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08-01-01高三歷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08-01-01高三歷史"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範圍:選修歷史(上) 第⼀章~第四章 本卷共4⾴,另附答案卡

出題⽼師:廖元禎 審題⽼師:廖中庸

⼀、單選題:(每題2分,共39題,78分) 1. 有⼀位儒學者,以兩百多字完成太極圖說,內容指出:「無極⽽太極,太極動⽽⽣ 陽,動極⽽靜,靜⽽⽣陰。靜極復動,⼀動⼀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 焉。」試問:這位學者是誰? (A)周敦頤 (B)張載 (C)邵雍 (D)程頤A 2. 唐⼈孟詵著有補養⽅⼀書。該書在其師備急千⾦要⽅⻝治的基礎上,增補許多⻝物⽤ 藥,是集唐之前⻝療⼤成的書籍。由此看來,孟詵的⽼師是 (A)葛洪 (B)孫思邈  (C)陶弘景 (D)⺩叔和B 3. 魏晉南北朝時,葛洪由於⾒到⼀般百姓經常受到疾疫之苦,缺乏治療的⽅法,⼜無法 獲得珍貴的藥材,因此蒐集考查了⼤量治療疾病的藥⽅,編成那⼀本醫書? (A)⿈ 帝內經 (B)備急千⾦要⽅ (C)神農本草經 (D)肘後備急⽅D 4. 漢唐之間,與中國進⾏交流的國家遍及亞洲,進⽽形成所謂的「東亞⽂化圈」。下列 對於東亞⽂化圈的敘述,何者正確? (A)主要包括朝鮮、⽇本及東南亞各國 (B)運 ⽤中國的科學技術,同時也極⼒宣揚道教思想 (C)採納⻄周的封建制度以建構國家 體制 (D)使⽤漢字作為溝通媒介,以儒家學說為教化的基礎D 5. ⼗六世紀末,⽇本發動以⻄⽇本諸⼤名為主的約⼆⼗萬⼤軍⼊侵朝鮮。朝鮮向明朝求 援,神宗命遼東總兵李如松⼊援朝鮮,在明軍和朝鮮全羅營⽔師提督等的進攻下,⽇ 軍屢遭重創。最後,由於損失過⼤,⽇本接受明朝和談的條件,結束此⼀侵略⾏動。 此⼀侵略⾏動的發動者是誰? (A)⾜利尊⽒ (B)德川家康 (C)織⽥信⻑ (D)豐⾂ 秀吉D 6. ⼀份考古發掘報告說:「最令⼈震驚的發現是⼀個如真⼈尺⼨⼤⼩的銅像,他有⼀張 瘦削的臉,臉上有巨⼤的眼睛;另外還有四⼗⼀個⼤⼩不⼀的⻘銅銅像,其中有⼀些 還戴著⿈⾦⾯具。其宗教活動和商朝以及周朝初期的情況判然有別。」根據這份考古 報告,學者可以做怎樣的合理推測? (A)證明夏朝⽂明曾經存在 (B)古代中國⽂明 的多元性 (C)銅像製作技術較商周⾼ (D)宗教儀式始於周朝後期B 7. ⼆⼗世紀初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曾提出「中國古史層累造成說」,他在寫給錢⽞同的 ⼀封信中指出了他的觀點:「……第⼀,可以說明『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 ⻑』。如這封信裡說的,周代⼈⼼⺫中最古的⼈是禹,到孔⼦時有堯、舜,到戰國時 有⿈帝、神農,到秦有三皇,到漢以後有盤古等。第⼆,可以說明『時代愈後,傳說 中的中⼼⼈物愈放愈⼤』。如舜,在孔⼦時只是⼀個『無爲⽽治』的聖君,到堯典就 成了⼀個『家⿑⽽後國治』的聖⼈,到孟⼦時就成了⼀個孝⼦的模範了……。」