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學生「專題研習表現」的因素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project learning,以新視窗打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影響學生「專題研習表現」的因素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project learning,以新視窗打開"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影響學生「專題研習表現」的因素

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project

learning

梁錦波、高張仕洪、林穎心

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

摘要

本研究以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二零零二至二零零三年度的專題研習課為研究對象,探討學校實行專題研習的原因,然 後以本校實際經驗為基礎,了解下列三個因素:(一)、「家庭的社經地位」;(二)、不同的「研習範疇」──「人 文學科組」及「理科組」及(三)、學生的「學能表現」──「高能力組」與「能力稍遜組」等,對學生「專題研習 的表現」及「態度」有何影響。結果發現大部份學生都認同透過專題研習能學習不同的共通能力,以下本文將會對專 題研習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字

專題研習、共通能力、社經地位、研習範疇、學能表現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at study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scheme, a new culture proposed in education reform, in a secondary school.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in Stewards Pooi Tun Secondary School, we first investigated the merits of launching PBL. Then we focused our study on how the three factors, namely (i) parents’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ii) choice of project domain (humanities vs. science) and (iii) academic performance, would affect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s towards PBL.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Journal《香港教師中心學報》 ,Vol. 4 ©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2005

(2)

引言

為了裝備學生面對廿一世紀的挑戰,香港課程發展議 會在二零零一年六月發表的《學會學習:終身學習、 全人發展——課程發展路向》報告中,開宗明義地指 出課程發展方面的主導原則是「要教導學生學會學 習,促進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達到全人發展和終身 學習的目的,以全面提高教育質素」,學校課程必須 協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貫徹終身學習的 精神,從而學會如何學習;培養各種共通能力,以便 獲取和建構知識,奠定全人發展的基礎(課程發展議 會,2001,頁4)。在此大方向下,課程改革要發展 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同時強調學生學習的連貫性及 進展性評估,專題研習便成為了教育改革的其中一個 關鍵項目。 專題研習是指學生透過某設定課題或議題,作探 討和詳細研習,其內容可以是圍繞某一科目或學習領 域,也可以是跨學科或跨學習領域,又或是超越任何 科目和學習領域的界限,此多樣化的學習經歷,讓學 生把所學的知識、能力、價值觀和態度連繫起來,進 而建構知識學習範疇。此學習模式旨在:(一)、發 展研習能力;(二)、建構知識;(三)、培養正面 價值觀和態度(課程發展議會, 2001 ,頁 78)。對 於香港學校實行專題研習的實際成效,仍未有一個具 說服力的研究,所以本文希望就著本校三年以來推行 專題研習的經驗,初探以下三個因素:(一)、家庭 的社經地位;(二)、不同的研習範疇 ──「人文學 科組」及「理科組」;(三)、學生的學能表現 ── 「高能力組」與「能力稍遜組」,對學生專題研習的表 現及態度的影響。

實行專題研習的原因

一直以來,外國學者對專題研習有高度的讚揚,他們 認為專題研習能適合不同程度的學習者及學習環境 (Blumenfeld et al., 1991),並且能讓學生: 一、 學習發掘可研究的範疇和培育他們發現學習 (discovery learning)(Bruner, 1962);

二、「愉快學習」,享受學習的過程(Csikszentmihalyi, 1990); 三、 透過籌備調查與活動的互動過程建構新知識 (John Dewey, 1933); 四、 從事持續、合作式的調查研究(Bransford & Stein, 1993); 五、 透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去掌握一些重要原則 及概念; 六、 深入探究生活化的課題,從而提升學習興趣; 七、 藉著師生共同設計促進師生間的了解(Drake, 1998); 八、 透過協作,建立人際智能。

成功的專題研習之要素

總結不同學者的研究,我們發現成功的專題研習須包 含下列的要素: 一、 學 生 必 須 參 與 設 計 過 程 及 有 主 題 選 擇 權 (Marsh, 1994),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享有自主 權是維持其學習興趣及動力之重要元素,這樣 就 能 加 強 學 生 對 整 個 學 習 過 程 的 責 任 感 (Tassinari, 1996; Wolk, 1994; Worthy, 2000)。 二、 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要滿足學生的興趣及需要 (Burns, 1995),良好的心理狀況直接影響學生 對該學科的回應(Mager, 1990)。 三、 課題要與學生熟識事物或經驗有深切的關係 (Drake, 1998),才能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 四、 學習活動要生活化(Wong et al., 1995),並包

