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道統」到「皇統」—明代《四書大全》撰作考察;From the Daotong to the Huangtong—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ishu Daguan in the Ming Dynasty( I )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道統」到「皇統」—明代《四書大全》撰作考察;From the Daotong to the Huangtong—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ishu Daguan in the Ming Dynasty( I )"

Copied!
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從「道統」到「皇統」—明代《四書大全》撰作考察(第 2

年)

研究成果報告(完整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8-2410-H-004-155-MY2 執 行 期 間 : 99 年 08 月 01 日至 100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陳逢源 計畫參與人員: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王志瑋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10 月 26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V

成 果 報 告

□期中進度報告

從「道統」到「皇統」—明代《四書大全》撰作考察

計畫類別:V 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 98-2410-H-004 -155 -MY2

執行期間:

98/08/01 ׽ 100/07/31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畫主持人:陳逢源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

王志瑋、呂俊霆、鄭慈瑤、林雅雯、陳慈安、劉娟安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V 完整報告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須繳交以下出國心得報告: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除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十 月 二 十 日

(3)

一、前言

明成祖(1360-1424)於永樂十二年(1414)十一月甲寅詔命纂修《五經、四書大全》以及《性理 大全》1 ,確立朱熹學術的地位2 ,建構「官學」體系下四書注解樣態。鄒元標(1551-1624)《願學集》 云:「懼學者溺于異指,令童習家學,見之躬行,厝之政事,以翊戴皇圖無疆之治。」3高攀龍(1562-1626) 《高子遺書》云:「二百餘年以來,庠序之所教,制科之所取,一稟於是。」4 皇權政教一體,《四書大 全》成為明代士人最重的經典,地位無可比擬,直至明清之交,顧炎武(1613-1682)批判明代士風, 才有深切的反省5,認為敗壞風氣,莫此為甚,全祖望(1705-1755)《鮚埼亭集》更以一段軼事證成其 說6,後世沿襲之下,費密(1623-1699)〈道脈譜論〉直指明儒:「專習宋傳,性理浮說盛行,遞相祖 受,古義盡廢。」7《四庫全書總目》則以此書為學風敗壞源頭,云:「由漢至宋之經術,於是始盡變 1 楊士奇等撰 《明太宗實錄》(據北京圖書館紅格抄本影印,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6 年),卷 158 載「上諭行在翰林學士胡廣、侍講楊榮、金幼孜曰:『五經、四書皆聖賢精義要道,其傳注之外,諸儒議論,有發明餘蘊 者,爾等采其切當之言,增附於下。其周、程、張、朱諸子性理之言,如《太極》、《通書》、《西銘》、《正蒙》之類,皆 六經之羽翼,然各自為書,未有統會,爾等亦別類聚成編。二書務極精備,庶幾以垂後世。』命廣等總其事,仍命舉朝 臣及在外教官有文學者同纂修,開館東華門外,命光祿寺給朝夕饌。」頁 1803。 2 蕭啟慶撰 〈元代科舉特色新論〉云:「道學在科舉中的獨尊及成為近世的官學是始於元代,而非宋代。不過,道學在元 代僅為儒學各派中的官學,還算不上『正統』學術。因為科舉在當時並非入仕的主要管道,而儒學不過是諸『教』中的 一種。道學正統地位的確立是在明朝。」又「成祖永樂十三年(1415)頒行《四書大全》、《五經大全》,成為科舉考試及 學校教育的準繩,廢棄舊注疏不用,但這兩部官纂大全與元代科舉所用注疏乃是一脈相承。朱學獨尊的地位自此獲得鞏 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81 本第 1 分(2010 年 3 月)頁 23、26。 3 鄒元標撰 《願學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1294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3 月)卷 4〈四書大全 纂序〉,頁 105。 4 高攀龍撰 《高子遺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1292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3 月)卷 7〈崇正學 闢異說疏〉,頁 441。 5 顧炎武撰 《原抄本顧炎亭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年 4 月)卷 20「《四書五經大全》」,頁 525~526。 6 全祖望撰 《鮚埼亭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 年 3 月)外編卷 41〈與謝石林御史論古本大學帖子〉云:「故雖館閣 之人如林,而實則委之毘陵徵士陳伯載,以一人任諸經之事(小注:伯載名濟,布衣)。」頁 1269-1270。然而官修委諸 一介平民,不僅干犯忌諱,於理未契,何況纂修人員出於朱學流扇之地,於性理並不陌生,流傳之說,有待深究。參見 拙撰 〈四書「官學化」進程:《四書大全》纂修及其體例〉,《東亞漢學回顧與展望》創刊號 2010 年 7 月 24 日,頁 91。 7 費密撰 〈道脈譜論〉,《弘道書》,收入唐鴻學輯、嚴一萍選輯 《怡蘭堂叢書》(原刻影印叢書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 書館,1970 年 4 月),頁 20 右。

(4)

矣」8,孫星衍(1753-1818)〈詁經精舍題名碑記〉云:「胡廣等《四書、五經大全》出,而經學遂微。」 9影響之下,皮錫瑞(1850-1908)《經學歷史》以「極衰時代」來說明《四書大全》造成的結果10 ,《四 書大全》成為敗壞經學風氣的禍首。明儒懾於皇權,推重《四書大全》,清儒厭棄明儒,批判《四書大 全》,時代不同,觀點有異,全然可以理解,然而回歸於歷史,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地位出於《四書 大全》的建構,實無可疑,敗壞經術與成就四書,兩者之間,應有更仔細的分判。

