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關係"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關係

楊智馨

台北市 百齡圈中

林世華

固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與心理與輔導學系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間的關係。以三所公私立 大學大一、大三學生共 514 人為研究對象,使用「生涯探索量表」、「生涯決策量表」 與「自我認定狀態量表」進行資料蒐集,調查所得之資料以典型相關分析統計方法進 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 愈投入生涯探索行動、生涯決定程度愈高的大 學生,愈傾向自主認定,愈不傾向尋求認定以及認定混淆。 Z 愈投入生涯探索行動, 生涯探索態度積極,但生涯決定程度不高的大學生,愈傾向尋求認定及人際互動﹒自主 認定。 3. 男、女大學生的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關係有部份差異。 4. 大一、 大三學生的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關係幾無差異。 關鍵詞:大學生、生涯探索、生涯決定、生涯發展、自我認定 結論 形成個人的認定感是自我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Eriks凹,

1982)

,其關鍵期約 18-21 歲,正 值大學時期;再者,大學生將由青少年晚期過渡到成人初期,個人的選擇與決定對目前與未 來生活的影響甚鉅'因此,瞭解大學生的自我認定發展就顯得更加重要。在形成認定的過程 中,個人要整合先前各階段的發展情形以瞭解自己,形成統整的自我認定,以做為指引個人 面對生活、規畫未來的依據。如果在此過程中,無法得宜地因應心理不適或能力不足等危機

所帶來的衝突,便會導致 Erikson 所稱之「認定混淆 J

(identity diffusion)

,阻礙此階段及

後續階段各方面的發展。 青少年晚期發展中,職業的選擇是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 (Eriks凹, 1968) 。筆者在進行大 學生的生涯諮商與輔導過程中,發現有許多個案常是不瞭解自己的個性、能力、興趣、價值 所在,或無法兼顧自我需求與重要他人的需求,而無法有效地進行探索活動,是故一旦要面 臨職業或未來發展的抉擇時,經常缺乏投入於生涯探索行動,呈現出猶豫、迷失、茫然、焦 慮、等不適應的情形。 自我認定的形成就像是探索的過程 (Groteva瓜,

1987)

,個人若是要發展清晰的自我認定, 勢必需要多方探索,並且經歷過充滿衝突與懷疑的決策時期才能獲致。相岡地,若要確定職 業目標,首要任務也是要進行對自我與對外在環境的探索此一過程 (Harren,

1979; Jordaan

,

(2)

2 教育,心理學報

使其生涯目標具體化。由此可知,不論是自我認定發展或是生涯發展,皆可由「探索」與

「定向 J 的角度加以暸解,此概念在理論及實證研究上亦皆支持,如 Tiedeman

&

ü'Hara

(1963) 就指出職業發展和個人的自我認定發展是雙向發展,

Blustein

,

Devenis 及Kidney

(1989) 以大學生為對象的實證研究中,亦發現生涯探索、生涯承諾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間有相

關。

國內在自我認定狀態的相關研究方面,多是以個體在單一或少數兩三個層面的發展情形

來代表整體自我認定狀態,或是由受試者自陳的方式來蒐集資料。本研究將採取 Marcia 的 自我認定分類架構,並採Bennion

&

Adams

(1986) 所編製的「自我認定狀態量表」為工具,

以期能由意識型態層面(包括宗教、政治、職業、生活觀)與人際互動層面(包括友誼、約 會、性別角色態度、休閒活動的選擇)共八種領域在內的活動,對國內大學生之自我認定狀 態加以瞭解,並期能對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定狀態的關係提供更深入的了解。自我認定狀態與 生涯發展狀況之男、女差異在理論或實證研究上多所爭議,且結果分歧,此外,並考慮個人 在心理成熟度、生活經驗、生活重心等等亦隨「年級」而有所不同,因而納入性別、年級兩 變項,以期對國內大學生自我認定發展與生涯發展的關係有更深入的瞭解,俾便提供適切的 輔導與協助。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歸納本研究的目的為:1.探討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間的 關係; 2. 探討不同性別、不同年級大學生的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的關係。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為: 1.大學生的生涯發展狀況與自 我認定狀態之間是否有相關?相關結構又為何?立不同性別、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涯發展狀 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情形如何?各組相關結構之差異情形又如何?

文獻探討

一、自我認定 認定形成是青春期的核心任務,當青少年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及價值來選擇某些 孩提時代所認同的而捨棄其他部份時,認定便開始形成。在。恆程中,個人要給予最符合自 己需要與才能的工作、生活哲學、價值觀、社會角色或性別取向等堅定的承諾,才能形成最 理想的認定感(Kroger,

1989)

,既有助青少年選擇自已的人生道路,亦支持其跨越進入成人 期。

Marcia

(1964) 基於「要達成認定就必經歷過危機」以及「認定形成的主要任務是解決 職業及意識型態的危機、投入個人的選擇,然後形成承諾」兩假設,以危機 (crisis) 、定向 感 (a

sense of

commitment) 兩個向度來劃分自我認定的成功與否,共可分為四種懿胡文態, 簡述如下: 卜)自主認定 (Identity achievement) 已有自己決定的職業目標,並形成穩定的自我認 定,所以再經歷衝突或懷疑的可能性小。 ω尋求認定 (Moratorium) 目前正在選擇生涯目標或是意識型態等活動的定向,想要 下定決心卻未做出承諾,正處在認定危機中。由於其信念、價值觀等都顯得猶豫未定、易改 變,可能積極主動、創造力佳;亦可能是猶豫、怕做決定、高焦慮。此外,權威衝突的程度 較高,與父母的關係顯得矛盾。 ~他主認定 (Foreclosure) 已對職業目標做出承諾,但是其選擇多是採用父母親或重

