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卷第三期(2009年09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卷第三期(2009年09月)"

Copied!
5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第一卷 第三期

Vol. 1, No. 3

2009 年 9 月

Sep., 2009

國際標準期刊碼

ISSN: 2077-2440

(On-line)

ISSN: 2079-469X

(Print)

(2)

2009 年 9 月

台灣心理諮商季刊

第一卷第三期

出版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

主編:

王智弘(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編輯委員:

(依姓氏筆劃序) 王南梅(中山醫學大學 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 王敏行(彰化師範大學 復健諮商研究所) 王華沛(台灣師範大學 復健諮商研究所) 王慶福(中山醫學大學 心理系) 白雅美(陽明大學 醫學系) 余漢儀(台灣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吳芝儀(嘉義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李玉嬋(台北護理學院 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 周文玫(Graduate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University of

Mary Hardin-Baylor,美國) 林妙容(暨南國際大學 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林梅鳳(成功大學 護理學系) 林朝誠(台灣大學 醫學系) 林蔚芳(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施達明(澳門大學 教育學院,澳門) 洪福建(中原大學 心理學系) 胡中宜(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修慧蘭(政治大學 心理系) 張 玨(台灣大學 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張娟鳳(高雄醫學大學 心理學系) 許維素(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許韶玲(交通大學 教育研究所)

陳 方(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and Speci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美國) 陳均姝(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陳易芬(台中教育大學 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陳瓊玲(中山醫學大學 職能治療學系) 黃聖桂(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楊明磊(淡江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廖鳳池(高雄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趙淑珠(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劉淑慧(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鄧志平(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駱慧文(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系) 謝文宜(實踐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謝毅興(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謝麗紅(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審查委員:

(依姓氏筆劃序) 王櫻芬(台中教育大學 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李玉嬋(台北護理學院 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 林建榮(澳門大學 教育學院,澳門) 林蔚芳(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施建彬(大葉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胡中宜(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徐西森(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 張娟鳳(高雄醫學大學 心理學系) 許雅惠(文藻外語學院 通識教育中心) 黃聖桂(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廖鳳池(高雄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英文編輯顧問:

林為慧(彰化師範大學 英語學系)

編輯助理:

(依姓氏筆劃序) 張勻銘 鍾宇星 編輯說明: 一、本季刊創刊於民國九十八年,採電子形式出刊。稿件刊登順序,依審查完成日期排列。 二、本季刊聯絡方式—地址:彰化市進德路 1 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轉「台灣心理 諮商季刊」編輯委員會;電話:04-7232105#2211;電子信箱:tcq@mail.heart.net.tw

(3)

Sep. 2009

Taiwan Counseling Quarterly

Vol. 1, No. 3

Publisher: Dep.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 Taiwan Counseling Net

Chief Editor:Wang, Chih-Hung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Board of Editors:

Bai, Ya-Mei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Chang, Chueh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hang, Chuan-Feng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Chao, Shu-Chu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en, Chiung-Ling (Chung Shan Medical University)

Chen, Chun-Shu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en, Fang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Chen, Yih-Fe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Chou, Wen-Mei (University of Mary Hardin-Baylor, U.S.A.)

Deng, Chi-Ping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Hsiu, Hui-La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Hsu, Shao-Ling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Hsu, Wei-Su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u, Chung-Yi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Huang, Shen-Kuei (Tunghai University)

Hung, Fu-Chien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Lee, Yu-Chan (National Taipei College of Nursing)

Liao, Feng-Tsu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Lin, Chao-Che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n, Mei-Feng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Lin, Miao-Jung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Lin, Wei-Fang (Taipei Municipal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Liu, Shu-Hui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Lo, Huei-Wen(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Shieh, Lih-Horng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Shieh, Yi-Hsing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Shie, Wen-Yi (Shih Chien University)

Sze, Tat-Ming (University of Macau)

Wang, Ching-Fu (Chung Shan Medical University)

Wang, Hwa-Pe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Wang, Ming-Hung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ang, Nan-Mai (Chung Shan Medical University)

Wu, Chih-Yi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Yang, Ming-Lei (Tamkang University)

Yu, Hon-Y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Board of Reviewers:

Chang, Chuan-Feng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Hu, Chung-Yi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Hsu, Ya-Hui (Wenzao Ursuline College of Languages)

Huang, Shen-Kuei (Tunghai University)

Lam, Kin-Wing (University of Macau)

Lee, Yu-Chan (National Taipei College of Nursing)

Liao, Feng-Tsu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Lin, Wei-Fang (Taipei Municipal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Shih, Chien-Pin (Dayeh University)

Shyu, Shi-Sen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Wang, Ying-Fe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Translation Consultant:Lin, Lydia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ssistant Editors: Chang, Yun-Ming Chung Yu-Hsing

1. Taiwan Counseling Quarterly has been published since 2008. It’s an online form. Each article is published in the order of date when the manuscript was reviewed and accepted.

2. Contact us: Taiwan Counseling Quarterly Editorial Board, Department of Guidance & Counseling, National Chu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ddress: No. 1, Jin-De Road, Changhua City, Taiwan. R.O.C. Tel: 04-7232105#2211 Website: tcq.heart.net.tw E-mail: tcq@mail.heart.net.tw

(4)

1-3 目錄(Content)

運用回憶療法協助老年人壓力調適之個案研究

陳佩芸 謝玉琴 陳光慧 李芸玫 羅琦

1

A Case Study: Helping the Elderly Adapt to Stressful Situation

Through Reminiscence Therapy.

Pei-Yun Chen, Yu-Chin Hsieh, Kuang- Huei Chen, Yun-Mei Lee,

Chyi Lo

10

助人工作者於危機處理過程中的壓力因應與自我照顧

麥麗蓉

11

Helper’s Stress Management and Self-care During Crisis Intervention.

Li-Jung Mai

21

受督導者背景變項、不安全依附風格與督導滿意度之研究

王素瑩 連廷嘉

22

Effects of Supervisees’ Background on Correlation Between Insecure

Attachment Styles and Supervisory Satisfaction.

(5)

台 灣 心 理 諮 商 季 刊 2009 年,1 卷 3 期,01-10 頁

運用回憶療法協助老年人壓力調適之個案研究

陳佩芸 謝玉琴 陳光慧 李芸玫 羅 琦*

摘要 本文在探討運用回憶療法協助老年人於壓力調適情境之個案研究,研究過 程中透過觀察及深度訪談等方式收集個案行為反應,共完成行為過程紀錄 12 篇,將所收集的資料加以整理、分析並萃取其意義,發現個案面對兒子的突然中 風出現焦慮、忿忿不平、矛盾、無力等壓力反應,在與個案建立人際關係後,研 究過程中運用回憶療法協助其調適壓力,促使其回顧生命中特殊意義的事件,使 其發掘本身內在的資源,進而重組自我生命價值和發展出調適策略,個案逐漸接 納已存在的事實,然後學會放手並進而成功地減緩壓力。 關鍵詞:老年、回憶療法、壓力調適 陳佩芸 謝玉琴 陳光慧 李芸玫 羅 琦* 弘光科技大學臨床實習指導 中台科技大學講師、大葉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 大千綜合醫院護理部主任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講師 中國醫藥大學護理系講師(chyilo@mail.cmu.edu.tw)

(6)

壹、緒論 「壓力」是生活中無可避免的經驗之一,但是當壓力讓人經歷痛楚、感到不 快樂時便是惡性壓力,持續性的惡性壓力對身心健康有重大傷害(蔡麗雲、李英 芬,2003)。Lazarus 和 Folkman (1984) 認為壓力是個人面對刺激發生時,首先 個體會先對該情境進行評價,如果該刺激被個體視為一種壓力源而產生壓力時, 個體會評估自我是否有能力調適。如果個體能有效地調適會走向適應;如果無法 調適則會導致適應不良。當壓力情境出現會對個體產生生理、心理各方面影響, 如 果 無 法 適 當 調 適 壓 力 會 影 響 個 體 健 康 及 生 活 品 質 甚 至 造 成 死 亡 。 根 據 Ebersole、Hess 和 Luggen (2004) 指出老年人由於其生理機能老化,在其面對事 件時需要較多精力以克服情境,以至於比年輕人需要較多時間從壓力中復原;陳 立新和姚遠(2006)指出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使用解決問題、求助的因應策略 顯著減少,以至於壓力的發生對於老年人的威脅比年輕人大。有些學者指出老年 人面對壓力時較易發生調適障礙,進而產生低自尊、無助、無力感等壓力反應 (Ebersole et al., 2004; Kwong & Kwan, 2004)。有研究也指出老年人的心理壓力較 多與自責、求助、幻想、逃避、合理化等方式的應對策略呈現正相關,因此當老 年人在壓力情境裡若無法適當地調適,將使老年人多採情緒導向因應策略(陳立 新、姚遠,2006)。

