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使用者對無線區域網路接受度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網路使用者對無線區域網路接受度之研究"

Copied!
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中山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碩士論文. 網路使用者對無線區域網路接受度之研究. 研究生:趙友甄 撰 指導教授:郭倉義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五 年 五月.

(2) 摘 要 無線區域網路(WLAN)的科技使用正趨於成熟,INTEL 公司甚 至發展出內建在電子產品(如手提電腦或PDA 等)的無線通訊晶 (Centrino),如此,可以提昇無線區域網路的使用效能,同時也能大 幅地增加無線區域網路的使用者。無線區域網路的發展頓時成為熱門 的研究話題,但目前對於無線區域網路的研究多著重於技術面、產業 面、以及策略面,在使用者層面並沒有相關研究。 本研究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Venkatesh et al.,(2003))為主軸,作 為網路使用者對無線區域網路接受行為之假設模式,透過實證研究加 以檢驗。研究結果顯示: (1)影響無線區域網路接受度的因素可以歸納 為「對績效的期望」 、 「對付出的期望」 、 「社群影響」以及「配合情況」 等四項,不同的網路使用者對不同因素的重視程度不一;(2)影響使 用意願的因素只有「對績效的期望」以及「對付出的期望」等兩項, 其餘影響不顯著。. 經過模式的修正可作為後續研究者之參考,並期望藉以瞭解影響 網路使用者對無線區域網路接受度之主要因素,以供政府主管機關或 ISP業者,未來在改善與推動建置無線網路環境之參考。. 關鍵詞: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TAUT)、無線區域網路、無線上網點. I.

(3)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of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 is getting mature.Even the INTEL,Co developed the WLAN chip (Centrino) that can be embedded in laptops or PDAs. So that , the chip could upgrade the device of the efficiency of WLAN an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the users. Recently, the WLAN has been a very hot issue, but most of the studies that have been done are concerned with the technique perspective、property perspective and strategy; very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onsumer perspective. Therefore, for saving the resources and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he WLAN’s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network users’ acceptance after implement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ndicate that (1) there are 4 key components extracted: 「Performance Expectancy」、「Effort Expectancy」、「Social Influence」 and「Facilitating Condition」;(2) 「Performance Expectancy」and「Effort Expectancy」 influence employee’s behavior intention significantly . That is, we can use the model to predict the network users’ behavior onUsing WLAN. On the other hand, this study is als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fter implement WLAN and made the suggestions to development of Govermant or ISP suppliers in future. Keyword: UTAUT model、WLAN、hot spot. II.

(4) 誌謝詞 在中山企研的兩年裡,得到的比付出的多太多了,回顧過去的日 子裡,我很感激遇到了我最尊敬也最感謝的兩位師長,非常感謝郭老 師對我的照顧,每次見到老師,總是在歡樂的氣氛度過,無壓力的指 導方式,讓我在寫論文的苦悶日子裡,仍能愉快地做我想做的事;也 很感謝媛琳姐在生活上的所有幫助,讓我一個人在高雄生活時,仍能 感受到溫暖的問候,雖然即將離開高雄,但此刻的回憶將隨著我一起 進入人生的下個旅程。此外,也感謝盧老師、鄭老師兩位口試委員對 我的論文的建議,使其更完整。 感謝中山企研的所有同學,麒元、聖欽、志堅謝謝你們包容我的 任性,尤其在我受傷的時候給予最大的幫助與關心,每週六晚上的聚 餐總是我最期待的時間,似乎課業、活動的壓力總在吃吃喝喝中減少 了;俊彥、大頭、家琦、郁芬…感謝你們對於我在韓劇、合購的瘋狂 上,給予最大的支持與協助;感謝系辦桂岑姐、慈音姐、Jodie 姐以 及滿姐的照顧,每天到系辦報到成了我的例行事項,因為在那總可以 感受到數不清的溫暖。 最深的感謝要獻給我的父母及家人,因為有你們,我才可以無後 顧之憂的在高雄唸書,做我想做的事,雖然我不常打電話回家,但我 還是常常想念你們的,感謝過去對任性女兒的支持與信任,每當我遇 到挫折時,總是因為這些信任,讓我還有再站起來的勇氣。Leon,雖 然相見的日子很短暫,但信任讓我們一起走過兩年辛苦的歲月,無論 做什麼事,總有你在背後支持,給予源源不絕的加油與鼓勵,謝謝你。 最後,感謝高雄這個城市,在這裡生活了兩年,體驗了不同於台 北的海洋都市風情,也深深的愛上了這個地方,美麗的回憶將隨著不 捨的情懷一起停留在我心中。 趙友甄 謹誌 2006/05/30 高雄 III.

(5) 目錄 頁數 I II III IV VI IX. 摘要 Abstract 誌謝詞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5. 第一節. 科技接受模型(TAM). 第二節.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TAUT). 第三章. 14. 研究方法……………………………………2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0. 第二節 變數定義. 22. 第三節 量表設計. 23. 第四節 量表測試. 25. 第五節 問卷調查. 31. 第六節 資料建立. 31. IV.

(6)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37. 第一節 敘述統計. 37. 第二節 因素分析. 38. 第三節 相關性分析. 44. 第四節 路徑分析. 46. 第五節 控制變數的影響. 48.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6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7. 第二節 研究限制. 75.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75. 參考文獻………………………………………………………77 附錄一 本研究正式問卷……………………………………83. V.

(7) 表目錄 表 2-1 科技接受模型相關實證研究彙總表. 10. 表 2-2 UTAUT 組成構面及子構面與其定義. 19. 表 3-1 各變數操作化定義整理. 22. 表 3-2 正式問卷結構表. 24. 表 3-3 Pretest 結果的 UTAUT 敘述統計. 26. 表 3-4 Pretest 結果 UTAUT 的共同性分析. 27. 表 3-5 UTAUT 量表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29. 表 3-6 UTAUT 轉軸後的成分矩陣. 29. 表 3-7 成份轉換矩陣. 30. 表 3-8 UTAUT 量表解說總變異量. 30. 表 3-9 人口統計「性別」變數統計表. 32. 表 3-10 人口統計「年齡」變數統計表. 32. 表 3-11 人口統計「教育程度」變數統計表. 32. 表 3-12 人口統計「過去使用經驗」變數統計表. 32. 表 3-13 人口統計「自願性」變數統計表. 33. 表 3-14 性別與上網方式 統計表. 33. 表 3-15 性別與連線設備使用狀況 統計表. 34. 表 3-16 性別與線上活動 統計表. 34. 表 4-1 敘述統計. 37. 表 4-2 UTAUT 量表信度檢測結果. 38. 表 4-3 因素分析適合度檢定結果. 39. 表 4-4 變異數累積解釋量. 40. 表 4-5 轉軸後因素矩陣表. 41. 表 4-6 各構面的因素負荷量及信度. 43. 表 4-7 整體相關性分析. 44. VI.

(8) 表 4-8 使用意願對實際使用的模式摘要. 47. 表 4-9 使用意願對實際使用的係數. 47. 表 4-10 路徑系數表. 47. 表 4-11 性別對外部變數的平均數檢定. 49. 表 4-12 對「使用意願」的路徑係數表. 50. 表 4-13 對「實際使用」的路徑係數表. 50. 表 4-14 不同年齡層對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表. 52. 表 4-15 不同年齡對「使用意願」的路徑係數表. 53. 表 4-16 不同年齡對「實際使用」的路徑係數表(1). 53. 表 4-17 不同年齡對「實際使用」的路徑係數表(2). 53. 表 4-18 不同教育程度對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表. 55. 表 4-19 不同教育程度對「使用意願」的影響. 56. 表 4-20 不同教育程度對「實際使用」的影響(1). 56. 表 4-21 不同教育程度對「實際使用」的影響(2). 57. 表 4-22 過去使用經驗對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表. 59. 表 4-23 不同的使用經驗對「使用意願」的影響. 60. 表 4-24 不同的使用經驗對「實際使用」的影響(1). 61. 表 4-25 不同的使用經驗對「實際使用」的影響(2). 61. 表 4-26 自願性對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表. 63. 表 4-27 自願性對「使用意願」的影響. 64. 表 4-28 自願性對「實際使用」的影響(1). 65. 表 4-29 自願性對「實際使用」的影響(2). 65. 表 5-1 實際使用次數分配表. 68. 表 5-2 實際使用頻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69. 表 5-3 使用者對於 PWLAN 的付費意願. 70. 表 5-4 使用者對於 PWLAN 連線費用的接受態度. 70. 表 5-5 控制變數對「使用意願」的影響. 71. VII.

(9) 表 5-6 控制變數對「實際使用」的影響. 71. 表 5-7 國內公眾無線區域網路服務業者計費方式. 74. VIII.

(10)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 4. 圖 2-1 理性行為理論. 6. 圖 2-2 計畫行為理論. 7. 圖 2-3. 8. TAM 原始理論模型. 圖 2-4 UTAUT 理論架構. 14. 圖 2-5 研究架構. 20. 圖 4-1 網路使用者對於無線區域網路接受度的路徑分析. 46. 圖 4-2 不考慮控制變數的路徑關係. 48. 圖 4-3 以性別為控制變項的路徑關係. 51. 圖 4-4 以年齡為控制變數的路徑關係. 54. 圖 4-5 以教育程度為控制變數的路徑關係. 58. 圖 4-6 以過去使用經驗為控制變數的路徑關係. 62. 圖 4-7 以使用者的自願性為控制變數的路徑關係. 66. 圖 5-1 使用意願強度. 67. 圖 5-2 實際使用強度. 68. IX.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公布的「2005 年台灣寬頻網路 使用調查」報告指出,截至 2005 年 1 月中旬為止,台灣地區上網人 口成長約 1,380 萬人,整體人口(0-100 歲)上網率達 60.25%,12 歲以 上人口的上網率則為 64.14%;其中,寬頻網路使用人數約 1,031 萬 人,約佔總人口數五成四(53.78%)。由以上的數據顯示,我國網路與 寬頻發展漸趨成熟,全台連網人數與戶數持續增加,顯示台灣網路相 關多元運用與國人資訊操作能力持續以穩定速度成長。 無線區域網路技術發展一直到 2002 年後才逐漸成熟,初期由於 硬體設備的價錢過於昂貴加上計費方式的不完善,利用 WLAN 上網 始終只是 ISP 業者勾勒的美好畫面,實際使用的普及率並不高。近年 由於政府在 WLAN 相關計畫的推動(例如:數位台灣計劃、M 台灣計 劃等),加上全球 WLAN 的產量日增技術的漸臻成熟、連線所需硬體 設備的價格下降,使得越來越多人可以負擔的起。 ISP 業者看出無線區域上網的趨勢,預期其所帶來的商機無限, 也將上網熱點(hot spot)的廣泛建置列為第一要件,除了在信義商圈、 捷運沿線等人潮匯集處建立公眾無線區域網路(PWLAN)外,也與坊 間許多商家業者簽約,期使能藉由熱點的廣泛設置來建立民眾的無線 上網習慣。 TWNIC 發表 2006 年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指出,2005 年間, 國內民眾無線上網使用人數達 356 萬人、佔總人口數的 18.3%;相較 ~1~.

