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韓國諺語的漢語翻譯問題-以韓語教育的資訊處理為中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韓國諺語的漢語翻譯問題-以韓語教育的資訊處理為中心"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韓國諺語的漢語翻譯問題-以韓語教育的資訊處理為中心

陳慶智、朴炳善、蔡連康(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

一、序論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也是一切文化的基礎,因此它與其他文化現象 有著緊密且不可分的關係。這因如此的關係,我們能在語言這一文化載體中發現 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也能利用此一載體,記錄並表達文化的內容,這便是近來 文化語言學盛行的原因。目前文化語言學者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二,一是語言系統 本體的文化特質,另一是語言與其他文化現象的關係。不管是從本體的特質,或 是與從其他語言的關係切入,其研究的方式都是以文化的角度作為出發,以發掘 語言中豐富的文化內涵為目的。 中韓兩國都擁有悠久的歷史與燦爛文化,其語言的種類也是非常豐富多彩 的。而其中的諺語,它是在人民長期的語言活動中反覆加工錘鍊而成,包含了人 們在生產及生活過程中所獲得的各種知識與經驗。因此研究諺語,不僅能大範圍 地瞭解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化、歷史、社會,提供各式研究理論上的依據,更能 藉由此語言的結晶,認識一個民族對客觀事物的觀念與看法。 本文作為韓語教育資訊處理的前置研究,不僅要發掘韓國諺語翻譯時的諸多 問題與解決方案,更要從語言中觀察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徵,並從文化上解釋語言 現象。而本系列研究最終的目標,在於提高中韓兩國學習與使用諺語興趣,並協 助學者掌握中韓兩國諺語的正確意義,使諺語不僅在語言教育上,在文化交流上 也能發揮其價值與意義。

二、韓國‘諺語’名稱的漢譯問題

1、中國諺語本身的區隔問題 韓國諺語翻譯時第一個遭遇的問題,就是何謂諺語?而中韓兩國諺語的定義 與範圍又是否相同?在釐清這一問題前,任何相關研究都潛在著不確定性。有鑑 於此,明確地對諺語下一定義與訂出範圍就成為本研究的優先項目。 中國的諺語在古籍中常常被稱單為‘諺’、‘語’和‘言’,而在‘諺’、 ‘語’和‘言’之前,也常加上‘鄙’、‘野’、‘俗’等字,名稱非常多樣。 1 1 洪董植,「中韓諺語的名稱」,『九江師專學報』第四期,1995,pp.67~69。 而根據文獻上的記載,諺語使用的紀錄最早可追溯至夏代(西元前 2205~1767),

(2)

但必須強調的是,這僅是最早的文獻紀錄,並非諺語最初的實際生成年代。2 相較於熟語的概念已成為學界之定見,熟語的成員為何卻是眾說紛紜,但大 致上可分為成語、歇後語、慣用語、格言、諺語及俗語等。其中諺語與其他熟語 的成員在內容或形式上幾乎都能輕易地分別出其間的差異,唯獨對俗語是否該從 諺語中劃分獨立出來,而區分的依據又為何的意見分歧最大。以下將先就諺語與 成語、慣用語、歇後語、格言等熟語成員的特徵做一簡單比較後,再針對諺語與 俗語的共同及相異點做個別深入的探討。 然 要為這使用歷史悠久,文化意涵豐富的諺語訂出範圍與做出定義實屬不易,唯有 將與諺語相似的類別加以分析比較,才能突顯出諺語所獨有的特徵。因此,在研 究諺語之前,必須先瞭解諺語的上層概念—熟語。熟語一詞出現於 50 年代以後, 語言學家認為所謂的熟語,是語言中定型的詞組和句子,使用時一般不能任意改 變其組織。而從熟語名稱上亦可以看出它的特性,即為人民所‘熟悉’的通俗 性,以及結構‘成熟’的定型性。此一熟語概念已在中國學界廣泛流通,且為眾 人所普遍接受。 1)成語在『辭海』中的定義為:“熟語的一種。習用的固定詞組。在漢語中多數 由四個字組成。組織多樣,來源不一。有些可以從字面理釋,如‘萬紫千紅’、‘乘 風破浪’;有些要知道來源才能懂,如‘患得患失’出於『倫語.陽貨』,‘守株 待兔’出於『韓非子.五蠧』。”3 因成語為熟語的一員,詞組固定就為其必然條件, 但相較於諺語,成語較難做字面上的更動。而在字數上,諺語可為多言、可雜言, 但成語卻多為四個字所組成的四字格。在文體上,成語較具書面體色彩,用字文雅, 而諺語則偏向於口語體,形象通俗。也正因成語流傳於書面當中,許多成語都能考 究出作者及其典故,而諺語卻因其口語傳播的特性,較難考證其原始作者。 2)慣用語為熟語新成員,在辭海中尚未有其明確定義,但近來慣用語普遍被學者 歸為熟語的一員。它指的是類似於人們日常生活中口頭禪的短小型固定語,多為三 字格,表現簡明精闢,具有很強的口語性,如‘賣關子’、‘戴高帽’等。慣用語 與諺語雖然都是口語性很強的固定詞組,但在形式上確有很大的區別。慣用語的三 字格與動賓式結構,都是諺語當中較少出現的。由內容面來看,慣用語則缺少的諺 語傳授知識與經驗的功能。 3)歇後語在『辭海』中的定義為:“熟語的一種。多為群眾熟識的詼諧而形象的 語句。運用時可以隱去後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說‘圍棋盤裡下象棋’,以示‘不 對路數’;也可以前後文並列,如‘芝麻開花—節節高’。”歇後語是中國人民在 生活中創造出的一種帶有隱語性質的口語語言形式,內容詼諧、幽默,且耐人尋味。 2 『孟子.梁惠王下』:“晏子對曰,…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一遊一豫,為諸侯度。” 3 本文對於各熟語成員之基本定義參考上海辭海出版社出版之『辭海』(1999.09),以下將不再做 特別標示。

