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家自行教育的想像與真實-一位在家自行教育媽媽的心路歷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在家自行教育的想像與真實-一位在家自行教育媽媽的心路歷程"

Copied!
1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潘裕豐. 博士. 在家自行教育的想像與真實在家自行教育的想像與真實一位在家自行教育媽媽的心路歷程. 研 究 生:蘇文榮. 撰. 中華民國一百年一月二十五日.

(2) 在家自行教育的想像與真實- 一位在家自行教育媽媽的心路歷程. 誌 謝 感謝天恩師德,本篇論文得以完成,誠懇地感恩蘇菲媽媽提供自己豐富的生 命故事,她願意撥出時間,不厭其煩的接受我的訪談,娓娓道出自己的心路歷程, 透過她的故事,讓我有更多的省思和覺察,期待未來的路走的更順。 首先,要感謝耐心指導我的潘裕豐老師,專業的引領,適時的鼓勵與提醒, 文榮的論文才得以在躊躇中順利的完成。也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何英奇教授與 鄭玉卿教授耐心地對論文提出客觀的建議、專業的指導與許多寶貴的方向,使文 榮的論文能更加完備。同時也要感謝導師陳昭儀教授,不斷地關心著學生,我也 透過她的質性研究課程,對論文撰寫有初步的認識,加強自我的信念。 感謝系上的助教潔如學姐,在論文口試時的重要時刻,協助我備齊所有的資 料。感謝最好的伙伴宇秩,一路上相互提醒督促、加油、打氣,得以完成此任務。 感謝玉嬪在口試時的紀錄,以及提醒該注意的事項。感謝淑君提供寶貴的意見, 加強我的信心。感謝創發所的伙伴,讓文榮的研究所生涯充滿歡笑與活潑,得以 保持無限的動力。 最後要感謝我最摯愛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太太,沒有她幫忙,逐字稿無法順 利地完成,她也是論文校稿、潤稿,使整本論文文字更加流暢的最大功臣。此外, 她總是在我最需要的時候,包容我體恤我,讓我無後顧之憂。感謝我乖巧的兒子, 耐心地陪伴在我的身旁,等候著我。感恩我的家人讓我能心無旁鶩地撰寫論文, 護持我,做我最有力的後盾。 回顧這一切,對於所有曾經幫助我、提醒我、關心我的人,感謝您們在我最 需要的時刻適時扶持我,讓我得以順利完成這項功課,感恩! 文榮. iii. 謹誌於中華民國一百年元月底.

(3) 在家自行教育的想像與真實-一位在家自行教育媽媽的心路歷程. 摘要 面對現在社會、教育環境的變化,一位在家自行教育的媽媽如何帶領著女兒 走向在家自行教育?本研究之目的為透過研究參與者生命故事的敘說,理解其走 向在家自行教育的心路歷程與背後因素。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為策略,以敘事研究方法,並以「整體---內容」模式與 Crossley(2000)敘事心理分析步驟,進行資料分析。研究對象為蘇菲媽媽,她 如何從過去教育子女的經驗中找到自己的方法?本研究主要發現與結果如下: 一、蘇菲媽媽走向在家自行教育源自於: (一)對學校的不信任(二)無法接受老師處理方式(三)對主流教育的挑戰 二、影響蘇菲媽媽教養蘇菲的內涵是: (一)從小讀經的興趣(二)讀經教育的影響(三)對讀經的堅持 三、蘇菲媽媽對在家自行教育的想法包括: (一)規劃整個在家自行教育計畫(二)尊重蘇菲的選擇(三)在家自行教育 實現蘇菲媽媽的理想. 關鍵詞:在家自行教育、生命故事、敘事研究. iv.

(4) v.

(5) The imagination and reality of home schooling – a mother of home schooling in her mental course. Abstract Facing the change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nowadays. A mother how did she take her daughter to the journey of home schooling.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realize the mental course and reason of narrator, who went on the home schooling. The research adopts a strategy of the quality. The methodological thesis is narrative research. The narrative interview data is analyzed with the holistic-content method. This study is based on Sophie’s mother. How did she find the way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her teaching? Several finding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are as follows: 1.The reason of home schooling for Sophie’s mother is from:(1) She didn’t believe school anymore.(2) She can’t accept the method of teacher:(3) For the challenge of mainstream education. 2.The influence on Sophie’s education is from her mother:(1) The interest of childhood.(2) The influence from instr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s.(3) Persistency of Chinese classics. 3. The thinking of home schooling from Sophie’s mother is included:(1) She planed whole the home schooling. (2)She respected Sophie’s choice.(3) The home schooling made Sophie mother’s dream can come true .. Keywords: Home schooling、 、Life course、 、narrative research. vi.

(6) vii.

(7) 目錄 誌謝……………………………………………………………………………………ii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vi 目錄……………………………………………………………………………………viii 表目錄…………………………………………………………………………………x 圖目錄…………………………………………………………………………………xi. 第一章 緣起… 緣起………………………………………………………… 1 第一節. 心之所繫………………………………………………………………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在家自行教育初探…………………………………………………… 7. 第二節. 美國在家自行教育的發展……………………………………………15. 第三節. 台灣在家自行教育的發展……………………………………………20. 第四節. 在家自行教育之實徵性研究…………………………………………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整裝出發……………………………………………………………… 31. 第二節. 研究者的角色………………………………………………………… 3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7. 第四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五節. 研究歷程……………………………………………………………… 4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viii.

(8) 第七節. 研究者效度…………………………………………………………… 46. 第八節. 研究倫理……………………………………………………………… 4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 49. 第一節. 蘇菲媽媽的生命故事………………………………………………… 49. 第二節. 走向在家自行教育之路……………………………………………… 55. 第三節. 述說蘇菲媽媽對於蘇菲在家自行教育的醞釀……………………… 69. 第四節. 在家自行教育面面觀………………………………………………… 80. 第五節. 研究發現與綜合討論…………………………………………………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10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13. 第三節. 研究者的反思…………………………………………………………11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19. ix.

(9) 表目錄 表 2-1. 台灣在家自行教育人數統計…………………………………………26. 表 2-2. 國中小在家自行教育人數比…………………………………………27. 表 2-3. 台灣在家自行教育之相關研究………………………………………28. 表 3-1. 編碼說明………………………………………………………………45. 表 4-1. 蘇菲媽媽對於蘇菲的在家自學計畫表………………………………96. 表 4-2. 蘇菲媽媽對於蘇菲在家自行教育的發展……………………………102. 表 4-3. 蘇菲走向在家自行教育之路發展脈絡………………………………104. x.

(10) 圖目錄 圖 3-1. 研究架構圖……………………………………………………………41. xi.

(11) 第一章. 緣起. 從在家自行教育出發,看見一位在家自行教育媽媽的心路歷程。本章將說明 我的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 第一節 心之所繫 本研究的動機始於對在家自行教育的好奇,對於在家自行教育的學習歷程感 到興趣,以及對自己教育歷程與小孩教養的省思。. 壹、遇見在家自行教育 本研究是關於一位在家自行教育的媽媽,如何走向在家自行教育的過程,所 遇到的困難,透過這位媽媽的故事,了解許多背後的原因,將真實的一面呈現出, 而那些沒有到學校接受正規教育,利用各種資源來學習的學生,我們稱為「在家 自行教育」。 在學校正規教育成長的我,從來沒想過可以不用去學校上課,記得九年國民 義務教育是每個人都要參加的,如果家長不讓小孩上學是會被處罰的,沒想到生 活周遭竟然有可以不用上學的人。 我本身為國中英語教師,在三年前發現朋友的小孩(當時二兄弟,哥哥為小 六,弟弟為小五)未上過小學。好奇地想了解是怎麼回事,才知道他們是小學在家 自行教育,朋友非常愛閱讀,家中客廳滿滿的書櫃,小朋友的媽媽也沒上班,專 心地帶二位小朋友。當時問為何選擇在家自行教育,他們是感嘆社會環境惡劣, 怕小朋友在學校會交到不好的朋友。所以,選擇「在家自學」並且參加華山書院. 1.

