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亟需養分的公民社區—評介《公民的新聞與社群想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亟需養分的公民社區—評介《公民的新聞與社群想像》"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亟需養分的公民社區

—評介《公民的新聞與社群想像》

林福岳

* 書 名:公民的新聞與社群想像 作 者:鍾起惠主編 出版日期:2006 年 出 版 社:世新大學 * 作者林福岳為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e-mail: linfy@mail.ndhu.edu.tw。

(2)

……現在跑新聞,需要的是「東風吹,戰鼓擂,誰也 不怕誰」這般姜維式斗大的膽子,誰還需要什麼理論來規 範新聞的生產過程和運作方式?不過,畢竟還是有人不信 東風喚不回,如果跑新聞的原則只剩下原始的叢林法則, 我們怎麼期待下一個公民社會的盛世可能出現呢?《公民 的新聞與社群想像》,或許就是這種聲音的代表之一,儘 管略顯微弱。…… 目前在台灣教授所謂「新聞學」這門課程和學新聞的學生們,都不 免略帶心虛且謹慎地暗忖一個問句:現在究竟還有沒有新聞的規範性理 論啊? 這個問題當然不是今天才出現的。在台灣,凡是一九九○年代以前 就讀新聞或是傳播科系的學生,「新聞學」這門課必備—也是唯一—的 教科書,就是李瞻先生民國七十年代所撰寫的《新聞學》(1983)。而 李瞻先生的《新聞學》,其實也就是 Siebert, Peterson 與 Schramm 三位 先生在 1956 年所合著《四大報業理論》(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的 中文摘譯本,再加上自創的所謂三民主義報業理論。時至今日,三十多 個年頭過去了,當我們再被一個老掉牙的問題—什麼是新聞?—質問的 時候,我們拿得出什麼教科書來回應呢? 說得誇張一點,或是說務實一點,台灣的新聞實務界是不需要新聞 學的。新聞學是給科班學生在上課時,老師傳授用的課本,在考完期末 考的那一天,就束諸高閣。現在跑新聞,需要的是「東風吹,戰鼓擂, 誰也不怕誰」這般姜維式斗大的膽子,誰還需要什麼理論來規範新聞的 生產過程和運作方式? 不過,畢竟還是有人不信東風喚不回,如果跑新聞的原則只剩下原

(3)

始的叢林法則,我們怎麼期待下一個公民社會的盛世可能出現呢?《公 民的新聞與社群想像》,或許就是這種聲音的代表之一,儘管略顯微 弱。 這本書主要是由世新大學新聞系的教師群所編纂的一本論文集,對 於這個在台灣屬於老字號的新聞科系,面臨建校五十週年慶祝的同時, 想必也對於所謂的新聞亂象,有一些不堪聞問的無奈,更激發了一些使 命感吧!當傳統新聞學的價值和判準都逐漸鬆動和式微的當下,重新建 構新聞的新意義和發展的可能性,或許是重新豎立標竿唯一可行的途 徑。所以主編鍾起惠教授才會在序言中寫道:「『公共性與新聞媒介』 成為新聞學系肆應當前新聞媒介尷尬窘困的現實狀況,以及面對不可知 的未來歧路中,所能找到的可能交集點」(2006: 1),誠哉斯言! 該書的結構大致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集結了五篇論文,分別就公 共新聞學的起源、概念內涵、對於新聞的反思等各面向予以陳述;第二 部分則蒐羅了四篇關於公共新聞學在地實踐經驗的個案研究,用以驗證 和檢視公共新聞學的意涵。仔細閱讀下各篇文章,可以驚訝而明顯地感 覺到每位論述者對於公民新聞學都有相當的認識,論述的層次和厚度也 都有一定的水準,這樣的份量和內容,已經為在台灣起步不久的公民新 聞學論述,推向一定的學術高度,這毋寧是可喜的現象。 從各篇內容不難體會到,公民新聞學的起源,是一種反動,也是一 種回歸。反動的當然是市場化和庸俗化不知伊於胡底的新聞表現;想回 歸的,卻是新聞的原初觀點:究竟新聞還能負載什麼對人們而言有意義 和價值的訊息。新聞不能脫離的其實是與閱聽民眾的社會互涉過程,當 前新聞之所以為人詬病,其中很大的原因,便是新聞工作者和組織往往 以自身的想像建構一群虛擬的閱聽眾,繼而再以新聞表現去媚合想像群 眾的口味和偏好,久而久之,真正群眾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虛矯

