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世界學制的歷史發展看香港學制改革A view on the reform of the academic structure of Hong Kong from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s in academic structures in the world,以新視窗打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世界學制的歷史發展看香港學制改革A view on the reform of the academic structure of Hong Kong from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s in academic structures in the world,以新視窗打開"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從世界學制的歷史發展看香港學制改革

A view on the reform of the academic structure of

Hong Kong from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s in

academic structures in the world

何景安

香港高齡教育工作者聯誼會

摘要

2004 年 10 月,教育統籌局發表了《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學制-對未來的投資》文件,提出了「334 學制」建議, 香港社會上對此非常關心,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本文從世界和香港學制的變化,談到今天「334學制」的變革問題。 文章就學制擬訂的原則、世界學制的主流與特點、近期歐洲大學學制的新動向、中國近百年學制的演變等方面,提 供了一些歷史發展資料,從而結合今天香港的實際環境,分析新世紀「334 學制」的好處和挑戰。

關鍵詞

世界主流學制,高等教育大眾化,四改三,波倫亞高等教育改革宣言,歐洲LMD(Licence-Master-Doctorate)新學 制,香港學制變革, 334 學制

Abstract

In October, 2004, the Education and Manpower Bureau published a report titled “Reforming the Academic Structure for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 Actions for Investing in the Future”, suggesting a new academic structure of “334” for Hong Kong, which immediately aroused great social concern and extensive public discussion on the issue. Based upon changes in the academic structures of Hong Kong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 writ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issues arising from the adoption of the new “334” academic structure. This article supplies valuable historical reference materials on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of an academic structu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academic structure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 recent trends of academic structures in universities in Europe, and the changes and reforms on the academic structures in China since the last century. It also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new structure for Hong Kong.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Journal《香港教師中心學報》 ,Vol. 4 ©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2005

(2)

structure, the changes in academic structures in Hong Kong, 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of “3-3-4”

﹝一﹞世界學制的擬訂

近幾十年,現代學制基本上是穩定地發展的,但每一 階段也可能在發生變化,因為: 1. 教育是一項重要投資,各國都要求通過教育來提 高本國的社會人力資源素質,要求學制適應這種 要求。 2. 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日漸走向知識經濟階段, 要求加強基礎知識教育,要求中小學學制也作出 配合。 3. 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其具體的特殊的情況和需 要(例如中國特有本身的漢字學習問題),因此 各地都會根據各自獨特的因素,去擬訂最適合本 身的學制。 4. 從參考國際上學制的潮流和經驗,以吸取他人的 長處,制訂本身的學制建議。 5. 世界進入新世紀,教育(主要表現在大學教育) 有走向一體化和產業化的傾向,學制也要適應競 爭的需要而作出變更(例如近年歐洲大學學制的 改革)。

教育的學習年限,一般都取決於下列幾個因素:

1. 教育的任務和目標 2. 當代文化科學水平的要求 3. 學生的年齡特點 4. 本國 / 本地的文化傳統和特點等等。

世界學制的主流

各國的學制,雖然體系繁雜,類型多樣,但萬變不離 其宗:都是根據青少年身心成長發展的規律,主要把 學制分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在學年齡多從五、六歲 開始,至中學結束時為十八歲左右,例如,根據在 20 世紀 80 年代資料提供以下內容作參考,這一基本 情況在後來雖有若干改動,但總體來說並無突破性變 化,只在小學入學年齡有所提前;中學階段則略有增 長趨勢;在大學學制則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資 源與國際競爭力而有新的若干改變。

部分國家基礎教育的情況

日本 學前教育(6 歲起) -中小學教育(18 歲) 法國 學前教育(5-6歲起)-中小學教育(18歲) 前蘇聯 學前教育(6 歲起)-中小學教育十一年 制(17 歲) 美國 學前教育(6 歲起) -中小學教育(18 歲) 英國 學前教育(5 歲起) -中小學教育(18 歲) 德國 學前教育(5 - 6 歲起) -中小學教育(18 - 19 歲) 可以看到,在一般情況下,世界各國在對人才培養的 中小學等基礎教育階段上,大多花費 11 - 13 年。

