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八章 戰火蔓延下的臺灣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八章 戰火蔓延下的臺灣"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八章 戰火蔓延下的臺灣 第一節 日本帝國的補給基地 一、日本對外擴張 (一)軍國主義的抬頭 1.背景:1929年經濟大恐慌日本受衝擊 2.日本因應: 限制臺灣米輸往日本 主張者:少壯派軍人與政治人物 目的:避免與日本本土農產競爭 向海外發展 1931年,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 1932年,首相犬養毅遭暗殺軍方主導內閣,向外擴張

犬養毅

(二)臺灣面臨的轉變 1.治臺政策轉型官方控制力變強,合法的抗爭活動被禁止 2.1936年恢復武官總督 第17任總督:小林躋造 政策:

工業

皇民

南進基

地化

(2)

二、南進基地與工業化 (一)南進政策 1.戰火燃起 初期: 朝鮮和中國東北軍事擴張目標 南洋著重經濟層面,獲取天然資源 1936年:將「南進」列為基本國策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中日全面開戰

確保帝國在東洋大陸的地位及南方海洋發展

2.臺灣成為南進基地 原因:地理位置優越 位於東北亞、東南亞交接處 與福建、華南、南洋相互關連 成立南進準備機構 1919年華南銀行南進金融機構 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發展南洋研究 1936年臺灣拓植株式會社投資範圍廣及華南、海南島 、東南亞等 軍事工程建設高雄港擴建、左營軍港、後勁煉油廠

(3)

3.大東亞共榮圈 1938年日本帝國總理大臣近衛文麿發布宣言,欲建立 「大東亞新秩序」 1940年正式提出「大東亞共榮圈」 範圍:日本→中國、滿洲→東南亞→大洋洲、紐澳 方式: A.武裝南進,以解放者自居,形式上承認各民族獨立 B.占領後反成為新的壓迫者與榨取者 中日滿相互提攜,建立政治、經濟、文化互助連環的關係

激起東南亞反日的民族情緒

(二)工業化 1.電力帶動工業發展 農產加工業 工業基礎建設 推動臺灣工業化 1930年代 1934年日月潭第一水力發電廠完工水泥、金屬、化學 肥料產業有更佳發展 1937年日月潭發電廠第二期增建 機械、造船、石化業紛紛設立 麻製品等纖維業及大規模水泥業引進臺灣

(4)

2.以軍事需求為考量 提升重工業:1938年「生產力擴充五年計畫」高雄等地 建煉油廠、煉鋁、水泥等工廠 開辦輕工業: 目的:提供臺灣自給 原因: A.由日本進口逐漸困難 B.日本實施殖民地自辦的政策

1939年臺灣工業生產總值超過農業

三、皇民化運動 (一)國語運動 1.目標:全臺灣人都能說國語(日語) 2.鼓勵措施:申請「國語家庭」 享有榮譽與優惠 3.壓抑本地語文: 廢除學校漢文課 廢除報紙漢文版

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強化

日本認同、去除漢文化色彩

戰爭動員

日治時期日語普及率

(5)

(二)改姓名運動 1.時間:1940年 2.方式: 許可制由戶長提出,全家更改 須為「國語家庭」 3.阻礙:有違漢人傳統 4.成效:占總人口2%

改姓名運動參考書

(三)宗教社會文化的改變 1.神道教 目標:取代原有信仰、祖先崇拜 方式: 廣建神社學校團體參拜 「寺廟整理」臺灣寺廟數量大減

西來庵事件之後

(6)

2.日本化生活:穿和服、過陽曆年 3.壓抑臺灣傳統文化:皇民劇

皇民化布袋戲

四、認同與掙扎 (一)臺灣人民的反應 1.引發反彈 部分仍祭拜祖先或維持傳統信仰 1940年總督府減少壓抑放鬆「宗教整理」政策 2.面臨認同問題:漢族血統 vs.日本國民 吳濁流所著的《亞細亞的孤兒》敘述臺灣知識分子胡太明在 臺灣受日本殖民的欺壓,到日本留學刻意隱瞞臺灣人的身分, 到中國後又不被認為是中國人而受到歧視。在對自身歸依的 無助感及許多人生挫折打擊下,最後混亂發瘋,悲劇收場。

(7)

