人幾乎 沒有母語口音之外,大部分的人聽起來都還是或多或少的腔調不完整,總是那麼 的不自然。站在華語教學的立場,我們應該設法來改善這種現象(蔡淑芬,2011)。 隨著科技發展的趨勢,豐富的多媒體發揮了各種功效,給予我們與語言學習 上溝通的橋樑(Jong,Specht & Koper,2010),透過科技的應用讓華語文學習的管 道增加了多元性與方便性,不但帶給了華語文學習者更廣闊的學習視野,也能夠 藉由科技所提供的人際互動、人文參與,而主動建構自己的學習經驗(林麗娟,. 2.

(12) 2011)。行動學習的持續性、開放性,其融入語言學習之中,讓學習者感受到真 實的學習體驗(Wong,Chin,Tan & Liu,2010)。學習華語文或許是為了更深入瞭解 台灣的文化內涵,也或許是希望能夠與華人有更進一步的接觸與交流,不論動機 為何,學習華語文的主要目的不外乎都是在培養個人的第二語言能力。因此,蘊 含日常生活、文化情境的華語文學習內容,將會成為重要的學習指標(劉麗玉, 201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行動學習是以建構的、合作的、學習者為中心,在任何時間、地點、設備 皆可能發生的學習,因此,此一時空開放的環境建置,是目前行動學習所面臨到 的挑戰。行動學習的領域在應用上範圍相當的廣泛(溫嘉榮、陳嘉斌、莊明廣、 郭勝煌,2011),其中,具有情境感知需求的行動學習案例更加能夠反應出教與 學的活動情境與環境變化(郭玨伶,2012)。在語言教學的領域裡,行動學習雖然 也有不少的應用,但是大多為英語、日語等語種的學習,有關於華語文的學習至 今仍然不夠完善(謝東澄,2011)。 目前行動裝置在教學的應用上,一般都是利用現有的無線網路和寬頻技術, 結合筆記型電腦、Table PC、PDA、iPad、智慧型手機等設備(莊謙本,2012)。 而利用新的行動科技和根據學習情境進行設計的學習教材或平台,將會大幅降低 學習者的學習門檻,能夠更方便的蒐集、查詢、統整學習內容(張阜民、王秀郎、 林意凡、高勝助,2013)。本研究嘗試探討將 QR Code 掃描載入技術以及 GPS 全 球定位系統技術納入行動學習之中,以發展出新的華語文學習模式,期盼能夠藉 此突破有形的教室環境,塑造新的華語文學習形態與環境。 針對上述陳述,本研究動機歸納如下: 一、將行動學習融入於華語文學習之中,跳脫過去傳統華語文學習的方式,使用 英語介面的系統學習華語文,給予華語文學習者一個能夠隨時隨地學習的環 境,提供適切、適性的學習。 3.

(13) 二、創新目前行動學習的模式,將 QR Code 掃描技術以及 GPS 定位技術融入於行 動學習之中,更進一步實現無所不在的學習。 三、建置一個運用英語介面學習華語文的情境感知學習系統,期盼華語文學習者 透過本研究所建置之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提升華語文之學習成效,進 而達到自我學習的需求。. 第三節、 研究目的 行動裝置的普及讓行動學習有了更多的突破與創新,使得科技在教育上的 應用發生了質與量的變化。本研究提出建置一個運用英語介面學習華語文的學習 系統,將 QR Code 掃描載入技術以及 GPS 全球定位系統技術與華語文學習結合, 提升華語文學習的變化性、即時性,以行動學習為主要學習概念,配合華語文的 學習理論,並且針對行動學習的特性以及限制進行分析。期望學習者透過此華語 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在日常生活之中隨時隨地進行華語文的學習、練習,豐富華 語文的基礎認識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口說能力,同時也能滿足學習者對於自我學習 的需求。 本研究目的分別敘述如下: 一、建置一個運用英語介面學習華語文的學習系統。將華語文與情境感知技術結 合,以 QR Code 及 GPS 為主要學習媒介,提供認識華語字彙、華語字彙即時 發音、華語文對話練習之功能,給予一個擁有生活化之學習環境。 二、透過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探討情境感知學習與傳統式學習對於學習者 學習華語文之學習成效。 三、瞭解華語文學習者使用了本研究之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後,對於此學習 系統的接受程度。. 4.

(1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礙於研究時間、經費、人力、物力、以及研究者本身之能力,因此無 法做全面性的探討,其研究範圍與限制如下: 一、本研究以台中市某大學華語文中心之外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所得之結 果,並不適合推論至所有之外籍學生。 二、有關於華語文學習之教材眾多且範圍由淺入深極為廣泛,為了配合本研究, 故僅選取日常生活用語來作為本研究之學習教材。實驗範圍侷限於日常生活 用語之華語文學習,不適合推論至其他階段或科目。 三、有關於華語文學習者之學習範圍,研究範圍限制於台中市某大學內,不適合 推論至其他地區。. 5.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文獻探討共分四節,第一節主要探討行動學習的意義及相關研究;第二節 針對情境感知技術進行探究;第三節則是針對華語文學習的趨勢及相關研究進行 探討。. 第一節、 行動學習 科技的普及,3G 行動上網將觀看數位內容的載具變的更輕巧、更可攜,說 明了數位學習不再遙不可及,已變的隨手可得,使學習者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學 習(劉仲鑫、陳威宇,2009)。數位學習的領域在網際網路以及多元媒體的發展下 不斷的進步,其中,新興領域的無所不在的學習漸漸地吸引了許多研究人員的關 注(Wu,Sung,Huang & Yang,2010)。行動學習是行動裝置與無線網路結合,搭配 著行動學習的數位化學習系統僅行學習,這樣的學習模式使學習者不受時間、地 點的限制,並且享受著行動學習所帶來的立即性、便利性(張基成、林建良、顏 啟芳,2011)。行動學習突破時間、空間,透過行動手持裝置進行學習,而目前 科技的蓬勃發展,在所有的行動學習裝置中,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在年輕族群 使用率相當的普遍,我們希望能夠藉由這些新興的科技工具讓學習者擁有更佳的 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莊坤鴻,2010)。 科技之發展迅速,尤其是無線網路的蓬勃發展,改變了在教育領域上的學習 模式,知識內容透過無線網路傳遞取代了傳統的模式,目前的智慧型手機硬體體 積不斷縮小、運算能力不斷增加,使學習者在學習上更有自由。除此之外,電腦 輔助教學中的虛擬溝通方式已達到普及化,因此,社群網站將成為主要發展的潮 流,無線網路加值了學習者在行動學習上的學習互動(林世昌,2012)。許多學習 系統的創新正推動著行動學習,雖然各種行動學習之平台提供了更靈活的學習方 式和學習經驗,但是各種行動裝置的條件和限制,也成為了我們必須要克服的挑 戰與障礙(Hwang,Chu,Shih,Huang & Tsai,2010)。. 6.

