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R:Item 987654321/439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IR:Item 987654321/4393"

Copied!
16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舞蹈碩士班. 參與規律運動之老年人心理效益、生理效 益及身體活動能力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lderly of Regular Exercise Behavior in Psychological Benefits , Physiological Benefits,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研 究 生:郭 欣 穎 撰 指 導 教 授:蔡 俊 傑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六月十四日.

(2) 目. 錄. 目 錄……………………………………………………………………………... I 圖目錄……………………………………………………………………………... iii 表目錄……………………………………………………………………………... iv 中文摘要…………………………………………………………………………... vii Abstract………………………………………………………………………….... ix 第壹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問題與假設………………………………………………………... 重要名詞解釋………………………………………………………...... 研究限制……………………………………………………….............. 1 5 6 8. 第貳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文獻探討 老人生活與疾病………………………………………………………... 老人心理效益的理論與研究…………………………………………. 老人生理效益的理論與研究…………………………………………. 身體活動能力的理論與研究…………………………………………. 老人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與身體活動能力相關研究………………. 文獻探討對本研究的啟示…………………………………………….. 9 12 18 25 30 32. 第叄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研究架構………………………………………………………............. 研究實施程序及進度管制……………………………………………. 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 資料處理……………………………………………………….............. 34 36 39 40 54. I.

(3) 第肆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結果與討論 老人參與運動的心理、生理與身體活動能力之現況分析…………… 58 不同背景變項在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與身體活動能力之差異分析… 63 老人參與運動的心理、生理與身體活動能力相關之分析…………… 110 老人參與運動的心理、生理與身體活動能力關係之預測分析……… 113 綜合討論………………………………………………………............. 11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2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0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32 英文部份………………………………………………………............................ 134 附錄一 附錄二. 預試問卷【參與運動健康狀況調查問卷】…………………………... 138 正式問卷【參與運動健康狀況調查問卷】…………………………… 144. 附錄三. 施測地點彙整………………………………………………………...... 150. II.

(4) 圖目錄 圖1. 老人參與運動的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與身體活動能力研究架構圖 34. 圖2. 研究實施程序………………………………………………………... 35. 圖3. 研究進度管制圖……………………………………………………... 37. 圖4. 施測流程圖…………………………………………………………... 52. III.

(5) 表目錄 表1. 心理效益量表因素結構摘要表………………………………….... 42. 表2. 身體活動能力量表因素結構摘要表…………………………….... 45. 表3. 心理效益各層面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57. 表4. 生理效益各層面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58. 表5. 生理效益各層面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59. 表6. 規律運動之老年人背景變相次數分配表……………….............. 60. 表7. 不同性別在心理效益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62. 表8. 不同性別在生理效益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63. 表9. 不同性別在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64. 表 10. 不同年齡在心理效益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65. 表 11. 不同年齡在心理效益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66. 表 12. 不同年齡在生理效益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67. 表 13. 不同年齡在生理效益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68. 表 14. 不同年齡在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69. 表 15. 不同年齡在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70. 表 16. 不同居住情形在心理效益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71. 表 17. 不同居住情形在心理效益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72. 表 18. 不同居住情形在生理效益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73. 表 19. 不同居住情形在生理效益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74. 表 20. 不同居住情形在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75. 表 21. 不同居住情形在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76. 表 22. 疾病在心理效益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77. 表 23. 疾病在心理效益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78. 表 24. 疾病在生理效益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79. 表 25. 疾病在生理效益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80. 表 26. 疾病在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81. 表 27. 疾病在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82. IV.

(6) 表 28. 不同運動項目在心理效益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83. 表 29. 不同運動項目在心理效益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84. 表 30. 不同運動項目在生理效益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85. 表 31. 不同運動項目在生理效益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87. 表 32. 不同運動項目在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89. 表 33. 不同運動項目在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90. 表 34. 不同運動次數在心理效益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91. 表 35. 不同運動次數在心理效益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92. 表 36. 不同運動次數在生理效益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93. 表 37. 不同運動次數在生理效益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94. 表 38. 不同運動次數在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95. 表 39. 不同運動次數在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96. 表 40. 不同運動時間長度在心理效益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97. 表 41. 不同運動時間長度在心理效益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98. 表 42. 不同運動時間長度在生理效益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99. 表 43. 不同運動時間長度在生理效益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100. 表 44. 不同運動時間長度在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101. 表 45. 不同運動時間長度在身體活動能力之變異數摘要表………….... 102. 表 46. 不同為期運動時間在心理效益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103. 表 47. 不同為期運動時間在心理效益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104. 表 48. 不同為期運動時間在生理效益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104. 表 49. 不同為期運動時間在生理效益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105. 表 50. 不同為期運動時間在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之差異比較………... 106. 表 51. 不同為期運動時間在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107. 表 52. 心理效益與生理效益各層面相關矩陣摘要表………….............. 110. 表 53. 心理效益與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相關矩陣摘要表…………....... 111. 表 54. 生理效益與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相關矩陣摘要表…………....... 111. 表 55. 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與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相關矩陣摘要表…. 112. V.

(7) 表 56. 心理效益各層面對生理效益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13. 表 57. 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對生理效益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13. 表 58. 心理效益各層面對身體活動能力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14. 表 59. 心理效益、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對生理效益之多元逐步迴歸分. 114. 析摘要表. VI.

(8) 論文名稱:參與規律運動之老年人心理效益、生理效益及身體活動能力之研 究 院校所組別: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舞蹈碩士班. 總頁數:149 頁. 畢業時間及要別: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提要 研究生:郭欣穎. 指導教授:蔡俊傑 博士.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參與規律運動的老年人在心理、生理及身體活動能力之 相關研究;其中運動項目包括元極舞、太極拳、健身操、韻律舞、香功、氣 功、外丹功、快走等八項。並從台中市各大公園隨機抽樣 207 位規律參與運 動的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及體能測量的資料收集; 問卷含心理效益及身體活動能力量表,而生理效益測量包含體脂肪、單足立 姿平衡、握力、膝屈伸、坐姿體前彎、折返跑、登階測驗。事後將資料進行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分析。經由研究發現: 一、心理效益與身體活動能力的現況分析,心理效益以「自覺預期效益」最 高;身體活動能力以「上肢動作」最高。 二、心理效益因背景變項的不同,部分層面具有顯著差異。 三、生理效益因背景變項的不同,部分層面具有顯著差異。 四、身體活動能力因背景變項的不同,部分層面具有顯著差異。 五、以積差相關分析,心理效益、生理效益及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部分達顯 著的正相關;心理效益越高,身體活動能力越高;身體活動能力越高, 即生理效益越高。 六、以多元逐步迴歸分析,心理效益各層面對身體活動能力具有解釋力,以. VII.

(9) 成就行為具有最高的解釋力。心理效益、身體活動能力各層面對生理效 益具有解釋力,以下肢動作具有最高的解釋力。. 關鍵詞:老年人、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身體活動能力、規律運動. VIII.

(10)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fitness of the elderly, and to treat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ifferent sports items, and the cognition and mobility of exercise (including Yuan- Ji Dance. Tai-Chi Chuan. Calisthenics. Aerobic Dane. Qi-Gong. Wai Tan Kung. Brisk walking.Aura).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207 elderly who participate in the regular exercise in public garden of Taichung. Chi-square,Data obtained included structure questionnaires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tests. Structure questionnaires containe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tests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tests. Physical Performance tests contained body fat,one side foot stand test, bar-gripping, knee extensor/flexor test, sit-and-reach test, agility, step test. Logistic Regression, one-way ANOVA, M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Based on the current analysis among Psychological Benefits ,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Bilateral training”, and “anticipatory benefits” are the most effective factors. 2.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make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vary greatly in some aspects. 3.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make the Physiological Benefits vary greatly in some aspects. 4.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make the physical performance vary greatly in some aspects. 5. According to Pearson correlation, physiological benefits,psychological. IX.

(11) benefits,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 other words, the more physiological benefits is, the higher physical performance is. The more physical performance is, the higher psychological benefits is. 8. According to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among all aspects of Psychological Benefits, ’ achievements behavior’ has the most explanation on the predictability of Physical Performance.. Among all aspects of Psychological Benefits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Bilateral training’ has the most explanation on the predictability of Physiological Benefits.. Key words : elderly, physiological benefits,psychological benefits, physical performance, regular exercise behavior. X.