(二)在中國大陸發展的臺灣人 1.臺灣人向外發展原因 到日本控制下的滿洲國或汪精衛政權發展 不滿日本統治投入國民政府(半山)或中共陣營抗日 2.在中國的臺灣人團體 李友邦「臺灣義勇隊」:最大武裝抗日力量 臺灣革命同盟會:於重慶成立,主張抗日勝利後國民政府 要收復臺灣 3.1941年美國對日宣戰國民政府同時正式對日宣戰,廢除中 日之間所有條約 如曾任副總統的謝東閔、長期擔任省議會議長的黃朝琴,以及 為民喉舌的報人與省議員李萬居,都是「半山」的代表人物。 第二節 戰時體制下的控制與動員 一、太平洋戰爭爆發 1.背景: 日軍進攻中國陷入僵局 為獲取資源,欲排除西方在東亞勢力(突破ABCD包圍網) 2.太平洋戰爭爆發: 時間:1941年12月 原因:12/8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 美國對日本宣戰

東南亞具有豐沛的石油

、橡膠、鋁、錫等天然

資源

(8)

3.日軍攻勢 進占:東南亞、新幾內亞、太平洋島嶼 中挫: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戰局轉變,美軍反攻 4.臺灣情況:強力動員配合母國日本所需

日軍佔領區示意圖

二、政治、經濟控制 (一)政治上 1.攏絡臺灣菁英 拉攏批評時政的臺灣菁英 1941年,林呈祿參與總督府諮詢機構(臺灣總督府評 議會) 1942年,林獻堂被敕選為日本貴族院議員 臺人可選舉日本國會議員後來並未實現 取消保甲制放鬆管制 由天皇任命,終身議員

(9)

2.強力鎮壓「叛亂」事件 事 件 時間 遭控訴者 叛亂罪名 治罪範圍

瑞芳事件

1940 礦業鉅子 李建興 組織抗日團體 牽連500人, 超過300人死 於獄中

東港事件

1941 歐清石、 郭國基等 計畫協助國民 政府軍隊登陸 逮捕數百人

蘇澳事件

1944 71名蘇澳漁 民 提供情報給美 國潛水艇 71名被捕者 皆身亡

日方對臺人疑慮仍存

(二)經濟上 1.對金融的統制 原因:戰爭須掌握資金與資源 作法: 限制銀行資金運用與軍需相關產業較易獲得融資 動員臺人認購「戰時國債」由警察「勸導」、半強迫 宣導儲蓄、樂捐獻金 限定商品售價的上限抑制通貨膨脹

(10)

2.對物資、人力的掌控 控制勞動力 非軍需企業不雇用青少年勞工 禁止生產者任意遷徙、管制工資 物資管制特別是米、糖 方式: A.低價收購除自用外全數賣給政府 B.合併製糖廠,減少甘蔗種植面積 實際措施:1938年起,將民生必需品納 入配給 結果:供應不足,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戰爭動員需要

三、社會、軍事動員 (一)社會動員 1.皇民奉公會 目的:加強動員,強化忠君愛國、國家利益至上的思想 時間:1941~1945年 類別: 中央至地方均成立相關組織 以年齡、性別、職業等區分 網羅全臺人民 功能:推行各項配合戰時政策的活動

(11)

2.控制言論思想與文藝 文化壓抑 官方控制報紙:所有報社合併為《臺灣新報》 文學管制:體裁與內容受箝制 禁唱或改寫包含臺人心聲或臺灣語言歌曲 A.1943年下令停演張文環作品改編的「閹雞」舞臺劇 B.將「望春風」改為「大地在召喚」;「雨夜花」改為 「榮譽的軍夫」 政治宣傳:皇民文學 1935年苗栗公館的國歌少年 1938年泰雅少女莎韻的故事電影「莎韻之鐘」 時 間 動員對象、工作 地 點 1937以後 臺灣軍伕、軍屬(日本軍人的佣 人)擔任雜役、翻譯 中國大陸、南 洋(東南亞) 1941年底 原住民「高砂挺身報國隊」 東南亞戰場 1942 志願兵制度:臺灣青年 1945 徵兵制:男15~60歲,女17~40歲 均有服兵役、徵用義務 其他:1.從事機場、防禦工事修築 (二)軍事動員

(12)

四、戰火蔓延與停熄 (一)戰爭的破壞 1.美軍的空襲破壞臺灣的交通與經濟 2.大量戰備物資被徵集民生物資不足

被轟炸的臺灣總督府

移動式空襲警報車

(二)戰爭結束

美軍占優勢→逼緊日本本土

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

1945.8

1945年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1945.8.15

臺灣由日治邁入新階段

宣布投降的裕仁天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賽決賽 前三名 採認 指導:教育部 承辦: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 科展

Berkeley: Publications of the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Projec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ho is this

各位老師,您聽過「臺灣文史教學研習」嗎?國立臺灣圖書館(以

Secondly, processing religious surveys and drawing up religious laws during early colonial period had made a legal position and standard for future Taiwan religions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From the above- mentioned perspective, this research paper analyses Buddhist interaction in Taiwan and Hokkien; the ordination of Taiwanese Sangha in Kushan Mountain and, after the

夏俊雄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王偉仲 召集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非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