然而,協助老年人因應壓力的策略有很多,其中「回憶療法」是藉由重整老

年人自我生命的歷程,讓個體再次發掘其內在的資源,以達到治療的效果。Haber

(2006) 引述 Butler 文獻說明回憶療法是源自於 Erikson 的自我發展理論與 Atchley 的持續理論為架構發展而成,回憶療法是指個體透過回憶的過程找尋過去被遺忘 的經驗以協助個體再肯定與發現生命的策略。老年人因為其獨特生命歷程使其具 備豐富人生經驗,而此人生經驗常被遺忘及忽略,Ebersole 等人(2004)提出鼓 勵老年人分享早期記憶將有助於想起他們生命中曾經如何成功地調適壓力,因此 可藉由回憶療法分享其生命歷程,以喚起成功的調適相關事件之記憶、或是過去 處理壓力事件之經驗,有助於壓力調適。運用回憶治療法的原則首先為建立治療 性人際關係並且透過關懷的態度了解個案相關背景,同時應採開放的態度引導老 人回憶,適時地提出追加性問題以協助引導老年人更廣泛、更深入的回想,回憶 重點應放在老年人對該事件的感受,回顧過程中主要目的在於經驗分享、促進分 享,勿強迫老年人回想壓力事件,透過互動與分享協助個案找回內在資源並發展 有益的適應機轉以面對問題(陳玉敏,1999)。 過 去 回 憶 療 法 最 常 運 用 於 治 療 憂 鬱 , 並 且 有 不 錯 之 成 效 (Bohlmeijer, Valenkamp, Westerhof, Smit, & Cuijpers, 2005; Jones, 2003)。另外也曾用於統整自 我生命價值,學者的研究中針對個案生命中特殊事件進行深入訪談,以協助個案 肯定自我生命之意義、價值與貢獻(顧雅利、顧超光、顧柔利,2009)。回憶療 法也被用於協助個案面對生命中的危機,例如:吳慶音、侯菊鸝和許樹珍(2004) 運用個案研究方式探討回憶療法對老年哀傷反應之成效,以人生四個重要事件為

(7)

主題進行,經四週之治療後可達到不錯之成效。而當個案面對危機下所產生的壓 力,卻未曾使用回憶療法以協助個案壓力調適,加上實務中對於處在壓力下之老 年人的協助策略未必有效,並且常忽略老年人個別性的特質,本研究目的在探討 藉由回憶療法協助老年人壓力調適之歷程,並期望藉由此個案研究提供未來實務 上協助老年人壓力調適的參考。 貳、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討一個個案在特定情境脈 絡下的性質,以了解其獨特性與複雜性,而對於研究者本身著重在於了解過程, 而非結果(林佩璇,2000),適合於本研究探討以回憶療法協助老年人壓力調適 之過程。以下就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分析等加以說明。 一、研究對象 黃先生是一位69 歲退休農夫,國小肄業,育有二女二男(見圖一),目前與 案妻同住鄉下老家,夫妻感情親密互相支持,個案是家中主要決策者,但遇到壓 力或重大決定時候會與案妻討論商量。兒女因工作關係皆在外地定居,二位兒子 假日常常返家探視,親子互動良好,二位兒子與個案夫婦幾乎無話不談,面對重 大決策皆會商量討論、互相支持。大兒子為業務員,么子為公務人員,皆有穩定 的收入,個案目前經濟來源靠自己積蓄與兒子每個月拿回家的零用錢,無匱乏之 情形。 96 年 3 月 28 日么子在家中突然昏倒,送至醫院治療發現右側小腦出血性中 風,立即給予開顱手術治療,個案沒有想到平時身體健康的兒子怎麼會突然中 風,倒地不起。5 月 15 日,么子病情穩定後開始進行復健治療與職能治療,雖 然左側肢體肌力4 分,右側肢体肌力 5 分,么子在照顧者協助下只能勉強坐起與 短暫地站立,且平衡感及肢體協調力差導致無法步行,讓案子自暴自棄,也因此 讓個案感到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加上此次住院中曾發生照顧服務員毆打么 子情形,因此個案自此堅持與照顧服務員共同照顧,並對照顧服務員的照顧品質 要求很高,致使照顧服務員受不了個案要求而頻繁辭職,而個案也因為照顧期間 身心疲憊,常常發脾氣、語無倫次等壓力反應。 圖1 家族圖譜

(8)

二、研究方法與分析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方式進行,林佩璇(2000)提到,個案研究方法是具有整 體性的研究,在於對研究對象進行通盤了解,而非案例之間的相互比較,而研究 者必須站在被研究者的立場,深入同理被研究現象的意義,並將研究所收集的訊 息與理解之意義傳達給讀者。個案研究法主張每個研究對象都是一個獨特的個 體,都有獨特特質(潘淑滿,2006),因此本研究藉由個案研究方式能深入了解 執行過程中之反應,並呈現更具獨特性與人性化之結果。 研究過程中以觀察、深度訪談、錄音方式收集個案行為反應,在訪談過程中 研究者運用傾聽、再澄清的方法進行會談,避免將自己的意見套入被研究者身 上,若研究者不確定或不熟悉之表達予以適當的反問與澄清,符合潘淑滿(2006) 提到個案研究者必須具備問問題、傾聽、適應力、議題掌握與減低偏見的技巧。 訪談後,將所收集的資料謄寫成逐字稿,逐字稿內容除了訪談之口語之外,也包 含訪談過程終非語言之表達,例如:停頓、表情、情緒反應等等,共完成12篇行 為過程記錄。透過萃取有意義的句子、形成主題、構成本質結構以分析資料。 參、結果 一、介入前個案行為反應 研究對象為一位因為案子復健過程艱辛及進展緩慢而出現哭泣、想要自殺、 放棄等言語的老年人,其出現焦慮、忿忿不平、矛盾、無力等壓力反應,各反應 敘述如下: (一)焦慮 個案因為案子受不了復健艱辛時而出現負向情緒反應,會獨自躲在陽台哭 泣、焦躁不安,常找病友語無倫次地講述同樣的訊息,同時會因小事情而出現易 怒情形,主述:「怎麼不快點好起來啊!一天沒有起色,一股壓力壓在我心頭,(哭 泣)怎麼放得開?」「都快二個月啦!怎麼還不好。唉!怎麼辦呢?」「如果我不 關心還有誰會在意,這陣子我壓力真的很大,血壓都上升了(不斷搖頭)。」「壓 力很大(眉頭深鎖),沒辦法控制,又不能不想,但又不知道我能做什麼?」由 個案出現反覆、無頭緒地訴說對案子病情的關心,並出現哭泣、易怒情形,顯示 個案在面對案子生病事件上表現出嚴重焦慮的情形。 (二)忿忿不平 當研究者詢問個案關於案子的病情過程中,個案不斷出現嘆氣、搖頭、不斷 敘述:「我的兒子很乖,沒做什麼壞事,對待我們老人家很盡心,那麼年輕就中 風(搖頭),上天真不公平啊。」「如果說好人有好報,我的做人應該很好,怎麼

(9)