(16) 一、行動學習的意義 科技的發展讓數位學習的工具不再侷限於電腦,人們漸漸擺脫了一定要使用 電腦才能夠上網的思考模式。PDA、電子書包、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與無線 網路的結合,讓我們的學習開始跟著它們移動了,學習不再被空間、時間限制住, 因此,發展出了不同以往的學習方式─行動學習(M-learning)(謝東澄,2011; Kraig Finstad,2006)。而行動學習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習者可以在不同的地點進 行學習,因此,行動學習大部分應用於戶外的學習活動(張阜民、王秀郎、林意 凡、高勝助,2013)。 行動學習的涵義為「在不同的時間與地點能即時提供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 交流」,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也能夠即時的獲得教學者想傳達的教學內容 或其他相關資訊(Danesh,Inkpen,Lau,Shu & Booth,2001)。行動學習是科技教育 的擴展之一,行動學習是在各種不同的行動裝置上進行,不論在任何地點或是各 種時間,只要學習者有了學習動機就可以進行學習,這是以學習者的便利性為主 要訴求,學習者可針對自己的需求自我學習(Galagan,2012;Kraig Finstad,2006)。而行動裝置必須在任何時間、地點皆能夠完整呈現學習的內容, 並且維持著學習者與教學者之間的無線溝通管道(Liao,Chen,Chen,Hsu,Chiang & Pai,2013),也就是說,完整的行動學習具備了以下五項基本的要素(Ozdamli & Cavus,2011),如圖 2-1 所示: (一)、學習者(Learner) (二)、教學者(Teacher) (三)、環境(Environment) (四)、內容(Content) (五)、評估(Assessment). 7.

(17) 學習者. 教學者. 環境 行動學習 M-Learning. 評估. 內容. 圖 2-1 行動學習的基本要素. 行動學習的給予了學習者相當大的學習自由,讓學習者對於學習是享受的、 有興趣的(Seppälä & Alamäki,2003),以下六點說明了行動學習的特性(郭玨伶, 2012;Chen,Kao,Sheu & Chiang,2002): (一)、學習需求的迫切性 急於取得關鍵資訊以解決目前的學習問題,行動學習將提供莫大的幫助。 (二)、知識取得的主動性 在行動學習中資訊內容可說是隨手可得,發揮了以學習者為主的自我導向學習。 (三)、學習環境的機動性 行動學習藉由無線網路擁有了行動化、隨身性、個別化,使的學習地點與相關學 習的設置可以隨時就地形成。 (四)、學習過程的互動性 學習者不單單只是操作行動裝置,更可以透過行動裝置與其他人進行互動,是個. 8.

(18) 多元的學習環境。 (五)、教學活動的情境化 行動學習將日常的生活融入學習之中,讓學習者更能感同身受。 (六)、教學內容的整合性 行動學習整合了許多種資訊,能夠提供全方位、跨學科的學習。. 二、行動學習運用於學習的相關研究 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行動學習將不同形式的媒體、技術整合於學習之中, 提供給學習者豐富的感官刺激(Baddeley,2000)。陳怡容(2010)將 PDA 運用於英 語聽力學習上,研究分為兩組進行實驗,一組為純聽力之學習,另一組則是有 PDA 顯示文字作為輔助,研究結果發現,學習者的英語能力透過多媒體內容呈現 的輔助產生顯著進步。Danesh、Inkpen、Lau、Shu 與 Booth(2001)開發了一個 PDA 基因配對軟體,將紅外線作為學習者之間的互動媒介,學習者在基因池中進 行配對,達成配對後,PDA 上即會顯示配對的魚以及配對後的小魚特徵,此軟體 大大增加了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也提升了學習者對於基因學習的興趣。晁瑞明、黃 建圖、張伊婷(2005)在研究中得到了一個結論,PDA 在整理學習資料的過程中比 較於傳統學習更有系統化,因此讓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較佳的學習效果。 Chen、Kao 與 Sheu(2003)利用無線網路與 PDA 的結合,建置了一個 PDA 賞鳥學習 系統,此系統用於輔助戶外的學習活動,學習者可以透過 PDA 來觀看鳥類的圖片 以及相關介紹。Chen、Kao、Yu 與 Sheu(2004)將 PDA 和相機運用於學習之中,學 習者透過相機拍下所看到的飛蝶,利用 PDA 進行圖像的搜尋、比對並且即時的傳 送資訊給予學習者,讓學習者更容易獲得想知道的知識。張基成、林建良、顏啟 芳(2011)在研究中探討 PDA 用於學習中學習者持續使用的意圖,以台灣中部地區 125 位高中學生為研究的對象,學習者透過 PDA 進行英語的學習,研究結果顯示, 學習者對於多媒體較純文字有好奇心,而在持續使用上有著正面的影響。黃仕棋 (2004)建置了一個自然科的行動學習的環境,學習者在此學習環境中利用 PDA 9.

(19) 進行實驗、蒐集數據、分析資料、同儕間相互討論,研究中發現,利用 PDA 輔助 於國小自然科實驗有著正面的幫助。 Thornton 與 Houser(2005)將目前普遍於生活中的手機運用於學習之中,研 究結果發現,此種學習模式使學習侷限於手機螢幕之中,運用於學習英語字彙上 學習者觀看是吃力的,加上皆以文字呈現使學習過於單調,因此,較容易使學習 者失去學習動機。Mahat、Ayub 與 Wong(2012)對於行動學習的自我學習之效能進 行評估,研究中利用目前極為普遍的手機作為學習工具,實驗對象為高等教育的 學生,實驗時間為一學期,學習之中透過短訊息服務給予學習者資訊、課程考核, 研究結果顯示,此一學習方式有著隨時隨地接收的特性,對於自我學習是有所幫 助的。鄭淑真、劉炳宏與周振傑(2007)將無線網路、PDA、GPS 結合並運用於學 習之中,建置了一個植物的查詢系統,學習者透過此系統能夠比對植物並且得到 植物的正確相關資訊。林明玉(2005)在研究中設計了一個有關於蕨類的學習系 統,每位進入此系統的學習者皆可編輯系統內的學習資料、圖片,透過同儕間的 知識分享與整合能夠讓學習者更快速的查詢到想要學習的知識。余岐智(2010) 建置了一個行動式寓教於樂型的學習系統,行動裝置上結合了擴增實境的技術, 學習內容為象棋的學習,學習者可以使用虛擬的 3D 棋盤進行象棋遊戲或是學習 棋譜。研究的結果顯示,此系統確實給予學習者了正面幫助,也讓學習者能夠持 續進行學習,因此,以擴增實境的技術開發行動式寓教於樂型的學習系統是極其 可行的。 由上可知,在行動學習方面除了工具的輔助之外,學習內容需與主題相關, 且能融入學習情境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本研究之實驗背景為互外的場域 並且具有活動性的華語文學習情境感知環境,其活動的需求與相關的資源條件特 別適合發展具備活動性特質的行動學習,因此,以行動學習相關領域的發展以及 應用作為研究之參考,透過行動學習的發展思維,協助相關研究之發展。 茲將行動學習的相關研究整理如表 2-1 所示。. 10.