括實地考察的學習經驗(Kimber & Smith, 1999)。

五、 具目標感(香港課程發展處, 1997)。 六、 學習經歷較為豐富及複雜,並涉及跨學科的知

識(Drake, 1998),學生在跨學科的專題研習 比 單 一 學 科 之 專 題 研 習 的 表 現 更 主 動 積 極 (Pang & Yeung, 2000)。

七、 提供廣泛的互相協作機會予學生(J a c o b s , 1989),協作學習能達致更高的學習成效,透 過學生之間的協作,讓他們在組內互相學習,

(3)

共 同 解 決 問 題 , 處 理 組 員 與 組 員 間 之 衝 突 (Johnson & Johnson, 1989)。

若設計專題研習時能根據上述的原則,就能讓學生根 據自己的興趣及需要學習,並能參與生活化的體驗, 從而主動學習,享受互動學習的教學成果。

本校專題研習之實際經驗

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在二零零一年的校務報告中明確 地指出以「策勵教學質素,更新學習文化」為主題, 藉課程改革推動校本課程,所以開始策劃課程統整, 並與當時的教育署課程發展處、香港中文大學「學校 夥伴協作計劃」及香港大學母語教學支援中心共同發 展初中人文學科(包括歷史、地理、經公、中史及公 民教育科)的課程統整模式(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 2001),開展了「跨學科專題研習」計劃,重視課程 的水平發展,即課程統整;並兼顧學生基本能力的發 展,即課程的垂直發展,以不同年級的學生,發展不 同程度的共通能力,以下是三個年度本校專題研習的 實際經驗: 表一: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教師參與專題研習的概況 年份 參與專題研習的教師數目 教師參與程度 2 0 0 0 - 2 0 0 1 人文學科各科主任(5 人) 共同設計專題研習的內容,分進程、評估等 2 0 0 1 - 2 0 0 2 人文學科老師(15 人) 共同設計十二節課堂內容,各學科老師從不同學科協助學生 2 0 0 2 - 2 0 0 3 人文學科及科學科老師(25 人) 共同設計每週一課節、統整人文及科學科的課題 表二: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學生參與專題研習的概況 一、水平發展 份 年 每班的分組情況 專題研習的範圍 研習時間 統整的模式 1 0 0 2 -0 0 0 2 中二、三共四 組 七 分 班 每 , 班 民 、 濟 經 、 施 設 、 會 社 的 區 本 關 有 行 進 生 學 習 研 題 專 的 等 化 文 及 史 歷 、 保 環 、 生 餘 課 跨人文學科 2 0 0 2 -1 0 0 2 中一至中三 , 班 五 十 共 習 研 題 專 行 進 日 節 統 傳 國 中 : 一 中 展 發 的 港 香 看 史 歷 區 西 中 從 : 二 中 展 發 續 持 可 的 龍 九 南 東 : 三 中 出 撥 中 科 四 由 年 全 課 以 輔 , 節 課 二 十 習 研 後 科 學 文 人 跨 3 0 0 2 -2 0 0 2 中一至中三 , 班 五 十 共 習 研 題 專 行 進 科 學 文 人 於 中 集 只 疇 範 : 一 中 擇 選 作 疇 範 的 科 理 或 科 學 文 人 從 可 : 二 中 展 發 續 持 可 的 龍 九 南 東 : 三 中 以 輔 , 節 課 一 週 每 習 研 後 課 科 學 文 人 跨 科 學 科 及

(4)

表三: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學生參與專題研習的概況 二、垂直發展(共通能力) 力 能 習 研 協作能力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溝通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 一 中 熟悉不同資料的蒐集方法 料 資 手 二 他 其 或 上 網 標 目 習 學 及 題 主 合 切 4 -3 人一組 ) 少 較 數 人 ( 、 入 輸 文 中 、 理 處 書 文 尋 搜 上 網 問 訪 行 進 內 校 在 老師提供較多 引 指 二 中 著重一手資料的搜集 、 合 綜 、 析 分 料 資 視 重 鑑 評 及 論 推 5 -4 人一組, 助 協 生 學 四 中 件 軟 示 演 (Power-point) 析 分 助 協 表 算 試 (Excel) 台 平 上 網 問 訪 及 察 考 外 出 老師提供適度 引 指 三 中 設計問卷 題 問 決 解 劃 計 動 行 考 思 判 批 5 -4 人一組, 的 員 組 各 視 重 工 分 作 製 頁 網 計 設 畫 動 台 平 上 網 系 有 、 察 考 外 出 、 問 訪 卷 問 的 統 察 考 外 海 象 抽 較 題 課 高 更 性 主 自

