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杜威: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哲學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杜威: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哲學家?》"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 第二十卷第二期, 2012 年 6 月,頁 1 月 -183 。書評

〈杜威: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哲學

家?}

單文經*

壹、書名釋義 讓我們先就這位曾任牛津大學教育學系系主任、 2003 年退休的R. Pring教 授,於 2007 年出版的這本書一一《杜威: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哲學家? ~

(John

Dew可﹒ A

Philosopher of Education for Our

Time?) 之書名,做一番分

析。 首先,值得我們注意的是,Pring在這本書的正題《杜威》之後,以疑問 句的形式呈現出這本書的副題。他以「反詰」、「詰問」或「激問」的方式問讀 者: r 杜威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哲學家嗎?J 從表面上看來,這句話似乎是 在質疑、甚至是否定「杜威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哲學家」的說法。但是,實 質上,這句話所表達的正好是相反的意思。Pring這!要做的用意,是要藉由問 話的方式,來加強說話的語氣。換言之,Pring提出這個「反問」的語句時, *單文經

Wen-ling Shan

中國文化大學師資垮育中心教授

E-mail: wjshan@ntnu.edu.tw

本文評介Pring,

R.

(2007).

John Dewey: A philosopher ofeducation for our time?

London:

Continuum.

(2)

17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卷第二期 。;,阿南市TITlI軍fTr.r.Ilr:r.r.1 心中已有定見,卻不直接說出來,反而是以「反問」的方式表達,以便迅速吸 引讀者的注意,進而讓讀者的印象更為深刻。事實上,這本書的主旨就是在論 證「杜威『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哲學家! J 。 第二,這本書有三個關鍵詞 I 杜威」、「我們這個時代」、「教育哲學 家」。先看「杜威 J 0 我們很清楚這裡的 'f士威 J '指的是以大思想家著稱,在 1859年出生於維蒙特州、 1952年辭世的約翰杜威 (John

Dewey)

,而不是以創

立杜威十進分類法 (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著稱、在 1851 年出生於紐

約州、 1931 年辭世的梅厄維爾杜威 (Melvil

Dewey)

0 有趣的是,根據Pring自

述,他在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念大三時,即曾經有這樣

的誤會 (Pri嗯, 2007:

1

)。

次看「教育哲學家」。杜威在維蒙特大學求學時,即對哲學研究產生興

趣。後來,受到維蒙特大學H.

A.

Pearson Torrey

(1837-1902) 教授,以及當時

全美唯一哲學期刊〈思辨哲學期刊>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的主

編w.

T.

Harries ( 1835-1909

)的鼓勵而入讀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研究院,更奠定

他以哲學為專業的宏願 (Dewey,

1930

,

1939; Pring

,

2007)。基於他自己的成長

歷程、中小學受教,乃至大學畢業後任教中學的經驗、養兒育女的體會、在密 西根大學及芝加哥大學任教時對教育狀況的觀察等因素 (Kliebard,

1981

/1

999;

Simpson

,

2006)

,讓杜威有了「進行哲學思考應該把焦點放在教育這個攸關人 類最高利益的問題上」之體會(Dewey,

1930: 22)

0 1898年,他在芝加哥大學 的函授部冬季班開設教育哲學一科,即為落實此一想法的最佳明證之一

(Levine

,

n.d.) 。依據杜威的此一史實,吳俊升 (1983

:

37) 並做出「教育哲

學成為教育系之一學程,杜氏為始創者之一」的論斷 o 另一項更具體的明證'則是杜威一生勤奮於治學,改吃於論述,專著及

(3)

e 單文經 兵三言語

173

長糟蹋麗梅劉紹臨i暉窩窩揖鑽回·

4

各式論文凡八百餘種,屬於教育哲學的論著即約二百餘種。﹒其中,較為後人 熟知的有(我的教育信條) (均J

pedagogic creed

,

1897) 、《學校與社會〉

( School and

Socie紗, 1899) 、《兒童與課程>

(Child and Curriculum

,

1902) 、(教 育中理論與實施的關係)