(12) 開設的兒童讀經課程。 後來,在小孩將升國一時,朋友曾與我討論是否要小孩到校就讀的問題。因 為擔心未來在國中課業繁多,如果選擇在家教育,未來升學是一大問題,家長自 己也無法教國中課程。所以,國中乃回到正規教育中,但朋友擔心小孩英文會跟 不上,乃請研究者為二兄弟教授英語發音課程。之後又請研究者來協助,擔任家 庭教師,輔導二兄弟英文,至今已三年矣。 在這三年與二兄弟的接觸中,發現兄弟倆個性溫和,哥哥認真但不如弟弟聰 明,弟弟好動但功課不佳,月考全科常不及格,只有英文勉強在及格邊緣。我在 教學過程中,常遇到弟弟的功課沒寫,只要稍不注意,弟弟就會不專心的玩筆、 拆東西。研究者常對朋友說,弟弟是「操作型的學生」 ,需要有一些動腦筋的東西 較能吸引他的注意力。. 貳、令人好奇的新發現 令人好奇的新發現 經由二兄弟的接觸,對在家自行教育產生了好奇,為何家長願意選擇在家自 行教育,難道每位家長都能勝任每一科老師的專長?問了二兄弟的媽媽所瞭解的 在家自行教育者,還是有老師在傳授知識,只是不在學校,並非真正在家裡自行 學習,大部分小學畢業就回歸正統的學校教育。但是半年前,我意外地認識了一 位的媽媽,女兒蘇菲今年升國三,也是在家自行教育者,便使我產生了興趣。想 了解在國中專業的分科下,如何的進行在家自行教育?透過上回的接觸,發現雖 然是在家自行教育,那二兄弟還是有到華山書院接受「老師」的教導,而且也是 有參加童軍團的課程。對於團體的接觸仍然存在,並非完全是個別的在家自行學 習。 但此次發現蘇菲,她的教育方式比較特別的是,國中仍在家自行教育,這非 常少見,而由單親媽媽帶著女兒一起學習,也因為要教育小孩,而開設了兒童讀. 2.

(13) 經班,親自帶著自己的小孩讀經。為了女兒的教育,平時由媽媽與女兒一起共讀。 二人會互相討論,媽媽也因此讀了許多書,也帶著女兒到處參觀博物館、美術館, 母女二人會互相分享,女兒也加入台北市愛樂青少年合唱團。升學的科目則利用 教學影帶複習或做自修,但媽媽擔心小孩的升學問題,曾請教我,想在國三時回 國中就讀。恰好當時我研究所的同學為該生的輔導主任,經與其商談後,主任還 是建議其繼續在家自行教育,也開啟了對於在家自行教育的好奇。. 參、目前研究無法滿足我的期待 學校教育是目前主要一種教育子女的方式,但是如果由自己媽媽單獨撫養女 兒,並且親自擔任老師,教育自己的女兒一直到國中,這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方 式,尤其在第一次拜訪這位媽媽所開設的兒童讀經班,當我看見偌大的孔子雕像, 想想自己以前讀的中國基本文化教材,可能都還給老師了。而與她談話的過程中, 她不時的引用了四書的內容,我好奇地想探究這位的媽媽的生命故事。她是如何 走向這一條路,背後是否有什麼因素,而她為何選擇在家自行教育,如何走上這 條路。 透過友人的故事,啟發了我對這一個主題的想法,我好奇想知道在家自行教 育的故事,開始尋找相關的研究與資料,這些研究對象以國小兒童為在家自行教 育為主,幾乎沒有發現以國中自行教育為研究對象,我好奇想瞭解原因,透過中 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2008)的資料統計,瞭解九十七學年度全台灣國小在 家自行教育人數為 1042 人,台北市僅 213 人;國中在家自行教育僅 221 人,台北 市也僅 76 人。由此發現,選擇國中在家自行教育的這位媽媽,是多麼地與眾不同, 單親媽媽、自行開設兒童讀經班、女兒國中仍單獨在家自行教育且由媽媽親自教 導,不像其他研究發現,大部分選擇在家自行教育是有宗教因素或是有接受團體 協助。針對這樣的疑惑,我想以敘事研究為出發,瞭解這位母親的生命故事,為. 3.

(14) 何會走向在家自行教育?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過程中是否有什麼困難,期待看見 在家自行教育的樣子。. 4.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Peter Drucker 說:「在現代世界中,教育已經取代出生、財富甚至才能,成 為機會和進步的關鍵。教育已成為現代人首要的價值選擇」(陳琇玲和許晉福譯, 2006)。天下雜誌在九十七年也新增了親子天下的雙月刊,可見現代少子化的情形 下,家長對於教育品質的選擇與要求也越來越高,經由不同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都是希望孩子能快樂的學習成長,而在家自行教育也是其中的一種選擇。 本論文將敘說一個母親選擇在家自行教育的生命故事,對於開放在家自行教 育以來,大部分家長僅在子女小學階段實施在家自行教育,少數到國三還能繼續 在家自行教育,是源自於單親媽媽的關愛。蘇菲(化名)的自我學習成長是媽媽對 於教育女兒的堅持。蘇菲媽媽也成立社區兒童讀經班與蘇菲共同生活,並且蘇菲 也協助媽媽在兒童讀經班的工作,等於在讀經班學習外,也將蘇菲學習的成果分 享給其他兒童,有別於其他在家自行教育者,仍參與民間的團體(如華山書院、慕 真團契等機構)。透過蘇菲媽媽的故事,我們可以瞭解走向在家自行教育的過程, 也希望有相同境遇的家長能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以敘事研究探討蘇菲媽媽走向在家自行教育的歷程。 二、從蘇菲媽媽的生命故事中,了解其對於教養孩子的看法。 三、了解在敘說生命故事的過程中,蘇菲媽媽對在家自行教育的想法。 本研究所得之結論可提供學校、家長與在家自行教育者或是後續研究者作為 未來實施在家自行教育的參考。. 5.

(1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在家自行教育(h 在家自行教育 o m e. s c h o o l i n g). 曾擔任台北市早年試辦在家教育輔導、訪視工作的吳清山、林天佑(1997)也 對在家自行教育的定義提出了看法:「學生不到學校接受一定的課程內容和教. 學時間,由家長依其需要,自行在家給予孩子教導的一種教育方式,它提供 了家長另類教育選擇的途徑。」 我的研究對在家自行教育,在此所指的學生乃是一般正常的學生,只是接受 教育的場所不在學校,由父母決定其教育方式與場所,歸納在家自行教育的精神、 方式與特性,對在家自行教育的定義為:. 「國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家長依其教育理念,親自在家或其他場所 依實際需要,自行規劃課程,並針對子女的特性安排多元適性的教育,自行 創造一種不同的教育模式,打造專屬個人學習的空間與內容。」 」. 貳、敘事研究(narrative research) 敘事研究 本研究所指的敘事研究是採林美珠(2000);許育光;Josselson & Lieblich(1995) 綜合定義,敘事指的是任何口語或書寫的表達,他以故事或敘事體的形式展現發 生的事件,抑或一個人或群體的生命歷程;敘事研究則是使用或分析敘事素材的 研究,乃以故事為主要理解和呈現的方法,看重故事脈絡的豐富性,以整體而非 抽離或切割的方式來建構個體訴說的經驗,並探究其中的意義。. 6.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為在家自行教育初探,瞭解在家自行教育的內涵與理 念;第二節探討西方在家自行教育的發展;第三節探討台灣在家自行教育的發展; 第四節探討在家自行教育之實徵性相關研究。. 第一節 在家自行教育初探. 壹、在家自行教育的內涵 在家自行教育的內涵 關於在家自行教育的界定,有多位學者提出他們的看法(方慧琴,2002 ; Lines, 1991; Mayberry, 1995 ; Ray, 1988; Taylor, 1986 ): Ray(1988)對於在家自行教育的定義「兒童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在家裡或學. 校以外的地方進行教育活動的一個學習與教育的環境,而父母便是最主要的 教學者。」 Taylor(1986)將在家自行教育定義為:「讓兒童在家中學習的一種教學型. 態,而由父母或監護人對教育其子女採取最主要的責任。」 Lines(1991)對在家自行教育有較詳盡的界定:「在家自行教育」為「主要. 在家庭情境中進行的有計畫的教導與學習活動,由家長擔任教學活動的教導 者或督導者的角色,學生當中至少一人為教學者的子女且正介於幼稚園至高 中的教育階段( grade K-12)」。 Mayberry(1995) 等人則將在家自行教育界定為:「家中為教學及學習之主. 要地點,而父母為教學活動之教導者或監督者,至少有一位學習者為教學者 之子女,且學習者須為幼稚園至高中階段之學童。」 方慧琴(2002)結合了現階段教育趨勢與在家自行教育的基本精神,也提出了一. 7.