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是次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影響學生專題研習表現的可 能因素,主要集中以下三個方向: 一、「家庭的社經地位」 很多學者如 Walker(1987)都提出學生家庭的 社經地位(SES)與其學業成績有顯著相關,我 們想探討這點如何影響學生的研習表現。 二、「研習的範疇」 了解不同的研習範疇 ─「人文學科組」及「理 科組」,會否使學生有下列的差異: ─ 對專題研習的評價; ─ 研習能力的提升; ─ 專題研習的表現; ─「人文學科」能力的提升; ─「理科」能力的提升。 三、「學生的學能」 最後,我們比較學生的不同學能——「高能力 組」與「能力稍遜組」,會否影響其對專題研習 的理解和認同。

研究對象

是次「專題研習」研究的主要對象是 2002-2003 年度 中一至中三的學生,中一級人數為205人,中二級為 209 人,中三級為 201 人,總人數為 615 人。他們的 研習經驗如下: 表四:參與研究的各級學生的研習經驗 同時我們把研究焦點集中在中二級學生(人文學科組 有 143 人,理科組有 66 人),其原因有五個: 一、 中二級學生在過去已有一年專題研習的經驗, 本年度更將範圍從人文學科擴展至理科,所以 希望了解分組對其研習的影響。 二、 縱觀三級的題目範疇,中二級的範疇發揮性較 中一及中三強。 三、 中二級的學生並沒有中三升中四分科考試的壓 力,所以會較用心進行。 四、 中一生未必有專題研習的經驗,或是經驗參 驗 經 習 研 的 生 學 2 0 -1 0 年度 02-03年度 一 中 — 範疇只集中於人文學科 二 中 中國傳統節日 可從人文學科或理科的 擇 選 作 疇 範 三 中 從中西區歷史看 展 發 的 港 香 展 發 續 持 可 的 龍 九 南 東 (分文、理範疇進行)

(5)

差,有所限制。 五、 集中研究中二級會較全面,因為學生分了人文 學科組及理科組後,在上專題研習課前(學期 中)和課後(學期尾)分別進行了能力評核測 試,以評估學生的能力有否提升。

研究工具

一、 問卷調查 我們首先在二零零二年十一月發放第一次問卷 予中一至中三學生,作為先導測試;接著在二 零零三年四月發放第二次問卷:是次問卷內容 包括學生對專題研習的觀感、對第九堂的觀 感、學生的技能、學校的支援、家庭的支持及 家庭的社經地位(SES)。設「1」至「5」選擇, 「1」是非常同意,「5」是非常不同意。 表五:第二次問卷調查的有效問卷分佈 數 人 生 學 有效問卷數目 一 中 205 199 二 中 ) 組 文 ( ) 組 理 ( 9 0 2 ) 3 4 1 ( ) 6 6 ( 8 9 1 ) 6 3 1 ( ) 2 6 ( 三 中 201 188 數 總 615 585 二、 人文學科組及理科組的能力評核測試 人文學科及科學科負責老師分別設計了「人文 學科能力測驗」及「理科能力測驗」,各設課前 及課後測驗共四份卷,各卷時限為三十分鐘。 由於籌備及設計需時,課前測驗於二零零三年 一月上旬,即上學期考試期間舉行;課後測驗 則於二零零三年六月下旬,即期終試期間舉 行。其中「人文學科能力測驗」只給予中二的 甲、乙班(共四班)學生,於課餘時間另設測驗 時段進行;而「理科能力測驗」則給予中二全級 同學,測驗卷會連同科學科考試卷一同派發, 學生於指定時間內完成。為使測驗更為客觀, 各能力測驗成績均不會計算在考試分數中,以 減少學生的測驗壓力。 三、 質性訪談 我們於二零零三年六月下旬訪問了部份組長, 以了解學生在專題研習中學會的東西及遇到的 困難。 表六:各級組長的分佈 別 組 組長人數 二 中 乙班 8 班 戊 7 三 中 甲班 8 班 丁 8 數 人 總 31 四、研究學生成績 我們收集了學生考試成績的排名、專題研習記錄冊及 研習報告成績,以分析其相關之處。

