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實施現況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實施現況之研究"

Copied!
16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謝 辭

回想三年前帶著興奮的心情,再次踏入熟悉的中師校園,心裡不斷湧 出對於求得更廣博且深入的學術與知識的渴望,而三年來披星戴月往返於 台中—彰化的進修,在任課教授的引導下,開啟與奠定了邁向學術殿堂的 基石,這一路走來真是意志力與體力的長期對抗,而到了論文口試後,學 習總算有了實質的成果與收穫,完成了學習的另一階段,心裡的如釋重 負,讓我覺得踏實許多。 在台中教育大學行碩班的學習當中,最感謝的是廖春文教授,從論文 題目的選定、擬定研究計畫到論文計畫口試階段都給予我莫大的指導與關 懷,打下很好的基礎,在論文計畫口試通過後,廖教授因肺癌往生,最是 讓我感傷,實非筆墨可以形容。在廖教授治療期間感謝侯世昌教授的接續 指導,使我獲益良多,不致於迷失方向,而能逐步的將論文完成,更是讓 我感激不已。另外,江志正教授與張奕華教授在口試期間細心的審查,並 給予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我在論文學習的過程中,獲益匪淺。另一方面, 進行問卷施測時,台中市、台中縣、彰化縣及南投縣各個學校教師的熱誠 協助,個人真是銘感五內。 論文的孕育過程是艱辛交雜著美好的回憶,在台中教育大學美麗的環 境涵養下,學習是件美好的事,感謝英發、瑋亮的支持與鼓勵,使我在學 習的過程中不覺得孤單;感謝信義國中小黃夢涵校長、行政團隊及教師們 的專業表現與鼓勵,使我無後顧之憂,能兼顧課業與校務。 最後,感謝我最親愛的家人,老婆的包容與照顧家庭、父母和長輩的 鼓勵、兒女的貼心,您們一路來的陪伴,是我完成論文的最大動力。謹以 本論文獻給師長、家人與好朋友。

吳 聖 威 謹識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2)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實施現況。首先瞭解國民小學 教師所知覺的校長科技領導之現況,其次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 師所知覺的校長科技領導之差異情形,接著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 校長科技領導之差異情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調查問卷」 進行資料的蒐集。研究對象主要以臺灣中部四縣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 主,抽取88所公立國民小學,789位教師作為研究樣本,實際有效樣本為 670位,可用率為85﹪。所得資料採用SPSS for Windows 12.0中文版套裝 軟體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 料處理。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的現況知覺,屬於中上程度。 二、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的知覺,因性別、年齡、服務年資之不 同而有差異。 三、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之知覺,因學校地區、學校規模與教室 網路連結之不同而有差異。 四、國民小學校長的科技領導,因校長性別、學歷的不同而有差異。 依據上述研究結論,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國民小學校長及未來研究 者,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科技領導、校長科技領導

(3)

The Stud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Sheng-Wei Wu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tudy implementa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First, we acknowledge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Second, we study 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in the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bout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hird, we study 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in the principal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bout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

The research was execu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to collect data. The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ity, Taichung County, Changhua County and Nantou County were adopted to be objects of study. 789 teachers from 88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were taken as samples of this study, and 670 teachers 85% of the sampling were considered vali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software of SPSS for Windows 12.0, the sampling was analyzed with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There are some conclusions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Most of th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re slightly higher than middle level.

(4)

technology leadership exist in the teachers with the different gender, age and years of experience.

3.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percep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exist in the teachers with the different school area, school size and the network linkage among classrooms.

4.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exist in the principals with the different gender, School record. .

(5)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科技在當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

……...………13

第二節 科技領導的意涵

………...…...…...……41

第三節 科技領導的相關研究

………...……6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2

第四節 實施程序

………..91

第五節 資料處理

………..…………..…………..91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93

第一節 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知覺之分析

……….…93

第二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與學校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

對校長科技領導知覺之差異分析

……….…..94 第三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校長在科技領導之差

異分析

………...………….………113

(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19

第二節 結論

………...……….122

第三節

建議………...………...…………..125

參考文獻

………...………...129

一、中文部分

………...…….……….129

二、英文部分

……….136

附 錄

..……….………..………..…….….140

附錄一 問卷同意書

………..…….….140

附錄二 指導教授推薦函

………..……...………….….141

附錄三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調查問卷(專家效度評析用)...142

附錄四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150

附錄五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54

(7)

表 次

表 2-1 相關教育科技計畫內容……….15 表 2-2 「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與教育科技相關的重點投資計畫...22 表 2-3 台灣歷年教育科技政策發展趨勢……….23 表 2-4 知識管理的意義………..………..….……..……..30 表 2-5 傳統的學習環境和融入科技的新學習環境之比較…….…....……36 表 2-6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相關研究……...………..………37 表 2-7 歐洲學校教育十六項品質指標………..…....…..…….40 表 2-8 國內學者對於領導的定義之整理……….…………42 表 2-9 國外學者對於領導的定義之整理……….44 表 2-10 領導者所需具備的特質………..…..……….46 表 2-11 轉型領導的定義………..………..….………51 表 2-12 新型領導理論所強調的主題………...…..………..52 表 2-13 領導者權力基礎的轉移……….…………..…..………55 表 2-14 教育科技領導技巧的相關研究………..….…………..63 表 2-15 國內科技領導的相關研究………...………66 表 2-16 願景、計畫與管理的評量項目……….67 表 2-17 成員發展與訓練的評量項目………..…………...68 表 2-18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的評量項目………..………...68 表 2-19 倫理與法律議題的評量項目………...………..69 表 2-20 整合科技於課程與教學的評量項目……….69 表 2-21 科技與基本設施的支持的評量項目………….………..…………..70 表 2-22 評鑑與研究的評量項目………..…..………….70 表 3-1 預試樣本分布及回收情形………..……..…...………..75 表 3-2 預試之教師樣本基本資料………..…...76

(8)

表 3-3 預試學校校長之基本資料………...…77 表 3-4 本研究母群體(中部四縣市)學校數與百分比統計………...….….78 表 3-5 中部四縣市不同學校規模施測樣本數分配……….………79 表 3-6 研究樣本抽樣人數……….79 表 3-7 正式問卷調查樣本回收情形……….79 表 3-8 正式問卷調查有效教師樣本基本資料……….80 表 3-9 正式問卷調查校長基本資料與教師填答人數對應情形………….81 表 3-10 建立本研究問卷效度之學者專家(依姓氏筆畫排列)…….…….83 表 3-11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問卷各向度之專家效度分析…..…....84 表 3-12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問卷」項目分析摘要………….……86 表 3-13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問卷」因素分析摘要……….88 表 3-14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問卷」信度分析摘要……….89 表 4-1 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知覺之分析……….93 表 4-2 性別變項在校長科技領導之 t 檢定……….……….96 表 4-3 不同年齡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知覺之差異分析…...98 表 4-4 不同學歷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知覺之差異分析…...100 表 4-5 不同服務年資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之差異分析…...103 表 4-6 不同學校地區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知覺之差異分析……106 表 4-7 不同學校規模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知覺之差異分析……109 表 4-8 不同教室網路連結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知覺之差異分析112 表 4-9 不同個人、學校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之 差異情形……….………..……...….……113 表 4-10 校長性別變項在校長科技領導之 t 檢定………..…….….115 表 4-11 不同學歷的國民小學校長在科技領導之差異分析…..….………117

(9)