會讓我年紀一大把,兒子中風呢?」「老天真的有眼嗎?他又不是會亂來的男人, 那麼顧家,不應該讓他發生不幸(嘆氣)。」顯示個案對於兒子中風事件感到忿 忿不平,認為不幸的事情不應該發生在案子身上,且上天沒有眷顧好人,不應該 讓為人處世都問心無愧的自己在老年時還要為兒子擔心。 (三)矛盾 當案子做復健出現哀嚎、痛苦表情的時候,個案常常躲在角落流淚,不敢看, 個案主訴:「看他復健很痛苦,我很不捨,但是如果不做復建,他怎麼會好呢?」 當案子平時在病房練習站立動作的時候,表現出吃力、痛苦、渴望他人協助的情 形,個案看到此練習過程中的痛苦常常向研究者訴說:「我真不知該拉他ㄧ把呢? 還是要讓他自己練習呢?」,顯示個案對於案子復健辛苦歷程中充滿矛盾與不捨。 (四)無力 案子因復健進展不佳、病情的癒後無法確定而出現多次情緒激動,並告訴個 案很痛苦、想要放棄及自殺,個案向研究者表示:「復健那麼痛苦,我知道,唉! 當一個父親,我真的幫不上什麼,看他痛苦,我更痛苦,可是我什麼都不能做啊。」 「我能夠做什麼嗎?只有求土地公保佑,希望奇蹟出現,只要他可以好起來我願 意買三牲大禮去答謝。」,顯示個案對於為人父親無法幫助愛子而感到無助,轉 而祈求上天的保佑。 二、介入過程與結果 個案是位純樸老先生,面對愛子生病與復健過程的艱辛流露出疼愛兒子的父 愛,因案子的復健過程面臨許多痛苦使個案產生壓力,而導致無法有效地調適, 進而產生嚴重的負向情緒反應,出現強烈的哭泣、焦慮、無力、情緒失控等壓力 反應。研究者透過為期四週的回憶療法來協助個案調適壓力,其運用過程討論如 下: (一)建立良好互動關係 個案常於案子復健後出現語無倫次、哭泣、不知該如何面對案子復健所帶來 的痛苦等複雜情緒,研究者在照護過程中以真誠及開放的態度陪伴,使個案感受 到被關心,進而能接納並開啟互動過程。當個案面對案子復健後的痛苦而出現負 向情緒反應時,此時研究者接納個案的情緒反應,避免主觀地批判與阻斷情緒發 洩,當個案情緒激動時,予以陪伴、傾聽及安撫,協助個案情緒抒發,鼓勵個案 分享其內心的感受,也適時地運用沉默技巧以讓個案有空間思考及重整思緒。同 時互動過程中研究者關心個案的需求並予以協助,如:個案協助案子翻身移位過 程中,因為不正確的姿勢導致個案腰酸與疲倦,予以教導「病患移位技巧」以有 效減輕個案身體疲憊,漸漸獲得個案信任進而建立良好互動關係。

(10)

(二)回顧生命中有特殊意義事件 在研究者與個案建立治療性人際關係後,安排個案不會感到壓迫、嘈雜或影 響會談的場所,例如:會客室、醫院陽台等個案感覺舒服不受壓迫的環境,研究 者使用開放式問句,如:「在你過去經驗中,有哪些事情讓你印象深刻?」,鼓勵 個案表達過去經驗以協助其回憶,透過分享個案生命的歷程,與個案共同列出其 生命中具有特殊意義事件,如:幼年時期缺乏親情呵護、白手起家的艱辛過程、 中年養兒育女的辛勞與成就、經歷大地震經驗,以作為後續深入會談的引導話 題,也同時引導個案重整過去經驗並發掘內在資源和現實情境作連結。在會談過 程中若個案感到疲憊、想靜一靜時,則適時停止會談,並於日後適當時機主動關 心個案。 (三)發掘內在資源 研究者藉由協助個案回顧一生的歷程,不斷地喚起其過去生命中遺忘的感 覺,當個案回想一生中經歷許多災難,此時個案也陷入情境中五味雜陳的感受, 個案表示「當時曾經想過爲什麼是我?」「我的命真不好!」,那時研究者保持敏 銳與專注同理到個案話語背後的意涵,透過反問技巧,如:「你覺得你的命真的 不好喔?」「嗯,然後發生什麼事情呢?」,藉此協助個案跳脫不斷重複思緒進而 與個案內心感受達到共鳴。個案在敘述所經歷的生命事件中,發現到自己經歷過 許多大風大浪,過去生命中無論出現憤怒、否認、傷心、無助等感受,都靠著自 我不服輸地精神成功度過困難,重新喚起自我內心深層對於生命獨特、可貴與堅 韌的本能,此時研究者給予肯定,如:「你能夠度過這麼多的大風大難,很不簡 單!!你一定有什麼樣的經驗可以讓你衝破難關?」。在此過程中讓個案看到其 生命本身所具有的韌性,並表示「過去更大的困難都可以度過,人只要想活下去 就會找出方法解決問題」。 (四)重組自我生命價值 回憶療法主要藉由回顧老人一生成就、失敗、有意義的點滴,以協助找到其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進而增加其自信心與自我價值感(吳麗芬等,2001)。研究 者再針對個案特殊有意義事件做更深入會談,其中不斷地運用澄清與反思來引導 讓個案重新省思生命的意義及發掘自我價值。當個案在回憶起教養兒女的心路歷 程時,引導個案看到自己所付出的心力與價值,個案表示「過去我們三餐吃不飽, 我常把飯留給孩子吃,孩子看在眼中知道我很疼他們,各個都很爭氣,長大要賺 錢給我過好日子」,使個案再次肯定自我是一位好父親,把兒女教養得很優秀, 並足以自豪地認為兒女具有能力來面對人生中各種挑戰,表示「我相信我教的兒 女」,並且認為身為父親的角色扮演已經無愧於心。 (五)發展調適策略

(11)

藉由回顧個案過去生命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事件,並發掘其內在資源與生命價 值,因而使個案重新喚起自信心,認為過去成功的經驗都是因為接納事實並勇敢 地面對事件才能成功度過難關。然後再引導個案與此次壓力感受相連結,讓個案 再評價壓力的根源點,使個案覺知到人的生命本身具有面對壓力的韌性,案子也 應具備此韌性,並且需要經歷人生的各種事件以磨練成更堅韌的生命,因此個案 認為過去對於兒女的教導已善盡為人父親責任,自己的生命畢竟有限,總有一天 會離開世間而無法一直陪兒子走下去,因此兒子的生命中也應該勇敢面對考驗, 此時個案發展出「學習放手」的適應策略,個案主訴:「我不能永遠陪著他,他 該好好的做復健」,並且相信案子在他的教導下也應該具有克服復健過程中艱辛 與痛苦的能力。 在介入措施後的第四週,個案已無失眠、哭泣和語無倫次情形,個案也會 找時間休息,主述:「星期六我要回鄉下休息三天,讓媳婦來陪他」。顯示個案能 夠由無法放開案子的情形,經過互動後學習放手,並嘗試面對現實以減輕心中壓 力。 肆、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中個案面對兒子中風的突發性事件而產生壓力,在過程中出現焦慮、 忿忿不平、矛盾以及無力等負向壓力情緒反應,無法以正向、問題為導向的方法 面對壓力,此與文獻上所提當老年人遇到壓力時易出現負向情緒及不當調適行為 的結果一致 (Ebersole et al., 2004; Kwong & Kwan, 2004)。個案面對此次壓力時採 情緒導向的因應策略,雖然此方法具暫時保護功能,但個案持續惡化的身心狀 態,顯示需要協助發展有效調適策略以因應壓力。研究者在此次研究過程中透過 回憶療法而使個案找出被遺忘的內在資源,透過引導使個案將自我生命內涵與此 次壓力事件連結,發展出下列調適方法:(1)接納已存在事實;(2)學會放手。由 於老年人忽略其個人內在資源以有效方法來處理自我壓力,因此透過回憶療法協 助下回顧過去生命歷程,逐漸增加個案自我控制感與自我肯定,進而協助其釋放 壓力、增強生命的韌性以克服當前的困境,此結果與Haight (2001) 的研究相似。

過去回憶療法被廣泛地運用於憂鬱 (Bohlmeijer et al., 2005; Jones, 2003)、增加生 活滿意度 (Jones, 2003) 、增進自尊(蕭秋月等人,2004;Jones, 2003)等方面, 卻少用於壓力調適,Jones 和 Beck-Little (2002) 指出回憶療法也可用於個體面對 失落及處理危機,經由此次研究成功地協助老年人減輕壓力,讓我們了解回憶療 法也有助於壓力調適。 本研究也顯示,以四週回憶療法協助老年人找回遺忘的內在資源能協助其以 正向、肯定生命價值的看法面對當下的自我,雖然案子的病情並未痊癒,個案已 能調適自我以減緩壓力,顯示並非因為時間因素而改善。 運用回憶療法的過程中,研究者在傾聽時必須以人為中心,避免先入為主, 尊重個體的獨特性,以關懷接納態度和同理心引導個體正向地看待生命,同時要

(12)

相信個案本身具有自我療癒的能力,研究者只是不斷地運用澄清及反思的技巧來 引導個案發掘其內在的能力,藉此激發個體找回已被遺忘的內在資源,如:發掘 生命本身所具有的韌性等,重新建立自尊心,並發展出正向的調適機轉。 老年人生命過程中經歷許多事件,累積其獨特的意義與資源,然而未必每 位老人都會善用其內在資源以應付其所面臨的困境,在運用過程中研究者除了考 慮個案目前身心狀況及可運用的資源外,更重要的是不可忽略老年人過去生活中 所建構個體特質。此次將回憶療法成功地應用於老人壓力調適之經驗,希望藉此 次分享以提供照護壓力情境下之老年人的另一種照護策略。 參考文獻 吳慶音、侯菊鸝、許樹珍(2004)。運用團體懷舊治療減緩一位老年喪偶哀傷反 應個案之護理經驗,榮總護理,21(2),127-135。 吳麗芬、邱愛富、高淑芬、徐畢卿、陳玉敏、陳靜敏等(2001)。當代老年護理 學。台北:華杏。 林佩璇(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陳玉敏(1999)。回憶療法於老人護理之運用。榮總護理,16(1),1-6。 陳立新、姚遠(2006)。老年人心理壓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西 北人口,107,35-41。 潘淑滿(2006)。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麗雲、李英芬(2003)。安寧緩和護理人員的壓力源、壓力反應與調適策略之 探討。安寧療護,8(2),143-160。 蕭秋月、林麗味、葉淑惠(2004)。運用回憶療法於機構老人照護。長期照護雜 誌,8(2),133-144。 顧雅利、顧超光、顧柔利(2009)。運用懷舊照片探索一位眷村老年婦女之命經 驗,護理雜誌,56(1),52-62。

Bohlmeijer, E., Valenkamp, M., Westerhof, G., Smit, F., & Cuijpers, P. (2005). Creative reminiscence as an early intervention for depression: Result of a pilot project. Aging and Mental Health, 9(4), 302-304.