(12) 去年七月份的 15.9%,以及一月份 12.4%的應用比例,顯出穩定成長 的趨勢。但是值得注意的,儘管政府與民間積極推動無線上網發展成 果日漸顯著,但是大多數民眾使用網路的習慣與服務內容並無明顯改 變,相關網路軟體與服務內容的發展與推廣應用,將扮演影響台灣發 展網路資訊通產業的重要角色。 由以上可知,無線區域上網已成各家 ISP 業者亟欲佔領的下一個 戰場,在 ISP 業者致力於建立各種基礎建設的同時,亦須思考如何將 有線網路使用者的目光轉移至無線上網,畢竟使用者的習慣並非一朝 一夕就可改變,要想增加無線上網的普及率,必須先了解網路使用者 對於無線區域網路的接受程度,針對網路使用者的需求提供專業的應 用服務;而在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同時,服務的成功關鍵因素在於根據 客戶群、客戶價值定出精確的價格,而該價格必須是客戶群所能夠負 擔的層級。.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1) 透過文獻探討,從「網路產業」的角度局部修訂 UTAUT 的 架構,整合出一份新的量表,作為網路使用者對無線區域網路 的接受程度及使用行為的測量工具; (2) 以問卷的方式,調查台灣地區網路使用者對於無線區域網路的 觀感,以了解網路使用者目前的實際接受程度;另一方面,藉 此收集第一手資料,用以進行後續相關研究; (3) 針對台灣地區的網路使用者而言,找出影響其接受度的主要因 素,根據驗證後的架構以及收集到的資料,加以分析以得知影 響無線區域網路接受度的重要構面,釐清主要效果來源。. ~2~.

(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網際網路的使用者,而網際網路的使用 者是指透過各種連線裝置(桌上型電腦、個人手提電腦、手機、PDA… 等)利用電話撥接、有線寬頻或是無線上網等方式連結至網際網路。 就台灣的市場而言,本研究的範圍包含了各家 ISP 業者所提供的網路 服務;就地理範圍而言,由於本研究鎖定於台灣地區,因此使用者必 須要在台灣地區使用網際網路服務,且網際網路服務也必須要使用台 灣地區電信業者之系統為限。.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主要關切的問題在於:網路使用者對於無線區域網路的接 受度及其影響因素。所謂「接受度」包含潛在的(implicit)心態(使 用意願)和外顯的(explicit)行動(實際使用的頻率)兩者。. 研究進行的方式係由基礎理論的搜尋開始,首先依據既有的理論 模型建立研究架構,並擬訂可能的構面(dimensions) ,其次從相關的 文獻論述裡針對每個構面選出已具內容效度的「測項」 (validated determinants) ,整理成問卷的原型(prototype) 。然後,透過訪談和小 規模前測(pretest) ,修訂問卷內容,確定正式問卷的設計。. 正式問卷的設計完成後,以網路問卷的型態張貼在國內最大的 BBS 站上。最後,就所回收的問卷利用 SPSS 軟體進行分析,分別探 討各個統計量的意義,以及這些統計結果可能隱藏的管理意涵。 (圖 1-1). ~3~.

(14) 研究背景、動機. 文 獻 探 討. 主題特性. UTAUT 模型. 研 究 架 構. 問 卷 設 計. 問 卷 調 查. 統 計 分 析. 研 究 結 果. 圖 1-1 研究流程. ~4~. 外生變數.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從過去的研究得知,影響個人對資訊科技接受與否的因素很多。 Davis(1989a)提出「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從使用者內在認知的觀點來解釋使用者採用資訊科技的接受 使用行為,是目前最常被用來研究使用者科技接受的理論模式之一, 也是預測及解釋使用者對於資訊系統的行為意願的有效工具。. 一、科技接受模型之理論基礎 科技接受模式(TAM)乃是針對電腦科技的使用者接收新資訊系 統的行為所設計出來的。Davis(1989b)以 Fishbein & Ajzen(1975)的「理 性行為理論(TRA)」作為基礎,配合資訊系統使用的應用情境,提出 了科技接受模型(TAM)。目的在於簡化理性行為理論(TRA),提供研 究者了解個人在使用科技時,影響其內在信念、態度及意願的外在因 素。 (一)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根據理性行為理論的假設,人們通常是理性且有意識地考慮各種 行為方案的結果(Peter & Olson, 1999; Igbaria et al., 1995) ;因此,欲 預測人們是否會執行某一行為及瞭解其行為發生的原因,就要明確地 瞭解其行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 簡稱 BI)(Fishbein & Ajzen, 1975)。所謂意向係指在行為選擇過程中,所產生的「是否要採取此 行為的某種程度表達」 (張紹勳,2002),亦即個人「想要或不想要表 現某種行為的程度」(Ajzen, 1991) 。根據圖 2-1 的 TRA 理論架構可 知,個人在表現某些特定行為時,通常是由其行為意向(BI)所決定, 而行為意向是由態度與主觀規範二者所構成。就社會心理學而言,態 ~5~.

(16) 度(Attitude; 簡稱 AT)係指個人在從事特定行為時所表現出來的正 面或負面的感覺,換言之,即是想或不想做某項特定行為的感覺(麥 孟生,2000;覃業明,2000)。 行為信念 與評估結果. 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 Beliefs and Evaluations. 規範信念 與依從動機. 行為意向. 實際行為. Behavior Intention. Actual Behavior. 行為態度. Normative Beliefs and Motivation to Comply.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圖 2-1 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 資料來源:Fishbein & Ajzen , 1975 (二)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另一方面,個人想要完成的行為只是一種行為目標,而行為意願 可視為「行為計劃」 。因此,Ajzen(1985)便將理性行為理論加以延伸, 提出計劃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TPB 認為 人的行為意向會受到 1.對該行為所持的態度(Attitude),2.主觀認知的 規範(Subjective Norms),3.認知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等三項因素。計劃行為理論與理性行為理論不同的地方在於態度、主 觀規範外,增加了第三個變項「認知行為控制」 。其理論架構如圖 2-2 所示(Ajzen&Madden, 1986)。. ~6~.

(17) 對行為的態度 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 行為意向. 實際行為. Behavior Intention. Actual Behavior. 行為控制自我 認知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圖 2-2 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資料來源:Ajzen,1991,p182 al.,1989 「計劃行為理論」認為個人信念(belief)會影響他對事件的態度 (attitude),而這種態度其實就是一種「行為控制自我認知」(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一般而言,態度與主觀規範愈正向且自我認知愈 強時,行為意向(BI)愈強,最後會產生實際的行為。 (三)科技接受模型 Davis(1989a)所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型(TAM),主要在探討影響使 用者行為之因素,其理論承襲自理性行為理論,認為信念會影響態 度,並進一步影響行為意向與實際使用行為。和 TRA 不同的是科技 接受模型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個能夠解釋外在因素如何影響內在 信念、態度和行為意向之基礎(Davis,1986; Legris et al., 2003) ,對於 使用者行為不僅可用模式去預測,尚能得到合理解釋,以便研究者可 進一步確認某一特定的系統為何不被接受,且進行適當的矯正措施。 TAM 把影響使用者對某一特定系統使用接受與否的因素歸納成「知 ~7~.

(18) 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 「知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兩大構面,並且以這兩個自我認知的構面與實際行為 (Actual behavior)間的因果關係,提出了以下的原始理論架構(Davis,et al.,1989)(圖 2-3) 知覺有用 PU. 外部變數. 使用態度. 行為意圖. 實際使用. AT. BI. AU. EV. 知覺易用 PEOU. 圖 2-3 TAM 原始理論模型 資料來源:Davis,et al.,1989 科技接受模式的模式有下列幾項基本假定(Davis,1989a;Agarwal & Prasad, 1999): 1. 人們使用科技的行為,可從其行為意願作合理的推測,個體對新 科技的行為意圖(BI)會受到其使用態度(AT)的影響,也就是當一個 人對科技使用的態度越正向,想要使用新科技的行為意圖就越強 烈,而其對新科技的接受度也就越高。 2. 影響個體對新科技的使用態度最重要的兩個信念為「知覺有用」 (PU)與「知覺易用」(PEOU)。「知覺有用」是個體使用新科技的 主要影響因素; 「知覺易用」為個體使用新科技的次要影響因素。 (1)知覺有用:根據 Davis(1989a, p320)的定義是: 「在組織的環境中,使用者對於使用特定的應用系統將會提 高其工作績效或學習表現的期望主觀機率。」當使用者知覺 到系統的有用性程度愈高,採用系統的態度愈正向。. ~8~.

(19) (2) 知覺易用:根據 Davis(1989a, p320)的定義是: 「使用者認知到學習採用系統的容易程度。」當使用者認知到 系統愈容易學習,則採用系統的態度愈正向。就一套系統的設 計而言,系統是否簡單易學,將會影響到使用者接受系統的動 機,進而影響使用的行為。Davis 強調「心力(effort)」是個體 擁有的資源下,在其它資源條件相同下, 一個系統若被認為是 比其它系統容易使用,則此系統被人們使用或接受的程度愈高 (Davis et al.,1989b)。 3. 個體知覺到的有用性除了會影響其使用態度外,也會對行為意願 產生直接的影響。例如由於工作的需求,使用者即使對採用的 態度是負向或是操作困難的,但因系統對於工作有用,所以仍 然具有較高的行為意願。 4. 「知覺易用」會影響個體對新科技「知覺有用」 ,當知覺易用的 程度愈高,則個體對新科技有用認知的程度也可能會愈高。 5. 「外部變數」是指其他可能影響潛在使用者有用性及易用性的一 些外部因素,例如使用者的個人變項、系統特性、環境變項等, 這些外部變數都會透過知覺有用與知覺易用來影響使用者的認 知信念 (Venkatesh & Davis, 1996; Igbaria et al.,)。 (四)科技接受模型的相關研究 TAM 被用來解釋資訊系統的接受度,已經獲得許多的驗證,亦 獲得相當程度之肯定(Patrick, 1996)。茲將學者驗證結果,整理如表 2-1:. ~9~.