(20) 表 2-1 行動學習相關研究彙整 研究者. 研究主題. Danesh,Inkpen,Lau,Shu GeneyTM: designing a & Booth(2001) collaborative activity for the palmTM handheld computer. 研究簡介 開發一個 PDA 基因配對軟 體,此軟體增加了學習者 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習者 對於基因學習的興趣。. Chen,Kao & Sheu(2003) A mobile learning system 建置了一個 PDA 賞鳥學習 for scaffolding bird 系統,此系統用於輔助戶 watching learning 外的學習活動,學習者可 以透過 PDA 來觀看鳥類的 圖片以及相關介紹。 Chen,Kao,Yu & Sheu(2004). A Mobile Butterfly-Watching Learning System for Supporting Independent. 將 PDA 和相機運用於學習 之中,學習者透過相機拍 下所看到的飛蝶,利用 PDA 進行圖像的搜尋、比. Learning. 對並且給予即時回饋。. Thornton & Houser(2005). Using mobile phones in English education in Japan. 將手機運用於英語字彙 學習,此種學習模式使學 習侷限於手機螢幕、觀看 吃力、文字呈現過於單 調,容易使學習者失去學 習動機。. 黃仕棋(2004). 設計並建置一個應用於國 小自然科實驗課程之行動 學習環境. 建置一個自然科的行動 學習的環境,學習者利用 PDA 進行實驗、蒐集數 據、分析資料、同儕間相 互討論。. 11.

(21) 研究者. 研究主題. 晁瑞明、黃建圖、張伊婷 應用 Moblog 於[自然與生. 研究簡介 研究結果顯示:PDA 在整. (2005). 活科技] 行動教學策略培 養學生科技創造力之研究. 理學習資料的過程中比 較於傳統學習更有系統 化。. 林明玉(2005). 以提供線索學習方式搭配 行動學習輔具建置一個國 小自然科探究學習模式. 設計一個有關於蕨類的 學習系統,學習者進入此 系統皆可編輯系統內的 學習資料、圖片。. 鄭淑真、劉炳宏與周振傑 結合 GPS 之 PDA 植物查詢系 建置了一個植物的查詢 (2007) 統 系統,學習者透過此系統 能夠比對植物並且得到 植物的正確相關資訊。 陳怡容(2010). 余岐智(2010). 在行動學習環境下內容呈 現模式與學習者程度對認. 將 PDA 運用於英語聽力學 習,研究結果發現,學習. 知負荷與英語聽力之影響. 者的英語能力透過多媒 體內容呈現的輔助產生 顯著進步。. 於整合型設備的行動式 寓 結合了擴增實境的技 教於樂型學習系統 術,學習內容為象棋的學 習,研究結果顯示:此系 統給予學習者正面幫助。. 張基成、林建良、顏啟芳 行動學習環境中英語學習 (2011) 持續意圖之便利性及好奇 心影響研究. 12. 探討 PDA 用於學習中學習 者持續使用的意圖,研究 結果顯示:學習者對於多 媒體較純文字有好奇 心,而在持續使用上有著 正面的影響。.

(22) 研究者. 研究主題. Mahat,Ayub & Wong(2012). 研究簡介. An Assessment of. 行動學習的自我學習之. Students’Mobile Self-Efficacy,Readiness and Personal Innovativeness towards Mobil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 Malaysia. 效能進行評估,研究結果 顯示:此學習方式有著隨 時隨地接收的特性,對於 自我學習是有所幫助的。. 第二節、 情境感知技術與相關研究 在科技發達的今日,無所不在的情境感知服務已經逐漸的成為新趨勢 (Wu,Sung,Huang & Yang,2010)。而情境感知技術能夠隨著不同的時間與空間的 狀態變化,動態的調整使用者的資訊,並且依照使用者所使用之行動裝置的特 色,也有適當的服務與內容(曹偉駿、鄭博元、李建邦,2013)。近幾年來,智慧 型的行動裝置蓬勃發展,上網速度、運算能力皆越來越快,以及行動裝置上的嵌 入式晶片也越來越豐富,這樣的變化在教育上有著甚廣的發展空間,其中,適時 適地之服務就是目前最廣受歡迎的應用之一(Ally,2013)。 人機互動、情境感知的技術不斷的在進步,情境感知技術在行動裝置上透過 環境以及人的行為可以將資訊主動的回饋給使用者(呂佳珊,2010)。無線網路結 合情境感知技術的研究日漸速增,由於情境感知是依照不同的地理環境,透過感 應器的幫助與當時的環境因素,提供適當的資訊給使用者,因此,使用者所在地 的位置很重要。有關於定位的技術:Wi-Fi、藍牙、以及 ZigBee 方面皆有許多相 關之研究(羅偉嘉,2013)。在情境感知學習的環境之中,若是能夠藉由適當的引 導以及數位學習系統的輔助,依照學習活動彼此之間的關聯度,給予適當的觀察 體驗,將會有效的提升學習者之學習效果(陳碩翬,2009)。 13.

(23) 一、情境感知的意義 情境感知(Context-awareness)結合了許多不同類別的感知技術,例如: 位置、溫度、濕度、方向、重力,甚至延伸至社交互動的情境之中,因此,情境 感知會隨著環境的變化進而提供給使用者不同的相關訊息,或是給予使用者某種 特定的環境服務,能夠讓整個瀏覽的內容更加豐富,方便了使用者取得環境周遭 的資訊。情境感知是一種能夠對照使用者所在的時、地等情境,而自動提供最符 合運算結果的一種技術(Haosheng,Gartner,Schmidt & Yan,2009; Chou,Hsieh,Gandon & Sadeh,2005)。 Schilit 與 Theimer(1994)在研究中探討了情境感知的概念,此概念說明: 情境感知是根據使用者所身處的不同地理環境、位置,進一步將使用者所需要的 相關資訊傳送到使用者能夠使用的各種裝置上。此概念希望:能夠讓使用者在任 何時間、任何地點,查詢到任何其他位置的資訊(鄭乃元,2013)。Schilit、 Theimer(1994)在研究之中進一步的指出,情境感知運用於行動學習中的模式可 分為以下兩項(Zheng,Chen,Li,Xie & Ma,2010;吳孟穎,2012): (一)、主動式情境感知(Active context awareness) 當系統接收到使用者當時的情境因素後,會主動依據當時情境因素改變系統所提 供的服務。例如:會議中行動電話自動拒接或轉接。 (二)、被動式情境感知(Passive context awareness) 使用者主動為自己所感興趣之情境因素提出要求,系統再依使用者的要求提供任 務資訊。例如:依使用者的習慣與喜好,對資訊做不同的優先排序。 情境感知依據在任何環境之中的使用者,對於使用者的需求給予相關的資訊 以及服務,並且妥善的處理使用者與應用程式之間相關的互動資訊,任何足以描 述人、事、時、地、物等實體的資訊皆屬之。情境感知將環境智慧融入於生活的 情境之中,期望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隨時都能透過任何設備取得資訊並且進 行回應,以各種運算裝置與網路技術的結合,以達到服務無所不在的境界(黃捷 14.

