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情意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課程設計原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生情意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課程設計原則"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位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也郭如育@博士生

摘要

國中生欠缺在情意方面的學習,易導致價值觀的偏差與負面行為,因此本文將 從情意教育的重要性著手,探討情意教育的功能以及其課程設計原則,最後並提出

建議做為教師在班級經營中的參考。

情意教育是指智能以外關於情緒、戚情、價值、意志與道德的學習歷程,凡 是與此有關的活動或課程均屬之,且其實施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習成長、人格塑 造、社會適應,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情意的學習不但與認知有密切關聯,也會影響個人的道德判斷。其重要性有 三: (1) 積極正向的情廠有助於認知學習(

2

)情意教育能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 人生觀 (3 )情緒會影響道德認翔和道德判斷。至於情意教育的功能在積極方面可 以教導學生管理自我情緒,與培養適應的能力;消極方面則可以滅少負面情緒與行

為。

關鍵詢:情意教育、情意教學、課程設計、班級經營 收件日期:

20

11/1/

13

修訂日期:

20

11/

3/14

接受日期:

20

11/

4/6

這~138追悼教育科清軍2 期

(2)

The Importance and Curriculum Design of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f

Ju-Yu Kuo (;) Doctoral Graduate Student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As far a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concerned

,

lack of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easily results in deviance on values and even delinquency.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ortance and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Moreover

,

the principles of its curriculum design were provided

in this study

,

which could be a reference to a teacher's class management.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

excluding intellectual education

,

refers to

the process and related activities or courses of learning about emotions

,

feelings

,

values

,

wills

,

and morals.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has

signljficant direct effects on students' health in bo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

learning to grow

,

personality molding

,

and social adaption.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affects not only cognitive learning but also

an individual's moral judgement. The three consequences are as followings: (A)

Positive affection is helpful to cognitive learning. (B)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can assist students in shaping their correct viewpoints of lives.

(C)

Emotions will

influence 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judgement. In the positive aspect

,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can teach students to manage their emotions and obtain the

ability of adaption as well. As for the negative aspect

,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is able to reduce negative emotions and actions.

Keywords: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 affective

teaching

、 classroom

management

、 curriculum

design

Manuscript received: Jun

13

,

2011;

Modified: Mar

14

,

2011;

Accepted: Apr

6

,

2011

(3)

一九一

壹、前言

最近發生數起校園霸凌與師生衝突的事件,在在顯示青少年的價值觀在急邊的 社會變遷中發生嚴重的偏差(朱芳瑤, 2011 ;鐘佩芳.

2011)

,過去教育中所重 視的「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的全人教育目標似乎在取消操行評分之後也 漸漸隱而不見,取而代之的則是「缺德」等對現今升學主義掛帥的批評。從過去所 推崇的道德教育,到最近方興未交的「品德教育」均顯示在現階段對教育的反省。 在道德的要求中,除了道德認知、道德行動以外,道德情厲的培養似乎是另一條推 動重建道德價值觀的路徑。因此,本文將從情意教育的重要性著手,探討情意教育 的功能以及其課程設計原則,最後並提出建議做為教師在班級經營中的參考。

貳、情意教育的定義

「情意教育J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情意領域的教育)係指任何

一種將重點放在理性或認知層面以外的情緒層面,或起源於情緒層面的學習過程的 練習,亦指以改變學生情緒或社會行為目標,或是增進他們瞭解此類行為的課程。 情意教育的實施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習成長、人格塑造、社會適應,都有不可 忽視的影響力(李榮善,

1996

;張信務, 2001 ;陳木金,

1998; Harris,

2000 ;

Wood,

1994) 。情意教育所涵蓋的範疇,包括引導學生學習情緒教育、情感教 育,與人際溝通技巧等的活動與歷程。 從內容來看,情意教育可分為個人面向的人格發展與他人互動的社會發展層 面。個人的人格發展層面,包括自我情緒察覺、價值與態度的建立與意志的培養; 而在社會發展方面則可分為察覺他人情緒、同理心的培養以及人際關係的互動(王 美恩, 2011 ;吳武典,

1998

;沈六, 2005 ;歐用生,

1998 ; Lang & Marland,

1985 ; Roberts

,

2003 ; Wood

,

1994)

參、情意教育的重要性

在Goleman提倡「情緒智能J

(emotional

intelligence) 之後,讓我們發現認

識與處理情緒是一項重要的能力,比起知識導向的教育功能,情緒智能在人際溝通 與社會適應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情意的學習不但與認知有密切關聯,也會影響 海 140告中,教育草6堵軍2期

(4)

國中生情意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課程設計原則

The Importance and CurTlculum Design of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for Junior HighSch∞ IStudents

個人的道德判斷,以下即就其重要性分別說明:

一、積極正肉的情成有助於認知學習

國中生正處於由他律進入自律的關鍵期 (Kohlberg,

1974)

,在這個階段的青 少年有較大的情緒起伏變化,往往由於不懂如何發洩或控制情緒,而一時衝動鑄下 大錯。研究(王淑俐.

1995

;王煥臻、柯華葳.

