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tem 987654321/4578
173
0
0
全文
(2) 論文名稱:學習動機及滿意度對游泳能力之影響研究-以嘉義市國小學生為例 總頁數: 164 頁 院校所組別: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提要 研究生:杜詩婷 指導教授:林房儹 教授.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嘉義市國小學生游泳學習動機及滿意度對游泳能力 之影響,及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學童在游泳學習動機、滿意度及游 泳能力之差異。本研究以嘉義市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採隨機抽樣法進 行問卷調查法,問卷共計發出 650 份,回收有效樣本數為 595 份,回收 率為 92%,根據實際調查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次數分配百分比、 平均數、標準差) 、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雪費(Scheffe)事後比較、 徑路分析、典型相關分析等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茲將本研究的發 現歸納成結論分述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學生於學習動機、滿意度及游泳能力上有顯著 差異存在。 二、學習動機對滿意度及游泳能力具有正向影響效果。 三、學習動機對滿意度及游泳能力之間有典型相關存在。. 關鍵字:學習動機、滿意度、游泳能力. I.
(3) Title of Thesis: THE STUDY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ON SWIMMING ABILITY - PRIMARY SCHOOL IN CHIAYI CITY AS AN EXAMPLE. Name of Institute: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Management Graduate date: January 2010 Degree Conferred: M.P.E. Name of student:Tu Shih-Ting Advisor: Dr. Lin Fang-Tsa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and swimming abilit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It was to compare the variability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with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to learn to swim. and swimming ability .The research data was obtained by questionnaires. The sample was chosen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Chiayi City. 650 questionnaires were given out, returned 595effective, returned effectiveness was 9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cluding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ne-way MANOVA, scheffe’s methods, path analysis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we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have evidently difference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satisfaction and swimming ability. 2.The learning motivation has positive effect on satisfaction and swimming ability. 3.There were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and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wimming ability.. Key words:learning motivation、satisfaction、swimming ability. II.
(4) 謝 誌 首先要由衷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林房儹博士,在論文寫作上給 予我很大的發揮空間與自由,啟發我不少構思與靈感,且付出時 間與心力,不厭其煩的指導,給予我一切需要的協助,以及劉秀 端師母在過程中關心著我、細心指導、修正,使論文得以順利完 成讓我深表感激。同時感謝口試委員王慶堂教授、洪嘉文處長與 系主任黃彥翔教授百忙中仍耐心指導,於口試期間抽空審閱論 文,提供諸多精闢詳盡的寶貴建議,使我獲益良多,讓本論文得 以更加詳實,在此致上誠摯的謝意。另外要感謝我在屏東教育大 學的指導教授黃任閔博士,在我碩班期間所給予的關心與指導。 在運管所修讀碩士期間,得到許多師長的教授指導,以及班 上同學相互照顧,讓愉快的相處氣氛陪我度過極為豐碩且充實的 一年,謝謝我同組的學習夥伴貴絲議長、秀華議員,及常帶給我 們歡笑的冠州、育揚、再智、榮利、仁茂,讓我一起搭便車上下 學的帛芬,陪我一起切磋學習的育誠、協進、永助、志崑、佳翎、 宗雄,深厚的情誼點滴在心頭,永難忘懷。更謝謝吳伯祥學長在 我碩班求學時,不管是課業、報告、論文所給予的指導與幫忙, 僅在此獻上最深的謝意。另外也要感謝台南縣河東國小的全體工 作夥伴,能夠體諒我進修的辛苦,全力提供我在工作及學業上的 支援。 我也要感謝我的家人師瑋、詩玟、瑪雅在我求學期間,幫我 分擔照顧阿嬤,也感謝我的好友也是我的大嫂秋瑾幫我校稿、感 謝我的摯友惠娟的鼓勵及協助、感謝我的侄子家鎧對我精神上的 支持,更感謝我的姑姑素茹背後鼓勵與鞭策,感激之情無以言喻。 最後也要謝謝我自己這麼努力的完成學業,我將這份成果獻 給我在天上的父母親,願你們也感到喜悅! 杜詩婷 謹誌 January 2010. III.
(5) 總目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謝誌---------------------------------------------------------------Ⅲ 總目錄-------------------------------------------------------------Ⅳ 表目錄-------------------------------------------------------------Ⅵ 圖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背景--------------------------------------------------1 研究目的--------------------------------------------------5 研究問題--------------------------------------------------6 名詞操作性定義--------------------------------------------6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游泳教學與游泳能力的理論與相關研究------------------------8 學習動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25 學習滿意度的理論與相關研究-------------------------------37 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游泳能力之相關研究-----------------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研究架構-------------------------------------------------59 研究假設-------------------------------------------------60 研究對象-------------------------------------------------62 研究流程-------------------------------------------------63 研究工具-------------------------------------------------65 資料分析方法---------------------------------------------76. IV.
(6)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受訪者之背景特性分析-------------------------------------79 學習動機之結果分析與假設驗證-----------------------------82 學習滿意度之結果分析與假設驗證---------------------------89 游泳能力之結果分析與假設驗證-----------------------------97 學習動機、滿意度與游泳能力之影響關係--------------------107 本章小結------------------------------------------------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12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5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138.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139 二、英文文獻---------------------------------------------------152. 附錄 附錄一 預試問卷------------------------------------------------157 附錄二 正式問卷------------------------------------------------161. V.
(7) 表目錄 表 2-1 表 2-2 表 2-3 表 2-4 表 2-5 表 2-6 表 2-7 表 2-8 表 2-9 表 3-1 表 3-2 表 3-3 表 3-4 表 4-1 表 4-2 表 4-3 表 4-4 表 4-5 表 4-6 表 4-7 表 4-8 表 4-9 表 4-10 表 4-11 表 4-12 表 4-13 表 4-14 表 4-15 表 4-16 表 4-17 表 4-18. 動機的定義-------------------------------------------------- 26 學習動機的定義---------------------------------------------- 27 滿意度的定義------------------------------------------------ 37 國內外對學習滿意度在學生的相關因素的看法-------------------- 40 國內外對學習滿意度在教師的相關因素的看法-------------------- 43 國內外對學習滿意度在學校的相關因素的看法-------------------- 44 國內外研究者對學生學習滿意度層面的探討---------------------- 45 國內外學者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彙整表---------------- 54 國內外對於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學習成就、學習績效之研究彙整表-56 游泳學習動機量表之項目分析---------------------------------- 67 游泳學習動機量表之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 70 游泳學習滿意度量表之項目分析-------------------------------- 72 游泳學習滿意度量表之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 75 受訪者之背景資料次數分配表---------------------------------- 81 受訪者學習動機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2 不同性別學生學習動機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83 不同性別學生學習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3 不同性別學生學習動機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3 不同年級學生學習動機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84 不同年級學生學習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4 不同年級學生學習動機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4 不同母親職業學生學習動機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86 不同母親職業學生學習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6 不同體適能狀況學習動機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87 不同體適能狀況學習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7 不同體適能狀況學生學習動機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7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對學習動機之驗證結果總表-------------------- 87 受訪者學習滿意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9 不同年級學生學習滿意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90 不同年級學生學習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1 不同年級學生學習滿意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91. VI.
(8) 表 4-19 表 4-20 表 4-21 表 4-22 表 4-23 表 4-24 表 4-25 表 4-26 表 4-27 表 4-28 表 4-29 表 4-30 表 4-31 表 4-32 表 4-33 表 4-34 表 4-35 表 4-36 表 4-37 表 4-38 表 4-39 表 4-40 表 4-41 表 4-42 表 4-43 表 4-44 表 4-45 表 4-46 表 4-47 表 4-48 表 4-49 表 4-50 表 4-51. 不同開始學習游泳年級學生學習滿意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91 不同開始學習游泳年級學生學習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2 不同 BMI 學生學習滿意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92 不同 BMI 學生學習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3 不同 BMI 學生學習滿意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93 不同體適能狀況學習滿意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94 不同體適能狀況學習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4 不同體適能狀況學生學習滿意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95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對學習滿意度之驗證結果總表------------------ 95 游泳能力次數分配表------------------------------------------ 98 受訪者游泳能力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99 不同性別學生游泳能力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99 不同性別學生游泳能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00 不同性別學生游泳能力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00 不同開始學習游泳年級學生游泳能力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101 不同開始學習游泳年級學生游泳能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01 不同開始學習游泳年級學生游泳能力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01 不同父親職業學生游泳能力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102 不同父親職業學生游泳能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03 不同父親職業學生游泳能力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03 不同體適能狀況學生游泳能力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104 不同體適能狀況學生游泳能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04 不同體適能狀況學生游泳能力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05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對游泳能力之驗證結果總表------------------- 105 學習動機、滿意度對游泳能力之迴歸分析係數表----------------- 108 學習動機對滿意度之迴歸分析係數表--------------------------- 108 樂趣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游泳能力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111 樂趣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游泳能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11 樂趣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游泳能力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12 健康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游泳能力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112 健康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游泳能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13 健康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游泳能力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13 學習動機對游泳能力之驗證結果總表--------------------------- 114. VII.