二、研究目的

《四書章句集注》與《四書大全》承傳而有異,抑揚之間,深受政治與家國情懷影響,前人論述 之餘,並未分判「皇統」與「道統」之不同,糾纏複雜,無法釐清四書「官學化」之思考脈絡。尤其 《四書大全》承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以輯錄宋元諸儒論述作為疏解文字,去取之間,缺乏比對,自 然無法了解用意所在,凡此皆是後人必須留意卻又難以克服之處,然而牽涉既多,文獻紛雜,筆者關 注朱熹《四書章句集注》11,期以掌握四書「官學化」詮釋進程,是以不揣謭陋,撮舉觀察,期以釐 清《四書大全》編纂體例,還原明儒思考,以供後續之檢討。

三、文獻探討

顧炎武批判《四書大全》言論,其實是對纂修體例的誤解,明成祖〈御製性理大全書序〉明白宣 示「集諸家傳註而為《大全》」、「發明經義者取之」、「悖於經旨去之」12 ,重點並非新創意見,而是刊 落歧異,整合前說,以「官方」建構定其一尊的詮釋體系,所謂「取已成之書,抄謄一過」,不僅出自 上意,更是體例所在,言其「上欺朝廷,下誑士子」,顯然有違事實。實錄所載,明成祖於永樂十二年 (1414)十一月甲寅詔命纂修《五經、四書大全》以及《性理大全》13 ,胡廣奉詔舉薦四十二位儒士一 8 紀昀奉敕撰 《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年 5 月)卷 36「《四書大全》三十六卷」提要,頁 742。 9 孫星衍撰 〈詁經精舍題名碑記〉,《孫淵如先生全集‧平津館文稿》卷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 年 3 月),頁 545。 10 皮錫瑞撰 《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 年 9 月),頁 289。 11 詳見拙撰 〈義理與訓詁: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徵引原則〉,《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 年 9 月), 頁 257-326。 12 胡廣等纂修 《性理大全》(《孔子文化大全》本 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 年 7 月)〈御製性理大全書序〉,頁 9~12。 13 楊士奇等撰 《明太宗實錄》(據北京圖書館紅格抄本影印,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6 年),卷 158

(5)

同參與。檢視其中,人員以翰林院為主,進而網羅朝中各部郎中、主事,以及地方儒學教授、教諭、 訓導等,層面既廣,人數頗多14,與唐代纂修《五經正義》由學官而及於朝廷大員過程相較15,明代結 合中央與地方,廣蒐博取,重視地方儒學力量,饒具意義。檢覈出身:江西籍有胡廣、金幼孜、蕭時 中、陳循、周述、余學夔、涂順、吳嘉靜、周忱、王選、王復原、傅舟、杜觀、顏敬守、彭子斐等十 五人,福建籍有楊榮、陳全、林誌、李貞、陳景著、黃壽生、陳用、黃約仲、洪順、陳道潛、黃福等 十一人,浙江籍有陳璲、王羽、童謨、吳福、沈升、章敞、吾紳、曾振、留季安等九人,其他劉永清 是湖廣人、王璡、趙友同是江蘇人、黃裳是廣東人、段民是直隸人、楊勉是應天府、廖思敬是湖南人, 人員集中於江西、福建、浙江三地,近人周春健整理元人四書著作分布區域,江西、福建、浙江乃是 朱熹學術流扇,四書著作最豐之地,於此巧合,恐非偶然16。書成合稱《五經、四書、性理大全》,共 二百二十九卷。如此龐大工作,隔年九月竟已完成,前後不到一年,時間之快,超乎想像,林慶彰先 生認為與成祖急於宣示「承繼道統」目的有關17,觀察敏銳,不過細加分析,言其形塑「皇統」恐怕 載「上諭行在翰林學士胡廣、侍講楊榮、金幼孜曰:『五經、四書皆聖賢精義要道,其傳注之外,諸儒議論,有發明餘蘊 者,爾等采其切當之言,增附於下。其周、程、張、朱諸子性理之言,如《太極》、《通書》、《西銘》、《正蒙》之類,皆 六經之羽翼,然各自為書,未有統會,爾等亦別類聚成編。二書務極精備,庶幾以垂後世。』命廣等總其事,仍命舉朝 臣及在外教官有文學者同纂修,開館東華門外,命光祿寺給朝夕饌。」頁 1803。 14 陳恆嵩撰 《五經大全纂修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 年 6 月)從明人文集、傳記史籍,以及方志中, 考出尚有劉三吾、王暹、宋琰、陳敬宗、許敬軒、吳餘慶、陳濟等人參與其中,陳觀則曾參與賸寫工作,考辨甚詳,可 供參考,書成未列名原因,並無確切史料,以宋琰不久隨太子監國南京,未能參與最後工作,諸人未列名者,當是另有 派任,未能卒事。頁 45~49。 15 王溥撰 《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60 年 11 月)卷 77「論經義」載:「永徽二年三月十四日,詔太尉趙國公長孫 無忌,及中書門下、及國子三館博士、弘文學士,故國子祭酒孔穎達所撰《五經正義》,事有遺謬,仰即刊正。至四年三 月一日,太尉無忌、左僕射張行成、侍中高季輔,及國子監官,先受詔修改《五經正義》,至是功畢,進之。詔頒於天下, 每年明經,依此考試。」頁 1405。長孫無忌撰 〈進五經正義表〉,收入董誥編 陸心源補輯 《全唐文及拾遺》(臺北: 大化書局,1987 年 3 月)卷 136,頁 612~613。表中所列有: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張行成、高季輔、褚遂良、柳 奭、谷那律、劉伯莊、王德韶、賈公彥、范義頵、柳宣、齊威、史士弘、孔志約、薛伯珍、鄭祖玄、隨德素、趙君贊、 周玄達、李玄植、王真儒等,共二十三人。其中並未分別各經負責之人,但以長孫無忌統領其事,可以了解參與之人已 從學官系統更擴及朝廷大員,尤其是監修國史諸儒,人數更倍於前幾次更定。 16 周春健撰 《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年 10 月)「元代四書學地域分布統計表」,頁 94~95。 17 林慶彰撰 〈五經大全之修纂及其相關問題探究〉,收入《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 5 月),頁 33~59。按覈明成祖〈御製性理大全書序〉云:「書編成來進,總二百二十九卷,朕間閱之,廣大悉備,如江河之有源委, 山川之有條理,於是聖賢之道粲然而復明。」胡廣等纂修 《性理大全》,頁 12~13。書成奏進,成祖頗為滿意,與後人 批判觀點明顯不同。按覈談遷撰 《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 年 12 月)卷 16「成祖永樂十三年九月」下引「臨海