(18) 個較全面性的定義:. 「父母基於享有教育權,得為子女最大的利益,安排最適當的教育方 式,據此,在家自行教育乃有別於學校教育的一種教育型態,父母是最主要 的教學者。因此父母依其教育信念,考量子女個別學習之需求,親自規劃教 育課程,由父母執行教學活動,或安排其他師資協助,以滿足子女學習上的 需要,課程內容著重彈性、多元、適性與實用,教學場所包括家中、學校、 社區等,有別於學校教育的一種教育方式。」 這裡所指的「在家自行教育」並非特殊教育學生,雖然特殊教育法令中也有 「在家教育」或「在家自行教育」等名詞,但其對象為身心障礙特殊教育學生, 或因生病無法到校學習者。 方慧琴(2002)認為在家自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在家教育的精髓所在,若失核 心理念為學說之依據,則不能稱為一種教育型態。要了解在家自行教育的精神, 先要從在家自行教育的意涵探討。 兒童及青少年階段是學習的重要階段,如果能給予適當的教育,對於未來的 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助益,在家自行教育提供家長多元的選擇機會,其意涵如下:. 一、 在家自行教育為兒童及青少年奠定良好身心發展 在家自行教育為兒童及青少年奠定良好身心發展 在家教育的對象正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齡兒童及青少年,此階段正式奠定個 人身心發展的重要關鍵(吳清山、林天佑,1997),如果父母可以在此時提供良好 的教育,培養孩子的正確觀念,有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二、在家自行教育落實個別化教 在家自行教育落實個別化教學的精神 落實個別化教學的精神 學校教育雖然有制度,且實施多年,仍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教育開放改革 的同時,也讓家長享有教育選擇權,透過在家自行教育的方式為個別的學生量身 打造的課程,在家自行教育的好處即在於較能落實個別化教學的精神以滿足個別 學生的需求(蘇盈方,2002)。. 8.

(19) 三、在家自行教育實現教育均等的目標 在家自行教育實現教育均等的目標 國民義務教育制度在於保障每位學生都有受教的權益,以達成最低程度的教 育機會均等。然而教育均等也並非讓每位孩子都能上學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讓擁 有不同才能的人接受最適當的教育,也是所謂的適性教育,讓學生充分發展其能 力。在家自行教育所欲達成的目標就是每一位學生,透過在家自行教育,讓各種 多元智能的學生,能各取所需,不再因學校教育制度的關係,停滯而埋沒人才, 真正達到教育均等的目標。. 四、具有教育子女的熱情與責任感使家長選擇在家自行教育 具有教育子女的熱情與責任感使家長選擇在家自行教育 許多家長把教育工作當作是學校老師的責任,小孩在學校出了狀況常把責任 推給學校,怪罪到學校,誤以為是學校教育出了問題,天下雜誌的「親子天下」 也常探討親子的教育問題,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學力,讓孩子能自動自發愛學習, 這一方面的書也陸續的上了排行榜,「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時間和地點上 都不僅限於學校教育階段。因此,具有教育子女的熱情與責任感的家長便選擇在 家自行教育。(Aiex, 1994;Preiss,1989)。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對「在家自行教育」的界定如下:「父母或監護人, 為國民教育階段的子女,基於家長選擇權,考量子女的教育,以家中為主要學習 場所,規劃的教學型態。」. 貳、在家自行教育的理念 在家自行教育的理念 子女從小透過父母的教導,親自實踐杜威「做中學」的理念,現在強調的生 活教育,即是從家庭教育著手,許多學生看到長輩不會打招呼,客人來了也不懂 的問候,透過在家自行教育的實施,讓生活教育能落實,在家自行教育的理念如 下:. 9.

(20) 一、生活教育的具體實現 最有用的知識就是生活的知識,而最有價值的教育就是與真實生活相結合的 教育,如此方能使個體在真實世界中,充分自我表現,以達自我實現的目的(鄭玉 卿,1999)。生活教育有別於教學上常使用圖片或影片說明,生活的周遭都是可學 習的地方,告訴學生如何織毛衣,不如親自帶著學生實際編織,印象更為深刻, 這也是做中學,由實地操作代替課堂講解,在家自行教育更能實現生活教育,使 學生瞭解真實世界的樣子。. 二、 凝聚親子關係 北京大學桑新民教授說:「教育不是生產物質產品,而是培養人。」在家自 行教育的父母在愛的教導與學習環境中,父母與子女亦師亦友的關係,將使家庭 更為凝聚,有益於家中情緒管理的學習(方慧琴,1999)在培養親子關係上,在家 自行教育更能建立良好的親子共識,以往父母能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太少,導致無 法產生良好的互動,造成許多家庭問題,在家自行教育正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三、以學生為主體 在滿足親子共同的需要與建立紀律中,在家自行教育呈現「以學生為主體」、 「以兒童為中心」的理念(吳清山,2003),家長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找尋適合 孩子的課程,親子也可討論,共同設計出一套專屬課程,真正符合學生的需要, 滿足家長的要求。. 四、學習是無時間空間的限制 在家自行教育是事先設定教育目標並做好教學計畫,以完善的教學計畫向當 地的教育局提出申請,獲得教育行政機關的審查通過後,方能實施,不受限於學 校八小時制的學習時間,亦無學習範圍的界線,全年無休的貫徹全人教育的目標 (陳麗華,2004)整個地區都是學習的場域,圖書館、博物館只要安排妥當就可以. 10.

(21) 隨時參觀,不因學校的影響而無法進行。. 參、在家自行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施情形 在家自行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施情形 在家自行教育在國外實施多年,以美國為例,各州皆明白訂出在家自行教育 的相關辦法,因此相關的研究也很多。在國內對於在家自行教育課程與教學相關 的研究,目前有「國民教育階段在家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丁莉杰,2002)、 「台北市實施在家自行教育之研究」(方慧琴,2002)、「我國實施在家教育之研 究」(蘇盈方,2002),這些研究中雖然不是直接提到在家自行教育的課程與教學, 但是多有提到課程與教學的部分。. 一、在家自行教育的課程內容 對課程的定義,學術上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主要的有以下的看法(王文科, 1999;黃政傑,1998): (一)課程即科目 課程被當作學習訓練的科目,或與科目有關的大綱、教科書或其他教材,這 是最傳統的的課程,課程設計者要規劃哪些科目?需要多少時間?順序要如何安 排? (二)課程即經驗 課程是學生與生活周遭人事物環境交互產生的過程與結果,視課程為經驗 者,認為課程是學生學習的經驗,包含所有課內與課外的活動、人際互動、有關 與無關的學習經驗等。以課程為經驗者乃特別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整個環 境中的整體性,是最廣闊的課程範圍。 (三)課程即目標 主張課程是一連串目標的組成,不論這些目標是指一般目的、或是表現目標、 行為目標。主張用目標來界定課程的,都是具有科技和績效取向,強調目標的明. 11.

(22) 確性和可觀察性,期待能藉此以引導所有課程的活動,以彰顯出課程的效果。 雖然對於課程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釋,每一種概念都有其重點與價值,必須按 不同的需要和方式有不同之解釋。在家自行教育家庭所強調的是將每天的生活融 入在課程中,在課程的設計、取材以生活周遭的一切為主,並非在固定的學科與 既有的教學計畫。在家自行教育在課程的概念上,重視的是以生活為重心的學習 互動經驗。研究者將在家自行教育課程定義為廣義的學習經驗,包含外在課程與 潛在課程的影響。. 二、在家自行教育的教學實施 教學顧名思義含有「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根據林生傳(2000)所述, 教學應包含以下幾項重點: (一)教學是教育的主要活動,藉此達成教育目的與理念。 (二)教學是施教者與受教者進行的互動,藉此達到教育目的與理想。 (三)教學是一種策略,而且是多樣化、複雜的。 (四)教學是一種邏輯的行動,必須要有順序、合理的。 在家自行教育的教學自然也包含「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互動,只是 在家自行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同之處,在於在家自行教育者往往是自己的父母親或 是監護人,並且與學童間的互動是密切而良好的。研究者對教學上的定義包含教 學互動的過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資源的應用以及教學評量等。 哪一種課程才是教學?蘇盈方(2002)研究中顯示在家自行教育家長認為在課 程時間安排上,可分為固定劃分與彈性劃分,固定劃分的課程時間和學校的時間 表相似,只是較一般學校而言,更有彈性,並且依照孩童每天的學習狀況做時間 上的調整;而彈性劃分則主張與學校方式相同,因此主張將學習融入日常生活之 中。而無固定和規律的時間表。至於返回學校上課的情形,有半數家庭會自行安 排返校活動,也有不少家庭從未返校過(方慧琴,2002)。不論在家自行教育的教學. 12.