圖 次

圖 1-1 研究步驟圖………..………….9 圖 2-1 學校組織變革的來源………..……….…..27 圖 2-2 影響學校組織變革效能的因素………...…………..29 圖 2-3 行政領導發展時期……….45 圖 2-4 倡導關懷象限圖……….48 圖 2-5 管理方格的領導方式………..……..………48 圖 3-1 本研究之架構………...………..73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當人類邁入二十一世紀,為因應時代的快速變遷,資訊科技的一日千 里,數位媒體的如此普及,世界先進國家均積極的推展資訊教育,促使我 國教育界思考學生在新世紀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才能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 挑戰,以適應 e 世代變遷快速的生活。 當知識成為世界各國主要競爭關鍵時,終身學習必然成為保持競爭優 勢的不二法門。尤其是在資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資訊科技影響無遠弗屆 的現代社會中,如何利用先進的科技,獲取有用的資訊,並將其融入學習 與教學之中,從而達到提昇競爭力之目標乃是當務之急(林麗惠,2003)。 在新世紀中,資訊科技排山倒海而來,席捲全球,打破舊經濟時代的 藩籬,迎接新經濟時代的來臨,希冀學生能透過電腦科技、網路學習,豐 富學生學習型態並增進學習成效,促進同儕、師生間的互動機會。教育部 從 2001 年起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並將資訊教育列為新興議題,在九年一 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中明白指出:「在資訊化的社會中,培養每個國民具 備資訊知識與應用能力,已為各國教育發展的重點,各國紛紛推動相關的 資訊教育計畫,以為其國家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發展奠基。資訊教育旨在培 養學生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的能力,更要養成學生創造思考、問題解決、 溝通合作與終身學習的能力,以發展健全的國民。」(教育部,2003)。 教育部在 2001 年規劃完成的「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亦勾勒出中 小學資訊教育的願景:「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識伴 終身」(教育部,2001)。基於有效達成此願景,學校校長必須因應環境變 遷、時代潮流趨勢、資訊科技發達、知識經濟的到來,增進科技領導的作

(11)

為,然而欲增進校長科技領導作為,首先需清楚了解校長科技領導的現 況,此為動機之一。

教育部於 2001 年起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資訊教育列入新興議 題,並推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等重大教改政策的同時,根據《天下雜 誌》2000 年,針對國民中小學教師所作的「教師運用資訊網路能力」的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只有 19.9 %的小學教師會在課堂上使用電腦或網路輔 助教學,而國中僅有 15﹪的教師應用科技於教學現場;74 %的教師在每週 二十到二十八堂課的上課時數中,使用電腦的時間少於一個小時;使用網 路與國外教師進行協同教學,以及指導學生參加國際性合作學習計劃的比 例,不到 1 %;90 %的教師很少透過網路與學生家長聯絡;教師間經常進 行教學經驗分享的比率只有 9 %;至於教師使用線上學習課程的比率只有 13 %(李雪莉,2000)。這項調查,引起教育界普遍討論與反思。 張雅芳(2003)進一步指出,老師的資訊能力已較前項調查攀升許多, 有 92﹪的老師已學會文書處理,81﹪的老師會收發電子郵件,67﹪的老師 會編寫網頁,79﹪的老師對自己在教學上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已有相當的 信心。但多數教師在運用科技教與學的能力上,仍停留在單向傳輸,沒有 真正掌握網際網路雙向互動與學習的內涵。 在教學科技的發展方面,由於電腦、網路及多媒體科技的日趨成熟, 教學與學習的型態也隨之改變,多媒體教材、利用網路學習社群進行 e-learning、網路教學等成為新主流。學校教師應能適當地運用各種教學策 略、教學科技、方法與媒體,才能確保教學品質的提昇與教育目標的達成。 教育部(1998)在我國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短期指標亦指出中小 學教師需具備:「資訊課程專業素養、套裝軟體及應用軟體操作素養、各 科應用網路教學基本素養。」陳香吟(2002)針對資訊教育目標與政策規 劃方式提出:「資訊教育的培育應該有階段性,第一步:充實老師的資訊 能力;第二步:提供教師及學生擁有充足的資訊設備;第三步:老師及學

(12)

生心態的轉變。」基於有效的提升教師的資訊素養,校長必須對「用科技 支持學習,用科技支持教學」採取必要的領導行為,此為動機之二。 Tichy 和 Cardwell 在「The Cycle of Leadership 」一書中指出,二十一 世紀最鮮明的特色,就是速度和持續行動。而驅策這種現象的力量就是科 技,科技容許每個人隨時、及時取得資訊,而且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所謂 「快」(fast)的概念只會變得「愈來愈快」(faster)(引自邱如美譯,2004a)。 美國 2001-2002 年的校長指南(The Principal's Handbook 2001-2002) 指出,時下的中小學校長所面臨到的八項主要課題與挑戰包括:一、成為 有效的領導者;二、得到與留住高素質(high-quality)的教師;三、使用 科技支援學習;四、融合普通與特殊教育;五、培育學生和職員準備高利 害相關(high-stakes)的考試;六、處理安全與保護的議題;七、早期閱 讀教學;八、幼稚園學科課程(引自張奕華,2003a) 「用科技支持學習」不僅是當下美國中小學校長所面臨到刻不容緩的 挑戰與議題,亦是美國教育部戮力於提昇每一位學童學習的重要政策(張 奕華,2003a)。面對科技時代的來臨,校長需扮演變革的催化者,導入科 技於教學場域,引領學校成員追求新興科技的進步與革新。是以,學校校 長乃至於學校行政人員均應具備有科技領導的意識與知能。在科技領導的 推動與執行上,台灣仍待進一步努力(謝文斌,2004)。 吳勁甫與鄭彩鳳(2000)指出校長是學校組織的靈魂人物,其領導成 功與否影響整個學校的發展甚鉅。西諺有云:「有什麼樣的校長,就有什 麼樣的學校」。校長職(principalship)的角色係為引導公立學校變革之重 要關鍵,為準備學校與學生迎接資訊時代(information-age),需要校長科 技領導(technology leadership)的努力(引自張奕華,2003a)。 基於校長的領導對於學校組織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不同的校長可 能有不同科技領導作為的差異存在,而其差異也深深的影響學校的發展, 因此,探討校長科技領導作為的差異,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校長除本身需

(13)

具備資訊素養,兼而透過科技領導作為推廣教師專業訓練與有效運用科技 於教學現場,期能藉由提升校長科技領導的作為,建立一支資訊素養優良 教師大軍,引領學校組織脫胎換骨,迎向高峰。此為動機之三。 人類發展由過去以農、魚、牧、林、礦為主的農業經濟時代,經過工 業革命的洗禮,進入以機器代替手工的工業經濟時代,邁入新世紀科技 化、資訊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有形資產轉變到無形資產的發展趨勢,科技 引發以知識的生產、創造、傳遞、保存、創新為主的新經濟型態浪潮,而 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總站在新經濟潮流的前端,二十世紀末電子科技一 日千里,經濟蓬勃發展,造就許多「科技新貴」,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網 路科技、奈米科技、生物科技的日新月異,將創新推向無限可能。 面對新經濟求才若渴的需求,各國皆強調透過教育來培養具競爭力的 人才。美國政府提出「二十一世紀美國教育行動」;日本宣示「培養具有 生存實力的下一代」;新加坡政府則欲建立「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林 海清,2002)。以上國家所為,在在顯示人才的培育,已是新經濟時代國 家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自 1980 年初期起,美國有許多州已著手進行教育制度改革,特著重 教育科技:以標準為基礎之教育改革的關鍵因素。科技對於學校改革者之 目標有補強之作用,可幫助教育人員和學生在課堂上或教室外創出新的教 學方式。一旦予以有效的運用,科技可提升學生之學習績效(李勝富, 1999a)。美國教育部於 1999 年新增的九個計畫,教育科技即佔了兩項(李 勝富,1999b)。 美國在新科技的發明與應用上,皆為全球之首,我國在教育政策的制 訂與實施方面也常師法美國,校長的科技領導在美國已相當受到重視,在 我國則尚未引起教育界廣泛的討論,因此,我國教育界應積極研究校長科 技領導等相關主題,並將研究結論與建議提供相關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行 政人員參考,以促進教育的改革與進步。此為動機之四。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以科技領導的相關研究文獻作為理論基 礎,藉由問卷調查填答方式進行研究,旨在描述、說明國民小學校長科技 領導之現況、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的差異情形,提供相 關教育行政單位及學校行政人員之參考,以促進教育的改革與進步。具體 而言,其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的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的差異情形。 三、根據綜合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供相關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行政人員 參考,以促進教育的改革與進步。

貳、待答問題

根據前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待答問題如下: 一、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的現況如何? 二、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知覺之差異情形如 何? 三、不同學校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知覺之差異情形如 何? 四、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校長之科技領導差異情形如何?