(4)

的市場機制。公共新聞學將社區視為實踐的場域,理由很簡單,就是讓 新聞重新找回和活生生「人」社會互動的基進意義。在大眾社會中,人 與人的關係是疏離而陌生的;只有在社區中,人與人之間是有機連帶的 社會脈絡,方可以讓新聞找到發揮功能的棲跡之所。 但是看完整本書之後,我不免有一些感慨,想說幾句話。當公共新 聞學的論者都把實踐公共新聞學的可能和場域都放在「社區」這種社會 脈絡中的時候,所想像的社區是具有公民參與和自我實踐的特質,因此 認為公民新聞學是可以以社區做為起始點的,也是最終的目標。可是, 台灣新聞發展的歷史中,什麼時候以社區做為過主角?有多少媒體願意 將焦點和責任放諸於社區中?社區的意義和新聞的意義曾經產生過有機 的連結嗎?這些問號的答案未必是否定的,可是台灣的社區發展歷史始 終缺乏傳播過程和新聞運作,以致缺乏足夠的養分—充分的公民意識, 讓公民新聞學可以實踐和發展,應該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如今,假若 乍然要社區做為公民新聞學的發動者,不免有一點過度樂觀。試問台灣 有幾個完全由社區草根自主發起、支撐、運作的社區媒體?即使書中 115 頁所陳列的表格中,也有半數以上我覺得並不符合社區完全自主的 原則。如果過去五十年來沒有充分地養沃土地,憑什麼我們覺得現今的 社區就可以長出公民新聞學的幼苗來?社區的動因何在?持續力量何 在?資源挹注何在?人的感動又如何得以產生? 另外我也覺得有點弔詭的是,如果一直強調社區是實踐公民新聞學 的最佳脈絡,那麼不啻承認在主流的大眾社會中,公民新聞學實無法或 無能和龐大的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新聞模式相抗衡嗎?如果公民新聞學 真的有其價值和意義,起碼應該要指出即使在主流價值橫流的媒體環境 中,公共新聞學足以與其分庭抗禮的理由和實際運作方式,否則,早在 八十多年前杜威(John Deway)和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就可以建

(5)

構這個新聞典範了,何待今日? 不過,我們仍然肯定公共新聞學的潛力和可能,因為我們夠對抗沉 淪勢力的武器已經不多了,身處當今已然沒有人在意規範性新聞理論的 滔滔濁世中,它代表著少數還有可能的救贖力量。有時候我覺得這些論 述真像是山谷裡的跫音,踽踽獨行,無所歸依。但是如果行得久遠,堅 持的身影,還是會令人動容的。

參考書目

李瞻(1983)。《新聞學:新聞原理與制度之批評研究》。台北:三 民。 鍾起惠(2006)。〈主編序言〉,鍾起惠(編),《公民的新聞公與社 群想像》,頁 1-2。台北:世新大學。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蝦子的細胞壁會因為滲透壓的改變,造成蝦子 的養分、體液流出體外」等類似的錯誤資訊,在 新聞、網頁、

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是近年來先進國家逐漸重 視的議題,期望未來公民能具有足夠的科學素

• 雨水回收、節能監控,在生活中處處可 見,借由創造、學習、落實在學子的生活 中,由學校走進社區,讓節能減碳達到實 質的目標。.

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社團法人台灣房屋

區段徵收就是政府基於新都市開發建設、舊都市 區段徵收就是政府基於新都市開發建設 舊都市

凡是對當前社會有關心、有觀察的人,大概都會說:我們的社會失序,我們的社會生病

 美國許多城市也有少數族裔的社區存在,如 黑人區、唐人街、義大利人區,這種少數族

目的) 、各種公民團體、 公民活動(參與) 、 目的) 各種公民團體 公民活動(參與) 公共領域與法治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