Ebersole, P., Hess, P. A., & Luggen, A. S. (2004). Toward healthy aging: Human needs and nursing response. St. Louis, MO: Mosby.

Haber, D. (2006). Life review: Implement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 Human Development, 63(2), 153-171.

Haight, B. (2001). Sharing life stories: Acts of intimacy. Generations, 25(2), 90-92. Jones, E. D. (2003). Reminiscence therapy for older women with depression: Effect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classification in assisted-living long-term care.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9 (7), 26-33.

(13)

Jones, E. D., & Beck-Little, R. (2002). The use of reminiscenc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rural-dwelling older adults. Issues in Mental Health Nursing, 23(3), 279-290.

Kwong, E. W., & Kwan, A. Y. (2004). Stress-management methods of the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in Hong Kong: Implications for tailoring a stress-reduction program. Geriatric Nursing, 25(2), 102-106.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14)

A Case Study: Helping the Elderly Adapt to Stressful

Situation Through Reminiscence Therapy

Pei-Yun Chen Yu-Chin Hsieh Kuang- Huei Chen

Yun-Mei Lee Chyi Lo

Abstract

This case study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reminiscence therapy to help the elderly adapt to stressful situation. Twelve process recordings of observation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mpleted,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an elderly subject experienced negative emotions such as anxiety, resentment, ambivalence, and powerlessness when confronted with his son’s sudden stroke. After establishing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with him, we applied the principles of reminiscence therapy to help the subject review special and meaningful events in his life, thereby facilitating his discovery of his innate resource. The process also enabled the subject to reorganize his values and develop coping strategies. Consequently. he gradually accepted the fact of his son’s illness, learned to let go, and successfully released his stress.

Keywords: elderly, reminiscence therapy, stress adaption Pei-Yun Chen Yu-Chin Hsieh Kuang-Huei Chen Yun-Mei Lee Chyi Lo* Hung-Kuang University

Centr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yeh University

Da Chien General Hospital

Cardinal Tien College of Healthcare & Management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chyilo@mail.cmu.edu.tw)

(15)

台 灣 心 理 諮 商 季 刊 2009 年,1 卷 3 期,11-21 頁

助人工作者於危機處理過程中的壓力因應與自我照顧

麥麗蓉

摘要 危機事件常會帶給校園及相關人員極度的不安,而首當其衝的即是第一線處 理的助人工作者,本文的目的是在探討助人工作者於危機處理過程所遭遇的壓力 及其因應,與相關自我照顧的議題,作者透過與六位大學校園資深的助人工作者 的訪談,以及作者本身多年的實務經驗與觀察,將助人工作者在危機處理過程中 最常遭遇的壓力進行描述並探討其因應的方式。作者並呼籲助人工作者在危機處 理中要有以下四項積極的自我照顧行動:(一)務必做到危機後的減壓動作,(二) 主動尋求專業督導,並建立分享、討論的同儕伙伴與習慣,(三)建構一個安全 無虞的工作環境,(四)接受自己的限制、坦然面對成功與失敗。盼能透過本文 提醒大學校園的助人工作者能時常停下腳步,駐足省思自己在關懷他人與自我照 顧之間的作為。 關鍵詞:助人工作者、危機處理、壓力因應、自我照顧 麥麗蓉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講師(gelrmai@saturn.yzu.edu.tw)

(16)

「長久以來,我一直比較擅長去關懷別人、照顧他人, 反倒容易忽略自己的需求。所幸這幾年來,我已進步很多了。」

-Carl Rogers 75 歲時(引自Skovholt, 2000/2001) 壹、前言 當我讀到助人專業領域裡已逝的老前輩Carl Rogers 於晚年歲月時寫下的這 段文字時,讓我有極深的感觸,心中更是五味雜陳。一方面看到原來如Carl Rogers 也會在照顧他人時,忽略自己的需求,一方面也不禁讓我想到許多在輔導界的朋 友(包括我自身在內)疏於自我照顧的情事。 這些年來因著進行大學校園危機處理經驗方面的研究,作者以質性研究半結 構式的個別訪談,陸續訪談了六位在大學校園中心理、社工相關背景,並具有五 年以上經驗的助人工作者。在訪談過程中,除了蒐集到這些資深助人工作者寶貴 的危機處理經驗1之外,也看到他們於危機處理過程中遭遇的心理壓力,並且為 各個人帶來不同身、心方面的影響。這些危機處理經驗中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有歷時短暫的,也有長時間警報不解的。危機事件多數牽涉當事人的人身安全的 威脅,在危急中,助人者常被期待在極壓縮的時間之內,與當事人建立信任的關 係,並做出專業的判斷與有效的問題解決。不但助人者常需耗損相當大的心力與 能量,在一切均以當事人最大利益為優先考量的情況下,助人者極可能將自己置 身於龐大的壓力中,而忽略了自我照顧。 近年來陸續有研究開始關注助人工作者在面對特定場境、議題、對象所遭遇 的壓力及其因應;例如,安寧護理人員於臨終照顧的處境,在面對死亡的焦慮下, 助人者不斷地面對原初自我現身的存在態度與調整(蔡昌雄、蔡淑玲、劉鎮嘉, 2006;蔡淑玲,2004);社工人員於家暴庇護中心面對身心重創的危機個案,產 生擔心施暴者威脅、保密、與替代性創傷等壓力,社工人員如果未能覺察與照顧, 可能會產生工作倦怠、疏離甚至對個案產生反感情緒(汪淑媛,2006);諮商師 於協助企圖自殺者的過程中因受制於角色期待、倫理法則以及界線的維護,而產 生了悲傷剝奪的經驗(李琇婷,2009)。許多研究均提醒助人工作者自我照顧的 重要性(李琇婷,2009;汪淑媛,2006;胡峯鳳,2007;蔡昌雄、蔡淑玲、劉鎮 嘉2006;蔡淑玲,2004)。然而,在諸多議題中並未見以危機處理過程中的壓力 因應與自我照顧的研究出現。 因此,本文將透過這些資深助人工作者的經驗,以及作者多年的實務經驗與 觀察,來探討助人工作者於危機處理過程所遭遇的壓力及其因應,與相關自我照 顧的議題。希望透過經驗的分享,使後來者能有較好的因應,以減輕壓力,並做 好自我照顧的工作。 1該訪談已以「諮商員在大學校園中危機處理經驗之初探研究」為題,於93 年發表於中華輔導學 報。

(17)