(1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科技領導

科技領導係指領導者結合新穎與新興的科技和必要的領導技巧,提供 優質的軟硬體設施,營造有利科技應用的文化與環境,透過組織全員資訊 科技素養的養成與提升,促進組織的效能。

貳、校長科技領導

校長科技領導係指校長結合新穎與新興的科技和必要的領導技巧,發 展學校科技願景,支持成員的科技訓練,提供優質的軟硬體設施,營造有 利科技應用的文化與環境,適時做好科技評鑑工作,關注科技使用的倫理 議題,注重人際溝通,透過學校全員資訊科技素養的養成與提升,促進教 學和行政的效能。本研究所指的校長科技領導係指問卷填答者在「國民小 學校長科技領導調查問卷」上的「發展科技願景、計畫與管理」、「學校成 員發展與訓練」、「學校科技設施與融入教學的支持」、「評鑑與研究」、「社 會、法律和倫理議題」、「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等六個層面,所得分數為 代表,得分高者代表教師所知覺之校長科技領導程度高,得分低者反之。 以下說明校長科技領導各層面意義: 1.發展科技願景、計畫與管理:校長能領導成員共塑學校科技願景,擬訂 定學校科技計畫,倡導科技的使用,分配與管理科技資源。 2.學校成員發展與訓練:校長能鼓勵與支持學校組織成員在科技方面的專 業發展與訓練。 3.學校科技設施與融入教學的支持:校長能提供適當軟硬體的科技設備, 以作為學校組織成員行政與融入教學的使用。 4.評鑑與研究:校長能依據評鑑的規準評鑑學校組織成員,在科技使用的

(16)

情況,對運用科技於行政與教學上,做持續性的檢討與回饋。 5.社會、法律和倫理議題:校長能帶領教職員工遵守科技使用的安全與著 作權等相關政策與法律規定,並與成員討論使用科技時的道德議題。 6.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校長能了解和關心教職員工和學生在科技方面的 需求,並能展現耐心來激發教職員工學習使用科技,對於科技廠商、社 區人士、家長、支持團體都能維持正面的關係。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的現況與國民小學教師知覺 校長科技領導的情形,藉由文獻探討與分析,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作 為進一步調查問卷編製的依據。據以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人員之 參考。茲就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分述如下

壹 、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進行,兼採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二種方法,茲說明如下: 一、文獻分析 首先,探討校長科技領導的相關文獻與分析,藉由文獻探討與分析, 最後歸納校長科技領導的向度,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二、問卷調查 為瞭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的現況與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 領導的情形,本研究以自行編製之「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調查問卷」 作為工具,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統計,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歸納研究發 現,作為提出具體建議的依據。

(17)

貳、研究步驟

茲將本研究進行的步驟綜合如下所述: 一、擬定研究計畫 先閱讀文獻,確定研究主題、界定研究範圍與性質,擬定研究計劃與 進度,撰寫研究大綱。 二、探討相關文獻 廣泛蒐集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資料,確定研究內容,作為本研究理 論依據與研究架構及編製問卷之參考。 三、依據文獻探討及徵詢學校實務者的意見 在探討相關文獻中,請教專家學者協助釐清觀點,著手編製專家問卷 ,請教學者專家及實務工作者,惠予提供建議與指正以使研究更趨周延。 四、編製調查問卷及預試 彙整專家問卷,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編製預試問卷,進行預試問卷之 施測、分析和修訂工作,再進行正式問卷的編製。 五、實施問卷調查 確立研究樣本,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樣本,並將正式問卷寄至各 校進行調查。 六、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

(18)

回收問卷進行資料整理,利用 SPSS for Windows 12.0 中文版統計套裝 軟體,進行輸入與統計分析。 七、撰寫研究論文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歸納研究發現,做成研究結論與建議,撰寫研究 論文。 本研究之研究步驟如圖1-1所示: 依據以上研究步驟所得資料,將本研究論文分成五章加以說明,第一 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與實施;第四章為研究 擬定研究計畫 探討相關文獻 依據文獻探討及徵詢學校實務者的意見 編製調查問卷及預試 實施問卷調查 撰寫研究論文 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 探討相關 文獻 請教專家 學者意 見 圖 1-1 研究步驟圖

(19)

結果之分析與討論;第五章則為結論與建議。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包括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詳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係以台灣中部地區台中市、台中縣、彰化縣與南投縣四縣 市之公立國民小學編製內教師為研究對象(不含 2004 年度新設立的學校)。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內容想要探討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的現況;探討不同背景變 項之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的差異情形。

貳、研究限制

因為時間、經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取向等主客觀條件之因素, 本研究基本存在以下幾點限制: 一、研究地區的限制 本研究基於時間與經濟因素,僅以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為主,進行 調查。故研究結果僅限於台灣中部地區(台中市、台中縣、彰化縣、南投 縣)四縣市,無法推論至全國其他縣市。 二、研究對象的限制

(20)

本研究之對象僅以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編製內教師為對象,職員、 學生、家長及社區民眾等相關學校參與者並未列入。是為本研究之限制。 三、研究工具的限制 本研究係採量化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要蒐集資料的方法,雖能獲取 大量資料作統計分析,但恐因填答者因個人知覺、經驗等因素而產生填答 誤差,進而影響研究結果,是為本研究之限制。

(21)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從文獻中探討科技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與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 導有關的理論及相關的研究課題,茲分為三節加以探討,第一節科技在當 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第二節科技領導的意涵、第三節國民小學校長科技 領導相關之研究。

第一節 科技在當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

新世紀人類的生活,幾乎都離不開科技,科技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進 步與否的重要指標,而科技的發展也影響著學校組織的變革,因此,學校 領導者必須掌握新興科技的脈動,引導成員運用科技在學校發展中,提升 學校效能。本節就科技的發展趨勢、科技帶動學校組織的變革、科技對學 校教育之影響等三面向,分述如下:

壹、科技的發展趨勢

一、世界主要國家在科技的發展現況 依據「世界經濟合作會議」的資料顯示,從 1995 到 2000 年間,全球 的數位學習規模,以每年 45%的速度迅速成長。世界各先進國家對於促進 數位學習產業及應用發展皆不遺餘力,並有許多國家級大型計畫推動中。 (一)美國

美國教育部在 1988 年提出「國家教育科技計畫」(Call to Action for American in the 21 Century);1994 年,美國 EDUCAUSE 組織推動 National Learning Infrastructure Initiative 計畫 (NLII) EDUCAUSE 是美國推動高等

(23)

教育活用資訊科技的主要機構之一。此組織於 1994 年 11 月開始推動 NLII 先導計畫。計畫主要目標是希望透過資訊科技的力量來改善高等教育的教 學環境,包括提昇教學品質、降低學習費用、提供多元的學習途徑(行政 院,2002a)。

美國政府 在 1997 年底,由白 宮的科 技辦公室與 國防部 共同推動 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Initiative 先導計畫(ADL)。ADL 先導計畫的 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教材再用與共用機制」(Sharable Course Object Reference Model, SCORM)的建立,來縮短教材開發的時間、減少教材開發 的成本,促成教材能在各學習平台間流通自如。計畫的主要目標在於讓美 國的公務員與軍事人員未來都能隨時隨地,在需要時就能運用各式各樣裝 置,如個人電腦、數位助理、大哥大或網路電視,來取得所需的教材資源, 即刻進行學習。同時在這教材共用機制下,也能達成大幅降低美國政府訓 練費用的目標(行政院,2002a)。 美國教育部 1999 年新增的九個施政計畫來看,教育科技即佔了兩項, 即科技教師訓練(Technology Teacher Training)及隨時隨地學習夥伴計畫 (Leaning Anytime Anywhere Parnership),前者是協助訓練新進老師在教室 中使用科技,後者則是運用遠距教育科技及相關設備,以增進成年人接受 高等教育及終身學習的機會(李勝富,1999b)。各項相關教育科技計畫 如表 2-1 所示:

(24)