(3)

要他人的價值,而不是自己經過探索或危機之後所做的選擇。傾向遵循傳統價值和社會標準, 很少由不同的觀點來看事物。 的認定混淆 (Diffusion) :不論是否曾經經歷過決策時期,個人目前都尚未對意識型態、 人際互動等活動形成信念,且不關心這種缺乏承諾的情形,抱持無所謂的態度。對壓力通常 採退縮的方式因應,由於對目標混淆不清,此認定狀態者可能從一個行業換到另一個行業, 立場不定,表現出漂浮不定的生活型態。

Breuer

(1973) 曾將認定狀態的分類標準摘要如下表: 表一認定狀態分類標準 認定狀態 自主認定 尋求認定 他主認定 認定混淆 過去曾有危機

+

+/一 +/一 說明 r +j 表示有此情形, r 一」表示無此情形。 ( Breuer. 1973. p.13' 引自 E1ders. 1990) 現在危機中

+

承諾

+

+

Marcia 最早只納入職業、政治、宗教來研究個體之認定情形,後續部份研究甚至只以 職業方面的認定狀態來代表整體的認定程度(如黃淑芬,民 71) 。然而,個人在不同生活 層面之自我認定程度是有差異的 (Bourne,

1978;

Marc泊,

1964)

,故僅以任何一個領域的認 定發展情形來代表整體都不恰當,且測量工具涵蓋的領域越少,信度也越低 (R品kin, 1984) 。 本研究將涵蓋四種意識型態層面之活動(宗教、政治、職業、生活型態) ,以及四種人際互 動層面的活動(性別角色、約會、友誼、休閒活動)等八個生活層面,了解大學生整體的自 我認定程度。 有關性別與自我認定狀態的相關研究呈現不一致的結果。 Grotevant 及 Adams

(1984)

以大學生為樣本,發現女性達到自我認定統整的人數要顯著多於男性;另一方面 Matteson (1977) 、 Adams

&

Fitch

(1982) 等研究則發現男、女大學生在自我認定整體的發展上並無 顯著差異。至於不同年級的自我認定狀態方面,多數的研究發現年齡較大的樣本越傾向認定 統整(

Adams

&

Jones

,

1983;

Ar

cher

,

1989; Meilman

,

1979 黃淑芬,民 71: 方紫薇,民

75

)然而,

Wiess

(1984) 、 Rodman (1983) 、 Yatim (1982) 、梁雲霞(民 76 )則發現

自我認定並沒有年齡的差異。可知圍內外的實證研究,在性別、年級與自我認定狀態的關係 上並無一致結論。

二、生涯探索與生涯決定

生涯探索可定義為一種問題解決行為,透過對自己的評估以及外在的搜尋活動,幫助選 擇、準備、進入、適應或在職業上的進步(Blustein,

1989; Jordaan

,

1963) 。生涯決定是指個 體在許多的選項之中權衡輕重,做出對個人發展最有價值或最有意義的職業領域或生涯方向 的決定。然而,在生涯決定的過程中涉及許多不可知或不能控制的因素,個人可能遭遇若平

(4)

4 教育心理學報

問題,使得生涯決定此一問題顯得益加複雜,大學生生涯未定向的情形所反映出的是個人正 尋求認定、澄清價值觀、以及試圖達到自主的現象 (Sepich, 1987) 。

在生涯探索的研究中)

Stumpf

&

Col缸e1li (1980) 發現男女生在探索行為部份有顯著差 異。 Nei臼及 Bradley (1979) 、彭一芳(民的)的研究發現年級越高,越能涉入更多的自 我探索與職業探索之活動。但是許多研究包括 Greenhaus 及 Sklarew (1981) 、 Blustein

(1989) 、 Blustein 等人 (1989) 、Lokan, Boss 及 Patsula (1982) 則發現性別、年級與大學生

的生涯探索無顯著關係。 在生涯決定方面, Gianakos 及 Subich (1986) 的研究中發現,性別與生涯未定向或未定 向的類型無閥,此與過去的某些研究一致。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等人(民 78 )的研究 發現國內之大學生在生涯決定程度上男、女並無太大差異,而隨著年級增加,學生已定向的 傾向越強。相對的,有研究則指出生涯決定程度與性別有關 (Haηen, 1978) 。 由上述可知,大學生的生涯發展狀況是否因為不同性別、不同年級而有所差異,仍無定 論,此將是本研究探討的主題之一。

三、生涯探索、生涯決定與自我認定狀態

Erikson

(1963) 及 Marcia (1980) 都認為決定職業的認定是青少年認定形成過程中重要 發展任務,一旦缺乏認定感,則常常會在作生涯決定時感到困難,造成生涯不確定,而影響 個人整體發展。這與近來在生涯諮商方面的趨勢亦不謀而合,即諮商員不只是提供訊息、諮 詢或提供職業知識,更應該注意到案主個人發展性的任務,例如人格特質、自我認定狀態等 等。因此,個體的自我認定狀態與其生涯發展情形之間的確有密切的關係'個體的自我認定 愈趨統整,生涯成熟度也愈高 (Munl句, 1975) 。 直接針對生涯探索與自我認定所做的實證研究並不多, Blustein 等人 (1989) 研究大學生 的自我認定形成過程與生涯發展,發現生涯探索與「自主認定」狀態間有顯著正相關,而與 「認定混淆」間則有負相閥,但未達顯著。而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仍闕如。

Munley

(1977) 認為個人越是成功地完成心理社會階段中前四個的任務時,解決第五階 段的認定危機就會越成功,在處理生涯決定與生涯發展任務時也會越成功。至於有關生涯決 定與自我認定發展的實證研究方面,