1999

;柯巧俐, 2005 ;蔡秀玲、 楊智馨, 1999) 發現青少年階段面臨不同的發展任務與挑戰,種種的要求與壓力 易造成青少年情緒不穩定的情形,且容易衝動、受他人影響,情緒爆發時不是傷 到別人就是傷到自己(許秩維 '2011) ,所以在完成青少年階段發展任務的過程 中,教導學生妥善管理多變的情緒就更為重要。此外,就記憶與情緒之間的關聯所 作的相關研究中,發現情緒會影響記憶的功能與認知(孟昭蘭,

1989 ; Kaufman,

1993 ; Monteiro

&

Haviland,

1985 ; Parkin,

1982)

,而批判思考能力與情緒智

力較高之國小學生,其學業成就亦較高(劉清芬,1999) 。吳麗娟(1989 )在探 討國內外有關理情教育課程文獻時發現,對於正常青少年而言,絕大部分研究均支 持理情教育確實可以經由教導其理性觀念來增進青少年的挫折容忍力、減少焦慮、 建立信心和改善其行為,並且認為青少年的情緒穩定與否對其學習成效有決定性的 影響,所以更需要有適當的情感教育課程來增進其情緒與心理的成長。

心理學家 (Kohlberg

& Gilligan,

1971 ; Piaget

,

1971 ; Quas & Fivush,

2009 ; Sposet,

2003) 也認為人的行為會受到個人對人、事、物認知的影響,且 情感也容易影響認知。可見情意足以影響學習效果,也與教育密不可分(

Lynch

,

Bak訟,

Lyons

,

&

Cantillon,

2009 ; Scheffler,

1991 ; Sherman

,

1989 ; Xiong,

2009)

.因此學校教育的課程中更必須重視情意教育的學習。

二、情意教育能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Phenix ( 1977

)認為情意教育應重視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所進行的價值觀內 化歷程。 Wight

(1971a,

1972b) 則認為情意包含在一個均衡的體系下並涉及三個 層面,包括:自我層面(自我控制、自我概念、自我尊重)、他人層面(人際間及 跨文化間的關係與責任)及環境層面(自然和工具) ;他並宣稱情意涵攝於複雜的 認知之下,並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發生作用,包括對自我、人際關係、社會、學習、 工作及自然世界。依此分析'I育意教育涵攝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以個人發展和社會 關係所需要的信仰、激動、態度和感動為基礎的情緒、偏好、選擇和感情,而這些 又與思考和認知有關,因為情意是從過去經驗學習而來,且會影響個人在價值、道 德及德行上的表現,所以情意教育的實施能協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並進而 追求高尚品德與正向的人生觀。

(5)

三、情緒會影響道德語知與道德、判斷

兒童在出生之後,情緒能力的發展變化與表現方式,都是取決於學習經驗,

尤其是在家庭和學校中的學習結果(毛連墟.

1994

;洪蘭 ·2009 ;賴婉甄,

2008) 。由此可知,情緒的問題非常重要,因為情緒是與生俱來且需要學習的,

從幼見對情緒理解的能力近年被視為了解兒童心智理解發展機制的關鍵(

Borelli

et aI.,

2010 ; Taumoepeau

&

Ruffman

,

2008; Tenenbaum,

Alfieri,

Brooks,

&

Dunne

,

2008) 即可得知,而青少年時期更是一個學習情緒管理與控制的重要時 期。 Doidge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臨床實驗證實人的風覺皮質區在幼年時就已成熟, 且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在青春期前也會發育完成,但是掌管自我控制、理解力、抑 制力的前額葉成熟最晚,一直要到十七、八歲才成熟(洪蘭譯. 2008) 。研究亦 指出情緒智力與道德判斷呈微弱正相關,而情緒智力之「自我情緒覺察與處理 4 層 面對道德判斷具有微弱的預測力(賴婉甄. 2008) 。可見青少年時期應加強學生 了解自我情緒與管理情緒的能力,使其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此外,情意的提昇也有助於增進道德敏感度,形成進一步採取行動的基礎。

Rest

(1980, 1986) 提出「道德行為四成份模式J

(Four-Component Model of

Moral

Behavior) 來解釋道德行為,其中包含道德敏戚度 (moral sensitivity) 、 道德判斷(

moral

judgment) 、道德動機 (moral motivation) 及道德勇氣

(moral

courage) 。所謂的道德敏戚度指理解情境'確認在某一情境下之可為與 不可為,並試圖了解此事對直接相關人員會造成何種結果或戚覺,才能在特定情境 中依此作為。道德的敏風度有助於幫助個人自我覺察並理解情境,而道德勇氣更是 個人在面臨具體情況時做出正確判斷的依據。凡此均有助於個人道德行為的展現, 也代表如果能藉由情意教育來促進個人的道德敏鼠度,將有助於道德情緒的刺激, 並進一步增進個人的道德行為。因此筆者認為可透過情意教育課程來促進道德的敏 厭度並提升道德判斷。 再談到情緒在道德判斷上所發生的作用·Freud(1989) 指出. r 自我」 (ego) 扮演著協調「超我J (superego) 與「本我 J (id) 兩者的橋樑,並協助 個人管理情緒。換言之,良好的情緒管理會提昇個體的情緒適應,使個人對於情 緒變化獲得良好的自我察覺與約束,並且能適度連用理性,以免過度反應,造成因 情緒失控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可見情緒與人格及道德發展均有密切關聯(喬建中, 2001) 。而接連發生讓社會震驚的幾則新聞,也讓世人開始發現高層次的認知發 展,並不意昧著高層次的情意發展 (Clark , 1992) 。可見情意與認知之間的關聯 性也需要重視,畢竟情意的學習與情緒的控制會影響認知的判斷與行為的動機,唯 海 142告 中草教育草 62 毒草 2期

(6)

