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線上教學之食用貝類辨識系統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線上教學之食用貝類辨識系統"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線上教學之食用貝類辨識系統

王建仁 蔡哲民 王麒讚 吳明昆 崑山科技大學資訊 管理系 助理教授 崑山科技大學資訊 管理系 助理教授 崑山科技大學資訊 管理系 研究生 崑山科技大學資訊 管理系 研究生 cjw@mail.ksu.edu.t w tjm@fhl.net fins8855@hotmail.c om aptx_0826@yahoo.c om.tw

摘要

貝類為台灣重要的食物來源,本論文 提出一線上教學食用貝類辨識系統,以便 學習食用貝類的知識。使用者只需上傳貝 類的照片,系統自動擷取食用貝類的外 型、紋理及顏色三種特徵,並使用類神經 網路作為辨識工具,辨識結果與相關資料 將回傳給使用者。目前本系統建立九種主 要食用貝類的資料庫。由實驗結果可以得 知,本系統的辨識速率較應用投票法之辨 識系統,有顯著的改進。本系統除線上教 學網站外,為方便教師於課堂實物教學, 亦有實體辨識箱可供使用。 關鍵詞:線上教學、食用貝類、類神經網 路、投票法

Abstract

Shellfish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food in Taiwan.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web-based eatable shellfish recogni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for people to learn eatable shellfish. When using this system, users only need to upload the image of the shell. The system extracts the features from the shape, texture, and colors of the shell. A multilayer perceptron neural network is employed as the recognizer. The recognition result and the relevant knowledge will be displayed on the browser. 96% recognition rate can be achieved when recognizing nine kinds of

eatable shellfish. Comparing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s using voting method as the recognition engine, our system can greatly eliminate the delay caused by the voting method. In addition to the web-based system, the object recognition box is also implemented to support the object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Keywords:Web Base Teaching, Eatable

Shellfish, Neural Network, Voting Method

一、前言

由於台灣四面環海,其海洋資源相當 豐沛。臺灣漁獲產量前十五名中就有四種 是屬於貝類,其中又以貝類位居首位[3], 所以食用貝類與我們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 的。過去我們想了解某種食用貝類的資訊 時,都必須實地去博物館或圖書館瀏覽相 關之書籍,針對此書籍中之貝類影像進行 比對,或者詢問專業人員,才能找到我們 欲尋找之食用貝類的資料。由於貝殼種類 繁多,在分類上也錯綜複雜,如此更加耗 費使用者在搜尋時的時間與精力。 目前辨識食用貝類的方法,最主要是 依靠人工的方式搜尋貝類影像資料,並依 據其食用貝類的外形特徵進行辨識,如日 本貝類圖鑑網站[1]及台灣貝類資料庫[8],但 其中有不少貝類之外形極為相似,因此單 以外形判別是難以獲得較高之準確率。一 般生物學者,除了利用外形來辨識貝類 外,最常使用的特徵是貝類本身的紋理。 雖然現今因台灣貝類數位典藏計劃的實

(2)

行,使得許多貝類影像數位化,縮短了使 用者過去還需實地去博物館或圖書館查詢 的時間,但面對如此龐大的資料往往不知 該從何著手。如有一套能夠依據使用者所 提供之影像來進行辨識的系統,將能大幅 減短查詢的時間且降低搜尋錯誤的情況。 過去我們開發了一套基於貝類特徵之 網路影像檢索技術[5],我們在此研究中發 現加入顏色特徵來辨識貝類時,其辨識率 有明顯的提升。但在此研究中,我們所運 用的辨識方法是以投票法來進行辨識,系 統在進行辨識時都必須進行資料庫的比 對。當多人同時使用該系統時,投票法不 但會加重伺服器負擔,且當特徵值資料庫 的物種數量逐漸增加時,其處理時間相對 變長,這對於即時辨識的環境來說是無法 接受的。 因此綜合上述所提,本研究利用外 形、顏色及紋理作為辨識食用貝類的特徵 依據,建置一套食用貝類辨識教學系統, 該系統包含一個可供教學用的食用貝類辨 識箱以及一個線上教學食用貝類辨識網站 [2]。而為了降低辨識時所需的處理時間, 將原先的投票法改以倒傳遞類神經網路來 進行食用貝類之辨識。