(6)

表七:研究的變數定義 感 觀 習 研 指學生是否肯定專題研習的存在價值、他們喜歡與否。 感 觀 堂 九 第 指學生對於加設第九堂作專題研習的感覺。 學 生 的 技 能 力 能 作 協 同舟共濟、當面互動、每人有責、過程評核及社交技巧等(前教育署課程發展 處1997)。 力 能 題 問 決 解 綜合所有與問題有關資料後,採取最合適的行動去解決問題。 力 能 通 溝 有效地聆聽、說話、閱讀及書寫,並採用最恰當的方法,組織及傳遞訊息。 技 科 訊 資 用 運 ( TI )能力 學 達 表 頁 網 寫 編 或 件 軟 達 表 藉 、 理 處 書 文 、 料 資 析 分 件 軟 用 利 、 像 圖 理 處 、 尋 搜 上 網 、 件 郵 子 電 藉 ; 果 成 習 ICQ等與組員、老師、校外機構,以致世界各地聯絡等能力。 力 能 習 研 良好學習的習慣及態度,成為終身自學的能力。 學 校 支 援 援 支 師 老 帶組老師及實驗室助理員提供的協助。 校 學 I.T.支援 資訊科技員及電腦軟件的支援。 援 支 件 硬 校 學 電腦器材、實驗儀器、圖書館內的參考資料等。 家 庭 因 素 位 地 經 社 的 庭 家 ( SS )E 。 入 收 及 歷 學 的 長 家 持 支 庭 家 指家人有否為子女的專題研習提供意見、一同討論、關心他們的進度、甚至共同參與 。 程 過 習 研 持 支 濟 經 的 母 父 指父母有否為子女的專題研習提供額外零用錢。 現 表 習 研 指學生專題研習最後於成績表顯示的分數。 力 能 科 學 文 人 指學生於「人文學科能力評核測驗」的得分。 力 能 科 理 指學生於「理科能力評核測驗」的得分。 名 排 指學生於成績表中總結全年的全級名次。

結果及分析

「家庭的社經地位」與「研習表現」的關係

一、 從相關系數分析(p < .01)結果所得,家庭的 社經地位越高的同學, ─ 父母對其研習有較多的「支持」(即「家庭的 社經地位」與「家庭支持」呈正相關); ─ 學生的各項「能力」有更大的提升; ─ 學生的「排名」較前,即學業成績較佳; ─「專題研習的成績」也較為理想。 家庭的社經地位高,相對地會對子女的成長有 較多的關注,予子女有較高的期望(張善楠、 黃毅志, 1997;吳康寧, 1998),願意且較有 能力給子女多方的支援,在父母的悉心指導 下 , 子 女 的 學 習 動 機 及 成 效 相 繼 提 高 (Teachman , 1987)。各項能力自然有更大的 提升,而其他結果也不難想像。 二、 若仔細再將「家庭的社經地位」分為「父母的 學歷」及「父母的經濟情況」來作相關系數分 析(p < .01),便得出以下結果: 1. 「父母的學歷」越低, ─ 學生對「研習的觀感」反而越正面; ─ 父母給予越多的「金錢支援」。 「父母的教育程度」均與「學生對研習的觀 感」及「父母金錢上的支援」呈負相關,這 可能因為父母的教育程度高,學生較能從父 母學習各種能力,因而認為專題研習對他們

(7)