圈中生情意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課程設計原則

The Importance and Curriculum Design of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有培養情緒管理能力的情意教育方能增進道德判斷的基礎。由上可知,情意教育不 但會影響認知、記憶與學習,也會影響個人的自我認知,對於提昇道德敏戚度並促 成道德判斷更是十分重要。

肆、情意教育的功能

情意教育的教學成功與否,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習成長、建立正向的自我 概念、人格陶冶、社會適應以及道德判斷都很重要(李榮善,

1996

;張信務,

2001

;陳木金,

1998 ; Harris

,

2000 ; Wood,

1994)

0 Seligman強調透過樂觀做

為自我增強有力的工具,以正向情緒培養堅毅個性並消餌負向情緒,能使孩子在面 對負向事件時,透過正向情緒的活化,找到正向意義,也有益於自我調適,進而提 升孩童內在動機,建立心靈的幸福戚(司|自常雅珍, 2005) 。以上屬於情意教育 積極的功能。就情緒的消極面來看,情緒問題會影響個人的學習效能、身心健康、 人際關係、行為表現、人格發展與生活適應,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由上可知, 積極正向的情緒有助於生活與學習(常雅珍,

2004)

,而消極負向的情緒往往影

響生活、學習與健康(吳宗立,

1996

;許芳菊,

2009 ; Lekander,

Nilsonne

,

&

Ingvar,

2011

)。如果從人格發展層面與社會發展層面來區分,情意教育的功能則

可說明如下:

一、1 人絡發展層面

(一)可增進個人的道德、規範、厭僑、態度與理想

人類如能察覺並表連內心的感受,且能自我肯定,坦誠與人相處,便是個懂

得尊重自己及別人的個體,也能發揮各方面的學習潛能 (Ke剖,

Logan

,

McDuffy,

Malechi & Selkowitz

,

1973 ; Lang et al.,

1998) 。周天賜 (1988) 、徐宗林

(1990) 也認為情意教育強調情緒、戚情價值、意志、態度、興趣等學習的重 要,教育目標上更希望達到接納自我、樂於自我實現的理想。 (二)培養能繼續追求美戚蔑倫理完美的人 鍾聖校 (2000) 指出情意教育應培養能在美歐及倫理上追求完美的人。這種 人應具有人文素養和情緒素養,也就是在態度上具有寬容、欣賞、尊重與關懷四種 態度;在行動面向應真有激發注意、創意思考、適當行動的行為特質。這顯示出情 意教學追求理性與威性的協調統整。林建福(2010) 亦指出人們所戚受到的各類

(7)

情緒均與其生命品質有關,而個人所展現的情緒足以反應其生命品質。 男外,根據 Krathwohl (1964) 的分類,情意學習的效果可依其學習的深淺程 度分為五種層次,依序為:1.接受, 2. 反應; 3. 價值評定; 4. 價值組織; 5. 形成品 格。從其對|育意學習的效果所做的研究中也可看出情意教育具有追求完美品格及全 人目標的功能。 由上可知,學生透過情意教育將能接受某些已篩選妥當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進 而培養高尚的品格,這與 Miller

( 1995

)所主張的全人教育目標相同,認為教育

應均衡發展,培養出在知|生認知 (intellectual cognitive) 與感性情意(

emotional

affective) 領域能平衡發展的個體。 (三)可統合知、僑、意三方面的學習 情意領域的學習包括認知成分、情緒的成分和行為成分,認知只是情意學習的 先決必要條件,其學習重點在於行為的實踐部分。也就是說認知是情意教育的起始 目標,態度和行為才是情意教育的終極目標。徐宗林(1990 )和潘裕豐 (2000) 都認為情意的教育目的即在使教育均衡地發展,以便培養完整的、統合的自我, 獲得自我的實現;學校則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人際關係與關懷社會、培養 健全人格的重要學習領域。如能知、情、意、行全面一體發展,才能落實在情意 的實踐上。 Clark

( 1992

)更進一步提出其對情意學習的看法,認為教育計畫必須 提供使情緒方面的知識和假設被發覺的機會,才能幫助情意的發展。而Silverman (1988) 針對資優生進行研究,認為資優教育忽視情意的發展將會影響到見童智 力與成就的發展。可見,情意是無法從認知領域中分離的,兩者在學習與發展中將 持續互動,也代表教育應統合知、情、意三方面的學習,以追求個體全方位的成 長。

二、社會發展層面

(一)引導學生認識自我並增進人際關係

情意智能可說是察覺自我情緒的能力,也是認識他人情緒,並與之溝通的基 礎,對於人際關係的經營與應對十分重要(謝水南,

1995 ; Denham

,

McKinley

,

Couchoud

,

&

Holt

,

1990)

.這也是吳武典 (1998) 所主張人事智能相當重要的

意義。 Goleman (1 995) 認為情緒智力 (EQ) 包括從自我激勵的能力到了解他人 情緒的能力,進而促進人際關係維繫的能力。情緒智力佳者,較能建設性地、積 極性地發揮情緒的正面價值與功能。而情緒智力差者,則可能會將情緒導向消極 性、破壞性的方向,使情緒作用成為負面效果。Dunn和 Cutting

( 1999

)的研究

(8)

圈中生情意、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課程設計原則

TheImpoπanceand Curriculum Design of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中也發現情緒理解力較佳的幼見會有較清楚的友誼概念,其他研究亦有類似的結