(12)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五節,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假設、重要名詞 解釋、研究範圍等,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近年來,人口老化以成為大眾關切的議題,許多國家相繼邁入社會人 口高齡化,依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以65歲以上佔國家7%的老年人口 稱之為「高齡化國家」 。據行政院統計處報告台灣已在1993年到達老年人口 化的標準值7.10%,計有147萬餘人;最新人口結構資料顯示2005年攀升至 9.74%,而在目前醫療、衛生、生活環境及營養的不斷提升之下,預估在 民國100年後老年人口將增加至10.28%,據資料可詳知人口結構中,老人 族群是上升最快速的。 在面臨老年人口飛快增長的情形下,台灣老年長期居住在安養機構與 照護中心的人數已高達2.4萬人;而在醫療保健費用方面也大幅度的相對增 加,使國家經濟負擔日益沈重,勢必形成日後青壯年人口的負擔。因此學 者也相繼提出能夠提升老年人健康生活的理念,及「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的觀念,成功老化的必要條件包括:避免疾病及失能、維持高度 的身體功能與認知功能、及持續地參與社會與生產性活動。一方面能夠幫 助退休後的老年人尋求一份安定快樂的生活,以及促使老年人能有較良好 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理能力。因此相關影響老年人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更 如雨後春筍般的提出老人身、心健康促進的方法。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以及健康狀況,從預防. 1.

(13) 重於治療開始,並給予老年人健康的觀念以及養成自我規律的運動習慣。 適當的運動可以延緩老化速度(Meredith et al.,1989)。而有規律運動習慣 能在體能健康狀態下較有顯著的成效(陳美齡,2003;吳麗貞,2002;李 佩貞、李麗瓊,2006),並且規律運動對生理及心理都有益處(Berger& Hecht,1989;Shephard,1997) ,所以長期運動可使老人生活形態較健康,茲 可降低醫療照護的需要(Boyette,Lloyd,& Boyette, 2002) 。因此,引起老年 人自我意識的參與規律運動是首要的,培養其生活中的必要行為;其次藉 由規律的運動給予老年人完善的健康體適能。而影響老年人有較佳規律運 動的習慣,其中原因是老年人對於各運動性質的興趣程度不同之外,從相 關老年人的運動態度研究中初探老年人參與運動信念,發現老年人持續參 與運動與不參與運動,原因是天氣不佳而不參與健身運動位居第一;其次 則是找不到合適的運動項目(陳秀珠、李景美,1999) 。以上表示相關運動 健康適能的管道可能有須檢討,應更加關切65歲以上活動能力較低及帶有 疾病症狀者的老年人從事運動。 目前台灣老年人從事的運動項目多種,皆以中低衝擊的有氧運動為 主。每一種運動項目的體能訓練方法都不同,因此所產生的成效也有所不 同。而老年人普遍從事的各類運動項目中,能夠有助於老人體適能的效益 皆有不同差異。醫學護理界的學者提出老年人適度的運動方式(吳家碧, 2004;蕭伃伶、劉淑娟,2004;黃惠璣,2004) 。綜合學者提出老人可以參 與高、中衝擊有氧相關的運動項目,但是疾病在身的老年人並非絕大部分 適合,因為老年人的個人差異性包括退化與組織性功能減退、慢性病、記 憶性、身體活動功能受到限制,所以老年人的運動應有屬於不同的運動處 方。據學者建議,老年人從事運動計畫前需經由體能檢測(蔡崇濱,2001) ,. 2.

(14) 先詳細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及體能狀態,再進行規劃運動計畫或個別的處 方,方能有效改善與維持老年人的健康體能狀態。事實上,運動方式或項 目的斟酌選擇,除了應映老年人的體適能之外,更要顧及能夠引發老年人 持續運動的動機,才能有效循序漸進的維持老年人的健康。所以,在運動 項目的訓練上,如何有效促進老年人的身體活動能力,使其達到老年人生 活的自理能力,又要達到老人參與運動的可行性及自我意識,值得深思與 探討。 目前國內研究高齡者對象大部分剔除無重大疾病患者,包括高血壓、 風濕、糖尿病、心臟病等,以及排除活動能力不佳者為篩選後之研究對象, 但事實上老人疾病部分是因老化而引起的,研究者認為非採隨機抽樣,較 未能取得外在效度的檢測,據資料顯示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一種以上者, 比無患有慢性疾病者來的多,因此取得母群體較一致性的老年族群為對 象,是較能準確的探討出老年人的運動現況及需求。部分研究因採實驗研 究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所以研究人數不超過百位數,因此本研究以先前 的研究建議,改採多數隨機抽樣的方式做比較型研究。另外,研究老人從 事不同運動項目的成效,則以球類運動、元極舞與太極拳等運動方式居多; 或僅針對部分患有心肺功能或老化疾病等症狀者提出適當的運動方法。 而針對老人需要何種適度、適量、方式的運動方法?與老人需要何種 運動環境來強化身心?及分析老人參與運動後的心理因素?種種皆有相關 學者提出。如今趨勢漸進的在老人族群體適能運動上,推廣健康身體活動 的理念,另一方面是在老人運動質與量的提升。藉此本研究試圖發展老人 體適能運動,將以此為最終研究目標。本研究以人口變項、老人普遍參與 的大肌肉群運動項目為資料收集。從「運動心理效益」 「運動生理效益」 「身. 3.

(15) 體活動能力」做為本研究探討老人參與不同運動型態的因素。再整合最高 運動效益及身體活動能力的適合度,從健康促進的角度進行老人運動的研 究,以了解銀髮族的體適能,並將研究結果設計出適合老人的運動模式。 希望能夠帶給業界從事相關老年人運動體適能的專員,推廣良好健全的運 動方式,以利老人參與最適切的健康運動。. 二、研究目的 由上述的討論,以老人運動族群的「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與「身 體活動能力」為研究架構。因此本研究目的為以下四點: (一)了解老人參與運動的心理、生理與身體活動能力的現況。 (二)分析背景變項對參與運動老人的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與身體活動能 力的差異情形。 (三)分析參與運動老人的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與身體活動能力之相互關 係。 (四)探析參與運動老人的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與身體活動能力之預測情 形。. 4.

(16)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一、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本研究將探討下列問題: (一)老人參與運動的心理、生理與身體活動能力之現況? (二)背景變項對老年人參與運動的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與身體活動能力 的差異情形? (三)老人參與運動的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與身體活動能力的相互關係? (四)老人參與運動的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與身體活動能力之預測情形?. 二、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本研究將驗證下列假設: 假設一:不同的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居家狀況、慢性病歷、運動項目、 次數/週、分鐘/次、為期運動的時間】在心理效益、生理效益、 身體活動能力具有顯著差異。 1-1:不同的背景變項在心理效益具有顯著差異。 1-2:不同的背景變項在生理效益具有顯著差異。 1-3:不同的背景變項在身體活動能力具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與身體活動能力關係具有顯著的關係。 假設三:心理效益、身體活動能力對生理效益具有顯著的解釋力。 3-1:心理效益對生理效益具有顯著的解釋力。 3-2:身體活動能力對生理效益具有顯著的解釋力。 3-3:心理效益、身體活動能力對生理效益具有顯著的解釋力。. 5.

(17)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一、不同運動型態 非競賽式運動。是使用身體大肌肉群(Large Muscle Groups、Muscle Mass) ,能夠伸展肌肉、全關節活動(Rang-of-Motion,ROM) ,並可長時間 持續進行(Can be Maintained Continuosly)的身體活動,具有節奏韻律性 及生理有氧作用。以組合動作或一式、套的方式進行,能夠因規律練習次 數而增長技能及增加深度、難度的的運動。. 二、心理效益 運動心理效益所指的是,在運動介入後心理與生理的產生任何變化繼 而影響心理的舒適狀態, (Weinberg & Gould,1999)據臨床及非臨床的健身 運動心理效益所得研究結果,呈現心理效益皆為增加與減少的正面反應。. 三、生理效益 參考學者提出的老人體適能(Phyiscal Fitness)為衡量指標。體適能 指的是人類對於現代生活的一種身體適應能力,在機能方面它係指人類身 心特質中的全體機能,表現為運動能力、工作能力或疾病抵抗之能力(陳 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0) 。據學者(吳家碧,2004;李佩貞、李麗瓊, 2006;黃惠璣,2004;蔡崇濱,2001)以彙整出較一至的研究結果,則是 提升身體心肺適能、肌肉適能訓練、柔軟度訓練皆能夠提升老年人的健康 適能。並且老年人的反應能力也視為重要項目之一(鄭名涵,2003;張燕 明,2002)。. 6.