(6)

更為正確。胡廣、楊榮、金幼孜皆建文舊臣,迎附馬首,參與重修《高皇帝實錄》以及修纂《五經、 四書、性理大全》,既屬右文工作,用意更在於鞏固政權,有明顯表態作用。按覈明成祖〈御製性理大 全書序〉,著重帝位「纘承」,比對朱熹〈大學章句序〉、〈中庸章句序〉列舉聖賢系譜,略去孔子、曾 子、子思、孟子「道統」之傳,《四書大全》乃純就帝王世系以及遂行政教的思考,以「政」領「學」 立場鮮明18,藳成成祖賜名撰序,刊賜天下,楊榮更直言「上親商確,以定去取」19,足見一切出於上 意,《四書大全》形構明代政教核心。 然而《四書大全》修纂太快,編次體例並不嚴謹,依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補入讀法及《或問》, 特殊之處是〈四書集註大全凡例〉並非置於卷首,而是〈大學章句序〉與《大學章句大全》之間。另 外,〈讀大學法〉在《大學章句大全》之後,〈讀中庸法〉卻在《中庸章句大全》之前。至於〈讀論語 孟子法〉置於《論語》、《孟子》之前,卻未收《論語或問》、《孟子或問》,體例殊不一致,推測用意所 在,凸顯〈大學章句序〉地位,增加《大學》、《中庸》篇幅,並補充朱熹指引讀法,目的在於求其篇 幅均衡,以及有效的引讀,但於編次之間,尚無清楚脈絡。至於內容部分,四書原文頂格書寫,朱注 文字低一格另行書寫,徵引諸儒則兩行小字書寫於朱注之下。考其援取材料,是以吳真子(1271-1368) 《四書集成》、倪士毅(1303-1348)《四書輯釋》為底本,刪削悖戾之處,增錄未收材料,未加標注者, 出自陳櫟(1252-1334)《四書發明》,不過最主要的來源還是倪氏《四書輯釋》,代表新安一系傳承朱 熹學術的成果。按覈朱彝尊(1629-1709)《經義考》引楊士奇(1365-1444)言「而今讀《集注》者, 獨資《集成》及此書為多,他不能悉得也。《集成》博而雜,不若此書,多醇少疵」、薛瑄(1389-1464) 言「《四書集注章句》之外,倪氏《集釋》最為精簡」、萬授一言「由宋迄元,不下數十家,而義理明 備,采擇精當,莫如道川倪氏之《輯釋》」20,倪氏匯聚眾家之長,具有總結的地位21《四書大全》援 陳燧常曰:『始欲詳,緩為之。後被詔促成,諸儒之言,間有不暇擇,未免牴牾,虛心觀理,自當得之,不可泥也。』」 頁 1122。速成難免疏失,但出於成祖意志,具有政治宣示作用則無疑。 18 楊士奇等撰 《明太宗實錄》,卷 168,頁 1872。從得位而及於政教,成祖於永樂十五年(1417)九月丁卯孔子廟訖工親 製碑文,云:「皇考太祖高皇帝天命聖智,為天下君,武功告成,即興文教,大明孔子之道,自京師以達天下,並建廟學, 遍賜經籍……,尊崇孔子之道,未有如斯之盛者也,朕纘承大統,丕法成憲,尚惟孔子之道,皇考之所以表彰之者,若 此其可忽乎!乃曲阜闕里在焉,道統之系,實由於茲。」卷 192,頁 2030。強調太祖表彰儒學,以及自已繼承之意,綰 合政教以得道統,建構得位施教的論述,用意至為清楚明白。 19 楊榮撰 《文敏集》卷 15〈恭題四書性理大全後〉,頁 237。 20 朱彝尊撰 《經義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 年 2 月)第 7 冊,卷 255,頁 8~9。 21 參見顧永新撰 〈從四書輯釋的編刻看四書學學術史〉,《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3 卷 2 期(2006 年 3 月),

(7)