(23) 時間為何,但是研究都顯出在家在家自行教育的家庭所能利用的學習時間其效率 比就學的學童好。亦即只要利用短暫的教學時間,就可以學習到學校所教的知識。 在研究中對通識課程的研究上有靜心、發問、開放、示範、實作等方式;在 語文課程方面,則是聽、說、讀、寫並重;在活動課程方面,則和一般學童學習 方式無異。在家自行教育的資源運用可分為校內與校外資源(丁莉杰,2002)。一般 而言,校內的資源較少運用而校外的資源較常運用,校外資源則有包括圖書館、 博物館、大學、公園、百貨公司、教會、當地的商店以及學校等(蘇盈方,2002), 在家自行教育的家庭既是以「家」為中心,落實生活即教育的概念,在學習資源 上,除了教科書外,自然俯拾即是生活資源為主要運用原則。利用生活中的資源, 除了將新概念與知識連結,透過與生活中息息相關的各種學習資源更能使孩童獲 得有意義的學習結果(張芬芬,2001)。. 三、在家自行教育的教學評量 藉由教學評量了解學生對所學是否吸收、教學者的教學是否達成目標;此外 也提供給教學者診斷學習者的問題之處。因此簡單來說,教學評量乃是為了解學 生所學,在不同的階段或是不同的教學方式就會有不同的評量方法。依照王文科 (1999)對評量的分類約有以下幾項: (一)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 形成性評量是針對某一教學方案或某一課的教學,根據蒐集而來的資料,在 發展階段立即予以修正;而總結性評量則是針對已發展完成的教學方案或已告一 段落的教學做最後一次的評量。 (二)常模參照評量與效標參照評量 常模參照評量的用意乃在比較某生和其他同學分數的差別,以了解該生表現 的所在位置或者是等級。效標參照評量的焦點則在於評量某生熟練或精熟某特定 技能的情形,而不與其他同學在同一技能上的表現作比較。. 13.

(24) 在家自行教育與學校教育上在理念或是哲學背景的思考上可能有極大的差 異,而反映在外就是表現在教學上。在家自行教育除了重視每個學生不同的特性 所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在家教育所使用的教學資源也較一般學校教育所使用的 廣泛(蘇盈方,2002)。在家自行教育課程因強調學童親自參與以及觀察、動手操 作、親身體驗,因此,評量方式除了傳統紙筆測驗外,經常採用的還有以下幾種 方式:觀察和紀錄、作業和習作檢核表、學習單、作品量表以及學習檔案記錄評 量。透過這些評量的方式除了可以幫助教學者的瞭解學童的學習經驗,找出學習 中的錯誤和迷思、更可以透過觀察來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反應、甚至包括傳統 評量較難發覺的情意表現、同儕之間的互動等。因此,在家自行教育多元的評量, 除了可以兼顧認知、技能、情意的評量,更可兼顧學生個體以及群性之發展。 關於對在家自行教育學童是否返校接受評量的看法反應不一,有些家長認為 評量可以顯示家長的教法是否能被學童所接受,而持反對立場的家長則認為在家 教育就是要脫離傳統的紙筆測驗,針對學童的身心特質施教,因此沒有辦法也不 需要接受學校的評量。家長為學童設計教學評量方式包括有聽寫考試、閱讀書冊 記錄表、學生的觀察紀錄、實驗成果紀錄、作品、測驗卷、練習本、經文背誦等, 多數家庭教學評量方式乃是由家長評量並保存學習的過程與結果(丁莉杰,2002; 蘇盈方,2002). 14.

(25) 第二節 美國在家自行教育的發展. 關於在家自行教育的發展,先要從家長的教育選擇權來談起,由於家長的教 育選擇權,使家長在子女的教育過程中有選擇的自由,因此產生了許多公立學校 外的教育體制,例如夏山學校、森林小學、華德福實驗學校等,後來才有在家自 行教育的出現。. 壹、家長教育選擇權 西方國家自從十八世紀以來,教育制度除了國家統一規定,學生的就學方式 由政府設立的公立學校,也有私人設立的學習環境,類似我國古代的私塾。聯合 國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六條第三項也指出:. 「家長有優先選擇其子女接受何種教育的權利。家長對學校的教育方式 及內容涉及違法時,擁有參與要求改正的權利,此乃基於家長自身的身分權 與子女監護人的身分。亦即父母有行使監護子女的權限,但相對的,卻也負 有公法上的義務,必須送其子女入學,而受有學習權。」因此,父母對於子 女的教育權有優先的選擇權益,並以保障子女的學習為最大利益,但仍然要把子 女送到學校就學。 學生在學區內就學,這也是家長享有之教育選擇權,但是家長並沒有選擇學 校的自由。但從1960年後,美國的許多私立學校、實驗學校紛紛興起,使得多元 的教育體制產生,不再是單一的公立學校。到了1980年後,由於公立學校的品質 不彰,私立學校、實驗學校的表現良好,大家對於公立學校的辦學提出質疑,因 此,教育選擇權普遍受到重視,美國的州政府、聯邦政府也開始以教育選擇權作 為改革教育的重要目標,「教育選擇權」是指一項複雜的學生分派計畫,其目的 在使每一位家長與學生都有選擇學校的自由與權力(吳清山、黃久分,1995). 15.

(26) 家長教育選擇權(educational choice of parents)是指家長擁有為子女的教 育,自由選擇符合其性向、興趣及需要的學區學校及教育內容的權力(鄭新輝, 1997)。此方式不同於傳統上的教育制度,強制將學生依其居住地,分配到學區內 的公立學校所接受的一元化教育,家長可以自由的選擇子女的教育方式與內容的 權利。 而對於家長教育選擇權的爭議,有下列二派的看法(吳清山、張久芬,1995; 鄭新輝,1997;張德銳,1998):. 一、同意教育選擇權的原因 同意教育選擇權的原因 (一)使學校更能自主,提升學校競爭力。 (二)增加家長對教育的投入。 (三)使學校能多元化,革新學校教育結構。 (四)由於學校自由競爭,降低學校教育成本,提升學習品質。. 二、反對教育選擇權的原因 (一)家長自由選擇學校,使白人遠離少數族裔, 而少數族裔學校更為孤立。 (二)擴大社會階層化,學校會以社經地位、能力選擇學生。 (三)造成學校之間的不平等。 (四)高社經地位的學生會選擇私立學校和資源較豐富的公立學校,產生排擠效 應。. 貳、家長教育選擇權與在家自行教育的關係 由於家長對於教育選擇權的日益重視,Friedman提出教育卷方案,為提昇學校 彼此間的競爭力,也提供家長為學生選擇學校的就讀費用,家長也有權力為學生 選擇適合子女學習的場所。(Friedman,1962)以美國為例,家長在義務教育階段, 義務教育階段,原依照居住地區入學的限制已經逐漸放寬,家長可以選擇的教育. 16.