(18) 四、身體活動能力 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意指由骨骼肌作用,能夠消耗熱量的身 體活動。就身體活動的理念Kanz及Kane(1981)提出身體的健康是包括一 般的身體健康以及能夠執行日常活動的能力,或被稱之為起居活動能力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以上即所謂的身體功能。可分為執行基 本的日常活動(Basic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BADL),複雜性日常活動 (Instu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及行動(mobility)功 能(Katz,1983)。. 五、老年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定義,在65 歲以上者稱之為老年人或高齡者。而本研究不分宗教、職業及疾病狀況, 從事每週規律運動,且能以國語、台語或客家語溝通者為研究對象。. 六、體適能 體適能為身體適應能力之簡稱;在生活方面是身體適應能力的作用; 在機能方面視為運動能力、工作能力或疾病抵抗之能力;在結構方面包括 型態、機能、運動等適能能力(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0) 。本研究 體適能的檢測包含:體脂肪、心肺耐力、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柔軟度。 為求符合老年人適能之研究,另增加反應能力及平衡兩項。. 7.

(1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一、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及儀器測量紀錄為主,並以統計分析包含t檢定、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等量化統計,無法兼顧質化 研究是本研究方法限制之一。. 二、取樣的限制 本研究取樣以我國台灣地區為範圍,以分層隨機取樣為主,無法涵蓋 全面性,因此取樣誤差為本研究限制之二。. 三、研究推論的限制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參與以下其中一項運動項目為研究 對象:元極舞、太極拳、健身操、韻律舞(排舞、土風舞) 、氣功、香功、 外丹功、快走共九項運動項目。其餘運動項目不包括在內。並對其他不同 年齡群、不同地區的推論有其限制,為本研究限制之三。. 四、研究工具的限制 本研究採現場實地施測,因此未能以實驗室的專業儀器進行測量,而 以具有相同校標的測量工具做為代步工具,為本研究限制之四。. 五、問卷施測含受試者自行填卷及口述兩種 本研究受試者皆為高齡者,因此問卷印製以放大倍數之外,若有不識 字之老年人等情形,皆代為施測人員以口述方式進行。. 8.

(2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包含老年生活與疾病、老人心理效益的理論與研究、 老人生理效益的理論與研究、身體活動能力的理論與研究及文獻探討對本 研究的啟示等,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老年生活與疾病. “天增歲月人增壽”在人生的最末階段亦有不同的挑戰,即是老化與疾 病;大大影響老年人的生活。以下將探討影響老年人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 -生理變化與疾病。. 一、老年生活形態 老化指的是心理健全受影響,以及生理機能逐漸退化的自然生物過 程。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型態、功能和抗壓能力與身體對環境的適應 力減低、心智衰退(陳俊忠,2002) 。並且所伴隨的腦細胞功能降低、中樞 神經系統覺醒降低、機能有障礙的突觸、神經溝通能力降低、肌力降低、 訊息處理能力降低、身體自我效能降低、而使憂鬱與焦慮增加(洪聰敏, 2002) ,因此老年人的身體活動功能自然隨之受到限制,相對的身體活動性 逐漸減少。 另外跌倒是老人常見問題之一,因身體老化造成下肢肌肉無力,常影 響活動耐受性,因此老人減低活動的意願,更加重下肢無力而增加跌倒的 機會。有跌倒經驗的老人因害怕跌倒而減少活動,這情況又惡性循環的影 響老年人的體適能健康,社交活動及生活品質,目前學者已提出運動是可 以克服、改善老化造成的下肢無力狀況(Huang, Gau & krenohan,2003)。. 9.

(21) 1997 年據行院主計處統計老人生活狀況調查結果,台灣 65 歲以上老年人 有 55,7%罹患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當中有 5.43%無法自行料理生活的能 力。在 2001 年的調查結果發現,有 9%的老年人無法自行料理生活。內政 部(1999)調查台閩地區的老年福利機構需求概況調查也發現,行動不便 者佔 12.45%,而臥病在床無自我照顧能力者佔 2.2%。由此可見老化影響 老人身體活動,繼而影響生活品質,如此我們應想盡辦法增進老人適應生 理變化所帶來的生活影響能力及培養適度運動的習慣。. 二、老年人的生理變化 在醫學護理研究方面皆提出有關心血管方面、肺臟、肌肉骨骼方面的 老年生理變化。Robergs 和 Roberts 大量收集有關老年人生理變化的文獻資 料,並經由蔡崇濱彙整生理的結構與功能變化如下: (一)心血管:心血管功能退化有較多的情形,包括心室肥大、心肌收縮 和放鬆的時間變長、心室壁與血管變硬、主動脈瓣狹窄與 雜音症狀等,由於以上的結構變化皆使得老年人在功能上 的運作受到牽制。包括最大心跳率隨年齡增加而降低、最 大心輸出量降低至 30%-60%、安靜時的血壓較高、心縮壓 的升高大於心舒壓。 (二)肺臟:因老化肺臟而失去原有彈性、胸腔壁結構改變、呼吸量減弱、 肺泡面積減少、肺臟血流也減少。因此,老年人的最大攝氧 量減少、呼吸速度減緩、肺活量相對下降和容易喘息。 (三)肌肉骨骼:鈣質流失使得骨質下降、因肌橫斷面積減少而快縮纖維 萎縮、肌肉纖維的體積及比例變化,以上生理變化使得. 10.

(22) 骨質疏鬆化、肌肉收縮與放鬆時間延長、最大收縮速度 下降因而爆發力減弱。 (四)其他方面包括視力及聽力的減退、皮膚調節溫度的能力、柔軟度的 降低、體脂肪增加和除脂肪體重降低進而改變身體組成等。. 三、疾病影響身體活動 疼痛常是促使老人婦女不願意運動的主要原因之一(Leveille,2002)。 依據台灣行政院內政部(2000)指出台閩地區 55.69%老年人至少罹患一種 以上的慢性疾病,以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最多占 34.7%,其次為骨骼肌肉問 題 23.19%再次為眼疾占 12.68%。另外,陸文灝(2003)及陳俊忠(2002) 調查發現 65 歲以上老人罹患一種或兩種以上的慢性疾病者達 69.93%,以 此推估老人帶病者約有 128 萬人,而成年型糖尿病患者幾乎占糖尿病人口 的 95%,其中以肥胖者居多。目前常見的老化問題之一「骨質鈣化」意指 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是影響老年人跌倒後是否骨折的重要因素,學者 指出能夠增加骨直密度的方法是藉由運動及補充鈣、雌激素,充足的骨質 密度可以減少因為跌倒而造成的骨折,尤其是髖部骨折(Minna, Dodd, Gardner,Bamford,&Nabhani, 2004) 。統整老人常見疾病除了相關身體活動的 流行病學(Epidemiology)包括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之外, 還包括關節炎、白內障、呼吸性疾病、消化道疾病、骨折、脫臼、皮膚病、 中風、腎臟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癌症、口腔疾病、骨質疏鬆、痛風等皆 是一般老年人常見的生理疾病問題。 而研究者在 2005 年某社區帶動中老年人參與游泳及有氧體適能活動 中,也發現老年人因抵抗力較弱而產生疾病的困擾,而間斷持續上課的問. 11.