取《四書輯釋》為底本,顯然是揀擇之後的結果22 從朱熹撰成《四書章句集注》,後人徵引門人言論,建構詮釋體系,趙順孫《四書纂疏》徵引黃榦、 輔廣、陳淳(1159-1223)、蔡淵(1156-1236)、蔡沉(1167-1230)、葉味道、胡泳、陳埴、潘柄(1168-?)、 黃士毅、真德秀、蔡模(1188-1246)等十三家23,之後增益說解,胡炳文《四書通》引用姓氏書目外, 增至七十一家24,明代王逢撰《重訂四書輯釋章圖通義大成》收錄「重訂四書輯釋引用姓氏」一百一 十一家(程子包括二程,胡氏包括胡寅、胡宏,應為一百一十三家),「四書通義引用姓氏」三十六家, 「朱子集註章句或問所引姓氏」七十六家(程子包括二程,胡子包括胡寅、胡宏,蘇氏包括軾、轍, 應為七十九家)25,蔓衍膨脹,人數之多,更甚於以往。至《四書大全》人數已逾百人,層層累聚, 代表朱熹之後四書傳衍已廣;所謂「有相發明者,采附其下,其背戾者不取」,乃是重新高舉朱熹為義 理核心,確立四書詮釋體系的安排。〈四書集註大全凡例〉列舉引用先儒姓氏,朱熹之外包括鄭玄 (127-200)、孔穎達(574-648)、周敦頤(1017-1073)、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張載 頁 104-112。 22 倪士毅《四書輯釋》有元至正元年建陽劉氏日新堂初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僅有殘本,參見顧永新撰〈從 四書輯釋的編刻看四書學學術史〉,頁 105。全帙於今未見,《續修四庫全書》收有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明初倪士毅《四 書輯釋》、程復心《四書章圖纂釋》、王元善《通考》合刻本,與《四書大全》纂修時間最為接近,為求明晰,本文以此 作為比對材料。 23 趙順孫撰 《四書纂疏》(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12 月)〈四書纂疏引用總目〉,頁 25-26。 24 胡炳文撰 《四書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3 月),經部 197,四書類,第 203 冊,頁 5~7。 25 王逢撰《重訂四書輯釋章圖通義大成》(明刊黑口本,現藏於國家圖書館)「重訂姓氏」頁 1-12。倪氏之作,劉叔簡得其 本而刻之,倪氏懼其未密,遂有重訂工作,明初於是將倪士毅《輯釋》、程復心《四書章圖纂釋》,以及王元善《通考》 合刊,後正統中則有王逢、劉剡取倪士毅、趙汸同訂的《重訂輯釋》、朱公遷《約說》、程復心《章圖》,以及王逢的《訂 定通義》拼湊的版本,見劉剡輯〈新刊重訂輯釋通義源流本末〉,頁 1,以及顧永新撰 〈從四書輯釋的編刻看四書學學 術史〉,頁 104-106。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卷 37 列於存目云:「書中亦糅雜蒙混,紛亂如絲,不可復究其端緒,是 已為書賈所改竄,非士毅之舊矣。」頁 760。但卷前列有「重訂四書輯釋引用姓氏」、「四書通義引用姓氏」以及「朱子 集註章句或問所引姓氏」。按:「重訂四書輯釋引用姓氏」列舉人物未見於《四書纂疏》《四書通》《四書大全》有顏師古、 林希逸、邵田(《四書通》《四書大全》作卲甲)、李道傳兄弟,僅列李道傳、李陵陽二位,將東窗李氏置於李道傳之中(應 為李道傳、李性傳東窗、李心傳陵陽)、鄭樵、吳真子、趙悳、程逢乍、許文貫、吳程、王氏養晦、許氏愚湖、胡柦義、 朱以寔、朱公遷、朱可傳、李氏、彭圭、黃澤、袁明善、張師曾等。而「四書通義引用姓氏」列舉人物未見於《四書纂 疏》《四書通》《四書大全》則有吳中行、吳澂(應為吳澄)、趙汸、張達善、章清所、陳公潛、韓基、陳石堂、徐仙民、 朱克履、程端禮、黃震、汪國用、劉晉昭、操琬、程復心、吳季子、史伯璿、黃四如(即《四書通》《四書大全》之黃仲 元、黃淵)、黃紹、揚奐、洪初、王善(字元善)、景星、王逢、譚觀、戴順、鄔逵、金德玹等,衍伸脈絡,收錄更廣。

(8)

(1020-1077)、邵雍(1011-1077)、呂與叔(1046-1092)、尹焞(1071-1142)、謝良佐(1050-1103)、 游酢(1053-1123)、侯師聖、楊時(1053-1135)、胡瑗(993-1059)、范祖禹(1041-1098)、蘇軾(1037-1101)、 林之奇(1112-1176)、胡寅(1098-1156)、羅從彥(1072-1135)、程逈、李侗(1093-1163)、陸九淵 (1139-1192)、呂祖謙(1137-1181)、張栻(1133-1180)、陳傅良(1137-1203)、李衡(1100-1178)、 陸佃(1042-1102)、陳淳、黃榦、輔廣、潘柄、蔡淵、蔡沈、蔡模、陳孔碩、趙氏、陳埴、胡泳、鄭 南升、葉賀孫、黃士毅、趙順孫、洪興祖(1090-1155)、張九成(1092-1159)、鄧名亞、真德秀、葉夢 得(1077-1148)、邵甲、郭忠厚、袁甫(1174-1240)、張庭堅、項安世(?-1208)、程氏、倪氏、顧元 常、李道傳(1170-1217)、東窻李氏、陵陽李氏(1167-1244)、陳知柔(?-1184)、陳用之(1042-1093)、 譚惟寅、何夢貴(1229-?)、晏氏、潘時舉、鄭汝諧、王炎、薛氏、歐陽謙之、諸葛泰、朱祖義、朱 伸、胡次焱(1229-1306)、張彭老、黃淵(1231-1312)、宣氏、汪廷直、張好古、張玉淵、王回(1023-1065)、 饒魯(1193-1264)、盧孝孫、程若庸、劉彭壽(1273-1336)、王侗、沈毅齋、謝枋得(1226-1289)、齊 夢龍、邢昺(932-1010)、方逢辰(1221-1291)、金履祥、馮椅、黃仲元、熊禾(1253-1312)、吳浩、 吳仲迂、李靖翁、鄒季友(?-1209)、汪炎昶(1261-1388)、許衡(1209-1281)、吳澄(1249-1333)、 歐陽玄(1283-1357)、胡炳文、陳櫟、張存中、倪士毅、許謙等共計一○六家26。除鄭玄、孔穎達為漢、 唐儒者,其餘皆為宋、元之儒,朱熹高一格書寫,隱然有引領諸儒用意,此後學術分別漢、宋,以朱 熹為宋學代表,原因所在,恐是出自《四書大全》的影響。覈查其中,「張氏玉淵」生平今無可考;「晏 氏」據《禮記集說》,以及阮元《十三經校勘記》所引27,疑為「晏光」「鄧氏」《四書通》作「名世」, 《四書大全》誤作「名亞」;「郭忠孝」《四書通》、《四書大全》作「郭忠厚」;「倪氏」《四書通》、《四 書大全》並無列名,據《禮記集說》應為「倪思」;《四書通》、《四書大全》「永嘉薛氏」為「薛季宣」; 「李東窗、東窗李氏」應為「李性傳」;「程若庸」《四書大全》分作「徽蓭程氏」、「勿齋程氏」,實為 一人;「黃仲元」於宋亡更名為「淵」,《四書大全》誤分「黃氏淵」、「四如黃氏仲元」;《四書大全》「朱 伸」疑為「朱申」之誤;《四書大全》「宣氏」,據《禮記集說》應是「宣繒」;《四書大全》「趙氏」,比 對《四書通》、《四書大全》所引內容,「趙氏」即是趙順孫,《四書大全》卻分為「格蓭趙氏」與「趙 氏」;《四書大全》「魯齋王氏」下注名「侗」,應是「柏」字之誤,成書倉促,確實多有訛誤,不過重 26 胡廣等纂修 《四書大全.四書大全凡例》「引用先儒姓氏」,頁 21-27。 27 鄭玄注 孔穎達疏 《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5 年 12 月)卷五十三引阮元〈校勘記〉 云:「引楊時、譚維寅、晏光說,並作『然後行』。」頁 904。