而在世界學制上,一般有以下的共同 / 差異

特點:

1. 小學階段-以六年為大多數,包括美、英、 日、加、瑞典、瑞士、墨西哥、泰國、中國等。 前蘇聯的小學僅有3年,但中小學階段合計共有 11 年。 在入學年齡上,各國都趨向提前入讀小一,這有 利於兒童智力的發展。 2. 中學階段- (1) 世界大多數國家 / 地區的中學階段是6-7 年,少數國家是 4 - 5 年,但這些國家的小 學年限又較長。 (2) 中小學學習年限總計是 11 - 13 年,部分有 延長中學學習年限的趨向,這對提高人的素

(3)

質和減少問題青少年,促進社會安定等都有 正面效果。 (3) 根據 20 世紀 80 年代資料,有約 50 個國家的 中小學實行 13 年制。 (4) 從亞洲國家 / 地區統計,實行初、高中三三 制的有 15 個,佔該地區的總數 57.7% 。 3. 大學學制- (1) 從 20 世紀的 58 個國家 / 地區的資料看,大 學主要學制課程為四年制或四年以上的有 38 個,佔5 8個有資料的國家 / 地區的65.5%, 其中,歐洲、美洲都超過 7 0 % ,亞洲近 67% ,大洋洲是 50% ,只有非洲低於 50% 。 (2) 大學學制,是四年還是三年?各有取捨。至 於研究生的學制,則既有延長、卻又有縮短 學制的走向,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歐洲在 21 世紀時,推行削減學位課程年限(從 4 年 改為 3 年)、增加研究生的在校年數(碩士 課程由 4 年延長至 5 年),而中國的碩士課 程則有從 3 年改為 2 年的改革嘗試。

一 個 新 的 學 制 改 革 動 向 - L

M

D

(LICENCE-MASTER-DOCTORATE)新學制

正在歐洲推行

隨著大學走向大眾化,例如在英國, 1 9 8 9 年只有 1 0 % 的學生進入大學學習,而 2 0 0 1 年已超過 3 0 % (《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英國魯頓大學副校長談 高等教育擴招》,見《中國教育報》2002 年 6 月 29 日 第 4 版);在美國,超過 60% 的適齡人口可接受專 上教育,蘇格蘭適齡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學率約為50% (《香港高等教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報告 英國愛 丁堡大學宋達能校長 2002 年 3 月)。 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新的課題:大學資源出現短 缺現象。在英國,撥給每個大學生的各種補助,從 1992 年到 2000 年,已經銳減萎縮了 38%(《從精英教 育到大眾教育-英國魯頓大學副校長談高等教育擴 招》)。 在近年,國際教育的競爭加劇,歐盟原有十幾個 國家所接受的外國留學生人數遠不及美國一個國家, 而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在教育產業的競爭力在逐年加 強,這使得歐洲的大學校長們深感不安。因此,歐洲 不少大學開始考慮將大學學士學位課程由較多的年限 改為三年或四年,但這一改制也遇到一些阻力,不過 大家認為改制是利大於弊,將會堅持改革初衷(《法 國留學快訊》)。 1999 年,以歐盟為主的歐洲 40 個國家教育部長 在意大利波倫亞(Bologna)舉行會議,他們共同簽 署了有關大學學制的歐洲波倫亞等多個協定,發表了 《波倫亞高等教育改革宣言》,決心改革高等教育體 制,協調歐洲高等教育課程及文憑安排,增加洲際教 師和學生的相互交流,要求到 2010 年整個歐洲高等 教育要完成全面改革,以提高歐洲高等教育在世界上 的競爭力。據此,法國大學將在2005年普及「358新 學制」,即大學學位課程為 3 年、碩士課程 5 年、博 士課程 8年。(據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高等 教育與比較教育教授布魯斯•約翰斯通在 2002 年中 外大學校長論壇上的演講,見《中國教育報》,《法 國實行 LMD 學制打造歐洲教育通行証》及《法國留 學快訊》有關資訊報道)。

