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tem 987654321/4345
全文
(2) 謝誌 本篇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論文撰寫指導教授 蔡俊傑博士,在他的諄諄教誨與悉心指導下,讓我游進了浩 瀚的學海,並學會對待學問的嚴謹態度與系統性邏輯思考, 明確的踏上學術之路。一路走來,更是感佩蔡老師熱心助人 的義行與豪邁豁達的人生觀,實為學生學習的典範。 其次,誠摯的感謝體育研究所所長許光麃博士與台中技 術學院體育室主任李俊杰博士,由於口試時的精闢指正與建 議,讓論文更盡完善,才得於短短的一年半完成論文,在此 謹向您置上最高的敬意與謝意。 研究所求學期間,雖然短暫,但卻永遠烙印在我心深處: 台中縣大德國小黃校長永錄、王主任仁齊、台中縣童軍夥伴 們的鼓勵與支持,加上細心照顧後學的德榮班長、王業兄、 明忠兄、伯中兄、文卿兄、丁嘉兄、勝良兄、東明兄、土山 兄、建松弟與體院的同學們大家的關懷,讓我感到無比的溫 馨,在此一並致謝。 求學期間的最大助力,是我的愛妻希文、兒子梓貽、小 女子甯,但是就讀小學二年級的小女在今年三月罹患腦瘤, 十月往生,短短的半年時光就失去了女兒,是我人生中最低 潮的時刻。此半年時光裡,因為有世界真光文明教團的支持, 沙鹿道場尤道場長、方導士淑齡與眾位神組手們對小女的淨 化,讓我還能兼顧學業,真的非常感謝,也感謝主神讓小女 帶著微笑幽界誕生,如今界名如雪清心,爸爸祝福妳幽界修 行順利。 總之,本論文是集合多數人的心力完成,因此,吾將此 論文與家人、諸位師長、親朋好友、同窗夥伴共享之。 正倫.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3) 論 文 名 稱 :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與 運 動 參與阻礙相關之研究. 總 頁 數 : 210 頁. 院 校 所 組 別 : 國 立 臺 灣 體 育 學 院 體 育 研 究 所 體 育 組 畢 業 時 間 及 提 要 別:九 十 五 學 年 度 第 一 學 期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提 要 研 究 生 : 洪 正 倫. 指 導 教 授 : 蔡 俊 傑 博 士 中文摘要. 本 研 究 主 要 目 的 在 瞭 解 國 小 學 童 的 運 動 參 與 態 度、身 體 健 康 狀 況 與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之 現 況,分 析 背 景 變 項 與 三 個 變 項 之 間 的 差 異,並 探 討 三 者 間 的 相 關 性。本 研 究 先 採 用 文 獻 分 析 法 以 瞭 解 國 小 學 童 的 運 動 參 與 態 度、身 體 健 康 狀 況 與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之 理 論 基 礎,再 加以問卷調查法填寫問卷,其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運 動 參 與 態 度 量 表、自 覺 健 康 狀 況 量 表、運 動 參 與 阻 礙 量 表 等 四 個 部 分 。 調 查 對 象 係 以 台 中 縣 165 所 公 立 國 民 小 學 四 、 五 、 六 年 級 學 童 為 母 群 體 , 採 用 叢 集 抽 樣 法 抽 取 21 所 國 小 , 有 效 樣 本 人 數 計 1732 人 。 回 收 資 料 以 統 計 套 裝 軟 體 SPSS 10.0 執 行 , 採 用 描 述 性 統 計 、 t 考 驗 、 單 因 子 變 異 數 及 Scheffe 事 後 比 較 、 積 差 相 關、典 型 相 關、多元 逐 步 回 歸 等 統 計 分 析。經分 析 討 論 獲 得 以 下 結 論 :( 一 ) 男 性 、 一 般 學 生 、 較 低 年 級 、 曾 參 與 運 動 社 團 、 有 運動習慣、父母有運動習慣、父母態度支持、雙親或單親家庭,其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較 高 。( 二 ) 女 性 、 較 高 年 級 、 運 動 頻 率 少 、 權 威 管 教 方 式、父 母 態 度 反 對、父 母 本 身 無 運 動 習 慣 者,其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較 差 。( 三 ) 女 性 、 不 運 動 或 無 規 律 運 動 者 、 沒 有 參 加 運 動 性 社 團、父 母 態 度 反 對、父 母 沒 有 運 動 習 慣,造 成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較 大 。( 四 )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愈 強 ,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愈 佳 ,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愈 小 。( 五 )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與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 兩 兩 間 皆 具 有 典 型 相 關 。( 六 )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與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可 以 解 釋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的 12% 。. 關鍵詞: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身體健康狀況、運動參與阻礙. I.
(4) Hung, Cheng-Lun (2006).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ttitude. towards. exercise. participation,. health. conditions and obstacles of exercise participation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N a t i o n a l Ta i w a n C o l l e g e o f 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 Ta i c h u n g .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ttitude towar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health. conditions,. obstacles. to. exercise. participation,.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varied demographic variables on the above three items, an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applied documentary a n a l y s i s ,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s u r v e y, a n d i n t e r v i e w s t o g a t h e r t h e first-hand research data.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composed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nd the rating scale of attitude towar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health conditions, and obstacles to exercise participation. This study applies. a. questionnaire. approach.. The. subjec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are 1,732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from the fourth year, the fifth year and the sixth year. They distribute in 21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ounty. The collected data are analyzed with respects to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Scheffe comparative method, Pearson’s product monent correlat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with the use of SPSS program (Windows 10.0). In conclusion, first, those whose attitude towar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higher are male, general students, at the lower grade, participate in the sport corporation, have exercise habits, parents have exercise habit, whose parents support. II.
(5) t h e m , p a r e n t s o r t h e s i n g l e - p a r e n t f a m i l y . S e c o n d l y, t h o s e whose health conditions are lower are female, at the higher grade,. with. little. exercise. frequency,. whose. parents. use. authoritative educational methods, whose parents oppose them, whose parents have not exercise habits. Thirdly, those who have biger obstacles to exercise participation are female, at the. higher. grade,. with. little. exercise. frequency. ,. not. participating in the sport corporation, whoes parents oppose them, whose parents have not exercise habits. Fourth, if the attitudes towar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are higher, the health conditions. are. good,. and. the. obstacles. to. exercise. participation are lower. Fifth, they have canonical correlation among. the. attitude. towar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health. c o n d i t i o n s , o b s t a c l e s t o e x e r c i s e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 F i n a l l y, t h e attitude towar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and health conditions can explain 12% of the obstacles to exercise participation. Key words: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ttitude towar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health condition, obstacles to exercise participation. III.
(6) 目 中 英 目 表 圖. 文 文 錄 目 目. 摘要 摘要 ‥‥ 錄 ‥ 錄 ‥. 錄. ‥ ‥ ‥ ‥ ‥. ‥ ‥ ‥ ‥ ‥. ‥ ‥ ‥ ‥ ‥. ‥ ‥ ‥ ‥ ‥. ‥‥‥‥‥‥‥‥‥‥‥‥‥‥‥‥Ⅰ ‥‥‥‥‥‥‥‥‥‥‥‥‥‥‥‥Ⅱ ‥‥‥‥‥‥‥‥‥‥‥‥‥‥‥‥Ⅳ ‥‥‥‥‥‥‥‥‥‥‥‥‥‥‥‥Ⅵ ‥ ‥ ‥ ‥ ‥ ‥ ‥ ‥ ‥ ‥ ‥ ‥ ‥ ‥ ‥ ‥ XI. 第一章 第 第 第 第. 緒論 一節 二節 三節 四節. ‥ 研 待 研 重. ‥ 究 答 究 要. ‥ 動 問 限 名. ‥ 機 題 制 詞. ‥ 與 與 ‥ 釋. ‥ 目 研 ‥ ‥. ‥ 的 究 ‥ ‥. ‥ ‥ 假 ‥ ‥. ‥ ‥ 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5 7 8. 第二章 第 第 第 第. 文獻 一節 二節 三節 四節. 探 運 身 運 相. 討 動 體 動 關. ‥ 參 健 參 文. ‥ 與 康 與 獻. ‥ 態 狀 阻 對. ‥ 度 況 礙 本. ‥ 的 的 的 研. ‥ 理 理 理 究. ‥ 論 論 論 的. ‥ 與 與 與 啟. ‥ 研 研 研 示. ‥ 究 究 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10 32 48 57. 第三章 第 第 第 第 第. 研究 一節 二節 三節 四節 五節. 方 研 研 研 施 資. 法 究 究 究 測 料. ‥ 架 實 對 工 處. ‥ 構 施 象 具 理. ‥ ‥ 程 ‥ ‥ ‥. ‥ ‥ 序 ‥ ‥ ‥. ‥ ‥ 及 ‥ ‥ ‥. ‥ ‥ 進 ‥ ‥ ‥. ‥ ‥ 度 ‥ ‥ ‥. ‥ ‥ 管 ‥ ‥ ‥. ‥ ‥ 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63 65 70 71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 第一節 國小學 第二節 國小學 運動參. 討 童 童 與. 論 背 運 阻. ‥ 景 動 礙. ‥ 變 參 之. ‥ 項 與 差. ‥ 的 態 異. ‥ 現 度 分. ‥ 況 、 析. ‥ ‥ 身 ‥. ‥ ‥ 體 ‥. ‥ ‥ 健 ‥. ‥ ‥ 康 ‥. ‥ ‥ 狀 ‥. ‥ ‥ 況 ‥. ‥ ‥ 86 ‥ ‥ 86 與 ‥ ‥ 89. IV.