(9)

出之間,也顯見《四書大全》有不同來源。元儒四書之著作,現存者不多,於《四書大全》徵引之間, 可以一窺「皇統」思惟下整合的結果。

四、比對成果

揣摩其中,《四書大全》在說解紛雜之際,沿續前人建立詮釋脈絡的方向,嘗試釐清其中線索。以 列舉形式考察,朱熹高一格書寫,隱然有引領諸儒用意,特別引錄漢、唐儒者鄭玄、孔穎達,可以推 想《四書大全》有意保留《五經正義》官學系統的印記。其他以地域分布,剔除重出與無法判定者, 北宋有二十四人,南宋有五十七人,元代有十七人,詳如下表: 表一:《四書大全》徵引人物北宋地域統計表 行政區 人數 備註 北宋福建路 6 游酢、王回、林之奇、陳祥道、楊時、羅從彥 北宋淮南東路 1 胡瑗 北宋淮南西路 1 謝良佐 北宋陝西永興軍路 1 呂大臨 北宋荊湖南路 1 周敦頤 北宋河東路 1 侯仲良 北宋兩浙路 3 陸佃、洪興祖、張九成 北宋京東西路 1 邢昺 北宋京西北路 5 紹雍、程顥、程頤、郭忠孝、尹焞 北宋江南東路 1 汪廷直 北宋成都府路 2 范祖禹、蘇軾 北宋永興軍路 1 張載 表二:《四書大全》徵引人物南宋地域統計表 行政區 人數 備註 南宋嘉興路 1 輔廣 南宋成都府路 4 李道傳、李心傳、李性傳、張栻 南宋江南西路 3 鄧名世、歐陽謙之、陸九淵 南宋江南東路 14 胡泳、胡次焱、葉夢得、王炎、程若庸、饒魯、盧孝孫、沈貴瑤、 謝枋得、齊夢龍、馮椅、李靖翁、鄒季友、朱申 南宋兩浙西路 3 顧元常、何夢桂、方逢辰 南宋兩浙東路 15 陳埴、業味道、趙順孫、邵甲、倪思、薛季宣、王柏、項安世、 呂祖謙、袁甫、潘時舉、鄭汝諧、金履祥、宣繒、陳傅良 南宋南京路 2 胡寅、程逈

(10)

南宋淮南東路 1 李衡 南宋福建路 11 黃榦、陳淳、潘柄、蔡淵、蔡沈、蔡模、陳孔碩、黃士毅、真德 秀、陳知柔、李侗 南宋廣南東路 2 譚惟寅、鄭南升 南宋潼州府路 1 張庭堅 表三:《四書大全》徵引人物元代地域統計表 行政區 人數 備註 元中書省南部彰德路 1 張好古 元中書省南部懷慶路 1 許衡 元四川行省西蜀四川道嘉 定府路 1 劉彭壽 元江西行省吉州路 1 朱祖義 元江西行省撫州路 1 吳澄 元江浙行省鎮江路 1 諸葛泰 元江浙行省建寧路 1 熊禾 元江浙行省浙東建康道饒 州路 1 吳仲迂 元江浙行省婺州路 1 許謙 元江浙行省興化路 1 黃淵(黃仲元) 元江浙行省徽州路 6 吳浩、陳櫟、汪炎昶、胡炳文、張存中、倪士毅 元湖廣行省潭州路 1 歐陽玄 人物無法用地域限囿,但以其分布,仍然可以一窺宋元時期學術活動情形,北宋集中於福建路、京西 北路、兩浙路,南宋為江南東路、兩浙東路、福建路,元代集中於徽州路。朱熹代表閩學,福建為閩 學所在,從北宋延續而下,系統分明,《四書大全》特別留意朱熹成學的背景,至於江南東路、兩浙東 路人數最多,反映南宋學術活動重點區域,以及朱熹學術傳播方向。朱熹故鄉徽州,《四書大全》徵引 元儒以徽州人士為多,由學脈、宗派而及於宗族情懷,無疑得見傳衍的脈絡,相較於近人周春健對於 元代四書學著作的考察,得出江西、浙江兩省最盛的觀察,《四書大全》徵引人物樣態似乎更切近於朱 熹學術系譜發展的情形28 28 周春健撰 《元代四書學研究》整理元代學者及著作的結果是,一、江西、浙江兩省的四書學者及四書類著述占據顯著 優勢;二、就四書學而言,朱熹生前學術活動最為集中的福建地區在元代漸趨蕭條,較諸江西、浙江兩省明顯退居次席; 三、朱熹與南宋其他理學家(如張栻、謝諤等)學術交往較為頻繁的湖湘地區轉為沒落;四、在元代,朱熹生前學術行 跡罕至的河南、河北、陝西、山西等北方地區,相形之下,四書學者及四書著述十分可觀。頁 95。周氏得出元代四書學 傳播樣態的觀察,而相較於《四書大全》徵引情形,無疑更留意朱熹學脈的繼承。