(3)

它由近似於謎面、謎底的兩部所構成。謎面是一種比喻,而謎底是對前文的說明, 也是表達的重點。歇後語的類型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寓意型,後文是前文的對 及闡釋,如‘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而另一種是諧音型,後文借用類似或相同的 音來說明前文,如‘蝦蟆跳井—不懂(噗通)’。歇後語如此特殊的表現方式,與 諺語有很大的區別,而內容的詼諧與逗趣的程度,也遠遠大於諺語。 4)格言在『辭海』中的定義為:“熟語的一種。可為法式的言簡意賅的語句。如 ‘滿招損,謙受益’。”格言一如成語,多被記載於文獻當中,因此比起諺語,不 僅書面體風格強烈,也多可考究出作者與出處。且在內容上,常以散文的方式單刀 直入地闡述個人識見與教化群眾,當然在字數上也較諺語要多上許多。例如在論語 中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以矣。”這一句子就常被當 作一句生活格言來使用。 在簡單地介紹過成語、慣用語、歇後語及格言等熟語成員後,接下來要看的 就是爭議頗大的俗語。俗語一詞目前在學界有廣義及狹義兩種定義,廣義的定義 一如俗語在『辭海』中的說明:“流行於民間的通俗語句,帶有一定的方言性, 指諺語、俚語及口頭上常用的成語等。”範圍之大,泛指了所有流行於群眾口頭, 且通俗易懂的固定語。這種廣義的定義,與中國的歷史文化淵源有著極深的關 係。在上文已經介紹過,古代漢語中諺語的名稱並非單一,而是存在著各式各樣 的稱謂,其中就包括了俗語。而唐顏師古在注『漢書.五行志』時曾說:“諺, 俗所傳言也。”可見古代人將諺語視為一種在民間流傳的通俗語句,諺語即俗 語,俗語即諺語,並沒有特別把它們區別開來。 俗語狹義的定義專指那些獨立於諺語、慣用語、歇後語、成語格言等熟語成 員之外,並且流行於民間的固定語。而最早明確提出俗語、諺語之分的為王德春, 他在『詞彙學研究』一書中指出:“俗語與諺語不同。諺語是人們社會生活經驗 的結晶,含意深刻。俗語的意義比較淺顯…。”而武占坤也在 1980 年與馬國凡 合著『諺語』一書中,單設了‘修辭諺’這一節,這裡的修辭諺指的就是狹義的 俗語。4 目前中國學者區分俗語與諺語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兩種。一是以功能區分。 他們認為諺語是說明性的,是說知識、講道理的,是民眾在各種社會實踐中對知 識經驗的總結。而俗語則是描述性、表情態的,是人們對事物、現象表示肯定或 否定的評價。 之後許多學者,便嘗試在諺語中獨立出俗語這一類,界定出熟語的另一 新成員。 5 4 武占坤.高兵,「試論諺語、俗語之分」,『漢字文化』第三期,2005,pp.19~20。 換句話說,諺語是利用日常生活中淺顯的事情來揭示客觀事理, 極具教育及勸誡意義。如‘烈火見真金’、‘疾風知勁草’等。而俗語則是擅長 於描繪人世百態,如‘快刀斬亂麻’、‘獅子大開口’等。另外一個方法是以形 5 武占坤.高兵,同上。

