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代革命家的出現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現代革命家的出現"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現代革命家的出現

鄧元忠

專業革命家之於西洋現代文化孕育出的特殊現象,見於它的社會政治制度中,需 要一類特殊的人格方能推行某政治活動。二十世紀的「群眾政治」之形成含有三個主 要因素:群眾基礎、組織群眾的制度和理念、領導。而領導人才在群眾革命中,必需 有效掌捏其它兩因素方能自主,故需一特殊類形的人格。 歷史上發生過不少的革命,也出現過不少革命的傑出領導人物。現代革命家之不 同以往者,即在群眾政治中的革命有其特質,故領導所扮演的角色,承擔的功能上皆 不同。現代史中,第一位展示了此特殊人格的革命家是列寧。他與托洛斯基,皆對蘇 聯革命的成功有不可忽視的重要貢獻,二十世紀的歷史也因之改觀。(1)本章所選的第 三位革命家索瑞索,有完全不同的背景和事業。更重要的,他與列寧、墨索里尼皆有 關聯。

第一直看

世紀初的三種革命現象

革命活動從十九世紀下半葉起,特別是最後十年起,已是歐洲一普遍現象,茲不 詳細講述其內容,僅列其三項重要活動如下,以襯托革命家出現的背景。(2) (→國際革命組織的出現: 第一國際:為馬克思於一八六四年在倫敦組正。全名為「第一國際工人協會」

(First 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 ,冒在協調各國工人的力量以建立社會

(1) Bertram D. Wolf巳Th ree Who Made a Revolution. (New York, 1978).

(2)

主義,參與份子中的無政府主義者與共產主義者間的磨擦,終導至一八七二年巴古寧 和馬克斯的決裂。第一國際乃將其總部搬到紐約,而於一八七六年解散。 第二國際:一八八九年在巴黎組成。為一分權組織,並在一九00年以前,無中 央級秘書處的設立。從很早第三國際即受以考夜基為中心人物的修正主義爭論所困擾 (3) 。第二國際的主要會議有: 一九 O 五年的阿姆斯特丹會議(Amsterdam) 一九 O 七年的司徒加會議(Stuttgart) 一九 -0 年的哥本哈根會議(Copenhagen)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派對戰爭看法不同,第二國際也因之崩潰。 第三國際又名共產國際,成立於一九一九年三月二日。 仁j 暗殺之為革命手段

一八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法國總統薩地卡諾(Merie

Francois

Saeli-Carnot) 被卡 基羅斯 (Santo Caserio) 所殺。卡氏為意大利無政府主義者。

一八九五年月十五日,前保加利亞首相斯塔姆博洛夫 (Stambulov) 。

一八九七年八月八日,西班牙首者卡斯蒂略 (Antonio

del

Casti) 被無政府主義者

歌里 (Golli) 所殺。

一八九八年九月十日,奧甸帝國皇后伊麗莎白 (Empress

Elizabeth

of

Austria)彼

義大利無政府主義奇尼(Luigi Luccheni)所殺。

一九 00年七月二十九日,義大利國王亨伯特一世(King

Humbrert I

&

Italy) 被

布雷希 (Gaetano Bresci) 所殺。

一九 O 三年六月十一日,塞爾維亞國王亞歷山大一世與其后被殺。 一九 O 四年六月十六日,芬蘭總督包布瑞可夫 (Bokrikov) 。

一九 O 四年七月二十八日,俄國大臣普列韋 (Plehve) 。

一九 O 五年二月十七日,大公爵塞爾吉烏斯 (Grand

Duke

Sergius) 。

一九O 五年六月十三日,希臘首相德里安里(Delyanni) 0

(3)

一九 O 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君士坦丁堡市長帕夏(Redoan Pasha) 。

一九 O 七年三月十一日,保加里亞首相帕地可夫(Petkov) 。

一九 O 七年四月二十九日,門的內哥羅警察首長馬西烏達(Masiwoda) 。

一九 O 八年二月一日,葡萄牙國王卡洛斯(King

Carlos of

Portugal)與王儲被布以

卡 (Buica)與連柯斯塔(Da Costu)在旦斯本街上所殺。 一九O 八年九月十一日,俄國首相斯托雷平(Stolypin)(4)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奧國皇儲斐迫南大公爵。 以上行刺若多為無政府主義份子,刺殺政要是為了革命目的。 同俄國一九O 五年的革命 本文對此革命事略不作敘述,僅用以下日誌方式述之。 一九O 四年二月四日,日本攻擊俄國在旅順港之鑑隊。

四月四日,列寧之「一步向前,兩步向後J

(One Step Forward

,

Two Step Back)

一書問世。

十二月廿六日,巴庫 (Baku) 油田工人罷工。布爾什維克報紙「前進J

(Vpered)

