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秩序、修煉、權化與懲戒—從經典與實踐看印度宗教社會思想史中的神人身體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秩序、修煉、權化與懲戒—從經典與實踐看印度宗教社會思想史中的神人身體觀"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秩序、修煉、權化與懲戒—從經典與實踐看印度宗教社會思想

史中的神人身體觀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計畫 計 畫 編 號 : MOST 104-2410-H-004-203-執 行 期 間 : 104年08月01日至105年09月30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黃柏棋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蘇胤睿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詹丞學 報 告 附 件 : 移地研究心得報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11 月 28 日

(2)

中 文 摘 要 : 此一研究計畫,已有了具體成果,亦即完成了《印度宗教社會思想 中的身體觀》一書之書稿。全書共分為三部分。章節上安排上有如 下特色。第一部分主要以歷史演變的角度來探討身體觀在初期印宗 教社會思想上的一些來龍去脈。這一部分是屬於早期婆羅門跟沙門 之間的互動與對話,相當清楚地讓人見到其中之起承轉合。具體言 之,身體觀在印度思想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從《梨俱吠陀•原 人歌》在印度思想上永恆回歸之影響即可看出端倪。而不管是印度 正統對於整體身體觀的辯護,或非正統沙門傳承對於整體身體觀之 批判,都可以見出身體之事在印度心靈史上所保有之根本而必須加 以面對的地位。 第二部分是對自在思想天與身體觀的探討,而基本上是以《白騾奧 義書》為中心所展開之思想探討。《白騾奧義書》不但是中世印度 思想最為重要的源頭,裡面所揭櫫的自在天思想甚至對大乘佛教有 著重要的影響。觀自在思想的出現,即為佛教與印度教在這方面互 動之最好例證。這一部分即是透過自在天思想之出線探討其對印度 教之深遠影響以及中世印度教與佛教之交涉。 另外一個跟宗教思想關係密切,但比較特殊,在書中單獨加以處理 的是有關神意裁判(divya)的身體觀。神意裁判是對於身體加以試煉 之審判方式,其涉及的是一個宗教思想主導下的社會之司法對於身 體的看法。值得一提的是,神意裁判所涉及的司法正義卻是印歐社 會很早就存在的看法,認為身體能承載真理,其跟水火等相關之自 然界力量間有著遙相呼應的關係。透過神聖自然秩序之考驗,即可 讓真相大白。此一司法身體觀,說明了身體除了可以修鍊之外,更 是懲戒之源頭。然而,這種懲戒並非是一般的嚴刑拷打,而是對身 心之嚴峻考驗,隨時有出現不測之可能。神意裁判之存在意義,頗 值得探討。 中 文 關 鍵 詞 : 身體觀、整體論、原子論、梨俱吠陀、原人、奧義書、我、梵、初 期佛教、身至念、不淨身、《白騾奧義書》、《薄伽梵歌》、自在 天、觀自在、信奉、密續、真言化身。

英 文 摘 要 : This research project has been well-progressed and the draft of a book entitled “Ideals of the Body in Indian Socio-religious History” is completed. This work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deals with early stage on metaphors of the body. Starting from the Rig Veda, the body as a powerful metaphor of social organism is

solemnly proclaimed. The birth of four social classes

(var?a), as articulated vigorously in RV 10:90, bequeaths a lasting legacy to Indian. In early Upani?ads, the body has transformed itself into ?tman and its cosmic bandhu-brahman also gains a new dimension. The religious-philosophical contemplation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universe has become intellectual climate of this period. During the Vedic period, consistent employment of the body as a meaningful metaphor shows the triumph of the

(3)

Brahmanical orthodoxy and orthopraxy.

The ideal of the body receives a serious setback with the advent of ?ramanism. Early Buddhism and Jainism, with its ultimate concern for the liberation from worldly existence, consider the body as a symbol of impurity and impermanence. To be sure, the body, with its deeply-rooted link with desire and attachment, has to be disciplined. Thus, early Buddhism lays empha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tentness of mind (sati),especially constant guard on the body, the sensations the mind and phenomena (catt?ro satipa??h?n? bh?vit?). Thus, wakefulness of mind on the body to realize the impermanence of all things (k?yagat? sati) is a

practice that a mendicant has to dedicate. Detachment from the world, especially things associated with the body, is the convinced way to mok?a.