(4)

式來區分。諺語大多為單句或複句形式出現,講求語言的工整和韻律。6 如‘水 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而俗語則多為單句,不講求音韻與形式的協調。 如‘此地無銀三百兩’。此功能與形式上的差異,便是學者主張應從諺語中區隔 出俗語的主要依據。 2、韓國諺語漢語翻譯為‘諺語’的妥當性問題 韓國諺語在古籍當中常常被單稱為‘諺’、‘語’、‘言’、‘說’、和 ‘談’,也常在這些名稱之前,加上‘鄙’、‘俚’、‘俗’等字來稱呼。7 因 為諺語主要是以口傳的方式在民間流傳,再加 上一直到十五中葉後韓國才有自己 的文字,所以在文字使用漢字,而說話卻使用韓語的二元發展下,韓國古籍中對 諺語的記載並不多見。目前記錄中出現最早諺語的古籍,應算是僧人一然(西元 1206~1289)所編纂的『三國遺事』。8 韓國學者對於諺語看法,簡單地說就如同它漢字名稱‘俗談’字面上的意義 一樣,認為是一種通俗的語言形式。筆者過去在比較中韓諺語時,曾綜合韓國各 家說法,為韓國諺語下了一個較為寬鬆的定義:“以口傳的方式在民間流傳,發 揮教化、警示、諷刺等功能,並為民眾所享有的簡潔語句。” 韓國的諺語名稱漢字標記為‘俗談’,此 漢字的名稱最早於十七世紀初柳夢寅(西元 1559~1623)的『於于野譚』中出現, 而諺語的韓國文字標記‘쇽담’,則最早是在英祖時的清語語彙集『同文類解』 (西元 1748)與正祖時的『明義錄諺解』(西元 1777)中被發現。也就是說,現 代韓語當中來表示諺語概念的‘俗談’一詞,最晚在十八世紀中葉以前,就已經 有韓國文字的標記存在。 9 本系列研究最重要的目標是從事翻譯韓國諺語的工作,因此在翻譯時第一個 面臨的問題便是韓國諺語的漢語名稱應該如何訂定。長期以來,韓國的諺語都直 接以漢語中的‘諺語’一詞來稱呼,但隨著近來中國學者嘗試從諺語當中再分出 俗語這一類別,韓國的‘諺語’在翻譯時該稱為‘諺語’?還是‘俗語’?亦或 是要用其他的名稱來代替?這是本翻譯工作開始前先要確立的項目。 到目前為止,韓 國學界也大多採用這種廣義的認定,並無從諺語中再分出其他的類別。 首先,我們先從是否有必要在中國的諺語中區別出俗語這一點來看。俗語 一般認為有以下六點特點:1、從字數上看,多五字以上。2、從來源上看,多源 於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及通俗文學作品。3、從結構上看,多散句。4、從內容上 看,意義單純,不含典故、人生經驗和哲理。借用形象的語言說明事實,且其意 6 姚錫遠,「‘熟語’的種屬地位及其定義域」,『漢字文化』第二期,1998,pp.40~41。 7 洪董植,同上,pp.71~72。 8 『三國遺事』卷五「郁面婢念佛西昇」:“景德王代,康州(今晉州,一作剛州,則今順安) 善士數十人,志求西方,於州境創彌陀寺,約萬日為契。時有阿干貴珍家一婢名郁面,隨其主歸 寺,立中庭,隨僧念佛。主憎其不職,每給穀二碩,一夕舂之。婢一更舂畢,歸寺念佛。(俚言 己事之忙,大家之舂促,蓋出乎此。)” 9 陳慶智,「韓.中諺語比較研究」,漢陽大學碩士論文,2002,pp.4~10。

(5)