(7)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不 之 不 之 不 之 國 與 國 與 國 與 綜. 同 差 同 差 同 差 小 運 小 運 小 運 合. 背 異 背 異 背 異 學 動 學 動 學 動 討. 景 分 景 分 景 分 童 參 童 參 童 參 論. 變 析 變 析 變 析 之 與 之 與 之 與 ‥. 項 ‥ 項 ‥ 項 ‥ 運 阻 運 阻 運 阻 ‥. 的 ‥ 的 ‥ 的 ‥ 動 礙 動 礙 動 礙 ‥. 國 ‥ 國 ‥ 國 ‥ 參 之 參 之 參 之 ‥. 小 ‥ 小 ‥ 小 ‥ 與 相 與 典 與 解 ‥. 學 ‥ 學 ‥ 學 ‥ 態 關 態 型 態 釋 ‥. 童 ‥ 童 ‥ 童 ‥ 度 分 度 相 度 情 ‥. 在 ‥ 在 ‥ 在 ‥ 、 析 、 關 、 形 ‥. 運 ‥ 身 ‥ 運 ‥ 身 ‥ 身 分 身 ‥ ‥. 動 ‥ 體 ‥ 動 ‥ 體 ‥ 體 析 體 ‥ ‥. 參 ‥ 健 ‥ 參 ‥ 健 ‥ 健 ‥ 健 ‥ ‥. 與 ‥ 康 ‥ 與 ‥ 康 ‥ 康 ‥ 康 ‥ ‥. 態 ‥ 狀 ‥ 阻 ‥ 狀 ‥ 狀 ‥ 狀 ‥ ‥. 度 ‥ ‥ 91 況 ‥ 106 礙 ‥ 121 況 ‥ 138 況 ‥ 140 況 ‥ 148 ‥ 1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171 171 178. 參考文獻 ‥‥‥‥‥‥‥‥‥‥‥‥‥‥‥‥‥‥‥ 中文部份 ‥‥‥‥‥‥‥‥‥‥‥‥‥‥‥‥‥ 英文部份 ‥‥‥‥‥‥‥‥‥‥‥‥‥‥‥‥‥. 183 183 191.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197 204 210. 預試問卷‥‥‥‥‥‥‥‥‥‥‥‥‥‥‥‥ 正試問卷‥‥‥‥‥‥‥‥‥‥‥‥‥‥‥‥ 問卷封面指導語‥‥‥‥‥‥‥‥‥‥‥‥‥. V.
(8) 表目錄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2-1 2-2 2-3 2-4 2-5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國 國 人 國 休 運 運 運 自 自 自 運 運 運 國 國 標 國 標 國 標 不 差 不 差 不 變 不 之 不 之. 外 內 格 小 閒 動 動 動 覺 覺 覺 動 動 動 小 小 準 小 準 小 準 同 異 同 異 同 異 同 差 同 變. 學 學 理 學 運 參 參 參 身 身 身 參 參 參 學 學 差 學 差 學 差 性 比 年 比 年 數 居 異 居 異. 者 者 論 童 動 與 與 與 體 體 體 與 與 與 童 童 摘 童 摘 童 摘 別 較 級 較 級 摘 住 比 住 數. 對 對 對 因 的 態 態 態 健 健 健 阻 阻 阻 背 運 要 身 要 運 要 在 表 在 表 在 要 地 較 地 摘. 運 運 身 運 阻 度 度 度 康 康 康 礙 礙 礙 景 動 表 體 表 動 表 國 ‥ 國 ‥ 國 表 在 表 在 要. 動 動 心 動 礙 量 量 量 量 量 量 量 量 量 的 參 ‥ 健 ‥ 參 ‥ 小 ‥ 小 ‥ 小 ‥ 國 ‥ 國 表. 參 參 健 介 因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次 與 ‥ 康 ‥ 與 ‥ 學 ‥ 學 ‥ 學 ‥ 小 ‥ 小 ‥. 與 與 康 入 素 預 因 信 預 因 信 預 因 信 數 態 ‥ 狀 ‥ 阻 ‥ 童 ‥ 童 ‥ 童 ‥ 學 ‥ 學 ‥. 態 態 的 而 相 試 素 度 試 素 度 試 素 度 情 度 ‥ 況 ‥ 礙 ‥ 運 ‥ 運 ‥ 運 ‥ 童 ‥ 童 ‥. VI. 度 度 指 促 關 樣 結 分 樣 結 分 樣 結 分 形 各 ‥ 各 ‥ 各 ‥ 動 ‥ 動 ‥ 動 ‥ 運 ‥ 運 ‥. 相 相 標 進 研 本 構 析 本 構 析 本 構 析 分 層 ‥ 層 ‥ 層 ‥ 參 ‥ 參 ‥ 參 ‥ 動 ‥ 動 ‥. 關 關 表 健 究 分 摘 摘 分 摘 摘 分 摘 摘 配 面 ‥ 面 ‥ 面 ‥ 與 ‥ 與 ‥ 與 ‥ 參 ‥ 參 ‥. 研 研 ‥ 康 表 配 要 要 配 要 要 配 要 要 表 得 ‥ 得 ‥ 得 ‥ 態 ‥ 態 ‥ 態 ‥ 與 ‥ 與 ‥. 究 究 ‥ 相 ‥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 分 ‥ 分 ‥ 分 ‥ 度 ‥ 度 ‥ 度 ‥ 態 ‥ 態 ‥. 表 表 ‥ 關 ‥ ‥ ‥ ‥ ‥ ‥ ‥ ‥ ‥ ‥ ‥ 之 ‥ 之 ‥ 之 ‥ 各 ‥ 各 ‥ 各 ‥ 度 ‥ 度 ‥. ‥ ‥ ‥ 研 ‥ ‥ ‥ ‥ ‥ ‥ ‥ ‥ ‥ ‥ ‥ 平 ‥ 平 ‥ 平 ‥ 層 ‥ 層 ‥ 層 ‥ 各 ‥ 各 ‥. ‥ ‥ ‥ 究 ‥ ‥ ‥ ‥ ‥ ‥ ‥ ‥ ‥ ‥ ‥ 均 ‥ 均 ‥ 均 ‥ 面 ‥ 面 ‥ 面 ‥ 層 ‥ 層 ‥. ‥ ‥ ‥ 表 ‥ ‥ ‥ ‥ ‥ ‥ ‥ ‥ ‥ ‥ ‥ 數 ‥ 數 ‥ 數 ‥ 之 ‥ 之 ‥ 之 ‥ 面 ‥ 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30 36 47 56 72 73 74 75 76 77 78 80 82 88. ‥. 91. ‥. 92. ‥. 93. ‥. 94. ‥. 94. 89 90 90.
(9)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4-10 不 各 4-11 不 各 4-12 不 面 4-13 不 面 4-14 不 各 4-15 不 面 4-16 不 面 4-17 不 運 4-18 不 面 4-19 不 面 4-20 不 面 4-21 不 面 4-22 不 各 4-23 不 各 4-24 不 差 4-25 不. 同 層 同 層 同 之 同 之 同 層 同 之 同 之 同 動 同 之 同 之 同 之 同 之 同 層 同 層 同 異 同. 父 面 父 面 父 差 父 變 父 之 運 差 運 變 參 參 學 差 學 變 家 差 家 變 身 面 身 面 性 比 年. 母 之 母 之 母 異 母 異 母 差 動 異 動 異 加 與 生 異 生 異 庭 異 庭 異 體 之 體 之 別 較 級. 教 差 教 變 態 比 態 數 運 異 頻 比 頻 數 運 態 身 比 身 數 組 比 組 數 質 差 質 變 在 表 在. 差異比較表. 養方式在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 異比較表‥‥‥‥‥‥‥‥‥‥‥ 養方式在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 異數摘要表‥‥‥‥‥‥‥‥‥‥ 度在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各層 較表‥‥‥‥‥‥‥‥‥‥‥‥‥ 度在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各層 摘要表‥‥‥‥‥‥‥‥‥‥‥‥ 動習慣在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 比較表‥‥‥‥‥‥‥‥‥‥‥‥ 率在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各層 較表‥‥‥‥‥‥‥‥‥‥‥‥‥ 率在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各層 摘要表 ‥‥‥‥‥‥‥‥‥‥‥ 動社團或運動代表隊在國小學童 度各層面之差異比較表 ‥‥‥‥ 分在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各層 較表 ‥‥‥‥‥‥‥‥‥‥‥‥ 分在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各層 摘要表 ‥‥‥‥‥‥‥‥‥‥‥ 成在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各層 較表 ‥‥‥‥‥‥‥‥‥‥‥‥ 成在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各層 摘要表 ‥‥‥‥‥‥‥‥‥‥‥ 量指數在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 異比較表 ‥‥‥‥‥‥‥‥‥‥ 量指數在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 異數摘要表 ‥‥‥‥‥‥‥‥‥ 國小學童身體健康狀況各層面之 ‥‥‥‥‥‥‥‥‥‥‥‥‥‥ 國小學童身體健康狀況各層面之 ‥‥‥‥‥‥‥‥‥‥‥‥‥‥. VII. 95 96 97 97 98 99 100 101 102 102 103 104 105 105 106 107.
(10) 表. 4-26 不 同 年 級 在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 層 面 之 變異數摘要表. 表 表. ‥‥‥‥‥‥‥‥‥‥‥‥‥. 108. 4-27 不 同 居 住 地 在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 層 面 之差異比較表 ‥‥‥‥‥‥‥‥‥‥‥‥‥ 4-28 不 同 居 住 地 在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 層 面. 109. 之變異數摘要表 表. ‥‥‥‥‥‥‥‥‥‥‥‥. 4-29 不 同 父 母 教 養 方 式 在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層面之差異比較表. 表. ‥‥‥‥‥‥‥‥‥‥. ‥‥‥‥‥‥‥‥‥‥‥‥ ‥‥‥‥‥‥‥‥‥‥‥ ‥‥‥‥‥‥‥‥‥‥. ‥‥‥‥‥‥‥‥‥‥‥‥ ‥‥‥‥‥‥‥‥‥‥. 117. ‥‥‥‥‥‥‥‥‥‥. 117. 4-39 不 同 家 庭 組 成 在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 層 ‥‥‥‥‥‥‥‥‥‥‥‥. 118. 4-40 不 同 家 庭 組 成 在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 層 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表. 116. 4-38 不 同 學 生 身 分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 面之差異比較表 表. ‥‥‥‥. ‥‥‥‥‥‥‥‥‥‥‥‥. 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表. 115. 4-37 不 同 學 生 身 分 在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 層 面之差異比較表. 表. 114. 4-36 不 同 參 加 運 動 社 團 或 運 動 代 表 隊 在 國 小 學 童 身體健康狀況各層面之差異比較表. 表. 113. 4-35 不 同 運 動 頻 率 在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度 各 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表. 112. 4-34 不 同 運 動 頻 率 在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 層 面之差異比較表. 表. 112. 4-33 不 同 父 母 運 動 習 慣 在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層面之差異比較表. 表. 111. 4-32 不 同 父 母 態 度 在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 層 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表. ‥‥‥‥‥‥‥‥‥. 4-31 不 同 父 母 態 度 在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 層 面之差異比較表. 表. 110. 4-30 不 同 父 母 教 養 方 式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表. 109. ‥‥‥‥‥‥‥‥‥‥‥. 119. 4-41 不 同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在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層面之差異比較表. ‥‥‥‥‥‥‥‥‥‥. VIII. 120.