針對 這段⽂字,以下理解何者正確? (A)顧頡剛利⽤上述兩個觀點質疑古史的真實性, 認為我們對古史的理解是後代⼈⼀層層建構出來的結果 (B)顧頡剛指出「時代愈 後,傳說中的中⼼⼈物愈放愈⼤」,是因為時代愈晚,學者可收集到資訊就更多,有 利於重建古史⼈物的完整⾯貌 (C)顧頡剛認為古史所載內容完全不可信,學者理應 利⽤考古資料來重建古史 (D)顧頡剛認同傳統中國史學家的看法,認為三皇五帝、 堯舜禹湯的歷史排序是不可質疑的A 8. 某書是⻄漢晚期⼀部農學著作,其作者於漢成帝時任官,在都城⻑安附近教⺠耕種並 獲得豐收,遂將多年的農業經驗編訂成書。該書記載的作物栽培技術,反映了⻄漢時 期所達到的⽔平,同時也開創了中國農書中分論作物的先例。這部書應該是 (A)神 農本草經 (B)呂⽒春秋 (C)氾勝之書 (D)⿑⺠要術C 9. 旅⾏團安排了⼀次德川⽇本古蹟之旅,為了讓團員享受⼀趟超值的深度旅遊,導遊預 先對團員解說德川幕府的歷史發展。以下是導遊作的⼀些解說,何者正確? (A)現 今⽇本⾸都東京,舊稱江⼾,是德川幕府的根據地 (B)德川武⼠喜歡庭園,更愛養 蘭花,遂發展出「蘭學」 (C)因為鎖國政策,德川⽇本的商業蕭條,貨幣經濟消失  (D)德川幕府的威勢超越天皇,但卻⼜受制於旗下的諸侯A 10.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領袖之⼀林獻堂,曾在⽇本⾒過清末⺠初⼤思想家梁啟超, 兩⼈由於語⾔不通,最後以筆談的⽅式進⾏交流,請問這件歷史事實與下列中國歷史 上何事關係最密切? (A)⼤汶⼝遺址發現陶⽂符號 (B)秦始皇制定書同⽂ (C)倉頡 造字 (D)商周時期發展出甲⾻⽂與⾦⽂B 11. ⽇本江⼾時代的哲學家中江藤樹說:「⼈⼼除了有感覺的領域外,尚有所謂良知存 在。良知本⾝即為理性,不必假於後天的修養⽽得。……倘若我等能遵循良知或理性 ⾏事,則⾁體的⽣命即能轉變成無限的與永恆的。」這位學者闡揚的是 (A)蘭學  (B)朱⼦學 (C)古學 (D)陽明學D 12.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發⽣劇變── 貴族陵夷,⼩⼈上升,也形成學術思想上百家爭 鳴的⿈⾦時代,其中那⼀家的思想特別強調⼈本⾝的⾃我約束與道德提升,⽽不重禮 樂中的宗教部分,奠定⽇後中國⼈⽂思想的傾向?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A 13. 下列何者是清代「經世致⽤」之學興起的原因? (A)對朱學的⽀持 (B)⽀持⽤先「內 聖」後「外⺩」的⽅法推動儒學 (C)對佛、道思想的抵制 (D)不滿明代學者專談⼼ 性,流於空疏D 14. 隨著佛教在中國逐漸發展,中國境內出現⼤量的佛教建築與物品,呈現不同的藝術⾵ 格。下列關於中國佛教藝術的敘述何者正確? (A)莫⾼窟位於絲路必經之地的敦 煌,因⽽其佛像⾵格可⾒印度、⻄域⾊彩 (B)⽯窟造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 盛,但在唐宋之後,便無⽯窟造像藝術出現 (C)莫⾼窟中有幅描繪「種福⽥」的壁 畫,體現佛教徒⾃耕⾃⻝的精神 (D)壁畫也是極有名的佛教藝術,內容多以煉丹、 祈福為主A