,

於日內瓦發行,列寧為編輯。

一九 O 五年一月十七日,普提諾夫罷工 (The

Putilov

strike) 。

聖彼得堡大罷工。 一月廿二日,聖彼得堡發生「血腥星期日 J '舉國有罷工遊行浪潮出現。 二月十九至三月十日,日俄軍在潘陽之役。 四月廿五日及五月十日,俄社會民主工黨 (RSDLP) 第三次大會在倫敦召開。 五月十二日至七月廿三日,

Ivanovo-

Vosnescnsk 罷工;第一個工人代表蘇維埃之 組成。 五月十四至十五日,日俄海軍大戰,俄敗。 五月十四日,列寧編輯的「無產階級 J (Prolatarian) 第一期於日內瓦問世,為 RSDLP 的中央刊物。 (4) 請參閱,鄧元忠,西洋現代文化史(書稿)第五章、第四節。

(4)

六月十四至二十四日,主力艦「普東金號J (Potemkim) 兵變。六月廿二至廿四日, 洛次城 (Lodz) 兵變。

七月三十一日,全俄農民大會第一次(組成)大會揭幕。

列寧發表「民主革命中社會民主的兩種策略J

(Two Tilctics of Social Democracy

in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一書。

八月六日,公佈建立國家協商杜馬(Consultative

State

Duma 或寫為 The

Bulygin

Dume) 草案。 九月五日,日俄訂立朴次茅斯條約 (Treaty

of

Portsmouth) 。 十月七日,開始全國性政治罷工。 十月十三日,聖彼得堡工人代表蘇維埃第一次會議。 十月十七日,尼古拉二世發表「十月宣言J '答應政治自由並召開立法杜馬。 十月二十日,借追悼布爾什維克黨人鮑曼(P.E. Baumen) 之死,在莫斯科舉行政 治遊行。鮑曼被俄軍「黑色百人隊J

(Black

Hundreds) 於十月十八日所殺。 十月「立憲民主黨 J (Kadet) 的創設。 十月至十二月,工人代表蘇維埃在俄國各城市設立,如聖彼得堡、莫斯科、基輔、 尼茲尼 (Nizhni)、放得薩 (Odessa) 、赤塔 (Chita) 等等城市。

十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士兵和水手在克倫斯達(Kr onstodt) 發生兵變。 十一月至十二月,布爾什維克黨報「新生命 J

(Novayazhizin)

,列寧為編輯,在 聖使得堡發行。 十一月十一至十五日,斯瓦斯托普 (Sevastopal) 起義,由斯密特中尉(Lieut

P-P-Schmidt) 領導。 十一月二十一日,莫斯科工人代表蘇維埃第一次會議。

十一月十月十七日聯盟,號稱「十月黨 J

(Octobrist

Party) 之興起。

十二月 在俄國各城市中的士兵起義。

十二月二十五至三十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RSDLP) 在芬蘭 Tammerfers 舉行第

一次全國會議。 十二月至一九O 六年-月,沙皇軍隊在莫斯科附近與波爾的克海岸,西伯利直對

(5)

革命者的鎮壓行動。

一九 O 六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五月八日, RSDLP 在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 開第四

屆(又稱為統一)大會。

四月二十三日,俄政府公佈「基本法」。

七月二十七至二十八日,第一次杜馬。

七月十七至二十日,士兵和水手在 Sveaborg 的起義。

七月十九至二十日,士兵和水手在Kr onstadt 的起義。

七月二十日,巡洋鑑 "Pamyat' Azova" 上水手兵變。

八月十九日,為鎮壓革命運動,沙皇政府採用就地軍法審判。

九月三日至十二月十一日,在芬蘭、瑞士和法國發行地下布爾什維克報紙「無產

階級 J (Proletarian) 。

十一月九日,開始斯托雷平 (Prince

Peter

Stelypin)的農業改革。

一九 O 七年二月二十日至六月二日,第二屆杜馬。

一九 O 五年的俄國革命雖未成功,但可算是一九一七年革命成功的前奏;在群眾 基礎、組織與理念、領導三方面,皆有明顯的發展。一九O 八年的土耳其革命,一九 一一年的中國革命,雖未發生在歐洲,但從世界史看,其時間的接近與此三方面的相 似發展,是可以歸納於一類的。

第二鄧革命家列寧

列寧原名烏里楊諾夫(Lenin,

Vladimin

Ili

ch Ulyanov

,

1870-1924) 。一九 0 一年才

用列寧一名。出生於伏爾加河畔的新比爾斯基 (Seinberisk) 今已改名為烏里揚諾夫斯克

(Ulyamovsk)

0 (5) 。父親是小學校的學監。同胞六人中列寧排行第三。幼聰穎好學,十

六歲時,乃兄以謀殺沙皇罪處死,一般人認為,列寧對此事的反應是說了. r 我們不 可能循此途徑而會達到目的」。此說可能有誤。因他尚不是共產黨員,當時共產黨員 與無政府主義者之不同,在是否用恐怖手段。同年他入喀山大學 (Kozan

University)

(6)