的幫助相對較少。至於教育水平較低的父 母,他們可能因為在知識及精神時間上較難 給予子女支援,故唯有在金錢上儘量滿足子 女的需求以作彌補。 2. 「父母的經濟情況」越好, ─ 他們給予學生於專題研習上的「金錢支 援」越多; ─ 學生覺得「老師的支援」及學校的「資訊 科技支援」越少。 父母的經濟情況越好,自然較不吝嗇且有能 力給予子女提供豐富資源(張善楠、黃毅 志,1997),相對地學生對老師及學校資訊 科技支援的需求也較少。值得一提的是:問 卷調查結果顯示只有父母「金錢」上及「精 神」上的支持這兩項的評分平均值是大於 「3」的,即學生普遍認為父母較少支持他們 進行專題研習。而質性訪談的結果顯示,各 組長一致表達需要學校金錢上的支援。

中二級「人文學科組」及「理科組」的差異

用 T-test 去比較「人文學科組」及「理科組」的問卷 調查結果,我們發現: 一、 理組學生除了比文組學生認為老師有較多支援 外(p < .01),兩者對專題研習其他項目的評 價均沒有顯著差異。理組學生認為老師有較多 支援,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在研習過程中,需要 進行一些必需由老師指導及協助的科學實驗。 表八:文組及理組的學生需要老師支援的情況 二、 兩者研習能力的提升沒有明顯分別,這可能基 於大家有相若的研習經驗,而部份理組的帶組 老師表示儘管理組學生定下理科的研習題目, 他們還是用人文學科的方法去進行研習,故他 們的經驗分別不大。 三、 專題研習的表現方面,理組的成績較文組為佳 (p < .05),這可能與老師有較多的支援有關。 根據中二級的相關系數分析結果,老師的支援 越多,則研習成績越高(p < .01)。此外,雖 然學生的排名越前(即學業成績越佳者),則研 習成績越佳(p < .01),然而卻沒有足夠的數 據顯示成績好的同學偏向選擇理組,因而可以 肯定不同組別的研習成績差異,與學生本身的 學業成績無必然關係。 表九:文組及理組學生在專題研習的表現比較 四、 兩者「人文學科能力」並沒有差異;至於「理科 能力」,理組學生於理科「前測」 及「後測」的表 現均比文組學生理想(「前測」平均差 =2.0891, p < .01;「後測」平均差 = 2.8734,p< .01); 理組學生的理科「前測」較佳,反映選擇理組的 學生可能本身對理科較有興趣,又或者他們理科 成績佳而有信心作理科的研習,所以理科「後測」 同樣地較為理想。 現 表 的 習 研 題 專 N 平均值 平均差 P 文 人 組 科 學 6 3 1 65.8270 -3.4636 .048 組 科 理 62 69.2906 援 支 師 老 N 平均值 平均差 P 組 科 學 文 人 136 2.4221 .2876 .002 組 科 理 62 2.1344

(8)

表十:理科能力前測及後測的比較 力 能 科 理 N 前測(33分滿分) 後測(34分滿分) 值 均 平 平均差 P 平均值 平均差 P 文 人 組 科 學 136 20.8125 -2.0891 .003 18.8971 -2.8734 .001 組 科 理 62 22.9016 21.7705 五、不論「人文學科能力」或「理科能力」的提升均 沒有因學生選擇的組別不同而造成差異,這可能 因為他們的研習經驗只相差一年,所造成的影響 並不明顯。此外,「前測」及「後測」相隔只有

中二級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的差異

T-test的結果發現(p < .01) 一、 高學能組的學生(指中二甲、乙兩班學生)於 下列各項有較佳表現: ─ 研習成績; ─ 理科能力; ─ 理科能力提升; 五個月,加上二零零三年三至四月期間因非典型 肺炎而停課,實驗時間有限,所造成的影響並不 明顯。 表十一:中二級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差異 表十二:中二級學生理科能力的差異 績 成 習 研 N 平均值 平均差 P 組 能 學 高 84 70.7332 4 6 4 6 . 4 .005 組 遜 稍 能 學 75 66.0868 力 能 科 理 N 前測(33分滿分) 後測(34分滿分) 理科能力提升 值 均 平 平均差 P 平均值 平均差 P 平均值 平均差 P 組 能 學 高 84 23.0058 3 7 4 8 . 1 .004 22.0349 4.3099 .000 -.9709 2.8949 .002 組 遜 稍 能 學 75 21.1585 17.7250 -3.8659 學生的學能越高,專注力越為理想,處事亦 較為認真,研習成績、理科能力較佳。理科 能力提升較佳,反映成績越好的同學會有更 大的進步。

(9)