義淺顯,容易理解。5、從雅俗上看,俗語非常通俗,常用於口頭創作、通俗文 學作品當中。6、從運用上來看,比較靈活,中間可插入其他詞語,也可以變換 說法。使用時可明引,也可以暗引。在感情色彩上多表斥責、諷刺、謾罵。地域 性強,有明顯的地方特徵。10 在這六個俗語特點當中,諺語在字數、來源、運用 上,都與俗語沒有差異,但在結構、內容、雅俗上,學者的見解就有明顯的不同。 部分學者認為諺語多為複句,而俗語多為單句,但實際上諺語存在不少單句,俗 語亦存在不少複句,例如‘百聞不如一見’、‘情人眼裡出西施’等單句為諺 語,‘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等複 句為俗語。單憑數量上的差距來區分兩者,其基準似乎有些薄弱。內容上,俗語 以描述某種情狀或性質的特性,來區別說明某方面道理或經驗的諺語,但俗語在 借用某種形象描繪某種現象時,其底層又往往蘊含著話者個人的經驗或想法,所 以在實際分類上總顯得曖昧不清。例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一 句,不僅可以描述某種情境,也可以當作是某個人的實際經驗。對此,又有些學 者主張以深刻的程度來區別諺語與俗語,11 但深刻的程度隨著個人的感受因人而 異,在分類上反而更容易造成混亂。在雅俗上,有些學者認為諺語是俗中寓 ‘雅’,一般說法正經八百,口吻嚴肅鄭重。俗語是俗中透‘謔’,多含嘻笑戲 謔的意味,說法有相當大的誇張性。12 但雅俗的差異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亦 會產生認知上的不同。例如古代認為俗不可耐的俚語,現在用在文章當中就可能 被認為是清麗典雅的語句。總言之,當俗語的特性與諺語有如此程度的重疊,並 且又剪不斷,理還亂時,筆者認為俗語就沒有從諺語中獨立出來的必要。如果真 要把諺語與俗語區別開來,依照李治平的看法,將兩者當作同一範疇內兩個差別 甚小的類別來看,或許會更加妥當。13 既然俗語沒有從諺語中區別開來的必要,那諺語就應廣義地涵蓋前揭學者所 強調的俗語特性。因此筆者認為,凡是獨立於成語、慣用語、歇後語、格言等熟 語成員之外,形象通俗、形式簡潔、口語性強的民間固定語,不管它是在傳授知 識道理,還是描述情境樣態,都可把它稱為‘諺語’。這種看法與上述筆者對韓 國諺語所下的定義相符,因此將韓國的諺語漢譯為‘諺語’二字是有其妥當性 的。

三、韓國諺語漢語翻譯時的瓶頸與解決方法

隨著近來中韓兩國交流的頻繁,不僅是在政治、經濟上,在文化、藝術等方 面也有很大的互動。對於兩國人民而言,如何瞭解中韓兩國文化的異同更是顯得 重要。而語言是溝通兩國的橋樑,增進人民相互理解的工具,從語言的觀點切入 10 徐曉敏.孫靜,「熟語中俗語類的界定」,『綏化師專學報』第二十二卷第三期,2009.09,pp.27~28。 11 李治平,「關於漢語熟語問題的討論」,『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三期,2007,p.8。 12 武占坤.高兵,同上。 13 李治平,同上。

(6)

社會與文化等問題是目前語言學、社會學等學者經常使用的方法。在語言當中的 諺語,它濃縮了一個民族的知識與經驗,因此利用這語言的結晶來了研究兩國的 文化,便是一個相當有效的捷徑。 本文為資訊化處理韓國諺語翻譯的前置研究,因此有必要在實際從事翻譯工 作前,決定出以何種方式進行翻譯。對此,本節嘗試以學習韓語的漢語使用者為 對象,就學習者對韓國諺語的理解程度做一簡單的調查。首先,先從韓國諺語中 擷取出一百二十三個較為常用的諺語,14 再對這一百二十三個諺語進行直譯的工 作。之所以先採直譯的方式,乃考量到韓語學習者在對諺語中的文化伴隨意義毫 不知情的情況下,利用本身基本的韓語能力,對韓國諺語所能做出的最大理解。 但又考量到每位韓語學習者基本韓語能力上的差異,所以在從事韓國諺語理解度 調查時,在問卷上同時標記了韓國諺語與其漢語的直譯。本次參與問卷調查的學 生共有二十九位,為修習韓語課程一百小時以上之輔系學生。學生在看過一百二 十三個直譯之韓國諺語後,能夠正確解釋其意義的有七十一個,佔全部韓國諺語 的百分之五十八。而其餘的五十二個諺語則未能被正確理解,這部分佔百分之四 十二。以下依據是否能用漢語直譯的方式瞭解韓國的諺語,將韓國諺語分成兩個 部分來探討其原因與解決辦法。 1、藉由漢語的直譯,就能理解之韓國諺語。 分析這些諺語,可以發現韓語學習者之所以能理解其意義,主要有以下兩個 原因: 1)韓國諺語經直譯後,所欲表達的意義平實明確,即便是句中使用譬喻的方 式,亦能輕易地瞭解諺語所要表達的概念。下列舉出一些此類的韓國諺語及其漢 語直譯的實例: 가는 말이 고와야 오는 말도 곱다.(去的話好聽,來的話也才會好聽) 고기는 씹어야 맛이고 말은 해야 맛이다.(肉要嚼才有味道,話要說才有味道) 구더기 무서워 장 못 담글까?(能因為怕蛆就不醃豆醬嗎?) 물에 빠진 놈 건져주니까 보따리 달란다.(救起落水的人,卻跟我要他的包袱) 백 번 찍어 안 넘어가는 나무 없다.(沒有砍一百次不倒的樹) 벼는 익을수록 고개를 숙인다.(稻子越熟越低頭) 14 此一百二十三個常用的韓國諺語,係由幾位韓籍學生由韓國諺語字典中共同選出。