(20) 表 2-1 科技接受模型相關實證研究彙總表 作者 Davis(1989). 研究目的 研究架構 發 展 及 驗 證 1、知覺使用(PU) 知 覺 使 用 性 2、知覺易用(PEOU) 及 知 覺 易 用 3、系統使用(AU)自 性 我評估 1、使用意圖(BI) 2、使用態度(AT) 3、主觀規範(SN) 4、知覺有用 5、知覺易用. 研究結果 1、PUÆAU PEOUÆAU 2、 PUÆAU>PEOUÆAU 1、PUÆBI(強) 2、PEOUÆBI 3、AT 為影響 BI 的中介變 數. Davis et al. (1989). 藉由衡量與 解釋人的使 用意圖來預 測對電腦的 接受度. Adams et al. (1992). 利用 Davis 的 模 型 來 驗 證 1、有用性(U) 有用性、易用 2、易用性(EU) 性 及 系 統 使 3、系統使用 用間的關係. 1、驗證了 Davis1989 所提出的模型 2、不論 AU 的自願與 否,U、EU、AU 的 關係不會受到影響. 1、系統設計特色 系統特性、使 2、知覺有用 用 者 認 知 和 3、知覺易用 行為作用 4、使用態度 5、實際系統使用. 1、 PUÆAU>PEOUÆAU 2、系統設計會影響到 接受度. Davis(1993). 1、使用者訓練 2、電腦使用經驗 3、組織支援 發展及驗證 4、終端使用者支援 Lgbaria et al. 有 關 電 腦 使 5、系統品質 (1995) 用的整合性 6、知覺易用 概念模型 7、知覺有用 8、知覺使用 9、使用多樣性. ~10~. 1、個人、組織及系統 特性對 PU、PEOU 是有影響的 2、PEOUÆPU 3、PUÆAU 4、PUÆ使用多樣性.

(21) 作者. Chau (1996). 研究目的. 續表 2-1 研究架構. 1、短期使用 針對修正的 2、長期使用 TAM 所進行 3、易用性 的實證分析 4、使用行為意圖. 研究結果 1、短期使用對 BI 的影 響大於長期使用 2、長期使用對 BI 有正 像但較小的影響 3、易用性和 BI 間沒有 顯著直接的關係. 1、創新特性(包括相 檢驗創新特 對優勢、易用性) 1、創新特性與採用行為 Agarwal & 性、自願性和 2、自願性 有關 Prasad (1997) 接 受 行 為 間 3、目前使用 2、易用性對目前使用沒 的關係 4、未來使用 有顯著的影響 5、意圖 1、相對優勢 為 IT 領域中 2、易用性 Agarwal & 的 個 人 創 造 3、相容性 Prasad (1998) 力 建 構 新 的 4、個人創造力 5、電腦遊樂 模型 6、使用意圖. 當資源受限時,個人創 造力被驗證對 IT/IS 的 早期採用者有影響. 1、個人差異 驗 證 個 人 差 2、知覺有用 Agarwal & 異和 IT 接受 3、易用性 Prasad (1999) 度間的關係 4、使用態度 5、行為意向. 個人在科技使用上的教 育程度、過去相似經驗 和角色會影響 TAM 的 信念. Al-gahtani & King (1999). 驗證及發展 TAM. 1、課程 2、電腦使用經驗 3、訓練 4、支援協助 5、公眾形象 6、相容性 7、系統評價 8、相對優勢 9、使用樂趣 10、易用性 11、使用態度 12、滿意度 13、實際使用 ~11~. 1、TAM 是預測使用態 度、滿意度和實際使 用的有效工具 2、系統的相對優勢對使 用態度及滿意度是 有貢獻的.

(22) 續表 2-1 作者. 研究目的. Hu et al. (1999). TAM 用於醫 生對於遠距 醫學決策的 適用性. Jiang et al. (2000). Venkatesh (2000). Venkatesh & Davis (2000). 研究架構 1、知覺有用性 2、知覺易用性 3、使用態度 4、使用意圖. 1、網路使用 修正 TAM 以 2、短期效果 描 述 使 用 行 3、長期效果 為 4、使用經驗 5、促進條件. 研究結果 1、PUÆAT 2、PUÆBI 3、需要結合更多因素或 是 IT 接受模型來改 進 TAM 的明確性及 解釋效用 1、網路使用與長、短期 知覺有用性、過去使 用經驗和促進條件 正相關 2、外部變數對網路使用 有更實質的影響. 驗證在固定 及調整因素 下特定系統 的知覺易用 性. 1、電腦自我效能 2、知覺外部控制 3、電腦焦慮 4、電腦遊戲 5、知覺樂趣 6、主觀可用性 7、知覺有用性 8、知覺易用性 9、使用行為意圖. 固定因素(電腦自我效 能、知覺外部效能、電 腦焦慮、電腦樂趣)及調 整因素(知覺樂趣、主觀 可用性)是特定系統之 決議用性的決定因素. 建 構 TAM2 透過社群影 響、認知過程 來解釋知覺 有用和使用 意向. 1、自願性 2、使用經驗 3、主觀規範 4、公眾形象 5、工作相關 6、產出品質 7、可驗證性 8、知覺有用 9、知覺易用 10、使用意向 11、使用行為. 社群影響過程(主觀規 範、自願性、公眾形象) 和認知工具過程(業務 相關、產出品質、可驗 證性和知覺易用)顯著 影響使用者接受度. ~12~.

(23) 作者. Chau & Hu (2001). Horton et al. (2001). Lu et al. (2003). 續表 2-1 研究目的 研究架構 1、行為意向 2、使用態度 比較 TAM、 3、主觀規範 TPB 和 分 解 4、知覺行為控制 的 TPB 模型 5、知覺有用性 6、知覺易用性 7、相容性. 研究結果 TAM 和 TPB 在解釋科 技接受度上有限制,從 過去的研究顯示,在專 業背景的終端使用者不 一定有效. 1、知覺有用性 TAM 應用在 2、知覺易用性 內部網路使 3、使用意向 用 4、自評使用. 1、PU、PEOU 和 BI 可 預測內部網路使用 2、TAM 較適用於測量 資源有限及結構化組織 的內部網路使用. 1、科技複雜度 2、個人差異 3、促進條件 4、社群影響 TAM 應用在 5、wireless 信任環境 無線區域網 6、短期知覺使用 路的使用面 7、長期知覺使用 8、易用性 9、接受意向 10、使用態度. 個人差異、科技複雜 性、配合情況、社群影 響和無線網路信任環境 影響使用者的短期、長 期的知覺使用性以及知 覺易用性. 資料來源:Lu et al.,(2003). ~13~.

(24) 第二節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TAUT) TAM 模型主要是提供一個基礎架構,以解釋外部變數對行為意 念的影響(Davis et al.,1989)。在實務上,必須搭配主題特性的不同, 來選擇相關的外部變數。隨著 TAM 相關研究的蓬勃發展,針對不同 領域所提出來的外部變數也越來越多。Venkatesh 等人針對歷年相關 的研究做了回顧,發現過去經過實證的模型各具特色,也分別在各個 領域範疇裡被證實,於是他整合過去文獻中的八個模型:理性行為理 論(TRA)、科技接受模型(TAM)、動機理論(MM)、計畫行為理論 (TPB)、TAM 和 TPB 整合的模型(C-TAM-TPB)、電腦使用模型(Model of PC utilization/MPCU)、創新擴散理論(IDT)、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提出「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的新架構(圖 2-4)。. 對績效的期望 Performance Expectancy. 使用意 願. 對付出的期望 Effort Expectancy. Behavior. 使用行為 Use Behavior. 社群的影響 Social Inflence. 配合的情況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性別. 年齡. 經驗. 自願性. Gender. AGE. Experienc. Voluntariness of Use. 圖 2-4 UTAUT 理論架構 資料來源:Venkatesh et al.,(2003) p447 ~14~.

(25) UTAUT 模型把相關文獻中所提出的論點整合成四個主要的構面 (core determinants): 「對績效的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PE)、 「對 付出的期望」 (Effort Expectancy/EE)、 「社群影響」(Social Influence)、 「配合的情況」(Facilitating conditions),以及四個控制變數: 「性別」 (Gender)、年齡(Age)、經驗(Experience)、自願性(Voluntariness of Use)。 實證結果顯示,這個新架構對科技使用行為的解釋力高達 70%,比過 去所知的任何一個模型都有效。 現就 UTAUT 模型的四個主要構面以及控制變數內涵說明如下: 一、對績效的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PE) 係指「使用者感覺使用系統可幫助其獲得工作績效的程度」 , Venkateshh 由過去文獻中整理出五個子構面(sub-dimension): 「知覺 有用性」 (TAM/TAM2/C-TAM-TPB)、 「外在動機」 (MM)、 「工作相 關」 (MPCU)、 「相對優勢」 (IDT)、 「對成果之預期」(SCT)。Venkatesh et al. (2003) 認為期望效用是“使用系統後可以獲得顯著的獎勵 (Rewards) ",由過去的研究可知,性別以及年齡的差異對於績效期 望的影響較顯著,因此追求績效的男性工作者或年輕工作者會較其他 族群來得突出。 二、對付出的期望(Effort Expectancy/EE) 係指「個人認為使用系統的容易程度」,Venkateshh 由過去文獻 中整理出三個子構面(sub-dimension):「知覺易用性」(TAM/TAM2)、 「系統複雜度」(MPCU)、「操作簡單性」(IDT)。這意指資訊系統的 設計是否可以讓使用者容易使用是接受資訊科技的關鍵因素之一, 如:功能操作是否清楚且容易被瞭解、使用者是否容易使用無線網路 上網等等都是決定系統是否容易使用的因素。Venkatesh et al. (2003) 認為個人對使用系統的努力期望會因性別、年紀有所差異,通常女性 或是年紀較長者較顯著,但這些影響都會隨著使用經驗增加而減少。 ~15~.

