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連結理論的建構與發展/ 78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育連結理論的建構與發展/ 78"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82

教育連結理論的建構與發展

蔡進雄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一、前言

隨著全球化、民主化和科技化的 來臨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遷,二十一世 紀可以說是一個連結(connection)的 時代,我們也可以發現教育各方面也 都是在強調連結的概念,期望透過連 結可以發揮更大的動能及力量。筆者 認為透過連結可以讓教育更為精進發 展,反之,沒有連結或缺乏連結的教 育是無法有效發展的。 連結可說是新世紀的重要概念, 且幾乎所有教 育的面 向都與連結有 關,因此本文擬從學術研究、教育政 策、學校治理、學生學習、教師專業 發展等面向闡述連結在這些領域的發 展及其重要性,接著初步建構教育連 結理論,最後闡述如何避免因連結衍 生負面的效應。

二、連結的教育發展

就教育學術研究面向來看,長期 以來我們不斷強調整合研究及跨領域 研究,藉由跨領域的連結可以激盪產 生不同的視野。李國偉(2009)也指 出這一波的網絡新研究的特色是高度 的跨學科性研究,各種的連結遠遠跨 越出任何單一學科的專業興趣範圍, 而參與研究的人員也相當廣泛,包括 數學家、社會學家及物理學家等,近 年來許多引人入勝的新興學科,多半 因為跨越既有的學科界限,而得以運 用新鮮的手法,發現有趣的現象。就 教育政策面向觀之,新世紀的教育政 策強調網絡治理,政策網絡治理是指 集結更多的公部門及私部門力量,以 達成政策之目標,所關注的也是一種 公私部門的連結。 就學校經營面向來看,學校是一 開放系統需要與外部進行互動連結, 絕不能自我封閉,這是學校行政領域 可以理解的共識。此外,如同教育政 策網絡治理,學校網絡治理亦強調連 結整合各方面 資源, 以促進校務發 展。進一步而言,學校經營有三種觀 點分為是科層觀、市場觀及網絡觀(蔡 進雄,2015),其中網絡觀強調的就是 連結。再者,值得一提的是,學校競 爭力的關鍵在於社會資本及人力資本 (蔡進雄,2004),社會資本就是一種 關係,此種關係亦是透過連結而來。 以學生學習的角度觀之,學生學 習強調學習共同體及小組合作學習, 以發揮更大的學習效果,強調也是在 於學生間的連結互動,而就教師的專 業學習來看亦是重視學習社群,進言 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一群教師聚 在一起談談工作上的事,教師專業學 習社群包含對話討論、互動分享、彼 此支持,概括地說,教師專業學習社 群也是一連結的過程。 綜合上述繪製如圖 1 所示,由圖 1 可知不論是學術研究、教育政策、學

(2)

