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老人傳播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以「老人傳播研究群」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老人傳播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以「老人傳播研究群」為例"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48   新闻与传播:前沿探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7/01总第 185期

老人传播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以 “老人传播研究群 ”为例

    

 琰  臧国仁

[ 摘要 ] “老人传播 ”研究 (researchoncommunicationandaging)受到 学术界 注意虽 是最近 十年的 盛事 , 其重要性却不 言可喻, 乃因多数国家和地区多 已渐次 到达联合 国所订 之 “高龄化 社会 ”标准 , 迈入 “老 人国”行列 。 本文以台湾政治大学传 播学院 于 2001年成 立之 “老人 传播研究 群 ”为例 , 兼采时 间与主 题并重方式, 以过去 5年进行之专题研究为例说明研究群之发展历程 。 [ 关键词 ] 老人传播 ;叙事 ;时间;新闻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3926(2007)01— 0148— 04  作者简介:蔡琰(1954 -),女 , 台北 市人 , 台湾政治大学广 播电视学系 教授兼 系主任 ;臧国 仁 (1952 -), 男 , 台 北市 人。 (台湾 )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教授 , (台湾 )《新闻学研究 》主编 。 台湾 台北   11605

  “老人传播 ”研究 (researchoncommunication andaging)在英美先进国家 蔚为风潮是最近十年 的盛事, 相 关 书 籍 多 在 1990 年 代 中 期 以 后 出 现[ 1] , 而以论文合集 (handbooks)形式出版者[ 2]迄 今也才进入第二版,[ 3]十足反映了这个研究主题 之新颖特性。 然而其重要性又不言可喻。 无论在欧美或是 东亚地区, 多数国家和地区 (包括中国和中国台湾 省)皆已逐渐(或早已 )到达联合国所订之 “高龄 化社会”门坎标准 , 迈入 “老人国 ”行列 。但相关研 究者对老人之传播型态尚无所认 识, 难以深入描 绘其(老人)如何与他人 (含家人 )沟通 , 而其日常 生活又如何受到传播媒介或人际沟通之影响。 何 况一般人(包括大众媒介)常受限于某些 “刻板印 象”而惯以视老人为难以互动者 (如固执、唠叨 、健 忘等),影响所及导致其为人所嫌所恶情事时有所 闻, 在各国皆成潜在社会问题 。 一、“老人传播研究群 ”之成立 隶属于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之“老人传播 研究群”成立于 2001年 , 而其源起则出自第一作 者撰写专书[ 4]时注意到老人观赏电视剧似有与年 轻人不同之情感表现, 因而写下观察所得 :[ 5]晚间 电视黄金时段正在上演古装剧“花木兰 ”, 情节接 近尾声:第一男配角苏吉利拥着濒临死亡的爱人, 以泪水和衷曲难分难舍地诀别着。 一名小学生(按 :即蔡琰教授之女)眼见这样 的画面不禁开怀大笑, 指着泪眼婆娑的苏吉利说 : “哈哈 , 哈哈 ! 好蠢 , 好蠢 !”面对此一剧情 , 另一位 老人观众(按:即蔡琰教授之母)却静坐无言而与 剧中主角一齐涕泗纵横。 怎么了? 为什么 ? 这名小孩看见了什么 ? 老 人又如何受到剧情影响? 如上述引文所示, 以 “老年长者 ”为研究对象 起自两位研究者近年来不断陪侍家中老人的第一 手生活观察, 借着与其交谈 、共同观赏电视 、讨 论 新闻, 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与前不同之研究发想 , 从而在这个台湾 研究者尚 少眷顾 的领域 漫游 细 思。 有趣的是, 两位研 究者 在更早 阶段 (1999 -2001)亦已探讨一般传播研究较少接触的“情感 ”、 “情绪 ”、“感性 ”等美学 概念 ,[ 6]使得其后观察 老 人如何观赏电视 剧或阅读 新闻报 道时更 能理 解 “事件的实况如何被投射到 `老人 ' 观众的经验世 界, 而新闻符码所引发的情绪 、欢喜 、恐惧 、气愤 、 忧虑, 甚至后续具体社会行动又如何与 `老人 ' 观 众互动”。 两位研究者因而认为 , “美学的议题不 只局限于单一符号 所产生的意义, 还包括符号 所 象征的整个文化系统;不只关怀个人情感反应, 并 也强调心灵意识 中各种情 绪背后 的整个 价值 系 统”。 在两位研究者带领下, 研究群成员 (皆为大学