法律系,三個月後因參加非法的學生大會,被開除。第二年秋季回喀山,才開始研究 「資本論」。列寧的妹妹安娜說其兄長之死堅定了列寧的態度。 他對政治十分執著,而一向是以理智而非情感赴之。他的同輩都稱列寧的性情 「不喜歡與人交往」、「十分保留」和「保持距離」。 二十二歲時,列寧曾勸阻朋友們為一饑荒災民募捐,理由是饑餓會產生進步的功 能,會使農民考慮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本來面目。再隔一兩年,他用一夾底的箱子,偷 運叛逆的禁書。當局發現後,被判放逐西伯利亞三年。在未赴西伯利亞以前他僅有數 天時間中,他在莫斯科圖書館內渡過,忙著找尋可支持他的理論的事實和統計數字。 在西伯利亞,他與另一位判亂者名叫克魯普斯卡妞(Krupskaya) 結婚。 政治革命家的人格通常出於兩種型態:宗教狂熱的和浪漫的。列寧屬於前者,他 的父母皆是基督徒。宗教對他亦重要,只不過是他恨宗教。此種態度與馬克斯的輕視 宗教不同,因為馬氏認為它不重要。在列寧的寫作中,多次表示了他對任何與宗教相 關的事,都有濃厚的憎惡。他曾說. r 沒有比宗教更可惡的事J 0 (6) 從蘇聯建國開始,政府即有龐大的反宗教的學術宣傳機構,列寧痛恨的、懼怕的 和迫害的是真正的宗教聖者。宗教愈純,愈是危險。他認為一位虔誠教士遠比虛偽的 會有影響力,故需鎮壓的是能接近農工的教士們。他似乎認出了這是虔誠的宗教者是 他真正的對手,雙方都具有其對信仰的強烈熱誠與精神。他對權力崇拜的狂熱,他相 信組織結構的功能,與他創造和控制組織的能力,他的如清教徒般的處身,他的自是, 和他的不能容忍,皆與他的根本人格有關。 他的妻子克魯普斯卡妞即見證了列寧「修道般的生活」。他放棄一切他曾經有過 興趣的事,如溜冰、讀拉丁文書,下象棋,甚至聽音樂,而集中全力在他的政治工作 上,一位同志稱. r 只有列寧是每天二十四小時過著革命的生活」。列寧也曾告訴高 爾基,他之拒絕聽音樂,因為音樂會使人說愚蠢的話,說好聽的話,而忘卻這世界實 際上是險惡的地嶽。 列寧沒有一般政治野心家的缺點,沒有虛榮心,沒有自我意識到的擺態,也沒有

(6)

一九一三年一月十三日,列寧給高爾基信,引自 Shub 書

(7)

存心要弄權。 他的宗教性的革命熱忱出於一種洋溢的人道主義,而落在抽象的熱情裡:他關懷 一般人類問題,但忽視個案的痛苦,或對之不感興趣。他對與他常接觸的人,他的同 志們,只是注重是否他們接受他的看法,他只在此標準上對人作判斷。所以他沒有友 誼,只是理念的同伴或同志。他對人的判斷不在道德標準上,只在看法是否相同上, 或接受他的看法的程度上。他對人沒有怨恨,像托洛斯基,在第一次大戰前,兩人為 死敵,都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攻擊對方,但一旦托洛斯基接受了列寧的看法,則待之以 特別待遇。同樣的,不管有多親近的同事,皆不會在列寧的心中佔有不同的地位。 列寧是新一類的革命家的前驅:他是職業的、集權政治的組織者。從早年起,他 似乎不會覺得世上有其它值得去做的事。他遺棄了這平常的世界,他的母親曾建議他 務農,遭他輕視的拒絕了。他曾任過數星期的律師,卻恨其行業。從此以後,除了政 治活動外,他沒有做過其它任何的事,他在新聞界的服務只是為了政治的需要。雖然 現代的政治是群眾的政治,他卻不理會通俗的做法,他埋首在官方印刷品和歷史與經 濟的書籍內,從未直接尋求群眾的狀況與觀點,挨戶拜訪被認為是「非科學」的方式, 他也從未參觀過一家工廠或農場。他對如何製造財富的事,絲毫不感興趣,在所住過 的城市中,他從未往訪過工人住處;他的一生只與他的一類為伍,即中產知識份子, 他認為這是一批由歷史選擇的「新教士」。他曾寫道「社會主義是深奧的科學知識的 產物,科學的傳播者不是無產階級,而是中產知識份子,當今的社會主義即出自此階 級的份子。 (η 儘管列寧聲稱他是正統的馬克斯主義者,根本上卻不是。他時常運用馬克思的方 法,利用辯證法去證實他直覺到的結論。他完全忽視馬克思的中心思想:革命的歷史 決定論。列寧不是決定論者而是志願論者:即人類意志所扮演的重任。他自稱獲有歷 史發展規律的「科學」知識,但他對主要事件的發生,都會感到驚訝,如一九O 五年 的革命,一九一四年的大戰爆發、社會主義運動之不能聯合作戰,沙皇的下落,甚至 德國會協助他回返俄國u 列寧在歷史舞台上的角色表現,不在他知道歷史發展的過程,