(The Rel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Education

,

1904

)、〈德育原理>

(Moral

Prine伊Ie

in Education

,

1909) 、〈教育上的興趣與努 力>

(Interest and Effort in Education

,

1913) 、《我們如何思想 >

(How

加 Think, "的/1933 )、《明日之學校>

(School of Tomorrow

,

1915) 、《民主與教育》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

1916) 、《教育科學的源泉>

(The

Sourc臼 of

a

Science of Education

,

1929) 、《經驗與教育>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

1938)

等。甚至,在他封筆文字«教育資源的運用>

(The Use of Resources In

Education

,

1952) 序) --文當中,仍念茲在茲地從教育哲學的角度,回顧五十

多年來他自己與進步教育運動之間的關聯。而在這些教育哲學論著中,最值得

一提的是《民主與教育〉一書,原本的書名即為《教育哲學導論 >

(An

Introduction 的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0

·職是之故,稱杜威為「教育哲學

家 J '可謂為名符其實。

最後看「我們這個時代 J 0 杜威是在十九世紀中葉出生,而於二十世紀中 葉辭世,在世九十有三,可謂相當長壽 o ﹒說他是橫跨了兩個世紀的教育哲學

@這是筆者由《杜威全集》中的資料粗略估計的。

@杜威在 1915 年完稿時,所用的書名是 1911 年與出版商 Macmillan公司簽約的〈教育哲 學導論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出版商鑑於適逢第一次世 界大戰所引發在政治上的大變動,才說服杜威更改書名,而將房、書名易為副題

( Hansen

,

2006: 1

)。 @若欲更進一步理解杜威的生平與學術思想的發展,可參考三類杜威的傳記:一為自 傳,二為傳記作家撰著的傳記,三為杜威研究學者撰著的評傳。其中,第一頗有杜 威於 1930年所撰、昌在自道其思想轉變的(由絕對論到實驗論>

(From Absolutism

to Experimentalism

, 1930) 一文,還有杜威的三個女兒一一-1.

M. Dewey

、G.

M.

(4)

17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春第三期 何而~I事川 家,殊不為過。然而, Pring說他是我們這個時代,也就是二十一世紀的教育 哲學家,就有必要推敲一番了。而Pring這本書的主冒即是在就杜威教育哲學 的要點一一加以說明,並且指陳其思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是「中肯的」

(

relevant) 。不僅如此,杜威所顯示的教育哲學家風範'亦即其「從事」

(doing) 教育哲學思考的作法,也切中了我們這個時代的脈動。關於這一 點,下文還會再做申述 o 貳、內容評介 這本書的篇幅適中,連同書名頁、版權頁、謝辭、目次、叢書序言、本 書序言、索引,再加上緒論與四篇七章的正文,正好200頁。

叢書的編者Baily在叢書序言(即時,

2007:

ix-x) 中指出, Continuum國際

出版集團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重視理論所能發揮之挑

戰與質疑實務的功能,乃邀請學者就古希臘時代迄今,對於教育理論卓有影響 的思想家數十人,輯成名為《教育思想、文庫}(Libraη of

Educational Thought)

的叢書。而〈杜威: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哲學家?}即為其中一本 o

Smith (Evelyn

Dewey) 、 W.C.

Brandauer (Lucy

A.

Dewey)

,基於她們直接經歷的事 實,以及杜威自己的協助,於1939年發表的《杜威傳>

(Biography of John Dewey)

(Dewey

, 1939) 。詩文收入杜威八十壽辰友生祝壽的論文集之中。該自傳並有中譯

本一一單中車(譯) ( 1987)。第二類則有 Dykhuizen

( 1973

)所撰之《杜威的安身

與立命>

(The Life and Mind ofJohn Dewey)

, 以及Martin (2002) 所撰之《杜威的教 育傳承:一本傳記>

(The Education of John Dewey: A

Biography) 。至於第三類,則 有由 Rockefeller

( 1991

)所撰、專門研究杜威的信仰歷程和宗教思想的評傳《杜

威:宗教信仰與民主人本主義>

(John

Del的人﹒ Rei棺ious

Faith and Democratic

Humanism)

; 該評傳並有中譯本一一咕車秀福(譯) (2010) 。另外,還有由Westbrook

(1 99 1)所撰、以杜威的民主思想貫串其生平與著作的《杜威與美國民主>

(John

(5)