(11)

當然《四書大全》從徵引人物的安排,必須回歸於學術系譜考察,為求明晰,茲以黃宗羲《宋元 學案》作為依據,歸納《四書大全》徵引人物,詳見下表: 表四:《四書大全》徵引人物之《宋元學案》系譜表 《宋元學案》譜系 傳主 人數 人物 卷 1,安定學案 胡瑗 2 胡瑗、程頤 卷 3,高平學案 戚同文、范仲淹 3 胡瑗、張載、周敦頤 卷 4,廬陵學案 歐陽修 2 蘇軾、王回 卷 5,古靈四先生學案 陳襄、鄭穆、陳烈、 周希孟 1 張載 卷 7,涑水學案(上) 司馬光 5 張載、邵雍、程顥、程頤、范祖禹 卷 9,百源學案(上) 邵雍 4 張載、邵雍、程顥、程頤 卷 11,濂溪學案(上) 周敦頤 4 周敦頤、程顥、程頤、蘇軾 卷 13,明道學案(上) 程頤 8 程顥、程頤、游酢、呂大臨、張載、楊時、 侯仲良、謝良佐 卷 15,伊川學案(上) 程頤 9 程頤、楊時、游酢、呂大臨、尹焞、張載、 謝良佐、羅從彥、郭忠孝 卷 17,橫渠學案(上) 張載 5 張載、程顥、程頤、呂大臨、蘇軾 卷 19,范呂諸儒學案 范鎮、呂公著 2 范祖禹、張庭堅 卷 20,元城學案 劉安世 1 張栻 卷 21,華陽學案 范祖禹 1 范祖禹 卷 24,上蔡學案 謝良佐 2 游酢、謝良佐 卷 25,龜山學案 楊時 5 張九成、胡寅、楊時、羅從彥、程迥 卷 26,廌山學案 游酢 1 游酢 卷 27,和靖學案 尹焞 1 尹焞 卷 28,兼山學案 郭忠孝 1 郭忠孝 卷 29,震澤學案 王蘋 1 陸九淵 卷 30,劉李諸儒學案 劉絢、李籲、侯仲 良等若干人 5 侯仲良、薛季宣、李道傳、李性傳、李心 傳 卷 31,呂范諸儒學案 呂大忠、范育等若 干人 1 呂大臨 卷 32,周許諸儒學案 周行己、許景衡等 若干人 2 陳傅良、呂祖謙 卷 34,武夷學案 胡安國 1 胡寅 卷 35,陳鄒諸儒學案 陳瓘、鄒浩等若干 人 1 鄧名世 卷 36,紫微學案 呂本中 1 呂祖謙 卷 38,默堂學案 陳淵 1 羅從彥 卷 39,豫章學案 羅從彥 2 羅從彥、李侗 卷 40,橫浦學案 張九成 2 倪思、張九成 卷 41,衡麓學案 胡寅 2 陳淳、胡寅 卷 42,五峰學案 胡宏 1 張栻 卷 43,劉胡諸儒學案 劉勉之、胡憲等若 干人 2 呂祖謙、林之奇

(12)

卷 44,趙張諸儒學案 趙鼎、張浚等若干 人 3 張栻、呂祖謙、陳傅良 卷 46,玉山學案 汪應辰 1 呂祖謙 卷 47,艾軒學案 林光朝 1 陸九淵 卷 48,晦翁學案(上) 朱熹 12 朱熹、黃榦、陳淳、輔廣、陳埴、葉味道、 蔡淵、蔡沈、李道傳、張栻、呂祖謙、項 安世 卷 50,南軒學案 張栻 4 張栻、陳孔碩、呂祖謙、陳傅良 卷 51,東萊學案 呂祖謙 5 輔廣、張栻、呂祖謙、陳孔碩、陳傅良 卷 52,艮齋學案 薛季宣 2 薛季宣、陳傅良 卷 53,止齋學案 陳傅良 1 陳傅良 卷 54,水心學案(上) 葉適 2 陳埴、項安世 卷 56,龍川學案 陳亮 2 呂祖謙、薛季宣 卷 57,梭山復齋學案 陸九韶、陸九齡 1 陸九淵 卷 58,象山學案 陸九淵 2 陸九淵、吳澄 卷 59,清江學案 劉靖之、劉清之 2 黃榦、陸九淵 卷 63,勉齋學案 黃榦 3 黃榦、李道傳、饒魯 卷 64,潛庵學案 輔廣 2 輔廣、熊禾 卷 65,木鐘學案 陳埴 3 陳埴、王柏、葉味道 卷 66,南湖學案 杜煜 1 吳澄 卷 67,九峰學案 蔡沈 2 蔡沈、蔡模 卷 68,北溪學案 陳淳 2 陳淳、邵甲 卷 69,滄州諸儒學案(上) 李燔、張洽、廖德 明、李方子等若干 人 12 饒魯、潘柄、胡泳、歐陽謙之、黃士毅、 潘時舉、陳孔碩、真德秀、趙順孫、黃仲 元、陳櫟、倪士毅 卷 74,慈湖學案 楊簡 5 袁甫、鄒季友、邵甲、顧平甫、真德秀 卷 75,絜齋學案 袁燮 3 真德秀、陳傅良、袁甫 卷 77,槐堂諸儒學案 傅夢泉、鄧約禮等 若干人 1 顧平甫 卷 79,丘劉諸儒學案 丘崈、劉光祖等若 干人 1 饒魯 卷 80,鶴山學案 魏了翁 2 真德秀、輔廣 卷 81,西山真氏學案 真德秀 1 真德秀 卷 82,北山四先生學案 何基、王柏、金履 祥、許謙 5 王柏、金履祥、許謙、方逢辰、歐陽玄 卷 83,雙峰學案 饒魯 4 饒魯、程若庸、吳仲迂、吳澄 卷 84,存齋晦靜息庵學案 湯干、湯巾、湯中 2 謝枋得、吳澄 卷 89,介軒學案 董夢程 3 沈貴瑤、汪炎昶、胡炳文 卷 90,魯齋學案 趙復、許衡等若干 人 1 許衡 卷 92,草廬學案 吳澄 1 吳澄 卷 96,元佑黨案 6 張庭堅、陸佃、項安世、葉夢得、范祖禹、 蘇軾 卷 97,慶元黨案 1 陳傅良 卷 98,荊公新學略 王安石 2 陸佃、陳祥道 卷 99,蘇氏蜀學略 蘇洵 1 蘇軾

