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十一:實驗】 1. (1)己二胺 (2) (3)己二胺和 NaOH (4)己二醯氯 (5)兩溶液的界面 (6)中和產生的 HCl (7)白色 (8) 【詳解】 + 2n HCl 2. (1)防止乙酐吸水變成乙酸,而失去作用。 (2)催化劑。 (3)將阿斯匹靈轉變為鈉鹽而可溶解於水中,與不溶於水、 且不與 NaHCO3溶液反應的雜質分離。 (4) CO2 (5)酸化後,轉為不溶於水的阿斯匹靈沉澱析出。 (6) (7)與雜質分離,純化阿斯匹靈 【詳解】 由於柳酸 的羥基(-OH)位於苯環上,反應活性較一般醇類低,故須以 酸酐(不能用酸)與之作用,方能酯化。在實驗室中,阿斯匹靈可用柳酸及乙酐來製備。 Ans: 乙酐 O ) CO CH ( 3 2 + H2O → 乙酸 COOH CH 2 3 → NaHCO3(aq) → HCl(aq) 酸化
3. (1) C7H6O2 (2) 122 克 (3) 144 (4)溶液中的苯甲酸部分發生偶合成二聚體 (5) C7H6O2(或 C6H5COOH) 【詳解】 (1)原子數比 C:H:O = 12 9 . 68 : 1 9 . 4 : 16 2 . 26 = 5.74:4.9:1.64 = 64 . 1 74 . 5 : 64 . 1 9 . 4 : 64 . 1 64 . 1 = 3.5:2.99:1.00 = 7:6:2(最簡整數比) 實驗式 C7H6O2 (2)酸鹼滴定,酸鹼的當量數相等 A A E W = N BVB A 2 E 10 1 . 6 × − = 0.1 × 1000 5 ∴ EA =122(克) (3)ΔTf = Kf × m 1.30 = 5.12 × ( 1000 0 . 50 M 83 . 1 ) ∴ M = 144 4. (C) 【詳解】NO2較空氣重,用向上排氣法收集。 5. (B)(D) 【詳解】 (A)嗅聞任何氣體或液體之氣味時,不可把臉湊近容器上去嗅,必須離開容器, 用手揮引其氣體嗅之 (C)取用藥品若有剩餘,不可再裝回原容器中 (E)流出的汞,宜灑上硫粉,使成硫化汞,再棄之。
6. (a) (b) 392.1 克 (c) 0.128 mol (d) 828 克 (e) 7.75%
【詳解】
∴ (104n × 2 + 184.1n)克的 A 樹脂含 n mol 苯磺酸基 ∴ 392.1 克 A 樹脂中含 1 mol 苯磺酸基 (c) 1 . 392 50 = 0.128 mol (d) 1000 L × 40.1 mg / L = 40.1 × 1000 mg = 40.1 g 1 . 40 1 . 40 = 1 mol……Ca2+ B 樹脂分子量為 104n × 2 + 206.1n = 414.1n 又 414.1n × 2 克的 B 樹脂可除去 n 莫耳的 Ca2+ ∴ 除去 1 莫耳 Ca2+ 需 828 克的 B 樹脂。 (e) B 樹脂(104n × 2 + 206.1n)克中含硫 32.1n 克 ∴ 含硫量為 n 1 . 424 n 1 . 32 × 100% = 7.75% 7. (a) 5.6 g / L (b) 0.040 M (c) 3.2 × 10−5 (d)目的是將附著於固體氯化鉛表面的離子沖洗乾淨 (e)氯化鉛沉澱的質量會減少 (f)氯化鉛溶解度會增加 (g)水 (h)因丙酮揮發性較大,可使氯化鉛及濾紙易於乾燥 【詳解】 (a) (1.00 + 1.00 − 1.44) ÷ 0.1 = 5.6 g / L (b) [Cl−] = ) 2 5 . 35 207 ( 6 . 5 × + × 2 = 0.040 M (c) Ksp = 2 1 [Cl−]3 = 2 1 (0.040)3 = 3.2 × 10−5 8. (A)(B)(C) 【詳解】 冰醋酸為含水量在 1%以下的醋酸。 9. (1) C3H6O2 (2) 73.5 (3) 2Na + 2C2H5OH → 2C2H5ONa + H2 (4) 【詳解】 (1) H 重 = 5.40 × 9 1 = 0.60 mg,C 重 = 13.2 × 44 12 = 3.60 mg O 重 = 7.40 − 0.60 − 3.60 = 3.20 mg C:H:O = 12 6 . 3 : 1 60 . 0 : 16 20 . 3 = 3:6:2 ∴ 實驗式為 C3H6O2