Kass

(1978) 指出大學生的自我認定會影響個人的生涯 決定程度Blustein 等人 (1989) 發現生涯承諾與「尋求認定」達顯著負相關、與「自主認定」 達顯著正相關 r 他主認定」與「生涯承諾」沒有顯著相關存在,正符合此狀態者未歷經探

索、計畫的特色 Vondracek,

Schulenberg

,

Skorikov

,

Gillespie 及 Wahlheim (1995) 研究 407 位國高中學生,發現屬於「自主認定」狀態的學生其生涯定向程度也較高 Gordon

&

Kl

ine

(1989) 指出,生涯定向者在「自主認定」上得分顯著高於未定向者,而生涯未定向者 在「尋求認定」上得分則顯著高於定向者,至於在「認定混淆」及「他主認定」上無顯著差 異。國內在這部份則有劉姿君(民的)的研究,發現不同自我認定狀態的大四學生,其在 生涯定向的程度上差異達顯著,且不論男女生,都是「他主定向」者生涯決定程度最高。 有關自我認定狀態與生涯探索、生涯決定的研究方向分歧,結論亦分歧,促使筆者想要 深入暸解我國大學生在自我認定、以及生涯發展中生涯探索與生涯定向所呈現的相關情形,

以期對學校教育與輔導單位及大學生提出建議,有助於減少個人困擾,掌握自己、規畫未來。

(5)

研究方法

一、預試對象

為了解「生涯探索量表」、「生涯決定量表」及「自我認定狀態量表」對國內大學生的 適用性及做為篩題之預備,本研究以師範大學及東吳大學一至四年級學生共 288 名為預試對 象,有效樣本人數 280 名。

二、正式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乃抽取自師範大學、淡江大學、東吳大學共 535 位大一以及大三日間部的學 生。剔除作答不全、不認真作答、以及有明顯反應心向之間卷 21 份後,最後得到有效樣本 人數共 514 名,各校有效樣本之受試者基本資料分類情形如表二。 區別項目 性別 所屬學院

三、研究工具

付生涯探索量表 表二有放樣本之基本資料分類表 細目

人數

區別項目 男生

241

年級

女生

269

未填

4

105

實足年齡 工

8

155

61

管理

47

教育

102

外語

26

其他

2

未填

8

細自

人數

大一

297

大三

217

lS(含)以下

50

19

149

20

112

21

99

22

55

23

25

24

7

25

5

25歲以上

8

目的主要在瞭解大學生進行生涯探索活動的情形,對各項資源的運用、及資源的有效性。 此量表乃研究者參考林幸台、林清文(民 76 )所編製的「修訂生涯發展量表」中「生涯探 索」與「生涯計畫」兩部份、 Stumpf 等人 (1983) 所編製的「生涯探索量表 J

(Car

eer

鼠,

ploration Survey

,

CES)

,以及非正式訪談所得修訂而成。總量表 α 係數為 .93' r 生涯探索

行動」與「生涯探索態度 J 分量表的 α 係數分別為 .93 、 .74 '各分量表的 α 係數在 .72 至 .93 之間,顯示本量表的內部一致性頗佳。效度方面,林幸台、林清文(民 76 )經年級趨向

研究和因素結構分析顯示,其建構效度尚佳與原英文版量表之建構相符;此外,研究者以

(6)

6 教育,已、理學報 構,為一適切之工具。

ω生涯決策量表

目的在評估受試者生准確定程度。本量表係由劉姿君(民 83 )參考 Osipow,

Carney

&

B缸ak (1976) 所用的「生涯決策量表 J

(Car

eer Decision Scale;

CDS) 修訂而成。 CDS 的信、 效度歷來以受到國外許多實證研究結果的支持,劉姿君(民的)以大學生為對象,所得 Cronbachα 係數為.阱,問隔兩週的重測信度為 .75 '辨別效度所得平均數差異達顯著水準

(t=-13.13 ' P<.001)

0 研究者以預試樣本進行內部一致性分析,得全量表 Cronbachα 係數 為 .88 '而各題與總分之相關(不包含該題在內)由 M 一 .68 。信度、效度皆不錯,可見為 一適切的測量工具。 臼自我認定狀態量表

目的在測量受試者目前個人的自我認定狀態。本量表為研究者依據 Bennion

&

Adams

(1986) 所編「自我認定狀態量表 J (EOMEIS-2) 翻譯修訂而成,內容包含「意識型態」與 「人際互動」兩層面,共 64 題。題目涵蓋意識型態的職業、政治、宗教、人生觀,以及人 際層面的友誼、約會、性別角色、休閒活動的選擇等八種活動,分別由 8 個題目來評量個體 的認定程度。 在信度研究方面,八個分量表的 Cronbachα 係數介於 .61 至 .84 間,而四種認定狀態分 量表之 α 係數介於 .73 至 .84 間,可見修訂之自我認定狀態量表信度尚稱理想。在效度方面, 以LlSERAL8.14 版統計軟體,對本量表的反應資料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所有的題目在其 所屬的八個因素上之因素負荷量皆達顯著,且這八個潛在因素在其所屬的第二階潛在因素

(the second order

factor) 上之負荷量亦違顯著。整體而言,本量表的題目能夠符合其甜苦,

且其區辨效度尚可。足見自我認定狀態量表為適切可用的評量工具。

四、資料處理

有效問卷以 SPSS

for Windows

6.1 與 LISREL 8.14 統計軟體進行各項統計分析 O 調查 所得資料以典型相關分析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結果與討論

