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美學在另類教育學中的開顯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育美學在另類教育學中的開顯"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教育美學在另類教育學中的開顯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4-2413-H-004-019- 執 行 期 間 : 94 年 08 月 01 日至 95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馮朝霖 計畫參與人員: 此計畫無參與人員:無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6 年 12 月 17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教育美學在另類教育的開顯(I)

Manifestation of Pedagogical Aesthetics in the Alternative Education

計畫編號:NSC 94-2413-H-004-019-

執行期限:95 年 8 月 1 日至 96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馮朝霖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e-mail:clfong@nccu.edu.tw

一、中文摘要 批判教育學指標人物 Paulo Freire 主 張任何教育實踐本身皆具有美學的想像, 本文進一步指出教育美學為教育哲學的一 個主要範疇。且依據 Friedrich Nietzsche 的精神三變說,孩童的精神乃是另類教育 的的隱喻,而教育美學因而在另類教育中 的開顯特別凸出。本計劃研究初步發現希 望、邂逅、投契與參化乃是教育美學的核 心現象。 關鍵詞:教育美學、另類教育、希望、參 化 Abstract

As the most significant figure of the critical pedagogy, Paulo Freire, has pointed,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is naturally an aesthetic projection, this research project argues furthermore that the educational aesthetics is an indispensable category in the complete area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ccording to Nietzsche idea of “metamorphosis”, the child is the very metaphor of the alternative pedagogy. This project attempts to illuminate that the pedagogical aesthetics can best manifested within the alternative education than anywhere else.

Keywords: pedagogical aesthetics、 alternative education、hope、 co-creation

二、緣由與目的

按 Freire 的說法,教育本身卻同時是 政治的與審美的行動(education is simul- taneously …a political and aesthetic act.) (Freire,1987:119),更嚴肅地說,「教 育本質上乃是一種美學的實踐(education is naturally an aesthetic exercise),即使作 為教育者的我們不自覺這一回事,我們仍 然涉身於一個本質地美學的計劃/想像」 (Freire,1987:118),尤其在他生前最後 的 重 要 著 作 < Pedagogy of Freedom > (1998)一書中 Freire 很頻繁地談論到「教 學的美」與「教學的藝術」。因此,作者 認為「教育美學」是一個解讀 Freire 教育 學的重要範疇,但也是他並未系統清楚論 述的範疇。從而也衍生另一個問題—教育 美學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亦即,教育哲學 領域之中教育美學的定位與意義問題。 在教育哲學的主要範疇領域中,拙見 認 為 「 教 育 人 類 學 」 (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教育倫理學」(educational ethics ) 與 「 教 育 美 學 」 ( educational aesthetics)乃三個密切相關的基本範疇, 中國古籍大學一書首言「大學之道在明明 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一句話,其實 就同時已經涉及教育人類學、教育倫理學 與教育美學的三個範疇。研究者的先行研 究已經試圖詮了Freire所言「教學的美」、 「教師作為藝術家」與「教學的藝術」等 命題的相關意涵,其次將經由Freire的論述 推衍,加上借用Bloch「希望的原則」之美 學基本意涵,推衍「希望」作為教育美學 之核心概念的可能性;並進一步以作者本 身之見解,提出「邂逅」(Encounter)「投 契」(Engagement)「參化」(Methexis)

(3)