(9) 表 4-52 表 4-53 表 4-54 表 4-55 表 4-56 表 4-57 表 4-58 表 4-59 表 4-60 表 4-61 表 4-62 表 4-63 表 4-64 表 4-65 表 4-66 表 4-67 表 4-68 表 4-69. 學習動機與游泳能力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樂趣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滿意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樂趣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樂趣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滿意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健康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滿意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健康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健康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滿意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獎賞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滿意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獎賞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獎賞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滿意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安全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滿意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安全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安全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滿意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升學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滿意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升學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升學動機高低群學生於滿意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學習動機對滿意度之驗證結果總表----------------------------學習動機與滿意度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115 118 118 118 119 119 120 121 121 121 122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126. 圖目錄 圖 3-1 圖 3-2 圖 3-3 圖 3-4 圖 4-1 圖 4-2 圖 4-3 圖 4-4 圖 4-5. 研究架構圖-------------------------------------------------- 59 本研究實施程序圖-------------------------------------------- 63 本研究進度管制甘特圖---------------------------------------- 64 本研究之資料分析架構圖-------------------------------------- 78 控制變項之理論徑路分析模式圖------------------------------- 109 控制變項之徑路分析圖--------------------------------------- 109 修正後控制變項之徑路分析圖--------------------------------- 110 學習動機與游泳能力之典型相關分析圖------------------------- 116 學習動機與滿意度之典型相關分析圖--------------------------- 126.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008年 美 國 游 泳 選 手 費 爾 普 斯 在 北 京 奧 運 游 泳 比 賽 場 館 「 水 立 方 」締 造 了 1 1 2 年 奧 運 史 上 單 屆 最 多 金( 八 金 )的 紀 錄 , 讓 美 國 游 泳 選 手 史 畢 茲 36年 前 所 創 下 的 「 七 金 障 礙 」 走 入 歷 史,「飛魚」費爾普斯神話已讓全世界觀看賽事的人們津津 樂道並為之瘋狂;讓我深深感動的卻是他如何由一位無法專 心、學習能力低落、需服用專注力藥物的過動兒,蛻變成世 界金牌的過程。 游泳運動是一項全身協調性的運動,富韻律感且具有強 烈節奏性,能培養健美的體態、促進身體機能均衡發展,是 一 種 老 少 咸 宜 的 運 動 。 楊 樹 人 (1995) 指 出 游 泳 最 大 的 魅 力 , 就 是 無 論 是 誰 , 都 能 學 會 及 能 做 的 體 育 活 動 , 陳 武 聰 (2003) 研 究 指 出 , 東 方 人 因 體 質 關 係 , 較 適 合 推 展 游 泳 , 謝 錦 城 ( 2002) 指 出 , 游 泳 運 動 被 證 實 的 一 般 治 療 效 果 包 括 有 : 減 輕肌肉張力使身體得以放鬆、維持改善肌肉的可動範圍、強 化 肌 肉 與 肌 耐 力、改 善 呼 吸 循 環 功 能、培 養 平 衡 及 協 調 能 力 、 加強身體的安定性與改善語言功能。游泳乃全身性的運動, 是適合兒童發展的體育運動項目,從頸部到腳踝的關節和肌 肉皆能充分參與,有效提高心血管功能,長期保持游泳的習 慣亦可擁有勻稱之體態,輕鬆爲健康加分,對於小朋友的成 長 發 育 有 均 衡 促 進 的 效 果 ( 王 勃 , 2002) 。 以 往 常 藉 由 水 之 特性,將游泳教學之研究聚焦於改善各年齡層慢性病影響,. 1.
(11) 如 : 涂 清 木 ( 2003) 游 泳 運 動 對 中 老 年 人 血 脂 肪 與 體 適 能 之 影 響 ; 翁 志 航 ( 2004) 游 泳 訓 練 對 氣 喘 兒 童 體 適 能 、 肺 功 能 之影響等等,研究結果顯示都獲致顯著效果。 國外游泳風氣十分普遍,對水上安全的問題相當重視, 兒童從小就被灌輸與水上安全相關的知識,並在其學會游泳 後,教授水上安全救生訓練,使其擁有水中自救及水中救人 的知識與技能。而我國過去,無此相關制度或政策之實施, 而造成水上活動意外事件頻傳,因此推動游泳教育應該是當 務 之 急 。 教 育 部 (2001)提 出 「 提 昇 學 生 游 泳 能 力 計 畫 」 , 內 容 亦 提 出 應 拓 展 學 生 參 與 游 泳 運 動 機 會 , 設 有 游 泳 池 之 學 校,應將游泳教學正常化且成立游泳社團、游泳隊,辦理水 上運動會、游泳訓練班等等,以提升國人游泳運動之技能。 然而,游泳本身存在著危險性,稍有疏忽,往往造成很大的 損害。因此學校教育應加強提升學生游泳能力及培養正確的 安全游泳觀念。 許多研究亦指出,從小培養游泳技能的時間之重要性。 林 貴 福 ( 2001) 提 出 兒 童 運 動 之 階 段 性 : 學 童 在 八 、 九 歲 的 時候,較易表現在基本運動技能方面,十至十二歲的學童, 則進入學習特殊性運動技能的階段。他並提出:針對學童的 身體成長與發展,可利用攀爬、游泳等活動來促進學童身高 體 重 的 穩 定 成 長 。 廖 雯 玲 等 人 ( 2001) 指 出 , 國 小 學 童 的 身 高體重肌肉呈現穩定的增加,感覺運動器官之運動也為加順 暢,另外因視神經的日漸成熟,對形狀深度與距離漸有正確 的辦識能力,所以適合從事游泳學習。國內學者的研究亦發 現 , 人 們 學 會 游 泳 的 年 齡 , 是 在 國 小 學 童 階 段 最 多 (張 至 滿 , 1982); 而 最 適 當 時 期 在 小 學 三 至 六 年 級 (吳 萬 福 , 1970)。. 2.
(12) 教 育 部 ( 2006) 指 出 2003~2006年 三 月 底 統 計 各 級 學 校 學 生 溺 水 事 件 死 亡 人 數 為 223人,約 佔 校 園 意 外 事 件 11%,由 此 可 知,學 校 意 外 死 亡 人 數 每 100人 中,就 有 11位 是 因 溺 水 事 件 而 死 亡 ( 劉 兆 達 , 2001) 。 黃 景 生 ( 2000) 指 出 台 北 市 國 民 小 學 學 生 會 游 泳 15公 尺 的 人 數 為 15,398人 ( 48.4% ) , 不 會 游 泳 學 生 人 數 為 6,648人 ( 20.8% ) , 陳 秀 華 ( 2004) 針 對 台北市國民小學學生進行游泳能力調查,不會游泳學生人數 比 率 為 21.3% 。 台 灣 目 前 推 動 游 泳 運 動 仍 明 顯 存 在 許 多 問 題, 並 經 多 位 研 究 者 研 究 指 出 尚 待 解 決 的 問 題 , 如 游 泳 場 地 不 足( 王 凱 立 , 2 0 0 0; 吳 永 祿 , 1 9 9 6; 教 育 部 體 育 司 , 1 9 8 5; 陳 武 聰 , 2 0 0 3 ; 鄭 志 富 、 牟 鍾 福 , 1999; 藤 德 政 , 2001; 楊 武 英 , 1996; 黃 景 生 , 2000) 、 專 業 人 才 及 經 費 不 足 ( 吳 永 祿 , 1996; 教 育 部 , 2 0 0 1; 林 玲 珠 , 2 0 0 2; 陳 武 聰 , 2 0 0 3; 王 凱 立 , 2 0 0 0 ) 、 能 勝 任 游 泳 教 學 師 資 比 率 偏 低( 黃 景 生,2 0 0 0;教 育 部,2 0 0 1; 陳 武 聰 , 2003; 楊 武 英 , 1996; 林 玲 珠 , 2002) 、 擁 有 游 泳 池的各級學校並無救生員及水池衛生管理員編制(楊武英, 1996) , 另 外 國 立 體 育 學 院 ( 2002) 針 對 全 國 國 民 小 學 所 實 施 的 問 卷 調 查 結 果 顯 示 , 只 有 10% 的 體 育 教 師 與 10% 的 一 般 教師實際擔任游泳教學的工作,以台北市為例,國民小學體 育 課 中 能 勝 任 游 泳 教 學 者 僅 佔 28% 。 上 述 研 究 指 出 均 影 響 游 泳運動的推動外,學生家長對游泳教學的態度、學校行政及 體育教師重視的程度及縣市政府配合政策推展執行情形(台 北 市 政 府 教 育 局 , 2000) 也 是 影 響 推 動 游 泳 教 學 提 升 學 生 游 泳能力的重要參考因素。. 3.
(13) 學校在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中安排游泳課程、遴選具備 游泳教學能力的教師實施游泳教學,是達成此目標的具體方 法;而提供教師完善的教學設施與學生優良的學習環境,是 學校責無旁貸的事。凡此種種皆須透過學校行政的運作,妥 善解決因實施游泳教學而衍生的課務問題。至於欠缺游泳教 學師資與必須租借鄰近社區游泳池實施游泳教學者,學校更 應主動出面洽商有關租借場地費用與聘用游泳教師鐘點費, 並規劃交通車輛租用事宜或步行路隊導護安全措施,俾利游 泳教學的實施。 2 0 0 0 年 1 月 起 教 育 部 開 始 推 動「 提 升 學 生 游 泳 能 力 中 程 計 畫」為主,本案以養成學生親水能力及游泳運動習慣,並豐 富其休閒運動內涵為目標。實施以來已使學生族群的游泳能 力 增 加 、 國 內 溺 水 死 亡 的 人 數 顯 著 的 減 少 。 以 2000年 以 前 為 例 , 每 年 台 灣 溺 水 死 亡 的 總 人 數 均 逾 1,300人 , 這 個 比 例 比 歐 美已開發國家高了數十倍之多,近來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至 2 0 0 8 年 已 降 低 至 4 9 2 人 (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網 站 , 2 0 0 9 ), 可 見 民眾的親水觀念隨著教育部提升游泳能力政策的推動已有改 善。 教 育 部 於 2000年 規 劃 推 展 「 提 升 游 泳 能 力 計 畫 」 , 將 以 四年的時間提升學生的游泳能力,要求每一位國小學生畢業 時 能 游 完 15公 尺 、 國 中 生 畢 業 時 有 25公 尺 的 游 泳 能 力 。 部分學者認為許多學生對學習的好奇心、興趣和學 習 動 機 , 最 終 都 被 僵 化 的 教 學 過 程 澆 熄 了 ( M a g e r, 1 9 8 4 ) , 而 國 外 學 者 Wang,Haertel &Walberg (1990)則 指 出 , 影 響 學 生 學習最重要的六項因素是學生的後設認知、教室經營、教學 的量、師生社會性的互動、教室的氣氛、同儕團體的影響。. 4.