一、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的關係

以典型相關分析法探討生涯探索、生涯決定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間的關係結構,共獲得三 個典型相關因素,前兩個達顯著水準'相關係數為.572

'

.3的。 本研究結果發現: H第一組典型相關的結構中,大學生越是投入於自我探索、職業探索、環境探索等活動, 且對生涯目標的確定程度越高時,個人在意識型態層面的自我認定狀態會越傾向「自主認定 J '而愈不會傾向尋求認定以及認定混淆的狀態,在人際互動方面亦有相同的情形。意即具有 生涯探索行動與生涯決定特色者,在自我認定狀態上愈不傾向探索中的「尋求認定者」或

「認定混淆者」。此情形頗符合 Marcia 對自我認定者所描述之特色,與 Tiedeman

&

O'Hara

(1963) 的主張一致,職業發展和個人的自我認定發展是相互影響的,自我認定若不

明確,職業方面的發展也會受影響。此外,亦符合 Blustein 等人 (1989) 、 Weyhing 等人 (1984) 、 Vondracek 等人 (1995) 、劉姿君(民的)的實證研究結果。

(7)

表三 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定狀態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血 型 典型因素 X變項 X' X2 X3 Y變項 η1 η2 η3 生涯探索行動

-.753

- .642

-.145

意識型態“自主認定

-.877 -.195 -.119

人際互動“自主認定

-

.371 - .511

.070

生涯探索態度

-.153

晴 .680

.7口|意識型態尋求認定

.4

88 -

.766 時 .213 人際互動-尋求認定

.315 -.659 -.176

生涯決定程度

- .878

.4

17

.2361 意識型態-他主認定

.131 -.174 -.317

人際互動-他主認定

.112 - .126

.214

意識型態-認定混淆

.615

.084

.135

人際互動

.392

.151 - .610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4

53

.349

.197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226

.175

.079

重疊

.074

.021

.002

重疊

.149

.042

.005

ρ2

.327

.119

.023

典型相關係數 (ρ)

.572*

.345會 .153 .P<.05 : N=514 。從第二組典型相關之結構發現,大學生的生涯探索態度越積極、行動越具體,然而生 涯決定程度還不夠確定時,越可能在意識型態、人際互動方面也傾向尋求認定,在人際互動 方面則尚傾向自主認定。 此情形意昧著,大學生對目前生活中意識型態或是人際互動層面之活動,越傾向質疑的 態度,試著要在父母期望、社會標準及個人能力之間找到平衡點時,其個人對生涯愈傾向積 極的態度去探索,生涯探索之頻率較高。然而,正因經歷著摸索嘗試的過程,理想與現實的 差距在內心造成衝突,所以生涯目標之定向程度反而越低。此情形其有其正面意義,如 Erikson 所言 r 經由不斷探索以達成認定是人們終其一生的任務大學生不妨將未定向 視為達成認定的必經過程,盡量多方探索思考,將有助自我認定的發展。 臼綜合討論:由上可知,本研究所得之兩組典型相關的相關結構,和 Marcia 認定狀態 架構中「尋求認定」、「自主認定」的特色相符,符合「探索」與「定向感」的建構。再者, 個人在自我發展方面若處於探索階段時,其在生涯方面也顯示出投入生涯探索、且生涯確定 程度較低,由此一結果來看,自我發展與生涯發展呈現並行發展的現象,兩者之間確實有關 連性存在。大學生若同時在意識型態與人際互動層面都傾向自主認定,或是意識型態方面比 較傾向自主認定時,其生涯決定程度會呈現越確定之狀態。然而,如果只有人際互動方面有 自主認定的傾向、且意識型態方面傾向尋求認定時,其生涯確定的程度則會呈現較低的現象。 可能原因有二:(1)在意識型態層面之活動達到「自主認定」者,可能透過先形成「職業認定」

(vocational identity)

,以使自己在生涯發展的定向程度較高; (2)只在人際互動方面達到「自 主認定 J 者,其個人生活重心極可能在社交或人際往來方面的活動,對探索未來發展方向、 或是瞭解與自己專業有關的工作世界並不特別積極,造成其生涯目標的不確定。然此屬推論, 有待進一步驗證。

(8)

8 教育,心理學報

二、不同性別、年級大學生的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關係

本研究本研究進一步將樣本分性別、年級進行資料處理,並將其典型相關結構的意義與 全體樣本、以及女生(男生)組的相關結構作比較,說明差異部份。然由於未做顯著|生考驗, 故此部份僅屬推論,需再加以驗證。 付男大學生之生涯發康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的關係 表四 男生組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定狀態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典型因素 典型因素 X變項

X'

X

2 Y變項 η1 η2 生涯探索行動

- .860

- .510

意識型態-自主認定

-.921

-.148

人際互動-自主認定

- .4

60

-.507

生涯探索態度

- .261

暢 5581 意識型態尋求認定

.266

-.775

人際互動-尋求認定

.111

- .548

生涯決定程度

- .810

.559\ 意識型態他主認定

.167

- .497

人際互動-他主認定

.150

- .4

71

意識型態

.517

-.182

人際互動-認定混淆

.327

- .057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4

88

.295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196

.211

重疊

.181

.055

重疊

.073

.039

ρ2

.371

.186

典型相關係數 (ρ)