三個概念作為「希望」的主要構成要素。 本研究計畫立論認為Freire教育美學的主 要現象應該可以在另類學校/另類教育的書 寫中得到應証與闡發,換言之,本研究的 主旨在於舉例論證:另類教育中可以發現 較為明確的教育美學實踐與現象。 三、結果與討論 尼采把宇宙的生成變化看做世界意志 的創造行為,與此相應地,也把人的創造 行為看作個人意志對於宇宙生成變化的自 覺體現。他說:時間和生成是「一切無常 的讚美和辯護」,而創造者則是「一切無 常的代言人和辯護人」。創造者的意志永 遠嚮往著生成,生成即是自由。在這個意 義上,他說:「意願使人自由:這是意志 與自由的真意」(Wollen befreit:dass ist die wahre Lehre von Wille und Freiheit.)最能象 徵創造、自由與嚮往生成的形象莫如孩 童,因為「孩童是天真與健忘的,是一個 新的開始,一個遊戲,一個自轉的旋輪, 一個原始的動作,一個神聖的肯定。」 教育美學的誕生--孩童作為創意(異) 文化發展的標竿 尼采指出「作你自己:你一點也不是 現在所作、所想及所欲求的你」。「成為 自己」是尼采生命哲學的焦點,其所有重 要概念如「強力意志」、「超人」等等, 也都是在於達成此一目標,他說:「你相 信什麼?我相信:一切價值都必須重估」, 接著更說:「你的良知在說什麼?『你要 成為你自己』」(Du sollst der werden, der du bist.)。對尼采而言,所有文化的內容,如 價值、知識、藝術等等都是工具,目的在 於使每個人發揮本身的強力意志,使個人 獲得力量藉以充實豐富本身的生命。因 此,雖然尼采批評「主體」、「自我」等 概念,它所說的「成為自己」不也正是要 使人成為主體嗎?然而,這樣的主體以不 再是康德定義下的「理性主體」,卻是涵 融了阿波羅精神與戴歐尼修斯精神的「主 體」,人類圖像已由「理性/自主」走向「情 性/創化」。至此,人類圖像的「美學轉向」 已經不言自諭,而教育與文化的關聯也就 同時進入了美學的範疇,這是另類教育學 的理論與實踐日見證明的命題--教育是 成人之美的藝術。 尼采精神三變(Metamorphosis)的教育學 典範預言: 駱駝-You should!─傳統教育學/教師本 位教育學;獅子-I will!─批判教育學/ 主體性本位教育學;孩童-I am!─另類 教育學/創造性本位教育學。 人類圖像與教育學典範: 駱駝─傳統教育學/教師本位教育學-- homo faber;獅子─批判教育學/主體性本 位教育學-- homo sapiens;孩童─另類教 育學/創造性本位教育學-- homo ludens 所有另類學校的教育實踐都以其獨特 方式張顯教育美學的主要現象如「希望」、 「謬思」、「邂逅」、「投契」、「參化」! 本研究發現美國的瑟谷學校書寫文本即可 為最佳例證: 「混齡是我們的秘密武器,大大提高了我 們學校的教學效果,使得學校成為一個有 人性的、真實的、有活力的協環境。學校 好像是一個小社區,每個人都互相學習、 互相幫忙、互相教導、互相糾正與互相分 享生命。我很喜歡這種氣氛。」(Greenberg, 1995);這也印證了 Freire 所謂的 The beauty and jo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我喜歡當人,因為我與別人一起從可能 性中創造歷史,而非只是順服於僵化的宿 命。」(Freire 1998:54)教師與學生忘情 地共同投入於學習活動中必能逐漸體會到 「我喜歡當人,因為我與別人一起從可能 性中創造歷史,而非只是順服於僵化的宿 命。」 (Freire,1998: 54),也就是自覺到 自身生命與這個世界本身的未完成性,而 同時也體認經由人的參與,將決定這個世 界的形成、變化,每個人都無法置身於創 造歷史這樣的呼喚之外。但這個干預世界 與創造歷史的過程更重要的乃是「與他人」 的共事及參與;這也是 Freire 一再強調「我

(4)

人的存在乃是一個共在--分享的存在。」 (Our being is a being with.)的道理(Freire, 1998:58)。 而「參化」的精神與教育的美也可以在其 民主的學校生活中開顯:「每周四下午校 務會議準時舉行,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 爭論不休;很多原則被拿出來討論;校務 會議對全校開放,但不是不是每個人都必 須到場!」「瑟谷的民主制度遠溯自古希 臘時期。我們從未後悔過。這種人人有份 的民主制度適合我們。 我們引以為傲。 」 (Greenberg, 1995) 四、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擴充了教育哲學的 一個嶄新領域,所提出的立論-教育美學 在另類教育有較凸出明確的開顯-大致也 得到初步的成果。本研究相關成果相關論 點已經發表在以下兩篇文獻,得到國內外 教育學術界的若干關注。 ( 1 ) Fong,Tsao-lin ( 2006.09 ) : "The Awareness of Pedagogical Aesthetics - Transformation of Pedagogical Profession Identity By Taiwanese Alternative School Teachers," paper presented in Conference of“ Symbolic Universes of Pedagogical Professiona-

lism in Different Cultures.” <Taiwan and Germany Joint Project 2006>, Taipei/NCCU. (2)馮朝霖(2007):"技術乎‧騙術乎‧ 藝術乎?—後現代教育美學論述的可能性 ",黃乃熒主編:後現代思潮與教育發展,台 北:心理出版社. 五、參考文獻

Beck, C. ( 1993 ) : Ästhetisierung des Denkens – Zur Postmoderne Rezeption der Pädagogik Amerikanische, deutsche, französische Aspekte, Bad Heilbrunn: Klinkhardt.

Biesta, G.(1994), Postmoderne Erziehung

zwischen Kontingenz und Engagement,

in:Heyting, F./Tenorth, H.-E.(Hrsg.) (1994), S.131-148.

Bloch, E. ( 1959/1985 ) : Das Prinzip

Hoffnung, 3 Baende, .Frankfurt a. M.:

Suhrkamp.

Bloch, E.(1963/1996):Tübinger Einleitung

in die Philosophie, .Frankfurt a. M.:

Suhrkamp.