82 校治理、學生學習及教師專業學習社 群等教育發展皆強調連結概念而不是 各自封閉的狀態。 圖 1 教育連結理論與教育發展

三、教育連結理論的初步建構

基於上述教育觀察與體悟,筆者 進一步提出教育連結理論(educational connective theory),所謂教育連結理論 係指教育人員透過協作,建立彼此共 生關係,以達成綜效之過程。具體而 言,教育連結理論包含三個要素(如 圖 2),分別是協作(collaboration)、 共生(symbiotic)與綜效(synergy), 闡明如下: 教 育 連 結 理 論 的 第 一 要 素 是 協 作,所謂協作是在工作或學習中,與 他人關係的連 結,是 與人相處的方 式,尊重差異,分享知識(MITE6104 Learning Portfolio, 2015),筆者進一步 分 析 合 作 ( cooperation ) 與 協 作 (collaboration)的差異,藉此更可梳 理協作的意涵,就英文翻譯成中文而 言,cooperation 與 collaboration 兩個英 文單字都可以被翻譯成合作,為了區 別兩個字的不同,筆者把 cooperation 翻譯為合作,將 collaboration 翻譯為協 作。而合作及協作兩者是可以加以區 別的,所謂合作(cooperation)是與別 人一起同心合力工作,以達成一個共 同目標,而協作(collaboration)如前 所述是指在工作或學習中,與他人關 係的連結,是與人相處的方式,尊重 差異,分享知識(MITE6104 Learning Portfolio, 2015)。是故,筆者認為合作 是比較偏向行政方面的任務之分工合 作,較著重目標、控制及領導者為中 心,而協作重視的是與他人的互動連 結、尊重及分享,強調過程、互動關 係及成員為中心。進言之,學校雙系 統之行政系統在傳統上是較偏向「合 作」,強調任務目標之完成,惟新世紀 學校之行政系統亦有傾向「協作」發 展的趨勢,吳清山與林天祐(2011) 就曾從行政領導的角度指出協作領導 (collaborative leadership)的要素包括 合作環境、激勵學習、溝通機制、權 力分享與共享願景,吳清山與王令宜 (2011)也愷切主張協作領導逐漸成 為領導新取向 並有其 教育應用的意 義。 此外,顯然地學校雙系統之教學 系統宜採協作,運作過程聚焦於互動 連結與分享,準此,目前校園內推動 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重點應該 要偏向協作而不是合作,因為教師專 業學習社群是以學習、分享及自發為 導向(蔡進雄,2013),學習社群若過 於強調目標及控制反而不易達成預期 效果。合作與協作之差異,依前述彙 整如表 1。

(3)

82 表 1 合作(cooperation)與協作(collaboration) 的差異 合作 (cooperation) 協作 (collaboration) 運用 部門 行政系統 教學系統 過程 /目 目標 過程 角色 共同參與,較 強調領導者 共同參與,較 強調所有成員 焦點 控制與任務 互動與分享 教 育 連 結 理 論 的 第 二 要 素 是 共 生,共生字面意思是「共同」和「生 活」,這是兩個生物體之間生活在一起 的交互作用,強調共生的成員彼此都 得到好處(維基百科,2014),共生現 象在生態系中是個重要的環結,在大 自然中共生是無所不在的(林子超, 2009),環境共生就是主張在生態圈中 發展自然系統與人為系統的和諧互利 關係(王佑菁,2006),當代人類教育 的演化歷程亦是走向共生,發展互動 共生的複合性整體結構(徐書業、韋 玉娟,2007)。爰此,教育連結理論的 核心概念之一即是共生,在教育過程 經由連結能彼此互利共生。 教育連結裡理論的第三要素是綜 效,所謂綜效是一個由個別部門共同 工作所產出的結果,會超過由個別部 門獨立工作所產出的總和(吳秉恩審 訂,2006),換言之,綜效是組織各單 位間的互動所產生的關聯效果會比個 別 獨 立 行 動 還 要 好 的 一 種 現 象 (Lussier & Achua, 2007)。申言之,連 結一定要創造出 1 加 1 大於 2 的綜效, 無法創造出綜效的連結,其連結是沒 有價值的,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圖 2 教育連結理論的三要素

四、代結語-如何避免連結衍生

的負面效應

有學者將連結分為強連結與弱連 結,親朋好友之間是強連結,比較不 經意的、偶然、未經計畫、短暫的接 觸是弱連結,弱連結比強連結更有價 值,因為要獲得有用的新觀念或新資 訊必須跨出圈子與較遠的社會系統接 觸(張美惠譯,2010),是以對於弱連 結的功能,值得教育人員在應用連結 理論過程的參考。此外,社會資本是 一種關係的建立,社會資本的累積有 助於個人及組織的發展,惟社會資本 所形成的小圈子如果過於排他,並僅 維護小團體的利益,則易忽略整體更 大團體的公益。因此,在實踐教育連 結理論時,我們應該避免因連結所衍 生 排 他 的 邪 惡 社 會 資 本 (“wicked” social capital )(劉宏鈺、吳明儒, 2014;羅家德,2003;Wong, 2012)。 再者人際關係的連結應建立在信任之 上,如此連結關係才會持久。 教育連結理論強調教育人員在從 事教育研究與實務應以連結為基礎, 教育連結的基本理念是為了達成更好 的教育成效,教育各方面措施應考量