(24) 薰,2012;Dey & Abowd,1999)。一個情境感知的系統可以提供相關的資訊或服 務給使用者,而對於情境感知的系統所需要具備的能力,Dey 與 Abowd(1999)提 出了情境感知系統的功能必須要支援下列三項: (一)、提供資訊以及服務給予使用者。 (二)、擁有使用者自動化的執行服務。 (三)、能夠透過這些情境資訊的標示內容來做進階的查詢。 所謂的「情境」,就是包含了所在的位置資訊、周遭的人物關係以及這些事 項的改變,也就是說,只要是電腦能夠捕捉到的有關於使用者周遭環境的資訊都 可以稱之為情境(黃捷薰,2012),因此,任何可以和使用者或是應用程式產稱相 關互動的都可以列入此一詞當中,當然,使用者本身或者是應用程式本身也可列 入,而在互動的過程之中所產生的資訊稱之為情境資訊(陳映汝,2010)。 透過圖 2-2 可以得知,組成情境感知最主要的情境因素有四種,分別為(Chen & Kotz,2000): (一)、運算情境(Computing context) 網路的連結、通訊成本、通訊頻寬以及鄰近資源。例如:螢幕、印表機、工作站。 (二)、使用者情境(User context) 使用者的個人資料、所處位置以及附近的使用者,甚至可延伸至使用者目前的社 交狀況。 (三)、實體情境(Physical context) 明亮度、聲音、溫度以及交通狀況。 (四)、時間情境(Time context) 每天、一週、一個月、一年、四季。. 15.

(25) 運算情境. 使用者情境. 情境感知 Context-awareness. 時間情境. 實體情境. 圖 2-2 組成情境感知的四種因素. 在情境感知中,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利用環境或是使用者的資訊從中取得 一個更好的服務,舉例說明:能夠利用手機搜尋到使用者所處周遭環境的餐廳, 當使用者透過設備使用這項服務時,情境感知技術會根據使用者的位置及個人喜 好尋找出一份適合的資訊回傳給使用者(李振宏,2012)。而目前情境感知不論是 在教育、旅遊、購物、娛樂等許多方面都廣泛被運用,使用者對於主動式情境感 知給予相當正面的回應(Kaasinen,2003)。. 二、情境感知的技術 普遍運用於情境感知的定位技術有:GPS、GSM、RFID、無線網路、紅外 線系統、超音波定位、藍芽等技術。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各種定位技術也不停 發展著,因此,位置感知將不再侷限於 GPS,目前運用於情境感知的感測技術有 下列幾項:無線電通訊模組、Wi-Fi、RFID、QR Code、GPS 等。各種感知技術 在情境感知中的應用方式如下(施能義、王憶萍,2012):. 16.

(26) (一)、無線電通訊模組 當使用者使用行動裝置接收到訊號時,將會辨識出當下所設定好的地點資訊,然 後讀取資料庫中的資訊,讓使用者與行動裝置進行互動。例如:博物館無線導覽 系統。 (二)、QR Code 目前在網路上已有許多免費製作的軟體,且製作容易,只要配合軟體,就能夠使 用於有照相功能的行動裝置,圖 2-3(a)為 QR Code 之示意圖。(圖片來源:奇摩 網站-圖片) (三)、RFID RFID 是一種無線通訊技術,可以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 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者光學接觸,圖 2-3(b)為 RFID 之示意圖。(圖片來源:奇摩網站-圖片) (四)、GPS GPS 是接受來自衛星的訊息,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透過 GPS 可輕易獲得衛星 資訊,圖 2-3(c)為 GPS 之示意圖。(圖片來源:奇摩網站-圖片). 圖 2-3 (a). 圖 2-3 (b). 圖 2-3 (c). QR Code 示意圖. RFID 示意圖. GPS 示意圖. 各種情境感知技術的應用特色比較如表 2-2 所示: 從中可以發現,最簡易且價格最低廉的為 QR Code,而 RFID 以及 GPS 接收器所 需要的費用較高且較不易維護(陳佳宏,2009)。 17.

(27) 表 2-2 情境感知技術應用特色比較表 特色/技術 即時性. 無線通訊模組. QR Code. RFID. 依感測點多寡 依感測點多寡 依感測點多寡. GPS 10 秒更新. 方便性. 自動感測. 需開啟設備. 自動感測. 自動感測. 互動性. ✔. ✔. ✔. ✔. 情境化. ✔. 需手動感測. ✔. ✔. 適性化. ✔. ✔. ✔. ✔. 學習方式. 主動. 被動. 主動/被動. 主動. 系統. 中等. 簡單. 複雜. 中等. 價格. 中等. 低. 高. 中等. 維護. 不易. ✔. 不易. ✔. 更新. ✔. 重新製作. 更新訊息. ✔. 三、情境感知運用於學習的相關研究 在過去我們所熟悉的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是直接向學生傳遞知識與概念的 主要人物,而學生僅僅是被動的在吸收著,如此一來,對於學生知識整合與應用 的發展是有所侷限的(余岐智,2010;張財銘、黃永寬,2005; Danesh,Inkpen,Lau,Shu, & Booth,2001)。情境感知學習正是針對此一教育上的 缺失提出了改進的建議,強調學習應該要存在於真實的情境當中,學習者透過在 學習活動裡主動的參與和探索,因而能體會知識與概念的意義、建立屬於自己的 知識架構,並且將此架構應用於未來的情境之中(王春展,1996;朱則剛,1994) 。 根據過去相關學者的意見與看法,可以瞭解到情境感知學習在學習環境、學習者 的學習以及教師的角色三方面具有以下特性:. 18.

(28) (一)、學習環境 情境感知學習注重學習情境的真實性,以及生活化的學習,如此才能讓學習者對 於學習產生興趣,也能使學習者真正了解所學知識的意義與價值,進而建立出穩 固的知識架構(黃清雲,2004;Choi & Hannafin,1995;Brown,Collins & Newman1989)。 (二)、學習者的學習 學習者應該要像學習技藝的學徒一樣,不斷的進行知識技能的學習,以及不斷的 練習實際問題的解決(陳品華,1997)。除此之外,學習者之間的合作與互動,藉 由彼此的經驗分享與意見交流,也會有利於知識的建立(Lave & Wenger, 1991)。 (三)、教師的角色 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僅僅是支持與指導,以讓學習者自我建構的方式支持學習者的 學習(Young,1994)。 林家正(2007)將「資訊教育」融入於「自然與生活科技」,以國小高年級為 實驗對象,教導學習者認識 QR Code 以及學會如何使用 Pocket PC,並且搭配系 統功能讓學習者更加熟悉介面及操作。帶領學習者至校園各處使用 Pocket PC 進行情境感知的學習,透過無線網路、QR Code 作為學習工具,使學習者能夠藉 由主動接近感應物件而達到學習的效果。無線網路以及 QR Code 的結合創造出虛 擬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互動也增加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程度。 許甲奇(2008)以國小六年級的學生為實驗對象,由於植物種類過於繁多,為了提 高學習者對於植物辨識的能力,將情境感知的學習融入於教學之中,讓學習者能 夠在真實的情境中有效率的進行學習,實驗結過發現,透過這樣的學習模式,確 實扮演了輔助學習者辨識植物的好角色,學習過程之中使學習者對於植物印象深 刻,有助於將知識儲存至長期記憶區。黃天佑、賴忠良(2009)對於國小認識校園 植物的課程教學,提出了一個以智慧型手機結合 GPS 的情境感知學習系統。使得 學習不再侷限於課堂時間以及傳統教室之中,學習者可以走到戶外進行學習,甚. 19.