(8)

而在他對機會的迅速和有力的反應上。 他注重實行勝過理論。托洛斯基曾說「假若馬克斯的一生精華在他的書中,那麼 列寧的一生在他的革命行動內,他的科學寫作僅是革命活動的準備J (8) ,列寧是一位 極端的活動份子,也因之,他成為凶暴人物。像索瑞爾一樣,他們迷信推動革命所需 的只是力量。 俄國是一個半工業化的國家,中產階級很脆弱,無產階級也少,故不其備革命的 充分條件,也許這便是列寧不尋正軌,以加速製造「無產階級意識」的緣故。一九0 二年在「怎麼辦?J

(What is to Be Done?

J 一書中,他首次形容小部份的革命精英

為「先鋒鬥士J

(Vanguard

fighters)' 他嚴格劃分了在先進資本主義的國家中的工人

組織,和適合俄國國情的革命組織之不同。革命組織必需包括主要的革命活動為職業 的人之參與,黨的人物不可能很廣大,也必需是秘密的。故他必需放棄民主原則,即 事事公開,職位由選舉充任的原則。(9) 俄國的共產主義運動是由普列漢諾夫(Georgy

V. Plekhanov

,

1856-1918) 於一八八 三年所創。列寧尚只十三歲。一九 00 年,列寧流放西伯利亞期滿,去德國慕尼黑, 與普利漢諾夫等創「火星報 J

(Iskra)

,而出名。一九O 三年,俄國社會民主黨在倫敦 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討論黨員條件和黨的紀律,特別在確定黨和無產階級的關係等 問題。列寧在會中堅持建立「民主集中制」指導下的「新型政黨J '要有鐵的紀律和 嚴密的組織而使黨分裂。以普列漢諾夫,馬爾托夫(L.

Martov

,

1873-1923) 和托洛斯基 為代表的一派則攻擊列寧消誠黨內自由,並且最後會要實行一人獨裁。列寧派在會上 占多數,稱為「布爾什維克 J (Bulshevik) 。以馬爾托夫為首的一派占少數叫「孟什維 克 J (Menshevik) 。兩派至一九一三年則完全分道揚鑼。列寧亦成為布爾什維克的獨 裁。 要了解革命家的人格尚可從托洛斯基的早年生涯中看到,茲在下節敘之。

(8)

Trots旬,立生坦坦豆 (Moscow ,

1924)

,

p

.1

48

'引自 Shub 書。

(9)

第三鄧托洛斯基的來斷革命論

托洛斯基(Le on Trots旬, 1879-1940) 原名布朗斯坦(Le v

Davidovich Bronstein)

,一 九 O 二年才開始用托洛斯基一名。(珊,他的父親為俄羅斯化的猶太人,托洛斯基,在

一八九六年參加學校一地下的社會主義小組後才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一八九八年

一月,因從事革命活動被捕,流放到西伯利亞四年半之久。一九O 二年以署名為托洛 斯基之假護照逃離西伯利亞。 像很多二十世紀初東歐出名的猶太青年一樣,托洛斯基的天份極高。他之被說服 接受馬克思主義,是與一位女孩爭論的結果,這位女孩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十八歲 時 t 一八九七年) ,托洛斯基當時遵照十九世紀俄國激進份子自我犧牲的傳統,宣誓 選擇了職業革命家的生命,他遵守此誓言一生,未曾改變過。 同年春季,他所屬的小組,有學生與工人,組織了「南俄工人協會J

(South

Russian

Workers

Union)' 舉行了政治討論會並散發傳單,攻擊當地工廠,文件的起

草與緝寫皆由托洛斯基執筆,大約兩小時可完成一頁。因無經驗,使警察有機可乘, 而終於逮捕大部份組織成員。有些被歐打。托氏被囚數月,後又送到奧德賽監牢囚禁 一年半,最後被判流放西伯利亞四年。 在放逐的歲月中,他偶而會讀到「火星」與列寧的「怎麼辦?J '並自信可成為 一位宣傳家,他開始寫社會與文學方面的論文,而以政治為主。 當時托洛斯基對政治的主要興趣為「組織問題 J '意指在沙皇帝國下以何種革命 運動為宜?在這落後的專制國度裡,激進份子活動的遠景又會如何?特別在俄國的背 景下,雖然有些資本主義社會的痕跡,卻與歐洲社會民主義黨份子所面臨的環境不同。 「組織問題」從表面上看,意義很含糊,馬克斯主義的術語,但它隱蔽了十分重要的 辯論,此辯論鼓動了數萬名放逐在西伯利亞或流亡在歐洲的俄國青年,其影響不僅見 於俄國,亦見於整個的世界。 逃出西伯利亞後,托洛斯基直赴倫敦找列寧,列寧雖然只有三十幾歲,但已被認