(2)

15. 下列關於⽇本幕府政治的敘述,何者正確? (A)幕府與天皇的關係,與曹操「挾天 ⼦以令諸侯」相似 (B)繼承室町幕府的是鎌倉幕府 (C)「幕府」原指出征時將軍的 府署,後指征夷⼤將軍的府邸,但「幕府」的職權只限於軍事 (D)⽇本歷史上第⼀ 個成⽴的幕府是室町幕府A 16. 國學⼤師錢穆說:「到了北宋中期,⼀種⾃覺精神終於在⼠⼤夫社會中萌芽茁壯。」 請問他所說的「⾃覺精神」意思為何? (A)因為宋代科舉競爭⽇趨激烈,努⼒讀書 以求取功名 (B)研討儒家經典中的道理,並落實在政治和社會的改⾰上 (C)追求宇 宙⾃然、社會⼈⽣的最⾼道理 (D)追求⽂武兼備,矯正宋代重⽂輕武的⾵氣B 17. ⽂字學者普遍認為甲⾻⽂並⾮草創⽂字,其依據可能為何? (A)早在商代之前的⿈ 帝時期,⽂字就已由倉頡創造,可⾒甲⾻⽂不可能是草創⽂字 (B)甲⾻⽂⼤量書寫 於動物⽪製品表⾯,已是商代常⽤的⽂字系統 (C)甲⾻⽂圖畫意味已淡,多由橫豎 線條組成 (D)甲⾻⽂的筆劃、結構均已固定,故是成熟的字體C 18. 隋唐以前,海上絲路只是陸上絲路的⼀種補充形式。隋唐時期,由於⻄域戰事頻繁及 安史之亂的影響,陸上絲路被阻斷,海上絲路代之⽽興。下列有關海上絲路的敘述何 者錯誤? (A)包含橫渡東海到達⽇本的航線 (B)宋代⻄洋的航路擴張到波斯灣 (C) 市舶司所課的關稅成為國家重要的財政收⼊ (D))唐宋時期將貿易限制在朝貢貿易的 範圍內D 19. 清代學術研究的⾵氣與前代有很⼤的差異,清代學者多注重經學的考據訓詁,稱為考 據學或考證學,⼜稱為漢學或樸學。這種學⾵,興起於清初,極盛於乾嘉時代,成為 清代前期學術的主流。請問下列那些不是考據學興起的因素? (A)清初⻄⽅學術引 進中國 (B)康熙與乾隆年間⼤規模刊刻歷代典籍法 (C)理學的派別眾多,爭論不休  (D)清初屢興⽂字獄A 20. ⽐較漢代的今⽂經學與古⽂經學,以下何者正確? (A)後者在兩漢皆⽴為官學,為 ⼠⼈所重 (B)前者內容多由宿儒背誦,以隸書書寫下來 (C)前者認為「經」為古史, 故重視訓詁 (D)後者倡談災異,在⺠間甚受歡迎B 21. 以下是⽇本史上的某政令:「除特許船外,嚴禁其他船隻駛往外國。」「如有偷渡 者,應處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併扣留。」「告發耶穌教教⼠者,應予以褒 賞。」「如有發現傳播耶穌教之南蠻⼈,或其他邪⾔惑眾者,應即押解⾄……牢 獄。」關於資料內容,以下選項何者正確? (A)此政令頒布於室町幕府時代 (B)「南 蠻⼈」主要指荷蘭⼈ (C)當時的⽇本戰亂不已 (D)此政令並未完全中斷對外聯繫D 22. 以下是儒墨兩家思想的⽐較,何者敘述有誤? (A)儒家:愛要⼀視同仁;墨家:愛 有遠近、親疏之別 (B)儒家:選賢與能,講究親親;墨家:聖⺩要唯賢是⽤ (C)儒 家:反對過分享受,不反對夠⽔準的⽣活;墨家:節⽤,惡⾐粗⻝ (D)儒家:戰有 義、不義之分,贊成義戰;墨家:反對攻戰,不反對除強扶弱A 23. 宋明理學⼀向存在「尊德性」與「道問學」的歧⾒,下列引⾔,何者隸屬「道問學」 之主張? (A)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 (B)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 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致精。