(11) 表. 4-42 不 同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在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表. ‥‥‥‥‥‥‥‥‥‥‥‥‥‥ ‥‥‥‥‥‥‥‥‥‥‥‥‥‥ ‥‥‥‥‥‥‥‥‥‥‥‥‥ ‥‥‥‥‥‥‥‥‥‥‥‥‥ ‥‥‥‥‥‥‥‥‥‥‥‥ ‥‥‥‥‥‥‥‥‥‥. ‥‥‥‥‥‥‥‥‥‥‥‥ ‥‥‥‥‥‥‥‥‥‥‥ ‥‥‥‥‥‥‥‥‥‥. ‥‥‥‥‥‥‥‥‥‥‥‥ ‥‥‥‥‥‥‥‥‥‥‥. 130. ‥‥‥‥. 131. 4-56 不 同 學 生 身 分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各 層 面之差異比較表. 表. 130. 4-55 不 同 參 加 運 動 社 團 或 運 動 代 表 隊 在 國 小 學 童 運動參與阻礙各層面之差異比較表. 表. 128. 4-54 不 同 運 動 頻 率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各 層 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表. 127. 4-53 不 同 運 動 頻 率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各 層 面之差異比較表. 表. 127. 4-52 不 同 父 母 運 動 習 慣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各層面之差異比較表. 表. 126. 4-51 不 同 父 母 態 度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各 層 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表. ‥‥‥‥‥‥‥‥‥. 4-50 不 同 父 母 態 度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各 層 面之差異比較表. 表. 125. 4-49 不 同 父 母 教 養 方 式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表. 124. 4-48 不 同 父 母 教 養 方 式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各層面之差異比較表. 表. 124. 4-47 不 同 居 住 地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各 層 面 之變異數摘要表. 表. 123. 4-46 不 同 居 住 地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各 層 面 之差異比較表. 表. 122. 4-45 不 同 年 級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各 層 面 之 變異數摘要表. 表. 121. 4-44 不 同 年 級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各 層 面 之 差異比較表. 表. 120. 4-43 不 同 性 別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各 層 面 之 差異比較表. 表. ‥‥‥‥‥‥‥‥‥. ‥‥‥‥‥‥‥‥‥‥‥‥. 132. 4-57 不 同 學 生 身 分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各 層 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 IX. 133.
(12) 表. 4-58 不 同 家 庭 組 成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各 層 面之差異比較表. 表. ‥‥‥‥‥‥‥‥‥‥‥‥. 4-59 不 同 家 庭 組 成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各 層 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表. ‥‥‥‥‥‥‥‥‥‥‥ ‥‥‥‥‥‥‥‥‥‥. ‥‥‥‥‥‥‥‥‥‥‥‥‥‥‥‥ ‥‥‥‥‥‥‥‥‥‥‥‥‥‥‥. ‥‥‥‥‥‥‥‥‥‥‥‥‥‥‥‥. 144. ‥‥‥‥‥‥‥. 147. ‥‥‥‥‥‥‥‥‥‥‥‥. 148. ‥‥‥‥‥‥‥‥‥‥‥‥. 149. 4-70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 層 面 對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之 多 元 逐步回歸分析表. 表. ‥‥‥‥‥‥‥. 4-69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各 層 面 對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之 多 元 逐步回歸分析表. 表. 142. 4-68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各 層 面 對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之 多 元 逐步回歸分析表. 表. ‥‥‥‥‥‥‥. 4-67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 層 面 與 運 動 參 與 阻 礙各層面之典型相關情形表. 表. 140. 4-66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各 層 面 與 運 動 參 與 阻 礙各層面之典型相關情形表. 表. 139. 4-65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各 層 面 與 身 體 健 康 狀 況各層面之典型相關情形表. 表. 138. 4-64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與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 層 面 之 相 關 情形表. 表. 137. 4-63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與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況 各 層 面 之 相 關情形表. 表. ‥‥‥‥‥‥‥‥‥. 4-62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與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 層 面 之 相 關 情形表. 表. 136. 4-61 不 同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各層面之變異數摘要表. 表. 134. 4-60 不 同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在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各層面之差異比較表. 表. 134. ‥‥‥‥‥‥‥‥‥‥‥‥. 150. 4-71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 層 面 對 運 動 參與阻礙之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X. ‥‥‥‥‥‥. 151.
(13) 圖目錄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2-1 2-2 2-3 2-4 2-5 3-1 3-2 3-3 4-1. 態 度 和 行 為 關 係 的 結 構 圖 ‥ ‥ ‥ ‥ ‥ ‥ ‥ ‥ ‥ 21 Ajzen and Fishbein 的 合 理 行 動 理 論 圖 ‥ ‥ ‥ ‥ 24 生 病 /安 適 的 連 續 向 度 圖 ‥ ‥ ‥ ‥ ‥ ‥ ‥ ‥ ‥ ‥ 35 休 閒 阻 礙 階 層 模 式 圖 ‥ ‥ ‥ ‥ ‥ ‥ ‥ ‥ ‥ ‥ ‥ 52 三 種 休 閒 阻 礙 因 素 的 關 係 圖 ‥ ‥ ‥ ‥ ‥ ‥ ‥ ‥ 53 研 究 架 構 圖 ‥ ‥ ‥ ‥ ‥ ‥ ‥ ‥ ‥ ‥ ‥ ‥ ‥ ‥ ‥ 64 研 究 實 施 程 序 圖 ‥ ‥ ‥ ‥ ‥ ‥ ‥ ‥ ‥ ‥ ‥ ‥ ‥ 65 研 究 進 度 管 制 圖 ‥ ‥ ‥ ‥ ‥ ‥ ‥ ‥ ‥ ‥ ‥ ‥ ‥ 69 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與身體健康狀況典型相 關 分 析 路 徑 圖 ‥ ‥ ‥ ‥ ‥ ‥ ‥ ‥ ‥ ‥ ‥ ‥ ‥ ‥ 142 4-2 國 小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與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典 型 相 關 分 析 路 徑 圖 ‥ ‥ ‥ ‥ ‥ ‥ ‥ ‥ ‥ ‥ ‥ ‥ ‥ ‥ 145 4-3 國 小 學 童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與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典 型 相 關 分 析 路 徑 圖 ‥ ‥ ‥ ‥ ‥ ‥ ‥ ‥ ‥ ‥ ‥ ‥ ‥ ‥ 147. XI.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首先要探討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進而述說在現今社 會高度發展中,國小學童身體適能、運動參與行為與運動參 與阻礙的現況發展,本研究即以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身 體 健 康 狀 況 與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之 相 關 為 主 題 , 探 討 其 相 互 關 係。個人是國小基層教育工作者,與國小學童互動頻繁,有 感於運動觀念的介入仍有待努力的空間,特著手本研究,期 望藉由此次調查,能深入暸解國小學童的運動參與態度、身 體健康狀況與運動參與阻礙相關情形,以做為提供教育單位 及學術研究之參考。本章緒論共分四小節,第一節為研究動 機與目的;第二節為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第三節為研究限 制;第四節為重要名詞釋義,茲分別敘述如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健康狀況是影響一個人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而國民的 健康則是奠定國家強盛的基石(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署﹞, 2 0 0 3 )。 近 年 來 由 於 科 技 飛 快 的 進 步 , 富 裕 的 物 質 條 件 , 促 使 生活型態與環境的改變,使得現代人身體活動的機會越來越 少,以致於出現許多下背疼痛、肥胖、心血管疾病與高血壓、 癌症等現代社會文明病,這些症狀不但影響身心狀況、生活 品質和個人工作效率,更造成社會與家庭的醫療費用支出。 由 衛 生 署 ( 2004) 公 佈 台 灣 地 區 十 大 死 亡 原 因 中 可 以 發 現 ,. 1.