(23) 題不繁其數。所以本研究在發展老年人的運動模式,會考量身體活動障礙 因數,其動作設計上能夠利於身心疾病者。. 第二節 老人心理效益的理論與研究 一、老人運動心理學 大部分老人會因為生理上的衰老變化,在心理上隨之產生憂鬱的狀 況,然而目前探討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後的心理影響,皆有不同的顯著效 果。洪聰敏(2002)歸類國外研究後證實運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Pender (2003)提到老人願意參與運動是感受到運動的利益、舒適、及企圖要避 免跌倒的想法。賴金鑫發現經常從事運動者,在情緒的自我控制、做事態 度的積極性、自信心、較不易緊張等的心理影響。而有從事規律運動的老 年人會較無規律運動的老年人有良好的生活品質,相對的身體活動強者心 理健康指數較高,並且參與活動使得性情較樂觀、促使生活幸福感與舒適 感(湯蕙娟,2000;胡立仕,2002;盧俊宏,1998) 。因此從上述可了解參 與運動的老年人隨之在心理上有較健全的心理狀態。. 二、老人心理效益意義 運動心理效益所指的是,在運動介入後心理與生理的產生任何變化繼 而影響心理的舒適狀態,(Robert S Weinberg &Daniel Gould,1999)據臨床 及非臨床的健身運動心理效益所得研究結果,呈現心理效益皆為增加與減 少的正面反應;增加的項目包括:判斷力、自信心、情緒穩定性、智力功 能、記憶力、知覺、正面的身體形象、自我控制、工作效率、性滿意度、 福祉等;減少的包括酒精濫用、生氣、焦慮、紛擾、沮喪、頭痛、敵意、. 12.

(24) 恐懼、精神緊張的行為、工作錯誤等。而老人自覺心理效益是指自覺因參 與活動在心理方面可獲得之利益及舒適感。Jeng、Chu 及 Tsao(2002)以 茁根理論/象徵互動論探討冠心症個案的運動信念,其中個案自覺運動利益 包括:體能、食慾、睡眠、排泄、性生活及外觀增進使身心進步,也變得 更見信心、坦率及樂觀,而發現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是否持續及強度無關。 運動預期的效益包括生理健康,心理上能夠紓解壓力、心情更愉快、或增 進人際關係,而預期阻礙則有時間、場地、缺乏友伴、或費用過於昂貴等 (Bandura, 1997)。. 三、老人參與運動心理效益之研究 在心理上會影響老人運動意願包括:運動習慣、活動時引起的疼痛、 呼吸不順暢、焦慮、壓力、和害怕運動時會受傷害(Biegel,1984;McElroy, 2002) 。所以老人運動時的心理狀態包括外在環境、生理狀態、焦慮與期望 狀態影響,若產生不方便、不適用或困難則形成障礙,學者提出活動障礙 愈高,運動參與度則愈少;反之活動障礙愈低,運動參與度則愈高(蔡崇 濱,2001) 。另外,老人的自覺活動障礙因素還包括沒有時間或缺乏方便之 場所 (Pate et al., 1995;Stuifbergen & Rogers,1997)。在 Anderson 及 DiNubile(1999)探討個案不活動之原因,發現缺乏時間、害羞、無能力運動、 缺乏樂趣是個案主要阻礙運動之原因。Dunlap 及 Barry (1999)將影響活 動障礙因素區分為個人因素及環境因素;其中年齡與活動障礙有關,老年 人通常因健康狀況差或受傷而不敢運動。環境障礙如專業人員意見、可近 性、花費及氣候因素等,都會影響活動意願。以上與陳秀珠與李景美在 1999 之障礙研究部分相同,皆對於天氣不佳、無適合運動項目等有較高的數值。. 13.

(25) 發現老年人能否持續身體活動,與老年人原本是否就有身體活動的習 慣、憂鬱的程度及開始運動前的健康狀況有直接相關(Aging Well Village, 2003;Berkman et al.,1986; Clark, 1996; LaRue, Dessonvill & jarvik, 1985; Parent & Whall, 1986)。Resnick(2003)發現身體健康程度會影響運動行為, 身體愈好則愈能規律運動;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如疼痛、呼吸困難、肌肉攣 縮,甚至有無親朋好友支持等都會影響其運動的意願。因此,陳秀珠等人 以歸類影響老年規律運動的構面因素為下列幾項,分別是: (一)運動知識 (二)自覺運動利益 (三)自覺運動障礙 (四)運動自我效能 (五)自 覺運動的社會支持,以探討不同老年人對各項運動參與的境況,分析老年 人的運動觀念、感知及參與運動動機;研究發現,過去規律運動習慣者現 在從事規律運動的機率,比過去無規律運動習慣的 3.25 倍。因此推測老人 參與運動的可能性在於運動動機,假設增加老人運動的滿意度並減低自覺 運動障礙,在老人從事運動的比例可隨之增加。 四、心理效益理論發展 (一)運動態度 運動態度的意義是指個人對運動、場地、器材、教師、目標、成就感 等反映出積極或消極的評價(洋裕隆,1998) 。李惠蘭(1999)在設計老人 運動態度問卷中,對於運動態度認定為個人對運動的認知、情感及預備動 作,可視為相信運動的認知成份,以及預備採取運動行為的成份。運動態 度中涵蓋組織成員對組織目標所產生的共識情感或向心力(centripetal), 即所謂的「認同」 (identification) ;意指將組織成員的態度目標與價值化為 個人內在觀念,因此在參與運動的動機上更強化了對運動之向心力,因此 可增加老年人的規律運動行為。. 14.

(26) 了解運動行為的改變與調適,可達到維持或形成規律健身運動習慣的 過程,其因素有兩項 1、有關個人的因素影響 2、環境的影響因素。他強調 有關於運動依附與退出率的的影響問題。(Dishman & Buckworth,1997;Dishman & Sallis,1994)整理出有關參與健身運動課程的因 素:個人因素包括 1、人口統計:年齡、藍領階級、教育、性別、高風險 心臟疾病、所得、肥胖。2、認知/人格的變項:態度、健身運動的阻礙、 健身運動的樂趣、預期利益、健身運動的意圖、健康知識與健身運動、缺 乏時間、心情不安、知覺健康或體適能、運動自我效能、自我動機。3、行 為:節食、過去兒童時期無系統化的身體活動、過去成人時期無系統化的 身體活動、過去參與的課程、學校運動會、抽煙、A 型行為。環境因素包 括 1、社會環境:班級大小、團隊凝聚力、醫師的影響、過去家族的影響、 朋友/同事的社會支持、家人的社會支持、教師的社會支持。2、物理環境: 氣候/季節、成本費用、擾亂日常生活、設施的使用/實際的、設施的使用/ 知覺的、家庭設備。3、身體活動特徵:強度、知覺努力、團體課程、領導 地位。 以上影響運動依附的原因,相關研究學者大致將老年人運動參與依附 的問題,已統整出相關的因子包括人口變項、認知人格的變項、過去參與 的運動行為、社會支持、設備、身體活動強度/知覺等。除此之外,自我效 能和自我動機能夠影響成人的運動信念與健身運動效益期望。事實上,對 於身體活動方面的知識、態度、價值、和信念可以影響個體去行動和提升 實際活動的水準之意圖(Marcus,Rossi,Selby,Niaura,& Abrams,1992)。 (二)自覺預期效益 效能期望(efficacy expectation)即自我效能,是個人相信自己在特殊. 15.

(27) 的情境下,能實施特定行為的一種能力知覺,可供作解釋行為程度的預測 變項,運動自我效能即自我知覺運動能力,是個案是否持續運動之因素。 而運動後之成效結果有所謂的結果期望;結果期望(outcome expectation) 是個人對自己的某種特定行為會導致某一特定結果的評估,可能為正向(預 期利益,expected benefits)和負向(預期阻礙,expected barriers),運動結果 期望包括身體、心理、社會結果及內在自我回饋(Conn,1988;Feather,1982)。 身體活動的預期利益含身體更健康、心情更愉快、紓解壓力、或增進人際 關係,而預期阻礙則有時間、場地、缺乏友伴、或費用過於昂貴等 (Bennett,2000)。Melillo,Futrell,Williamson,Chamberlain,Bourque,MacDonnell 及 Phaneuf(1996)以質性研究探討阻礙或促進身體活動之因素包括:有無時 間、有無他人陪伴、是為自己而運動或覺得應該做運動、覺得運動有無樂 趣或享樂感、運動是安排或自動的、有無交通接送、健康狀態好壞、對運 動的知識及自覺運動利益等有關。而國內王真敏(2002)以質性研究探討 影響老年人活動參與之限制因素及促進因素,在促進因素方面,包括個人 因素、他人因素、工具性因素。. (三)成就表現 在運動心理學的成就動機是指一個人精熟工作、達到卓越、克服障礙、 表現的比他人好、以運動天分自豪所做的努力(Murray,1938)。成就動機 理論(Atkinson,1974;McClelland,1961)是一個交互作用的觀點,同時認為 個人及情境的因素是行為的重要預測。理論包含五個重要因素:人格因素 或動機、情境因素、結果的傾向、情緒的反應、及成就相關的行為。五個 因素有因果關係,最初的人格表現所追求成功動機,到最後會影響成就行. 16.