果 (Borelli,

Sbarra

,

Crowley

,

&

Mayes

,

2011 ; Denham et a

l.,

2003 ; Lindsey

&

Colwell

,

2003) 。而由情意教育對情緒管理、覺察他人情緒能力的重視(劉中 夫,

2005)

,便可看出情意教育的功能包括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與增進與他人之間 的良好互動。

魏美惠(1996 )認為情厭教育 (affective education) 或謂情意教學(

affective

teaching)

,是指能散發學童情性正面發展的教學模式。其目的在於培養其正確的 人生觀及良好的生活態度,激發個性朝向光明面發展,同時也希望為將來儲備社會 生存及與人相處的能力。黃志鵬(2004) 則認為情意教育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認識 自我、發展自我統合、建立人際關係、關懷社會與培養健全人格。 由上可知,良好人際互動的基礎在於個體必須能擁有自我覺察與覺察他人的情 緒的能力,所以情意教育應引導學生透過學習認識自我,方能進一步讓學生養成正 向樂觀的學習態度,在與他人互動時也能培養同情心或增進利他行為。 (二)達成良好自我調適與祉會適應 情意教育所要強調的內容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談的適應問題;所以也可從輔導 或個人社會發展的角度來探討情意教育(曾燕春,1996) 。其功能在於引導個人 學習自我適應與社會適應(黃志鵬,

2004)

,促進學生發展對自己、他人與學校 的正向態度、信念與價值,並藉著這些情厲的力量幫助學生導向豐富、有效率的生 活。葉子超 (1996) 與謝水南(1995 )也認為情意教育的目的在輔導學生情緒能 成熟戶發展,並協助其獲致健全的自我適應與良好的人際關係三村建福(2010) 則認為情緒的適當培育有助於個人幸福人生及良好社會秩序的建立。 由上可知,情意教育的功能在於協助學生增強智能以外的心理能力,並強調透 過輔導發展學生對自我正向的概念、察覺自我情緒、管理自我情緒;而除了上述個 人面向外,情意教育也應注重個人以外的環境面向,教導學生善用溝通技巧、管理 自我情緒,以便與他人達成良好互動,做好社會適應的準備。 總之,情意教育著重在認知、技能以外的學習面向,其功能從培養個人的情意 態度,到增進自我了解與他人互動,再從與他人良好互動中學習自我與社會適應, 最終便能統合自我,達成知、情、意的均衡發展,所以情意教育便是透過情意的學 習發展個體的學習動機、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使學生對自己、教師、同學、學校 等有正向態度,進而影響其學習行為,提昇學術成就與心理健康。

(9)

伍、情意教育課程的設計原則

本節將分別從課程、教學、行政方面的配合以及評量方式來探討情意教育課程 在設計及編選時應注意的幾點原則。

一、課程部分

(→)課程內容須兼顧正式與非正式課程 情意教育的設計除了須配合各學科單元教學目標設計實施,也必須配合學校文 化來設計,才能透過各項有意義的教育設計活動全面實施並塑造教學環境,教師更 須慎用權威與影響力,才能發揮身教功能(林山太.

1997

;謝水南. 1995) 。再 者,設計課程時必須考慮特定的文化和社會脈絡,並探討情意方案和其他教育方案 的關聯,如此才能兼顧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的學習效果(歐用生.

1998)

(二)注重個別差異﹒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情意教育課程必須基於發展心理學、教育哲學與諮商方法的理論設計,課程 的進行也要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才能了解情意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並配合學 生的身心發展,給予適當的學習機會(曾燕春.

1996

;歐用生.

1998

.謝水南,

1995

)。潘裕豐 (2000) 持相同看法,並指出教師平日對學生的情意特質要多加

觀察了解,才能達到適性教育的目的。I.

L.

Sonnier與c.

B. Sonnier

(1 995) 則指 出,設計情意教學方案要注重個別差異,才能配合學生的認識力、成熟度及個別需 求採用適當的學習方式。可見情意教育課程的設計必須配合學生情意的發展,亦即 因教學對象的身心發展階段而有不同安排,才能給予良好的情意毆發。 (三)教學內容必須與時俱進 社會變遷迅速所衍生的青少年次文化或新興的價值觀,都是中學階段情 意教育所應積極輔導的目標,尤其是應培養學生具有管理自己戚情的內省智慧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及能體諒、與他人和諧相處,並有效溝通、化解 衝突的人際智慧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當燕春 (1996) 認為情意教育的 課程應加強現在及未來的準備,在輔導的功能上也應該重視預防甚於矯治。歐用生

(1

998

)也指出設計情意課程應了解情意方案的歷史及其形式,分析情意課程的 意圖,如此才能掌握其本質用以設計課程。由此可知,情意教育的落實不但能連成 其內省、控制情緒及行為的消極目標,更能促成個人學習正向情戚與自我認同的積 極目標,也就是培養學生樂觀與自我悅納的價值觀。 由上可知,情意課程的設計是需要高度創意的任務,從單元教學到校園氣氛都 這iS>146告 中寧教育制2 卷草 2期

(10)

國中生情意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課程設計原則

TheImpo內 anceand Curriculum Design of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for Ju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是情意教育應注意的重點。學校在實施情意教育時,不該只重知識的傳授,反而更 應注意情意的養成;而潛在課程的情意教育對發展潛能、變化學生氣質也真有關鍵 的影響力,因此優良校風、教師的身教、校園環境美化與設施的教育性布置,甚至 是各種制度、服儀、活動等,都需要細心的考量、執行與評量,才能使學生具有成 就戚地學習,並建立情意教育的基礎。