(15) 威脅國人健康的原因已經從過去的傳染病,轉為與生活型態 密切的慢性疾病與身體機能退化疾病,尤其是癌症,近幾年 已經躍居成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一位。因此,參與適度且規 律的運動、保持身心的愉快、均衡適量的飲食以維持免疫系 統的運作,已成為最廣泛而且完全無副作用的抗癌之道(陳 昭 妃 , 2 0 0 5 )。 所以,現今社會中想要有一個良好的身體,就必須要有 適度的運動,才能抵抗來自文明病所帶來的病痛與壓力。根 據文獻彙整的資料得知,適度且規律的運動可降低疾病罹患 率及死亡率、減少身體脂肪量、增加工作效率、增加自信心、 增加淨體重、改善外觀、使體格更好、使心情更好、提高生 活 品 質 ( 趙 榮 瑞 , 2 0 0 4 )。 因 此 , 珍 愛 生 命 、 維 持 良 好 的 生 活 品質就要做到「健康要行動,天天要運動,身體多活動,生 命 好 生 動 」( 衛 生 署 , 2 0 0 4 )。 教 育 部 ( 2004) 對 中 小 學 學 生 體 適 能 檢 測 , 就 已 經 發 現 體 適 能 的 退 步 主 要 原 因 為 「 缺 乏 運 動 」, 而 教 育 部 在 「 2 0 0 5 亞 洲區體適能檢測與推廣策略高峰會議」又公佈調查指出,我 國中、小學生的體適能評比結果比美國、英國、法國、日本、 中國大陸為差,尤其在體適能的重要指標心肺耐力方面落後 最多,而心肺耐力就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研究也指出台 灣 的 中 小 學 生 僅 有 22% 的 學 生 有 規 律 運 動,顯 示 台 灣 學 生 較 無 規 律 的 運 動 習 慣 已 使 學 童 的 健 康 警 訊 亮 起 紅 燈 。 有 鑑 於 此,教育部表示將推動「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以提高 運 動 參 與 風 氣 , 增 進 身 體 健 康 , 目 標 設 定 在 2008 年 , 希 望 每 一 位 學 生 都 能 每 天 運 動 30 到 60 分 鐘 , 並 學 會 一 種 終 身 從 事 的 運 動 技 能 , 並 將 學 生 規 律 運 動 比 率 提 高 到 60% 。. 2.
(16) 然而,在台灣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家長對子女 的態度仍停留在二十世紀的舊觀念裡,升學主義掛帥、重文 輕武,學童課業壓力不斷升高,健康與體育領域甚至被挪為 他用,家長在乎的也只是智育方面的學業成績,學童一下課 就往課輔班與才藝班送,十年的教育改革,也仍然無法將健 康與體育領域提昇至其他領域同等地位,與生命息息相關的 身體活動價值在義務教育下已遭到嚴重扭曲,運動參與阻礙 現 象 已 然 形 成 ( 盧 俊 宏 、 卓 國 雄 、 陳 龍 弘 , 2 0 0 5 )。 基於上述的現況,學校與社區近年來增設取多運動設施 與場地,提供許多運動機會,學校體育課程也實施創意教學 方法與提供樂趣化、休閒化的教學課程,各縣市政府也時常 辦 理 運 動 比 賽,與 舉 辦 假 日 休 閒 運 動( 行 政 院 體 育 委 員 會 ﹝ 體 委 會 ﹞ , 2 0 0 5 )。 然 而 , 運 動 參 與 情 形 的 行 為 方 面 還 是 不 盡 理 想 , 根 據 教 育 部 ( 2005) 委 託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體 育 研 究 所 與 發 展中心所做的一項「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特別將寒暑 假併入計算,結果每週運動三天以上的各級學校的規律運動 人 口 中 , 最 高 的 是 國 小 學 童 , 因 寒 暑 假 的 併 入 由 22% 提 升 至 57.8% , 顯 示 學 童 因 平 時 的 課 業 壓 力 導 致 運 動 阻 礙 , 而 且 調 查顯示當學歷與年齡向上增加時,規律運動人口竟然呈現遞 減狀態;其次調查顯示學生雖然喜歡運動,但是現行體育課 的節數卻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尤其是在中小學生方面最為顯 著 , 有 3 6 % 的 國 小 學 童 認 為 「 不 足 」, 甚 至 有 3 . 9 % 的 學 童 每 週僅上一節體育課,依比例計算約有超過一百所的國小學生 體育課時數嚴重不足。 適度且規律的運動能增進身體健康,國小學童應該樂於 運動、勇於運動才對,為何運動參與的行為調查結果,卻不. 3.
(17) 盡人意。依據「態度與行為一致性理論」顯示態度能預測行 為,而國小學童的運動參與的行為不理想,是否運動參與態 度出了問題?因此探究國小學童的運動參與態度,為本研究 的動機之ㄧ。 兒 童 是 國 家 未 來 的 主 人 翁 ,「 體 力 等 於 國 力 」, 國 小 階 段 的義務教育正式厚植體力的基礎,但是國小學童健康重要指 標的體適能成績,在亞洲的評比上,卻輸給鄰近的大陸與日 本,是否國小學童整體的身體健康狀況出了問題?因此探究 國小學童現今的身體健康狀況,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社區運動場地逐年增加,學校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與課 程不斷創新,各縣市政府每年舉辦運動競賽、推廣假日休閒 運動不遺餘力,但是國小學童規律運動的比例,仍然無法提 升 至 60% 以 上,是 否 國 小 學 童 在 運 動 參 與 行 為 上 出 現 了 嚴 重 阻礙?因此探究國小學童現今的運動參與阻礙因素,為本研 究的動機之三。 二、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了解國小學童的運動參與態度、身體健康狀況與運動 參與阻礙情形。 (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學童,其運動參與態度、身 體健康狀況與運動參與阻礙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國小學童的運動參與態度、身體健康狀況與運動 參與阻礙的相關性。 (四)探究國小學童的運動參與態度、身體健康狀況對運動 參與阻礙的解釋力。 (五)綜合研究結果,歸納結論與建議,提供教育單位及學. 4.
(18) 術研究之參考。.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一、待答問題 依據研究的動機與目的,本研究將探討下列問題: (一)國小學童的運動參與態度、身體健康狀況與運動參與 阻礙的現況? (二)國小學童背景變項在運動參與態度、身體健康狀況與 運動參與阻礙的差異情形? (三)國小學童的運動參與態度、身體健康狀況與運動參與 阻礙的關係? (四)國小學童的運動參與態度、身體健康狀況在運動參與 阻礙的解釋情形? 二、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本研究將驗證下列假設: 假設一:國小學童不同的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居住地、 教養方式、父母態度、父母運動習慣、運動頻率、 運 動 社 團 、 身 份 、 家 庭 組 成 、 BMI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 在運動參與態度、身體健康狀況與運動參與阻礙具 有顯著的差異。 1-1: 國 小 學 童 不 同 的 背 景 變 項 在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具 有 顯 著 的差異。 1-2: 國 小 學 童 不 同 的 背 景 變 項 在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具 有 顯 著 的差異。. 5.
(19) 1-3: 國 小 學 童 不 同 的 背 景 變 項 在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具 有 顯 著 的差異。 以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居住地、教養方式、父 母態度、父母運動習慣、運動頻率、運動社團、身份、家庭 組 成 、 BMI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 為 自 變 項 , 再 分 別 以 運 動 參 與 態 度、身體健康狀況、運動參與阻礙為依變項,進行單因子變 異 數 分 析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 簡 稱 為. one-way. A N O VA ) , 當 單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之 差 異 達 顯 著 水 準 時 , 再 進 行 雪 費 事 後 比 較 法 (Scheffe’ method), 以 了 解 差 異 情 形 。 假設二:國小學童的運動參與態度、身體健康狀況與運動參 與阻礙具有顯著的關係。 2 - 1: 國 小 學 童 的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與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具 有 顯 著 關係。 2 - 2: 國 小 學 童 的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與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具 有 顯 著 關係。 2 - 3: 國 小 學 童 的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與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具 有 顯 著 關係。 2 - 4: 國 小 學 童 的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與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具 有 顯 著 典型相關。 2 - 5: 國 小 學 童 的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與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具 有 顯 著 典型相關。 2 - 6: 國 小 學 童 的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與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具 有 顯 著 典型相關。 以運動參與態度各層面、身體健康狀況各層面及運動參 與 阻 礙 各 層 面 , 進 行 積 差 相 關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以了解各變項各層面相關情形。. 6.
(20) 以運動參與態度與身體健康狀況、運動參與態度與運動 參與阻礙、身體健康狀況與運動參與阻礙三組各層面做典型 相關,以了解各層面線性組合的相關。 假設三:國小學童的運動參與態度、身體健康狀況對運動參 與阻礙具有顯著的解釋力。 3 - 1: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各 層 面 對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具 有 顯 著 的 解 釋力。 3 - 2: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各 層 面 對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具 有 顯 著 的 解 釋力。 3 - 3: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 層 面 對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具 有 顯 著 的 解 釋力。 3 - 4: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各 層 面 、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各 層 面 對 運 動 參與阻礙具有顯著的解釋力。 以 多 元 逐 步 回 歸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分 析 運 動 參與態度、身體健康狀況各層面對運動參與阻礙的解釋力。. 第三節 研究限制 本 研 究 在 於 瞭 解 目 前 國 小 學 童 的 運 動 參 與 態 度,以 及 身 體健康狀況與運動參與阻礙的現況與相關性,但是由於無法 掌控外在之因素,因此仍有以下之限制。 一、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由於問卷調查法以自行編製 的自陳量表為主,受試者閱讀理解能力不同是本研究方法限 制之一。. 7.
(21) 二、取樣的限制 本研究取樣以台灣地區台中縣為範圍,取樣誤差為本研 究限制之二。 三、研究推論的限制 本研究以台中縣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為範圍,對於 不同地區、不同教育階段的推論為本研究限制之三。.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所涉及之重要名詞,包括國小學童、運動參 與態度、身體健康狀況、運動參與阻礙等名詞,界定定義及 解釋如下: 一 、 國 小 學 童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本 研 究 所 指 國 小 學 童 係 指 台 中 縣 8 9、 9 0、 9 1 學 年 度 的 入 學 兒 童 , 現 今 為 94 學 年 度 在 籍 的 四 、 五 、 六 年 級 的 學 童 , 實 際 年 齡 在 10-12 歲 之 間 。 二 、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attitude towar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運動參與態度係指個人在生活當中,在從事某種有規律 、有計畫身體活動的認知、情意與行為。在本研究中係以受 試者指在研究者自編的「運動參與態度量表」上所呈現的反 應,包括運動認知、運動情意、運動行為三個層面。此三層 面得分越高則運動參與態度越強。 三 、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health condition) 身體健康狀況係指個人能應付日常生活所需的生理、心 理 與 社 會 狀 態。在 本 研 究 中 係 以 受 試 者 指 在 研 究 者 自 編 的「 自. 8.