(26) 三、社群影響(Social Influence) 係指「個人知覺到對其重要的人認為他應該使用新系統的程 度」 ,Venkateshh 由過去文獻中整理出三個子構面(sub-dimension): 「主 觀規範」(TRA、TAM2、TPB/DPTB、C-TAM/TPB)、「社會因素」 (MPCU)、「公眾形象」(IDT)。 所謂的「主觀規範」係指「當事人被週遭的人所賦予的某種形 象」 、或者「當事者被認為應該如何…」。「主觀規範」會促使當事人 產生行為意願(BI)的論點首先由 Fishbein & Ajzen 在 TRA 裡提出 (1975) ,其後經過許多學者的討論,也出現過不同的結果。Taylor 和 Todd(1995)發現「主觀規範」的確會使當事人產生行為意願, 而 Mathieson(1991)和 Davis et al(1989)則認為兩者關係並不顯著。 按照 Davis 等人的看法(Davis et al.,1989) , 「主觀規範」力量的強弱 與探討主題所處的環境關係密切,例如大學校園內,同為 MBA 學生 的族群內,「典範認同」的力量較弱;企業與企業之間,或者企業內 的同事與同事之間,「主觀規範」的力量則較明顯。 「公眾形象」 「當事人自認某種形象有利於維持或提升自己在團 體中的地位」 (Moore and Banbasat, 1991) ,由於當事人所希望樹立的 形象或印象通常與團體所認同的典範有關,因此,所謂「公眾形象」 與「典範認同」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Venkatesh, et al.,2000) 。 Venkatesh et al. (2003) 認為社群影響與使用意向之間的關係會 受到性別、年齡、經驗與自願使用等的干擾因素影響。此外,社群影 響對年長工作者是很顯著的影響,若以性別來區分,女性工作者會容 易受到高階主管態度與同事的態度所影響。但這些影響通常是剛開始 使用才會發生的,使用一段時間後,社群影響對使用意願並沒有顯著 的影響。. ~16~.

(27) 四、配合情況(Facilitating Conditions) 係指「個人所感受到組織、技術上相關設備對系統使用的支持程 度」 ,Venkateshh 由過去文獻中整理出三個子構面(sub-dimension): 「知 覺行為控制」(TPB/DTPB、C-TAM-TPB)、 「促進條件」(MPCU)、 「相 容性」(IDT)。其中所謂「知覺行為控制」的部分泛指使用者對系統 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認定,也就是使用者對自己能否操作系統 的判斷; 「促進條件」是指客觀環境所提供的技術協助; 「相容性」則 是系統與組織價值的「一致性」 (consistency)。因此,配合情況是指 組織與技術架構支援使用者使用系統,包括電腦軟硬體的支援或系統 操作上的幫助等等 (Venkatesh et al. 2003;Thompson et al. 1991) 。經 驗與年紀是配合情況與行為間的干擾因素。總言而之,Venkates et al. (2003) 考量經驗、性別、年紀、使用者的目的在強調不同的情境下, 個人接受與採用 IT 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必須考量這些干擾因素對導 入策略作適當的修正。表 2-2 為各構面的子構面及其定義整理。. 五、控制變數(Moderators) 在上述四個主要構面(core determinants)外,UTAUT 的理論架 構裡尚有四個影響顯著的控制變數:性別(Gender)、年齡(Age)、使用 經驗(Experience)以及自願性(Voluntariness of Use)等。 過去的相關研究裡不乏對這些變數的討論,以性別因素(Gender) 為例,許多研究指出不同的構面對 BI 的影響與性別有關,像是:在 「對績效的期望」 (PE)對「使用意願」 (BI)的影響方面,女性比 男性明顯,同時由於女性比較在乎他人的看法,因此「社群的影響」 (SI)也較明顯(Venkatesh and Morris, 2000) 。UTAUT 則更進一步 交叉分析其他相關變數(如年齡)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結果發現兩個 以上變數的複合作用(complex interaction)會使影響更為顯著。例如: 在 PE 對 BI 的影響方面,在只考慮性別的情況下,男性比女性明顯, ~17~.

(28) 如果加入年齡因素,則年輕的男性又比其他族群明顯;在「對付出的 期望」(EE)對 BI 的影響方面,女性則比男性明顯,特別是缺乏電 腦使用經驗的年輕的女性;而在 SI 對 BI 的影響方面,女性也比男性 明顯,特別是在非自願情況下、又缺乏電腦使用經驗的年長的女性; 或者 SI 對年齡較大的員工影響較明顯,而這種影響的強度會隨使用 經驗的累積而遞減(Venkatesh ,et al., 2003) 。 Venkates et al. (2003) 認為 UTAUT 模式的目的在提供管理者的 使用工具,管理者可以使用 UTAUT 來衡量新科技的引入,並預測與 解釋使用者接受資訊科技的行為。事實上,無線寬頻網路也是資訊科 技應用之一,本研究利用 UTAUT 模式的各個構面來探討接受與使用 無線寬頻網路的動機,並結合外在控制變數,如:性別、年齡等來探 討網路使用者接受與使用無線寬頻網路的模式。. ~18~.

(29) 表 2-2 UTAUT 組成構面及子構面與其定義. 主構面. 子構面. 對績效的期望 知覺有用性 Performance Expectancy 外在動機. 工作相關 相對優勢 對成果之期望 對付出的期望 知覺易用性 Effort 系統複雜度 Expectancy 操作簡單性 社群的影響 Social Influence. 主觀規範 社會因素 公眾形象. 配合情況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知覺行為控制 促進條件 相容性. 定義 使用者相信使用系統可以改善工作 績效的程度 使用者可因一些活動、作業的改 善、薪水、宣傳而想要表現行動的 感受 系統加強個人的工作績效的程度 使用新方法而可以作的更好的程度 與行為的結果有關,可分為績效預 期與個人預期 個人相信使用系統是簡單的程度 系統是難以瞭解與使用的程度 使用的新系統,讓人感受到難以使 用的程度 個人感受到別人覺得他應該或不應 該有哪些行為 個人對團隊文化的內化及與他們的 協議 使用新系統可以強化別人印象的程 度 個人所感受到內部及外部對自己行 為的限制 讓人認為在某環境中是容易行動的 主觀因素 使用者感受到新系統與存在的價 值、需求、經驗一致的程度. 資料來源:Venkatesh et al. (2003). ~19~.

(30) 第三章. 研究過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綜合上述的文獻回顧,本研究架構可以整合如圖 3-1。其中所謂 的「接受度」是指「使用意願」(BI)和「實際使用」(AU)的強度;外 部變數由 UTAUT 模型中的四個主要構面所組成;控制變數方面,依 照 UTAUT 模型,包括性別(Gender)、年齡(Age)、教育程度 (Education)、使用經驗(Experience)、自願性(Voluntariness of Use )五個 項目。. 對付出的期望. 外部變數. 對績效的期望. 實際 使用行為. 使用意願 (BI). 社群的影響 配合的情況. 性別. 年齡. 過去使用經驗. 自願性 教育程度. 圖 3-1 研究架構 整體來說,本研究與 UTAUT 模型最大的不同在於「時間序列」 以及部份外部變數的內涵。在時間序列方面,UTAUT 就特定的應用 軟體對同一參與者施以訓練,並且在訓練前後進行三個時間點的測 試。由於使用者對於該軟體的「熟悉」程度會隨時間點的變化,可據 以測量「使用經驗」對各構面的影響。但是本研究僅有一個時間斷面, ~20~.

(31) 因此此種形式的控制變數並不在討論範圍之內,本研究所指的「使用 經驗」為個人自評其過去的使用習慣 (Venkatesh et al., 1996)。. ~21~.

(32) 第二節 變數定義 本研究之變數包括對績效的期望、對付出的期望、社群影響、配 合情況,而性別、年齡、使用經驗與自願性是干擾變數,本研究將針 對各變數進行操作化定義整理如表 3-1 所列。 表 3-1 各變數操作化定義整理 變數 對績效的期望. 操作化定義 個人相信使用無線區域上 網可以增加從事線上相關 活動(例:資料搜尋、網路 購物…等)的效率. 參考文獻 Venkatesh et al. (2003). 對付出的期望. 個人認為無線區域上網是 否容易了解及使用。. Davis (1989) 、 Venkatesh et al. (2003). 社群影響. 個人察覺其所重視的人(主 Venkatesh et al. (2003) 管、客戶、家人、朋友)的 Thompson et al. (1991) 態度認為他或她應該使用 無線網路上網,或其所重視 的人(主管、客戶、家人、 朋友)使用無線上網的行為 對個人的影響。. 配合情況. 個人相信現有的組織與技 術架構都支援無線區域網 路的使用。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 Thompson et al. (1991) Venkatesh (2003).

(33) 第三節 量表設計 本研究屬驗證性之實證研究,因此,本研究擬透過問卷調查的方 式檢測本研究之架構。在確定研究變數之後,本研究依據操作性定義 來予以設計問卷。. 本研究之問卷主要根據本研究架構而分為三部份,分別是「網路 使用者對於無線區域網路的接受度」 、「使用者自評網路使用習慣」 、 「個人基本資料」 。本研究問卷所使用之量表,主要採行Davis(1989) 發展的科技接受模式量表及Venkatesh, et al.,(2003)的UTAUT模型中 所整理出的問項(items)為基礎,因此沒有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方面的問題。 在「使用意願」(BI)的部份,由於 UTAUT 的問卷內容係以調查 「後續不同時段的使用意願」為主,與本研究的主題特性不符。因此 本研究在 BI 部分的問卷內容完成參照 TAM2,除依主題特性改以適 當的文字替代,未另加修訂。其餘有關「對績效的期望」 、 「對付出的 期望」 、 「社群的影響」以及「配合的情況」等外部變數部份,除了取 材自相關文獻外,並按原問項的精神,局部修飾其語意,使符合研究 主題的特性。最後整理成以包含 20 個問項的量表原型(prototype), 所有問項均採用李克特五點尺度量表(5-point Likert scale),問項的 陳述方式採用正向問法,其中: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普 通, 4=同意,5=非常同意。而外在變項,則以一般類別尺度處理。 表 3-2 為本問卷設計之結構。完整的問卷,請參考論文附錄一。. ~23~.