貳、危機處理過程中遭遇的壓力與因應 大學校園中較常發生的危機,大致可分為四大類:(一)精神疾病所引發的 突發狀況、自傷或傷人事件;(二)感情糾紛引發的自傷、傷人與威脅恐嚇等;(三) 性騷擾或性侵害事件的處理;(四)其他:如課業挫折、壓力過大引發的自傷行 為、學生連續意外死亡引起的校園恐慌、家長或校外人士對學校的威脅恐嚇等(麥 麗蓉、蔡秀玲,2004)。這些危機通常帶給校園及相關人員極度的不安,而首當 其衝的即是在第一線處理的助人工作者。以下就其所遭遇的壓力及其因應分別進 行描述與討論。此外,為了幫助閱讀者較能體會當時的狀況,作者亦將呈現六位 受訪者的部分訪談稿,文中並以助人者A、B、C、D、E、F 的代號稱之。 一、危機事件本身的張力 助人工作者在危機處理過程中所遭遇的壓力,首當其衝的就是危機事件本身 的張力,由於危機事件大多涉及當事人身心上遭遇極大的威脅,當事人大多身陷 極大的痛苦、沮喪、受挫、焦慮或憤怒中。因此,陪伴的助人工作者也非常容易 溜進龐大的壓力中。以下的描述是助人者C 在處理一對情侶因分手談判所引發 的危機事件,其中的張力令人印象深刻。 「可是男的就在裡面….就說你不要管我….然後摔桌子摔椅子…我還在跟他談判的 時候,門就突然開了…然後真的是一溜煙…抓都抓不到….他就從我前面衝出去了… 我那時候第一個感覺是…他要衝到五樓去跳樓自殺…所以我…大概這輩子跑最快就 是那時候…然後每上一層樓我就看兩旁走廊….看有沒有人…可是他真的是衝得太 快…然後我的腳步我實在也沒辦法評估到底到哪裡…我衝上去....然後我就先看…有 沒有什麼異樣…就先看有沒有人…沒有…然後看到某一邊完全空蕩蕩…我還往下看 有沒有什麼狀況…然後我真的四處看有沒有屍體啊…然後我就再下來…我就想…他 到底在哪裡…就這樣一層一層的走下來…」(C048-052) 其實,在實務工作裡許多助人工作者都曾經驗過危機事件中的張力,如:個 案留下遺書不知去向、個案將自己反鎖在屋內拒絕協助、情侶分手導致當事人揚 言要傷害對方,甚至暴力相向、助人者緊急被通知前往處理欲跳樓之學生,學生 自殺身亡後助人工作者至現場參與處理等。 這種因危機事件的特殊屬性所伴隨而來的壓力,是第一線的助人工作者難以 避免的,助人工作者通常在承受極大壓力的同時,仍要以專業的態度,冷靜、沈 著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助人工作者在危機處理過後一定要做好抒壓的 自我照顧,以避免產生次級創傷壓力症狀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然而, 在實務現象場中助人工作者都會做好抒壓的自我照顧嗎?值得我們多加關心。以

(18)

作者本身的經驗,助人工作者有時因忙碌的輔導工作,或組織中沒有減壓的固定 流程,很容易忽略在危機事件後進行抒壓的自我照顧。 二、危機是否處理妥當的壓力 助人工作者A、C、D、F 均提到在危機處理過程中會擔心自己處理得好不 好,以致於產生很大的壓力。這其中除了助人者的自我期許之外,也反映著他人 的期望,期待助人者能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之下,充分發揮最有效的協助行動。 在這樣的氛圍中,通常會出現各種自我防衛,有時是來自助人者本身的自我防 衛,不願去面對自己專業的限制;有時是來自於其它單位的自我防衛,將挫折、 焦慮的情緒以指責方式轉嫁到助人者身上。 助人者F 就提到曾受理校園性騷擾事件的經驗,由於被強制要求接受輔導的 騷擾者仍對被騷擾者進行騷擾的行動,因此輔導單位被相關單位揶揄輔導沒有用 的挫折經驗。 「其實他來了就是他的責任不是我們的問題,對不對,可是別人會怪我們,認為說 他已經來了,那你們這裡是不是有用?沒用?…這也是會造成我們的困難,或者說 是煩惱 。」(F224) 助人者B 則憶起其校園在短時間內相繼發生學生意外死亡事件的經驗,當 時校園中充滿著各種不安的情緒,並對輔導單位有所期待。 「相關當事人都會有自我防衛,我也是,它的形式很多種,比如說學校單位會覺得 學生他忘記了三令五申,那種安全的要求,有些會有某種程度的指責,有些人的作 法會是比較冷漠這樣子來區隔,有些人是用罪惡感來取代那種哀傷,專注在罪惡感 這件事情…有時候這樣的自我防衛,它…投射的方向可能會到我們這裡來。」(B054) 助人工作者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壓力呢?這些資深的助人工作者都有不錯的 因應方式。首先,要能夠在事件中隨時覺察自己的情緒,追蹤情緒背後的脈絡, 並對自己的情緒做適當的照顧處理。再者,要能瞭解自己的限制並懂得拿捏界線 並做區隔。許多助人者常會忽略了本身的有限性,以致於在擴張自己責任的同 時,也承受了過重的負擔與壓力。因此,瞭解自己的限制也成為助人者相當重要 的自我照顧課題之一。 「…因為比較沒有經驗的話,總是會把它 take personal,這是對我的質疑啊,對輔導 工作的否定,或者是,這是老師個人修養的問題啦,都可能是哀傷或危機後的一個 反應,一個症狀類似這樣子,把自己變成當事人了,有經驗的話,比較能夠區隔這 些事情,然後比較 secure 吧!」(B059)

(19)

三、專業倫理拿捏與判斷的壓力 由於助人工作所涉及的是當事人的心理健康與生活權益,專業倫理向來是助 人工作者所必須遵守的重要核心價值,相信每一位助人工作者都熟稔各項倫理守 則中的規範,然而,簡單的規則在實務工作中的實踐,有時會因不同的人、事、 環境而拉開了操作的空間。助人工作者要在恪遵倫理守則與考量當事人的需求之 間拿捏得當,才可能對當事人帶來最大益處。究竟該如何拿捏?挑戰著助人工作 者的專業判斷與經驗,特別是在危機處理的當下,也常形成助人工作者的壓力。 助人者A、C、D 均遭遇有關諮商員通報責任與當事人期望與需要不符時, 如何拿捏的壓力。以下即是助人者A 提及校內女同學遭男友毆打的暴力事件, 當時由於女同學在身、心均受挫的情況下,要求輔導者不要通報家長。助人者在 此危急的情況下該如何做出專業判斷呢? 「有一次有一位女孩子到我們這邊來,來的時候..她是從醫院急診出來..然後整個腳 跛且腫脹…渾身是傷..然後眼睛也是…反正就是被打的很慘…半邊臉大概都是腫的 歪的…然後眼睛也受傷…那時候她是說她跟她男朋友交往,然後個性不合要分手… 因為當初他們是住在一塊,然後那個男孩子就開始有一些小的暴力行為,可是到後 來就愈打愈厲害…有幾次根本就是用逃的出來…,之前醫院的社工人員也沒有辦法 介入…,她只想要讓傷勢復原…並且都拒絕醫院方面的協助…在過程裡面我們是有 再跟那女孩子討論過…我們有跟他講說可不可以由她或由我們先告訴父母親說你在 學校這邊有遭遇到一些麻煩的事情…,她很不想也不敢讓其父母知道…」(A022-A058) 助人者A 表示在當時的確有相當大的壓力,然而因著對當事人的高度同理, 「…雖然我們有一直跟她講一直勸說…我們還是比較希望當事人至少有一些心 理準備的情況下通知她的父母…要怎麼說呢…我不曉得能否算是同理心的一部 分…你可以去觀察到其實你如果這麼強力去 push 她跟她父母親講…其實她可能 面臨到的不是這件事情的解決,而是她必須以一種很看不起自己,然後很羞愧的 那種面貌去面對她的父母親。」(A060-071)並根據自己的專業經驗,最後基於 三方面的評估:(一)能確認當事人的安全無虞(二)同理當事人的需要(三) 評估通報家長對當事人的問題解決並無立即幫助的情況下,助人者A 選擇了沒 有在第一時間通報家長。事後亦因此取得了當事人極大的信任,使各項協助能順 利進行,成功地化解了危機。 作者認為助人工作者在每一個環節所做的考慮都非常的重要,這即是專業判 斷。專業判斷是來自於助人工作者對危機的理解,對當事人需求的理解,對整個 資源運用的理解。以上述案例而言,助人者A 理解危機處理中首要注意的即是 當事人之安全,而助人者A 之所以能確認當事人的安全無虞,是基校園中有其 長期經營合作良好的危機處理團隊,能提供其照顧當事人安全的後盾,否則,將

(20)