二、系統架構

本研究主要是建置一套應用倒傳遞類 神 經 網 路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為基礎的食用貝類辨識系 統,該系統包含實物辨識箱與線上辨識網 站。在實物辨識箱方面,我們讓學生可以 親自將欲辨識之食用貝類放入辨識箱中進 行辨識,系統利用箱子頂端的 WebCAM 擷取出欲辨識之食用貝類影像後,再進入 物件特徵擷取流程。該系統擷取食用貝類 的外形、顏色、紋理三種特徵後,將這些 特徵係數放入訓練完成的類神經網路模型 中運算,最後輸出辨識結果給使用者。 在線上辨識網站方面,使用者可以將 貝類拍攝上傳至網站,系統會使用與辨識 箱一樣的辨識方法進行辨識,並呈現結果 於網頁上。圖 1 (a)為食用貝類辨識網頁; 圖 1 (b)為實體辨識箱。實體辨識箱系統架 構與線上辨識網站系統架構分別如圖 2 與 圖 3 所示。 (a) (b) 圖 1 (a)實用貝類辨識網頁;(b)實體辨識箱 個人電腦 輸入影像 顯示結果 Web-CAM 螢幕 類神經網路 影像辨識系統 圖 2 實體辨識箱系統架構圖 圖 3 線上辨識網站系統架構圖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提的食用貝類辨識系統含有 影像物件擷取、物件特徵擷取及影像辨識 三個子系統。本系統的影像特徵擷取流程 如圖 4 所示,使用者輸入影像經過影像物 件擷取程序、物件正規化後,進行特徵值

(3)

的擷取,擷取後之特徵值可用來進行訓練 類神經網路或進行即時辨識之用。 圖 4 影像特徵擷取流程圖 3.1 影像物件擷取 在影像辨識中,首先是如何正確地將 欲辨識之主體物件和背景分離,目前物件 切割技術常使用的方式大多是透過背景相 減(Background Subtraction)[17]、顏色分群 (Color Clustering)[11] 、 分 水 嶺 演 算 法 (Watershed)[15]或是必須經由人工定義初 始輪廓的方式擷取物件[16]。但是這些方 式大都需要使用者介入,如標示初始輪 廓、擷取背景、設定參數等,因此較不易 於建置全自動化系統。 蔡哲民等人[10]曾提出一套基於經驗 法則的物件切割技術,該技術的優點是不 需使用者介入切割過程,僅需要上傳一張 影像即可全自動切割出主要的物件。由經 驗法則我們可得知,一般使用者在拍攝影 像時,都會將其所要拍攝的單一物體拍攝 於影像的中央附近,且該物體面積與畫面 中其它物體相比會較大,所以進行物件擷 取時,僅需擷取位於影像中央且面積較大 的單一物體。本辨識系統應用該技術來省 略參數調整之需求,以期能自動且正確地 切割使用者上傳至網站之不同背景的貝殼 照片。 但原技術所使用之 CIE Lab 顏色空間 運算速度過於緩慢,本研究為提升系統速 度,改為將 RGB 顏色空間轉換為一般常 用灰階影像進行運算。首先將輸入影像, 如圖 5 (a),經由算式(1)進行轉換。 =0.299 +0.587 +0.114 Y ×R ×G × (1) B 同樣的,由於原技術用來去除雜訊之 5x5 的高斯濾波器,其運算複雜度較高。 因此將之更換為 5x5 的均值濾波器,以降 低處理時間。接著進行 Sobel 邊緣偵測, 之後進行物件輪廓的抽取,最後使用經驗 法則取出物件。圖 5 (b)為圖 5 (a)經由物件 切割之後的結果。 (a) (b) 圖 5 (a)原圖;(b)經物件擷取的物件 3.2 物件正規化 由於在拍攝時可能會產生物件角度的 偏移,所以需要將前一步驟所擷取出之所 有物件的角度調整至固定角度。首先將物 件最長主軸調整至與 Y 軸平行,接著因為 物件在拍攝時會受到拍攝距離遠近的影響 而變大或變小,因此將所有物件大小正規 化至高為 300 像素,並將該物件之質心定 位於寬為 640,長為 480 的圖片中心,如 圖 6 所示。 (a) (b) 圖 6 (a)經物件擷取後影像; (b)正規化完成後影像 3.3.1 外形特徵擷取 在物件外形特徵的擷取上,以往學者 曾提出許多外形特徵描述的演算法,目前 較常見之外形特徵描述有兩種:一種是以 區 域 為 主 的 外 形 特 徵 描 述 , 如