二、教學部分

(一)情意教育的學習是統合的 認知心理學雖然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意、技能三層次,但這三個層次的 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產生行為改變就要力求知、情、 意、行合一(林山太,

1997

;謝水南, 1995) 。曾燕春 (1996) 指出在設計情意 教學的活動時,必須遵循「發展性輔導」課程設計的一些重要原則,輔導策略必須 包括人類三種經驗向度,即認知、情廠與行為三方面的統整學習。事實上學校採行 分科教學是不得己的措施,各科教師應注意科際間的整合學習,使學生獲得完整的 學習經驗,而非支離、片段的各科知識。 (二)情意教育的學習須注重連續 情意學習是緩慢的轉變過程,屬於一種潛在學習。曾燕春 (1996) 認為情意 教育的課程設計必須有系統、有順序與廣泛性。謝水南 (1995) 則指出情意教育 課程的設計須循序漸進,由低層次目標到高層次目標。可見每一個階段的情意教育 課題都必須配合個體的心理發展特性作階段性的任務實施,因為情意學習無法立即 獲得成效,而是一種價值內化的潛在學習。 總而言之,教師應善用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於正式教學與隨機教學。畢竟教師 身為教學實施者也是教學過程的一環,所以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方能提 供學生良好楷模。 (三)情意教育的學習必須於生活中實踐 林山太(

1997

)認為情意教育須注重美育、群育、德育等方面的學習,藉 由情意與認知學習層面的互動,引導個人透過觀察、參與體驗等方式,在學習中 發展個人特質,並從中培養同理心、利他情懷與實際行動的價值基腔。曾燕春 (1996) 則認為實施情意教育必須使學生將習得的態度遷移到日常生活的各種學 習。可見,情意教育應是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機會教育,才能讓學生將情嵐付諸於 真實的行動,並進而在生活中實踐價值。

(11)

三、行政方面的配合

學校的行政方面在實施情意教育課程時,應注重與家庭、社區的全面配合。林 山太 (1997) 與謝水南(

1995

)認為情意的學習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的整體配 合。歐用生 (1998) 認為設計情意教育課程時須注意界定個人發展、社會發展及 其相互關係,也就是將三者加以整合。I.

L.

Sonnier與C.

B. Sonnier

(1995) 也指 出,設計情意教學方案要注意教育均衡,並從整體教育的觀點來設計課程,可見學 校的情意教育應是全面的,必須透過教學、行政措施、家庭以及社區合作等才能全 面實施情意教育。

四、教學語量部分

關於情意教學的評量部分應重視質的評量。林山太(1997) 認為情意教穹的 評量不能只以紙筆測驗或口頭回答來評定,教師應用觀察、紀錄、面談、實際操 作或活動參與之表現來分析學生的行為特質。曾燕春(1996) 也認為情意教育應 重視評鑑和矯治性的回顧,並從質的評量來探討情意教育的成效。I.

L.

Sonnier與

C. B. Sonnier ( 1995

)則指出,設計情意教學方案的評量應考慮成就目標,除了 檢視教學是否促進個人智慧的成長發展,也必須要求教師檢視自我效能。結果才能 透過評鑑了解情意教育實施的成效,作為將來設計情意教育課程的依據。潘裕豐 (2000) 則認為課前適當的情意評量(人格測驗、行為量表、思考測驗等)也是 必須的,如此教師才可以評量工具測驗的結果作為設計情意教學方案的參考。可見 課前評量也是情意課程設計的基本工作之一。 綜上所述,課程的設計者須了解情意的特質以及情意課程的教學目標,並了 解實施對象的認知發展階段及個別需求,方能善用輔導或諮商的技巧設計適合的課 程,而情意領域的學習橫跨各種科目,對於學生的智力學習或是認知的表現也有相 當的影響,欲引導學生了解自我、覺察自己或是他人的情緒,並與他人產生良好互 動或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達成個人適應及社會適應,便須注重在各領域間實施情 意教育,不論是透過正式課程,如團體輔導或是各領域正式課程;或是透過大如學 校氣氛、包含師生間互動的潛在課程,都要視需求於單元課程中實施,且應配合整 體組織的氣氛或符合文化的背景及脈絡,才能有系統地設計且靈活地實施情意教育 課程,以達到情意教育統整知、 1胃、意三方面學習的功能。 筆者認為透過情意教育課程的實施將能促進道德認知的發展,因此在編製教學 方案時更應依照情意教育課程的特性來設計,方能掌握情意教育的本質並達成其目 標,最終才能檢視情意教育教學方案對道德認知的影響。而除了教師應注重在課程 這診 148告 中,教育事 62 毒草 2期

(12)

國中生情意、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課程設計原則

The Importance and Curriculum Design of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中納入情意教育的教學之外,身為導師將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學生,因此如果能於日 常班級經營中加強情意教育課程的實施,將更能藉此落實情意教學。以下便對教師 於班級經營中應如何實施情意教育教學提出幾項建議。

陸、建議:如何在班級經營中

實施情意教育教學

導師平日與學生相處時間較多,也較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學生的行為舉止,因此 善用機會,隨時隨地運用機會實施情意教育,便能具體落實情意教育的教學目標。 以下作為均能協助教師營造適當的情意教學環境。

一、配合行政,塑追良好燒殺

不論是正式課程或是非正式課程,良好的校園文化將是民主與尊重的學習殿堂

(J

oseph,

1989)