(29) 至可以學習到在戶外學習時,對於自身的安全保護。Hwang、Chu、Shih、Huang 及 Tsai(2010)將情境感知技術與環境結合,用於國小四年級的自然科學之中, 指導學生觀察和體驗蝴蝶的真實世界,並且在觀察中將蝴蝶進行分類,創新了傳 統的學習方法。訪談結果表示,這樣的系統對學習者的學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尤其是在情感領域,增加了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與學習過程中的互動包括參與動 機。 鄭家家(2011)在研究中提出一個結合情境感知的學習方式,強化對於鄉土教 學的效果。使用具有導入 GPS 定位技術的 PDA 以及史地資料庫,輔助學習者實地 勘查歷史悠久、古蹟保存完善的史地位置,並且進行探索學習,讓學習者身歷其 境在歷史故事之中,方能更了解追求本質的學習要點,進而對於鄉土文化產生認 同感與提升學習的動機。實驗結果顯示了,使用此一方式學習的學習者,對於學 習內容有較深刻的學習印象,也在鄉土認同方面表現出較高的認同感。Shih、 Tseng、Yang、Lin 及 Liang(2012)將情境感知技術應用於國小五年級學生課程之 中國風景名勝詩詞鑑賞活動,利用智慧型手機作為主要學習工具,透過智慧手機 內的 GPS 定位功能,根據學習者所在之風景區域,提供詩詞給予學習者並且對於 學習者的回應給予回饋。實驗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對於此學習模式皆表示接受與 喜愛。 總結分析以上文獻,歸納出研究結果如下:1.情境感知學習的引導學習者主動 探索、發現問題,提升學習者的思考能力與團隊的合作精神。2.透過情境感知的 學習方式能夠將書本裡的抽象概念真實化,學習者以自身的經驗把知識內化並且 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3.學習結合資訊科技,符合了現代的發展新趨勢,對於情 境感知的學習給予了強大的工具。 茲將情境感知技術的相關研究整理如表 2-3 所示。. 20.

(30) 表 2-3 情境感知相關研究彙整 研究者. 研究主題. 設備. 研究簡介. 林家正(2007). 探討國小校園行動學習 系統之建置與研究—以 QRcode 為例. QR Code. 教導學習者認識 QR Code,搭配系統功 能讓學習者更加熟 悉 Pocket PC 的介 面及操作。帶領學 習者至校園各處進 行情境感知的學 習,. 許甲奇(2008). 以情境感知行動學習系 統輔助植物辨識教學之 研究. GPS. 將情境感知融入植 物辨識教學中,使 學習者對於植物印 象深刻,有助於將 知識儲存至長期記 憶區。. 黃天佑、賴忠良 全球定位行動學習系統 (2009) 之建置與實施成效研究. GPS. 提出一個智慧型手 機結合 GPS 的情境 感知學習系統。學 習者可以走到戶外 進行學習。. Hwang,Chu,Shi A h,Huang & Decision-Tree-Orient Tsai(2010) ed Guidance Mechanism for Conducting Nature Science Observation Activities in a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RFID. 將情境感知用於觀 察蝴蝶課程中,增 加了學習者的學習 動機與學習過程中 的互動。. Environment. 21.

(31) 研究者. 研究主題. 設備. 研究簡介. 鄭家家(2011). GPS 導入史地步道行動. GPS. 鄉土教學結合情境. 學習系統對學習者鄉土 學習及認同感之影響. Shih,Tseng,Ya A Folksonomy-based ng,Lin & Guidance Mechanism Liang(2012) for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Scenic Poetry Appreciation Activities. 感知,研究結果顯 示:學習者對於學 習內容有較深刻的 學習印象,表現出 較高的鄉土認同 感。 GPS. 將情境感知技術應 用於國小五年級學 生課程之中國風景 名勝詩詞鑑賞活 動,研究結果顯 示:教師與學生皆 表示接受與喜愛。. 第三節、 華語文學習 隨著全球的變遷趨勢以及亞洲經濟的崛起,學習華語文的人口急速增加,然 而在華語文學習的內容上,目前除了日常生活實用的題材之外,有關於文化上的 數位學習內容還尚需要研發 (賴俊傑,2010)。近年來,由於全球學華語文的熱 情現象,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經費致力於推動海內外華語文數位學習產業的發展, 而大專院校與產業界也紛紛的投入於華語文數位學習之建設(蔡佳芸,2010)。外 語學習是適應文化的一部分,學習者對於學習語言之國家的適應程度取決於學習 者學習外語的程度。也就是說,學會外語的同時也是在學習、適應外國的文化。 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並不是全然以教師為中心的,而是以學習者為主,學習者運 用所習得之詞彙文化和話語文化靈活運用於生活。在華語文教學的教材中,有關 22.

(32) 於文化類的教學可以以活潑與容易體驗的方式進行,目前提供一套讓學習者能夠 輕易運用於生活中之教材是急待完成的工作(何怡嫻,2013)。. 一、華語文的趨勢 目前華語的重要性已經取代了日語的地位,並且僅次於英語。於是,身處於 海外的華人們開始投身華語的教學,甚至是合資開辦語言學習中心,現今學習華 語的人口與以往不再相同了,直線上升的成長速度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全球正掀 起一股華語學習風潮,而熟識華語的人才變得更具有市場的競爭力,學者們便預 測華語即將會成為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黃婉芬,2012;陳姿青、張靜怡、李 宜年,2007;莊淇銘,2006)。根據 Lewis(2009)的研究中得知,世界前十大的語 言排名分別為華語、西班牙語、英語、阿拉伯語、印度語、孟加拉語、葡萄牙語、 俄語、日語和德語。而華語的母語人口數約為八億四千五百萬,遠遠超過了排名 在第二的西班牙語以及第三的英語,華語,已經成為了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數最 多的語言(江惜美,2009)。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以及亞洲華人地區、海外 各地華人經濟實力的躍升,華語文學習的熱潮在近幾年來已經在全球各地迅速蔓 延中。因此,華語文成為了許多人心目中學習第二語言的首選 (Huang,Gartner,Schmidt & Li,2009;Liu, Wang & Perfetti,2007)。 而隨著學習華語的人數的增長,學習者的學習需求自然應運而生,因此,深 入瞭解學習者的學習困擾,顯得格為重要。有關於影響外語學習的原因,李鴻儀 (1998)在研究中提出了四大方面,分別為: (一)、生理因素 包括了腦神經的語言功能以及發音器官的發展。 (二)、語言因素 是指本身原有的語言習慣,有些是有利於現階段學習的,而有些則可能會造成語 言學習上的障礙。 (三)、認知因素 23.