.609*

.4

31*

.P<.05; N=241 1.男生第一組典型結構所呈現之意義與整體樣本、女生組大致相悶,當大學男生愈投入 生涯探索,且生涯決定程度愈高時,個人的自我認定狀態皆愈傾向自主認定,愈不可能是認 定混淆。與全體樣本之結構略不同之處在「尋求認定」一項之因素負荷量降低,無法得知男 大學生生涯探索、生涯決定與其「尋求認定」的關係。 Z 第二組典型相關結構與全體樣本、女生組則略有不同之處。男大學生愈積極投入生涯 探索,但生涯決定程度愈低時,其自我認定狀態除了愈傾向尋求認定、以及「人際互動-自 主認定」之外,其自主認定狀態為「他主認定」的傾向則明顯上昇。此表示男生對生活中意 識型態、人際方面的活動越是認同、接受父母的安排與計畫時,即使他積極運用身邊各種生 涯發展相關資源,他在生涯確定程度上反而較低。 或許意昧著對傾向他主定向的男大學生而言,父母期望他所選擇的職業可能與他意欲選 擇之目標不相同,再加上中國家庭常期望男性能「光宗耀祖 J 對男生未來的職業會給較多 的限制,故男大學生雖然積極運用身邊各種生涯發展相關資源,但是外在所帶來的壓力實在 太大,兩股力量形成拉扯,極可能因此降低生涯決定程度。此外,亦可能是缺乏自主經驗,

很少嘗試父母建議之外的選擇 (Blustein

et a

l.,

1989; Fran

k,

Pirsch

,

&

Wright

,

1990)

,所以

面對現實的社會環境時,其生涯定向程度因而降低。

(9)

ω女生之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的關保 表五 女生組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定狀態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典型因素 典型因素 X變項 X1 X2 Y變項 ηa 11

2

生涯探索行動

- .644

- .722

意識型態-自主認定

- .814

-.193

人際互動-自主認定

- .287

- .4

71

生涯探索態度

- .037

-.7431 意識型態尋求認定

.645

-.563

人際互動-尋求認定

.475

- .571

生涯決定程度

- .923

.2891 意識型態他主認定

.032

.105

人際互動-他主認定

.011

.164

意識型態-認定混淆

.671

.134

人際互動

.4

13

.393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4

22

.386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251

.139

重疊

.137

.033

重疊

.081

.012

ρ2

.324

.086

典型相關係數 (ρ)

.569*

.294*

'P<.05; N=269 1.女生組第一組典型相關結構與全體樣本、男生組大致類似,最大差異則是在「人際互 動.自主認定」上,因為女生組即使生涯探索行動積極、生涯決定程度也高,她並沒有顯著 地傾向「人際互動.自主認定」狀態。 2. 在第二組典型相關結構方面,不論是整體樣本或男生組都顯示出愈傾向「尋求認定」、 「人際互動.自主認定」狀態時,其在生涯探索方面愈積極,在生涯決定程度上則愈不確定。 然而,女生組的生涯決定程度卻與其「尋求認定」、「人際互動.自主認定」狀態間無顯著 關係,意昧著即使大學女生的認定狀態屬於尋求認定、或人際互動.自主認定,她在生涯決 定上不一定會傾向不確定,這是另一不同之處。

究其因,一則可能因女生較傾向關係導向 (Gilligan,

1982; Marcia

,

1980; Meeus

&

Dekovic

,

1995)

,原本就較注重人際關係的建立( Bosr間,

1992)

,所以人際層面之活動並

不影響女生在生涯方面的發展。第二個可能之因則涉及大學女生自我認定的發展路徑,此路 徑是先由人際互動層面之活動開始,而後才擴及意識型態層面,如此一來,大學女生在人際 互動層面是否已達成自主認定與其生涯決定程度的高低無顯著相關。此與Kroger

&

Haslett

(1991) 研究發現相呼應,受高等教育之女性所最早發展的是性別角色,此屬人際或關係領域 之一,且女性在此階段會經歷頗長的「懸而未決」才做決定,日後在職業領域上就能較快地 確定目標或方向了(

i]

I 自Lavoie,

1994

)。 3. 在女生第二組典型相關結構中另一有趣的現象是,當大學女生對人際互動領域的活動 感到茫然、無所適從,傾向於認定混淆之狀態時,她在生涯發展方面,亦呈現出較不可能積 極投入探索,這是另一與全體樣本、男生樣本不同之處。 Josselson (1988) 在界定女性自我

(10)

10 教育,心理學報 認定狀態時,主張必須包含探索、承諾以及連結 (connectedness) 三向度,因為在人際互動 層面之認定狀態越是迷失方向時,女性不只對自己的定位感到混淆,同時對人際也是疏離、 退縮的,故顯得生涯探索的態度傾向較不積極,向周圍師長親友問儕請益、或是運用各項社 會資源的機率越小、獲得的幫助也越小。此觀點可做為日後探討女性的自我認定之參考。 G大一學生之生涯發康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的關係 表六 大一組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定狀態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典型因素 典型因素 X變項

X'

X

2 Y變項 η1 η2 生涯探索行動

-.775

- .618

意識型態-自主認定

- .934

-.123

人際互動-自主認定

- .351

- .462

生涯探索態度

-.183

-

.