(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2007 /01总第 185期 本刊网址:www.xuebao.net149   部学生或硕、博士研究生 )各也分别从与家中长者 沟通过程中逐步体悟了一些西方传播理论犹未触 及的人际互动现象, 从而对 “美学 ”与 “生存 ”关系 更加感到兴趣。研究 群因而在 2003 -2005年间 踏入“新闻与生命 ”之研究范畴 :“我们除了关心台 湾的老人如何观赏电视剧外, 更好奇老人认知与 人格心理的特质是否协助老人解决个人心理层面 的需求? 电视剧之观赏经验是否可归类为 `终身 学习' 或是 `社会参与 ' 的一部份 ? 当老人年迈体 衰, 生活圈逐渐狭小而倍感孤独时 , 电视剧是否成 为其重要社会传播行为之一?” 。[ 7] 二、老人传播研究与生命传播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 我们试 将老人传播研究 与“生命 ”(lifespan)传播 (含新闻报道)连结 , 所幸 确也在相关老人研究文献里发现此一概念(即生 命)早已取代“年龄 ”(aging)在老人研究之传统地 位。[ 8] 简言之, 相关研究者建议 , 与其认为老年是历 时性(diachronic)且与时 俱衰 (decremental)的过 程, 代表了各种人生经验之衰退 ,[ 9]反而应该视人 生为”发展自我 ” (theprocessofdevelopingself)之 连续阶段且非分阶过程, 乃因后者易于造成分属 各阶段者彼此对立。

如 Coupland& Coupland(1990)即曾强调,[ 10] 传统老人研究惯将年龄与“退化 ”概念结合 , 影射 年纪愈大能力(如语言 、体力 、记忆 、沟通 )就愈为 减退, 显已形成一种 “不足典范 ”(thedeficitpar a-digm),使 得 “年龄 偏 见 ” (ageism)或 “惧 老 症 ” (gerontophobia)现象盛行, 成为 “衰老 ”刻板印象的 重要来源, 易于造成社会 “反老年人 ”情绪 , 认为老 人能力普遍不足、喜以自我为中心 (egocentrism)、 常唠唠 叨 叨、易于 自 我封 闭 而无 意 与外 界 沟通 等。[ 11] 实则何谓“衰老 ”或 “退化 ”前之 “正常 ”现象 ? 许多老者即使年迈仍能耳聪目明, 反倒是有些年 轻人之体力与心力皆“未老先衰 ”(何况多 “老 ”才 算是“老 ”亦常无解 )。因此 , Coupland& Coupland

(1990)建议改以倒 U字型模式重新省视老年人的 行为并非“愈来愈弱 ”, 而是 “回到 ”(moveback)一 个与早(童)年生活相似的层次与型态 (或称“二 次童年” secondarychildhood);此一较新典范显然 代表了相关 研究者 多年来对 老人研 究局限 的反 思。[ 10]换言之, 改以 “整体观 ” (aholisticview)[ 11] 或生命长期发展特质重新思考不同世代间的传播 型态正是此类较新研究之讨论方向, 而 “时间 ”概 念在此扮演了特殊切点,[ 12]引发我们探索新闻叙 事与生命关联的兴趣(如老人是否常较年轻人更 喜“说 `古 ' 道 `今 ' ”?)。 三、时间与老人传播研究 “时间 ”一词实难定义 , 多年来众多哲学家 、人 类学家、社会学家 、历史学家 、语言学家 (且暂不论 及物理学家如爱因斯坦)均曾不断论述时间的意 义, 唯独新闻 、传播学者 尚少关注 , 其因或起自 传 播研究者习将时间视为“情境 ”, 自然存在而无需 提及。新闻学者尤乏讨 论 , 少数几位媒介社会 学 家[ 13]或言说分析者[ 14]曾多方思索新闻与时间之 互动关系, 而 Bell(1995)[ 15]、Carey(1989)[ 16]等有 关时间论述之见解则值得特别重视。 “老人传播研究群 ”的兴趣在于透过观察 、分 析老人新闻(指以老人为主角之新闻报道 , 如 “识 字不多, 八旬阿嬷写出十万字回忆录 ”或 “同年同 月同日生, 英女王八十大寿与民同乐 ” (皆出自台 湾《中国时报 》2006.04.21))以反思大众传播媒体 如何再现时间, 也确曾获得几项初步结论 :[ 17]一方 面, 由于老人与时间之连结意义或与其它年龄 族 群不同, 新闻记者在报导中特喜追述其 (老人 )漫 长一生, 显现了时 间的客观 流动性 质 (见下段 说 明)。 另一方面 , 老人在接受新闻访问时似也特别 擅长追忆(或再现)其生活经验 , 反映了时间的主 观论点。 新闻记者介于 (并兼顾 )此两种时间叙事 理论(时间客观论与主观论),[ 18]不断在“过去 ”、 “现在 ”、“未来 ”间摆荡穿 梭 , 其写作技巧显较 其 它叙事文体(如小说、散文 、戏剧 )更为复杂。 如在近期完成之研究报告中,[ 17]两位作者曾 以两则引自台湾《中国时报 》2004年 10月 17日同 天同版刊出之新闻比较老人新闻与其它新闻之时 间铺陈:首则新闻描述台北市青少年中心举办 首 届“青少年日活动 ” , 记者首段即以 “冲啊 !”起笔 , 说明“成群穿着直排轮的 `铁人 ' 们一齐冲向起跑 点”, 揭开活动序幕 。 而在次则庆祝”九九重阳节 ”的报道中 , 另位 记者却以完全不同之笔调撰写:“当优美悦耳的旋 律响起时, `市府 ' 中庭内二百多位长者翩翩起舞 , 吉鲁巴、恰恰 、探戈 、华尔兹 , 一首接一首 , 长者 陶 醉在浪漫`舞池 ' 中 , 场面壮观 ” , 两则新闻无论在 时间流动或是新闻 调性之展现均极具对照性, 足 可显现老人 新闻的 特殊 时间 感。 或 如该 文所 归 纳:“新闻叙事者 (记者)透过其独有之叙事时间认