(34) 表 3-2 正式問卷結構表. 個人的使用意願. 構 面. 對績效的期望 對付出的期望 社 群 的 影 響. 配 合 的 情 況. 問卷題目. BI-1 我會藉由使用無線寬頻網路上網以從事各種線上相關活動 BI-2 我樂於使用無線寬頻網路上網以從事各種線上相關活動. PE-1 使用無線寬頻網路上網可以增加我從事線上相關活動的效率 PE-2 使用無線寬頻網路上網可以增加我從事線上相關活動的效率 PE-3 對我而言,使用無線寬頻網路上網是有用的 PE-4 我覺得無線寬頻網路上網比使用有線寬頻網路更便利 PE-5 整體而言,使用無線寬頻網路上網所產生的成效是令我滿意的 EE-1 我可以很清楚了解什麼是無線寬頻網路 EE-2 對我而言,學習如何連接及使用無線寬頻網路上網是很容易的 EE-3 我能夠熟練的使用無線寬頻網路上網以從事線上相關活動 EE-4 我覺得使用無線寬頻網路上網可以增加從事各種線上相關活動的 樂趣 EE-5 一般來說,我過去使用無線寬頻網路上網的經驗是愉快的 SI-1 大多數對我有影響的人(主管、客戶、家人、朋友…等)認為我應該 使用無線寬頻網路上網 SI-2 大多數對我很重要的人(主管、客戶、家人、朋友…等)認為我應該 使用無線寬頻網路上網 SI-3 我覺得不會使用無線寬頻網路上網是一種落伍的現象 SI-4 我認為能夠無線寬頻網路上網以從事各種線上相關活動是令人敬 佩的事 FC-1 當我想要使用無線寬頻上網時,我總是可以輕易搜尋到無線網路 的訊號 FC-2 當我想要使用無線寬頻網路上網時,我總是可以輕易的連上網路 FC-3 我可以輕易的獲取使用無線寬頻網路的相關知識 FC-4 一旦遇到使用上的困難,我可以很快的利用各方面的資訊(書籍、 朋友…等)來解決問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4~.

(35) 第四節 量表測試 在實際進行大規模問卷調查前,為了提高量表的品質與有效程 度,通常會先就小樣本進行前測(pretest),其目的包括:(1)確認 個別問項的語意、語氣,避免混淆; (2)檢驗問項間的相關性,剔除 重覆或不相關的問項,簡化問卷,避免受訪者心理上的排斥,提高問 卷信度、效度; (3)了解可能的變異量,據以決定實地進行問卷調查 時所需的樣本數。. 就本研究而言,原型量表的內容取材自文獻資料,在套用的過程 中,除了翻譯本身可能有的語意問題外,部分用辭也因配合研究主題 而修改。此外,同一種措辭在不同的人也可能產生不同的理解,這些 問題可能對問卷的效度造成影響,必須儘量克服。本研究首先訪談幾 位有無線網路使用經驗的人,請他們就問項的涵意(語意、語氣)提 供意見,再根據這些意見對問項的措辭進行修改,淘汰、合併語意混 淆或重複的問項,使問卷容易作答。整體來說,原型量表的 20 個問 項,除了 PE-4、PE-5 外,其他 18 項問項皆忠實轉譯自文獻。在 UTAUT 模型中,PE-4 原意是「使用該系統會增加我昇遷或加薪的機會」 ,但 是本研究為探討網路使用者對於無線區域網路的使用預期,並未涉及 相關升遷及加薪事宜,所以在此與以刪除,並增加「我覺得無線區域 網路上網比使用有線寬頻網路更便利」 、 「整體而言,使用無線區域網 路上網所產生的成效是令我滿意的」兩個題向,藉由跟現在普遍所使 用的有線寬頻相對優劣勢之比較,加強在 PE 部分問項的準確性。 原型量表完成後,隨機分送 48 份問卷,進行小樣本的前測 (Pretest),回收問卷 45 份,問卷回收率 93.75%。以 SPSS 10.0.7C 軟 體就回收的問卷進行分析,敘述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的結果如表 3-3 所示。 ~25~.

(36) 表 3-3 Pretest 結果的 UTAUT 敘述統計. BI-1 BI-2 PE-1 PE-2 PE-3 PE-4 PE-5 EE-1 EE-2 EE-3 EE-4 EE-5 SI-1 SI-2 SI-3 SI-4 FC-1 FC-2 FC-3 FC-4 V-1. 偏態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變異數 統計量 統計量 統計量 統計量 統計量 標準誤 45 3.978 0.783 0.613 -1.149 0.354 45 4.089 0.763 0.583 -0.474 0.354 45 4.222 0.560 0.313 0.044 0.354 45 4.022 0.783 0.613 -0.634 0.354 45 4.222 0.636 0.404 -0.217 0.354 45 3.933 0.837 0.700 -0.602 0.354 45 3.556 0.755 0.571 -0.031 0.354 45 3.822 0.716 0.513 -0.499 0.354 45 3.844 0.767 0.589 -1.618 0.354 45 3.600 0.780 0.609 -0.949 0.354 45 3.867 0.625 0.391 0.096 0.354 45 3.489 0.695 0.483 0.254 0.354 45 3.067 0.889 0.791 0.069 0.354 45 3.089 0.821 0.674 -0.169 0.354 45 2.956 1.021 1.043 0.360 0.354 45 3.133 0.757 0.573 0.429 0.354 45 2.822 0.960 0.922 0.212 0.354 45 3.044 0.903 0.816 -0.284 0.354 45 3.578 1.011 1.022 -0.705 0.354 45 3.600 0.889 0.791 -0.519 0.354 45 3.911 0.668 0.446 -0.377 0.354. 在構念(construct)方面,有關「使用意願」的傾向明顯,在 5 分量表中 BI-1 和 BI-2 的平均分別達 3.97 和 4.08,且變異很小,這個 結果可能與主題系統的外在環境(政府的推動、相關設備價格的下降) 有關;其餘外部變數的部分,19 個問項平均值分布在 2.95 到 4.22 之 間,且偏態(skewness)絕對值均小於 1,表示所有答題者有某一程 度共同的看法。其次,探討個別問項與整體問卷的相關性。以 SPSS 10.0.7 的「主成份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在問卷整體的共同性方面(表 3-4),所有問項的萃取量 ~26~.

(37) (Extraction)皆在 0.5 以上,表示問項被共同因素解釋的比例很高,也 具有一致性。 表 3-4 Pretest 結果 UTAUT 的共同性分析 初始 BI-1 BI-2 PE-1 PE-2 PE-3 PE-4 PE-5 EE-1 EE-2 EE-3 EE-4 EE-5 SI-1 SI-2 SI-3 SI-4 FC-1 FC-2 FC-3 FC-4 V-1. 萃取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831 0.693 0.853 0.626 0.734 0.647 0.671 0.781 0.804 0.780 0.761 0.633 0.849 0.893 0.500 0.693 0.934 0.866 0.778 0.740 0.690. 萃取法:主成份分析。. 此外,對此 45 份問卷資料進行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除去測 量屬於「行為意向」構念的兩個項目(BI-1 和 BI-2)及屬於控制變數的 「自願性」(V-1)後,其餘 18 個屬於「外部變數」的項目進行因素分 析,得出α=0.8578,KMO 值為 0.687(表 3-5),顯示具備因素分析的 ~27~.

(38) 條件。在 Varimax 轉軸下,保留的 16 個題向可以歸納出五個構面 (Eigenvalue>1)(表 3-6),累積解釋量超過 72%(表 3-8)。 _. RELIABILITY Scale Mean if Item Deleted PE-1 PE-2 PE-3 PE-4 PE-5 EE-1 EE-2 EE-3 EE-4 EE-5 SI-1 SI-2 SI-3 SI-4 FC-1 FC-2 FC-3 FC-4. 63.5556 63.7556 63.5556 63.8444 64.2222 63.9556 63.9333 64.1778 63.9111 64.2889 64.7111 64.6889 64.8222 64.6444 64.9556 64.7333 64.2000 64.1778. ANALYSIS Scale Variance if Item Deleted 61.8434 62.5980 60.8889 60.9980 58.4495 59.1343 61.2455 59.1949 60.8556 58.6192 55.9374 56.9010 58.6495 63.4162 56.6343 57.2909 57.0273 56.4222. Reliability Coefficients N of Cases = 45.0 Alpha = .8578. -. SCALE Corrected ItemTotal Correlation .3741 .1807 .4190 .2871 .5566 .5266 .3010 .4701 .4309 .5966 .6556 .6359 .3679 .1212 .5461 .5369 .4846 .6165. N of Items = 18. ~28~. (A L P H A) Alpha if Item Deleted .8542 .8617 .8526 .8581 .8470 .8484 .8570 .8503 .8522 .8460 .8416 .8431 .8562 .8636 .8468 .8472 .8501 .8435.

(39) 表 3-5 UTAUT 量表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Kaiser-Meyer-Olkin 取樣適切性量數。 0.687 Bartlett 球形檢定 近似卡方分配 458.9124 自由度 153 顯著性 2.62E-32. 表 3-6 UTAUT 轉軸後的成分矩陣. 成份 1 BI-1 BI-2 PE-1 PE-2 PE-3 PE-4 PE-5 EE-1 EE-2 EE-3 EE-4 EE-5 SI-1 SI-2 SI-3 SI-4 FC-1 FC-2. 成份 2. 成份 3 0.881 0.732 0.846. 成份 4. 成份 5. 0.629 0.538 0.847 0.826 0.827 0.594 0.662 0.796 0.825 0.479 0.736 0.919 0.876 0.510. "萃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旋轉方法:旋轉方法:含 Kaiser 常態化的 Varimax 法。" a 轉軸收斂於 9 個疊代。. ~29~.