近幾十年,世界學制有一些重要的變化:

1. 小學學制有所縮短,把部分年期移往中學; 2. 初中學制有所延長:由於義務教育年限有所伸 延,要求加深在初中階段的文化科學知識的基礎 教育。例如,英國由 4 年改為 5 年,法國由 3 年 改為 4 年,德國由 4 年改為 5 - 6 年,前蘇聯 / 俄羅斯由 3 年先改為 4 年、再改為 5 年; 3. 美、日、法、德、俄、中等國,都將中學分為前 期和後期 / 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初中學制被 當作一個獨立階段來處理,高中學制在學制系統 中被確定下來。 4. 大學學制方面,在歐洲推行 L M D (L I C E N C E -M A S T E R - D O C T O R A T E )「3 5 8 」新學制,以適 應世界教育產業化和競爭的需要。 從世界學制的歷史發展看香港學制改革

(4)

1. 中國內地,從 1903 年以來進行過許多不同的學 制改革實踐。 1903 年(光緒 29 年),中國實行 新的近代學制制度,擬定了《奏定學堂章程》, 小學分兩段:初小 5 年和高小 4 年,中學 5 年。 由於 1903 年是中國農曆的癸卯年,故這一學制 稱為「癸卯學制」。 2. 1912年(壬子年),辛亥革命後,學制縮短為: 小學 7 年(初小 4 年、高小 3 年),中學 4 年。 3. 1921 年,在經過長期醞釀後,當時全國最大、 最有影響力的「全國教育聯合會」在廣州召開學 制討論會,會上 11 個省提議改革學制,於是以 廣東省提案為藍本,在徵求全國意見後,於 1922 年(壬戌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學 校系統改革令》,分初小 4 年、高小 2 年、初中 3 年、高中 3 年。此學制實行時間頗長,稱為 「壬戌學制」。 4. 1951年,頒布《關於學制改革的決定》,中小學 實行「533學制」(小學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三 年),將原有壬戌學制的不足處加以改善,希望 不分初小及高小,加強普及五年小學教育。 1953 年,由於師資和教材等條件關係,又將小 學恢復為壬戌學制的六年制,分初小四年、高小 兩年。 5. 1958年,政府發出《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提 出現行學制需要積極和妥善地加以改革。此後, 全國各地曾先後按照本省、自治區、市、地方的 實際情況和條件進行過廣泛的學制改革的實驗, 例如: (1) 小學五年一貫制 (2) 中學四年一貫制 (3) 中小學 522 制(小學五年、初中二年、高中 二年) (4) 中小學 532 制(小學五年、初中三年、高中 二年) 資料的主要來源: 1. 世 界 各 國 概 況 ( 中 國 國 際 科 技 合 作 網 , www.cistc.gov.cn) 2.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3. 教育大辭典:比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4. 海外升學(www.chihang.com) 5. 城市通ezyCity(www.ezycity.com) 一 不 本 日 6 3 3 2-3 4 2000日本 省 部 文 國 德 4-6 5-9 4-6 1999德國 鑑 年 計 統 國 法 5 4 3 3-4 2005年起 行 推 面 全 位 學 學 大 3 制年 國 英 6 5+2 2 3-5 留學英國 料 資 蘭 爾 愛 7 3 3 3-6 留學愛爾 料 資 蘭 利 大 意 5 2-3 5 3-4 意大利 紹 介 制 學 國 中 5-6 3-4 3 4 大 拿 加 6-8 4-6 1-2 3-4 留學加拿 料 資 大 斯 羅 俄 3-4 7 5-6 洲 澳 6-7 3-4 2 1-2 3-5 留學澳洲 料 資 蘭 西 新 6 5+2 1-2 3-5 留學新西 料 資 蘭 西 巴 8 4 廷 根 阿 7 7 4 度 印 12 3 2000/ 1 0 印度統 料 資 計 尼 印 6 3 3 3-7 印尼文化 部 育 教 其 耳 土 5 3 3 2-3 4-6 世界各國 況 概 國 泰 6 3 3 3 4 世界各國 況 概 及 埃 6 2-3 3-5 4 坡 加 新 6 4-5 3-4