620

1 意識型態尋求認定

.269

- .805

人際互動-尋求認定

.101

- .684

生涯決定程度

- .865

.43

8

1 意識型態-他主認定

.023

.160

人際互動-他主認定

.085

.295

意識型態

.602

.183

人際互動-認定混淆

.171

.036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4

61

叫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185

.187

重疊

.149

.033 重疊

.060

.019

ρ2

.323

.101

典型相關係數 (ρ)

.568*

.319*

'P<.05; N=295 第一組典型相關結構與全體樣本、男生組之典型相關結構幾乎相間,與全體樣本之結構 略不同之處在「尋求認定」一項之因素負荷量降低,無法得知大一學生生涯探案、生涯決定 與其「尋求認定」的關係'此與男生第一組典型結構有相同情形。第二組典型相關結構所呈 現的意義則無明顯不同。 的大三學生之生涯發農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的關係 不論是第一組或第二組相關組型,大三學生與全體樣本之典型相關結構相同。與大一學 生之典型結構也近似,唯第一組結構略有差異,即大三學生在「尋求認定」與「人際互動, 認定混淆」上的因素負荷量上昇,有更多訊息了解其認定狀態。此結構顯示出愈投入生涯探 索、生涯愈確定的大三學生,在認定狀態上愈傾向自主認定,愈不可能是尋求認定以及認定 混淆,與大一學生相較之下,大三學生似乎在認定狀態上已較成熟一些,但須再加以考驗。 本研究顯示,大一、大三學生的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定狀態的典型相關似乎無太顯著的差異。

(11)

表七 大三組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定狀態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典型因素 典型因素 X變項 X1 X2 Y變項 η1 η2 生涯探索行動

-.741

.670

意識型態-自主認定

-.734

- .219

人際互動-自主認定

- .358

- .510

生涯探索態度

- .113

.6711 意識型態尋求認定

.649

- .634

人際互動-尋求認定

.519

- .543

生涯決定程度

- .876

-

.4

36

1 意識型態他主認定

.234

.175

人際互動,他主認定

.131

.060

意識型態,認定混淆

.572

.012

人際互動

.585

.231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4

43

.363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262

.173

重疊

.180

.063

重疊

.107

.024

ρ2

.4

06

.173

典型相關係數 (ρ)

.637*

.4

16*

'P<.05: N=295

-自個

ð.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結果可以歸納如下: 一、大學生越投入生涯探索行動、生涯決定程度越高時,在意識型態層面以及人際互動 層面的活動上,其自我認定狀態越傾向自主認定,越不會是尋求認定或認定混淆。 二、大學生越投入生涯探索行動、探索態度越積極,但是生涯決定程度越低時,在意識 型態層面以及人際互動層面的活動上,其自我認定狀態越傾向於尋求認定,在人際互動層面 亦可能傾向自主認定。 三、不同性別大學生的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關係略有差異。 四、不同年級大學生的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關係差異不大。 根據本研究結果討論與相關文獻,茲對輔導應用方面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藉著促進大學生的生涯探索,提昇個人的自我發鷹。 由於生涯發展和個人的認定發展是一種雙向、相互影響的關係,因此,面對對自己的信 念、價值觀、未來方向等諸多問題仍無定見者,若由其生涯發展現況切入,亦不失為一有利 的著力點。在此過程中,輔導者須引導學生以實際行動、或發展具體計畫來提昇對自我之瞭 解、對環境的瞭解與對職業的認識等等。具體作法如:鼓勵學生參加有關生涯探索、生涯決 策、自我探索等活動;教導學生如何運用社會資源;透過座談、演講、個別諮商、團體輔導、 工作坊、心理測驗等多元化的活動,提供大學生更多認識自己的機會。一旦個人能清楚自己 在現實世界所處的位置時,對「我是誰? J 、「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J 等諸多問題便能逐 漸尋找到自己的定見,提昇自我發展狀況。

(12)

12 教育心理學報 1 協助提鼻學生生涯決策之能力,促進生涯與自我發展。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對生涯仍處於探索,且其生涯決定程度較低時,在自我發展方面也 同樣面臨尋求認定的狀態,兩者近於並行發展。所以,如果能夠幫助個人在面對不同的生涯 決定點時,能蒐集資料並轉化為有用之資訊,再充分運用以做出決定,將有助於個人的生涯 及自我認定發展。輔導者的真體作法如:(1)了解學生生涯未定向的成因,以針對不同類型作 不同的介入輔導,例如生涯不確定者多導因於訊息不足。 (2)可由學生目前的自我認定狀態來 切入,因為個人的自我認定狀態一如個人的問題解決風格 (Bercons旬,

1988; Streitmatter

,

1993) 。了解不同的自我認定狀態者對於問題的解決方式,設計適配的輔導策略,應有助於 提昇決定生涯目標的能力。 3. 諂商輔海人員可以由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定狀態的關係來切入大學生所呈現的問題。 本研究發現,如果大學生只在友誼、約會、休閒娛樂,或涉及性別角色態度等人際層面 的活動上達到自主認定,其生涯決定程度傾向較不確定。由1ft相關結果,呼應目前大學校園 次文化越來越重視自我縱容與感官享樂的現象(楊國樞、黃曬莉,民 73) ,對輔導者與大 學生有很大的提醒。大學生若能探索學習如何平衡人我之需,達成意識型態層面的自我認定, 或是達成意識型態與人際層面兼具的自主認定,對其生涯發展也才能有進一步的幫助,愈能 決定個人的生涯目標。

參考文獻

方紫薇(民 75 )。青少年自我統整發展聾價值澄清團體諮商對高一女生自我統整之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Q. 林幸台、林j青文(民 76 )。修訂生涯發展量衷。心理出版社。 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民 78 )。我國大專學生生涯發展定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IÙ'理學報, 22 期, 167-190 頁。 彭一芳(民的)。不同生涯決定類型高職學生生涯探索與生涯重要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雲霞(民 76 )。大學生自我統盤、成就動機、性別角色與事業發廣之相關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芬(民 71) 。大學生自我統整與職業成熟及自我確認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植、黃曬莉(民 73 )。大學生人生觀的變遷:二十年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 辦「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 劉姿君(民的)。大學生自我認定狀態與其生涯決定程度及自我分化水準之闖係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Adams

,

G.

R.,

&

Fitch

,

S.

A.