使此危機案例的處理難度昇高。

「…我覺得我們在處理那個個案..我們學校組成的那個 team 會讓我比較有信心..而且 我們導師..教官啦之間還有總教官、還有我們學務長、我們的溝通,一有訊息互通有 無..然後大家願意步調比較一致…我覺得那個 team 會讓我覺得 ok…」(A067)。 「那時候總教官就特地挑選一個教官,他是以前有支援過刑事部份,還有一個教官 是比較懂得法上面的事情…其實我都有跟那個女孩子討論過,然後後來我們還確認 那時候那女孩子從醫院出來…她有一些女同學願意收容她,可是那些女生住在校 外,所以我們有確認過說那些女同學的安全…我們就把她的安置跟生活輔導組協 調,把她臨時安置在校內的女生宿舍,因為如果是在校內女生宿舍就會有舍監會監 控,對她來講比較好…」(A038) 助人工作者在危急中遭遇專業拿捏與判斷的壓力時而有之,助人者究竟該如 何因應呢?作者認為實務經驗的累積是重要的,然而,經驗可以是自身經歷,亦 可來自他者,因此,平日同儕之間的討論與支持會很有助益。 四、助人工作者本身受到人身威脅的壓力 助人工作者有時在危機處理事件中亦有可能成為被威脅與恐嚇的對象,因而 帶來極大的壓力。在我所訪談的六位資深助人工作者中,就有兩位提到這樣的壓 力。助人者A 是於處理校內女學生遭男友毆打的危機事件中,即成為該男友恐 嚇的對象;助人者E 也曾被患有精神疾病的家長,因不願孩子與助人者接觸而用 電話、信件等方式不斷威脅助人者。 「然後他還揚言,說他的意思就是要我們放話給輔導老師,他不曉得是誰,他說一 旦被他查出來的話,他就說他要殺他。真的,然後他放話給我,記得兩次都是這樣 子」(A091) 兩位助人者當時心中都相當地害怕與恐懼,並表示事情發生後才發現校園安 全系統中並沒有特別顧慮到助人工作者的人身安全。作者則認為關於人身安全問 題,由於非經常性發生,以致於容易被學校甚至助人工作者本身所忽略,通常要 等事情發生後才感到其重要性,然而,亡羊補牢猶可為,萬一不幸真的產生,相 信是我們任何人都不願意看到的。 國外研究於訪談750 位全職的助人工作者後發現,其中 40%的助人工作者表 示在他們的職涯中,曾經受過個案身體上的襲擊,49%的助人工作者則曾受到口 頭上嚴重的威脅,揚言要傷害他們的健康跟安全。其中,有28%的人經常或有 時擔心那些揚言要傷害他們的威脅會成真 (Skovholt, 2000/2001)。台灣雖尚未有 這樣的研究數據,然助人工作者的人身安全議題仍值得我們重視。

(21)

助人者A 於該恐嚇事件發生後,即採取行動於校方重要會議中提案報告, 並獲得了校方積極的回應,開始有了各種相關的防護措施,包括於單位裝設警鈴 及相關單位互相支援等。 「我們提出來的就是一個諮商人員或學校的訓輔人員,當他處理到一些事件可能會 危害到他個人的一些安全的時候,至少學校這邊可以提供給我們什麼樣的一些保 障,後來在一個更正式的會議裡,我們副校長當主持的時後,也有做提案討論。我 覺得其實蠻好的,就像我們現在有一些單位可以裝警鈴,而我們單位就是其中一 個…」(A102) 助人者A 積極的行動相當值得肯定,也提醒了大家是否也該為自身單位的 安全措施,盡一份心,也算是我們對自我照顧的一種實踐。 參、積極的自我照顧行動 綜觀上述助人工作者在危機處理過程中所承載的高壓力,相當容易帶給助人 工作者生理與心理的影響2,面對這些的壓力的影響,每個人自我照顧的方式各 不同,包括:寫日記、寫作(C196、B148)、中藥調理身體(A244)、找督導討 論(A254)、同儕共同分享與支持(B128、F231、F233)、關起門來罵兩句,再 繼續做該做的(E082)。覺察與接納自己當下的壓力與感受,並接納自己限制 (B047),諮商員彼此之間共同討論、有正確思考,相互鼓勵支援(B40-B43)。 其次,有多位受訪者(B、D、F)提到信仰對自己的幫助(麥麗蓉、蔡秀玲,2004)。 檢視以上的自我照顧方式,真是五花八門各有不同。作者回顧自己過去輔 導生涯中的自我照顧,常是知道的多,實踐的少,大多在忙碌的學生輔導工作中 渡過,助人者E 也有相同的情形「我好像通常在事件當時,就像我現在是這麼忙, 然後旁邊的人都會覺得好恐怖,可是我自己身在其中好像就有點習慣了,是我的 負荷力本來就這麼大?還是其實不是?我只是還沒倒下來而已。呵!」(E189)。 然而,作者認為面對危機處理所產生的壓力,助人工作者應該要有更積極的自我 照顧行動。因此,作者歸納出幾點,以供助人工作者參考: 一、務必做到危機後的減壓動作 助人工作者在處理危機事件的過程中,承受著難以避免的高壓,需要被照 顧,Jeffrey T. Mitchell 於 1980 年所提出的減壓團體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CISD) 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它可讓參與者有機會抒發自己在此危機事 件之後的想法與情緒,同時聆聽到別人對此事件會出現的反應與症狀(引自賴念

2多位助人者提到在危機處理時會出現明顯生理症狀,如反胃、便秘、拉肚子、體重遽減。長期 處理壓力中也明顯感受到健康受損,至於疲憊感、焦慮、緊張則是在危機處理時常有的感受。

(22)

華,2004)。最有效的實施時機是在危機事件發生後72 小時內,透過以下七步驟 進行。(一)簡介:介紹成員,大略說明減壓團體的過程。(二)蒐集資料:帶領 者以開放式問句提問,主要是讓成員說出這件事情的事實是什麼?(三)想法: 當你聽到這件事情時,你出現的第一個想法為何?(四)反應:在這整個事件中, 讓你感到最糟糕的部分為何?(五)症狀:幫助成員去討論自己生理或心理的痛 苦狀態。(六)教導:症狀正常化是這階段最重要的任務。(七)重新出發:幫助 參與者對這件事在心理上做一個結束。 二、主動尋求專業督導,並建立分享、討論的同儕伙伴與習慣 危機處理過程中時常挑戰者助人工作者的專業判斷,也容易形成助人者的壓 力,特別是對於助人新手以及年資較淺者(胡峯鳳,2007)。因此,透過專業督 導的支持與協助是非常需要的。除此之外,平日同儕之間正式或非正式的分享, 均有助於專業經驗的交流。許多研究均支持助人者與工作同儕溝通,彼此交換面 對困難時的反應,在工作中形成友善、安全的同儕支持團體,能減少專業助人者 替代性創傷的產生(邱秀琳,2005;鍾思嘉,2001;Palm, Polusny & Follette, 2004; Palm, Smith & Follette, 2002)。Pearlman 和 Mac Ian (1995) 的研究亦發現助人者 能與工作同儕討論個案,利用工作片段與工作同儕說說話、簡短互動,並在互動 中獲得同儕一般性的督導,均對助人者極有幫助。而依據作者的觀察,目前大學 校園中輔導單位的督導體系尚未建制完備,除了在此呼籲各校能積極建構單位的 專業督導系統之外,也鼓勵輔導工作者建立自己平日可分享、討論的工作伙伴與 討論的習慣。 三、建構一個安全無虞的工作環境 要求一個安全無虞的工作環境應是助人者自我照顧的基本要件之一。一個安 全無虞的工作環境,在硬體空間方面,例如諮商室中裝置警報器、設置助人者不 受個案干擾的休息室、提供咖啡機、輕柔的音樂和舒適的沙發;在軟體方面,例 如與校園相關單位建立互相支援的安全網絡、助人工作者的個案量與所接個案的 題材能做適合的調整與分配,以避免任一助人者有負荷過重的情形產生。這些都 值得我們主動地來檢視,並促動所屬工作單位的重視,以維護專業生命的延續。 四、接受自己的限制、坦然面對成功與失敗 許多助人工作者在危機處理的過程中會擔心自己處理的好不好,也常將危機 處理的成功與失敗之責放在自己身上,以致於產生很大的壓力。從訪談的過程 中,我發現這些資深的助人工作者都提及自己從新手漸漸成為資深工作者後,會 減少這種普遍性的專業焦慮感。因為隨著經驗的累積以及對事實有更清楚理解之

(23)