,導師在班級經營的同時,也可以請求學校行政單位的支持,組 成教師團隊設計課程或教學活動,才能促成全面的學習。

二、重視身教言務,提供學習楷模

導師身為第一線教育人員,較易與學生共處,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 學先模仿與學習的對象。教師不應該只重視智育的成果,而應以成為「人師」而自 居,這也是一種潛在教育的學習。此外,校園中教職人員之間的互動,甚至是師生 之間的互動,也都將成為學生眼中學習的行為模式,因此,塑造溫馨的校園氣氛、 培養同事之間的情誼也是提供給學生的正向學習典範。

三、善用時事新間,引導學生討論與發表

學習不應只是被動的灌輸,尤其是情意的學習更應該能扣人心弦、貼近學生的 生活,才能真的「動之以情」。導師可善用早修或自習等空白課程,帶領學生討論 時事議題,並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或是發表意見,這樣的學習方式就能使學生從生活 實例中產生遷移的學習效果。而師生之間討論的禮儀與規範,也會在無形中培育孩 子尊重與包容的表達方法。

四、善用教學方法,達成情意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有許多種,根據學者的討論,適合用於情意教育教學的方法包括有體 June.2011 馳。咄內 Education ~149 還

(13)

驗學習法、角色扮演法、討論學習法、欣賞學習法與價值澄清法等。過去的實證研 究中有以團體活動的方式進行者(沈鈺珍 ·2002 ;張淑玲.

2004)

.亦可於各科 教學中融入情意課程的學習(吳盈瑩·2000 ;吳湘靈 ·2004 ;賴怡紋.

2007)

甚至是融入各學科科技整合者(吳武典、簡茂發.

2001

)。導師可就現有的教學 資源與學習環境,配合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學習方法,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 果。

五、加強課程統整,促成跨領域的學習

既然情意教育重視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的整合目標,也與全人教育所強調 的教學目標相符,在校園的學習中如果能透過跨領域的合作達到課程統整的目標, 便能使學生得到全面的學習機會,小從課程單元的活動設計(電影欣賞與討論、 體驗活動、閱讀討論) .大到跨領域之間的校園活動計劃(例如:參觀養老厚、 法院、志工服務學習) .班級氣氛營造或是校園風氣的建立(例如:友善校園計 劃) .都可以提供學生全面而統整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體驗,獲 得情意上的敢發。

式、選論家長加入,協助成果諸軍

除了學校生活以外,學生較多的時間是面對家庭,因此教師若能保持親師良好 溝通,並透過同儕的力量了解學生在各方面所遇到的困難,便能即時向家長反應學 生的學習與在校生活適應的狀況,使家長也能做出立即且適當的協助,讓親師能合 作發揮預防及輔導的功能,了解學生情意學習的成效並進行回饋與評估。此外,家 庭生活與社會文化對學生的情緒培養也很重要(林建福 ·2010

; Denham,

1998 ;

Greig & Howe

,

2001 ; Meins et

泣,

2002)

.導師可藉由聯絡簿,讓學生練習抒

發情鸝並表達獻受,如此可與家長共同以此為平台,做為親師與師生間互動學習的 空間。有的學生雖不擅以文字表達,亦可以塗鴉方式試著表達情感。

七、與任課教師合作,重視形成性語量

導師雖然有很多時間陪伴學生,但是任課教師也有不同的立場觀察學生,因此 教師若能配合任課教師,將能從各方面進行形成性的評量,包括軟事記錄、任課教 師的訪談或是學校行政人員的記錄,都可增加對學生情意學習的評估,畢竟情意方 面的學習效果是較難透過紙筆測驗呈現出來的,再者,情意學習的成效也不是短期 之間就可以觀察得到的,所以透過質的評量較能了解情意學習的目標是否達成。 長期升學主義掛帥的學校教育往往疏忽的情意教育的教學,雖然情意教育並非 海 150E頁 中等教育草6堵軍 2期

(14)

國中生情意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課程設計原則

The Importance and Curriculum Design of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for Ju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獨立的課程科目,也較難加以評量,但是重視情意教育足以引導教師跳脫認知的層 面,轉而注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與人際關係的建立,這些學習效果未必能立竿見影, 但對學生一生的個人適應與社會適應,均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希望以此文拋磚引玉 引發各界對情意教育的重視與檢討,並提供教師作為班級經營與營造優質友善的校 園環境的另一條途徑,也期待將來能做為更進一步實證研究的基礎。

參考書目:

毛連墟( 1994) 。生活教育與道德成長。臺北:心理。 王美恩 (2011 年3 月)。用同理心終結霸凌。親子天下 ·21

112-114 。 王淑俐( 1995) 。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國立編譯館主編。臺北:合記圖書。 王煥臻、柯華葳( 1999) 。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朱芳瑤 (20

II

)。近二成學子常被霸凌逾114 想死。中時電子報。 2011 年 2 月 16 日,取自 http://tw.

news.yahoo.com/article/url/d/a/ll 0216/4/2mhad.html

0 吳宗立( 1996) 。國中學生情緒問題之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 ·46

.

90-的。 吳武典 (1998) 。情意智能的理論與質務。載於中華民國資優教育學會舉辦之「多元智能與成功智能 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頁 88-123) .臺北市。 吳武典、簡茂發 (200

I

)。以人事智能為核心的多元智能課程對國小學生個人成長與因應行為的影 響。資優教育研究.