(1982). Ego stage and identity status development: A

cross-sequential analysis. Joum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43

,

574-583.

Adams

,

G.

R.,

&

Jones

, R.

M. (1983). Female adolescents' identity development: Age

comparisons and perceived childrearing experienc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1~月

249-256.

(13)

Jour-nal

o.

f

Ado.l,臼cence,

12

,

345-359.

Be

nnion

,

L,

D.

, &

Adams

,

G.

R.

(19的.

A

re'鴨ion

of the

Ext

ended version of the

Objec-tive Measure of Ego

Identi可 Status:

An

identity instrument for

use 叫th

late

adoles-cents.

J

o.

umal

o.

f Ad

o.

lescent

R臼earch,

1

,

183-198.

Berzons旬,

M. D. (1988).

Self-theoris訟, identi句 status

and social

∞gnition.

In D.

K. La

ps-ley

&

F.

C.

Power

(Ed吟,

Se

lf,

eg

o.

and

ident妙:

Integrative appr

o.

aches (pp.243-262).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Bl

ustein

,

D.

L.

(1989).

Th

e role

ofω'eer e叩loration

in

the 仰的 decision

making of

∞1-lege students.

J

o.

umal

o.

f C

o.

llege Student Devel

o.

pment

,

30

,

111-117.

Bl

ustein

,

D.

L.,

Devenis

, L.

E.

,

&

Ki

dney

, B. A.

(1989).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ntity

formation

pro臼ss

and career developmen

t. Jo.

umal

o.

f C

o.

unseling Psych

o.

l

o.gy

,

36(2)

,

196-202.

Bo

sma

,

H.

A.

(1992).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Managing

∞mmitments.

In G. r. Adams

,

T.

P.

,

Gullot妞,

&

R.

Montemayor (Eds.)

,

Ado.l,ιycent

identity f

o.

rmati

o.

n (pp.91-121).

Cali-fornia: Sage.

Bourne

,

E. (1978). The state of research on ego identity: A review and appraisa

l.

J

o.

urnal

o.

f Y

o.

uth and Ad

o.

lescence

,

7,

223-251

,

371-392.

Elders

,

M.

A.

(1990).

Th

e expressi

o.

n

and 呼preciatio.n

o.

f hum

o.

r

and

h

o.

stile wit

and

eg

o.

iden-tity

s的似s

in male and female c

o.

llege studen

lY.

DAO 9005863.

Erikson

,

E. H. (1963).

Childh

o.o.

d and

so.d仰 (2nd

ed). New York: W. W. Norton.

Erikson

,

E. H. (1968).

Identi妙:

Y

o.

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Erikson

,

E.

H.

(1980).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Norton.

Erikson

,

E. H. (1982).

Th

e life cycle c

o.

mpleted: A review. New York: Norton.

Frank

,

S.

J.

,

Pirsch

, L. A.,

&

Wright

,

V.

C.

(1990).

La

te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paren臼 Relationships

among deidealization

,

autonomy

,

relat-edness

,

and insecurity and implications for

adoles臼nt

adjustment and ego identity

sta-tus.

J

o.

umal

o.

f Y

o.

uth and

Ado.l,臼'cence,

19(6)

,

571-588.

Gianak郎,

I. &

Subich

,

L.

M. (1986). The relationship of gender and sex-role orientation

to vocational undecidedness.

Jo.

umal

o.f 均catio.nal Behavio月 2見 42-50.

Gilligan

,

C.

(1982).

In a different v

o.

ice: Psych

o.

l

o.

gical

theo.砂 and

w

o.

men 's devel

o.

pment.

Cambridge

,

MA: Harvard University.

Gordon

,

V. 鼠,

&

Kline

,

D.

I.

(1989). Ego-identity

stat凶 of

undecided and decided

stu-dents and their perceived advising needs. NACADA

J

o.

umal,

9

(1),

5-15.

Greenhaus

,

J. H.

, &

Sklarew

,

N. D. (1981). Some sources and

∞nsequen臼s of 閃閃訂閱﹒

ploration.

J

o.

umal

o.

f V

o.

cati

o.

nal Behavi

o.

r

,

18

,

1-12.

(14)

14 教育J心理學報

Harren

,

V. H. (1979). A model of career decision-makìng for college students.

J

o.

urnal

0.[

均catio.nal Behavio月 14,

119-133.

Jordaan

,

J. P. (1963).

Ex

ploratory behavior:

Th

e information of self and

occupational ∞n­

cepts. In D.

E.

Super

,

R.

Statìshers旬,

N. Mattìn

,

&

J. P. Jordaan

(Eds扎 Career

De-vel

o.

pment: Self-c

o.

ncept the

o.

ry. New York: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Josselson

,

R. L.

(1988).

Finding

herse伊 Pathways

0.[

identity

devel中ment

in w

o.

men. N ew

York: Jossey-Bass.

Kass

,

R.

A.

(1978). Cognitive and attitudinal influences on career decision-mak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97273)

Kr

oger

, J.

(1989).

Identity 的“'o.lescence:

Th

e balance

be.御自n

self and

o.

ther. New

York:

Routledge.

La

voie

,

J.

C.

(1994).

Identi句 in

adolescence: issues of theory structure and transition.

J

o.

umal

0.[

Ad

o.

lescence

,

1 咒 17-28.

1ρkan,

J. J.

,

Boss

,

M. W.

,

&

Patsula

,

P. J. (1982). A study of vocational maturity during

adolescence and locus of controL J

o.

umal

o.

f V

o.

cati

o.

nal

Behaνio.月 20,

331-342.

Marcia

,

J. E. (1964).

Detenninati

o.

n and c

o.

nstruct validity

0.[

eg

o.

identity

sta肌 Unpublì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

Columbus

,

OH.