(27) 場所也更自由,各聯邦政府、州政府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來提供具體可行的方 案,家長可以選擇的學校也多元化。 在美國,不同型態的學校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磁力學校( ) 磁力學校(Magnet school) 以其辦學的特色吸引學生就讀,起源於1960年代,政府以具有特殊的教學方 案,吸引公立學校來參加,發展出學校的特色。磁力學校提供學生學習特殊專長 的學科的機會,在原本學區中,公立學校發展出特殊的課程吸引學生到原本不受 歡迎的學校或地區就讀,磁力學校並無學區限制以及入學條件的限制,美國磁力 學校有半數是屬於少數族裔的學生(張明輝,1998)。. 二、特許學校( ) 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 自1990年以來,在美國興起的公辦民營的學校,這類學校雖然由政府負擔教 育經費,卻交給私人經營,除了必須達到雙方預定的教育成效外,不受一般教育 行政法規的限制,為例外特別許可的學校,稱之為特許學校。美國的特許學校具 備公立學校公平、公正低學費,也具備私立學校經營績效的優點,同時又可以刺 激各種創新的教育實驗,能使一般公立學校在競爭壓力下,提升學校經營及教學 品質。(吳清山,1995;Good&Braden, 2000). 三、在家自行教育( ) 在家自行教育(Home schooling) 在家自行教育是學齡兒童指不進入學校系統,而靠家庭與社會資源的學習方 式,父母依照學童的個別需求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方式,這是有別於學校教育型態 外的另一種教育選擇,一開始在家自行教育僅限於智能不足、體能殘障、性格或 行為異常者。但是在受到I l l i c h「去學校社會」論點的影響,一般的家長和學童 也可以選擇在家自行教育(劉蕙敏,2001)。在家自行教育必須符合教育行政單位 相關規定(主教者的資格、課程規劃、定期評量及適當社會團體生活)且定期接受監 督。. 17.

(28) 參、美國在家自行教育的發展 依照Mayberry、Knowles、Ray、Marlow(1995)等人的研究,在家自行教育在 當時被視為一種社會運動,經過努力與抗爭的而成為合法的地位,他們將其發展 分為五個時期:爭論、對立、合作、結合、區隔,其發展軌跡可供相關政策與法 令的制定者參考,必使在家自行教育在台灣的推動能夠減少無謂的紛爭與困擾。 (吳璧如,1998;楊巧玲,2000). 一、爭論期( ) 爭論期(contention) 美國在1960年代後期,由於公立學校出現的許多問題,受到社會大眾的撻伐, 針對當時學齡兒童所接受的學校教育感到不滿,公立學校成為教育的壟斷者,父 母親無法為子女選擇學校,在熱烈討論與反省,許多學者重新思考教育改革,許 多不同的教育型態產生,其中以父母教育權與孩子的受教權為主,希望能以更自 由、開放及符合人性的在家自學也在此時受到重視,在家自行教育與學校集體教 育形成了爭論的階段。. 二、對立期( ) 對立期(confrontation) 隨著1970年代,許多家庭開始在家自行教育的人數越來越多之後,這種由父 母在家自行教育的方式也逐漸受到重視,但實施在家自行教育的父母與公立學校 也發生許多爭執與對立,許多州政府依據強迫入學條例規定兒童必須進入公立或 私立學校就讀。這些家長認為強迫入學條例已經違憲,依照自然法,親權的行使 乃是父母所擁有的權利,父母得因個人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觀以及價值觀,來 選擇對學童有益之方式教養子女,此權利為外人不可侵犯之。在此時期,教育官 員因選擇在家自行教育人數增加帶來許多壓力,父母對強制入學法令的挑戰,試 圖爭取在家自行教育的合法性,所產生的對立階段。. 18.

(29) 三、合作期( ) 合作期(cooperation) 隨著研究文獻與州政府的勝訴案例的增加,以及在家自行教育的家長主動宣 傳,有更多家庭投入在家自行教育。許多在家自行教育的家長開始尋求與學區內 的教育單位合作,而公立學校也在越來越多的敗訴中重新思考是否與在家自行教 育的持反對立場。在1980年代,雙方開始思考合作的方式,由州政府來協助在家自 行教育與公立學校的合作,透過合作的計畫以及推行,使得在家自行教育更能為 社會大眾所接受,更有益於雙方。. 四、強化期( ) 強化期(consolidation) 在家自行教育隨著訴訟案件的勝利, 大家更熟知在家自行教育。雖然實行的 人數很多,但這些家庭卻與學校教育方式完全不同;不但如此,不同實施在家自 行教育的家庭之間各自依自己的方式實行,除了缺乏互動外、彼此之間亦無任何 聯繫。在家自行教育的家庭逐漸意識到相互支持的重要,除了分享彼此的訊息、 也成為彼此支持的來源。在1990年代,在家自行教育者藉由網路、期刊等分享彼 此訊息,形成共識,讓更多的社會大眾了解、認同與接受。在資訊不斷的流通下, 在家自行教育相關的組織以及團體,也因此不斷的形成。. 五、區隔期( ) 區隔期(compartmentalization) 1990年後,隨者各個不同在家自行教育團體的發展,團體內成員的教育理念 與意識形態越來越相同,因此,不同在家自行教育的理念與組織逐漸有了區隔。 由於理念的不同和教育的信念使得在家自行教育的社群逐漸有了區隔,再加上由 不同社群的在家自行教育有不同的裡念,降低了在家自行教育者原來結合的力量。 在家自行教育從一開始的爭論期,而後轉為激烈衝突的對立期,因為訴訟問 題花費大量的金錢、時間、體力而開始謀求共處的合作期,之後隨著媒體資源的 流傳進入強化期以及最後的區隔期,在家自行教育從強大的主流教育中,脫穎而 出,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 19.

(30) 第三節 台灣在家自行教育的發展 我們知道民國五十七年後,政府推行九年國民教育,進國中就讀乃是國民應 盡義務。然而,民國 80 年代,面對社會逐漸改革開放,我們的教育也邁向多元的 方式,九年一貫的政策,聯考制度的鬆綁,多元入學的管道,以不同與以往的教 育模式,在此開放、自由的同時,家長對於教育選擇權的方式也有不同,中學的 考試壓力也讓許多家長喘不過氣,經濟能力佳的家庭早已將子女送到國外,國小 階段的孩子有許多轉往森林小學,更少部分的家長則自行擔負起教育的責任,選 擇在家自行教育者,以小學階段者多,國中階段者少。 民國七十六年解除戒嚴令之後,政治民主化,教育自由化的呼聲湧現,民間 教育改革的聲音越來越多,傳統的教育型態無法滿足家長的情形下,教育多元化 的選擇權受到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支持,透過政府機關來立法保障學生的受教 權,以下就台灣在家自行教育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洪國本,2001;劉春榮,2000):. 壹、台灣在家自行教育的發展 一、潛伏期( 潛伏期(民76~ 76~85年 85年) 民國七十六年政府解嚴,許多民間中小學教育改革團體,要求教育正常化、 反對能力分班,反對體罰,強調多元、自主的學習主張,這些強調將教育權回歸 給家長,開放私人興學的主張,給予在家自行教育很大的影響。民國八十五年一 群台北市的家長透過陳情,向議會提出訴求,希望能合法進行在家自行教育,經 由專家學者研究討論,政府舉辦公聽會和座談會,最後由教育局擬定「台北市教 育局在家自行教育試辦實施計畫」,在家自行教育得以試辦。. 20.

(31) 二、試辦期( 試辦期(民 86~ 86~87 年) 民國八十六學年度台北市教育局發布「台北市國民小學適齡學童申請在家自 行教育試辦要點」,由國民小學學生開始試辦,而首次參與試辦的學生總共四位 一年級學童。由於試辦成效良好,所以八十七學年繼續試辦,此時又有五位學童 申請,亦受到媒體的關注報導。民國八十八年花蓮縣也以教育實驗計畫辦理,提 供家長另類選擇。高雄市也訂定「高雄市國民小學學生申請在家自行教育試辦原 則」,自八十九學年度開始自辦,其他縣市的教育局也比照台北市教育局方式辦 理。. 三、合法期 合法期(民 88~ 88~91 年) 民國八十八年國民教育法修正通過第四條第四項,明定:「為保障學生學習 權,國民教育階段得辦理非學校型態之實驗教育,其辦法:由直轄市或縣(市)政 府定之。」給予在家自行教育的法源基礎,政府為使多元教育合法化,舉凡在家 自行教育,體制外學校,理念學校,自主學習實驗等都統一稱作「非學校型態的 實驗教育」(吳清山,2003)。民國八十九學年度開放為國小一至五年級學童,而 民國九十一學年度,適用年齡更擴及六到十五歲國民教育階段的所有學童皆可申 請在家自行教育,在家自行教育至此正式納入合法與常態的教育體制中(張芬芬, 2001). 四、成長期 成長期(民 91~ 91~至今) 至今) 自九十一年度開始,台北市將原來的試辦辦法,擴大修定為非學校型態之實 驗教育實施辦法,申請在家自行教育案件激增至88件;台北縣也從九十年度的19 個家庭23位學童開始辦理,至九十一年度的53個家庭67位在家自行教育學生(張芬 芬,2001;許素梅,2003)。. 21.