表 2-1 相關教育科技計畫內容 計畫 內容 教師科技訓練與 終身學習之新猶 在全國推動使全國學童在二十一世紀來臨時具備足夠 的科技智能、擁有溝通、數學、科學、閱讀、思辨能力 等技能,期能進一步學習,並提升生產力與工作績效。 各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社區、民營機構、以及各 級政府共同合作,以達到總統所揭櫫的科技智能挑戰四 項目標:1.全國所有老師都獲得能幫助所有學生透過電 腦和資訊高速公路來學習的訓練與支援;2.所有老師、 學生的教室內都有最新型的電腦;3.每一間教室都與資 訊高速公路連線;4.將有效而吸引人的軟體和網路資源 整合於學校內的每一項課程當中。 教育科技方案 之投資 1.投資七千五百萬美元用以幫助訓練所有新進教師運 用科技;2.投資四億七千五百萬美元於科技智能挑戰基 金(Technology Literacy Challenge Fund);3.投資一 億零六百萬美元於科技創新挑戰補助基金(Technology Innovation Challenge Grant);4.投資一千萬美元於區域 教 育 科 技 聯 盟 ( Regional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Consortia)5.投資七千五百萬美元於一項新的研究方 案:對於電腦與通訊之學習程序及其進展情形如能做進 一步之了解,將有助於提升全美各年齡階層所接受教育 與訓練之品質。這筆經費用以支援以下幾個領域之工 作:(1)深入了解學習程序以及科技與新的教學方法 在改善學生閱讀與數學成績上的貢獻;(2)發展新的 學習科技,諸如一套「智慧家教系統」(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及其模擬;(3)對於業經研究證實之學習科 技如何予以成功、大規模且持續採用之策略加以評估。 6.投資三千萬美元用以提升隨時隨地學習夥伴關係; 7.投資一千萬美元用以支持以社區為基礎的科技中心。 資料來源:整理自李勝富(1999b)。頁 43-46。 依據世界經濟合作會議的資料顯示,從 1995 到 2000 年間,全球的數 位學習規模以每年 45%的速度迅速成長。以蓬勃引用數位學習的美國而 言,近八成大學設立了遠距課程,提供學分、學位的課程總數超過九萬個, 修讀遠距教育的學生人數更佔現有在學生中的三分之一強。至少有二百萬 名美國學生參加,將在 2006 年成長至五百萬左右。

(25)

全球各國引用數位學習模式的人數急遽增加,在企業的訓練上,各種 專業證照、學分班的開設不計其數,IDC 預估全美 500 大企業約有 60%已 開始使用數位學習作為教育訓練的主要輔助工具。

美國教育部於 2000 年 12 月提出國家級資訊教育計畫「E-Learning: Putting a World-Class Education at the Fingertips of All Children」,該計畫主 要目標為: 1.所有的老師及學生不論是在教室、學校、社區或是家裡,都能夠隨時 取得資訊;2.所有的老師都能善用科技來輔助教學;3.所有學生都具備有操 作電腦之基本能力;4.研究方向著重於如何善用科技於教與學,來改善下 一代的學習;5.數位化的內容及網路的應用將會轉換傳統教與學的概念。 數位學習以實體大學結合線上學習的「混合模式」是主流,美國 Duke Univerity 的線上 MBA 學程是一代表。美國的「純網路大學」以 University of Phoenix、 Capella University、 Cardean University 為代表。University of Phoenix 是個成功典範,其股票自 2000 年上市以來更飆升了 80%。 Cardean University 由 Unext 於 2000 年創立,以企業在職進修為主要市場。Capella University 提供線上課程並授予學士學位及碩士學位 (由講師 Tutor 引導的 Online course、自修式學習的 Directed study)。

麻省理工學院的兩項大型計畫:OCI 與 OKI。(a)Open Courseware Initiative(OCI),在十年之內將 2000 門該校課程放上網路。到 2003 年,已 有 500 門課程上網,2011 年時,上網課程會超 2000 門,這些教材包括老 師的授課講義、習題、教學大綱、測驗、模擬試題及授課錄影帶,老師可 自由選擇是否提供教材,所有網站上資料都是免費、公開、不設任何限制, 但不授與學分。(b)Open Knowledge Initiative(OKI)發展互通性學習工具, 以利教材製作時可配合教學法的需求;OKI 將與美國知名大學攜手合作, 以長遠的目光來規劃、建置第二代校園網路學習環境,這環境不但能有效 實施網路課程,也能支援課堂教學所需的網路工具。麻省理工學院主要負

(26)

責學習環境架構規劃與基本系統建置,史丹佛則負責提供各式工具,如測 驗出題系統、成績簿、討論區等,另外像哈佛、威斯康新、北卡、密西根、 賓州大學、達特茅斯等十家名校,則同意先試行採用該新學習環境,並提 供試行情況與改進意見(行政院,2002a)。 (二)加拿大 1995 年加拿大政府因應資訊科技帶給教育體系的改變,推出「Life-long

Learning on The Knowledge Highway」計畫。希望透過資訊高速公路的計 畫,能夠提供更有效的學習環境、增加更多的學習管道,讓學習者能在任 何時候、任何地方取得他們所需的學習內容,並減少從學校階段到職場之 間的學習斷層(行政院,2002a)。

(三)歐盟

因應歐盟審議委員會於 1996 年 6 月針對教育軟體及多媒體輔助工具的 提案,歐盟委員會提出了「Lea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的行動計畫。 此行動計畫的目標對象是中小學的科技教育建設,包括學校網路的建置、 老師的訓練及教育軟體的製作。其中最重要的三大目標為:1.藉由提供新的 管道與世界聯結,加速學校進入資訊社會的腳步;2.提供大量多媒體教育 軟體,鼓勵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法;3.善用資訊社會的各式工具,強化 歐盟教育與訓練的多元化(行政院,2002a)。 挪威政府在 2000 年 8 月的 Competence Network 計畫,以服務挪威公 民專業訓練的需求;於同年 8 月挪威政府協同各界組成了挪威最大的學習 聯盟 NKN (The Competence Network of Norwegian Business and Industry), 並與美國 LMS 大廠 Saba 共同合作建立 NKN,發表了全世界第一個網路知 識交換系統(Internet-based Knowledge Exchange Network),用以提升挪威企 業界的整體技能。挪威的 NKN 的七大目標爲:建立有效的工作訓練、協

(27)

助人民獲得工作所需的技能、讓所有勞工都具有某項工作所需的專長、挪 威企業有責提供給挪威員工所需的職場訓練、有效地提供各階層所需的訓 練、提供及時的訓練方案、整合各種學習的應用以提供給各個産業。The Competence Network 服務的目標對象是挪威一萬七千家企業,最終的目標 則是希望能夠服務兩千三百萬來自各個不同工作領域的挪威人民。要提供 一個給如此多人使用的平台,其擴展性及使用彈性必須相當完備,而 Saba 公司所提供的平台,已成功地將挪威的政府單位、大專院校、職技專校、 商業組織及勞動者結合起來,有效率的將線上訓練傳遞到每一個階層(行 政院,2002a)。 荷蘭經濟部 2001 年 5 月啟用 Acadoo 產業學習入口網計畫,以解決每 年欠缺 15,000 名資訊技術人才的現象,荷蘭經濟部與歐洲大型 ASP 業者 Siennax 共同提出了建置產業學習入口網站的計畫,命名為 Acadoo。該網 站由美國數位學習大廠 Saba 提供平台,並支援能力檢測、學習內容管理及 傳送、線上顧問服務、虛擬社群等服務。此入口網站定位為能力培訓中心, 將學習者的學習需求資料與學習供應商的供給資料作一個串聯,所提供的 訓練著重於 IT 技術、網路通訊技術及財務系統這三大塊。此計畫之目標為 提昇荷蘭工作者的職場競爭力、解決每年欠缺 15,000 資訊技術人才的現象 (行政院,2002a)。 英國 以美 國為 競爭 對手 ,成 立「E-university」 公司 ,結 合 知名的 Cambridge University、Open University、York University、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期望吸引七萬五千名海外學員(行政院,2002a)。

(四)澳洲

澳洲在 1997 年於墨爾本成立的「21 世紀大學聯盟(Universitas 21)」,來自 10 國家 18 所著名大學參與此聯盟(加拿大 3 所、美國 1 所、英國 4 所、瑞典 1 所、 德國 1 所、中國大陸 3 所、新加坡 1 所、澳洲 3 所及紐西蘭 1 所),教職員 44,000

(28)