(10)

為是革命老手。兩人在街道上渡過很多一邊行走,一邊商討革命事業的時光。托洛斯 基不僅贏得列寧的賞識,也得到其他革命家的垂青。各人皆願教導這位有才具的後進。 托洛斯基不僅學到俄國激進主義的傳統,也知道革命老手們的不同意見。 此段時期最重要的一篇「組織問題」的著作是列寧的「怎麼辦?J '他主張俄國 的革命政黨必需有嚴格的紀律,中央集權、謹嚴的幹部結構,並有數隊完全獻身黨務 的職業革命家。 社民黨的第二次大會的主要事務為澄清大家相信什麼。與會者都對走向極端甚感 迷惑,不確定和猶豫,列寧的建議其實只看重個人的參與。他的想法比少數派(孟什 維克)領導者馬爾托夫所提出的要清楚得多。故得到多數支持。 托洛斯基贊成馬爾托夫的民主式政黨組織,並在大會後寫出「我們的政治任務」

(Our Political

Task) 。他指列寧曾將革命知識份子的地位放在工人階段之上,在黨上

創設一套「正統神學 J '和自任為先鋒的危險。托洛斯基所提出的政黨組織看法,為 政黨需先在它的基礎上尋求安穩的保障,此即有活動和自足的無產階級,而非在其決 策的委員會裡,他在另一處所也說列寧的方法會導致黨的組織先代替黨、中央委員會 代替組織,最後由獨裁代替中央委員會。 托洛斯基雖然在黨的組織一點上與列寧的意見相佐,但在另一點上卻一致,此即 在未來俄國革命中社會主義者自由派中產階級政黨的關係上。而使兩人接近。孟什維 克認為在沙皇政府被推翻後所組織的新政權中,自由派中產階級應當權, ,工人階級作 為忠誠的反對者。先建立一民主政府,也即是馬克思所說的完成中產階級革命。托洛 斯基則主張社會主義者應與中產階級政黨分開,不與自由主義妥協。他雖然在細節上 意見甚為模糊,但已孕育了以後他所提倡的「不斷革命」理論的種子。這些討論以後 影響了千百萬人的命運。 一九 O 五年反沙皇政權在聖彼得堡爆發後,托洛斯基在日內瓦寫道. I 革命己來 了,它終止了我們的政治孩童時期」。他是屬於第一批返俄國的放逐份子。他的政治 活動是半公開、半秘密的;不屬於孟什維克,也不像於布爾什維克;然常發表文章, 行動上顯出無比的膽大,他已成為左派革命前民眾領袖心十月 v 在京城舉行了「工人 代表蘇維埃 J '是由各地左派政黨、人民組織的代表所組成的臨時議會。托洛斯基被

(11)

選為主席。當時列寧尚未回俄國,他是十一月才回國的,未回國前的布爾維克黨員尚 對蘇維埃十分懷疑;畏懼它會威脅布派的政治立場而搶走革命的領導權。托洛斯基能 識出「蘇維埃」出現的意義,以他無畏的精神,堅定的政治目標和靈活的技巧,加上 他的演說才能,使他成為第一流的領導人物,他時年才二十六歲。 蘇維埃的五十天的生存期間,顯出革命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它有威脅但沒有推翻 政府的力量,而革命運動本身尚未成熟和無經驗。沙皇展開反擊,數千人被殺和被囚。 托洛斯基被公開審判,獲得終身放逐西伯利亞的判刑,所幸者,未到達目的地時,即 逃脫到歐洲。 一九 O 五年以後的托洛斯基發展出一個新觀念,此觀點在二十世紀的政治思想中 很重要,但當時卻被傳統的馬克思信徒所忽略。政府不僅是統治階段的爪牙,它本身 也有獨立的力量,深深影響到社會的各層面。他寫了一本書叫「一九 O 五 J '為探討 沙皇專制的特性,而發展出他的觀點。 在一九 O 五和一九一七年的革命之間,托洛斯基的主要思想創作為「不斷革命理 論 J

(Theory of Permanent Revolution)

,這是有關馬克思主義在落後國家中應採取的

策略問題的探討,可分為以下五點: (→俄國首先需要中產階級的民主革命,以推翻專制、廢除鄉間的半封建傳統、設立 被壓迫的少數民族之自決權,召開立憲會議以建立共和國,並宣告民主自由等等。因 為俄國的特殊歷史背景,零星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亦深深依賴沙皇的官僚專制。 目中產階級革命的艱任必需在中產階級喪失其年青的革命勇氣之先完成。因為俄國 社會的落後與孤獨,俄國的中產階級亦有脂小和猶豫不定的特性。他們有很多理由應 該反對沙皇政府,卻因微小的利益和特權與膽小而與政府勾結,兩者同樣的也傷害農 人與工人。因為這些弱點,俄國的中產階級不可能發動革命,故在落後國家發動中產 階級革命的,必需出自窮人階級。這也是說,中產階級革命部份要反對中產階級。 〈司發動中產階級革命的責任既然落在工人與農人階級的肩上,但兩者的份量不同。 農人在地理上太分散,傳統上過份被動,與貪戀微薄的所有的習慣,農人只能聯結城 市階級,協助他們,才能事成。 個農人的城市聯盟階級只有工人。只有無產階級才能在落後的俄國發動中產階級的