二、 學能稍遜組的學生(指中二丁、戊兩班學生)在 下列各項評分較正面: ─ 運用資訊科技、研習、協作及社交能力的 提升; ─ 父母金錢上的支持; ─ 圖書館的支援。 表十三:學生在專題研習中的能力提升概況 表十四:學生在專題研習中的其他因素概況 N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的提升 研習能力的提升 協作能力的提升 值 均 平 平均差 P 平均值 平均差 P 平均值 平均差 P 組 能 學 高 84 2.6851 7 5 8 1 . .022 2.7113 .2213 .011 2.6468 .2202 .022 組 遜 稍 能 學 75 2.4994 2.4900 2.4267 N 社交能力的提升 父母金錢上的支持 圖書館的支援 值 均 平 平均差 P 平均值 平均差 P 平均值 平均差 P 組 能 學 高 84 2.6643 6 5 0 2 . .022 3.6310 .4843 .002 3.2738 .2605 .047 組 遜 稍 能 學 75 2.4587 3.1467 3.0133 學能稍遜組的學生在運用資訊科技、研習、協 作及社交能力的提升評分較正面,表示專題研 習對於成績弱的同學有更大的幫助。其中一個 原因可能是成績好的學生一般有較高的學習動 機及能力,他們可從多方面的學習經驗中提升 上述技能;至於學能較遜的學生,他們未必能 投入正規的課堂學習,專題研習卻正正能給予 他們一個新的學習平台,補足他們課堂學習上 的不足,因此專題研習在他們的學習中有相當 的存在價值。

質性訪談結果

膽量; ─ 問卷的設定、與陌生人說話和訪問他人所需 的技巧和禮貌; ─ 大膽向眾人表達自己,並在語文的運用上有 所進步。 二、 在專題研習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包括 ─ 很多的資料網頁都是英文,以致搜集資料的 過程十分困難; ─ 資料很多,不知從何入手,有時會難以分辨 資料的準確性; ─ 不少途人會拒絕接受訪問; ─ 不少組員常常缺席工作會議,小組常出現

(10)

─ 多媒體學習室(M M L C )開放時間延長及彩 色影印的收費減低。 四、 大部份學生都認為父母不贊成他們做專題研 習,因父母認為研習使他們沒有時間溫習書 本,且常埋怨學生常常外出做訪問或與組員商 討。有部份父母會在金錢上支持子女,但他們 則較少會向子女提供意見。 五、 若然下學年再進行專題研習,學生會就下列幾 方面改善整個專題研習的過程 ─ 在資料整理方面會有較好的計劃; ─ 在工作分配上做得更好,工作效率更高; ─ 投放更多的時間去做報告; ─ 會先對題目作較深入的了解,然後再分工。 六、 整體而言,學生對專題研習的感想是 ─ 經過一年的辛苦及看見報告的完成,都感到 十分快樂; ─ 工作辛苦,感到很大的壓力,但得到老師的 稱讚,這令他們很有滿足感; ─ 非常好,學到很多課堂以外的知識。

研究結果與教學調適

現就所得的研究結果,並在探討有甚麼因素影響專題 研習的學習表現上提出幾點在教學上的調適: 一、 家庭的社經地位不容置疑會影響學生各方面的 表現:家庭社經地位高的學生,家長對其研習 能夠提供足夠的支持,使他們有更理想的表 現。因此,學校於推行專題研習時,應給予 家庭社經地位較低的學生足夠支援,這些支 援包括: 1. 老師對他們要有較高的期望,給他們明確目 標及悉心的指導; 2. 由於研究結果顯示老師的支援越多,學生 的研習表現越佳,故建議減低家庭社經地 位較低學生的師生比例,以提升他們的研 習表現; 3. 學校提供適當金錢或硬件上的支援,如借用 手提電腦、攝影機或延長多媒體教室的開放 時間等;及 4. 學校可考慮延長資訊科技員的當值時間,以 給予學生資訊科技方面足夠的支援。 二、 學生的研習能力不會因選擇範疇不同產生顯著 差異,不論學生選擇甚麼範疇的題目,他們的 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我們贊成讓 同學自由選擇研習主題,使他們更有歸屬感及 更投入研習。但有一點要留意,理科的專題研 習帶組老師應加強學生的理科思維訓練,以避 免學生用人文學科的研習方法進行理科的專題 研習。 三、 學能稍遜的學生認為專題研習能提升他們運用 資訊科技、研習、協作及溝通等能力,能拉近 他們與高學能學生的學能距離,故對學能稍遜 的學生而言,專題研習實有其正面價值;對於 能力較高的學生而言,他們對學校支援的需求 較少也能有良好的研習表現,因此,在推行專 題研習時,除了加強對社經地位低的學生支援 外,學校亦可集中投放資源於學能稍遜的學生 身上。