1 (1) .

1-詣。 吳盈瑩 (1999) 。情緒教育融入國小國語科之教學研究一以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吳湘靈 (2004 )。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一情緒教育融入故學教學之質踐。國立 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市。 李榮善 (1996) 。開放教育落實情意教學的認知與原則策略。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情意教 學(頁 51-62 )。高雄市:復文。 沈六 (2005 )。情意教育。謹灣教育 ·636·2-12 。 沈鈺珍 (2002 )口「理情 U 型自尊」閩體方案對國小低自尊兒童自尊、理性思考、情緒智力之輔導效果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天賜 (1988) 。情意教學目標的理論及其評量方法。中國謝驗學會年刊,兒. 167-180 。 孟昭蘭(

1988

)。情緒的組織功能一關於情緒對認知操作的影響的幾個實驗總結。心理學報·2· 118-126 。 林山太( 1997) 。中學情意教育的實務之探討。載於賴麗珍(主編)• r 師資培育與情意教育學街研討 會」論文主義(頁 177-195) .輔仁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林建福 (2010) 。情緒教育的哲學探究:迷恩、重要性與建議。教育研究築刊 ·56

(4)

·1-26 。 柯巧俐 (2005 )。從心理社會發展及精神健康的角度看青少年的教育。高醫醫訊.

25

(1

0) •

18 。 洪蘭 (2009年4 月)。教孩子情緒管理。鏡子天下 ·5· 詣。

洪蘭(譯)

(2008)

0 Norman Doidge著。改變是大腦的天性。 (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臺北市:心理。

徐宗林 (1990) 。現代教育思潮。臺北市:五商。

(15)

領熾教學

常雅珍 (2004 )。激發心靈潛能-一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情意教育內容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 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常雅珍 (2005 )。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臺北市:心理。 張信務 (2001) 。帶好學生總動員一談教訓輔合一。教師天地 '110·46-51 。 張淑玲 (2004) 。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小資優生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許芳菊 (2009年4 月)。都是情緒惹的禍。親子天下, 5· 150 。 許秩維 (2011 )。減少霸凌改善人際做起。中央社。 2011 年 2 月 17 日,取白 http://tw.news.yahoo.

com/article/ur

l/

d/a/ II 0217/5/2mI23.html

0

陳木金(1 998 )。談美感教育與情意教育。北縣教育,

22 .

24-28 。 喬建中 (200 I) 。情緒心理與情緒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 曾燕春( 1996) 。情意為本的開放教育。載於鄧運林(主編) ,開放教育情意教學(頁 91-114 )。高 雄市:復文圖書。 葉子超( 1996) 。社會科情意教學方法與評暈。國教園地,

57 (58)

.凹,的。 劉中夫 (2005) 。岡理心訓練課程對高職學生同理心、情緒智力及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清芬 (2000) 。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開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歐用生(1998) 。學校情意課程與兒童人格建構。國民教育,

38 (4) .

2-10 。 潘裕豐 (2000 )。談資優學生情意教育。資優教育,

77 .

1-7 。 蔡秀吟、楊智馨( 1999) 。情緒管理。臺北市:揚智。 賴恰蚊 (2007 )。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對園中七年級學生情緒智慧、同儕人際關係之影響。國 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婉甄 (2008) 。高雄地區高中生父母教養方式、情緒智力與道德判斷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水南(1 995 )。情意教育的特質與教學策略。北縣教育,

6 .

18-22 。 鐘佩芳 (20

II

)。童灣國中小霸凌中等嚴重。新生報。2011 年2 月 16 日,取自http://tw.

news. yahoo

com/article/ur

l/

d/a

/l

10216

/1

28/2mh4

t.

html

0 -的口 -u--2 臼『〈~

Borelli

,

J.

L.,

Crowley

,

M. J.

,

David

,

D. H.

,

Sbarra

,

D. A.

,

Anderson

,

G. M.

,

&

Mayes

, L.

C.

(2010)

Attachment and emotion in school-aged children.

Emotion

,

10

,

475-485.

Borelli

,

J.

,

Sbarra

,

D.

,

Crowley

,

M.

,

&

Mayes

, L.

(20 II). Mood symptoms and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to threat in school-aged children.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

y,

40(2)

,

220-232.

Clark

,

B.

(1

992).

Growing up Gifted(4TH).

New York: Macmillan.

Denham

,

S. A.

(1

998).

Emotion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Denham

,

S. A.

,

Blair

,

K. A.

,

DeMulder

,

E.

,

Levitas

, J. ,

Sawyer

,

K.

,

Auerbach-Major

,

S. et a

l.

(2003).

Preschool emotional competence: Pathway to social 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

,

74

,

238-256

Denham

,

S. A.

,

McKinley

,

M.

,

Couchoud

,

E. A.

,

&

Holt

,

R. (1990). Emotion and behavioral

predicators of preschool peer ratings.

Child Development

,

61

,

1145-1152.

Dunn

,

J.

,

&

Cutting

,

A. (1999). Understanding others

,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riendship

intersections in young children.

Social Development

,

8

,

201-219

Freud

,

S.

(1

989).

The ego and the i

d.

New York: Norton.

中,教育草62 毒草 2 期

(16)

國中生情意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課程設計原則

The Importance and Curriculum Design of Education of Affective Domai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Gre 嗨,

A.

, &

Howe

,

D. (200 I). Social understanding

,

attachment secur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and

maternal health.