人,提供超過 70 萬線上網路課程,註冊學生人數超過 50 萬人,畢業校友超過二 百萬名,近期將有六所著名大學加入 (歐洲 1 所、美國 3 所、中國大陸 1 所、日 本 1 所)。2002 年 3 月此聯盟宣布將全球總部設於新加坡,總投資金額約 17 億新 台幣(五千萬美元)。2001 年澳洲政府執行 Virtual Colombo 計畫。澳洲的遠 距教學政策非常的彈性,學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權,學生可自訂入學時間、 學習進度、考試時段(考試地點可跨國)、學習模式,各校間相互承認學習 成績,除了學位證書之外,並對於培訓課程授予學分證書、專業證照。澳 洲的線上教材開發具有相當的產業規模,所有教材的產製程序為需求調 查、教材大綱與教材編撰、教育產品設計與評鑑、數位學習產品製作、教 材發行(行政院,2002a)。 (五)大陸 2001 年 4 月大陸頒佈遠距教學技術標準 1.0 版,主要是以 AICC、 IMS 、IEEE (LTSC) 、 ADL (SCORM)為基礎,中國大陸教育部參考美國 IMS 標準,於 2001 年 4 月推出適用於大陸的現代遠端教育標準體系 (Distance 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簡稱 DLTS)1.0 版本。大陸所頒布 的《國家遠端教育工程資源建設技術規範》是一個較爲廣泛的標準,主要 重點在於統一資源開發者的開發行爲、開發資源的製作要求、管理系統的 功能要求,而不是規定軟體系統的資料結構。 中國大陸的遠程教育亦採取中央統籌研發方式,由北京師範大學的現代教育 技術研究所主導跨校之數位學習平台系統的研發、數位學習標準的制定、以及數 位學習課程與模式的推動。迄今已有港台人士,通過入學考試,就讀網路 MBA 研究所、網路中醫藥學系等(行政院,2002a)。 (六)香港 香港教育統籌局於 1998 年 11 月發表「與時並進善用資訊科技學習五

(29)

年策略(1998/99 至 2002/03)」計畫,其理想係儘量利用資訊科技的力量, 達致下列目標:1.把學校變為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學習場所;而學生則成為 主動性強、具探究精神和創意的學習者;2.讓學生有機會探索網上的知識 和資訊世界,使他們獲得廣闊的知識基礎,並培養廣闊的世界觀;3.培養 學生有效並迅速地處理資訊的能力;4.培養學生終生自學的態度和能力。 為達到上述理想,他們擬定四項任務包括:(1)提供足夠的資訊科技設施, 包括網絡設施,讓學生和教師能夠接觸資訊;(2)鼓勵學校體制內各主要 成員面對新角色所帶來的挑戰,這點對於教師尤其重要;(3)提供所需的 課程和資源支援,使資訊科技的應用能有效地融入學校教育;(4)建立有 助改變學校文化的社會環境(台北市教育局,2002)。 (七)新加坡 新加坡於 1997 年 4 月訂定其資訊教育總體規劃,其四個主要目標為: 1.加強學校與世界的結合,以擴大及豐富學習環境;2.鼓勵學生創新思考、 終身學習習慣及社會責任感培養;3.應用資訊科技以創新教學方式;4.促 進教育體系卓越的行政及管理。 為達上述目標,新加坡政府成立教育科技署,以統籌資訊教育,並將 焦點置於四個面向:1.課程及評估;2.學習內容及學習資源;3.資訊實體及 技術的基礎建設;4.人力資源發展。 教育科技署是新加坡教育部轄下具體負責推行資訊科技教育的行政 組織,約有職員二百人,下設三個處:1.教育科技發展處:負責發展多媒 體教材;2.媒體及基建處:負責搜羅、推荐教育軟件及訂定學校推行資訊 科技教育所需的器材和基建;3.資訊科技訓練處:負責協助學校推行資訊 科技教育及為老師提供訓練(台北市教育局,2002)。 新加坡自 1997 年開始非常積極投入數位學習的發展,2001 年 7 月成

立 Continuing Education & Training (CET) Working Group,該執行小組參考 國際的 AICC (Aviation Industry CBT Committee)、IMS Global Learning

(30)

Consortium、ARIADNE (Alliance of Remote Instructional Authoring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Europe) 、 CEN/ISSS (Information Society Standardization System)、ADL (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等標準,於 2001 年 10 月 11 日提出 Singapore eLearning Framework (SeLF),積極建置 針對工作職能培訓的藍圖計畫(行政院,2002a)。 (八)日本 日本為了適應資訊化的現代社會,早在 1965 年時,就在初等及中等 教育設置資訊專業科目。為了適應社會資訊化的趨勢,於 1985 年 6 月所 召開的臨時教育審議會第一次諮詢會議,提出了「為了有效提升資訊化社 會的國民生活,使日本國民養成使用資訊的能力,是今後資訊教育的主要 課題。」(陳守仁,1995)。 1972 年的 5 月便完成了提升資訊處理相關學習的基本計畫,在 1985 年的 8 月,日本文部省(今科學文部省)即成立了「資訊化協力者會議」, 會中提及資訊教育的發展必須配合學校發展,學校教育應該對資訊教育做 適當的對應,並發展小學、初中及高中各階段利用電腦學習指導應有的規 範(陳守仁,1995;張柏年,1995)。並訂定 1985 年為「資訊教育年」,文 部省將資訊教育列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涵,並以「養成適應資訊社會及培 養活用電腦的能力和態度」為資訊教育的指導方針。 1996 年發展全新的資訊教育課程架構,從國小到高中連貫起來,並有 系統的將資訊知識整合到現有的學科與學習方式上。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世界各國積極推動相關資訊科技計畫,對於科技 的教育建設相當重視,包括學校網路的建置、學習環境的改善和增加更多 的學習管道、教師的訓練、網路教材的開發、提升教學成效等。由此可見, 資訊科技的應用,已成為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31)

二、台灣當前科技的發展現況 當前國家發展最重要的政策層面,行政院於 2002 年開始推動「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行政院,2002b)預定期程六年,分年編列預 算推動。內容列有「十大重點投資計畫」,其中與教育科技或資訊教育相 關的就有「e 世代人才培育」與「數位台灣」二項(第一項及第六項),其 策略與目標分別如表 2-2 所示。由其份量與內容可見:要建設台灣成為「科 技島」,教育扮演了無可替代的角色。實質上,教育場域的科技應用可提 供國家推動科技發展的良好基礎。 表 2-2「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與教育科技相關的重點投資計畫 重點投資計畫 策略 計畫目標 e 世代人才培育 1.營造國際化生活環境,提升 全民英語能力。 2.推動全民網路教育。 3.活力青少年教育。 4.建立 e 世代終身學習的社會 環境。 培育具有創意活力及國 際對話能力的新世代,也 就是能夠嫻熟應用「資訊 與英語」的新世代。 數位臺灣 1.發展寬頻到家所需的基礎設 施。 2.積極扶植新興且具高潛力的 數位產業,包括數位娛樂、 數位典藏、數位學習等。 3.推動電子化應用,包括電子 化政府、智慧型交通系統、 產業/企業電子化、網路化 社會等。 六 年 600 萬 戶 寬 頻 到 家,建設臺灣成為亞洲最 e 化的國家。 資料來源:謝文斌(2004)。頁83。 台灣在實際的教育科技政策方面,近年來中小學也積極推動資訊教育 多 年 , 累 積 了 相 當 良 好 的 成 果 。 從 1994 年 行 政 院 組 成 NII ( National

(32)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簡稱NII)推動小組推動「NII國家資訊基礎建設」 計劃,教育部為配合計劃進行,也積極規劃一系列資訊融入教育或提昇學 校資訊硬體設備的相關計劃。例如「改善各級學校教學計劃」、「電腦輔 助教學軟體發展與推廣計劃」、「E-mail至中小學」、「資訊教育基礎建 設計劃」。1998年推動「擴大內需方案」,全面補助全國中小學設置電腦 教室,並使所有學校均能連上台灣學術網路。接著又陸續推動「班班有電 腦」計劃,2001年並發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是一項長程計劃,時 間從1997年7月到2007年6月分兩階段實施。教育部為實施「資訊教育基礎 建設計劃」而提出「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等,可謂不遺餘力。茲將台 灣歷年教育科技發展趨勢,彙整如表2-3所示。 表 2-3 台灣歷年教育科技政策發展趨勢 時間 推動計畫 1962 在交通大學設置電腦設備。 1982 行政院成立『資訊教育推動小組』,開始有計劃推展資訊教育。 1982 教育部選擇12所高中進行『電子計算機教學實驗』,開啟中等 學校電腦教育之端。 1984 新公佈實施之國中課程標準,將資訊教育融入『工藝』、『數 學』兩科內容中,但因電腦設施普遍不足,導致成效不佳。 1986 省教育廳訂定「國民中小學實施電腦教學計劃」,開始建立國 中資訊教育推行網,各縣市選定一所中心學校,負責推展資訊 教育至其它國中。至於國小部分,除台北、高雄兩市教育局補 助部分學校購置電腦外,全省各小學尚未正式推展資訊教育(吳 鐵雄、梁恆正,1993)。 1990 省政府教育廳每年開始核定補助一百七十所國中小校務行政電 腦化,每校十萬元採購設備。 1991 台灣師大正式成立「資訊教育研究所」。 1992 教育廳在每一縣市成立校務行政電腦化中心學校,補助設備四 十萬。教育部訂定「國民中小學資訊教育課程範圍標準參考綱 要草案」。

