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觀而善之謂摩

Download (0)

Full text

(1)

93

相觀而善之謂摩

參加「2010 年兩岸三地高等學校物

理教育學術研討會」後記

邱韻如 長庚大學 通識中心物理科 近年來,海峽兩岸三地高等學校物理教 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日趨頻繁。自 2008 年五 月,由 14 位台灣學者參加華東理工大學所舉 辦的『第十一屆華東地區物理基礎課程教學 研討會暨 2008 年海峽兩岸物理基礎課程教 學研討會』1至今,海峽兩岸大學物理教師的 交流絡繹不絕,兩岸的學者早已因為對教學 的熱情,成為好朋友。 兩岸大學物理教學交流的牽線人是北京 清華大學的鄧新元教授。鄧教授應長庚大學 之邀來台擔任客座教授,他在北京清華大學 任教近 50 年,教學認真,備受肯定,他長期 擔任《物理與工程》2雜誌編輯部主任的工作 (到目前為止仍是),也常到各地區參加各種 教學方面的研討會,和大陸各大學致力於物 理教學的教授們都相當的熟識。透過鄧教授 的媒介,我也聯繫台灣物理教學方面的學 1 詳見邱韻如、戴明鳳(2008):緣起不滅-兩岸 大學物理基礎課程教學之成長與交流,刊登於 《物理雙月刊》,30 卷 5 期(2008 年 10 月), p542~558。 2 這本《物理與工程》雜誌是由北京清華大學主 辦的物理教學與研究類學術刊物(雙月刊),鄧新 元老師是編輯部主任。主要的對象是全國從事理 工科、農林科及醫科等專業(即非物理類專業或非 物理系類專業)的基礎物理課程教學的大學教師。 者,促成了 2008 年五月兩岸物理教學的第一 次交流。緣起不滅,這次會議之後,雙方的 交流越來越頻繁。 2008 年九月,大約 30 名大陸學者來台 參加『第二屆海峽兩岸清華物理系研討會及 第三屆(2008 年)海峽兩岸物理研討會暨物理 系主任聯席會』(2008/9/27~10/5)。2009 年八 月,四位學者應邀參加在東吳大學舉辦的 『2009 物理教學暨示範研討會』。2009 年九 月,近 20 位學者參加在台灣大學舉辦的 『2009 兩岸大專院校基礎物理課程教學研 討會』(2009/9/26~27)。2010 年三月,一群 德高望重的退休教授(高齡七、八十歲)應中 央大學之邀,來台參訪了中央大學、台灣大 學、東吳大學、逢甲大學等3 2009 年七月底,我們一行共 27 人到北 京參加『2010 年兩岸三地高等學校物理教育 學術研討會』。本次大會共有 14 個大會報 告,由兩岸三地的幾位重量級學者擔綱,個 個精彩。首先登場的是北京大學趙凱華教 授,講題是『物理學中的定性與半定量方 法』。趙教授已經高齡 81 歲,仍然聲如洪鐘、 見解更是精闢,令全場佩服不已。台灣團領 隊東吳大學劉源俊教授講演的題目是『量子 物理名詞的商榷』,提出的論點贏得兩岸三地 一致的認同。分會報告分三個場地同時進 行,分為理論組、實驗組及綜合組,其中以 東吳大學陳秋民教授的『物理演示教學』最 令大家驚豔,除了大家犧牲茶歇時間讓他延 長表演之外,更協調爭取在下午大會報告前 的午休時間,有一個多小時的續攤。其它的 大會報告及分會報告也都相當精采,不在此 一一敘述。 3 詳見 秦克誠(2010):潮平兩岸近風正一帆清- 記大陸退休高校物理教師對台灣的訪問,刊於 《大學物理》,29 卷第 6 期。

(2)