研究限制

在是次初探研究中,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故有以 下的研究建議: 一、 是次研究的範圍太廣泛,以致各附屬項目的研 究未夠深入,將來可集中研究學生的批判思考 能力、溝通能力和解難能力等的提升,因為這 三項是專題研習的重要能力指標。 二、 在研究家庭的社經地位對學生研習的影響時, 我們可將學生家長經濟及教育程度的高低分為 四組─即高收入及高學歷組、高收入及低學歷 組、低收入及高學歷組、低收入及低學歷組, 再比較四組學生的各項平均值,看父母的經濟 及學歷分別對學生的研習有何影響。 三、 當學生分為文、理科進行研習時,如我們要知

(11)

道不同的科目範疇對學生有何影響,最好有足 夠的實驗時間,例如「前測(pre-test)」和「後 測(post-test)」最少相隔兩、三年,以提高研究 的信度(reliability)。 四、 量度學生的「理科能力」,我們可集中研究下列 幾項: ─ 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有否提升; ─ 他們有否加強追查真相的科學探索精神; ─ 處理及解讀數據的能力; ─ 能否為研究的題目設立合理的假設及預測; 及 ─ 能否為問題設計公平測試。 五、 除了比較文、理科能力外,我們可比較學生有 否在選定的範疇中擴闊知識。 六、 為了更了解學生在專題研習中各項能力的進展 和實際經驗的差異等,我們應鎖定三至四組學 生,在整學年中定時(如每月一次)進行訪問, 並進行追蹤式研究。

總結

綜合學者鼓勵進行專題研習之原因,再結合本校實際 的經驗,是次研究發現專題研習能讓學生從真實處境 配合其興趣發展自主、統整、合作及開放的學習(羅 文基,2000,頁1-2)。我們相信要推行一個成功的 專題研習,學校必須建立一個良好的專題研習平台與 環境,培育學生多方面的學習能力。 從本校的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的社經地位」高 及「學能」高的學生會有較佳的研習表現,但「家庭 的社經地位」低及「學能」較低的學生卻對專題研習 的觀感有更正面的評價,且更能從專題研習中提升能 力。我們同時發現不論學生選擇甚麼研習範疇,對於 其能力的提升不會造成顯著差異。 總括而言,大部份學生都認同透過專題研習能學 習不同共通能力。對於學能稍遜或家庭的社經地位較 低的學生而言,專題研習無疑能提供另一個學習方 法,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及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

(12)