(40) 表 3-7 成份轉換矩陣 成份轉換矩陣 成份 1 2 3 4 1 .650 .489 .259 .255 2 -.513 -.092 .564 .620 3 .462 -.578 .589 -.167 4 -.067 .622 .306 -.055 5 .313 -.179 -.417 .721 萃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旋轉方法:旋轉方法:含 Kaiser 常態化的 Varimax 法。. 5 .455 .162 -.281 -.715 -.419. 表 3-8 UTAUT 量表 解說總變異量 初始特徵值 平方和負荷量萃取 轉軸平方和負荷量 成 變異數 變異數的 總和 累積% 總和 變異數的% 累積% 總和 累積% 份 的% % 1 5.426 30.145 30.145 5.426 30.145 30.145 3.671 20.393 20.393 2 3.303 18.350 48.495 3.303 18.350 48.495 2.496 13.868 34.261 3 1.911 10.618 59.113 1.911 10.618 59.113 2.380 13.223 47.484 4 1.297 7.204 66.317 1.297 7.204 66.317 2.213 12.293 59.777 5 1.029 5.718 72.035 1.029 5.718 72.035 2.206 12.258 72.035 6 0.935 5.194 77.229 7 0.751 4.174 81.403 8 0.661 3.675 85.078 9 0.575 3.197 88.275 10 0.475 2.638 90.913 11 0.404 2.246 93.159 12 0.315 1.748 94.906 13 0.251 1.397 96.304 14 0.229 1.270 97.574 15 0.162 0.900 98.474 16 0.135 0.752 99.225 17 0.084 0.464 99.690 18 0.056 0.310 100.000 萃取法:主成份分析。. 經過一系列的嘗試,顯示問卷資料的「可操作性」 (operability) 高,可以據以進行大規模的正式調查。此外,小樣本預先測試(pretest) ~30~.

(41) 的另一個目的,是希望藉數據的變異量(variance)推算實地進行問 卷調查時所需的最少樣本數。就本次回收的資料看,受訪者填答的變 異量以 SI-3 最大(s2=1.043) ,在顯著水準α=0.05 的條件下,若希 望控制所有問項(items)的抽樣誤差(sample error)不超過±0.15, 則按式 3-1 計算所需樣本數至少為 178 個(表 3.2.1)。. 第五節 問卷調查 原型問卷(prototype)經前測後全數保留,再加上網路使用者自評 的使用習慣、以及作為控制變數的人口統計變項和實際使用情況等, 構成最後問卷。本研究採用網路問卷的形式蒐集所需資料,進行資料 的分析與處理工作。利用線上專業問卷調查網:my3Q.com (http://www.my3q.com/misc/register/register.phtml),建立網路問卷,並 將網址連結轉貼於全台最大的 BBS 站: 「批踢踢實業坊(bbs://ptt.cc)」 中的問卷版及無線網路版中。 調查期間自 2006 年 01 月 31 日起迄 2006 年 03 月 21 日止,歷時 五週。網路問卷有效回收 180 份,皆無填答不完整的情況。. 第六節 資料建立 (一) 人口統計資料 於問卷調查進行的五週內,陸續對回收的問卷進行整理,在逐筆 檢視確認無填答不完整等無效問卷後,先對每份問卷與以編號,再依 序輸入 SPSS 資料檔中。編號的目的便於核對輸入資料是否錯誤。有 ~31~.

(42) 效問卷建檔完成後,再重新核對一次,以修正錯誤的輸入資料。180 份有效樣本的敘述統計結果如表 3-9~表 3-13 所示。 表 3-9 人口統計「性別」變數統計表 性 別. 人 數. 百 分 比. 男. 105. 58.3%. 女. 75. 41.7%. 表 3-10 人口統計「年齡」變數統計表 年齡 18-25 歲 26-35 歲 36-45 歲 56 歲以上. 人數 116 50 13 1. 百分比 64.4% 27.8% 7.2% 0.6%. 表 3-11 人口統計「教育程度」變數統計表 教育程度 高中職 專科 大學 碩、博士. 人數 1 9 74 96. 百分比 0.6% 5% 41.1% 53.3%. 表 3-12 人口統計「過去使用經驗」變數統計表 過去使用經驗 從來沒有 一年以下 一~三年 三~五年 五年以上. 人數 12 61 75 15 17 ~32~. 百分比 6.7% 33.9% 41.7% 8.3% 9.4%.

(43) 表 3-13 人口統計「自願性」變數統計表 自願性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普通 同意 非常同意. 人數 4 8 32 102 34. 百分比 2.2% 4.4.% 17.8% 56.7% 18.9%. (二) 受訪者使用習慣統計資料 此外,為了瞭解受訪者的日常網路使用習慣與 WLAN 的接受度 是否有關聯,本研究一共設計了四題問項,受訪者可針對自身的網路 使用習慣填答,除了第二題問項:「有關無線網路的使用頻率,請問 以下的敘述中,何者最接近您的實際使用情況」是藉由使用者對於實 際使用頻率的自我評量來衡量外,其他三個問項皆為複選題。180 份 有效樣本的統計結果如表 3-14~表 3-16。. 表 3-14 性別與上網方式 統計表 撥接上網 有線寬頻. 家用無線 公眾無線 寬頻 寬頻. 男性. 3. 96. 29. 22. 女性. 2. 53. 41. 19. Column Total. 5 2.8%. 149 82.8%. 70 38.9%. 41 22.8%. ~33~. Row Total 105 58.3% 75 41.7% 180 100%.

(44) 表 3-15 性別與連線設備使用狀況 統計表 手持設備 個人電腦 (PDA、手機). 未曾使 用過 WLAN. 男性. 82. 17. 11. 女性. 68. 6. 5. Column Total. 150 83.3%. 23 12.8%. 16 8.9%. Row Total 105 58.3% 75 41.7% 180 100%. 表 3-16 性別與線上活動 統計表 從來沒有. 金融交易. 投資下單. 購物. 線上服務. 男性. 16. 19. 10. 41. 84. 女性. 8. 14. 4. 39. 66. Column Total. 24 13.3%. 33 18.3%. 14 7.8%. 80 44.4%. 150 83.3. ~34~. Row Total 105 58.3% 75 41.7% 180 100%.

(45) (三) 資料分析方法 研究的統計分析工作分成六個部份進行:(1)敘述統計 (2)因素分 析 (3)平均數檢定 (4)變異數分析 (5)相關性分析 (6)研究主題的路徑 分析,使用的工具則是視窗版的 SPSS(Release 10.07C Standard Version,2000 )茲將所使用之統計方法及其應用分述如下: (1) 描述統計(百分等級及次數分配)(descriptive statistic): 用以描述本研究樣本之基本資料及各主要變數之基本特性,以便 對樣本之分布情形及其基本特質進行初步的了解,並以敘述統計 方式來分析樣本變項資料的統計、各項的次數、百分比等。 (2) 本研究以 Cronbach α係數檢驗量表信度,以項目分析方法了解 量表題項的鑑別度。 (3) 本研究以 T-test 來考驗網路使用者的「使用意願」 、「對績效的期 望」 、 「對付出的期望」 、 「社群影響」 、 「配合情況」 、 「自願性」上 的差異。 (4) 本研究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來考驗網路使用 者的性別、年齡、過去的使用經驗年資、教育程度、自願性等五 個向度 在「使用意願」 、 「對績效的期望」 、 「對付出的期望」 、 「社群影響」 、 「配合情況」等五個構面上的差異上。 (5) 以因素本身交叉的相關性分析確認整體問卷的效度。其次,分 別計算各控制變數以及「使用意願」 、 「實際使用」間的皮爾森相 關係數(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cy) ,了解各控制變數的 關係,確認每一構念在不同的條件(性別、年齡、教育程度、 WLAN 使用經驗、自願性)下所受到的影響,並分別探討其中 的意涵。 (6) 研究主題的路徑分析。以所獲得的因素建構出研究主題的路徑 ~35~.

(46) 關係圖(causal links) ,首先,在不考慮控制變數的影響下,以 線性迴歸的方式計算出每條路徑的標準化迴歸係數(β)及顯著 性(P) ,目的在了解使用者對無線區域網路(WLAN)接受度的全 貌。其次,加入控制變數的考慮,在對每個控制變數進行層別後, 重新計算每條路徑的標準化迴歸係數(β)及顯著性(P) ,目的 在確認各個控制變數對不同路徑關係的影響。. ~36~.

(4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敘述統計 180 筆有效樣本的敘述統計結果如表 4-1 所示。21 個問項觀測值 集中在 2.856 到 4.183 之間,並未有明顯偏高或偏低的現象: 表 4-1 敘述統計. BI-1 BI-2 PE-1 PE-2 PE-3 PE-4 PE-5 EE-1 EE-2 EE-3 EE-4 EE-5 SI-1 SI-2 SI-3 SI-4 FC-1 FC-2 FC-3 FC-4 V-1 有效的 N (完全 排除). 個數 統計量 180 180 180 180 180 180 180 180 180 180 180 180 180 180 180 180 180 180 180 180 180. 敘述統計 平均數 標準差 變異數 偏態 統計量 統計量 統計量 統計量 標準誤 3.956 0.902 0.814 -1.159 0.181 4.067 0.894 0.800 -1.079 0.181 4.183 0.758 0.575 -1.097 0.181 3.967 0.877 0.770 -0.838 0.181 4.122 0.774 0.600 -1.091 0.181 3.778 1.028 1.056 -0.572 0.181 3.600 0.894 0.800 -0.495 0.181 3.889 0.851 0.725 -0.608 0.181 3.889 0.845 0.714 -0.966 0.181 3.811 0.896 0.802 -0.656 0.181 3.800 0.912 0.831 -0.800 0.181 3.422 0.818 0.670 -0.118 0.181 3.000 0.951 0.905 0.000 0.181 2.978 0.933 0.871 -0.081 0.181 3.028 0.988 0.977 -0.056 0.181 2.928 0.872 0.760 0.090 0.181 2.856 0.975 0.951 0.258 0.181 2.950 0.965 0.930 0.139 0.181 3.567 0.998 0.996 -0.544 0.181 3.644 0.967 0.934 -0.623 0.181 3.856 0.853 0.728 -1.029 0.181. 180. ~37~.