(3)

150   新闻与传播:前沿探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7/01总第 185期 知与观点, 决定其作品 (新闻报道)所呈现的美感 对象及相映变化的语言策略”。 四、情感与老人传播研究 由此, “老人传播研究群 ”在 2004 -2006年间 分析老人新闻之时间表现时, 发现此类论述所培 育的”气氛 ”及其所引发的 ”叙事情感风格 ”实均 涉及了从个人到社会的多面向议题: 例如, 新闻记者受限于 “客观报道 ”专业义理 原则, 常须在社会事 件中挑选适当位置铺陈不同 时间位置(如前述之“现在 ”、“过去 ”、“未来 ” ),因 而文本之时间流程与真实事件之再现关系极为特 殊, 既有对应却又非完整对应 , 如上述老人新闻之 “浪漫调性 ”与另则青少年新 闻之 “冲劲 ”显有不 同, 却又不尽然反映 所有老人皆有浪漫性格或青 少年均具活跃特性。 另一方面, 新闻内涵无疑经 常影响读者之记 忆。若其 (读 者)缺乏对老人的 真实形貌 有所认 知, 新闻媒体所再现的老人又具特定形象 (如上述 新闻之浪漫笔调),读者透过媒介所再现之形象究 竟是反映真实的时序或是与真实有异的时序? 新 闻报道之时间叙事究竟让读者感到入迷或是加深 阅读时的迷惑? 显然此处反应的 ”再现 ”议题值得 关注, 而其如何透过语言或文字反映 “真相 ”, 更应 是传播领域未来值得持续关怀之研究议题。 五、叙事与老人传播研究 在此阶段, 研究者注意到有关 “老人叙事 ”之 跨领域再现研究业已累积相当成 果, 尤其是针对 老人“人生故事 ” (lifestories)之探 索最为令 人赞 叹。简言之 , 这些来自不同途径 (如 narrativeps

y-chology, guidedautobiography, lifestorytelling)之 研究者皆对“老人如何说故事 ”着迷 , 认为与老人 对谈并从其所述探寻人生经验实有社会与心理理 论意涵, 即使这些故事可能仅是一些看似 “理所当 然”(takenforgranted)的对话内容, 或是涉及一些 难以查证真实性的“家族轶事 ”。[ 19]