(28) 為包括:尋求成就情境、找尋挑戰、及增進表現。另外人格因素的避免失 敗動機,最後影響成就行為包括:避免成就情境、避免冒險、表現的不好。 Pender(2003)提到老人願意參與運動是感受到運動的利益、舒適、及企 圖要避免跌倒的想法;表示老人參與運動含有克服障礙的成就動機,即是 成就行為中追求成功動機後的表現。. 五、心理效益測量工具 (Rhodes,1999)整理文獻資料歸納出對於老年人的運動態度、自覺行 為控制、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自覺利益及障礙與規律運動有重要之關係。 在陳美齡(2003)、王真敏(2001)、吳麗貞(2001)皆以李惠蘭編制的運 動態度問卷為檢測工具。研究結果在運動介入老年人生活,運動態度呈現 正面的效果,陳氏研究則無明顯差異,但實驗組比較對照組運動態度為優。 以上表示此量表僅能夠得知老年人對運動行為的基本態度及老人對運動的 看法,並非實際測得老人參與運動的狀態,而部分題項可能導致社會期望 價值,所以無法周全的涵蓋老人喜歡運動的情感,或預備採取運動行為的 心理感知,及運動對老年人的心理影響。因此本研究以改編此運動態度問 卷,增加自覺預期效益、運動評價、教師行為影響、場地器材、成就表現 為個案對於老年人參與運動的自覺心理效益因素。原修改至陳進祿對國小 學生體育態度認同傾向及差異研究的「彰化縣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調查問 卷」 ,問卷初始是由陳氏改編至楊裕隆(1998) 「大學生體育態度問卷」 ,此 份問卷量表主要了解體育教材及運動動機,是供編制體育教材的重要依 據,以研究結果分析學生心理態度來提供教學與課程規劃。. 17.

(29) 第三節. 老人生理效益的理論與研究. 一、老人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一)規律運動對老人的益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98)的說法,生理活動是打破機能下降 的最佳方式,也是轉向漸次改善的一種管道。根本上有助於老人調適與強 化其獨立,以及提升從事休閒活動與娛樂的能力。Bortz(1982)認為造成 身體功能退化的因素是:時間、疾病、不運動。老人運動的目的除了保持 身體最佳狀況之外,再者希望能夠提升健康的身、心狀態。學者提出參與 運動可以讓人有舒適的感覺,提升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的健康,並 且運動時增加氧耗量可使身體感到舒適(Campbell, Robertson, Gardner, Norton,&Buchner,1999)。而一般老年人的常見疾病,以及可以預防及維持 健康最佳狀態的方法,即規律運動是唯一良方。醫學及運動健康促進人員 皆指出身體活動與流行病學之相關性;醫學臨床界已視「不活動」為危險 因子,因此可以證實適量的運動可以抵制與預防流行病學的發生;如冠狀 動脈心血管疾病(中風)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腫瘤等,以上 亦稱之為流行病學。 實施規律運動能使心肺系統、肌肉神經系統和骨骼系統,在解剖結構 與生理機能方面產生積極有力的變化,而對老化與減緩身體機能的衰退影 響發揮抑制的效果。因此推動老年人培養規律運動習慣的觀念與作法逐漸 受到各界的重視與肯定。事實上,規律運動應及早開始,培養生活中的作 息習慣,而非從老年才開始,流行病學的前因是由於身體活動不足,是長 年累月形成的生理機能病變,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因此有效的抑止流行病 學需從青少年、成年人開始重視。慢性疾病的促成都是由於長期潛在的致. 18.

(30) 病因子,導致老化的連鎖反應;再由老化又使活動量降低,更加快速老化, 是一種惡性循環互相交替的影響。所以需藉由規律運動,強化抵抗力的功 能,抵抗身體老化及維持身體最佳狀況,成為老年人主要維持生理機能的 最終目的,即使當前慢性疾病於身亦可進行適當及適量的規律運動,常保 身體活動功能的能力。. (二)藉由規律運動提升身體健康之研究 規律運動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讓血糖得到 較好的控制,除此之外還會降低血壓、改良血中的脂質,並減少血膽固醇、 三酸甘油、放鬆毛細血管、發展心臟器官冠狀動脈側之循環(collateral circulation)(黃惠璣,2004)。Shangold(1996)的研究指出,運動可降低 罹患骨質疏鬆症、心血管疾病及肥胖的機率。而老人規律的負重運動能保 護骨質獲改善骨質密度,可以進一步減少因跌倒造成的髖部骨折 (Gregg,pereira,&Caspersen,2000 Snow,Shaw,Winters,&Wizke,2000)。所以 每週規律運動可以降低疾病產生及過早死亡率,包含降低糖尿病、高血壓、 結腸癌的罹患機率(Corbin & Metal-Corbin,1997) 。達七八十歲年齡進行運 動是可有助身體功能(Willis & Camp_bell,1992)。. 二、老年合適的運動項目 老年人的運動以能夠提升心肺功能以及有氧代謝為主的全身運動項目 為主,如步行、健身跑、慢速游泳、元極舞、外丹功、健身操、太極拳、 土風舞等,其次是跳繩、爬樓梯、爬山、滑雪、羽毛球(吳家碧,2004)。 研究指出有氧運動對高血壓而言是好的運動,如徒步及慢跑運動項目,在. 19.

(31) 運動過程中不會引起血壓上升,所以對高血壓患者是良好的運動方式,如 慢走、游泳,但是在短時間內產生劇烈熱量運動,是不適合高血壓 (Thompson,2001) ,如打籃球、划船、高衝擊有氧等運動。而朱逸民(2003) 探討老人運動傷害中提及,老人適合的運動除了上述之外還包括瑜珈、騎 單車、游泳等,表示動作較緩和的增加動作練習次數,伸展的部分則以緩 慢進行做適度的延展。黃永仁(2001)提出老人以大肌肉群且富有韻律感 及節拍性的運動方式為佳,例如:走路、慢跑、水中走路、游泳。學者黃 惠璣提出心臟衰竭的人需要適度的休息,使其他血循環能集中在腎臟,增 加尿量的排泄,緩和的有氧運動配合適度的監測及評估是可以鼓勵的(黃 惠璣,2004) 。綜合以上護理及健康促進人員的建議,老年人應從事的運動 項目以活動各關節及運用大肌肉群運動方式為佳,並以有節奏性的包括音 樂節拍或呼吸頻率,並且非競賽式、短時間產生的劇烈運動,以中低衝擊 有氧運動為主。. (一)太極拳 太極拳運動是屬中低有氧運動,學者以太極拳訓練後的老年人測量平 衡能力及心肺功能、生活品質上皆有顯著的成效,而太極拳適合老年人是 因為他包含平衡、伸展、阻力、呼吸的運動。Lan 等(2002)指出太極拳 運動強度約為最大心跳率的 58%,最大攝氧量的 55%。Wang(2001、2002) 表示太極拳運動訓練能有效的提高最大攝氧量,並且擴張老年皮下血管, 改善老年血管的退化。並有相關下肢肌力平衡等研究表示太極拳有助於下 肢關節屈伸之能力。(Wu,Zhao,Zhou,Wei 2001、Wolf, 2001)。. 20.