(2) PV = M W RT ∴ 760 60 . 7 × 0.820 = M 210 . 0 × 0.082 × (77 + 273),故 M = 73.5 (3) 2Na + 2C2H5OH → H2 + 2C2H5ONa (4)由題意知此物為酯,水解產物(羧酸)可與多侖試液反應, 故應為甲酸乙酯,其結構式為: 10. (1) Cu + 2H2SO4 → CuSO4 + SO2 + 2H2O (2)藍色變為白色 (3)因水可與丙酮互溶,可藉丙酮除去水。且丙酮揮發性高,晶體以丙酮沖洗後,較易乾燥 (4) 75% (5) Cu2[Fe(CN)6] 【詳解】 (4) CuSO4‧5H2O + (NH4)2SO4 + H2O → CuSO4‧(NH4)2SO4‧6H2O 5 . 249 5 . 2 = 0.01 132 32 . 1 = 0.01 5 . 399 3 = 0.0075 ∴ 產率 = 01 . 0 0075 . 0 × 100% = 75% 11. (A)(C)(E) 【詳解】 (B)殘餘的氯氣應以 Na2S2O3吸收。 (D)濃酸廢液應以大量清水稀釋。 12. (A)(E) 【詳解】 (A)硝酸銀溶液受光易生成具有爆炸性的過氧化物 ⇒ 怕光之藥品均須裝在深色瓶中。 (B)由圖所讀取的讀數為 24.60 毫升(考慮滴定管有效位數)。 (C)冷凝管裝反,正確圖如下: (D)攪拌應使用攪拌棒,絕不能用溫度計去充當,尤其是水銀溫度計, 因溫度計破裂時汞蒸氣有毒。 (E)因其當量點 終點之 pH 值 9,恰好為酚酞之變色範圍。
13. (E) 【詳解】 (1)題目雖然從環保署推動「限塑政策」提起,但要考的是檢驗清粥專賣店的碗盤, 這種碗盤殘留物為澱粉類的物質,若沖洗不乾淨,則遇碘酒必顯藍色。 故可用碘酒溶液,檢驗清粥專賣店的碗盤是否沖洗乾淨。 (2)本題容易被誤解成清潔劑是否清洗乾淨,此時選(C)酸鹼廣用試劑,應也是可以被接受 (3)清粥專賣店的稀飯經過長時間的烹煮,澱粉可能亦有少部分水解成單醣或雙醣, 則答案可能又須另做考慮。 (4)最重要的是米飯除澱粉外,是否還含有其他物質,而這些物質是否可使諸如 多倫試液反應,可能尚需做更深入一層的考慮。 (5)嚴格來說,本題是有很大討論空間的題目。 14. (A)(C) 【詳解】 (B)器皿 Y 是圖一所標示的己項器皿(安全吸球及吸量管) (D)最適合的器皿 Z,為圖一所標示錐形瓶乙 (E)在圖二所標示的正確讀數為 21.80 ± 0.05mL。 15. (1) (2) 45°C (3) 22.2(mL)
【詳解】 (1)溶液溶解度之定義為每 100 克溶劑所溶的溶質克數,故必先將濃度轉換成溶解度再作圖 20°C 下: 8.7 100 8.7- = S 100 溶解度 S=9.5 同理:30°C、40°C、50°C、60°C、70°C 之溶解度計算如下表 溫度 20 30 40 50 60 70 濃度 8.7 12.5 17.5 23.9 31.5 45.8 溶解度 9.5 14.3 21.2 31.4 45.9 84.5 (2)溶解度 S= 31.5 100 31.5 57.5- + ×100=25, 由圖形得知,冷卻至 45°C 達飽和 (3)酸鹼滴定,酸鹼當量數相等。 1.25 90 ×2× 20 250=0.1×V(L) V=0.0222(L)=22.2(mL) 16. (D) 【詳解】 容量瓶頸部有一刻度,可用於量取多量精準體積。 