療單文經

175

包 州市輛l,'~lj甜頭面噩噩重重量

而D. Bridges教授則在本書序言 (Pring,

2007:

xi-xiii) 中指出,長期投入

於研究杜威的傑出哲學家與教育家 Pring在這本書中,除了就杜威的哲學及教 育哲學思想做了極富洞見的介紹外,更指出當今教育上許多時興的實務作法, 例如「兒童中心教育」、專題研究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 、行動研究、學 習理論、課程論述、教育的質的研究等,這些皆可在杜威教育哲學的著作當中 找到根源。職是之故,杜威的教育思想可謂歷久而彌新,而其為「我們這個時 代的教育哲學家 J '直是當之無愧也! 在副題為(本書的緣起與性質〉的(緒論〉一章中, Pring 以嘗喻的方 式,生動地描述了他「遇見」杜威的情況。 Pring指出,他三年的大學求學生 涯中,哲學的課堂裡從未有人提過杜威,也從未聽到有人借閱過塵封已久的杜 威著作。接著, Pring提及,有一段相當長的時日,杜威受到許多哲學家、教 育工作者,乃至政策制定者的輕視,其著作也少有人認真閱讀,更時常有人錯 誤地詮釋其觀點。然而,凡是認真地閱讀過杜威著作的人都會感受到其主張深 具挑戰性,而且在當今教育體制經常無法激勵學習者的情況下,其言論文頗能 鼓舞人心。所以, Pring認為,有必要再問一次: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哲 學家嗎? Pring還在(緒論〉中引用 Darling於 1994年出版的《兒童中心教育及其所

受到的批評»

(Child-Centered Education and Its

Critics) 書中的說法,指出杜威

教育主張所受到的批評,有一部分是來自一些主張哲學家的任務應是針對教育

的語言進行次元性的( second-order) 邏輯分析,而不應該針對教育的問題做 元次性的( first-order) 實務分析的英美學者。例如,於 1956 年出版《哲學革

命»

(The Revolution in

Philosophy) 的G.

Ry1e

'以及於 1960年出版《教育的語

言»

(The

Lan,伊age

of

Education) 的I.

Schefller

'即為此一將教育哲學定位在 語言廓清的教育分析哲學陣營中極具代表性的學者。然而,

Pring (2007: 4)

(6)

17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三十卷第二期 而阿~:nrrr.r;'\ lr:T;T:1. :耐用叫這叭叭 顯然不贊同此派學者的看法,而認為作為教育哲學家,當然應該面對教育實務 的問題,並且提出中肯的主張。 (緒論)之後的第一篇為(學術傳記) ,內有第一章(杜威:其人、其 世、其書與傳承)。在這一章中, Pring一方面模概地描述杜威的學術傳記,另 一方面則若無其事地針對杜威之所以在身後一甲子之後,其教育哲學的主張依 然中肯的理由,做了兩點宣示:其一, Pring以為,凡是能與教育實務取得連 結的哲學,就是中肯的;若只是為了提供其他哲學家進行「學理的消費」

(theoretical consumption)

,而與實務毫無關係的哲學,.就是不中肯的。杜威 所主張的「哲學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J'.就是一種中肯的 教育哲學。其二,教育哲學家不應該在兩個相互反對的思想派別之間求取妥 協,或是找出一條中間路線(via

media)

,也不應該在各個派別當中,東抓一 點、西挑一點,再把它們做一番折衷的組合。教育哲學家的職責應該是介紹一 套中肯的觀念,進而引導出一套中肯的實務作法(Dewey,

193811998: v-vi;

Pring

,

2007:

18) 。 @此地晴示前述只講究語言分析的教育哲學,就是不中宵的。 @單單是《民主與教育}

(Dewey

, 1916) 一書,就可以找到三段與「哲學是教育的普 通原理,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說法有關的文字,例如, ,-如果我們願意把教育當 作是型塑基本的理智及情緒性格的過程,以便妥與自然及人群相處,那麼,哲學就 可以定義為教育的普通理論 J