(32) (二)元極舞 元極舞是老年人推崇的健身運動項目之一,多位學者也建議老年人可 參與的運動項目之一。中華元極舞及功法研究會整理出元極舞蹈的舞步有 四集總共 47 式,以及動作配合音樂節拍、結合歌詞意境隨之起舞,此運動 遍及台灣全省各地,曾在 2006 全民運動會之比賽項目之一。參賽隊伍皆以 各縣市之中老年人為報名參加對象。相關研究老人參與元極舞之運動行為 研究發現,參與元極舞的老人在休閒滿意度與健身功能上雖然沒有符合顯 著水準,但是在睡眠、生心理的改善方面皆有明顯的改善差異。. (三)瑜珈 洪睿聲(2005)以安養機構老年人介入瑜珈運動後對生、心理影響的 探討,研究發現在生理方面除了心肺功能之外皆有顯然提升;心理憂鬱、 特質性焦慮程度、整體睡眠品質無明顯的差異;其壓力賀爾蒙指標之血清 素濃度顯著下降,而睪固酮、皮脂醇、甲狀腺素、促甲狀腺激素濃度等皆 無顯著變化。. (四)土風舞 土風舞可以學習團隊合作精神(Crookshanks,1999),並可增加語言溝 通的機會,減少老年人孤僻獨處繼而產生憂鬱的現象。土風舞亦是專家學 者建議的運動項目之一,在運動處方方面皆提及土風舞為中強度有氧運 動,較屬中老年人的運動項目,因為動作較元極舞輕快,方向變化較多。 由以上文獻彙整出適合老年人參與的運動項目後,本研究以學者的建 議為考量,決定以一般大眾老年人參與的運動項目以及學者建議的適合項. 21.

(33) 目為主,因此本研究的操作運動變項則是:元極舞、太極拳、健身操、韻 律舞(排舞、土風舞)、氣功、香功、外丹功、瑜珈、快走。 三、老年人體適能 (一)運動處方 體適能為身體適應能力之簡稱;在生活方面是身體適應能力的作用; 在機能方面視為運動能力、工作能力或疾病抵抗之能力;在結構方面包括 型態、機能、運動等適能能力(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0) 。體適能 的檢測包含:身體組成、心肺耐力、肌耐力、柔軟度。而目前國內研究台 灣老年人的運動行為以及老人運動體適能,皆提出相關的佐證,在不同運 動介入下體適能的成效結果上,大部分皆有顯著的效益。吳貴琍(2004) 研究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抗氧化能力的影響提出,氧化壓力、血液生化 指標明顯上升亦可防止生理機能老化。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研究所所長及副 教授黃惠璣整理資料文獻指出,每週兩次時間 60 分鐘太極楊式 13 式三個 月後血壓明顯降低; (Huang,2001)老人在參與每週三,時間為六十分鐘的 太極拳運動後,增強腿部肌群的可克服老年人害怕摔倒及增加平衡; (Thompson,2001)老人每週三次時間 30 至 45 分鐘游泳訓練可降低收縮 壓,因此在心肺適能方面有顯著效果;(Lai,1995)老人在 26 週後太極訓 練增加老人最大耗氧量增加 22%。而洪睿聲(2005)受測老人經三個月瑜 珈體位法體適能方面,身體質量指數明顯下降、肌力與柔軟度顯著提升、 心肺耐力無顯著變化。陳美齡(2003)請專人設計低衝擊、中強度有氧運 動介入中老年人體適能成效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的修正體力指數、立姿 體前灣、腰臀比達明顯的顯著差異,身體質量指數、坐姿體前彎、二十秒 折返跑、閉眼單足立、握力、體脂肪等皆無顯著差異。. 22.

(34) 各項運動在體適能的成效方面皆不同的助益,因此本研究依據文獻建 議彙整出老年人應有的運動體適能;心肺適能方面以中低強度或中等強度 的有氧運動,並以漸進式的暖身、主運動、緩和運動為主,儘量不以上下 跳躍給予膝關節強大壓力的動作,最大心跳率在 110-140 次/分。肌肉適能 方面蔡崇濱指出,訓練肌肉適能以 20 至 30 分鐘內完成全身性的訓練動作。 其重量訓練方式提升老年人的肌耐力,但相對的要以老年人的興趣、方面、 容易、安全的訓練方式,藉由指導員傳授正確運動方法。柔軟度含靜動態 方式為宜,主要伸展的部位是肌群以及肌腱,而伸展的程度以稍微版到不 是為佳,但不過份勉強導致不適的狀態為原則,以免發生筋攣或拉傷。 一般學者建議老年人的運動方式:有計畫、結構性、重覆性移動身體, 試圖改善或維持身體一部份或更多部分的舒適感覺(Shepard,2002)。因此 最佳的運動時間與強度及平率皆配合運動項目的型態給予老年人不同的計 畫;而美國健康服務部推薦一週運動不少於三次,時間 20 至 60 分鐘。學 者皆依序提出一週運動約在 100 至 120 分鐘以上,依運動強度分配時間頻 率,而運動強度在預期老年人最大心跳率 110-140 次/分,以 50%-70%的標 準(藍青,1996;吳家碧,2004) ,而黃永任表示 105-115 次的心跳率為理 想值(黃永任,2001)。. 四、生理測量工具 基本的體重、身高及體脂肪測量工具採用 BMI22 體重體脂計,為大部 分學者所採用的測量工具。陳美齡(2003) 、王真敏(2001) 、吳麗貞(2001) 在修正體力指數方面以測驗方式測量老年人的心耐力。在心肺功能檢測方 面黃新作(2004)以心跳記錄器(POLAR VANTAGE NVTM Heart Rate. 23.

(35) Monitor)測量老年人參與太極運動的心跳率。心跳記錄器主要試測得老年 人運動時的心跳率,對於心律不整及心臟功能不佳者的老年人,是醫師常 推薦的衡量工具之一。陳俊忠(1999)等人以二十秒膝屈伸、三十秒鐘坐 站、閉眼單足立測得老年人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柔軟度方面是以立姿體 前彎、坐姿體前彎為主要評量柔軟度之方法(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 2000)。而測量老人之靈敏度及反應能力則是以 15 秒六公尺折返跑或二十 秒折返跑測驗。劉慈慧(2003)等人以八呎距離起身走、握力、腰臀比測 得老年人的上臂肌力、活動能力、體脂肪等,以上研究老人參與運動的體 適能測驗經過隨機抽樣實行再測信度,皆達顯著水準。另外,研究者發現 由於多數老年人有駝背、肩頸酸痛的問題,而復健科也指出由於老年人背 肌力不足及脊椎、肩頸柔軟度不佳所導致的原因。 經文獻探討測量老年體能的方法,經研究者與健康促進專員分析過 後,本研究決定採用便於現場實地測量的方法為優先考量因數,並採用文 獻提供具有信效度的測量方式,因此歸類出(一)身體組成: BMI22 體重 體脂計。(二)心肺耐力:心跳記錄器測量三分鐘登階。(三)次數紀錄二 十秒膝屈伸。(四)平衡力:以秒計時單足站立。(五)反應能力:二十秒 折返跑。(六)柔軟度:立姿體前彎。(七)上肢肌力:握力。. 24.

(36) 第四節 身體活動能力的理論與研究 在上一節文獻探討中了解老年人合適的運動,是以非競賽式運動型態 為主,而目前未有分析老人對於各類運動的活動能力或感受度,僅以體適 能測量為依據,但本研究者認為體適能檢測僅能得知生理的健康狀態,未 能了解運動過程的真實成效,或該項運動能夠完整提供健康體適能的需求 是必屆時思考。然而,老人的晚年生活大多以居家形式為主,因由於老化 所以協調性、柔軟度、肌力、反應能力、靈活性逐漸下降,所以不應把青 年適用的活動項目使用在老人身上。因此研究者所要建立的是老年人的運 動方式,實際探討有效肢體動作的運動模式來促進老年身體活動。. 一、老人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一)身體活動的定義 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意指由骨骼肌作用,能夠消耗熱量的身 體活動。常見的身體活動類型包括:運動、休閒式身體活動(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日常活動(activity of daily living)。而身體活動由四個 面向做分析包括:時間長短(duration) 、頻率(frequency) 、強度(intensity) 、 情境(circumstances)、目的(purpose)。學者提出強度達至中等以上適度 的身體活動,及每天累積時間至少超過 30 分鐘,不論是何種身體活動方 式,是可維持人基本的身體功能。Kanz 及 Katz(1981)提出身體的健康是 包括一般的身體健康以及能夠執行日常活動的能力,或被稱之為起居活動 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身體功能的執行可分為基本日常 活動(Basic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BADL),複雜性日常活動 (Instu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及行動(mobility)功. 25.