The second part deals with Bhakti and Tantra. The

?vet??vatara Upani?ad and the Bhagavad G?t? will be our starting points. The rise of Bhakti and Tantra movement in medieval India gives the role of the body in a new

perspective. In both traditions, the body is to be united with the ??vara through taking refuge with him or

practicing rituals and visualization. For a follower of Bhakti Yoga, bestowing one’s unshakable devotion to the deity is the definitive way of salvation. Taking refuge with the deity requires unstinting dedication for a

devotee, in mind and heart. In Tantrism, as ??vara is the incarnation of ?akti, a Tantric practitioner’s body is also divinized to become a vessel of the divinity. 英 文 關 鍵 詞 : Images of the Body, Holism , Atomism, ?g Veda, Puru?a,

Upani?ad, ?tman, Brahman, Early Buddhism, K?yagat?sati, P?tik?ya, ?vet??vatara Upani?ad, Bhagavad G?t?, ??vara, Avalokite?vara. Bhakti, Tantra, Ny?sa.

(4)

1  期末報告      此次科技部的計畫,已有了具體研究成果,也就是完成了《印度宗教社會思想中 的身體觀》一書之書稿。先就對此書之內容稍作介紹。

 

  收錄在此一專書共有七篇文章,所探討的主題圍繞在印度傳統對於身體之看法及 其相關問題。印度傳統中的身體觀包括生靈與神祇,充分表現出身體之存在所關 聯的是有關宇宙論(cosmology)的意義問題。人及生靈之身體皆被視為一個小宇(microcosm),而與此相對應之大宇宙(macrocosm),則不管是天體運行所代表 的世界,或神祇所造之世界皆是。大小宇宙之間有無關聯、如何關聯或互不相屬 等論述,成了印度宗教社會思想上的一個重大議題。 法國哲學家 Vincent

Descombes 在其討論人類學整體論(anthropological holism)的專書  《意義之制 度》(The Institutions of Meanings, Les institutions de ses)1中從法國社會學與人類

學的傳統,探討了哲學心靈整體論的義涵。他於書中談到整體論與原子論 (atomism)之間的一些區別: 就其最為基本的意義而言,整體論主要是對原子論的拒斥。在語言上,整體 論拒不接受語言可以如下來構建:一種語言可以為某件事提供某一符號,再 為另一件事提供另一種符號,如此等等。原子論者則保留如下權力:指涉第 一個符號時,並沒有任何義務來找到第二個符號。其保留認定第一個符號為 已完整發展之符號的權力。而就心智來說,整體論拒斥如下的觀念:心智生 活可從物裡原子中建立出來…。事實上,心智整體論跟語意整體論無法分開: 心靈之整體理論是建立在符號的整體理論上。它們轉置為心智行動,讓其再 現原先被提出之符號及語言行動。 (Descombes, 2014: 96) 這種有關於整體論與原子論之間的論辯,也跟社會學之相關論說至為密切。而以 上的概念可適用於印度宗教思想史上對身體觀的不同看法。就其歷史發展情境而 論,強調社會秩序之優先性的正統首先出現。婆羅門認為整體之重要性在個體存 在意義之前。種姓制度及相關社會意識形態之提出即是最好例證。而初期沙門傳 承,包括耆那教與佛教等宗派領袖,則強調離棄社會才能尋找自我,獲得終極解 脫。此一不同的社會整體觀與個人解脫思想,乃於印度思想傳統裡發展出兩套不 一樣的身體觀。服膺社會論或整體論價值的婆羅門,從《梨俱吠陀》開始,即認 為身體就跟社會一樣,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有機體。同時,身體也是一個可以跟宇 宙秩序相互輝映的組成,具有無法加以化約的意義與價值。而在此一前提下,身 體的組合,也變成整體當中「相互依靠之部分」(interdependence of the parts),        

1 Vincent Descombes, 2014. The Institutions of Meaning. A Defense of Anthropological Holism.

(5)

2   

或「在整體裡面各部分之相連結」(links among the parts with the whole) (Descombes, 前揭書:103)。社會成員必須加以善加維護社會之存在,以保全整 體之完備意義。歸結到最後,則「整體上面要比其各部分之總數來的更為多。」 (There is more in the whole than sum of its parts. Descombes, 同前揭處)