(32) 貳、台灣推動在家自行教育之民間 台灣推動在家自行教育之民間機構 推動在家自行教育之民間機構 自從民國八十八年<<國民教育法>>鬆綁,允許在家自學,估計全台灣有超過 六百個在家自學的孩子。雖然這佔所有學齡學生比率還不到一%,但每年申請在 家自學的案件,成長率卻很可觀,依其教育主張不同,主要分為三大派別,這三 大派別所佔比例已超過在家自行教育家庭的三分之二,就以下案例述說此三大派 別之家長,實施在家自行教育的信念與子女學習概況。 台灣主要推動在家自行教育之民間機構的教育主張與自學檔案(李孟穎, 2005):. 一、品德派 (一) 民間團體:以基督教會二十四會所為首。 (二) 案例:徐家兄弟。 (三)教育主張:學習古人黎明即起的生活,以「品德課」為主,一家人談論「怎 樣的人格是良善的」、「一個人的學習態度該如何」、「學生該有的身份 地位」 (四)自學檔案:徐爸爸為兒子犧牲事業在家自行教育孩子,為孩子設計自學課 表,家中沒有電視,徐家兄弟每天晚上八點就寢,凌晨三點起床,每天下 午五點二十分打桌球,晚上七點二十分遛狗、冰敷眼睛,打桌球可使眼睛 快速調焦,每週兩次家事課,父子三人清藤椅、擦窗戶、粉刷牆壁、擦洗 燈具風扇。. 二、讀經派 (一)民間團體:以華山書院為首 (二)案例:書法家之子李亮儒 (三)教育主張:在家自學,透過經典,累積能量,讓良知良能、本心本性、對 自己何人群的愛彰顯出來。在孩子十三歲前,先讀四書、五經等累積大量. 22.

(33) 古人智慧,多背誦經典。數學與自然,從深到淺,要理解,晚一點再學。 做學問的態度與興趣比考試分數還重要。 (四)自學檔案:李亮儒三歲半起,隨著父親李傳樑讀經,每天讀經四小時,熟 背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易經,老子等中國古籍。透過讀經提 升閱讀力與思考力,只回到學校上體育與美勞,並參加月考。十二歲的李 亮儒拿到曾拿到經典考試十六段的全國第三名,十六段代表當時他一口氣 背出六本以上的經典、約八萬八千字。讀經提升李亮儒的閱讀力,或許因 為如此,李亮儒沒有同年齡青少年傑驁不馴的氣息,反而有一種勇於認錯 的紀律。. 三、家庭合一派 (一)民間團體:以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為主 (二)案例:花旗銀行副總裁之子吳奕萱 (三)教育主張:以美式多元化教育為主,幫助子女有更多機會選擇人生,不像 過去的人生被期待、被限定。透過父母的帶領,孩子建立主動學習的習慣, 能文能武。 (四)自學檔案:根據「媽媽老師」謝君苓的一週進度表,以美式方式,自己管 理時間,與兩個國小,數個才藝班、共學團體、六個家庭、無限的網路世 界互動,並且走遍南北台灣,每年飛往世界各地一次,最遠曾到法國。姊 弟兩人每天回學校,參加早自習和傍晚的社團時間,有點像是選修學校的 課,媽媽熟知如何結合各方面資源進行自學。學習課程從電腦、圍棋、英 文、鋼琴、笛子、桌球、羽毛球、作文等都有。 綜合以上所述,每一派的在家自行教育的團體,有自己的教育理念,用自己 的方式來為子女設計學習課程,安排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也有自己發行的刊物 與網頁。由民間團體發展的不同教育主張,使得教育方式更加多元、適性,在教. 23.

(34) 育改革的路上有了新的生命。. 參、台灣在家自行教育的人數統計分析 根據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2008)(參見表 2-1)民國九十七年統計各 縣市教育局全國九十六年國小在家自行教育人數為 783 人,九十七年增加到 1042 人,九十八年則為 911 人,國中學生則由 157 人增加到 291 人,而根據中華基督 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九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的最新資料發現如下:. 一、國中在家自行教育人數漸增 國中由於受到升學考試影響,且專業分科的關係,家長對在家自行教育的指 導較為困難。因此人數普遍少於國小,民國九十八年台灣國中在家自行教育總人 數為 291 人,較九十六年的 157 人成長將近一倍。由此可見,原為國小在家自行 教育的成果良好,讓家長願意國中繼續實施在家自行教育。. 二、國小在家自行教育人數穩定成長 國小在家自行教育人數穩定成長 國小在家自行教育人數由九十六年 783 人,到九十七年躍升為 1042 人,較 前一年成長超過三分之一。而九十八年則為 911 人,有延緩的趨勢。研究者判斷 可能受到教育部日前宣佈,要將國中生日常考察成績列入申請條件有關,已有在 家自行教育相關協會提出抗議,仍在研擬中,家長擔心學生未來升學之路。. 三、都會區在家自行教育人數高於郊區 都會區在家自行教育人數高於郊區 從教育的角度出發,都會區的教育資源以及資訊科技本來就高於郊區,偏遠 的縣市更不用說,而在家自行教育的背後,許多相關的團體像華山書院、慕真在 家教育協會等也都聚集在人口較多的都市中,來協助在家自行教育的家長。 以台北、台中與高雄三大都會區來看,在家自行教育的人數遠高於郊區,而. 24.

(35) 首都所在的台北市,國小在家自行教育的人數卻低於台中市,而高雄市相對而言, 卻沒有發展像其他二個都會區快速,但也穩定的成長。而從九十八年來看國中在 家自行教育,台北市為 89 人。如果再加上台中市的人數 76 人來看,二個城市的 國中在家自行教育的比例已超過二分之一,都會區的在家自行教育人數之多可見 一般。. 四、其餘縣市發展 就其餘各縣市來看,台北縣與桃園縣都是人口較多的地區,較接近都會區, 成長也相當穩定,而新竹縣的小學在家自行教育人數在九十六年與九十七年也超 過 100 人,可能與慕真在家教育協會也有相關。. 25.

(36) 表 2-1 台灣在家自行教育人數統計. 縣市教育局 單. 位. 97 年. 96 年. 98 年. 國小. 國中. 國小. 國中. 國小. 國中. 台北縣. 74. 25. 87. 38. 78. 37. 宜蘭縣. 5. 6. 6. 2. 8. 12. 桃園縣. 70. 17. 82. 18. 77. 19. 新竹縣. 102. 8. 106. 14. 30. 12. 苗栗縣. 12. 5. 15. 4. 10. 5. 台中縣. 6. 0. 51. 0. 80. 0. 南投縣. 1. 0. 19. 0. 22. 1. 彰化縣. 2. 3. 30. 0. 26. 7. 雲林縣. 4. 1. 1. 2. 0. 2. 嘉義縣. 2. 0. 1. 1. 1. 1. 台南縣. 3. 0. 7. 5. 6. 5. 高雄縣. 11. 0. 10. 1. 6. 1. 屏東縣. 5. 0. 4. 1. 4. 1. 台東縣. 2. 0. 3. 0. 2. 0. 花蓮縣. 6. 1. 6. 3. 6. 3. 澎湖縣. 0. 0. 0. 0. 0. 0. 基隆市. 3. 0. 2. 0. 1. 4. 新竹市. 14. 2. 19. 3. 15. 6. 台中市. 179. 20. 311. 46. 273. 76. 嘉義市. 0. 0. 0. 0. 0. 0. 台南市. 33. 4. 32. 4. 23. 7. 金門縣. 2. 1. 3. 0. 0. 0. 連江縣. 0. 0. 0. 0. 0. 0. 台北市. 206. 61. 213. 76. 196. 89. 高雄市. 41. 3. 34. 3. 47. 3. 總. 783. 157. 1042. 221. 911. 291. 計. 26.