(5)

(5) 中小學542制(小學五年、初中四年、 高中 二年) (6) 九年一貫制(小學和初中合共九年)等等的 多種試驗。 由於中國各省區發展情況差異及教育發展條件不 平衡,除有基本學制外(主要是中小學 633 學制), 還有多種學制並存的局面。

6. 目前,中國的基本學制狀況:

(1) 高中階段基本為三年,小學和初中學制則以 「63 制」為主。 另有適應各省區情況的多樣化安排,如: 「53 制」、「54 制」、「九年一貫制」等, 按1999年的統計,全國實行小學和初中「53 制」的約 31% ,「54 制」的佔 5% 。 上海在 2004 年度起全面推行小學和初中的 「54 學制」,而武漢一些試驗「54 學制」的 學校則申請要恢復「63 學制」,可見不同情 況的地區對此各有不同評價。 (2) 在高等教育階段, A. 專科教育,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2-3 年;部分招初中生,學制 5 年。 B. 本科課程(一般可頒授學士學位資格), 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4-5年;部分招 收專科畢業生,學制 2 年;還有部分學 校實行專科、本科的「22 制」。 C. 在研究生教育層次,碩士為2-3年制, 博士為3-4年制,也有一些學校和一些 專業實行碩士博士連讀的5-6年制。近 期,對碩士課程的學制進行了一些改革 嘗試,一些學校縮短為兩年,社會上對 此評論非常熱烈,有認為縮短學制「初 見成效」、是「大勢所趨」,但也有已縮 短為 2 年制碩士課程的大學,經總結後 恢復 3 年碩士課程學制的。 台灣地區的基本學制,與內地目前的主流學制相 似,即:國小 6 年、國中(初中)3 年、高中 3 年、 大學 4 年、碩士 2 年、博士 2 年。

﹝三﹞香港學制設計有其獨特性

要確立一個理想的學制並不簡單,特別在香港,她既 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她的人口佔了 95% 以上 是中國籍人士,她是一個國際性的大城市,又有長時 間為英國所管治;既受中國和世界主流學制的影響, 又曾經長時期沿用英國的學制。 因此,要為香港「度身設計」一個好學制,便得 從國際學制主流、香港教育的目標和任務、香港的學 制歷史發展、香港本身的特點、條件、傳統、可承擔 的資源、教育界和社會及家長、學生等等多個因素去 謹慎地考慮。

﹝四﹞近世紀以來香港學制的變革

香港在教育發展歷史上曾有過多次學制改革:

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學制概況: (1) 香港高等教育只有香港大學,她在1912年3 月正式上課,建校時是以英國學制為藍本, 初創校時只設置有部分學院:文學院是三年 制、醫學院則為六年制。 (2) 1920年,香港又創辦官立漢文師範,那只是 中等師範教育範疇,包括男子師範的「日 師」和女子師範的「女師」,初期學制兩年, 後改為四年;1926年的大埔師範學堂也先是 兩年再改三年;而 1939 年開辦的香港師資 學院,就是羅富國師範學院的前身,學制是 兩年。 (3) 在中小學,則有兩大體系: A. 二十世紀初,許多新式學校在香港開 辦,代替了舊有的書塾。其中,中文學 校實行中國內地的「6 3 3 制」(壬戌學 制),即小學六年(又分初小四年、高 小兩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B. 英文中學是八年制,從第八班開始一直 升至第二班,然後參加英文中學會考, 之後升上第一班(大學預科班),完成 學業後可投考香港大學。基礎教育這一 從世界學制的歷史發展看香港學制改革