而就初期佛教等沙門傳承而言,種姓制度或社會秩序所代表是對個體心靈的枷鎖。 吾人必須離開世間,方有擺脫輪迴之可能。也就在此一前提下,身體所代表的整 體意義,遭到強烈之質疑與批判。而身體組成也變成一種各自分離,互不成全的 個體。身體各部變成彼此互不相屬的生理器官。整體身體觀因而被加解構,變成 「原子論式的所有物」(atomistic properties),也就是成了個別將某一部分抽離出 來看其特有屬性的原子論之身體觀。(Descombes, 前揭書:102) 初期印度宗教社思想史中有關身體觀的論爭(polemics),即是在此一整體論與原 子論的思想較勁與互動中展開。從吠陀時代開始到初期沙門,吾人先見到婆羅門 之整體論大展身手。具體代表則為婆羅門思想之永恆回歸的原人(Púruṣa)身體。 原人之整個身體跟社會新秩序的產生,也就是階級制度的源出,有著不可分開的 關係。身體裡面擔當重要而根本職務的部位,有高下之別,也代表著不同階級之 間的定位關係,彼此連結形成一個社會有機體。同時,原人的身體亦誕生出包括 天體等之宇宙新秩序。身體成了社會與宇宙秩序的源頭。此一相互關連秩序觀於 初期奧義書對大宇宙「梵」(bráhman)與小宇宙「我」(身體,ātmán)連結所成之 梵我如一冥想世界裡面,達到一個前有未有的精神昂揚闊步境地。身體儼然成了 一個宇宙真實意義的根本處所。然而,接些下來的沙門時期則持相反的態度。沙 門出世修行思想對於婆羅門身體觀以及與之相連的宇宙秩序不但不加認同,更否 定其中有任何意義。典型,但也最具極端的例子即是滅斷派論師所提出的,身體 由「四大所成,命終之後,皆悉敗壞,諸根歸空。」婆羅門整體身體觀所代表之 意義,乃在此一時期遭到前所未有之挑戰。而沙門傳承所強調的棄世思想,即是 對身體所連結到的感官世界之棄絕,並質問宇宙論所關係到的世界存在之意義。 初期佛教之「緣起」(paṭicca-samuppāda)法,也正是以不斷生滅變化之世界來取 代婆羅門梵我如一的永恆存在宇宙。 由沙門時期最為重要的兩個傳承佛教與耆那教看來,其修行裡念皆跟身體之防護 觀有著密切關連。強調苦行的耆那教,對於身體採取最為嚴格的防護態度,也就 是佛典裡面所稱的:「尼乾子為四禁戒所制御」(nigaṇṭho cātu-yāma-saṃvara-saṃvuto hoti) (DN 1: 57)。透過層層攝護與制禁,亦即對於 感官世界之嚴格管轄,讓身體在跟外在世界接觸時,不致遭到染污,苦行者因而 得以在清淨路上勇往邁進2。佛陀反對苦行,但對身體的防護也不遺餘力,而這         2 有關耆那教的苦行思想,參閱拙作〈尼乾子為四禁戒所制御〉一文。收錄於《從聖典到教史─ 巴利佛教的思想交涉》書中。台中:明目文化 (2009)。

(6)

3  主要是透過對身體之無常與不淨來加觀想,讓僧眾得以時時保持警醒與不放逸的 修行姿態。 初期沙門時代之後的印度教復興時期,有關身體觀之話語權又回到婆羅門身上。 整個中世印度,印度教亦逐漸在宗教思想與實踐上位居主導。在這方面,《白騾 奧義書》(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在印度正統思想上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 而《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亦有其重大貢獻。信奉(Bhakti)與密續(Tantra)兩 大中世宗教信仰與實踐運動皆跟《白騾奧義書》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而與時俱 進的佛教可當為這個時期的思想變遷的重要參考對象。從初期佛教過渡大乘佛教 再進到秘密佛教,這中間的演變都有不少印度教的影子。吾人若從印度教之復興 與發展的視野來看佛教思想的重大轉變,當能更為確切地掌握到整個時代的動脈, 以及大乘佛教之後所發展的一些具體脈絡,則從初期到中世印度思想整體之圖像 變得更為清晰可見。 具體言之,中世印度之身體觀是對婆羅門身體觀的平反與再造。整體論之身體觀 又重新回到思想舞台,甚至變成宗教思想論述的前提。身體當為一個宇宙,不但 得善加養護,甚至可獲得聖化力量,與神平起平坐。小宇宙的地位回歸到吠陀時 代,大宇宙則超越梵,變成與神同在之世界。而新神祇身體的自在變化,也就是 自在天(Īśvara))的出現,也讓神的身體成為新的焦點。自在天無所不能、無處不 在、千變萬化之身體,成了救度者(trātṛ)與本尊(iṣtadevatā)的具體化身。其身體 則成了信者(bhakta)與修法者(sādhaka)所加供養與觀想之對象。準此而言,自在 天的思想在佛教—也就是觀自在(Avalokiteśvara)—的出現,不但改變了佛教之神 觀與救度觀,也讓其修行思想有了極大的改變,出世修行不再是唯一的解脫之路, 世間生活也成了菩薩修行之部分。而真言宗則把初期佛教所反對的婆羅門儀式思 想帶進,儀軌(vidhi)之修持成為修法者基本而重要之功課。 自此之後,整個印度之宗教發展方位更有了重大轉變,不但救度思想呈現多元化 的局面,在家與出世的界限也變得模糊。修行生活與社會生活甚至可相互成全, 而不必然有所衝突。此一將於原先二元對立思想加以調合再出發的新局面,變成 印度中世紀的主流思想。沙門宗教面對此一新形勢,或者像佛教一樣,走向大乘 佛教的革命。或者像耆那教一樣,選擇迴避而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出世修行立場。 然而,此一印度中世宗教大變革已是一條無法後退的不歸路。印度教所開啓之思 想與實踐進路逐漸成為優勢之宗教風潮。 如此看來,自在天思想於中世印度開啟了一個新的身體宇宙意義互動網。身體整 體觀重新整裝出發,變成一個更為神聖的宇宙世界。而自在天之身體不但成為信 者歸依之所在,隨時隨地化身拯救苦難之身,更加持修法者身體,讓其成為適合 本尊安住之所。個人的身體,成了適合神來加接納並進住之小宇宙。而神的身體,