这些研究者深信智慧并非少数人所 持有, 而 系深藏于每个人(尤其是老人)的语言与思想(或 称“常 民智 能 ” ordinarywisdom);[ 20]与 老人 对谈 (或听其说故事 )因而就可谓是 “问道于智者 ” (如 从老者处得知某些人生道理或是偏方药材知识)。 又如 Randall& McKim(2004)近作 所示 ,[ 21] 透过聆听老人之生活故事藉以了 解人生意义, 实 也充分反映了“美学 ”意涵 , 因为人生固如故事 , 而 故事情节也实如人生;愈多听故事, 我们就愈能体 会人生之诗性美(thepoeticaging)。 本文作者因而认为, “人生故事 ”虽系老人研 究(尤 其是老人心理 学 psychogerontology)发展 之 特殊取径, 但其应用层面显然对传播研究者亦 具 启发价值, 无论新闻 、电影 、广告 、公共关系教学者 均可鼓励初学者多与家中老人对谈人生故事以增 添趣事或经验。 尤以其 研究架构较不严谨 , 实 施 对象又为家(亲 )人, 做为入门练习堪称允当 。 何 况一般实证科学研究方法久已被诟病为”脱离实 际生活世界”(Wallace, 1994:137),[ 22]改以生活 故事或易引起初学者兴趣, 降低畏惧心理 。 六、“老人传播研究群 ”之未来展望 以上简述了 2001 -2005年间的 ”老人传播研 究群”重点讨论内容 。整体而言 , 研究者系从对美 学(或“传播美学 ”)之关怀出发 , 试图检视包括新 闻报道在内的传播符号论述如何再现情感。 早期 研究焦点在于讨论老人面对如电视剧情节的情感 现象与心理发展是 否与一般观众有不同特质, 因 而导致其对剧情特 别留恋, 并也特别容易产生 外 显情感反应, 如前述之老人深受剧情感动而涕 泗 纵横。随后研究关怀之重点转向探索老人新闻所 展现的时间流动特 质, 期能藉此了解老人所代 表 的时间意义如何反映社会真实。 自 2005年始 , 研究群延续上述有关 “情感 ”与 “时间 ”之二轴重心 , [ 23]焦点几都 持续置于“老 人 叙事”内容的情感与时间议题 。 研究者认为 , 新闻 传播研究领域原系 奠基在社会科学实证主义, 强 调新闻报道内容应与外在世界有所对应并能反映 事件真貌, 而新闻报道者 (记者)之责即在将其所 见所闻忠实、客观 、中立地陈述以免失真 。 但是随 着“叙事典范 ”(thenarrativeparadigm)兴起 , 且 “向 叙事转向”(thenarrativeturn)业已成为社会科学 研究之重大变化之 际, 老人传播研究延续早期 对 “老人说故事 ”的重视 , 理当随此浪潮关心如何透 过此类研究重建传播理论核心意涵。 举例来说, 本文第二作者指导之硕士论文 (苏 惠君, 2004)[ 24]即曾纳 入老人 研究 中的“施惠 语 言”(patronizingspeech)概 念, 发现新闻记者与 年 长消息来源互动时会因对方年龄较长而调整语言 策略, 改采 “娃娃腔式谈话 ”(如以类似幼儿撒娇腔 调说话)或“屈就或过份私密谈话 ” (如以“昵称 ” 指称消息来源);此一概念即属过去传统传播理论 (尤其是大众传播理论)鲜少提及但却为老人传播

(4)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2007 /01总第 185期 本刊网址:www.xuebao.net151   领域重要研究主题。 展 望 未 来, 老 人 与 其 它 新 兴 传 播 工 具 (如 MSN)如何互动亦应多加重视 。 延续如前述本研 究群对报纸或电视之老人象征符号是否影响老人 参与社会组织之关怀, 此一新通过之计划 (预计于 2006 -2008年执行 )不仅关注新媒介之传播形式 与老人之接收问题, 更有意观察新媒介 、老人两个 系统(社会组织)是否能够借着叙事象征符号进行 沟通行为、是否相互了解对方组织 , 藉此完成彼此 存续之问题。 总之, “老人传播研究群 ”在过去 5年间业已 逐步发展一些颇具本地特色的研 究议题, 但也考 虑此一新研究领域极富发展潜力, 欢迎各方贤达 共同参与 讨论, 并可随时 上网留 言指教 (http:/ /

www3.nccu.edu.tw/ ~ kjt1026/gerontology/)。

参考文献:

[ 1] Hummert, M.L., & Nussbaum, J.F.Aging, communic a-tion, and health: Link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successful aging.Mahwah, N.J.:LawrenceErlbaum Associates, 2001.

[ 2] Nussbaum, J.F.& Coupland, J.Thehandbookofcommuni -cationandagingresearch(1stEd.).Mahwah, N.J.:LawrenceErl -baum Associates, 1995.

[ 3] Nussbaum, J.F.& Coupland, J.Thehandbookofcommuni -cationandagingresearch(2nd.Ed.).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 2004. [ 4] 蔡琰 .电 视剧 :戏剧 传播 的叙事 理论 [ M] .台 北 :三 民, 2000. [ 5] 蔡琰 , 臧国仁 .老人观众与电视 剧:从老人之 定义到人 格 心理学对阅 听人 研 究的 启 示[ J] .台 湾 :中 华传 播 学 刊 , 2003, (3):197 -236. [ 6] 蔡琰 , 臧 国 仁 .由灾 难 报 导 检 讨新 闻 美 学 的 “感 性 认 识” — 兼谈新闻研究向美学转向 的几个想 法 [ J] .台 湾 :新闻学 研 究, 2003, (1):95 -120. [ 7] 臧国仁 , 蔡琰 .新闻叙事 与时间报 导 -以老 人新闻为 例 之理论提议[ M] .中华 传播学 会二 00三 年会九 月 , 澳 门 :澳门 旅 游学院.