(33)

表2-3(續) 時間 推動計畫 1986~1993 中央與地方有撥款充實中小學資訊設備,但是數量太大,難以 兼顧,導致分配不均衡。電腦發展快速,設備折舊太快,些許 的補助費根本不夠用。 1993~1997 一、因應1997年國中將電腦列為正式課程,國教司撥款30多億 補助,將國中列為補助重點,其次為國小,此為「各級學 校資訊教學計劃」。實施時間由1993~1997年,並有定期訪 視計劃,至1997年6月止,中小學電腦規模已有相當程度。 另公佈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將「電腦」列入團體活動科之 分組活動科學類課程,在三年級至六年級實施。 二、CAI軟體開發及推廣計劃(1992.7~1997.6)。 三、TANET至中小學計劃。 以上三項計劃主要執行內容如下:1.訂定與修訂資訊課程 綱要;2.訂定資訊教學電腦設備參考標準;3.補助資訊設備 採購;4.在職教師資訊應用培訓;5.訂定CAI軟體審查獎勵 制度;6.發展多媒體CAI軟體;7.辦理資訊教育相關推廣活 動;8.試辦CAI活動;9.設置全國教育資訊服務系統;10. 推動TANET到中小學。 1997 一、教育部訂定『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劃』,實施期間預定為 1997年至2007年,為期10年。分為短期目標(1997.7~2001.6) 和長期目標(2001.7~2007.6),目前所推動的一些計劃都是 根據此計畫中的若干小計劃。 二、遠距教學計劃(1997.7~2001.6) 三、NII人才培育發展計劃(1997.7~2001.6) 四、社會教育資訊計劃(1997.7~2001.6) 1998 行政院實施『擴大內需』方案,開始建置全省國中小的電腦教 室。台北市配合教育部資訊教育政策,訂定資訊教育白皮書, 為期三年。繼台北市之後,高雄市也跟進,發表資訊教育白皮 書。兩市計劃實施至今,在資訊教育各方面皆進步許多。 教育部核定補助各縣市成立「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 共39所學校,每校120萬元。

(34)

表2-3(續) 時間 推動計畫 1999 為了加速推動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追加編列了64億7千萬元建置 中小學網路教學環境,於6月完成全省國中小都有電腦教室及網 路連線,等於將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劃第一期短期目標(原本預 定2001年完成)縮短2年。主要工作內容為:1.電腦軟、硬體購 置;2.網路連線;3.師資培訓。 2001 教育部為配合『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劃』,宣佈『中小學資訊 教育總藍圖』,此總藍圖(Master Plan)將全面提昇中小學資訊教 育,以達到「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 「知識伴終身」四大願景。 2002 行政院開始推動「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預定期程六 年,分年編列預算推動。內容列有「十大重點投資計畫」,其 中與教育科技或資訊教育相關的就有「e世代人才培育」與「數 位台灣」二項(第一項及第六項)。 教育部推動『資訊種子學校建置與教師團隊培訓計畫』,預計 從2002~2004年設置600所(20%)的種子學校,在各縣市進行推 廣。 2001~2007 1.充實教學資源:(1)各校具製作與創造教學資源之環境與能力; (2)各校編列經費採購;2.改善教學模式:電腦輔助教學融入各 科、結合網路資源與隔空學習環境,突破傳統以老師主導之教 學模式,落實多元化、個別化的學習;3.加強人才培訓:教師 皆具資訊基本素養;4.調整組織制度:各校資訊化環境建置完 成、各單位組織人力重整;5.提升設備:(1)50%教室有電腦;(2) 國中、國小各教室視聽媒體與電腦結合運用;6.延伸台灣學術 網路:所有學校皆連上台灣學術網路,且有40%以上學校普及 至學科教室;7.普及資訊素養:(1)所有學生皆具備資訊基本素 養;(2)普及全民資訊教育。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我國政府在近年來積極推動中小學資訊教育,從國家資訊 的基礎建置,提升學校的軟硬體設備,朝著班班有電腦,網網皆相通的教 育科技發展趨勢而努力,欲藉由科技融入教育的方法,要建設台灣成為「科 技島」。由此觀之,學校教育領導者當體察時勢,掌握資訊科技發展的趨 勢,並善用資訊科技於行政領導與教學,以增進學校效能。

(35)

貳、科技帶動學校組織的變革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亦是終身學習的時代,學校面對整個 社會變遷和科技發展,以及家長和教師積極參與校務決定下,傳統學校定 位、角色、功能及經營方式,都要有所調整並重新賦予新的意義,才能開 展新的氣象(吳清山,2003)。 國內由於政治的民主化,經濟自由化,文化多元化造成社會環境的變 遷,值此之際,不管政府或民間對於教育改革,都投入相當多的關注,教 育改革為大勢所趨,波濤洶湧,而學校是首當其衝:如教育鬆綁,學校本 位管理的理念興起、教育部推動的九年一貫課程、建立教訓輔三合一的輔 導新體制;在校內教師會、教評會、家長會擴大學校教育決策的參與;教 師專業自主、學生受教權的保障、家長教育參與權的維護…等,學校面臨 前所未有的衝擊,造成學校組織的變革與再造。 整個學校組織變革,可以說是為了「因應社會變遷,提高適應能力: 活化學校組織,強化學校效能」,讓學生學習更有成效(吳清山,2003)。 一、科技影響學校組織的變革 學校組織變革的理念起源於當代有關組織管理的思維,他牽涉到教師 的授權,工作和生活品質的改善,學校和社會加強緊密的結合,也代表著 學校行政人員對現有經驗和個人體制改變的因應(Robbins, 1991)。 Lunenburg 和 Ornstein(1991)曾提出學校組織變革的壓力有四方面: 1.政府對於教育的干預壓力;2.社會價值觀的壓力;3.技術改變和知識爆炸 的壓力;4.行政歷程和人員的壓力。

(36)

學校組織變革的壓力來自於內外在環境,可分為外在因素與內在因 素,外在因素,包括:1.政治的改變;2.經濟的改變;3.科技的改變;4.教 育法令的改變;5.教育市場的改變;6.教育資源有限。而內在因素,包括: 1.人員結構的改變;2.教學方法的改變;3.教學題材的改變;4.行政結構的 改變;5.學校氣氛的改變;6.學校目標的改變(吳清山,2003)。歸納如圖 2-1 所示: 由上述得知,科技會影響學校組織的變革,學校領導者應洞察機先, 藉由科技的創新來帶動學校組織朝正向發展,並鼓動資訊學習熱潮,引領 學校成員專業發展,將科技領導融入於學校行政與教學中,提升校長的領 導力,進而達成學校的教育目標。 二、科技影響學校組織變革的效能 在變革時代中,校長的領導關係著學校的效能與成敗(陳聖謨,2002; 黃振球,1990;Robbins, Goolad & Neff, 1989)。

外在因素 ‧ 政治的改變 ‧ 經濟的改變 ‧ 科技的改變 ‧ 教育法令的改變 ‧ 教育市場的改變 ‧ 教育資源有限 內在因素 ‧ 人員結構的改變 ‧ 教學方法的改變 ‧ 教學題材的改變 ‧ 行攻結構的改變 ‧ 學校氣氛的改變 ‧ 學校目標的改變 圖 2-1 學校組織變革的來源 資料來源:吳清山(2003)。頁 5。 學校組織 變革

(37)