⽽致精之本,則⼜在於居敬⽽持志 (C) 只在此⼼去⼈欲、存天理上⽤功便是 (D)若其⼼正,其事善,雖不曾識字亦⾃有讀 書之功。其⼼不正,其事不善,雖多讀書有何所⽤B 24. 陰陽家的「天⼈感應」學說在漢代相當流⾏,該學說認為⾃然界發⽣的災禍或祥瑞, 都是上天對帝⺩⾏為的警⽰或讚許。⻄漢眭弘曾依據「泰⼭有巨⽯⾃⾏豎⽴」、「皇 家園林出現枯柳復活」等現象,建議「皇帝應該派⼈到⺠間尋訪賢⼈,將帝位禪讓給 他,⾃⼰則退位為封地百⾥的諸侯,以承順天命」,卻被以妖⾔惑眾、⼤逆不道的罪 名處死。針對此事,下列何者為⾮? (A)以上例⼦可看出禪讓學說與「天⼈感應」 學說的結合 (B)眭弘死後,「天⼈感應」學說⾃此衰微 (C)漢代學者常援引陰陽家 對⾃然災異的解釋,對時政發表評論 (D)對於漢代法律⽽⾔,破壞封建道德秩序是 相當嚴重的罪名B 25. 茶⾺貿易是漢族與邊疆地區⺠族之間的⼀種傳統貿易形式和經濟關係,有著悠久的歷 史。根據⽂獻記載,早在唐朝,「以茶易⾺」貿易以初具規模。到了宋代,內地茶葉 ⽣產有了飛速發展,「茶⾺互市」成為⼀種經常性的貿易活動。請問下列哪⼀個地區 的居⺠,不是唐宋時期與漢族進⾏「茶⾺貿易」的對象? (A)蒙古 (B)⻄藏 (C)四 川 (D)雲南A 26. 「鵝湖之會」是⼀場中國哲學⼤辯論,雙⽅「相與講其所聞之學」。甲學者從「⼼即 理」出發,提出「堯舜之前有何書可讀」,認為只要「明⼼⾒性」即可,所謂「苟為 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學者強調「格物致知」,認為格物就是窮盡事物之理,致 知就是推致其知以⾄其極。關於此⼤辯論的敘述,那些正確? (A)甲學者偏重內在 的修養,⼄學者偏重讀書求知 (B)甲學者「六經皆我註腳」,強調讀經書的重要  (C)辯論結果是甲學者勝,⼄學者主張不再流⾏ (D)甲學者的主張可歸於「理學」, ⼄學者的主張可歸於「⼼學」A 27. 漢書中記載⻄漢末儒者劉歆,曾因社會上流傳的謠⾔「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 ⾾野,四七之際⽕為主」,⽽將⾃⼰名字改為「劉秀」,希望應驗此語。請問劉歆此 舉應與當時的那些思想有關? (A)清談⽞學 (B)儒家經學 (C)⿈⽼之學 (D)讖緯 之學D 28. 某先秦時代的思想家認為:「⼀⼈⼀義(意⾒),⼗⼈⼗義,百⼈百義,其⼈數茲眾 (愈多),其所謂義者亦茲眾。是以⼈是其義,⽽⾮⼈之義,故相交⾮也(互相責 難)。……是故選擇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以為天⼦,使從事乎⼀同天下之 義。」下列對於這位思想家及其思想的解讀,有那些是合理的? (A)這位思想家主 張統治者應⾏仁義 (B)這位思想家強調統治者的重要 (C)這位思想家為孟⼦ (D) 這位思想家努⼒維護上下尊卑關係B 29. 某⽣整理新⽯器時代遺址的資料,其中那些可以⽤以論證該遺址已經出現⾼度的社會 分化現象? (A)⽯器的製作⽅式 (B)城牆的遺跡 (C)陶器的外型 (D)家畜的種類 B