(12)

革命。但事實上,工人人數很少,也無經驗,故應有革命黨人領導他們。工人在得權 後,不會因而停止。他們的努力會迫使他們追求打破資產的限制。「民主革命會立即 變成社會革命,故成為不斷的革命。」 (到社會主義革命如此在一落後國家內開始,卻不能完成,固其經驗基礎不夠促使其 工人增強。故須跟隨已具革命成功的先進歐洲國家。在落後的國家內,其落後的情況 會迫使革命成功的工人跨台,除非他們能得到外來的協助,故須國際社會主義革命的 發展。 以上的觀點不僅影響了蘇聯革命後的歷史,甚至整個西洋和世界的歷史發展。

第四前

僚主辦薪之「暴力的反省」

索瑞爾 (Georges

Sorel

,

1847-1922) 的學術興趣很廣,包括古典學術、基督教歷史、 認識論、科學的理論,經濟學、文化社會學,還有革命的理論與實行。在一般人的心 目中,他是哲學家、史家、社會學家、宣傳家、和法國人所謂的「道德家」。也有人 認為他是一位革命家。 (11)

他之所以被列入此章,因為在他生命的高潮,一八九八到一九 O 八的十年,多與

革命種論和實行有關。一八九八年他發表第一篇關於工團主義 (Syndicalism) 的文章, 一九 O 八年,他有兩部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問世. r 暴力之反省 J

(The

Reflections

on

Violence) 與「進步之幻覺 J

(The

Ill

usion of Progress)

0 r 暴力之反省」原以一系列文

章發表在「社會主義者之運動 J

(Movement Socialiste

,

1906) 中。革命工團主義是當時 十分流行的政治連動,強調階級鬥爭與自發性,是一個其有無政府主義傾向的運動。 (12) 索瑞爾出身於中產階級家庭,但因他的父親家道中衰,索瑞爾度過十分窮困的早 年,所受的是專業性教育,十八歲進入法國工業技術學院 (Ecole

Polytechnique)

,這 (11) 例如註二所列 Cook 書中第三百三十三頁即將索瑞爾與列寧等同置於革命家額。 (1月以下資料主要出自李艷斌譚,意識與社會﹒台北聯髓,民國七十年。第五章。 六五~ 八七頁。

(13)

是法國在科學與軍事方面的最高學府,一八七 0 年他擔任政府的橋樑道路部的工程師。

以後二十年在各省的都會從事他的工作,同時閱讀了大量的書籍。

他在省間(不同於很多人之在巴黎學院中)自修得來的教育,與他以後的獨立性

與創造性有關,他也蓄意要擺脫正式教育中所學來的知識,經十五年的努力後,在一

八八九年他已刊行兩本書,表達自己的意思,並在一八九二年獲得「巴黎榮譽社團」

(The Legion of

Honor) 的贈獎。

他的妻子對索瑞爾學間的發展亦深有影響,他們並未正式結婚,她是一位未受過 教育的農家女,他使索瑞爾更能接近一般大眾。因此激發他從事社會主義的研究工作。

也因為她的篤信宗教,使索瑞爾一向對教會採取敬重的態度。

索瑞爾的各種學術研究有一不變的目標,他要創造一個「人為的秩序世界J (Ar國

tificial World of

Order) 。但這秩序不是建立在無生命的自然界上,而是在原始的、殘

酷的人類身上。他對人生的看法是悲觀的,人的本性傾向野蠻和墮落,兩者間,他選 擇野蠻作為重建世界秩序的基礎,故他追求的是一種「返璞歸真J (Ricorso)的方式。

字面上「反璞歸真」的意義是「重跑

J

(Rerunning)

,是他從維科 (Vieo, 1668--1744) 處

得來的觀念。(凹,此即重拾古老的、英雄式的價值,以期帶給人類歷史更新的行為, 他勸人避免野蠻行為和防止墮落。 十九世紀末,很多歐洲思想家認為他們所處的是一個頹廢時代。(14) ,索瑞爾站在 無政府主義的社會主義立場,著重對資產階級的批評,他指出資產階級在一八四八年 後,不久就變得「懶散」、腐化、過度個人主義、過度理智化、依靠議會民主政體、 進步觀念等幻象而生活。這種頹廢與「古代世界之毀誡J