(4)

Centroid-Contour Distance [18]、像素差異 累計等,此種方式是以物件所佔面積來表 示該物件之外形,以用於比對兩物件外形 差異程度;另一種是以輪廓為主的外形特 徵描述,如Angle Code Histogram(ACH) [14],此種方式是以物件外形輪廓來比對 兩物件的外形差異程度。 在 外 形 特 徵 擷 取 部 份 , 我 們 以 Centroid-Contour Distance(CCD)來作為描 述物件區域的特徵描述,首先系統將前處 理完成後的影像物件,計算其質心與物件 輪廓之間的歐基里德距離,並以正 Y 軸為 0 度,依照順時鐘方向每 10 度取一距離作 為物件的一個 CCD 特徵,總共取出 36 個 CCD 特徵,將其作為物件外形的特徵數 據,其繪製完成之直方圖如圖 7 所示。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圖 7 物件 CCD 直方圖 3.3.2 顏色特徵分析 因一般影像所使用之 RGB 顏色空間 對於運算來說顯得過於龐大,且 RGB 顏 色空間對於光線的變化過於敏感,所以本 文透過算式(2)將 RGB 顏色空間轉換為 YCbCr 顏色空間。由於 RGB 與 YCbCr 之 間的轉換是線性的,因此轉換速度相當快 速。本研究為了降低環境光源對於處理時 所造成的顏色差異,因此我們僅使用 Cb 與 Cr 來進行直方圖的運算,且我們經實驗 發現所有實驗貝類影像之 Cb 值均介於 85 至 144 之間,Cr 值均介於 100 至 159 之間, 為了加速運算、節省記憶體,因此在 Cb 與 Cr 直方圖的紀錄上,僅紀錄這些範圍之 內的 Cb 與 Cr 值。將 Cb 與 Cr 值根據個數 加總起來即為 Cb 與 Cr 顏色直方圖,系統 將此兩直方圖存至資料庫以作為影像顏色 特徵值,Cb 與 Cr 之顏色直方圖分別如圖 8 之(a)及(b)所示。 0.299 0.587 0.114 0 -0.168 -0.331 0.5 + 128 0.5 -0.418 -0.081 128 Y R Cb G Cr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1 4 7 10 13 16 19 22 25 28 31 34 37 40 43 46 49 52 55 58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1 4 7 10 13 16 19 22 25 28 31 34 37 40 43 46 49 52 55 58 (a) (b) 圖 8 (a)Cb 顏色直方圖;(b)Cr 顏色直方圖 3.3.3 紋理特徵分析 在紋理特徵方面,我們採用小波轉換 (Wavelet Transformation, WT),小波轉換是 一種將空間域影像轉換為頻率域影像的演 算法,也就是影像經過小波轉換處理過 後,會產生許多不同重要程度的資料,這 些資料表示高低不同的頻率,而每個頻率 皆有所代表的涵義,因此可以根據這些頻 率涵義來分別作處理。由於小波轉換有很 多種方式,而 Harr 轉換函數是對影像像素 進行水平及垂直運算以求得小波係數,因 此其運算複雜度較低,所以本文採用 Harr 小波轉換,以加速整體特徵值在擷取上的 速率。 系統首先將正規化後之影像轉換為灰 階影像,之後經由 Harr 函數進行四階小波 轉換後,會得到 13 個區域,這 13 個區域 代表著不同的頻率。在小波紋理特徵值的 擷取中,由於雜訊均位於高頻部份,因此 我們僅使用中低頻部份的小波係數平均 數,也就是 HL2、HH2、LH2、HL3、HH3、 LH3、 HL4、HH4 及 LH4 的小波係數平 均數作為小波紋理特徵值,並將特徵值依 據頻帶編號排序以作為 Harr 小波轉換直 方圖(HWT),如圖 9 所示。

(5)