(7)

업은 아이 삼년 찾는다.(背著的小孩找了三年) 열 길 물속은 알아도 한 길 사람속은 모른다.(即使能知道有十個人高的水深,也不知 道一個人的心) 옥에도 티가 있다.(玉也會有瑕疵) 원숭이도 나무에서 떨어질 때 있다.(猴子也有從樹上掉下來的時候) 윗물이 맑아야 아랫물도 맑다.(上面的水要清,下面的水才會清) 하늘이 무너져도 솟아날 구멍이 있다.(天塌下來也有穿出去的洞) 這一部份的韓國諺語在直譯成漢語後,韓語學習者能夠很容易地從字面或譬 喻中正確地解讀諺語所欲表達的意義,雖然理解力因人而易,但絕大部分學生借 用漢語直譯的方式就能掌握諺語的真正意涵。 2)韓國諺語經漢語直譯後,有些諺語所欲表達的想法雖不直接明白,但卻間 接地使韓語學習者聯想到漢語中相似的表現用法,進而推斷出諺語的意義。下列 舉出一些此類的韓國諺語實例,括弧中斜線的前半部為該諺語的漢語直譯,後半 部為表現和意義與韓國諺語類似的漢語常用表現: 가몸에 단비 내린다.(乾旱中下起了甜雨 / 久旱逢甘霖) 계란으로 바위치기.(用雞蛋打石頭 / 以卵擊石) 고생 끝에 낙이 온다.(痛苦結束時快樂會到來 / 苦盡甘來) 공자 앞에서 문자 쓴다.(在孔子面前寫字 / 班門弄斧、關公面前耍大刀) 나 먹자니 싫고 개 주자니 아깝다.(自己不想吃,給狗吃卻覺得可惜 / 食之無味,棄之 可惜) 나무만 보고 숲은 못 본다.(只看見樹木,沒看見森林 / 見樹不見林) 달리는 말 위에서 꽃 구경하기.(在跑的馬上看花 / 走馬看花)

(8)

독안에 든 쥐(跑進甕中的老鼠 / 甕中之鱉) 맑은 물에는 고기 안 논다.(魚不在乾淨的水裡玩 /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먼 친척보다 가까운 이웃이 낫다.(比起遠親,鄰居更好 / 遠親不如近鄰) 미꾸라지 한 마리가 온 웅덩이 물을 흐려 놓는다.(一隻泥鰍弄混了整池的水 / 一顆老 鼠屎,壞了一鍋粥) 봉사가 코끼리 더듬어 보기다.(瞎子摸大象 / 瞎子摸象) 불난 집에 부채질한다.(對失火的房子煽扇子 / 火上加油) 비 온 뒤에 죽순 솟듯 한다.(像是下雨後冒出竹筍般 / 雨後春筍) 소 잃고 외양간 고친다.(牛不見了才修牛棚 / 亡羊補牢) 손바닥도 마주쳐야 소리가 난다.(手掌也要拍才會響 / 一個巴掌拍不響) 우물 안 개구리.(井裡的青蛙 / 井底之蛙) 자라 보고 놀란 가슴 솥뚝껑 보고 놀란다.(被鱉嚇到後,連看到鐵鍋蓋也害怕 / 一朝被 蛇咬,十年怕草繩) 좋은 약은 입에 쓰다.(好的藥吃起來苦 / 良藥苦口) 천리길도 한 걸음부터(千里遠的路也要從第一步開始 /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콩 심은 데 콩 나고 팥 심은 데 팥 난다.(種黃豆的地方長黃豆,種紅豆的地方長紅豆 /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하늘은 스스로 돕는 자를 돕는다.(上天幫助自己幫助自己的人 / 天助自助者) 하룻강아지 범 무서운 줄 모른다.(剛出生的小狗不知道老虎的可怕 / 初生之犢不為虎) 호랑이 죽어서 가죽을 남기고 사람은 죽어서 이름을 남긴다.(老虎死後留下皮,人死 後留下名 / 虎死留皮,人死留名)