Bollnow, O. F. ( 1959/1984 ) :

Existenzphilosophie und Pädagogik – Versuch über unstetige formen der Erziehung, Stuttgart, Berlin, Köln,

Mainz:Kohlhammer. 6.Auflage.

Buber, M. ( 1953/1986 ) : Reden Über

Erziehung, Heidelberg:Verlag Lambert

Schneider. 7.Auflage.

Freire, P. ( 1998 ) : Pedagogy of

Freedom—Ethics, Democracy, and Civic Courage, Lanham․Boulder․New York

․ Oxford : Rowman & Littelfield publishers, Inc.

Freire, P.(1994):Pedagogy of Hope –

Reliving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Continuum.

Freire, P./Giroux, A.(1989):Pedagogy,

Culture, and Public LifeAn Introduction.

In:Giroux, A./Simon, R.(edr.):Popular Culture, Schooling, and Everyday Life. (Crit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 Granby, MA : Bergin and Garvey Publischers, 1989, P.VII-XII.

Fromme, J. ( 1997 ) : Pädagogik als Sprachspiel – Zur Pluralisierung der Wissensformen im Zeichen der Postmoderne, Neuwied, Kriftel, Berlin: Luchterland.

Shor, I.& Freire, P.(1987):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 – Dialogues On Transforming Education, Massachusetts : Bergin &

Garvey Publishers, Inc.

Greenberg, Daniel 著//丁凡譯(1997),瑟 谷傳奇,台北:遠流。

Greenberg, D.,丁凡譯(1994/1999):自 主學習—化主動性為創造力,建構多 元社會的瑟谷教育理念。台北:遠流。

(5)

Jonas, H. ( 1979/1984 ) : Das Prinzip

Verantwortung—Versuch einer Ethik für die technologische Zivilization,

Frankfurt a. M.:Suhrkamp.

Heyting, F./Tenorth, H.-E. ( Hrsg. ) (1994):Pädagogik und Pluralismus –

Deutsche und niederlandische Erfahrungen im Umgang mit Pluralität

in Erziehung und Erziehungswissenschaft, Weinheim :

Deutscher Studien verlag.

Klaßen, Theoder F. & Skieren, Ehrenhard (Hrsg.)(1993), Handbuch der

reform- pädagogischen und alternativen Schulen in Europa.

Hohengehren:Schneider Verlag. McLaren, P. ( 1988 ) : Schooling The

Postmodern Body:Critical Pedagogy and The Politics of Enfleshment. In: Journal of Education 170(1988), H.3, p.53-83.

Mintz, Jerry et. al.(editor)(1994), The

Handbook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 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 USA).

Neill, Alexander Sutherland 著//王克難譯 (2003),夏山學校,三版,台北: 遠流。

Pongratz, L.(Hrsg.)(1975):Philosophie

in Selbstdarstellungen, Mit Beiträgen

von Ernst Bloch u.a., Hamburg:Felix Meiner Verlag. 王才勇(2000):現代審美哲學—法蘭克 福學派美學論述,台北:書林。 馮朝霖(2001):<未確定性與自我完成— 從陳大齊論儒家教育人類學>,第三 屆「近代中國文化之解構與重建—陳 百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 大學文學院。 馮朝霖(2002):橫繫理性與網化思維, 載於<通識教育季刊>第九卷第一 期,國立清華大學。2003 年 3 月,頁 1-20。 馮朝霖(2003a):教育哲學專論—主體˙ 情性與創化,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馮朝霖(2003b):駱駝˙獅子與孩童—從 尼采「精神三變說」看教育與文化關 係,<童年沃野與創化>學術研討會 論文,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主 辦,2003 年 5 月。 馮朝霖, (2006): "希望與參化—Freire 教育美學推衍與補充之嘗試," 刊於 李錦旭/王慧蘭主編(2006):批判教 育學—台灣的經驗。台北:心理出版 社. 鄭重信(民 64):存在哲學與其教育思想, 台北:文景。

(6)

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教育美學在另類教育的開顯(I)

※※※※※※※※※※※※※※※※※※※※※※※※※※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4-2413-H-004-019-

執行期間:94 年 08 月 01 日至 95 年 0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馮朝霖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中 華 民 國 96 年 12 月 16 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1-1參照課程綱要 與學生特質明定教 學目標,並研擬課 程與教學計畫或個

配合教育革新趨勢 發揮教育統整功能 因應開放教育理念 促進教學效能提升 符應教育學習理論

學校是推動工藝體驗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在 12 年國教的學習階 段,校園是工藝 Maker 孵育的最佳場域,學校教師則扮演著工藝

4.6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  透過與教育局及⼤大專院校顧問合作,共同發展、試⾏行及驗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