[ 8] Coupland, N.& Nussbaum, J.F.(Eds.).Discourseand LifespanIdentity.NeuburyPark, CA:Sage, 1993 .

[ 9] Coupland, N.;Coupland, J.F.;& Giles, H.Language, Society, & theElderly.Oxford:Blackwell, 1991.

[ 10] Coupland, N.& Coupland, J.Languageandlatelife.In H.GilesandW.P.Robinson(eds.).Handbookofsocialpsychology.

Chester, England:JohnWiley& Sons, 1990.

[ 11] Giles, H.;Fox, S.;Harwood, J.;Williams, A.Talking ageandagingtalk:Communicatingthroughthelifespan.InM.L. Hummert, J.M.Wiemann, J.F.Nussbaum (Ed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InOlderAdulthood.ThousandOaks, CA:Sage,1994.

[ 12] Coupland, N.;Coupland, J.F.;Nussbaum, J.F.Epi -logue:Futureprospectsinlifespansociolinguistics.InN.Coupland& J.F.Nussbaum (Eds.).DiscourseandLifespanIdentity.Neubury Park, CA:Sage, 1990.

[ 13] Schudson, M.Whattimemeansinanewsstory.Gannett CenterforMediaStudiesOccasionalPaperNo.4.(本篇同时 刊出于 R.K.Manoff& M.Schudson, eds., Readingthenews.NY:Panthe -onBooks, 1987), August1986.

[ 14] Kress, G.Socialprocessesandlinguisticchange:Timeand historyInlanguage.InP.Cobley(ed.).TheCommunicationTheory Reader.London:Routledge, 1996.

[ 15] Bell, A.Newstime.Time& Society4(3), 1995:305 -328.

[ 16] Carey, J. W.CommunicationAsCulture.Boston:Unwin Hayman,1989. [ 17] 臧国仁 , 蔡琰 .新闻报导与时 间叙事 -以老人新 闻为例 [ J] .新闻学研究 , 2005, 83 期 (四月号):1 -38. [ 18] 臧国仁 , 锺蔚文 .时间概念与 新闻报导 -初探新 闻文本 如何使用时间语汇[ J] .新闻学研究 (第 61集 )1999:137 -178. [ 19] 臧国仁 , 蔡琰 .与老人对谈 -有关 “人生故 事 ”的一些方 法学观察[ J] .传播研究简讯 , 2005, (第四十二期):17 -22.

[ 20] Randall, W.L., & Kenyon, G.M.Ordinarywisdom:Bio -graphicalagingandthejourneyoflife.Westport, CT:Greenwood, 2001.

[ 21] Randall, W.L., & McKim, A.E.Towardapoeticso fag-ing:Thelinksbetweenliteratureandlife.NarrativeInquiry, 2004:14 (2), 235 -260.

[ 22] Wallace, J.B.Lifestories.InJ.F.Gubrium& A.Sankar (Eds.).Qualitativemethodsinagingresearch.ThousandOaks, CA: Sage,1994.

[ 23] Schroots, J.J.F.& Birren, J.E.Theystudyoflivesin progress:Approachestoresearchonlifestories.InG.D.Rowles, N. E.Schoenberg(Eds.).Qualitativegerontology:Acontemporaryper -spective(2nd.ed.).NY:Springer, 2002 .

[ 24] 苏惠君 .施惠 语言 (patronizingspeech)在新闻访 谈中的 运用:再论记者与消息来源之互动[ D] .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 论文, 200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研究動機 二、資料來源 三、模型建立 四、模擬預測 五、研究結果

that study in the past, sum up, interconnected system produce, influence the intersection of industrial area and future testing amount of ' economic and regional de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 1932 年提出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是一種 心理測量量表,通常用於問卷設計,為目前最受調查 研究者廣泛使用的測量方法.

有人將傳播新科技演進稱為傳播革命(communication

„ 傳統上市場上所採取集群分析方法,多 為「硬分類(Crisp partition)」,本研 究採用模糊集群鋰論來解決傳統的分群

教授 电视播音主持 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播音主持业务研究 业务研究.. 教授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