(14) 歐 源 榮 ( 1996) 分 析 影 響 學 生 學 習 的 因 素 有 : 家 庭 的 因 素 、 社 會 的 因 素 、 學 校 的 因 素 和 學 生 本 身 的 因 素 等 四 種 。 P h i l l i p s & S o l t i c s ( 1 9 8 5 ) 在 其 討 論「 學 習 的 觀 點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of learning) 一 書 中 , 指 出 學 習 應 涉 及 社 會 面 , 社 會 因 子 及 社會情境,學習者不是一個孤獨的研究者,相反的,學習者 必須與環境發生互動。因此,要讓學生能夠從事有意義的學 習,教師有責任塑造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環境。 Tannehill & Zakrajsek (1993) 也 指 出 , 一 個 人 離 開 學校出社會之後,不喜歡或不願意從事運動,主要是因為他 們 在 學 生 時 代 沒 有 正 面 的 體 育 課 經 驗 , 對 體 育 課 感 到 不 滿 意。一個人運動習慣的建立,端視其在學生時代體育課的喜 好程度而定。所以,在學生時期,學生是否對游泳學習感到 滿意,進而培養其游泳運動的興趣,提供學生游泳的技能, 促進學生喜歡游泳且擁有游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應該深入去瞭解現階段國小學生是否滿意其目前的游泳課教 學,其游泳的學習動機、滿意度及游泳能力又是如何?.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分析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學生之學習動機、滿意度及游泳 能力之現況及其差異性。 二、探討學生游泳學習動機、滿意度及游泳能力之關聯性。. 5.
(1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學生之學習動機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學生之學習滿意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學生之游泳能力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學生游泳學習動機對游泳能力是否具有正向之影響? 五、學生游泳學習動機對滿意度是否具有正向之影響? 六、學生游泳學習滿意度對游泳能力是否具有正向之影響?. 第四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學習動機 本研究所謂的學習動機是指學生對游泳課程的學習動機 而言,此游泳學習動機是學生在學習游泳時所表現出來的一 種內在動力與學習的慾望。. 二、學習滿意度 本研究所謂的學習. 滿 意 度. 是指學生對於學習游泳運動的. 感覺或態度,其形成是因為喜歡學習游泳運動,或在學習游 泳運動過程中達成其願望或需求。. 三、游泳能力 本研究游泳能力的操作性定義是:完全不會游泳是指無 法在水中漂浮;初級水中活動是指能漂浮但不會換氣或不能 以 任 何 一 種 姿 勢 游 15公 尺 以 上 的 距 離 ; 初 級 游 泳 能 力 是 指 能 以 捷、仰、蛙、蝶 任 何 一 種 姿 勢 會 換 氣 游 15公 尺 以 上 的 距 離 ,. 6.
(16) 游 泳 的 過 程 不 間 斷 或 站 立;中 級 游 泳 能 力 是 指 以 捷、仰、蛙 、 蝶 任 何 一 種 姿 勢 以 上 且 會 換 氣 游 25公 尺 以 上 的 距 離 。 高 級 游 泳能力是指以捷、仰、蛙、蝶任何一種姿勢以上且會換氣游 50公 尺 以 上 的 距 離 。.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本研究以嘉義市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二、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嘉義市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目 前 自 9 6 年 起 全 面 實 施 游 泳 教 學 課 程,落 實 與 校 外 游 泳 池 業 者 合作成效,提升學生游泳基本能力,課務安排,各校可依下 列方式擇一辦理(嘉義市國民小學推動游泳校外教學實施要 點 , 2 0 0 7 ): ( 一 ) 當 學 年 度 下 學 期( 二 至 六 月 )五 年 級 學 生 授 課 六 次( 1 2 節 課 )、 次 學 年 度 上 學 期 ( 九 至 十 一 月 ) 六 年 級 學 生 再 行 授 課 六 次 ( 1 2 節 課 )。 (二)當學年度下學期(二至六月)五年級學生授課至少六 次 , 剩 餘 授 課 次 數 於 六 年 級 授 課 完 成( 共 計 2 4 節 課 )。 ( 三 ) 共 計 年 度 授 課 須 達 十 二 次 ( 2 4 節 課 )。 三、本研究針對學校體育課程中,實施游泳教學學校學生進 行游泳能力差異之比較,對學生是否接受校外游泳教學、訓 練班等足以影響其游泳能力之因素,並不在本研究探討範圍 之內。 四 、 本 研 究 以 嘉 義 市 97學 年 度 轄 內 20所 國 民 小 學 五 、 六 年 級 學生為範圍,對於不同地區、不同教育階段的推論為本研究 限制。. 7.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國小學童游泳學習動機及學 習滿意度對游泳能力的影響,因此在進行研究之前,本章將 對游泳教學與游泳能力的理論與相關研究、學習動機的理論 與相關研究、學習滿意度的理論與相關研究等進行分析,希 望藉由文獻的探討,來深入了解目前國小推行游泳教學的相 關情形與游泳學習動機及學習滿意度對游泳能力的影響,以 作為本研究之概念架構及理論基礎的依據。. 第一節 游泳教學與游泳能力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先就國內外游泳的起源與發展及游泳教學政策進行 探討,接續分析有關國小學生游泳能力的相關研究,作為研 究設計的依據。. 一、我國游泳的起源與發展. 游 泳 (swimming)是 在 水 中 靠 自 己 力 量 前 進 的 運 動 。 從 古 至今,無論是為了捕獵魚類以求取食物與渡河游水之技能, 或是遇上海難時得以自救,游泳運動可算是一門重要的自衛 求生技能之一。近年來,各國對游泳活動的推廣及重視,更 促使游泳運動的蓬勃發展,現在亦是普受老少喜愛的休閒健 身 活 動 之 一 ( 林 曉 怡 , 2 0 0 5 )。 遠古時代,先民為了從水中捕撈魚、蝦等食物,為避免. 8.
(18) 溺水喪生的危險,就模仿及練習水中動物在水中游動的姿勢 和動作,久而久之,便學會了游泳的技能。又利用一種具有 漂 浮 力 的 東 西 叫 做 「 匏 」, 做 為 學 習 游 泳 的 浮 具 , 或 者 做 為 乘 船、渡江、過河的救生之物。隨著我國歷代的演進,古代游 泳技能的發展,在技術水平上不斷的提高,從捕撈水中動物 維生到渡江過河等實際生活所需外,先民開始把游泳這種水 上活動的技巧,推廣到體育鍛鍊和休閒娛樂的領域中,並創 造 了 我 國 古 代 獨 特 的 水 上 活 動 方 式,如:水 戲、潛 水、撮 弄 、 競 渡 、 搶 金 瓶 、 水 鞦 韆 及 水 上 歌 舞 等 多 種 形 式 的 水 上 活 動( 梁 存 信 , 1 9 9 5 )。 在我國游泳運動史資料極少,但自大禹治水及各朝代水 師設置的資料推斷,對水中活動技術有相當水準,古籍中對 游泳的記載始於春秋時代。左傳在莊子談及顏回與孔子對話 中說明當時已有拯溺技術,並說明游泳技術順應水性之道。 近代海軍訓練有游泳課程,黃埔軍校預校也有游泳項目,鴉 片戰爭以後,歐美體育運動逐漸輸入我國,競技游泳在城市 中 開 始 流 行 。 1887年 在 廣 州 沙 面 修 建 了 長 25寬 15公 尺 室 內 泳 池,為我國第一座游泳池,由於西風東漸及新學制興起,大 都 市 及 部 份 學 校 有 泳 池 設 置 ( 陳 和 睦 , 2 0 0 1 )。 在我國古代民間的活動中,游泳在技巧上已有長足的進 步,像游龍門和弄潮兒等驚險壯觀的活動,到了唐代仍流行 著,足見我國古代對於游泳技術進步之一般。游泳不僅是我 國古代的體育運動和休閒娛樂的重要活動,更把游泳的技能 運用於戰爭中,做為克敵制勝的巧妙手段。另外,游泳在我 國古代也運用於通訊聯絡的特殊用途,每當陸上交通受阻, 通訊中斷時,水路往往成為與外界取得聯繫的唯一管道。由. 9.
(19) 此可見,游泳在我國古代戰爭通訊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近代 我國在游泳活動的發展,由於受到閉關自守、自大的影響, 進 步 緩 慢 , 一 般 人 更 視 游 泳 為 畏 途 。 直 到 19 世 紀 末 , 20 世 紀初,由國外傳入才又發展起來。當時在沿海的一些城市提 倡風氣之先,時有舉行比賽競技活動,因此,將游泳逐漸發 展成一項競賽項目。但是由於中國政治混亂腐敗,經濟上的 落後,加上各地游泳場地設備的缺乏,而且缺人指導,造成 在游泳運動的推廣上,始終無法得到普及和廣泛的發展,甚 至在游泳運動的水平上也非常的低,因而游泳活動的發展便 相 當 遲 緩 ( 教 育 部 體 育 司 , 1982) 。 近 十 年 來 因 我 國 政 府 全 力推動實施「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在學校課程中 納入游泳教學,使我國學生的游泳能力已逐漸提升,水域安 全也逐漸受重視。. 二、國外游泳的起源與發展. 國外游泳的起源很早,其目的並不是運動。古代原始人 狩獵時,為求取食物而登山涉水,在人與人或人與獸戰爭格 鬥時是為求生存,如避開猛獸之襲擊、捕魚或渡河,游泳運 動卻是最基本技能之一。 古代原始人狩獵時,為求取食物而登山涉水,在人與人 或人與獸戰爭格鬥時,為求生存,游泳運動卻是最基本技能 之 一 。 而 西 元 9000年 前 , 在 Libyan沙 漠 Wodiseri岩 洞 上 , 發 現有當時游泳者之游泳動作的壁畫,顯示上古時代,人類已 有 水 中 活 動 的 技 能 。 在 大 英 博 物 館 保 存 亞 述 利 亞 (Assyria)遺 物 浮 雕 中 有 15 世 紀 戰 爭 中 戰 敗 國 Hittiles 人 渡 河 逃 走 之 場. 10.