(37) 參、國中小在家自行教育人數比例分析 另外,以教育部統計處資料(2009),九十七年國中在學學籍人數為 951,976 人,若以在家自行教育人數 221 人相除,約每十萬人當中有 23.21 人為在家自行 教育者,相較於九十四年每十萬人約有 7.14 人,成長的比例超過 3 倍。而國小的 在家自行教育比例也超過二倍(參見表 2-2)。 在台灣開放民主的教育聲浪下,社會普遍認同這樣的教育選擇權的模式,而 在生育率日減,家長對小孩教育的關心,使得在家自行教育有逐漸增加的情形。 近年來在國內外教育資訊快速傳播的年代,在家自行教育也逐漸成長。. 表 2-2 國中小在家自行教育人數比 類別/學年度. 94學年度. 95學年度. 96學年度. 97學年度. 68. 100. 157. 221. 951,202. 952,344. 953,188. 951,976. (1/100000)比例. 7.14. 10.55 10.. 16.47. 23.21. 類別/學年度. 94學年度. 95學年度. 96學年度. 97學年度. 468. 539. 783. 1042. 1,831,873. 1,798,393. 1,753,951. 1,677,303. 25.54. 29.97. 44.64. 62.12. 在家自行教育 國 人數 中 全國在學人數. 在家自行教育 國 人數 小 全國在學人數 (1/100000)比例. 資料來源: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教育部統計處資料(研究者自行整理). 27.

(38) 第四節 在家自行教育之實徵性相關研究 台灣在家自行教育之相關論文蒐集,發現在家自行教育的論文,關鍵字「在 家教育」與「家長選擇權」,也都和「在家自行教育」相關,整理於表 2-3: 表 2-3 台灣在家自行教育之相關研究 研究題目. 研究法. 研究內容. 蔡佳霖. 國民小學階段實施在. 問卷調查. 探討國小教師及學生家長對於實施在家自行教育相. (1998). 家自行教育之研究. 研究者. 關之意見及看法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受試者對在 家自行教育意見及看法的差異情形. 洪國本. 台北市國民小學在家. (2001). 自行教育學童生活適. 問卷調查. 探討台北市國民小學在家自行教育學童生活適應、 學習適應與社會適應之情形. 應學習適應與社會適 應之研究 蘇盈方. 我國實施在家教育之. 訪談. 探討我國在家教育及各國實施情形,並立意取樣11. (2002). 研究. 文件分析. 個家庭進行訪談,了解在家教育實施。. 丁莉杰. 國民教育階段在家教. 個案研究. 探討家長選擇在家教育的因素,了解在家教育家長. (2002). 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 進行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理念與觀點、新竹市在家教. 究-以新竹市為例. 育個案課程實施途徑及問題。. 方慧琴. 台北市實施在家自行. (2002). 教育之研究. 問卷調查. 探討教育人員和家長對於在家自行教育的核心理念 與看法;分析實施在家自行教育所需的執行條件, 及了解台北市在家自行教育家庭的實施情形,作為 提供台北市實施在家自行教育的改進建議及未來推 廣的參考。. 陳瑞桂. 我國在家教育制度之. 文獻探討. 針對台北縣市所有國中階段在家教育實施者及其家. (2004). 法律地位與實施現況. 深度訪談. 庭逐一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實際實施在家教育者. 之探討-以台北縣市國. 對於該項制度的看法、經驗、感想及各項建議,探. 中生在家教育為例. 索各研究問題的答案。. 李天堯. 國民中學階段在家自. (2007). 行教育數學學科教學. 形,以質性研究方式,透過訪談、教學觀察及相關. 與學習之個案研究. 文件蒐集等方式蒐集資料,並進一步分析與歸納,. 深度訪談. 探討國民中學在家自行教育數學學科教學與學習情. 以深入瞭解其數學教學與學習情形。 許瑋庭. 台灣實施在家教育之. (2007). 個案研究. 深度訪談. 探究台灣實施在家教育之現況與內涵,透過個案研 究的方式,以台北縣、市五個實施在家教育之家庭 為研究對象,運用了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的方法。. 28.

(39) 經整理台灣在家自行教育之相關研究,歸納出以下發現:. 壹、研究內容 對於在家自行教育的研究,從法令實施、家長反應與學生適應的廣大層面, 探討各國與我國實施在家自行教育的過程,了解在家自行教育的現況,逐漸轉變 為探究在家自行教育者的實施方式,了解其課程設計、學習狀況,家長遭遇的問 題與困難。. 貳、研究方法 由於在家自行教育為民國八十八年合法實施,初期的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 對於家長進行訪談,了解社會大眾對於實施在家自行教育的觀感。中期則出現文 件分析法,分析各國與台灣在家自行教育制度與實施過程。近期則以深度訪談法, 觀察訪問在家自行教育者的實施過程,了解學習的方式。研究方法從量化研究的 制度面,逐漸轉為以質性研究為個別化,探討不同個案的學習過程。. 參、研究發現 從上述相關研究發現如下:.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不同 有對台灣教育現況的不滿、教育理念的不同,宗教信仰的關係導致家長尋求 不同的教育方式,而擔心小孩在學校受同儕影響,在家自行教育的開放就成為家 長的另一種選擇,有錢的家長會帶小孩出國,一般的家長則尋求認同的團體加入, 另外,以自己的教育理想來灌輸孩子,親自當老師的也有。. 二、在家自行教育資源的 在家自行教育資源的不足 資源的不足. 29.

(40) 從在家自行教育的論文結果發現,家長憂心群育不足,缺少團體生活和學生 互動與不同的文化刺激,而家長本身也因專長不同,無法像學校可提供孩子各種 不同的知識,由具有不同的老師,採取固定的課程給予專業的引導,並且有同儕 的互相學習共同成長,而大部分在家自行教育的學生家長會加入相關協會(慕真團 契、華山書院等)尋求支援,讓這些兒童一起學習。. 三、在家自行教育優點 重視個別化教育、強調品格教育與多元適性發展,學生可不受時間與空間限 制,可以自由自在的學習,不像學校教育需要依課程規定教學,有固定的範圍進 度,需要為考試做準備,反覆地練習,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自己有興趣的地方研 究,學習的更深、更廣,並且能夠設計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與目標,不需要每一 科都學習,更貼近自我願望的實現。. 肆、研究結果 綜合以上相關研究,研究者發現關於在家自行教育雖有不少的研究,但其中 以在家自行教育的看法、學童的適應、實施的情形為研究的量化方式為研究重點 (蔡佳霖,1998;洪國本,2001;方慧琴,2002)。 而關於在家自行教育的研究資料中,也有以質性研究方式,深度訪談在家自 行教育的現況與內容(蘇盈方,2002;陳瑞桂,2004;李天堯,2007;許瑋婷); 而丁莉杰(2002)以個案研究探討家長選擇在家教育的因素,了解在家教育家長進 行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理念與觀點。 從目前研究來看,較深入地針對研究參與者走向在家自行教育的背後因素, 及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故事缺乏深入的探討,為了解研究參與者如何成為在家自行 教育的推手?看見在家自行教育的樣子,本研究針對上述的問題探討,更深入了 解走向在家自行教育者的生命故事,提出不同的研究成果。. 30.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準備進行研究的同時,先要了解目標,對準方向才能夠及早完成。關於研究 當中如何整理到最後的呈現,需要有一個完整計畫。本研究以生命故事敘說的訪 談方法獲取資料,深入瞭解一個媽媽選擇在家自行教育的故事。本章共分為八節。. 第一節 整裝出發 本研究在瞭解蘇菲媽媽為何讓蘇菲走向在家自行教育的生命歷程,以及對於 子女教育過程的反思,又如何在後來創立讀經班,作讀經教育,教導其他在家自 行教育的孩子,並深入探討她的學習過程以及對教育與教學的理解,將她獨特的 生命經驗提供給家長作參考。. 壹、研究參與者的選擇 在確定研究的方向後,尋找資料豐富並且能提供生命故事的研究參與者,方 能深入探討整個歷程。Patton(1990)指出,質性研究樣本抽取重點,樣本一般都是 很少,甚至只有一個個案(n=1),但需要有深度(in-depth)的立意抽樣(吳芝儀、李 奉儒譯,1995)。本研究的目的希望有經歷在家自行教育孩子的家庭,藉由敘說其 生命故事,去理解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家庭背景,到最後選擇在家自行教育的 生命歷程。 當我在尋找本研究參與者時,從朋友口中得知蘇菲是在家自行教育的學生, 由於國中是在家自行教育者目前仍為少數,許多在家自行教育的家長會送子女去 讀經,而蘇菲媽媽卻選擇自己開設讀經班,成為一個教育者,也親自教導自己的. 31.