0 5 10 15 20 25 30 35 1 2 3 4 5 6 7 8 9 頻帶編號 小波係數 圖 9 HWT 直方圖 3.4 類神經網路 目前類神經網路領域中,主要分為監 督式學習與非監督式學習模式。由於倒傳 遞類神經網路的學習過程是採用監督式的 方 式 且 利 用 最 陡 坡 降 法 (The Gradient Steepest Descent Method)來調整參數,經由 網路運算逐步修正參數,直到實際輸出值 與目標輸出值誤差達到最小[9]。因為本研 究之目的是建置一套食用貝類之辨識系 統,所以除在辨識率上需達到一定的標準 以外,且辨識過程中不能讓使用者耗費太 多時間去等待辨識結果,故本研究選用倒 傳遞類神經網路作為辨識工具,架構如圖 10 所示。 1 2 I 1 Z Z2 ZI 1 2 M 1 K b2 ∑ ∫ yj 1 z m z M z 1 y yk mi

w

km

w

b1 1 d dk 訊息正向傳送 誤差修正反向傳送 輸 入 層 隱 藏 層 輸 出 層 目 標 層 2 z 圖 10 倒傳遞類神經網路架構 倒傳遞類神經網路的學習過程主要是 由資料正向傳送與誤差修正反向傳送所組 成的。在資料正向傳送過程中,將資料輸 入進輸入層,再經由隱藏層加權運算,透 過 S 形函數轉換後,最後輸出至輸出層。 以第 n 層第 m 個神經元的輸入值為例,是 由第 n-1 層神經元輸出值的非線性函數, 公式如公式(3):

(

)

n n m m

z

=

f net

(3) 公式(3)中 n m z 為第 n 層的輸出值, f 為轉換 函數, n m net 為第 n-1 層輸出值的權重累加 值,其運算方式如公式(4)所示。 1 n n n n m mi i m i

net

= ∑

w z

+

b

(4) 其中 n mi w 為第 n 層第 m 個神經元與第 n-1 層第 i 個神經元的權重值,b 為第 nmn 層第 m 個神經元的偏權值。 在誤差修正反向傳送過程中是當輸出 層的值與目標值差距過大才將資料反方向 傳播,將誤差訊號沿著原本的連接網路回 傳,透過修改各層神經元的權重與偏權值 來調整整個網路架構。誤差函數公式如下 公式(5)所示。 2

(1/ 2) (

k k

)

k

E

=

d

y

(5) 公式(5)中d 為第 k 個神經元的目標k 值, y 為輸出層中第 k 個神經元之輸出k 值。當誤差值未達到使用者可以容許的誤 差範圍時,就必須調整權重值的大小,直 到誤差值達到使用者可以容許的誤差範圍 內才停止訓練。其調整權重的方法如公式 (6)所示。 mi mi

E

w

w

η

Δ

= −

(6) 公式(6)中η為學習速率,其大小決定 了最陡坡降法修正的幅度。 類神經網路訓練之流程圖如圖 11 所 示。

(6)

輸入值 類神經網路輸入層 以亂數產生 初始權重與偏權值 計算隱藏層與輸出 層的輸出 計算誤差函數 判斷 符合誤差 範圍 調整權重與偏權值 否 訓練完成 是 圖 11 類神經網路訓練流程圖 3.5 實驗流程 本系統的實驗流程分為兩個階段,第 一階段為訓練類神經網路的模型,將欲訓 練之食用貝類影像之外形特徵值 CCD 直 方圖、顏色特徵值 CbCr 直方圖與紋理特 徵值 HWT 直方圖輸入至類神經網路的輸 入層後,透過神經元之間的運算,直到誤 差值達到使用者所設定的誤差範圍即停止 訓練。 第二階段為辨識流程,如圖 12 所示, 輸入欲辨識的食用貝類影像後,透過影像 物件擷取程序取出物件位置,接著將物件 正規化,再將此正規化後之食用貝類影像 進行特徵值的擷取。系統擷取完食用貝類 特徵值後,將這些特徵值作為類神經網路 的輸入值,輸入至已訓練完成的類神經網 路架構中,經神經元節點之間的運算,最 後輸出辨識結果。 圖 12 辨識流程圖 由於系統擷取出來的特徵值範圍差距 過大,所以我們將特徵值正規化至-5~5 之 間,以利神經網路的迅速收斂。