(If we are willing to conceive education

as 也e

process of

fonning fundamental dispositions

,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

toward nature and fellow

m凹,

philosophy may even be defined as the

general 也eory

of education) (336) ;

,-因之

最鞭辟入裡的哲學定義,是取最普通的角度來思考教育的理論 J (訂Ie

most

pene甘ating

definition of philosophy which can be given is

,

then

,

that it is the theory of

education in its most general phases) (339) ;

,-在概覽了前面討論之中所嘻含的哲學

論趨之後,我們把哲學定義為教育的一般化理論 J

(After a review designed to bring

out the philosophic issues implicit in the previous discussions

,

philosophy was defined as

the generalized theory of education)

(339) 。

(7)

欄辭軒"嘛白區臨阻攔曬個瞳聲圓圓 4 總單文經 叫:錢溺

177

那麼,杜威的教育哲學中有哪些能引導出中肯的實務作法之主張呢?或 者,以另一個方式來問:杜威提出了哪些能使教育實務工作者不斷進行反思的 主張呢? Pring以這本書的第二篇〈杜威的教育主張〉中的第二章(教育目 的〉、第三章(經驗、形成意義、認知與探究〉、第四章(兒童中心教育〉、第 五章(課程:邏輯與心理層面〉、第六章(統體與個人:民主與倫理〉等來解 答此一問題。以整合的角度來看,筆者同意Simpson (2011) 的評論:當Pring 討論教育目的、具有教育意義的經驗、成長、習慣、手段,以及目的等觀念 時,他很精彩地詮釋這些觀念,叉將它們緊密地連結在一起,並且揭示這些觀 念對於現今的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意義;同樣地,當Pring介紹杜威有關經 驗、探究、認知,以及對於諸般事物之形成意義時,他也能很恰當地綴集杜威 的文字,並且進行適當的組合,讓讀者對於杜威所持有的教育基本概念,有完 整、均句、全面且透徹的理解;叉,當Pring論及杜威有關兒童中心、課程, 以及相關聯的主題時,他把杜威的主張與浪漫式的進步主義(

romantic

progressives) 及克伯屈 (William Kilpatrick) 等人的觀點,做了很謹慎而正確 的區分;此外, Pring在分析杜威有關統體、個人、民主與倫理等概念時,也 深入地洞察了杜威的心思,並且掌握了杜威思想的精髓。 在第三篇〈哲學的基礎〉的第七章(實用主義:意義、真理與價值〉 中, Pring將他的討論轉向實用主義、意義、真理以及價值等觀念。於此, Pring再度回到了杜威學術生涯的傳述,不過,他的筆鋒比稍早只是粗略的描 述,有了更多的哲學論證。在這一章裡,他申述進化論與觀念論對於杜威由絕 對主義轉向實用主義所形成的影響。我們還看到Pring適時地點出了,杜威一 方面是其所生活的世界與時代之產物,另一方面也是一個包括當今世界在內的 新時代之引領者。因此,我們可以說:時代創造了杜威,杜威也創造了時代。 在第四篇(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哲學家〉的第八章(當前的問題與杜威

(8)

178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卷第二期 開叩而司 l' 董事叫 「可能的回應 J) 之中, Pring呈現了當前的若干教育問題,並且假定杜威如果 仍然在世的話,會怎麼回應。雖然, Pring論述的主要場域是英國,但是,只 要是民主國家,也都有可能碰到這些問題:如何進行學校的革新、提高教師的 專業水準,俾便提升學習的品質?教育與職業訓練如何兼顧?教育的本質與目 的究竟為何?而且閏月認為,如果杜威仍然在世的話,他所可能做的分析與 所可能提出的解決方案,也一定能適用於所有國家,所以, Pring才會做出 「杜威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哲學家」的結論。

Pring (2007:

163-165) 以為,杜威哲學的一貫之道就是消除心與物、知 與行、經驗與自然等「虛假的二元論J '進而恢復其具有一元連續與相互作用

(continuity and

transaction) 特性之宇宙與人生的原貌;而其教育主張的不變

職志,則是解構長久以來「非此即彼J (either-or) 所造成的兒童與課程、興趣 與努力、學校與社會、工作活動 (occupations '或譯作業)與系統教材、人文 陶冶與職業訓練、傳統教育與進步教育等的二元對立,進而以不斷學習與充實 的「具有教育意義的經驗J