17. (B) 【詳解】 向上排氣法:適合易溶於水,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如 HCl、SO2 等 向下排氣法:適合易溶於水,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如 NH3、HF 等 排水集氣法:適合難溶於水的氣體,如 H2、O2、N2 等 18. (A) 【詳解】 以 PV = nRT 所算出之分子量必然會在實驗過程中有誤差, 若以方法一,則因分子式必定是取最接近之整數比,即使測量過程中有些微誤差, 分子式一定是確定的,分子量必然也是正確的。 19. (A) 【詳解】 (A)(B)純物質有特定的熔、沸點,故常以熔、沸點來判斷物質 C3H8O 可能為醚類或醇類,室溫下為液體,測沸點只要加溫即可,最方便。 (C)(D)(E)溶液的滲透壓、沸點上升、凝固點下降皆為依數性質,只和溶質的粒子數有關 ,與溶質種類無關,故無法用來區分同分異構物。 20. (a)甲為C(s)、(b)庚為CO(g)、(c)癸為H O2 ( )
21. (d)乙+戊→壬:S O+ 2 →SO2或S8+8O2 →8SO2、
(e)丙+丁→己:3H � N2 + 2 →2NH3、(f)X+戊→辛:2NO O+ 2 →2NO2 【詳解】 第一~第三週期不同狀態的非金屬元素整理如下表(不含類金屬), 狀 態 元素符號 固態 6C 、15P 、16S 液態 35Br 氣態 1H 、2He 、7N 、8O 、9F 、10Ne 、17Cl 、18Ar 由(1)(2)(4):甲、乙為固體元素,且原子序比為 3:8,查表格可得甲為C(s)、乙為S(s) 由(3):癸為液體化合物且為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質,∴癸為H O2 ( ) 由(5):瓦斯中毒為 CO 造成,∴庚為 CO 由(6):辛為有色、有毒氣體,且二元素質量比為 7:16,NO 為紅棕色氣體,其中 2 質量比N : O 14 :16 2 7 : �= × = 8,∴辛為NO2 由(8):乙為S(s),S 在空氣中燃燒可得SO ,∴壬為2 SO ; 方程式為2 S O+ 2 →SO2 由(7):庚、壬的共同元素為 O,∴戊為O2 由(9):癸為H O ,戊為2 O ,∴丙為2 H ;工業上由元素製成的肥料為2 NH , 3 ∴丁為N 、己為2 NH3 總結以上分析,各物質如下: 甲為 C、乙為 S、丙為H 、丁為2 N 、戊為2 O 、 2 己為NH 、庚為 CO、辛為3 NO 、壬為2 SO 、癸為2 H O 2 由(10):丁+戊→ X →+戊 辛,應為 O2 2 2 2 N +O →NO+ →NO ,∴X 為 NO 22. (E) 【詳解】
乙醯氯:CH3COCl 和乙酐:(CH3CO)2O 皆含乙醯基(CH3CO-),故可互相取代。
23. (D) 【詳解】 柳酸:2.00 (mol) 138 、乙酐: 4.00 1.08 (mol) 102 × 莫耳數:柳酸 < 乙酐,故柳酸為限量試劑 阿司匹靈理論產量:2.00 1 (138 102 60) 2.61 (g) 138 × × + − = 產率: 100% 69.0% 61 . 2 80 . 1 × =
24. 1.(A) 2.(N) 3.(G) 4.(E) 5.(C)(E)(K)(L)(M)(O) 6.(H) 7.(H) 8.(D)(E) 【詳解】
1. NH3溶於水呈弱鹼性
2. Pb2+ + S2−→ PbS(s)(黑色沉澱)
3. Ca(OH)2(aq) + CO2→ CaCO3(s)(白色沉澱) + H2O(l)
4. 3NO2 + H2O→ 2H
+5
NO3 +
+2
NO
5. 5SO2 + 2MnO4− + 2H2O → 2Mn2+ + 5SO42− + 4H+ H2S 具有腐敗的蛋臭味 6. C2H2,H2C=CH2,無孤對電子 7. 所有氣體中僅乙炔 C2H2可燃 8. 3NO2 + H2O → 2HNO3 + NO N2O5 + H2O → 2HNO3 (N2O5常溫是固體,但題目說明為氣體,故也算對) 25. (A)(B) 【詳解】 2