(3)

30. 有關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與學術⽂化,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此時社會的流動變 ⼤ (B)此時的學術發展與政治、社會現實息息相關 (C)漢書認為諸⼦的淵源主要來 ⾃⺠間學術 (D)漢書認為諸⼦之起源與其所職掌的專業可能有關C 31. ⼗⼆⾄⼗九世紀是⽇本的封建時代,下列那些事情發⽣於這段期間? (A)德川家康 設置了「幕藩體制」,以將軍為最⾼決策者,地⽅武⼠為諸侯 (B)戰國時代英雄輩 出,織⽥信⻑及豐⾂秀吉先後統⼀⽇本 (C)⼤化⾰新,⽇本統治階級有系統的向中 國學習 (D)德川幕府因為以鎌倉為幕府所在,⼜被稱做鎌倉時代A 32. 佛教於兩漢之際經⻄域傳⼊,發展到隋唐時期,趨於⿍盛,並出現許多具有中國化特 ⾊的教派,形成「佛教中國化」。以下關於各宗派的敘述,何者錯誤? (A)華嚴宗 主張佛法平等、圓滿知⾜,傳⼊新羅後,受到新羅貴族的歡迎 (B)禪宗特重念佛, 簡便易⾏ (C)唯識宗源⾃印度,中國化味道最淡薄 (D)天台宗著重圓融精神,展現 傳統中國的思想模式B 33. 學者指出,某時期中國社會⾵氣是:「既無傳統的無形拘束,亦無法律的明⽂制裁, 許多⼈對天下、對⾃⼰都感到絕望,對未來也失去信⼼,已形成⼀種擺脫名教,⾃名 為通達的⾵氣。」不符合上述內容的選項有 (A)此時的政局分分合合,不甚穩定  (B)世家⼤族堅持維護經學傳統與⾨第家⾵ (C)理學發端於此時 (D)此時期是魏晉 南北朝C 34. 新元史中記載⼀位讀書⼈「宋亡,隱居教授,從遊⽇眾。」元朝統⼀中國後規定各地 ⽅設學校,凡「先儒教化之地,名賢經⾏之所」則准許設書院,更官派「⼭⻑」。元 朝書院因此呈現那些特⾊? (A)政府此舉表⽰對中國⽂化的傾慕並樂意吸收 (B)此 時中國書院的精神與規模因讀書⼈與政府的共同努⼒⽽奠定 (C)政府的作法是意圖 使書院官學化 (D)讀書⼈遁⼊書院是此時知識分⼦的必然選擇C 35. 宋代政府在國⼦監下設⽴⼀組織,有博⼠等師資教授醫術,並建⽴考核和任官制度, 以提升醫學教育⽔準。請問此組織為何? (A)太醫署 (B)醫學 (C)翰林醫官院  (D)太醫局B 36. 顧炎武對於嘉靖年間孔廟改制從祀名單的變化頗覺遺憾,⽽有以下評論:「棄漢儒保 殘缺之功,⽽獎末流談性論天之學,於是語錄之書⽇增⽉益,⽽五經之義委之榛蕪 (荒廢),……有⺩者作,其必遵貞觀之制乎!如上⽂所述,顧炎武最反對的學術 是? (A)經學 (B)理學 (C)經世致⽤之學 (D)考據學B 37. 承上題,從顧炎武的評論可知,嘉靖年間被移出與增加的名單可能分別是 (A)鄭 ⽞;陸九淵 (B)周敦頤;⺩陽明 (C)顏淵;朱熹 (D)孟⼦;董仲舒A 38. 某位學者評論宋代的社倉:「朱熹創設社倉於建寧府崇安縣開耀鄉五夫⾥,創設的源 起是因為乾道四年發⽣災荒,⼜起盜亂。社倉創設後,更具有協助農⺠儲蓄以改善其 本⾝⽣活的積極作⽤,⽽⾮單純消極的接受別⼈的救濟⽽已。⾃社倉創設後,『⼀鄉 四五⼗⾥之間,雖遇兇年,⼈不闕⻝』,⼆⼗年間鄉⾥⾐⻝無虞,時⼈普遍認為這是 社倉之⼒。」請問:以上社倉可歸類於宋儒在那⼀⽅⾯的努⼒? (A)社會事業 (B) 家族安頓 (C)得君⾏道 (D)學術傳播A 39. 承上題,社倉的精神與下列何項改⾰有雷同之處? (A)義⽥制 (B)⽅⽥均稅法 (C) 財產共有制 (D)⻘苗法A ⼆、題組題:(每題2分,共11題,22分) 題組⼀ 史料⼀:「經(經典)之⾄者道(道理)也,所以明道者其詞(詞句)也,所以成詞者 字(⽂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必有漸。……則知⼀字之義,當 貫群經、本六書,然後為定。」 史料⼆:「吾⼼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 得其理矣。致吾⼼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與 理⽽為⼀者也。」 史料三:「君⼦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已(只是⽤來寫作詩⽂), 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請根據上述三則史料,回答下列問題: 40. 從史料的內容來看,下列對各史料研究學問的態度說明,有那些是正確的?(甲)史料 ⼀認為要探求道理,須從了解經典字句開始;(⼄)史料⼆認為要知⾏合⼀,探求道理 並⾮只有知識學習;(丙)史料三強調探求道理的重點不只有讀書,還要努⼒著書⽴ 作 (A)甲⼄ (B)⼄丙 (C)甲丙 (D)甲⼄丙A 41. 三則史料分別出⾃⺩陽明、顧炎武、戴震所說,請問三⼈說的各是那⼀則史料呢?  (A)⺩陽明:史料⼀;顧炎武:史料⼆;戴震:史料三 (B)戴震:史料⼀;顧炎武: 史料⼆;⺩陽明:史料三 (C)戴震:史料⼀;⺩陽明:史料⼆;顧炎武:史料三  (D)顧炎武:史料⼀;⺩陽明:史料⼆;戴震:史料三C 42. 三則史料代表了明清時期不同的治學態度,以下那⼀理解較為合適? (A)史料⼀的 治學態度,興盛原因與史料三的治學態度⽇漸僵化有關 (B)史料⼆的治學態度,批 評史料⼀的治學態度過於強調本⼼⽽空疏 (C)史料三的治學態度,是對史料⼆的治 學態度的反動 (D)史料⼀、史料三的治學態度,均從史料⼆的治學態度發展⽽來C 題組⼆ 利瑪竇的中國友⼈曾告訴他,和尚歷來為中國⽂⼈所鄙視,如果⾃稱為「⻄僧」會遭到 ⼠⼈們的輕視與誤解。於是,利瑪竇開始考慮脫掉袈裟,改換服飾。在獲得正式許可 後,利瑪竇與他的同事們開始正式留鬚、留髮,以不同的⾯貌⾯對中國社會。請問: 43. 利瑪竇脫掉袈裟後,會換上那⼀種服裝,以利傳教? (A)儒服 (B)道服 (C)官服 