(48) 第二節 因素分析 問卷中的 18 個問項依據 UTAUT 模型區分為二部份,PE-1 到 FC-4 屬於「外部變數」的題組;BI-1 到 BI-2 則屬於測量「使用意願」(BI) 的題組(Cronbach’s α=0.7494)。首先以 SPSS 軟體對 PE-1 到 FC-4 進 行信度分析複驗,其結果如表 4-2 所示,整體 Cronbach’s α=0.8989。 採用主成分分析法以 SPSS 軟體對 18 個題向進行因素分析,其結果 如表 4-3、4-4、4-5 所示。 表 4-2 UTAUT 量表信度檢測結果 RELIABILITY. ANALYSIS. -. SCALE. (A L P H A). Item-total Statistics Scale Mean if Item Deleted. Scale Variance if Item Deleted. Corrected ItemTotal Correlation. Alpha if Item Deleted. PE-1. 59.2278. 88.6238. .5700. .8912. PE-2. 59.4444. 87.2315. .5697. .8908. PE-3. 59.2889. 87.7373. .6206. .8897. PE-4. 59.6333. 86.3006. .5227. .8925. PE-5. 59.8111. 85.3384. .6778. .8874. EE-1. 59.5222. 89.2900. .4551. .8942. EE-2. 59.5222. 89.0107. .4776. .8936. EE-3. 59.6000. 87.3475. .5489. .8914. EE-4. 59.6111. 86.0490. .6183. .8892. EE-5. 59.9889. 86.7932. .6476. .8887. SI-1. 60.4111. 86.1429. .5827. .8903. SI-2. 60.4333. 85.8447. .6142. .8893. SI-3. 60.3833. 89.7237. .3545. .8980. SI-4. 60.4833. 90.8098. .3472. .8974. FC-1. 60.5556. 86.6617. .5356. .8919. FC-2. 60.4611. 85.9259. .5862. .8902. FC-3. 59.8444. 86.8248. .5119. .8927. FC-4. 59.7667. 86.6268. .5434. .8916. ~38~.

(49) 表 4-3 因素分析適合度檢定結果 RELIABILITY Alpha =. ANALYSIS. -. SCALE. Reliability Coefficients 18 items .8971 Standardized item alpha =.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Kaiser-Meyer-Olkin 取樣適切性 量數。 Bartlett 球形檢定 近似卡方分配 自由度 顯著性. (A L P H A) .8989. 0.843 1944.320 153.000 0.000. 首先,在樣本適合度檢驗方面,KMO=0.843 且 Bartlett’s 球型檢 定(Test of Sphericity)達顯著水準(P<.001),顯示樣本資料符合進行項 目分析的基本條件(表 4-3);其次,在特徵值(Eigenvalue)>1 的條件下 經最大變異數轉軸( Varimax Rotation)可以歸納出四個構面 (components),變異累計解釋量超過 68.2%(表 4-4、4-5) 18 個項目中除了 EE-4 被歸入第一個構面以及 EE-5 出現不同構 面交叉負荷量(crossing loading)不大於 0.5 的情況,無法被納入任何一 個構面外,其餘 16 個均分別有明確的歸屬。. ~39~.

(50) 表 4-4 變異數累積解釋量. 初始特徵值 成 份. 總和. 變異數 的%. 解說總變異量 平方和負荷量萃取 累積% 總和. 1 6.757 37.537 37.537 6.757 2 2.473 13.739 51.276 2.473 3 1.943 10.794 62.070 1.943 4 1.106 6.146 68.215 1.106 5 0.851 4.729 72.945 6 0.739 4.107 77.052 7 0.593 3.297 80.348 8 0.572 3.177 83.525 9 0.502 2.789 86.315 10 0.492 2.731 89.046 11 0.407 2.259 91.305 12 0.342 1.900 93.205 13 0.299 1.660 94.864 14 0.253 1.405 96.269 15 0.244 1.355 97.624 16 0.180 1.001 98.626 17 0.156 0.867 99.493 18 0.091 0.507 100.000 萃取法:主成份分析。. 變異數 的%. 累積%. 37.537 13.739 10.794 6.146. 37.537 51.276 62.070 68.215. ~40~. 轉軸平方和負荷量 變異 總和 數 累積% 的% 3.887 21.594 21.594 3.116 17.313 38.907 2.915 16.195 55.102 2.360 13.113 68.215.

(51) 表 4-5 轉軸後因素矩陣表 成份 1 0.835668 0.84468 0.829866 0.70397 0.679563. 成份 成份 2 成份 3. 成份 4. PE-1 PE-2 PE-3 PE-4 PE-5 EE-1 0.783 EE-2 0.843 EE-3 0.866 EE-4 0.621994 EE-5 0.451 SI-1 0.836 SI-2 0.827 SI-3 0.660 SI-4 0.671 FC-1 0.840 FC-2 0.796 FC-3 0.579 FC-4 0.608 萃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旋轉方法:旋轉方法:含 Kaiser 常態化的 Varimax 法。. 從問項本身來看,EE-4 詢問「我覺得使用無線區域網路上網可 以增加從事線上相關活動的樂趣」原先是歸類於「對付出的期望」構 面,從過去的研究顯示,所謂「知覺上容易操作」可能透過「知覺上 對我有用」(PU)和「使用樂趣」(Enj)的構面所表現出來(Davis,1989; Igbaria,et al.,1995),由於目前許多使用者願意使用的原因在於無線區 域網路的便利性,加上現階段服務供應商在推廣無線區域網路時,皆 以資訊供應的及時性作為推廣的主軸,使得受訪者在作答時無法將 ~41~.

(52) 「樂趣」這個形象與無線區域網路做直接的連結,而呈現與原先假定 不同的情況。EE-5 詢問「一般來說,我過去使用無線網路的經驗是 愉快的」 ,由於現階段國內無線區域網路佈建的範圍不夠廣泛,連線 品質、速度及穩定性都未達到一定的水平,受訪者在填寫這個問項 時,顯然因題目與所知現況有所落差因為導致這個問項的統計分析結 果不佳。最後刪除 EE-5 所涵蓋的問項內容及信度(Cronbach’s α)且 將 EE-4 歸入因素一中,其結果及各構面的信度如表 4-6。 構面信度方面介於 0.8057 到 0.8861 之間,按主成份分析法所歸 納出的四個主要因素中, 「因素一」包含 PE-1~PE-5、EE-4 等六項, 「因 素二」包含 EE-1~EE-3 等三項, 「因素三」包含 SI-1~SI-4 等四項, 「因 素四」包含 FC-1~FC-4 等四項。 因素分析結果與 UTAUT 模型相關文獻一致性極高。其中因素一 相當於 UTAUT 模型中的「對績效的期望」(PE);因素二相當於「對 付出的期望」(EE);因素三相當於「社群的影響」 ;因素四相當於「配 合情況」 。. ~42~.

(53) 表 4-6 各構面的因素負荷量及信度. PE-1 PE-2 PE-3 PE-4 PE-5 EE-4 EE-1 EE-2 EE-3 SI-1 SI-2 SI-3 SI-4 FC-1 FC-2 FC-3 FC-4 α=. 因素 1 0.835668 0.84468 0.829866 0.70397 0.679563 0.621994. 成份 因素 2 因素 3 因素 4. 0.783 0.843 0.866 0.836 0.827 0.66 0.671. 0.8861. 0.84 0.796 0.579 0.608 0.8537 0.8057 0.8204. ~43~.

(54) 第三節 相關性分析 按上節因素的結果,問卷可以歸納出五個獨立構念(constructs), 即「使用意願」及其他四個可能影響的因素(對績效期望、對付出的 期望、社群影響、配合情況),經由交叉相關性分析可以檢驗整體問 卷的外部效度(表 4-7)。. 表 4-7 整體相關性分析. 使用 意願 使用意願 對績效 的期望 對付出 的期望 社群影響. 配合情況. 實際使用. 對績效 的期望. 對付出 的期望. 社群 影響. 配合 情況. Pearson 相關 顯著性 (雙尾) 個數 Pearson 相關 0.655** 顯著性 (雙尾) 0.000 180.000 個數 Pearson 相關 0.403** 0.390** 顯著性 (雙尾) 0.000 0.000 180.000 180.000 個數 Pearson 相關 0.294** 0.447** 0.144 顯著性 (雙尾) 0.000 0.000 0.054 個數 180.000 180.000 180.000 Pearson 相關 0.314** 0.398** 0.505** 0.385** 顯著性 (雙尾) 0.000 0.000 0.000 0.000 180.000 180.000 180.000 180.000 個數 Pearson 相關 -0.038 0.103 0.660 0.192** 0.196* 顯著性 (雙尾) 0.616 0.170 0.379 0.010 0.008 個數 180.000 180.000 180.000 180.000 180.000 ** 在顯著水準為 0.01 時 (雙尾),相關顯著。 * 在顯著水準為 0.05 時 (雙尾),相關顯著。. ~44~. 實際 使用.

(55) 由表 4-7 的整體相關性分析可知: (1)「使用意願」與「對績效的期望」 、 「對付出的期望」 、 「社群影響」、 「配合情況」之間的皆呈現正相關。 (2)「對績效的期望」與「對付出的期望」 、「社群影響」 、「配合情況」 之間的皆呈現正相關。 (3)「對付出的期望」與「配合情況」之間呈現正相關,但是與「社 群影響」之間的關係不顯著。 (4)「社群影響」與「配合情況」之間呈現正相關。. ~45~.

(56) 第四節 路徑分析 經因素分析並確認各構面的信度之後,圖 3-1 的研究架構可以進 一步具體描述成圖 4-1 的路徑關係。其中外部變數包含「對績效的期 望」 、 「對付出的期望」 、 「社群影響」 、 「配合的情況」等四個構面,控 制變數則包含「性別」 、 「年齡」 、 「教育程度」 、 「過去使用經驗」以及 「自願性」等。. 對績效的期望. 對付出的期望. 使用意願. 實際使用. 社群影響 性別. 年齡. 自願性. 配合的情況 教育程度. 過去經驗. 圖 4-1 網路使用者對於無線區域網路接受度的路徑分析 按照本研究的設計,所謂「網路使用者對於無線區域網路接受度」 泛指網路使用者對無線區域網路的「使用意願」以及「實際使用」的 情況。其中, 「實際使用」是以受訪者實際使用無線區域網路的頻率(次 數)為測量指標;而所謂「使用意願」的強度則為問項 BI-1 和 BI-2 的 加總平均。 首先,以「實際使用頻率」作應變數(dependent variable)對「使 用意願」進行迴歸分析,以確認其路徑關係。其標準化迴歸係數(β) ~46~.