(20) 面。所以,已經知道當時已有側泳、捷泳的技能及水上救生 的 技 巧 ( 陳 和 睦 , 2001) 。 遠 在 西 元 前 2500年 , 古 埃 及 已 有 類 似 捷 泳 的 活 動 。 古 羅 馬人興建的巨大浴池,更是上流社會人士作為餘暇游泳及社 交活動之場所。此外,羅馬浴室的建築,富麗堂皇,無與倫 比,規模宏大,盡善盡美,其水流足供數千人之用。此等浴 池供上流社會人士作為餘暇游泳及社交活動場所;而當時游 泳亦被視為貴族子女教育及士兵訓練的一重要部份(東南大 學 體 育 系 , 1989) 。 西 元 前 2000年 代 時 , 尼 羅 河 沿 岸 游 泳 的 風 氣 很 普 遍 , 且 有王子練習游泳的記載,舊約聖經中亦有『埃及人游泳的記 載』。考古學家從古埃及圖符發現有類似捷泳的活動。英國 博 物 館 中 尚 存 有 公 元 前 880年 亞 述 ( ASSYRIA) 王 率 領 軍 隊 渡 河 的 浮 雕 , 其 中 有 一 名 士 兵 作 爬 泳 ( CRAWL) 的 姿 勢 。 古 羅馬人將游泳作為軍訓之一種,且亦作為節日或迎神會的一 項禮儀。古希臘關於水中活動的資料很豐富,不少古希臘古 物與作品中,有許多與游泳有關的實物與記述,在希臘索倫 法律中,曾規定兒童須習希臘文與游泳。社會上流行有譏諷 愚者的諺語:「他既不能文,又不能游泳」足見他們對游泳 的 重 視 ( 陳 和 睦 , 1990) 。 古 代 波 斯 是 一 個 富 強 的 國 家,兒 童 六 歲 時 被 置 於 國 家 管 制 之下,在之後的軍事訓練中,游泳運動是強迫項目之一。以 色列古希伯萊人統治著水域,依古老的法律做父親的不僅要 教他的兒子經商,還須教他們游泳,聖經也曾提及游泳,確 實 為 希 伯 萊 人 有 游 泳 池 的 史 實 ( 東 南 大 學 體 育 系 , 1989) 。 斯巴達國家的兒童自七歲起游泳就是教育課程中規定的. 11.
(21) 活動之一,在希臘游泳並不只限於男性,女性也可以。大多 的希臘人特別是雅典人,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要學習文學 與游泳,因為天然環境,他們實際應用,鍛鍊健全的身心, 他們視游泳為一項有價值的活動,不論男女皆熱衷於此,將 其 視 為 生 活 中 不 可 缺 的 休 閒 活 動( 東 南 大 學 體 育 系 , 1 9 8 9 )。 在羅馬時代,對於游泳項目也是相當重視,也同樣認為 不會游泳是和無知一樣的愚蠢,在當時羅馬建造集體沐浴的 人 工 池 , 就 是 最 早 的 游 泳 池 ( 教 育 部 體 育 司 , 1982) 。 日 本 是個島國,游泳技術自為人民生活所必需,亦為武術家修練 之一項。日本有很多游泳流域,盛行於民間,迄今不輟(台 灣 省 教 育 廳 , 1990) 。. 三、游泳教學政策. 游泳教學屬於體育課程的一部分,教學時數與課程內容 悉依國民小學體育課程標準來實施。我國體育課程標準歷經 多 次 修 正,對 水 上 運 動 日 漸 重 視,從 1942年 3月 教 育 部 公 佈 小 學 體 育 課 程 標 準 、 1948年 修 正 公 佈 小 學 中 高 年 級 體 育 課 程 標 準 到 1952年 11月 修 正 之 中 高 年 級 體 育 課 程 標 準 皆 未 提 及 水 上 或 是 游 泳 運 動 教 學。1962年 7月,教 育 部 修 正 公 佈 國 民 學 校 體 育課程標準,在低年級第二學年唱遊課課程標準中,出現了 水上遊戲項目,中高年級則將游泳教材列入了其他項的類別 裏 ( 陳 倬 民 , 1 9 8 8 )。 1 9 7 5 年 8 月 教 育 部 修 正 公 佈 國 民 小 學 體 育課程標準裏,中高年級體育課程標準選授教材包括了水中 遊戲,捷泳、蛙泳與簡易救生術等,國立編譯館並編有選授 教 材 指 引 供 教 學 者 參 考 ( 國 立 編 譯 館 , 1978) , 游 泳 教 學 課. 12.
(22) 程的實施,比以往更加受到重視。 教 育 部 ( 1983) 公 布 的 國 民 中 學 體 育 課 程 標 準 中 : 「 水 上運動」課程被編在「選授教材」、「其他」類別,而未編 在 「 必 授 教 材 」 實 施 教 學 。 1993年 修 正 公 佈 之 中 高 年 級 課 程 標準將水上運動從選授教材移編在其他類,對游泳課程教學 明 顯 的 重 視 ( 教 育 部 , 1993) 。 1999年 教 育 部 公 佈 「 各 級 學 校體育實施辦法」中規定,設有游泳池之學校應教授游泳課 程 ( 教 育 部 , 1999) , 2001年 教 育 部 公 佈 實 施 「 提 升 學 生 游 泳能力中程計畫」,要求全國中小學於體育課程中實施游泳 教學,其中「強化游泳教學」乃計畫執行的重點之一,預計 自 2001至 2004止,利 用 4年 時 間 加 強 推 動 游 泳 教 學,使 學 生 會 游 泳 的 比 例 提 升 15﹪ ; 發 函 全 國 各 地 方 政 府 , 為 落 實 執 行 本 計 劃 應 逐 年 編 列 經 費 辦 理 , 以 加 強 學 生 水 上 安 全 教 育 與 宣 導,提升中小學生水上安全認知及自救、救人的技能,其實 施策略為成立推動小組、強化游泳教學知能、改善學校游泳 運動設施、加強學校游泳場所安全措施、導入並利用社區游 泳教育資源、訂定推展游泳教學獎勵措施、加強游泳教學研 究與發展、拓展學生參與游泳運動機會。教育部自民國九十 年 起 推 動「 提 升 學 生 游 泳 能 力 中 程 計 畫 」, 其 實 施 原 則 為( 教 育 部 , 2001) : (一)設有游泳池之中、小學,應依「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 法」教授游泳課程每學年度舉辦全校水上運動競賽, 以提高中、小學學生游泳能力。 (二)未設游泳池之學校,應鼓勵學生學習游泳技能,並由 地 方 主 管 教 育 行 政 機 關 或 學 校 協 調 鄰 近 設 有 游 泳 池 之學校或機構,辦理週末、假日、夜間、寒暑假游泳. 13.
(23) 研習班或育樂營。 (三)學 校 及 鄰 近 社 區 均 未 設 游 泳 池 者 , 於 本 計 畫 實 施 期 間,以鼓勵學生參加為原則。 (四)學校應藉由相關課程教學與活動,增進學生及其家長 對游泳技能及安全之認知。 (五)學校應結合校園、社區資源,採樂趣化、漸進式游泳 教學,以鼓勵與強化措施,期提升中小學學生游泳技 能。對未達標準能力者,必要時得辦理游泳加強班, 惟不得以學生游泳能力做為能否畢業之依據。 (六)學校應加強學生水上安全教育,指導學生遵守安全規 定,不得前往危險水域戲水;天候不良或缺乏救生設 施之環境,亦不宜從事游泳活動。 (七)學校推動本計畫所需救生員得由學校教職員工具救生 員 資 格 或 協 調 當 地 救 生 組 織 具 有 救 生 員 資 格 者 充 (兼)任之。 教育部重視學生游泳能力,推動學校實施游泳教學相關 措施,學校本此計畫原則應擬定一套適合學校本位與學生本 位的游泳教學策略,以達成四年內能提升學生游泳能力,讓 會 游 泳 學 生 國 小 畢 業 前 能 換 氣 游 完 15公 尺 之 比 例 提 升 15% , 養成學生親水能力,加強學生水上安全教育與宣導,提升中 小學生水上安全認知及自救、救人之技能,讓學生養成游泳 運動習慣,增進身體適能,豐富休閒運動內涵的目標。而各 縣市所屬學校擁有的教育資源與基本條件並不一致,因此要 制定實施游泳教學策略有因地制宜的需要。教育部針對全國 各 縣 市 的 基 本 條 件 擬 定 實 施 策 略 如 下 列 幾 點 ( 教 育 部 , 2001) :. 14.
(24) (一)成立推動小組 1.教 育 部 成 立 「 提 升 學 生 游 泳 能 力 專 案 小 組 」 , 其 成 員 包含:教育行政人員、學者專家、民間團體、基層教 師、家長代表。 2.地 方 政 府 成 立 「 提 升 學 生 游 泳 能 力 推 動 小 組 」 , 其 成 員包含:教育行政人員、學者專家、民間團體、基層 教師、家長代表。 3.學 校 成 立 「 提 升 學 生 游 泳 能 力 工 作 小 組 」 , 其 成 員 包 含:教師、家長會、志工等。 (二)強化游泳教學知能 1.辦 理 教 師 游 泳 教 學 研 習 會 。 2.落 實 學 校 正 常 化 游 泳 教 學 。 3.製 作 游 泳 教 學 錄 影 帶 及 光 碟 。 4.辦 理 教 師 救 生 訓 練 班 。 5.輔 導 師 資 培 育 機 構 強 化 游 泳 教 學 知 能 。 (三)改善學校游泳運動設施 1.整 修 舊 有 游 泳 池 。 2.興 建 學 校 游 泳 池 。 3.充 實 游 泳 教 學 、 救 生 及 醫 護 設 備 。 4.重 點 補 助 學 校 加 裝 溫 水 設 備 。 (四)加強學校游泳場所安全措施 1.輔 導 學 校 聘 僱 專 ( 兼 ) 職 救 生 員 。 2.辦 理 學 生 水 上 安 全 教 育 。 (五)導入並利用社區游泳教育資源 1.訂 定 「 各 級 學 校 開 放 游 泳 池 供 社 區 青 少 年 學 生 使 用 要 點」。. 15.