後,助人工作者漸能領悟,自己就像醫生一樣,也有治不好的疾病。與其做個「一 百分」的助人者,不如做個「表現夠好」(good enough)的助人者,學習設限, 有底線,並且敢於對不合理的要求說不,也是助人工作者需要學習的自我照顧課 題之一。 肆、結語 助人工作有其美好的性質,然而,我們有時也會忽略了實務工作也可能傷害 到它的專業人員。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提醒輔導界的伙伴,若我們能時常停下腳 步,駐足省思自己在關懷他人與自我照顧之間的作為,我相信我們的專業生涯將 能繼續充滿活力,長長久久,不僅受助人受惠,自己也受惠。 參考文獻 李琇婷(2009)。諮商師的悲傷剝奪經驗研究:以協助企圖自殺者為例。淡江大 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汪淑媛(2006)。家暴婦女庇護中心工作者情緒張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政策與社 會工作學刊,10(1),189-226。 邱琇琳(2005)。專業助人者之替代性受創與因應策略:以公部門家防社工為例。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峯鳳(2007)。大專院校諮商師替代性創傷、自我照顧及組織脈絡之相關研究。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麥麗蓉、蔡秀玲(2004)。諮商員在大學校園中危機處理經驗之初探研究。中華 輔導學報,15,97-122。 蔡昌雄、蔡淑玲、劉鎮嘉(2006)。死亡焦慮下的自我照顧。生死學研究,3,133-164。 蔡淑玲(2004)。關懷的功課:安寧護理人員的自我照顧。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賴念華(2004)。大學校園自殺事件後的危機處遇策略。中國輔導學會2004 年年 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 鍾思嘉(2001)。專業助人者的替代性創傷與因應策略。彰化師範大學教育部學 生輔導支援中心舉辦之「九二一震災心理復健學術研討會發表實務論壇與 實務方案」學術研討會,彰化。

Palm, K. M., Polusny, M. A., & Follette, V. M. (2004). Various traumatization: potential hazards and interventions for disaster and trauma workers. Prehospital and disaster medicine,19(1), 73-78.

Palm, K. M., Smith, A. A., & Follette, V. M. (2002). Trauma therapy and therapist self-care. Behavior Therapist, 25, 40-42.

(24)

Pearlman, L. A., & Mac Ian, P. S. (1995).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rauma work on trauma therapis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26(6), 558-565.

Skovholt, T. (2001). 助人工作者自助手冊(劉小菁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原

(25)

Helper’s Stress Management and Self-care

During Crisis Intervention

Li-Jung Mai

Abstrct

Campus crisis often strongly impact helpers, leaving those involved feeling extremely anxious. This study explores issues relating to a helper’s stress management and self-care during crisis intervention. Six senior helpers working at various university campuses were interviewed.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author’s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observations, the most common stressor that occur during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the various responses are delineated and discussed. Specifically, helpers should adopt four self-care steps during crisis intervention: 1.debrief after crisis intervention, 2.seek professional supervision and establish peer supervision, 3.construct safe working conditions and 4.accept one’s limitation, including success and defeat. Th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mind university campus helpers to maintain balance between caring for others and self.

Keywords: helper, crisis intervention, stress coping, self-care

(26)

台 灣 心 理 諮 商 季 刊 2009 年,1 卷 3 期,22-35 頁

受督導者背景變項、不安全依附風格與督導滿意度之研究

王素瑩 連廷嘉*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督導中,督導雙方性別配對的受督導者在依附行為、滿意度 上有無交互作用,並分析受督導者不安全依附行為與督導滿意度兩者之關係。本 研究使用「受督導者依附行為量表」與「受督導者督導滿意度量表」為研究工具, 採調查法以國內 327 名學校單位和社區機構的準諮商師與實務工作者為研究對 象進行調查。調查所得結果分別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 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研究結果如 下: 一、督導雙方性別配對在不安全依附上無交互作用;在主要效果方面,不同性別 的受督導者在不安全依附上有主要效果存在,男性受督導者的抗拒依附行為 高於女性,而不同督導員的性別則在不安全依附上無主要效果存在。 二、督導雙方性別配對在督導滿意度上無交互作用;在主要效果方面,不同性別 的受督導者在督導滿意度上有無顯著差異存在,不同督導員的性別亦在督導 滿意度上也無主要效果存在。 三、受督導者不安全依附行為中,焦慮依附和害怕依附與督導滿意度間有顯著負 相關。 四、受督導者的焦慮依附和害怕依附能有效預測其督導滿意度,解釋力達 15%。 關鍵詞:受督導者、不安全依附、督導滿意度 王素瑩 連廷嘉* 台東大學教育學系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ltjia1970@yahoo.com.tw)

(27)

壹、緒論 諮商師的養成過程中,接受專業督導是促使新手諮商師熟練諮商技巧,以及 提升諮商效能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國內的諮商師的制度或法規中,皆明訂諮 商師在訓練過程中需接受固定時數的督導,以確保諮商品質。回顧督導實務的發 展,十年前諮商實務界對督導的重視或落實均是乏善可陳,只有少數幾位在大學 開設諮商相關課程的教師會在諮商實務訓練中督導,依循自己以往被督導的經驗 來督導學生,未曾接受完整的督導訓練(王文秀,2003),而近年來諮商訓練督 導已被視為諮商實習課程的主角,不僅實習機構需要接受審查,督導人員的專業 資格也需要接受審查,如此才能發揮督導效能。同樣地,督導研究的發展,早期 只是理論的比較與運用(施香如,1999),也是近十年來才蓬勃發展,督導成為 諮商輔導領域中重要的研究議題,學術界或實務界也紛紛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督 導的歷程與效能(徐西森,2005;許雅惠、廖鳳池,2009)。 諮商督導是督導員與受督導者共同建構之學習歷程,因此,督導若要能順利 進行必須同時兼顧到督導員的特質和作法,以及受督導者的特質與需求。國外早 期研究比較偏向於諮商理論的延伸與擴展,甚少考量受督導者需求,到了1980 年代,系統取向督導模式才開始注意到受督導者的個人特質對督導關係的影響, 後 續 研 究 也 紛 紛 從 受 督 導 者 角 度 探 討 其 特 質 對 於 督 導 各 個 面 向 的 影 響 (Shechman & Wirzberger, 1999)。國內的研究取向亦是如此,除了徐西森(2005) 等學者的研究聚焦於督導人員之訓練與能力外,也開始以微觀的方式探究督導歷 程的轉變(許雅惠、廖鳳池,2009),或者從受督導的角度來探討督導的滿意度 (連廷嘉,2008)。 從受督導者的角度來看督導需求,督導滿意度成了督導效能最直接的指標。 督導滿意度涵蓋了受督導者、督導員和督導歷程 (Whitman, 2005),從中可以得 知受督導者對於督導的綜合知覺與感受,包括對諮商能力提升與否的自我評價、 對督導員的評價以及對整個督導互動歷程的主觀感受。可見,督導滿意度是測量 督導品質的重要指標,除了代表督導服務的效果之外,也影響其諮商效果。尤其, 在現今講求顧客至上的原則上,在諮商督導中,對於受督導者所提供的服務品質 更是應該受到重視,因為督導滿意度是受督導者綜合各個面向,對於督導品質的 整體評價,舉凡督導歷程中的人際互動關係、對督導員的專業評價等,所有在督 導歷程中的感受,最直接反映在其督導滿意度當中。因此從受督導者的滿意度 中,能瞭解諮商督導是否符合受督導者的需求與期望。 研究者相信,督導歷程中的正向滿足,將涵養受督導者對於諮商輔導工作的 熱忱和學習的動機,進而影響督導的效能;瞭解督導滿意度的高低,督導雙方能 夠立即反思督導歷程中的各個環節,調整各自的步調和策略,尋找互動的平衡點。 督導滿意度關係著受督導者是否能認真的接受督導,完成學習 (Ladany, Hill, Corbett & Nutt, 1996),也就是說,受督導者的滿意度可能是督導的歷程變項,影 響督導及諮商的結果,督導滿意度雖然不是督導效能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必要條

(28)