(9)

호랑이도 제 말하면 온다.(說到老虎,老虎就來 / 說曹操,曹操就到) 這一類的諺語因每個人漢語能力的差距,所能聯想到的常用表現方式也多少 有些差別,但仔細觀察這些常用表現的種類,除了與韓國諺語相對應的漢語諺語 之外,漢語成語的大量出現也是相當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成語因為字數少、結 構固定、多有典故的特性,一向是人們方便記憶,且經常使用的表現方式。成語 在口頭的使用上雖不及諺語的平易近人,但在文書上的使用卻是遠勝於諺語,因 此在書面翻譯時成語的頻繁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上所述,韓國諺語透過漢語直譯的過程,在未能瞭解其文化意涵的情況 下,亦能藉由字面上的解讀,推敲出韓國諺語所欲表達的意義。而在漢語直譯的 過程中,若能適時地提示與其意義或表現相似的漢語諺語或成語,不僅在資訊化 處理韓國諺語翻譯時可連結電子字典中的相關熟語成員,亦可 將韓國諺語的理解 度提高至近六成。因此漢語直譯與相似漢語常用表現的並用,將是本系列研究日 後從事韓國諺語翻譯處理時最優先的方式。 2、無法藉由漢語直譯理解之韓國諺語。 近六成的韓國諺語可藉由直譯及輔以其他的表現方式讓韓語學習者理解,那 剩下四成的韓國諺語又該以何種方式進行翻譯與說明,才能讓學習者充分地瞭解 諺語所要表現的意義?在做此研究之前,我們先要瞭解韓國諺語無法被正確解讀 的原因。以下舉出兩大原因: 1)韓國諺語漢語直譯的結果無法讓人掌握其細部的文化意涵。諺語是一個國 家與民族經歷長期經驗的累積所產生的智慧結晶,其中包含了特定國家民族的生 活習慣與思考模式,即使是相同民族對於同一事物亦會有不同的價值判斷,跨國 家、民族間的文化理解更是不用再多做強調。尤其是諺語的表達常常採用委婉曲 折的方式,而非如同格言般單刀直入地闡述其意義,所以要讓只有基礎韓語能力 的外國學習者明白其意義更是難上加難。下列舉出一些具有韓國特別文化意涵與 思考方式的諺語實例,括弧中斜線的前半部為韓國諺語的漢語直譯,斜線的後半 部為韓語學習者對此直譯的解讀,由此可對照出中韓兩國人民對於同一現象的不 同看法。 누워서 떡먹기(躺著吃糕 / 懶惰、生活富裕、會胖死) 둘이 먹다가 하나가 죽어도 모른다.(兩個人吃,吃到一半其中一個死了對方都不知道 / 自私,自掃門前雪)

(10)