(25) 2.推 廣 並 輔 導 社 區 辦 理 親 子 游 泳 活 動 。 (六)訂定推展游泳教學獎勵措施 1.訂 定 並 推 展 中 、 小 學 學 生 游 泳 能 力 獎 勵 措 施 。 2.鼓 勵 高 中 及 大 專 院 校 將 學 生 游 泳 能 力 納 入 甄 選 或 申 請 入學之項目。 3.訂 定 學 校 借 用 社 區 游 泳 池 教 學 之 措 施 。 (七)加強游泳教學研究與發展 1.規 劃 中 、 小 學 學 生 游 泳 能 力 調 查 。 2.辦 理 游 泳 育 樂 營 之 經 營 研 習 會 。 3.辦 理 游 泳 池 管 理 研 習 會 。 (八)拓展學生參與游泳運動機會 1. 設 有 游 泳 池 之 學 校 , 應 正 常 游 泳 教 學 及 成 立 游 泳 社 團、游泳隊,辦理水上運動會、游泳訓練班。 2. 未 設 游 泳 池 設 備 之 學 校 , 以 結 合 他 校 或 社 區 游 泳 資 源,推動游泳教學。 3.擴 大 辦 理 學 生 假 期 游 泳 育 樂 營 。 教 育 部 ( 2002) 公 佈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修 訂 中 , 為 培 養 國 民 應 具 備 的 基 本 能 力 , 國 民 教 育 階 段 的 課 程 應 以 個 體 發 展、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提供語文、健康與體 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活動 等七大學習領域,學習領域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而非學 科名稱,除必修課程外,各學習領域,得依學生性向、社區 需求及學校發展特色,彈性提供選修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 領 域 : 分 為 三 階 段 , 而 第 三 階 段 為 7至 9年 級 , 體 育 科 「 游 泳 教學」已納入彈性選修課程實施,在課程內容中的「水上活 動」提到相關的游泳教學活動,顯然的,九年一貫課程對游. 16.
(26) 泳教學的內涵,雖仍未納入必修課程,但藉助各級學校在本 位課程中努力安排推動,學校水上運動教學,全面性推動指 日 可 待 。 但 2001年 開 始 實 施 的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健 康 與 體 育 學 習 領域中,僅分段能力指標中「運動參與」及「安全生活」中 提到保持體適能活動及游泳時抽筋如何處理等,其餘課程內 容未有相關的游泳教學活動,顯然九年一貫課程,對游泳教 學 內 涵 並 沒 有 進 一 步 重 視 與 提 倡 ( 陳 武 聰 , 2003) 。 行 政 院 在 2 0 0 2 年 5 月 公 佈「 國 家 發 展 重 點 計 畫 」之「 一 人 一運動,一校一團隊」計畫,是現階段政府積極推動的各類 體育活動的政策,亦為發展學生水域運動的重要依據(教育 部 , 2 0 0 2 )。 然 而 行 政 院 體 育 委 員 會 於 2 0 0 2 年 8 月 推 動 「 海 洋 運動發展計畫」,目標在開拓諸多海洋運動以豐富民眾的休 閒活動,提昇國人休閒遊憩品質,落實海洋休憩運動的發展 ( 行 政 院 , 2002) , 計 畫 中 針 對 體 育 資 源 侷 限 性 , 學 校 缺 乏 游泳師資與設備與游泳課未列入教學範圍等現有阻礙因素提 出檢討,但在其具體實施策略中卻未見因應措施。 教 育 部 自 2003起 推 動 「 學 生 水 域 運 動 方 案 」 , 延 續 「 提 升 學 生 游 泳 能 力 中 程 計 畫 」以 及 補 強 行 政 院 體 育 委 員 會 的「 海 洋運動發展計畫」,其實施策略涵蓋了政策的制定、師資的 養成、學生觀念的建立到學校泳池設施器材的興建與改善以 至於水域資源的整合與行銷、水域運動產業的推展。教育部 配合行政院「海洋立國」政策,在營造「健康校園」及「健 康 促 進 」 的 優 先 教 育 政 策 下 , 以 「 游 泳 」 為 重 點 , 再 於 2005 年 6 月 推 出 「 推 動 學 生 游 泳 能 力 方 案 」, 接 續 提 升 游 泳 能 力 政 策的推動,減少溺水死亡人數、降低許多社會成本、豐富民 眾 休 閒 生 活 , 進 而 帶 動 產 業 經 濟 , 落 實 政 府 推 動「 活 力 台 灣 、. 17.
(27) 健康國民-提升健康活力品質」的政策目標,在未來四年內 方案包括:創造學生從事游泳運動的機會與公平性;培養學 生親水之興趣與正確觀念;奠定學生從事游泳運動之基礎能 力;以及培養學生從事終身游泳習慣之專精能力,「學生游 泳 能 力 方 案 」 的 重 要 策 略 如 下 ( 教 育 部 體 育 司 , 2005) : (一)新整建學校游泳池 1.補 助 中 小 學 校 興 建 游 泳 池 。 2.補 助 中 小 學 校 整 建 游 泳 池 。 (二)提升游泳池使用績效 1.舉 辦 游 泳 池 營 運 管 理 研 習 會 , 以 培 訓 游 泳 池 營 運 管 理 人才。 2.對 游 泳 資 源 嚴 重 不 足 或 需 要 協 助 的 學 生 , 如 : 偏 遠 地 區、身心障礙學生,辦理游泳體驗營。 (三)鼓勵民間提供學生游泳資源 1.辦 理 相 關 說 明 會 使 民 間 業 者 了 解 與 政 府 單 位 合 作 之 相 關作業規定。 2. 輔 導 民 間 游 泳 池 業 者 提 供 學 生 游 泳 教 學 之 軟 硬 體 資 源。 3.補 助 業 者 辦 理 本 方 案 相 關 活 動 。 (四)培訓游泳教學指導人才 1.辦 理 游 泳 教 學 指 導 人 才 研 習 班 , 以 培 訓 游 泳 教 學 指 導 人才。 2.藉 由 辦 班 培 育 人 才 之 際 , 建 立 游 泳 教 學 人 力 資 源 庫 。 3.辦 理 游 泳 安 全 講 習 。 4.編 製 游 泳 教 學 輔 助 教 材 。 (五)檢測學生游泳能力. 18.
(28) 1.推 動 設 置 游 泳 檢 測 站 。 2.鼓 勵 各 級 學 校 學 生 參 與 游 泳 能 力 檢 定 測 驗 。 3.辦 理 檢 測 作 業 講 習 會 。 (六)成立指導委員會及輔導小組 1.於 中 央 、 各 縣 市 政 府 成 立 指 導 委 員 會 。 2.主 動 輔 導 各 級 學 校 推 動 學 生 游 泳 運 動 , 及 學 校 、 社 區 游泳池之營運管理。輔導項目如下: ( 1) 協 助 建 立 學 校 「 游 泳 池 委 外 營 運 前 」 及 「 興 建 新 游泳池前」之「先期計劃」與「可行性評估」作 業準則。 ( 2) 協 助 各 學 校 檢 視 游 泳 池 委 外 營 運 之 相 關 辦 法 及 契 約範本,並提出修正建議。 ( 3) 協 助 建 立 學 校 「 游 泳 池 意 外 事 故 標 準 作 業 流 程 」 範本。協助建立學校「游泳池管理人員及救生人 員標準作業手冊」範本。 3.游 泳 池 建 築 及 安 全 相 關 法 規 之 建 置 : 協 助 擬 定 「 游 泳 池安全設計準則及設施標準(包含游泳池行動不便者 無障礙設施設計)」,作為游泳池設施興建及整修之 依循標準。協助擬定「設施需求計劃書撰寫辦法」與 「游泳池興建及整建之標準作業流程」,作為學校辦 理游泳池興建及整修之作業依據。 4.協 助 診 斷 全 國 現 有 學 校 游 泳 池 之 「 設 施 安 全 狀 況 」 , 並提出診斷報告及改善建議書。 5.擬 定 推 廣 績 優 單 位 及 人 員 獎 勵 辦 法 。 6.每 年 依 獎 勵 辦 法 , 獎 勵 推 動 學 生 游 泳 績 效 卓 越 之 縣 市 及有功人員。. 19.
(29) 7.建 置 推 動 學 生 游 泳 運 動 專 屬 網 站 , 提 供 各 種 軟 硬 體 相 關資訊給各界。 綜上所述,學校參酌教育主管當局訂定之教學原則與策 略,考慮教學對象的親水能力、斟酌教學場地與設施、考量 教學師資、實施經費來源與課程安排等條件,妥善規劃教學 策 略 以 進 行 有 效 的 游 泳 教 學 。 王 國 生 ( 2002) 提 出 了 安 全 ( s a f e t y )策 略 、 樂 趣 化( a m u s e m e n t )策 略 、 社 會 活 動( s o c i a l interaction ) 策 略 、 個 別 ( self-pacing ) 策 略 與 競 爭 ( competition ) 策 略 等 五 種 學 校 進 行 游 泳 教 學 時 的 適 當 策 略 。 陳 國 正 ( 2004) 則 針 對 教 師 從 事 游 泳 教 學 產 生 的 問 題 提 出 了 要 達 到 游 泳 教 學 目 標 所 要 採 取 的 教 學 策 略 有 : 1.陸 上 練 習 ; 2.攝 影 教 學 ; 3.課 前 增 加 自 我 練 習 時 間 ; 4.密 集 訓 練 等 策 略。九年一貫新課程強調發展學校本位課程,賦予教師專業 自主權,課程規劃應符合學生基本需求,因此以學生為本位 的游泳課程設計,在內容上應兼具完整性與趣味性,透過活 潑的教法(教學策略)才能使學生在游泳課程學習中,擁有 無 盡 的 樂 趣 , 進 而 充 滿 信 心 ( 陳 雨 麟 , 2001) 。 游 泳 教 學 並 非只是教導游泳的動作技能,而是要喚起一個人對游泳的喜 愛;喜愛在水中悠游,喜愛水的親密感,進而喜愛從事水上 的 活 動 ( 李 至 斌 , 2002) 。 九 年 一 貫 新 課 程 的 實 施 強 調 培 養 學生帶的走的能力,重視教育與生活的結合,即使不能讓每 一位孩子成為游泳高手,至少讓孩子遇水時能不驚慌、能漂 浮 在 水 面 ( 鄭 麗 美 , 2002) 。. 20.