(13)

傳主之外,相關人物,附入其中,得見學術網絡。鄭玄、孔穎達外,《四書大全》徵引之人物未見於《宋 元學案》者有李衡、鄭南升、洪興祖、陳知柔、譚惟寅、何夢桂(《四書通》、《四書大全》作何夢貴)、 晏氏(晏光)、鄭汝諧、王炎、諸葛泰、朱祖義、朱伸、胡次焱、張彭老、宣氏(宣繒)、汪廷直、張 好古、張玉淵、盧孝孫、劉彭壽、齊夢龍、邢昺、馮椅、吳浩、李靖翁、張存中等二十六人,可見《四 書大全》關注所在,並非只有理學人物而已。而分析統計結果,人數最多為「晦翁學案」十二人、「滄 州諸儒學案」十二人、「明道學案」八人、「伊川學案」九人等學案,主軸所在,正是二程、朱熹、朱 門弟子一脈相承的「道學」譜系,徵引人物顯然有內在的肌理脈絡。朱熹後學於四書著力之深,弟子 篤守其學,從而證成朱熹道統地位,後世以理學角度分析,未能得見滄洲諸儒成就,顯然有所偏失, 朱熹學術之成立,與弟子深究四書義理,深有關聯,此為前人忽略之處,然而從《四書大全》建構詮 釋體系,卻可以見其轉折。

五、結論

筆者梳理《四書大全》徵引情形,不僅得見朱熹後學的繼承與發展,也了解其中詮釋脈絡的形成, 《四書大全》有其粗疏之處,卻也有形構「官學」的意義,承傳與局限,一窺明代四書詮釋方向,結 論歸納如下: 一、朱熹死後,弟子各有體會,如何剔除訛誤,於紛雜之中確立宗旨,門人運用「以朱證朱」詮釋方 式,進而擴及門人意見,以求正確解讀,成為後續詮釋依循的方向。 二、從趙順孫《纂疏》、胡炳文《四書通》、倪士毅《重訂四書輯釋》至《四書大全》徵引人物的整理, 不僅具有文獻考據作用,更提供後人傳承四書的考察,得見回歸朱熹訴求的線索。 三、《四書大全》於朱熹之外,列舉一○六家,剔除重出與無法判定者,北宋有二十四人,南宋有五十 七人,元代有十七人,用意在於形塑朱熹集其大成的學術地位。 四、徵引系譜得見由學脈、宗派而及於宗族情懷的傳衍線索,人數最多,主軸所在,正是二程、朱熹、 朱門弟子一脈相承的「道學」譜系,《四書大全》具有內在的義理主軸。 五、《四書大全》兼納象山心學一系,永嘉學派,呈現更為豐富的學術樣態,用意在於綜納各家思考, 建構朱熹昂然挺立於浙學與陸學之上的宗主地位。 六、然於學脈日歧,漸離原本之際,剔除歧異,回歸朱學原本,成為新安學人共同使命,《四書大全》

(14)