(7)

4    也就是無所不在之大宇宙,成了可加欲求神聖施主之屬。大小宇宙之間的關係更 形牢固。此一身體觀,對印度宗教影響至深且遠,亦成為近代之前最具影響力之 思想觀。而在婆羅門與沙門之身體觀之論戰上,印度教整體論之身體觀贏得終極 的勝利。 本書在章節上安排上有如下特色。第一部分主要以歷史演變的角度來探討身體觀 在初期印宗教社會思想上的一些來龍去脈。這一部分是屬於早期婆羅門跟沙門之 間的互動與對話,相當清楚地讓人見到其中之起承轉合。具體言之,身體觀在印 度思想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從《梨俱吠陀•原人歌》在印度思想上永恆回歸 之影響即可看出端倪。而不管是印度正統對於整體身體觀的辯護,或非正統沙門 傳承對於整體身體觀之批判,都可以見出身體之事在印度心靈史上所保有之根本 而必須加以面對的地位。 第二部分是對自在思想天與身體觀的探討,而基本上是以《白騾奧義書》為中心 所展開之思想探討。《白騾奧義書》不但是中世印度思想最為重要的源頭,裡面 所揭櫫的自在天思想甚至對大乘佛教有著重要的影響。觀自在思想的出現,即為 佛教與印度教在這方面互動之最好例證。這一部分即是透過自在天思想之出線探 討其對印度教之深遠影響以及中世印度教與佛教之交涉。 另外一個跟宗教思想關係密切,但比較特殊,在書中單獨加以處理的是有關神意 裁判(divya)的身體觀。神意裁判是對於身體加以試煉之審判方式,其涉及的是一 個宗教思想主導下的社會之司法對於身體的看法。值得一提的是,神意裁判所涉 及的司法正義卻是印歐社會很早就存在的看法,認為身體能承載真理,其跟水火 等相關之自然界力量間有著遙相呼應的關係。透過神聖自然秩序之考驗,即可讓 真相大白。此一司法身體觀,說明了身體除了可以修鍊之外,更是懲戒之源頭。 然而,這種懲戒並非是一般的嚴刑拷打,而是對身心之嚴峻考驗,隨時有出現不 測之可能。神意裁判之存在意義,頗值得探討。 綜觀印度宗教社會思想史上所揭露對於身體之豐富而多元的看法,顯示整體論與 原子論之間的論辯,不但具有其哲學上的連結,更有其宗教與社會與的深刻意涵, 甚至有其政治身體上面的關連性。身體觀之展現在印度心靈史具有重大意義,不 管在思想風貌之展現上與宗教社會之實踐上,都留下了深刻而難以磨滅之跡痕。 結語 2002 年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所出版:《印度教世界之身體觀》(Images du