(s) 3(aq) (aq) 3(aq) (g) 2 ( ) 3Cu +8HNO (稀)→3Cu + +6NO− +2NO +4H O
2
(s) 3(aq) (aq) 3(aq) 2(g) 2 ( ) Cu +4HNO (濃)→Cu + +2NO− +2NO +2H O (C)Cu 的活性小於 H,不會產生 H2
(D)HNO3(aq)為氧化劑,將銅氧化為藍色 Cu2+(aq)
(E)2NO(g)(無色)+O2(g)→2NO2(g)(紅棕色);2NO2(g)(紅棕色)N O2 4(g)(無色)
26. (1)
以金屬粉末質量為 x 軸對氧的質量或金屬氧化物的質量作圖,得一直線可得 3 分
在直線上取任何一點作列式計算,得到原子量大約為 26~29 範圍者,再得 3 分 (2)Al2O3
【詳解】 兩元素形成化合物時,當量數(Es W E = )相等。 假設金屬的原子量為 M、價數為 a,則取任一點(0.8,0.7)作計算列式如下: 0.8 0.7 M / a =16 / 2 M=9.1a if a = 1:原子量約為 9.1×1=9.1(查週期表,沒有相當的元素) if a = 2:原子量約為 9.1×2=18.2(查週期表,沒有相當的元素) if a = 3:原子量約為 9.1×3=27.3(查週期表,只有 Al=27.0 最接近) 故金屬的大約原子量為 27(範圍在 26~29 之間都可算對) 27. (1)錐形瓶 (2)溶液變成淡紫紅且不消失即為滴定終點(寫褐色變紫色或綠色變紫色也正確) (ps:寫過錳酸鉀顏色不消失,給 1 分)
(3)5Fe2(aq)+ +MnO4(aq)− +8H(aq)+ →5Fe3(aq)+ +Mn(aq)2+ +4H O2 ( ) (ps:離子均對給 1 分,平衡正確再給 1 分) (4)14% (ps:式子正確給 1 分,計算在 13~15%之間再給 1 分) 【詳解】 (1) 氧化還原滴定裝置,如下圖所示: (4) 設試樣中 Fe2+所佔比例為 X%(小心!100mLFeSO4只有 50mL 被滴定) 2 3 Fe +→Fe++e− a = 1 2 4 2 MnO−+5e−+8H+ →Mn ++4H O a = 5 當量點:還原劑當量數=氧化劑當量數 (當量數Es = × =n a CM× × ) V a 4 X% 50 1 0.05 48.25 28.25 5 56 100 1000 × − × × = × × ∴ X=14% 滴定管:(器材乙) 裝已知濃度液體(KMnO4) 錐形瓶:(器材甲) 裝未知濃度液體(FeSO4) 滴定管夾
28. (C)(D)(E) 【詳解】
2 Fe + O=O + 4 H-18O-H → 2 Fe(18O-H)2 + 2 H-O-H
(水分解) (來自水分子) (水產生) 29. 1. Fe3(aq)+ +SCN(aq)− FeSCN2(aq)+
2. [Fe3+] = 0.016 M 3. [FeSCN2+] = 0.00025 M 【詳解】 2. [Fe3+] = 0.25 ×10 25× 10 25× 10 25= 0.016 3.一號試管: 3 2
(aq) (aq) (aq) 3 Fe SCN FeSCN 0.125 1.0 10 + − + − + × ∵[Fe ]3+ [SCN ]− ∴[SCN ]− 完全反應 [FeSCN2+] = 0.001(M) 當 4 號試管與 1 號試管顏色深淺相同時,其液面高度比為 4:1。 ∵依比色法原則,高度與濃度成反比 ∴[FeSCN2+] = 0.001×1/4 = 0.00025 M 30. (D) 【詳解】 (A)過氧化錳為氧化劑應被還原,草酸鈉為還原劑應被氧化。 (B)滴定過程中,溫度控制在 70~90°C 之間,提高溫度是為加快反應速率, 超過 90℃草酸易分解而影響滴定結果。 (C)紅紫色是過錳酸鉀的顏色,不是酚酞。
(E) 2MnO4−(aq)+5C2O42−(aq)+16H+(aq)→2Mn2+(aq)+10CO2(g)+8H2O(l)