(educative experience)

,帶動個人與社會的持續成 長與進步。 在這本書的最後一段文字,

Pring (2007:

180) 指出了,杜威一生最關心 的就是如何讓年輕的學習者能持續不斷地充實其知識、提升其能力、1卒鍊其智 慧、激發其意志,終能獲致真善美健與圓融完備之經驗(

consummative

experience) 。若欲達此一目的,教育工作者當以開放而不獨斷的實驗精神,不 預設立場地認真聆聽年輕人的聲音,嚴肅地對待年輕人的經驗。而這些正是作 為我們這個時代教育哲學家的杜威,所帶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資產。 肆、研究杜威教育哲學更趨方便一一代結語

Pring (2007:

161-163) 在這本書第八章的第一節,以英國的杜威研究名 叫司

(9)

撥單文組

179

立法輛啦!繡~~';fll!蹄l'.i扭曲睡鑼蠢驢噩自....• • • • • • • 家A. Ryan於 1995年出版的《杜威與美國自由主義思潮的巔峰>

(John Dewey

and the High Tide of American

Liberalism) 一書中的最後一章章名(消亡與復 興>

(Death and

resurrection) 為名。在這一節中, Pring指出,杜威以哲學思考

應該運用人生問題各個層面的主張,與亟欲建立自本白根的哲學學問之潮流不 相符合,因而逐漸受到漠視與批判。而且如同Pring引用 Wetsbrook於 1991 年出

版的《杜威與美國民主>

(John Dewey and American

Democracy) 書中第542頁 的一段文字所指出的: 杜威的教育哲學在五0 年代遭到進步主義丈對者的猛烈攻擊,這些 丈對者實際上將美國主:立學校體系的所有錯誤都歸咎於他。(

Pring

,

2007: 161 )

然而,在 1970年代,消亡一段時日的杜威哲學與教育哲學主張艾再度受 到注意,且有日漸復興的景象。形成此一景象的原因之一,誠如Pring

(2007:

163

)所指出的,是因為一些學者,如A. Ryan與美國的R. Ro向r等人「重新發 現」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能讓人們在察覺世間充滿著不確定的現實,還 可「以建設性的方式來思考人類未來,進而使人生充滿樂觀可期的發展 J '故

為當代最為中肯的哲學思想之一。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杜威全集>

(The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Dewey) 的出版,使得研究杜威思想變得更為方便。蓋自 1965 年起,美國南伊 利諾大學杜威研究中心(

Center for Dewey Studies at Southern

Ill

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 即開始整理出版《杜威全集〉。目前已經出版的有論著,包括初 期(

1882-1898)

5冊、中期(

1899-1924

)的冊、晚期 (1925-1953) 17冊、晚

期補綴1 冊,共38冊;另有信件3冊、講演稿1 冊。紙本部分為J.

A.

Boydston主

編,初期、中期及晚期分別於1972年、 1978年及 1985年三年發行。電子檔由L

(10)

• • • • •_~隔開~郁悶lr:r.r.1l:而r:m

;'[

om:叫個臨鸝

版。

此外,杜威研究中心長期以來還陸續將為數眾多、以杜威為研究對象的

二手著作的篇名做了整理,並且輯成日錄(

Boydston

&

Poul肘, 1978) 。目前,

最新的日錄是2006年由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出版的電子版本 (Levine,

2006)

,蒐 羅了自 1886至2006年之間的二手著作日錄。該日錄把二手著作分為已出版的二 手著作、未出版的二手著作、杜威著作的評論、二手著作的評論等四類。該中 心並在杜威研究中心的網站上,隨時綴補最新的二手著作篇名。 就中文世界的情況而言,早在二十世紀初葉,即陸續有我國的學者到美 國從杜威學習哲學或教育。杜威於1919至 1921年來華講學後,更掀起杜威研究 的熱潮。其後,國民政府遷畫,一些直接或間接受教於杜威的學者仍然繼續在 臺、港等地研究杜威的哲學或教育思想,當然也發表了一些著作。畢竟,杜威 是個享譽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後來也陸陸續續有一些學者研究杜威的哲學或 教育思想而發表專書、期刊論文或學位論文。 至於大陸地區,則因為政治情況與意識型態不同的影響,不只如孫有 中、彭國翔與安樂哲 (2010: 2) 所說的事實: ,-在當時烈火烹油的革命狂熱 下,杜威的思想被當時的激進聽眾望文生義地誤讀了」。有關杜威的研究,乃 因其思想受到嚴厲的攻擊與清算而停擺(吳俊升,