(8)

corps dans le monde hindou)3一書是近年來研究印度身體觀的一部重要專書。這本

專書是實上是一本跨學科研究文集,圖文並茂地收錄了從歷史、人類學和社會學 等不同角度探討印度教世界有關「身體當為一文化物件」(Le corps comme objet

culturel)之十七篇文章。相關學者們從文本、民間口述傳承、身體實修、儀軌、

律法、藝術及死亡等多元脈絡來了解印度宗教傳統對於身體所作的不同論述。因 書中之論述跟本研究有不少關聯,在此稍用篇幅加以介紹,讓吾人見到印度身體 觀的多元而豐富之面向,同時也可來佐證本書所具有之學術參照價值。

此書之編者在導言裡相當扼地要交代有關研究印度教身體方面的論述,並指出印 度社會人類學的重要學者,包括 Louis Dumont (意識形態論) 及 McKim Marriott (交易論)之兩派學者並未將身體當為核心概念來加以處理。人類學應以 多元脈絡的方式來談論印度教身體。而學者要以不同的進路來探究印度教身體之 豐富景象,包括口述傳統,宗教實修,儀式化或未經儀式化之法律地位等等,來 考察傳統之文本知識與參與觀察到的實修田野之間的連續性與差異性,以避免發 生過度化約之情形。 全書分為四部份,每一部份皆有四篇文章。第一部分題為「敘述性邏輯」 (Logiques descriptives)。學者們分別從知識考古學、傳統經典、語言結構及 田野調查來談身體之呈現。第二部分題為「密教之宇宙」(Univers esotériques)。 四位學者從瑜伽行者之身體,密續經典、宗教實修以及音樂和詩歌之表現來探索 印度教密續之身體觀。第三部分題為「演出」(Mises en scène)。學者們從傳統 戲曲家族、女性地位、獻身祭神以及寶來塢(Bollywood)電影等不同角度來探 究身體之展現意義。文集最後一部分題為「社會構建」(Constructions sociales)。 學者們從皮革匠種姓、尼泊爾法規書、印度教婚姻法以及田調專訪來論印度教社 會對於身體之構建。最後之總結文章則為對印度及尼泊爾之火葬所作之田野紀 錄。 整體看來,書裡面所收錄論文對於印度教世界身體之重大相關之事做了相當廣泛、 多元而精彩的論述。透過此一專書,吾人不但見到身體觀改變了印度教之歷史, 也目睹身體在印度教之歷史、社會與宗教等面向之多重含意。而此一文集可說是 法國與歐美印度學學界通力合作所完成的佳作。也是對印度教身體觀綜合研究之 成果,相當具有參照意義。 由以上對《印度教世界之身體觀》一書之簡單介紹,即可見出身體觀在印度文明 所扮演的吃重角色。不過,身體研究固然有其重要性,但或許並非主流印度哲學 與宗教研究的原故,所以印度學在這方面的著作還不多見。然而,印度之身體觀, 不但事關哲學、宗教,更涉及社會與法律等人間重大課題,具有多方意涵,可說        

(9)

6    是印度文明裡面最為根本的論題之一,值得投入心力加以研究,讓更多相關重要 論題可來加以申論,同時亦可提供不同文明之比較身體觀研究上之相關參考 本書即是在上述思考前提下來提筆撰寫。雖然在企圖心上無法跟《印度教世界之 身體觀》相比,但以思想史之角度來看婆羅門與沙門在身體觀上的競合過程,也 可見出雙方在身體觀論辯中所透露的一些重大思想意義,值得深入加以探討。 而本書主要雖為文獻探討,但因印度文本本身在年代推定上的困難,以及近代之 前的歷史有其不確定性,所以在撰寫上乃借助其他學門之幫忙。在對書中不少問 題所做思考的過程中,《印度教世界之身體觀》一書提供了相當多而豐富的參照 點,特別是第一及第二部分,讓本書在對整體語意思考之呈現上,更有脈絡可循。 然而,探討印度思想歷史,本來就是一件吃力不討好之事,更何況在印度不確定 史實特性之背境下,想來對不同之思想傳承之交涉與轉變做出「歷史詮釋」,自 屬勉力而為之作。  

(10)

1

印度柯枝田調紀錄 (2016 年 8 月 16 日-8 月 28 日)