(37) 能(Katz,1983)。學者 Lawton 和 Brody(1969)指出人類的日常活動是既 有模式的行為架構,是從簡單至繁複的日常動作能力,並依層次性的功能 模式。因此身體功能評估是指針對日常性活動能力的評估。Melillo 等學者 (1996)將身體活動分為五個量級,分別是少量活動(little)、輕度(mild)活 動、中度(moderate)活動、積極(active)活動、非常積極(very active)活動; 少量活動指的是每天活動僅以坐、打字、走路、說話、開車、無計畫之運 動;輕度活動指每週少於一天僅以站與走的活動;中度活動以每週運動 1 天以站、走為主;積極活動指每週運動 2-3 天的輕度體能工作、爬樓梯等; 非常積極活動是以每週 4 天以上的中度體能工作或規律運動。 (二)老人身體活動之研究 台灣衛生署在 1996 年對 5,125 位 50 歲以上中老年人做調查,該報告 針對老年人的身體活動調查發現,老人從事休閒與娛樂活動的項目與頻率 依序為:看電視或錄影帶(95.1%) 、宗教活動(61.0%) 、泡茶聊天(60.9%) 、 散步(53.3%) 、看書報雜誌或小說(40.5%) 、聽收錄音機(37.7%)、園藝 (30.4%)、個人戶外健身運動(20.4%)、下棋打牌(9.9%)、團體活動或 運動(8.0%)、興趣或嗜好(5.5%)、音樂或戲劇(4.8%)。由上數值可見 老人身體活動量較高是以散步為主,從事頻率較高的則是以靜態活動居 多,參與戶外健身運動及團體活動或運動比例看似不高。另外,能夠促進 老人參與身體活動的因素有:較高教育程度、有較多非直系親屬間的社交 接觸、朋友數目較多、較瘦、較強的參與意圖、有信心、能從中享受樂趣、 對身體意象較不滿意(女性) 、不抽煙及最近曾施打流行疫苗。其教育程度 與社交接觸是極相關因子,表示教育程度高對健康信念的自我意識較高, 能自發性的參與運動。. 26.

(38) 老人身體活動需求是立基於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與維持 (maintenance)的概念,是作用於:高程度安適(high-level wellness) 、整 體感(holism) 、預防(prevention)的哲理(Furukawa,Shomaker,Buck,1982) 。 因此有效的促進老人培養身體活動成為一種習慣,需有清楚的目標和策略 及完整的訓練計畫,導引老人從事健康促進的理念。大部分老人選擇活動 的方式僅以不耗費體力為考量,事實上老年人能夠適度的做體能性動作是 有益處的,包括提重物、擦鏡子、曬棉被、園藝等居家式的活動,能夠使 力並持續 3-10 分鐘以上的動作,但也不宜過久。在社區老年人功能障礙發 生的研究發現,活動功能有困難的老年人,日後發生日常生活功能障礙的 機率,是一般老年人的二分之一倍。王靜怡等人(2004)將身體功能障礙 分為三種類型,基本日常功能(Basic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包括如廁、 沐浴、移位(上下床)、用餐、穿衣、整理儀容(刮鬍、梳髮);工具性日 常生活功能(Instrumente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包括搭乘交通、準備三 餐、上街購物、使用電話、處理金錢、做輕鬆家事、自行服藥;活動及平 衡能力(mobility and balance)以粗重工作、走 800 公里、爬十階樓梯不休 息等為衡量方法。. 二、運動活動能力 (一)老人運動之動作障礙 大部分老人的主要運度項目為散步,其次是體操,運動強度則是以輕 度運動為多。Aging Well Village(2003)研究 75 歲以上不活動的男性老年 人中約有 1/3,女性約 1/2。老人運動行為研究中發現有規律運動的老年人 佔 78.4%(陳秀珠、李景美,1999) 。Bennett (2000)以 39 位 68 歲以上老人. 27.

(39) 為研究對象,發現皆以輕度活動居多,尤其散步佔 64﹪以上,次為伸展操, 中度運動僅佔 25.6﹪,從不運動者佔 7.69﹪。研究者經觀察發現參與有氧 運動的中老年人,部分學員對於上肢上舉動作感到極為吃力,過程中無法 順利完成動作或放棄略過等情形,在伸展方面尤其是肩、頸、腰是學員反 應最需要得到舒緩的部分。由於工作型態的關係長期久坐,因此胸椎至腰 椎柔軟度欠佳,形成肩頸僵硬以及駝背等問題。本研究以目前參與運動的 狀況確切得知老年人參與運動的動作障礙,可適度的調整動作模式,在預 期相同的成效下設計發展動作型態,便於老年人從事運動活動,減少老年 人應無法完成動作的可能性及提高安全的考量。. (二)動作分析 拉邦 Rudolf Laban(1879~1958)發展出一套記錄動作的系統,是藉由 有系統的文字與符號紀錄動作使稱為舞譜,有助於舞蹈重建的一項工具, 所創理論稱之拉邦動作分析(Laban Movement Analysis,LMA) 。其中一項 記錄分析的元素是以空間理論,劃分為:空間、定位、水平(Direction、 Orientation and Level) ;意指空間的和諧(Space Harmony) 、動作的外型與 空間的伸展(Shape-Form and Extension-Size) 。並提出一項理論以二十面體 (Icosahedron)作為記錄動作的方法;二十面體是由三個平面的十二個方 向之對角線所構成,此三個平面即是:直立門面(Door Plane/Sagittal Plane)、穿心輪面(While Plane/Vertical Plane)、橫平桌面(Table Plane/Horizontal Plane)。在運動解剖學上也運用同一原理,將身體活動範 圍分為左與右(矢狀面) 、上與下(水平面) 、前與後(額狀面) ,主要分析 身體肌肉與骨骼關節活動功能。. 28.

(40) 三、身體活動能力測量工具 慣用身體活動測量在非實驗室環境中有以下方法:行為觀察(包括動 作分析) 、問卷或會談、定期記錄(daily) 、動作分析儀、生理反應分析儀, 另外學者也發展量表式的測量方法。戴玉慈和羅美芳(1996)將身體功能 量表做比較與分析,量表的功用來自於醫學護理界使用於慢性病患或住院 病患,為了達至有效復健的治療目標所擬訂的量表模式。然而執行日常活 動的能力是評估身體功能的主要指標,因此 Lawton 學者的 IADL 量表是目 前較長被採用的複雜性日常活動功能量表,此量表包含八個評估項目:使 用電話、購物、做飯、做家事、洗衣、戶外交通、用藥、理財每一項分為 3 至 5 個等級,但計分採二分法 1 分或 0 分。 而本研究目的是以促進老年肢體得到最佳狀態為初衷,所以分析老人 一般日常生活功能之後,採複雜性肢體活動的身體功能作為測量,主要是 由於受試者基本皆具有規律運動習慣,是能夠參與運動行為的身體狀態, 因此問卷設計不計活動肢體較小範圍的身體活動能力,如吃飯、使用電話、 服用藥物、整理儀容、單純步行等,在陳美齡(2003)等人測得老人在電 話使用、服用藥物項目皆無障礙達 100%,吃飯、刷牙、穿鞋功能依序為 最佳至次次佳。而本研究改編制戴玉慈等人(1995)所譯的「工具性日常 活動能力」身體功能評估量表,其中剔除第一題使用電話的能力,與第七 題的自行服用藥物及第八題處理財務能力,增加「基本日常功能」的沐浴、 穿衣、移位題項。 運動動作能力量表方面,依拉邦動作理論的空間三平面及運動解剖學 之身體可動範圍分析為理論依據,將上肢動作、下肢動作、靜止動作、組 合動作,分為:前後、左右、及上下的肢體全可動範圍之動作分析。. 29.