四、實驗結果與討論

我們總共進行兩項實驗,一項為利用 線上辨識網頁進行食用貝類的辨識,而另 一項則是利用辨識箱進行食用貝類的辨 識,其種類如圖 13 所示。在這兩項實驗 中,我們均使用投票法與類神經網路兩種 不同的辨識方法,來比較其辨識速率與準 確度。 圖 13 實驗使用之食用貝類圖(依序為:文 蛤、波紋簾蛤、毛蟶、環文蛤、菲律賓簾 蛤、蚵岩螺、鳳螺、薄殼鴨嘴蛤、毛蛤) 在線上辨識網頁的實驗所使用之辨識 影像與資料庫影像皆是利用解析度較高之 數位照相機拍攝,每種貝類拍攝 30 張不同

(7)

個體影像,其中 20 張作為資料庫影像,另 外 10 張作為測試用影像;而在實物辨識箱 實驗用的辨識影像與資料庫影像則是應用 一 WebCAM 進行拍攝,每種貝類拍攝 30 張不同個體影像,其中 20 張作為資料庫影 像,另外 10 張作為測試用影像。 所有拍攝後正規化完成的影像皆為 640x480 Pixels。程式執行與測試環境為 Pentium4 3.0G 配備 2G 記憶體之個人電 腦,所使用之伺服器為 Pentium 4 3.0G 配 備 2G 記憶體之伺服器,伺服器系統為 Linux,而開發語言為 Java,並以 PHP 作 為網頁介面的開發工具。實驗模擬使用者 上傳欲辨識的影像與將食用貝類置入辨識 箱中進行辨識的流程,系統擷取影像特徵 後透過類神經網路運算,最後顯示出最相 似之食用貝類影像。 在實驗結果中,線上辨識網站中的投 票法處理速度約為 1.47 秒,類神經網路處 理速度約為 0+秒,而在辨識箱中約為 1.93 秒,類神經網路處理速度約為 0+秒。由此 可看出,本文所應用之類神經網路的辨識 處理速度較投票法快。由於線上辨識對即 時性的要求相當高,而且當多人同時使用 該系統時,使用投票法不但會加重伺服器 負擔,且當辨識資料量逐漸增加時,其處 理時間相對變長,這對於即時辨識的環境 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下圖 14 為投票法在各 資料量之平均處理時間直方圖。 而類神經網路是應用各節點間互相乘 積並加總而得出其結果值,因此類神經網 路的辨識速度相當快速,所以類神經網路 在辨識速度上比較能符合即時辨識應用之 需求。 圖 14 投票法處理耗時直方圖 在辨識準確率上,投票法在線上辨識 網 站 的 第 一 張 回 傳 影 像 的 準 確 度 為 100%,而在辨識箱則為 95%;類神經網路 在線上辨識網站的準確率為 96%,而在辨 識箱則為 90%。我們可以發現線上辨識網 站的辨識率較佳,其原因是相對於辨識箱 的 WebCAM 所拍攝出來的影像,所使用 之資料庫與測試影像的影像解析度較高。 在數位相機拍攝的影像中,貝類的紋理特 徵都相當明顯,因此對於辨識率有一定程 度上的影響。 類神經網路的辨識率較投票法的辨識 率低是可以預見的情況,由於類神經網路 是經由樣本訓練來取得節點之間的權重 值,且輸入層神經元的個數越多,其所需 要的訓練樣本相對的也較多,所以樣本數 量的多寡會影響類神經網路的辨識率高 低,且在本研究中類神經網路的輸入層神 經元就高達 165 個,但訓練樣本僅僅只有 20 個,對於需要大量樣本進行訓練的類神 經網路來說還稍嫌不足,但其辨識率仍有 90%以上的準確率。因此在本實驗中,類 神經網路之辨識率較投票法稍低。

五、結論

本研究之目的是建置一個食用貝類的 辨識系統。該系統以食用貝類的外形特 徵、紋理特徵及顏色特徵並使用倒傳遞類 神經網路作為辨識工具,來進行快速的影 像辨識。該系統包含了線上辨識網站與實 物辨識箱,教師可利用此系統來進行課堂 上或課後輔導的教學,學生不但可以在課 堂上利用與實物實際接觸的機會來認識日 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用貝類,也可以在課後 之餘利用該線上辨識系統來達到課後學習 的目的。 由實驗的結果可以得知,使用類神經 網路作為辨識工具在整體辨識效能上遠比 投票法來得快速,使得線上辨識網站達到 真正的即時效果且辨識率也高達96%以 上。 不過本研究所提出之系統仍有其缺點 存在,在增加類神經網路所能辨識的貝類