柯枝(Kochi, Kochin),為印度西南沿海(Malabar Coast) 15 世紀以來的重要商 港。而這地區的其他有名商港包括 Calicut, Mangalore 等自古以來(公元前 3000 年開始)即是印度次大陸上重要的貿易交易商滬,特別是香料的交易。據我 這十來天在柯芝周邊田調的經驗,此地及附近 Kerala 省海港,因為眾商雲集, 很早便吸引了來自印度洋、阿拉伯半島與北非等地的商人,也帶來了他們的宗 教。所以除了印度教之外,世界各大宗教,包括猶太教、天主教、伊斯蘭、佛 教基督新教等都在此留下深刻足跡,不同宗教如何相處的文化經驗相當值得探 討。所以柯枝不但是一個重要研究印度教的一個好據點,更是研究世界宗教史 的一個絕佳場域。 在將近兩個星期時間,我參訪柯枝附近的印度教廟宇,包括濕婆教派,毗濕奴 教派及女神教派之重要寺廟,同時也探訪了及天主教等一神教在此海港所留下 來的宗教建築及其目前宗教生活現況。雖是短暫停留,卻讓我對此一地區所傳 下之世界宗教豐富田野留下深刻印象。印度教在此地區所展現出的包容力,其 如何與世界其他宗教共榮並存的歷史經驗,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學者可加深思的 一個重要課題。 在柯枝田調期間,亦觀察了其地社會階級之互動,也利用機會參訪當地之考古 遺址及文化觀光之實境,並一睹當地精彩的傳統舞蹈戲劇文化,同時領略了英 國殖民所留下來的茶莊(Tea Estate)文化,可謂收穫豐碩,超乎預期。

(11)

科技部補助計畫衍生研發成果推廣資料表

日期:2016/11/23

科技部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 秩序、修煉、權化與懲戒—從經典與實踐看印度宗教社會思想史中的神人身 體觀 計畫主持人: 黃柏棋 計畫編號: 104-2410-H-004-203- 學門領域: 文化研究

無研發成果推廣資料

(12)

104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黃柏棋 計畫編號:104-2410-H-004-203-計畫名稱:秩序、修煉、權化與懲戒—從經典與實踐看印度宗教社會思想史中的神人身體觀 成果項目 量化 單位 質化 (說明:各成果項目請附佐證資料或細 項說明,如期刊名稱、年份、卷期、起 訖頁數、證號...等)         國 內 學術性論文 期刊論文 1 篇 201609, 菩薩與救度-從觀自在思想之 興起看佛教與印度教之互動。正觀雜誌 ,78: 71-112。 研討會論文 2 20151218, 身體與普世社會:原人歌與創 世神話。第七屆印度學研討會。政治大 學文學院會議室。 20161105, 真理與身體之試煉: 論中世 印度之神意裁判新絲路。 新思路:成功 大學2016年世界史國際學術會議。成功 大學國際會議廳。 專書 0 本 專書論文 0 章 技術報告 0 篇 其他 0 篇 智慧財產權 及成果 專利權 發明專利 申請中 0 件 已獲得 0 新型/設計專利 0 商標權 0 營業秘密 0 積體電路電路布局權 0 著作權 0 品種權 0 其他 0 技術移轉 件數 0 件 收入 0 千元 國 外 學術性論文 期刊論文 0 篇 研討會論文 0 專書 0 本 專書論文 0 章 技術報告 0 篇 其他 0 篇 智慧財產權 及成果 專利權 發明專利 申請中 0 件 已獲得 0 新型/設計專利 0

(13)

商標權 0 營業秘密 0 積體電路電路布局權 0 著作權 0 品種權 0 其他 0 技術移轉 件數 0 件 收入 0 千元 參 與 計 畫 人 力 本國籍 大專生 0 人次 碩士生 2 博士生 0 博士後研究員 0 專任助理 0 非本國籍 大專生 0 碩士生 0 博士生 0 博士後研究員 0 專任助理 0 其他成果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果如辦理學術活動 、獲得獎項、重要國際合作、研究成果國 際影響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術發展之具體 效益事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列。)  

(14)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簡要敘述成果是否具有政策應用參考

價值及具影響公共利益之重大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100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請於其他欄註明專利及技轉之證

號、合約、申請及洽談等詳細資訊)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200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值

(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500字

為限)

已將成果陸續於學術會議發表,並將研究成果之部分發表於專業期刊。本研究

為一印度宗教身體觀之專業研究,不但代表台灣學界對於印度文明的研就有所

進展,更為為文明身體觀之比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指數。

4. 主要發現

本研究具有政策應用參考價值:■否 □是,建議提供機關

(勾選「是」者,請列舉建議可提供施政參考之業務主管機關)

本研究具影響公共利益之重大發現:■否 □是 

說明:(以150字為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 develop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sign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senior secondary level;.. 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