(33) 由於每個人對於認知的概念都不盡相同,對外語學習而言將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四)、情緒心理因素 焦慮(anxiety)和動機(motivation)是外語學習影響的因素中,極有影響力的兩 項,讓學習者感到焦慮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學習者本身、老師、或是同學,長期處 於焦慮將使學習者失去信心,導致拒絕學習。. 二、第二語言學習動機 動機是行為的動力,也是行為的指南針,它能夠讓行為在發動,並且朝著 一個方向或是目標持續的進行運作。而動機與學習是處於一個相輔相關係,兩者 之間絕對不是單向的,動機可以增強行為的能力促進學習,而從中所學的知識反 過來又可以增強學習的動機,換句話說,學習的動機在學習成效上扮演著極為重 要的角色。動機將會決定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和努力的程度,如果學生缺乏了學習 的動機,學習的成效當然也會不好(張蕊苓,1999;黃自來,1987) 。除此之外, 學習者對於自身的文化態度、種族心態以及母語的偏好程度也會影響學習動機 (林蕙蓉,1999;Clément,Dörnyei & Noels,1994) 。依照學習動機的產生來源, 可以分為(林純言,2008;Deci & Ryan,1985): (一)、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es) 是一種自然的傾向,而此種傾向是認知發展中的重要元素,因為它可以根據人們 內在的興趣來增長知識與技能。例如:內心感到很有趣、令人很滿意而主動的去 從事一項活動。 (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es) 外在動機則是與目標有關。例如:避免懲罰、為了獎賞或者是為了達到成績而被 動的去從事一項活動。 McCown、Driscoll 和 Roop(1996)認為學習者的學習可能會受到個人的目 標、信念、自我概念、環境、別人的期望、社會價值等因素所受到影響(陳甦彰、 陳若雲、蔡思穎、葉佳琪、吳佩珊、黃瓊嬅、李子琦,2010)。正所謂「沒有動 24.

(34) 機就沒有學習」,有不少研究中指出,學習動機在第二語言學習中扮演著相當重 要的角色,學習動機是影響語言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黎瓊麗、莊筱玉、傅敏芳, 2006;Guo & Okita,2001;Oxford & Shearin,1994;Clément,Gardner & Smythe 1977)。Gardner 和 Tremblay(1995)在研究中指出第二語言的學習成效與學習動 機是呈現正向相關性的,對於此一說,Dornyei(1994)也有著相同見解,再者, Oxford 和 Shearin(1994)說明學習動機決定了個人主動學習第二語言的投入程 度,並且也是決定第二語言學習成敗的重要因素(黎瓊麗、林玫妙、林怡倩, 2007)。而 Gardner 和 Lambert(1972)是最早對第二語言學習者進行研究的,研 究中指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主要分為兩種(任利、蔡喬育,2009): (一)、綜合性動機 是指學習者想學習該語言及該文化,最終的目的是想要成為該語言國家的一員。 (二)、工具性動機 是指學習者將學習到的該語言視為一種工具,藉此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例 如:提高社會地位、工作效率等。 目前將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多是外籍成人,於是,成人教育心理學家 Wlodkowski(1978)以外籍成人學習者的特性為主,發展了一套適合增強成人學習 華語文動機的「動機時間連續模式(the Time Continuum Model of Motivation)」 ,如 圖 2-4 所示,期盼能夠提升成人學習華語文的學習動機。此模式認為在每個「教」 與「學」的歷程之中,都是屬於一個時間序列,而這個時間序列可以分為三個階 段(蔡喬育,2010;Dupin-Bryant, 2002): (一)、開始 學習者開始進入學習。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為態度和需求,態度是指學習者對於 環境、老師、課程以及本身的態度;需求則是學習者對於學習的基本需求。 (二)、過程 學習者投入於學習。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為刺激和情感,刺激是指學習內容對於. 25.

(35) 學習者的激勵;情感則是學習者在學習時的情緒。 (三)、結束 學習者完成學習。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為能力和增強,能力是指學習者對於本身 能力的肯定;增強則是此學習影響學習者的程度。. <開始> 態度 需求. 華語文 學習動機模式 <結束> 能力 增強. <過程> 刺激 情感. 圖 2-4 成人學習華語文之學習動機時間連續模式. 三、華語文學習的相關研究 隨著科技的發展趨勢,各種語言方面學習資源的傳播更加迅速且便利,透過 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夠讓學習華語文的學習者有更多元化的學習管道。科技提供給 華語文學習者相當廣闊的學習視野,透過數位資源取得的方便性,學習者能夠藉 由人際互動、人文參與,輕鬆的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學習經驗 (Westera,Brouns,Pannekeet,Janssen & Manderveld,2005)。其實,語言的教學 早在 1960 年就應用了電腦輔助學習的工具(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26.

(36) Learning, CALL),雖然當時此一工具被廣泛運用於語言教學中,但是華語的教 學遲至 1995 年才開始運用(Bax,2003;Xie & Yao,2009)。而這幾年來,由於網 路學習資源的發展,帶動了許多華語文學習輔助工具的開發,無論是發音、聽力、 文法、閱讀、或是寫作,學習者都可以根據自己本身的學習需求以及語言程度, 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教材進行學習,然而,透過模擬華語文學習環境,不但打破 了語言學習的限制,也提供給學習者更佳的學習方式(林麗娟,2011)。與華語文 有關的內容豐富且多元,因此,網路中的華語文資源自然就獨占鰲頭,加上多年 來累積深厚的華語研究與教學的基礎,華語在數位學習上已經有了相當的資源, 尤其是在「數位教材」的領域,更有了獨特之處(張于忻,2010)。跟隨著在線上 學習語言的風潮,許多華語文的線上學習網站更是如雨後春筍般產生(莊雲傑, 2012;林翠雲,2008): (一)、ChinesePod 主要是以聊天方式所錄製的一個節目,而對話內容是以中文為主英文為輔,學習 者可以依照自我喜好選擇課程,透過課程學習華語以及中華文化與思想。 (二)、Livemocha 提供外籍學習與華語母語者線上互動與練習的平台,此系統的介面擁有各種不同 的語言,對於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習者也能夠得到相等的學習資源。 (三)、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 此網站擁有豐富的華語數位教材,其中以「僑教雙週刊」廣受歡迎。教材內容透 過互動性質高,學習者可以透過反覆聽讀學習華語。 (四)、〈華語 e 起來〉華語文學習網 此網站為文藻外語學院所設立,內容皆為情境學習,透過情境式的互動模式不但 可以幫助學習者加深記憶,也能提高學習者學習華語的興趣。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華語教學學者,紛紛致力於教育科技的運用研究,希望 能夠藉由網路與科技的進步,改善傳統華語教學的方式。教育科技運用於華語教. 27.