承繼此一訴求,成為明代四書「官學化」中最重要的思考方向。 規訓源於官學的制約,官學出自宗族情懷,朱熹門人追求正確詮釋的思考,層層而進,逐漸開展, 筆者於本次計畫完成《四書大全》纂修人物以及相關文獻的考察,了解成書過程。比對《四書大全》 與徵引材料,了解「皇統」思惟下,建構詮釋體系的用心。考察《四書大全》徵引人物學術系譜,掌 握朱熹之後,四書學發展樣態。從撰修、體例,以及學術脈絡三方面建立《四書大全》更為完整的觀 察,前人未及之處,甚或誤解地方,終於有較為清楚的輪廓,比對材料之餘,翻檢文集、語錄、傳記、 方志、學案等,檢視人物傳記,梳理學術系譜,朱熹門人於艱困之境,昂然以道學自持,得見經典價 值,傳習日廣,義理分歧,漸起回歸朱熹原本的訴求,又從回歸朱熹,轉而以朱學為尊,元代諸儒的 思考,影響之下,促成明代「官學化」的進程,只是人數既多,線索紛雜,諸多文獻,今已無徵,引 錄情形,出現頻率,細節無從分析,凡此種種,猶待後續檢討,並祈博雅君子有以教之。 本次計畫成果,撰成〈官學進程與詮釋脈絡:四書大全纂修體例芻議〉一文,發表於南京師範大 學「2010 年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撰成〈四書「官學化」進程:《四書大全》纂修及其體例〉, 刊於《東亞漢學回顧與展望》(日本長崎中國學會會刊)第一期,撰成〈《四書大全》徵引人物系譜分 析〉一文,投稿《東吳中文學報》(審稿中)。參與計畫同學有:王志瑋、呂俊霆、鄭慈瑤、林雅雯、 陳慈安、劉娟安,完成論文有林雅雯〈理學與心學之爭──豐坊偽作《石經大學》的影響及其意義〉 獲「100 年度大專生參與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撰成〈改本風潮──豐坊偽作《石經大學》的影響 及其意義〉一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第十七屆大學部論文發表會」。王志瑋撰〈從《大 學》經一章誠意一目論朱熹與朱門後學的理解〉,發表於福建武夷學院宋明理學研究中心「朱子與文 化論壇」論文發表會,撰〈論《四書通》、《四書輯釋》對《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 道之謂教」朱注歧異的詮釋〉一文,發表於「世界朱氏聯合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兩岸四地朱子學 論壇」。同學協助蒐輯整理資料,諸位學界前輩的指點,匿名審查人的提醒,於此議題遂有深入之思 考,在此一併致謝。

(15)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ˇ 達成目標

□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 實驗失敗

□ 因故實驗中斷

□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A、《四書大全》形塑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官學」地位,影響明代士人,然而前人貶 抑為多,於此計畫中,參稽比對,澄清前人誤解,遂有進一步的觀察。 B、針對《四書大全》纂修人員,了解學術脈絡,覈其地籍,江西、福建、浙江乃是朱熹 學術流扇之地,與此並非巧合。 C、然而成祖純就帝王世系以及遂行政教的思考,以「政」領「學」立場鮮明,《四書大全》 形構明代政教核心,地位無可比擬,朱熹地位於此確立。 D、檢覈〈四書集註大全凡例〉,朱熹之外,列舉引用先儒姓氏共計一○六家,誠乃明代四 書詮釋體系建構的結果,於此校正錯誤,考其系譜,朱熹之後四書學之發展,也就有清楚 的脈絡。 E、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影響深遠,覈查徵引內容,形構經典之過程,終於有進一步考 察的線索。

(16)

國科會補助計畫衍生研發成果推廣資料表

日期:2011/10/24

國科會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 從「道統」到「皇統」—明代《四書大全》撰作考察 計畫主持人: 陳逢源 計畫編號: 98-2410-H-004-155-MY2 學門領域: 經學

無研發成果推廣資料

(17)

98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陳逢源 計畫編號:98-2410-H-004-155-MY2 計畫名稱:從「道統」到「皇統」—明代《四書大全》撰作考察 量化 成果項目 實際已達成 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 數(含實際已 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 分比 單位 備 註 ( 質 化 說 明:如 數 個 計 畫 共 同 成 果、成 果 列 為 該 期 刊 之 封 面 故 事 ... 等) 期刊論文 0 1 100% 撰成〈《四書大全》 徵 引 人 物 系 譜 分 析〉一文,投稿《東 吳中文學報》(審 稿中)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1 1 100% 研討會論文 2 2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1 1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內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期刊論文 1 1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2 2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章/本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外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18)

其他成果

(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 果如辦理學術活動、獲 得獎項、重要國際合 作、研究成果國際影響 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 術發展之具體效益事 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 列。) 本次計畫成果,撰成〈官學進程與詮釋脈絡:四書大全纂修體例芻議〉一文, 發表於南京師範大學「2010 年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撰成〈四書「官學 化」進程:《四書大全》纂修及其體例〉,刊於《東亞漢學回顧與展望》(日本長 崎中國學會會刊)第一期,撰成〈《四書大全》徵引人物系譜分析〉一文,投稿 《東吳中文學報》(審稿中)。參與計畫同學有:王志瑋、呂俊霆、鄭慈瑤、林 雅雯、陳慈安、劉娟安,完成論文有林雅雯〈理學與心學之爭──豐坊偽作《石 經大學》的影響及其意義〉獲「100 年度大專生參與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撰 成〈改本風潮──豐坊偽作《石經大學》的影響及其意義〉一文,發表於「國 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第十七屆大學部論文發表會」。王志瑋撰〈從《大學》經 一章誠意一目論朱熹與朱門後學的理解〉,發表於福建武夷學院宋明理學研究中 心「朱子與文化論壇」論文發表會,撰〈論《四書通》、《四書輯釋》對《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朱注歧異的詮釋〉一文,發表於「世 界朱氏聯合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兩岸四地朱子學論壇」。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目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19)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A、《四書大全》形塑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官學」地位,影響明代士人,然而前人貶 抑為多,於此計畫中,參稽比對,澄清前人誤解,遂有進一步的觀察。 B、針對《四書大全》纂修人員,了解學術脈絡,覈其地籍,江西、福建、浙江乃是朱熹 學術流扇之地,與此並非巧合。 C、然而成祖純就帝王世系以及遂行政教的思考,以「政」領「學」立場鮮明,《四書大全》 形構明代政教核心,地位無可比擬,朱熹地位於此確立。 D、檢覈〈四書集註大全凡例〉,朱熹之外,列舉引用先儒姓氏共計一○六家,誠乃明代四 書詮釋體系建構的結果,於此校正錯誤,考其系譜,朱熹之後四書學之發展,也就有清楚 的脈絡。 E、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影響深遠,覈查徵引內容,形構經典之過程,終於有進一步考 察的線索。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