(4)

82 連結之關鍵重要性,例如教師專業學 習社群就是著重教師同儕間連結的學 習。 總結而言,學校要更好應該創造 更 多 的 連 結 ( connections )( Fiore, 2001),是故新世紀的教育應強調連 結,並以連結為基礎進行教育發展, 且進一步因為有效的連結而產生巨大 的教育力量。筆者不揣淺陋,初步建 構教育連結理論,並主張教育連結理 論的三個核心要素為協作、共生與綜 效,且可採協作、共生及綜效等三個 元素評估任何教育連結的有效性,冀 望教育連結理論的提出能供教育研究 與實務之參考。

參考文獻

 王佑菁(2006)。邁向新世紀之 學校綠建築—發展永續發展與環境共 生之設計新典範。學校行政雙月刊, 45,260-275。  吳秉恩審訂(2006)。領導學: 原理與實踐。A.Shriberg, D.L.Shriberg 與R.Kumari原著。臺北市:智勝文化。  吳清山、王令宜(2011)。協作 領導的意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 教 育行政研究 ,1(2) ,1-29。  吳清山、林天祐(2011)。協作 領導。教育研究月刊,210,117-118。  李國偉(2009)。序—天涯若比 鄰。載於胡守仁譯,連結。M.Buchanan 原著。臺北市:天下遠見。  林子超(2009)。靜默恆久的共 生關係—菌根菌與植物。自然保育季 刊,65,41-43。  徐書業、韋玉娟(2007)。從原 生走向共生:人類教育範式的演化歷 程。教育研究與實驗,1,21-26,  張美惠譯(2010)。超級關係。 R.Koch與G.Lockwood原著。臺北市: 時報文化。  維基百科(2014)。共生。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 B1%E7%94%9F  劉宏鈺、吳明儒(2014)。從社 會資本取向比較兩岸三地時間銀行之 經驗。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1(2), 1-45。  蔡進雄(2004)。學校競爭力的 關鍵:論人力 資本與 社會資本的提 升。初等教育學刊,17,105-122。  蔡進雄(2009)。國民中小學校 長領導之研究:專業、情緒與靈性的 觀點。臺北市:高等教育。  蔡進雄(2015)。學校網絡治理 的應用與評析:兼論與PLC的異同。載 於「銘傳大學2015年精進師資素質計 畫暨追求高教卓月國際學術研討會 新世紀教育變革-課程教學與師資培育 的挑戰會議手冊」。主辦單位:銘傳 大學教育研究所。

(5)

82

 羅家德(2003)。企業關係管理。 臺北市:聯經。

 Fiore, D. J. (2001). Creating connections for better schools: How

leaders enhance school culture.

Larchmont, NY: Eye on Education.  Lussier, R. N., & Achua, C. F. (2007). Effevtive leadership. Mason, OH: Thomson South-Western.

 MITE6104 Learning Portfolio (2015). P: 協 作 ”Collaboration”

”Cooperation” 的 分 別 。 取 自 :

http://1010120060.blogspot.tw/2012/11/ collaboration-cooperation.html

 Wong, S. (2012). “Wicked social capital” eludes institutional design: How poor mainland Chinese migrants coped with the Far East economic crisis. In A. Daniere, & H. V .Luong(Eds.)., The dynamics of social capital and civic engagement in Asia (pp.182-198). New York, NY: Routledg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 商業、營商環境和全球一體化 策略和管理— 核心學習元素.. 單元 K7

本書立足中華文化大背景,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了回族傳統法文化的形成基礎、發展歷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

教育統籌委員會的教育改革建議指出

 根據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