(4)

(D)平⺠服裝A 44. 根據資料內容,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代表基督新教的傳教⼿段⾮常靈活 (B)是 耶穌會靈活傳教⽅式的展現 (C)證明天主教已融⼊儒家思想 (D)利瑪竇及其同事放 棄傳教的理想B 題組三 「(某年),上以江淮、兩浙路稍旱,即⽔⽥不登,(朝廷)乃遣使福建,取占城稻三 萬斛,分給三路為種,擇⺠⽥之⾼仰者蒔之,蓋旱稻也。内出種法,令轉運司揭榜⽰ ⺠。其稻⽐中國者穗⻑⽽無芒,粒差⼩,不擇地⽽⽣。」 以上是某朝的記載,根據資料,請問: 45. 資料中的「某年」最早可能指何時? (A)漢代 (B)唐代 (C)北宋 (D)明代C 46. 關於這段資料的說明,以下何者正確? (A)資料反映了當時⽣產技術的落後 (B)資 料反映了新式作物的推廣 (C)資料反映了新式農具的利⽤ (D)資料反映了經濟重⼼ 的南移B 47. 請問當時中國的農業發展有什麼特⾊? (A)曲轅犁的發明有利深耕 (B)出現私有化 的⼟地 (C)發達的農業促進第⼀本農書的誕⽣ (D)秧⾺的出現提⾼了⽣產⼒D 題組四 資料⼀:韓愈原道:「孔⼦作春秋,對於採⽤夷狄禮俗的諸侯,就把他們列⼊夷狄;對 於採⽤中原禮俗的諸侯,就承認他們是中國⼈。論語說:『夷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 國的沒有君主。』詩經說:『夷狄應當攻擊,荊舒應當懲罰。』」 資料⼆:張其均中華五千年:「鄭國、晉國都是諸夏,如⾏為不合禮義,亦視為夷狄。 若夷狄嚮慕中國,能⾏禮義,則襃揚⽽進之。……故⽈:『夷狄⽤諸夏禮,則諸夏 之。』如楚⾃稱蠻夷,其後⽂明⽇進,中原諸侯與之會盟,不復以蠻夷視之了。」 48. 兩則資料對於「華」、「夷」之間的差異,看法為何? (A)兩則資料看法相同,皆 認為是⽂化上的差異 (B)兩則資料看法相同,皆指出是地緣關係所導致 (C)兩則資 料看法不同,資料⼀認為是⽂化差異,資料⼆認為是地緣關係影響 (D)兩則資料看 法不同,資料⼀認為是地緣關係影響,資料⼆認為是⽂化差異A 49. 根據兩則資料的觀點,以下那⼀解釋是合適的? (A)資料⼀對於夷狄的態度較為排 斥 (B)資料⼆指出「華」、「夷」界線分明,難以打破 (C)兩則資料均解釋為何周 ⼈以「夏」為認同 (D)兩則資料顯⽰周⼈認為「華」、「夷」並無先進、落後之別 A 50. 以下發⽣於周代的那⼀事件,正好體現資料中的華夷觀念? (A)趙武靈⺩胡服騎 射 (B)⿑桓公尊⺩攘夷 (C)春秋末三家分晉 (D)戰國時朝秦暮楚B

(5)

參考答案 1 A 11 D 21 D 31 A 41 C 2 B 12 A 22 A 32 B 42 C 3 D 13 D 23 B 33 C 43 A 4 D 14 A 24 B 34 C 44 B 5 D 15 A 25 A 35 B 45 C 6 B 16 B 26 A 36 B 46 B 7 A 17 C 27 D 37 A 47 D 8 C 18 D 28 B 38 A 48 A 9 A 19 A 29 B 39 A 49 A 10 B 20 B 30 C 40 A 50 B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代號 職類 姓名 名次 提名單位 備註.. 01 綜合機械 廖育傑

01 綜合機械 3 陳俊嘉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中區職業訓練 中心.. 01 綜合機械 4 王仲丞

十一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情境引導及小組討論 十二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情境引導並完成英文學習單 十三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另有很多學者,並不使⽤Axiology這個字,⽽以Philosophy of Value ,Theory of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新界 新界 鄉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