(22) 覺健康狀況量表」上所呈現的反應,包括心理狀態、生理狀 態、社會狀態三層面。此三層面得分越高則身體健康狀況越 差。 四 、 運 動 參 與 阻 礙 (obstacles to exercise participation) 運動參與阻礙係指個人在生活當中有意願的想去運動, 但因為某些原因,使得比較難以如願的去運動。在本研究中 係以受試者指在研究者自編的「運動參與阻礙量表」上所呈 現的反應,包括場地、人際、家庭、個人四層面。此四層面 得分越高則運動參與阻礙越大。. 9.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現今的國小學童在社會的快速變遷與教育改革的雙重桎 梏下,已漸漸失去童年時光。尤其在強調與國際接軌和社會 競爭的大環境裡,教育的崇高理想、家長的現實期望已產生 嚴重的落差,重視課業與才藝的社會競爭主流意識,已經疏 忽了學童們的身體健康狀況,漠視了與生長息息相關的身體 運動功能與價值,使得運動參與態度無法向上提升,以及運 動參與阻礙的因素與限制逐漸增加。本章主要針對本研究所 涉及之相關理論加以探討,並試圖從相關理論之中建立本研 究之架構,本章共分為四小節:第一節為運動參與態度的理 論與研究;第二節為身體健康狀況的理論與研究;第三節為 運動參與阻礙的理論與研究;第四節為相關研究對本研究的 啟示。. 第一節 運動參與態度的理論與研究 一、運動參與態度 (一)運動參與的定義 C a s p e r s e n ( 1 9 8 5 , 1 9 9 0 ) 認 為「 身 體 活 動 」 ( p h y s i c a l a c t i v i t y ) 是指由於骨骼肌活動,所引起的任何身體移動所導致的能量 消 耗 , 它 有 四 個 特 性 , 分 別 為 : 1. 經 由 骨 骼 肌 所 導 致 的 身 體 移 動 ; 2. 消 耗 能 量 ;. 3. 能 量 消 耗 是 由 低 到 高 的 連 續 狀 態 ;. 4. 與 體 能 成 正 相 關 。 而 「 運 動 」 除 了 上 述 的 特 性 之 外 , 還 必 須 包 括 : 1. 有 計 畫 、 有 組 織 、 反 覆 的 進 行 ;. 10. 2. 以 改 善 或 維.
(24) 持 體 能 為 目 標;3. 與 身 體 活 動 之 間 呈 非 常 高 的 正 相 關 等 三 個 特 性 。 因 此 定 義 「 運 動 」 (exercise)是 一 種 有 計 劃 、 有 組 織 且 具有重要性的身體活動. ( p h y s i c a l a c t i v i t y ), 其 主 要 目 的 是 促. 進 或 保 持 身 體 體 適 能 (physical fitness)。 黃 金 柱 ( 1999) 在 我 國 青 少 年 休 閒 運 動 現 況 既 發 展 對 策 之研究中,將運動加入了「休閒」的元素,並就行銷的角度 來看,將運動分為觀賞性運動與參與性運動。 高 俊 雄 ( 2002) 將 運 動 加 入 了 「 社 交 」 的 元 素 , 認 為 運 動是指個人運用身體上的生理能力與動作技巧,加上心理上 的精神的投入,透過身體持續而有規律的移動,有計畫的去 達到個人身體健康與促進社交為目的。 許 樹 淵 與 崔 凌 震 ( 2004) 將 運 動 加 入 了 「 目 的 」 成 份 , 認為「運動」是一種身體活動的形式,長時間以重複動作, 作為基本的操作動作,具有特殊的外在目的,如身體成就、 健康或體適能增進。 而 「 參 與 」 一 詞 , 依 據 辭 海 記 載 : 原 為 「 參 預 」, 動 詞 , 預聞而參議其事。有計畫的參加、投入、從事某事之意。 小結: 由以上文獻得知,運動參與的定義因為時代趨勢與週休 二日的潮流,人際關係的重要與休閒意識興起,更加多元與 廣泛,於是歸納出「運動參與」是有計畫、目的且規律的身 體活動;能使身體達到連續能量消耗;更有休閒、促進社交 的功能。本研究為了全方面瞭解國小學童的運動參與狀態。 因此,本研究將「運動參與」定義為係指個人在生活當中, 在從事某種有規律、有計畫的身體活動皆屬之,包含了學童 在學校內的體育課程、家庭平日與假日的休閒運動、課外的. 11.
(25) 運動技能學習如運動社團與參加運動的比賽等。 (二)態度的定義 「態度」在社會心理學中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早期與 現在的學者對它所下的定義也都不盡相同。分述如下: 徐 光 國 ( 1996) 探 討 態 度 的 演 變 , 歸 納 出 態 度 的 三 個 特 質 建 構 期 , 首 先 是 Allport (1935) 將 「 態 度 」 定 義 是 一 種 透 過生活經驗,在心理和神經的準備狀態,對於個人在反應一 切相關對象和情境時,具有直接和動態的影響力時,就已經 建 構 出 態 度 的 意 向 行 為 層 面。其 次 K r e c h a n d C r u t c h f i e l d ( 1 9 4 8 ) 認 為 「 態 度 」 是 與 個 人 所 處 環 境 的 某 些 方 面 有 關 的 持 續 動 機、情感和認知過程的持久結構,此定義已經建構出態度的 情 感 與 認 知 層 面 。 最 後 Rosenber and Hovland (1960)主 張 態 度是刺激(自變項)與行為(依變項)之間的中介變項,並 定 義 態 度 是 由 情 感 成 分 、 認 知 成 分 、 與 行 為 成 分 三 者 所 構 成,至此態度三層面已然定型。 李 美 枝 ( 1987) 認 為 態 度 是 指 對 特 定 對 象 所 持 有 的 評 價 感覺與行為意向行為。 張 春 興 ( 1994) 認 為 態 度 是 指 個 人 對 於 人 、 事 、 物 及 周 圍世界,憑其認知及好惡所表現的一種相當持久的行為傾向 。 Myers (1993)將 此 情 感、行 為 傾 向、認 知 的 態 度 三 個 層 面 稱 之 為「 態 度 的 A B Cs 」, 就 是 a f fe c t( 情 感 )、 behavior intention( 意 向 行 為 ) 以 及 cognition( 認 知 ) 。 以 下 就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的 三 層 面 加 以 解 釋 ( 時 蓉 華 , 1996) : 1. 運 動 情 感 層 面. 12.
(26) 運動情感層面是個人對於運動參與的好惡,是屬於個人 的內心體驗,如喜歡與討厭、接納與排斥,或是愉快與不愉 快等。例如:你喜歡運動嗎?「喜歡」就是屬於情感層面。 2. 運 動 意 向 行 為 層 面 運動意向行為層面是指個人對於運動參與的反應傾向, 在運動參與行為發生前的準備狀態。因此所謂的運動意向行 為層面並不是指運動行為,而是運動行為前的心理傾向。例 如:我會去觀賞一場籃球比賽,「會去」就是行動前的心理 傾向,屬於意向行為層面。 3. 運 動 認 知 層 面 運動認知層面包括了對運動這件事情的好與壞評價,以 及意義的敘述成分,是指對運動持有某種信念的組合。這種 信念是一個人對某個特定對象的知識或是訊息,它具有評價 的意味,也就是運動的贊成與反對,或是有益與有害的瞭解 與判斷。例如:我認為運動是好的能增進身體健康,「認為 運動是好的」就是一種判斷與評價,屬於認知層面。 小結: 由以上態度的定義整理得知:. 1. 態 度 的 對 象 包 含 人 、. 事 、 物 , 是 內 隱 的 心 理 準 備 ; 2. 屬 於 中 介 變 項 ;. 3. 對 行 為. 具 有 相 當 的 影 響 力 ; 4. 成 分 包 含 情 感 成 分 、 認 知 成 分 、 與 意 向 行 為 成 分;5. 態 度 的 形 成 具 有 持 久 性。綜 合 以 上 的 態 度 的 內涵,將「運動參與態度」定義為係指個人在生活當中,在 從 事 某 種 有 規 律 、 有 計 畫 身 體 活 動 的 認 知 、 情 意 與 意 向 行 為。在本研究中包括運動認知、運動情意、運動行為三個層 面。 二、運動參與態度的理論. 13.
(27) 時 蓉 華 ( 1996) 認 為 態 度 的 形 成 與 轉 變 是 一 個 循 環 的 過 程,當形成對於某種事物的態度時,實質上是從原有的態度 轉變為新的態度。由此可知運動參與態度會因時間與空間而 產生改變。 關於態度形成與轉變主要有四個理論,分別是學習取向 的學習論、認知一致性取向的認知論,及以動機取向的誘因 論 、 態 度 與 行 為 一 致 性 理 論 ( 黃 安 邦 , 1988/1991; 趙 居 蓮 , 1992/1995) 分 述 說 明 之 。 (一)學習論:運動參與態度是學習而來的 學習取向論者認為態度的形成,是將人視為一個被動的 個體,在各種外在訊息的刺激之下,透過學習的歷程而學習 到 一 些 反 應 , 這 些 反 應 最 後 就 成 了 個 體 對 於 特 定 刺 激 的 態 度,而且形成後的態度包含了所有與對象的聯結關係與評價 ( 李 美 枝 , 1987; 黃 安 邦 , 1988/1991; 趙 居 蓮 , 1992/1995) 。 例如:在運動的參與中,不斷獲得正向增強與成就感的刺激, 其反應就會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學習論將「態度」視為一種後天習得的「習慣」,認為 態度的形成與改變是依照某種條件下的反射模式而進行。強 調態度形成與改變的過程中,有三個學習過程,分別為聯結、 增強與社會學習。 1. 聯 結 聯結是指個體把時間、空間或是環境中相接近的經驗加 以 整 合 與 聯 結 , 透 過 聯 結 進 而 形 成 的 態 度 有 兩 種 , 分 別 是「 制 約 」 和 「 重 複 顯 露 」( 趙 居 蓮 , 1992/1995) 。 在 制 約 方 面 , 態 度會受到古典與工具制約的影響,是屬於最簡單的聯結式學 習,尤其是對於一些簡單的情緒經驗而言,制約學習確實可. 14.