附錄

表十五:第二次問卷調查中各項變數之平均值

備註

註一 學生的技能:主要是指學生對自己在各方面能力的肯定程度 註二 父母學歷指數: 1— 小學或以下 2— 中學 3— 預科 4 — 大專 / 大學 5— 大學以上 註三 父母經濟情況:數值越細,表示收入越低 註四 學生互評:學生給各組員的分數, 10 分為滿分 註五 各級差異的顯著程度註釋: 1-2 中一級及中二級之間的差異 1-3 中一級及中三級之間的差異 2-3 中二級及中三級之間的差異 1-23 初次研習者(中一級)及具研習經驗者(中二、中三級)之間的差異 * 有顯著差異(p < .05) ** 差異極為顯著(p < .01) 數 變 各級平均值 各級差異的顯著程度(註五) 一 中 中二 中三 1-2 1-3 2-3 1-23 感 觀 習 研 2.57 2.65 2.73 * * 感 觀 堂 九 第 2.67 2.77 2.86 能 技 的 生 學 ) 一 註 ( 升 提 力 能 生 學 2.44 2.63 2.71 * * * ) 交 社 及 力 能 ( 能 技 的 生 學 2.38 2.61 2.65 ** ** ** . T . I 能力 2.42 2.57 2.79 ** ** ** 力 能 難 解 2.48 2.71 2.74 ** ** ** 力 能 習 研 2.41 2.63 2.66 ** ** ** 力 能 作 協 2.34 2.56 2.64 ** ** ** 力 能 通 溝 2.27 2.61 2.52 ** ** ** 援 支 校 學 援 支 校 學 2.44 2.58 2.55 * * 援 支 師 老 2.18 2.33 2.35 * * ** 校 學 I.T.支援 2.59 2.62 2.53 援 支 件 硬 校 學 2.63 2.76 2.69 * 援 支 館 書 圖 2.79 3.17 3.01 ** * ** 素 因 庭 家 素 因 庭 家 2.56 2.68 2.80 * ** * ** ) 二 註 ( 歷 學 母 父 1.84 1.72 1.76 ) 三 註 ( 況 情 濟 經 母 父 2.37 2.23 2.60 ** 持 支 庭 家 2.89 3.16 3.26 ** ** ** 持 支 濟 經 母 父 2.93 3.37 3.39 ** ** ** ) 四 註 ( 評 互 生 學 7.65 7.34 7.88 ** 現 表 習 研 68.23 66.39 68.65 *

(13)

參考書目

吳康寧(1998)。《教育社會學》。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校務報告(2000-2001),(2001-2002),(2002-2003)。香港: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1997)。《中學課程綱要—中國歷史科 中一至中三》。香港:政府印務局。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1)。《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香港:政府印務局。 張善楠、黃毅志(1997)。《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聯性之因果機制》。少數族群原住民教育研究國際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國立台東師院。 羅文基(2000)。〈羅序〉。載於秦麗花《從主題探索邁向專題研究:談如何指導兒童專題研習》。高雄:高雄 復文。

Blumenfeld, P.C., Soloway, E., Marx, R.W., Krajcik, J. S., Guzdial, M., & Palincsar, A. (1991). Motiva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Sustaining the doing, supporting the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 (3&4), pp.369-398.

Bransford, J. D., & Stein, B. S. (1993). The Ideal Problem Solver (2nd ed.). New York: Freeman. Bruner, J. (1962). On Knowing: Essays for the Left Han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rns, R.C. (1995). Dissolving the Boundaries - Planning for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n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 Charleston: Appalachia Educational Laboratory.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Drake, S.M. (1998). Creat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 Proven Ways to increase student learning. Thousand Oaks: Corwin Press. Jacobs, H.H. (ed.). (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CD).

John Dewey, (1933).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revised edition), Boston: D.C. Health.

Johnson, D., & Johnason, R. (1989).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Kimber, D. & Smith, M. (1999). Field work, visits and work outside the classroom, in Martin Ashley (ed.),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Humanities. London: Falmer Press.

Mager, R. (1990). Developing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2nd ed.). London: Kogan Page.

Marsh, C.J. (1994). How achievable is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ractices & Issues.Curriculum Forum, 4(1), pp.27-43. Pang S. K. & Yeung W. C. (2000). Pleasurable learning in a project-base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Educational Research

(14)

Wolk, S. (1994). Project-based learning: Pursuits with a purpos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2(3), 42-45.

Wong, K.S. et al. (1995, April). A classroom exploration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Conference on Partnership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wards More Effective Learni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DI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p.284-290.

Worthy, J. (2000). Conducting research on topics of student interest. Reading Teacher, 54(3), 298-299.

鳴謝

教育統籌局課程發展處 黃志堅先生 (高級課程發展主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he IEC endeavours to ensure that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presentation is accurate as of the date of its presentation, but the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on an

Established in 2019, The Project Futurus is an accredited social enterprise based in Hong Kong that explores the future of aging through education, advocacy

In this thesis, we have proposed a new and simple feedforward sampling time offset (STO) estimation scheme for an OFDM-based IEEE 802.11a WLAN that uses an interpolator to recover

Although the research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BL and Zuvio IRS in Japanese pedagogy are trending, no related research has been found in Japanese

Learning Path Construction in PBL based on Moodle to facilitate Japanese Culture Pedagogy – Zuvio IRS Education Research.. CHIEN Shiaw-hua*,

The objective i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personalities balance in a project management team on the team’s performance..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odel, two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