(42) 女兒,實為難得之個案。經過一次拜訪,與蘇菲媽媽談到研究者在進行在家自行 教育的研究,蘇菲媽媽願意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並配合研究者的研究需要,如 錄音、文稿被謄寫、勘誤並補充等。因此,我選定她當本研究的主要對象,並專 心投入在家自行教育者的生命歷程,期待在生命故事的背後,做更進一步的詮釋, 建構新的故事。. 貳、與蘇菲媽媽結緣 第一次與蘇菲媽媽接觸是在台大附近,她所開設的讀經學苑。對於讀經好奇 的我,在踏進讀經學苑看到的竟然是我們的萬世師表----孔子。身為老師的我, 好久沒看到孔子的畫像,沒想到在此相遇,接著就像古代私塾的場景,蘇菲媽媽 帶著我們參觀,並且詳細的介紹她的讀經學苑。在向她說明我的研究,想寫關於 她的生命故事之後,她很客氣的表示願意接受,並且主動詢問是否需要提供相關 的資料。 與蘇菲媽媽談話的過程中,她都主動的回應我的問題。從蘇菲媽媽身上散發 出一股無法形容的感覺,頓時覺得如釋重負,讓我對於之後要訪談錄音的焦慮消 失無蹤。她是一位帶女兒讀經十年的這是單親媽媽,也在空大修讀過現代教育的 課程,願意再將自己的經驗傳承下去,推廣儒家經典教育,實在難能可貴。. 參、研究參與者資料 基於研究倫理考量,研究參與者的姓名以匿名方式處理,並詢問研究參與者, 給予命名為蘇菲(源自蘇菲的世界這本書)。研究參與者蘇菲媽媽,年齡五十左右, 目前為單親媽媽,單獨扶養蘇菲,與先生分居,先生為職校老師,蘇菲有一個哥 哥相差13歲,一個姊姊差12歲。蘇菲媽媽原為商職畢業,後來為教育蘇菲與經營. 32.

(43) 兒童讀經學苑,曾在空大修讀教育課程。 蘇菲媽媽在她讀經學苑的網站上,是這樣的介紹,她說:「我是一個帶了女 兒讀經十年的媽媽。十多年前,當女兒才兩歲咿呀學語時,我便開始思考該給女 兒什麼樣的教育?由於我對中國傳統經典非常感興趣,又適逢王財貴教授推廣兒 童讀經活動之始 (約民國83年),讓我更篤信經典裡有智慧的菁華,於是我選擇帶 孩子走入讀經的教育之路。」 蘇菲媽媽帶女兒讀經的同時,她也在空大修讀現代教育的課程(教育學、心 理學、諮商輔導學等),試圖為讀經教育找到理論的支撐。她說:「在教育理論 與帶女兒讀經實務的交互對照中,我發現了東西教育的差異性。」蘇菲媽媽篤信 經典裡有陶冶人格的良方。從女兒的經典學習經驗,她看到了蘇菲在心性上比其 他同齡的孩子成熟,有獨立的思考能力,理解力與記憶力都較同齡的孩子佳,帶 給她無比的信心。. 33.

(44)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者的角色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對人的價值十分關注,研究者在理解研究參與者的故 事時,必定會有自己的內在觀點。研究者帶著先前的想法開始進行研究,隨著時 間的推進,時間心力的投入,對主題的理解逐步的聚焦,所以交代研究者觀看的 架構是有其必要的(曾琦芳,2004),. 壹、我的背景 我的背景 我生於高雄縣橋頭,國中需通車至高雄市就讀,經歷升學主義的年代,卻就 讀於 B 段班,後來到中壢讀國四,但選擇回高雄讀左營高中。大學聯考失利後, 再度北上,在南陽街重考,於二次聯考的挫敗,努力台灣大學夜間部外文系,畢 業後於復興航空擔任航空器材採購與維修的工作三年六個月,民國九十一年於政 治大學教育學分班結業,九十二年於台北市國中實習,經歷二年的代課生涯,於 九十四年在基隆市擔任國中導師至今。 在修習教育學程的同時,我也曾經帶過一年的兒童讀經班,民國九十三年的 國中代課期間,也學習了解快速記憶培訓課程,並在學校擔任過認輔教師,九十 五年參與基隆市國中小認輔課程。學習同理、傾聽、具體化、澄清等談話技巧。 目前擔任國中教師,運用所受的訓練與經驗,一直期待能給孩子不同的關注,相 信每位孩子都有他的才能,等待我們去發掘。我服務的學校是位於基隆市郊的國 中,許多學生求學動機較不強,有些是家庭的因素,我期許能以自身的經驗,與 學生分享。. 貳、成長過程. 34.

(45) 如果要說台灣的學校教育歷程,我就是最好的寫照。對於現在五、六年級生 所經歷的學校教育,我有著深刻的體驗。 話說六年級前段班的我,住在高雄縣橋頭鄉,快樂的小學生從六年級開始補 習後,就進入了學習上的惡夢。無奈當時的升學主義,明星學校的招牌讓我這個 鄉下來的學生,國中每天要花一個小時的交通到高雄。記得當時每天早上六點就 要出門搭車,冬天更是一種掙扎。有時天還沒亮就得起床,許多和我一樣的學生 擠在車上,都是為了將來進入好的高中。 學校男女分班,我們國二就有 41 個班級,一個班將近 60 個學生,學校按成 績分為 A+、A、A-和 B 段班,而我就在 B 段班,度過我的國中生涯,看著班上同學 抽煙、嚼檳榔,隔壁同學的牙齒也因此整顆蛀牙、變黑,讓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而我還是要每天早起到校,只是不用上第八節,四點就放學,偶而到學校對面的 文化中心散步,然後去補習。 就這樣沒上高中,僅上公立高職的最後幾個自己也不想念的科系,就這樣懷 抱著理想與決心進入了國四班重考。由於家裡讀書環境不佳,便到中壢親戚家住, 規律的生活讓我得以有好的讀書生活,也順利考上高中。但是高中的生活並沒有 讓我順利過關,沒有大學可念的我,再次成為高四生。回到親戚那,每天從中壢 通車到台北,看著許多高中生也和我一樣通車到台北,為了讀一間所謂的好學校, 需要花這麼多的通勤時間,這值得嗎?大學重考的第二學期,我放棄了通車,成 為南陽街的一份子,每天獨自穿梭在補習街與教室,一次又一次來回,只為了求 得一所理想大學,值得嗎? 放榜了!日間部大學竟然一所都沒上,這在當年只有三成錄取率的年代,只 能說自己沒有好好用功,而我也不想提早當兵,硬著頭皮把自己關起來,努力讀 了一個月,終於在夜間部大學取得了一張入學門票,當時的我,還以吊車尾的分 數進入乙組的第一志願,頓時好像有了新的生命。 大學畢業後到航空公司上班,辦公室在松山機場的管制區,工作累了,就到.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 s ( dBm )=( P t ) dBm +( G t ) dB +( G r ) dB ( PL ( d )) dB (12) where P r ( d ) is the received power in dBm, which is a function of the T-R separation distance in meters, P t

In particular, if s = f(t) is the position function of a particle that moves along a straight line, then f ′(a) is the rate of change of the displacement s with respect to the

Cowell, The Jātaka, or Stories of the Buddha's Former Births, Book XXII, pp.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Strands (or learning dimensions) are categorie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concepts for organizing the curriculum. Their main function is to organize mathematical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simple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some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3: Calculated ratio of dynamic structure factor S(k, ω) to static structure factor S(k) for &#34;-Ge at T = 1250K for several values of k, plotted as a function of ω, calcu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