Marcia

,

J. E. (1980). Identity in

adoles臼nce.

In J. Adelson (Ed.)

,

Handbook o[ Adolescent

Psych

o.

l

o.

gy

(pp. 159-187). New York: John Wiley.

Matteson

,

D.

R.

(1977). Exploration and commitment: Sex

di叮叮ence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use of identity status categories. Joumal

0.[

Youth and

Adol,臼cence,

6

,

353-374.

M間的,

W.

,

&

Dekov峙,

M. (1995). Identity development

,

parental and peer support in

adolescence: Results of a national Dutch survey. Adolescence

,

30(1

20)

,

931-944.

Meilman

,

P. W. (1979). Cross-sectional age changes ìn ego

ìdenti砂 status

during

adoles-cence. Devel

o.

pmental Psych

o.

l

o.

gy

,

15

,

230-23

1.

Munley

,

P. H. (1975). Erikson's 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and 臼reer

develop-men

t.

J

o.

umal

0.[

均catio.nal Behavìo月 10,

261-269.

Neice

,

D. E.

,

&

Bradley

,

R.

W. (1979). Relationship of age

,

sex

,

and educational groups to

career decisiveness. Joumal of Vocatìonal

Behavio月 14,

271-278.

Raskin

,

P. M. (1984). Procedures in research on identity status: Some notes on method.

Psych

o.

l

o.

gical Rep

o.

rts

,

54

,

719-730.

Rodman

,

M. J. (1983).

Th

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s of ego identity status and

locus of contro

l.

Dissertati

o.

n Abstracts Intemati

o.

nal

,

44(2)

,

443.

Sepich

,

R.

T. (1987). A review of the correlates and measurements of career indecision.

Special issues: Problem solv

(15)

and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

Psychological

R向ports, 4月 979-988.

Stumpf

,

S.

A., Co

larelli

,

S. 怔,

&

Hartman

, K.

(1983). Development of the

Car

eer

Ex

plo-ration Survey (CES).

Joumal of

的cational Behavio月 2克 191-226.

Tiedeman

,

D. V.

, &

Q'Hara

, R.

P. (1963).

Career development: Choice and

a再;ustment.

New

Y ork: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Vondracek

,

F W.

,

Schulenberg

,

J.

,

Skoriko吭吭,

Gillespie

, L. K.,

&

Wahlheim

, C.

(1995).

The relationship of

identi可 status

to career indecision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臼'cence,

18

,

17-29.

Weyhing

,

R.鼠,

Bartlett

,

W. 缸,

&

Howard

,

G. S. (1984). Career indecision and

identi句

development. Joumal of Psychology and

Ch巾'tiani,那 3(1),

74-78.

Wiess

,

R.

H. (198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go identity status and moral reasoning

level and their cognitive correlates in female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mational

,

46

,

2842

B.

Yatim

,

D.

(仰1凹98昀2勾). Egl伊0-妳nt吻i~仰〈σy

formation

p"忱O叮C臼仰's

among male late

adol,必les,仰C臼en胸lt咱t臼's

and male young

adults. Unpublished thesis

,

Fakultas Psikologi

,

University Gadjah Mada

,

Yogyakarta

,

Indonesia.

收稿日期: 1998 年 7 月 15 日 接受登刊日期: 1998 年 8 月 27 日

(16)

16

Bulletin of E似cational P.圳oiogy, 1998, 30仰, 1-16

A Study on the Relatlonshlp Betwee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Ego Identlty

Statu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alwan

Chih-Shin Yang

Bai-Ling Junior R智'h School Taipe~ Taiwan

,

R

o.

C

Sieh-Hwa

Li

n

D有partment

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 Taiwan

,

RO.C

ABSTRA

Cf

Th

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咽reer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go identity statu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Th

e sample

consisted of 514 co

l1

ege students from three universities in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ounty.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Career

E叩loration Scal

e.

Car

eer

De-cision Scale and the

re鴨ed

version of the

Ext

ended Objective Measure of Ego

Iden-tity Status. Data was analyzed by T-test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官le

primary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Neither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nor

significant grade difference were found in career exploration and career decidedness.

(2)

Th

ere were sever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go identity statu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3)

Th

ere are positive relationship among career exploratory activity

,

career decidedness and Ideology-Achievement

,

Interpersonal- Achievement

,

b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areer exploratory activity

,

career decìdedness and the other four

ego identity status scores are negative. (4)

Th

ere are positive relationship among

ca-reer exploratory

activi紗,

career exploratory attitude and Interpersonal- Achievement

,

Ideology-Moratoriu

m,

Interpersonal-Moratori

um,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among 個­

reer decìdedness and these three ego identity status scores are negative. Based on the

results

,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for career

∞unseling in

school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proposed as well.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

career

e叩loration,

career decìdednes

s,

career

devel-opment

,

ego identity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o provide career and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to develop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in the context of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1.5 In addition, EMB organised a total of 58 forums and briefings (45 on COS and 13 on special education) to explain the proposals in detail and to collect feedback from

2   OLE,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consists of five areas, i.e.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Community Service, Career-related Experiences,

1 The five components of OLE are: Aesthetic Development, Physical Development,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Community Services, and Career-related Experiences.. learning

- Highlights of course content, briefing on further study pathways and career prospects -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functions and required skills of public relations (PR) -

(2011).Linking learning to the 21st Century:Preparing all students for college, career, and civic participation.Boulder, CO: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Center.

Akira Hirakawa,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Śākyamuni to Early Mahāyāna, translated by Paul Grone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Dhivan Jones, “The Five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 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