(30) 四、國內國小學生游泳能力的相關研究. 教 育 部 於 2001年 公 佈 之 提 升 游 泳 能 力 計 畫 中 , 其 目 標 鑑 定 標 準 為 國 小 畢 業 前 能 游 1 5 公 尺 , 需 會 換 氣 。 丁 益 文( 1 9 9 2 ) 認為游泳能力好的人游的距離遠,游泳能力差的人游的距離 近 ; 是 以 距 離 的 遠 近 來 區 分 游 泳 能 力 的 好 壞 。 楊 武 英( 1 9 9 6 ) 認為會游泳的操作定義是:能以任一游泳姿勢,會換氣的游 過 25公 尺 的 距 離 ; 會 游 一 點 點 的 操 作 定 義 是 : 能 漂 浮 或 手 腳 聯 合 動 作 的 游 動,但 是 不 會 換 氣;完 全 不 會 游 的 操 作 定 義 是 : 連漂浮都有困難。以下為國內專家學者對近年學生游泳能力 現況調查結果及建議: ( 一 ) 黃 景 生 ( 2000) 「 在 臺 北 市 政 府 教 育 局 加 強 各 級 學 校 游泳教學及水上安全教育計畫」中調查台北市八十九 學 年 度 公 私 立 各 級 學 校 應 屆 畢 業 學 生 游 泳 能 力 現 況 , 其 中 公 私 立 國 小 152校 回 收 人 數 31,839人 中 , 不 會 游 泳 的 比 例 最 低 有 6,648人 佔 20.8﹪ , 會 游 泳 不 會 換 氣 的 有 9,793人 佔 30.8﹪ , 會 換 氣 游 泳 15公 尺 的 比 例 高 達 15,398人 佔 48.4﹪ 。 另 一 現 象 是 無 游 泳 池 學 校 會 換 氣 游 泳 人 數 比 率( 4 9 . 3 ﹪ )高 於 有 游 泳 池 學 校( 4 5 . 6 ﹪ ), 由以上資料顯示: 1.近 年 大 力 提 倡 游 泳 教 學 並 加 強 辦 理 暑 期 游 泳 訓 練 班 成 效顯著。 2.88年 度 試 辦 無 泳 池 學 校 學 生 免 費 參 加 暑 期 游 泳 訓 練 班 已具效果。 3.國 小 家 長 重 視 孩 子 的 游 泳 能 力 。 4.小 六 是 學 習 游 泳 的 適 齡 層 。. 21.
(31) 5.有 游 泳 池 的 國 小 仍 應 加 強 校 內 的 游 泳 教 學 ( 也 可 能 是 與國小缺乏游泳教學師資有關) ( 二 )楊 武 英 在 8 5 年 對 台 北 市 各 國 小 的 六 年 級 學 生 3 , 8 0 1 人 及 相 關 老 師 1,131人 進 行 調 查 , 獲 得 以 下 結 果 : 1.受 試 學 生 方 面 : ( 1) 學 生 會 游 泳 的 比 例 佔 41.1﹪ 。 其 中 會 蛙 泳 的 佔 44.8 ﹪、捷 泳 佔 36.3 ﹪、潛 泳 佔 34.7 ﹪、仰 泳 佔 29.0 ﹪ 、 側 泳 佔 16.1﹪ 、 蝶 泳 佔 8.2﹪ 。 ( 2) 指 導 學 生 游 泳 的 以 游 泳 教 練 比 例 最 高 。 ( 3) 住 家 附 近 有 游 泳 池 的 比 例 佔 58.6﹪ 。 ( 4) 參 加 游 泳 訓 練 班 的 比 例 佔 54.3﹪ ( 5) 學 校 上 游 泳 課 的 比 例 佔 58.6﹪ 。 ( 6) 沒 去 學 游 泳 的 原 因 以 沒 有 時 間 最 多 佔 54.6﹪ 。 ( 7 ) 學 不 會 游 泳 的 原 因 以 怕 嗆 水、不 敢 悶 水 最 多 佔 5 2 . 1 ﹪。 2.受 試 老 師 方 面 : ( 1) 有 游 泳 池 的 校 數 為 29所 , 平 均 使 用 9.8年 ; 平 時 有 救 生 員 服 勤 的 比 例 佔 52.0﹪ 。 ( 2) 老 師 會 游 泳 的 比 例 是 47.5﹪。其 中 會 蛙 泳 的 佔 51.3 ﹪、捷 泳 佔 35.8﹪、仰 泳 佔 26.6﹪、潛 泳 佔 20.7﹪ 、 側 泳 佔 16.8﹪ 、 蝶 泳 佔 9.8﹪ 。 ( 3 )指 導 老 師 游 泳 的 以 學 校 老 師 最 多 , 有 教 過 游 泳 課 的 比 例 佔 20.2﹪ 。 ( 4) 老 師 參 與 水 上 安 全 訓 練 的 百 分 比 佔 18.5 ﹪ 。 會 心 肺 復 甦 術 的 比 例 為 50.3﹪ , 會 人 工 呼 吸 的 比 例 佔 54.9﹪ , 具 有 急 救 員 資 格 的 佔 16.2 ﹪ ; 具 有 救 生 員 資 格 的 佔 7.9﹪ 。. 22.
(32) (三)國立體育學院於九十一年度提升學生游泳能力計畫中 發 出 問 卷 國 小 2,584份,回 收 1,655份;所 得 結 果 如 下 : 1.從 知 道 游 泳 這 項 運 動 到 會 四 式 游 泳 的 百 分 比 呈 逐 漸 下 降的趨勢。大多的學生知道游泳這項運動,但會游泳 的 大 約 只 有 30﹪ , 其 中 會 蛙 泳 的 比 例 最 高 為 26﹪ , 其 次 是 捷 泳 佔 20﹪,會 仰 泳 的 只 有 10﹪,會 蝶 泳 的 最 少 , 大 約 是 5﹪ 。 2.高 年 級 的 學 生 不 見 得 比 低 年 級 的 學 生 有 較 好 的 游 泳 能 力。其原因有可能是現在的家長較重視子女的游泳能 力,也有可能是學校在游泳設備方面較過去改善,能 實施游泳教學的師資也增多,因此小學生在游泳能力 方面並不比高中(職)的學生差。 3.從 小 一 到 小 六 會 蛙 泳 的 比 例 最 高 , 其 次 是 捷 泳 , 會 仰 泳 的 只 有 10﹪ 而 已 。 至 於 會 蝶 泳 的 比 例 則 很 低 。 4.在 整 個 游 泳 能 力 中 , 男 生 的 比 例 大 多 高 於 女 生 , 在 四 種 游 泳 能 力 方 面,都 是 蛙 泳 的 比 例 最 高,其 次 是 捷 泳 , 再其次是仰泳,會蝶泳的比例最低。 5.建 議 政 府 應 要 求 各 級 學 校 實 施 游 泳 教 學 , 並 將 其 做 為 考核校長校務行政的一個重要項目。必要時,教育局 應派員至各校抽查各校實施游泳教學的情形,甚至對 學 生 進 行 游 泳 能 力 的 測 驗 。 綜 合 以 上 所 述 , 85年 台 北 市 各 國 小 的 六 年 級 學 生 3,801人 , 會 游 泳 的 比 例 佔 41.1 ﹪ , 其 中 會 蛙 泳 的 佔 44.8﹪ 、 捷 泳 佔 36.3﹪ ; 老 師 會 游 泳 的 比 例 是 4 7 . 5 ﹪,指 導 學 生 游 泳 的 以 游 泳 教 練 比 例 最 高 。 89年 台 北 市 公 私 立 國 小 學 生 31,839人 中 , 只 有 20.8 ﹪ 不 會 游 泳,會 換 氣 游 泳 15公 尺 的 比 例 高 達 48.4﹪。在. 23.
(33) 整個游泳能力中,男生的比例大多高於女生,在四種 游泳能力方面,都是蛙泳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捷泳。 綜合各學者之見,本研究游泳能力的操作性定義是:完 全不會游泳是指無法在水中漂浮;初級水中活動是指能漂浮 但 不 會 換 氣 或 不 能 以 任 何 一 種 姿 勢 游 15公 尺 以 上 的 距 離 ; 初 級游泳能力是指能以捷、仰、蛙、蝶任何一種姿勢會換氣游 15公 尺 以 上 的 距 離 , 游 泳 的 過 程 不 間 斷 或 站 立 ; 中 級 游 泳 能 力 是 指 以 捷 、 仰 、 蛙 、 蝶 任 何 一 種 姿 勢 以 上 且 會 換 氣 游 25公 尺以上的距離;高級游泳能力是指以捷、仰、蛙、蝶任何一 種 姿 勢 以 上 且 會 換 氣 游 50公 尺 以 上 的 距 離 。. 24.