Tichy 和 Cohen 在「The Leadership Engine—How Winning Companies Build Leaders at Every Level」一書中指出,成功需要主導革命性變革的能 力,組織要成功,就必須讓變革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些變革還必須由具 備想法、有膽識的領導人來帶領。領導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一項理由是,真 正決定什麼該做,又能具體實現的人,就是領導人(引自邱如美譯, 2004b)。 學校組織變革時,亦可能遭受來自個人或團體的抗拒,導致變革效能 都受到影響。吳清山(2003)指出當前影響學校組織變革效能因素,可以 從人員、法制、環境、結構和技術等層面說明之。 (一)人員因素:1.學校人員的安逸心態;2.學校人員恐懼變革的不 確定;3.學校人員缺乏組織變革所需能力;4.學校人員根深蒂 固的習慣。 (二)法制因素:1.法令束縛過多;2.教育制度僵化;3.政策不夠明確。 (三)環境因素:1.安全保障過度;2.學校慣性行為;3.學校文化較為 封閉。 (四)結構因素:1.學校是一個社會系統,為使系統能夠順利運作, 必須藉助於正式組織結構,並輔以非正式組織結構,才能發揮 功能。學校組織本身是一個科層組織(bureaucracy)的結構; 又是屬於鬆散連結(loose-coupling)的組織,各單位之間彼此 需要交互作用,但又有其獨立性。這種學校組織的多重特性, 不僅影響到變革的執行,而且也衝擊到變革執行的效果;2.雖 然鬆綁觀念一再倡導,但是拘泥教育行政體制未改,權力始終 未能下放,學校能夠自我決定權力有限。 (五)技術因素:1.學校資源有限;2.過時的工作方法:不管是行政 或教學的變革,都需要嘗試一些新的方法,有時還必須結合資 訊科技。

(38)

基於以上的說明,結合資訊科技的技術是影響學校組織變革效能的因 素,其它包括人員、法制、環境、結構和技術等層面,而且這些層面彼此 會產生交互作用,影響變革效能,如圖 2- 2 所示:

參、科技對學校教育之影響

新的世紀將會是高科技優先的時代,擁有最多高科技及智慧財產權的 國家,必定能持續不斷的如滾雪球般賺進龐大財富,進而再以其財富發展 更高科技和開創智慧財產權,因而國富民強,成為領導全世界的主要國 家。然而眾所皆知的要發展高科技、生產知識、增多智慧財產權,就必須 要透過教育,以培養具有高度獨立思考、不斷研究創造能力的國民(李玉 惠,1999)。 一、科技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性 高希均(2000)提出知識經濟的十大核心理念為:1.知識獨領風騷; 2.管理推動變革;3.變革引發開放;4.科技主導創新;5.創新推向無限可能; 圖 2-2 影響學校組織變革效能的因素 資料來源:吳清山(2003)。頁 13。

學校組織

變革理念

人員

環境

結構

法制

技術

(39)

6.速度決定成敗;7.企業精神化不可能為可能;8.網際網路顛覆傳統;9.全 球化同創商機與風險;10.競爭力決定長期興衰。林海清(2001)也指出知 識經濟時代的六項特徵:1.網路化與全球化;2.傳遞快速化與訊息多樣化; 3.組織分散化與生產專門化;4.持續發展性與創新動力性;5.人力資本化與 潛能極限化;6.知識分享化與人際虛擬化。 林文川、楊淑晴(2003)將知識經濟社會的內涵分為:1.講求資訊導 向的時代;2.重視智慧資本的時代;3.強調創新思考的時代;4.運用知識管 理的時代。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智慧資本、資訊導向、創新思考、以及 知識管理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透過人的創新思考,產生知識, 形成智慧資本,再經資訊科技與知識管理的輔助而帶動知識循環,使整個 知識經濟社會不斷向上提昇。 學校組織可運用資訊科技做好知識的生產、傳遞、分享、儲存、轉換、 創新,活化行政、「教」與「學」的成效,強化學校效能。綜合專家學者 的看法將知識管理的意義,彙整如表 2-4 所示: 表 2-4 知識管理的意義 學者 (年份) 知識管理的定義 王俊程、戴榮賦 (1999) 知識管理乃是在組織的背景下,調整組織與應用資訊科 技,管理組織知識,從創新、擷取、評價、分類與儲存、 分享與存取、使用與改進到淘汰的過程。其目的在於激發 知識的創造、分享與重複使用,以達到組織學習,延續組 織的生命。 胡瑋珊譯 (1999) 「知識管理」一書中指出知識管理是整合人員、知識、資 訊科技與分享等元素,促使個人或組織能有效地創造或分 享知識。而知識管理的目的,一方面要研擬一套最佳的知 識產生過程,另一方面也要提升知識內容的水準,使知識 更有價值。

(40)

表 2-4(續) 學者 (年份) 知識管理的定義 劉權瑩 (1999) 知識管理能提供知識工作者需要之科技、制度層面的環境 配合-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及人性管理層面的心理 需求因素-激勵因素(motivators),使知識能有效地分享。 劉常勇 (2000) 有關知識的清點、評估、監督、規劃、取得、學習、流通、 整合、保護與創新活動,並將知識視同資產進行管理,能 有效增進知識資產價值的活動,均屬於知識管理的內容。 吳毓琳 (2001) 知識管理是組織運用資訊科技等方法,並配合組織結構、 組織文化等特性,對組織中的知識進行搜尋、組織、儲存、 轉換、擴散、分享、運用的過程,經由這一連串的過程, 促進組織知識不斷創新與再生,以提高組織的生產力,增 加組織的資產,並藉此提升組織因應外部環境的能力,以 及不斷自我改造的動力 鍾欣男 (2001) 知識管理應用於教師專業成長領域,進而建構學校本位的 學習網絡,以提升教師的教學品質與效能。 孫志麟 (2002) 學校組織是知識管理的主要場域,透過資訊科技的運用與 組織變革,致力於知識的獲得、整合、累積、分享、轉化 與創新,將知識管理具體落實於學校組織運作中,方有利 於組織管理,從而提高教育效能與效率。 Galbreath (2000) 知識管理是結合科技工具的使用及處理,藉由電子網路, 予以數位化、儲存及形成普遍價值,並透過人生全程的教 育經驗,不斷地創造、轉化知識與智慧。 Sveiby (2000) 從資訊科技觀點(IT-Track KM)與人員觀點(People-Track KM)將知識管理的意義詮釋如下:1.資訊科技觀點:將知 識當作物體,強調資訊的管理,重視資訊管理系統、人工 智慧、再造流程等建構;2.人員觀點:將知識視為一種過 程,涉及評估、改變與增進個人的技巧和行為。 二、教育科技引領校長領導的新方向 李玉惠(1999)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行政管理」一文,學校行政管 理的具體作法中提到,實施科學管理,要加速學校行政管理電腦化:利用

(41)

學校行政電腦化減少重複性的例行業務負擔。以充分的知能、嚴謹的態度 和客觀資料做必要之決定,任何事務之處理均要採行科學方法、依循程序 步驟、進行定期檢核,以提高管理的績效。透過資訊科技的應用,可以縮 短時空距離,減少決策流程,提高組織效能,強化競爭優勢(廖春文,2000a)。 Murphy 認為實質進行文化變革的校長會展現出能量、熱情和希望。 領導者側重作成決策時所面對的各種挑戰、組織變革及確保「做出對的事 情」(the right thing get done)(引自李安明,2003)。而在此科技變革快速

的時代潮流裡,校長更應充實吸取新科技,並確保做「對的事情」。

Collins 在「Good to Great─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and Others Don’t」一書中提出,組織除了擁有第五級領導人、選擇適合的人才、 建立紀律文化及建立核心競爭價值外,以科技為加速器,並從不同的角度 來思考科技,讓優秀的組織成為卓越的組織(引自齊若蘭譯,2002)。 蔡進雄(2002)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行政領導」一文中,從建立 學校發展的願景、淡化科層體制的色彩、發揮專家權、典範權與資訊權、 採用轉型領導、實施知識管理及強化教職員使用資訊科技能力等六方面, 闡述知識經濟時代下的學校行政領導方向,以供改進學校行政之參考。 領導者的最主要任務是領導別人,同時,在組織當中,他也是一位非 常重要的專業人員。以前他運用先前的知識而能勝任工作,然而,現在新 的方法、新的技術,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因此,他必須吸收這些新知。 在行政上,若能建立較好的網內網路,讓行政流程電子化,並提高效率, 但是電子化的流程還需存在其他的條件,才能助長人員去使用(王如哲, 2003)。 張明輝(2003)在「卓越校長的關鍵能力」的一文中指出,卓越的中 小學校長應具備的關鍵能力有:策略管理能力、執行力、注意力、創造力、 默默領導力、教育行銷能力、科技運用能力及創新管理能力等八種能力。