(28) 以 導 致 態 度 的 形 成 ( 張 春 興 , 1994; 趙 居 蓮 , 1992/1995 ) 。 在 重複顯露方面,認為態度形成是與態度的目標對象屢次碰面 密 集 接 觸 , 這 種 現 象 在 社 會 心 理 學 家 稱 之 為 單 純 曝 光 效 應 (mere exposure); 因 此 重 複 顯 露 的 曝 光 效 應 發 生 原 因 是 我 們 將喜歡、熟悉與信賴相聯結,形成個體對某目標對象的態度 ( 趙 居 蓮 , 1992/1995) 。 例 如 : 適 度 的 運 動 會 促 進 新 陳 代 謝 、 增強免疫系統、增加淨體重,進而使身體健康,於是在態度 上,運動與健康就產生連結。 2. 增 強 強調態度的形成是多元的,無法只靠聯結來發展,因此 由個人學習的經驗所帶來的正面或是負面的後果將會形成對 態 度 的 正 增 強 或 負 增 強 , 趙 居 蓮( 1992/1995)就 舉 出 增 強 的 個 人 經 驗 可 能 來 自 家 庭 影 響 力 、 同 儕 和 參 考 團 體 。 時 蓉 華 ( 1996) 認 為 在 態 度 形 成 與 改 變 的 過 程 當 中 , 聯 結 、 增 強 與 模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又以增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因此許多態度往往是經由增強而形成的。例如:每當從事一 次運動,就獲父母的一次鼓勵與增強,這種良性的循環,會 使得學童運動的態度被強化,進而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 3. 社 會 學 習 最常見的兩種形式包括模仿和替代性學習。模仿是指學 習仿效他人的行為,而替代性學習是指觀察他人的結果(趙 居 蓮 , 1992/1995) , 楊 語 芸 ( 1993/1997) 就 曾 經 以 父 母 抽 煙為例,指出兒童觀察學習的重要性和直接增強是一樣的, 而且觀察學習的機會在頻率上更為頻繁。例如:父母皆有運 動習慣則學童也會跟著模仿與學習運動。 (二)認知論:運動參與態度決定於運動信念. 15.
(29) 認知取向者強調個體會希望自己的信念和意見有一致性 。以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而言,認知論的主要觀點是個人的行 為 決 定 於 個 體 對 社 會 情 境 的 知 覺 ( 黃 安 邦 , 1988/1991)。 由 於態度包括認知的層面,而通常我們也將態度發展為和諧一 致的狀態,以下就認知論的三個觀點,分別是平衡理論、認 知與感情一致性理論以及認知失調理論來說明態度的形成。 1. 平 衡 理 論 (balance theory) 平 衡 理 論 是 1958年 由 Fritz Heider及 其 他 學 者 所 發 展 的 社會心理學古典理論,理論中的假定是個人的認知系統會對 於評價態度或是情感的問題產生趨向平衡的力量,當認知處 於平衡狀態時,個體會呈現出一種滿意的狀態,而如果認知 處 於 不 平 衡 時 , 個 體 就 會 力 求 其 平 衡 ( 時 容 華 , 1996; 黃 安 邦 , 1988/1991; 楊 語 芸 , 1993/1997; 趙 居 蓮 , 1992/1995) 。 因 此 平 衡 理 論 是 基 於 認 知 一 致 性 的 原 則 上 來 解 釋 態 度 的 。 例 如:學生喜歡籃球運動,老師也喜歡籃球運動,學生也喜歡 老師,則產生平衡狀態。反之,若學生喜歡籃球運動,老師 則討厭籃球運動,學生又喜歡老師時則產生不平衡狀態。學 生可能因此改變喜歡籃球運度的態度,變成和老師一樣討厭 籃球運動;或者為了繼續喜愛籃球運動而不再喜歡老師,讓 自己變成平衡狀態。 2 . 認 知 與 情 感 一 致 理 論 (cognitive-affective consistency theory) 認 知 一 致 性 的 理 論 , 又 稱 為 「 態 度 結 構 一 致 論 」 , 是 1965年 由 Rosenberg 提 出 , 著 重 態 度 成 分 中 的 認 知 與 情 感 的 協 調 一 致。理論認為個人對於來自於外界的訊息的認知,會影響個 體情感上的偏好,個體也會促使認知和感情相互一致,如果 不一致,則會採取行動使認知與情感蓋趨於一致(徐光國,. 16.
(30) 1996) 。 而 根 據 這 個 理 論 , 個 人 甚 至 會 受 到 先 前 外 界 對 於 態 度的目標對象評估其影響,而收集有關的資訊來證實剛剛因 為 目 標 對 象 成 形 的 情 緒,使 得 自 己 的 認 知 與 情 感 趨 於 一 致( 黃 安 邦 , 1988/1991; 趙 居 蓮 , 1992/1995) 。. 例如:學童在運. 動學習中與同儕遊戲或是互動而覺得相當愉快,態度上就會 期待下一次的學習課程,換言之,學童期待體育課程的態度 是因為上體育課跟同學的互動愉快。 3. 認 知 失 調 理 論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認 知 失 調 理 論 是 1957年 由 社 會 心 理 學 家 Festinger 所 提 出,針對態度組合的三成分的不和諧部分,以及態度與行為 不和諧的部分而論,偏重於態度成分的認知因素(徐光國, 1996) 。 理 論 認 為 任 何 時 間 , 只 要 個 人 發 現 有 兩 種 認 知 彼 此 不能一致時,心理上就會產生衝突,而衝突會引起的緊張與 不安,進而形成一種內在的動機,促使個人放棄或是改變某 項認知,遷就適應另一項認知,如此個人才能消除心理的衝 突 , 恢 復 協 調 一 致 的 心 態 ( 張 春 興 , 1993) 。 失 調 的 產 生 是 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它會促使個體去做某種程度的改變以達 到平衡,而認知上的改變就是一種。但是如果個人做出和認 知相反的行為,認知失調理論認為這個人的態度將會產生和 行為一致的改變。為使個體認知與行為恢復協調一致的狀態 不會產生心理衝突,以下就以運動方面舉例說明: 例如一:(認知與認知失調)個體原本知覺運動能促進 身體健康,但是也認為運動會產生運動傷害,此兩種截然不 同的認知,即造成個的體焦慮進而產生認知失調,個人為了 使認知平衡會放棄其中一項認知,於是知覺運動能促進身體 健康的個人會去運動;而知覺運動會產生運動傷害的個人不. 17.
(31) 去運動等兩種選擇。 例如二:(認知與行為失調)個體對運動能增進身體健 康,是一種正向的認知,但是卻沒有去從事運動行為,這即 是認知失調。此時會有三種反應,一是呼應運動認知,立即 去從事運動行為,即認知與行為一致;二是強化沒有運動行 為的合理性,找個理由與藉口說服自己,不去運動也是對的, 如沒有運動的人也很健康等等,即改變認知與行為一致;三 是更改原來的認知,將運動視為負面、不好的的,如運動會 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流汗不舒服、運動傷害等。 楊 語 芸( 1 9 9 3 / 1 9 9 7 )指 出 認 知 失 調 理 論 曾 經 遭 到 B e m 提 出 「 自 我 知 覺 理 論 」 (self-perception theory)的 質 疑 , 因 為 自 我知覺理論認為個人會由本身的行為來決定自己的態度,也 就是說行為由個人知覺所決定,即所謂的知行合一。對於認 知 失 調 理 論 與 自 我 知 覺 理 論 的 爭 論 在 Fazio, Zanna, and Cooper 等 人 廣 泛 的 回 顧 研 究 後 指 出 Bem 的 自 我 知 覺 理 論 在 行 為 和 態 度之間的差距不大的情況下能夠提供良好的解釋,但是行為 和態度之間的差距較大時,以認知失調理論來解釋較佳。 (三)誘因論:運動參與態度會因某種誘因而改變 誘因論是由認知失調理論延伸而來,認為態度會因為某 些動機與誘因而改變,並且提出態度的形成是一種利益或是 損失的衡量過程,個體將從中得到最佳的態度選擇(黃安邦, 1988/1991; 趙 居 蓮 , 1992/1995) 。 有關態度的動機性或是誘因性的模式有兩種:「評估模 式」、「慎思式與捷徑式」。 1. 評 估 模 式 評估模式包含兩個理論,其中的「認知反應理論」在檢. 18.
(32) 視對態度的目標對象所做主觀評估的重要性;而「預期-價 值 理 論 」 較 重 視 預 期 的 價 值 程 度 ( 趙 居 蓮 , 1992/1995) 。 ( 1) 認 知 反 應 理 論 (cognitive response theory) 理論假設人們是訊息的主動處理者,對於訊息產生主動 的認知反應,而並非是只是接觸到訊息的被動接受者,也就 是說,在個人決定是否要分享某種態度時,會先衡量個人對 於 這 種 態 度 是 採 正 面 或 是 負 面 的 看 法 ( 黃 安 邦 , 1 9 8 8 / 1 9 9 1; 趙 居 蓮 , 1992/1995)。 例 如 : 在 同 學 們 在 分 享 某 項 運 動 的 過 程 所獲得的樂趣時,你可能會先衡量自己對於該項運動的喜歡 程度,而持同意或是不同意的反應。 ( 2) 預 期 - 價 值 理 論 (expectancy-value theory) 理論假設個人會儘量從各種可能的預期結果中去評估並 採 用 價 值 與 效 益 最 大 的 態 度 ( 黃 安 邦 , 1988/1991); 因 此 可 知預期-價值理論是個體在「價值」與「預期」之間的選擇 機率問題作態度的評估。例如:同學們在運動場地同時間進 行不同項目的比賽,此時態度必須有所選擇,一般而言會選 擇競爭最激烈的比賽,或是最好的朋友的比賽。 2. 慎 思 式 與 捷 徑 式 態度形成與改變的方式可能取決於態度目標對象的重要 性,以及個體形成意見時的外在環境因素,因此將態度的形 成與轉變,分為慎思式及捷徑式兩類。 ( 1) 慎 思 式 (elaboration) 慎思式是了解態度受到傳播者訊息的影響之後,如何改 變 的 理 論 , 也 稱 為 系 統 性 的 處 理 模 式 (systematic processing model), 換句話說態度會因個人認知系統的運作和仔細思考而形成與 轉 變 ( 趙 居 蓮 , 1992/1995)。 在 理 想 的 情 況 之 下 , 決 定 立 場. 19.