(57) 為-0.038 且未達顯著水準(significant),顯示兩者之間不具有因果關係 (表 4-8、4-9)。. 模式 1 A. 模式 1. A. 表 4-8 使用意願對實際使用的模式摘要 模式摘要 估計的標準 R R 平方 調過後的 R 平方 誤 0.038 0.001 -0.004 1.270 預測變數:(常數), 使用意願. 表 4-9 使用意願對實際使用的係數 係數 未標準化係數 標準化係數 B 之估計 標準 Beta 分配 值 誤 (常數) 2.916 0.483 使用意 -0.059 0.118 -0.038 願 依變數\:實際使用頻率. t. 顯著性. 6.034 0.000 -0.502 0.616. 其次,每一個可能的外部變數對「使用意願」和「實際使用」的 影響方面,在不考慮控制變數的情況下,其路徑係數分別如表 4-10 所示,關係達顯著水準(P<.05)的部份以黑體字表現。 表 4-10 路徑系數表 使用意願 R2=0.443 (N=180) 對績效的期望 對付出的期望 社群的影響 配合的情況. β 0.585*** 0.182** 0.013 -0.015 * P<0.05. P 0.000 0.008 0.847 0.825 **P<0.01. ~47~. 實際使用 R2=0.034 β -0.012 -0.032 0.14 0.163 ***P<0.001. P 0.889 0.721 0.106 0.078.

(58) 路徑分析結果顯示,在不考慮控制變數的情況下, 「對績效的期 望」和「對付出的期望」對使用者意願的影響顯著,但對於不論是那 一個外部變數對網路使用者的實際使用頻率則沒有顯著影響。(圖 4-2). 對績效的期望 0.585***. 對付出的期望. 使用意願. 實際使用. 0.182**. 社群影響. 配合的情況 * P<0.05. **P<0.01. ***P<0.001. 圖 4-2 不考慮控制變數的路徑關係. 第五節 控制變數的影響 就本研究而言,除了建構出一般性的路徑關係(圖 4-2)外,本研 究也認為網路使用者的「性別」 、 「年齡」 、 「教育程度」 、 「過去使用經 驗」 、 「自願性」對於整個路徑係數也會有影響。也就是說,要去探討 在這五個控制變數的影響下,路徑關係會不會發生改變?外部變數對 無線區域網路的接受度(使用意願及實際使用頻率)的影響會否因為 這些控制變數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在操作上,本研究按問卷的設計,把所有資料就不同「性別」 、 「年 齡」 、「教育程度」 、「過去使用經驗」、「自願性」加以分層別,再以 SPSS 對層別後的資料重新進行(1)變異數分析(ANOVA)或平均數檢定 (T-test),以了解各因素的反應強度在不同層別間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48~.

(59) 並據以確認層別的適切性;(2)迴歸分析(Regression),確認不同層別 的新路徑關係,並從實務的角度探討分析結果以及其內涵。. 一、性別的影響 依據有效樣本分布(表 3-9),受訪者的性別,男性佔總樣本的 58.3%,女性佔 41.7%。為探討性別對於外部變數的四個構面(對績效 的期望、對付出的期望、社群的影響、配合情況)是否有影響,以 Levene 檢定及 T-test 來檢定是否有差異。其檢定結果如表 4-11。 表 4-11 性別對外部變數的平均數檢定 SEX (1)男性 對績效的期望 (2)女性 (1)男性 對付出的期望 (2)女性 (1)男性 社群影響 (2)女性 (1)男性 配合情況 (2)女性 (1)男性 使用意願 (2)女性. 平均數 標準差 F 檢定 顯著性 差異比較 3.87 0.76 2.330 0.129 3.97 0.60 3.92 0.84 1.398 0.239 3.78 0.64 2.86 0.80 4.272 0.040* (2)>(1) 3.16 0.62 3.29 0.85 3.153 0.077 3.21 0.70 3.95 0.91 5.799 0.017* (2)>(1) 4.10 0.61. 表 4-11 的 T 檢定顯示: (1)不同性別的使用者在「社群影響」因素的強度表現上,確實有顯 著不同的反應。 (2)藉由差異比較,發現女性對於「社群影響」因素的重視程度(平均 值=3.16)大於男性(平均值=2.86)。. ~49~.

(60) 在「性別」因素的控制下,外部變數對「使用意願」及「實際使 用」 (使用頻率)的路徑係數分別如表 4-12 和 4-13 所示,其中關係 達顯著水準(P<.05)的部分以黑體字表示。 表 4-12 對「使用意願」的路徑係數表 男性 R2=0.48 (N=180) 對績效的期望 對付出的期望 社群的影響 配合的情況. β 0.622*** 0.224* 0.045 -0.093. 女性 R =0.332 2. P 0.000 0.015 0.587 0.350. β 0.548*** 0.176 -0.85 0.067. P 0.000 0.104 0.487 0.534. 表 4-13 對「實際使用」的路徑係數表 男性 R2=0.29 (N=180) 對績效的期望 對付出的期望 社群的影響 配合的情況. β 0.61 0.18 0.098 0.042. 女性 R =0.088 2. P 0.617 0.886 0.392 0.761. β -0.087 -0.018 0.139 0.317*. P 0.532 0.888 0.331 0.014. 由表 4-12、4-13 可知: (1)不論男女,對於「對績效的期望」因素都很重視外,男性明顯受 到「對付出的期望」因素的影響,上網方式簡單、複雜與否都是影 響其願不願意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不論男女,對於「社群的影響」、 「配合的情況」皆不顯著,顯見 此二項外部因素與使用意願間的路徑關係並未因性別而有異。 (3)在實際使用頻率方面,女性在「配合情況」與「實際使用」的關 係呈顯著,代表女性在乎外在環境、技術成熟等因素是否都支援無 線區域網路的使用。 ~50~.

(61) (4)其餘三個變數對實際使用的影響均與性別無關。 以「性別」作為控制變數的路徑關係如圖 4-3 所示。比較不考慮 控制變數的使用意願和實際使用的路徑分析結果(圖 4-2),二個外部 變數(對績效的期望、對付出的期望)對無線區域網路接受度的「使用 意願」影響顯著,表示與使用者的性別而有所差異;而只有「配合情 況」與「實際使用」的路徑關係顯著,其餘三項外部變數對實際使用 的影響不顯著。. 對績效的期望. 對付出的期望. 使用意願. 實際使用. 社群影響. 配合的情況 性別. 圖 4-3 以性別為控制變項的路徑關係 二、年齡的影響 根據有效樣本的分布(表 3-10),受訪對象的年齡可以分成四個層 級:(1) 18-25 歲(2) 26-35 歲 (3) 36-45 歲 (4) 56 歲以上,由於第四層 級人數只有一人,在此予將其併入第三層級(36-45 歲),並重新命名 為「36 歲以上」。以上層級大致可以理解為老、中、青三代。 表 4-14 的單一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顯示,不同年齡層的 使用者對各個因素所反應出來的強度並未有顯著差異。在年齡因素的 ~51~.

(62) 控制下,四個外部變數(可能影響因素)對「使用意願」及「實際使用 頻率」的路徑係數分別如表 4-15、4-16、4-17 所示,其中關係達顯著 水準(P<.05)的部份以黑體字表示。. 表 4-14 不同年齡層對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表 構面名稱. 變數類別. 平均值. 標準差. 3.95. 0.62. 3.83. 0.86. 3.87. 0.69. 3.93. 070. 3.81. 0.88. 3.45. 0.66. (1)18-25歲. 2.92. 0.77. 公司支持 (2)26-35歲. 3.08. 0.72. (3)36歲以上. 3.18. 0.57. (1)18-25歲. 3.23. 0.77. 配合情況 (2)26-35歲. 3.30. 0.80. (3)36歲以上. 3.30. 0.92. (1)18-25歲. 4.03. 0.77. 使用意願 (2)26-35歲. 3.95. 0.95. 4.04. 0.50. (1)18-25歲 對績效的 (2)26-35歲 期望 (3)36歲以上 (1)18-25歲 對付出的 (2)26-35歲 期望 (3)36歲以上. (3)36歲以上. F檢定. 顯著性. 0.556. 0.574. 2.702. 0.070. 1.350. 0.262. 0.173. 0.841. 0.199. 0.820. Scheffe 檢定. 由表 4-14 可知,不同年齡層的網路使用者對各構面的組間效果皆 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年齡因素不會對構面產生影響。 ~52~.

數據

圖 2-1  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  資料來源:Fishbein &amp; Ajzen , 1975
圖 2-2  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資料來源:Ajzen,1991,p182 al.,1989          「計劃行為理論」認為個人信念(belief)會影響他對事件的態度 (attitude),而這種態度其實就是一種「行為控制自我認知」(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一般而言,態度與主觀規範愈正向且自我認知愈 強時,行為意向(BI)愈強,最後會產生實際的行為。  (三)科技接受模型      Davis(198
表 2-1  科技接受模型相關實證研究彙總表  作者  研究目的  研究架構  研究結果  Davis(1989)  發 展 及 驗 證知 覺 使 用 性 及 知 覺 易 用 性  1、知覺使用(PU)  2、知覺易用(PEOU) 3、系統使用(AU)自       我評估  1、PUÆAU        PEOUÆAU 2、 PUÆAU&gt;PEOUÆAU  Davis et al
圖 2-4  UTAUT 理論架構  資料來源:Venkatesh et al.,(2003)    p447 對績效的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 對付出的期望Effort  Expectancy 社群的影響 Social Inflence配合的情況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使用意願 Behavior  使用行為 Use Behavior性別 Gender 年齡 AGE經驗 Experienc自願性  Voluntariness of Use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1961 年Lawrence Roberts使用低速網路線 將劍橋與加州的電腦相連,展示廣域網路 (wide area network) 的概念..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另外,透過表 4-2 的結果可以看出,金融業受訪者最不重視的五項評估準則 因素依序為「C 41 親友推薦我使用網路電子支付」(權重為 0.013)、 「C 44 消費金額

Wi-Fi 定位即利用無線網路來傳遞信號,根據各種網路參數和算法可以找出使用

假設 H1 經驗開放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部分成立 假設 H2 盡責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不成立 假設 H3 外向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部分成立 假設

Mutual information is a good method widely used in image registration, so that we use the mutual information to register images.. Single-threaded program would cost

無線感測網路是個人區域網路中的一種應用,其中最常採用 Zigbee 無線通訊協 定做為主要架構。而 Zigbee 以 IEEE802.15.4 標準規範做為運用基礎,在下一小節將 會針對 IEEE

Shi, “Worst case tolerance analysis of linear analog circuits using sensitivity bands,” IEEE Trans. Shi, “Worst-case analysis of linear analog circuits using sensitivity b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