(42)

卓越中小學校長關鍵能力可透過職務歷練、專業成長、充分授權及反省實 踐等途徑來培養。其中科技運用能力,包括使用電腦、網路科技及各項數 位化事務機器的能力,以及運用通訊科技產品的能力。由於科技進步的結 果,各組織使用科技輔助行政運作的現象十分普遍;另一方面,科技亦可 加速「組織再造」(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e)及「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成效,行政主管亦可運用電腦及通訊科技產品,有效掌握 組織內外相關資訊,以供決策參考。目前學校組織已普遍使用高科技辦公 設備,學校校長如熟悉電腦及網路科技的使用或操作方法,便能充分掌握 學校組織的相關資訊;另外,學校校長如能善用電子郵件和電腦即時通訊 軟體與同仁進行線上溝通,自然能提升學校行政績效,增進學校的整體競 爭力。

Tichy 和 Cardwell 在「The Cycle of Leadership」一書中指出,企業利 用領導力網站,使用網路和其他新科技,讓員工跨越時空進行學習與互 動。領導力網站的作用是把無疆界的概念,進一步推到新的層次。它會拆 掉組織內的高牆,讓公司各層級員工公開對話,再加上科技的力量,形成 全天候需求型的互動。這裡面所激發的活力,知識分享及凝聚力,都會使 結果出現明顯的差異,並且決定在知識經濟時代下,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引自邱如美譯,2004a)。 運用網路與新科技的領導力網站,能帶給組織多方面的成長:1.讓員 工認真面對;2.讓領導人成為重要的典範;3.創造多重良性教導循環;4. 建立一個持續改善的循環系統;5.打造組織的透明性;6.減少溝通過程中 的損耗;7.提供一致性的訊息;8.讓員工專注於公司的重要目標;9.開發互 動的凝聚力;10.提高領導人的時間效益;11.提供即時性的資訊與洞察力 (邱如美譯,2004a)。 Tichy 指出在領導旅程中,我開始了解到,領導人才是一切組織成敗

(43)

的關鍵。任何組織,不論是宗教、軍事、教育、政治或企業機構,除非擁 有卓越的最高領導人,否則將與成功絕緣。而領導人努力的目標是,培養 更多能在組織各層級用心教導和培植後進的領導人(引自邱如美譯, 2004a)。 Davis 和 Thomas(1989)寫道,根據研究顯示績效卓越學校的校長 都具有下列的行為或特性:1.有效能的校長具有願景,並且能促使其學校 教職員工去實現其願景;2.對其教職員工的表現與學生的成就具有高期 望;3.會觀察教師,並能針對問題解決及改善教學給予正向和富建設性的 回饋;4.鼓勵他人善用教學時間及設計程序來使分裂或混亂的情形降至最 低。 廖春文(2000b)指出影響教育行政領導理論典範變遷的力量,除了 典範本身對解決問題的技術匱乏及人類缺乏運用典範的能力之外,主要受 到社會、政治、科技及文化等系統因素的影響。二十一世紀將是高科技的 資訊時代,因為電腦與通信電子系統及光纖網路的整合應用,徹底改變了 人類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影響了社會、政治、科技和文化等系統的運 作歷程,而所有這些改變又直接或間接影響教育行政領導理論典範的變 遷。 Lambert(2002)認為我們需要發展學校社群中所有成員的領導能力, 建立領導能力的工作是會帶來學校持續的改善,而提升組織中每位成員領 導力最佳的方法就是相互學習,而能達到所有成員具備領導力且發揮功能 的學校一般具有下列重要特徵:1.校長和教師當成相互學習者及分享參與 領導;2.在相關的方案中分享願景的結果;3.以詰問使用資訊來引導決定 和運作;4.角色和行動是反應廣泛投入、合作且集體責任而來;5.持續地 反省實務以引導革新;6.學生成就高且是穩定的改善。 資訊傳播科技有可能將學科帶入生活裡,學科領導者必須利用這些機 會來提升本身學科的規定。為了學生因此所獲得的利益,學科領導者必須

(44)

監督教師:1.有效運用資訊傳播科技的教學方法知識與理解;2.在學生運 用資訊傳播科技之際,評量學科目標的能力;3.對於科技是否適合教學層 面的理解;4.科技能力;5.對於國定課程的資訊科技層面之理解(引自陳 儒晰,2003)。 蔡金田(2003)建議國民小學校長儲訓課程可適時增加持續資訊處理 並增加計畫組織、時間管理與決策能力。 綜合以上學者專家所述,都肯定教育科技確能提供校長領導的新思維 與新方向,在強調行政電腦化,提升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的同時,校長要建立以「資訊科技為導向」的共享願景,淡化科層體制 的色彩,鼓勵成員學習,發揮專家權、典範權與資訊權、採用轉型領導、 實施知識管理及強化教職員使用資訊科技能力,如果領導者表現出認真學 習的態度,就達到鼓勵成員學習的效果,因為他以身作則,改變了組織的 文化,成員也受到他的影響,達到校長科技領導的成效。因此,校長科技 領導是知識經濟時代下的學校行政領導的新方向,以供改進學校行政之參 考。 三、教育科技的新使命—結合教與學 當今世界各國無不透過提升人力的素質,因應二十一世紀激烈的競 爭,欲訓練出優秀的人才非得由教育著手不可,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為 新一代教學的方法,有別於傳統的學習方式,茲將傳統的學習環境和融入 科技的新學習環境之比較,彙整如表 2-5 所示:

數據

表 2-1 相關教育科技計畫內容  計畫  內容  教師科技訓練與  終身學習之新猶  在全國推動使全國學童在二十一世紀來臨時具備足夠的科技智能、擁有溝通、數學、科學、閱讀、思辨能力 等技能,期能進一步學習,並提升生產力與工作績效。  各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社區、民營機構、以及各 級政府共同合作,以達到總統所揭櫫的科技智能挑戰四 項目標:1.全國所有老師都獲得能幫助所有學生透過電 腦和資訊高速公路來學習的訓練與支援;2.所有老師、 學生的教室內都有最新型的電腦;3.每一間教室都與資 訊高速公路連線;4.
表 2-5  傳統的學習環境和融入科技的新學習環境之比較  傳統的學習環境  融入科技的新學習環境  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  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  單一的感覺刺激  多元的感覺刺激  單一的學習進程  多元的學習進程  單一的媒體  多種的媒體  孤立的學習  合作的學習  資訊的傳輸  資訊的交換  被動的學習  主動/探索的學習  以事實和知識為主的學習  以批判思考和做決策為主的學習  被動性的反應  為了瞭解而做的反應  孤立、人為的學習情境  真實的學習情境  資料來源:引自尹玫君(2003)。頁
表 2-11(續)       學者年份  轉型領導的定義  Sergiovanni (1990)  將轉型領導稱之為附加價值領導。  Bryman(1992)  將轉型領導視之為一種新型領導理論,強調願景與使 命,著重傳遞願景、引起動機與激發鼓舞。  Yukl (1994)  轉型領導是指影響組織成員,使其在態度與假設上產生 重大改變、建立對組織使命或目標的承諾,給成員自主 力以完成目標的歷程。  Parry (2000)  轉型領導代表著有高效率的領導,它是轉化部屬的心靈  到一個有動機和肯執行的高層次
表 2-14 教育科技領導技巧的相關研究  學者  研究主題  科技領導的技巧內容  Moursund  (1992)  The technology coordinator  科技領導者的十四項任務如下:  領導、財務、資源中心、資源夥伴、在 職進修計畫、軟硬體獲取、軟硬體發 明、研究與訐鑑、資訊擴散、社區關係、 用人政策、資金籌募、改進教育、科技 的能力  Dline  (199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lected  educational  technolog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 Assessment Literacy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the Learning Progression Framework to Enhance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in Writing at Primary Level. •

• Assessment Literacy Series - Effective Use of the Learning Progression Framework to Enhance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in Writing at Primary Level.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 Examples of items NOT recognised for fee calculation*: staff gathering/ welfare/ meal allowances, expenses related to event celebrations without student participation,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