(6)

(1) 五十年代,香港先後有新亞書院(1 9 5 0 年)、官立文商專科學校(1951 年開辦,後 多次更換校名,最後稱語文教育學院,再在 1993 年與其他三校合併而成為香港教育學 院)、葛量洪師範專科學校(1951 年)、崇 基書院(1951 年)、聯合書院(1956 年)、 浸會書院(1956 年)等等,其中專上院校基 本上都是四年制;而師範訓練則因當年急需 師資,學制就有一、二、三年制不等。 (2) 在1951年6月,前教育司署宣佈,香港中小 學學制一律改為六年,即中文學校的「633 制」和英文學校的「66 制」。這一學制,可 將中、英文學校加以統一銜接起來。但部分 英文中學已實行英式 5 + 2 學制,即 5 年中 學加 2 年預科,並沒有跟隨當時教育司署的 規定改為六年中學的學制。 (3) 五、六十年代,香港人口急劇增加,對教育 需求殷切,加上經濟發展急於有大量勞動力 供應,香港中小學學制曾有過不成熟的短暫 時間的安排:小學由六年改為五年制,開設 特別中一級和中二級,仍在原小學校舍上課 並由原校老師任教,打算在完成特別中二之 後,達到規定的最低就業年齡,可立即投入 勞動力市場。但因不受社會所接受,不久此 一短暫學制便告夭折,恢復為原中小學的 「66 制」。 3.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後,中學學制有一個大變 化: (1) 1959 年,全部英文中學將六年制改為五年 制,以配合英式的中學學制; (2) 1960年3月,前教育司署宣佈,全港中文中 學自九月起也一律改為五年制,與英文中學 學制相同。之後,中文中學不再收納高中學 制學生,在過渡期間,原高中學制與中學五 學又分別設立大學預科兩年制和一年制的中 六、中七課程。 當年的高等教育,學制也與中學相配合,大致分 為四年制和三年制兩大系: A. 香港大學是「英式大學」,基本上是三年制。 B. 而其他專上院校如後來由新亞、崇基、聯合三院 校組成的香港中文大學(1963年)、浸會書院、 嶺南書院(1967年)、樹仁書院、珠海書院等, 都實行四年制。 C. 理工學院(1972 年 3 月正式成立)則根據不同學 系要求而有不同學習年限。 D. 三所師範院校(羅富國師範學院、葛量洪師範專 科學校和柏立基師範專科學校)則在 1967 年 10 月起改稱為相應的師範學院,不再開辦一年制課 程,學制既有兩年制、又有三年制。 4. 進入 70 年代末,香港掀起了一個大學學制的爭 論: 1977 年 1 月,前教育司署的「香港預科教育檢 討」非正式工作委員會發表了題為《香港中學六 年級教育》報告書,提出中六預科一律改為兩年 制,統一大學入學試,涉及中文大學學制要由四 年改為三年。 同年十一月,發表中六預科教育檢討綠皮書, 提出要中文大學學制「四改三」,引起社會各界 激烈反對。但政府對反對意見置若罔聞,先確定 大學預科兩年制,然後誘迫認可專上院校改為 「221 制」(預科兩年、專上課程共三年),浸會 書院及嶺南書院先後改名為相應的學院並接受 「221 學制」;樹仁學院則寧不獲政府資助仍堅 持四年制。中文大學則堅持「四不改三」立場。 不久,新開辦了城市理工學院(1984年),實行 三年學制;而 1986 年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成立, 仍與中文大學其他三間學院一樣,為四年制大 學。

(7)