British Journal oh Development

Psychology, 夕;

351-364

Ha汀is,

P.

L.

(2000). Understanding emotion. In M. Lewis

&

Haviland-Jones(Eds.)

,

Handbook of

emotions

(2nd ed.

,

pp.281-292).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Joseph

,

R.

(1

989). The just community approach: Democracy in a communitarian mode.

Lawrence

Kohlberg's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aufman

,

J. S. (1993

,

April).

Mood and memory research: The Need for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Atlanta

,

GA.

Keat

,

D. B.

,

Logan

,

W.

L.,

Malechi

,

D.

,

McDuffy

, L., &

Selkowitz

, L.

(1

973).

The making of

的e

twenty-first century person: His need for an

a品ctive

curriculum.

Unpublished manuscripts

,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Kohlberg

, L.

(1

974). Education

,

moral development and faith.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

4(3)

,

5-16.

Kohlberg

, L.,

&

Turiel

,

E. (1971). Mor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education. In G. Lesser(Ed.)

,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pp

.4

02-424). Chicago: Scott Foresman.

Krathwohl

,

D. R.

,

Bloom

,

B. S.

,&

Masia

,

B. B. (1964).

Taxonomy ofEducational Objectives Book

III Affective Domain.

N.

Y.:

Mackay.

Lang

,

P.

,

&

Marland

,

M.(Ed.)

(l

985).

New Directions in Pastoral Care.

Oxford

,

Blackwell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astoral Care in Education (NAPCE)

Lang

,

P.

,

Katz

,

Y.

J.

,

&

Menezes

,

I.

(1998).

A 峙的 ve

education: A

compara白 ve

view.

London: Cassel

l.

Lekand缸,悅,

Nilsonne

,

G.ιIngv缸,

M. (2011).

Affective regulation and the neuroscience of

emotion.

Stockholm: Karolinska Institute

t.

Lindsey

,

E.

w., &

Colwell

,

M. J. (2003). Preschoolers' emotional competence: Links to pretend

and Physical play.

Child Study Journal

,

33

,

39-52

Lynch

,

K.

,

Baker

,

J.

,

Lyons

,

M.

, &

Cantillon

,

S. et a

l.

(2009).

Affective equality: love

,

care and

Lusf問 B的ingsωke: P句rave

Macmillan

Meins

,

E.

,

Fernyhough

, c.,

Wainwright,氏,

Gupta

,

M. D.

,

Fradl 句,

E.

, &

Tuckey

,

M. (2002).

Maternal mind-mindedness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as predictors of theory of mind understanding.

Child Development

,

73

,

1715-1726.

Miller

,

R. (1995).

What are Schools for?

Antario: Holistic Education Press

,

57-159.

Monteiro

,

K. P.

, &

Haviland

,

J. M. (1985).

Mood states and the recall ofchildhood memor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arkin

,

A.

(17)

Rest

,

J. R.

,

Barnett

,

R.

,

Bebeau

,

M.

,

Deemer

,

D.

,

Gatz

, I.,Moon,玄,

Spickelmier

,

J.

,

Thoma

,

S.

,

&

Volker

,

J.

(1

986).

Moral Developm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

New York: Praetor

Roberts

,

R. C. (2003).

Emotions: An essay in aid of moral psychology.

N

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effler

,!.

(1991).

In praise ofthe cognitive emotio

n.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Sherman

,

N. (1989) .

The fabric ofcharacte

r.

Oxford

,

UK: Clarendon.

Sonnier

,!. L.,

&

Sonnier

,

C. B.

(1

995). Nurturing hemispheric preference through affective

education.

Journal ofInstructional Psycholog

y,

Jun 95

,

22(2)

,

182-186.

Sposet

,

B. A. (2003).

The

a的ctive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learning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childhood curriculum.

Lewiston

,

N.

Y.:

E. Mellen Press

Taumoepeau

,

M.

,

&

Ruffman

,T.

(2008). Stepping stones to others' minds: Maternal talk relates

to child mantal state language and emotion understanding at 15

,

24

,

and 33 months.

Child

Development

,

7.夕, 284-302.

Tenenbaum

,

H. R.

,

Alfieri

, L.,

Brooks

,

P. J.

,

&

Dunne

,

G. (2008). The effects of explanatory

conversations on children's emotion understanding.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

y,

26

,

249-263.

Wight

,

A. R. (197Ia).

Toward a

deβ'nition

of affect.

Salt Lake City

,

UT: Interstate Educational

Resource Cente

r.

Wight

,

A. R.

(l

972b).

Affective goals in education.

Salt Lake City

,

UT: Interstate Educational

Resource Center.

Wood

,

P.

(1

994). Adapt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English primary school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

4

,

387-410

Xio月,

J. (2009).

A 位ctlve aspec的 of/earning.

New York: Peter Lang Pub.

中寧教育草62 卷草 2 期

至 154E頁

-Mwn-u--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Building on the strengths of students and considering their future learning needs, plan for a Junior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to gear students towards the

• Introduction of language arts elements into the junior forms in preparation for LA el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for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for their future under the three-year junior and three-year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more frontline teachers and educators realise the importance of career and life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maintained th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emphasized too much on plane geometry and should incorporate existing high school curriculum

Briefing Seminar for School Leaders of WiFi 900 Schools... Coherent Development of IT in Education Strategies and Curriculum Reform for Fostering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

Exhibition of Student Visual Arts Work 2020/21 初中 Junior Secondary 嘉許狀 Certificate of Merit..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