땅 짚고 헤엄치기.(手撐在地上游泳 / 不可能的事、虛有其表) 벼룩의 간을 내어 먹는다.(挖出跳蚤的肝來吃 / 食不知味、做事細心、海底撈針、抓不 到重點) 복날 개 패듯 한다.(像是在三伏日打狗般 / 為求生存不擇手段、吃果子拜樹頭) 這一類的韓國諺語無法光用直譯瞭解其真正意義,就拿‘누워서 떡먹기’ 這個諺語來說,躺著對韓國人而言是代表一個非常方便、舒服的姿勢,用這種姿 勢吃著美味的糕則是指某件事情非常的容易,而漢語使用者卻把它解讀成連從床 上起來吃都不願意,形容人一個人非常懶惰,或是生活過得分常富裕優渥,每天 躺著就能享受美食。另外如‘복날 개 패듯 한다’這個諺語,對於不瞭解韓國 風俗習慣的韓語學習者更可說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分成為初伏、中伏、末伏 之三伏日在韓國傳統節氣當中為夏季中最熱的三個日子,由於夏季酷熱難耐,且 各種傳染病極易流行,如何避暑及維持身體的健康便是韓國民眾關心的重點。在 韓國的醫學書『東醫寶鑑』及風俗志『東國歲時記』中都有記載,狗肉有 安五臟、 輕身益氣、補五勞七傷等療效,因此在三伏日狗肉便成為了韓國民間的時節飲 食。就如同狗在被宰殺前被人狠狠地毆打般,這諺語用來形容被人修理的很慘。 這一類的韓國諺語既然無法使用漢語直譯的方式,就該以意譯的方式來解 決。意譯時適當且客觀地加入譯者對於韓國文化與思考模式的理解,在不脫離諺 語主要表現的前提下,對諺語做出延伸性的說明。而在意譯的同時,相關文化風 俗的介紹與補充也是不可或缺的。諺語意涵與文化的結合,不僅可增進記憶,更 可促進韓語學習者對韓國文化的瞭解,實為一舉兩得。 2)因中韓兩國諺語表現上的雷同而導致誤解,以及傳承過程中諺語的訛誤。 這一類的韓國諺語在題材的使用與比喻的方式上與中國的諺語極為相似,但意義 卻常常是天南地北,因此相當容易產生誤解。以下列出此類的一些實例,括弧中 斜線的前半部為韓國諺語的漢語直譯,斜線的後半部為表現方式類似卻意義不同 的漢語諺語。 계란에도 뼈가 있다.(雞蛋裡也有骨頭 / 雞蛋裡挑骨頭) 냉수 먹고 이쑤신다.(喝完水後剔牙 / 喝口涼水都塞牙) 등잔 밑이 어둡다.(燈臺下很暗 / 燈下不照自己) ‘계란에도 뼈가 있다.’這韓國諺語的漢語直譯為‘雞蛋裡也有骨頭’ ,

(11)

比喻倒楣的人又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煩。15 在諺語當中因使用了‘雞蛋’與‘骨 頭’ 等素材,所以很容易就讓漢語使用者直覺地聯想到‘雞蛋裡挑骨頭’這一 漢語諺語,但這諺語指的是對某件事百般挑剔,與韓國諺語所欲表現的意義差距 甚遠,卻很容易遭到誤認,所以在翻譯時,對於在表現上與韓國諺語相似的漢語 諺語,也必須要另外加以提示。除了上述的韓國諺語之外,還有一類雖然數量非 常少,但卻有補充說明的必要。以下舉出一個實例: 가는 날이 장날이다.(去的日子是市集日 / 無心插柳柳成蔭、恰巧、剛好) 市集日不管是對韓國人,還是對中國人來說都是有的吃、有的喝、有的看的 熱鬧日子。過去的市集不是天天都有,必須要是特別的日子,或是在固定的日子 才會聚集,因此對一般人來說市集是歡樂的、是嚮往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 漢語使用者在看到此韓國諺語的漢語直譯時,自然很容易就會想成是意外地遇上 某種好事。但此諺語在實際使用上卻恰恰與中韓兩國的人民認知相左,它大多用 於負面,也就是比喻某些事情與期待剛好相反,非常不巧之意。當然此諺語不論 是用直譯,亦或是用意譯,都無法正確地解釋其意義。此時,就需要更深一層的 探源及分析。此諺語中‘장날’的‘장’字,一般看做是‘市場’的‘場’ 字, ‘장날’也因此被解釋成‘市集日’。但‘장날’的‘장’字 , 本應當為‘埋 葬’的‘葬’字,也就是說‘장날’應該被譯為‘下葬的日子’。好不容易去拜 訪某地方或某人,卻遇上了在辦喪事,那狀況有多不巧,就不言而喻了。如此一 來,也就能解釋此諺語為何都用於負面。 對於無法透過直譯或相似漢語表現理解的韓國諺語,筆者認為必須透過譯者 客觀的理解,對諺語做更進一步的意譯與文化上的闡釋。而對於容易產生誤解的 中韓相似表現,更應同時列舉比較說明。此舉不僅能擴大中韓諺語使用的幅度, 也能釐清諺語的基本意涵。而其中有少數韓國諺語無法利用直譯、意譯等方式來 解釋,這就必須仰賴學者日後更積極地探究文化根源,才能有所突破。這部分是 諺語研究工作最為困難,卻也是最有價值的地方。