1972 : 363-364)

,一直到 19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才開始有恢復的景象。最近一、二十年,以杜威為研 究對象的各式論文,可說是如雨後春筍般地在中國大陸冒將出來。2004年,復 旦大學更成立了杜威與美國哲學研究中心,且透過該研究中心的聯繫'由華東 師範大學出版社從南伊利諾伊大學購得37冊《杜威全集〉及1 冊索引的版權, 共38冊,展開中文版〈杜威全集》的翻譯工作。迄今,杜威早期著作(

1882-1898

)有五冊已經完成中譯本的出版,中期著作( 1899-1924) 的 15冊至少已 經完成三冊。

(11)

明單文經 凡幣棋?

181

體繡i還被關單國高甜甜扭扭盟唱·

4

展讀Pri月的這本書,我們可以從中理解到杜威教育哲學的現代意義,更 可以此一理解為基礎,檢視當前教育實務的優劣得失,俾便尋繹更趨中肯的作 法。作為教育研究工作者,我們樂見學界人士,不分中外,對於杜威思想的研 究再度重視,也慶幸無論在英文世界或是中文世界,研究杜威思想皆日趨方 便。至盼此一良好的資源能為更多志同道合所善用,而能有更多優質的研究成 果出現,是為大願也 O

(12)

18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卷第二期 呵呵而亦TITI

:r:

JTmlr:T;T:'11:n'l'"r.T'I司的rr:Ti rri 噹機組

參考文獻

王紅欣(譯)

(2010)

0

R.

B.Westbrook著。杜廠與美國民主 (John

Dewey and American

Democracy)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Westbrook

,

R.

B.

(2010).

John Dewey and American Democracy (H.-X. Wang

,

Trans.).

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1)]

吳俊升。(1 972) 。杜威在華演講及其影響 O 載於教育與文化論文選集(頁 335-368 )。臺 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Ou

,

T.-c.

(1

972). Dewey's lecture and influence in China. In

T.-c.

Ou (Ed.)

,

Ess句J

collections

on education and culture (pp. 335-368). Taipei

,

Taiwan: The Commercial Press.]

吳街j- (1 983) 。增訂約翰杜戚教授年譜。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Ou

,

T.-c.

(1

983).

Chronology ofJohn Dewey (Revised ed.). Taipei

,

Taiwan: The Commercial

Press.]

孫有中、彭國翔、安樂哲 (2010 )。杜威歸來(實用主義研究叢書總序)。載於徐陶等 (譯)、L.

Hickarnn

(編) ,閱讀杜聞:為後現代做的闡釋 (Reading

Dewey:

Inte中retation戶r

a Postmodern Generation)

(頁 1-6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片廠士。

[Sun

,

Y.

-Z.

,

Peng

,

K.-X.

,

&

Ames

,

R.-

T.

(2010). Dewey's tum. (Preface to the research on

pragmatism.). In

L.

Hickman (Ed.)

,

& T.

Xu (Trans.)

,

Reading Dewey: Interpretation

{or a postmodern generation

(p

p. 1-6). 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8)]

單中惠(譯)

(1987)

0

1.

M.

Dewey 著。杜聞傳(

Biography of John

Dewey) 。安徽省:

安徽教育。

[Dewey

,1.

M.

(1

987).

Biography ofJohn Dewey (Z.-H. Shan,

Trans.).

Anh

uei

,

China:

Anh

uei

Education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9)]

趙秀褔(譯)

(2010)

0

S.