(33) 之前會先考慮兩方的論點,但是當情況不甚理想時,個體的 態度傾向可能被外來的刺激因素所影響。例如:某個來球隊 員原來有到體育場比賽打籃球的態度,但是因為主將卻臨時 有事不能參加(刺激因素),於是仔細考慮會輸球後(認知 處理),態度轉變成不去打籃球(態度轉變)。 ( 2) 捷 徑 式 (heuristic) 捷 徑 式 也 可 以 稱 作 周 邊 式 處 理 模 式 (peripheral processing model), 認 為 態 度 可 迅 速 形 成 與 轉 變 , 此 模 式 是 用 來 解 釋 個 人的態度在沒有經過深思或是效益分析的狀況下,用簡單且 快 速 的 方 式 形 成 態 度 ( 趙 居 蓮 , 1992/1995) 。 根 據 這 種 模 式 , 人們在不專心,或是對於態度目標對象的訊息太少時,態度 的形成與轉變可能會針對態度目標對象所呈現出來的外表特 徵或是當時個人的心情來決定態度的傾向。例如:運動比賽 分組時,個體可能會因為周邊的因素,如朋友的鼓吹,或因 訊息收集太少,而加入某一組。 由慎思式和捷徑式的態度形成模式可以得知,人類的態 度及行為是複雜與多變的,個人並不是以著一種固定的方式 來形成態度,也不是很慎重的來保有它,個體態度的穩定性 會受到初次形成態度時的條件和理由的影響。 小結: 綜 合 上 述 態 度 的 形 成 與 轉 變 的 研 究,社 會 心 理 學 中 對「 態 度」相關理論的探討,得知多數社會心理學家對於「態度」 的共通性定義為:「對於個人所接觸到的特定人、事物、觀 念,在認知、情感和行動傾向上抱持一種持久性評價(正面 或 負 面 ) 的 傾 向 。 」 ( 黃 安 邦 , 1988/1991; 楊 語 芸 , 1993/1997; 徐 光 國 , 1996) 。 因 此 , 學 者 所 認 同 的 「 態 度 」 一 詞 包 含 三. 20.
(34) 個向度,也就是認知、情感和行動傾向,對於建構「運動參 與態度」的概念上而言,基本上將依循社會心理學的構念。 (四)態度與行為一致性理論 傳統的理論認為,先有態度之後才有行為產生,而且認 為態度既然是個人對於外界事物的心理準備,應該與行為之 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假設態度先形成,而且是行為意向 的 基 礎 , 也 就 是 說 , 態 度 是 可 以 有 效 預 測 行 為 。 但 是 1960年 之 後 的 研 究 Festinger,Abelson and Wicker 指 出 , 行 為 也 可 以 主 導 態 度 的 形 成 ( 黃 安 邦 , 1 9 8 8 / 1 9 9 1; 張 華 葆 , 1 9 9 4 ) ; 至 今,社會心理學者在態度與行為的關係上大致認為,態度和 行為並非是單一方向性的,而是存在一種互為影響的關係, 意即態度影響行為而行為也會影響態度。 時 蓉 華( 1996)引 自 Birnbaum and Benne(1983)指 出 : 行 為是態度與環境交作用的結果,影響行為的因素除了上述兩 者之外,還有個人一般認知態度、當時情緒的好壞以及個人 對 外 界 環 境 的 一 貫 傾 向 等 , 如 圖 2-1。. 環境因素. 態度. 行為. 個人總合. 個人對環境. 的認知. 的一貫傾向. 圖 2-1 態 度 和 行 為 關 係 的 結 構 圖 資 料 來 源 : 時 蓉 華 ( 1996) 。 近年來,社會心理學家已經得知態度在某些情況,以某. 21.
(35) 種 方 式 可 以 預 測 行 為 ( 黃 安 邦 , 1988/1991; 李 茂 興 、 余 伯 泉 , 1994/1995) 。 這 些 使 行 為 和 態 度 一 致 的 情 況 包 括 態 度 的 強 度、態度的穩定、態度的凸顯、行為的特殊性、以及情境的 壓 力 等 ( 黃 安 邦 , 1988/1991; 趙 居 蓮 , 1992/1995; 楊 語 芸 , 1 9 9 3 / 1 9 9 7 ); 此 外 也 有 學 者 認 為 態 度 在 某 些 情 況 下 確 實 可 以 預測行為,只不過最重要的是必須知道所要預測的行為是自 發 性 的 或 是 經 過 深 思 熟 慮 計 畫 的 ( 李 茂 興 、 余 伯 泉 , 1 9 9 4 / 1 9 9 5 )。 以 下 以 運 動 參 與 為 例 , 針 對 上 述 影 響 態 度 與 行 為關係的因素逐一簡要說明: 1. 態 度 的 強 度 態度的強弱是影響態度與行為連結的重要因素,強烈的 態度將使得態度與行為的一致性增加,直接的經驗、以往的 舊經驗、或是與仔細評估而形成的態度,都能夠幫助行為與 態度的一致性。例如:運動課程的學習中,愉快的分享彼此 成功的經驗,相互合作學習,更能夠增強行為態度的一致性。 2. 態 度 的 穩 定 態度往往因為時間的區隔、時空的改變,或是身心成熟 等因素,個人對於某一事件的認知發生轉變,使得表現出來 的態度與以前不一致。例如:學童喜愛觀賞職棒運動,卻因 為職棒簽賭案的負面報導,而認為球員是在打假球,最後不 欣賞職棒運動,即態度受到外在事件影響認知進而改變態度。 3. 態 度 的 凸 顯 行為的產生,可能不只有一個態度,而是由許多相關的 態度有關,最後與行為相互一致的態度,必定在某些情況下 與態度的相關最高。例如:學生在參加球隊訓練中,因為覺 得能夠得到更多與同伴互動的機會,因此在友誼獲得的考量. 22.
(36) 之下,更加凸顯其積極參與的態度。 4. 行 為 的 特 殊 性 態度與行為之間的關係越是特殊,相關也就越高,也就 是說和行為有關的態度中,越是特定的態度就越能預測相關 的行為。例如:學生喜歡運動教練態度,將使他在運動課程 時表現出積極參與的行為。 5. 內 外 情 境 的 壓 力 在意向即將成為外顯的行為時,態度和行為當時的情境 會產生相互的拉力,如果情境的壓力大,則來自態度的壓力 會相對減少。例如:運動員因為想獲得好成績,而有想要去 吃禁藥的態度,但是藥檢制度使得運動員不敢服用禁藥,即 外在情境壓力大於內在壓力而產生行為的改變。 6. 預 測 自 發 性 的 行 為 預測行為可由態度的浮現速度加以決定。預測自發性的 行為,必須先整合個人的態度的強度、態度的穩定、態度的 凸顯、以及態度與行為的特殊性作考量,對行為前的整體態 度程度總和高,則行為產生的速度快。例如:上體育課時, 教師徵求一個示範的小助手時,態度浮現速度慢的學生就會 觀望其他同學的反應後再決定是否行動,於是可以預測先舉 手的學生,其個人的體育態度高。 7. 預 測 深 思 其 熟 慮 的 行 為 對於深思熟慮行為的預測,決定於特定態度的重要性以 及 主 觀 規 範 的 重 要 性 , 前 者 最 為 人 知 的 理 論 是 1980 年 Ajzen and Fishbein 的 「 合 理 行 動 理 論 」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 如 圖 2-2 ), 指 當 人 們 有 時 間 去 思 考 他 們 即 將 進 行 的 事 情 時,預測其行為的最好方法是觀察他們的意向;而後者是指. 23.
(37) 上 述 情 境 的 壓 力,也 就 是 個 人 屈 從 於 社 會 規 範 壓 力 的 信 念( 時 蓉 華 , 1996) 。 例 如 : 要 預 測 學 生 體 育 課 後 是 否 參 與 運 動 的 行為時,觀察並得知其在體育課中所獲得正面或是負面的經 驗,將有助於瞭解其課後深思熟慮的行為。. 態度 意圖. 加 強. 行為. 主觀規範. 圖 2-2 Ajzen and Fishbein 的 合 理 行 動 理 論 圖 資 料 來 源 : 時 蓉 華 ( 1996) 。. 小結: 根據以上探討發現,態度與行為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 Lippa (1990)指 出,當 研 究 假 定 態 度 是 行 為 的 中 介 變 項 時,態 度 就 能 影 響 行 為 ( 引 自 時 蓉 華 , 1996 ) ; 而 Michael,Susan, and Francis (1992)對 於 態 度 與 行 為 間 的 關 係 所 做 的 實 證 性 研 究 指出,態度與行為傾向有密切的關係,而且態度對於行為確 實有導引的作用,更加證實且支持了態度與行為一致性理論。 三、運動參與態度的測量工具 由於態度是一種內在的心理狀態,是屬於假設性的構念 ( h y p o t h e t i c a l c o n s t r u c t ), 因 此 想 要 了 解 某 人 對 某 對 象 的 態 度 如何,必須透過外顯的行為、意見或語言來做推論。運動參 與態度的研究是以態度本質為架構,加入運動參與的元素,. 24.