94 8 月 1 日下午大會特別安排參訪北京中 國科學技術館,正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特展,讓身為物理老師的我們興奮不已。由 瑞士伯爾尼歷史博物館提供 200 多件展品, 包括愛因斯坦生前用過的物品、文字及好幾 部當年的影片。因為愛因斯坦曾於 1905 年居 住在伯爾尼,在這個奇蹟之年,他發表了數 篇震驚世界的論文。2005 年慶祝相對論誕生 100 週年時,此展覽在伯爾尼開幕,吸引了 瑞士各地 35 萬的觀眾。 會議結束後的隔天,我們一行 12 人參訪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及 《大學物理》出版社。參訪的流程都是主管 簡報、參觀教學實驗室、示範實驗室、校園 及餐敘。二所學校的教學實驗室的運作模式 都極為相似,和我過去參訪的北京清華大 學、北京交通大學及上海同濟大學也都類 似。以這次參訪的北京大學為例,他們的物 理實驗,每一學期開設 12~16 個實驗,每一 個實驗是每週 8 小時,一人一套實驗儀器, 由學生上網選填其中八個,每二週進行一個 實驗。這些實驗在我看來,大部分的深度都 高於台灣各大學物理系所安排的實驗,如此 訓練下來,學生的功力的相當深。我參訪過 的學校,大都採取類似的模式,他們的大學 生,做專題研究、寫小論文的情形是相當普 遍的。 由於大陸各大學(高校)儀器交流的管道 相當暢通,只要某一學校發展出一套實驗儀 器,可以透過一定的方法,銷售到大陸其它 各校。在這樣的機制下,各個學校的示範教 學實驗室都逐漸建立與發展起來,對教學有 深入的影響,他們還定期有示範教學實驗方 面的比賽及研討會。 《大學物理》出版社的主編是北京大學 物理學院的田光善教授,編輯部的曹主任及 編輯們也都到場和我們座談。他們非常鼓勵 也歡迎我們投稿,更希望能與我們這邊的期 刊交流。期刊編輯的工作是相當繁重的,他 們的期刊編輯,大多由退休的老師來擔任。 但反思,台灣有那個物理教學方面的期刊可 以與他們對等的?甚至,在我們對物理教學 有一些想法或看法時,在台灣是不是有適合 的期刊來讓大家交流? 在座談會中,還有兩位『暢銷書』的作 者,秦克誠及趙崢教授,他們長期投入教學 及撰寫文章、科普書籍,他們的書都獲得極 大的肯定。當我知道秦克誠教授就是《郵票 上的物理學史》4的作者時,我非常興奮,因 為我有這本書,是鄧新元老師送給我的,萬 萬沒想到作者就在眼前。秦教授蒐集各國郵 票,以郵票為媒介來介紹物理知識與發展 史,他說書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郵票都是 他個人蒐集擁有的。《大學物理》雜誌為他 的構想開了一個專欄,共連載了六年半,廣 受到讀者的歡迎與稱許,並於 2004 年獲得全 國大學物理教學優秀論文一等獎,之後加以 改寫與補充而集結成此書。 兩岸的物理教學的交流當然不只上述。 在和大陸物理教學界交流的過程中,我深深 體會到他們在基礎教學上所投注的心力、人 力及財力,都是我們遠遠不能比的。尤其他 們在撰寫教科書、製作實驗儀器與校際之間 的交流、學生的實驗課的訓練、物理示範實 驗室的建設、數位教學平台及物理教學媒體 與輔助教學、教學期刊的論文發表等等,都 讓我們望塵莫及。 物理教學的發展與研究是必須投入相當 的時間,在目前台灣的學術界及各大學,受 到 SCI 與 SSCI 的桎梏,實質上根本毫無誘 因及鼓舞,讓學者願意認真投入教學及教學 4 秦克誠(2005):郵票上的物理學史,清華大學 出版社,ISBN 7-302-10695-9

(3)

95 研究,更遑論相關期刊的耕耘。台灣學者真 正投入物理教學的人數並不多,靠的只是這 些少數人的熱情與義無反顧;正是這份熱 情,讓大陸學者們對我們佩服不已,但我們 內心實在是憂心忡忡,對岸是以國家的力量 在支持鼓勵,不斷的發展,而我們呢? 談到學生,大家的經驗及感慨是相同 的。雖然他們同樣也面對學生學習熱情與程 度在逐漸降低的狀況,但是,和台灣的學生 相比,大陸學生對課業的投注、理解與學習 熱誠,遠遠高於我們許多。 大陸各大學物理科系普遍使用中文教科 書,而且都是由學界自行撰寫,和台灣普遍 使用國外原版教科書的情況是不同的。當 然,他們也開設一些雙語的普物課程,使用 國外教科書。大陸學者編的普通物理教科 書,普遍來說,深度是高於目前台灣授課內 容以及國外的教科書。 關於物理教學及實驗教學方面的研討 會,大陸那邊比我們多很多。台灣這邊能勉 強能與之相比的,只有每年八月下旬的物理 教學示範研討會、五月的物理教育學術研討 會以及二月物理年會物理教學部分,而且台 灣的這幾個研討會包含了中小學的部分,發 表的學者人數有限,實際針對大學物理教學 的更是寥寥無幾。 『相觀而善之謂摩』這句話出自《禮記• 學記》,意指互相觀摩而學習他人的長處, 也就是切磋琢磨的意思。由衷的感謝這些機 緣,讓我能與兩岸物理教學的同好有研討與 交流的機會,增廣視野,獲益良多。這次研 討會期間,看到大陸在物理教學方面的投入 及發展,和二年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反觀台灣,二年前我們在兩岸物理教學開始 交流時所看到的、想到的、提到的問題,至 今問題依舊,能不令人感慨?!隨著兩岸交 流日益頻繁,我們要深思的是,我們有哪些 上圖:台灣團暨李師群教授(此次會議主席,前排 左六)及鄧新元教授(前排左四)合影 教學的政策、努力及成果是在他們之前,而 有哪些則是遠遠落在他們之後?政府已宣布 全面啟動十二年國教,面對九九課綱的紛 亂、面對學生越來越少的少子化時代,我們 的物理教學該何去何從?

Figure

Updating...

References

Related subjec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