(34) 第二節 學習動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先就學習動機的意義進行探討,接續分析有關學習 動機理論四大學派的動機理論相關研究,作為研究設計的依 據。. 一、. 動機的意義. 張 春 興 ( 1996) 動 機 是 指 引 起 個 體 活 動 , 維 持 已 引 起 的 活 動 ,並 引 導 該 活 動 朝 向 某 一 目 標 的 內 在 歷 程。K o t l e ( r 1997) 認為動機是一種被刺激的需求,它足以引發個體採取行動以 滿 足 。 還 有 M a e h r 和 M e y e r( 1 9 9 7 ) 則 認 為 動 機 乃 是 可 使 個 體 充滿精力、具有方向性、並使個體保持行為或維持活動的一 種 內 在 狀 態。心 理 學 家 Baron和 Schunk將 動 機 定 義 為,能 長 時 間 激 發 、 指 引 和 維 持 行 為 的 內 在 歷 程 , Slavin加 以 解 釋 , 動 機就是指什麼因素使得你會做這件事、繼續做下去和決定你 試 圖 往 哪 個 方 向 做 ( 王 明 傑 、 陳 玉 玲 譯 , 2002) 。 動 機 是 學 習 的 原 動 力 , 在 探 討「 學 習 動 機 」的 意 義 之 前 , 必須先對「動機」一詞有所了解。動機是人類一項複雜的心 理特質,是一種隱藏在個體內部的力量,能驅使個體做某種 行為。它是學習的最重要成分之一,也是最難測量的成分之 一。所以動機不僅在心理學領域上是個核心問題,在教育的 研 究 上 亦 是 一 個 熱 門 的 話 題 ( 劉 蕙 鈺 , 2003) 。 茲 將 學 者 為 「 動 機 」 所 下 的 定 義 整 理 如 表 2-1。. 25.
(35) 表. 2-1 動 機 的 定 義 學者. 動機的定義. 林靈宏. 動機是為滿足個體需求而使個體採取某種行動。. ( 1994) 王克先. 動 機 是 個 體 內 在 的 一 種 生 理 或 心 理 的 需 求( n e e d ). ( 1996) 或 驅 力 ( driver) 。 時蓉華. 動機是推動個體的活動,然後達到特定目標的動. ( 1996) 力 。 溫世頌. 動機為引發個體行為:包括需求、行為與朝向目. ( 1997) 標 , 使 個 體 採 取 某 種 行 動 。 張春興. 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 ( 1996) 引 導 該 活 動 朝 向 某 一 目 標 的 內 在 歷 程 。 李咏吟. 動機是一種對目標的迎拒力,其隱藏於個體內. ( 1998) 部 , 驅 使 或 引 導 個 體 去 做 某 種 行 為 , 它 可 能 是 由 本能所驅動,亦可能是由理智的思考所策動,或 者是以上兩者的混合。 朱敬先. 動機乃激發、引導及持續行為之一種內在狀態。. ( 2000) 鄭采玉. 動機是一種內在的需求或驅力,它引發、導引和. (2008). 維持個體的行為活動,以達成或是滿足特定目標 之行為歷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文獻彙整 綜合各學者之見,一個個體的行為發生是因個體的動機 導致的,「動機」是個體內在的思考,而「行為」是因內在 的 思 考 所 引 發 個 體 的 外 在 動 作 。 本 研 究 對「 動 機 」的 定 義 為 : 動機是引發行為達成特定生理或心理目標的內在思考歷程。. 26.
(36) 二、. 學習動機的定義. 學 習 動 機 ( Learning Motivation) 是 指 引 起 學 生 學 習 活 動,維持學習活動,並導使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 的 內 在 心 理 歷 程( S a g e , 1 9 7 7; 張 春 興 , 2 0 0 0 )。 S t i p e k( 1 9 9 5 ) 學習動機是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成就動機,為個體追求成功的 一 種 心 理 需 求,也 是 影 響 學 業 成 就 的 主 因 之 一。林 崇 德( 1 9 9 5 ) 學習動機是指推動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原因或內在動 力 。 張 春 興 ( 1996) 學 習 動 機 是 指 引 起 學 童 學 習 活 動 , 維 持 學習活動,並引導學童在該學習活動中朝向教師所設定的目 標其內在心理歷程。 茲 將 學 者 為 「 學 習 動 機 」 所 下 的 定 義 整 理 如 表 2-2 。. 表. 2-2 學 習 動 機 的 定 義 學者. 學習動機的定義. Keller. 認為動機是指人們對經驗與目標的選擇及將為此. ( 1983). 所付出的努力程度. Stipek. 學習動機是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成就動機,為個體. ( 1995). 追求成功的一種心理需求,也是影響學業成就的 主因之一。. 林崇德 ( 1995). 學習動機是指推動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原因 或內在動力。 (續下頁). 27.
(37) 表. 2-2 學 習 動 機 的 定 義 ( 續 ) 學者. 學習動機的定義. 張春興. 學 習 動 機 是 指 引 起 學 童 學 習 活 動 , 維 持 學 習 活. ( 1996). 動,並引導學童在該學習活動中朝向教師所設定 的目標其內在心理歷程。. 朱敬先. 學習動機是個體追求成功的一種心理需求,亦即. ( 2000). 學習者發現學習動機的意義與價值,而嘗試驅策 自己追求成長之傾向。. 陳品華. 學習動機,為學生參與及致力於學習工作的意願. ( 2006). ( willingness) 或 慾 求 ( disire) , 它 顯 現 在 學 生 對特定學習活動的選擇以及努力持續進行該活動 的強度上。. 鄭采玉. 學習過程中,引起、維持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 (2008). 並且在學習活動中,促使其自發的投入心力、朝 向所預定的學習目標的心理歷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文獻彙整 綜合各學者之見,本研究對「學習動機」的定義為:在 學習的過程中,引發學習者行為達成特定生理或心理目標的 內在思考歷程;對「游泳學習動機」的定義係指國小學生在 學習游泳的過程中,引發學生行為達成特定生理或心理目標 的內在思考歷程。. 三、. 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構面. Keller( 1983) 認 為 動 機 是 指 人 們 對 經 驗 與 目 標 的 選 擇 及將為此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他指出決定動機的四個要素分. 28.
(38) 別 是: 興 趣( i n t e r e s t )、適 切( r e l e v a n c e )、 期 望( e x p e c t a n c y )、 及 結 果 ( o u t c o m e ) 。 M a e h r 和 A r c h e r( 1 9 8 7 ) 則 認 為 動 機 包 括 : 意 向( d i r e c t i o n )、 堅 持( p e r s i s t e n c e )、 持 續( c o n t i n u i n g ) 和 努 力 ( effort) 。 Brophy( 1987) 將 學 習 動 機 區 分 為 兩 類 : 第 一 類 為 全 面 認真學習的學生,其學習行為背後的動機,稱為普遍型學習 動 機 ( general motivation to learn) ; 第 二 類 是 只 對 某 幾 種 學科認真學習的學生,其學習行為背後的動機,則稱為偏重 型 學 習 動 機 ( specific motivation to learn) 。 普 遍 型 學 習 動 機的學生對求知的動機、興趣、習慣、態度,甚至意志與價 值 觀 等 心 理 因 素,都 連 成 一 致 的 系 統,形 成 個 人 獨 特 的 性 格 ; 而偏重型學習動機多半是求學過程中,因成敗經驗或師生關 係 的 影 響 而 逐 漸 養 成 的 ( 胡 金 枝 , 1994) 。 而 A u s u b e l( 1 9 6 8 ) 主 張 在 人 類 有 機 體 內 , 共 有 六 項 驅 力 或 需 求 ( desires and needs) , 促 進 動 機 的 形 成 , 其 依 序 為 : ( 1) 探 索 需 求 ( the need of exploration) : 意 指 有 探 索 未 知 的 需 求 ; ( 2) 操 縱 需 求 ( the need for manipulation) : 意 指 有 控 制 環 境 與 引 起 改 變 的 需 求 ;( 3 ) 活 動 需 求 ( t h e n e e d f o r activity): 意 指 有 動 作 與 運 動 需 求 , 其 包 含 生 理 層 面 與 心 理 層 面 ; ( 4) 刺 激 需 求 ( the need for stimulation) : 意 指 需 要 有 環 境 、 他 人 、 思 想 、 與 情 感 來 刺 激 的 需 求 ;( 5) 求 知 需 求 ( the need for knowledge) : 意 指 有 處 理 與 內 化 先 前 四 項 (探索、操縱、活動、刺激)需求的結果,以便於解決內在 認 知 上 的 矛 盾 ; ( 6 ) 自 我 提 升 的 需 求 ( the need of ego enhancement) : 意 指 自 我 ( self) 有 為 他 人 所 知 道 、 接 受 、 贊同的需求。. 29.
(39) 四、學習動機的理論. 學習動機的理論,主要可分為四大學派的動機理論,每 一學派的論著與強調的層面皆不盡相同,其理論如下: (一)行為主義的學習動機論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運用增強原則控制個體的學習,將學 習的產生視為外在因素控制的歷程,在學習動機的解釋上是 採 取「 刺 激 — 反 應 — 增 強 」、「 需 求 — 趨 力 — 行 為 」等 模 式( 李 咏 吟 , 2001) 。 此 學 派 所 秉 持 的 學 習 動 機 理 論 在 性 質 上 是 外 控的,屬於外在動機一類。 在學校教育的實際運作上,藉由獎勵和懲罰的措施來維 持 學 生 的 學 習 動 機 , 亦 是 受 行 為 主 義 心 理 學 的 影 響( 朱 敬 先 , 2000; 張 春 興 , 1994) 。 依 行 為 學 派 的 看 法 , 條 件 作 用 過 程 中之所以產生刺激與反應連結(意味學習的產生),主要是 由於強化物能滿足個體需求,進而產生後效強化。行為學派 對學習動機的理念是,人的所作所為是由驅力所促動,而驅 力 是 因 生 理 上 的 需 求 所 致 , 如 果 個 體 表 現 行 為 時 給 予 強 化 物 , 滿 足 生 理 上 需 求 , 就 會 強 化 其 行 為 保 留( 張 春 興 , 1 9 9 8 )。 故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低落,可能是環境的刺激因素,可能是 反 應 /行 為 的 , 也 可 能 是 驅 力 或 增 強 的 因 素 。 在 教 學 實 務 上 , 當學生表現有利的學習行為,信奉行為學派的教師經常採用 獎 勵 ( 口 頭 讚 賞 、 獎 品 、 額 外 權 利 等 ), 而 當 學 生 表 現 不 良 , 就來施行處罰(訓斥、剝奪權利、勞動服務等),來督促學 生學習,其目的是要藉由外在誘因或外控權力以維持學生的 學 習 動 機 ( 張 春 興 , 1998) 。 雖然運用外在增強能使學生在短期內收到學習效果,可. 30.