四、結論

有鑑於資訊化時代的來臨,不僅在科技與經濟上,在語言與文化上也都感染 了這個風潮。資料經過資訊化的處理,我們可以在浩瀚無際的資料中,迅速地找 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更可以透過資訊化的平台,達到國際間交流的效果。本系列 研究就以資訊化處理為目標,首先選定至目前為止較少觸及,但在語言文化上卻 15 趙在三,『松南雜識』:“諺傳,黃尨村雖位尊宰相,然食數不足,長頷顑。故御批一日南門 所入物貨盡賜矣。適大雨無所入,及暮有雞卵一包來,烹將食之,皆有骨。骨方言壞也。”

(12)

又極為重要的諺語當作本次研究的重點。研究前,先在漢語的熟語成員中,確立 出諺語的地位,並對其做出明確的定義,使之能與韓國的諺語概念相互對應。而 在研究過程中,藉助問卷的調查,實際分析了韓語學習者對韓國諺語的理解程 度,並利用調查的結果,發現幾個在韓國諺語翻譯時會面臨的問題。面對這些問 題,筆者在不同的情況下,分別使用直譯、意譯、補充相似的常用表現、解釋文 化意涵、對照相異的表現方式等方法,以期讓韓語學習者對諺語得到最大程度的 理解。 韓國諺語的漢譯與資訊化處理長期來看只是學習工具的製作,最終還是得發 揮其教育上的價值。諺語除了說知識、講道理,而具有教化的功能之外,因其語 意的含蓄與委婉,亦可增進學習者的判斷與思考能力。而在中韓對譯的過程中, 分析兩國句型表現與文化內涵的異同,亦能發揮其語言及文化上的功能,讓兩國 人民對互相有更深層的理解,這些才是諺語所要展現的真正價值。諺語的語意不 像語音或語法等語言要素有著相當大的固定性,它隨著社會的變遷、對客觀事物 看法的不同等外在因素,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中。因此,在韓國諺語的漢譯上持 續地補充與研究,將是筆者及相關學者未來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

(13)

參考書目

1. 方曉寧,「熟語的分類積累」,『教研天地』,2005.01。 2. 方善熙,「諺語的隱喻構造研究」,淑明女子大學碩士論文,1997。 3. 仝宇飛,「中韓語言交際中的諺語例證分析」,『洛陽大學學報』第二十一卷第 三期,2006.09。 4. 韓國文化象徵辭典編纂委員會,『韓國文化象徵辭典』,東亞出版社,1992。 5. 洪董植,「中韓諺語的名稱」,『九江師專學報』第四期,1995。 6. 李治平,「關於漢語熟語問題的討論」,『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三 期。 7. 李真善,「韓‧中諺語比較研究」,江陵大學碩士論文,2006。 8. 姜德昊,「中韓諺語比較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5。 9. 徐曉敏‧孫靜,「熟語中俗語類的界定」,『綏化師專學報』第二十二卷第三期, 2002。 10. 鄭鳳然,「中韓諺語比較」,『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2000.06。 11. 張爽,「帕爾默文化語言學的認知基礎」,『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二十六 卷第五期,2007.05。 12. 陳慶智,「韓.中諺語比較研究」,漢陽大學碩士論文,2002。 13. 蔡蓉芝,「從台華諺語看語言與文化」,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2。 14. 孫光貴,「慣用語的定義與熟語的分野」,『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 三期,2002.08。 15. 姚錫遠,「熟語文化論」,『河北大學學報』第三期,1994。 16. 姚錫遠,「‘熟語’的種屬地位及其定義域」,『漢字文化』第二期,1998。 17. 姚錫遠,「熟語文化論」,『河北大學學報』第三期,1994。 18. 吳鐵魁,「成語與熟語及典故的關係」,『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01。 19. 武占坤.高兵,「試論諺語、俗語之分」,『漢字文化』第三期,2005。 20. 安娜‧劉海濤‧侯敏,「語料庫中熟語的標記問題」,『中文信息學報』第十 八卷第一期,200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影片: 20210601 公視手語新聞 - YouTube.

A1: 資訊系統的操作對於我們來說友善程度沒有那麼高,雖然它每年持 續的在改進啦,其實大家都知道 TIMS 非常的難用,從以前就通道說 TIMS

,老師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 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 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

語文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而思想感情是語文的內容。中國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

9 大老虎亞種之中,峇裏虎、爪哇虎及波斯虎早已絕種,另一種野生華南虎亦瀕臨絕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Literacy for the

同等級指 曾擔任手 語翻譯員 命題委員 暨評審委 員者或取 得手語翻 譯技術士 監評資格 人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