(38) 因此測量的工具仍是用社會心理學家所建構的「態度」測量 工 具 ( 徐 光 國 , 1 9 9 6 ), 分 述 如 下 : (一)自陳式量表 1. 等 距 測 量 法 ( equal-appearing-intervals method) 此 測 量 法 由 T h u r s t o n e 於 1 9 2 8 年 所 設 計,每 個 量 表 用 十 一個等級來表示贊同程度,得分越高表示贊同越高。設計步 驟繁複耗時費工,合計有五個步驟。首先必須設計比正式用 量多一倍的句子,其次用邏輯原則分析每一詞句,再邀請專 家學者評審,最後再再依各項目累積百分比,劃出分配曲線 找 尋 「 中 數 」 與 計 算 「 Q」 值 。 Q 值 得 計 算 為 25% 的 高 分 組 總 平 均 Q4 減 去 25% 的 低 分 組 總 平 均 Q1, 所 得 分 數 即 為 Q 值 , Q 值高於 2 分者的題項留下,表示題項一致性較低,較有鑑 別 力 ( 徐 光 國 , 1 9 9 6 )。 2. 總 量 加 總 法 ( summating method) 此 測 量 法 由 Likert 於 1932 年 所 提 出 , 至 今 最 被 廣 泛 使 用,編製過程簡單也較不費時間。所謂總量加總法,即是用 態度量表上的總分為標準,來衡量態度的強弱。此量表的假 設前提為構成態度的各個項目具有相同的量值,項目之間並 無差別量值存在,所得的加總總分才具有意義。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包 含 一 組 陳 述 句 , 受 試 者 必 須 指 出 他 們 同 意 或 不同意該陳述程度。量表反應類別數目可能會有差異,最常 見 的 是 五 點 量 表 和 七 點 量 表 。 若 陳 述 為 正 向 句 給 分 依 序 為 5、 4、 3、 2、 1 分 ; 若 陳 述 為 負 向 句 給 分 依 序 為 1、 2、 3、 4、 5 分。 量表項目的取捨,前兩個步驟與等距測量法相同,第三 步驟是隨機選擇受試樣本,第四步驟實施預試,第五步驟將. 25.
(39) 每 一 項 目 所 得 分 數 分 成 四 等 分 , 前 25% 的 高 分 組 總 平 均 Q4 減 去 後 25% 的 低 分 組 總 平 均 Q1, 所 得 分 數 即 為 Q 值 , Q 值 高 於 1 分 者 的 題 項 留 下 , 表 示 題 項 一 致 性 較 低 , 較 有 鑑 別 力( 時 蓉 華 , 1 9 9 6 ; 徐 光 國 , 1 9 9 6 )。 3. 累 加 量 表 法 (cumulative scale method) 此 測 量 法 由 G u t t m a n 於 1 9 5 7 年 所 創,此 種 態 度 的 測 量 法 是歸類一整組、一系列強烈程度不一的句子,依序排成連續 且單向度的題項,如果受試者在某一題項得分超過另一人, 則整組每一個題項得分皆高於另一人。換言之,即受試者在 某一題項的陳述句表示贊同,則該組所有題項應該表示贊同 。此測量法的先決條件,必須題目編排得當,不然組內題目 有贊同與不贊同的話,將無法解釋受試者的態度(徐光國, 1 9 9 6 )。 4. 語 意 分 析 法 (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s method) 此 測 量 法 由 Osgood 等 人 於 1957 年 所 創 , 將 文 辭 含 意 與 溝通觀念以符號來替代,在一條數線當中做上感覺程度的記 號,選完之後將所選的記號連在一起,就能難出每個回答者 的態度剖面圖。此法在測量態度時,最主要測的是受試者心 目 中 所 隱 含 的 意 義 ( 時 蓉 華 , 1 9 9 6 )。 舉 例 說 明 如 下 :. 好的. 壞的. V. 髒的. V. 26. 乾淨的.
(40) (二)行為觀察法 行為觀察法是以個體外顯的行為,推論其內隱的態度, 此測量法是間接的,與自陳量表直接測量個體態度的方式不 同 。 此 種 方 法 必 須 以 「 行 為 為 態 度 的 具 體 表 現 」、「 行 為 與 態 度 一 致 」 假 設 為 前 提 ( 時 蓉 華 , 1 9 9 6 )。 分 述 如 下 : 1. 距 離 測 量 (distance measures) 距離測量是透過人與人交往時的接近程度和親切來研究 態度,包括空間距離與目光接觸等,如果雙方距離遠,目光 接觸少,則表明雙方的態度是否定的。例如一個人常常帶著 足球到草皮上踢球,並樂在其中,則可判斷此人對足球運動 熱衷,運動態度高。 2. 生 理 反 應 測 量 (physiological measure) 生理反應測量是透過檢查受試者的生理狀況來測定態度 的一種方法。紀錄受試者的行為反應次數、強度與生理變化 關係。例如想知道一個人的運動參與態度,就是要觀察與記 錄其運動參與行為與生理反應。 行為觀察法有其優缺點,優點是直接觀察,避免態度量 表言不由衷或隱瞞作答的情形;缺點是影響行為的因素太多 並非只有態度一項,會因臨時的情境因素、團體規範的壓力、 與行為後果的預測等,使行為表現與一貫的態度不合。因此 行為觀察法在信度與效度的嚴謹度有待加強。 小結: 綜合上述研究,運動參與態度的測量工具相當多,包含 自陳式的等距測量法、總量加總法、累加量表法與行為觀察 法等,主要是研究者依照研究特性加以編製使用。本研究擬 採 用 總 量 加 總 法 (Summating Method)中 的 Likert 量 表 , 因 為. 27.
(41) 此種量表至今最被廣泛使用,編製過程簡單也較不費時間。 (三)就運動態度量表內容分述如下: Wear (1951)研 究 發 展 出 體 育 態 度 問 卷 , 並 根 據 專 家 整 合 , 歸 納 與 運 動 態 度 有 關 的 成 份 , 包 含 有 : 1. 身 體 的 安 寧 ; 2. 肌 肉 的 協 調 及 力 量 ; 3. 身 體 和 肌 耐 力 ; 4. 神 經 肌 肉 技 巧 的 獲 得 ; 5. 娛 樂 的 來 源 ; 6. 社 會 關 係 及 安 全 觀 念 等 六 個 構 面 。 Ke nyon (1968) 發 展 出 身 體 活 動 的 態 度 問 卷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Activity Inventory: ATPA), 發 展 出 : 1. 社 交 經 驗 ; 2 . 增 進 健 康 與 適 能 ; 3. 追 求 刺 激 ; 4. 美 感 的 經 驗 ; 5. 休 閒 放 鬆作用;. 6. 奮 鬥 的 經 驗 等 六 個 構 面 , 並 將 身 體 活 動 態 度 加. 以定義為所有組織,非功利性的人類活動,通常指遊戲活動、 運動、韻律舞蹈、舞蹈等。 張 良 漢( 2002)引 自 Martindale,Devlin, and Vyse(1990) 指 出 十 二 個 構 面 的 身 體 活 動 態 度 問 卷 : 1. 社 交 經 驗 ; 2. 刺 激 與 冒 險;3. 美 感 的 經 驗;4. 消 除 緊 張;5. 競 爭 刺 激;6. 追 求 勝 利;7. 技 能 的 肯 定;8. 技 能 的 擁 有; 9. 獲 得 成 就 感;10. 健 康 與 適 能 ; 11. 改 善 技 能 ; 12. 地 位 和 聲 望 。 洪 昭 坤 ( 2002) 研 究 高 中 職 學 生 的 休 閒 運 動 態 度 , 所 編 製之「休閒運動態度量表」經探所性因素分析六個構面,分 為:1. 適 應 能 力 與 運 動 技 能 層 面;2. 競 爭 與 成 就 層 面;3. 知 識 與 成 長 層 面;4. 美 感 的 感 受 層 面;5. 人 際 關 係 層 面;6. 抒 解 身 心 層 面 , 合 計 30題 , 採 用 Likert 五 點 表 , 得 分 高 休 閒 運 動態度越高。 林 本 源 ( 2002) 在 編 製 之 「 中 小 學 學 生 體 育 態 度 量 表 」 中 依 照 態 度 三 層 構 面 : 1. 認 知 層 面 ; 2. 情 感 層 面 ; 3. 意 向 行 為 層 面 , 合 計 編 擬 51題 , 採 用 Likert 五 點 表 , 得 分 高 體 育. 28.
(42) 態度越高。 陳 盈 位 ( 2003) 在 編 製 之 「 國 中 籃 球 選 手 運 動 態 度 量 表 」 中 依 照 態 度 三 層 構 面:1. 運 動 認 知 層 面;2. 運 動 情 感 層 面 ; 3. 運 動 行 為 層 面 , 合 計 編 擬 18題 , 採 用 Likert 五 點 表 , 得 分 高運動態度越高。 小結: 綜合以上量表的探討,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參照態度的 三成分,將運動參與態度量表分成三個層面,分別為運動認 知 層 面 、 運 動 情 意 層 面 、 運 動 行 為 層 面 , 參 考 林 本 源 ( 2 0 0 2 )、 洪 昭 坤 ( 2002) 、 陳 盈 位 ( 2003) 相 關 研 究 之 問 卷 , 擬 採 用 總 量 加 總 法 中 的 李 克 特 量 表 (Likert scale)自 編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五點量表,以正向指標為測量重點。 四、運動參與態度的相關研究 根據文獻蒐集的結果發現,針對國小學童的運動參與態 度研究方面甚少,大都是探討國中、高中以及大專院校學生 的的體育課程態度、休閒運動態度,因此在運動參與態度的 對象國小學童方面,仍有待研就者的投入與研究,經彙整資 料 如 表 2-1、 表 2-2。. 表 2-1 國 外 學 者 對 運 動 參 與 態 度 相 關 研 究 彙 整 表 研究者. Riddle(1980). 對象. 運動參與態度發現. 慢跑者 和非運 動者. 慢 跑 者 對 運 動 有 益 身 心 健 康 的 信 念 有 比 較 強 且 正 面 的 評 價,而 且 比 非 運 動 者 有 較 積 極 的態度。. 29.
數據
相關文件
•providing different modes of support in learning tasks (e.g.. You are a summer intern in the publicity team of Go Green, a non-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Literacy Development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