(The Ruin of the Ancient

World' 他所寫的一書書名)有同樣的命連。 索瑞爾認為要糾正頹廢,需依賴有創造性的階級。他從柏格森(Bergson) 的「流 動 J (flux) 的觀念處得到暗示,認為歷史的推動力是「神密J (Myth 或譯為神話)。 它是能推翻資產階級秩序的工具。「神密」不是事物之描寫,而是意志之表現。是民 (13) 參閱拙著,西洋近代文化吏,一六O~ 一六一頁。 (14) 以下出自李日章譯,西方近代思想吏,台北,聯輝,七十七年,四六三~四七三頁。

(14)

族與人群之大夢。早期的基督教、宗教改革、近代民族主義,都是歷史上偉大「神秘」 的樣本。當今所要推行的則是總罷工的「神秘」 此「神秘」不僅可解釋所有社會現象之變動性外,還代表對於「非邏輯」的動機 的新體認,索瑞爾的「神秘」不是抽象概念,從概念的角度去看,它是一種弧立的 「圖畫叢 J

(complex of pictures)

,從它所表現出來的「實相」不會止限於某一點。同 時「神秘」也是非邏輯,非理性的。它是人類所「據以行事」的概念。它是自主的, 本身就是完美的。換句話說,它在個人的行事表現中,會使人體認到一種嘉許的意義 之存在。 因為它基於體認,故其行事就不止限於某一點,而它具有實相之流動性質。總之, 「圖畫叢」不能被分析成一個一個的元素,它是一整體,一種歷史力量,一種透過個 人而行事之力量。 索瑞爾的這些思想反映了尼采的看法,但尼采似乎不會對他有過直接的影響,只 在他成熟的著作中(如在「暴力的反省」一書中) ,才見到他對尼采的道德理論做了 整個的討論,兩人觀點相似處之多,使得有些人將尼采,索瑞爾和佛洛伊德並稱為

「現代的偉大先知)

(The great prophet of Modern

Age)(凹。

很多與索瑞爾同代而富有創造力的人物卻全力推崇他。列寧是例外,說他是「糊 塗透頂」的人。當克羅齊(Benedette

Croce

,

1866-1952) 對「暴力之反省」一書寫了好 評,索瑞爾稱克羅齊已察覺到他的畢生之最重要工作,即道德的歷史源起。 野蠻之能作為重建世界秩序的基礎,是從它所賦與個人的意義上說,例如:索瑞 爾將暴力看成是「沒有根,也沒有報復,也沒有報復之意圖 J '它具有洗游人心的力 量。他將一酸性的罷工描述為「戰場之圖畫 J '認為它是唯一能使懶散的大眾起而一 致行動的工團主義的「神秘 J ,他更認為此「神秘」的力量會將此「神秘」之思想融 入現代科學方法論中的觀念。

他在「暴力之反省」中所要推行的「局申秘 J '是總罷工的「神秘」。他認為總罷

(1

5) Richard Humphrey

r 索雷爾:無榮耀的先知一一個反理知主義的研究 J '一九五一,第二百 一十八頁。

(15)

工將能激使勞工階級脫離精神懶散狀態,統一該階段,且賦與該階段一個有價值的奮 鬥目標,使一個倦怠、輕浮的社會恢復英雄氣慨。當「神秘」當道時,人類可藉之而 努力奮鬥,以建立一個更好的世界。 本節前文提到「人為的秩序世界」是索瑞爾所要創造的目標,他認為暴力是對現 存社會秩序的革命式的否定,而國家的武力是強制的力量,因為他不認為人的本性天 生是善的,故令人滿意的社會秩序不可能自然生成,而必須通過革命行動產生。

第五篩

早期的是繁星九

墨索里尼 (Benito

Mussolini

,

1883-1945) 、列寧和索瑞爾三者間的關係,可從以下

一則較事中見到。 一九三 0 年代早期,蘇聯與義大利的駐法大使在一個類似的指令下,幾乎同時建 議替索瑞爾(己去世十年多)樹立一個新的紀念碑,因為舊的已經破舊不堪了。儘管 墨索旦尼和列寧皆未直接受到索瑞爾思想的影響,但一八九八年到一九 O 八年間,索 瑞爾全心在經營他的「無產階級之自發性的、非理性的活動」之學說時,正值墨氏與 列寧在組織無產階級革命的時候。他們為同時有對如何發起和推動革命的同感的人。 索瑞爾與列寧和墨氏屬於兩類人物,他在一九一九年對列寧的致敬歡呼,與大戰前後 對墨氏所表現的欽佩態度,皆指出三人基於「革命」的相互傾慕的程度。 墨索旦尼出生於義大利中部一小城鎮的附近,是當地鐵匠的長子。自幼架驚不馴' 是個十足的頑童,屢因鬧事被學校開除。他的父親雖薄有資產,卻是一位社會主義與 無政府主義者。母親是一位教師,兩人灌輸給墨索里尼各種不同的政治哲學,包括尼 采的,墨氏深知「權力意志」的含義。他的知識基礎比列寧廣些。(的 他的政治理念基本上出自馬克思,他曾說馬克思是父也是師,是工人階級暴動的 顯著的哲學家。 十九歲時(一九 O 二年) ,墨索里尼離國赴瑞士。在以後兩年間,他當過建築工 人、屠宰工人、送貨者和工廠工人。他讀了很多的書,對康德 (Immanuel