件。

依附系統形成個人解釋關係經驗的能力,影響個人對於親密關係的接受程 度,也影響個人向他人尋求協助的方法,理解受督導者依附風格的內部運作模 式,可以增進我們對於督導中的動力及學習過程的理解,建立穩定的同盟關係, 當督導關係是強固的,受督導者成功學習的機會便會增加 (Bennett & Saks, 2006)。Pistole 和 Watkin (1995) 率先界定督導員與受督導者間存有依附關係,他 們提出依附行為的重要特性為「依附行為導致某人與比自己更強壯、優秀、有智 慧的另一個體維持親密關係」,如此看來,受督導者對於比自己優秀的督導員應 也存有依附行為,瞭解受督導者的依附關係,可以預防諮商督導過程中可能發生 的困境。至於,督導中的挫折與困境,有時來自於督導員無法像母親般給受督導 者支持與關懷。可見,督導員與受督導者間的關係,正如母親與子女的關係一樣, 受督導者在專業領域上對於督導員的依賴,如同子女對主要照顧者的依附,依附 理論提供一個解釋,讓研究者去瞭解人際特質如何影響督導結果 (Kim & Birk, 1998; Neswald-McCalip, 2001),但這方面的研究仍然很缺乏,需要更多的實徵研 究支持。基此,本研究想了解督導中的依附行為對督導滿意度的關聯和影響如 何?有待進一步收集實證資料加以釐清,提供國內實務工作者在進行督導時的依 據。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性別差異是國外社會心理學者的兩個主要性別研究議 題(李美枝、鐘秋玉,1996),隨著後現代的思潮,性別、種族、權力、階級和 文化是相當被重視與討論的議題(林碧雲,2008)。當然督導也不例外,關注上 述的議題如何發生、如何解決以及如何應用在督導的過程中(林佩儀,2006)。 可見,諮商督導的發展過程中,明顯受到全球化的影響,重視「性別主流化」, 有效對自己進行性別議題檢視,督導雙方彼此尊重與包容,如此督導才能跨越性 別或權力的糾葛,建構理想的督導關係。 性別對於諮商督導關係的影響,一直是學者們討論的議題,但至今仍未有定 論。督導雙方的性別會影響督導中的權力與介入 (Nelson & Holloway, 1990),而 男女的特質差異也會影響其在督導互動中的表現或覺察,Long等人的研究便發 現,和男性受督導者相較,女性受督導者覺察自己的督導員有較多的自我揭露 (Long, Lawless, & Dotson, 1996)。林佩儀(2005)回顧過去的研究,認為督導 員和受督導者對於彼此性別的角色期待、特質期待、溝通風格、權力使用、性取 向等,都可能影響督導關係或督導目標。Worthington和Stern (1985) 發現無論是

督導員或受督導者,男性所評定的督導關係皆優於女性,Worthington和Stern更進

一步針對督導雙方的性別配對研究,發現受督導者對督導關係品質的覺察會受到 性別配對的影響,受督導者認為他們和同性別的督導間有較親密的關係,但是當 督 導 雙 方 不 同 性 別 時 , 受 督 導 者 的 獨 立 性 較 強 (Putney, Worthington & McCullough, 1992) ,可見督導關係的親密與受督導者的獨立性可能有所衝突。 因此,本研究企圖針對此議題加以探討,瞭解督導雙方的性別配對是否會影其督 導的依附行為或滿意度。

(29)

基於上述原因,本研究欲探討督導雙方的性別配對是否會影其督導的依附行 為或滿意度,並進一步分析受督導者的不安全依附風格對督導滿意度是否具解釋 力。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督導員的性別和受督導者的性別對受督導者的依附風格是否有交互作 用。 二、探討督導員的性別和受督導者的性別對受督導者的滿意度是否有交互作用。 三、分析受督導者依附風格與督導滿意度之相關。 四、分析受督導者依附風格對督導滿意度之預測力。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受試者可分為準諮商師和實務工作者兩個部分,均在1 年內接受固 定的督導員督導。準諮商師部分,以碩士班兼職實習或全職實習的研究生為主, 實務工作者方面,以生命線、張老師、家庭教育中心等社區機構中的實務工作者 為主,合計327 名。本研究主要是採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事先徵詢受試者的同意, 然後將問卷寄至受試者,待受試者填答完後再寄回。 二、研究工具 (一)受督導者依附行為量表 本研究採用楊書毓和連廷嘉(2008)為督導情境所編製的「受督導者依附行 為量表」來測量受督導者對於督導員的依附行為。該量表係根據Bartholomew 和 Horowitz (1991) 的人際依附風格分類理論及督導理論編製而成。本量表以不安 全依附為主軸來命題,共十六題,分為焦慮層面、害怕層面、抗拒層面,各分量 表分數越高代表受試者傾向不安全依附。焦慮依附層面在測量在督導依附當中, 對於自己諮商能力是否缺乏信心,面對督導員展現過度的熱情與積極,過度親近 督導員;害怕依附層面則是在測量在督導依附當中,對於自己諮商能力是否缺乏 信心,逃避跟督導員太過親近的行為;抗拒依附層面,則是測量督導依附當中, 自己對諮商能力是否具有過度信心,認為自己有能力解決,但對督導員保持負向 態度,不特意與督導員拉近距離,不需要督導員的建議。本量表各層面信度 為 .697 至 .873 間,並以王慶福(1995)的「人際依附風格量表」作效度檢核, 效標關聯效度介於 .478 至 .526 間,具有不錯的信、效度。 (二)督導滿意度量表 本研究採用Ladany、Hill、Corbett 和 Nutt (1996) 年所編製的「督導滿意度 量表」,在於測量受督導者所知覺到整體的督導品質與效果是否感到滿意。全量

(30)

表共八題,採用Likert 四點量尺記分,分數越高表示對督導越滿意,反之亦然。 本量表的整體內部一致性信度在國外的研究介於 .96 到 .97,在國內連廷嘉 (2008)曾以此問卷調查國內受督導者,發現內部一致性係數達 .87,具有不錯 的信度,適用於調查國內的督導滿意度。 三、資料處理 (一)以二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比較督導雙方性別配對的受督導者對其督導員 的依附行為是否有所差異,分析交互作用的目的在於測量受督導的性別在 所呈現之主要效果,是否因督導員的性別不同而有所改變。 (二)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督導雙方性別配對的受督導者對其督導員的滿意度是 否有所差異。分析交互作用的目的在於測量受督導者的性別在所呈現之主 要效果,是否因督導員的性別不同而有所改變。 (三)以積差相關分析受督導者依附風格與督導滿意度間的關係。 (四)以多元迴歸分析探討不安全依附風格對督導滿意度的預測力。 參、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 督導員性別與受督導者性別對受督導者依附行為之交互作用 本研究先以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進行督導員、受督導者性別配對的交互 作用分析(如表 2),結果發現督導雙方性別的交互作用對於受督導者的依附行 為影響未達顯著(Λ = .997, p > .05);在主要效果方面,不同受督導者性別在不 安全依附上有主要效果存在(Λ = .974, p < .05),男性受督導者的抗拒依附行為 高於女性,而不同督導員性別則在不安全依附上無主要效果存在(Λ = .999, p > .05)。意即,受督導者本身性別才是造成其不安全依附行為差異的因素,督導 雙方性別的配對對於安全依附關係的建立並無適配性存在。 這個結果在國內外並無相同的研究可供比對,但可與 Worthington 和 Stern (1985) 的督導關係研究做比較,該研究將配對分為四類(男督導員-男受督導者、 男督導員-女受督導者、女督導員-男受督導者、女督導員-女受督導者),「男督導 員-男受督導者」的配對所知覺到的督導關係比「女督導員-女受督導者」較佳, 而本研究卻發現,督導員、受督導者性別配對並無交互作用存在。其可能的原因, 該研究年代距今25 年,當初督導的發展尚未純熟,可能受性別刻版印象較深, 故受督導者在督導依附行為上的性別差異可能受督導人員的性別差異所影響,然 近年來兩性平權意識提升,能夠相互尊重,以及諮商心理師專業的推動與認同, 督導人員的專業、特質或風格遠遠超過性別的因素,因此造成性別的配對差異沒 有對依附行為產生影響。 再從表1、表 3 可知,男女性受督導者在焦慮、害怕依附行為上沒有顯著差

數據

表 3  不同性別受督導者依附風格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SS df  MS F        p  焦慮依附  組間  54.480 1  54.480  2.273  .133  組內  7693.418 321 23.967  總和  7747.898 322  害怕依附  組間  29.865 1  29.865  .984 .322  組內  9740.810 321 30.345  總和  9770.676 322  抗拒依附  組間  78.408 1  78.408  4.045* .0
表 4  不同性別的受督導者、督導員在督導滿意度的細格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督導滿意度  督導員性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男性受督導者  男  26 24.31  6.436  女  36 24.77  4.540  小計  62 24.58  5.372  女性受督導者  男  85 25.05  4.979  女  173 24.82  4.963  小計  258 24.90  4.960  整體  男  111 24.88  5.333  女  209 24.81  4.882  總計
表 6  依附風格與督導滿意度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焦慮依附  害怕依附  抗拒依附  滿意度總分  焦慮依附  1     害怕依附  .540** 1  抗拒依附  -.150** -.274**  1  滿意度總分  -.174** -.391**  .103  1  **p &lt; .01     表7  焦慮依附、害怕依附風格與督導滿意度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B Beta  t  顯著性 F  焦慮依附  .054 .053 .866 .387  29.741  害怕依附  -.381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Feng-Jui Hsieh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ak-Ping Tam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Institute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in Learning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Research on embodied cognitio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2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3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sing Hu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at National Central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Taiwan SPIN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Taiwan. The mixed state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the magnetic field