(37) 學日趨重要,而教育科技的實用性和便利性也已經獲得了證實,運用得宜能夠大 大的發揮教學與學習功效(陳姿青、張靜怡、李宜年,2007;Leloup & Ponterio,1997)。侯世俊(2007)以情境感知學習為主要出發點,將富有情境符號 的中國古詩詞與多媒體結合,將詩意還原為情境成為了動態影音展演,學習者透 過虛擬的場域進而融入情境進行學習,促發學習者自我建構內容情境的能力,進 而明瞭語意、強化記憶,而獲取了較佳的學習效果。曾長志(2007)在研究中利用 了行動裝置輔助外籍學生在華語的環境之下學習中文,學習內容為教導外籍學生 有關於日常生活的基本對話以及基本單字,實驗中分為兩組,實驗組以 PDA 為學 習工具在戶外環境進行學習的任務,對照組則是以紙本為主要的學習工具。研究 結果中發現,以行動裝置作為學習工具所提升的學習成效,和傳統使用紙本為主 的學習方式並無明顯的差異,而擁有具有直覺且易操控的學習介面可促使學習者 與環境的互動更加密切,並且提升學習成效。張佳琪(2012)運用了情境感知學習 設計一套初階華語學習系統,學習者與華語學習系統之間透過 RFID 連結,學習 者可以與系統進行互動的學習,如此一來,學習者更能融入於華語學習情境之 中,不但增加了學習成效也提高了學習的動機。印度的華語文教育目前已發展了 一段時間,但是相關的研究仍然不足,教學中也缺少了臺灣的特色。印度對於華 語文雖然有著高度的學習需求,由於師資上的不足、教材短缺、教法老舊,因此 推廣稍微滯慢。范雅婷(2013)為了解行動學習在印度推廣的可行性,針對在印度 的臺灣教育中心─金德爾全球大學辦公室修習華語文的 25 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 查,研究結果發現,印度大學生對於華語文行動學習的準備度與接受度皆已經到 位,而且當地他種學習管道很少,因此十分適合推廣華語文行動學習模式。 總結華語文與行動學習、情境感知學習結合的優勢:1.因為輕薄短小行動裝 置的便攜性、移動性、方便性,讓華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教授於傳統課堂。2.學習 與真實的環境產生互動,而豐富的多媒體運用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意願,在策 略性的課程以及教材設計上也能提高學習之成效。研究者相信,華語文與行動學. 28.

(38) 習、情境感知學習結合是可以補足目前華語文學習的資源缺口,而目前行動裝置 的盛行,進行華語文學習的相關運用是值得期待的。 茲將華語文學習的相關研究整理如表 2-4 所示。. 表 2-4 華語文學習相關研究彙整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簡介. 侯世俊(2007). 以情境設計為基礎之華語 學習內容研究. 以情境感知與中國古詩詞與 多媒體結合,學習者透過虛擬 的場域進行學習,促發學習者 自我建構內容情境的能力,進 而明瞭語意、強化記憶,而獲 取了較佳的學習效果。. 曾長志(2007). 行動學習環境下任務導向 式語言教學之成效. 將行動裝置 PDA 輔助外籍學 生在華語的環境之下學習中 文,學習內容為日常生活之對 話與單字,研究結果發現,擁 有具有直覺且易操控的學習 介面可促使學習者與環境的 互動更加密切,並且提升學習 成效。. 張佳琪(2012). 以情境感知技術與情境學 習策略融入初階華語文教 學之系統雛形研究. 設計一套初階華語學習系 統,學習者與華語學習系統之 間透過 RFID 連結,學習者可 以與系統進行互動的學習。. 范雅婷(2013). 印度大學華語教育市場對 行動學習之接受分析與發 展建議-以金德爾全球大學 華語文課程為例. 研究結果發現:印度大學生對 於華語文行動學習的準備度 與接受度皆已經到位,因此, 十分適合推廣華語文行動學 習之模式。. 29.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相關理論和文獻資料規劃本研究之研究方法,建. 置一個運用英語介面學習華語文的學習系統。將華語文與情境感知技術結合,以 QR Code及GPS為主要學習之媒介,提供認識華語字彙、華語字彙即時發音、華語 文對話練習之功能,給予一個擁有生活化之學習環境,並且探討情境感知學習與 傳統式學習對於學習者學習華語文之學習成效,以及學習者對於使用本研究之華 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後的系統接受程度。 本章共分為八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流程,第三節研究方法設計, 第四節研究對象,第五節為研究假設,第六節為研究系統設計,第七節為研究程序, 第八節為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節將針對本研究所設計的實驗設計中,各個變項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出研究 架構,如圖3-1所示:. 控制變項: 學習者、教學內 容、教學時間. 依變項: 華語文 情境感知學習系統 學習成就測驗後測 成績. 自變項: 華語文 情境感知學習系統. 共變項: 華語文 情境感知學習系統 學習成就測驗前測成績.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0. 華語文 情境感知學習系統 使用滿意度問卷.

(40) 一、自變項 學習者使用本研究所建置之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此學習系統之語言設 定為英語,兩種學習模式提供學習者選擇,學習者於學習地點透過平板電腦進行 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 二、依變項 本研究之依變項包含兩項: (一)、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學習成就測驗 於學習者使用本研究所建置之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後,進行華語文情境感知 學習系統學習成就測驗之後測。 (二)、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應用程式系統接受度量表問卷 於學習者使用本研究所建置之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後,進行華語文情境感知 學習系統使用滿意度問卷。. 三、 控制變項 本研究之控制變項包含: (一)、學習者 本研究以目前台中某大學華語文中心之外籍學生為研究對象,人數共為 12 位。 (二)、教學內容 主要為日常生活之華語,分別有認識華語字彙、華語字彙即時發音、華語文對話 練習之功能,教學內容為研究者自行編製。 (三)、教學時間 本研究之教材內容分為室內及戶外兩種類型,室內之學習教學時間為四十分鐘, 戶外之學習由於學習者須更換學習地點,因此教學時間大約在一個小時至一個半 小時左右。. 四、共變項 31.

(41) 於學習者尚未使用本研究之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前,進行華語文情境感知學 習系統學習成就測驗之前測。.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為探討分析以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用於外籍學生學習華語文之 學習成效、對於使用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之接受程度。本研究採用前實驗設 計研究方法之單組前後測,學習者在使用本研究所建置之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 統前,進行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學習成就測驗之前測,以測試學習者在學習 前的華語文程度,接著學習者透過本研究所建置之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進行 學習,於學習過後立即進行相同的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學習成就測驗之後 測、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使用滿意度問卷,最後將各種數據資料彙整,經統 計完畢後,以研究最終之結果探討運用英語介面學習華語文的情境感知學習系 統,是否有助於學習者學習華語文,並了解學習者對於本研究之系統的接受程度。 本研究將實驗流程分為六個階段,分別是:研究主題、文獻研讀與收集、研 究架構、研究設計、教學活動實施、資料分析,如圖3-2所示。 各階段簡介整理如下:. 一、研究主題 透過與指導教授的討論,確定主要研究定位及方向,以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 為主要研究目標。結合QR Code以及GPS,並於Android中建置華語文情境感知學 習系統,系統主要語言為英語,應用於外籍學生學習華語文。. 二、文獻研讀與收集 蒐集國內外之相關論文文獻進行研讀,了解欲研究之議題,進一步確定研究 整體規劃。. 三、研究架構 選擇台中市某大學華語文中心之外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施學習之課程,課 32.

(42) 程內容為認識華語字彙、華語字彙即時發音、華語文對話練習,爾後進行資料處 理與分析。. 四、研究設計 包含建置英語介面之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教學內容的相關編排與規 劃、研究工具之製作,以及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學習成就測驗、華語文情境 感知學習系統使用滿意度問卷。. 五、教學活動實施 學習者每人攜帶一台平板電腦,透過本研究之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進行 華語文的學習,此系統提供兩種學習模式讓學習者選擇,一為戶外學習-GPS學習 模式,二為室內學習-QR Code學習模式。. 六、資料分析 利用SPSS統計軟體分析學習者之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學習成就測驗之 前後測成績、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使用滿意度問卷,透過統計結果分析學習 者成績之變化,並且從實驗結果判斷本研究之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對於學習 者學習華語文之學習成效,以及對於此系統的接受程度。. 33.