5.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香港大專界曾有過基 本的共識:大學實行四年制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1) 1986年,香港大學校長王賡武宣佈,港大學 制將由三年制改為四年制,教育界和社會輿 論多表贊成,但政府不予支持。 (2) 1987 年,籌辦第三間大學--香港科技大 學,候任校長吳家瑋支持大學四年制。 (3) 1988 年,港大校務委員會支持「三改四」學 制建議,具體提出增加一年「基礎年」方 案,並稱將於 1991 年開始實施,但港府則 堅持大學三年制而絕不讓步。 6. 1988年6月,《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告書》發 表,大學學制基本統一為三年。 報告書建議統一修讀學士學位課程的入學資格為 修畢兩年制預科、香港學制為「6523制」(小學六 年、中學五年、預科兩年、大學三年)。社會對 此反應強烈,中文大學師生反對尤為激烈。 但是,港督會同行政局會議於1989年決定大學採 用三年制,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各院 校,統一在中七收生及大學學位課程為三年制。 至此,香港學制一律是小學六年、中學五年、大 學預科兩年、大學學位課程基本為三年,這一學 制沿用至香港回歸之後直至 21 世紀新建議確定 之前。 7. 新世紀「334 學制」的建議 2004 年 10 月,教育統籌局發表了《改革高中及 高等教育學制—對未來的投資》文件,提出 「334」新學制(初中 3 年,高中 3 年,大學學士 學位課程 4 年)的建議。 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在文件首頁中指出:「經 過多年的討論,社會人士普遍認同三年高中、四 年大學的制度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 間,同時更順應二十一世紀國際教育發展的大趨 勢。」他又表示,「學制改革會為香港帶來重大 的長遠利益。然而,改革需要投放大量資源,亦 涉及複雜的籌備工作,必須詳細策劃,並取得教 育界及市民大眾的全力支持。」他承諾「政府會 繼續為教育投放大量資源」,但由於財政緊絀, 需要作出一個妥善可行的財政安排。

﹝五﹞「334 學制」的優點和挑戰

「334 學制」這一設想變革,有如下幾方面的好處: 1. 能夠與世界主流學制相銜接。﹙目前,中學主流學 制多為「33 制」(如中國、日本、美國、加拿大、 印尼、墨西哥等等),大學學制則絕大多數是四年 制,就以英國為例,也只在英格蘭主要部分實行三 年制、愛爾蘭和蘇格蘭也基本採用四年制。 2. 普及高中教育,使適齡青年最少能夠基本接受 12 年的基礎教育。 3. 對高等教育教學質素的提升大有裨益。 4. 有助於香港社會人才的培養。 5. 將中學五年制和兩年大學預科課程合併為初中、 高中各三年,只在完成高中學業時安排統一的中 學會考,減少了一次公開考試,能有助於學生 「學會學習」的作用。 6. 改善不同學習階段的接駁。 7. 鞏固學生自學能力等等。 但是,它將帶來多方面的挑戰: 1. 要全盤訂定高中及大學教育目標和重新設計有關課 程。大學從三年轉變為四年,從師資、校舍、課 室、設備、圖書、宿舍、膳食供應、學校校園、交 通、後勤支援等等,都要有新的要求和挑戰。 2. 因這一變化引伸的財政資源問題要有足夠的支 持,包括政府、社會和家長對教育的承擔。這是 一個全球都普遍覺得頗傷腦筋的大問題。 3. 對社會十分關注的高中考試和大學入學試要作新 的處理。 4. 部分只辦理中六預科、毅進課程、夜校等受影響 的教育環節要有完善的解決方案。 5. 由於中學班級編制的變動,一些教師職位或有變 化,應有長遠的安排措施,盡可能地合理地幫助 解決教師的職位和轉職問題。 6. 由於中學課程的變革,特別是要設立通識教育課 程,對現職教師將帶來新的挑戰,在師資培訓上 也需要有新的設計和妥善安排。 從世界學制的歷史發展看香港學制改革

(8)

﹝六﹞簡短的結語

從全局和長遠考慮,這一學制的改革還是利多弊少 的意見,充分醞釀,力求取得最大共識,這樣才能調 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同心同德,使學制改革順利和 成功進行。