Kant

,

(16)

1724-

1804) 、斯賓諾莎 (Spiinoza, 1632-1677) 、克魯鮑特金 (Peter

Kr

opotkin

,

1842-1921) 、

黑格爾 (Hegel, 1770-1831) 、考夜基 (Karl Kauts旬, 1854-1938) 等人的作品,皆有所涉獵。

不久他當上記者,為建築工會的宣傳工作,但因言詞激烈,主張用暴力達到工人的要 求,故而多次入嶽。 一九 O 四年,墨氏回意大利,仍做工會工作和記者,逐漸以流利的口才和偏激的 態度聞名於世,他自己創辦一份四個版的社會主義報紙,名叫「階級鬥爭 J '全部文 章出於他一人之手。 墨氏像列寧樣提倡組織少數的先鋒,以博取難做決定的群眾的真心支持。這些先 鋒由一批特殊訓練過,願意奉獻一切的精英所形成。此種革命的領導階層只需顧慮到 群眾的心理與動員群眾的技巧。他們所需做的是運用「神都」和象徵來啟發無產階級 的意識。墨氏也同列寧一樣認為暴力的需要。「與其欺騙無產階級說可以根除大屠殺 的各種原因,我們希望讓他們作心理準備,以適應這最大屠殺的日子的來臨,那是當 兩個階級作最後生死之鬥的時候」 墨索里尼的政治權力日漸增成,終於將意大利北部的弗利 (ForIi)省變成為社會主 義者所獨佔的省份,這是第一次社會主義者在意大利一省中佔了控制地位的例子,墨 氏也因之成為整個歐洲最受讀者歡迎的社會主義記者。 一九一二年,墨氏二十九歲,看起來尚年青,俏瘦、嚴肅,一雙又大又黑又亮的 眼睛,被選為「意大利社會黨」的黨魁。他的主張是堅持社會主義是完全、國際性的、 不可改變的馬克斯主義者。 列寧當時尚在瑞士作流亡客,對墨索里尼的政治生涯十分留意。一九一二年七月 十五日,列寧在「真理報 J (Pravda) 上歡欣的報導說意大利社會主義無產階級的政黨 採取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他同意墨索里尼之拒絕參與中產階級組織的政府,顯示了 「意大利共產黨」的出現。 當時的墨索里尼和列寧都是馬克思主義異端份子,皆是主張暴力革命。他們之間 的共同處可從以下六點看到: 的兩人完全反對中產階級的議會或任何方式的改革。 仁j 兩人皆認為黨是高度集權、分層組織、嚴厲紀律為推動社會主義目的之機構 ω

(17)

臼兩人皆堅持職業性革命家充任領導。 個兩人對無產階級的組織自己的能力皆缺乏信心。 (到兩人皆主張革命意識可由革命的、自任的精英從外帶給群眾。 供)兩人皆相信在未來的階級鬥爭中,有組織的暴力會贏得上風。 此六項共同點,指出現代革命家在扮演的角色與承擔的功能上,與以往者之不同 處。雖然墨索里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轉向法西斯主義運動,他仍然保持同樣的領導 模式。很多其他在二十世紀發生的革命運動,其領導也多少遵從了此模式。此模式實 是西洋現代文化的產物。

參考書目

(1) 李豐斌譯,意識與社會,台北,聯經,民七十年,第五章。

(2)

Cook

,

Chris

,

European Political Facts

,

1848-1918(

Lo

ndon

,

MacMillon

,

1978)

(3)

Deutscher

,

Isaac

,

The Prophet Armed

,

The Prophet Unarmed

,

The Prophet

Out-些旦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0). 三本托洛斯基的傳記。

(4)

Johnson

,

Paul

,

Modern Times

,

The World 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Eighties

(New York

,

1985).

(5)

Krupska間, Memories

of Lenin. (London

,

1935)

(6) 泊的,

David

,Le

nin

,

A Biography. (London

,

1966)

(ηVariot ,

Jean

,

Propos de Georges Sorel.

(P缸is,

19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總計.

序宗篇第二 五停篇第三 挍量篇第四 自慶篇第五 善根篇第六 破戒篇第七 邪命篇第八 誑佛篇第九 造過篇第十 解脫篇第十一 食緣篇第十二 流轉篇第十三

六月 五月 五月 六月 十二月 八月. 十二月 一月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勞特字第 1063001251 號函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發特字第 1083001675 號函修正第六點附件四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 0960501957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 0970503244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職訓字第 1022500888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四月十七日發法字第 1036500433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訓字第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

 是月初八日  十四及十五   并月二十三  下九及三十   三時十五齋  受持八分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