(40) 是卻因此而忽略內在動機的引發,使學生的學習行為並不利 於長期的發展,因為當外在驅力不在時,就會失去動機。 Bandura 認 為 在 班 級 教 學 的 情 境 下 , 其 他 學 生 的 優 異 表 現或教師的教學風範,都可能引起學生的觀察學習。從學習 動機的觀點來看,觀察學習之所以產生,乃是由於學生在心 理上向楷模(其他學生或教師)的行為表現去模仿和認同, 且在見賢思齊的心態下,要求自己上進,希望可能有像楷模 一樣的優良表現,從而提升個人心理上的自尊。學校教育一 向重視學生行為受社會因素的影響;對教師行為要求以身作 則,對學生的優良行為公開表揚,其目的均在於引起學生模 仿 學 習 , 藉 以 提 升 學 生 的 學 習 動 機 ( 張 春 興 , 1996) 。 (二)人本主義的學習動機論 人 本 主 義 心 理 學 家 將 教 育 視 為 發 展 人 類 內 在 潛 力 的 歷 程,而學習動機則視為人性成長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人 本 主 義 主 張 探 討 人 類 的 內 在 動 機,及 強 調 內 在 動 機 的 重 要( 張 春 興 , 1996) 。 人 本 主 義 心 理 學 之 父 Maslow 的 需 求 層 次 論 , 將 人 類 多 種需求由低而高分為七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隸屬 與愛的需求、自尊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自我實現需 求 。 M a s l o w 又 將 其 分 為 兩 大 類 , 前 四 個 層 次 為「 基 本 需 求 」, 後三個層次為「成長需求」。基本需求是成長需求的基礎, 若基本需求中的各項需求無法獲得滿足之前,則成長需求不 會產生。學習動機屬於知的需求,而求知需求是否產生要視 基 本 需 求 是 否 滿 足 ; 前 四 項 為 低 層 次 需 求 , 又 稱「 匱 乏 需 求 」 ( deficiency needs) , 亦 即 若 此 四 項 需 求 未 獲 滿 足 , 則 該 動 機會增強以尋求滿足之方法;若其已獲滿足,則動機隨之降. 31.
(41) 低 ; 後 三 項 為 高 層 次 需 求 , 又 稱「 成 長 需 求 」( g r o w t h n e e d s ), 亦即獲得滿足,此項動機不會停止,反之會增強,尋求更大 的 滿 足 ( 朱 敬 先 , 1997) 。 張 春 興 ( 2000) 在 教 育 心 理 學 一 書 中 指 出 , 有 關 馬 斯 洛 的 需 求 層 次 理 論 ( Need- hierarchy Theory) 對 學 習 動 機 的 看 法: 1. 需 求 層 次 中 含 有 學 習 動 機 : 在需求層次論中,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基本需求與成 長需求,在基本需求中,人可能因為生理或心理上的缺失而 導致行為。心理學上解釋行為動機上的問題,皆廣泛的採用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 2. 兩 大 需 求 的 交 互 作 用 : 在 兩 大 需 求 的 的 交 互 作 用 中 , 學 習 動 機 是 屬 於 成 長 需 求,求知需求的產生將繫於基本需求是否滿足。此即一般學 生對求知一事,未必有學習動機的原因。 3. 自 我 實 現 中 的 高 峰 經 驗 : 自我實現之歷程,在解釋人類之生活適應;認為一般人 在生活中,都是基於自己的潛力,盡力追求滿足,從而使自 我得以實現。 Maslow 對 於 教 育 上 的 貢 獻 則 是 教 學 活 動 必 須 與 學 生 的 需求配合,以提升其動機層次,先滿足低層次需求,高層次 需求才能被激勵。故在教學上,教師必須營造出較安全的教 室環境,答錯與犯錯皆是學習機會,啟導答案背後的思考。 此 外 , 讓 學 生 參 與 團 隊 工 作 , 亦 可 滿 足 其 隸 屬 與 自 尊 需 求( 朱 敬 先 , 1997) 。 (三)認知主義的學習動機論. 32.
(42) 認知取向者認為,學習動機乃是介於環境(刺激)與個 人行為(反應)之間的一個中介歷程。意指學習動機一事, 乃是學習者個人對學習事物的一種看法,因看法而產生求知 的 需 求 ( 張 春 興 , 1996) 。 人類行為的動機是受到個體的知覺、個體的計劃期望、 對外在事物的詮釋、預估、目標等所影響。換言之,人類所 想的、所信的、以及所期望的會影響人類的行為,而不是單 純的由本能的驅力或刺激的聯結所控制(李詠吟、單文經, 1997) 。 認知論於二十世紀崛起,以科學的方法探究個體的心理 機制。在現代教育心理學上,以認知主義學派的觀點所提出 的 學 習 理 論 最 多 , 也 屬 最 有 系 統 ( 吳 事 勳 , 2007) 。 以 下 針 對 學 者 較 廣 為 所 採 用 的 W e i n e r 歸 因 理 論( A t t r i b u t i o n T h e o r y ) 及 McClelland & Atkinson. 成 就 動 機 論 (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 , 提 出 說 明 : 1. Weiner 的 歸 因 論 ( Attribution Theory) : W e i n e r 的 成 敗 歸 因 理 論 綜 合 了 H e i d e r 的「 因 果 歸 因 論 」 以 及 Rotter的 「 制 控 信 念 」 理 論 中 的 觀 念 。 張 春 興 ( 1996) 指 出 Heider 將 行 為 發 生 的 結 果 分 為 個 人 因 素 及 情 境 因 素 兩 類 , 他 認 為 當 行 為 發 生 的 結 果 是 由 個 人 的 努 力 或 能 力 造 成 的,為個人因素,稱為「性格歸因」,是內在歸因。當行為 結 果 是 不 可 控 制 的,乃 由 外 在 情 境 所 造 成 的,則 為 情 境 因 素 , 稱 為 「 情 境 歸 因 」, 是 外 在 歸 因 。 所 以 Heider 的 歸 因 理 論 是 以行為結果作為歸因,一般人多將自己的失敗歸因為情境因 素,視他人的失敗為個人不努力或能力不足的個人因素。 2. 成 就 動 機 論 (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 :. 33.
(43) 成 就 動 機 論 (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 乃 是 由 David McClelland & John Atkinson 兩 位 研 究 心 裡 學 大 師 所 創。兩人認為個體會在某方面追求成就、追求完美,並不在 乎 是 否 受 獎 , 這 就 是 高 層 之 成 就 動 機 ( 朱 敬 先 , 1997) 。 韓 楷 木 聖 ( 2001) 認 為 成 就 動 機 指 的 是 學 生 希 望 成 功 的 程 度 , 在學校的環境與體系下,成就動機可視之為一種人格特性, 但 也 可 視 之 為 一 種 詮 釋 其 能 力 的 歷 程 。 McClelland在 Murray 的影響之下,對成就需求進行一系列的研究,認為成就需求 是個人人格中,相當持久、穩定的一種特性,這種追求某種 目 標 的 特 性 或 傾 向 就 是 成 就 動 機( 劉 靖 國,2 0 0 5 ) 。M c C l e l l a n d 進一步將成就動機定義為「個人與自己所持的優秀標準相競 爭的衝動或慾望」。上述有兩項特徵,一是強調個人所選擇 目標的重要性,二是個人會設定一優秀標準,藉以判定行為 的 成 敗 ( 余 安 邦 、 楊 國 樞 , 1991) 。 (四)社會學習取向的學習動機 1.Bandura 的 自 我 效 能 理 論 ( self-efficacy) : 自 我 效 能 理 論 是 Bandura於 1977年 所 提 出 來 的 。 Bandura 表示自我效能是個人在某個領域中對於自己完成工作能力的 信念;此信念會影響個人對活動的選擇、繼續努力與動機的 堅 持 度 , 以 及 精 熟 的 表 現 水 準 ; Bandura(1977)認 為 影 響 自 我 效能的因素有: (1) 過 去 的 成 就 表 現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此為效能期望最可靠的來源,如果個人過去有重複成功 的經驗,將會發展出較強的效能期望,當效能期望建立後, 可類化到其他的情境。 (2) 替 代 經 驗 (vicarious experience):. 34.
數據
+7
相關文件
附表 1-1:高低壓電力設備維護檢查表 附表 1-2:高低壓電力設備維護檢查表 附表 1-3:高低壓電力設備(1/13) 附表 2:發電機檢查紀錄表. 附表
表 6.3.2 為不同電壓下,驅動整個系統運作所需電流。圖 6.3.2 為 測試情形。其中紅燈代表正常工作。結果證明只要太陽能板能夠提供
二年愛班有 7 位同學假日相約去爬山,秀秀帶了 113 個聖女小番茄分給大家品嚐,已知男生每 人分得 14 個,女生每人分得 17 個,剛好分完所有的小番茄,假設男生有
沒有足夠證據宣判嫌 疑犯有罪,因此不拒 絕虛無假設(判嫌疑
(如善用學時、課程和教學上運用「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等)設計學習任務外 [ 詳見分 章一︰學校課程持續更新──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及分章二︰學校整體課程規劃──有 機結合
事前事後比較((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後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假設 H1 經驗開放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部分成立 假設 H2 盡責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不成立 假設 H3 外向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部分成立 假設
表 4-4-5 彙整了不同教育程度的民眾對祭品用品電子化的接受度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結果。由表 4-4-5 的整體量表的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