(8)

種類時,無法直接對類神經網路進行新增 物種的操作,而必須將整個類神經網路重 新訓練,以取得適當的節點權重,所以在 增加類神經網路能辨識的貝類種類時,是 較不容易的。

六、參考文獻

[1] 日本貝類圖鑑網站,2007年10月12日取 自 http://www.bigai.ne.jp [2] 王建仁、蔡哲民、王麒讚、吳明昆,線 上教學食用貝類辨識網站,2007 年 10 月 12 日取自 http://grp.vexp.idv.tw/ [3] 台灣產食用貝類網站,2007年10月12 日取自 http://fishdb.sinica.edu.tw/Sfishwww/edi bleSFISH.HTM [4] 李佳玲,“葉片分類”,資訊工程研究所 碩士論文,元智大學,2003年7月。 [5] 李嘉紘、邱郁文、蔡哲民、蔡文吉,“基 於貝類特徵之網路影像檢索技術", 2006年資訊管理暨實務研討會,虎尾科 技大學,2006年11月。 [6] 李嘉紘、邱郁文、蔡哲民、蔡文吉,“應 用即時影像辨識技術之貝類輔助教學 系統",2007年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 討會,實踐大學,2007年3月。 [7] 李嘉紘、蔡哲民、王建仁、蔡文吉、吳 明昆,“基於貝類正面特徵影像辨識檢 索技術",2007年資訊科技國際研討 會,朝陽科技大學,2007年4月。 [8] 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先導計畫「台灣貝類 資料庫」,2007年10月12日取自 http://shell.sinica.edu.tw/chinese/index_ c.php [9] 張斐章、張麗秋著,“類神經網路", 東華書局,臺北市,2005年9月。 [10] 蔡哲民、王建仁、陳世傑、周家弘, “ 基 於 經 驗 法 則 的 自 動 物 件 切 割 技 術",2007年資訊技術與產業應用研討 會,北台灣科學技術學院,2007年6月。

[11] A. Hong, G . Chen, J. Li, Z. Chi, D.

Zhang, “A flower image retrieval method based on ROI feature,”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pp.764-772 , 2004

[12] A. Neri, S. Colonnese, G. Russo, P.

Talone, “Automatic Moving Object and Background Sepatation,” Signal Processing, Vol. 66, pp. 219-232, 1998.

[13] C. Faloutsos, R. Barber, M. Flickner, J.

Hafner, W. Niblack, D. Petkovic and W. Equitz,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querying by image content,” J. Intell. Inform. Sys. Vol. 3, pp.231-262, 1994.

[14] H.L. Peng, S.Y. Chen, “Trademark

shape recognition using closed contours,”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18(8), pp. 791-803, 1997.

[15] L. Vincent, P. Soille, “Watersheds in digital spaces: an efficient algorithm based on immersion simulations,” IEEE Trans.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 Vol. 13,pp.583-598, June 1991.

[16] M. Kass, A. Witkin, D. Terzopoulos, “Snakes: Active Contour Mod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pp.321-331, 1988.

[17] N. Kehtarnavaz, F. Rajkotwala,

“Real-Time Vision-based Detection of Waiting Pedestrians,” Real-Time Imaging, pp. 433-440, 1997.

[18] Z. Wang, Z. Chi, and D. Feng, “Shape

based leaf image retrieval,” IEE Proceedings –Visi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Vol. 150, No. 1, 200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thesis, we propose a novel image-based 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method called “expression transition” to identify six kinds of facial expressions (anger, fear,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a monthly water quality predicting model using a grammatical evolution (GE) programming system for Feitsui Reservoir in Northern

In this study the GPS and WiFi are used to construct Space Guidance System for visitors to easily navigate to target.. This study will use 3D technology to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ystem is to design a virtual reality learning system for operation practice of total station instrument, and to make learning this skill easier.. Students

Therefore, this study intends to combine the discussion method with the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of Zuvio IRS for flipped teaching in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In the processing following action recogn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human behavior description model to describe events occurring to human and exerts as decision and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how to construct low-density parity-check (LDPC) codes, and propose an algorithm to improve error floor in the high SNR region by reducing the

In this paper, we first applied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and grey prediction of grey system theory to analyze the ranking of IT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e-readines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