(41) 第五節. 老人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與身體活動能力相關研究. Blumenthal 於 1989 年採隨機控制為社區 101 位健康老人實施共 16 週 體能運動,有氧組 33 位每週 3 次運動、瑜珈組 34 位每週兩次,及控制組 34 位,各採 60 分鐘的運動時間,主要研究發現活動兩組幾乎在自覺生活 品質項目都有進步。 Cress 於 1999 年採社區健康老人持續 6 個月運動,以運動組 23 位、控 制組 23 位(76±4 歲)每週固定 3 次 60 分鐘心跳率的耐力-阻抗運動 (75-80%) ,發現運動組的身體功能顯著進步,最大身體功能幾乎都進步, 而控制組幾乎都退步,身體活動量皆不變。另外在自覺健康、憂鬱、SIP 都沒有顯著改變。 Chandler 於 1998 年以 100 位分別男女性的社區失能老年人,為研究 PT 指導居家下肢阻抗運動為運動組,另一組不做新的運動為控制組,研究 發現,運動組的下肢力量增加 10%至 16%,而控制組的改變為+1%至-3% 憂鬱症狀兩組顯著改變。 Halbert(2001)針對 285 位 60 歲以上中老年人公寓居民,有 50%為 亞洲人、20%為白人之中以 73%獨居狀況;有 26%有一項以上的失能,研 究以採三組進行;職能組由職能治療師每週帶領從事各種職能活動,社交 活動控制組每週由非專業人員引領從事一般活動及無活動控制組。經 6 個 月後發現,實驗組在 SF-36 活力與社交功能進步最多;身體功能、角色功 能與一般心智健康次之;而一般健康、角色情緒、身體疼痛亦有顯著改善。 McMurdo(1992)以社區健康老人研究分為運動組 44 位與教育組 43 位,此研究是耐力與肌肉阻抗運動為介入因子,每週 3 次總共 60 次記錄, 運動時間超過 45 分鐘,主要發現運動組增加肌力、耐力、生活滿意、自覺. 30.

(42) 健康、降低脈搏、舒張壓與憂鬱,而教育組則是降低脈搏與憂鬱。並且運 動組的柔軟度、運動量、滿意度、自覺健康較教育組優。 MacRae(1996)針對 65 歲以上老年人分為行走組與控制組,追蹤 8 年的時間以 4 年測一次記錄,主要研究兩所護理之家居民,以至少能夠獨 立行走,聽從單一指定動作。控制變項為每週 5 次共 12 週的行走健身運動, 時間為個案最大耐受時間為主,每週增加 10%。研究發現行走組在最大行 走時間與距離的進步顯著於控制組,但是速度、身體活動量、肌力、行動 能力、憂鬱、疼痛、體能都沒有顯著的差別。 Young(1995)至 1965 年常期追蹤男性日裔美人,在 1991-1993 年第 四次測試 3,640 人,發現身體活動量高者 3-5 年後較少中風、較多高血壓、 關節炎。健康高活動量者在 3-5 年後有較好的 ADL 與做家事。有疾病的中 度與高度活動量者 3-5 年後同樣有較好的 ADL 與做家事、身體耐力,但更 增加了肌力一項。 Seeman(1995)長期追蹤 1,015 位 70-79 歲社區高功能老年人,研究 依休閒與工作性活動,區分為只參與中度、只參與激烈兩組。研究發現從 事中強度或激烈身體活動者與具社交情緒支持者,在 2.5 年後體能有進 步。而自我效能、駕馭感、生活滿意度與快樂、精神狀態與體能改變無關。 Wong(2001)針對 66-76 歲社區健康老人男 12 位、女 27 位,調查太 極拳運動介入不到 3 年、打太極超過 3 年與不打太極者,發現靜態姿勢控 制組沒有顯著差異;而打太極拳組的閉眼平衡動作與前後重心移動較佳。 根據上述老人身體活動的生理、心理沒有相關在身體活動之動作能力 的實證性研究。. 31.

(43) 第六節. 文獻探討對本研究的啟示. 一、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身體的型態、功能和抗壓能力與身體對環境的適應 力減低、心智衰退(陳俊忠,2002)繼而影響生活的品質;亦提升老 人的生活品質應涵蓋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四大範疇。具學者建議, 首當其重的是生理及心理與老人的直接關係,從老人參與運動行為可 見。. 二、老人生活狀況調查結果發現台灣 65 歲以上老年人有 55,7%罹患一種以 上的慢性疾病,當中有 9%的老年人無法自行料理生活。因此在老人 健身運動設計方面,應考量患有疾病及失能狀況者的不便因素。. 三、綜合文獻資料後,在護理及健康促進人員的建議下,老年人應從事的 運動項目以活動各關節及運用大肌肉群運動方式為佳,並以有節奏性 的包括音樂節拍或呼吸頻率,並且非競賽式、短時間產生的劇烈運動, 以中低衝擊有氧運動為主。達七八十歲年齡進行運動是可有助身體功 能(Willis & Camp_bell,1992)。. 四、綜合建議老人合適的身體活動量為,一週運動約在 100 至 120 分鐘以 上,依運動強度分配時間頻率,而運動強度在預期最大心跳率 110-140 次/分,以 50%-70%的標準(藍青,1996;吳家碧,2004),而黃永任 表示 105-115 次的心跳率為理想值(黃永任 2001)。. 五、Rhodes(1999)整理文獻資料歸納出對於老年人的運動態度、自覺行. 32.

(44) 為控制、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自覺利益及障礙與規律運動有重要之 關係。. 六、了解老年人參與運動的心理效益、生理效益、動作障礙,可適度的調 整運動動作模式,在預期相同的成效下改變不同的動作型態,便於老 年人從事運動活動,減少老年人應無法完成動作的可能性及提高安全 的考量。. 33.

(45) 第叄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本章根據研究動機、研究目的,並配合文獻探討的結果,作為研究的 架構依據。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及測量記錄為主,以探究研究 架構所含的研究問題;茲將本研究方法分為研究架構、研究實施程序及進 度管制、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及資料處理等項,依序分節敘述。.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老人參與運動的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與身體活 動能力之關係。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綜合文獻探討與分析;以背景變 項【性別、年齡、居家狀況、慢性病歷、運動項目、次數/週、分鐘/次、 為期運動的時間】為自變項。其次,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身體活動能力 為依變項。探討老人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與身體活動能力之關係。茲將本 研究架構設計如圖 1:. 34.

數據

圖 1 老人參與運動的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與身體活動能力研究架構圖  備註:﹙一﹚A、B、C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A-C、D、F以積差相關 分析(三)F、G、H以多元逐步迴歸分析。 C  H GED1、身體組成2、心肺耐力3、下肢肌力4、柔軟度 5、平衡性 6、敏捷性 7、上肢肌力生理效益1、自覺預期效益2、運動評價 3、教師行為 4、場地器材 5、成就表現心理效益1、日常活動能力2、運動動作能力身體活動能力 老人運動模式BAF1、性別 2、年齡 3、居家狀況 4、慢性病歷 5、運動項目 6、次數/週 7、
表 1  心理效益量表因素結構摘要表 題                                目  自覺預期效益  運動評價  教師行為  場地器材  成就表現  1.運動後我較能控制情緒  .718        2.運動是自己培養出來的興趣  .793        3.運動後交了許多朋友  .596        4.運動後會更希望得到有關此項運動的各類資 訊 .689        5.運動能增加自己的活動機會  .841        6.參與運動是件愉快的事情  .868
表 2  身體活動能力量表因素結構摘要表  題                                目  自覺預期效益 運動評價  教師行為  場地器材  成就表現  1.上街購物 .540  2.平時準備餐點食物 .856  3.平時整理家務 .825  4.清洗個人所有衣物,包括曬衣、收衣 .854      5.能自己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自行開車(含 .805         6.穿著及脫去上衣、褲子及外套 .740  7
表 11 不同年齡在心理效益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心理效益層面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事後比較  自覺預期效益  組間  61.10  3  20.37  1.43  --      組內  2887.36  202  14.29  運動評價  組間  10.26  3  3.42  0.86  --      組內  804.96  203  3.97  教師行為  組間  59.84  3  19.95  1.05  --      組內  3357.69  176  1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答:依勞動部 104 年 3 月 24 日勞動發特字第 1040006125 號函釋,依據身心障 礙者權益保障法第 46 條之 1 第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對健康

品德培育、知 識增潤及體藝 培訓 5個培育 範疇編制,以 檢視學生自我 效能感及全校 生涯規劃教育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人參能大補元氣,強心固脫,安神 生津,是延年益壽、強身健體的佳 品。人參壽星公由2,374枝生曬參及

For obtaining the real information what the benefits of a KMS provides,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benefits of the Proposal Preparation Assistant (PPA) system in a KMS from a 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