(43) 研究主題. 行動學習 文獻研讀與收集. 情境感知學習. 華語文學習. 研究架構. 教材內容設計. 建置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 研究設計. 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 學習成就測驗 (前測、後測). 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 使用滿意度問卷. 教學活動實施. 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 資料分析. SPSS 統計軟體. 圖 3-2 研究流程圖. 34.

(4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設計 本研究主要探討實驗對象透過英語介面的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學習華 語文的學習成效,以及使用此系統後的接受程度。研究方法採用前實驗設計研究 方法中的單組前後測設計,以學習者、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為研究者操控之控制 變項,以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學習成就測驗之後測成績與華語文情境感知學 習系統使用滿意度問卷作為觀察結果。 實驗設計步驟為:學習者在未使用英語介面的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的狀 態下,先進行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學習成就測驗之前測,於使用過後再以相 同之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學習成就測驗之後測、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使 用滿意度問卷,觀察其中數據差異及變化。如圖 3-3 所示。. 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 學習成就測驗(前測階段). 學習前之介面解說與操作. 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 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 學習成就測驗. 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 使用滿意度問卷. (後測階段) 圖 3-3 教學模式流程圖 35.

(45) 第四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台中市某大學華語文中心之外籍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英語介面之 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對外籍學生進行華語文之教學。 研究對象其限制條件如下: 一、主要為目前台中市某大學華語文中心之外籍學生。 二、華語文之能力為從未學習過華語文者與初階程度者。(華語文程度之區分方 式:依照台中市某大學華語文中心之華語文程度檢定為標準。). 第五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要透過文獻的探討,來瞭解近年來情境感知學習在華語文學 習上的應用與相關之研究,探討情境感知技術QR Code及GPS為主要學習媒介之英語 介面的華語文情境感知系統,對於學習者在學習華語文上的學習成效。研究者希望 藉由研究實驗的結果,提出改進與建議的意見,以提供其他教師、行政單位、教育 當局推行華語文情境感知教學之參考。 故本研究根據待答問題,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一:外籍學生在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學習成就測驗之前測與後測, 成績上有顯著差異。 研究假設二;外籍學生在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使用滿意度問卷,資料上顯示. 為能夠接受本研究之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願意以此系統進行 華語文的學習,並且對於此種華語文學習模式感到滿意。. 第六節、 研究系統設計 本研究基於上述文獻理論,為了提升外籍學生對於學習華語文之學習興趣與 學習成效,設計一個以英語介面為主的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結合了情境感 知技術 QR Code 及 GPS,使學習者在學習時能夠遊走於學習環境之中。教學活動 的實施上是以平板電腦作為主要學習工具,將教材內容顯示於平板電腦,透過學. 36.

(46) 習者觸碰、點擊之方式進行學習,而教材內容除了中文字的顯示之外,也有提供 華語字彙的發音之功能,以此加深學習者對於華語文字彙的印象。期盼透過此華 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能夠提高學習意願、增加學習成效。 本研究系統實作之平台為 Android 系統,以下針對系統開發工具、系統功 能、系統流程、教材內容介紹加以詳述之。. 一、系統開發工具 本研究使用 JAVA 7 程式語言以及 XML 語言開發 Android 華語文情境感知學 習系統。如表 3-1 所示:. 表 3-1 軟體工具及程式語言一覽表 軟體工具. 程式語言. Eclipse插件: Android-ADT. 內容編譯: Java 7. 開發平台: Android SDK. 介面編譯: XML. 37.

(47) 二、系統功能. 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 自動偵測... . GPS 學習模式. QR Code 學習模式. 校園戶外學習篇. 教室篇. 咖啡廳篇. 圖 3-4 系統功能架構圖. 本研究所建置之華語文情境感知學習系統提供了兩種學習模式,一為 GPS 學習模式,使用於校園戶外學習;二為 QR Code 學習模式,使用於戶內學習,學 習者可以自行選擇欲學習的模式。兩種學習模式之介紹如下: (一)、GPS 學習模式 此模式透過 GPS 定位系統偵測學習者所在的環境位置,依照所在的環境位置給予 學習者適當的教材內容。而教材內容為校園戶外學習篇,地點規劃為六種,分別 是:操場、游泳池、樹、圖書館、咖啡廳、教室,學習者按照本研究所規劃的學 習地圖在移動之中學習,如圖 3-5(a)、圖 3-5(b)所示。. 38.

(48) 圖 3-5 (a) GPS 學習模式首頁. 圖 3-5 (b) GPS 學習模式-學習地圖. 圖示說明: 1. 圖 3-5 (a) GPS 學習模式首頁 此為 GPS 學習模式之首頁,於選擇學習模式後進入。告訴學習者來到了 GPS 學習模式,學習者能夠在移動之中進行學習,GPS 將隨時鎖定學習者的位置 並給予學習教材。 2. 圖 3-5 (b) GPS 學習模式-學習地圖 此為 GPS 學習模式之學習地圖,於 GPS 學習模式首頁之後。告訴學習者來到 了 GPS 學習模式之校園戶外學習篇,白色星形圖案為學習地點之圖案標示, 共有六個學習地點,學習之路線依序為:1.操場、2.游泳池、3.樹、4.圖書 館、5.咖啡廳、6.教室,學習者必須移動學習位置並且按照學習地圖之順序 進行學習。. 39.

(49) 圖 3-6 GPS 學習模式之進行畫面(一). 圖 3-7 GPS 學習模式之進行畫面(二) 40.

(50) (二)、QR Code 學習模式 此模式學習者將使用平板電腦之相機模式拍攝於物體上之 QR Code,透過掃瞄功 能給予學習者適當的教材內容。而教材內容共有兩篇,分別是:教室篇、咖啡廳 篇,此兩種環境內之學習物品皆貼上了 QR Code 提供學習者拍攝,學習者透過所 拍攝之物品進行學習,如圖 3-8(a)、圖 3-8(b)所示。. 圖 3-8 (a) QR Code 學習模式首頁. 圖 3-8 (b) QR Code 學習模式選擇學習環境. 圖示說明: 1. 圖 3-8 (a) QR Code 學習模式首頁 此為 QR Code 學習模式之首頁,於選擇學習模式後進入。告訴學習者來到了 QR Code 學習模式,學習者能夠在拍攝貼有 QR Code 之物品之中進行學習, 系統將會依照學習者所拍攝的物品給予學習教材。. 41.

(51) 2. 圖 3-8 (b) QR Code 學習模式-選擇學習環境 此為 QR Code 學習模式之選擇學習環境,於 QR Code 學習模式首頁之後。告 訴學習者可以選擇欲學習的環境:教室篇、咖啡廳篇,學習者必須進入環境 中並且透過拍攝的方式進行學習。. 圖 3-9 QR Code 學習模式之進行畫面(電腦). 42.

(52) 圖 3-10 QR Code 學習模式之進行畫面(白板). 圖 3-11 QR Code 學習模式之進行畫面(時鐘) 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

The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launched the!. EduVenture ® learning system, which has been well received by

Wi-Fi Supported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Cloud-based Technology to Enhanc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