參考書目

〈九年制義務教育「五四學制」還是「六三學制」〉。《全黔在線》。 〈檢討中小學教育階段各種學制的可行性〉。www.sinica.edu.tw。 王啟思(2004)。〈三三四新學制的由來〉。載於《大公報》10 月 15 日。 王賢明。〈法國教育「358學制」〉。sina.zexiao.com。 布魯斯•約翰斯通(2002)。〈全球大學的變革方向〉。載於《中國教育報》。 何景安(1988)。〈各國學制的現狀〉。載於《大公報》7 月 28 日。 何景安(1988)。〈擬訂學制有前因〉。載於《大公報》6 月 30 日。 何景安(1989)。〈論學制改革〉,載於《教師中心傳真》,第 29 期。香港:香港教育統籌局。 余兆翔(2001)。〈借鑑美國學制改革本港教育〉。《教育新浪潮》。香港:教聯會。 容萬城(2002)。《香港高等教育:政策與理念》。香港:三聯書店。 桂松(2004)。〈改學制首考慮教師承受力〉。載於《文匯報》10 月 14 日。 桂松(2004)。〈學制改革策略探討〉。載於《文匯報》11 月 6 日。 桂松(2004)。〈學制改革勢在必行〉。載於《文匯報》10 月 21 日。 海外教育網(2004 年 4 月 20 日)。〈法國與中國學制的比較〉。 商繼宗。〈國外中小學學制改革的趨勢〉。中國基礎教育網。 張五常(2004)。〈大學三改四後應走的路向〉。載於《蘋果日報》11 月 23 日。 張仁良(2004)。〈三三四學制利大於弊〉。載於《蘋果日報》10 月 20 日。 教育統籌局(2004)。《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學制—對未來的投資》。香港:香港教育統籌局。 提姆•鮑斯特(2002)。〈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載於《中國教育報》6 月 29 日。 曾鈺成(1986)。〈為「三加三制」上訴〉。載於《香港教育》11 月。 曾榮光(2004)。〈高中教改的補償教育議題〉。載於《文匯報》12 月 31 日。 程介明(2004)。〈三 + 三 + 四〉。載於《信報》10 月 9 日。 程介明(2004)。〈改革的策略〉。載於《信報》11 月 27 日。 程介明(2004)。〈學制改革的加國對話〉。載於《信報》11 月。 賀帆(1987)。〈世界學制的主流〉。載於《香港教育》11 月 7 日。 黃玉山(2004)。〈四年制提高大學教育素質〉。載於《明報》10 月 23 日。 黃均瑜(2001)。〈中小學學制新構思〉。《教育新浪潮》。香港:教聯會。 楊恩偉。〈有關學制改革的問題〉。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 葉嘉安(2004)。〈從香港經濟轉型看三三四〉。載於《明報》12 月 2 日。 鄧樹雄(2003)。〈「三改四」誰主沉浮〉。載於《信報》6 月 21 日。 蕭敬若、武永興、江山野。《普通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戴希立(2004)。〈學制改動三大問題〉。載於《星島日報》10 月 8 日。 藺蓀(1999)。〈三三四學制改革芻議〉。載於《信報》12 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 While essential learning is provided in the core subjects of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Mathematics and Liberal Studies, a wide spectrum of elective subjects and COS

1.5 In addition, EMB organised a total of 58 forums and briefings (45 on COS and 13 on special education) to explain the proposals in detail and to collect feedback from

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for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 Action plan for investing in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Education and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SSPA Secondary School Places Allocation (中學學位分配/中一派位機制) 3+3+4 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for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for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 “334” Web Bulletin, Education Bureau, Hong

Education blueprint for the 21st century: Learning for life, learning through life: 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Hong

Radiograph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s 廖振焜 林大弘 吳長晉 戴 瀚成 傅楸善 楊榮森 侯勝茂 2005 骨科醫學會 聯合學術研討會. • Automatic Digital 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