由以上反應式得知 2 莫耳過錳酸鉀與 5 莫耳草酸鈉反應, 應產生 2 莫耳錳(Ⅱ)離子及 10 莫耳 CO2。
31. (E) 【詳解】
32. (A)(C)(D)(E) 【詳解】 (1)王同學及陳同學測定的熔點範圍窄,則此二人再結晶所得的物質純度極高。 林同學測定的熔點範圍很寬,表示其純度低,是為混合物。 (2)mp:反丁烯二酸 (2 個分子間氫鍵) > 順丁烯二酸 (1 個分子間氫鍵) 故可推斷王同學的結晶主要是順丁烯二酸,陳同學的結晶主要是反丁烯二酸。 (3)純的反丁烯二酸熔點應略高於陳同學測定的熔點 298~301 ℃的溫度範圍, 故(A)選項合理。 33. (A)(E) 【詳解】 (1)由 AgNO3測試,知 1、3、4 試管可能為鹵素鹽類 (2)由 Cl2測試知 3、4 試管可能為 NaBr、NaI,則 1 試管為 NaCl (3)由 Br2/CCl4測試,知 4 試管為 NaI,則 3 試管為 NaBr;且知 5 試管為乙炔 (4)由 KMnO4/OH−測試,驗證 1、3、4、5 試管物質,並確認 2 試管為乙醇
(D)試管 4 與 AgNO3(aq)作用生成黃色沉澱 (AgCl 為白色、AgBr 為淡黃色、AgI 為黃色)
(E)試管 5 為乙炔,可使 KMnO4 /OH−的溶液產生 MnO2而褪色
34. (B)(E) 【詳解】 (A)沙拉油熱穩定性低,經加熱後會有部份分解,不適合反覆使用, 故不可用來替代實驗加熱用的矽油。 (B)物質純度愈高,熔點範圍愈小,愈接近定值。 (C)實驗室安全規定,為避免溫度計斷裂,不得使用溫度計來進行攪拌動作。 (D)物質熔點與堆積緊密度有關。 (E)剩餘藥品應依其特性與危害程度,做適切的回收處理,不可直接倒入水槽。 35. 1. 2. 11.0 ℃ 3. 2.4 kJ
【詳解】 (1)x,y 軸座標正確且間隔正確得 1 分,依表上 8 點標示全對得 1 分(可以不用連成線) (2) 法一: 根據 240 秒之後的觀察,發現每隔 60 秒的溫度下降 0.6℃, 若無熱量的散失,480 秒的溫度應該為26.2+0.6 480=31.0 60 × ,31-20=11℃ 法二: 利用第 1 題畫出的圖外插至 0 秒,得溫度為 31℃,升高溫度為 11℃ (3) ∆H = m×s×∆t = (50+2)×4.2×11 = 2402.4 J ≒ 2.4 kJ 36. 1. Fe3+ or Fe(NO3)3 2.血紅色 3. 0.05 M 4. 2.5 × 10−3 【詳解】 (1)(2)Fe3+ + SCN− → FeSCN2+ (血紅色),因溶液顏色變化極為明顯, 故可以 Fe3+作為 SCN−滴定銀離子的指示劑
(3)Ag+ (aq) + SCN−(aq) → AgSCN(s)↓(白色)
Ag+莫耳數 = SCN−莫耳數
[Ag+]×10mL= 0.05M×10mL [Ag+] = 0.05 M 又因為 CH3COOAg(s) Ag+ (aq) + CH3COO−(aq)
所以[CH3COO−] = [Ag+] = 0.05 M
(4)醋酸銀Ksp =[CH COO ][Ag ]3 − + =0.05 0.05× =2.5 10× −3
37. 1. CaC2(s) + 2H2O(l)→ Ca(OH)2(aq) + C2H2(g)
2.微粒的碳 (寫「碳」or「C」也給分) 3. Ca(OH)2(aq) + CO2(g)→ CaCO3(s) + H2O(l)
【詳解】 (1)PVC 的單體為氯乙烯(CH2=CHCl)。氯乙烯由乙炔(HC≡CH)及氯化氫(HCl)加成而得。 故可推斷丙應為乙炔,又乙炔可由固體甲(電石 CaC2)與液體乙(水 H2O)反應而得。 (2)乙炔因燃燒不完全故有碳粒生成。 (3)濾液丁為澄清石灰水,與 CO2形成白色 CaCO3沉澱。 快要寫完囉! 繼續加油!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