C. Rockefeller 著。杜聞:宗教信仰與民主人本主義 (John

Dewe

y:

Rei啟ious

Faith and Democratic

Humanism)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Rockefeller

,

S.-

c.

(2010).

John Dewey: Religious faith and democratic humanism (X.-

F.

Zhao

,

Trans.). 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1)]

Boydston

, 1.

A.

,

& Poul肘,

K.

(1

978).

Checklist ofwritings about John Dewey

,

1887- 1977

(2nd ed.). Edwardsville

,

IL: Southern

Ill

inois Univerity Press.

(13)

單文經

川蜘~i睡揖@11B萬個礦JiI曬噩噩祖• •' • • • • •-

183

http://www2.hn.psu.edulfaculty/jmanis/johndewey/dem&ed.pdf

Dewey

,

1.

(1

930). From absolutism to experimentalism. In

G.

P. Adams &

W.

P. Montague

(Eds.)

,

ContemporaηI

American philosophy: Personal statements

(p

p. 13-27). New

York: Russell and Russel

l.

Dewey

,1.

(1

939). Biography of John Dewey. In P. A. Schillp (Ed.)

,

The philosophy ofJohn

Dewey

(p

p. 3-45). New York: Tudor.

Dewey

,

1.

(1

99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The

6(

jh

anniversaηI

edition. West Lafayette

,

IN: Kappa Delta Pi.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8)

Dykhuizen

,

G.

(1973).

The life and mind of John Dewey. Carbondale

,

I

L:

Southern

Ill

inois

University Press.

Hansen

,

D.

T.

(2006).

In甘oduction:

Reading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In D.

T.

Hansen (Ed.)

,

John Dewey and our educational prospect: A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Dewey

s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pp. 1-22). Albany

,

NY: 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 Press.

Kliebard

,

H. M. (1999). Dewey and Herbartians: The genesis of a theory of curriculu

m.

In

W.

F.

Pinar (Ed.)

,

ContemporaηI

curriculum discourses: Twenty years ofJCT (pp. 68-81).

New York: Peter Lang.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1)

Levine

,B.

(2006).

Works about John Dewey

,

1886-2006 [electronic resource]. Carbondale

,

I

L:

Southern

Ill

inois University Press.

Levin巴, B.

(n.d.).

Chronology

of John

Dewe

y.

Retrieved

April

1

,

2012

,

from

http://www.siuc.edul-deweyctr/pdf/CHRONO.pdf

Martin

, 1.

(2002).

The education of John Dewey: A biograph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ring

,

R. (2007).

John Dewey: A philosopher ofeducation for our time? London: Continuum.

Rockefeller

,

S.

C.

(1

991).

John Dewey:

Religious戶ith

and democratic human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impson

,

D.

1.

(2006).

John Dewey. New York: Peter Lang.

Simpson

,

D.

1.

(2011). Book review: Pring's John Dewey: A philosopher of education for our

time?

CanadianJournal ofEducation

,

34

(1),

346-347.

Westbrook

,

R.

B.

(1991).

John Dewey and American democrac

y.

It

haca

,

N

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網站主頁 &gt; 課程發展 &gt; 學習領域 &gt; 藝術教育 &gt; 教學資源 &gt;視覺藝術

她寫道,當我們在生活中最想做的事情也是我們的義務時,最能 感受到 Ikigai 。關於 Ikigai ,感受就是最誠實的,如果我們知道如何

原因: 技術進步,加上對可攜帶音樂設備的需求增加(黑膠唱片 &gt; 錄音帶 &gt; CD- ROM &gt; 迷你光碟 &gt; SD咭 &gt;

(主頁 &gt; 學校行政及管理 &gt; 財務管理 &gt; 學校財務注意 事項 &gt; 學校及其教職員收受利益和捐贈事宜參考資料 ). EDB ScExO Ind Prog

中文科 宗教教育科 文化/社會層面 個人層面 文化知識和反思

每當人已喪失純真卻又拼命努力去獲得新的純真時,多元論就

主頁 &gt;課程發展 &gt;學習領域

主頁 &gt; 課程發展 &gt; 學習領域 &gt; 中國語文教育 &gt; 中國語文教育- 教學 資源 &gt; 中國語文(中學)-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